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技術指導員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走進三合村,舊貌換新顏的感覺撲面而來,原來的村委會土木房被鑲嵌瓷磚的磚房所取代,大棚蔬菜長勢喜人,昔日貧窮落后的小漁村變了,村民們盡情地享受著以前不敢奢望的美好生活。前些年還非常落后的三合村,何以在短短的幾年間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三合村的發展變化,除得益于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扶持外,最主要的一點是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綠色證書示范村建設發揮了引領作用。
二、綠色證書培訓與示范村的帶動作用
(一)脫貧致富要以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前提
以前三合村主要勞動力一年內除大小春兩季農忙外,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做點簡單的手工(如編織草席),也有少數農民外出打工或到滇池捕魚。由于滇池魚量減少,捕魚難于維持家庭一般經濟開支。過去擁有“魚米之鄉”美稱的三合村,逐漸變成了經濟貧困村。為了改變貧窮落后面貌,各級黨委政府和村委會雖多次動員并組織村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但收效甚微。村委會領導班子認識到只有提高農民的發展意識和科技文化素質,才能轉變群眾等、靠、要的思想觀念,才能更好地引導和鼓勵農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才能盡快脫貧致富。
(二)產業結構調整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針對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經濟意識不強,缺乏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實際,云南省晉寧縣農廣校對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科技培訓與發展開展調研。通過深入調查分析,結合晉寧縣屬城郊服務型農業和三合村的水利、區位、交通優勢,晉寧縣農廣校向村委會提出了“用科學發展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建議:跳出從前以種糧為主的框架,逐步調整和發展多種經營。以種植業為主,大力發展精細蔬菜,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并把蔬菜生產發展成為今后三合村的支柱產業。同時在蔬菜品種上加大對精細蔬菜優良品種的引進力度,提高精細菜的市場占有率。在水產養殖業方面,提高水產品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加產量、提升品質,提高水產品養殖收入在農村總收入中的比例。
(三)發展現代農業要以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為先導
晉寧縣農廣校(綠證辦)在摸清三合村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村經濟狀況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調整產業結構,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是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培訓與技術推廣是關鍵。按照城郊服務型農業發展的方向和市場的需求,為了更好地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基地建設相結合,實現用綠色證書培訓提高基地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用基地的示范作用帶動綠色證書培訓工作的拓展,盡快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勤勞致富奔小康的目的,縣綠證辦與三合村委會領導班子、群眾一起探討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方向,實施農科教相結合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策略。制定與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后相適應的培訓計劃及具體措施。計劃用兩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使三合村的農業總收入和人均收入有一個較大提高。
(四)創新綠色證書培訓方式,創建綠色證書示范村和農民科技書屋
為了使綠色證書培訓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農民走“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化發展“綠色證書示范村奔小康”道路,晉寧縣農廣校經省綠證辦同意在三合村委會轄區的6個村民小組中開展“綠色證書奔小康示范村建設”試點工作,通過培訓,產業結構調整就由動員階段轉為農戶自發調整階段。使過去只知道捕魚和種糧的農戶學到了2~3門專業科技知識,村民的科技意識有了明顯提高。通過召開村組動員會、科技培訓等形式,從思想上和技術上引導和轉變農民種植經濟作物“一無技術、二無資金、三怕賣不出去、四怕沒飯吃”的思想觀念。通過現代農業綜合技術培訓,使參加培訓的農戶較為牢固地盡快掌握1~2門農業種植或水產品養殖基本知識和生產技能,使農戶生產出來的精細蔬菜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符合市場需求。同時建起了“農民科技書屋”,縣農廣校積極協調和指導各村委會配備圖書室,包括電視機、VCD播放機和書柜,為每個科技書屋贈送不同科目、價值人民幣4000元的圖書250冊,光碟70片。該村農民科技書屋在縣農廣校的指導和村委會專人負責管理下,已逐步成為向農民宣傳政策法規、信息交流、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的中心和開展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陣地。
(五)農民科技教育培訓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終身教育
為了鞏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果,縣農廣校與村委會一起每年都結合蔬菜生產季節和農戶需求進行2~3次蔬菜栽培管理及病害防治培訓,及時解決農戶在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同時根據農戶連續種植“甜脆豌豆、大白菜和青花”蔬菜品種,造成病蟲害的發生發展日趨嚴重和土壤肥力退化的事實,結合市場變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縣農廣校及時培訓和引導農戶改良土壤、調整蔬菜品種結構,發展西芹和甜椒等生產,為三合村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民生產技能、驗證培訓效果、延伸綠色證書培訓,省農廣校農業―251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還對三合村持有綠色證書的農民開展初級蔬菜園藝工職業技能鑒定。為了延續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提升農民科技培訓層次、實現農民終身教育,為農民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培養農村鄉土人才,晉寧縣農廣校在該村還舉辦“園藝”中專班。《人民日報》記者陳娟曾到該村進行采訪,發表了《綠證:農民致富的證書》,文章說“通過培訓,全縣農民收入至少增收了二至三成……”。該縣《綠證村建設成效顯著 實現戶均增收千元》榮獲省農業技術推廣三等獎。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為新農村建設準備了一大批新型農民人才資源。
(六)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
晉寧縣走綠色證書培訓與示范村建設發展之路,使村民們逐步轉變思想觀念,調整產業結構,讓農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實惠,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明顯:該村種植石竹、玫瑰、康乃馨等花卉共150多畝;種植西芹、生菜、西藍花等蔬菜1200畝。通過技術培訓引導和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了三合村過去種水稻畝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貧困落后面貌。據統計2008年三合村全村人均總收入達1595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88元(縣農經站提供),實現了 “培訓一批農民、開發一種資源、建立一個基地、形成一項產業、致富一方農民”的目標,農民增收效益顯著。
社會效益明顯:(1)解決農村一部分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據測算,由于產業調整,帶動農村2700多人就業。(2)實施培訓、生產、銷售一條龍服務的科學管理模式,帶動全縣蔬菜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動蔬菜產業化發展進程。(3)綠色證書培訓示范村,引領村民應用科技進行栽培和生產管理,無公害蔬菜的意識、科技意識深入人心。(4)讓消費者真正吃到了放心蔬菜。培訓有效地杜絕了使用高毒農藥的現象,蔬菜的質量得到了保證,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有絕對優勢。(5)降低了賭博、打架斗毆、封建迷信等陋習現象的發生,確保農村社會穩定。
生態效益顯著:(1)晉寧縣位于滇池之濱,長江流域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通過無公害蔬菜的種植,可起到水土保持,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2)鼓勵農戶大量使用農家肥,可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對于改良土壤,減輕滇池面源污染,減輕土壤污染,開創綠色產業,提高人民的身體健康水平有著重要意義。(3)鼓勵農戶利用農作物副產物和秸稈資源,通過堆捂發酵后還田,可有效地殺死病原微生物,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維護農業生態環境。
如今的新街鄉三合村,村容村貌建設日新月異,農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正在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朝著農業生態環境優美,鄰里和諧、健康、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方向發展。
三、晉寧縣綠色證書培訓與示范村建設的運作方式
一是抓好“四個結合”:一抓理論培訓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二抓培訓專業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三抓培訓和季節性生產相結合,即:農忙時少(組織教)學,農閑時多學,使學員生產和學習兩不誤;四抓集中面授與學員自學相結合。即:集中面授幾天后,由學員自學和實踐一段時間,再集中面授一段時間,反復多次,最后進行結業考試。四個結合,既照顧到全縣農業生產面上的工作,又為學員的學習與實踐提供了方便,從而為綠色證書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找到了結合點。
二是建立機構,采取六項措施:成立縣綠色證書制度工作領導小組;下發了《晉寧縣人民政府關于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的安排意見》;成立了各鄉(鎮)綠色證書制度工作領導小組;每年與各鄉(鎮)簽訂 綠色證書培訓責任書;配套綠色證書培訓經費,鄉(鎮)按照每培訓一名學員配套5~20元的經費;成立了縣綠色證書制度行業考評小組,嚴格把好綠色證書培訓、考試、考核關,確保綠色證書的培訓質量。
三是制定綠色證書示范村實施規范:《實施規范》涉及培訓目標、建立綠色證書示范村的條件、要達到的經濟指標要求、培訓經費補助、培訓內容及方式、對示范村的具體要求與管理、綠色證書示范村的發展方向等七個方面。綠色證書示范村的建設與培訓考試結束后,每年還進行1~2次的綠色證書提高型技術管理與經驗交流學習培訓。通過采取這些措施,解決了示范村農戶日常工作中的許多技術性問題,為科技興農做好示范帶頭作用。
晉寧縣通過綠色證書示范村的建設,以綠色證書培訓引導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生產,吸引企業、營銷大戶進入基地收購,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鏈環,公司與農戶按照市場規律、采取優質優價銷售方式,加快產業化發展模式,“以培訓作引導、由企業來運作、請農戶來參與”的綠色證書示范村建設路子,值得借鑒。
四、問題與建議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云南各地在綠色證書制度工作中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效益,但綠色證書制度在一些地方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值得我們去追根尋源。當前,綠證培訓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是發展不平衡,表現在各州市之間重視程度的不平衡,經費投入的不平衡,培訓的數量和質量的不平衡,措施與工作方法及宣傳等方面的不平衡。
二是由于領導的頻繁更替,各級領導小組及成員單位逐漸虛化,綠證培訓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漸弱化,農民科技教育事業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解和支持,發展較為緩慢。
三是綠色證書培訓經費嚴重不足。盡管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和渠道籌資376萬元開展農民培訓,但與需要完成的培訓任務相差甚遠,人均不足40元。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綠色證書培訓的開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四是激勵措施和優惠政策的滯后,不能更好地激發農民參與到綠證培訓中來。即使參加培訓合格,也不愿意或拿不出錢辦綠色證書。
五是由于綠證培訓經費的嚴重短缺,導致培訓教材的短缺,特別是地方性自編教材極少。教材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和實效性。
六是部分州(市)縣(區)因所謂的“資源整合”,撤并農廣校或綠證辦,削弱了師資力量。有的地方還把農民職業教育定為差額預算(或補貼)單位,嚴重動搖了農廣校作為政府開展農民教育的公益事業單位的主體地位。弱化了農廣校在農民教育培訓中的主渠道作用,弱化了農廣校在全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基地作用,弱化了農廣校在農民教育培訓中的主陣地作用。
(二)討論和建議
根據各地取得的成績、積累的經驗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討論,并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領導
加強領導,充實和調整各地綠色證書制度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負責人及聯絡員,領導小組每年至少聽取一次綠色證書工作匯報;要充分發揮農廣校的重要作用,按照有利于鞏固和加強的原則,保持農廣校系統的整體性和穩定性,進一步強化農廣校作為政府開展農民教育的公益事業單位的主體地位,要建立可靠的質量保障機制,建立科學的農民教育質量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開展質量評估,認真督查教學計劃、教學環節落實情況和教學效果,切實提高農民教育培訓的質量和水平。
2.增加投入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民教育培訓投入體制,增加投入。要通過立法,使農民教育法制化,制定鼓勵農民學習的優惠政策和確保對農民實施素質教育必要的費用等。要建立調動農民參加教育培訓積極性的激勵機制,通過對農民參加教育培訓進行補貼、制定培訓與使用相結合的配套優惠政策、開展表彰獎勵活動等方式,引導農民自覺參加教育培訓,使農民真正認識到參加教育培訓與不參加教育培訓在個人收入、社會待遇和權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樣,把農廣校系統建設成為加快全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基地。
3.重點培訓
繼續面向主體農民、骨干農民、核心農戶、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農村婦女、農村中學以及農民企業家等開展重點培訓,要分級分層“建設綠色證書示范村,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繼續推行綠色證書進軍營、進學堂、進支部、進村寨、進“高墻”、進企業等培訓模式,延伸培訓領域,拓寬培訓范圍。開展綠色證書培訓既要靈活多樣,又要強化管理、規范考核、提高質量。
4.創新模式
創新培訓模式,強化師資隊伍的培訓,完善管理體制,強化指導、監督,加強教材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做好學員跟蹤問效工作,為綠證學員做好訓前訓后服務,要按照“課堂設在農戶,內容服從田間”的要求,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讓廣大農業技術指導員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心連心地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
5.注重實際
圍繞當地產業結構調整、一村一品發展、生產關鍵環節及技術,尊重農民意愿,注重實際效果,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村、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要求,深入農村、分片包干、責任到人的工作方法,扎實有效地開展好綠證培訓。要不斷總結綠色證書培訓中的新經驗、新辦法和閃光亮點并加以推廣,不斷拓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新局面。
6.推行綠證
大力推行綠色證書示范村,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家園,培育新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環節。推行綠色證書示范村要以創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為目標,圍繞主導產業、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注重實效,突出“一村一品”“一鄉一園”,培養新型農民;要以示范基地為基礎,以綠色證書培訓為手段,以科技滲透為動力,將其建成現代科技推廣示范園,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示范區;逐步將其建先進示范村;真正發揮綠色證書培訓“設置一個崗位、開發一種資源、建立一個基地、形成一項產業、致富一方農民”的規模型、效益型、產業化發展的示范村模式,為農村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新農村建設起好示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