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開放存取范文

開放存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開放存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開放存取

第1篇:開放存取范文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是一種新的學術信息共享理念和出版機制,它使人們可以自由獲取互聯網上經同行評審的科學文獻和技術成果,而不受經濟、法律和技術方面的任何限制。開放存取的實現方式包括期刊、圖書、機構庫、學科庫、開放源代碼軟件等,其實質是對學術信息交流模式、信息資源建設和利用理念的變革,因此必然會對圖書館的資源收藏和信息服務工作產生影響。

1 開放存取資源的特點

1.1 學術價值高

OA資源是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與傳統出版物一樣,須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才能發表,就影響因子和被引用頻次而言,OA期刊與傳統期刊沒有差異,具有同樣的學術價值。

1.2 內容豐富多樣

OA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涵蓋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和不同語言,涉及圖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文獻、研究報告、軟件等多種形式,是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類型信息的混合體。

1.3 時效性強

OA資源基于網絡進行組稿、編輯、制作,出版和傳播幾乎沒有時滯性,與傳統的書刊出版模式相比,能迅速將研究成果并分享,最大限度地實現出版的即時化和零等待。

1.4 交互方便

OA資源存儲于網絡服務器,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可以免費、無限制、快捷地獲取,實現作者、編輯、讀者之間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相互交流,提高信息的廣泛傳播性和交流效率。

2 開放存取對圖書館的影響

2.1 開放存取削弱了圖書館的傳統職能

開放存取環境下,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免費自由獲取所需信息,而不受時間、地點、經濟等條件的限制,用戶對信息享有較為充分的訪問權、獲取權與使用權。OA倡導的免費使用、無障礙獲取、報道及時等理念,使越來越多原本依賴圖書館查找學術信息的用戶,開始漸漸繞開圖書館。圖書館傳統的文獻資源中心和信息服務中心的地位明顯弱化。

2.2 開放存取豐富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

開放存取的管理和出版模式,為學術交流提供了良好的運行平臺,能使圖書館獲得豐富的信息資源。通過挖掘、分類和整理OA資源,按學科專業對開放存取資源進行列表,詳細介紹每種資源的類型、內容、作者等,并提供可直接登錄的導航鏈接,圖書館可拓展自身的資源范圍和服務空間,更有效地為用戶提供網絡資源推介和評估服務。

2.3 開放存取緩解了圖書館的經費壓力

開放存取打破了傳統學術信息交流體系中的價格障礙和使用權障礙,為圖書館提供了更多的免費資源。圖書館搜集整理高質量的OA資源,將其納入館藏建設體系,對原來購買的一些紙質文獻,就可通過開放存取獲得的資源,減少或取消訂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文獻價格上漲和知識產權保護帶來的壓力,節省圖書館的文獻購置支出,提高圖書館的資金配置效率。

2.4 開放存取促進了圖書館的服務創新

開放存取改變了信息資源的組織形態和交流模式,用戶越來越多地通過免費途徑獲得資源。圖書館傳統的信息服務受開館時間、地點和文獻復本等因素的制約,很難適應OA“自由、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必須進行創新和變革。圖書館開展基于OA資源的虛擬服務,能夠提高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化與知識化程度,拓展開放存取環境下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3 開放存取環境下圖書館的應對策略

3.1 積極宣傳和參與開放存取活動

開放存取對圖書館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作為文獻信息的組織者和傳播者,圖書館應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支持和參與開放存取活動,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務。利用圖書館網站、網上留言薄、論壇、博客及電子郵件系統宣傳OA的基本知識,讓所有用戶了解、熟悉這一全新的學術出版理念,提高用戶的OA意識;開設OA專欄和專題講座,向用戶介紹不同種類開放存取資源的主要特點、學科內容和檢索方法,提供相關資源列表和鏈接地址,調動用戶利用OA資源的積極性;鼓勵用戶將論文、科研報告、課題、學術總結等上傳,使更多用戶成為開放存取資源的利用者、出版者、支持者和倡導者,促進和推動開放存取的可持續發展。

3.2 加強開放存取資源的開發利用

隨著開放存取的發展和資源日益增多,圖書館應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挖掘、選擇和組織OA資源,便于用戶獲取和使用。利用搜索引擎、研究機構、政府、高校、出版網站和專題博客等,多途徑、多渠道地挖掘開放存取資源,保持OA資源的定期更新和適時維護,提高OA資源的使用價值;根據本館性質特點,對國際上重要的OA期刊和機構倉儲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分門別類地建設OA專題資源知識庫,為用戶提供OA資源引導和檢索的導航服務;對開放存取資源進行綜合評價,為用戶提供質量控制、引文分析、數據庫收錄、檢索功能、全文可用性等方面的參考,將優質的OA資源率先推薦給用戶。

3.3 實現開放存取資源與館藏資源的有效整合

開放存取資源廣泛分布在互聯網上,圖書館應當綜合用戶的信息需求,對OA資源和本館資源進行有效的重組和導航,形成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型信息資源體系。將網上的開放存取期刊、機構知識庫等編制到圖書館期刊目錄和相關數據庫中,并在主頁建立鏈接,使用戶訪問圖書館網站時能方便地了解和使用這些免費資源;完善異構資源統一檢索平臺,將不同結構、不同環境、不同用戶的OA資源納入統一檢索系統,使用戶檢索一次即可查詢到所需的文獻信息,實現開放存取資源與各種館藏資源的統一檢索和動態鏈接,并在此基礎上與原文傳遞、館際互借等服務進行整合。

3.4 創新信息服務內容和方式

開放存取使用戶對圖書館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圖書館需要變革傳統的服務方式,加強OA資源服務的主動性,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指引性的開放存取推送服務。在圖書館網頁中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系統,采用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時推送讀者需要的OA信息;結合用戶的個性需求或專業特征主動分析和跟蹤其文獻需求,利用數據過濾、知識發現等技術對OA資源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挖掘,向用戶提供能夠直接用于決策支持、智能查詢和科學研究的開放存取信息;利用OA資源深化科技查新、定題服務、科研立項等服務,推動和促進圖書館服務能力與服務層次的深化。

第2篇:開放存取范文

目前OA期刊的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傳統評價方法和創新評價方法。傳統評價方法主要是引文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創新評價方法包括數據庫評價、納入信息系統檢索界面進行評價、納入網絡影響指標評價以及從經濟學角度建立評價模型等[11-12]。②評價指標與模型。目前OA期刊評價指標可分為三類:一是生產能力指標,如載文量/年、發稿時滯、篇均引文數、著錄規范;二是學術影響力指標,如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數、影響廣度、被引半衰期、期刊h指數;三是網絡傳播能力指標,如出版周期、檢索入口數目、訪問量/年、開放的程度、被重要數據庫收錄、網絡影響因子。利用這些指標可構建OA期刊評價模型[13]。期刊質量控制直接關系到OA期刊的發展前景。可以從稿件提交、出版前期審稿、出版中期格式規范和出版后期的質量評價4個環節建立OA期刊質量控制機制[14]。特別是針對組稿、審稿和編輯加工三個主要環節,可以通過加強主動約稿與提高稿源質量,創新審稿方式與嚴把質量關,強化編輯加工和提升形式與技術規范等措施來增強OA期刊學術質量控制[15]。此外,還可以從加強OA期刊全面質量控制(包括期刊獲取的穩定性、期刊定位的專業性、期刊格式的規范性及期刊價值的學術性)和完善同行評議法(如采用積分回饋法、專刊自薦法和同行評議法同時使用)兩個方面來提高OA期刊質量控制[16]。OA資源長期保存OA資源長期保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個方面:①保存政策。目前,OA資源的長期保存政策還很不完善,可以借鑒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原則、規范和標準、具體行動計劃中有利的部分,并結合自身特點加以調整完善[17]。②保存模式。開放數字資源長期保存通常可分為獨立保存模式、分布式合作保存模式、集中合作保存模式、分散合作保存模式。這4種保存模式根據各權益方協作關系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兩大類:集中式保存模式、分布式保存模式,而采取合作保存的方式幾乎已經成為國內外的共識[18]。③保存責任。OA資源長期保存應該是一個責任共擔的合作機制,OA期刊、OA文庫、國家圖書館、期刊出版社和第三方的數據存檔機構等都應負有一定的資源保存責任,很有必要建立一個國家級的保存和保護中心[19]。④技術規范。OA資源長期保存在技術上要遵循國際標準,解決元數據的標準化、長期保存元數據、永久標識符等問題,建立OA資源長期保存系統。⑤資金支持。OA資源長期保存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做好經費預算并努力爭取政府機構、社會團體等的資助是解決資金問題的途徑。⑥法律保障。OA資源長期保存涉及版權法、合同法、繳送制度等法律問題,需要通過國家立法、建立繳送制度、建立積極和可靠的合作機制,本著區別對待原則、利益平衡原則、版權激勵原則、開放共享原則等解決知識產權問題[20]。OA版權與政策OA版權分為OA期刊版權和OA倉儲版權。OA期刊版權模式主要有4種[21]:①出版社擁有版權,作者除授權協議明確規定之外,不能自由使用其作品。②作者保留版權,可以自由使用其作品。③轉讓商業利用權(如應用“創作共用”協議保留部分權利),作者只要不涉及商業目的就可以自由使用其作品,不需經過出版商的許可。④保留部分權利,作者可以最大范圍地傳播其作品,讀者也可自由使用。為解決OA期刊版權問題,應該加強OA國家政策的制定與引導;倡導版權開放觀念;編制版權政策指引工具;構建合理的OA期刊版權模式;實施靈活的版權許可協議,并賦予其相應的法律地位;建立國家許可證制度;完善授權制度等。OA倉儲版權包括內容資源版權和軟件版權。在內容資源版權保護方面,可以應用“創作共用”許可協議;與資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分別簽署協議;提高授權協議的規范性;根據資源版權歸屬情況(作者擁有版權、機構擁有版權、其他權利人擁有版權),采取不同的版權保護措施。在所用軟件版權的保護方面,利用開源軟件時,只要在網站的顯著位置添加軟件所有權標識,不需承擔任何費用,一般不會引起知識產權糾紛[22]。OA的發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我國構建OA政策體系的時機已日趨成熟。從結構層次上看,科學合理的國家宏觀OA政策體系應該是由國家、科研資助機構、科研機構、高校、出版機構分別制定的OA政策共同組成;從內容上看,OA政策體系的內容至少應涵蓋資金支持政策、版權保護政策、技術支持政策[23]。在制定OA政策的過程中,需要協調好科研機構、科研資助機構、作者、出版機構的利益等。

OA倉儲OA倉儲是OA出版的實現方式之一,包括基于學科的OA倉儲和基于機構的OA倉儲,前者即為學科知識庫,后者即為機構知識庫。有關機構知識庫的內容建設、版權(如前述)、資金、管理維護等方面內容已引起了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其中,機構知識庫的內容建設涉及資源類型、資源數量、全文獲取率、資源收集策略、資源質量控制等問題。在資源的類型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知識庫收錄的類型有所區別,大致包括論文、報告、教學資料等;在資源數量和全文獲取率方面,要盡可能收集更多資源,提高全文獲取率,以豐富機構知識庫和保證服務;在資源收集策略上,既要加強宣傳和推廣,倡導科研人員積極參與,對其學術成果進行自存儲,也要制定強制性存儲政策和建立協助提交機制,還可以采用作者自行提交、學科館員或輔助研究人員提交、批量提交等多種提交形式[24-25];在資源質量控制方面,目前機構知識庫還是實行“文責自負”的原則,很難確保質量,需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資源采取與之相應的質量控制與評價方法,對質量控制方法進行創新。目前機構知識庫所需的經費來源單一,大部分來自國家和機構的投資,經常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26]。為做好機構知識庫的管理維護,需要加強新增內容管理、原有內容更新和內容有效期管理等質量控制工作,同時也需要注意知識庫中數據的備份[27]。此外,機構知識庫的其他問題,如聯盟構建、技術、政策、服務模式等方面也正在引起學者們的關注。OA出版OA出版是基于OA理念,借助互聯網技術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新型網絡出版模式。目前,OA出版的主要實現方式是OA期刊和OA倉儲。OA出版對傳統出版機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7]:①OA出版打破了傳統商業出版機構壟斷學術出版市場的局面,削弱了出版機構對于學術出版的主導地位。②導致各大傳統出版機構的期刊發行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年以來學術期刊定價大幅度增長的勢頭,使傳統出版機構的利潤下降。③促使傳統出版機構參與OA出版并修正相應的版權政策。廣大商業出版機構,應該順應OA運動的大趨勢,積極探索新的OA出版方式,重新定位其在新的學術交流體系的功能與角色。目前,大多數出版商均已察覺到OA期刊的威脅,并積極采取新的出版策略,有些出版商開始采取傳統期刊出版與OA出版的融合模式,例如,使印刷版期刊向純電子版期刊過渡以減少出版成本,期刊出版后半年或一年即免費開放,允許作者將其論文開放存檔供同行使用,允許作者持有版權,等等;還有部分出版商開始嘗試OA出版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OA發展現狀與對策目前,OA在國內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OA期刊開始得到傳統的文摘索引服務商(如CA、SCI)的認可,成為它們收錄的對象,并且收錄量迅速增加[28],OA期刊的被引用率和影響因子也在不斷提高[29],已經覆蓋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眾多學科領域。全球的OA倉儲數量已有一定規模,進入一個發展的相對平緩階段。

超過一半的OA倉儲收錄多學科的內容,OA倉儲類型以機構倉儲居多,軟件系統大多采用開源軟件,其中使用最多的是Dspace、Eprints。OA倉儲收錄的文獻類型多樣,既有常見的論文、圖書等正式出版物,也有其他類型的新文獻資源,且以英文文獻居多,還有一些小語種文獻[30]。OA倉儲在朝著標準化和合作化的趨勢發展。為促進OA的進一步發展,可以采取如下對策:①加強宣傳,增強公眾對OA的了解和認同。②根據我國國情,逐步發展OA期刊,大力發展自存檔[31]。③加強OA論文的質量控制,加強OA相關技術的研究,建立良好的經濟運行機制[32],解決知識產權問題。④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體系。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營造有利于OA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33]。3.8OA對圖書館的影響OA給圖書館的資源建設、經費使用、讀者服務、角色定位、館員素質等多方面都帶來了影響:①OA期刊及OA倉庫是圖書館的另一部分寶貴資源,既彌補了圖書館外文期刊資源長期短缺的不足,又使圖書館資源更加多樣化,但圖書館需要對OA資源進行加工與處理,如對OA資源進行選擇、收集、分類、整合、保存等,這就加大了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工作量與工作難度。②OA由于能夠提供免費的信息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圖書館文獻采購經費的壓力,但同時圖書館因需要承擔一部分OA資源的長期保存責任而相應地需要增加資金投入。③OA擴大了圖書館信息獲取的數量與范圍,保障了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的能力,且使服務方式更加多樣化、服務內容更為豐富、服務范圍更加廣泛,但由于各種出版商、學術機構、企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都可提供OA資源,讀者也可不依靠圖書館,直接通過互聯網使用OA資源,因此,圖書館與其他機構形成了一種激烈的競爭關系,圖書館的中介作用逐漸被弱化,圖書館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功能與角色,鞏固信息中心的地位。④OA給圖書館員的知識結構、素質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圖書館員創新觀念、提高素質,掌握OA環境下圖書館服務技能[34],既要兼具圖書情報學專業知識與學科專業知識,又要具備較強的計算機能力,能夠將大量的OA資源加以整合、組織與揭示,為用戶提供指導與方便。面對OA運動的挑戰,圖書館可以通過宣傳與引導讀者認識OA,并積極利用OA資源,加強對OA資源的組織與揭示,創建OA知識庫或OA資源保存系統,實現OA資源與原有館藏的整合等措施來促進OA的發展。

第3篇:開放存取范文

[關鍵詞]開放存取 開放存取資源 知識產權保護

[分類號]D923.41

開放存取運動已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而現行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則是傳統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在數字環境下的自然延伸,其滯后于開放存取運動的發展,因而成為影響開放存取運動的主要障礙之一。加強對開放存取資源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在作者、出版者、用戶間建立新的利益平衡機制是開放存取運動快速、健康發展的保證。

1 開放存取資源的版權特點

開放存取是新的學術出版與學術交流模式,其信息資源呈現一些新的版權特點。

1.1 受現行版權法保護

版權所有權由一系列權利組成,作者可以自由處分自己的權利,但不得背離現行版權法規定的“限制和例外”條款,限制用戶合理使用其作品。如《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倡議》(BOAI)并不鼓勵違背版權人的意愿或是違反版權法的規定對受版權保護的作品進行開放存取,也不倡導突破現有的版權法,而只是在現有的版權法體系內,根據版權人的意愿最大程度地實施開放存取。

1.2 版權保護復雜

開放存取是網絡環境下的產物,網絡條件給傳統的知識產權制度帶來了新的挑戰,使得版權保護更為復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受保護的主體范圍不斷擴大,可以主張權利的人和機構增加。傳統的版權保護主要是調整作者、出版者和用戶間的利益關系,開放存取環境下版權保護的主體增加了網絡內容提供商、網絡服務提供商、圖書館或學術機構等開放存取資源的建設者,版權保護要求實現多方利益的平衡。

第二,受保護的客體范圍不斷擴大,作品種類多樣。傳統版權保護的主要對象是印刷型文獻,而適用于開放存取的文獻是經過數字化處理的電子文檔,主要有論文、著作、原始資料、多媒體資料、課程資料等。

第三,開放存取資源的超地域性。地域性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確認和保護的知識產權,只能在本國或本地區范圍內有效,對其他國家或地區不發生法律效力。而對開放存取資源而言,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戶只要通過網絡就可以免費存取、自由使用,一旦有侵權行為的發生,版權保護起來就十分困難。

1.3 許可協議是版權實現的主要方式

開放存取資源版權保護主要是通過許可協議來調整各方利益關系。作者和版權持有人通過許可協議讓渡部分版權給用戶,使得所有用戶具有免費、不被更改、全球和永久使用其作品的權利。作者保留保護作品完整權、署名權等部分權利,用戶使用開放存取資源時必須注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稱和作品出處等版權信息。

2 開放存取資源建設的知識產權保護

BOAI認為,開放存取的實現途徑有兩種:自存檔(Self-Archiving)和開放存取期刊(Open-access Journals),這也是開放存取資源建設的主要方式。在開放存取資源建設過程中應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

2.1 作者自存檔的知識產權保護

2.1.1 自存檔作品的保證 作者自存檔的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的版權、商標權、言論自由權、普通法上的權利或其他任何權利,不能含有對第三方進行誹謗、侵犯隱私或其他歪曲事實的內容。如果是合作者,一方行使權利時須與其他合作者達成一致意見。如英國牛津大學機構庫Dspace@Cambridge項目規定,當作者向該機構庫提交論文時表示作者承認同意這么做,而且,作者有責任確保在向機構庫提交資料時不侵犯版權。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會刪除非法、有害、、脅迫、騷擾、中傷他人的,誹謗、侵害他人隱私或詆毀他人名譽或商譽的,種族歧視或其他不適當信息,以及與學術討論無關的內容,對文章不進行學術審核。

2.1.2 自存檔作品的版權保護 作者將擁有版權的預印本(preprint)張貼在開放存取倉儲中,或存儲在個人主頁、博客中,不存在任何的版權問題。如果是張貼后印本(postprint),由于出版者為作品提供了增值服務,根據協議應該取得出版者的許可,否則就有侵權的風險。

這里主要有兩個服務項目幫助作者保護自存檔作品版權:

ROMEO SHERPA/RoMEO數據庫是一個可提供檢索服務的關于出版者版權政策的指引數據庫,分別以綠色、藍色、黃色和白色來標注它們對開放存取自存檔的政策態度:綠色代表允許作者存檔預印本和后印本;藍色代表允許存檔后印本;黃色指可以存檔預印本;白色代表沒有正式提出支持自存檔。根據對414個出版者的統計,有68%的出版者允許某種形式的自存檔。利用ROMEO,可以檢索作者和出版者的權利分配。

JULIET 許多作者的研究項目都是得到資金資助的,不同的資助者對作者自存檔的要求也不一樣。為幫助作者了解研究資助者關于開放存取數據存檔和開放存取出版的政策,確保研究成果保護與存取的復合環境,SHERPA推出了JULIET服務,作為對RoMEO服務的補充。JULIET便于研究者和其他人清楚了解每一個資助者的要求,簡要描述每個資助者的政策,并對照開放存取理念對資助者的政策進行比較和評價。許多研究資助者已規定研究成果必須存放在開放存取倉儲中,一些資助者強烈要求存檔,或另外提供資金幫助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存取期刊或一些出版者建立的混合期刊中。

2.2 機構庫與學科庫建設的知識產權保護

學術機構、大學、圖書館等是機構庫與學科庫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在建設開放存取倉儲時,應該取得版權持有人的許可,在網頁顯著位置提供版權聲明或免責聲明。如著名的學科庫“圖書情報科學與技術數字圖書館”(DLIST)在其版權政策中聲明:DLIST不對版權問題負責,責任應由作者或作品的版權持有人承擔。圖書館在提供網絡信息服務時,應盡到注意的義務,發現涉嫌侵權的內容應及時移除或斷開鏈接,避免因侵權而承擔連帶責任。

2.3 開放存取期刊的知識產權保護

2.3.1 賦予作者不同的權利 開放存取期刊是開放存取資源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版權問題主要是作者與出版者間利益的協調和平衡問題,要么作者保留版權,要么作者將版權轉移給出版者。任何一種情況,版權持有人將同意出版的作品開放存取。JISC-SURF“合伙人版權”計劃的報告提到了被確認的四種不同的開放存取期刊版權政策,分別是:署名許可、獨占許可、再使用和改變論文形式的權利限制開放存取許可、作者保留所有或大部分權利等。這是四種不同的版權實踐模式,四種不同的權利安排。Horrn E等則歸納了A、B、C、D四種新的版權模式,并對每種模式下作者、出版者和其他人的權利進行了探討。

2.3.2 推行許可協議制度 許可是開放存取發展的障礙之一,是作者、出版者、用戶三者問利益平衡的實現方式。由于許可的形式多樣、許可的細節材料較難發現和理解、對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機構和環境面臨不同的許可障礙等原因,許可實施起來比較困難,但它是開放存取期刊版權保護切實可行的制度。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是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CC協議提供作者四種許可方式:署名(Attribution)、非商業用途(Noncommercial)、禁止演繹(No Derivative Works)、相同方式共享(Share Alike)。如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和英國生物醫學中心(BMC)就使用了知識共享的“署名”許可協議;歐洲地球科學協會(EGU)的期刊采用的是“相同方式共享”許可協議,限制對開放存取出版物的再使用。作者可根據自己的授權意愿,進行自由組合,構成六種CC許可協議:署名-非商業使用-禁止演繹(by-nc-nd)、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aa)、署名-非商業性使用(by-nc)、署名-禁止演繹(by-nd)、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aa)、署名(by)。我國目前采用的是知識共享中國大陸版許可協議。

3 開放存取資源利用的知識產權保護

3.1 圖書館利用開放存取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

3.1.1 善于利用法律和政策為自己免責 圖書館既是開放存取資源的建設者,又是開放存取資源的使用者和服務提供者,作為后者,圖書館應該自覺遵守有關版權的國際公約和當地的版權法律、法規,尊重版權人的權利,合法地使用開放存取資源,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同時要善于利用政府組織、學術機構、國際組織等有關支持開放存取的政策為自己免責。

2005年1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發展議程中有關圖書館的原則》,規定“政府擁有著作權的所有作品都必須在公共范圍內傳播”,“由政府基金資助研究和出版的所有作品必須在一個合理的時間范圍內提供免費公共獲取”。

2003年12月5日IFLA管理委員會在荷蘭海牙通過《IFLA關于學術文獻與研究文獻開放存取的聲明》,要求全球各地的圖書館與信息服務網提供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學術文獻,確保這些文獻的保存,協助用戶發現及使用它們,并提供教育課程以幫助用戶進行終身學習。

2007年12月26日,布什總統簽署了《2007綜合撥款法案(H,R,2764)》,其中規定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強制要求其資助的研究人員研究成果之后的12個月之內,將其經過同行評議的原稿電子版存放在美國醫學圖書館的開放存取倉儲PubMed Central中,通過網絡提供開放存取,便于公眾獲取利用。

《關于申請2008年度博士點基金自然科學類課題的通知》(教技發中心函[2008]16號)第十一條規定:為使博士點基金資助課題的研究成果能盡快發表和交流,獲資助課題負責人結題前,應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上2-3篇(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上發表后,允許同時在其他刊物上發表),并認定與其他刊物發表等同。

《中國圖書館學會關于網絡環境下著作權問題的聲明》中第五條提出“圖書館不為第三方承擔侵權責任”。第三方侵權責任是指圖書館采集的知識信息制品本身存在侵權的,以及圖書館的用戶在利用圖書館資源過程中發生侵權的。

3.1.2 提醒終端用戶 由于開放存取運動的跨國界性,利用開放存取資源的用戶并非都是本地的,為了存取開放存取資源去研讀當地的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是不現實的,也沒有必要。因此,為了保護開放存取資源,圖書館可在其主頁上相關的版權政策,讓用戶一目了然,知道作品保護的方式、保護的程度,從而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

3.1.3 幫助作者管理自己的版權 圖書館要積極宣傳開放存取理念,爭取作者的支持,幫助作者獲得更多的版權。

當作者出版著作或時,出版者往往要求作者簽訂出版協議轉移作品的所有版權,這使得作者失去了對作品版權的控制。當作者使用、再使用或授權其他人使用作品時,就會受到來自出版者的限制。為幫助作者管理好自己的版權,研究機構、圖書館等通過律師等幫助作者與出版者簽訂版權補遺協議。如由12個世界級的美國研究型大學組成的聯盟――機構合作委員會(CIC)的教務長于2006年一致簽署的出版協議聲明及補遺,就是幫助成員大學的作者保留在多種條件下共享作品的權利,包括張貼作品到機構庫或學科庫中。

由于大多數作者并不非常了解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作者版權補遺搜索引擎可以幫助作者產生PDF格式的版權補遺協議,附在版權協議上,確保作者保留某些權利。

第4篇:開放存取范文

(Library,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摘 要】近年來開放存取出版模式因其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與學術資源的開放性得到了業界廣泛關注,其質量評價也成為本領域研究熱點。在此背景下,對開放存取期刊質量的同行審議評價法、引文分析評價法和網絡計量評價法的利弊作了闡述,提出加強和改進評價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開放存取;期刊;質量;評價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ublishing mode of open access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due to its immediac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openness of academic resources, quality evaluation research on open access has become hot spot field. In this situation,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eer review evaluation, citation analysis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network measurement, 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work.

Keywords: Open access; Periodicals; Quality; Evaluation

目前,傳統學術期刊價格猛漲以及圖書館訂閱經費的嚴重不足,導致世界范圍內的“學術期刊危機”。為了緩和或解決這種危機。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和政府有關機構掀起了開放存取(open access, OA)運動,根據《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倡議》的定義:開放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簡稱OAJ)是指那些可以在公共網絡上免費獲取,并且允許用戶進行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檢索,鏈接到全文,用于編制索引,作為軟件數據使用或者其它合法目的,除需要上網之外,沒有其它的經濟、法律以及技術障礙。進行分發和復制時的唯一限制和規定是允許文章作者對其作品完整性、以及署名權和引用權進行控制。[1]因此,建立一套適應開放存取期刊特點的科學、有效和易于操作的質量評價方法,就成為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開放存取期刊質量評價方法分析

(一)同行審議評價法

同行評議(peer review),亦稱同行專家評審,是指同一個學科或研究領域或同一個研究方向的專家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學術刊物、研究成果、人員、機構等進行的評價活動。同行評議專家應該是該評議領域的專家,具有副高以上的專業職稱,他們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了解本學科國際領域前沿的發展動態,并且具有一定的項目評審經驗。同行評議專家除了對所在研究領域保持前瞻性、敏銳度和觀察力外,還必須學風嚴謹,為人正派,評議客觀公正,不受人為干擾,一切以學術問題和科學研究作為評議的唯一標準[2]。同行評價制度于17世紀后半葉由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秘書亨利·奧登伯格首創,至今仍被廣泛采用,其具體方法包括雙向開放審稿、單向匿名審稿、雙向匿名審稿等。目前國外學界或學者判斷學術期刊的質量時,一個最主要的標準就是看其是否有同行評議。有無、如何執行同行評議,對于學術期刊的質量監控至關重要。因此,國際期刊界通常都定期召開同行評議研討會[3]。

現在,許多OAJ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同行評審機制。生物醫學出版中心(BioMed Central,簡,BMC)是英國一個獨立的出版商,致力于出版經同行評議的生物醫學類期刊的免費訪問服務。BMC期刊登載的論文大都經過同行評議,有一些期刊包括醫學BMC一系列采用“公開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即要求評審人員在評論上簽名。[4]程序是:作者所投稿件經編輯初審后交專家快速評審,然后將擬通過紙質期刊正式發表的論文上載到期刊網站上供同行公開評審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可以對論文不斷地修改完善。

同行評議并非完美,存在著局限性。例如專家自身的水平與傾向性等主觀因素依然影響著各指標權重分配,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專家無法審讀所有相應期刊,只能選取部分作為樣本,這都不可避免地為選取樣本和確定樣本量帶來了片面性。此外,開放存取期刊的經濟保障問題也是制約同行評議高效運轉的一個重要因素[5]。因此,同行評議用于開放存取期刊的質量評價并非盡善盡美。

(二)引文分析評價法

引文分析評價法是運用數學和統計學的原理與方法,通過對科技論文、著作、期刊等評價對象的引用與被引用情況進行研究,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種文獻計量分析方法[6]。引文分析法按論文被引用頻次來評價科研成果,是研究學術期刊的利用率和相對影響的一個重要手段。與同行評議法相比,引文分析法排除人為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因而其評價結果比較客觀和可靠。

國內外對開放存取期刊的質量評價大多使用引文分析法及其評價指標。如2004年10月,ISI了OA期刊引證分析報告[7],對比分析了SCI中239種OA期刊與其他8600余種期刊的被引用情況,調查結果表明OA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已經達到了相應學科期刊的中等水 平。Antelman[8]通過研究多個學科領域的論文引文后發現,發表于同一期刊中OA論文的被引頻次明顯高于非OA論文,如在哲學類論文中為1.6:1.1;在政治學科中為2.20:1.18;在電子工程學科中為2.36:1.56;在數學學科中為1.60:0.84.我國學者馬景娣利用SSCI和JCR,收集了9種社會科學領域中的開放存取期刊被引用情況和各項影響力指標(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數、被引半衰期等),對社會科學OAJ的影響水平進行了研究[9]。

引文分析評價法的受制因素有:其一,影響因子在收錄期刊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反映某些期刊在“來源期刊”范圍內的影響[10]。即使是ISI發表的年度JCR,它所選取的開放存取期刊還是由ISI主觀所選取的,不夠全面、準確,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二,SCI、SSCI等工具對期刊的收錄范圍帶有側重性,其中美國和西歐地區的期刊數量就占了近90%。其三,由于開放存取期刊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步伐不一致,將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存取期刊的影響因子,其偏低的影響因子對發展中國家非英語語種開放存取期刊的評價有失公正。其四,影響因子是對前兩年論文被引情況分析的結果,不完全適應OAJ及時出版、快速傳播的特點。

(三)網絡計量評價法

隨著網絡計量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文獻計量學定量規律在網絡環境中同樣適用。[11]這為OAJ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或者說網絡計量評價法更適合OAJ基于網絡環境生存和共享的特性。在網絡計量評價法中,目前應用最廣的是鏈接評價法,即以網頁鏈接頻率指標來評價OAJ網站的網絡影響力和知名度。其中網絡影響因子已是網站評價的重要指標,此外,訪問量、點擊率、論文下載率也是網絡計量學方法中的重要網絡影響指標。

由干開放存取期刊是以網絡和計算機為存儲介質的一種特殊出版理念下的電子期刊,因此為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開放存取期刊,引入鏈接分析法對開放存取期刊的質量分析有著重要的意義。Alastair G Smith在“Citation and Link as a Measure of Effective of Online LIS Journals”一文中[12],采用鏈接分析法對網上開放獲取LIS---電子期刊網站的外部鏈接數和網站網頁進行了統計,然后根據網絡影響因子將期刊進行排序。統計分析ISI收錄的相同期刊的引證指標(如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通過對比分析揭示網絡影響因子與期刊影響因子的相關程度以及在開放存取期刊評價中的不同功效。研究發現,“期刊影響因子與期刊網絡影響因子之間存在意義相關關系,影響因子高的開放存取期刊網站會吸引更多的外部鏈接,其網絡影響因子也高”。因此,將開放存取期刊網站的網絡影響因子和外部鏈接數作為評價其網站的指標,網絡影響因子的高低將有助于全面了解開放存取期刊的影響力。

然而,由于現今的網絡計量的鏈接方法仍處于一個相對不是很成熟的階段,影響網絡計量的因子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現今的網頁更新速度快、網站和搜索引擎選擇的主觀性,以及各大搜索引擎對不同學科類型和地域范圍搜索到的網頁,使得開放存取期刊質量評價的質量嚴重受到了打進。所以,其相關的網絡技術人員有必要不斷深化對網絡鏈接分析的理論研究,豐富實踐活動,尤其是要注重對鏈接分析工具的開發。

二、關于開放存取期刊質量評價的思考

(一)科學選取評價指標

科學選取評價指標有兩個含義:一是慎重選擇某些指標。比如,對于學科影響指標,如果是在同學科期刊中進行評價,則可以選擇,而如果是對不同學科期刊進行評價,則不能選取。[13]二是將孤立的單個指標組織起來形成指標體系,包括技術性指標、效益性指標、標準化指標等。因為,單一指標很難全面、準確地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14]目前,對于期刊評價,一般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法,而不同指標對評價結果的貢獻各不相同,需要對評價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因此,指標權重賦值是期刊評價中的重要環節。目前,用于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很多,如專家評分法、成對比較法、Saaty’s權重法、相關系數法等。為避免人為因素對各指標權重設置干預的弊端,建議成立相關組織,來確定OAJ的評價指標,規范其權重值與所占比值。

(二)建立期刊出版標準

傳統期刊的出版都有相應的控制標準,比如我國出臺了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2005》等。對于OAJ的出版,目前還沒有完備標準。但是,世界上主要的OAJ出版者大都制定有自己的編排規則。比如:PLoS所屬OAJ都采用溫哥華格式排版,并增加了學術編輯簽名、在線出處、收稿日期、接收日期、出版日期、專業名詞縮寫、意見箱等。篇后附錄部分,增加了材料與方法說明、競爭利益的聲明、作者的貢獻、基金資助等。BMC所屬OAJ有文獻URL、作者貢獻、被數據庫收錄等項目。與傳統期刊不同的是OAJ涉及的編排項目更多,內容也更加豐富。但是,OAJ在編排規則方面存在著不統一問題。比如:對于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就有溫哥華格式、The Lancet格式、Science direct格式等,不利于對期刊質量的評價,急需要建立統一的OAJ出版標準。

(三)建立完善的在線提交系統

在線提交系統在國外早已存在且比較常見,國內的期刊出版機構一般都用E-mail來收取稿件,目前各期刊編輯部開始使用上提交系統,促進了在線提交系統在國內的發展。與E-mail相比,在線提交系統更人性化,也具有更多更實用的功能。E-mail屬于大眾化的聯系工具,不能對提交質量進行控制,在線提交系統比較專業,從作者方面來說,能更好地理解出版機構的出版政策和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出版機構來說,很多提交質量控制過程都交給系統完成,減少人的工作量和增加了提交文件的正確性。在PLoS中,預提交調查可以過濾一部

分極不合格的文章,作者上傳的文件都有格式規定,格式不符不能上傳,作者也可以將文件分成幾個部分上傳,這樣更能對各部分的格式問題進行控制。在線提交系統還需要進行不斷的完善,運用“隱性質量控制”機制加強提交的質量控制力度,同時縮短編輯出版時間。

(四)構筑綜合評價模型

不同的評價方法既有其特點和優勢,亦有其缺點與局限性,建立能夠揚長避短的綜合評價法是OAJ評價的發展方向。比如,我國學者劉海霞等[15]探討了雙邊市場理論在OAJ質量評價研究中的應用,提供了期刊質量的一個簡單模型,用此模型來分析期刊質量與采取開放存取模式可能性之間的關系,從經濟學模型的角度驗證開放存取模式是否導致了期刊質量的下降。國外學者Mark J.McCabe[16]等從讀者、投稿作者、期刊三方面構建期刊評價模型,從投稿作者獲益度、論文隨機質量、編輯審稿的能力幾個指標建立了OAJ評價模型。從整體上講,具有實用性的OAJ綜合評價模型還沒有得到真正建立。

(五)選拔論文評審專家

質量是OAJ的生命線,質量的把關者就是審稿專家。OAJ出版者普遍重視對審稿專家的遴選和相應的制度建設。例如,積極支持開放存取出版戰略的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和英國生物醫學出版中心(BMC)都嚴格地定義了開放存取期刊,即其所刊載的論文必須在經過由學院編輯和有經驗的專業編輯合作參與的、系統而嚴密的同行評議過程后才能出版發行。目前,OAJ評審專家的選拔正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比如:薩里大學已開發出智能化的期刊管理系統,能根據存儲數據如作者和評審者的相關資料、評議結果等提供信息供評審者參考,并按照其評議質量進行排列。

參考文獻:

[1]傅蓉.開放存取期刊及其影響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7(4):122-125.

[2]何香香,王家平.關于完善同行評議體系的一些思考[J].中國科學基金,2005(2):112-114.

[3]葉繼元.學術期刊的定性與定量評價[J].圖書館論壇,2006(6):54-58.

[4]Van Rooyen S·, Godlee F·, Evan S·,etal.Effect of open peer review on quality of reviews and on reviewers recommendations: A randomized trial [J].BMJ.1999 (318):23-27.

[5]李麗,張成笠.開放文檔先導及其對學術期刊數字化傳播方式的影響[J].編輯學報,2004,16(2):66-67.

[6]邱均平.信息計量學.第九講:文獻信息引證規律和引文分析法[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1,24(3):236-240.

[7]McVeigh, M.E.Open access journals in the ISI citation databases: Analysis of impact factors and citation patterns.[2011-06-18].WWW.省略/isihome/media/oresentrep/essayspdf/openaccesscitations2.pdf.

[8]Antelman, K.Do open-access articles have a greater citation impact [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04, 65(5):372-382.

[9]馬景娣.社會科學開放訪問期刊及其學術影響力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05(2):47-49.

[10]徐興余,陳志強.影響因子(IF)在中文科技期刊評價中的局限性[J].情報資料工作,2005(3):98-110.

[11]龐景安.網絡環境中的文獻計量學經典定律[J].圖書情報工作,2009(2):46-49.

[12]Smith AG. Citations and links as a measure of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LIS journal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 Institution IFLA Journal, 2005, 31(l):76-84.

[13]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選取若干問題的思考[J].情報雜志,2009(3):

75-77,100.

[14]周曉雁.試析科技期刊評價體系和評價工具[J].情報資料工作,2009(1):96-98.

[15]劉海霞,孫振球,胡德華等.開放存取期刊質量的雙邊市場模型研究[J].情報雜志,2007(6):

118-121.

第5篇:開放存取范文

[關鍵詞]開放存取知識供應鏈理性締約

[分類號]G255

1引言

開放存取(open acess,OA)運動自2004年被引入我國,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整體而言,仍然存在相關主體對OA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比較低、OA作品數量有限且質量不高的現實情況。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主體參與不夠,如何讓更多的相關主體積極參與到OA運動中來是我國目前OA發展遇到的現實問題。

在OA資源的形成過程中,多個相關主體在不同的環節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共同構成了OA知識供應鏈,OA資源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相關主體相互之間通過締結合約形成OA知識供應鏈的過程。為此,本文通過分析OA資源與OA知識供應鏈的關系、OA知識供應鏈形成過程巾符鏈節相關主體行為方式和動因,揭示OA知識供應鏈合理生成的機理,探究各相關主體在OA知識供應鏈上合理追逐個體利益的締約行為,即本文所謂的理性締約,從微觀個體、管理休制、立法與司法三個層面探索讓更多的相關主體能夠“理性締約”到OA知識供應鏈中來的行為舉措和改革趨勢這將有助于解決我國目前OA發展“主體參與不夠”的現實問題,從而推動OA的深入發展。

2OA資源的形成與0A知識供應鏈

目前,OA資源主要可以分為兩類:OA期刊和OA倉儲。這兩種不同形式的OA資源其形成路徑也是不同的。對于OA期刊而言,和傳統期刊出版一樣,作者將作品投遞給期刊編輯部,編輯部經過一定的審核程序后在網絡上發表。一般而言,作者選擇何種刊物發表作品除了考慮刊物欄目設置情況,更多的是參照作者所屬機構對刊物的學術認可程度,或科研資助機構、上級主管部門對學術刊物的政策規定。對OA倉儲而言,一般是科研機構、大學、圖書館等建立倉儲平臺,作者自行上傳作品,經審核合格后予以發表。OA倉儲有學術團體、科研人員為加快學術交流自發建立的,如奇跡文庫;而更多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倉儲是帶有官方色彩的科研資助機構建立的,通過強制的政策規定保障OA作品的來源,如美國NIH(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法案強制要求全部或部分受NIH資助的研究成果經過同行評議并修改后上傳于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PMC)的在線數字化圖書館供公眾免費使用;我國教育部規定高校博士基金項目必須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OA倉儲發表兩篇論文,并將此作為結題條件之一。

由此可知,不管是OA期刊還是OA倉儲,OA資源的形成不僅僅只依賴于作者和出版者,其他相關主體的行為都將影響到OA資源的形成和發展,如政府相關部門、科研資助機構、科研機構、大學、圖書館、傳媒、軟件研發者、用戶等。政府相關部門、科研資助機構是OA政策的制定者和主要推動者,通過制定政策激勵或強制作者將作品以OA的方式發表,保證OA作品的來源,推動OA發展;研究機構、大學、圖書館是OA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他們通過建立OA倉儲、創立OA期刊、搭建OA出版平臺,部分地擔當起了OA出版者的責任;傳媒、軟件研發者可稱為OA的服務者,為OA提供傳播渠道和技術支持;用戶是OA資源的最終檢驗者和反饋者,用戶規模大小和使用效率表征了OA資源發展水平的高低。這些機構、個人和作者、出版者一起構成了OA資源的產生、形成、提供、傳播和使用等各個環節的能動性主體。

與其他資源供應鏈(如旅游、礦產等資源供應鏈)的形成類似,上述多個相關主體圍繞OA作品,通過對各個環節的參與,共同開發OA作品價值,形成了OA資源供應鏈。與其他資源供應鏈所不同的是,OA資源供應鏈上提供的是一種特殊的資源:OA作品從本質上講是知識,OA作品從創作、傳播到使用的供應鏈實際上是上述相關主體圍繞“知識”的生產、遞送形成的供應鏈。而所謂知識供應鏈(knowledge-supply-chain)是指圍繞某一核心事物,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導向,通過知識流的活動將知識的創作者一供應者一使用者連接起來,以實現知識的經濟化與整體優化目標的功能鏈節結構模式。OA相關主體圍繞OA作品這一核心事物,通過OA作品的傳播即知識的傳播將作者、出版者、政府相關部門、科研資助機構、研究機構、大學、圖書館、傳媒、軟件研發者、用戶等連接起來,共同形成了OA知識供應鏈,實現OA資源的價值。因此,OA資源的形成過程就是OA知識供應鏈的形成過程。

3OA知識供應鏈的生成與OA相關主體的理性締約

OA知識供應鏈承載著各鏈節上相關主體的利益訴求,而各主體間的利益關系則是通過締約而建立的。因此,OA知識供應鏈的生成過程也是相關主體理性締約的過程。這樣,我們將進一步分析OA知識供應鏈相關主體的行為方式和動因,以期從知識供應鏈穩定生成的角度揭示OA相關主體的理性締約本質。

3.1OA知識供應鏈相關主體行為方式和動因分析

作者、出版者(包括商業出版機構和充當出版角色的部分科研機構、大學、圖書館等)、政府相關部門、科研資助機構、傳媒及軟件研發者、用戶等在OA知識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充當了能動性的主體,其行為方式和動因決定著供應鏈能否穩定生成。因此,對相關主體行為方式和動因的考察是探究OA知識供應鏈合理生成機理的前提。

3.1.1作者作者是OA知識供應鏈上OA作品的創作者,大多在一定的政策指引、激勵乃至強制要求下,將作品通過OA的方式發表。如在科研資助機構的強制要求下,為獲得經費支持,將作品以OA方式發表;或OA期刊或OA倉儲被學術評價機構認可,作者出于評職稱、申報獎項等方面的考慮,也會將作品以OA方式發表;或為了讓作品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將作品以OA方式發表。在這里,我們用V(ma)表示作者利益,F(ma)表示作品所獲得的資助經費,R表示作品所獲得的獎酬回報,E(mw)表示作品的影響力,c(ma)表示支付的出版費,作者發表作品的利益函數V(ma)可表示如下:

v(ma)=F(ma)+r+E(mw)-ca

與傳統出版方式相比,OA發表方式可以讓作品獲得更大范圍的傳播和更廣泛的影響力E(mw);對某些科研項目而言,OA發表是獲得資助F(ma)的必要條件;但OA發表往往要支付更高的出版費用c(ma)(對OA期刊而

言)。為此,作者是否選擇OA出版方式取決于OA出版利益V(ma)與傳統出版利益V(ma)的大小比較。

3.1.2出版者對于科研機構、大學、圖書館這樣的OA出版者而言,搭建OA出版平臺的起因主要是為了加快學術交流、推動學科發展,當然,某些OA出版平臺可以獲得財政資助;對于商業出版者而言,追逐利潤是其行為的出發點。在這里,我們將科研機構、大學、圖書館、商業出版者統稱出版者,用V(mp)表示出版者利益,c(ma)仍然表示作者支付的出版費,c(mu)表示用戶支付的使用費,F(ma)表示財政資助,s(mg)表示學科發展,I(mp)表示廣告收入,E(mj)表示刊物影響力,C(mp)表示出版成本,那么出版者的利益函數V(mp)可以表述為:

v(mp)=C(ma)+C(mu)+F(ms)+s(mg)+l(mp)+E(mj)-C(mp)

與傳統出版方式相比,商業的OA出版者不擁有作品版權,用戶免費使用,失去了用戶支付的使用費c(mu)不過,出版者往往會收取作者更高的出版費c(ma)另外,通過OA的方式出版,刊物可以獲得更大范圍的傳播,有助于提高刊物的影響力E(mj),促進權威學術評價系統的收錄和認可,進而有助于收取作者更高的出版費c(ma)、廣告費I(mp)科研機構、大學、圖書館等OA出版者通過對OA出版的積極參與,加速學科的發展s(mg),同時有望獲得財政支持F(ms)。

OA運動剛一出現,就受到傳統商業出版者的強烈抵制,認為這將削弱版權,使出版商的投資得不到回報。愛思唯爾的總裁Davis先生曾嚴厲批評OA出版“純屬扯淡”(absolute rubbish),作為商業模式則更是無稽之談,毫無可行性。但隨著開放存取運動的進一步發展,開放存取的優勢逐漸顯現,在某些學科OA期刊的影響因子位居前列,OA論文的被引頻次明顯高于非OA論文,傳統出版者不得不理性地面對OA的發展趨勢,開始接納OA并參與到OA運動中來,愛思唯爾、施普林格等知名傳統出版商都推出了“OpenChoice"供作者自主選擇。

上述對OA出版者行為動因的分析以及傳統出版者選擇OA的歷史過程表明,商業出版者是否選擇OA出版方式的動因是基于OA出版利益V(mp)與傳統出版利益V(mp)的大小比較,而科研機構、大學、圖書館等新興的OA出版者參與OA出版的動因是基于出版收入C(ma)+F(ms)+S(mg)+I(mp)+E(mj)與出版成本c(mp)的大小比較。

3.1.3政府相關部門和科研資助機構等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如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等)和科研資助機構(如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一方面為了促進科學文化的快速交流.方便科研人員獲取信息資源,另一方面為了讓其資助的科研成果得到更廣泛的且及時有效的運用,提高科研經費的經濟效益,往往是OA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同時利用自身的行政權利和經費管理權利,還是OA政策的制定者。這些部門和機構通過制定包含了OA出版方式的學術質量認可標準指引作者作品的OA去向,通過對科研項目成果(主要是學術論文)強制OA方式發表的政策規定保障了OA作品的來源,通過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或給予專項經費支持OA出版平臺的搭建。在這里,我們用V(mg)表示政府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上述行為的政策利益,u表示OA作品數量,S表示實施范圍,N表示參與人數(作者、出版者、用戶數),Q表示0A作品質量,T表示時滯期,c(mg)表示制定并實施OA支持政策所付出的成本,那么政府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上述行為的政策利益函數V(mg).可表述為:

V(mg)=(U×S×N×Q)/T-C(mG)

政府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是否制定并實施支持OA政策的行為動因是基于OA政策收入U×S×N×Q/T與OA政策成本C(mG)的大小比較。

3.1.4傳媒及軟件研發者等這里的傳媒主要是指

網絡傳播服務商,軟件研發者主要指為OA期刊和OA倉儲提供編輯、上傳、檢索、下載、存儲等操作系統的計算機軟件服務商,他們雖然不直接提供作品,但卻為OA資源的形成和傳播提供渠道和技術保障,是OA知識供應鏈上不可缺失的主體之一。作為OA的服務者,傳媒及軟件研發者為OA出版方提供物質支撐、技術支持以及服務,收取費用。在這里,我們用v(ms)表示服務者利益,F(mP)表示由出版者支付的服務費用,c、表示服務成本,那么服務者的利益函數V(ms)可以表述為:

V(mS)=F(mP)-C

只要(mS)大于零,傳媒及軟件研發者等OA服務提供者都有參與OA的行為動因。

3.1.5用戶無疑是OA的最大受益者

相比傳統出版方式下的用戶,他們不需要支付費用即可輕松獲得信息資源。當然,學術科研信息資源用戶往往也是學術科研信息資源的提供者,他們對OA資源建沒的參與程度決定了OA的發展進程。在這里,我們用V(mu)表示用戶的利益,E(mu)表示用戶對OA的參與度,仍然用u表示OA作品數量,Q表示OA作品質量,T表示時滯期,那么用戶的利益函數V(mu)可以表述為:

v(mu)=(u×Q)/T×E(mu)

只要OA作品具有一定質量,時滯期不超過作品的生命周期,用戶都有參與的行為動因。

3.2 OA知識供應鏈合理生成機理

從上述OA知識供應鏈上主要相關主體的行為方

①為了便于表達和比較,本文將學科發展s(mu)、刊物影響力E(mj)均籠統地看作可以量化的出版者收入的一部分,在本文其他兒個公

式中也作了類似的處彈。式和動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主體在各自不同的動因驅使下,根據自身所擁有的權利和資源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但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共同特征。正是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逐促使相關主體圍繞OA資源建立了OA知識供應鏈,共同實現了oA資源的價值增值,并在增值的過程中讓自身利益獲得最大化。由此可知,oA資源總價值V只有包容各相關主體的合理利益訴求,供應鏈才能穩定生成,這就是oA知識供應鏈合理生成的機理。即:

V=(ma)+(mP)+(mG)+(mS)+(mU)

3.3理性締約的本質

在公式(1)-(6)中,作者支付的出版費c(ma)是出版者的收入;出版者支付的服務費F(mp)來自其成本c(mp),是傳媒及軟件研發者的收入;作者、出版者和用戶對OA的參與人數N影響著政策利益V(mg)的大小;政府相關部門、科研機構的政策行為決定著作者所獲資助經費F(ma)出版者所獲財政資助F(ms)、作品獎酬R的大小,如此相互影響的諸多利益關系客觀存在于0A知識供應鏈各主體之間。由此可知,在0A資源總價值V既定的情況下,各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形成了針對價值V的利益博弈關系。這種利益博弈關系集中體現在0A知識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締約行為中,比如:作者和出版者之間、作者與科研資助機構之間、出版者與傳媒及軟件研發者之間都會締結協議。雖然協議的具體內容不同,但都是圍繞0A資源總價值進行利益博弈。因而,理性的“締約”應建立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客觀考察其他相關主體利益關系,從有利于0A知識供應鏈生成的角度,即從整體利益實現的角度,為OA資源價值總額V合理分配給各鏈節上的相關利益主體制定行為準則。

理性的締約需要實現0A資源總價值V在相關主體間的合理分配,而價值合理分配是相關主體利益博弈的均衡結果,這必然取決于相關主體是否有權以及有多大的權利去角逐其合理的利益。因而,開放存取相關主體理性締約本質上就是OA知識供應鏈各鏈節上的主體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圍繞相關權利的締約。

4基于理性締約本質的OA深入發展啟示

根據OA理性締約的本質,相關主體能否締約成OA知識供應鏈的關鍵,在于各主體之間是否建立了合理的權責關系、實現了OA資源總價值的合理分配。因此,OA深入發展,須以權責關系的建立和OA資源價值的實現并合理分配為基礎。同時,嵌套于特定社會背景中的OA知識供應鏈,其形成和發展不僅僅與其中的微觀個體息息相關,還受相應的管理體制、立法司法的制約和影響。因此,應從微觀個體、管理體制、立法與司法三個層面共同調整相關主體的權責關系、推動0A資源價值的實現并合理分配。

4.1微觀層面:理性訂立相互權責關系

在微觀層面上,OA知識供應鏈上相關主體的締約調整的是締約雙方的利益關系,而利益分配依據權責關系,所以OA相關主體相互間理性的締約行為應立足于0A知識供應鏈關系的合理生成、立足于整體利益的實現去訂立各類行為主體合理的權責關系。

4.2管理層面:推動0A資源價值的實現并最大化

0A知識供應鏈上相關主體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圍繞0A資源結成利益博弈關系,由(6)式可知,只有0A資源的總價值V順利實現并最大化,相關主體才可以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0A知識供應鏈才可以穩定地生成。因此,一切有利于OA資源總價值實現并最大化的措施均將有利于OA的整體發展。作為0A知識供應鏈主體之一的政府相關部門和科研資助機構等同時還是0A資源的管理者,應首當其沖地擔當OA價值開發的發起者,根據所擁有的權利和職責所在,通過制定政策吸引和激勵其他相關主體參與到OA行動中來,形成0A資源穩定、有效的供給,同時通過政策合理調整0A資源合理的價值分配。比如科研資助機構強制規定0A出版作為結題條件之一;新聞出版總署推出0A出版的優惠政策,扶持創辦0A期刊;教育部、科技部乃至大學科研管理部門制定包含0A出版的學術評價標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0A資源總價值的形成創造條件,在實現管理層面相關主體自身利益的同時也給鏈條上的其他主體留下了利益空間,使0A資源價值有了實現并最大化的可能。

4.3立法與司法層面:創新界定0A主體權責關系

開放存取資源價值在OA知識供應鏈各鏈節的分配,實則依據各主體的權責關系,合理的權責關系是利益合理分配的基礎。傳統出版中,出版巨頭利用壟斷地位強制獲得作者的著作權(主要是其中的物質權利),收取用戶(甚至作者)高昂的使用費,獲取超額利潤。這些出版作品中很大部分是由納稅人的錢資助完成的科研成果,出版巨頭們將此作為牟利的工具。正如英國惠康基金會的一份報告所言:“科研成果的出版并不符合科學家和公眾的利益,反而被意欲增強市場地位的商業市場所主宰”,這是典型的權利決定利益分配的例子在oA出版中,至少應該實現納稅人的錢資助完成的科研成果屬于納稅人及作者。這必然依賴于對納稅人、作者、出版者權責的合理界定。在現行的著作權法中,缺少對此類情況的規定,而僅有對職務作品著作權的規定。因而,在立法與司法層面上,開放存取的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就相關主體利益的合理分配進行權責關系的合理界定,比如著作權法的立法創新等。

參考文獻:

[1]張發亮.國內開放存取研究現狀分析[J]情報科學,2007,25(9):1436-1440.

[2]方東權.吳天吉.王瓊國內開放存取研究進展及主要問題探析[J].圖書錒淪壇,2011.31(2):48-50.87.

[3]秦珂開放存取背景下國際期刊版權政策的調整[J].情報科學,2007,25(10):1466-1471

[4]張宏勝美國開放存取運動中的政策博弈[J] 圖書情報工作.2010,54(21):54-57

[5]賀紅權,張婉君,劉偉旅游產業價值鏈解讀[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8):46 48

[6]蔡翔,易海強知識供應鏈:概念?特征?主體[J].科學管理研究.2000,18(6):12-14.

[7]李武.基于開放存取的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研究(上)[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5(11):35-40.

第6篇:開放存取范文

摘要:開放存取資源為高校圖書館創新信息服務提供了資源基礎。本文提出了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數字資源整合、信息服務模式和信息服務技術的創新策略,從而促進開放存取資源的建設和利用。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2)02-0005-02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pen Access Resources

by Libraries

Zhai Jin\|jin

(Fuzhou University Library,Fuzhou Fujian350108,China)

Key words:Open Acess Resources;University Library ; Information Services

Abstract:Open access resources provides a resource base for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n the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of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digital resource integration、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technology by libraries, In order to promote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pen access resources by libraries.

2003年張曉林博士參加“開放存取與促進學術出版”國際研討會議之后,2005年50多所高校圖書館館長在“中國大學圖書館館長論壇”上簽署“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武漢宣言”,從此國內高校圖書館也開始積極參與學術信息資源的開放存取。學術界對開放存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而高校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以下簡稱OA資源)的建設和利用等探討還很少。鑒于此,本文從建設和利用開放存取資源的角度討論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的創新策略,從而促進學術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開放存取概述

開放存取運動基于“自由、開放與共享”的理念,依托網絡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學術出版和科學信息交流模式\[1\]。在這種出版模式下,科研人員可以通過網絡免費即時地獲得他人的學術成果,從而實現學術信息資源的無障礙傳播。概括起來,開放存取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學術信息資源通過互聯網免費即時獲取,打破了收費障礙;二是學術信息資源的易獲得性,打破了使用權限障礙。其目的是加快學術信息資源的交流和共享,使全世界研究人員都能平等、自由獲取他人的學術研究成果。

2高校圖書館建設和利用OA資源的創新策略

2.1建立與OAIS兼容的機構知識庫,促進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

開放存取資源存檔和獲取的途徑主要有機構知識庫、開放存取期刊和個人網站。機構知識庫主要保存本機構產生的數字學術信息資源,并向世界所有科研人員免費提供。2002年,Dspace系統的成功開發為機構知識庫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機構知識庫成為開放存取運動的主要力量。目前,機構知識庫還沒有統一的定義,Clifford A.Lynch從大學的角度為機構知識庫做了如下定義,他認為:“大學中的機構知識庫是大學為其員工提供的一套服務,用于管理和傳播大學的各個部門及其成員創作的數字化產品。”\[2\]1995年,清華大學創辦了我國第一個超大型知識信息資源庫。中國大陸地區高校第一家推出并提供開放存取的高校機構知識庫是廈大學術典藏庫。

高校作為科研性的教育機構,蘊藏著大量優質的學術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學術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的主體,在搜集和組織學術信息資源的同時,應擔負起建設與OAIS兼容的機構知識庫的重任,用來存儲本校教學和科研人員的具有較高價值的學術信息資源,如博士碩士論文全文數據、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科研課題申請書、研究調查報告、工作方案、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等信息資源\[3\],促進國內外科研人員之間進行學術交流和知識共享。此機構知識庫從方便用戶的角度對學術信息資源進行組織和揭示,系統應用界面友好簡潔支持瀏覽和檢索操作,做好資源導航,讓更多的用戶通過搜索引擎能夠搜索到機構知識庫中存儲的學術信息資源,以促進高校學術信息的快速傳播和開放存取。

2.2建立OA資源分布式建設與共享平臺,促進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整合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的主體,集中了教學與研究需要的主要學術信息資源。我國各高校圖書館之間互相協作建立OA資源分布式建設與共享平臺,以文獻信息的聯合保障體系建設和資源共享為主要任務,整合各館OA資源,發揮聯合優勢,采用分散建設、后期整合的工作模式,即通過該平臺將各高校圖書館建設好的各種類型的OA資源數據庫整合統一,建成一個大型的綜合性數據庫,實現分散于各地的圖書館OA資源之間的全文檢索。

同時,OA資源分布式建設與共享平臺依托百鏈平臺建成了開放存取資源“一站式”檢索服務平臺,這個平臺在保持原有數據庫權限的基礎上能實現OA資源的檢索,在檢索結果中直接提供給用戶全文鏈接,能與高校圖書館各種信息資源進行調度鏈接,實現各館信息資源的統一揭示,真正實現OA 資源的“分散建設、分布存儲、統一檢索、資源共享”。

2.3構建信息共享空間,促進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整合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簡稱IC)是開放存取環境下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服務整合,整合的網絡信息資源、硬件資源和各種文獻資源,多以研究室的形式面向全校師生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和共享式學習。2005年上海圖書館吳建中館長在“開放存取環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學術報告上指出:信息共享空間已成為現代圖書館發展的潮流\[4\],從此觸發了國內圖書館界對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熱潮。

IC集成了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資源和服務,以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促進用戶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IC能為在校師生提供在線閱覽服務、信息咨詢服務、學科導航服務、多媒體播放服務以及讀者信息素質教育服務等。IC配備的圖書館員充當了信息資源導航員的角色,他們將創建定制知識環境和信息門戶,組織信息服務培訓,加強和用戶的聯系,培養用戶的信息素養、技術素養和創新能力。

2.4利用云計算技術,促進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技術整合

云計算是一種商業計算模式。將軟件、應用平臺和基礎設施整合建立一個系統,通過互聯網為用戶提供存儲空間、各種軟件服務和信息服務等各種資源,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云”。云計算為組織和傳遞信息資源的高校圖書館管理帶來了挑戰。云計算的本質是計算共享,這與高校圖書館一直倡導的資源共享的理念一致。高校圖書館可以借助云計算提供的軟件和基礎設施建立數字圖書館云服務平臺,將自身的信息資源分布在網絡上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利用高校圖書館云服務平臺,面向用戶提供圖書館的基礎服務以實現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整合。2009年,OCLC首次將云計算服務引入到圖書館界,基于云的圖書館集成系統進入早期應用階段。

云計算給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平臺。2010年,CALIS建立了數字圖書館云服務平臺\[5\]。這個平臺由4個組成部分,即國家云服務中心平臺、圖書館共享域云服務平臺、圖書館本地服務平臺和云聯邦服務平臺,實現了國家中心與成員館的資源共建共享,提高了我國學術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3結語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的主體,在開放存取環境下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建設和利用開放存取資源來創新信息服務,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盛慧,余克萍.我國開放存取的發展現狀及應對策略\[J\].情報探索,2008(6):6-8.

\[2\]蔡屏.從心理學角度談如何促進機構知識庫資源建設\[J\].圖書情報工作,2010(23):84-88.

\[3\]劉敏榕,翟金金.開放存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創新信息服務的實踐與啟示―以福州大學圖書館為例\[J\].情報雜志,2009(12):167-170.

\[4\]吳建中.開放存取環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J\].國家圖書館學刊, 2005(3):7-10.

第7篇:開放存取范文

2015年12月18~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房地產去庫存化被作為2016年五大主要任務之一加以討論,并提出了一套中國房地產去庫存化的組合拳。對此,市場反應熱烈,以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又有救了。

當前,關于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去庫存化存在一個普遍的論調:作為不動產,房地產是一個完全分化的市場,因此,各城市房地產去庫存化的壓力不同。按照這種論調,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去庫存化根本不存在大的阻礙,只有一些三四城市會面臨一些問題。反之,在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2014年政府推出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之后,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已經走出困境,步入了發展及繁榮階段,房價又會上漲。但是,實際的情況并非如此。

2015年年底的2016年《社會藍皮書》指出,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就家庭住房自有率來看,受訪家庭居民自有率為95.4%,其中城鎮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為91.2%;從擁有住房套數來看,2015年的調查顯示,19.7%的家庭擁有兩套以上的住房;從人均建筑面積和房產估值來看,2015年的數據顯示,受訪居民家庭人均建筑面積為50平方米,而2013年調查的數據為47.3平方米,這些數據均較2014年出現一定程度增長。所以,在2016年房地產去庫存化后,中國居民所持有的住房自住率的比例會更高。

更為重要的是,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商品住房總庫存預計達到39.96億平方米。其中現房庫存約4.26億平方米,去化周期23個月;期房庫存約35.7億平方米,需要4.5年來消化。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末,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637萬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萬平方米。2015年前11個月,我國新開工房屋140569萬平方米。這意味著,不僅現有的住房要消化,而且新房仍將源源不斷涌向市場。在未來幾年,這些住房都需要居民來消化。農民市民化就成了化解當前住房庫存的重要的途徑。

但是農民愿意進入那些沒有就業機會的三四線城市嗎?這些都是農民居住地方的周邊城市,不僅就業機會少,而且離他們的老家不遠,自己老家農村都有大量的住房空著,這些農民很可能沒有愿意進入這些城市購買住房或市民化。所以,中國三四線房地產去庫存化相當不容易。即使有地方政府補助居民80萬元去購買住房,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地方政府不會做虧本的買賣。也就是說,這些城市房地產去庫存化僅是開始。

第8篇:開放存取范文

【關鍵詞】開發區;規劃管理;問題;解決方案

開發區的建設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規劃存在著一定的區別,通常情況下城鎮的建設都是建立在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基礎建設投資,對于投資的規模也能夠有效的設定。而開發區的建設則是為了適應改革需要,以某個城市作為依托而建設的招商引資的窗口,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發展當地的工業經濟,與此同時還要依賴于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開發區的項目投資方面不是十分明朗,容易產生盲目性,進而導致片面的擴大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現象。因此,開發區規劃管理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夠使其與城市規劃的實際情況想結合,為城市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開發區規劃管理存在的問題

開發區規劃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規劃有著一定的區別,從當前我國城市規劃與開發區規劃的現狀來說,開發區的規劃管理在適應性以及滿足開發區要求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開發區規劃缺乏市場適應性。

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城市規劃工作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不只是經濟體制的轉變,更是觀念和意識的轉變,同時也需要從理論、方法和技術上都進行調整,才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在這個背景下,城市規劃不斷的被調整,卻始終難以與經濟建設相適應,這主要是由于當前城市規劃的外部條件還不夠完善,城市規劃的技術和策略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缺乏適應性。這種弊端在開發區規劃建設方面尤為突出,開發區規劃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開發區規劃工作無法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要素的流動規律和特點等進行有效的把握,難以對開發區規劃的布局和土地開發等工作進行有效的引導,在招商引資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強,這也是影響規劃權威性和嚴肅性的一個主要因素。

2.忽略對土地效益的研究。

招商引資是開發區規劃建設的首要條件,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資的數額等問題都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對開發區進行有效規劃與管理的重要評價指標。出了總量指標,其他的與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成本、效益等方面的指標,卻沒有得到有效的重視,有的地區領導迫于招商引資的壓力,往往忽略了對土地開發效益等問題的關注。與此同時,由于在相關的政策方面的制約力度不夠,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免費奉送土地來換取外資的投入,這樣則造成了開發商大量占用土地的現象,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人均用地指標和用地結構不合理。

開發區是城市建設中得一個新區域,一般情況下開發區的各種條件都是城市建設中較為先進的,但是按照國際相關的規定與標準來看,在開發區的土地規劃方面還不夠合理。在東部沿海地區,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開發區,將大量的土地用來進行工業生產,特別是在一些人口規模有限的中小城市中,工業用地的人均指標更是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標準。在開發區規劃管理中,工業用地結構的不合理,與城市土地開發利用有關,也與城市用地指標的規劃不符合經濟發展特征有一定的關系。

4.規劃和建筑設計市場管理不完善

主要的表現是,開發區的空間和建筑景觀常常缺乏和城市的整體協調,有的開發區工業建筑風格過于標新立異。開發區作為城市的一部分,不僅是產業開發的先導區,也是承載和傳播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城市品位、城市景觀的重要區域,漠視這一前提,開發區就可能成為城市文化的空白區和城市文脈的斷裂帶。

二、加強開發區規劃管理的解決方案

1.加強開發區的規劃與審批制約。

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在制定開發區中長期規劃與發展計劃方面,要組織相關的專家結合實際的功能規劃進行制定。新設立的開發區應當從城市規劃與發展的整體角度出發,同時以當地的產業政策為導向,結合具體的產業聚集和發展的特征,經過嚴密的、系統的論證之后,嚴格的按照國家相關審批制度進行審批。有關部門也需要加強現有的開發區的宏觀指導,組織各個開發區之間進行必要的協調與溝通,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區域開發區特色,促進土地收益的不斷提高,為開發區的規劃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提高土地開發利用的效率。

開發區規劃建設中,要使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需要不斷的提高單位土地的利用效率,將土地的數量與投資的密度以及科技含量等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將土地開發方式由粗放外延型逐漸轉變為集約內涵型,始終堅持開發與利用并重的思想,使土地利用效率不斷的提高,為此,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開發區土地管理問題的指導,同時針對不同的地區之間土地指導價格進行科學的了解,以此來加強土地價格的合理性。在國有土地資產的收購、儲備等方面,要制定出多方面都能夠接受的、符合市場運作機制的土地配置政策,積極的鼓勵戰略投資者參與到土地基礎設施建設中。同時,吸引更多占地面積小、經濟效益高的項目參與到開發區建設中,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促進開發區企業集群形成產業化規模

開發區經濟發展要從粗放型生產為主轉向以集約型生產為主,從以總量增加為主轉向以結構優化為主,從關注發展速度為主轉向關注發展效益為主轉變。著力引進一批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較高、產業關聯度較大、帶動作用強的龍頭項目,圍繞重點產業加快企業集群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盡快形成特色突出、品牌知名、規模效益好的產業集群。

4.逐步實現開發區建設生態化

對于優化開發區域內的園區要實行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環保標準,大幅度減少污染排放;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開發區建設具有循環經濟特色的新型生態工業園區;對化工園區、工業集中區及綜合性開發區中的化工片區進行全面清理確認,加快化工生產企業集中進區步伐。總之,通過加強節能降耗和生態環境建設,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開發區。

結束語:

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開發區規劃工作的不斷進步。然而,開發區規劃管理中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這也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誤區,在實際的工作中,城市規劃的管理權被等同于其他可以下放的經濟管理,卻對城市規劃活動自身所具有的全局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此,我們應當正確認識開發區規劃管理權限的下放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規避其中存在的問題,促進開發區規劃管理工作的持續進行。

參考文獻

[1] 張大鵬.搞好開發區規劃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城市開發,2004(12).

[2] 葉大華.關于開發區規劃管理思路的探索[J].城市,2003(03).

[3] 王娟.經濟開發區規劃的合理性分析[J].環境保護科學,2004(04).

[4] 王智,蔣明康,秦衛華.對"禁止開發區"規劃和管理的幾點思考[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09(04).

第9篇:開放存取范文

〔關鍵詞〕開放存取;開放存取期刊;DOAJ;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0.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10-0072-04

學術期刊價格的大幅上漲和圖書館經費的短缺導致了“學術期刊危機”的產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開放存取運動于20世紀90年代末在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和圖書情報界迅速地發展起來[1]。

開放存取的實現途徑之一是開放存取期刊,開放存取期刊就是指無需用戶本人或其所屬機構支付使用費用,可以通過Internet不受任何限制地獲取、利用的網絡期刊,用戶可以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檢索和鏈接到全文,從而進行任何出于合法目的的活動[2]。

開放存取期刊不僅促進了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傳播、推動了科研與教學活動,而且對學術出版界、圖書情報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對DOAJ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開放存取期刊的出版現狀,對推動我國的開放存取運動、促進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傳播、優化資源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1 DOAJ介紹與統計分析

1.1 DOAJ簡介

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設立于2003年5月,是由瑞典的Lund大學圖書館創建和維護的、并由OSI、SPARC、EBSCO和瑞典圖書館學會等機構支持或協辦的OA期刊目錄系統。會員有:個人、圖書館、大學、研究院、圖書館聯盟、圖書館學會、集成商和其它服務供應商等[3]。

DOAJ除通過鏈接到其收錄期刊的網站獲取OA全文外,還建有自己的全文數據庫,DOAJ收錄的均為學術性、研究性的同行評審期刊,具有免費、全文、高質量的特點[4]。截至2012年3月13日,該系統已經收錄7 558種期刊,768 543篇OA論文,涵蓋農業與食品科學、生物與生命科學、化學、歷史與考古學、物理與天文學等17個學科領域,許多學科領域又包含數個子學科。

1.2 DOAJ收錄期刊的數量統計

從2002-2011年,DOAJ收錄期刊種數的每年增長量如圖1所示,DOAJ收錄期刊種數的每年總量如圖2所示[5]。

圖1 DOAJ收錄期刊數每年增長量變化趨勢

圖2 DOAJ收錄期刊數每年的總量變化趨勢

從圖1可以看出,2003-2007年,DOAJ收錄的期刊數每年都保持了一個比較高的、穩定的增長態勢,大約在550種左右;2008年和2009年增長幅度有所提高,達到800種左右;2010年和2011年增長更加明顯,達到了1 500種左右。從圖2也可以清晰地看到DOAJ收錄的期刊總數一直處于持續增長的態勢,OA期刊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其中包括新創辦的OA期刊和由傳統期刊轉變而來的OA期刊。這與各國開放存取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科研基金資助單位和科研人員對于開放存取的重視和推動是密不可分的[6]。

1.3 DOAJ收錄期刊的學科分布

圖3 DOAJ收錄期刊的學科分布

DOAJ目錄系統包括以下學科:(1)農業與食品科學,(2)藝術與建筑學,(3)生物與生命科學,(4)商業與經濟學,(5)化學,(6)地球與環境科學,(7)一般工程,(8)健康科學,(9)歷史與考古學,(10)語言與文學,(11)法律與政治學,(12)數學與統計學,(13)哲學與宗教,(14)物理與天文學,(15)綜合科學,(16)社會科學,(17)技術與工程[7]。

DOAJ收錄期刊的學科分布如圖3所示。從圖示可以看到,社會科學、技術與工程類學科期刊最多,主要是因為這2個學科包含的子學科較多。社會科學包含了人類學、教育、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心理學和體育科學等10個子學科,技術與工程學科包含了計算機科學、材料、冶金、軍事科學和水利工程等16個子學科。

除了社會科學、技術與工程以外,健康科學類期刊最多,該類包含了牙科、醫藥、護理學和公共衛生4個子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而言,醫學領域的科學技術發展更為迅速,相關科研人員對科技信息的時效性比其他研究者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這些領域對OA期刊的需求和支持也最大[4]。化學、物理與天文學這類專門學科被收錄的期刊則相對較少。

1.4 DOAJ收錄期刊的國家分布

截至2012年2月3日,DOAJ收錄的OA期刊共7 558種,涉及117個國家,形成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其中出版期刊種數在10以上的國家或地區如表1所示,占期刊總數的97.5%[5]。

從表1可以看出,開放存取在不同國家、地區的發展進程有很大差別,開放存取期刊發展較好的國家都大力支持和積極響應國際開放存取政策,如美國、巴西、英國、印度、德國等。

從DOAJ收錄的OA期刊來看,數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有1 363種,占18%;其次是巴西,有680種,占9%;英國、西班牙、印度、德國、加拿大緊隨其后。在OA期刊出版中,發達國家,如北美、西歐等國仍然占有明顯的優勢。但是隨著信息交流和傳播速度的加快,發達國家OA出版占絕對優勢的局面正在改變。少數發展中國家,例如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國家發展也非常迅速,其活躍程度甚至超越了一些發達國家[8]。

2 中國的開放存取期刊實踐

2.1 DOAJ收錄的中國開放存取期刊

截至2012年2月3日,在DOAJ的統計中,中國大陸出版的期刊有32種,香港出版的有22種,臺灣出版的有16種[9]。其中源于大陸的是:生態學報;動物學報;生物多樣性;動物學研究;植物生態學報;中國肺癌雜志;中華醫學雜志;環球不動產評論;重慶師范大學學報;電子科技學刊;老年心臟病學雜志;紅外與毫米波學報;無機材料學報;中西醫結合學報;Current Zo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Scientia Magna;Synergies Chine;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從上述期刊列表可以看出,除了無機材料學報、紅外與毫米波學報和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等少數期刊外,絕大多數期刊為醫學類或生物、生態類期刊。這說明國內生物、醫學類學科研究人員在推動開放存取運動方面、在向世界展示技術與科研實力方面表現得尤為出色。

2.2 國內其它開放存取期刊實踐

近幾年來,國內的開放存取運動有了較快發展,許多機構、部門嘗試著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OA期刊數量也顯著增加。

首席醫學網(,2012-03-05.

[11]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關于平臺[EB].http:∥/cn/firstmenu.aspx?parentid=20110907145348001,2012-03-05.

[12]開放閱讀期刊聯盟.網站簡介[EB].http:∥/oajs/,2012-03-05.

[13]Socolar.平臺介紹[EB].http:∥/js.aspx?#P1,2012-03-13.

[14]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系統簡介[EB].http:∥.cn:8080/NSTLOAJ/,2012-03-06.

[15]葉新明,陳益君.我國開放存取中文科技期刊與全文數據庫期刊的時效性比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1):31-35.

[16]秦小川,劉雪立.我國學術期刊開放存取現狀[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85-492.

[17]郎筠,韓亮.通向自由的艱難之路——我國開放存取的現狀分析[J].圖書館建設,2009,(7):1-5.

[18]胡德華,尹加幫,陶雯,等.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存取期刊研究[J].情報雜志,2007,26(2):140-142.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放| 日韩欧美国产视频| 在公交车上弄到高c了公交车视频| 午夜免费福利在线| 一本到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成人免费福利电影| 午夜伦4480yy私人影院| 一级一看免费完整版毛片|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电影网1| 小唐璜情史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a级毛片在线免费| 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色拉拉免费看|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 日本丰满www色| 和阿同居的日子hd中字|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激情综合网五月| 国产精品美女乱子伦高|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 风间由美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国产欧美韩国在线| 又黄又粗又爽免费观看|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在线| 波多野结衣动态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色欲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从镜子里看我怎么c你| 19日本人xxxxwww| 日韩毛片最新看|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国产精品酒店视频免费看|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韩国理伦大片三女教师| 怡红院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