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金融保險業論文范文

金融保險業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金融保險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金融保險業論文

第1篇:金融保險業論文范文

摘要:針對目前我院金融保險專業建設的現狀,結合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該專業建設取得的成就與存在問題,認為問題主要集中表現為:教學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對科研的不重視導致科研力量薄弱。針對問題提出要重點從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及其內容,改革考試方法,建設第二課堂等方面完善新的專業體系建設。

關鍵詞:金融保險;實訓基地;培養模式

金融保險專業旨在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現代金融、保險、理財、證券等方面知識;能夠綜合運用各種金融工具,解決金融實務問題,并能夠從事銀行信貸管理、公司和個人理財、證券投資、銀行風險管理、保險業務等工作;能夠在保險公司、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從事金融、保險、財務管理的專門人才。在具體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中,結合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層次特點,本專業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的保險理論基礎和實務應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論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養學生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技能操作與應用能力。要求畢業生考取英語、計算機、保險人等相關資格證書;掌握保險知識現代金融知識和金融業務操作技能,具備風險意識;具有敬業精神和行業所需的綜合素質;了解國家有關經濟、保險、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規;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人文素養,能熟練處理業務。鑒于此,筆者認為應針對我校實際情況,進一步調整、完善金融保險專業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一、金融保險專業建設概況

金融保險專業自開設以來,學校對該專業建設與改革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使該專業的辦學條件得到良好發展,專業優勢明顯,特別是在基礎管理、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優勢。

(一)形成較為系統的課程建設體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堅持“適應發展、積極探索、適時改革、不斷進取”的原則,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課程改革,加強課程建設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突出實際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學研究上狠抓基礎環節,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堅持每周都搞,每個人都搞,并形成階段性經驗積極進行推廣。重視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培養,堅持以課程建設為突破口,聘請校外專家參與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革新方案,把課程建設的與時具進性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目前在金融保險專業中,遴選7門課程作為重點課程,即《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社會保險》、《人壽保險》、《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概論》。經過幾年的努力,金融保險專業在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簡易網絡課程、試題庫、習題集建設方面取得了扎實有效的進展,同時在每學期的學生評教活動中,保險、證券、經濟法、金融方面的專職教師都得到學生高度認可與好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實現了師資力量提升

近兩年通過對外引進,補充了師資新力量,這些年輕老師通過努力,在教學一線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此外,在已有師資基礎上深挖現有潛力,采取靈活的方式對教師實施能力提升和結構優化,建立與校外專家的定期討論和研討制度,不斷完善教學中的技能與技巧。鼓勵中青年教師進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險專業的專職教師中已有5名教師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畢業,大大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和學歷水平。

(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專業教學成果豐碩

幾年以來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這一成果得益于長期不懈地重視教學工作和學生能力培養。在日常教學中,每一位老師注重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采用案例教學、技能培訓教學、實踐觀摩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措施,積極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鼓勵并支持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和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老師在同一學期、不同學期間相互聽課,取長補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學水平與技巧。通過這些努力和付出,培養的學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04級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55人,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98.1%,就業率達到100%。05級金融保險專業學生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100%,06級保險人資格考試一次通過率達到93.8%。此外,部分學生參與全國股票大賽,取得二等獎。本專業還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科研規劃,鼓勵教師“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近年來,共取得省市級科研成果3項,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核心論文7篇。獲院級獎勵證書15件,市級獎勵證書3件。

(四)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努力,金融保險專業與大唐聯合保險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這為學生參與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實習機會。每一屆學生都可以根據開設專業的具體進展情況,分不同階段在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具體內容由實訓基地人員進行統一安排。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針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行總結,以便于在隨后的學習中彌補不足。在三年培養中,注重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將這一理念貫穿于學生實訓實踐中,與實訓基地人員共同打造學生成長的平臺。

二、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保險專業建設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實訓基地的支持不足(實訓基地太少)以及教師觀念、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教育教學改革完善的同時沒有取得重大進展,難以形成有別于其他同類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

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這就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走產學結合之路,專業建設也必須強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專業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贏的合作機制。雖然建立了實習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學反映實習時間太短,無法掌握更多的業務流程。

(三)對科研的不重視導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師在評職稱中對是否承擔或參與過科研項目并沒有明確的要求,導致很多老師不重視科研項目,只重視發表學術論文,同時限于學校層次與激勵不足問題,致使專門研究、專題研究比較少,老師們缺少內在動力,科研隊伍難以發展壯大。

三、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基本狀況與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快金融保險專業的發展,使之更適應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筆者建議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教學體系。

(一)完善知識、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專業特點以及社會對金融保險人才的規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崗位能力、應變能力等各種能力培養的同時,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和應用。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多處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并拓寬實習實訓領域和增加時間,讓學生接受系統理論知識后,能夠有充足的機會得到鍛煉,而不僅僅單純追求一種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實踐部分,注重實用性,與實踐單位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依據需要隨時調整培養方法和培養措施,使之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長。

(二)改革課程體系及其內容,優化課程結構

針對職業崗位特點實施教學計劃,注重課程開發與教材建設的實用性和時效性,構建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個性發展需要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不同年級的不同需要,制定多個人才培養方案和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辦法。重點從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專題講座三方面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老師講授中,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將一些不需用的課程內容加以削減;同時向學生傳授道德、禮儀、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質和修養的有關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針對我系職專層次的學生加強專業技能基本平臺建設,包括主干核心課程和專業實訓、實習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為加深或拓展專業方向為目標的專題講座,開拓學生視野。

(三)改革考試方法,建立創新的評價體系

從改革考試制度入手,繼續完善對學生學習效果檢驗的評價體系。我們可以嘗試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課抽查考核必須掌握的內容,專業課強化實踐考試;二是取消單純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改為考試與綜合測評、多元評價、多證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三是實行彈性學制,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實踐,半工半讀;鼓勵學生選修其它專業課程,掌握多門技能,參加技能實踐。在新的評價體系中,應能夠充分調動各類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根據自己個性特長,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

(四)建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適應能力

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和各項資格培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將學生活動與核心課程、潛在課程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構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整體課程體系。發動骨干學生力量,組建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以傳幫帶形式培養學生自適應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五)充分發揮各方力量,擴充實習實訓平臺

積極發揮老師、學校和畢業生力量,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實踐基地,如證券、金融基地,給學生提供多種技能的操作與應用平臺。采購支持相關技能訓練的應用軟件,建立校內實驗室和實訓平臺。

第2篇:金融保險業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產業分類,金融保險業,國際標準產業分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金融部門的發展與金融保險業數據緊密相連,而金融保險業數據是否合理根本上取決于金融保險業分類的合理性。合理的金融保險業分類為金融部門的正確決策奠定基礎。顯然,依據最新國際標準改進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金融保險業的分類,對完善金融保險業具有重大意義。

本文對當今世界上應用最廣泛、最有借鑒意義的分類之一——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nternational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 ,簡稱ISIC)中金融保險業分類情況進行了介紹與分析,隨后對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金融保險業分類現狀進行分析,最后結合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的分類特點對我國分類提出建議。

一、聯合國ISIC中的金融保險業分類

ISIC由聯合國統計委員會設計,是國際范圍內廣泛認可的關于經濟活動的分類。它為各國產業分類設計提供了可參考的標準框架,使世界各國的產業分類更具一致性和可比性。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紹聯合國ISIC中的金融保險業分類,包括對ISIC從產生至今各版本中金融保險業的分類情況的分析。

(一)聯合國ISIC Rev.4之前各版本中的金融保險業分類

1.ISIC 1948版和ISIC Rev.1中的金融保險業

在ISIC1948版中金融保險業包括在部門6(商業)中,部門6(商業)共包括四個主組,分別是:61(批發和零售貿易)、62(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63(保險)和64(房地產)。其中主組62(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和主組63(保險)是對金融保險業的分類,具體情況如下:

62(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例如貨幣交易所,清算聯合會,國外銀行業務公司和外國銀行;銀行外的信用機構,例如再貼現和金融機構,抵押公司,工業貸款機構,農業信用,銷售金融和工業信用公司以及個人信用公司;合作信用社;投資公司;控股公司;證券經紀商和交易商;金融證券包銷商;證券交易所和交易結算所;金銀交易所和其他金融機構,例如從事專利購買和專利執照的機構,為保護證券持有者而設立的公司。

63(保險)包括各類保險;人壽險,火險,海運險,意外險,健康險,產權險期刊網,金融責任險,傷亡險,忠誠險和擔保;保險商和經紀商;保險服務機構;對保單持有者的咨詢活動;保險處理商。

在ISICRev.1中,對部門6(商業)的設置與具體分類與ISIC1948版中完全一致。在這兩個版本中并沒有對金融保險業的整體描述與定義,也沒有介紹專門針對于金融保險業的分類規則。而且在主組之下也沒有更詳細的分組。這種過于簡單的分類一方面是由于ISIC建立之初分類不夠系統完善,另一方面也與當時金融保險業發展狀況有關。

2.ISIC Rev.2中的金融保險業

ISIC Rev.2較之前版本有較大改動,它把之前版本的三級分類體系修改為四級,具體到金融保險業,原部門6(商業)被進行拆分已不存在,金融保險業被重新劃分在主要部門8(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業服務)中。主要部門8(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業服務)共包括三個部門,分別是:81(金融機構)、82(保險)和83(房地產和商業服務)。其中部門81(金融機構)和82(保險)是對金融保險業的分類,具體情況如下:

部門81(金融機構)下設三個組,分別為8101(貨幣機構)、8102(其他金融機構)和8103(金融服務)。其中8101(貨幣機構)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擁有可由支票轉換或可用于付款或需要時可用的存款的銀行。8102(其他金融機構)包括儲蓄銀行;除銀行外的信用機構,例如儲蓄和貸款聯合會,農業信用機構,工業發展銀行,再貼現和金融機構,個人信用機構,貸款中介和經紀商;信托公司;投資公司和投資信托;證券和商品經紀商,交易商和包銷商。8103(金融服務)包括外匯交易商;主要從事支票兌換現金、支票交易和無風險存款出借的單位;證券交易所,商品交易所和金銀交易所;投資調查和顧問;股票配額服務;租賃和專利經紀和許可。

部門82(保險)包括所有類型的保險,例如人壽險,火險,海運險,意外傷害險,健康險,產權險,金融責任險,傷亡險,忠誠險和擔保;保險商和經紀商;保險服務機構;對保單持有者的咨詢活動;保險處理商;獨立組織的養老基金(超額年金)。

ISIC Rev.2中的金融保險業分類相比于之前版本略有改進,但改動不大。分類情況仍顯粗糙,對于保險業而言這種情況更為明顯。

3. ISIC Rev.3和ISIC Rev.3.1中的金融保險業

ISIC Rev.3在ISICRev.2四級分類體系基礎上,選用了大寫字母和4位十進制阿拉伯數字作為分類符號體系,首次將金融保險業單獨劃歸為一個門類——J(金融中介),可見金融保險業的發展使其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越發重要的地位。而ISICRev.3.1是對ISIC Rev.3的細微調整,具體到門類J(金融中介),其分類情況完全沒有變化,只是對一些分類概念進行了更詳盡的說明或改進為更明確的說法。下面以ISIC Rev.3.1為代表說明ISIC Rev.3和ISIC Rev.3.1中金融保險業的分類情況。

首先,ISICRev.3.1對門類J(媒介活動)中所包含的活動進行了總體介紹,本門類由主要從事金融交易的單位組成,即包括金融資產建立、清償或所有權變更在內的金融交易。也包括保險和養恤基金(大類66)和為金融交易提供便利的活動(大類67)。負責貨幣控制的單位,貨幣當局,也包括在內。此門類不包括強制社會保障。

其次是對各大、中、小類所包含活動的具體分類。對大類而言,65(金融媒介活動,但保險和養恤基金除外)包括獲得和重分配資金的活動,但不包括保險、養恤金或強制社會保障;66(保險和養恤金,不包括強制社會保障)包括從事為所有類型保險(人壽和非人壽)建立和管理保險基金的單位和提供退休收入的單位;67(金融媒介活動的附屬活動)包括提供參與或與金融媒介密切相關的服務的活動,但其自身并不參與金融媒介。各大類所包含中類、小類情況如下表1所示。

表格 1: ISIC Rev3.1中的金融保險業分類

 

門類J金融媒介活動

大類

中類

小類

 

 

65

 

 

 

 

金融媒介活動,但保險和養恤金除外

 

 

651

 

 

貨幣媒介活動

 

 

 

 

6511

中央銀行業務

 

 

 

 

6519

其他貨幣媒介活動

 

 

659

 

 

其他金融媒介活動

 

 

 

 

6591

金融租賃

 

 

 

 

6592

其他信貸授予

 

 

 

 

6599

未另分類的其他金融媒介活動

66

 

 

 

 

保險和養恤基金,但強制性社會保障除外

 

 

660

 

 

保險和養恤基金,但強制性社會保障除外

 

 

 

 

6601

人壽保險

 

 

 

 

6602

養恤基金

 

 

 

 

6603

非人壽保險

67

 

 

 

 

金融媒介的附屬活動

 

 

671

 

 

金融媒介的附屬活動期刊網,但保險和養恤基金除外

 

 

 

 

6711

金融市場的管理

 

 

 

 

6712

證券交易活動

 

 

 

 

6719

未另分類的金融媒介活動的附屬活動

 

 

672

 

 

保險和養恤基金的附屬活動

 

 

 

 

第3篇:金融保險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金融保險;實訓基地;培養模式

金融保險專業旨在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現代金融、保險、理財、證券等方面知識;能夠綜合運用各種金融工具,解決金融實務問題,并能夠從事銀行信貸管理、公司和個人理財、證券投資、銀行風險管理、保險業務等工作;能夠在保險公司、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從事金融、保險、財務管理的專門人才。在具體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中,結合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層次特點,本專業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的保險理論基礎和實務應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論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養學生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技能操作與應用能力。要求畢業生考取英語、計算機、保險人等相關資格證書;掌握保險知識現代金融知識和金融業務操作技能,具備風險意識;具有敬業精神和行業所需的綜合素質;了解國家有關經濟、保險、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規;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人文素養,能熟練處理業務。鑒于此,筆者認為應針對我校實際情況,進一步調整、完善金融保險專業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一、金融保險專業建設概況

金融保險專業自開設以來,學校對該專業建設與改革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使該專業的辦學條件得到良好發展,專業優勢明顯,特別是在基礎管理、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優勢。

(一)形成較為系統的課程建設體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堅持“適應發展、積極探索、適時改革、不斷進取”的原則,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課程改革,加強課程建設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突出實際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學研究上狠抓基礎環節,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堅持每周都搞,每個人都搞,并形成階段性經驗積極進行推廣。重視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培養,堅持以課程建設為突破口,聘請校外專家參與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革新方案,把課程建設的與時具進性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目前在金融保險專業中,遴選7 門課程作為重點課程,即《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社會保險》、《人壽保險》、《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概論》。經過幾年的努力,金融保險專業在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簡易網絡課程、試題庫、習題集建設方面取得了扎實有效的進展,同時在每學期的學生評教活動中,保險、證券、經濟法、金融方面的專職教師都得到學生高度認可與好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實現了師資力量提升

近兩年通過對外引進,補充了師資新力量,這些年輕老師通過努力,在教學一線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此外,在已有師資基礎上深挖現有潛力,采取靈活的方式對教師實施能力提升和結構優化,建立與校外專家的定期討論和研討制度,不斷完善教學中的技能與技巧。鼓勵中青年教師進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險專業的專職教師中已有5名教師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畢業,大大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和學歷水平。

(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專業教學成果豐碩

幾年以來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這一成果得益于長期不懈地重視教學工作和學生能力培養。在日常教學中,每一位老師注重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采用案例教學、技能培訓教學、實踐觀摩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措施,積極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鼓勵并支持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和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老師在同一學期、不同學期間相互聽課,取長補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學水平與技巧。通過這些努力和付出,培養的學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04 級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55 人,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98.1%,就業率達到100%。05 級金融保險專業學生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100%,06 級保險人資格考試一次通過率達到93.8%。此外,部分學生參與全國股票大賽,取得二等獎。本專業還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科研規劃,鼓勵教師“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近年來,共取得省市級科研成果3 項,發表學術論文13 篇,其中核心論文7 篇。獲院級獎勵證書15 件,市級獎勵證書3 件。

(四)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努力,金融保險專業與大唐聯合保險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這為學生參與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實習機會。每一屆學生都可以根據開設專業的具體進展情況,分不同階段在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具體內容由實訓基地人員進行統一安排。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針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行總結,以便于在隨后的學習中彌補不足。在三年培養中,注重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將這一理念貫穿于學生實訓實踐中,與實訓基地人員共同打造學生成長的平臺。

二、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保險專業建設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實訓基地的支持不足(實訓基地太少)以及教師觀念、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教育教學改革完善的同時沒有取得重大進展,難以形成有別于其他同類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

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這就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走產學結合之路,專業建設也必須強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專業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贏的合作機制。雖然建立了實習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學反映實習時間太短,無法掌握更多的業務流程。

(三)對科研的不重視導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師在評職稱中對是否承擔或參與過科研項目并沒有明確的要求,導致很多老師不重視科研項目,只重視發表學術論文,同時限于學校層次與激勵不足問題,致使專門研究、專題研究比較少,老師們缺少內在動力,科研隊伍難以發展壯大。( hi138-Com)

三、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基本狀況與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快金融保險專業的發展,使之更適應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筆者建議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教學體系。

(一)完善知識、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專業特點以及社會對金融保險人才的規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崗位能力、應變能力等各種能力培養的同時,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和應用。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多處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并拓寬實習實訓領域和增加時間,讓學生接受系統理論知識后,能夠有充足的機會得到鍛煉,而不僅僅單純追求一種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實踐部分,注重實用性,與實踐單位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依據需要隨時調整培養方法和培養措施,使之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長。

(二)改革課程體系及其內容,優化課程結構

針對職業崗位特點實施教學計劃,注重課程開發與教材建設的實用性和時效性,構建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個性發展需要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不同年級的不同需要,制定多個人才培養方案和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辦法。重點從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專題講座三方面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老師講授中,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將一些不需用的課程內容加以削減;同時向學生傳授道德、禮儀、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質和修養的有關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針對我系職專層次的學生加強專業技能基本平臺建設,包括主干核心課程和專業實訓、實習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為加深或拓展專業方向為目標的專題講座,開拓學生視野。

(三)改革考試方法,建立創新的評價體系

從改革考試制度入手,繼續完善對學生學習效果檢驗的評價體系。我們可以嘗試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課抽查考核必須掌握的內容,專業課強化實踐考試;二是取消單純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改為考試與綜合測評、多元評價、多證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三是實行彈性學制,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實踐,半工半讀;鼓勵學生選修其它專業課程,掌握多門技能,參加技能實踐。在新的評價體系中,應能夠充分調動各類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根據自己個性特長,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

(四)建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適應能力

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和各項資格培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將學生活動與核心課程、潛在課程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構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整體課程體系。發動骨干學生力量,組建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以傳幫帶形式培養學生自適應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五)充分發揮各方力量,擴充實習實訓平臺

積極發揮老師、學校和畢業生力量,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實踐基地,如證券、金融基地,給學生提供多種技能的操作與應用平臺。采購支持相關技能訓練的應用軟件,建立校內實驗室和實訓平臺。

(六)重視科研,推行有效激勵機制

鼓勵老師在授課之余從事科研項目的研究,建立報酬機制,出臺評聘結合辦法,深入發掘和調動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獎勵優秀成果。

參考文獻:

[1]Lagendijk A. Cornford J.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knowledge tracking new for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J]. Geoforum,2000.

[2]Leeuwis,C.and A Van Den Ban. Communication for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Building onthe Traditional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2003

第4篇:金融保險業論文范文

摘要:中國金融深化改革與西部金融相關配套制度供給不足是造成西部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打破區域金融的非均衡發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對經濟的抑制,應重點發展政策性銀行,組建區域性政策融資機構,探索建立區域性、小型民營金融機構,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關鍵詞:金融制度;金融抑制;金融創新;西部地區

一、西部金融發展的現狀和對經濟發展的制約

(一)西部金融發展的現狀

1.金融機構資金不足且結構單一。西部金融機構發育程度不高,其中大型國有金融機構仍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他金融機構進駐、發展比較緩慢。在國有商業銀行等我國正規金融構成體系中,除受制度安排平均布點的城市商業銀行和合作制小銀行外,其他股份制銀行很少把總部設在西部。

2.證券市場發育薄弱。從總體來看,西部地區尚無較大的區域性中心證券市場,直接融資渠道不暢。證券市場容量小,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證券市場的籌集資金額,均遠落后于東部。此外據統計年鑒顯示,我國全國性的融資中心都設在東部,西部上市公司數量也遠少于東部,2007年上市公司數量僅占全國上市公司的17%左右。且存在地區、行業的不平衡性,僅四川、重慶就占全國西部上市公司的46%;傳統產業較多,新興產業少,基礎設施產業缺乏,資源優勢產業太少,不能體現西部的優勢。

3.金融保險和風險管理水平低。從客觀上講,開發性投資屬于中長期投資,由于預期的不確定性,成為風險性投資,因而需要金融保險和風險管理予以保障。然而指標和數據表明,西部保險業發展不足,金融保險和風險管理水平低。據《2008年統計年鑒》顯示,2007年我國東中西部金融保險業發展情況的對比為:GDP占全國的比重,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55.2%、19.0%、17.3%;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70.6%、17.6%、11.9%;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4.70%、2.71%、3.58%;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東部、中部、西部依次分別為11.87%、7.59%、9.47%。

4.金融監管政策不健全。現行的統一監管政策對西部的監管主要表現在:(1)央行的監管內容以合規性檢查為主。由于新設金融機構主要集中在東部,所以對東部地區的金融監管主要集中在市場準入層面,對金融機構運營的監管有所忽視;相反,對西部地區金融監管主要集中在經營的合法性和風險性層面。(2)東部地區金融發達,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眾多,監管力度相對較小;而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較少,國有銀行占相當大的比重,監管的力度相對較大。(3)由于西部地區市場化進程滯后于東部,因而西部地區政府對金融監管的干預強于東部。

(二)西部金融對經濟的制約

1.國有銀行提供的產品不能滿足西部地區的金融需求。國家在構建其金融體系時,沒有根據經濟結構及時調整金融體系的結構,從而使金融體系結構不能更好地適應于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的要求。設置在西部的國有商業銀行是整個國家銀行的一部分,無論資金計劃還是信貸安排上都要受上級控制,很難實行針對區域經濟現狀分區運行的多元模式。

2.西部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造成西部金融抑制進一步增強。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國有銀行采用總分行制度,總行出于全行資金收益最大化的考慮,必然會統一調度其各分支機構的資金。由于發達地區貸款收益率在同等風險下比欠發達地區資金收益率高,或在同等貸款收益下,發達地區的金融風險要比欠發達地區小得多,因而各銀行總行必然傾向于以不同的形式從貸款收益低的欠發達地區集中資金,支持經濟發達地區,而以國有商業銀行的渠道“虹吸”欠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向經濟發達地區。

3.西部金融發展滯后阻礙了西部區域經濟技術結構的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快速發展得益于金融先行這個條件,金融先行極大地促進了資源流動和技術創新。西部經濟技術資源相對水平與東部比并不差,但由于缺乏技術創新的微觀機制,在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配置上忽視工業生產領域內的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使得西部技術開發與工業生產活動缺乏有機聯系且效率不高。

二、西部金融發展的政策

(一)建立適應西部特點的新型金融組織體系

1.建立針對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性銀行。在西部大開發初期,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重中之重,但基礎設施的建設具有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私人投資很少涉足,因而成立西部大開發的政策銀行來籌措建設資金,是有效率的選擇。

2.適當撤并效益不好的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網點。西部地區國有商業銀行比重較高,在改革開放初期,其對于集聚社會建設資金用于重點地區和重點項目,以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難于基層營業網點效益低下,不良資產比例較高,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桎梏。因此,應當撤并效益不好、扭虧無望的基層營業網點,充分發揮國有商業銀行中心城市分行的作用,集中資金和人力支持大中型企業向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及跨國經營方向發展,實現規模收益。

3.結合西部地區發展的特點,建立地方性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服務。西部大開發應當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作用,以效率優先來發展經濟,因而建立地方性商業銀行,提供小額信貸為中小企業服務是必然的選擇。

(二)培育區域金融中心,健全區域金融協調機制

1.充分利用和發揮西部中心城市的優勢,打造西部地區的金融中心。可考慮依托西安和成都的經濟、技術和人才優勢,建立滬市和深市的證券交易所的異地交易中心,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同時,利用西安和成都兩個中國人民銀行大區分行駐地的優勢,發揮政策資源和信息集聚中心的優勢,培育西安和成都成為西北和西南區域金融中心。

2.健全區域金融協調機制。在培育西安和成都兩個西部地區金融中心的同時,應當盡快完善區域內部的金融資源和政策的協調,以統籌區域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區域外的合作,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流動,大力吸引外部資金投資西部大開發。

(三)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實施有區別的金融政策

1.貨幣市場方面。(1)實行與區域外有差別的存貸款利率。西部地區應適當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以充分集聚資金,吸引區域外的企業投資,存貸的利差由國家財政貼息支持;(2)降低西部地區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貼現率,以抵消西部地區經濟貨幣化進程對貨幣的吸納,增加貨幣供給量,滿足西部的資金需求;(3)加大信貸政策支持力度,根據西部產業結構特點和產業的比較優勢,制定相應的產業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政策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4)放松市場準入限制,鼓勵地方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外資銀行的進入,共同為西部大開發提供資金支持;(5)在西部地區成立開發銀行,有效地促進該地區的發展。西部地區的國有商業銀行,受總分行制和一級法人制的制約,很難制定具體的存貸款政策和利率政策,因此,可以考慮設立一家或幾家西部地區開發銀行,這些銀行應采取國有民營、股份制的運作模式,主要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同時,國家應給予西部銀行更多更為主動靈活的政策手段,如利率,以保證其資金的來源。研究表明,不同地區的實際利率對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都有不同的效果,特別是西部地區,出現了實際利率與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均為負相關的現象。因此,允許利率地區差異化,推進致力于利率市場化的金融體制改革,對促進西部金融中介發展和改善地區經濟增長不平衡都具有重要意義。

2.資本市場方面。(1)設立西部大開發基金。西部大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單靠國家的信貸支持遠不能滿足資金的需求,因而設立西部大開發基金,以吸引社會閑散資金而達到集聚使用,對于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2)加大對西部地區股票及債券發行政策的傾斜力度,提高西部地區企業的直接融資能力;(3)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增強地方政府干預地方經濟的能力。地方政府債券也叫“市政債券”,它是指地方政府或其下設機構為提供地方公共品的需要而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債券進行直接融資的活動。目前,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利用金融創新,在實踐中借助地方政府所屬的綜合性投資公司發行企業債券。西部地區現階段應積極學習東部地區經驗,挑選資產負債比率合格、信譽良好的國有投資公司或信托投資公司成為“準市政債券”性質的企業債券發行試點,積累經驗為將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打好基礎。西部政府債券不僅可以減輕國家財政的壓力,增加地方政府的經濟自,同時,有利于資金在西部區域內的合理流動和分配。

參考文獻:

[1]吳寒光.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67-69.

[2]張敦富,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56,77.

第5篇:金融保險業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在國際貿易中,服務貿易也占有一席之地。而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運輸等傳統服務行業上,但是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水平總體偏弱,與許多發達國家還是相差很多,所以本文詳細分析了差距的表現及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方向。

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水平雖然在逐步提高,而整體薄弱,發展滯后,出口行業結構又極不合理,以資源和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項目占主導地位的出口結構。我國在服務貿易收支中一直處于凈進口狀態。我國新興服務貿易項目出口比重非常之低,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業比重不超過3%,咨詢服務業比重不超過10% ,金融保險業比重1%都不到.近乎為零。而且這種傳統服務貿易項目出口占主體地位的局面延續至今依然沒有改變,反映了結構的極不合理。而且從服務貿易出口變化來看,傳統服務貿易項目從20005年開始穩步上升,而新興服務貿易項目卻變化不大。在服務貿易中我國不具有比較優勢,而是處于比較弱勢狀態。不過,從競爭力系數長期變化趨勢來看,2004年數值為0.08,2005年數值減小至0.06 , 2006年進一步減少至0.05,這就意味著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水平在逐漸提高,但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為與原點還有距離。從1998年的240.6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914.2億美元,提高近4倍。服務貿易的國際地位也在顯著提高,出口額排名從1997年巧位上升到2006年8位。但是出口額占世界市場上的份額卻非常小,2005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比重僅為3.1%。我國服務貿易始終處于大量逆差狀況,貿易逆差從2000年的56億美元一直增加到2004年的108億美元,體現了我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在全球趨于劣勢。

現在我國的服務貿易出口主要包括運輸和旅游業這兩大傳統服務貿易項目。但是在發達國家占據了服務貿易出口主體的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保險業新興服務貿易行業在我國比重卻非常低。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917.5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2.1 %。我國服務貿易總量上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然而從結構上來看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卻是滯后的。2006年我國貨物貿易總額超過1.7萬億美元,而服務貿易額僅有1928.3億,只占貨物貿易總額約11%,這個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所以,我國在服務貿易出口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水平。

第6篇:金融保險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股票泡沫;最大理性內在價值;公司自由現金流;機會價值

導言

股票投資的精髓在于投資上市公司的價值,這不僅是為了完善股票市場資源有效配置的功能,亦是保障股東的收益。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31日中國股市經歷了其前所未有的牛市:上證綜合指數在兩年間擴大近3倍,中國股市總市值擴大11倍,此劇烈的膨脹不僅在中國證券交易歷史上史無前例,即便在全球股票交易史上也極其罕見,能令我們聯想到或是可以作為參照的是一幕幕股票泡沫的歷史追溯。那么,是否能找到一種適合中國股票市場情況及簡便實用的測度方法,來檢驗中國股票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程度?

借鑒國內外世界經濟學界和金融界對股票泡沫較權威的解釋,同時為研究簡便實用的泡沫檢驗方法提供方便,本文所指的股票泡沫被定義為―股票價格偏離其最大理性內在價值的部分。

此外,當今理論界對股票泡沫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通過嚴格的假設條件、煩瑣的數學計算、較高的數理專業要求來測度或檢驗泡沫的存在,而這些方法普遍不具有明確的泡沫度量標準,因此無法被適用到高效即時的現實股票分析中,中國高速發展的股市更需要一套準確、簡便、實用且較易接受的泡沫研究分析工具來階段性地為中國的股市進行泡沫檢驗和預警。

一、股票泡沫實用檢驗模型的建立

股票最大理性內在價值是本文討論的股票泡沫的核心,市場價格超出最大理性價值的部分則可被看做泡沫,因此,本文模型主要針對內在價值建立。此外,本文還試圖對股價進行區間分離,即通過一種模型將股票價格分成幾個區間,每個區間反映股價的不同特征,如公式(1)所示,一個上市公司的市場價格可以理解為其零增長價值、預期增長價值和機會價值的總和,其中零增長價值反映為在不對公司做任何未來預期時公司的權益價值,預期增長價值則加入了前段所說的極其理性的預期,這兩者之和便組成最大理性內在價值,而剩下的機會價值則直接測度出泡沫的程度。

注:FCFF0:期初的公司自由現金流(公式借鑒:周政著:《自由現金流價值評估方法在微利公司中的應用》,《金融與會計學學位論文汪氏范本》,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139頁)

其中,最大理性內在價值P0=零增長價值Pb+預期增長價值Pz(2)

(一)估價模型的確立

目前,世界最常用的估價模型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現金流貼現法(Present Value of Cash Flow, PVCF),另一類是相關的估價指標。由于本文致力于建立一套模型來清楚地劃分價格的區間和上市公司的最大理性內在價值,相關的估價指標將不作重點考慮,理由是它們僅反映了價格和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對關系,適用于做同行業的比較,而不適用于作為對價值的絕對計算。

現金流貼現法可分為現金紅利貼現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 DDM)、股權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Present Value of Free Cash Flow to Equity,FCFE)、公司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Present Value of Free Cash Flow to the Firm,FCFF)。DDM只能關注公司的預期紅利及其貼現率,而中國的上市公司長久以來發放紅利比例少、制度不完善,故其無法準確計算上市公司價值的參數,從而誤判上市公司的實際價值;FCFE不對企業的負債部分折現,對于我國的上市公司而言會高估權益價值,故兩者都不能達到本文最大理性內在價值的要求。

FCFF是企業由于經營活動產生的自由現金流量,同FCFE相似,它也反映著公司在扣除資本性支出和維持企業發展的一切費用后的完全無負擔的現金流,但不同的是FCFF的計算把債務和權益所能使用的自由現金流作了通盤的考慮,使公司的權益價值得以更準確的體現,從而確定其真實的股票價值。

由于公司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考慮了一個公司所有的資本成本,并且反應一個會計粉飾和公司管理層難以掩蓋或虛增的真實的用以維持公司發展、支付股東權益并償還帶息負債的自由現金流,因此它對公司價值的考察是更加全面和公正的。對于中國的上市公司而言,這一分析方法更值得推薦,除了因其財務杠桿比例高,需要對債務和權益都作價值貼現,還由于這一模型所得出的結果具有剛性,不容易造假,投資者利用這一方法來分析上市公司價值將對中國的上市公司起到激勵上進的作用。另外,中國公司目前的融資渠道主要集中在股市,債券市場很不發達,但是隨著證券市場的逐漸成熟債券市場必定發展迅速,因此運用該模型將更好地預測在發展變化市場中的公司的真實價值,并且同樣適用于完善的市場環境。

由此,公司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下的公司價值就是我們將要運用的最大理性內在價值,我們可由此得到上市公司股票的最大理性內在價值:

(二)樣本的選擇

鑒于需要比較不同的計算方法來確定適用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參數,同時本部分致力于通過結果選擇公司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中參數的計算方法,因此,樣本應當具有代表性,即具備滬深兩市1600家上市公司各種類似的性質,以此在有限的篇幅達到說明的效果。

在選擇樣本的過程中,本文的考慮主要如下:

1.股本大于其所在市場(滬市或深市)總股本的平均值。

2.為2006至2008年交易量大于平均的股票。

3.樣本之間有可比性,以便于篩選最優參數的計算方式。

經過初步選擇,兩市的金融保險業板塊中的股票適宜做該部分的樣本股,不但由于金融保險業板塊的26支股票中有23支股票的股本在其所在市場總股本的一半以上,而且從2006-2008年金融板塊的成交量極其龐大,完全具有市場投資的代表性,再次,由于同屬一個板塊它們之間具有相互關聯性,便于進行比較并篩選參數計算方式。同時根據初步測算,金融板塊的上市公司的公司自由現金流的增長規模有所差異,WACC與固定增長比率的差異可以適用前一部分所用的常規公司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也會用到需要調整的貼現模型,股票本身還有不同于在一級市場發行二級市場交易股的借殼上市股,也就是說該板塊的股票具備較完整的全部上市公司的同質類別,其較完整的多樣性使之成為合格的樣本。此外,由于金融行業特殊的性質,其債務成本不同于其他行業,需要對負債價值的確定做單獨說明。因此,金融性上市公司除了龐大的股本規模、熱烈的投資追捧之外,其真實的股票價值也是在所有行業中最難估計的,故只要把金融保險業股票的價值研究透徹,其他行業也就迎刃而解。

二、參數的測算與選擇

(一)FCFF

國際理論界和實物界對FCFF正確的計算公式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觀點,但有一種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如公式(4)所示,它被理解為息稅前利潤在消除稅率、資本性支出、追加的營運資本以及其他資產的影響之后能夠為企業絕對用以經營的自由現金流。

FCFF=EBIT(1-Tax Rate)+Depreciation Expense-Capital Spending- in Working Capital- in other assets(4)

(公式來源:David K. Reilly, Keith C. Brown著,《投資分析與組合管理》(Investment Analysi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799頁)

其中:

EBIT:息稅前利率

Tax Rate:稅率

Depreciation Expense:折舊費用

Capital Spending:資本性支出

in Working Capital:營運資本追加

in other assets:追加其他資產

由于該公式主要由美國學者提出,而美國的會計準則與中國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理解該公式本質的基礎上,本文根據中國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的自由現金流的計算公式做相應調整。

FCFF=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資本性支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購建固定、無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處置固定、無形和其他長期資產而收回的現金凈額)(5)

對于銀行和保險公司而言,由于現金流量表中相當一部分是客戶存款的增加額,在經營性現金流支出部分銀行更多的是客戶貸款增加額,不論是存款增加額或貸款增加額,都是銀行和保險公司為業務需要暫時為客戶保管或支出的現金,不實際成為其可使用的現金,而只在賬面上進行流動,真正可以利用的是存貸利息差帶來的現金收入。因此,在計算銀行和保險公司的自由現金流時應當剔除存貸款數額的影響,或者直接利用公式(11)對其現金流進行計算。

根據公式(4)和(5)的調整,我們可以計算得到樣本2004-2007年12月的FCFF值,但是發現有公司自由現金流成負的現象,由于自由現金流為負的上市公司意味著當期投資價值為負,這顯然不符合證券市場規律,而且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因而我們假設上市公司在長遠的未來經營會得到改善,自由現金流成負只是暫時現象,由此,對于負數的當期公司自由現金流我們向上一期進行平均,直到為正為止,這將不會妨礙計算公司價值,因為其所得增長率為負,且最后WACC-gFCFF數值增大,這些將抵消把FCFF調整為正的影響。

(二)gFCFF

在決定公司自由現金流的增長率時,國際上一般采用兩種方法,一是采用公司自由現金流的年幾何平均增長率,它可忽略中間年限變化的影響,對平均增長率的預測較健全。

另一種方法是用凈利潤的平均保留率(Retention Rate,RR)與資本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ROIC)的乘積來表示公司自由現金流的增長率,其中RR表示凈利潤在扣除發給股東的紅利后的剩余率;ROIC表示公司每投資1單位的現金(或資金)可以產生多少稅后營業收益,可以說它真正衡量的是現金對現金的回報率,同時還測度著公司獨立于融資決策之外的現金盈利表現。這一方法測算出的公司自由現金流的增長率不同于實際采用自由現金流值而獲得的增長水平,后者受外在因素干擾較多,因此是外部的,而前者是內生且剛性的。

由于ROIC考察的是在公司投入到業務的所有投資資本中產生怎樣的資本回報,因此在負債中不計利息的部分不適合作為業務性的投資,比如應付賬款、應付福利費等。國際上有些學者認為在計算投資資本(Invested Capital)時應當把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項全部扣除,理由是現金代表了不隸屬于其他資本的資產或者它的存在會潛在地減少負債和股東權益額,但是讓我們試想一下制造類的企業,由于通常制造類企業購置原材料或配件后收到產品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所以一般不能及時進行交易而需要持有這份購買的現金,而這些現金完全符合業務投資資本的要求。因此,為符合實際情況,本文認為根據資本集中度和現金轉換速度,投資資本中的現金部分需要反應公司每天手頭需要支付的現金,而不是將所有的現金都扣除,該比例一般在銷售收入的0-20%之間,比這部分多的現金就應當作為超額現金在投資資本中扣減。

根據中國會計制度和財務報表制表方式,適用于中國的公司自由現金流增長率公式就可以由公式(6)表示。由于本文所選的樣本均為金融保險行業,是現金快速進出的行業,即現金周轉率非常快,因此不把現金超出收入的部分考慮進投資資本中。

由于中國的企業目前處在經濟增長速度快、需求旺盛且發展環境不穩定的環境下,如果用自由現金流本身的平均增長率作為企業持續無限時間的增長率會高估其實際未來增長水平,而如果使用內在剛性的增長率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會低估其增長率,表1給了很好的說明,因此,為達到最大理性內在價值的標準,本文一律把中國上市公司的未來預期固定增長率定義為外在增長與內在增長水平的平均值,如表2中的G(A)所示。

(三)WACC

在決定債務成本時,通常采用企業發行的債券的利率來作為公司向市場籌資的成本,但是在中國的上市公司中只有約3%的公司公開發行債券,更多的帶息債務來自借款,因此本文認為應當使用債券票面利率與貸款利率的平均值作為債務成本比率。但是對于銀行而言,由于其借款對象具有特殊性,需要用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央行向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以及再貼現率來替代其他企業所使用的金融機構貸款利率。

本著簡便、實用、精確的思路,公式(7)將展示在中國股票市場實踐中WACC的計算方式,其中計算債務和權益比率時均采用市場價值,資本結構中的債務價值等于投資資本減股東權益,權益部分的市場價值等于非流通股的成本價值與流通股的市場價值之和:

WACC=債務在公司資本結構中的比率×平均值(貸款利率,企業債券利率)×(1-稅率)+權益在公司資本結構中的比率×凈資產收益率(7)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認為,在計算公司實際價值的同時,比較WACC和ROIC的差異作為參考也十分必要。前文已說明ROIC表示企業投資資本的回報率,而這里WACC意味著企業投資資本的成本,在成熟的行業和公司ROIC一般都大于WACC。成熟企業一般投資風險小且價格與價值相當,而高成長性或不穩定企業風險較大而收益不穩定,如果投資者在測度上市公司價值的同時能夠以ROIC與WACC的差異程度作為參考來區分其成熟度與成長性,并認清自己的投資偏好,將做出更合理的投資行為。

(四)其他參數的確定

1.負債價值

根據公司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我們知道公司權益的價值為公司的總價值減去其負債價值后剩余的部分,本文認為該負債價值應當視作上市公司用于支持業務活動所借資金的價值,或稱經營負債,必要性負債如員工工資、福利等不反映市場對公司價值的評判,因此不應列算在內。

以本文的樣本中的銀行為例,負債主要以吸收存款構成,同債券一樣它也需要支付利息,但是由于銀行以吸收存款作為其主營業務,這一特殊的經營性質決定存款對于銀行而言是業務性的必要負債,而不是經營負債,真正決定銀行負債價值的部分來自于它的中央銀行借款、同業拆借、發行長期債券等。

在計算上市公司的負債價值時,我們可以把所有構成其負債價值的部分看成一個整體,然后對這個整體進行計息和折現,計息率依公司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為債券的票面利率、借款利率或是兩者的平均值,對整體貼現時通常使用WACC中的債務成本。考慮中國公開債券的年限多為5年,又整體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本文采用5年作為計算樣本負債價值的年限。見公式(8):

2.分母中的普通股本

中國的股票市場因為股權分置,上市公司股票沒有全流通,實際流通股也不對等于已流通股。由于普通投資者參與的股票市場是二級市場,這意味著他們無法涉及非流通股的買賣,而在僅能接觸到的流通股中也只是實際流通的部分。公司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中的普通股指的是發行在外的股本,因此對于中國市場應當采用流通股部分的股本,但是實際流通股與流通股差異的存在使投資人只能將資金能量集中在實際流通股范圍內,當市場需求狂熱時,這容易造成資金在狹小的實際流通范圍內高速流轉,交易規模龐大,并且一旦有新的流通股成為實際流通股就會有資金迅速追捧,這自然容易造成股價的迅速非理性抬高或走低。

因此,在計算分母中的普通股本時,本文認為應當加入對實際流通股本比率的考慮,這才能使模型真正反應出中國股票市場的理性價格,如公式(9),當實際流通股的比例逐漸增大,直至到100%時,就成為了所有發行在外的可流通股。

三、樣本結果分析

由于金融保險業板塊的股票在滬市A股市場所帶動的影響更大,這里主要對滬市中的金融保險業板塊進行分析,之后將計算剔除泡沫后的上證綜合指數。

從表3可以看到,滬市A股的金融板塊的平均市價為32.86元,而其應有的價格,即最大理性內在價值是20.17元,其中以證券業的股票價值最大。從銀行業到信托業都存在機會價值,也就是在極其理性的預期之外的心理預期,這一數值的平均值達到了12.68元,結合表(4)可以發現其占比高達39%,可見在2008年1月的股價中存在著較多的泡沫。

深入股票最大理性內在價值,發現金融保險業板塊零增長價值部分占33%,其中以信托業最多,保險業為最低僅為-5%,預期增長價值部分占67%,這表明對于中國金融業的股票價值而言現狀與其成長性之比接近1∶2,應該說帶有成長性行業的顯著標志。

四、泡沫預警和模型應用推廣

從本文的股票泡沫實用檢驗模型中我們已能測度出泡沫的程度,即機會價值,它的意義不僅在于對各股、行業的評判,更可以將之從總市值中扣減,獲得不含泡沫的指數,從而對整個股票市場進行泡沫預警。比如本文樣本中所有滬市A股股票的機會市值在2008年1月31日達174,894,871.25萬元,該日的總市值為2,414,377,195.99萬元,上證綜合指數為4383.39點,如果把機會市值從總市值中扣減,根據上證綜指的計算方式―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上證綜合指數應當減少到4056.86點。更進一步而言,本文樣本中有16支股票股本在滬A總股本平均值以上,比重達到43%,如果以這些股票的表現估計整個市場的情況,上證綜指最終應當處于3658.87的位置。這里需要注意,這一3658.87意味著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表公布之前,同時在毫無股本增減或實際流通股比例變化的情況下,2008年1月至2008年4月上證綜指就應當維持在這一水平,過高是極其危險的泡沫信號,過低則表現市場資金分配短缺、投資價值沒有被發掘。

本文模型描述的最大理性內在價值所反映的指數印證了2008年1月以后市場的真實反應以及3月指數的快速下滑(上證綜指于2008年4月初已降到3612.54點),因此采用該模型階段性地對整個盤面進行測度將及時分離出心理預期的泡沫,同時估算出合理的指數點位,此外還將劃分出零增長價值與預期增長價值,便于投資者做更優的決策。

五、結論

本文從最大理性內在價值的角度選擇公司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作為主要的研究模型,并完全從中國市場的特性出發對參數的計算方法做了探索和定義,從而將股票市價中的泡沫部分清楚地分離出來,同時區分出最大理性內在價值中的零增長價值和預期增長價值區間。樣本數據的結果表明該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準確性,將該方法與指數計算掛鉤將可能對整個市場起到泡沫預警的作用。當然,對于本文研究方法本身的檢驗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汪康懋等.金融與會計學學位論文――汪氏范本.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

[2]楊曉蘭.證券市場泡沫問題的實驗經濟學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郭濟敏.股票市場泡沫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4]史永東.投機泡沫與投資者行為.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5][美]Kevin Hassett.泡沫學:關于股票市場的新學說.席瑞雪譯.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6][瑞士]賓斯維杰.股票市場,投機泡沫與經濟增長.張建森譯.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版.

[7]David G. Luenberger.投資科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8]Zvi Bodie, Alex Kane, and Alan J. Marcus.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版.

[9]James L. Farrell, and Walter J. Reinhart.投資組合管理:理論及應用(第2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10]Werner F. M. De Bondt. The Psychology of World Equity Markets. Edward Elgar, c2005.

[11]Harry S. Dent, The Next Great Bubble Boom: How to Profit from the Greatest Boom in History 2005-2009, Free Press, c2004.

[12]Francesco Parisi, and Vernon L. Smith,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Irrational Behavi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13]Robert J. Shiller, Bubbles, Human Judgment, and Expert Opinion, 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 No. 1303, May 2001.

[14]R. Glen Donaldson, and Mark Kamstra, Estimating and Testing Fundamental Stock Prices: Evidence from Simulated Economics, SFU Discussion Paper, Sauder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 September 2000.

[15]Richard J. Sweeney, Arthur D. Warga, and Drew Winters, The Market Value of Debt, Market Versus Book Value of Debt, and Returns to Assets,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 26, No. 1, Spring 1997.

[16]Tom Engsted,and Carsten Tanggaard,Speculative Bubbles in Stock Prices?Tests Based on the Price-Dividend Ratio, EFA 2004 Maastricht Meetings Paper No. 1804, January 2004.

[17]Douglas J. Lamdin, Rational Bubbles in Individual Stock Pri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Investment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vember 2002.

[18]Ruben D. Cohen, An Analytical Process for Generating the WACC Curve and Locating the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WILMOTT Magazine, 2003.

[19]Prasad V. Bidardota, Intrinsic Bubbles and Fat Tails in Stock Prices,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ptember 2003.

第7篇:金融保險業論文范文

一、保險資源本質的界定

本文認為保險資源是指一定的技術、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可以被保險人利用、開發設計成保險產品的可保風險,是投保人擁有的財物及其相關利益,或生命與身體存在的致損(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投保人希望以商業保險方式轉移的純粹風險,它產生的后果是損失(害)。[1]是指當前和可預見的將來對保險人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全部可保風險,包括已經開發利用了的可保風險,和已存在未開發利用的和未來的潛在可保風險。盡管保險資源總量會受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規模、發展水平、積累程度,人口數量、質量、結構,以及法律制度、醫療、衛生、科技、教育、環保等因素的制約,但保險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還與人們的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有關,與保險產業具有的承保風險的資本能力、風險管理與保險技術、保險法律制度環境等有關。

相對金融資源而言,保險資源(可保風險)是一種未來引發損失(害)的不確定性,擁有保險資源者只有損失(害)的可能結果,絕無受益的可能,須以一定代價才能獲得由此保險資源開發的保險商品,而轉讓損害結果的承擔責任。因此,可能的損失(害)事件不能移動也不能免除,移動與免除的是損失(害)結果的實際承擔者,因為保險商品合同約定由保險人承擔這種可能的損失(害)。因此,保險資源作為保險經濟活動的最基本要素,是通過開發設計出來的保險商品來實現風險轉移的。而保險產業資源則是保險商品經濟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資本、勞動、知識等生產要素和非生產要素資源逐漸從其它行業部門中分離出來,以風險管理為中心,專職分散處理風險,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提供保障功能的一種特殊行業資源,并在一個國家或經濟系統的某一時間所形成的保險體系。(1)保險經濟活動中歷史地積累形成的物質技術層面的東西,比如風險管理與保險活動中直接占有使用的人力、資金、財物等物質資源,以及風險管理與保險技術、保險精算技術、保險財務技術、保險資金運用技術等知識資產。(2)保險經濟活動中歷史地積累形成的組織制度層面的東西,比如各種風險管理與保險組織機構形態、組織制度規范、法律條款、政策文件等。(3)保險經濟活動中歷史地積累形成的保險文化意識層面的東西,是保險產業資源的第一、第二層次內容在社會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是風險管理與保險文化建設積累形成的精神成果,比如保險文化、保險心理和保險道德等。

因此,保險資源與保險產業資源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保險資源是保險增長與發展的客觀基礎;保險產業資源是保險增長與發展的物質條件。

二、保險資源的特性分析[2]

(一)保險資源的經濟特性

如果在一定的技術、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時間內,可以被保險人利用、開發設計成保險產品的可保風險被定義為保險資源,則其經濟特性有資產特性、商品特性和資產減值特性(資產價值貨幣計量是負的)等。保險資源對于保險公司開發設計的保險商品而言,是一種原材料,對其保險經營活動來說是一種必須的基本投入。保險資源通過開發設計出來的保險商品進入消費來體現保障功能。保險商品一部分進入生產消費領域(企業財產保險、工程保險、給職工辦職業年金計劃等保險費可計入生產成本),一部分進入了生活消費領域(個人保險消費),從而參與到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物質再生產與精神再生產過程中。進入生產領域的保險商品消費成為一種特殊的投入,以一種特殊生產要素的形式進入生產函數,因此,可視為一種特殊的投入資本。而進入消費領域的保險商品消費,滿足了投保人的心理安全需要,提高了投保人的生活質量,以保險商品消費的形式進入消費函數。如果僅就保險商品的實物消費部分來看,就是一種期得利益,或者是一種或有索取權,這與風險標的損失期望是一致的。而且,對于由無形的確定的精神消費與有形的不確定的物質消費組成的保險商品的特殊使用價值,理性的消費者享受的是前者精神消費,而不愿意風險發生導致生命財產的損害出現,即不愿享受后者的或有保險金索取權。

可見,保險商品生產與消費相比較一般商品要特殊復雜得多。因此,保險商品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區域性很強的“社會經濟資源產品”,是一種在一定的技術、制度和文化環境下,一定的時間和地域內,由投保人與保險人共同決定的客觀存在,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制度與文化環境)高度發達的產物。比如責任保險,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后相結合的產物。因此,保險資源的經濟特性還表現出強烈的社會地域性,它是由一定地理區域的社會利益群體與其所擁有的生命財產構成,又天然地被此群體占有、使用和開發,即存在產權歸屬特性。比如,由于發展中國家保險業落后,產業化程度不高,盡管市場潛力巨大,增長規模與速度非常快,但是保險資源開發能力不足,保險產業資源利用率較低,全球金融保險業的“并購浪潮”和各國屢禁不止的“地下保單”①必然導致保險資源和保險產業資源利用不足與流失,不可避免引發國家金融和金融安全等問題。

(二)保險資源的不可再生性②

保險資源具有自然物理特性即有限性、可耗竭性(保險資源的存在具有時間一維性,即將隨著時間推移而消減滅失)、區域動態性等,因為,風險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活動空間范圍的擴大而不斷增長,因此,新增風險數量是無限的,但能夠被保險人開發利用的風險,即可保風險卻是有限的。而且,即使同一可保風險在不同時候,由于其風險狀態的不一樣,能被保險公司轉化為現實的保險商品的可保風險數量也是有差異的。比如車損險,新購一輛價值10萬元汽車,折舊期假設為10年,今年投保與明年投保的風險狀態就不一樣,如果不投保,車損風險隨著時間推移就滅失了。又如人身險,一個35歲的人,今年投保與明年投保的風險狀態也不一樣,人身風險不投保,隨著時間推移就不存在了。可見,耗竭性保險資源還可視為保險公司的一種特殊的不可再生資源。一般自然資源不使用,是不會減少甚至消失的,但保險資源則會因不被開發利用而隨著時間推移減少直到滅失,而且,使用消耗后不再生。而且,盡管保險資源與保險產業資源都存在隨時間推移而價值折舊的問題,但保險資源的資產貨幣計量結果是負的,因為風險事故發生的結果是生命和物質財產的損害,這種風險發生導致損害的可能性是隨著時間推移而消減滅失,而保險產業資源的資產貨幣計量結果是正的(開發保險資源投入的人財物),而且具有時間價值,是隨著時間推移發生價值轉移而增值。

當然,物質財富的豐富、人口的增多、社會經濟運行的法律制度環境的完善等,都會產生新的保險資源。因此,無限性是針對保險資源的產生來說的,不是針對其存在的一維性來看的,而且,對于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來說,保險資源多寡也是不一樣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政治文化發達的地方,保險資源也相應多一些。

三、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分析

保險資源的用途決定于許多因素,包括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保險資源隨著時間推移而自然消減的程度。此外,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響保險資源的性質。比如,對于人身保險來說,針對同一風險標的開發出傳統保障型的產品,還是開發出保障與投資連結的萬能產品,是許多因素影響的結果。保險資源用途還決定于最終資源使用者的看法,比如,消費者是偏愛保障型的還是保障與投資兼顧的產品,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消費心理喜好傾向。另外,保險業的開放程度與產業政策也是影響保險資源利用的重要因素。[3]特別在發展中國家,對保險資源的利用就完全是制度主導下市場博弈的產物,比如對保險資源利用的最低資本額度和技術管理水平等限制,對利用保險資源的區域與開發的產品內容和形式的管制等。

保險資源的經濟價值到底多大呢?下面通過其影子價格的分析來說明。承前述,令P為某一社會發展階段保險發展水平下未被利用而剩余的保險資源存量,即未被開發設計與承保的保險資源,m(p)為實際被開發設計成了保險商品的保險資源。顯然,剩下的保險資源越多,則表明投保的越少,即m′(p)<0。再假設社會經濟發展每一時期都存在一個最大的保險資源水平

式中:[AKP]保險資源剩余水平;Z為社會經濟活動中瞬時新出現的保險資源;R為由于風險管理與保險技術創新變化而導致保險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投保率,實際上,該指標大小直接反映了風險管理與保險技術進步水平。對式(1)求導,并將(2)式代入可得參保率的動態方程:

下面采用最優控制技術來研究保險資源的連續多期問題。設t時刻投保的保險資源和保險資

式中:r為貼現率;λt為t時刻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為保險合同約定風險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賠付的期望保險金(賠償金)。

以上動態優化問題的Hamilton方程為:

于賠償的邊際支出,且等于單位保險成本與保險資源影子價格之和。式(6)和式(7)為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和存量的動態方程。由式(6)可得影子價格的變動率[AKλ?]t/λ

此式表明,當單位保險成本獨立于保險資源存量,即cs=0時,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變動率等于貼現率。然而,當cs<0時,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的變動率小于貼現率。

因此,貼現率增加將導致保險資源使用的減少;需求彈性的提高將導致單位保險成本與保險資源價格之比的減少。最后,為獲得保險資源價格的動態特征,對Pt=BY(Yt)以時間求導,并利用需求彈性的定義ε(Yt)P′t/Pt=Y′t/Yt,有P′t/Pt=r[1-c(St)/Pt]。此式表明,當單位保險成本存在時,保險資源價格的變動率小于貼現率。即表明較高的單位保險成本將導致較低的保險資源價格的變動。

四、結論與啟示

綜上所述,保險資源與保險產業資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保險資源是可保風險;保險產業資源是為開發保險資源成保險商品而投入的人財物等有形和無形的生產資料。保險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社會經濟資源,保險資源的價格和保險商品使用價值的獨特性是保險業區別于其它金融業的關鍵。而且,在連續多期條件下,最優保險資源的價格等于賠付的邊際支出,且等于單位保險成本與影子價格之和。當單位保險成本獨立于保險資源總量時,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變動率等于貼現率,而單位保險成本相關于保險資源總量時,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的變動率小于貼現率。貼現率增加將導致最優保險資源的使用的減少,而保險消費需求彈性的提高將導致單位保險成本與保險資源價格之比的減少。當然,如果不考慮保險成本,則保險資源價格的變動率等于貼現率。保險資源總量越大,隨著保險商品消費水平一期比一期提高,保險資源價格就越低。而貼現率的提高,將導致先期的最優資源利用水平的增加和相應價格的減少,并導致后期的最優資源利用水平的減少和相應價格的增加。

特別是在保險業發展初級階段的市場競爭不充分條件下,如果保險商品需求價格彈性保持不變,則壟斷定價為最優行為;當保險商品需求價格彈性不是常數時,壟斷定價就為次優。顯然,保險業一定程度的適度壟斷,是有助于保險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保險產業生態;而對保險資源的自由放任,必然會導致“公共悲劇”或“金融安全”的發生,比如農業保險、責任保險等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非常需要的、帶有準公共品的保險商品,如果不是政府的財政和稅優政策激勵,商業保險公司很難有熱情經營,而保險公司競相追捧的那些保險商品常常以“地下保單”形式導致保費異地或跨境流失,引發金融和金融安全問題。

因此, 保險資源是保險增長與發展的客觀基礎,保險產業資源是保險增長與發展的物質條件。只有充分認識保險資源的本質及其經濟特性和資源價格等,才能正確樹立和落實保險科學發展觀,才能有效改善保險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管理的物質技術、組織制度與文化意識等層面的環境,充分發揮區域保險資源的潛在優勢,切實加強國家金融與金融安全,處理好全球金融保險業的“并購浪潮”和各國禁絕不止的“地下保單”導致的保險資源與保險產業資源流失問題,努力開發設計出多樣化的保險產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實現保險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真正“做大做強”保險業。

注 釋:

①“地下保單”又稱“地下保險”,通常是指沒有在中國內地正式注冊的,設立于港澳等地的境外保險機構簽發的承保內地公民人身保險的保險單。“地下保險”近年從港澳向內地大舉滲透,東南沿海與環渤海等發達地區已成保費流失的重災區。目前,香港每年保費收入約4千多萬億美元中有1/3來自中國大陸的地下保單,中國大陸每年因地下保單損失達總保費的1/5。

②不可再生或耗竭性資源,一般是指如石油與煤炭等自然物質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用完就沒有了,不用就照樣存在,是從使用角度說的。本文借用來描繪保險資源存在的一維性,就象時間,即使不用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減少至消失。

主要參考文獻:

[1]蒲成毅.保險資源的本質與特征分析[J].上海金融,2007(3).60-63

[2]蒲成毅.中國保險業最優增長研究[D].2005年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學位論文.P56-60

[3]劉茂山編著.保險發展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8.P3-49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Use of Insurance

Resources Based on Shadow Price

Pu Chengy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use of financial insurance resources and M & A in the industry tend to be pervasive throughout the world. Mixed operation become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urance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The financial insurance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s inside the industr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weak competitiveness suffer losses. “Underground insurance policy” has never been controlled. Financial sovereign and security has been shocked severely. As an objective basis for financial insurance, naturally, the cross-boundary flow of financial insurance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s inside the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urance relations when we consider a nation’s financial sovereign, security, and consistent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surance.

Key words:insurance resource;features;shadow price

第8篇:金融保險業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演進的本質是就業結構的城市化,城市化和就業之間成相反趨勢發展,甚至出現,高發展,低就業的現象,一方面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造成城市化的低質量發展,缺乏可持續性,本文就二者的關系做出分析,提出推進城市化與就業協調發展的措施。

論文關鍵詞:城市化;就業;措施

一、合理加快瀘州市城市化發展,促進就業

當前,瀘州市需著力從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現實出發,采取多種措施,降低農村人口和勞動力進入城鎮的門檻,和成本,加速城市化步伐。瀘州市第三產業產值較低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外來務工者像候鳥一樣來回遷徙,存在在外地掙錢,瀘州消費,或者在瀘州掙錢回鄉消費,經濟增長未能與本地消費市場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從而使服務業的發展受到市場需求不足的限制。服務業發展和城市化以及就業密切相關,服務業一被限制,其余兩者也必然受影響。據有關資料顯示,每6名農村居民轉化為市民就能帶來1名服務業人員就業,當服務業達到55%左右時,每1個工業人口就業大概帶動3個服務業人口就業。所以當務之急是如何在現有城市化發展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使外來務工者轉化為真正的市民。

這不僅促進了瀘州市城市化的發展,同時也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使瀘州市城市化、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良性互動。因此,即使在城市地區下崗工人有所增加,再就業出現困難以及城鎮失業率有所增加的情況下,也不宜采取制約人口和勞動力城市化的政策。

二、加快瀘州市空間規劃建設,實現空間集約與協調發展

根據要素集聚、土地集約、區域協調、城鄉統籌的空間開發原則,應調整優化瀘州市空間格局,實現空間集約與協調發展。采取積極政策,推進“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集中”。只有做到“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集中”,才能實現瀘州市空間格局的集約化,才能解決困擾瀘州市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城鎮結構體系、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集聚經濟的收益來源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來源:一是分工與專業化所產生的利益;二是規模經濟所產生的利益;三是外部性經濟產生的利益;四是市場效率的提高。無論是哪一種來源,要素的集聚無疑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經濟發展,從而內生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要繼續增強服務觀念,創造良好環境,促進企業發展。要通過各類企業向城鎮集中布局,帶動從業人員向城鎮集中居住,促進小城鎮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從而促進就業。

三、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提高就業吸納力

繼續大力發展第二產業,保持其旺盛的就業吸納能力,但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制造業資本的流動以及勞動就業市場存在的壓力,必然會使制造業繼續處于領先發展的優勢。瀘州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區位條件,優先發展第二產業并不一定是件壞事。但是,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必須具有長遠的發展意識,必須注重可持續發展。瀘州目前經濟增長仍屬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模式,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經濟增長終將失去其動力,而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則可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空間。

四、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提高其對就業的吸納能力

從目前來看,瀘州市的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相對過剩,第二產業的就業空間己不大,第三產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一)合理、健康、有序地發展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具有較高的關聯效應,能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同時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今后5至10年,房地產業仍將成為第三產業中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瀘州房地產業應由“數量擴張”的粗放型向以“質量提高的集約型方向發展。房地產企業的競爭,應由價格競爭向以品牌競爭為轉變,同時,房地產開發一定要與建設現代化城市、加快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做到合理布局,有序開發。

(二)不失時機發展金融保險業

金融是百業之首,金融保險業的活躍程度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興旺程度。未來瀘州金融業,需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大開放力度,培育多元化的金融市場主體,形成布局合理、競爭充分、充滿活力的金融服務體系。在保險業方面,瀘州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保險市場潛在需求巨大,要積極發展現代保險和保險市場,支持各類保險公司和保險機構的發展。

(三)大力促進社會服務業的發展

社會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具有較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最終擴大居民收費需求的作用。而作為社會服務業中的旅游業,具有資源消耗少、投資回報高等特點。瀘州市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今后瀘州旅游應進行產業組織結構的整合,把以數量擴大為目標的粗放型開發轉變為以效益為目標的集約型開發,將相對單一的觀光旅游變為以觀光游為基礎、休閑度假為重點、特色旅游為補充的復合型、多功能旅游;要強化旅游區域合作,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與互動,從而構建一個區域性的旅游網絡。在積極發展好旅游業的同時,餐飲、商貿、交通等產業也能從旅游經濟中獲得更多收益,當然也就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

五、早日形成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提高城市的就業潛力

(一)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就業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要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堅持統籌城鄉,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路子,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各種差別。城市化的推進要求統籌城鄉就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化不僅是城鎮在空間數量上增多、規模上擴大、功能上提升的過程,也是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并向城鎮集聚的過程。城市在吸引投資者的同時,也吸引著大量的就業者。農民進城務工不僅為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對城市勞動力產生了互補作用,成為增強城市制造業和服務業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統籌城鄉就業,要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利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使城鄉富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就業,特別是要給農民以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市民待遇。統籌城鄉就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直接影響瀘州市農民和外來務工者收入的提高、確保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而且事關瀘州市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

(二)完善就業培訓制度

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調節”的模式,充分整合勞動、教育、社會、企業等各方面的教育培訓資源,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失地農民就業技能的培訓,提高培訓質量。目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面臨兩方面的困難,就業渠道不暢和就業技能缺乏。因而加大以職業技術、崗位技能為重點的就業培訓,提高失地農民轉崗再就業能力己成為當務之急。在加強失地農民的培訓時,還應對其他農民進行培訓,因為今天的有地農民可能就是明天的失地農民。加強教育培訓,首先應建立健全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的、多層面的縣鄉村三級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網絡體系;其次是各級財政應撥出專款,建立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專項資金,以黨校、職工學校、鄉職業教育中心和農技推廣中心、鄉村成人學校等為載體,建立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財政資源開展免費培訓。三是對農業結構調整后的農村和失地農民進行現代市場經濟知識和轉崗再就業技能培訓。四是把失地農民的培訓工作,納入城鎮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體系。瀘州市不但要加大本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征地農民職業培訓力度,還要建立針對外來勞動力的就業培訓制度,合理引導農村勞動力進入就業市場。要通過培訓使農民擁有一技之長,了解城市競爭和生活規則,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強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政府還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根據培訓單位培養人才的數量、質量、就業、安置等情況,給予一定獎勵,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促進職業教育產業發展壯大。對農民工的就業培訓要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相聯系,政府應當適時推出各項職業考核措施,通過一定的“門檻”,建立農村勞動力的用工流動和淘汰機制,通過職業化使農民工與城鎮就業者逐步接軌,解決其城市融入問題。

第9篇:金融保險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證券投資基金稅收政策基金稅制

一、基金本身適用于企業所得稅嗎?

基金法律身份和稅收義務密切相關,國際上存在3種主流的稅務處理方式:(1)公司型基金具備法人身份,必須繳納公司所得稅。論文百事通擁有公司型基金的國家多數采用這種稅務處理方式。(2)契約型基金不具備法人身份,一般不用納稅。如日本、韓國、比利時等多數國家。(3)少數國家將契約型基金虛擬認定為公司,繳納公司所得稅,甚至在個別國家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如澳大利亞規定投資信托基金沒有分配對象時,基金本身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在組織形式上屬于契約型,根據上述國際慣例可以從3種稅務處理方式中選擇。從我國稅收條款規定來看,現有基金稅收條文中沒有任何關于基金納稅方式的確切規定。仔細研究不難發現,我國與基金相關的稅收條文中又隱約對基金的納稅身份有所暗示,并可以推斷理解為:基金承擔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由基金管理人代為繳納。比如“對基金從證券市場中取得的收入,包括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暫不征收企業所得稅”,以及“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價差收入,在2003年前暫免征企業所得稅”。該兩點所述的“暫不征收企業所得稅”和“暫免征企業所得稅”儼然可以被理解為,我國契約型基金雖然沒有法人身份,但需要單獨繳納企業所得稅,只是當前處于暫不征收的階段。

我國基金究竟是否負有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呢?筆者認為,“暫不征收企業所得稅”提法是錯誤的,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對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人的認定規定。根據《條例》規定,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和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很明顯,我國基金不應屬于企業類,那是否可以歸屬到“其他組織”呢?在《實施細則》中“其他組織”一詞被詳細地解釋為,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依法注冊、登記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問題于是被繼續演化為,基金是否是事業單位或社會團體組織呢?這一點《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提供了答案。其第一章第二條中明確規定“本辦法所稱證券投資基金(簡稱基金)是指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由此可見,基金只是一種投資方式,一種投資工具而已,既不屬于事業單位或社會團體,也不屬于企業所得稅納稅人中的其他組織。同時,我國各項法律條款都沒有涉及基金公司虛擬化問題。所以,我國契約型基金不應該被征收企業所得稅。

二、基金本身適用于營業稅嗎?

“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價差收入,在2003年前暫免征營業稅”出自《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8]55號)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字[20021128號],和上文“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價差收入,在2003年前暫免征企業所得稅”的提法一樣,容易使人誤解為:基金管理人是基金買賣股票、債券價差收入的營業稅的納稅人。顯而易見,如果基金管理人是納稅人,則與我國營業稅暫行條例相違背。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規定的納稅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同時,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金融保險業營業稅申報管理辦法》(國稅發[2002]9號)(以下簡稱《申報管理辦法》)的通知中規定:“金融保險業的納稅人是……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證券投資基金”。根據《申報管理辦法》規定,證券投資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同屬于營業稅納稅人的范圍,即“單位”納稅人或“個人”納稅人。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被認定為“單位”,屬于契約型的證券投資基金卻沒有任何理由被認定為“單位”或“個人”。換言之,倘若基金可以被歸入到“單位”而成為營業稅的納稅人,則明顯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基金性質的定義相矛盾,導致相關法規發生抵觸。筆者認為,《申報管理辦法》關于基金繳納營業稅的規定和《營業稅暫行條例》、《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相違背,應該予以廢除,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本身不應該繳納營業稅。

三、改變個人所得稅扣繳人、扣繳時機的做法是否合理?

我國關于基金個人投資者獲得基金分配,繳納個人所得稅的通知先后有過3個:第一個是1996年12月下發的《關于個人從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取得的派息、分紅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6]221號),該通知規定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為扣繳義務人,在向個人派息分紅時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第二。第三個通知是財稅字[1998]55號和財稅字[20021128號。通知規定,對投資者從基金分配中獲得的股票股息、紅利收入以及企業債券、銀行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發行債券的企業和銀行在向基金派發股息、紅利、利息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顯然,3個通知關于扣繳人的選定發生了改變,扣繳人由基金管理公司改換為上市公司、企業和銀行,相應地,扣繳時間也由基金分配時提前到股息、紅利、利息分配時。

政策意圖十分明顯,改變扣繳人的做法利于稅款在來源處征繳,確保了稅款及時入庫。但是筆者認為,在來源處扣繳個人所得稅的做法損害了稅收公平原則。首先,損害了個人基金投資者的利益。我國絕大多數的基金契約對基金分配制定了3項限定條件:(1)若基金投資當期虧損,則不進行收益分配;(2)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單位資產凈值不能低于面值;(3)基金當年收益應先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才可進行當年收益分配。改變扣繳人的做法使得個人投資者的股息、利息收入在來源處就被扣繳了個人所得稅,必然導致以稅后收入來彌補基金前期和當期可能擁有的投資損失,甚至可能因提前扣除稅收,致使基金單位資產凈值低于面值,進而不能滿足分配條件。其次,提早了未分配收入的納稅時間。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凈收益的90%.若在來源處預先扣繳了個人所得稅,則意味著基金未分配的部分也提前承擔了稅負。再者,違背了基金投資者收入確認原則。按照國際慣例,基金投資者不是在基金獲得收益時,而是在基金分配收益時才被確認獲得基金收益,并產生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我國在來源處扣繳個人所得稅的做法恰恰違背了收入確認的國際慣例。

從稅率設置來看,財稅字[2002]128號文件規定,上市公司、發行債券的企業和銀行在向基金支付股息、紅利、利息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此后,包括企業在內的投資者,從基金

分配中取得的所有收入都暫不征收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這條規定考慮到,由于存在著獲得投資者納稅身份變動信息的技術困難,處于上兩個環節的被投資企業無法準確判斷代扣代繳適用稅率,為便于征管,無論是企業或個人投資者,一律按照個人所得稅20%的稅率征收。這種做法存在幾個缺陷:(1)明顯混淆了兩種不同性質的所得稅的區別;(2)投資者取得的股息收入本身就是被投資企業稅后利潤的分配,它與投資者取得的利息收入性質是有區別的。特別是投資者取得的利息中的企業債券利息,它在被投資企業繳納所得稅前進行了扣除,減少了被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而股息收入則是被投資企業繳納了企業所得稅后收入的分配。根據我國稅法相關規定,如果派發股息的上市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等于或高于投資企業適用的稅率,投資企業不必對此項收入再繳納任何所得稅,即投資企業收到的股息收入是一種免稅收入。所以說,上市公司向基金派發股息、紅利及利息時不分清收入性質一并代扣代繳20%所得稅的做法,沒有任何稅法依據。雖然能夠提高稅收征管的便利性,但是加大了基金投資者的稅負,造成了稅收制度的混亂。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制定稅收條款時的不嚴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被投資企業代扣代繳不同性質投資者稅款的做法不合理,不能在確保稅法一致性基礎上提高稅收征管效率。

四、我國基金稅收是否存在多重征稅問題?

認為,我國基金稅收存在嚴重的多重征稅問題,主要理由是:作為同一筆信托資產,基金資產在委托狀態和委托人收到信托收益時承擔了兩次以上不同類別的稅收。如,基金投資股票、債券收益繳納所得稅和營業稅后,投資者在獲得分紅時仍要納稅。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按照2‰的稅率征收印花稅,投資者買賣基金也要繳納印花稅。但是,上述結果僅來自于理論上的推理,其中多數條款仍屬于“暫免征”狀態,或許將來征收時會得到印證,可目前的征管實踐并非如此。

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政府對基金業貫徹的是優惠多、稅負輕的財稅政策思路,稅制設計的主觀意愿是避免多重征稅,現實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基金在我國尚屬新興金融工具,對其進行稅收界定還存在一個理論認識和深化的過程,少數環節仍然呈現出多重征稅或稅負不公的情況。體現在:(1)開放式基金的企業投資者獲得的派息、分紅收入承擔了雙重稅負。不同于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的價格等于單位凈資產值,當開放式基金獲得派息和分紅時,基金單位凈值提高,若投資者在此時贖回基金單位,按規定企業投資者需為贖回和申購差價繳納企業所得稅,同時差價中已經包括被投資企業代扣、代繳了20%稅收的派息、分紅額(其他部分是證券差價收入),這導致了開放式基金的企業投資者獲得的派息、分紅收入承擔雙重稅負的現象。企業買賣封閉式基金也會產生類似情況,但封閉式基金的市場價格并不等于凈資產值,對買賣價差征稅可以理解為對資本增值課征的利得稅,不屬于多重征稅。(2)金融機構買賣基金單位既征收營業稅,也征收企業所得稅。根據我國營業稅暫行條例規定,金融保險企業買賣金融商品需繳納營業稅。這是考慮到我國金融商品增值額未列入增值稅范圍,造成了稅源流失,由于對金融產品增值額的確認在理論上和操作上都存在障礙,只好通過開征營業稅進行彌補。但是,從基金投資者角度分析,同樣屬于買賣基金的價差收入,金融企業投資者承擔了雙重稅收,非金融企業投資者只承擔企業所得稅,個人投資者沒有承擔稅負,稅負顯然不公平。新晨

開放式基金股息、紅利等投資收益承擔雙重征稅的根源在于投資收益納稅環節的錯位。被投資企業分給基金投資者的股息、利息在流入基金資產時被提前扣繳了所得稅,但是。這些投資收益并沒有作為稅后收益隨即分配給投資者,而是重新計入到基金資產中進行資本增值性運轉,必然在資本增值實現時承擔資本利得稅。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延后投資收益納稅環節的做法來解決,即在基金分配時對分配額代扣代繳投資收益稅。一方面,分配額可以在納稅之后立即分配到投資者手中,基金凈資產隨即因除息而減少,相應地基金價格回落,資本增值的稅基中不再包括被分配掉的投資收益;另一方面,基金分配額中還包括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益,從而彌補有做法中這部分差價收益不用納稅的稅法漏洞。同時,在基金分配時征稅的做法恰恰符合對基金征稅國際貫例中的“投資者收入確認原則”,這也對將來我國為適應基金跨國投資提供—個共同的稅法口徑。

對于金融業增值額的納稅問題在國外討論已久,考慮到增值確認的技術困難,以及鼓勵資本流動的原因,多數國家還是免征了金融業的交易稅(增值稅)。我國基金業處于發展階段亟需大量流量穩定的資金支持,培育機構持有者是已被國外經驗證實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我國金融企業投資基金時需要負擔5.5%的營業稅及附加和33%的企業所得稅。稅負明顯偏高于非金融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為培育基金機構投資者,建議可以對金融企業買賣基金暫免征營業稅。

參考文獻

(1)《關于個人從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取得的派息、分紅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6]221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曰本| 一级一级人与动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 4ayy私人影院|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 男人免费桶女人45分钟视频| 日本护士在线视频xxxx免费| 性美国xxxxx免费| 国产农村女人一级毛片了|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a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jizz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v片一二三区|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韩国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三级理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黄网站在线观看| 机机对机机的30分钟免费软件| 国产色秀视频在线观看| 作者不详不要…用力呢| 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婷婷综合五月天|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一| 青青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老熟老太hd| 国产在线jyzzjyzz免费麻豆|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西西人体欧美大胆在线| 欧美大荫蒂毛茸茸视频|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武侠欧美自拍校园| 欧美三级电影院|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