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耕地保護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耕地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工業“三廢”(廢氣、廢水、廢渣)不合理排放及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和地膜污染已嚴重威脅到耕地質量與安全。保護耕地,提高耕地質量,防止耕地污染是確保糧食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耕地污染;保護耕地;途徑
耕地是人類所需食物的主要來源,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耕地主要由土壤組成,包括固相(礦物質、有機質)、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氣相(土壤空氣)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具有天然肥力和供給農作物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物質的能力。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截至2006年底我國全國耕地面積僅有1.22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約0.09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0%。因此,保護耕地,防止耕地污染是確保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必須要堅守1.2億公頃耕地紅線。
近20年來,在我國一些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耕地由于長期過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地膜及工業污水灌溉,一方面,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殘留,土壤受到有毒、有害物質的侵蝕,原有的理化性狀惡化,生產潛力喪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種群結構發生改變,耕地的生態功能受到嚴重侵害。另一方面,由于土壤理化性質惡化,耕地生產能力下降,影響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經濟效益下滑,耕地的復種能力隨之下降,部分耕地甚至喪失了耕作能力,糧食及其他農產品食用安全受到威脅,直接影響人類健康。耕地污染主要表現為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它需要對農作物進行殘留檢驗或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實驗,甚至通過研究對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才能確定。污染物容易在耕地土壤中不斷積累從而超標。耕地污染諸如重金屬污染、地下水污染等一旦發生,往往難以消除和恢復,并且治理耕地污染所需的成本高,周期長,有時要靠換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決。總之,耕地污染會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我們必須時刻繃緊防止耕地污染這根弦不放松。
1耕地污染的來源途徑
1.1工業生產中排放的“三廢”(廢氣、廢水、廢渣)以及交通運輸工具排放的各種廢棄物
許多工廠產生的“三廢”沒有達到環保處理要求就超標排放,將直接污染土壤,特別是化工、造紙等重污染行業的廢水污染尤甚。有毒的氣體、污水、廢渣等污染物直接或間接地向耕地土壤排放,當其超過耕地土壤環境容量時,就會打破耕地土壤內部系統的平衡,土壤的理化性狀將逐漸惡化,耕地的生產潛力會逐步喪失,從污染的耕地里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將危害人畜健康。
1.2農田長期、過量地使用化肥、農藥及農用地膜
近20年來,隨著化肥的推廣使用,農民在大田里施用的化肥量呈遞增趨勢。過量地使用化學肥料,主要表現為氮、磷、鉀3種元素比例失調,氮肥過量,磷、鉀肥不足,肥效持久且無公害的有機肥及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嚴重不足。長期、過量地施用氮肥,使土壤理化性狀改變,土壤板結,通氣、透水性差,肥力下降,影響作物生長。長期、過量使用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危及了害蟲的天敵,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長期、過量地使用化肥、農藥對農產品也會有污染,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農用地膜具有提高地表溫度,保持土壤水分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作物栽培,但由于地膜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狀態下難以分解,長期使用地膜的農田,隨著地膜殘留量的增加,會使土壤的透水、透氣性變差,阻礙農作物根系發育和對水、肥的吸收,影響大田機械的操作,造成耕地的“白色污染”和農作物減產。
2耕地污染防治途徑
2.1加強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調查與評估,加快推進耕地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研究步伐
針對我國耕地資源匱乏的現狀,建議盡快展開全國農業用地污染源普查,為保護耕地,防治耕地污染提供原始、詳實的資料,供國家有關部門在制定耕地污染防治法時參考。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在城鎮建設及規劃工程項目建設時,國土、規劃、環保等相關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把保護好耕地放在工作的首位。上項目時要做好環保論證,重度污染的工業項目不得批準上馬,嚴防假借建廠之名囤積、蠶食耕地。
論文摘要:通過實地調查和統計分析方永州市耕地保護現狀以及耕地保護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明確了耕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確了保護耕地的現實意義,提出了相應的保護耕地對策和建議;糧食安全問題已向人們發出警告,保護耕地刻不容緩,耕地保護的問題不僅存在于永州,還廣泛存在于全國各個省市縣,因此,如何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有效的耕地保護體制,將是我國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點。
一、03年到06年耕地保護狀況及面臨的困難
首先,耕地保有量穩中有增。一是新增耕地超過建設占用耕地。2006年與2003相比,永州市新增耕地比建設占用耕地多0.3065萬畝。二是耕地保有量增加。永州市2006年耕地保有量為513.7382萬畝。比與湖南省政府簽訂的目標責任面積增加0.4343萬畝,完成了湖南省政府下達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任務。其次,基本農田保護基礎工作有所加強。一是完成了基本農田數據庫建設。二是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項法律制度。及時掌握了全市基本農田保護動態情況,確保了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三是開展了耕地保護情況調研。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督促縣區加以整改,增強了縣區保護耕地的意識和責任。第三,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目標。建設占用耕地嚴格控制在省下達的年度計劃指標內,從源頭上保護了耕地。同時,凡經批準的建設占用耕地的項目,一律實行了先補后占或按規定的標準足額繳納了耕地開墾費,嚴格執行了補充耕地與建設用地項目逐一掛鉤制度,確保了占補平衡目標的實現。第四,認真實施土地開發整理。2006年,永州市全市實施土地整理項目12個,爭取國家、湖南省投資6397萬元,整理面積3164.19公頃,新增耕地471.12公頃,使2萬人受益。第五,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案件得到嚴肅查處。2006年,永州市共查處土地違法案件369宗,其中違法占用耕地29.61公頃,查處率100%。鄉鎮、村組企業違法違規占用耕地18宗,面積9.5公頃,100%查處并結案;農村村民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建房357宗,面積15.5公頃,大部分已處理到位。
同時,耕地保護中面臨著人均耕地面積少、項目建設占用耕地面積逐年增大、農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減少耕地多、亂占濫用耕地現象比較嚴重、耕地質量下降等困難和問題。
二、對策建議
(一)建設用地要有序規劃,力求"少而精"
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除生態退耕外,耕地減少的最大影響因素是建設占用耕地。因此,首先必須要明確用地的用途,若是工廠,一定要遠離農田,不能影響農作物產量;其次,在進行用地規劃時,盡量少占耕地或做到不占耕地,確保耕地占補平衡任務保質保量完成。再者,鐵路、公路的修建應盡量避開耕地,如繞道、打隧道或在穿過農田保護區的區域上方架橋,車輛從橋上通過,橋下耕地則不受影響;此外,還應加強舊城區的改建。永州市零陵區是一座古城,對于一些既無文化價值又不能作為居住用途的建筑應該拆除,另行規劃重建。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通過增加容積率、開展共同協作的方式以減少輔助設施的占地等方法來節約用地。
(二)補充耕地要“多而廣”
1.開墾荒山,增加耕地。荒山不僅可以作為建設用地擴張的考慮對象,也可用于耕地的開墾,如在坡度適宜的荒山上改良土壤,開墾梯田。
2.進行土地整理。有些地方農田并不寬裕,而各類農宅村舍還零散地點綴在農田之中,更將農田擠得支離破碎,既占用了"寸金之地"的良田,也給規模耕作制造了障礙。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就進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利用率。
3.回收土地,增加土地儲備量。土地的收回對象包括土地使用合同到期的、使用劃撥土地單位搬遷的、停止使用原劃撥土地的以及公路、鐵路報廢的。但在實際工作中,這項工作往往會拖上幾年甚至幾十年,有的時候收回的土地得不到再利用,導致因建設需求而進一步蠶食耕地。此外,村集體也應加大土地回收的力度,以便進行統一管理,更好地利用、保護耕地。
4.及時復墾。因挖損、塌陷等造成耕地破壞的,由用地單位和個人負責復墾;災區耕地的恢復,首先安頓好受災人員,而后對損失面積全面核查、落實責任到鄉、村、組和每個災民,各方協助,及時全力進行復墾和整理,以期重新利用,盡快種上農作物。
(三)嚴禁占用耕地和隨意擴大建筑使用面積。
當前,出現了隨意增加建筑使用面積的現象,房產證上規定的是150m2,調查結果卻達到了180m2,這種現象多出現在農村,村民們通常會在屋后、農田的旁邊、或者干脆就在農田上加蓋矮房矮棚。對于這種違法行為,基層政府所要做的不僅是強制執法,更要進行教育。
(四)加強思想認識,作好基礎工作,預防耕地再度損毀。
永州市曾因強降雨而致受災面積大,災情嚴重,損毀的多為基本農田,恢復的難度較大。我們要做的,一是要加強耕地保護的認識,二是完善體制,加強基礎建設,由政府牽頭組織農業、水利等有關部門,對農田、塘壩和河道進行勘測和規劃,投資建造和加固防護堤、防護壩,清淤河床和塘泥,以便泄洪分流和蓄水;還可以在耕地的周圍挖造水溝水渠,便于引流排水和攔劫水源,防止水旱災害的再度重創,將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結語
不僅在永州市,在全國各個省市縣區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耕地保護問題,但總的來說,就是耕地數量的減少與耕地質量的下降。近十幾年,我國已從一個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轉變成一個糧食的凈進口國。根據我國人口的增長及糧食需求量增加,以及我國糧食單產的增產與耕地復種指數的逐年提高的情況,到2010年,如果我國糧食完全自給,則需要的耕地量為19.2億畝,若實現95%的自給量,則需要耕地18.24億畝。而耕地保有量每減少2000萬畝,糧食自給率就會下降1個百分點[1],按照目前耕地減少速度,不用幾年,18億畝的耕地保有量將會很快被打破,因此,如何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耕地保護體制,同時又如何保證所制定的政策體系的有效實施,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必須要做的工作。
關鍵詞:土地非農化,影響因素,經濟發展
1.1國外學者對土地非農化影響因素的研究
1.1.1人口增加、城市因素對土地非農化的影響
Muth是最早提出農地流轉模型的經濟學家,他構建了一個理論模型來分析農地的城市流轉,他的模型假設在一個類似屠能區位論模型的平原中有兩個產業(農業和住宅業)進行用地競爭,在這個平原中,城市圍繞著一個同心圓擴張或縮小。Muth模型表明農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對決定土地在農地和城市用地間的轉移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Kuminoff基于Muth的假設,構建了一個線性計量模型來研究土地非農化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城市的因素,如農地與城市邊緣接壤長度的大小,城市人口的增長等是土地非農化的主要推動力,而農業收入低的原因并不是土地非農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政府的規劃管制對于土地非農化的影響在統計上不顯著。
Tweeten使用1949—1992年的美國州級人口普查數據來模擬農地數量的變化,農地數量的變化是農戶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農業人口密度以及城市人口密度的函數。實證結果表明美國土地非農化74%的原因是農業因素導致的(農業人口和人均農戶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農業經濟缺乏活力是農地流失的主要原因,而城市的擴張倒是其次。
1.1.2土地產權、政府管制對土地非農化的影響
Skolow研究了美國加州首府薩克拉曼多地區城市化、農地流轉以及農業發展的關系,研究認為土地非農化的數量與農地保護政策緊密相關,大城市的擴張更能集約地利用土地,而各個地方政府在財政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稅收政策等方面的競爭使得從全州的角度來合理調控土地非農化的措施復雜化。
Diane Hite認為財產稅的提高雖然減少了農地轉用的總量,但卻提高了高質量農地非農轉用的概率。經濟轉型中土地產權以及地方政府自治權利擴大對于土地非農化具有重要的影響。Wasilewski 和Krukowski以波蘭華沙和奧爾什丁周邊地區土地轉為住宅用地的情況為例研究了土地非農化的影響因素。
Kline和Alig構建了一個probit模型研究人口增長、收入水平變化、農用地價格、農用地所有權結構、土地利用法、農用地保護區、城市增長界限等因素對土地非農化的影響,研究發現設置城市增長界限對于土地非農化有明顯的限制作用;建立農用地保護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土地非農化;土地利用法和農用地保護區的交互效應對土地非農化有抑制作用,但統計上不顯著;土地利用法和城市增長界限的交互效應對于土地非農化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農用地的價格對土地非農化影響很小。
1.2國內學者對土地非農化影響因素研究
由于處于經濟轉型期,中國土地非農化的驅動因素顯得更為復雜。學者們認為土地非農化的基本驅動因素是人口增加、城市化、經濟發展、農業用地的比較利益低等,但政府行為對于土地非農化規模和速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2.1人口增加、城市因素對土地非農化的影響
我國耕地非農化與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高度相關,隨著大量勞動力的非農化,對城市容量、交通運輸及各種生產服務設施帶來了巨大壓力。魯明中的計量研究表明每增加1億元的國民生產總值,需占用耕地29.33公頃,每吸納1萬人的非農勞力需占用耕地74.27公頃。
葉嘉安利用遙感數據對東莞市城鎮用地的實證研究表明,城鎮用地的擴張與人口及工業產值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其中人口的因素對用地量需求所起的作用比工業產值的作用大。
龍花樓根據GTR模型研究了長江沿線樣帶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研究認為該地區的耕地和建設用地都有增加的趨勢,模型結果表明建設用地的擴張與最近的中心城市人口、當地的城市化水平、人均農業總產值呈正相關關系,與坡度和海拔呈負相關關系。
1.2.2土地產權、政府管制對土地非農化的影響
土地產權主體缺位、土地征用權濫用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和以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土地資源配置上的非合作博弈為特征的政府治理缺陷是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成因。
由于農地產權不明晰已經各利益主體的政治地位不同造成土地收益分配關系不盡合理(市、鎮獲得35%--45%的土地收益,農村集體獲得20%--25%的土地收益),即市(鎮)各級政府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剝奪了農民的收益權利,總體的利益分配格局對于地方政府有利,使地方政府具有通過土地非農化的手段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激勵,從而促進了農地的過度非農化。科技論文。分權化改革后,地方政府具有追求本地工業化、城市化的強烈愿望。求這個目標首先必須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賈生華、張宏斌的研究認為土地非農化過程中的利益分配主體主要有地方政府、村干部和農民。目前孤傲及征用農地價格過低,在同等區位情況下,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價格相差平均10倍以上,地方政府在土地非農化過程中有比較可觀的財政收入。農用地非農化過程中收入分配不透明,村干部在其中可能有灰色收入,成為推動土地征用、促進土地非農化的重要力量。農業比較利益低,在土地非農化過程中農民有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地方政府、村干部和農民都有動力促進土地非農化進程。
曲福田等的研究認為,由于農地征用價格、出讓價格以及市場價格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1:10:50),各級政府可以通過低價征用、高價出讓而獲取巨額收益。蔡運龍認為由于耕地非農化采用的是國家征用制度,耕地征用價格、出讓價格之間的差異形成了耕地非農化中的巨大經濟利益,政府憑借對土地市場的壟斷獲得了耕地非農化中的耕地收益的大部分,是耕地非農化供給的經濟驅動;在發展地方經濟名義下,以耕地換項目,通過積累政績,進而獲得“行政升級”,是耕地非農化供給的權力驅動。
1.2.3經濟發展與土地非農化
楊國良認為,農業發展是土地非農化的前提,農業發展為非農產業提供了農業剩余。土地非農化實際上是農業實物剩余的一種轉移,經濟的增長速度決定了土地非農化的速度。魯明中的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建設用地和交通用地之間存在較為密切且都正相關的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鎮建設和交通建設占地也越多。
1992—1995年,以省級數據計算的固定資產投資與非農建設占用耕地之間的相關關系數高達0.85.在區域尺度上,Zhou依據Konagaya的GTR模型研究了中國東部地區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他認為城市化水平、農村經濟的發展、自然地理條件對于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特別是耕地數量的變化有重要影響;在東部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更大,東部地區的耕地數量將會持續快速地減少,到2025年東部地區的人均耕地數量為0.0727公頃,2025年以后東部地區的耕地減少速率將會降低。科技論文。
王萬茂從理論上提出了一個解決糧食安全與經濟建設所需用的土地資源最優利用方案,即MRSAXY=MRTXY=MRSXYB,其中MRS是邊際替代率,MRT是邊際轉換率。陳奉瑤認為,在土地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不同用途的編輯收益相等時,土地資源達到了最佳配置。科技論文。
諸培新、曲福田根據可耗竭性資源理論,構建了耕地資源在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配置的最優決策模型,并通過模型的分析,提出更多資源在農業和非農業部門之間最優配置的兩個條件,即1、只有當耕地非農化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才能確定社會最優耕地非農化的量;2、耕地資源保有量的編輯福利等于邊際成本時,才能確定相應的最優耕地資源保有量。
在實證研究方面,尚啟軍提出若以耕地面積減少遲于農業勞動力減少作為判斷標準,那么我國耕地面積減少嚴重超前,土地非農化嚴重過度。以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判斷標準,既有的研究認為我國的城市用地擴張具有過速的傾向。
關鍵詞 耕地建設占用; 經濟增長; 脫耦; 山東
中圖分類號 F30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8-012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0
耕地資源是維持生命-生態系統的載體。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地關系緊張,中國政府一直重視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問題,制定了世界上最為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耕地仍然呈現出不斷流失的趨勢。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建設占用耕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1]。近年來,我國耕地的減少可歸因于四個方面:建設占用、災毀耕地、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1999-2006年,生態退耕成為我國耕地流失的首要因素,但從長期來看,我國耕地的流向主要還是建設用地[2]。從世界發展的經驗看,耕地的占用過程與經濟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其耕地占用量較強的階段多集中在城市化最快的時期[3]。 2010年,中國城鎮人口近6.66億,城鎮化率49.68%,人口城鎮化率正處于加速中期階段,而且這一趨勢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4],快速城鎮化必然對我國耕地具有較強的占用需求,而且,經濟水平的發展與膳食結構的改善也加劇了耕地的壓力。在不能依靠國際市場的前提下,一定面積的耕地可以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與社會穩定。以往,對耕地資源的研究多集中在耕地質與量的時空變化及其驅動機制上[5-7],近年來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過程的耦合作用開始受到學者的關注[8-9],但研究多以時間發展過程進行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難以對我國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及其發展趨勢進行準確判斷[2]。本文以官方發表的權威數據為基礎,以山東省為例,借助脫耦理論定量分析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從而提供合理配置建設占用耕地數量的方法,以期為政府有效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合理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提供政策參考。
1 理論基礎與數據來源
1.1 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脫耦的理論基礎
1.1.1 脫耦概念
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與重點,20世紀70年代初期羅馬俱樂部提出“增長極限說”[10],認為經濟增長必然會導致污染產生,環境質量下降;而近年來,“倒U型曲線”理論得到了發展,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經濟對環境的影響將會出現拐點,由負面影響轉向正面影響,環境質量由下降轉而上升[11]。近年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了脫耦(decoupling)理論,意指打斷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下降之間的鏈接關系[12-14]。用通俗的話講,在經濟發展初期,技術落后,發展多為資源或環境依靠性,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可以采取發展第三產業、高技術產業等形式,在保證環境質量的同時換取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個轉變過程稱為脫耦,目前,日本等國已經完成了脫耦過程。引申到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展的領域,脫耦即為打斷經濟發展與建設占用耕地之間的鏈接關系。具體而言,脫耦可分為絕對脫耦和相對脫耦[15],就耕地而言,相對脫耦是指經濟向前發展,建設占用耕地的速率處于低水平上的穩定狀態,絕對脫耦是指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建設占用耕地的速率增長相對以前出現降低的現象。
1.1.2 脫耦指數
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的脫耦程度可以利用脫耦指標來衡量,計算公式如下[2,16]:
Di=LpEd
式中:Di 為脫耦指標,Lp為建設占用耕地壓力指標(取建設占用耕地數量來表示),Ed為經濟增長動力因子指標,此處取區域第二三產業GDP的增量。
評價某項驅動因素實施前后或其他過程中,經濟發展對建設占用耕地影響程度的變化,可以應用脫耦指標的變化率表示:
Dc=DiendDistar
式中:Dc為脫耦指標的變化率, Diend為i期末脫耦指標,Distart為i期初脫耦指標。如果Dc>1,表明經濟的發展依然需要占用耕地,反之,如果Dc
ID=I-Dc
ID的取值范圍為[0,1],如果ID>0,表明區域脫耦現象發生,值越大脫耦現象越顯著,ID為1時,說明區域增長已經完全脫離了耕地資源的束縛;反之,說明,區域脫耦現象不明顯,經濟發展還處于依靠耕地資源消耗的初級階段。
一、英文摘要的特點及規范
1、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
對于一些英文讀者來說,英文摘要是他們唯一的信息源,所以英文摘要一定要強調完整性,也就是說它所提供的信息必須是完整的。
2、具有定量分析
撰寫英文摘要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避免籠統的、空洞的闡述,盡量用具體的語言和清晰地思路來論述,這樣能給讀者一個全面的信息呈現。
3、具有創新性
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學者在閱讀論文時會注重創新之處,所以中英文摘要不必強求一致,英文摘要需要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國際標準規定中“摘要”一詞定義為原文內容準確、扼要的表達,而不加以解釋和評論。各個高校對其也都有自己的相關規定,如新疆農業大學,一般要求英文摘要在200-250字符,單詞語法正確,語言流暢、精煉。內容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等4個方面,著重反映論文中的新內容、新見解,但不得加入評論。
二、非英專本科畢業論文中文摘要英譯中存在的問題
1、研究過程簡述
為了了解本校非英專本科畢業論文英文摘要所存在的問題,筆者進行了兩方面的研究。筆者對土管專業的62份問卷結果進行了數據分析,發現77%的非英專學生對英文摘要有強烈的需求;收集了土管專業的57份畢業論文英文摘要,進行詳細分析、研究,發現70%的學生借助了網上一些軟件翻譯,其中有25%的人對譯文進行了修改,僅有12%的學生基本了達到英文摘要的要求。
2、英文摘要存在的問題的分析
1)文章題目的翻譯。中國學生受到漢語思維習慣的影響,在中文題目中會用到“研究”、“初探”等詞,但是在撰寫英文摘要中,這些詞就可以不用譯出。
例如:四平市耕地保護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原譯:Analysis of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land Protection in Si Ping City
改譯: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land Protection in Si Ping City
2)標點符號錯誤。學生常犯的錯誤:并列成分用分號隔開;書名號沒有用斜體;中英文省略號的區別。
例如:農戶耕地流轉行為受農戶文化程度、年齡、農戶家庭勞動力資源狀況影響。
譯文:... is influenced by farmers’ degree of education,age,labor resource status.
3)用詞不當。詞性和近義詞區別分辨不清常會導致用詞不當的問題。
例如:但是由此產生的人地矛盾問題卻日趨尖銳
原譯;but the result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
筆者認為“矛盾”一詞,根據詞義和用途,conflict更為貼切。
改譯:but the resulting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4)搭配不當。英語單詞的搭配紛亂復雜,許多學生的語法基礎薄弱,經常會用錯搭配導致不規范的表達。
例如:In Urumqi as an example ...
改譯:Taking Urumqi as an example...
5)中式翻譯
做翻譯時,一個普遍問題就是中式思維翻譯。如果只顧字面對應,不考慮文化差異,可能會造成簡單句泛濫,句子銜接性差。
例如:大量的農業用地轉為城市用地,給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原譯:A great de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to urban land, to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problem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 great pressure.
原譯文完全是根據中文逐字逐句翻譯的,且原文中的“問題”可不用譯出。
改譯:A great deal transformation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三、改進英文摘要質量的對策
英文摘要中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以上幾條只是筆者在實踐過程中常見問題的簡單總結。想要提高摘要質量,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出努力:
正確認識英文摘要的意義,了解英文摘要的寫作特點和規范。撰寫英文摘要時,先用中文完成結構完整、信息全面的摘要,再按照英文思維將其翻譯下來。
掌握英文摘要的翻譯技巧,加強自身翻譯能力。多注重英文摘要的寫作規范和行文特點,如用詞、句法、時態、語態等。多積累英文摘要常用詞、句型,多閱讀英文文獻資料。(作者單位:新疆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汪南(1994~),新疆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134班學生。
參考文獻
[1]陳曉文,王曉農.非英專本科生畢業論文中文摘要英譯研究—以魯東大學2010屆非英專部分畢業生為例[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年(1).
【關鍵詞】鄉鎮規劃;白馬寺;可操作;探討
1 前言
公眾參與是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在要求,是通過規劃切實保護耕地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迅速發展,耕地持續減少、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受到威脅,農村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不合理等問題日益突出,上一輪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的要求。對于不同級別和類型的土地利用規劃,公眾參與的地位與作用應該予以區別,鄉鎮規劃是土地規劃規劃體系中最基層的規劃,這一層面的規劃應更多地吸收基層百姓參與,落實到具體的地塊,這樣才能從本質上提高鄉鎮規劃的可操作性與現實性,使得鄉鎮規劃方案能夠真正實施。因此,本文結合荊州市江陵縣白馬寺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踐,探討了如何提高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操作性與現實性。
2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情況
我國到目前為止開展了三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就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研究狀況而言,由于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剛剛起步,與國家,地市,縣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比,具有難度大、工作量大、定性、定位、定量要求高,要求落實到具體地塊等特點,很多地方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都還處于探索研究階段。
3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核心任務與內容
4 荊州市江陵縣白馬寺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本情況
4.1 研究區概況
白馬寺鎮地處江陵縣東北部,距荊州市市中心40公里,東與沙崗鎮相鄰,南抵普濟鎮,西鄰熊河鎮,北鄰六合垸農場。
2005年全鎮36個行政村,276個村民小組,2005年末人47449人,其中農業人口38601人,農業勞動力15366人,城鎮人口8848人,城鎮化水平18.65%,土地總面積14942.95公頃,其中耕地10156.68公頃。
4.2 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4.2.1 建設用地空間布鎮矛盾較為突出
由于建設用地空間布局矛盾較為突出,建設用地實際需求與規劃布局錯位,造成鎮部建設用地指標不足。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給規劃實施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導致規劃隨項目而不斷調整。
未來規劃期內,新的城鎮化發展戰略要求城鎮發展重新定位和設計,空間布局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需要高度重視區域發展對建設用地的不同需求,以及建設用地布局對城鎮及各類建設的集聚導向作用,科學、合理確定布局和分區方案,使規劃更加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需要。
4.2.2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水平不高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上,目前還沒有一套成熟完善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管理效率較低。尚需積極探索運用現代高科技成果在土地規劃實施管理中的應用,不斷提高土地規劃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4.2.3 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用地保障程度較低
由于近年來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周邊縣市城市整體水平的提高,白馬寺鎮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工業集中發展區對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規劃實施幾年來,由于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用地保障程度較低,其發展建設的速度較慢。隨著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現有企業及產業的格鎮與周邊城市總體發展矛盾越來越突出。
4.2.4 規劃編制缺乏公眾參與
我國以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按行政層次“自上而下,上下結合”的辦法編制,規劃控制指標是自上而下地層層分解下達,這對于處于規劃最低層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來說非常不利,為了落實上級規劃打三制指標,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很難顧及其他方面,很少考慮農民對農村上地利用的愿望,基本上只是機械性地執行上級規劃控制指標,因而使規劃缺乏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無特色性可言。加上長期以來規劃走的是封閉性的行政干預式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路線,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不具開放性,缺少參與度和透明度,農民對鄉鎮土地規劃的具體執行措施也很少有人過問,這樣就加大了規劃實施的難度。
4.2.5 規劃缺乏對土地利用形勢變化的適應性
上輪規劃在方案編制時以剛性為主,彈性不足。對土地利用變化缺乏適應性,規劃的用地位置與實際項目選址要求不符的現象比較常見,線狀工程用地和一些工業用地尤其突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頻繁調整,說明規劃對未來土地利用趨勢變化預測還不夠準確,但在管理上又缺乏相應的調節手段,只有通過規劃調整來解決問題。規劃調整固然可以解決規劃與用地需求不相符的矛盾,但規劃調整過于頻繁,勢必影響規劃的嚴肅性。
4.2.6 規劃的現實地位不高
規劃的現實地位不高,存在規劃跟著項目跑的現象。規劃實施的權威性不高,總體控制作用發揮不充分。由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時間還不長,社會對規劃重要性認識還不深,出現了規劃的法律地位雖然很高,但在實施管理中的隨意性卻相對較大的現象。一些地方的領導對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認識較高,但在用地安排時卻片面要求規劃方案適合用地要求,一味要求國土資源部門修改規劃以滿足用地需求。由于種種原因,違法占地近幾年居高不下,有些違反規劃的用地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一些行業用地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發展目標、統計口徑、基期數據、規劃期限等方面不一致,土地利用規模上下協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綜合控制作用的發揮。
5 提高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操作性與現實性探討
5.1 要增強特色分析和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貫穿了規劃的全過程。在規劃前期研究階段,規劃專班加強專家咨詢和公眾參與,廣泛聽取各方面專家和公眾意見,加強論證,實行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在《大綱》編制階段,就規劃布局方案和規劃指標的分解,征求有關部門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外業調查階段通過召集各村主任,支書把各村情況收集,在實地對照圖紙記錄簽字蓋章。在《總體規劃》編制階段通過聽證會再次把規劃情況展現公眾,收集反饋意見進行修改。
5.2 與變更調查工作的銜接
土地變更調查不但是土地規劃的基礎性工作,也是總體規劃實施的主要手段,耕地保有量、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增加耕地等規劃的主要控制指標都要通過土地變更調查來檢驗,所以本次規劃基礎數據應該將“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結果與“變更調查”結果結合。
本輪規劃期限為2006-2020年,規劃基期為2005年,社會經濟等基礎數據均為2005年統計數據,各級下達指標均以2005年為基期年,因此采用的土地利用規劃基數也應該是反映2005年的土地利用狀況的數據。由于土地二次調查數據反映的是2009年現狀,必須進行基期的調整才能作為本輪規劃的規劃基數。本次試點通過相關統計資料和實地調查,切合實際地將2009年數據還原到2005年。數據基期調整主要進行了三大方面的調查,一是2006-2009年新增加的建設用地,二是耕地,三是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還原。對于建設用地,在二調土地利用現狀圖上對各類建設用地逐塊核查,找出2006-2009年新增建設用地地塊,在圖上進行標注,并注明發生變化的地塊在2005年的利用狀況。對于耕地標注出2006-2009年因農業結構調整占用的耕地地塊,同可調整地類一并標注在圖上。對于開發整理項目,將2006-2009年實施的開發整理項目標注在圖上,并注明項目區在2005年的土地利用現狀。
5.3 指標圖數的一致性
為確保規劃基礎數據和基礎圖件一致性,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考慮在“二調”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的基礎上,根據規劃基數,對“二調”現狀圖進行相應調整還原,真正做到規劃基期年圖件與數據一致。
5.4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容易出錯的幾個問題
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具體調整中有幾個特別容易出錯的概念與敏感的體系將會影響鄉鎮總體規劃的操作性與現實性,在新一輪鄉鎮總體規劃中要多加注意。
5.4.1 基本農田與基本農田保護區
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而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法定程序確定的特殊保護區域。其中絕大部分是耕地也包括耕地間零星分布的園地、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基本農田則是指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其土地類型是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地塊匯總表中的耕地面積就是該鄉鎮的基本農田面積。因此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匯總表中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應大干基本農田面積,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應至少等于上級下達的基本農田保護指標。
5.4.2 一般農田與一般農地區
基本農田保護保護面積表內的一般農田面積和土地利用分區類型表內的一般農地區面容易混淆。一般農田是指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為農業使用的后備資源和其他零星非耕地,坡度大干25 但未列人生態退耕的耕地、泄洪區內的耕地和其他劣質耕地,其土地類型是耕地;一般農地區是指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為農業生產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域其土地類型主要包括耕地(一般農田),園地,其他農用地。因此從理論上講兩者面積決不可能相等。
5.4.3 基本農田保護率的計算
用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耕地面積除以規劃期末的耕地面積,其他的計算方法比如用基本農田保護區的面積除以規劃目標年的耕地面積,用基本農田保護區的面積除以規劃基期年的耕地面積,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耕地面積除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面積,用基本農田保護區的面積除以鄉鎮域總面積,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耕地面積除以規劃基期年的耕地面積等等這些計算方法都是不對的。
5.4.4 基本農田保護區位調整
區位調整為主指標調整為輔是本發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必須遵循的原則。因此各鄉鎮要在原規劃指標體系下合理調整建設用地和基本農田區位,進行鄉鎮間的建設用地和基本農田的區位調整,即在鄉鎮范圍內進行村莊間的建設用地和基本農田的區位調整。不能只針對建設用地區位調整,基本農田不進行區位調整。例如:有的鄉鎮雖然布局了工業園區,建設用地增加,規劃期末耕地保有量減少(沒有低于上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指標),但是基本農田面積并沒有相應的有減少,出現了基本農田面積大于耕地保有量的情況。有的鄉鎮因工礦用地或者居民用地集中到工業園區,或者鄉鎮有較大的復墾整理潛力,規劃期間凈增耕地面積較大,但是基本農田并沒有增加,出現基本農田面積遠遠小于區域內耕地面積,導致基本農田率低的情況。這兩種情況說明鄉鎮或村莊沒有進行基本農田的區位調整,基本農田保護沒有落到實處,導致整個鄉鎮規劃的可操作性與現實性降低。
6 結束語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提高鄉鎮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操作性與現實性,關系到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影響到鄉鎮經濟的發展。未來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必將有越來越多的公眾、團體和政府部門積極加入,如何在公眾參與的情況下提高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可操作性與現實性需要在規劃實踐中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志國,花峰.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中幾個問題探討[J].維普期刊,2003,11:40~42
[2]鄧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證研究[c].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3]劉志堅,歐名豪土地利用規劃公眾參與缺失的成因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6,6(3):7~11
[4]涂春松.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操作性思考[J],1994-2011
[5]諸培新,顧湘,曲福田.土地利用規劃的公眾參與機制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6]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規程
關鍵詞:濕地保護與恢復;飲用水源保護;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X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01303
1引言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自身生存不僅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同時還向環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質,導致水質惡化和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從而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濕地的物理、生物、化學組成部分交互作用,具有調節洪水、降低洪峰、補充地下含水層、改善水質等作用,對維護水資源的水質和安全、正常發揮水資源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位于湖北省紅安縣境內的湖北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不僅是一座城市濕地公園,更是紅安縣的一座生命泉,是典型的庫塘濕地。
2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概況
湖北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紅安縣縣城西北部,緊靠城區。濕地公園的范圍包括水庫水面及周邊的生態公益林、近自然林、宜林地和水庫水面灘涂濕地。地理坐標為北緯31°17′02″~31°22′38″,東經114°32′09″~114°35′45″。濕地公園東西寬約10km,南北長約12km,規劃總面積1903.37hm2,其中濕地面積1590.69hm2。
據統計,金沙湖濕地公園范圍內共有維管植物96科、205屬、318種,其中濕地草本植物27科、35屬、55種;有脊椎動物24目、39科、86種,水鳥資源較為豐富,有鳥類14目、24科、47種。
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劃分為5個功能區: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在規劃中將92.24%的濕地公園面積作為保育和恢復區域,7.76%作為科普宣教、合理利用和管理服務區域。既有效保護了水源地,豐富了生物多樣性,維持了金沙湖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又合理地解決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
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是紅安縣城區的重要飲用水源之一。金沙湖對下游33個自然村、省道陽福公路、下游45萬畝農田的防洪安全、16萬畝農田的灌溉、20萬人口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意義重大。
3金沙湖濕地公園發展現狀
湖區濕地面積萎縮,濕地喪失了存蓄淡水的功能,水資源面臨危機。湖區濕地筑壩圍堰,圍湖養漁截斷了上游匯水區內水源的自然流入,影響了湖區的蓄水和水質。湖區濕地生物多樣性衰退趨勢明顯,許多重要濕地部分或者全部喪失作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功能,給生物安全帶來威脅。主要有以下污染源。
(1)人居污染。在湖區周邊涉及對湖區環境有影響的有22個村場,共有109個村民小組,住戶4839戶,人口21052人,4個鎮有7個行政村洪水線下農民違規建房,共89戶居住在洪水線內,一遇洪災,被淹受災,餐飲業6處,桌臺數33張,共占地面12畝。經環保部門專業測算,每年排污量(按干物質計算)為1229437kg/年,每天的生活污水一遇下雨,就流入湖內。
(2)養殖污染。經濕地公園調查核實,湖區周邊共有圍湖養漁98處,有畜禽養殖122戶, 養殖占地面積150.5畝,存欄畜禽37133頭(只)。經環保部門專業測算,化學需氧量(COD)2644166kg/年,氨氮(NH3-N)112800kg/年。
(3)采礦污染。二程、華河2個鄉鎮的2個行政村所在地有廠礦業2處, 6個井口,占地1410畝,開礦破壞了植被,礦渣填埋了濕地,洗礦污染了湖水。
(4)加工污染。2個鄉鎮的3個行政村所在地有各類加工制造業共6處,共占地面積107畝,其中,苕粉加工廠1處,占地面積15畝,年產苕粉60t,靠水生產苕粉,污水直排湖內;與金沙湖一壩之隔的紅信化工廠生產時排放的廢水、廢煙,以及泄漏的液氨,都是直接污染源。
(5)圍堰養魚。沿湖邊及湖區一級支流圍堰養魚,壩堤連環,壩內筑壩,共98處,面積2908畝,叉溝叉河攔河筑壩,阻斷金沙湖支流匯聚,破壞生物棲息繁衍場所,壩內魚池黑水漆漆,洪水季節,堰滿溢洪,污染水源。
4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具體措施
飲用水安全的前提是什么?是先要有水吃,因此涵養水源、防止水資源流失顯得愈發重要。再次是防止水源污染,以較小的代價換取潔凈的飲用水源。
4.1保護工程建設
4.1.1水禽棲息地建設
在李家洼、董家灣建設2處水禽棲息地,建設面積10hm2,其中水域面積7.6hm2,陸地面積2.4hm2,建設措施為包括以下方面。
(1)水生植物種植:在水深1~2m區域種植沉水植物,如金魚藻、菹草、竹葉眼子菜等,使用種草數量為400kg/hm2;在水深1m以上水域種植蓮、香蒲、茭草、蘆葦、芡實等植物,使用種草數量為800kg/hm2。水生植物種植面積7.6hm2。
(2)宜林地造林:鳥類棲息地范圍現有部分宜林地,面積1.6hm2。擬在這部分宜林地種植闊葉樹。接近水域地段栽植柳樹、池杉和烏桕,其他地段栽植樟樹、槐樹、榆樹和漿果類植物,如李樹、桃樹、枇杷等。種植采取隨機混交的方式,栽植密度為111~167株/畝。
(3)現有林補植:鳥類棲息地范圍現有部分稀疏林地,面積0.8hm2。擬在這部分稀疏林地中補植和原樹種相同的樹種或較為耐陰的樹種,如樟樹、胡桃、水青岡等,每隔1.5m補植1株,在林地空地中主要補植棗樹、桃樹、枇杷等漿果樹種。補植后,每畝保存株數為167株左右。
4.1.2保護管理站建設
保護管理站是濕地公園最基礎、最重要的管護機構,尤其是濕地公園開放后,人為活動將大量增加,加強濕地公園保護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根據金沙湖濕地公園管理范圍和保護管理的需要,擬建立4個管理站,建設位置分別在濕地公園恢復重建區的三里崗林場、祈家塘、宣教展示區的白石咀以及管理服務區處,每個管理站建設房屋1處,建筑面積均為80m2,共計320m2,磚混結構。
4.1.3確標立界
金沙湖濕地公園范圍是原農民習慣了的生產和活動區域,周邊環境較為復雜。標牌、界碑(樁)設置的目的:一是為了確定金沙湖濕地公園的范圍及各功能分區的區域,避免發生糾紛和破壞;二是宣傳有關的法律、法規、提醒人們注意,控制人們的活動和行為,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三是宣傳普及有關科學知識;四是為人們提供線路指南、其他服務等。因此,保護區標牌、界碑(樁)的設置,對人們了解建立濕地公園的意義,普及有關科學知識,增強法制觀念,確立保護自然人人有責的思想意識都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2恢復工程建議
4.2.1退耕還濕工程
金沙湖濕地范圍中的耕地,有的分布在庫區常水位以上,有的分布在常水位以下,全部退耕還濕。在常水位68m以下的耕地恢復種植水生植物,如蘆葦、茭草、香蒲等,使用種草數量為800kg/hm2;在常水位68m以上、泄洪高程73m以下的退耕地恢復種植柳樹、刺楸、池杉和烏桕,每畝種植株數110株左右;在泄洪高程73m以上的退耕地,種植以喬木樹種為主的闊葉樹種,主要樹種為榆樹、椿樹、樟類、桃樹等,每畝種植株數170株。退耕還濕工程建設面積為30.5hm2。
4.2.2退漁(養)還湖工程
金沙湖濕地公園范圍內魚池養魚和筑壩養魚的情況較為普遍,侵占了鳥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的棲息地、水生植物的生長地,對水體有一定的污染,與濕地公園保護、宣教等目的有沖突,因此,必須停止金沙湖濕地公園內的水產養殖生產,并在退漁還湖的地方種植水生植物,以提高濕地的生態功能。
退漁(養)還湖工程建設分魚池養魚和筑壩養魚兩種情況恢復植被。①魚池養魚:分布在宣教展示區內的魚池予以保留,在魚池內鋪設40cm的種植土,種植莕菜、蓮、香蒲等水生植物;在宣教展示區以外的魚池或保留或清理掉,清理掉的魚池種植香蒲、蘆葦等植物,使用種草數量為800kg/hm2。②筑壩養魚:停止養魚生產,在現有漁場中種植蘆葦、香蒲、香葉蘆竹等植物,使用種草數量為800kg/hm2。退漁(養)還湖工程建設面積共82.2hm2,其中魚池養魚還湖15.4 hm2,筑壩養魚還湖66.8hm2。
4.2.3近自然林恢復工程
根據金沙湖濕地公園林地現狀,對林中空地和較稀疏林地進行補植補播,近自然林恢復工程建設面積共205.2hm2,其中現有林面積123.1hm2,新造林面積82.1hm2。補植補播林樹種宜選擇與原有樹種相同樹種或其他耐陰樹種,如樟樹、水青岡、楓香、花楸、枇杷等。林中空地中1.5m左右補植1株,補植補播后的林中空地和稀疏林地每公頃保存株數1500株以上。對管理不善和受病蟲害的低效林,采取撫育、施肥、病蟲害防治、清理枯倒木和病死枝等措施,林地稀疏地帶進行補植,林分特別差的林分進行重造。對于宜林地、采伐跡地和灌叢地,采取近自然林的措施進行恢復。
4.2.4礦區植被恢復工程
金沙湖濕地公園范圍內有一處螢石礦3.41hm2,為露天開采形式,已廢棄多年。目前,礦區堆砌有較多的礦渣和尾礦,山體破壞嚴重,對金沙湖濕地環境有較大的影響,對水土保持、水庫安全和水源潔凈也有潛在的影響。因此,規劃對此礦區進行植被恢復,面積為3.41hm2。
4.2.5濕生、水生植物環湖帶重建工程
據調查了解,金沙河最高洪水位為73.06m,出現頻率較大的水位為67~69m。金沙河水源豐富,即使是2010年洞庭湖、洪湖大型湖泊干涸,金沙河也沒有受到影響。金沙湖枯水位高程一般為65.5m,持續天數一般為10d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1個月。其中水位情況根據需要,還可以利用煙寶地水庫通過煙金灌渠輸送進行調節,以滿足生產生活用水和有關方面的需要。根據水文條件和生態建設的需要,擬在金沙湖范圍海拔66~68m之間建設水生植物環湖帶,與現有林地和其他綠化工程相結合,形成深水淺水濕生植物喬灌木的綠色環湖圈,將金沙湖構建成較為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
在海拔66~67m高程區段種植沉水植物菹草、金魚藻、微齒眼子菜、狗牙根等植物,使用種草數量為400kg/hm2;在海拔67~68m高程區種植香蒲、茭草、蘆葦、狗牙根等植物,使用種草數量為800kg/hm2;在海拔68~73.06m消落區種植柳樹、刺楸、池杉和烏桕。濕生、水生植物環湖帶工程建設總面積為179.7hm2,其中濕生植物環湖帶(68~73.06m)面積95.2hm2,水生植物環湖帶(66~68m)面積84.5hm2。
5結論與建議
(1)金沙湖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不僅能夠達到涵養水源的目標,改善入湖水體生態環境和流經工程區的水體水質,還能改變原消落區面貌,提升景觀效果。
(2)通過高效復合植物生態系統加強對富營養污水的凈化作用,抑制藻類生長。不僅能夠有效脫氮除磷,消解農藥、抗生素等微量持久的有機污染物,還能減少自來水制備過程中的氯耗和礬耗,提供高于國家標準的健康飲用水。
(3)建議在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過程中引入環境評價體系,從環保角度評價濕地公園項目建設的環境可行性 ,使項目建設既能符合生態安全,又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湖北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1-2018)[R].北京: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2011.
[2]湖北省林業勘察設計院.湖北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R].武漢:湖北省林業勘察設計院,2013.
關鍵詞: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土地使用,土地管理
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is a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at number is town with scale,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to a city gathered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constantly, rural landscape to the urban landscape evoluti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city to rural areas the steady spread of the proces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rought inevitable requisition land conversion related policies for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ame between stakeholders is fierce.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land use right of the farmers an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in China's rural collective land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use of the land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chooses,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rural collective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conversion, nanhai, perfect property policy, standard use and gives active management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words: nanhai, rural collective land, land use, the land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G81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管理的現狀
1.1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保護管理現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南海區政府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域。國家能源、水利、交通等重點建設項目需要占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耕地的,必須依照規定的審批程序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部門提出申請,經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簽署后,報相關政府批準。盡管對土地的使用和農田的保護做了明文規定,但作者研究發現:大量違法用地現象在南海區下轄的農村還是普遍存在。主要表現為: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批東建西,不批也用(和農民簽定好協議,不向上辦理手續)改變地類等。
1.2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產權管理現狀
目前,南海區農村土地產權存在著土地產權不明晰確定,農民土地承包不穩定,集體土地產權流轉違法現象普遍,集體土地產權時常受到侵犯,農民的土地權利得不到保障,征用農民土地利益犧牲巨大等問題,而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才派生了許多具體的問題,阻礙著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導致了在城市化進程中征地農民與政府部門和利益集團頻發沖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松崗萬石村發生大規模警民案件就是一個典型。因此,明晰農村土地產權,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1.3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征用賠償管理現狀
土地作為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征地實際上讓農民失去了一項重要的資源的財產利益,同時也失去了與土地相關的一系列權利。目前,南海區的征地補償標準偏低,補償還經常無法到位,勞動力安置難以得到解決,從而產生了許多糾紛,影響社會的穩定。農村土地征用就是發生在國家與集體之間所有權的轉移。這種看起來簡單的所有權轉移,在實踐中卻長生了大量的問題。南海區的土地征用賠償制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征地程序
征地補償標準
補償分配
2 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使用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A: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使用管理體制不順
B: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使用管理法制不健全
3 加強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使用管理的對策建議
3.1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土地使用理念
3.1.1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農村集體土地使用管理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它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平衡。用科學的發展觀認識和處理土地問題,是管好和用好土地的前提。針對南海區城市化進程中土地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問題,必須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土地管理工作、統領經濟與土地資源的協調發展,努力實現土地資源的供需動態平衡。踐行科學發展觀,實現保護耕地,集約節約用地的目標,既要保護耕地,同時又要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努力在耕地保護與保障發展之間尋求最佳結合點。
為在發展中更好地保護耕地,政府必須把觀念從單獨注重GDP的增長,注重經濟的發展轉變到城鄉統籌、區域統籌、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上來,選擇科學的、合理的土地資源利用方式,妥善處理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的各類矛盾和問題。
另外,政府要轉變在土地使用管理中的角色。政府應該退出集體土地市場的運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進行土地利用綜合規劃、改善環境,規范、監督、調控土地市場上。
3.2增強農民對土地使用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穩定性弱及權能不完全的關鍵在于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人不明確。目前,理論界對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改革,大致有三種思路:第一是土地私有化;第二是土地國有化;無論是土地私有還是國有在理論上都有助于解決集體所有制存在的產權主體不清以及行政人的尋租問題,但在實施過程中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將是巨大的。第三是在保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實行土地制度改革。這是當前比較切實可行的思路,當前土地制度改革的重點是要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代表,而不應是所有權歸屬問題。
3.2.1明確南海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代表
本文認為,從南海農村的實際出發,確立村民委員會作為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代表是切實可行的,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農業集體經濟組織范圍廣泛,既有分屬鄉、村、村民小組的集體經濟組織,又有超越社區范圍的集體經濟組織;既有農村政權組織管轄的比較穩定的集體經濟組織,又有自由組合非穩定型組織。因此,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適合充當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代表,因為其不能完全代表社區集體全體成員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第二,雖然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土地掌握在村民小組手里,但村民小組這個農村最基層經濟組織存在著實力薄弱、組織分散、管理水平低、構成單一等一系列問題。將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代表定位于村民小組,顯然不利于農村土地流轉的規范管理和健康發展。第三,村民委員會能夠代表農民的共同意愿獨立行使權利,承擔民事責任,因為其是農民民主選舉產生的基層組織,在農民中間享有較高的威信。
3.2.2完善權利與義務
在明確村民委員會為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代表的同時,也應該賦予其相應的權、責、利。所謂權,包括集體土地的發包權、土地所有權、機動土地的調查權等;責,即為穩定承包權的責任、村民服務的責任、協助土地流轉的責任、處理村內事務的責任等。土地所有者職責范圍及其身份的明確為土地的有序流轉創造了條件。
3.2.3征地時引入談判機制,加強公眾參與
由于農民的自身知識有限,素質不高,農民在征地過程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合法權益經常遭到忽視。為改善這種不平等情況,南海區政府可以嘗試在使用、征地過程中引入談判機制,深入了解農民對征地賠償的實際看法,了解失地農民的真正需求,賦予農民更多的話語權。
4 結語
本文對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和管理的研究,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實,“土地財政”也是農村集體土地征地的一大障礙。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對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和管理不能詳盡地進行論證,特別是由于權限問題,關于南海區農村集體土地的一些內部資料和統計數據較難獲得,客觀上影響了論文整體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我將在以后的工作中,結合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努力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叢艷國、章家恩、夏斌. 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基于集體土地視角的農村發展分析——以佛山市南海區為例. 熱帶理.2009(3)
[2]張換兆,王家庭.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中的政府博弈行為分析.財經科學,2007(9)
【關鍵詞】城市閑置空地;環境影響;利用;都市農業景觀;綠地管理
一、引言
閑置空地是指已經獲得批準使用,無正當理由逾期未開發,或者中途停工超過法定期限的土地。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土地開發、城市建設也在飛速進行,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城市閑置空地不斷出現,甚至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城市閑置空地的存在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采取相應的策略加以利用。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閑置空地對環境的影響,進而提出了城市閑置空地的利用策略,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關注,能夠對合理有效利用城市閑置空地發揮借鑒指導作用。
二、城市閑置空地對環境的影響
閑置空地的存在并不是一種好的現象,它往往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多方面的不利影響,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損壞城市景觀形象。城市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為了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必須創造良好的景觀形象。而閑置空地的存在,由于長期沒有被開發和利用,最后往往雜草叢生,再加上大量的建筑廢棄物、生活垃圾等堆積在一起,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景觀形象,還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不僅如此,一些城市流浪人員也往往選擇閑置空地作為自己棲息的場所,不僅影響了以后的重建工作,還可能給該區域帶來不安定因素,對城市景觀造成嚴重的影響。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規模會繼續擴大,一些可以被利用的地段的土地又被開發出來,然而在開發的過程,由于受到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的制約,不能及時對這些地段進行處理,往往會造成大量閑置空地的存在,對城市的景觀形象造成很大的破壞。
2、影響城市生態建設。對于任何一個城市來說,如果閑置空地長期存在,會導致土地的吸收功能發生退化,進而引起城市景觀結構和功能發生相應的變化。對于閑置空地,如果沒有進行養護,忽視采取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缺乏相應的生態補償措施,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將會受到干擾和影響。最后可能導致城市生物物種減少,植被被過度消耗,甚至導致水資源減少,發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生態建設。不僅如此,由于閑置空地長期處于無植被覆蓋的狀態,還會影響城市的空氣質量。因為土壤無法去除空氣中的污染物,而閑置空地的土壤出現退化現象,吸附功能不斷下降,在空氣中的土壤還會導致空氣中的沙礫含量增加,降低了空氣質量,影響了城市生態建設。
3、影響周邊耕地保護。眾所周知,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建設規模擴大帶來了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會城市周圍的耕地被大量占用。耕地的占用對耕地保護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但在城市化進程中這種現象不能避免。讓人覺得可惜的是,一方面在城市化進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閑置空地,另一方面卻又有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給城市周邊的耕地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4、影響城市功能發揮。調查顯示,目前全國閑置的城市空地大約為六十萬畝,開發商手中囤積大量的閑置空地,導致在城市用地的空間布局上面,占據優越區位的土地得不到及時的開發和利用,規劃好的城市商務中心得不到很好的建設和發展,最終結果是城市布局出現不合理現象,影響城市功能的發揮,對整個城市經濟發展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由此可見,城市閑置空地的存在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此進行有效的利用。
三、城市閑置空地的利用策略
為了對城市閑置空地進行合理的利用,減少其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結合城市閑置空地的實際,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實現對閑置空地的有效利用。
1、發展都市農業景觀。都市農業是指都市圈中的農地作業,在經濟發達的城市當中,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并由居住在城區的人進行耕作。在一些城市,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在城市郊區的耕地也出現非農業化的趨勢。而在城區殘留的零星土地逐漸受到重視,并發揮一定的生態效益。因此,對于城市閑置空地,可以借鑒都市農業的方式,對于未受到破壞,無污染的土地可以將這部分土地用作農作物的種植,重點考慮種植蔬菜、果樹、花卉等等。將閑置空地發展成為都市農業景觀,既可以實現對閑置空地的有效利用,還能夠滿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農田景觀,可以用作觀光和旅游,收到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2、建設臨時休閑綠地。在美化城市建設過程當中,首先應該考慮綠化城市,建設更多的綠地面積,而將閑置空地建設成為臨時休閑綠地是最常見的方式之一。這樣既能夠為人們的休閑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有利于對閑置空地的土壤的保護,能夠吸收空氣中的塵埃,對空氣起到凈化作用。在建設臨時休閑綠地的時候,由于草坪的種類不同,它們吸收塵埃的能力不同,所達到的環境效益也不同,所以應該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品種鋪設,既收到環境效益,又能夠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此外,在臨時綠地建設的時候,對于鋪設的草坪和種植的樹木需要做好養護工作,培育草坪和樹木,并將它們移植到別的地方進行綠化,這樣既能夠收到環保效益,又能夠獲得經濟效益。
3、重視臨時綠地管理。當臨時綠地建設完成之后,如果忽視管理往往也難以達到應有的綠化效果。因此,必須加強管理工作,當臨時綠地建設完成之后,后續的建設工作同樣也要重視,以保證臨時綠地的質量。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相應的考核要求,對閑置空地的改造提出相應的要求,保證臨時綠地建設的要求。
4、作為藝術創作場地。該措施的適用范圍有限,主要適用于一些曾經被開發過、建設過的場地,但使用期滿而未被新的開發商重新開發建設的閑置空地。在這些閑置空地之內,往往遺留建筑物或者建筑結構,在利用的時候,可以發揮這些遺留物的作用,將它作為藝術創作設計園地,憑借城市設計創意人員的智慧與創造力,通過功能轉換,廢物利用等手段,對其進行改造和設計,以激發閑置空地的活力,將其建設成為具有紀念意義的城市空間,提高閑置空地的利用效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城市閑置空地的存在對周圍環境會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響。今后在實際工作,一方面我們需要嚴格按照土地批準的相關規定,盡量對已獲批準的土地進行開發與利用,減少閑置空地的面積。另一方面,對于已經存在的城市閑置空地,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利用策略,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提高利用效率,使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石平華.對解決城市閑置土地問題的思考[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0(9)
[2]王偉.基于兩型社會建設的長沙市閑置土地利用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鄧理.城市拆遷空地對城市綠化率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06(3)
[4]鄧鍵劍.關于城市閑置土地景觀化處置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