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

企業技術創新培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技術創新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企業技術創新培訓

第1篇: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高新企業員工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以物質激勵為主要激勵手段的薪酬模式已經逐步被具有全面性、靈活性等特點的全面薪酬管理模式所替代。在實踐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理論指導,高新企業很難選擇有效的全面薪酬要素對研發人員進行激勵,從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墓于此,本文就全面薪酬影響高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在機制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期望為高新企業建立全面薪酬激勵體系方面提供一些幫助。

目前,全面薪酬在我國企業中逐漸普及,尤其是在高新企業中應用非常廣泛。我國高新企業數量較多,但研發與創新能力始終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薪酬激勵機制設計不夠合理。因此,通過全面薪酬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全面薪酬與商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現狀

全面薪酬是相對浮動的、基于績效的薪酬戰略,薪酬福利與績效緊密掛鉤。全面薪酬分為“外在”和“內在”兩大類。“外在”的激勵主要是指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貨幣性價值。“內在”的激勵則是指那些給員工提供的不能量化的以非貨幣形式表現的各種獎勵價值。全面薪酬構成要素的研究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添加、合并要素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目前國內外學者還沒有對全面薪酬的構成要素進行標準、統一的闡述。本文研究的對象是高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而高新企業技術創新的實現往往依靠的是研發人員,所以本文在選擇全面薪酬要素時應緊扣研發人員的特點。研發人員的需求層次較高,但基本工資作為薪酬的基礎,對研發人員仍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研發人員具有高稀缺性、很強的獨立自主性等特點,而獎金與福利因其固有的靈活性、激勵性等特質較大程度上吸引了研發人員的關注。研發人員的工作大多以腦力活動為主,其目的在于創新。研發人員往往與事物比如數據、信息、材料、圖紙或者機器設備打交道較多,而與人打交道較少,良好的工作條件與工作設計能夠給研發人員創造良好的研發環境,從而增加產出。研發人員具有開闊的視野,強烈的求知欲,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廣泛的知識層面,而培訓恰能滿足研發人員對新知識的需求,因此培訓逐漸成為激勵研發人員的重要手段。研發人員對專業和技術的認同程度往往比對企業的認同程度高,流動意愿非常強。而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內在的激勵手段能夠有效的增加研發人員對企業的認同,從而減少離職。由此可識別出基本工資、福利、獎金、工作條件、工作設計、企業文化、培訓為全面薪酬的核心要素。

技術創新能力是指從技術創新的過程角度考慮企業所需的能力,一般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概念界定為企業產生新思想并運用研究與發展、營銷和工程化能力實現新思想以促進支持創新戰略的綜合能力。它不是一種單功能的能力,而是兒種能力的整合,其核心部分包括研發能力、營銷能力、工程化能力。另外還包括創新資金籌措和運用的能力、關鍵人才喲吸納和凝聚能力、企業家精神和戰略管理能力、以界面管理為重點的組織與協調能力.

2全面薪酬影響高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介變量的識別

從所查閱的文獻看,缺乏直接針對全面薪酬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作用機理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試圖尋找全面薪酬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中介變量,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全面薪酬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作用過程。通過研究發現,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是一個知識積累、融合的過程,組織學習對企業技術創新有很大影響。企業要增強知識的積累,增加成員間相互學習的機會,促進信息的循環和反饋,加快技術轉移、擴散的速度,使企業創新形成一個極強的正反饋過程,因此,組織學習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與制約.而全面薪酬要素對高新企業研發人員組織學習產生的重要影響也在眾多文獻中得到了肯定.因此,本研究認為全面薪酬會通過組織學習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由此提出了研究假設并建立全面薪酬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假設模型(如圖一).

3調查問卷量表的設計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參考相關研究量表的基礎上,設計了全面薪酬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問卷量表。問卷包括四個部分:(1)全面薪酬的測量項目;(2)組織學習的測量項目;(3)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測量項目;(4)衡量采用Likert五點尺度.全面薪酬衡量量表包括基本工資、福利、獎金、工作條件、工作設計、企業文化、培訓7個方面,共22個測量項目。組織學習衡量量表包括學習承諾、共同愿景、開放心智、知識整合4個方面,共18個測量項目.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衡量量表包括研發能力、制造能力、資金投人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創新管理能力5個方面,共19個測量項目.問卷的發放采用電子問卷和書面問卷的形式,問卷調查對象全部為調查高新企業研發部門的員工.在實際的調查中,選擇了南昌的3家高新研發企業,對其它地區的高新研發企業的調查主要采用郵件的形式發放問卷,最終回收電子問卷376份。為保證數據質量,問卷回收后,對每份回收問卷進行了檢查和核對,將出現數據不全、打分較均等的問卷視為無效問卷。最終,獲得來自29家新高新研發企業的有效問卷338份。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SPSS 12.。作為描述性統計與信度分析的工具,AMOS 7.0作為驗證性因子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工具。

4調查結果的分析與模型的驗證

通過SPSS的信度分析得到全面薪酬量表、組織學習量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量表的Cronbach a值可信度均較高。通過AMOS 7.。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得到全面薪酬、組織學習、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各自的模型擬合程度都是可以接受的,所有指標符合要求。經過了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后,繼續使用AMOS7.。來構建組織學習作為全面薪酬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介變量的結構方程模型。假設模型的擬合優度如表一所示:

結果表明:全面薪酬對組織學習有顯著正向影響,組織學習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同樣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模型得到驗證.全面薪酬通過組織學習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產生的影響效應為

5對策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獎金、培訓以及工作條件對全面薪酬的影響較為突出。在模型中分別為。0.89,0.84,0.88.由此,可以得到一些能夠通過全面薪酬建設來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啟示:在進行全面薪酬建設中,企業應該重點加強對獎金、培訓以及工作條件的重視。

(1)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促使高新企業研發人員對獎金激勵仍然特別重視。然而目前我國高新企業在獎金的制度制定以及實施方面卻存在一些問題,大體可以歸結為:①獎金考核分配缺乏統一的依據和標準,獎金分配大多仍停留在簡單切塊平均分配的水平上,沒有真正和研發人員個人所產生的效益掛鉤。②對獎金的發放時機缺乏科學性論證,獎金的“檔次”難以拉開,影響了貢獻大的研發人員的情緒和期望。對此高新企業在獎金的發放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明確獎金發放標準。獎金的發放能否激勵職工的工作熱情,一個重要因素是研發人員是否認可獎金發放標準。標準合理,就會心情舒暢,干勁倍增;反之,就會牢騷滿腹,怨氣沖天,嚴重挫傷其積極性.要認真對研發人員對獎金發放標準的滿意度進行了解與分析,從而設置出較好的發放標準。建立以個人獎金為主,集體獎金為輔的獎金激勵制度。要做到獎金與個人績效相掛鉤,同時也要同集體完成的綜合經濟指標相結合。這樣既增加了研發人員的工作熱情,又不至于影響團隊的合作。第二,科學地選擇獎金發放時機,在獎金制度制定上要層次鮮明。要改善研發人員領取短期獎金的制度,延長獎金發放時間,從而增加獎金一次性發放金,以提高獎金感知強度,進而強化獎金激勵。要保證獎金層次的跳躍性,從而消除研發人員的心理不平衡感,提高工作激情。

第2篇: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

關鍵詞:現代企業;技術創新;信息服務體系

前言

市場經濟的全面開放,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形成,使得信息技術和服務成為了知識管理的新方法,也是企業更好的參與競爭的主要方式。其實,信息包含與企業經營與生產的任何一個環節,技術創新戰略的制定、項目論證、產品發明和生產都是其中的重點。信息服務體系的完善能夠進一步加強內部溝通,保證內部的協調運轉,將復雜的信息流暢性使用。針對這樣的情況,完善企業技術,做好信息服務就成為了關鍵。

一、現代企業技術創新信息服務體系

(一)內涵

現如今,企業之間的競爭變得非常激烈,技術創新中所說的信息服務是一種基于企業技術創新下的新目標,它強調的是對技術的全方位使用,突出信息的強大接收功能處理和存儲消息,在能夠良好適應環境的基礎上提供優質服務。技術創新服務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供有價值、高質量的產品,創新擴散資源。

(二)要求

現代企業技術創新服務當然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按照要求做出服務。一是,強大的強大的信息收集能力,按照企業經營的目標對新技術進修科學的使用,從而獲取信息,對技術創新做出決策;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在服務的基礎上挖掘數據的強大功能,對信息進行更精準的研究;三是,暢通的溝通渠道,在信息服務的時候要盡可能的避免信息漏洞,減少信息污染,防止失真現象的存在,做好保密工作。

二、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服務體系的要素

第一,技術創新信息的用戶和需求,信息用戶是當前企業技術創新所需要的對象,企業參與技術創新決策的工作人員即為技術創新信息用戶,他們是創新的基礎,也是衡量企業技術創新情況的標桿。現代企業不同層次的用戶對具體需求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需求。第二,企業信息服務組織。現企業的發展需要技術不斷的更新和優化,而企業技術創新的機構主要為企業信息服務組織,同時也是企業創新服務的基礎性保障。不同的組織形式和類型所表現出的信息地位不相一致,卻能夠直接影響企業的信息服務水平。傳統的服務信息組織不夠健全,也缺乏完善的工作制度,不利于信息的獲取和利用,難以保證資源的共享。第三,信息資源。信息資源不僅是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的成果體現,也是整個信息服務體系的靈魂與核心部分,在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根據時間的差異包括三大階段。信息資源的利用必須保證企業能夠充分了解自身的發展目標,掌握實際情況,在準確判斷企業實力的同時,面向市場做出判斷,對信息加以整合,制定系統的創新策略。第四,企業信息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軟實力,也是影響整個技術創新情況的關鍵服務,它是企業所有職工形成的凝聚力,是他們所能夠創造的信息技術的總和。不同于產品的生產,企業信息文化包含精神文化的內容,是價值觀的體現它的構成不是隨意而盲目的,需要借助制度規范提高整體凝聚力,培養人們的社會責任感。

三、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服務體系的發展對策

從以上內容中,我們已經大致了解了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服務包含的重點。想要進一步完善這些內容,就必須找到發展的具體方法,明確相關規范。例如,向油田生產服務的傳統企業,在現代化生產階段就必須堅持做好轉型,包含油田設備物資生產、工程技術服務、化工、房地產、信息自動化等領域的服務升級,找到創新服務的科學對策。

(一)提高企業技術創新人員的信息能力

企業技術創新人員的素質和水平直接關系到整個企業的服務能力,相關人員必須不斷完善自我,在服務創新的過程中要有合理的需求,并將其表現為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是企業發展和進步的關鍵,因為企業技術創新人員在服務工作中最終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數據,若其綜合創造能力較低,高利用價值的信息就難以發揮作用,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和進步,也無法實現最終的服務價值。

(二)加快信息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信息人才企業發展和進步的關鍵,是企業未來的核心,企業要結合市場發展情況,注重信息人才的培養和素質的提升,招聘學歷較高,素質水平較高的技術性人才,同時對現有的信息人才進行監督和管理,有計劃地引進和吸收優秀信息人才,堅持橫向聯合以培訓,并突出自己培訓的重要性,促進企業個體化和整體化整合。

(三)突出重點,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

新的時代背景使得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需求更加復雜和多變。對此,企業要對技術加以創新,明確不同時期技術創新的信息需求,尤其是企業技術創新信息需求的重點,進行針對性更強的定題服務,努力提高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效率。轉變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服務方式,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的轉變,由滯后服務向超前服務的轉變,向著現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現代化企業技術創新的重點即為服務體系的研發,在新時期的背景下,我國的企業技術必須強調更新,充分利用技術優勢開展服務,企業的經驗管理要有決策性和前瞻性,找準市場定位進行服務,從而更好的突出企業特征。

參考文獻:

[1]程剛.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服務體系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No.17401:60-64.

[2]李丹,葛寶山,趙英才,黃金睿.面向汽車企業創新發展的信息服務體系研究[J].情報科學,2008,No.20105:779-783.

[3]冷伏海.支撐中小企業的信息管理與咨詢服務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獻情報中心),2002.

[4]程剛.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保障體系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3,05:64-68.

第3篇: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

【關鍵詞】中小企業 技術創新 戰略研究

中小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關鍵在于技術創新。因此,中小企業需要選擇合適的技術創新戰略,保持和提高自身競爭優勢,并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技術創新的內涵及其方式

技術創新的內涵。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概念。熊彼特認為: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其目的在于獲取潛在的超額利潤。這個“新組合”包括:一、引入新產品;二、引入新技術;三、開辟新的市場;四、控制原材料新的供應來源;五、實現工業的新組織。創新就是生產函數或供應函數的變化,創新包括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與組織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競爭狀況及自身的條件,組織人員進行技術研究開發、研制新產品或引進新技術、新工藝以滿足或創造市場需求,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快速發展。

技術創新的方式。技術創新可以分為自主創新、合作創新和模仿創新。自主創新是指一個企業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先于其他企業首次將某一科研成果用于創造經濟價值的活動;合作創新是指企業間或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它是以成果共享、風險同擔、資源最佳配置為原則的創新行為;模仿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引進購買或破譯率先者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秘密,生產出在性能、質量、價格等方面富有競爭力的產品與率先創新的企業展開競爭,以確立自己的競爭地位,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行為。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費投入不足,重短期輕長期。一些中小企業投資者認為,對于技術創新只能給予短期投資,長期投資成本太高,而且經濟效益不明顯。2009年中國科技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總支出為3000億元,僅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而在發達國家,其所占的比例通常為2.5%左右。同時在中小企業中,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經費之比高達97∶10,引進國外技術和購買國外技術經費之比高達121∶10。業內人士指出,中小企業把大量資金投放到技術引進方面,而把少量的費用投入到自主創新方面。

技術創新基礎薄弱,資源配置不合理。良好的資金運作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的重要條件,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保障。由于中小企業資金實力薄弱,因而導致其在技術創新方面投資能力有限。大多數中小企業基本都以管理創新和渠道創新為主,真正意義的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很少。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優勢在于生產設計環節,而許多中小企業在產品研發、工藝設計方面的創新實力明顯偏低。

缺乏創新專業人才,技術創新能力偏低。人才分配不均衡使我國高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留在中小企業的高科技人才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中小企業在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方面得不到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此外,企業高層領導對技術創新的支持至關重要。如果企業高層領導推行創新的積極性不高,就會使整個企業組織缺乏創新活力。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推動技術創新的專業人才,從而導致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缺乏技術支持。

融資渠道不暢通,技術創新資金缺乏。融資渠道不暢通是造成企業資金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小企業知名度不高、企業實力有限,再加上自身融資渠道不暢通,使其在融資過程中面臨許多困難。有些中小企業得不到大型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只好通過民間融資形式解決其資金問題,這種融資方式缺乏法律保護,融資風險大,利息高,既不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還會使之背上沉重的包袱。由于資金缺乏,中小企業也就無法在企業內部推行技術創新。

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保障體系

建立制度保障體系,幫助中小企業形成技術創新動力機制。首先,要構建以中小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導,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制度保障體系,促進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為生產力;其次,要進一步加大新產品研發的力度,加大研發經費的投入比例,做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創新三者并重,不斷提高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和層次;最后,要善于發揮高科技人才的帶頭作用,對于那些為企業技術創新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給予股票期權、員工持股等長期性的獎勵,鼓勵他們在企業內部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從而形成有利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

建立服務保障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服務機制。一方面,要不斷加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構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機構與中小企業共同參與的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所面臨的難題;另一方面,參照國外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成功做法,在中小企業之間建立技術創新行業協會,形成資源同享、共同研發、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管理機制,充分發揮中小企業集體的力量,切實推動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建立人才保障體系,形成一套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機制。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中小企業推行技術創新的技術保障。中小企業首先要建立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機制,鼓勵那些水平高、技術好的高科技人才加入到中小企業團隊中來,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其次,要建立富有成效的培訓機制,加大對高層領導、中層管理人員以及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在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最后,要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對于在技術創新中做出貢獻的員工給予適當的獎勵。

建立技術保障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要推進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一方面,要在中小企業內部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培訓制度,對中小企業的核心技術人才加強專業培訓,鼓勵他們積極探索技術創新的新路子,進而帶領全體員工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引導作用,發揮大型知名企業的傳幫引帶作用,積極組織中小企業推進技術創新,以提高其創業存活率、成功率和成長率。

建立資源保障體系,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所需資源。首先,要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所需資源,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創建中小企業科技產業園,為高科技人才進行技術創新提供環境保障;其次,要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所需的配套設備,從而保障技術創新順利推進;最后,要建立科學的企業成長評價制度,對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嘗試給予充分肯定,并對其技術創新給予政策傾斜。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

堅持以“引進、消化和吸收”為基礎,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實踐證明,引進技術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一方面為企業節約了一定的成本和費用,幫助企業取得了市場競爭的優勢;另一方面也增強了中小企業的技術力量,為其設計創新、工藝創新以及產品創新提供了技術指導。中小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對市場發展趨勢做出準確判斷和戰略選擇,采取“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戰略,通過技術引進及有效地消化吸收,實現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的戰略目標,從而提升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發揮產學研三方力量,實現技術創新利益共享。企業、大學及科研院所三者之間的合作創新對推動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至關重要。在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共同發展的目標引領下,在三方利益的共同驅動下,相互遵循“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實現優勢互補,并獲取各自所需的最大利益,從而實現利益共享。

重視虛擬生產戰略,開拓技術創新新路子。目前,虛擬生產戰略是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一種技術創新模式。這種模式的具體做法是:企業基本上沒有或擁有很少生產設備和生產線,將其大部分職能外包出去,只保留很小的一個職能部門――“總部”,總部實際上只是一個協調者,通過電子商務手段和信息處理技術對企業的設計、生產、銷售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和監督。中小企業可以借鑒“虛擬生產戰略”的組織形式,在組織上保留制造中的核心環節,在具體的生產環節上采用外包等方式進行分流,逐步推進技術創新。

第4篇: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

關鍵詞: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對策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7-0312-02

1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概況

中小企業是我國企業的主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的新產品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下的現狀令人擔憂。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學合理、體系完整、高效運行、能激勵、促進、保護、支撐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制建設。

2 制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原因

一是我國關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專門立法缺失。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專門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法,未能使技術創新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這與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是極不相稱的。《中小企業促進法》關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規定過于抽象,不便操作。《科技進步法》經過修改,有了一定完善,如進一步明確了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明確國家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資助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等。但是依然不夠具體,難以徹底貫徹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國家產業政策,難以明確各方主體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的權利、義務,無法充分激勵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

二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立法不系統,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密切相關的一些亟待法律調整的領域還無法可依,例如,風險投資、基礎研究、科技投入等方面。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包含投資、服務、人才、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內容在內的專門立法系統來保障。同時,許多關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立法還只是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法規乃至政策文件,權威性不高,約束力不強。

三是中小企業立法抽象,可操作性不強。我國科技立法過于原則化,顯得模糊不清且過于籠統,因此可操作性不強,缺乏應有的法律約束力。比如《中小企業促進法》在政策方面提出政府對中小企業附有一系列扶持義務,但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違反規定,沒有給予中小企業必要的支持,政府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該法律并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因此,這部法律的可操作性就變得非常差。

四是執法隊伍素質不高,執法力度不夠,執法監督落實不嚴。目前我國的許多司法和執法人員對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相關的科技知識知之甚少,缺乏專門的科技法律人才。另外,在科技領域不規范執法比較嚴重。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執法者素質有待提高,法律意識不強;二是執法者的執法能力不足,執法力度不深;三是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多頭執法造成監管真空。在執法監督和落實方面,對科技領域法律執行的監督缺少完善的監督體系和制度保障。例如科技進步法規定的每年用于科技的投入,按照多少幅度增長,實際上并沒有做到。通過合適的途徑與法律手段來保障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目的很難達到。科技創新立法從軟倡導轉變成為真正的硬約束,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3 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對策

針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問題,為了切實有效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需要進行以下方面進行法治創新舉措,全面立法,加強執法,以激發中小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保障和推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3.1 制定專門立法保障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從基礎和全局上衡量,應先制定《中小企業基本法》,確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國家發展中小企業的基本方針和政策,保護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規范國家對中小企業的管理體制以及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從具體和專門規范的層次,應制定《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法》。我國應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盡快制定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發展規律的專門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就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經費投入、風險保障、戰略計劃、成果轉讓和使用、國家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各種支持以及相關的法律責任等方面作出明確而具體的法律規定。

3.2 完善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保護體系勢在必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過程,一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法不可能單獨完成保障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重任,必須與其他的法律法規相互配合。因此,完善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體系的重要環節。比較重要的配套法律法規諸如知識產權法、風險投資法、財政稅收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宏觀調控法等等,都應當盡快完善。

具體而言,競爭法要為中小企業的公平競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金融法要有對高技術風險投資企業的支持,稅法應體現國家對自主創新企業的稅收優惠措施,政府采購法需體現政府采購對創新企業的支持和引導,環境法要有激勵企業創新的相關規定等。可以通過立法保障企業與公共機構進行技術合作,加強聯合研究推進“產學研”一體化 。中小企業科技投入法、中小企業風險投資法、中小企業產業振興法、中小企業技術轉讓法等等都亟待制定,以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體系。

3.3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需明確具體,增強操作性和實用性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需要改革立法技術,條文應明確具體,權責明晰。對于各方主體,應做到切實有法可依,可操作,可適用。制定完善配套法律法規和執行辦法,執行文件,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為了保障操作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需要不斷完善與修改。當今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新問題層出不窮。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立法一方面要有前瞻性和預警性的觀念,另一方面要順應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情況的不斷變化和新問題的出現,適時適當地對原有法律進行修改和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我國還必須按照WTO的要求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體系。

比如修改后的《科技進步法》設立了創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但創新基金如何發揮作用?有關學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細化:一是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引導地方政府、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的投入,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發展的需求與創新基金總額不足的矛盾。二是國家創新基金與地方創新基金之間應建立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協同機制。三是創新基金應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和創新項目的不同特點進行支持,并引導社會資金廣泛參與,構建一條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成長的鏈條。

3.4 加強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的執行與監督落實

針對執法環節產生的問題,需對癥下藥,各個擊破,來加以解決。首先應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執法人員應加強科技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培訓。其次,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下,工商、稅務、城管等政府職能部門應改進執法方式,尤其應該轉變執法理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執法部門應在加大執法深度,提高執法能力上下足功夫。再次,執法資源配置要合理,各部門管理領域明確,積極做好分工配合,對技術創新各環節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還有執法要公平,對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實行無差別執法,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空間。

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執行的監督落實方面,必須要加強對執法者執法的監督,應包括專門監督與公眾監督等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需建立完善的監督制度與體系,保障和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的合法執行并落實到位。比如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落實的報告與審計,建立完善的責任追究制度等等。

4 結語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促進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對我國能否順利地轉變為創新型國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著深遠的意義。從法律層面分析,必須從健全法律制度、規范執法手段、完善法律監督等方面來凸顯法律支持,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良好法治環境,構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體系。面對21世紀的挑戰,希望我國中小企業在未來能夠真正挑起創新強國的重任。

參考文獻

[1]曉亮.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現狀,地位和對策.中小企業發展――挑戰與對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黎懋明. 構建支持中小企業創新鏈條[N].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9-12-14.

[3]馬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困惑[J].深圳特區經濟,2004,(12):112-113.

第5篇: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

[關鍵詞] 科技型中小企業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一、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必要性

2003年,全國專利的65%是中小企業發明的,75%以上的技術創新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80%以上的新產品是由中小企業開發的。然而,科技部研究中心2006年完成的一份調研評析報告卻傳達出一個令人擔憂的信息。近年來,我國科技型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出現下降趨勢,盈利能力也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嚴重影響了企業后續的科技創新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科技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不足,融資困難。

目前,融資難是制約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最主要因素。要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前提是要建立一個科學、系統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綜合評價方法。一直以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和度量就是一個難點,技術創新能力在本質上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企業的實力或潛力。本文擬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設。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設計的思路

波特將企業的價值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支持活動兩大類,我們可以借用這樣的概念用于企業的創新能力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形成以及水平是多種力量影響的結果,并不僅僅表現為研究開發能力,它還需要企業其他部門及其活動的配合支持,這樣才能最終完成一項具有商業價值的創新成果。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所需資金少,建成周期短,技術含量高,決策機制靈活等特點,需要專項金融體系的支撐。可是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創業投資體系。所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及社會的支持,對創業的外部環境依賴性大,這一點是在評價技術創新能力時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在設計評價指標時,可以將企業的技術創新的資源基礎指標分為創新內部資源能力和外部環境支持能力。

另外,創新的投入能力也是評價技術創新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以及創新的轉化能力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技術創新成果產生經濟效益,通過市場檢驗的關鍵指標。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基于以上的考慮,在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側重技術資產的評價以及創新外部環境的評價。這樣,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創新內部資源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轉化能力,創新外部環境能力4個一級指標,21個二級指標。(具體見下表)

1.創新內部資源能力指標

該指標反映企業內部擁有的技術創新所需的資源水平。主要包括擁有的專利數以及技術資產的情況,擁有的人力資源的情況,擁有的生產設備的情況,以及企業的創新意識和氛圍情況等。這些資源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尤其強調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以及管理者的創新意識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礎。

2.創新投入能力指標

該指標反映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強度和頻率。主要包括技術培訓強度,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投入增長率。特別提到研發經費投入增長率指標,在之前的若干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中,并沒有提到研發經費投入增長率指標,實際上這個指標在反映創新投入能力方面更加準確和更加深刻。

3.創新轉化能力指標

該指標反映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擴散能力。主要包括研發經費投入盈利能力,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成本降低率或質量提高率,廣告支出強度,市場占有率。技術創新不僅體現為新技術,新產品的創造,而且表現為生產工藝及生產流程的改進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和效率提高。

4.創新外部環境能力指標

該指標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支持程度。在我國,尤其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講,從資金的支持到成果的轉化,政府在這些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將社會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政府政策及措施,與國內外技術資源的合作程度,與上游和下游的廠商信息聯系程度等因素列為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目前在綜合評價時,創新外部環境能力指標的權重應加大。

第6篇: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

論文摘要:創新是指企業家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組合”,通過引入生產系統以獲得“超額利潤”的過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企業的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抓住市場潛在的盈利機會,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引入新產品或新工藝,通過建立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生產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達到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最終目標。企業的技術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技術創新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創新在國家經濟中的主導作用越來越明顯,并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本文《正泰集團技術創新問題與對策研究》在闡述了技術創新等有關理論的基礎上,從分析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入手,以實踐和理論的視角對企業技術創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簡要介紹了正泰集團的企業文化、技術創新現狀及企業技術創新的模式特點,剖析了正泰集團未能規避和適應不健全的技術創新法制環境、技術創新融資困難、技術創新激勵不到位、對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差、企業不善于利用外部技術來源等問題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動民營企業正泰技術創新需規避和適應技術創新的法制環境、拓寬融資渠道解決技術創新融資困難問題、建立對企業內部創新人員的有效激勵制度、加強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以及加強與外部技術主體的合作等相應對策。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factors will be entrepreneur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there has never been a new "portfolio",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production systems to obtain the "excess profits" process. 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is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a country's prosperity.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fers to seize the market potential profit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in the enterprise's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introducing new products or new technolog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iciency, higher efficiency and better production costs lower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achieve success in the final goal.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impulsion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the leading role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the key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is group of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zhengtai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ther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zhengtai group,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blems is discussed, and briefly introduces chengtai group enterprise cultu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 analyz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and to avoid zhengtai group imperfect legal environment,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incentive, technical achievemen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difference, not good at using external sources of technical problems and causes, and put forward the privat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hould avoid zhengtai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to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to solve problem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establish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enterprise internal innovation personnel of effective incentive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ork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with external technical main countermeasures etc.

Key words:Chengtai group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第1章 引言

1.1 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發展迅速,主要經濟指標都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并逐漸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營企業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如何建立完善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做出貢獻,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予以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研究和探討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有關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1.2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對企業技術創新等相關理論知識了解、掌握的基礎上,通過對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現狀的相關調查資料研究,分析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客觀必然性。結合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的現狀,指出了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了推動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的對策。

1.2.2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調查和文獻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于各種學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能形成關于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觀察和訪問;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 企業技術創新有關理論概述

2.1企業技術創新的涵義及內容

2.1.1 創新的涵義及內容

創新(Innovation)一詞,來源于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經濟發展理論》(TheTheory ofEconomicDevelopment)。約.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業家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組合’,通過引入生產系統以獲得‘超額利潤’的過程”的創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創新”或“新組合”,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開發新產品,開發市場上從未出現過的產品,或者是生產的產品有了本質上的改變;采用新工藝,首次采用新的生產方法,新方法是技術發展的推動和市場需求拉動的結果,具有質變性質,或者是對原有生產工藝的改進,新改進是經常發生的、漸進的量變過程;利用新資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開拓新市場,開辟從未進入過的市場,或者將原有的市場細化,即用產品的多品種市場取代單一品種的市場;確立新的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也稱為組織創新,即改變企業組織結構和變革資產形態。

2.1.2 企業技術創新的涵義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視角不同,有關技術創新的定義總體上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從經濟學的視角,認為技術創新是在企業建立新的生產函數,技術創新的結果將直接影響成本、價格與利潤,因而側重于分析技術創新的經濟后果;從技術學的視角,認為技術創新是在技術原理不變的情況下技術形態的轉化過程,是從發明技術向構想技術、設計技術、試制與試驗技術、生產技術、產業技術不斷轉化的過程,因而側重于分析技術創新的技術發展過程;從管理學的視角,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產經營系統的過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個善于接受創新的組織結構,使勞動者能在組織內自覺地從事創新活動,因而特別側重于分析技術創新諸階段的組織與管理。結合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視角,企業技術創新的涵義可概括為企業家抓住市場潛在的盈利機會,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引入新產品或新工藝,通過建立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生產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達到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最終目標的活動。

2.1.3 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容

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就必須順應甚至引導社會技術的進步,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一定的技術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來實現的,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容主要表現在要素的創新、要素組合方法的創新和產品的創新三個方面。

(1)要素創新

企業的生產過程是一定的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手段作用于勞動對象使之改變物理、化學形式或性質的過程,參與這一過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設備以及企業員工等三類。材料創新,材料是構成產品的物質基礎,材料費用在產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品的質量。設備創新,設備是現代企業進行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不斷進行設備創新,有利于改善企業產品的質量,減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節省活勞動的使用。人事創新,任何生產手段都需要依靠人來操作和利用,企業在增加新設備、使用新材料的同時,還需不斷提高人的素質。

(2)要素組合方法創新

利用一定的方法將不同的生產要素加以組合是形成產品的先決條件。要素組合方法的創新包括生產工藝創新和生產過程的時空組織創新兩個方面。生產工藝的創新,生產工藝是勞動者利用勞動手段加工勞動對象的方法,包括工藝過程、工藝配方、工藝參數等內容。生產過程時空組織的創新,生產過程的組織包括設備、工藝裝備、在制品以及勞動者在空間上的布局和時間上的組合。

(3)產品創新

生產過程中各種要素組合的結果是形成企業向社會貢獻的產品。產品是企業的象征,產品的創新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企業只有不斷地組織并實現產品的創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競爭力,充滿生命力。企業產品的創新內容包括品種的創新、產品結構的創新及產品使用價值在實現過程中的創新三個方面。品種的創新,品種創新要求企業根據市場需要的變化,根據消費者偏好的轉移,及時地調整企業的生產方向和生產結構,不斷地開發出用戶歡迎的適銷對路的產品。產品結構的創新,產品結構創新要求企業在不改變原有品種的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對現有生產的各種產品進行改進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產品結構。產品使用價值在實現過程中的創新,也稱市場創新,主要是通過企業的營銷活動來進行的。

2.2 企業技術創新的必要性

2.2.1 企業技術創新是技術進步的源泉

本世紀50年代以來,技術進步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技術的發展來源于技術的發明,發明的商業化應用成為技術創新。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就是加大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本世紀初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實現的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1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達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達70%以上。據各國經濟學家測算,美國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術創新實現的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0%,資源配置的貢獻率為20%,人均資本增長的貢獻率為15%,規模經濟的貢獻率為13%,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貢獻率為12%;英國1950-1962年間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63.9%;德國1950-1962年間為81.9%;日本1952-1968年間為65%。我國1952-1982年間為19%,1979-1990年間提高到30.1%,“八五”期間達到了40%。

2.2.2 企業技術創新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競爭的主體是企業,競爭的武器是產品。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強弱,表現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社會生產需求的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創造出全新的獨特產品,從而開拓新市場,引導人們物質文化生活和生產的更新需求,具有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技術創新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產品是企業的生命,創新的產品是企業生命延續的保證,技術創新成為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企業要在競爭中獲勝,只能依靠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來實現。

2.2.3 企業技術創新是推動工業化進程的主要動力

工業化進程是一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調整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基礎。產品結構的優化只能通過產品創新來實現,技術結構的優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藝創新。技術創新是一個兼有創造和破壞的過程,破壞已經過時的產品、工藝和工業,創造新的產品、工藝和工業,形成一批又一批的新興企業和新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演進,加速了工業化的進程。

2.2.4 企業技術創新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

技術創新使生產要素在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實現了“新組合”,損失浪費減少,經濟結構優化,規模經濟效果顯著。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數量擴張轉移到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2.2.5 企業技術創新是制度創新的基礎

技術創新是制度創新的基礎,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保證,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是有機結合的整體,企業的生存取決于技術創新的積累,沒有活躍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也就無從談起。制度創新反過來又推動技術創新的發展,使技術創新效應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轉貼于

第3章 正泰集團技術創新概況

3.1 正泰集團簡介

正泰集團(簡稱正泰)是以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控股公司組建的大型民營股份制企業,先后從低壓電器、儀器儀表、輸配電設備、建筑電器、汽車電器,最終發展成為全國產銷量最大的工業電器高科技產業集團。正泰擁有國家級的企業技術中心,建有國際一流的理化測試中心、計量中心、低壓電器檢測中心和高低壓電氣科研開發基地,是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和全國技術創新基地。科學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和龐大健全的營銷服務網絡使正泰始終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1998年7月10日,正泰集團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推出自主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N系列新產品,打破了中國生產低壓電器一貫的傳統模式,領導了行業的發展潮流,推進了我國低壓電器產業的發展。目前,正泰在全國各地設立了2000多家集銷售、服務于一體的銷售公司和特約經銷處,并在國外建立了5家分公司和30多家銷售總,產品暢銷美國、歐洲、俄羅斯、巴西、東南亞、中東、非洲等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

3.2 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現狀

正泰在民營企業中率先建立了國家級的技術研發中心、理化測試中心、計量中心和低壓電器檢測等中心,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證,形成了以溫州為基地、上海為中心、北京和美國硅谷為龍頭、相關科研院所為依托的多層次開放式的信息網絡和技術研發體系。正泰集團堅持走技術興企之路,自主創新,不斷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成果顯著。目前,正泰共獲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外觀專利等專利200多項。同時,正泰關注行業的發展,主持和參與制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30余項。正泰浙大中自全集成新一代工業自動化系統榮獲“國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正泰”牌NA8-1600萬能式斷路器榮獲“2006中國機械工業科學進步一等獎”,“正泰”126kVGIS等7種產品通過了國家級鑒定并被專家認定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已具備了22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產品的生產能力,自主研發的CCGZ127-4型低壓電力載波集中抄表系統獲“2006年度浙江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

3.3 正泰集團技術創新模式的特點

3.3.1 構建技術創新網絡

正泰集團圍繞技術創新的主題,構建多層次、開放式的創新網絡,在集團內部設立了技術開發中心和專業技術處,并以此為核心將科研、培訓、開發整合成一條“技術創新鏈條”。 正泰技術研發已形成了以集團技術開發中心、專業技術處為主體的多層次、開放式技術開發網絡和集科研、教育、培訓、開發為一體的科技鏈,使產品開發從“跟隨型”向“領先型”發展。正泰形成了以溫州為基地、上海為中心、北京和美國硅谷為龍頭、相關科研院所為依托的多層次開放式的信息網絡和技術研發體系。

3.3.2 設立科技開發機構

為了充分、及時地利用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正泰集團先后在國內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比較集中的北京、上海以及美國的硅谷設立了自己的科技開發機構。一個全球化、階梯式的研發體系正在正泰形成。位于溫州樂清的生產基地建有國際一流的理化測試中心、計量中心、低壓電器檢測中心和高低壓電氣科研開發基地。在上海,正泰集團建立了研發中心;在美國硅谷,正泰建立了電氣前沿技術研發中心;在歐洲,正泰正準備建立研發中心進行自主創新研究。

3.3.3 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

為推進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正泰集團出臺了《關于加快技術進步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每年以銷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開發,并定期召開集團的科技大會,重獎技術創新有功人員。在正泰集團最受尊敬的是科研人員,收入最高的也是科研人員。正泰提出,要首先讓科技人員成為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翁。正泰集團正在醞釀股份重新配置,讓更多頂尖人才執有“恒產”保持“恒心”。

3.3.4 強化新技術新產品的質量檢測

正泰集團內部成立了數百人的質量檢驗隊伍,建立了“總裁質量巡視制度”、“董事長質量專線”以及每年一度的“質量活動月”等制度。正泰集團技術創新模式的有效運行,給正泰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技術創新成果,創新成果在提升產品質量上充分體現。目前,正泰的部分產品已通過了國際CB安全認證、美國UL認證、芬蘭FI認證、比利時CEBEC認證、荷蘭KEMA認證、德國VDE等認證。在國內領取了我國低壓電器行業第一張“中國強制認證”(簡稱CCC)證書。多項產品通過國家新技術新產品鑒定,被評為國家名牌、浙江省和溫州市名牌產品。

第4章 正泰集團技術創新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4.1 未能規避和適應不健全的技術創新法制環境

秩序混亂的市場法制環境制約著正泰集團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是要冒風險、花代價的,如果法制不健全,市場競爭秩序混亂,勢必出現各種假冒、仿制等侵權行為,損害創新者的利益。在競爭秩序混亂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可以通過不正當的競爭方式來搶占市場或擠占市場,可以不承擔技術創新的風險,不需要支付技術創新的成本,卻可能獲取更大收益。不正當的市場競爭行為必然會成為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的首要障礙。

4.2 技術創新融資困難

正泰集團創業時間較短,規模較小,制約正泰集團技術創新發展的瓶頸主要是難以籌集到必要的資金,尤其是支持企業持續發展的長期資金。缺乏資金使得好的技術成果無法商品化,只能依靠自身的積累緩慢地滾動發展,無法迅速形成規模,搶占市場。資金問題已成為民營科技企業正泰集團發展的主要障礙。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還不具有普遍性。早在2005年3月的《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經濟36條”)第十一條提出:“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非公有制企業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但是,截至2006年,深滬兩地的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營上市公司數量占上市公司總數仍不到1/4,75%以上仍為國有或集體企業,而且通過IPO融資的民營企業僅為130多家,不到上市公司的10%。可見,民營企業還不是證券市場服務的重點。目前我國民營企業還處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銀行對申請授信的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資信狀況難以了解掌握,而且其還貸意愿與能力大都取決于企業負責人的能力與素質,風險較大,監管難,加之企業財務制度不透明,缺乏審查條件,缺乏可行的擔保體系。因此,民營企業難以得到銀行貸款。

4.3 技術創新激勵不到位

正泰集團激勵體制基本采用發放獎金、增加工資、其他物質獎勵等措施。但是,高額的獎金有時仍不能留住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人才,正泰應當探索其他的激勵方式。另外,創新資源支持和風險承擔制度在正泰基本還沒建立起來。假如只是對創新成功給予獎勵,而創新失敗的風險由發起創新的員工或部門承擔,那么創新激勵制度就是不完整的,也無法起到真正的激勵創新作用。

4.4 對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差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專利、版權、商標、商業秘密、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在內的法律保護體系。正泰從創業初期的模仿創新向發展壯大期的自主創新轉變過程中,還欠缺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保護企業技術成果的意識。早期的正泰經過大量的投資,經過技術人員艱苦的努力,終于開發出的獨特產品,由于沒能很好地利用專利制度或商業秘密保護的相關規定進行特殊保護,導致泄密,甚至技術成果被競爭對手拿來用作與自己抗衡的法寶,對企業發展是致命的打擊。因此,正泰在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應加強對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4.5 企業不善于利用外部技術來源

4.5.1 忽視信息的搜集、掌握和研究

技術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集成是縮短研發流程,低投入高產出的重要途徑,對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至關重要,不搜集、不了解就談不上繼承和提升。正泰在進行技術創新時,對該領域的世界技術前沿、國內外專利、國內外競爭對手水平等不能做到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才會少走彎路,如果巨資投入,其他企業早已申請了專利保護,等于做了無用功。

4.5.2 企業技術貿易利用效果不明顯

充分利用技術貿易可以直接引進技術,如果能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可以快速提升技術能力。正泰對于技術貿易的認識和利用方面還存在欠缺,雖然認識到了技術貿易的重要意義,但在具體技術引進過程中“重硬輕軟”, “重硬輕軟”指以機械設備和生產線為載體的技術引進居多,而以技術專利、技術秘密使用權、工藝流程等為載體的引進比例少,進行二次創新的難度加大。

第5章 解決正泰集團技術創新存在問題的對策

5.1規避和適應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制環境

企業要適應針對國家的適時的法律環境來規避技術創新風險,并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國家根據形勢發展需要而考慮制定《促進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條例》、《保護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大已有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及為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比較完備的法制保障,完善技術創新的法制環境,在已有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歸類、修改、補充和完善,進一步明確其細則。對正泰集團技術創新過程中遇到的有關科研成果的定價方法、技術成果提成、技術持股、股票期權、職務技術成果的產權歸屬、技術中介機構的服務管理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的問題要做出相應的法律規范。

5.2 拓寬融資渠道解決技術創新融資困難問題

解決正泰集團技術創新融資難問題,需要政府、民營企業和市場監管者三方通過共同參與加以改善。政府決策部門要正視市場法則,端正建立證券市場的目標和宗旨,為民營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健康的資本市場環境。政府還應當加強民營經濟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建立健全創業投資機制,支持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允許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發行企業債券,鼓勵金融機構開辦融資租賃、公司理財和賬戶托管等業務,改進保險機構服務方式和手段,開展面向民營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立民營企業信用擔保基金和區域性信用再擔保機構。只有這樣才能為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更多經濟上的保障。

5.3 建立對企業內部創新人員的有效激勵制度

建立對企業內部創新人員的有效激勵制度,要根據技術創新特征及人們對技術創新的貢獻確定不同崗位的支付報酬標準,勞動報酬是最基本的激勵制度。改革民營企業中原有的不符合當前市場經濟特征的工資制度,根據競爭技術創新特征和人們對企業的貢獻制訂新的報酬制度,是調動企業職工創新積極性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對特殊貢獻給予正常工作報酬之外的獎勵是調動技術人員創新的積極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重視企業員工的培訓和開發,提高員工的專業水平。同時,塑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的企業文化,使全體員工都為企業的目標努力工作,從而使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5.4 加強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

正泰需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重視技術貿易的作用。建立知識產權管理的規章制度,尤其要做好研究與開發過程中的知識產權管理。在根據市場需求選題時進行專利檢索,企業在確定研發方向之前,充分利用國內外專利信息,了解相關領域最新的進展情況,不僅可以避免侵權糾紛,而且可使研發活動起點較高,少走彎路;研發過程化中定期跟蹤相關專利信息;在研發過程中,新的模型、方法也可以申請專利,不一定要等到產品出來才去申請,對新模型新方法申請專利可以搶得專利保護的先機;在取得創新成果之后,重點是利用專利制度進行創新成果保護,注意成果的保密,要靈活和綜合運用商標、技術秘密等各種知識產權保護形式。同時,重視技術貿易,充分利用技術貿易,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企業在引進技術項目時可以要求附帶現場指導和培訓計劃,企業員工可以通過接受培訓和技術應用的實踐,消化吸收引進的技術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

5.5 加強與外部技術主體的合作

正泰需加強與外部技術主體的合作,重視戰略聯盟的應用。民營企業正泰可以采用建立技術聯盟的思路,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快速反應能力,利用自己的優勢,依靠與其它企業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締結技術聯盟的創新方式,迅速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技術聯盟的基本形式可以采用同行業或相關行業的企業間項目聯盟。如果由于企業間競爭較激烈,難以建立同行業項目聯盟,可以充分利用大專院校、科研所的人才、研究設備、技術信息等優勢,結合企業在市場信息、資金方面的優勢,進行聯合開發,構建產學研聯盟,迅速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促成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中,做好自身的創新過程管理固然重要,但技術創新成功還需要宏觀環境的支持。政策法律環境、金融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都會對企業的成功產生影響。因此,民營企業還應當密切關注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等方面的變化。例如,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及相應的優惠政策等,爭取獲得政府方面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第6章結束語

在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企業走向知識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途徑。從微觀水平上看,技術創新是現代企業生存與發展之根本,對企業競爭能力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并由此決定企業命運;從宏觀水平上看,技術創新可以決定一國整個產業部門乃至一個國家的競爭地位,并由此決定一國的經濟實力。盡管技術創新具有如此重大的功效,然而我國企業多年來技術創新活動卻并未能夠因此而得以有效地開展,特別是在我國民營企業中尚未形成科學的合理的企業技術創新行為。本文雖然在企業技術創新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對有些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有些觀點的提出還不夠科學和完善,對有些問題還需要現有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或運用其他新的理論才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基建、羅才榮,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特點分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第8期,第90-91頁

2.李春瑜,中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實證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7第4期,第11-16頁

3.湯長安、李瑞,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探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7第2期,第24-27頁

4.秦瑞杰、劉貴生,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幾個具體問題與對策建議[J],商場現代化,2006第2期,第75-76頁

5.張建華,當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問題分析及其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6第27期,第43-44頁

6. 周翠紅,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與自主知識產權的互動性研究[D],湖北:武漢理工大學,2006第8期

7.辜勝阻,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探索[M],科學出版社,2008第6期

8.吳奇志、方文紅,新時期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對策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2008第7期,第55-57頁

9.李燕,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與人力資本研究[D],四川:西南財經大學,2007第4期

第7篇: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

論文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模糊綜合評價

 

1.前言

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具有高的技術創新水平是尋求可持續發展和保持自身競爭力的優勢的重要途徑。企業技術創新是為企業經濟發展服務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1],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之源[2]。從這個層面上看,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企業對于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認識,是企業規避風險,尋求企業可持續發展、獲取企業競爭力的前提。因此,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就越來越重要。

索羅(S.C.Solo,1951)將技術創新定義為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過程[3]。傅家驥(1998)認為技術創新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3]。許慶瑞(2001)也將技術創新看作是新思想的產生、解決問題和進行開發、實現和應用的過程[4]。通過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對技術創新的評價要從技術創新的整體出發,考慮整個過程龍源期刊。

2.評價方法與模型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原則是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只有在科學原則的指導下才能設計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5]。評價的目的決定了一般評價方法的基本思路[6]。本文借助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評價體系,通過專家甄選企業技術創新指標,并由專家和職業經理人對指標重要性進行評價,對企業內部員工進行問卷調查得出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實現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

在復雜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7]。由于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8],無法用通常的簡單數字來衡量,所以借助模糊數學來處理。創新能力的評價靠主觀判斷時常存在偏差,將模糊數學應用于技術創新能力的判定,使主觀判定納入定量計算的客觀統一的判別軌道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

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判主要包含指標集、評語集、單因素評價矩陣、權重分配向量4個要素。指標集是以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各種指標為元素所組成的多層指標集合。根據建立的指標體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集可以記為:

(1)

每個因素又有具體的評價指標子集,因此可以建立指標子集:

(2)

權重集以各指標對于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為依據,賦予各個權重系數,用來衡量指標的重要程度。權重集根據指標集和子集來建立,即

, (3)

子集權重為

(4)

評語集是對技術創新能力可能做出的各種評價結果的集合。的評語集合建立為: ,其中為評價的等級數量。

對的每一個指標進行評價可得到單因素評價矩陣:

, (5)

,表示第個因素給予評語的隸屬度。

在確定模糊矩陣和模糊向量后,可做模糊變化來進行綜合評判:將每個作為一個元素,作為它的單因素評判,構成評判矩陣。通過運算,得到對評價指標子集的綜合評價結果,構成了一個評價矩陣評價體系,按照模糊綜合多級評價模型,最后的綜合評價結果為:

(6)

由此可得到所有指標的綜合評判結果。按最大隸屬度原則,取得最大值時所對應的評價等級即為該項目的綜合評價等級。

3.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實例

下文以濟南市長清區某高新技術企業為例,對其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為了更好地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本文在山東濟南選擇了部分企業經理人,高校企業管理專家教授和咨詢公司高管,首先對該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具體評價過程如下:

3.1指標體系的建立

首先建立主效率指標集:根據對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因素的分析,綜合地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項指標,從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研究與開發、創新組織管理能力、創新生產實施能力、創新營銷能力、創新產出實施能力、創新傾向能力7個方面來構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主效率指標集,構建各主效率指標的子效率指標。

效率評價指標權重分為2個層次:各主效率指標權重和每個主效率指標中各子效率評價權重龍源期刊。2個層次的權重確定均采用專家評估法進行。主效率指標權重由技術創新方面專家、教授及有經驗的經理人綜合評定,以確定各主效率指標權重。子效率指標權重則分別由熟悉不同主效率指標的專家及高新技術企業管理者和經理人綜合評定,確定各子效率指標權重。其綜合評級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權重

二級指標

權重

創新資源投入能力

0.104895

 

 

創新資金投入強度

0.272727

創新人員投入強度

0.454545

非R&D投入強度

0.272727

研究與開發能力

0.188811

 

 

自主創新產品率

0.186047

技術擴散效率

0.302326

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能力

0.348837

(R&D)人均研發經費

0.162791

創新組織管理能力

0.160839

 

 

創新頻率

0.139535

創新組織運行管理效率

0.302326

風險預測與規避能力

0.279070

與外界的合作能力

0.279070

創新生產實施能力

0.132867

 

 

創新成功率

0.222222

生產設備更新水平

0.222222

生產人員綜合水平

0.305556

創新實施的標準化水平

0.250000

創新營銷能力

0.153846

 

 

營銷人員素質

0.186441

營銷費用投入強度

0.203390

市場研究能力

0.220339

營銷網絡建設程度

0.203390

營銷體制的適合度

0.186441

創新產出實施能力

0.132867

 

 

創新產品市場占有率

0.255319

創新收益率

0.276596

創新質量水平

0.319149

每千人創新數量

0.148936

創新傾向能力

0.125874

 

 

創新傾向

0.195652

企業家戰略決策能力

0.304348

企業文化、企業理念

0.260870

第8篇: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外部環境;支持體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正逐漸成為現代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促進經濟穩步增長、緩解新增就業壓力、優化經濟系統結構、促進市場經濟繁榮、引領科學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概述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主要從事較高科技含量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和高新產品為主要內容的中小規模經濟實體。許多國家都將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放在政策關注的重要位置上,積極為其提供良好的技術創新外部環境和支持政策。正確了解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內涵,通過科學地系統評價及時把握其技術創新工作的效果與狀態,引導其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已是我們目前亟待解決的十分重要的問題。所以,研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2.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外部環境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是指圍繞整個技術創新活動始終、隨著技術創新的開展而變化,并能夠影響甚至制約其生存發展的全部外部條件。本文接下來將主要從財政稅收環境、宏觀經濟環境、政策法律環境三個方面來介紹。

(1)在財政方面,國家通過不同的財政政策給予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很大的支持。財政方面,國家實施了火炬計劃、星火計劃、86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有力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進步。在稅收方面,國家制定了一系列針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優惠稅收政策。然而,財政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仍然不足,稅收政策也存在諸多缺陷。

(2)近年來政府在金融體制改革和相關政策優惠上取得了很大成效,銀行體制改革、股票證券市場與風險投資都進一步完善。不過現有的融資渠道和融資環境仍有不足,比如缺乏有力手段、結構布局不合理、市場競爭機制作用不強,難以實現技術創新產業化對大量資金的靈活需求。

(3)我國近些年逐步通過了一系列促進科技產業化的政策法規,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但現有政策法律環境仍有不少需要完善之處。比如①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形成,②幫助和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有關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③政府對于科研經費的投入結構和支持重點不盡合理。

3.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體系的構建

通過以上關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外部環境目前狀況進行的分析,構建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體系。主要內容分為財稅支持、金融支持、技術支持和社會化支持四個部分。

3.1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財稅支持

財稅支持主要有兩個方面:(1)運用財政政策優惠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一是投資引導型財政補貼,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適度傾斜。二是提供信息服務相關補貼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負擔一定比例的科技信息收集和咨詢費用,幫助其改進或更新必要的信息設備。三是提供優惠利率的銀行貸款,通過優惠利率、延長貸款期限、豁免債務等優惠貸款方式來為其提供直接優惠貸款。(2)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的稅收優惠支持,具體優惠措施包括:一是投資抵免政策;二是對較高技術研發能力并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可通過縮短其固定資產的折舊時期,實行加速折舊制度或特別折舊制度,并允許不扣除殘值計提折舊。

3.2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金融支持

積極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金融相關部門緊密結合,針對其技術創新過程的不同時期中不同程度的資金需求,通過政府大力推動、金融體制改革,不斷發展和完善金融相關支持內容,從而在資金上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1)孵化器可以作為資本和技術的有效媒介,為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足夠資金及智囊支持,既能方便投資方快速了解其經營管理狀況、技術工藝水平和產品市場前景等信息資源;又能幫助其融通解決需要的各種流動資金、權益資金和不同周期借貸款項,同時還能幫助指導其選擇有效融資渠道,快速獲取經營性貸款和各類研究經費、引薦各種風投機構和天使投資等。(2)民間融資具有較低的門檻和較高的靈活性,可以為成長期企業提供持續資金支持。但是很長時期里,無論是微觀層面還是從宏觀上,民間金融都被認為是不太穩妥和非理性的,因此一直難以取得政策支持的金融地位和與其作用相對稱的制度認可。

3.3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技術支持

技術創新活動中,政府和行業層面的技術支持是其能否不斷進行的關鍵因素,一方面企業要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應該不斷完善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激勵。

(1)當通過研發產出技術創新有效成果后,應該迅速及時地進行專利的申請和登記,加深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同時政府應該加大整治知識產權剽竊和盜版的打擊力度,規范知識產權市場競爭環境,有效保護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全過程順利進行。

(2)制定技術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形成積極向上的用人環境,不斷加強產學研聯盟協同合作。制定相關法律政策,支持和鼓勵大學、研究所等相關科研機構和海外留學歸國的創新人才,自主創業或到中小企業中工作,積極改善創新人才的投資創業環境。對中小企業中的技術人才在科研課題項目申請、國內外培訓進修、家屬人員安置、子女異地求學等方面適當加大照顧力度。(3)調整政府投資結構和比重,通過設立技術創新專項扶持資金,支持高新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重大產業關鍵性技術的自主研發。

3.4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社會化支持

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企業得以不斷提升自身競爭能力和品牌效益的基礎,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提高技術創新和管理能力的橋梁。

(1)培育企業技術創新文化氛圍。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內部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倡導創新文化研究,形成以人為本、以企業效益為重、積極進取、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同時進一步完善創新人才再教育系統,提高全社會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熱愛發明創造等創新活動的能力,營造自由開放、求實創新的較為寬松地創新文化環境。

(2)加快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并不斷完善由政府牽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信息網絡,包括政策、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專業信息,點對點搜集整理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市場、產品、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信息,并且提高其對信息的獲取、甄別、選擇、運用能力,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完善的服務平臺。(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陳曉紅,張亞博.中小企業外部環境比較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8.

第9篇: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

二、企業主營業務涉及哪些行業領域,以及在該行業領域的地位和作用。與國際同行業領域相比所具有的規模和技術優勢。

三、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包括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基本情況、技術中心組織建設(內部組織設置與調整、下屬企業組織設置、與外部單位共建組織及運行情況等)、技術中心創新機制建設(技術帶頭人培養、人才激勵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創新投入制度及執行情況等)、合作創新情況(產學研合作、企業合作及國際合作)、企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研究試驗設施、檢測設施、信息化設施)。

四、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開展情況,包括年度重點創新項目的實施效果、關鍵核心技術掌握程度和產品的自主創新情況、資源綜合利用、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創新情況。

五、企業信息化建設情況。

六、其他有特色的工作情況。

技術中心管理制度(二)

1 、全面管理中心的各項工作,負責編制中心工作計劃和發展規劃。

2 、擬定中心各項規章制度,并負責實施。

3 、負責編制中心年度設備、材料、低值易耗品的購置計劃和維修計劃;并組織實施。

4 、負責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證校園網絡、多媒體教室、實驗室等教學設備、設施的正常運行。

5 、認真抓好中心工作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工作;

6 、根據中心工作,對人員進行調整和分配。

6 、領導、組織中心工作人員完成各項日常工作,做好工作總結、評比和經驗交流。

7 、完成學校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技術中心管理制度(三)

1、教育技術中心主任崗位職責

⑴ 全面負責教育技術中心的日常事務和技術工作;

⑵ 在教務處領導的統籌下,全面負責本部門的建設和發展規

劃的制定及落實;

⑶ 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確保各項任務的及時完成;

⑷ 完成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2、教育技術研究人員崗位職責

⑴ 負責電教教材、多媒體課件的編導、制作;

⑵ 負責多媒體教材、課件制作室的管理;

⑶ 參與多媒體教室的建設及維護;

⑷ 負責各類多媒體教材、課件及資料的引進、收集及管理;

⑸ 開展新教育技術的研究,并做好普及與培訓工作;

⑹ 參與各類多媒體教學的指導工作;

⑺ 完成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3、教育技術應用人員崗位職責

⑴ 負責教育技術中心設備的日常維護;

⑵ 負責多媒體教室的建設及維護;

⑶ 參與電教教材、多媒體課件的編導、制作;

⑷ 配合學校的重大活動做好攝像、攝影工作;

⑸ 參與各類多媒體教學的指導工作;

⑹ 完成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4、多媒體教學管理員崗位職責

⑴ 傳統教育技術手段的管理與使用;

⑵ 參與多媒體教室的建設工作;

⑶ 負責各類多媒體教室的軟硬系統的日常維護管理;

⑷ 參與各類攝像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黑人一级大毛片| 日韩黄色免费观看| 午夜小视频在线| **性色生活片毛片|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婷婷丁香六月天|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 三年片免费观看大全国语| 男女性潮高清免费网站|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蜜桃网|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小蝌蚪影院在线观看| 伊人色综合97| 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 日本欧美特黄特色大片| 咪咪色在线视频| 极品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草莓视频未满十八勿网站|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在线|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小娇乳H边走边欢1V1视频国产| 么公的又大又深又硬想要| 老司机午夜电影| 在线国产视频观看|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手机免费观看片|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俺去了| 720lu国内自拍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