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宿建德江古詩范文

宿建德江古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宿建德江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宿建德江古詩

第1篇:宿建德江古詩范文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孟浩然的作品《過故人莊》。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主要作品有《孟浩然集》《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等。他的山水田園詩成就頗高,是田園隱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詩人詩風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宿建德江古詩范文

第一單元

1課《草原》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

),空氣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總想(

),表示我滿心的(

)。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上了小丘,(

)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

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

),就像只用綠色(

),不用墨線(

)的中國畫那樣,到處(

),輕輕(

)。這種境界,(

)使人驚嘆,(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

)里,連(

)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

)。

3課古詩三首

(1)《宿建德江》作者是(

)代的(

)。

),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

)。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作者是(

)代的(

)。黑云翻墨未遮山,(

)。卷地風來忽吹散,(

(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作者是(

)代的(

)。

)別枝驚鵲,(

)半夜鳴蟬。(

),聽取蛙聲一片。(

),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

)。

第二單元

5課《七律》

作者是(

)。

不怕遠征難,(

)。

五嶺(

)騰細浪,烏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

),三軍過后盡開顏。

日積月累

鞠躬盡瘁,

。[三國]諸葛亮

捐軀赴國難,

。[三國]曹植

祖宗疆土,

,不可以尺寸與人。[宋]李綱

位卑未敢

。[宋]陸游

第三單元

春日

[宋]朱熹

第四單元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第六單元

17課古詩三首

(1)《浪淘沙》作者是(

)代的(

)。

九曲黃河萬里沙,(

)。

如今直上銀河去,(

)。

(2)《江南春

》作者是(

)代的(

)。

千里(

)綠映紅,水村(

)酒旗風。

南朝(

),多少(

)。

(3)《書湖陰先生壁》作者是(

)代的(

)。

)長掃靜(

),花木(

)手自栽。

一水護田(

),兩山(

)送青來。

第七單元

21課文言文二則

(1)《伯牙絕弦》,本文選自《

》。

伯牙善(

),鐘子期善(

)。伯牙(

),(

),鐘子期曰:“善哉,(

)若泰山!”(

),鐘子期曰:“善哉,(

)若江河!”伯牙(

),鐘子期(

)。子期死,伯牙謂世(

),乃(

),終身()。

(3)《書戴嵩畫牛》作者是(

)代的(

)。

)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

),常以自隨。一日(

)書畫,有一(

)見之,(

)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

)入(

)間,今乃(

)而斗,(

)!”處士笑而然之。

古語云:“(

),(

)。”不可改也。

22課《月光曲》

即《

》或《

皮鞋匠(

)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

第3篇:宿建德江古詩范文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4、《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文/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6、《秋登蘭山寄張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7、《秋夕》

文/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11、《蘇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2、《漁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3、《秋波媚》

文/宋·陸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

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14、《秋月》

文/宋·程顥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16、《秋風引》

文/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17、《秋詞》

文/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贈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

莫怪獨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懷》

文/唐·杜牧

孤舟天際外,去路望中賒。

貧病遠行客,夢魂多在家。

第4篇:宿建德江古詩范文

的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跨越時空,歷經歲月滄桑,從蒼茫的古代到今天,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人格精神和審美意識。因此,月亮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它的意蘊也十分豐富。在很多詠月詩歌中,詩人將月融于內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與內心的思想情感互為輝映,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并將詩的文學品位、思想內涵與藝術造詣提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所以說,我國古典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但是,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表現出的意蘊也不盡相同,這體現出其意蘊的豐富性。月亮這一意象在詩人們的心中有著多種不同的意蘊,月亮的不同意蘊,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烘托出詩人們的不同情懷。

古詩中的月亮可以抒發思鄉、懷人之感。“秋月揚明輝”,暮色蒼茫之中,詩人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者的眼里,思鄉、懷人的那一份情意,具有永恒的感動力,而月亮這一意象自然被賦予深刻的思想感情:抑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抑或是蘊含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是最多的。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范仲淹的《蘇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歐陽修《望江南》:“江南月,如鏡復如鉤。似鏡不侵紅粉面,似鉤不掛畫簾頭,長是照離愁。”呂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真是舉不勝舉。

古詩中的月亮可以反映詩人騷客孤獨與寂寞的心態,反映著失意者尋求慰藉與解脫的心理,亦可以寄托哲思。月亮時晦時明,時圓時缺,周而復始,它既是運動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總是引導人們對生生不已的哲學精神的禮贊,也啟示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激發人們宏大的天問意識和人生喟嘆。此類詩亦是俯拾皆是的。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古詩中的月亮可以是母親與女性的化身。月亮是母親與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會的靜謐與和諧,它反映著女性世界的失意與憂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傳說中,月亮成為一個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日為陽,月為陰;男性為陽,女性為陰。它指向一個曾經存在,但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后來被父系氏族社會放逐的母系社會。相對于當時那戰亂頻繁,禮教森嚴的社會,月亮所代表的是母系社會的理想。盧照鄰《長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憂受兮,勞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盧照鄰《長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

古詩中的月亮亦是美麗的化身,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古詩中的月亮亦是避世的化身,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第5篇:宿建德江古詩范文

一、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培養學生詩詞的鑒賞能力極為不利。如部分教師“以講代讀”,忽視了詩詞教學的一般規律,即通過朗讀感知教學。從學生的角度而言,雖然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但是在古詩詞學習中,學生只是機械性地背誦,很難在讀到詩歌意境和畫面特征時重現畫面。因此,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大部分都停留在記憶的層面,而不能真正讀懂古詩詞的內容,更談不上對古詩詞的賞析了。

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的詩篇,幾乎每個學生都會背誦,詩句語言通俗易懂,從內容看,都是送別詩。但是有多少學生能在讀這兩首詩時,通過詩詞中展現的畫面,品出李詩的豁達、樂觀,品出王詩的離愁和灑脫呢?這充分說明僅僅靠背誦、記憶,而不對古詩詞進行賞析,無法真正弄懂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品不出詩歌的情趣和意蘊。

二、古詩詞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入詩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在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根據古詩詞所創造的意境,創設情境,營造一種詩情畫意的場景,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了解詩詞要表達的意境,從而加強對古詩詞的理解。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從形象入手,抓住詩詞所表現的客觀物象,讓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幅整體的、動態的畫面,從整體上把握古詩詞的內容。這樣的古詩詞教學能把古詩詞教“活”,讓學生也學“活”,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教師可以先介紹該詩的寫作背景,強調該詩主要是詩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表達自己天涯淪落的不幸。在講解《琵琶行》這首詩后,讓學生對琵琶女、詩人進行角色扮演,并根據詩歌的內容,利用多媒體播放《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營造情境,將詩中的情景再現于學生面前。在這樣的意境之中,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琵琶女三次演奏所表達的不同情感,領悟到詩人和琵琶女通過琵琶曲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感悟《琵琶行》的藝術魅力。

再如學習屈原的《離騷》,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影片《屈原》中的幾個片段,讓學生從視頻中了解到這位歷經坎坷卻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了解詩人在《離騷》中表達的主題,從而更好地了解詩詞所表達的內容。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能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能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詩境,更好地把握詩詞。

2抓住詩眼,品詩情

古詩詞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而“詩眼”可謂是整個詩詞的中心,往往一個字、一個詞或者一句話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大部分詩詞中,詩人會用比喻、雙關等表現手法,表達出“詩眼”,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重要的考點。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詩眼”,深入品析,就能更好地把握詩詞意象,找準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基調。

例如,在學白的《獨坐敬亭山》時,首先我們知道該詩的寫作背景是李白離開長安,處于長期的漂泊生活狀態,飽受了生活的辛酸,看透了世態炎涼。因此,全詩的感情基調是孤獨、寂寞。因此,全詩的“詩眼”為“獨”,圍繞“獨”字,讓學生深入品析古詩,找出詩中表現出詩人孤獨與寂寞的字眼。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深入品析,找出詩中“盡”“孤”“獨”“閑”等字眼,理解詩歌中表達出的孤寂之情。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抓住全文的“詩眼”來深入品析詩詞,就能更好地讓學生找準詩詞的感情基調,從而把握好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3師生互動,了詩意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緊隨新課改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師生活動的教學模式,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從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古詩詞的意象。在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講者,也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課堂上學生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暢所欲言地發表觀點。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了解詩意時,更好地體會到詩歌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江漢》時,詩中有“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這樣一句。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此句詩中詩人用了哪幾個意象,體現出了怎樣的意境?問題提出后,筆者留下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最后,不少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學生1:“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學生2:“片云”“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樣的孤獨寂寞;“片云”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身處漫漫長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晚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落日”喻象相對,虛實結合。兩聯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種天高地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例如,在學習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引導學生分析“近”字的表達效果。

學生1:(從字面意思理解)有“主動親近、接近”之意。

學生2:(通過詩詞的意境聯想得出)在清澈平靜的江水中,有一輪孤月似乎主動親近詩人,想慰藉和撫平其寂寞的愁心。

學生3:(通過詩詞所表達的情感認為)“近”是擬人手法的運用,不僅寫出了景物的特征,還表現出詩人孤獨、凄涼的心境。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互動,讓學生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品味詩中所表達的意境,再也不是教師直接的灌輸,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魅力。

第6篇:宿建德江古詩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古詩教學;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6-0042-01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逐漸進入課堂。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靜態”變成“動態”,使“抽象”變為“直觀”,使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物象變得有“聲”、有“色”、有“形”。課堂中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能優化課堂教學環節,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古詩。

一、優化“解題導入”環節――未成曲調先有情

在語文課堂上,導讀課文始于題目,因而“解題”是學文的第一步。而古詩的“解題”則又不同于其他文體。“解詩題,知詩人”是古詩“解題”的重要內容。有位教師在教學《草》這一課時,首先用多媒體畫面放映出這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畫像,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學生紛紛急切地舉手,暢談自己對這位詩人已有的了解。緊接著,教師播放了一段自己制作的動畫片,配上畫外音:白居易,人稱少年才子,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八九歲時就能按照復雜的聲韻來寫格律體詩了。為了踏上仕途,十六歲的白居易帶著詩稿,到了京都長安。有一天,他拿著自己的詩文《賦得古原草送別》去拜訪當時頗有名望的老詩人顧況,顧況對其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句,贊不絕口。學生看到這兒,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去拜讀這位大詩人所寫的詩了。教師趁機“導入”,出示自己巧妙制作成的課件,畫面是遼闊的草原,野草繁茂的景象。

二、優化“習得新知”環節――能探風雅無窮意

在學生學習新知時,很多抽象的知識很難用語言來描述,且這些知識又經常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障礙,把這些抽象知識通過電教媒體的模擬功能加以展示,能使其具體化、形象化,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釋詞句,明詩意”是古詩學習的第二步,學習時,最忌學生就字論字,而不能真正理解體會詩詞的含意,利用電教媒體,就能讓學生融入詩的美妙意境之中。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錄像的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畫面上:草木蔥蘢,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嶂,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繚繞之中。通過此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彩。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電教媒體發揮了它獨特的優勢,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由眼―耳―腦―口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多媒體的“能探風雅無窮意”的效果是教師的口頭講解所不可比擬的。

三、優化“鞏固延伸”環節―不及林間自在啼

優質的語文課堂教學,從閱讀、理解到鞏固、延伸,都應當是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過程。如在學生學完了《春曉》、《草》之后,教師運用電教手段提供幾首孟浩然和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一方面鞏固學法,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學習遷移,培養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并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多讀古詩詞,激發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由此教師可以挑選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送朱大人入秦》,白居易的《遺愛寺》和《大林寺桃花》,配上和古詩內容相應的畫面做成課件。學生可以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詩,自由組合學習伙伴,進行遷移自學,讓學生自由爭鳴,暢所欲言,形成“不及林間自在啼”的課堂學習氣氛。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古詩閱讀鑒賞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優化“教學結課”環節――言已盡而意無窮

第7篇:宿建德江古詩范文

一、聆聽音樂,在“聽”中創新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美妙的音樂能引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小學古詩音樂欣賞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由于每個學生的經歷不同、文化素質不同,對古詩音樂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師要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認真聆聽古詩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音樂天空中翱翔。如:在教學古詩歌曲《七步詩》(〔三國·魏〕曹植詩,李普權曲)時,課堂上教師只提示樂曲名稱,不作其他任何暗示,讓學生反復傾聽,鼓勵學生說出對他所聽到的音樂說些什么或描寫什么,學生們能根據音樂情緒,結合自己掌握的部分知識描繪出了不同的古詩畫面,有的說:“在雄偉的皇宮里,聚集著滿朝文武官員,和曹坯商議如何處置曹植。”有的說:“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曹植面對哥哥曹坯對他的處理,正在慢步思考,編出一首詩來,讓他哥哥滿意,不殺他(曹植)。”也有的說:“曹植不滿他哥哥曹坯的領導,寫出詩來反抗他。”有的說:“曹植眼看被曹坯殺,在屋子里渡來渡去,準備寫出一首詩來,結果在七步之內寫出了一首世間絕妙的詩篇,曹坯不得不免死曹植。”還有的說出了他聽到或想到的各種場面,還用動作來進行了表現。各種各樣的意境,可見他們的想象力是多么的豐富,在他們心靈深處不斷進發出創新的火花。

二、提出問題,在“議”中創新

問題是創造之源。教師的提問目的,不在于考學生,而是通過提問,引起學生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如教學《尋隱者不遇》(〔唐〕賈島詩,李普權曲),待學會歌曲后,教師有目的地提出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師:“童子”是誰?你能伴伴“童子”嗎?

生:(先小組討論再集中回答)“童子”是男孩子,是這位隱者的小徒弟。部分同學能維妙維俏地伴伴“童子”。

師:“隱者”又是誰?他為什么是一位“隱者”?

生甲:“隱者”就是一位隱士,即隱居的人。可能這位“隱者”是一位很有學問、很有才干的人,他看不慣當時的官吏欺壓百姓,貪賬枉法,所以他不就不愿做官,隱居深山老林,采他的藥,讀他的書。

生乙:可能這位“隱者”曾經是一位縣官,他為官清廉,百姓擁戴,可他的上級老是與他為難,所以他看不慣,棄官隱居深山,以采藥治病來服務百姓,為持生活。

生丙:可能這位“隱者”曾經是朝庭的一員大官,他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使得當朝其他官員沒得到好處,遭到這些官員的排擠,致使皇帝聽信謊言,被貶至邊塞,而他又恨不下這口氣,棄官從民,隱居深山。由于他為官期間做下了大好事,所以他隱居后還有不少的人來拜訪他。

……

師:根據這個情節,你能創作出一首同名的現代詩來嗎?

生:(同學們熱情高漲,先小組討論,再回答)

一組:迎客松下問童子,我友王仙在何處?您來深山訪我師?上山采藥明日來。

二組:大樹下問徒弟,貴師傅在不在?我師清早去采藥,不知何時才回來。

三組:書童清晨玩得興,問師得知去采藥。山高路險霧迷漫,恐怕一時難找到。

四組:書童玩耍松樹下,通報師傅好友到。童言師傅采藥去,不知何時采回藥。

……

這些詩篇,太美麗了,太具有創新價值了。轉貼于

三、表情歌唱,在“唱”中創新

表情歌唱是音樂教學人文本質。歌唱教學的人文何在?就在于唱出山、唱出水、唱出景、唱出情、唱出神,即歌唱者進入角色,以情感來歌唱,并伴以較有表現力的具個性的體態語言、表情語言,唱出人的一種精神,唱出風景的一種美麗,唱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繁榮興旺。如古詩歌曲《石灰吟》(〔明〕于謙詩,李普權曲),這是一首借詠石灰,表現自己(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民眾的利益作犧牲的高尚精神的高風亮節篇。教師按常規給學生教會后,學生演唱很平淡,教師通過精細的啟發、引導學生以剛強的氣質,堅刃不拔的精神,氣貫山河的熱情來演唱這首歌,學生通過認真的領會,加以具個性的體態語言、動作、表情,其效果令人滿意。

四、創設情境,在“演”中創新

第8篇:宿建德江古詩范文

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典詩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們人文素養的底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上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強調“學生能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可曾幾何時,墨香古卷的經典詩文逐漸沉寂了,快餐文化的讀物卻得到孩子們的格外青睞,他們正越來越被快餐文化所吞噬。不可置否,現代新型人類接觸媒體長大,電視、網絡的文化傳承沖擊波太強大。但是,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架設經典詩文與孩子們之間的橋梁,讓語文教學穿行在經典詩文的濃郁芬芳中,徜徉在經典詩文的浪漫情懷里,讓經典詩文走進孩子們的心中,去滋潤學生,去熏陶學生,去夯實學生的文學素養呢?

一、圍繞語文教材,走進經典詩文。

引領學生漫步于經典詩文的世界,關鍵在于課堂中教師的引領。在備課時,我總習慣于尋覓著教材中經典詩文的身影。在教學時,我力爭引經據點,旁征博引。經典詩文,在平時教學的潛移默化中猶如春雨點點,灑落在孩子們的心田上,也引領著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對經典詩文產生向往。

1.根據單元主題,鏈接經典詩文。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明月》。在學習這個單元時,我告訴孩子們:“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高高懸掛夜空,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讓人產生無數情思遐想。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更是對月亮分外喜愛。同一個月亮,在不同詩人的筆下,卻各有意境,表達著詩人不同的感情。如李白的《靜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達了思鄉之情;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襯托了孤寂之情;白居易的《暮江吟》抒發了喜愛之情;李賀的《馬》展示了廣闊的情懷;張繼的《楓橋夜泊》表露了愁苦之情;而李白的《把酒問月》還表達了哲理之思……”孩子們為月亮能表達不同的情感而驚奇,更被經典詩文的魅力而吸引。我讓孩子們回家去收集有關“明月”的經典詩文。孩子們收集來了蘇軾的《水調歌頭》,王昌齡的《出塞》《從軍行》,張九齡的《望月懷古》,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捧來了王維的《山居秋暝》,杜甫《月夜憶舍弟》,張若虛長長的《春江花月夜》,朗誦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對于經典詩文,孩子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他們饒有興致地讀著,背著,品味著……

2.根據課文體裁,鏈接經典詩文。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入選的課文體裁多樣,記敘文、詩歌、童話、散文、寓言、文言文等都有,根據體裁,尋找相同體裁的經典作品,拓展閱讀。學習了《瑞雪圖》,我就讓學生閱讀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魯迅的《雪》;學了散文詩《春潮》《三月桃花水》,我又引導孩子們讀讀金波的散文詩《春的消息》,欣賞朱自清的散文《春》;學了《學弈》,讀讀《紀昌學射》《愚公移山》……在經典詩文的誦讀中,體會“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的溫晴愜意;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的爛漫活潑;領悟著文言文的簡約精練……

3.根據作者,鏈接經典詩文。

學習了教材中的課文,再指導學生讀一讀作者寫的其它作品。例如,學習了杜甫的《絕句》,再找找杜甫的其它詩《春夜喜雨》《贈花卿》《江畔獨步尋花》來讀一讀,感受“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欣喜;欣賞“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高雅;品味“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愉悅……

二、開展各種活動,吟誦經典詩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吟誦自古以來就是學習知識一種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經典詩文更離不開吟誦。我注重開展各種活動,促進學生吟誦經典詩文。

1.借助古詩考級,背誦經典詩文。

我校為促進學生的經典詩文的積累,以《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小學生必背80首古詩詞為基礎,制定了經典古詩詞考級手冊,每級15首古詩詞,共分八級,每學期過一級。因此,每學期我借助古詩詞考級,引導學生背誦經典詩文。

2.利用經典詩文演唱視頻,吟唱經典詩文。

許多的經典詩文加上配樂,節奏感、音韻感更強,學生更喜歡吟唱。我經常利用課間休息,播放經典詩文吟唱的視頻,如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崔顥的《黃鶴樓》,蘇軾的《水調歌頭》,岳飛的《滿江紅》,李商隱的《無題》……學生在跟唱的同時,也記下了經典詩文。

3.堅持課前三分鐘,誦讀經典詩文。

在教室黑板的左上角,我設計了一塊《每日一誦》,由學生按學號,輪流將自己閱讀的經典詩文推薦給大家。采用師生齊讀、男女生輪讀、師生輪讀以及個人誦讀等方式在語文課上課前三分吟誦經典詩文。我還讓學生們把朗誦的精彩片段作為禮物帶回去朗誦給父母聽,激發孩子的吟誦熱情。

4.保證午讀時間,閱讀經典詩文。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推薦合適的經典詩文進行閱讀。讓學生從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角,同學家的圖書架借閱相關的書籍。保證每天下午的午讀時間,確確實實地讓孩子們靜心閱讀。午讀時間快結束的三分鐘,讓孩子們交流讀到的佳句美文,或摘抄一兩句短小精悍、優美的句子,或指導孩子們充滿激情地誦讀。

此外,對所誦詩文要溫故而知新。我經常采用接龍背誦、限時背誦、根據圖猜詩文等多種方法交流背誦的詩文,鞏固背誦成果。

三、指導仿寫,徜徉在詩意的世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名家筆下美妙的詩文,經典詩文中的靈性,通過吟誦,仿佛是一場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悄悄地印在了孩子的心里。孩子們在吟誦經典詩文的過程中,開始學習模仿寫。例如:學了《大地的話》,孩子們也仿寫了歌頌大地的詩歌。

假如你是大樹/我也要給你足夠的養料/如果你嫌地方小/可以不斷往上長/成為參天大樹/為大自然送上一片綠紗。

――何擇君

假如你是蝴蝶/請到我的胸膛上起舞/這里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你可以盡情地展示舞姿/伴著美妙的旋律/獻給大自然一段舞蹈。――林李斯佳

又如仿寫《我們的手》,歌頌人間真情。

我們的手,是友誼/在朋友和朋友之間/傳遞著友愛/讓我們的友情永遠綿長。 ――陳瓊鈺

我們的手,是愛心/在我們與失學兒童之間/表達著真情/讓失學兒童感到溫暖。 ――林昱妮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孩子們與經典詩文逐漸相融的心靈,好似生機勃勃的春草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萌發了。我相信,經典詩文是具有魅力的!吟誦經典詩文,讓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作者的思想里,走進了經典的世界,走進了經典的意境里!誦讀經典詩文,語文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孩子們徜徉在語文流彩的詩意里。

第9篇:宿建德江古詩范文

關鍵詞:詩歌鑒賞;宏觀把握;典例講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1-0125

詩歌鑒賞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題目,雖然形式上經歷了客觀題到主觀題的變化,但是考查的基本點一直未變。在高三復習過程中,詩歌鑒賞題一直是學生最頭疼的板塊,好多學生讀詩歌時總是云霧繚繞,讀不懂,更不用說再去做題了。在近幾年的高考備考復習中,筆者總是在一輪復習時就最先開講詩歌,目的是讓學生能有充裕的時間消化吸收所講的詩詞基本知識,能夠通過大量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最終能在考試中獲得高分。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好詩歌,并且最終能在高考時拿到高分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一、對詩歌要有宏觀把握

1. 對作者的介紹要全面深入。古人講“知人論世”,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因而在介紹作者時,教師不能流水賬似地講一遍生平經歷,而更要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展現出他豐富的精神世界,從而帶領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使他們與作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另外,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詩人一生的思想并非一成不變,寫于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作品,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感基調和旨趣。例如柳永的詞作不都是寫兒女情長的,也有氣勢澎湃的《望海潮》留世;陸游的愛國詩作讀來酣暢淋漓,但也有《釵頭鳳》讓古往今來眾多有情男女潸然淚下。

2. 對文本的探究既要關照字詞更要超越字詞。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在解讀文本的時候重在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體驗,結合文本中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字來形成自己對文本的解讀。

首先,要積累古詩詞中常見字詞的含義,如:“遲日”指春日;“端居”是閑居的意思;“素秋”是秋天的代稱。

其次,要積累古詩詞中常見意象的含義。幾乎所有的復習資料中都有關于意象的相關知識。如:高山、滄海,大江、等這類意象一般抒寫自己的豪情壯志;沙漠、落日、寒風、冷雨、梧桐、杜鵑等這類意象多抒發凄涼悲傷或孤獨惆悵的感情;松、菊、梅、竹?這類意象多用來表達堅貞高尚的品格;楊柳、南浦、長亭、月亮、鷓鴣鳥等這類意象多用于抒寫離別之苦;鴻雁是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搗衣,往往表現征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長城、樓蘭、柳營、羌笛等意象多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對和平的向往。

最后,要了解中國古典詩詞中對語言的變形。詩人要借助非常精簡的語言外殼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必須要對語言作出變形。中國古典詩詞中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詞性改變、詞序顛倒、內容省略、意象羅列等,而影響學生對詩歌大意理解的往往是前三種,這也是筆者在詩詞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提問最多的問題。以下就對前三種變形簡要作一說明。

(1)詞性改變

詩人為了煉字,常常改變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而這些詞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例如:周邦彥《滿庭芳》“風老鶯雛,雨肥梅子”中“老”的使用就把雛鳥從嗷嗷待哺的嬌憨到漸漸羽毛豐滿,再到展翅離巢的漫漫時日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肥”也寫出了梅子從青澀到黃肥的動態特征。又如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紅”與“綠”的使用把看不見的時光流逝轉化為可以捉摸的形象,借“紅”、“綠”顏色之轉變,抒發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嘆。

(2)語序改變

例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 ;“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后之竹,愛夕陽時之山。)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香生帳里霧,書積枕邊山。”(帳里生香霧,枕邊積書山。)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詞組,實際上卻是表示“在春風中笑”的意思。

(3)內容省略

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影響理解的最重要原因是詩歌內容的省略。從語言形式看,省略可以使語言簡約凝練;從欣賞心理看,省略可以使詩歌產生含蓄的藝術美,拓寬詩意聯想的空間。一般來說,詩歌語言的省略越多,理解的難度就越大。

例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香爐”是“香爐山”的縮寫,而不是燒香的爐。“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遙招手”的主語是蓬頭稚子。孟浩然《宿建德江》“野闊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闊”“清”后都省略了連詞“故”。

再如,2004高考浙江卷選的是李白的《菩薩蠻》,給出的考題是: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為什么會出現兩種答案,就是詞語省略造成的。由此可見,正確補出詩歌省略的內容對于理解詩意有多么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久久| 99精品众筹模特自拍视频|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好吊色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我和麻麻的混乱生活| 任你躁在线播放视频| 永久看日本大片免费35分钟|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向日葵app在线观看下载视频免费 向日葵app在线观看免费下载视频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欧美成人久久久|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 free性熟女妓女tube|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free性俄罗斯|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8| 四虎4hutv永久在线影院| 丁香花免费高清视频完整版|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在线果冻传媒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网| 欧美国产日产片| 四虎网站1515hh四虎免费|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日本精品a在线|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香蕉在线观看免费| 少妇大叫太大太爽受不了| 亚洲伊人色一综合网| 综合558欧美成人永久网站| 国产精品色拉拉免费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