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不良分析報告范文

不良分析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不良分析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不良分析報告范文

隨著中成藥品種的增多、用藥頻度的增加,所致的藥物不良反應(簡稱ADR)有上升的趨勢。對中成藥的不良反應進行監測,旨在為臨床安全、有效、合理、經濟地用藥提供參考。現將湖州市中醫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的中成藥ADR報告4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中成藥引起的ADR共46例。

1.2 方法:對46例報告的性別、年齡、藥品劑型、用藥時間、所致ADR的臨床表現進行總結分析。

2 治療結果

2.1 ADR與年齡、性別的關系:見表1。

2.2 中成藥ADR報告中一般、新的、嚴重的報告比例關系:一般反應14例,占30.43%;新的反應29例,占63.04%;嚴重反應3例,占6.52%。

2.3 發生ADR劑型:見表2。

2.4 ADR分類和主要臨床表現:見表3。

3 討論

ADR報告中,男性占41.31%,女性占58.68%。這與女性生理狀況有別于男性,且對藥物較敏感、耐受性差有關[1];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ADR發生率較高,占28.26%。原因是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加,代謝、排泄功能降低[2],因此對老年人用藥須小心謹慎。ADR報告表中,新的ADR比率較高,占63.04%。由于中成藥說明書較簡潔,一些說明書中沒有ADR一欄,患者無法獲得警示。由注射劑引起的ADR比率最高,可能與藥物的分子量較大,某些含蛋白質或生物大分子物質,這些決定了注射劑內在的質量不穩定[3],導致療效不穩定并影響安全性[4];中藥注射劑中成分復雜,其中的動植物蛋白、鞣質等也極易引起ADR。ADR的臨床表現,皮膚及附件表現21例(45.65%),消化道表現18例(39.13%),原因是這些部位ADR易于發現,臨床醫護人員務必高度重視。

4 參考文獻

[1]賈毅婕,王育琴,常,等.77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與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3,5(4):23 .[2]袁惠南,王春仁.淺談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主要因素[J].中國中藥雜志,1991,19(1):52.

[3]王寶琴,蘇健,魯靜.黃芪甲苷的檢測在中藥質控中的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1996,21(3):161-163.

第2篇:不良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手足口病;藥物不良反應;臨床表現;發生特點;報告分析

臨床兒科疾病中,手足口病為常見病,嚴重危害兒童的健康成長。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治療手足口病的藥物也越來越多,隨著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由于兒童正處于一個生長期間,臟器系統功能均不完善,且肝臟對藥物的分解、腎臟對藥物的排泄等功能明顯低于成年人,免疫力較低,因而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幾率明顯高于成年人[1]。本文針對180例手足口病患兒所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進行詳細的分析,促使臨床兒科的合理用藥。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從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當地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共收集180例手足口病患兒。通過采用回顧性的具體研究方法,對本文180例患兒的年齡、性別、藥品種類、給藥途徑、不良反應類型和時間等進行統計分心。

1.2方法首先,建立數據庫。采用ACCESS建立相關病案數據庫:①制定完整的數據庫字段,包括序號、年齡、性別、原發病、過敏史、用藥劑量、用藥途徑、配藥、合并用藥、ADR發生時間、臨床表現等;②在所建立的數據庫中完成病案的雙份記錄;③調整和完善數據庫;④對數據庫的相關功能進行集成處理。其次,整理、分析、處理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計量學方法對病案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第3篇:不良分析報告范文

資料與方法

隨機抽取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上報制度實施以來,我院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100例。

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填寫質量分級標準: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品不良反應檢測中心制定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規范分級標準》,對報告來源、報告類型、報告各填寫項目是否缺失等內容進行分析,對填寫質量進行評價。

結果

我院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情況:共抽取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齡4.5~82歲。

涉及的藥品主要有抗菌藥、中藥注射劑、心血管系統用藥,分別為31、52、17例。按給藥途徑計算,靜脈用藥89例(總例數的89%)。

報告均為一般不良反應,對患者原患疾病并無明顯影響,但累及多種器官,其中中樞神經系統最多(48例),心血管系統12例,皮膚系統39例。累及兩種器官3例,其他還涉及眼、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

在藥品過敏史欄中,家族過敏史不詳52人,既往過敏史不詳23人,只有2人表示表示有家族過敏史。

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發生時間大多為用藥2小時內,其中口服后發生2例,輸液中發生43例;輸液后05小時內49例,涂抹后6例。

我院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質量存在的問題:在填寫的報表中,質量缺陷主要表現在:患者的體重,出生年、月、日項有少量報告漏寫3例;患者聯系方式大部分未填寫13例;有23例藥品生產廠家、批號;16例個人過敏史填寫為不詳;負責上報省級藥品不良反應中心的縣局藥師需要在醫院填寫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充填寫,內容經詢問醫生、護士、藥庫、查詢患者病歷才能使報告的質量分級標準達到3級或4級。在懷疑藥品和并用藥品的填寫項中,有73例報告只寫有懷疑藥品項,無合并用藥的資料。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發生的過程處理結果的描述過于簡單,尤其是在靜脈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的情況下,89例有關靜脈用藥的報告中近80例沒有關于護士執行時的藥物輸液時間、輸液速度、輸液濃度、輸液間隔、配置液體等的相關描述;關于患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變化、相關體征、輔助檢查等,也較少在報告中看到。

討論

我院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填寫質量3級報告81%,4級報告僅19%。負責上報省級藥品不良反應中心的臨床藥師需要一定程度的補充填寫,才能使報告的質量分級標準達到4級以上。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可靠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從而整體提升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質量。

提高我院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書寫質量:臨床藥師應加強對醫務人員和患者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宣傳教育工作。醫院應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的宣傳教育,提高醫藥護對藥品不良反應的重視程度,減少漏報、遲報、上報質量較差等現象,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的專業知識的宣傳工作,整體提高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質量。臨床藥師應加強對藥品不良反應工作的宣傳力度,尤其對患者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的宣傳和教育,加強患者的認知程度以及與醫護人員的對話能力,從源頭上提高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可信度和準確性。

定期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進行總結、歸納,了解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整體情況,這樣可使臨床藥師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發生原因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學習和歸納,為醫院的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一定的參考,也可使醫務人員進一步提高不良反應上報的質量。

例如,我院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主要由靜滴引起,以中成藥和抗菌藥的發生率較高,醫務人員在用中成藥和抗菌藥時應慎重選藥,密切注意患者的情況變化等。

又如,醫生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處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中藥制劑單獨使用,減慢滴速不停藥,停藥不處理,停藥并處理,停藥好轉后再輸液等。

臨床醫生,對藥物過敏或具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應慎重選擇藥品不良反應/事件處理方式,減少再次使用后發生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危險。

在此基礎上,根據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處理的結果和患者的預后效果,逐步建立對不同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應急預案,提高一線醫務人員及時判斷和正確處理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能力。

的危險因素減至最小,而且完全能被患者接受。抗高血壓藥物的不良反應除與藥物劑量有關外,還與患者的基礎疾病、肝腎功能等因素有關。因此在治療用藥前,需要綜合分析這些因素。在開始治療后要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壓變化,還應監測患者的心電圖、血清鉀、血肌酐、血糖、血酯等指標,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李莉.高血壓治療:從臨床指南到臨床實踐.中國臨床醫生,2007,35:67-71.

第4篇:不良分析報告范文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任何系統,尤其是人造系統,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它的其他一切方面都必須服從于這一目標。財務會計作為一個經濟信息系統,它也必然應該有自己的目標,一個不明確自身目標的人造系統是不可想象的。關于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目標曾經有過許多討論,“受托責任觀”是早期財務報告目標的主導觀點,而現在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提出的“決策有用觀”,即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經濟決策的信息。“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兩者并不排斥,正如Solomons所言:“可以把會計確定受托責任的作用看作從屬于決策作用,它構成決策作用的一部分。”而在財務會計目標基礎上所建立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選擇或評價可供取舍會計準則、程序和方法的標準,是對財務報告目標的具體化。

前已論及,一個人造系統所應發揮的功能,所應采用的方法、程序和所包括的內容都必須服從于系統的目標。財務會計信息系統會產生多種信息輸出,那么在財務報告中信息取舍應該以財務報告目標作為衡量標準。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將“決策有用”這一目標具體化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而財務報告中的符合質量特征的信息是衡量財務報告質量的標準。

二、產生分部信息需求的背景

由于以現值為基礎會計的很不可靠性,歷史成本會計雖然不斷受到挑戰,但最終成為人們對相關性與可靠性進行權衡后而作出的無奈選擇。在保留了歷史成本框架后,人們不斷致力于提高歷史成本的有用性,其中一種方法就是擴大年報的披露信息。

在經濟全球化和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公司經營業務涉足多個行業、遍布國家各個地區甚至世界各地,這樣合并數據不再能夠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他們需要更加詳細的分解信息以更好地預測企業面臨的未來機會與風險,從而作出理性的決策。因此,分布信息就成為人們在擴大年報的信息披露范圍方面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于1976年了第14號準則《企業分部的財務報告》,之后又不斷進行補充和修正,了一系列與分部財務報告有關的準則。其他國家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都了關于分部財務報告的會計準則。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亦不斷發展壯大,分部信息越來越受到關注,而我國至今尚未制定出一套關于分部財務報告的會計準則,這與我國日益多元化的上市公司發展狀況極不相適應。因此,在我國研究分部信息披露具有現實意義。

三、分部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財務報告質量

財務報告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衡量財務報告質量的標準,那么符合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分部信息必然有助于提高財務報告質量。

(一)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進一步發展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被認為是較成熟和成功地對財務報告目標進行了具體化。美國學者Gregory J. Jonas和Jeannot Blanchet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質量特征。他們在《評價財務報告質量》(Assessing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Accounting Horizons,Sep. 2000)一文中指出,評價財務報告質量的不同方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戶需求型,另一類是股東或投資者保護型。用戶需求型的評價方法首先關注于為用戶提供與他們資本配置或估價相關的財務信息,而股東或投資者保護型的方法則關注于為用戶提供盡可能多和盡可能透明的信息。不過這兩種方法的目標未必相互排斥,他們在很多方面相互初充。兩位研究者認為應該由報告使用者來定義報告的質量,也即以用戶為中心。因此,在綜合考慮了投資者、債權人和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兩位學者對FASB所提出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進行了改進,提出了他們所建議的質量特征框架。這個框架是建立在FASB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框架基礎上的。因為他們認為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結構代表了迄今為止關于財務報告目標和質量特征最先進的思想,為他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開端。因此他們將其他評價方法中有獨到見解的要素融入FASB的框架中,形成了如圖1所示的質量特征框架(虛線部分為新增部分)。

圖1 質量特征框架

從圖1可以看到,這兩位外國研究者已經將分解信息列入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框架中,也就是說,分解信息也成為了達到財務報告目標的會計信息所應具備的特征之一。而分部信息正是具備了這一特征,符合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由此,分部信息的披露無疑會提高財務報告的質量。

(二)來自實證研究的證據

肯尼和科林斯先后于1971年和1975年發現,與僅使用合并數據的預測模型相比,使用行業分部數據的預測模型具有相對較小的盈利預測誤差。另外的實證研究也表明,在相同的情況下,披露分部信息的企業未來經營報酬和經營風險的分析比不披露分部報告信息的企業準確的多。這些都說明,實踐中分部信息也確實具有預測價值,符合倌息質量特征。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于1991年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向企業報告用戶調查他們對現存報告的意見及其信息需求,并在調查綜合報告《改進企業報告——著眼于用戶》中闡述了調查的結果及委員會的建議。其中就提出了對分部信息披露的關注和改進,充分表明了分部信息在美國是具有相關性的信息,他在企業報告用戶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相類似地,廈門大學會計系博士后吳聯生在我國也作了一個調查,并寫成《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供求分析——兼論如何改進我國上市公司會計報告》一文。根據該文所列示的調查結果,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認為上市公司“非常需要”或“需要”披露經營業務分部信息(占93.53%)、市場(國家)分部信息(占76.67%)和產地(國家)分部信息(占86.66%),需要程度高。同時,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也認為,上市公司“非常需要”或“需要”披露經營業務分部信息(占88.89%)、市場(國家)分部信息(占71.11%)和產地(國家)分部信息(占75.55%),需要程度也很高。

財務報告使用者對分部信息如此關注,需求程度如此之高,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認為分部信息有助于他們的投資、信貸等決策。這再一次證明了分部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由此,分部信息的披露將有助于財務報告目標的實現,從而其對提高財務報告質量的貢獻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論述說明了分部信息披露是提高財務報告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目前對分部信息的披露還很不規范,許多上市公司只求達到規定的最低標準即可,而不懂得利用分部信息向資本市場傳遞對自身有用的信息。同時廣大報告使用者卻對分部信息有巨大的需求,因此我國應加快對分部財務報告具體會計準則的研究與制定,促進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質量的提高與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論改進企業報告[C].陳毓圭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2] William R Scott.財務會計理論[M].陳漢文,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 丁兆軍,盧文彬.分部信息披露:制度比較與會計難點[J].財務與會計,1999,(1):15-20.

[4] 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5] 課題組.試論我國上市公司的分部財務報告[J].財務與會計,2000,(4):27-29.

第5篇:不良分析報告范文

摘要:目的:分析藥物不良反應(ADR)發生情況及其給患者造成的危害,為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方法:對我院2007年收集的150例ADR報告進行分析。結果:抗感染藥物引起的ADR最多(48.67%),其次為中藥制劑;臨床表現以皮膚及附件損害最常見。結論:應加強對用藥過程中ADR的觀察,強調合理用藥和ADR監測,盡可能減少ADR發生。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用藥監測;分析

中圖分類號:R75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8)10-0131-02

對我院2007年150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及臨床表現,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減少ADR的危害。

1資料與方法

本組資料來源于我院2007年由臨床各科醫務人員填寫呈報的不良反應病例。對收集的報表,按患者年齡、性別、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反應類型、臨床表現等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

2.1.1患者資料

男性68例、女性82例,男女之比為1∶1.21。年齡為1.5~80歲(其中0~18歲28例,占18.67%;18~60歲占42.67%;61~80歲占38.67%)。

2.1.2ADR報告來源

150例ADR中來自門診系統74例,占總病例數的4933%,其余均來自病房,占總病例數的50.67%。

2.1.3給藥途徑

口服48例(32%)、靜脈注射89例(59.33%)、局部外用4例(2.67%)、肌內注射9例(6%)。

2.1.4ADR的發生時間及合并用藥情況

首次用藥發生者83例,1~3天內發生者為43例,4~10天內發生者2例,用藥10天以上發生者3例。其中合并用藥62例,單一用藥88例。

2.1.5因果關系評價

根據衛生部監測中心的ADR因果關系判斷標準,肯定的為62例(41.33%),很可能的為31例(20.67%),可能的為57例(38%)。

2.2引發ADR的藥物分類及臨床表現

150例ADR報告涉及藥物12類共33個品種,其中抗菌藥物引起73例(48.67%)占首位,其次為中藥制劑引起22例(14.67%)詳見表1。

表1引起ADR的藥品種類及其構成比

150例報告中引發ADR的前6位藥品及臨床表現,見表2。

表2引發ADR的前6位藥品及臨床表現

150例ADR涉及的器官系統及臨床表現,詳見表3。

表3ADR涉及的器官系統及臨床表現

3討論

3.1重視抗菌藥物的ADR監測

150例ADR報告中,抗菌藥物引起的ADR共73例(48.67%),在各類藥物中占首位,涉及8種抗菌藥物,其中氟喹諾酮類引發的ADR最多,有23例(15.3%)。說明我院抗菌藥物使用較為普遍,存在不合理使用現象。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和濫用,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加,也增加了ADR的發生[1],因此應盡量減少或避免無指征用藥、聯合用藥、用藥劑量過大和療程過長等情況出現。建議加強對抗感染藥物實行的分線使用制度[2]。每線由不同級別的醫生根據病情,實施對本院每月銷售前十名的抗感染藥物的管理,本月銷售量上升較快的前五位抗感染藥物需報告醫院紀委,調查分析取證后采取實事求是的監管措施。

3.2ADR臨床表現的主要形式

150例ADR報告中,臨床表現以皮膚及附件損害最多,主要表現為皮疹、瘙癢、紅腫等。輕者停藥后癥狀可自行消退,重者需實施系統抗過敏治療。因此。臨床醫師在用藥前應詳細詢問患者藥物過敏史。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一旦有藥疹出現,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采取相應措施。

3.3不同的給藥途徑對ADR的影響

靜脈給藥發生ADR的頻率最高,這是由于注射給藥時藥物直接進入人體循環,無肝臟首過效應。除藥物本身原因,如所含微粒超標、中藥制劑注射劑型成分復雜外,消毒不嚴、操作不當以及滴速過快均可導致ADR的發生,故靜脈給藥治療作用及不良反應較口服給藥迅速而強烈[3]。因此當今國際上倡導口服給藥,而控制注射給藥。目前WHO已將注射劑人均用藥次數作為評定合理用藥的重要標準之一[4]。

參考文獻:

[1]鄒豪,紹元福,等.醫院藥品DDDS數排序分析的原理及應用[J].中國藥房,1996,7(5):215.

[2]鄭萍,羅勤,汪能平.抗菌藥物分線使用制度的實施[J].中國醫院藥學,2001,21(9):55.

第6篇:不良分析報告范文

摘 要 目的:分析漳州市中醫院2007年藥物不良反應(ADR)的發生情況及引發因素,為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72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結果:72例ADR中,新的、嚴重的ADR上報9例(12.5%)。中醫婦科最多(47.2%),其次為內1科(13.9%)、骨1科(11.1%)。中成藥制劑占首位,最常見皮膚及其附件損害(51%),女性略高于男性;治愈72例(94.7%),好轉4例(5.3%),死亡0例。結論: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必須確保合理用藥。

關鍵詞 藥物不良反應 用藥分析 合理用藥

資料與方法

對2007年我院收集到的72例ADR報表,采用回顧性統計分析,將不良反應報告以表格形式錄入,按患者性別、年齡、用藥情況、臨床表現等進行統計分析。

ADR結果與分析

性別、年齡與ADR的關系:男31例,女41例。年齡1~79歲。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28例,38.9%),這是由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決定的,也與該年齡段用藥機會較多有關。

不同給藥途徑與ADR關系:靜滴67例,口服5例,其中新的、嚴重的ADR上報9例,均為靜脈給藥引起。可見靜脈給藥是我院引起嚴重ADR的主要給藥途徑。

ADR與藥品種類及病例數的關系:72例ADR中,引起ADR的藥物共計92種,10大類。抗菌藥30例(32.6%),中藥制劑45例(48.9%),循環系統藥3例,消化系統藥1例,血液系統藥3例,疫苗1例,中樞系統2例,激素類藥1例,維生素類藥2例,其他4例。

由于本院為市級中醫院,中成藥制劑使用較多。本院中成藥制劑(45例,48.9%)占ADR藥品種類首位,且均為注射制劑,多為注射用雙黃連、鹿瓜多肽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穿琥寧注射液等,這主要與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制劑純度不高有關。

其次為抗菌藥(30例,32.6%),這與抗感染藥的過度使用有關,主要表現為無明顯指征用藥、使用起點過高、不合理聯合使用等。以β-內酰胺類(10例)為首,其次為林可霉素類、喹諾酮類,與相關報道相同。

ADR累及的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主要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50例,51%),其次為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害。

ADR與既往藥品不良反應史:有確切不良反應史12例(16.7%),無確切不良史47例(65.3%),不良反應史不詳13例(18.1%)。

ADR的處理及結果:最常用的處理方法是停藥,一些輕微的ADR在停藥一段時間后自動消失,對一些較為嚴重的過敏反應,除了停藥之外,常用非那根、地塞米松及抗過敏藥、吸氧等對癥治療,嚴重者皮下注射腎上腺素、艾條炙大椎穴。經過以上處理,ADR癥狀基本好轉或痊愈。72例ADR中,治愈68例(94.4%),好轉4例(5.6%),無死亡病例。

討 論

體會:①關注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慎用中藥注射劑:隨著中醫藥事業發展,中藥新劑型的不斷涌現,中藥制劑的使用呈現上升趨勢,其ADR的發生也隨之增多。在我院上報的ADR中,由中藥制劑引起占48.9%,占ADR藥品種類首位,且均為注射制劑。②合理使用藥物,減少聯合用藥,嚴格掌握適應證。③正確處理皮膚及附件損害,盡早控制癥狀。

總之,應加強對臨床合理用藥的教育和檢查,加強宣傳培訓和監測力度,促進ADR監測工作的全面開展。

參考文獻

第7篇:不良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應;報告分析;特點

加替沙星是8-甲氧氟喹諾酮類外消旋化合物,屬于第四代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8位上甲氧基的引入極大地提高了加替沙星的效果,其抗菌作用的強度和抗菌普的范圍都優于前三代費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對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以及肺炎衣原體、嗜肺性軍團桿菌、肺炎支原體等其它微生物都有很好的抗菌作用[1]。隨著使用加替沙星的患者數量增加,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應病例也越來越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6月~2014年6月藥品不良反應檢監測中心提供的加替沙星引發不良反應病例報告共140例,男性患者73例,女性患者67例;年齡18~79歲,平均年齡(43.5±9.4)歲。

1.2方法 對收集的不良反應病例報告進行統計,查找相關文獻報道,從患者的年齡、累及部位、用藥情況、臨床表現等方面進進行分析。

2 結果

2.1性別與年齡分布情況 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別有73例、67例,年齡18~79歲;40~59歲患者人數最多,占總人數比為40.71%。

2.2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及其臨床表現 從表2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受損患者最多,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高(32.86%)。

2.3不良反應程度及治愈情況 根據中國藥品檢測中心ADRs因果判斷標準進行評價,輕度不良反應患者129例(92.14%),中度和重度不良反應患者11例(7.86%)。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療,治愈率為100%。

3 討論

3.1機體狀況與不良反應的關系 從不良反應患者的性別、年齡分布可以看到,男女患者的人數相當,無顯著差異。從患者的年齡分布可以看到,無18歲以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主要原因在于加替沙星注射液為喹諾酮類藥物,該藥物對兒童骨骼發育影響作用較大,18歲以下兒童禁用該藥物[2]。另外,40~59歲以及60~79歲年齡段的患者較多,分別為57例(40.7)1%和54例(38.59%)。隨著年齡升高,機體免疫功能也在不斷降低,組織器官的敏感性提高,耐受力降低,導致在不同年齡段,加替沙星在體內的藥動學和藥效學出現個體差異,并表現為高齡患者的不良反應幾率高于年輕患者。因此,要合理使用加替沙星注射液,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幾率。

3.2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分析 從統計數據來看,加替沙星注射液對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心腦血管系統的影響顯著,占83.46%。其中皮膚及其附件損傷主要有光毒性引起,加替沙星可誘發單線態氧自由基,激發蛋白酶C和絡氨酸激酶,進而激活環氧合酶,誘發環氧合酶產物的合成,從而引起皮膚炎癥[3]。消化系統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在于加替沙星中的氟原子對胃腸道的刺激作用有關,同時患者的體質和藥物輸注速度也有一定的關系。加替沙星對神經系統的不良影響的原因在于氟喹諾酮類藥物的脂溶性特點,加替沙星可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γ-氨基丁酸受體結合,增強中樞神經的興奮性[4]。對心血管系統的不良作用可能原因在于加替沙星是與心臟復極相關的抗菌藥物,可延長Q-T間期,誘發心動過速或心室纖顫[5]。

另外,加替沙星引發全身性損害,對內分泌系統和其它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全身性損害以過敏性休克、藥物熱癥狀為主,對內分泌的影響主要以低血糖、高血糖癥狀為主,其它影響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關節疼痛。部分學者認為加替沙星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作用主要通過促進胰島素釋放,從而阻斷胰島細胞三磷酸腺苷敏感的鉀離子通道,引起患者出現低血糖癥狀[6]。出現高血糖癥狀的主要機制為加替沙星可導致胰島β細胞空泡化。

3.3不良反應預防及治療對策

3.3.1重視高危及特殊人群用藥。如患者年齡過高、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聯合使用其它影響血糖藥物的患者需要謹慎使用加替沙星。如高危或特殊人群需要注射加替沙星治療你,需嚴密觀察患者使用藥物后的生命體征。

3.3.2嚴格按照用藥標準用藥。使用前必須用濃度為53%的葡萄糖溶液或生理鹽水稀釋成濃度為2mg/ml的溶液后再注射。靜脈滴注時要控制滴注速度,將滴注速度控制在60min以內。

3.3.3了解使用藥物的適應證,減少聯合用藥。從不良反應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部分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在于加替沙星與其它藥物聯合使用所致。例如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物與喹諾酮類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增加發生中樞神經系統刺激癥狀和抽搐的危險[7],因而需要避免加替沙星與該類藥物聯合使用。

參考文獻:

[1]鄔玲,龐靜秋.682例患者應用加替沙星注射液情況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09,04(01):51-52.

[2]黃靜.探討加替沙星不良反應的特點及對策[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05(01):108-109.

[3]李震.加替沙星靜脈用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及相應對策[J].中國醫療前沿,2013,11(14):104-105.

[4]唐華,夏儀輝,席美鳳,等.國內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藥物的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09(16):149-152.

[5]程軍,王剛斌,張士勇,等.我院加替沙星的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回顧性分析及防范性判定[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0,15(22):1959-1960.

第8篇:不良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分析

隨著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制度在我國不斷深入實施,ADR給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的危害受到人們日益重視。為了解本院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特點,現特對本院報告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性別、年齡、藥物類別,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等進行統計分析,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60例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報告。其中門診8例,住院部52例。按國家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制訂的標準[1],進行統計分類。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60例藥物不良反應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85歲。

2.2 ADR與用藥途經的關系 靜脈滴注發生ADR 41例,占68.3%;口服給藥發生ADR 10例,占16.7%;肌內注射發生ADR 6例,占10.0%;皮下注射發生ADR 3例,占5.0%。

2.3 ADR涉及藥品種類 60例不良反應涉及8類藥品,具體見表1。不良反應及藥品名稱和例數見表2。

2.4 不良反應涉及系統較多,以皮膚系統出現的各種皮診最多,見表3。

3 討論

3.1 本組不良反應中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在各類藥物中占首位,其中喹諾酮類最多,與董憲法等人的報道一致[2]。與這些抗菌藥物在院內使用范圍廣,消耗量大有一定關系,提示臨床醫生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合理使用抗菌素,減少和避免無指征用藥,預防用藥、聯合用藥、頻繁換藥、用藥劑量過大或過小,療程過長等問題。

3.2 不良反應涉及系統中的皮膚及其附件最為常見,原因跟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判斷有關。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抗感染藥、激素類藥物、生物制劑等,其抗原性強,最易引發該類反應。盡管皮膚過敏反應的發生率較高,但病情相對較輕,停藥或治療后,癥狀即可消失。

3.3 引起ADR的因素復雜,如藥品質量問題、患者機體條件和所患疾病狀況,藥品的毒副作用和藥品的相互作用等,都對藥品的使用有一定影響。目前,本院的ADR報告主要來自住院病房,在搜集ADR病例報告中,上報如皮膚損害、胃腸反應、寒顫發熱癥狀上報數量較多,對其他不易觀察到的反應,如潛在的、慢性的ADR存在漏報現象。所以,必須強調重視臨床中ADR的監測,促進ADR監測的健康發展,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合理,經濟。

參考文獻

第9篇:不良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是醫院廣大醫藥護工作者的一項基本的日常工作,對加強藥品管理、提高用藥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開展ADR的監測與報告工作既能彌補藥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又能促進臨床合理安全用藥,保障重大藥害事件的及時發現,防止造成更大損失。通過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保障大眾健康和用藥安全。為了解我院 ADR發生的特點及規律,促進我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與監測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現對我院 2012年上報的117例不良反應報告進行總結、分析統計,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分析我院2012年通過網絡系統向國家ADR監測中心上報的117份ADR報表,對每一例ADR報表按患者的年齡、性別、使用藥物、給藥途徑、ADR涉及的系統和器官以及不良反應的表現等內容進行對比、分析。

3討論

3.1ADR與患者年齡及性別的關系本次調查的所有報告當中,男性少,女性多,其比例是1:1.25,但基本平衡,無統計學意義,表明ADR發生率在性別方面無顯著性差異。由表1可知,ADR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組的人群,但60歲以上老齡患者構成比明顯高于其它年齡段,占到42.7%,這可能與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及用藥頻次有關。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萎縮退化,從而影響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而且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種疾病,合并用藥較普遍,ADR發生率較其它年齡段高。提示應加強對老年患者的ADR監測,并將其作為重點。

3.2ADR與給藥途徑的關系由表2可知,給藥途徑與ADR的發生有很大的關系,其中發生率最高是靜脈給藥途徑。因為靜脈給藥時,藥液直接進入血液,多種因素均可引發不良反應,比如藥品本身的pH、不溶性微粒、內毒素等;另外,注射劑通常還添加有多種輔料,比如增溶劑、穩定劑等,這些成分也是引發不良反應的可能因素。醫護人員應該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給藥途徑,盡量避免靜脈給藥,在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采用口服給藥方式或減少靜脈給藥次數,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另外,必須規范操作,注意藥物的配伍、濃度、滴注速度等,配置好的溶液應立即使用,避免長時間放置。

3.3ADR發生與藥品種類從表3可見,心血管系統藥物無論是藥品種類還是ADR發生率均處于首位,其中中藥注射劑引發的ADR比例最高,其次是抗菌藥物里的大環內酯類和氟喹諾酮類。這與我院中藥注射劑和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密切相關。抗菌藥物是公眾健康的重要保障,但是近年來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現象非常嚴重,耐藥菌日益增多,不良反應發生率也較高。伴隨著國家對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的不斷推進,各醫療機構也在不斷加強管理,我院也相應的開展了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在將來的工作當中要不斷改進,努力提高合理用藥水平。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也不能忽視,中藥成分本身比較復雜,制成注射劑不易提純,而且在運輸和儲存的過程中成分容易發生變化。另外,長期、超量用藥以及忽視配伍禁忌、不合理的聯合用藥等均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醫院應該加強對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監測和研究。

3.4ADR累及的系統/器官及其表現我院所有ADR報告中,27.4%的涉及到皮膚及其附件受損,占第一位,這和皮膚及附件的反應比較敏感、容易發現有關,盡管發生率較高,但損害較輕,一般給予停藥或抗組胺治療后癥狀均可消失。累及系統或器官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別是消化系統和局部損傷,這些都是患者主觀感受強烈、易于發現的部位。發生率最低的是血液系統,占3.4%,這與血液系統的輕微改變不易發現有關,輕微的血細胞改變病人不易察覺,只有配合血液學檢查才能發現,所以不排除這方面漏報的可能。

由此,ADR的發生并不都是出現在皮膚及其附件表面,那些不易觀察到的反應漏報率更高,比如血液學指標的改變或內在器質性方面的病變等等,更應引起重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嫩草影院在线入口|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暖暖直播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好爽又高潮了毛片免费下载| 公用玩物(np双xing总受)by单唯安 | 窝窝午夜看片七次郎青草视频| 深夜动态福利gif动态进| 天天摸日日摸人人看| 免费的看黄网站| jizz免费在线观看|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天天躁夜夜躁很很躁|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久久国产亚洲观看| 青青免费在线视频|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四虎影视在线观看永久地址| 中国性猛交xxxxx免费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天堂网www中文在线| 亚洲欧美日本另类| 1300部小u女视频大全合集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品色堂永久免费| www.97色| 欧美色图你懂的| 国产福利小视频| 久久机热re这里只有精品15| 色屁屁影视大全| 嫦娥被爆漫画羞羞漫画| 亚洲黄色在线看| 18女人腿打开无遮挡网站| 李采潭一级毛片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又黄又大又粗的视频| 中文字幕第9页萱萱影音先锋|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电影网1|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成人a一级试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