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泥塑藝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了擁有更好的未來,他們四處漂泊當不失理想,在社會的縫隙中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遇,即便是困頓重重依然勇往直前,因為“他們的生命基因里鐫刻著一種堅韌的民族性格和難以排解的憂患意識。”(1)英國藝術史論家赫伯特•里德曾經這樣評述他們:“猶太民族迄今為止仍然過著漂泊流利的生活,就某種意義來說,他們是游牧民族,但卻成為了歐洲文化的一部分,猶太人迄今保持著他們祖先那種生性好動的局促不安的稟性。由于他們是被壓迫和被排斥的,故此比其他民族造型也似乎起步晚。不過,猶太人所創造的藝術卻獨樹一幟。他們不像雅利安人的藝術那樣注重形,也避免明確、靜態的描寫。他們的藝術本質上是一種富有浪漫色彩、追求浪漫主義的藝術。
猶太人把繪畫當做表達內心世界而非解釋外在世界的一種工具,正因為如此,他們采用了抒情主義和象征主義這兩種基本的表現方式。”(2)這種判定,也是對巴黎畫派藝術家共有特征的總結。莫迪里阿尼是巴黎畫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莫迪里阿尼(AmedeoModigliani,1884-1920),意大利藝術家,20世紀20年代巴黎畫派的重要代表,1884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里沃納,自幼體弱多病。18歲時莫迪里阿尼曾到佛羅倫薩學習繪畫,一年后轉到威尼斯藝術學院,1906年前往藝術之都巴黎尋求發展。1909年莫迪里阿尼在巴黎結識來自了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在布朗庫西的影響下進行雕塑制作,后來因為疾病的原因,于1915年就放棄了雕塑轉向繪畫藝術,但這幾年的成績對其日后的藝術創作帶來了重要影響。和布朗庫西交往的幾年,正是布朗庫西走向成功、聲名鵲起的幾年。
這個現代主義領導者的成功對莫迪里阿尼有著很大鼓舞。莫迪里阿尼的雕塑整體結構上和布朗庫西有著相似之處,如簡潔、洗練和原始主義的美學取向等。不同的是他塑造的形象多為頭像,臉部夸張地拉長,外貌為半弧形,眼睛睜開或閉合,嘴巴小巧精致,圓形的下巴和垂直的肩頸,構成別具一格的莫迪里阿尼式風格。由于從業的時間短暫,莫迪里阿尼的雕塑不像布朗庫西的題材那樣豐富多彩——有人物、飛鳥、建筑式雕塑、紀念碑式雕塑等,除了幾件人體外,作品表現的都是年輕女子的肖像。莫迪里阿尼的雕塑材質運用也比較單一,多是各種質地粗糙的頁巖、花崗巖石材,目前只發現一件青銅材質的頭像。這些藝術形象中,人物的五官處理精致生動,而發髻和背部等部位稍顯粗糙,兼工帶寫一筆帶過,沒有太多細節。
人物情緒或靦腆羞怯,或是安靜內斂,或憂郁彷徨,性情表現各有不同。由于身體的原因,1915年后莫迪里阿尼沒再進行雕塑創作,但他自己塑造的這些唯美的女性形象全部被移至到畫面上。油畫中那種極富生命力度的線條勾勒出的女性肖像,如長長的頸部、纖細的鼻梁,精巧的小嘴,體形的簡化處理、略顯哀怨傷感甚至是冷漠的情緒等,無不是來自他雕塑造型的影響。莫迪里阿尼的風格既不同于傳統藝術,同當時的新藝術有著一定的區別,但彼此間的聯系又非常密切,他筆下那些敏感冷漠的人物形象,幽幽的眼神中隱現著哀怨和傷感,似乎訴說著個人的種種磨難和不幸遭遇。莫迪里阿尼因生活放縱、長期超負荷工作和病痛的折磨,身體每況愈下,1920年36歲時英年早逝。宛若一顆耀眼的彗星,短暫而奪目的一生譜寫了瑰麗雋永的篇章。
作者:張三聰 唐珂 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