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花生栽培技術與管理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棉花;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1培育壯苗
棉花應選用高產、抗病、優質、苗期長勢旺、后期不早衰的中早熟雜交棉或抗蟲棉品種,如標雜A1、中棉所45、豫雜35等。苗床要選在棉田的田間、地頭、無病、無堿、地勢較高的地點。每667 m2挖苗床長11.6~14.9 m,寬1.5 m,深16.7 cm,每個苗床施灰土糞250~400 kg、三元復合肥1.0~1.5 kg,與苗床土混合均勻后,踩實整平,灌足水播種。播種前種子連續曬3~5 d,以提高種子的發芽勢和出苗率。干籽播種,種子1缽1粒,要求缽體7.3 cm,不能小于6.7 cm,為防苗期病害,下種后用五氯硝基苯或多菌靈10 g,與少量細土混合后,均勻撒于床面,然后覆細土半寸厚。在管理上采取短苗床、高支架、多開口、只通風不揭膜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揭蓋不及時發生苗病或風燒苗。采取只通風不揭膜的管理方法,一般不發生蟲害。病害防治,在子葉期和煉苗時,用多菌靈500倍液葉面噴施各1次,噴藥時要等葉片露水干后噴藥。苗床雜草要及時拔除,防止雜草與棉苗爭水、爭肥、爭空間。只通風不揭膜,一般不需灌水,如苗床表面龜裂,棉苗紅莖超60%,說明已有旱相,要及時灌水。灌水要選晴天8∶00—9∶00進行,一次性灌透;灌水后,把放風口全部蓋上,當天不再放風,以提高床溫。無土育苗使用無土基質,苗床用促根劑灌根,移栽前浸根,苗床成苗率高,移栽帶走根系多,生產管理簡化,減輕勞動強度,省工節本。
2適時移栽
先覆膜后移栽,覆膜前應噴灑禾耐斯或都爾除草劑,蓋膜時注意拉緊、壓實、蓋嚴,防止大風揭膜和雜草生長,充分發揮地膜的增溫保墑作用。移栽的最佳時期為5月上旬,抗蟲棉移栽以2葉1心為宜,雜交棉移栽以3葉1心為宜。三帶安全“出嫁”,即帶肥、帶水、帶藥。在移栽前一天,每個苗床撒施尿素0.25 kg,隨即灌水,待苗床土不粘手時,即可起苗移栽。移栽前,用氧化樂果800倍液與敵殺死3 000倍液混合噴灑,可有效防治苗期各種病蟲害。移栽時順犁溝撒施棉花專用肥600~750 kg/hm2,也可施尿素150 kg/hm2、鉀肥225~300 kg/hm2,栽苗時先把肥料與土混合,在移栽棉苗時,嚴防缽體與肥料直接接觸,以防肥料燒苗[1-2]。棉苗移栽時,要保證移栽密度,抗蟲棉品種為4.2萬~4.5萬株/hm2,雜交棉品種3萬株/hm2左右,同時要提高移栽質量,促苗早發。
3田間管理
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揭膜,揭膜時應拾凈殘膜,減少棉田白色污染。揭膜后及時中耕培土。為促進棉花早發不早衰,科學追肥的原則是:穩施蕾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實現棉花多結桃、結大桃。麥收后結合滅茬澆水施提苗肥尿素75~120 kg/hm2。7月上旬施花鈴肥尿素300~375 kg/hm2或復混肥450 kg/hm2 [3-4]。從8月上旬至8月底,搞好根外追肥,噴施磷酸二氫鉀和尿素,用磷酸二氫鉀750 g/hm2和尿素2.25 kg/hm2對水187.5 kg噴灑,每7 d噴1次,連噴3次。移栽前一定要灌足底墑水。麥棉共生期根據苗情和土壤墑情進行灌溉,灌水量不宜過大,澆麥洇花。小麥收獲后,必須再澆1次透水,并及時中耕破板,促苗早發快長,中后期如遇旱情,應及時澆水。根據棉花生長發育特點,實施看苗化調,分別于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打頂后噴施縮節胺3~4次,每次用量折合縮節胺有效成分分別為:7.5~12.0、15.0~22.5、30~45 g/hm2。
4病蟲害防治
育苗移栽,病蟲害呈早發、重發趨勢,故要加強預測預報工作,推廣綜防統治。在藥劑使用上,磷制劑、菊酯類與氨基甲酸酯類農藥輪換交替使用,噴足藥液,以達到節本增效目的。地老虎的防治指標是被害株率達5%,可用棉籽餅毒餌防治,即用90%敵百蟲750 g/hm2,加水7.5 L噴灑37.5 kg/hm2碾碎的炒香棉籽餅上,攪拌均勻,傍晚時順棉行每2 m撒一小撮,誘殺幼蟲。抗蟲棉一般不需防治2代棉鈴蟲。常規棉以保頂為主,對生長點的危害控制在3%以內。第3、第4代棉鈴蟲以保蕾鈴為主,對蕾鈴的危害控制在10%以內。藥劑防治應以對天敵較安全的選擇性農藥Bt、拉維因、硫丹、高效氯氰菊酯、三氟氰菊酯等為主噴霧防治。防治2代棉鈴蟲藥液量不少于450 kg/hm2。防治第3、第4代棉鈴蟲的藥液量不少于750 kg/hm2。棉葉螨1年發生18~20代,從苗期到吐絮期均造成危害,可采用蟲螨克、三氯殺螨醇、螨園清等噴霧進行化學防治。
5適時摘花
一般在8月底至9月初吐絮,應適時收摘吐絮花和采摘黃熟鈴,在陽光下曝曬,提高纖維品質。以>15 ℃氣溫終止日為適宜拔柴期,一般在霜降后拔柴,但不應遲于10月25日。棉花采摘要及時,防止落地和混入雜質。
6參考文獻
[1] 張民,周嘉.棉花覆膜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08(10):22-23.
[2] 馬冬梅.棉花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08(9):10-11.
[3] 何見,劉文秀.棉花高產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08,54(4):206-207.
[4] 郝玉體,王書平,沈效紅,等.棉花高產優質高效關鍵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08(6):62-63.
4病蟲害防治
育苗移栽,病蟲害呈早發、重發趨勢,故要加強預測預報工作,推廣綜防統治。在藥劑使用上,磷制劑、菊酯類與氨基甲酸酯類農藥輪換交替使用,噴足藥液,以達到節本增效目的。地老虎的防治指標是被害株率達5%,可用棉籽餅毒餌防治,即用90%敵百蟲750 g/hm2,加水7.5 L噴灑37.5 kg/hm2碾碎的炒香棉籽餅上,攪拌均勻,傍晚時順棉行每2 m撒一小撮,誘殺幼蟲。抗蟲棉一般不需防治2代棉鈴蟲。常規棉以保頂為主,對生長點的危害控制在3%以內。第3、第4代棉鈴蟲以保蕾鈴為主,對蕾鈴的危害控制在10%以內。藥劑防治應以對天敵較安全的選擇性農藥Bt、拉維因、硫丹、高效氯氰菊酯、三氟氰菊酯等為主噴霧防治。防治2代棉鈴蟲藥液量不少于450 kg/hm2。防治第3、第4代棉鈴蟲的藥液量不少于750 kg/hm2。棉葉螨1年發生18~20代,從苗期到吐絮期均造成危害,可采用蟲螨克、三氯殺螨醇、螨園清等噴霧進行化學防治。
5適時摘花
一般在8月底至9月初吐絮,應適時收摘吐絮花和采摘黃熟鈴,在陽光下曝曬,提高纖維品質。以>15 ℃氣溫終止日為適宜拔柴期,一般在霜降后拔柴,但不應遲于10月25日。棉花采摘要及時,防止落地和混入雜質。
6參考文獻
[1] 張民,周嘉.棉花覆膜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08(10):22-23.
[2] 馬冬梅.棉花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08(9):10-11.
【關鍵詞】平菇栽培技術
平菇的塑料筒袋栽指培養料經過高溫滅菌的一種栽培方式。這種栽培方法簡單、成功率高,很適合在平菇生產中推廣應用。
一、平菇的塑料筒袋栽的生產過程
生產過程:菌種準備確定栽培季節培養料的選擇、處理拌料、扎口滅菌冷卻接種發菌出菇管理采購轉潮管理后期管理。
1.菌種的制備
選擇適合的優良品種標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菌種的種性,如品質、產量、抗逆性、溫型等;二是菌種的純度;三是菌種的適應性。要選用種性好、抗逆性強、純度高、無蟲無雜菌以及適合在稻草上生長的、具有較強的分解纖維素和半纖維素能力的菌株,如高郵955、秋豐500等優良菌株。
2.確定栽培季節
根據評估品種特性和當地的氣候情況來確定,秋栽時間為:8~12月,春栽時間為:2~4月。
3.培養料的選擇、處理
代料栽培平菇的原料很多,有棉籽殼、玉米芯、鋸不屑、稻草、麥草等。其中以棉籽殼為最好,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不管選擇何種原料,要求培養料必須新鮮、干燥、無霉變。
常用配方有:
①棉籽殼98%、糖1%、石膏粉1%
②棉籽殼85 %、麩皮12%、糖1%、過磷酸鈣1%石膏粉1%
③稻草74%、麩皮或米糠24%、過磷酸鈣1%、石膏粉1%
④稻草74%、麩皮或米糠24%、過磷酸鈣1%、石膏粉1%
雜木屑使用前必須過篩,稻草使用前必須粉碎,玉米芯要粉碎成花生米大小的顆粒。
4.拌料
4.1 按比例稱取培養料。
4.2將主料和不溶于水的輔料攪拌均勻。
4.3將可容物質配置成水溶液,逐步加入,混勻。
4.4 根據培養料物質的形狀,調節到合適的含水量。 原則:“三高三低”(基質顆粒、天氣、拌料場)。
4.5 調pH值:使pH值在7~7.5。偏堿:以檸檬酸調節。偏酸:以石灰粉調節。以噴霧的方式加入,邊噴邊翻拌。
5.裝料、扎口
料拌好后,要迅速分裝。用23cm×5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裝料,邊裝邊壓實,待培養料裝好,用手壓平料面,再用打孔棒在料中心打孔。袋的兩端可用頸圈加棉塞封口或用繩反折扎好。料袋要求兩頭緊中間松,沿袋壁緊內壁松。
6.滅菌
料裝好后,應及時滅菌,防止基質酸變。滅菌前擺放,袋與袋留有1cm左右間距,層與層之間呈“井”字形分布。
高壓蒸汽滅菌,在1.5kg/cm2壓力下,滅菌1~2h,溫度約為128℃。常溫滅菌,滅菌開始時要用猛火,在4個小時內將使滅菌倉內溫度達到100℃,再保持8~12小時。
7.冷卻
滅菌結束后,取出料袋置于接種室冷卻。搬出時應輕拿輕放,防止刺破袋子。
8.接種
待料溫降至30℃左右,超凈工作臺徹底滅菌后,準備接種。消毒、解口袋、兩頭接種、封口連續進行。一般15大袋/袋栽培種。
9.發菌
平菇栽培成敗的關鍵在于發菌期的管理,發菌期管理重點在于水分管理。一要科學管理水分。發菌時的水分管理原則是要保水,使水分不易失掉,而不是失掉后重新補水。要保證拌料時60%的水分能長久維持,這樣菌絲才能發得好。發菌時補水還易造成污染,所以應盡量避免。床栽保水的辦法:用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發。二要壓料發菌。因稻草質地疏松,常規法稻草栽培平菇播種初期難發菌或不發菌,而一旦菌絲吃料后稻草纖維素被分解,疏松的菌床就會下陷,致使料內水分溢出,菌絲難以繼續生長。因此,要奪取高產必須壓料發菌。其做法是:室內栽培,播種后覆蓋薄膜,膜上放木板再壓重物;室外栽培,在膜上放些稻草,草上再加泥土。這樣既可保溫保濕,又可使草料結實,有利發菌。現蕾前,去掉壓料物,拱膜出菇。而且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0~25℃,空氣濕度70%以下,前期以保溫為主,后期要每天通風換氣1~2次。單排疊放,每排5~6層,排與排之間相距50cm左右。另外,每隔7~10天應翻堆檢查一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35d左右,就可以長滿料袋。
10.后期噴施營養液
稻草與棉子殼相比,所含營養略差。因此后期要噴施營養液,以復壯菌絲,更好地分解吸收稻草基質中的有機物。具體做法是:采收第2批菇后可選噴下列營養液:在100kg水中,加尿素100g、磷酸二氫鉀100g和白糖1kg,每l00kg草料噴此液4~6kg;在100kg水中,加蔗糖2kg和尿素200g,每100kg草料噴此液3~4kg;在100kg水中,加三元復合肥1kg和白糖1kg,每100kg草料噴此液3~4kg。通過后期噴施營養液,一般可增產15~20%。
11.加強病蟲防治
木霉菌是栽培平菇危害最嚴重的病原菌之一,成為制約平菇生產發展的重要障礙。一旦發病,輕者嚴重減產,重者絕收。因此,應采取措施,加強木霉菌防治。要搞好菇房和四周的清潔衛生,舊菇房要進行徹底的消毒,先用10%的濃石灰水或波爾多液涂刷墻、房頂及床架,再用甲醛10mL/m3加高錳酸鉀8g/m3熏蒸,最后用敵敵畏進行熏蒸,殺死蚊蠅蟲卵,減少傳播途徑。藥劑防治:培養料上面發生少量木霉時,應先用刀挖去,然后撒上生石灰粉或噴灑5~10%的濃石灰水,這樣幾天后雜菌可被殺死,底部培養料中的平菇菌絲體可繼續生長。用7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多菌靈1 000倍液,在出菇前間隔3~5d噴霧14次,也能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12.出菇管理
出菇場地要求潔凈,通風良好,有保溫設施,取水排水方便。使用前應進行消毒殺蟲處理,并在通風口安裝紗窗,入口地面撒石灰。
1.2.1溫度:子實體的分化,低于20℃的溫度和盡量大的溫差。原基形成以后,溫度控制在20~25℃左右。
1.2.2濕度: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子實體成形期以前,以空氣噴霧加濕為主,少量多次,地面不干燥;成形期后,可直接向菇體噴水。
1.2.3光照: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1.2.4通風換氣:加強通風,通風量由小到大。
二、出菇
從子實體分化到菇體形成分4個時期:桑椹期,培養基表面分化出成堆的米粒狀菇蕾,形似桑椹;珊瑚期,桑椹期后2~3d,粒狀菌蕾漸漸伸長,呈棒狀菌柄,形似珊瑚;成形期為珊瑚狀菌柄漸漸加粗,并在頂部形成菌蓋,菌蓋向一側擴展,蓋下可見到菌褶結構;成熟期為菌蓋邊緣由內卷漸趨平展,子實體發育成熟。
三、采收
一般在菇體八分熟時,即菌蓋已經展開但邊緣稍向內卷,且未釋放孢子,即可采收。(如果采收過遲,不僅影響第一潮菇產量和品質,第二潮菇轉潮慢,產量低,品質差。)采收時用刀從基部將菇體割下。
平菇的商品等級,我國的平菇出口多以鹽漬菇為主,外貿部門有一定的分級標準,根據菌蓋的直徑、顏色、菌柄長度,菌肉厚薄等指標,將其分為三級:
1級:菌蓋直徑1~5cm,菇色自然,菌蓋肉厚,菇體破碎率小于5%,無雜質霉變。
2級:菌蓋直徑5~10cm,菌色自然,菌蓋肉厚,菌體破碎率小于5%,無雜質霉變。
3級:菌蓋直徑大于10cm,菌體破碎率小于5%,無雜質霉變。
四、轉潮管理
平菇栽培可采收5~6潮菇.每采完一潮菇,可用小刀等利器去除殘留的根部和死菇,以及表面形成的菌膜。停止噴水三天,使菌絲恢復并積累養分。3~4天后噴水,保溫保濕,準備出第二潮。
五、后期管理
出2~3潮菇后,水分、營養大量消耗,ph值因新陳代謝大量下降。管理方法:浸水、噴營養液、注水、菌墻覆土等方法。
六、注意事項
平菇非常規栽培管理技術的運用是在正常管理的基礎上,經過了多年的實踐總結和特殊經驗,絕不是突發奇想,更不是一夜之間信手拈來的管理捷徑。需要指出的是,平菇的栽培過程中,都必須踏踏實實的認真掌握好每一個細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反復研究。否則,違背科學規律而盲目改革,哪怕是對某一細小環節的疏忽,都可能會造成巨大損失。
參考文獻:
[1]張新玲.平菇塑料袋立體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09(9):43-44 .
[2]劉麗娜.平菇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2003(10):15-16.
[3]蔣東花.食用菌實驗課件.浙師大生化學院 ,2009.
[4]李正飛.種平菇噴水有學問.食用菌, 2005,(03).
[5]呂作舟.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 前言
安祖花(Anmunium andreanum)屬于天南星科安祖花屬,常綠宿根,原產于中、南美洲熱帶雨林和亞熱帶森林中。根略肉質,屬氣生根,喜空氣濕度高而又排水通暢的環境,喜陰,喜溫熱。世界各國對安祖花的稱謂各異,美國稱其為尾花,英國稱其為安祖花,南美洲稱為雞冠,荷蘭稱其為漆花,有些國家還稱其為火鶴花。我國對安祖花的稱謂也很多,如花燭、紅掌、臺燈花等。目前,我國安祖花盆花年產銷量已超過200萬盆,且仍在快速增長,盆花供應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安祖花以它特有的絢麗多彩的心形佛焰苞片,配以艷麗的肉質花序組成的花,優美的葉形,觀賞價值很高,花期很長,盆栽品種四季開花不斷,是名貴盆栽花卉,適合于家庭室內,辦公室,大廳等室內擺放。上世紀90年代,盆栽安祖花開始進行商業化規模栽培,
目前,有關安祖花科研已處于較為深入的階段,其中歐洲水平較高,亞洲次之,非洲較差。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引種栽培,目前安祖花栽培技術較為成熟。本文總結了盆栽安祖花的栽培及管理方法,以期為安祖花盆花栽培提供一個較為系統的技術指導。
2 栽培設施
2.1 基礎設施
在自然條件下,安祖花喜陰暗溫熱的環境。安祖花盆花種植的溫室種類很多,但基本結構和功能相似,都是為了最大可能地創造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大體來說,為使溫室內的小氣候環境更加穩定,溫室要有較大的空間,因為空間越大,對溫度、濕度的調節緩沖性能越好,而小空間隨環境的波動性大。現代化生產多采用5000m2以上的智能化溫室,對溫室溫、濕度以及基質中水肥的控制更加量化,同時也能節省大量的人力,但缺點是耗能量大,成本較高。為了減少加溫費用,降低生產成本,冬季要徹底清潔棚膜,盡量利用自然光照增溫,并且溫室四周增加保溫被。春秋季節臨時使用以降低費用。日光溫室造價低,保溫好,若增加遮陽網、濕簾、風機和加溫設備,能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人工種植時,應根據安祖花的生物學特性,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溫室和輔助設施。
2.2 輔助設施
2.2.1 遮陽網
遮陽系統采用進口或國產75%遮光率的銀灰色遮陽網,以防陽光直射。
2.2.2 噴淋和霧化系統
在灌溉的同時還可以取到降溫和增加濕度的作用,但是耗水量大,對水壓要求高,價格昂貴。
2.2.3 灌溉和施肥
水處理系統,安祖花對水質要求嚴格,澆水時宜選用優質軟水,水的含鹽量越少越好。肥水供給系、自走式噴灌車,澆灌方便,便于操作。
此外,還有水簾一風機降溫系統和加溫管道系統等。
3 品種選擇
安祖花盆栽擇上要根據市場需求,選擇株型緊湊、健壯、抽花性多、抗逆性強、適應性廣,以及適宜本地區栽培的品種。如‘亞利桑那’(‘Ar‘lzona’)、(‘亞特蘭大’)(‘AtIanta’)、‘華倫天奴’(‘VaIentino’)‘粉色冠軍’(‘PinkChampion’)、‘紅色冠軍’(‘R e dCnamp。lon’)等。
4 基質的選擇
基質應滿足結構穩定、疏松透氣、孔隙度在30%以上,腐殖質含量要高、排水性良好、不積水且保水保肥能力強、不含有毒物質并能固定植株等性能,pH值在5.5~6.5之間,電導值低于0.5mS/cm。如果PH值過小,花莖變短,降低觀賞價值。推薦采用花泥:珍珠巖:泥炭=1:1:3,加石灰3kg/m3。的混合基質,并且保持空氣水:固體物質=1:1:2。
5 花盆選擇
透光率低的紅色花盆或外面紅色里面黑色的透氣孔多的雙色花盆,是栽植安祖花的理想花盆。安祖花在不同階段對盆的規格要求不同,上盆種植6~10cm安祖花苗時,可選擇10cm×12cm或15cm×15cm的塑料種植盆,對于生產技術不成熟的生產可以中間轉一次盆,先選擇12cm×14cm的塑料盆,待植株長大后再換16cm×17cm的盆(圖2)。
6 栽植期
周年均可栽植(15~30℃),但應避免極端季節栽植,因為幼苗在高于30。C環境下極易受熱害,在低于15℃環境下易受凍害。
7 栽培前的準備
7.1 溫室消毒
用百菌清50a倍液對溫室內地面進行徹底消毒。
7.2 基質消毒
生產上常用40%的甲醛,用水稀釋成2%~2.5%溶液將基質噴濕,混合均勻后用塑料薄膜覆蓋24 h以上,使用前揭去薄膜讓基質風干兩周左右,以消除殘留藥物危害。
7.3 花盆消毒
花盆在使用前要進行消毒,將花盆置于1000倍多菌靈液中浸泡5~10min即可。
8 上盆
上盆前先在盆下部填充6~8cm基質,上盆時將植株置于花盆中央,使根系充分伸展,一定使植株心部的生長點露出基質的水平面,同時應盡量避免植株葉面沾染基質。為便于灌溉,介質表面與花盆上沿需留2cm左右的距離。栽植過程中,基質松緊度須保持一致,否則基質持水量差異大,灌溉難度增加。上盆過程要快,避免小苗盡失水,上盆后需澆透水。
9 換盆
種苗栽植3~4個月后,當肉質根沿花盆內壁纏繞住基質表面時,需換盆。換盆前,需先在盆底鋪上一層基質,厚度根據小盆和現種花盆深度確定,將安祖花種苗從小盆中連同介質取出,放在花盆中央,操作方法與栽植基本相同,換盆后需立即澆透清水。
10 栽培后管理
10.1 光照管理
安祖花按照葉一花一葉一花的方式循環生長,花序在每片葉的葉腋中形成,即其花與葉的產量相同。據研究,影響安祖花產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安祖花性喜溫暖、潮濕和半陰的環境,但不耐蔭、不耐寒,喜陽光而忌陽光直射。如果光照太少,在光合作用的影響下植株所產生的同化物也很少;當光照過強時,植株部分葉溫會過高,容易出現灼傷、焦葉、花苞褪色和葉片生長變慢等現象。因此,光照管理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安祖花產生同化物的多少和后期的產品質量。盆栽安祖花生長最適光照強度為15000~20000Lx,因此全年均宜在適當遮蔭的環境下栽培,尤其是夏季需遮光70%。溫室栽培可通過活動遮陽網來調控光照。遮蔭時栽棚頂覆蓋50%的遮陽網,棚內有一層可移動的50%遮陽網。 10.2溫濕管理
保持栽培環境中較高的空氣濕度是安祖花栽培成功的關鍵。溫室空氣濕度一般用水簾一風扇系統來控制。安祖花植株能適應的溫度范圍為14-35℃,其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18~28℃。當溫度高于32℃時,采取降溫措施,例如加強通風,多噴水。適當遮陰。當溫度低于10℃時要進行升溫。種植者可根據當地環境與條件,選擇經濟實用的加溫設備。
10.3 水肥管理
安祖花澆水遵循見干見濕,不澆則已,澆則澆透的原則。澆水時宜選用優質軟水,水的含鹽量越少越好。優良水質最直接的技術參數就是無病菌、低鈉、低氯離子和低電導值。天然雨水是安祖花栽培中最好的水源,現代化生產的公司大部分經過純凈處理的灌溉水,讓水質達到安祖花最基本的要求。在日常灌溉中避免打濕葉片,宜用花灑灑水。灌溉的操作要根據栽培介質的濕度和植株的大小而定。需每天檢查介質的濕度,對于不同階段注意控制澆水量,總體而言,初期需大量澆水,往后需水慢慢降低。栽植初期,水線低于盆高的2/3時即可澆水;換盆不久而新根還未伸出介質表面時。水線低于盆高的一半時即可澆水;對根系生長完全的植株,水線在約盆高的1/3處時即可澆水,一定要保持介質濕度的均衡穩定。干濕度波動大容易造成根腐病,水分過多時,容易造成介質缺氧,根系呼吸受阻,且長期浸濕,根系易于死亡,而濕度過小會造成燒葉現象。
安祖花施肥的原則是“寧稀勿重,
薄肥勤施”,否則容易造成傷根,影響植株生長并直接導致死亡。在施肥時建議用N:P:K為1:1:1的肥料。上盆1個月左右,有5~6根根系露出基質時,進行首次施肥,用肥液澆灌EC值在0.8~1.0mS/cm,而后直至出售一直使用EC值為1.4mS/cm的肥液澆灌。
10.4 病蟲害防治
10.4.1 生理性疾病
根壓過大導致盲花、花畸形、蓮座化,此時應適量澆水,選擇透水透氣性好的栽培基質。相對濕度過低導致佛焰苞不開,處理的辦法就是增加溫室的濕度,澆水適度。
10.4.2 病害
10.4.2.1 細菌性病害
安祖花對于細菌性病害沒有特效藥,主要是以預防為主。主要采取以下預防措施。①環境預防:加強溫室的溫度的控制、衛生環境和生產區人員、作業工具的流動等②藥物預防:定期用藥物噴施生產區,
需注意對于銅制劑由于對安祖花有毒害作用,要慎用。藥物可選用新植霉素、潰枯寧、農用鏈霉素等。
10.4.2.2 真菌性病害
一般的殺菌藥都可以解決,如安祖花的斑葉病可以用70%百菌清、50%克菌丹、65%殺毒礬M8定期噴拖,一周左右使用一次,連續4-5次。藥物輪替著使用。
關鍵詞:苗木 林場 培育 管理
森林資源的培育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沒有資源的保障,就不能實現森林生態和物產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森林培育的發展,要靠技術的進步。按照《全國生態環境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要求,肇東市到2010年每年要增加2000公頃森林面積,這是新時期林業工作的根本目標。其做法是下硬性指標,采取科學辦法解決當前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問題。首先從分類經營,造林設計,提前整地,無性繁殖,適地造林,良種壯苗,抗旱造林,集約經營,幼林撫育,現代栽培技術,定向培育等方面實現技術和管理突破。保證林業科技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其次是加強對現有林的撫育,加快對低產林分和殘次林分的改造,合理調整林種樹種和林齡結合,提高森林的質量。
一、造林苗的培育
1.1樹種選擇
兩用林的培育要選擇適宜生長并能培育大苗的樹種,重點以闊葉樹為主,立足鄉土樹種,引進一些適宜生長的新品種。如三角楓、五角楓、樸樹、欒樹、楓香、烏桕、黃連木、國槐、合歡、香樟、廣玉蘭、白玉蘭、馬卦木、楸樹、無患子、七葉樹、重陽木、櫸樹等。造林苗來源主要以自育為主,少量市場購買,因為自育苗適應性強,運輸距離短,造林成活率高。
1.2采種
根據不同樹種的特性,適時采種。采種母樹選擇長勢好、無病蟲害的十五年生左右的單株。大部分樹種的種子采收后,經風選取得飽滿成熟的種子,放于通風地方晾干待用,有的樹種子要按其生物學特性,特殊儲藏。
1.3圃地選擇與整地
圃地選擇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苗地冬季深耕、凍垡,春季3月前后精耕細作,施足基肥,同時施入硫酸亞鐵等對土壤進行消毒。苗床寬1.2m,溝寬40cm、深40cm。
1.4種子處理
播種前,先用涼水浸種,除去空癟種子及雜質,用清水洗凈。再用30℃左右的溫水浸泡24h,泡時加入0.3%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然后撈起種子晾干待播。對出芽較慢的樹種,采取催芽后播種,晾干待播的種子放進沙床進行催芽,各樹種催芽時間不同,在催芽的過程中注意水分、溫度、消毒,發現大部分露芽,及時播到苗田。
1.5播種
兩用林育苗與當年出圃苗有點區別,一般2~3a、地徑3~4cm的苗木林,采用條播,密度不能大。在苗床上開溝寬5cm、深1~2cm,按行距30cm,將種子直接撒在播種溝內并用細土覆蓋,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再在床面上蓋上一層稻草,不宜太厚,澆透水。
1.6苗期管理
種子出土前水分不能過多,否則會造成種子腐爛。每個樹種出芽時間不同,要經常觀察,發現大部分出土時,及時揭草。其后,適時澆水、松土、除草、消毒、間苗等,每10d噴灑1次800~1 000倍的40%多菌靈溶液防病,連續3次。5月份定苗結束,株距在10cm。6~9月是苗木生長旺盛期,做好抗旱、松土除草、防蟲、施肥等工作,施肥分次進行,不能過量,9月份停止施肥,以促進苗木木質化。由于不同樹種生長速度不一樣,正常的2~3a就能出圃,自育苗造林后相比買的苗成活率高、生長好。
二、造林技術
2.1造林地選擇和整地
兩用林的林造地宜選擇立地條件較好、地勢相對平坦、交通便利、盡量離水源近的采伐跡地。跡地清理干凈,整地采用挖掘機全面挖,深度80~100cm,將土打碎、整平,做成4~8m寬的苗床,留溝排水,清除樹根、石塊等雜物,經冬春霜凍后墑情會很好。
2.2造林密度
綠化大苗與用材林的兩用林,初植密度為株距1.5m、行距2m,但各樹種生長的速度不同,可按不同情況確定密度,以3a內不移苗為標準,速生樹種密度2 250~3 000株/hm2,慢生樹種4 500株/hm2左右。
2.3造林時間與方法
造林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選擇健康粗壯的苗木,地徑4cm左右,做到隨起、隨運、隨栽,盡量帶好土球,不傷及根。可采用塊狀混交方式造林,提高抗病能力,也要根據樹種習性,分別栽植,保證樹種有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移栽時穴要挖大,苗木放入后根系要舒展,同時踩緊踏實,根部土培成饅頭型,如遇干旱要澆定根水。
三、經營管理
3.1幼林撫育
幼林撫育主要是除草、培土、看管等。一般需要連續3a,前2a人工松土除草,扶正苗木,根部培好土,第三年幼林已要郁蔽,林下的雜草可用除草劑清理,此后雜草很難長起來。兩用林同時結合護林看管,防止人畜破壞。
3.2間作與施肥
前2a適合套種間作,種植矮桿的花生、瓜類、豆類等,實踐中以套種棉花苗木生長最好。套種不但減少了除草的費用,更主要是有效地促進了苗木的生長,解決水、肥、氣等問題。苗木成活后即可施肥,連續3a根外穴施,每年1次,每次施氮磷復合肥750kg/hm2,有條件的施腐熟的餅肥,效果最佳。
3.3培養樹型
前期作為大苗培育,培養好的干型很關鍵,萌芽性強的樹種要適時修剪,按不同樹種苗木要求定干,結合管理3a內干型就能定好,現在綠化要求2.2~2.5m以下無側枝樹型。
3.4兩用林經營
3a苗木郁蔽后,速生樹種有的能達8cm以上,已能出售,也可長大點銷售,價格更高。或苗木太密,移出一部分到新的跡地上繼續培育,減少了造林成本,加快了大苗培育速度。如果在培育期間大苗行情不好,可作為用材林經營,是我們林場的優勢,可以把發展林苗兩用林作為一個經營方向。
四、林分管理方法
1、林地土壤養分管理。美國南方在培育火炬松等針葉樹種人工林時,對林地土壤分狀況定期進行監測,同時定期對樹木體內的養分狀況進行分析,綜合土壤和樹木的營養狀況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國內對楊樹,桉樹,杉木,毛竹等人工林的土壤養分狀況及施肥措施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基本做到了林地土壤養分管理的精準化。
關鍵詞 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對策;貴州綏陽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0-0373-01
綏陽縣第十二屆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綏陽縣今后5年的發展以實施“四化驅動”戰略,實現“加速進位爭先、打造百億強縣”的奮斗目標,建設“開放綏陽、效率綏陽、魅力綏陽、幸福綏陽”。為促進綏陽縣農業現代化發展,通過調研,明確綏陽縣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并提出相關對策。
1 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概念
農業現代化是指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以現代工業、現代科技、現代管理方法武裝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與農產品商品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
農業產業化是指根據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農業生產單位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戶為基礎,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綜合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的過程[2]。
2 綏陽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綏陽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經過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斷探索與實踐,綏陽縣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以現代煙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銀花、生豬為主導產業的產業化格局。
2.1 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逐年發展壯大
截至2011年末,全縣引導和扶持發展了以風華鎮農鑫蔬菜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46家;有遵義市實心人食品有限公司、綏陽縣惠樂公司養有限公司2家省級龍頭企業,有祥興食品公司、綏陽縣陽光牧業有限公司等7家市級龍頭企業,有綏陽縣貴辣食品有限公司、綏陽縣大成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縣級龍頭企業。
2.2 標準化建設和無公害體系認證逐漸完善
2005年完成《綏陽縣綠色生豬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綏陽縣干辣椒(法國小刀豆、大白菜等)無公害栽培技術規程》,2011年完成《綏陽金銀花地方標準》建設。2004年完成1萬hm2無公害蔬菜產地的認證,獲得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點蔬菜生產合格縣證書;2005年創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獲農業部頒發的證書;2008年通過綏陽縣陽光牧業有限公司“回歸”雞蛋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風華鎮魚子孔養魚場獲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場、綏陽縣鄉村旅游示范點;2005年至今已通過白菜、蘿卜、辣椒、番茄等8個品種的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的無公害品種認證。同時,開展了綏陽“金銀花茶”、大路槽“林山紅”生態土雞等農產品品牌注冊。
2.3 規模化經營不斷擴大,產業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全縣年烤煙種植面積達5 000.00 hm2、年辣椒種植面積達1.37萬hm2、年商品蔬菜種植面積達6 866.67 hm2、金銀花種植面積達4 066.67 hm2。有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貴辣食品有限公司、鄉里鄉辣椒制品有限公司、裕華魔芋加工有限公司、嶼步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貴州銀花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等多家從事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為提高農產品提高附加值、創建品牌打下基礎,為綏陽縣農業產業化生產創造了條件。
2.4 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
一是通過實施現代煙草建設項目,建設工廠化育苗大棚34個(8萬m2),修建了煙草主產區的公路、配套水池、烘烤房的現代化改造,使煙草生產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二是通過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農業機械化推廣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11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5.16萬kW。三是正在建設農業資源生態環境遙感調查及信息系統,為綏陽縣制訂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開展農業資源調查等起到積極作用。四是保供蔬菜基地建設項目,正在建設2 048 m2的蔬菜溫室育苗基地、1 200 m3的冷庫等基礎設施。五是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數據采集已基本完成,為全縣科學配方施肥、提高生產能力奠定基礎。六是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正在建設完善,可實現動物從出生到餐桌的信息追溯,為動物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保證。七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正在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將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將得到更可靠的保證。八是招商引資,引進建設綏陽福潤公司2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貴州綏陽綠洲農產品商貿城項目,將為綏陽縣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3 綏陽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的規模不大,帶動能力弱
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是分散的農戶與廣闊的大市場聯接的橋梁和紐帶,綏陽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雖然有了較快地發展,但始終沒有擺脫經營規模小、利益連接機制散、組織化程度低、帶動能力弱的狀態,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普遍較低,科技投入少,在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不能發揮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3]。
3.2 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機制不完善,聯結不緊密
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機制不完善,不穩定,利益糾紛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訂單生產的數量少,沒有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助協作、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二是農民不能從龍頭企業得到資金、技術等服務;三是加工增值的好處及流通環節的利潤一般由企業所得,農戶很難分享。
3.3 缺乏有力的資金支持,效益難提高
由于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貸款風險大,企業又缺乏資產抵押。因此,銀行等金融機構出于利益和資金安全考慮,在龍頭企業貸款發放方面非常慎重,導致企業資金短缺,產品只能粗加工上市,產業鏈條短,缺乏市場開拓能力,品牌效應和產品知名度不高,企業的效益很難得到提高[4]。
4 推進綏陽縣農業現代化經營的對策
4.1 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增強帶動能力
4.1.1 抓好龍頭企業發展。一是將現有小規模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轉向大規模企業;二是利用民間資本,引導種養營銷大戶向龍頭企業發展;三是創造寬松環境,制訂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龍頭企業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培育發展一些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5-6]。
4.1.2 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品牌。一是加快推進綏陽縣農產品原產地地理標識、產地、產品、質量認證;二是研究制訂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標準;三是加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的標準化管理;四是以煙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銀花、生豬等主導產業為重點,加快農業產業化園區建設,抓好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4.2 加強引導,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4.2.1 推行標準化,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統一制訂和實施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標準,統一注冊商標、統一包裝,在同類產品的不同合作經濟組織之間加強互相協調、互相溝通,形成良好的價格運行機制。
4.2.2 完善和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農戶雙贏。一是建立健全財務公開制度,定期向社員公開收支情況,接受社員監督。二是逐步建立企業與農戶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三是發展訂單企業,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條件下,規范企業與農戶雙方的義務與權利。
4.3 強化政府的服務指導,營造龍頭企業發展的環境
4.3.1 加大協調指導力度。進一步加大龍頭企業的協調指導力度,做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協調、宏觀指導和服務工作,使相關職能部門統籌協調,加強協作,形成合力。
4.3.2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增強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力。在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和鼓勵各類資本興辦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4.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一是將產學研、農科教結合起來,依托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引進、推廣重大關鍵加工技術,健全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更多的農業技術成果與企業、農戶對接,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把農業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二是加強農民、技術工人、企業家的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和經營者的素質。三是建立有效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對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獎勵。
4.3.4 抓好專業合作組織和各種協會的發展。按照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支持農民興辦和發展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他們在產業服務、行業自律等方面的帶動作用。
4.3.5 加大龍頭企業的監管力度。加大龍頭企業的監管力度,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對不符合條件的取消龍頭企業資格,使龍頭企業真正成為連接農戶與市場的橋梁和紐帶。
4.4 加大企業宣傳推介力度,提高產品知名度
做好企業和產品的宣傳推介工作,精心組織龍頭企業及產品參加各類農產品展示交易會,提高知名度。
5 參考文獻
[1] 張雯,張廣勝.農民增收背景下的現代農業發展途徑探討[J].農業經濟,2012(1):11-12.
[2] 張羽芬.秀山縣農業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南方農業,2012,6(2):44-48.
[3] 楊強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的現代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1):18-20.
[4] 胡丕富,王世琴,王吉鳳.當前外資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以江蘇省句容市為例[J].金融縱橫,2012(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