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有機化學綜述范文

有機化學綜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機化學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機化學綜述

第1篇:有機化學綜述范文

1 化學防砂技術的發展歷程

錦州油田已開發15年,油井出砂一直是影響油田開發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畢業論文化學防砂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在油田開發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92年至2005年期間化學防砂技術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1)1992年至1995年,在稀油和稠油區塊分別使用以長效黏土穩定劑為主的FSH290l稀油固砂劑和以無機物為主的BG-1高溫固砂劑。

(2)1996年至1997年,稠油井化學防砂技術有了新突破,先后開發并研制了含有有機成分的三氧固砂劑、高溫泡沫樹脂和改性呋喃樹脂溶液防砂劑。

(3)1998年至2002年,以具有溶解和溶合作用的氟硼酸綜合防砂技術代替長效黏土穩定劑成為稀油井化學防砂技術的主流,以含有水泥添加劑的有機硅固砂劑代替了三氧固砂劑。

(4)2003年至2005年,改性呋喃樹脂防砂技術由于有效率較高和有效期較長,醫學論文成為化學防砂技術的主流,其余早期的化學防砂技術不再使用,同時LH-1高強度固砂劑防砂技術通過了現場試驗。

2 化學防砂技術的應用效果

2.1 FSH-901稀油井固砂劑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FSH-901固砂劑主要成份為線性的高分子陽離子型聚合物N2胺甲基聚丙烯酰胺,這種聚合物中陽離子與黏土晶格中的陽離子發生交換作用,中和黏土表面的靜電荷,消除黏土片層間的排斥力,使黏土呈吸縮狀態,阻止黏土膨脹引起砂粒運移。由于與黏土發生交換的陽離子是連接成鏈狀的,可在黏土顆粒表面形成強大的吸附膜,包裹黏土顆粒,使黏土顆粒與泥砂顆粒牢固地黏結在一起,又可防止其他陽離子的侵入和交換,達到固砂和防止油層出砂的目的。

(2)應用效果。1992年至1997年,使用FSH-901稀油井固砂劑總計施工136井次,有效107井次,有效率78.7%。

2.2 BG-1高溫固砂劑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該高溫固砂劑是以含鈣的無機化合物為主體,加入有機硅化物及分散劑,經密閉表面噴涂工藝處理制得的白色粉末狀固體顆粒。在快速攪拌下將該劑分散在水介質中,配制成微堿性的懸浮液,在注汽條件下擠入井內,其中的硅化物在井筒近井地帶高溫表面發生脫水反應,將地層砂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固砂的目的。

(2)應用效果。1992年至1995年,使用BG-1高溫固砂劑總計施5279井次,有效63井次,有效率79.7%。

2.3 三氧固砂劑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三氧固砂劑由粉狀氫氧化鈣、碳酸鈣、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分散劑、助乳化劑及其他助劑組成。承載于氫氧化鈣和碳酸鈣上的乙氧基硅烷在高溫條件下遇水分解,乙氧基變為硅醇基,硅醇基與砂粒表面的氫氧基(-OH)之間和硅醇基相互之間發生脫水縮合反應,硅醇基與鈣化合物之間也會發生某些反應,其結果是砂粒和鈣化合物顆粒之間形成網狀結構的有機硅大分子,使松散的砂粒膠結在一起。

(2)應用效果。1996年至1997年,使用三氧固砂劑總計施工98井次,有效81井次,有效率82.7%。

2.4 高溫泡沫樹脂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當高溫可發泡樹脂液擠入地層后,一部分樹脂液在砂粒之間吸附而形成膠結點,樹脂固結后將地層砂固結;進入地層虧空處的另一部分樹脂在發泡劑作用下發泡并形成固體泡沫擋砂層,起人工井壁的作用。這一技術是高溫樹脂固砂與固體泡沫人工井壁防砂的結合。

(2)應用效果。1997年,使用高溫泡沫樹脂總計施524井次,有效2井次,有效率50%。

2.5 氟硼酸綜合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氟硼酸可水解產生HF,即BF4+H2O=BF3OH+HFBF3OH陰離子可進一步依次水解成BF2(OH)2-、BF(OH)3-、H3BO3,同時產生HF。各級水解生成的HF與砂巖中的黏土和地層骨架礦物顆粒的反應為HF+A12S2SiO16(OH)2H2SiF6+AIF3+H2O與此同時,羥基氟硼酸和硼酸亦與地層礦物顆粒如高嶺石反應,生成硼硅酸鹽和硼酸鹽。硼硅酸鹽可將小片黏土溶合在一起,阻止其分解和運移,使氫氟酸進一步與地層骨架礦物反應。在這些反應中,黏土中的鋁生成取決于F-的某種氟鋁酸鹽絡離子而溶解在溶液中。在礦物表面富集了硅和硼,在硅酸鹽和硅細粒上則形成非晶質硅和硼硅玻璃的覆蓋層,溶合成骨架,使顆粒運移受阻。

(2)應用效果。1998年至2002年,使用氟硼酸綜合防砂技術總計施工130井次,有效106井次,有效率81.5%。

2.6 YL971有機硅固砂劑防砂技術

第2篇:有機化學綜述范文

當前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大部分還是集中于競賽法、示范講解法等傳統的方法上,在教學過程中基本都是采取的填鴨式教學手段,教學中心大部分集中在教師一方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練習與消化,再者,只注重共性的教學,很少關注個性的培養,再結合內容上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直接導致學生對于體育課的興趣不斷下降,導致很多很多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感覺自己的手腳得不到充分的活動,這不但給學生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理解造成負面的影響,同時也不利于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最終影響整體教學效果。當前大部分高校對于體育課程的考核評價方法都顯得過于單一,基本都是簡單的將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體育技能水平是否符合《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規定的相關指標要求作為高校體育課程考核評價的唯一方法和標準,能夠達到既定的指標要求就判定為課程合格,達不到規定指標要求就判定為不合格,還有少數高校直接將上述的標準作為整個體育教學體系實施的唯一出發點與歸宿,一切以標準為上。而忽視了對學生在實際課程學習過程中具體表現的評價,很多學生天生身體素質好,即使不上體育課也能在最后的考核中達標,有些學生天生身體素質不佳,盡管在平時訓練過程中非常努力,但是始終無法達標,這些都是目前體育教學模式下課程考核評價的盲點,如果不對現有的考核模式加以改進和優化,必將導致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進一步的偏離。

導致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單一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體育教育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固步自封造成的,這直接導致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和高等教育事業整體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脫節,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優化工作首先應當對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進行改進和豐富,在鞏固加強現有傳統優勢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積極引進一些符合現代人才培養需求的內容來充實大學體育課堂,比如引進一些國外流行,但是我國很少接觸的體育項目,再者,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工作并不一定要保持整齊劃一的步伐,各高校可結合所在地區的地方特色活動或者所處地區經濟環境來選取符合自身需求的內容和項目,通過新項目和新內容的引進,不但可以保證現有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也讓高校體育課堂得到了很好的豐富和充實,從而更加貼近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要求。要想促進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必須要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優化,當前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單調,可以考慮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采用分層、分班教學,讓不同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的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項目和圈子中學習,不但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提升,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培養,再者由于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化意識越來越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在傳統的集體教學的基礎上有計劃的加強個性化的指導,這樣有助于發現個別學生的個人特長,讓部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此外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適當的考慮德育教學和心理教育的滲透,培養學生體育技能的同時,讓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同時也得到積極的引導,從而更好地促進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現代體育教學重視的是一種雙向思維,有教師與學生協作完成,高校體育課程的考核評價應當切實從育人和育體兩個方向出發,當前的考核評價方法就其本質而言是過于注重育體的評價,單單關注運動負荷、組織形式和密度的考核,而忽視了育人的過程評價,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能力、個性表現、心理培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考慮很少。這里建議將體育考核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方面考核以育人為主的過程評價,一方面是以育體為主的體育素質考核,且以前者為主要考核內容,將學生的學習努力程度和進步程度作為課程成績的主要部分。再者可以在體育大學科內實施分支選修體系,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人愛好和興趣選修自己喜歡的科目,考核中著重考核學生選修的項目,這樣不但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做到的個體差異的兼顧,讓課程評價考核體系更加科學。我國自加入到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包括教育、文化、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都要注重和國際接軌,體育教育,尤其是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的高校體育教育,作為新興的一門學科,不斷是現代人才培養的主要構成部分,同時也是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首當其沖的承擔著發展個性、增進健康以及激發大學生群體潛能和創造能力的教育重任。而這里的一個最為關鍵的因素就要對教師隊伍的加以全面的強化建設,拓寬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范圍,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協作攻關水平以及科研水平等等各方面的能力,這樣不但可以更加密切有效地提升體育教學實踐和理論科研推進之間的互相促進和互相依賴的關系,同時也有助于高校體育學科自身學科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更好地鞏固和強化體育學科在現代高等教育體系黃總的學科地位和重要性。

總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優化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間便可完成的工作,我們必須要深刻的認識到這是一項牽涉到眾多方面的重大課題,切實認清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與不足,分析導致問題存在的深層原因,并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舉措,扎扎實實的由理念至執行,由細節內容至整體模式等多方面逐一改進,只有切實循序漸進,抓好每一個環節的每一項工作,才能最終實現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整體性的進步。

本文作者:王儲工作單位: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

第3篇:有機化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藥學;有機化學;教學改革;農業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4-0003-02

有機化學是高等農業院校藥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之一,擔負著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動手能力強、有創新性的全面發展的藥學人才的任務[1]。藥物的分子設計、化學合成、構效關系分析以及藥物與生物靶標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等,都涉及了大量的有機化學的原理與方法。缺少有機化學原理和方法的支撐,藥物化學和新藥研發難以發展。為培養新世紀的應用型藥學人才,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必須結合藥學專業的特點來設置。這也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擴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現狀

有機化學是高等農業院校中植物類、動物類、食品類和生命科學等各專業的重要基礎課,并與許多學科交叉滲透,在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和生命運動等問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許多農業院校有機化學課程的開設還是涉農的不同專業用一樣的教材、學要求、統一考試,對不同專業沒有區分,導致基礎課程與專業需求有脫節現象,不利于研究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藥學領域與有機化學關系十分密切,如在新藥的研究開發、藥物的合成、制備、質量控制和體內代謝的研究中都要應用有機化學的理論和知識,從分子水平認識疾病和藥物的作用機制將推動新藥的研究與開發。這樣的專業對有機化學知識的要求就要比農業院校其他專業高,內容要深。

針對藥學專業的特點,結合培養目標,設置有別于其他專業的有機化學教學內容,不僅可以為學生后續課程如中藥化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制藥工程反應基礎、生物藥劑學等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也可以使學生在這些課程學習中自覺應用化學原理加深對藥物合成、檢測、分析等過程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水平高,動手能力強,專業素養好,能夠滿足社會對高級藥學人才的需求。因此,農業院校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的改革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單獨設課

有機化學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樣,也經歷了不斷的教學改革,并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多數農業院校有機化學基礎課程內容的設置并沒有因專業不同而不同,當然也有些院校的藥學專業開設與其他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有制藥工程和動物藥學專業,以前有機化學課程設置完全一樣,用同樣的教材,講授相同的教學內容,各專業沒有區別。但是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這點化學知識對于藥學專業的其他后續課程的學習根本就不夠。2010年生命學院和動物科技學院的領導與化學教研室部分教師一起探討、協商了有機化學的教學改革問題。目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藥學專業有機化學課程設置已做了調整,采用單獨的教材、教學進度、教學大綱,增加學時,單獨考核。

根據制藥學專業的特點以及專業定位, 在教材的選用、 教學大綱的確定、 教學內容的選擇等方面,我們都做了充分論證,選用倪沛洲主編的《有機化學》作為教材,教學大綱與專業課教師共同研究制定[2]。教學內容在保持有機化學理論體系相對完整和系統的前提下,在內容的選擇、重點與難點的把握方面,反復研究,力求使該課程所講授的內容更貼近藥學專業的特點和需求。例如立體化學、手性化合物、雜環部分,對于農科各專業,只講授比較基礎的內容,不作過高過深要求,但對于藥學專業講的內容要多、要深,要重點要求;再比如碳負離子的反應,在農科有機化學教材中并沒有單獨列出一章,只是在相關章節中介紹了幾個簡單的反應,而在倪沛洲主編的《有機化學》中單獨列出一章,這部分內容在藥物合成中有很重要的應用,所以要重點講授,重點要求。

(二)嘗試多種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師生互動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手段,學生課下探究是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辦法。我們重點圍繞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興趣和提升能力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改革過程中正確處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既要提煉出符合藥學相關專業共性的教學方法,又要結合學生的層次、其他課程的開設順序、學生的知識儲備,任課教師做出必要的調整。即所謂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探討符合學生實際、易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的教學方法是我們教學改革追求的目標。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方法,采取問題探究、類比歸納、專題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教材的部分內容及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加工整理,提出具有普遍性、啟發性的問題。比如在講旋光異構時,可以從同分異構現象出發,設計出一系列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思考、辨析、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 歸納,總結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一般規律,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就某些問題進行專題討論,培養學生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讓學生撰寫科研小論文、綜述、查閱學科前沿,比如“手性藥物的研究進展”、“阿司匹林的多種合成方法簡介”等,在課堂上加以介紹,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有機化學涉及微觀世界的內容較多,如電子云的空間形狀、軌道的雜化過程、化學反應機理、旋光異構體、立體異構、共價鍵的形成等內容抽象,理解難度大。針對這些內容我們開發了多媒體課件,課件力求形象、逼真,通過課件對抽象的反應過程、分子形狀、分子構型進行宏觀模擬,變靜為動。同時我們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再現了藥物生產的工業過程,使有機化學教學過程更加直觀、生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既要突出專業特點,又要不斷創新,為此我們制定了多媒體課件使用準用制度,保證授課質量。有些內容如分子結構、立體化學等也運用模型進行講授。同時我們還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優化實驗內容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藥學專業的實驗課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改革是同步進行的,由于有機化學課程設置的改革,所以在實驗內容上也進行了相應的變動,除了開設一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的實驗內容之外,還陸續和準備開出與藥學專業相關的綜合實驗內容,如藥物合成、藥物分析等,比如冬青油的合成,乙酰水楊酸的制備等。此外,我們結合國家和省實施的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學院教師開展的科研項目,組織學生結合自身職業規劃有目的地進行申報,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為使之成為合格的藥學人才奠定基礎。

(四)提升課程實習質量

學校確定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為了確保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強課程實習環節。目前,由于學生人數較多,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學生實習場地和實習組織難度較大,課程實習有被削弱的傾向,甚至有被畢業實習、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所替代的現象。這種現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課程實習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課程的整體認知,進而對學生加強專業教育,有助于了解工業生產流程和勞動紀律,進而加強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的教育。所以課題組著重研究了課程實習的整體設計方案,提出課程實習注重時效性,即將課程實習安排在理論課程的前期或中期,以便于學生對課程的整體把握。課程實習注重合理的規模,將學生適當分組,避免走馬觀花。課程實習要加強組織,做到要求明確,指導到位,考核科學。

(五)完善課程考核方法

課程成績仍然是學生關注的重點之一,所以課程考核是課程教學的隱形指揮棒,適應課程特點、培養要求,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考核方法是我們追求的。所以該課程的考核辦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為:理論和實驗單獨考核、注重過程、方法多樣、隨時調整。即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出勤率、回答問題、上課紀律、平時測驗、課程實習、專題研討報告等實際狀況在合理的區間內設計平時成績的比重,進而強化過程考核。鼓勵任課教師進行多種考核模式探討,比如同一門課程內根據內容設計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考核模式,微課程考核模式等等。教師設計的考核模式如果科學,可以定期調整考核辦法。

(六)組建穩定的教學團隊

自藥學專業有機化學課程設置改革,我們立即組建了相對穩定的教學團隊,組建教學團隊的原則:除了注重合理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之外,注重考慮了不同科研方向教師的合理搭配,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配備。使得任課教師均有多年授課經驗,職稱、學歷高,經驗豐富,同時也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培養,通過聽課、外出培訓、國內訪學等多種途徑培養青年教師,使之迅速成長,使該課程教學團隊更加穩定,結構合理,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

21世紀是藥學迅猛發展的一個世紀[3]。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對高校培養的藥學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他們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基礎知識,更應具有科研創新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而有機化學課程是基礎,是重要基石,我們應堅持不懈地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優化教學環節,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又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能夠適應社會對高級藥學人才的需求[4]。

參考文獻:

[1]汪佳鳳,王萍,薛璇等.對藥學類專業有機化學課的教學體會[J].廣州化工,2011,(1).

[2]倪沛洲.有機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3]王孝偉,劉俊義.六年制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方法初探[J].醫學教育,2005,(1).

[4]閆云輝等.藥學(劑)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13).

收稿日期:2013-09-16

第4篇:有機化學綜述范文

綜述了有機化學這一學科對于制藥工程專業的重要性和這門課程的特點,從教學方式,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師的自我修養的實踐教學環節幾個方面介紹該門課程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有機化學;教學;理論;實踐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更新亦是日新月異,制藥企業要想在國民經濟的大潮中巍然屹立并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要有不斷更新的生產技術和掌握這些技術的專業人才。因此,作為民辦三本院校的制藥工程專業,目的就是為了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有機化學這一學科是制藥工程專業第一學年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是介紹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合成、應用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和本專業的其他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制藥工藝學等課程中所涉及到的有機物的分子結構,合成信息等都是有機化學這一學科所涵蓋的,屬于后繼課程的先備知識。所以該門課程的教學及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制藥工程專業其他課程的進一步學習至關重要。本人通過五年的教學實踐,體會感悟良多,現總結如:

第一,教學方式方面,目前大多數高校都采用的多媒體教學,古老的板書教學大多被廢棄。

兩種教學方式本人都嘗試過,無可否認,多媒體教學通過徇麗多彩的幻燈片使學生的視覺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客服的單純的板書教學的單調枯燥和乏味,特別是在分子結構方面,反應機理方面,通過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更加生動形象有趣,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另一角度,板書教學之所以存在這么多年,這種經典的教學方式必然有它的可取之處,相比多媒體教學來說,該教學方式每節課的信息量較少,但通過教師在板書上的細致講解,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和掌握情況較好。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兩種教學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機結合,取長補短,在每一章的分子結構和立體化學部分采用多媒體方式,使學生對反應物之間進行的反應機理能夠有一個更加生動形象的記憶,而其余部分部分如化學性質、物理性質等板書教學效果更佳。

第二,要在教學對象上下功夫。古人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現在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九零后的新新人類,思維方式極其活躍,性格也是活潑開朗,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他們。要想成為他們好的老師,必須先成為他們的朋友。要備課,就要先備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相應的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此外,這些九零后的孩子們表現欲很強,枯燥的滿堂灌方式并不適合他們,相反啟發式教學效果更佳。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對知識也實現了了解、熟悉、掌握和運用的一系列轉化。除了課堂上的互動,課余時間和學生的接觸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當下使用廣泛的網絡就是很好的溝通交流工具,多關注多互動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里,了解學生的心聲,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第三,在教學內容上,因為我們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適應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在內容上的選擇上,側重與生產的結合和案例的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第十三章是羧酸及其衍生物,其中阿司匹林這個藥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而它的化學結構就是乙酰水楊酸,水楊酸屬于羥基酸,化學名叫做羥基苯甲酸,這就是制藥和化學的聯系。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愛的路邊燒烤,這隨處可見的美味中卻含有大量的芳香類化合物,苯并芘,這一物質有何特點它進入我們人體后是好是壞,這就是我們在第六章第七章所介紹的內容。二十世紀最大的藥害事件“反應停事件”,之所以出現畸形兒的慘劇就是因為沙利度胺是以外消旋體的形式上市的,其中R構型是有效性,能夠充分的緩解妊娠反應所帶來的不適,而它的對映體S構型則是具有強烈的致畸作用,而這些內容都是第八章立體化學中所介紹的。

第四,在教師的自我修養方面,教師本人要不斷的要求進步

了解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閱讀有機化學相關的雜志期刊,參加學術會議,多和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借鑒,去企業親身實踐鍛煉等等都是有效的提升方式,只有老師心中有才,才能培養出更好更多的人才。

第五,在實踐教學環節方面,有機化學實驗的安排上,注重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逐步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有機化學實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實驗,用到的很多藥品都是易燃易爆、揮發性強、有毒的物質,因此在安排實驗項目時既要考慮到實驗室現有的設備條件,還有考慮到操作人員,即學生的安全問題,同時還有考慮到這些實驗的應用型。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大一的學生,第一次真正接觸有機化學實驗,操作可能并不規范,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在學期前半部分教師一定選擇一些毒性小,反應條件溫和的實驗供學生實踐,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再逐步加大實驗難度。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獨立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獨立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同一個實驗,不同的小組做出來的產品形狀、產率各不相同,對于這種現象學生心理必然會有很大的疑問,都是采用相同的物質,在同樣的反應條件下,為何會出現這么大差異。因此,在實驗結束要組織學生討論和總結實驗成敗的原因,從該實驗的反應原理入手到實驗的每一步操作詳細分析問題所在。這樣,通過一次完整的實驗,學生不僅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還加深了理論的理解,真正做到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在課余時間,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小題目,如化學藥物對乙酰氨基酚的制備,從文獻的調研到路線的選擇,再到實驗的完成,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完成這一項目,擺脫以前實驗教學中既有的模式,讓學生充分鍛煉自己,在實踐能力,操作技能上有所提升。

作者:李慧敏 王巍 周月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

參考文獻

第5篇:有機化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泛在學習;有機化學;教學模式

隨著無線網絡技術、云計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高校實現了WIFI信號的全部或部分覆蓋,學生利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進行無縫學習已成為了現實。自1988年,美國的計算之父MarkWeiser提出泛在計算概念后,泛在計算、泛在學習受到了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1-2]。而如何充分利用現代移動互聯技術,實現泛在學習方式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變手機聊天、網絡游戲等不利的學習障礙為有益的教學支持,成為當代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泛在學習概述

1.1泛在學習的定義

泛在學習又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無處不在的學習方式,是利用泛在計算技術提供給學習者一個無時無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方式,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任何可以獲得的科技工具進行任何學習活動的5A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Anything)學習[3]。

1.2泛在學習的教學優勢

泛在學習具有泛在性、移動性、易獲取性、交互性、主動性、即時性等特點,其在教學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2.1教學資源廣闊性泛在學習資源是多種多樣的,有文本、電子書、動畫、課件、錄像等,圖文并茂、動靜結合,以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種感官方式呈現給學習者;它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1.2.2終端形態多樣性泛在學習所使用的終端主要有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DV等)、臺式機和嵌入式設備[4](如博物館、科技館中的嵌入式計算機)等,學生利用無線通信技術,能夠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工具,實現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使用自己感興趣的教學資源。1.2.3交流平臺多渠道泛在學習可以充分利用Moodle論壇、QQ群、郵箱、微信、易信、微博作為信息溝通平臺,強化了教育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網絡間的交流反饋,將學習行為從校園帶到整個社會,從真實生活帶入到無線的智能空間,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由度,增強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1.2.4共享資源豐富性網絡信息傳輸的跨時空性實現了資源共享,位于Internet上不同類型的網絡資源(如微課、精品課網站、慕課等)、網絡教學機構(如遠程教育等)及個人主頁資源等,為網絡用戶提供不同程度的共享服務,使學習者可以及時隨處獲取豐富、便捷的泛在學習資源。

2泛在學習有機化學教學模式的實踐

有機化學是藥學類、醫學類等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主要學習與藥學、醫學及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的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及應用。該課程以無機化學為先導,為生物化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等課程的學習打基礎,對從事藥物生產和藥學服務等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對于化學學習基礎薄弱、自控力差、學習意志不強的高職高專學生,有限的課堂時間已很難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厭學現象比較嚴重。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強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筆者嘗試將泛在學習模式引入有機化學教學中,主要包括4個教學環節:創境設疑,自主預習;在線測試,建構新知;匯報分享,體驗成功;互動交流,拓展延伸。現就以人衛版《有機化學》第六章第二節酚為例,說明該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

2.1創境設疑,自主預習

有人說,讓一個人隨時隨地玩,很容易實現,而讓一個人隨時隨地學習,是很不現實的。也就是說學生的學必須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引導下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2.1.1教學資源的準備教師于課前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和學生實際水平設計出符合其個性化學習需求的電子版校本教學資源,主要包括電子教案、課程PPT、習題作業、單元測試及教學微課等。微課具有可重復性、可暫停、可循環播放、不受教學進度約束、便于個性化自主學習的特點[5],是一種適用于泛在學習的教學資源,其內容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如酚這節課,教師將涉及其化學性質的實驗部分與自學提示問題一起制成7min左右的教學微課,用以指導學生自主預習。涉及的問題有:①醇和酚都含有羥基,如何從結構上分析其性質上的異同?②為什么苯酚可與氫氧化鈉反應,而乙醇不能?③如何解釋苯酚的水溶液渾濁,加入氫氧化鈉變澄清?④苯與苯酚都能與溴反應,二者有何差異?⑤如何鑒別酚類物質?⑥酚類物質在藥學方面有哪些應用?如何存放酚類物質?⑦查看苯酚軟膏的使用說明,利用酚的性質說明其使用的注意事項和藥物相互作用。2.1.2微信的互動交流微信是一款具有通訊、社交、平臺化功能的移動性應用軟件,被大學生廣泛使用,可以構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隨時隨地學習的一種新型交互平臺[6]。教師可以借助學生樂于用手機微信看網頁、視頻的習慣,課前將有預習指導作用的微課及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網頁鏈接,通過微信群向學生。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隨時對視頻和網頁進行關注,根據微課中提出的問題,主動查找資料完成自主預習,并以小組為單位將預習的結果和存在的問題務必于課前通過微信反饋給教師,這樣教師就掌握了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和最想解決的問題。2.1.3布置講解任務教師將學習興趣相投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每組4人,輪流分攤課前講解任務。如酚這節課,學習小組需要收集食品、藥品或保健品中含有酚結構的物質,其中2人負責將它們的名稱、結構、療效、適用癥狀、臨床案例等,制作成生動的PPT,1人負責課上講解,1人負責回答疑問。為保障學習任務的有效性,教師要對學生制作的PPT及講解內容予以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2.2在線測試,建構新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教師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研究、探索和發現,可以有效地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教師為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和深刻,將教學內容劃分成幾個小段,然后轉化為學習任務,即碎片化過程。如將酚這節內容分解為8個任務:酚的分類和命名;酚的物理性質;酚的結構;酚的酸性;酚的顯色反應;酚的氧化反應;酚的親電取代反應;苯酚軟膏的使用說明。每個學習任務既有教師設置的問題,也要求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學習分享,及時消化教學的重、難點,形成知識的內化。教師向學生發送關于本節內容的單元測試卷,試題的內容按照教學中的知識點順序展開,試題的類型涵蓋選擇題、名詞解釋、反應方程式、簡答題等。學生可以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完成測試卷。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主動構建新知,及時了解自己知識的不足,增強學習的動力和毅力。

2.3匯報分享,體驗成功

在學生自主探索、在線測試、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學習小組成員在全班匯報講解PPT。分享的內容有:①感康的主要成分是對乙酰氨基酚,它可以緩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發熱、頭痛、四肢酸痛、流鼻涕等癥狀;②天然維生素E又名生育酚,具有美容養顏、抗氧化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先兆流產或習慣性流產、預防冠心病等多種癥狀;③白藜蘆醇是多酚類化合物,主要來源于葡萄、花生、桑葚等植物,具有強效抗衰老、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心肌梗死和腦血栓等癥狀;④芹菜素化學名稱為4',5,7-三羥基黃酮,廣泛存在于多種水果、蔬菜、豆類和茶葉、洋甘菊等植物中,具有降血壓、治療各種炎癥、抗氧化、鎮靜、安神、抑制致癌物質的致癌活性等。每個學習小組匯報完畢,其他組提問、打分和評價,各組學生的表現將記入平時成績中。在這樣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親自參與過程、選擇內容、探索疑難、自我檢查,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機械地聽轉變為自覺地思考與探索[7],課堂教學呈現出積極向上、民主和諧的氛圍。

2.4互動交流,拓展延伸

課后教師將適合泛在學習的文本、視頻、音頻等多種資料通過微信的群發功能推送給學生,學生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安裝的瀏覽軟件可以隨時對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進行瀏覽,對所學知識及時反思和總結。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生提供學習研討、輔導答疑、在線指導、作業等服務,使他們的學習疑惑能夠在師生間得以及時的溝通和交流[8]。另外,學生還可以將自主搜索選擇的學習內容、收獲、感悟等分享到個人微信朋友圈中,通過回復、點贊和評價功能進行師生、生生評價,促進學習共同體的構成。

3實施泛在學習教學模式的反思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泛在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根據個人需求,利用信息手段主動探索、自主學習,能夠不斷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培養和維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促使他們能夠利用泛在學習資源,親身體驗、探究有關化學原理和規律的樂趣。但開放的網絡環境和學生的自我控制力,給課堂教學的組織和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需要進一步探索、有效克服。教學的有效性不僅依賴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合理設計、整體安排,對學生的悉心指導、互動交流,更有賴于學生的積極配合。微信公眾平臺為輔助課堂教學提供了更為方便的資源環境,而這不僅需要終端設施普及、數字化校園建設和多種方式互聯網的全覆蓋支持,更需要管理者對平臺的精細加工和維護,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其中。互聯網泛在學習資源日益豐富,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課堂教學不能只傳授學科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掌握現代通信技術,并能有效利用泛網。總之,泛在學習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目標是創建讓學生隨時隨地利用任何泛在終端設備進行學習的資源環境,盡管其實施過程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但其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及提高學習效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更有利于促進教師和學生的雙重發展。

參考文獻

第6篇:有機化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昆蟲抗藥性;研究進展

隨著新型殺蟲劑的不斷涌現和廣泛應用,害蟲對多種殺蟲劑產生了抗性,且種類在不斷增加。目前,至少有600多種昆蟲及螨對殺蟲劑產生了抗性。從殺蟲劑角度來看,害蟲已對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以及新穎的氟蟲腈、吡蟲啉類等有機合成殺蟲劑產生抗性陷。Janet等報道,害蟲對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產生抗性,大多是多種作用機制共同選擇作用或幾種機制聯合作用的結果。也有文獻報道,害蟲對微生物源殺蟲劑阿維菌素類、蘇云金桿菌和多殺菌素類藥物亦產生抗性。因此,解決昆蟲抗藥性問題迫在眉睫。本文簡要綜述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并探討新農藥的研制與開發對策。

一、昆蟲抗藥性研究意義

把昆蟲抗藥性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是有意義的,一是在防治前提供基本數據利于殺蟲劑的選擇,避免害蟲對藥劑產生交互抗性。二是能及時獲知不同地區種群抗性情況,利于制定綜合治理措施。三是不斷的監測能有效地控制抗性。從長遠角度來分析,如果某種殺蟲劑產生抗藥性后沒有換用交互抗性的新殺蟲劑,隨著用藥時間增長,害蟲種群中聚集的多種抗性基因就越多,產生抗性的速度也隨之加快。由此也會增加研發新殺蟲劑的難度和費用,合成的速度跟不上抗性產生和發展的速度。將對農業害蟲的防治產生負面影響。

昆蟲抗藥性分子水平研究是抗性綜合治理的突破口。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害蟲抗性進行研究,可獲知不同區域不同種群害蟲抗性水平及抗性的分布情況,建立詳細的抗性資源基因信息庫,利于確定抗性害蟲治理對策及合理地選擇殺蟲劑;此研究還有助于拓展新型殺蟲劑研制的思路,從中設計出活性更高,選擇性更強,毒性更低的新農藥。

二、新農藥的研制與開發對策

根據現代殺蟲劑研究開發的趨勢和社會的要求,2l世紀的殺蟲劑必須具有高活性、低用量、安全性高、不易產生抗性、環境相容性好和市場潛力大等特點,亦稱為綠色化學農藥。在農藥的研制中,分子設計是成功的關鍵,如何高效率地設計合成新農藥是一大難點,目前新農藥的設計必須將綠色思想貫穿于化學農藥的始終,使化學農藥在設計、合成、分析、降解和代謝等每一個環節都與環境相容且無害。

1.應用綠色有機合成技術

不管是化學農藥的基礎研究還是工業化生產,都要盡可能地應用綠色有機合成新技術,大力開發和推廣綠色化學工藝,這是提高效益、節約資源和能源、改善環境、保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主要策略有使用綠色原料和溶劑、采用高效無毒催化劑、改變反應方式和反應條件。如聲化學合成、微波化學合成、水相有機合成和氟碳相有機合成等。

2.以天然藥物為先導化合物

如何獲得先導化合物是創制新農藥極為關鍵的一步。目前已知有3 000多種次生物質對昆蟲起防御作用,這些物質對昆蟲的化學防御作用,主要是忌避、抑制取食、抑制生長發育、激素效應及毒殺作用等。這些植物的次生物質結構多樣、種類繁多。它們的活性往往是由某些分子或基團所致,研究這些物質,鎖定它們的活性部位和活性結構,模擬活性結構進行全合成或半合成,就可以得到高效、低毒、無污染的綠色化學農藥。而且,當農藥的化學結構選用了自然界存在的物質結構時,易被自然界微生物群分解,不易造成殘留污染。

3.利用組合化學有效地篩選

在化合物的篩選過程中,可以應用組合化學技術,對不同的分子結構單元進行組合合成,得到成千上萬個產物,以滿足下一步高通量篩選系統的需要,通過改進的組合化學已可以得到各純度較高的單一化合物供HTS篩選之用口 。隨著科技的發展,由計算機來輔助設計的結構單元不但可以擴大組合庫的容雖及分子的多樣性,而且命中有用分子的比例也將空前提高。組合化學應用于新農藥的研制主要集中在尋找先導化合物和優化先導化合物。目前,世界各大農藥公司,如捷利康農化公司、安萬特作物保護農化公司、拜耳公司等已建立了自己的組合化學實驗室,國內南開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沈陽化工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單位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

三、結語

昆蟲抗藥性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隨著分子生物學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及在昆蟲抗藥性研究中的不斷應用,有關抗藥性機制的新發現、新結果不斷出現,我們對昆蟲抗藥性的產生、發展和進化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從目前研究來看,靶標抗性的AchE、SC及GABA受體一般都與結構基因的點突變有關。而代謝抗性與相關的P450基因增強表達有關;與ESTs基因突變、基因擴增及轉錄有關; 與GST基因擴增及調節有關。因此,深入了解昆蟲體內基因突變的遺傳學背景以及突變與抗藥性之間的完整機制,可為設計新穎的、不易產生抗性的化合物開辟新的途徑,從而對新農藥的研制與開發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第7篇:有機化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 手性藥物;不對稱催化反應;合成

手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特征。作為生命活動重要基礎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多糖、核酸和酶等幾乎全是手性的。當今世界常用的化學藥物中手性藥物占據了超過60%的比例,它們的藥理作用是通過與體內大分子之間嚴格手性匹配與分子識別實現的。近年來,世界手性藥物的銷售總額也在不斷增加,據資料統計,1995年為425億美元,1997年為 900億美元,2000年已超過1200億美元[1],2010年可望超過2500億美元。由于市場巨大,已經引起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極大重視,并在國際上興起手性技術的熱潮。

1 手性藥物及其藥理活性

在生命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中,自然界往往對一種手性有所偏愛,如自然界存在的糖為D-構型,氨基酸為L-構型,蛋白質和DNA的螺旋構象又都是右旋的。所以,當手性藥物、農藥等化合物作用于這個不對稱的生物界時,由于它們的分子的立體結構在生物體內引起不同的分子識別造成 “手性識別” 現象,兩個異構體在人體內的藥理活性、代謝過程及毒性往往存在顯著的差異,具體可能存在以下幾種情況[2]:

1. 1 一個對映體具有顯著的活性,另一對映體活性很低或無此活性 例如普萘洛爾(propranolol)的(-阻滯作用中,S-普萘洛爾的活性是其R-普萘洛爾的100倍以上。

1. 2 對映體之間有相同或相近的某一活性 例如噻嗎洛爾(timolol)兩個對映體都具有降低眼壓治療青光眼的作用,其中S-噻嗎洛爾為(-阻滯劑,用它制備滴眼液治療青光眼時,曾引起支氣管收縮,使有支氣管哮喘史的患者致死,所以僅R-噻嗎洛爾治療青光眼是安全的。因此從全面平衡仍宜選用單一對映體。

1. 3 對映體活性相同,但程度有差異 例如S-氯胺酮(ketamine)的麻醉鎮痛作用是R-氯胺酮的1/3,但致幻作用較R型強。

1. 4 對映體具有不同性質的藥理活性 例如(2S,3R)-丙氧芬(右丙氧芬)是止痛藥,(2R,3S)-丙氧芬(左丙氧芬)是鎮咳藥。

1. 5 一個對映體具有療效,另一對映體產生副作用或毒性 -個典型的例子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生在歐洲的“反應停”事件,孕婦因服用沙利度胺(俗稱“反應停”)而導致海豹畸形兒的慘劇。后來研究發現,沙利度胺包含兩種不同構型的光學異構體,(R)-對映體具有鎮靜作用,而(S)-對映體具有強致畸作用。

以前由于對此缺少認識,人類曾經有過慘痛的教訓。因此,如何合成手性分子的單一光學異構體就成了化學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同時也是化學家面臨的巨大挑戰。近年來各大制藥公司正在研發的和已上市的藥物中,以單一對映異構體上市或研究的藥物分別占到相當大比例。由于手性藥物市場前景看好,巴斯夫、陶氏化學、羅地亞等國際知名企業均成立了各自的手性中間體開發機構。但是我國手性藥物工業與世界發展水平尚有較大差距。

2 手性藥物的合成

長期以來,人們只能從動植物體內提取或天然化合物的轉化來制取手性化合物[3];一般的化學合成在得到外消旋混合物后需經繁瑣的拆分后才能得到單一的手性化合物,并消耗等當量的手性拆分劑;而不對稱催化合成僅需少量的手性催化劑,就可合成出大量的手性藥物,且污染小,是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合成,從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4],成為有機化學研究領域中的前沿和熱點。

多種手性配體及催化劑的設計合成使不對稱有機合成蓬勃發展,其中一些不對稱催化反應已經實現了手性藥物及其重要手性中間體的工業化生產[5]。以下綜述了幾種典型的不對稱催化反應在手性藥物合成中的研究進展。

2. 1 不對稱催化氫化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報道把金屬負載在蠶絲上,然后催化氫化合成了具有一定光學活性的產物,但此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直到1968年,美國孟山都公司的W.S.Knowles應用手性膦配體與金屬銠形成的絡合物為催化劑,在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了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開創了均相不對稱催化合成手性分子的先河。以這一反應為基礎,20世紀70年代初Knowles就在孟山都公司利用不對稱氫化方法實現了工業合成治療帕金森病的L-多巴[6]這一手性藥物。這不僅僅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例手性合成工業化的例子,而且更重要的是成為了不對稱催化合成手性分子的一面旗幟,極大地促進了這個研究領域的發展。

此后,日本的Noyori[7]對其工作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發明了以手性雙膦BINAP為代表的配體分子,通過與合適的金屬配位形成了一系列新穎高效的手性催化劑,用于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得到了高達100%的立體選擇性,以及反應物與催化劑比高達幾十萬的活性,實現了不對稱催化合成的高效性和實用性,將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提高到一個很高的程度。

隨著不對稱催化加氫技術的發展,利用新的合成手段進一步開發具有C2軸對稱的剛性結構的多種高效磷配體;建立多樣性的手性催化劑庫以滿足不同手性化合物的合成需要;綠色合成路線;手性催化加氫技術的工程應用研究(主要包括加氫工藝條件、加氫反應器的設計等)已成為人們研究的重點[8]。

2. 2 羰基的不對稱催化還原 高效率的催化劑的獲得激發了人們的研究熱情,更多的還原型催化劑研究出來,研究拓寬到了還原氫化羰基不飽和鍵得到手性醇等眾多領域。兩個重要的手性催化劑是手性惡唑硼烷和 Ru(BINAP)[9]。1987年Corey小組報道了手性惡唑硼烷的不對稱硼烷還原反應(CBS方法),e.e.≥95% (Scheme 1);同年Noyori[10]報道了用Ru(BINAP)手性催化劑對酮類化合物的不對稱催化還原,發現在含鹵配體的存在下,用Ru(BINAP)催化氫化(-酮酯能得到產物e.e.≥99% 羥基酯的好結果。美國Merck公司利用此法用手性硼烷對酮進行不對稱還原,制得手性醇,然后進一步反應得到水溶性的碳酸酐酶阻滯劑MK-0417,它可降低眼球內壓力,用于治療青光眼疾病(Scheme 2)。

Scheme 1

Scheme 2

2. 3 不對稱催化氧化 在不對稱催化還原反應取得迅速發展的同時,美國科學家Sharpless從另一個側面發展了不對稱催化反應。早在1980年Sharpless [11]報道了用手性鈦酸酯及過氧叔丁醇對烯丙基醇進行氧化,后在分子篩的存在下,利用四異丙基鈦酸酯和酒石酸二乙酯(5~10 mol %)形成的絡合物為催化劑對烯丙基醇進行氧化,實現了烯烴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12],并在此后的將近10年的時間里,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面對這一反應進行了改進和完善,使之成為不對稱合成研究領域的又一個里程碑(Scheme 3)。

此后,Sharpless又把不對稱氧化反應拓展到不對稱雙羥基化反應,這一反應成功用于抗癌藥物紫杉醇(Taxo1)側鏈的不對稱合成[13](Scheme 4)。近年來,Sharpless還發現了不對稱催化氧化反應中的手性放大及非線性效應等新概念,在理論和實際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Scheme 3

Scheme 4

由于Sharpless催化體系對無官能團的烯烴的烯烴和其它取代烯烴效果明顯較差,Jacobsen等人在不對稱環氧化反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將手性Schiffbase配合物用于非官能團化烯烴的不對稱環氧化,取得了較好的結果,是具有很好工業應用前景的催化體系。除此之外,還有手性酮催化體系和負載手性催化體系等,并都各具特色。手性酮催化劑能有效減少重金屬污染;負載型催化劑具有催化劑易于回收、產物易于提純等優點[4]。

2. 4 不對稱環丙烷化反應 光學活性的環丙烷類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不對稱環丙烷化反應較多,如不對稱誘導法、過渡金屬-卡賓反應、手性銅催化不對稱環丙烷化反應等,其中以手性銅催化烯烴和重氮化物的不對稱環丙烷化較有工業化前景。工業上通過手性銅催化不對稱環丙烷化反應制得單一異構體的菊酸,再與手性(或非手性)的醇反應,來制取各種高活性單一異構體的菊酯農藥,符合目前綠色化學所倡導的原子經濟性和環保型的原則。

2. 5 其他不對稱催化反應 四十余年來,不對稱催化反應的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不對稱催化羰基化反應及不對稱催化加成反應等也都在藥物合成中有大量應用。應用化學手性催化劑進行不對稱合成的反應類型還很多,如不對稱催化烷基化反應、不對稱催化Heck反應、不對稱Reformatsky反應、雙鍵轉移發應、手性相轉移催化反應等,但它們應用于工業化生產藥物的例子并不多,其原因不外乎立體選擇性不能達到要求、試劑昂貴、后處理困難等。近年酶催化不對稱合成亦取得了顯著進步,以各種輔酶NADH模型化合物為手性試劑的不對稱合成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3 展 望

自1968年諾爾斯實現第一例不對稱催化反應以來,這一研究領域已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成千上萬個手性配體分子和手性催化劑已經合成和報道,不對稱催化合成已應用到幾乎所有的有機反應類型中,并開始成為工業上,尤其是制藥工業合成手性物質的重要方法。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不對稱催化合成研究依然處在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許多與手性相關的科學問題還有待解決。如:手性催化劑大部分只對特定的反應、甚至特定的底物有效,沒有廣泛適用的萬能手性催化劑,而且多數手性催化劑轉化數較低,穩定性不高,難以回收和重復使用等等。因此,如何設計合成高效、新型的手性催化劑,探討配體和催化劑設計的規律,解決手性催化劑的選擇性和穩定性,以及研究手性催化劑的設計、篩選、負載和回收的新方法是不對稱催化研究領域面臨的新挑戰。近年來,雙金屬催化方法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已經證明雙功能或多功能協同作用的不對稱催化在各種各樣的對映選擇性反應中的高效性,一些關于選擇性或活性的獨特發現體現了雙金屬催化劑協同活化底物的潛在優勢。另外,由手性科學產生出的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如不對稱放大,手性活化、手性組合化學、手性固載,手性有機小分子催化等概念也將為手性藥物的發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相信不對稱催化合成將繼續成為21世紀有機化學研究的熱點,并將進一步拓展到超分子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中,實現生物催化的人工模擬,并將在高技術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汪秋安,廖頭根,孫 顥.不對稱催化技術在手性藥物合成中的應用[J].化工縱橫,2003,17(3): 5-9.

[2] 余 蘭,江 波.手性技術在藥物中的應用[J].遵義醫學院學報,2004,27(2): 188-192.

[3] 章維華,楊春龍,王鳴華等.不對稱催化反應在手性農藥合成中的一些應用[J].有機化學,2003,23(8): 741-749.

[4] 劉思曼.不對稱催化環氧化研究進展[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20(4): 68-75.

[5] 林國強,陳耀全,陳新滋,等.手性合成—不對稱反應及其應用[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

[6] W S Knowles.L-Dopa process and intermediates [P].US: 4005127,1977-01-25.

[7] T Ohta,R Noyori,et al.J.0rg.Chem.,1987,52,3176.

[8] 龔大春,曹 飛,王雄亮,等.不對稱催化加氫技術的研究及其發展趨勢[J].化工中間體,2005,(1): 11-14.

[9] 郭莉娜,侯仲軻,陳 燦,等.不對稱催化反應合成手性藥物的研究進展[J].精細化工中間體,2006,36(2): 1-4,10.

[10] S Murahasi,T Naota,T Kuwabara,et al. J Am Chem[J].Soc,1990,112: 7820-7822.

[11] T Katsuki,K B Sharpless.The first practical method for asymmetric epoxidation [J].J Am Chem.Soc,1980,102(18): 5974-5976.

第8篇:有機化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 食品化學;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TS201.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1-0343-02

食品化學是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和主干課程[1],國內高校多數食品院系均將其作為校級和省級以上的精品課程來進行重點建設。為了適應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新形勢和滿足培養高素質食品專業人才的需要,近年來不斷改革和優化食品化學的課程建設,在借鑒省內外同行教學經驗[2]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筆者所在學院學生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對食品化學課程進行探索性改革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優化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

食品化學既是食品專業的基礎課程,同時又是建立在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公共課程的基礎之上,因而需要處理好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交叉問題,確保教學重點和方向,使課程更加符合學科發展要求。如同屬專業課的《食品營養學》《食品酶學導論》《食品添加劑》《食品生物化學》等課程均同時安排在同一學年授課,為協調沖突的教學內容,規避內容重復,學院自2009年開始多次組織學科方向類似的授課教師進行了專題討論和研究,確定了交叉內容在各自課程建設中的重點和方向,達到內容互相補充、互相支撐,使學生更加系統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專業課程,運行下來效果顯著。對于公共必修課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與食品化學交叉內容的調整問題,食品化學課程則把教學重點放在食品加工、保藏過程中發生并影響食品品質變化的內容等方面,從而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學結構變得更加合理。

2 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基于食品化學課程較抽象、偏重理論的特點,低年級學生通常會感覺學習內容較為凌亂、缺乏系統性,不好把握重點,為了避免初學者產生畏難心理和情緒,繼而影響學習熱情,因此有必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其穿插教學全過程,達到調動并維持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濃厚興趣。

2.1 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豐富課程內容針對性

為了增強所授理論知識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一般常結合生產實踐中的一些成功事例和生活中的相關現象,結合教學理論中某個知識點,通過聯系分析生產生活案例、點面結合、融會貫通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如通過提問為什么蘋果、土豆削完皮后會變色等問題;還結合學院教師的研究成果如筆者所在學院教師承擔的魔芋多糖成果單獨作為糖類專題講座等。將這些與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融入食品化學的教學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參加課外科研的積極性。通過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應用的有機結合,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學生將來在食品行業和相關行業的快速入門或者進入研究生階段課題研究以及新產品開發打下基礎。

2.2 創造主動參與空間,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

優化教學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營造主動參與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適當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式,將講授法、討論法、自學指導法、實例教學法等優化組合,充分借助各類教學資源,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啟迪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3]。如曾以分組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式教學,把某一教學熱點交給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要求每個學生以幻燈片形式交由教師審查合格后,在課堂進行互動交流,教師則進行課堂討論的引導和糾正。此方法對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深入學習知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不僅鍛煉了學生如何進行文獻檢索、論文寫作、自我學習和與人探討等能力,也激發了廣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教學內容的傳授與掌握。

2.3 將課程論文納入教學體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在食品化學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課程論文寫作的引導作用,使其能在考查學生對食品化學綜合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等方面起到必要的推動,讓學生主動去探尋論題領域的研究概況,使自學內容超越課堂和教材,達到延伸食品化學的理論教學效果。課程論文的內容設置重點考核對相關領域研究結果的高度概括性,一般結合教學內容的某一章節開展,形式上則根據低年級專業知識掌握特點和班級人數以總結歸納相關領域研究現狀和進展的綜述論文為主,或由授課教師根據當前食品領域的研究熱點,提供參考論題。教學實踐證明,將課程論文寫作納入食品化學的教學過程,有助于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不僅能增加學生自學時間和拓寬學生的知識空間,在調動自學積極性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對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3 課堂教學與課外指導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3.1 借助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根據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導向,以理論緊貼實踐為切入點的教學實踐要求[4],充分結合畢業論文課題的設計和學校學院開展的“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等各類大賽,通過一系列創新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體系,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3.2 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學生適當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及綜合素質。科研課題研究中有很多實驗設計是帶有探索性的、嘗試性的,部分內容緊貼食品化學的基礎理論,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近年來,部分學生以畢業課題的形式積極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工作之中,使其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3 開放實驗室,調整實驗內容,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近年來,將實驗室進行彈性管理,建設了面向本科學生開放的實驗室,給予其開展食品化學實驗充足的實驗時間。學生以實驗小組為單位申請進入實驗室既可以開展如美拉德反應、蛋白質的功能性質等相關大型綜合性設計實驗[5-6]工作,也可以對集中開展的基礎教學實驗進行重復驗證。學院近幾年通過實驗室的開放建設工作,學生結合學校挑戰杯和學院創新基金開展涉及食品化學方面的小項目、小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日益提高,所體現的實驗技能和研究水平也逐年提高,也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及實驗人員也能因材施教,更好地起到指導作用,對提高業務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此外在第3學期單獨開設了綜合性設計實驗課程,從實驗場所、實驗經費和時間上給予保障,達到加強基礎、淡化專業、拓寬知識面和重視應用[7-8]的效果。對于學生而言,借助食品化學綜合性設計實驗,主動性、積極性能得到充分調動并變得富有挑戰性和創新性,從查閱資料、制訂實驗實施方案、后期數據處理分析、總結和撰寫研究報告等方面得到鍛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創新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9]。

4 參考文獻

[1] 闞建全.食品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

[2] 楊華,戚向陽.地方本科高校食品化學課程合作討論式教學探討[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21(5):115-116.

[3] 張汆,賈小麗,孫艷輝.高校食品化學實驗課程內容設置的分析與探討[J].中國高教探討雜志,2010,22(4):49-50.

[4] 趙國華.食品化學實驗原理與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5] 王志兵,邱芳萍,彭悅.對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31(2):84-85.

[6] 付莉,楊愛麗,顧英.《食品化學》與創新型實踐教學[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2):78-79.

[7] 侯方麗,徐金瑞,胡勇.關于食品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J].大眾科技,2010(9):182-183.

第9篇:有機化學綜述范文

現時代即E-時代,信息技術顯身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校園自然無法例外。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0大學生網絡文化調查報告》顯示,76.8%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4個小時以內,擁有筆記本或者臺式電腦的大學生比例已經達到90%,這些都為E-時代教學創造了有利條件。E-時代教學集網絡技術、音視頻技術、計算機技術、存儲技術和通信技術于一體的多媒體技術、智能化技術與自動化技術等緊密結合的系統工程。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的化學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第一要務,把學生素質的培養放在課堂教學的首位。以往對各種網絡技術開展教學只有少量零散的報道,或者僅局限于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還沒有形成一個綜述性的專門總結。筆者在化學教學實踐中廣泛收集資料,聽取資深教師經驗,總結出了以下幾種E-時代化學教學方法。

1.響應低碳生活之電子作業。

電子作業依托電腦和互聯網,不再需要遞交紙質作業。這樣就節省了紙張的使用,也就相當于為響應低碳生活做了應該做的。在筆者的教學班上,要求學生的作業都利用電腦完成然后發送到指定的郵箱或者通過QQ發送至相應的老師。根據筆者在操作中的經驗,這種作業遞交方式帶來的不僅僅是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教師和學生及時地溝通互動,從遞交作業到批閱作業再到反饋信息的周期大大縮短,從而達到及時與學生交流的目的,而傳統的批閱作業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2.改變傳統的書寫方式之Chemdraw等化學作圖軟件。

在E-時代之前,人們在化學作圖方面存在諸多不便,對于一些簡單的無機和有機化合物分子,傳統的書寫還能應付的過來。可是,當遇到比較復雜的配合物和復雜的有機化合物時,不僅很難準確地畫出理想的化學結構,在美觀方面就更難達到要求了。隨著Chemdraw的使用,這些傳統書寫的諸多不便迎刃而解,它強大的功能幾乎能滿足現階段所有化合物結構式書寫和化學實驗裝置圖作圖等的需要。學生對Chemdraw的興趣,源于該軟件的強大功能,它使得原本很復雜的繪制工作從而變得簡單、快捷而又美觀,更是讓生活在E-時代下的年輕一代共享時代帶給他們的“禮物”———時展進步的優秀成果。

3.通過網絡資源,搜索專業化學知識。

E時代下的學生,對搜索信息的技能有著更高的要求。通常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已經可以滿足大多數學生的知識需求。在筆者的教學以及實驗班上,要求學生應用多種方式獲取文獻信息,以此來鍛煉其對信息的把握能力,從而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例如,搜索有關“正溴丁烷的制備”的文獻,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正溴丁烷+制備,很方便地得到相關的資料,這樣他們會獲得之前和現在很多專家學者在這方面所做貢獻的信息,可以為實驗預習更好地準備,也可以在實驗結果不太理想時分析出癥結所在,這樣為后續實驗的改進打下基礎。但是,網絡紛繁復雜,有一定的局限性,有關專業知識的準確性難以得到保證,許多知識也缺乏權威性。因此,作為E時代的現代學生,除了可以通過上述資源尋求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學校的圖書館所購買的專業網上電子資源,從而使得到的化學專業知識具有準確性與權威性。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一些搜索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本專業本學科知識的了解,擴寬知識面,培養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達到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升華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4.新生的師生同學交流平臺之QQ群、博客、微博。

為了更好地服務教與學,筆者已經在教學班內利用QQ群建立起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能及時分享有關學習方面的資料;及時解答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這些問題甚至不僅限于有機化學;及時收集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各種建議與意見,保持教與學的緊密結合。學生們在此平臺上相互交流學習方法、討論學習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圍繞著如何學好課程內容,我們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利用群郵件和群共享我們能最廣泛地傳遞我們的學習信息,共同分享我們的學習資料。只要有一個人得到信息,就能讓群內所有人及時共享到此信息。QQ還提供了強大的離線發送文件,復制圖片等功能,這些都給QQ群的運用帶來了便利。博客與微博在化學教學方面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應用,所以筆者也相應地建設了上述平臺來服務化學課程的教學。筆者認為博客的零技術、零成本、零機制、個人性、互動性等主要特征和功能,使得博客易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從而使博客可以走進我們的化學教學。作為一種網絡傳媒,博客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能提供及時學習、及時記錄和及時的自主學習工具,可成為支持群體交流并達到資源共享的平臺及教師進行隨時跟蹤評價的有利工具。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輕視網絡的教育是近視的,在當今網絡資源的知識海洋里,應積極充分地利用和開發博客這一新的課程資源,使之為化學教學服務,成為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好幫手。

5.逐漸退出舞臺的公共電子信箱。

有部分教師采用了公共的電子信箱,公共信箱通常設置了公開的賬號,密碼,可供所有選擇這門課程的學生自由登陸,上傳課程教學資料等。應該說,公共信箱在E-時代早期是具有較強的功能性,不過,它已經逐漸被功能更為強大的QQ群所替代。由于公共信箱對任何人是具有相同的權限,因此無法進行良好的管理,電子信箱中的信件內容無法保證正確性或者權威性;此外,由于互聯網的匿名性,有少數學生無心或者有意更改電子信箱的密碼,直接造成了電子信箱的失效。所以,公共電子信箱正逐漸退出E時代的舞臺。應該注意到,有部分教師考慮到工作忙,無法實現在線答疑從而選擇公共電子郵箱的方法來代替QQ群,這種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實,有關在線答疑可以通過提供QQ群平臺,讓班上同學自行交流的方式來解決,當然也可以采取高年級學生或者研究生擔任教學助理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二、實踐教學方法的經驗

1.促進化學教師的反思和交流。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博客或微博,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建議與意見中自我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總結每天的教學心得,記錄自己所使用的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記錄自己在教學組織實施中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等。通過與學生在QQ群上的交流,了解學生們的學習動態,收集學生們的建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從而在各方面反思自己教學活動,優化教育,服務教學,可以使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得到及時的推廣和普及。

2.鼓勵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積極地參與。

QQ群也給學生之間創造了交流的平臺,利用QQ群的深入交流的特性,在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化學學習小組,分別對不同的學習主題進行協作,通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參與、交流與分享,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協作能力,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3.加強化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QQ群和博客為化學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教師可以將化學學習資源放在QQ群和博客上,供學生進行瀏覽或下載,也可以把學生學習化學的進步狀況記錄在QQ群和博客上,激勵學生的學習。學生也可以通過QQ群和博客記錄自己每一天的學習心得,收集有價值的化學學習資源,可以把學習中遇到的化學問題或一些想法通過QQ群和博客傳遞給老師,與老師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通過QQ群和博客,促進了化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了解和理解,加強了師生之間交流和溝通,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這勢必會有利于我們開展化學教學工作。

三、總結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妈妈5高清中字在线观看| 高嫁肉柳风车动漫| 日日橹狠狠爱欧美超碰| 免费A级毛片无码视频| 日本dhxxxxxdh14日本| 欧美午夜性春猛交|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热久久最新视频| 国产大片51精品免费观看| jizz性欧美2|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免费国产a国产片高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 a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三级黄色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性囗交xxxx| 午夜三级三级三点在线| 黄色片在线播放| 天天插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九九九|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在线播放| 与子乱勾搭对白在线观看| 柳岩aa一一级毛片| 免费动漫人物扑克软件网站| 香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性伦鲁啊鲁免费视频| 91频在线观看免费大全|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亚洲五月激情网|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 久久受www免费人成_看片中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