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范文

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

第1篇: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范文

[關鍵詞]美術電影藝術聯系

一、美術與電影的藝術淵源

相對于歷史悠久的美術傳統,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繪畫一直被認為電影藝術的母體藝術,是不同時代和流派的美術作品為電影的視覺造型提供了足資借鑒的養分。彼得·格林納威曾說:“我從來都深信,幾個世紀以,無數在電影家之前的畫家們對絕大部分問題已經提出并解決了,大批載著問題與答案的繪畫作品構成了我們集體的記憶,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一切關心畫面,渴望制作畫面的人都應回過頭來挖掘這座不斷更新的巨大寶庫。”一部電影的視覺風格由構圖、色彩、光影、運動等元素構成。優秀的電影導演在影片視覺結構的處理上獨具匠心,創造出極富藝術表現力的影像畫面,并體現出獨特的視覺風格。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于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霸幈P”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后,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鐘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鐘,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于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制成功了“攝影槍”,并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制造的“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梢哉f電影的產生是繪畫藝術發展到一定程度,與光學技術、攝影藝術共同結合而生發的產物。

因此,電影在視覺造型、色彩、光影上吸收、融合繪畫藝術的觀念和表現手法,在中外電影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同時,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電影藝術觀念的變化,電影表現語言也日益豐富。世界上一些有著美術經歷的電影大師更是恰到好處地將自己的美術修養和技巧體現在自己的創作里。例如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早年學畫,深受日本傳統美術影響。他的影片的視覺風格洗練,純凈而古樸。黑澤明為了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他的許多影片都是先畫好鏡頭畫面。僅《亂》和《影子武士》就分別畫了好幾百張,充分體現了他深厚的美術素養。在實際拍片時,他甚至要求演員按照構圖中指定的位置來表演,不能因偏離造成構圖中的不均衡。日本著名電影評論家佐藤忠男指出:“黑澤明的作品同日本古代美術的傳統深深地連接著。”被譽為前蘇聯最后一位天才導演的格拉杰諾夫同時也是畫家,他的影像結構奇特而均衡,色彩含蓄、明凈,艷麗而和諧。由于畫面中沒有大的透視與景深,所有的事物都仿佛呈現在一個平面上,如同一幅幅中世紀的壁畫。格拉杰諾夫把自己對繪畫、宗教、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融匯成詩化的電影語言。其影片的視覺風格獨樹一幟,具有超凡脫俗的品質。法國電影大師布萊松在做導演之前是畫家,有著相當高的美術造詣,因而他的影片中顯露出法國悠久、獨特的美術傳統造型韻味。

與以上幾位電影大師相似,英國著名導演彼得。格林納威早年受過完整的美術教育,對美術理論和實踐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精通藝術史,17歲時就開始舉辦繪畫展覽,曾一度為自己是做畫家還是做導演猶豫不決,后來卻成了“電影圈里的畫家”。格林納威對西方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繪畫傳統有著深刻的理解力,并且一直從事繪畫創作,因此他在導戲時美術傳統深深地影響著他,他的許多影片中常出現藝術大師繪畫的影子。

二、電影本質屬性對美術手法在作品中展現的要求

在一部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它的美術屬性的體現被看作使整個影片水平的重要標志,每一部電影都有專門的美術師在掌控作品光影、色彩、造型等元素。美術師在拿到劇本進入構思階段,在把握主題意念的基礎上,確定基本情調的基礎上,要探討影視作品的總體造型結構并形成造型基木框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必要性在于要對不同主題、不同結構影視作品的設計要采用不同光影、色彩、造型形式,要“量體裁衣”,找到恰當的、獨特的造型結構和形式及落實構思的途徑。

首先,電影美術屬于時空藝術,是視聽綜合的藝術,對于電影美術來講更突出了綜合性、兼容性的特點。銀幕造型形象的時間因素和運動因素、色彩因素是構成電影藝術性的重要元素。蒙太奇、長鏡頭、表演手段、美工手段、造型手段等,攝像、表演、光影、色彩、字幕、布景美工、道具、化裝、聲音等表現手段最后融匯在流動的畫面與伴音中,電影造型形象成為一種在時空流動過程中展現的空間造型,具有四維空間造型的特點。這就要求電影美術師在場景設計上要樹立運動觀念,并且,要使立體空間環境符合劇情要求,符合攝像機鏡頭特性,符合鏡頭角度和運動變化。

其次,電影美術設計的創作方式以劇木為造型構思的基礎,各種造型手段的設計均要以劇本為依據。一部電影在劇作結構、情節安排、人物關系、場景設置等方面會有許多差別,而且都會涉及和影響到電影美術設計的構思和處理方法。電影除了文學劇本之外,還有一個導演的分鏡頭劇本,導演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和總體構思與意圖明確化、具體化。

第三,電視和電影美術所創造的銀幕和熒屏的造型形象和畫面效果都要求達到視覺的逼真性。電影的熒屏形象的逼真性,是由電影特殊的傳播方式,攝錄手段造成的,所以電影美術已經不僅僅是平面的繪畫,而是受著傳播、制作方式制約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數字傳播手段,先進的攝像機械、錄音設備及編輯電子化系統、激光視盤等的采用使熒屏的仿真度、清晰度越來越高。

對于同為視覺、聽覺綜合藝術形式的電視劇來說,電影在美術制作、表現、傳播等方面存在著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物質材料、制作方式、傳播途徑及審美方式等方面,因此,必然會影響到電影美術和電視美術創作的不同。

首先,電視劇與電影在美術形式上存在制作方式上的差異。制作方式的差異首先是媒介材料,攝錄工具的不同。電影的媒介材料是膠片,而電視的媒介材料和傳播工具是攝像機和磁帶。電影的樣片是要經過洗印才能看到結果,如要重拍技術要求很復雜。但電影的銀幕放映效果、清晰度要大大優于電視劇。而電視劇的制作方便快捷,在攝錄現場通過監視器就可以直接看到拍攝效果。

其次,電視劇和電影的觀賞條件和方式不同。電視劇是通過電視機的傳播傳達給觀眾,是一種家庭化,公開式的藝術欣賞和娛樂方式。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是隨意的,無任何限制的,可以走動著看、交談、躺臥著看,也可以邊喝茶邊飲酒看……觀眾可以由著自己的性情隨意看。專門看電影,隨便看電視”一點不錯,看電影觀眾去電影院是一種目的明確的藝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公眾性的社會活動。看電影和去劇院聽歌劇、看話劇、芭蕾舞,到音樂廳聽音樂或到美術館看展覽等藝術活動是人的一種審美心理體驗。因此電影制作者、消費者對作品造型、畫面、色彩的藝術性的要求較高,甚至將作品的美術屬性提高到電影靈魂的高度。

三、美術在電影藝術中的主要形式

繪畫藝術的基本元素主要是線條、結構和色彩,這些反映在電影藝術中就是造型、色彩、光影等因素,這些也正是電影美術屬性表現的主要形式。

(一)造型。總體造型觀念是現代影視造型觀念的重要特征。電影美術師的造型觀念尤為重要,這是影視藝術發展的必然性。雖說電影視覺和聽覺的綜合性藝術,但視覺更為重要,因為電影是需要觀眾看的。在電影的創作中,美術師要與導演、攝影師等主創人員在創作上取得統一意見和認識上的一致性,這是一條重要的創作原則,在實際的工作中,意圖的統一,往往是以導演意圖為主的統一,這是為使影片形成完整而有特色作品的必由之路。美術師在分析劇本確定造型觀念進行設計之初要先做一次導演探索,然后再進行設計。美術師只有從導演的角度審視全部作品,從全局出發,考慮演員的空間調度,攝影機伴隨的工作空間,最后落實在有機的造型處理才是正確的創作之路。有經驗的美術師都是從抓劇本的主題思想入手,集中形成自己創作的構思,為體現中心意念進行造型設計。前輩電影美術師韓尚義談到:“許多優秀的布景設計,是作者從劇木主題思想中引出自己有關的生活積累和全部智慧,通過集中提練、勞心焦思、多方探索,最后以鮮明、生動、富有魅力的藝術形象表現在銀幕上?!?/p>

(二)色彩。色彩在任何藝術中都非常具有表現力,電影當然也不可能例外,色彩是表達濃烈感情最有效的無聲語言。色彩的基調、變化往往是劇情、感情產生張力的有效手段,同時它對于作品的背景,制作人的審美特點、表現習慣有著深層次的反映。我國被稱為“第五代”的大腕導演們對于色彩的應用是相對比較成功的?!都t高粱》的色彩以紅為基調,將黃褐色的土地、綠油油的高粱和大紅、雪白的衣褲放在一起,造成了鮮明的原色對比,粗獷而強烈,很有視覺沖擊力和中國西部農村景色美感,奏出了燦爛熱烈、生機勃然的紅色交響,紅高粱,十八里紅,顛轎中的紅轎子,最后是天、地、人全部沐浴在血與太陽的色彩空間中,創造了符合影片生命主題的粗獷、濃郁、騷動不安的生存環境,貫穿于其中的紅色基調體現出影片“豁豁亮亮,張張揚揚”的氣質和自由奔放如烈馬奔騰的情緒。電影畫面色彩表現力和敘事性也經常體現在服裝和道具等方面,如《花樣年華》是運用服裝顏色來表達女主人公豐富多彩內心世界的一個樣板,《雷雨》中繁漪服裝紫色的越來越深正與她心靈中越來越多的絕望相吻合,《我的父親母親》中青瓷碗的清麗無華則是純樸愛情的一個象征,它很好地參與到了影片的敘事過程—特別是人物情感發展過程中去。正如巴拉茲所說,映現于電影畫面上的各種色彩,不僅是再現性的,還必須是具有藝術表現性的。

(三)光影。與電影畫面明暗密不可分的是它的光影效果。在著名與電影畫面明暗、光影密切相關的是色彩。以彩來說,各種色彩的恰當運用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和心理上的沖擊,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敘事功能。電影經常用黑白片部分來表示過去時內容,用彩色片部分來表示現在時內容,如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為了特定的表達需要,張藝謀則用黑白片部分來表示現在時內容,用彩色片部分來表示過去時內容。不管在白天還是夜晚,不管在月下還是燈前,不管在室內還是野外,物質世界的明暗總是無處不在的。然而,“四圍山色中,一鞭斜陽里”,“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因此,電影畫面所具有的明暗,既有它的自然屬性,又有它的特殊功能。陳凱歌在《黃土地》敘事中為了讓觀眾很好地感受到顧青與翠巧的話別具有“說者有心聽者無意”的效果,就讓有心的說者翠巧坐在明亮的窯洞門口,而讓無意的聽者顧青站在黑暗的窯洞里。對于任何藝術創作來說,除了選擇的因素之外,還有安排的可能,電影畫面的明暗效果,也可以被做出很好的安排來幫助影片進行敘事。王家衛《花樣年華》的大部分畫面都拍得很暗淡,既符合故事發生的時代氛圍和生活真實,也切合那些場景和那份心情。

發展到今天的電影,早已不再像從前是其他藝術形式的附屬品,它借助先進的機械技術、電子技術,已經開辟除了屬于自己的甚至令美術、音樂、戲劇等藝術更加絢爛的天地,但電影總歸是在上訴藝術形式發展成熟以后產物,也還是各種以上各種藝術表現手法特殊表現形式的綜合,美術依然是電影構架的基本元素,因此,電影的發展還是要建立在對美術的重視、關注以及美術藝術的發展基礎上。

參考文獻:

[1]王瑞君.《電影電視劇中的美術造型觀念》.[M].劇作家.2006第一期,

[2][日]佐藤忠男,《黑洋明的世界》[M],李克世、崇蓮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版

[3]桂小虎,《美術傳統與電影的視覺風格研究》[J],當代電影,2005年第三期,

第2篇: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范文

【關鍵詞】融合時代;藝術融合;媒介融合;傳媒藝術;藝術教育

一、引言:藝術融合與媒介融合的“融合時代”

(一)這個時代不僅是媒介融合的,也是藝術融合的時代

在我國的高校學科體系中,“傳媒”類專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領域:一個是“新聞傳播”,一個是“影視藝術”,這多少有些約定俗成;我們通常說的“傳媒教育”,也可以大致包含“新聞傳播教育+影視藝術教育”。當前,在“新聞傳播”和“影視藝術”這兩個領域的實踐中,都出現了顯著的“融合”之勢。

傳媒學科和專業,是人文社科中較為典型的與實踐結合緊密的領域。在任何教育中,固然我們都需要鼓勵純粹經典的學院教育;而具體到傳媒教育中,在鼓勵“全人教育”的同時,我們還迫切期待結合對實踐觀照和思考的傳授。因此,當前傳媒教育的調適和發展,不可能也不應該對當下實踐中的“融合之局”視而不見。

當前不僅是一個“媒介融合”時代,也是一個“藝術融合”時代。只是我們對“媒介融合”探討得或許較多,而對“藝術融合”進行梳理和總結得尚不足。

一方面,“媒介融合”已然成為我們隨口吐納的字眼,以媒介形態大兼容、大匯聚、大交揉為基本表征,媒介融合對人類的溝通手段、聯結機制、組織運行、生產方式、發展變遷,乃至整個人類的生活生存狀態等關鍵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甚至將是持久的影響。

另一方面,“藝術融合”同樣不能忽視,如果說“媒介融合”關乎新聞傳播教育,那么“藝術融合”則直接關乎影視藝術教育。本文的主要論述切口也在于藝術融合和影視藝術教育拓展的問題。

(二)從藝術創作、傳播、接受全流程看(影視)藝術融合之勢

藝術融合較為顯著地出現,至少可以追溯到二戰之后的“新媒介”藝術中。二戰之后伴隨著科技發展,電視媒介的普遍性崛起帶來的視頻元素,為人類藝術提供了新的可能,藝術家們以此開啟了現代“新媒介”藝術的發掘之旅,視頻以及與之相聯的聲光電元素逐漸成為現代藝術的創新之維。①只不過,那時的藝術融合,尚帶有先鋒色彩,偏現代藝術實驗;而當前的藝術融合,則帶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本文以“影視藝術的新媒體化”為藝術融合的基本切口。當前藝術融合的實踐,特別是以“影視藝術新媒體化”為代表的融合實踐,已經完全滲透體現在了藝術創作、傳播、接受的全流程中:(1)從藝術創作來看,“創作元素”是大融合的;(2)從藝術傳播來看,“傳播方式”是大融合的;(3)從藝術接受來看,“接受感知”是大融合的。

第一,就藝術創作而言,藝術創作元素大兼容、大匯聚、大交揉。

自攝影術誕生以來,攝影藝術、電影藝術、電視藝術、數字新媒體藝術等之間的差別,往往不像傳統藝術中文學、建筑、音樂、繪畫、舞蹈、雕塑、戲劇等藝術形式的獨立性之大。如“影”與“視”“影視”與新媒體藝術之間常常呈現出混合狀態,作品中常常是圖、影、視、聽、網等元素的無縫、自然、毫無違和感的融合,我們對當下許多引發大眾參與、社會關注的傳媒藝術作品,越發無法精確界定其究竟是電影、電視,還是新媒體的什么藝術。同時,經過現代傳媒改造了的傳統藝術形式,也往往呈現出相似的融合之狀。②在創作元素融合的同時,多元的創作主體也在融合,如精英式和草根式的創作主體的融合。

第二,就藝術傳播而言,幾年前還是新鮮學術與實踐話語的“跨屏傳播”,如今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字眼,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藝術與傳播環境發展變化之快。

與傳統的電影作品在影院播放,電視作品在客廳觀看不同,當前影視藝術的新媒體化,使得影視藝術的傳播方式是融合的、無一定之規的,一個影視藝術作品可以在傳統的影院或客廳播放,但更多地融合進了臺式電腦屏、手提電腦屏、Pad屏、智能手機屏、樓宇影視屏、移動電視屏等多屏幕。具體選擇哪種傳播方式觀看完全由觀看者的需求而隨意“任性”決定,而且觀看還常常在這些屏幕之間轉換;無論是選擇還是轉換,對于觀看者來說便捷度都非常高。

由此,以藝術傳播為中間點,在其前端的藝術創作里,創作者在創作之初甚至就是以跨屏傳播的思維為導向的。在其后端的藝術接受里,接受者在影視藝術接受時很可能是“多任務化”的,同時攝取來自如智能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等幾方發來的影視藝術符號,進行影視藝術欣賞;或者一邊通過智能電視屏、電腦屏進行影視藝術欣賞,一邊在手機屏上進行影視藝術評論。諸如此類的可能已經十分普遍,樣態也不勝枚舉。

第三,就藝術接受而言,融合既體現為一種“感知的融合”,也體現在一種“欲望的融合”。

當下借助新媒體技術,藝術創作、傳播與接受這個藝術活動全流程下的各環節,開始變得邊界不清;藝術創作者、傳播者、接受者之間的身份與作用之異,也越來越小。況且,未來的藝術作品傳受,在虛擬現實(VR,VirtualReality)、增強現實(AR,AugmentedReality)、混合現實(MR,MixedReality)的技術與語境之下,更將越來越全方位的同時動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乃至味覺,開展深層意念力的大整合、大融合。

同時,在新媒體時代的培養之下,藝術接受者的觀看欲望也在融合化,正如當前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撕裂”狀況一樣,我們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觀影,無論是個體還是總體上說,都常常會出現一種多元的瞬間融合,如消費和娛樂、刺激和情感、主流和邊緣、現代和后現代等的感情、需求、欲望融于一身。而且,一個人就是一種特殊的感情、需求、欲望,而它們最終于網絡中融合。

無論如何,從更加宏大的視野來看,融合時代是人類創新與進步的最新表征,也會代表著人類前進的齒輪永不停歇;它是一股永遠向前的力,裹挾著民族與國家、社會與文化的前行。如是的變化,是本文依托的時代背景,也是我們思考影視藝術教育拓展的基本動因。藝術實踐中出現了巨變,這種巨變以兼容與混合為標識,那么我們的藝術教育、影視藝術教育也不能止步不前,以固定的思維、布局和模式“包打天下”。

二、走向傳媒藝術:融合時代影視藝術教育發展的一次拓展

(一)藝術融合實踐下,需要培養學生面對藝術時的“融合”視野和思維

如前所述,影視藝術是與實踐關聯度較高的領域,如果說其學科發展至少分為研究(學術)和教育(學生)兩個維度的話,那么,影視藝術“研究”可以或者需要與藝術實踐適當保持距離,有時還需要保持較大的距離,以便冷靜觀察與思考;但影視藝術“教育”與實踐發展的潮流與趨勢距離過大,甚至無視實踐發展,這不僅不合時宜,更會帶來嚴重后果。

因此,既然藝術實踐、影視藝術實踐的融合發展之勢如此,我們在藝術教育、影視藝術教育中,就需要動態關注并調整自身發展,不斷適應,并最終不斷引領實踐的發展。影視藝術實踐的融合之局,需要我們在影視藝術教育中,也必然要增加“融合”的思維。

在戲劇與影視學中,既有的攝影專業、電影專業、廣播電視藝術專業、數字新媒體專業等專業教育,是基礎性的、極端重要的,對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在當前的實踐格局下,如果我們的影視藝術教育完全固守于“工業化式”的、條塊清晰的思維和模式中,學電影、電視、新媒體專業的學生完全固守于自己藝術形式的邊界之內,認為學電影就是純粹的做電影、學電視就是純粹的做電視、學數字新媒體的就是練好數字技術便萬事大吉,而彼此不交叉、不互視、不兼容,那么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就可能會在就業和再發展的過程中,因過于狹隘而變得適應度低,難以對當前融合藝術生態和思維有基本的準確駕馭能力、全面理解能力。

面對融合之局,基本的影視藝術教育拓展原則應當是:培養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維鍛造上,既精于某一形式的影視新媒體藝術樣態,同時又能夠將圖、影、視、聽、網等藝術元素融合打通。某種程度上說,前者更多偏技能和知識,后者更多偏思維和視野。這對影視藝術教育者和學生來說,要求自然較之以往更高。

除此之外,相當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還可以培養一部分學生,如未來可能從事藝術管理、藝術策劃、藝術統籌等工作的學生,從本科教育一開始就以“融合”的思維“打底色”,讓他們自覺地認為:藝術樣態、影視藝術樣態的“融合”是天然的潮流與趨勢;在這種思維下,圖、影、視、網等都是可供使用的來源、手段、渠道,只是根據不同的藝術目標進行不同的組合和結合而已,這些形式和元素之間有區別但無隔閡。這些學生在單一的藝術樣態的創作水準和技藝上未必高超,但卻更擅長以整體的、聯系的、綜合的、兼容的宏闊視野面對、使用、自由重構那些原本就是融合著的藝術元素、形式和樣態。

正如當下火熱的微信公眾號的編排一樣,傳統圖文思維強的人可能更多習慣運用文字+圖片的方式呈現內容,影視視覺思維強的人可能更多習慣使用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內容,而藝術融合思維強的人可能從一開始就習慣于“文+圖+短視頻+圖表情+顏文字+GIF動圖+語音+音樂+……”的混合方式和“舒緩+卡頓+跳切+閃回+快進”的混合節奏呈現內容。

同時,我們還需要看到傳媒和藝術的融合,注重并思考如何從當代的傳媒視角看待藝術,又如何從當下的藝術視角看待傳媒。不知我們作如下對舉是否合適:某種程度上說,傳媒事關信息傳播,是在生活世界為人之生存提供支持,腳踏堅實的大地;藝術事關精神品級,是在彼岸世界為人之提升提供引領,面朝遼遠的天空。傳媒和藝術,在相互粘黏的狀態下,保持著一種長久的互動需求與互動能力。二者的完整,是否本身就是一種人類世界的完整方式?由“傳媒+藝術”而促發和帶來的人文景觀,是否也就有一種隱秘而強大的人類人文涵蓋力?

當然,這種融合思維鍛煉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與時代氣質緊密結合,我們在教育中也需要注意對此多有肯定,加以利用,趨利避害。從某種意義上說,年輕人的文化最終將是主流文化,新一代的生命和活力終將替代前一代而繼續走下去,雖然在這種替代的過程中青年人的非主流文化會經過一定的主流化規約過程。

(二)傳媒藝術研究和教育的提出:融合時代影視藝術教育的融合式拓展

綜上,我們迫切需要一種能整體地、聯系地考察上述諸多藝術形式的研究和教育,以便順應當前藝術教育、影視藝術教育的潮流與趨勢。當然,這不是對之前影視藝術教育既有專業和學科的替代,而是一種拓展增容。畢竟,藝術實踐兼容與混合了,藝術研究和教育也不能各藝術形式互不相通、孤立不往來。

這種新的研究和教育,需要綜合、整體、聯系地思考融合了圖、影、視、網、新技術新元素的藝術。由此,我們提出了傳媒藝術研究和教育。

傳媒藝術指自攝影術誕生以來,借助工業革命之后的科技進步、大眾傳媒發展和現代社會環境變化,在藝術創作、傳播與接受中具有鮮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眾參與性的藝術形式與族群。

傳媒藝術主要包括攝影藝術、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藝術形式,同時也包括一些經現代傳媒和傳媒技術改造了的傳統藝術形式。③

“傳媒藝術”的命題之所以能夠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下這個“藝術融合”時代對我們的提示。這個時代里,我們忽然發現,藝術元素和形式的大融合,讓我們對圖片藝術、電影藝術、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之間的區分越來越難以把握;新的藝術生態,似乎需要一個超越單一藝術形式的上一級概念來概括。我們也忽然發現,單純的傳統藝術理論、解釋范式和教育教學,越來越難以完全解釋藝術元素和形式融合之后的新的藝術生態。我們似乎需要一種動態發展過的藝術理論和教育抓手,以拓展藝術學、藝術教育的外延。

當然,對傳媒藝術的厘定,是一個嚴密的過程,是在藝術史和傳媒史的交叉界定中確定的。之所以將攝影作為傳媒藝術家族的起點,也是和本雅明視攝影為藝術的“機械復制時代”起點的判斷是一致的。傳統藝術家族的藝術形式基本是手工復制的,而傳媒藝術家族的藝術形式則劃時代地進入到機械、電子、數字復制。傳媒藝術在外部與傳統藝術有諸多鮮明區別,在內部又共享邏輯一致的科技性、媒介性、大眾參與性,將人類藝術分為“傳統藝術”和“傳媒藝術”兩大族群,不失為一種新的觀察人類藝術世界的視角和方式。具體厘定,另有專文討論。④

傳媒藝術主要包括攝影、電影、廣播電視、(數字)新媒體藝術,以及一些經現代傳媒和傳媒科技改造了的各類藝術形式。傳媒藝術學的研究對象是這些傳媒藝術活動,傳媒藝術學是關于傳媒藝術的本質、特性與規律,起源與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原理與規律的學問;也是從藝術出發,并以傳媒視角對藝術進行考察與總結的學問。傳媒藝術學偏屬一般藝術學、基礎藝術學、藝術體系學的范疇。傳媒藝術研究對象的確立,需要從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的交織中把握,也可以從前文對傳媒藝術與傳統藝術、現代藝術、視覺藝術、傳播藝術、藝術傳播的辨析中參見。

與傳媒藝術學這個藝術學理論之下的二級學科相近的二級學科或方向主要有:藝術史論、藝術批評、藝術管理、藝術產業、圖像學、攝影學、音樂學、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學、數字媒體藝術、新聞學、傳播學、文化學、社會學等。雖然傳媒藝術學與這些學科方向彼此之間關系緊密,在理論基礎、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接近與相似,但是在研究格局、研究視野、研究方向、研究重點等方面,本領域有相對獨特的屬性。

第一,與藝術史論、藝術批評、藝術管理、藝術產業等學科方向相比,傳媒藝術學注意了媒介與文化研究視角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注入,既致力于建構傳媒藝術史、傳媒藝術本體理論等基礎理論體系,也注重開展傳媒藝術實踐與創新、傳媒藝術產業等具有較強應用性的理論研究,還探索開展傳媒藝術與文化的宏觀戰略性、決策性研究,從而豐富藝術學理論的學科體系。

第二,與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學、數字媒體藝術等已有的相關二級學科相比,傳媒藝術學更注重從藝術與媒介屬性、藝術與媒介融合等方面拓展與超越單一藝術形式和單一媒介形態的研究格局,建構綜合研究的視野;也致力于從傳媒藝術基礎理論層面、提升傳媒藝術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層面開展傳媒藝術重大理論命題的研究。

第三,與其他門類的相近學科相比,如傳播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傳媒藝術學立足于藝術本體,不拘泥于具體的傳播流程,也不囿于微觀的傳媒與文化生產實踐,而是更注重在理論層面研究傳媒藝術所形成的物質、制度、精神構成,在更宏觀的層面為指導傳媒藝術生產與傳播的實踐發展,提供系統化、規律性的理論指導。⑤

當然,傳媒藝術教育的構建,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在未來必然會遇到不少不足和困難需要補足和克服。例如,來自單體傳媒藝術形式的研究者、教育者,如電影、廣播電視、新媒體研究者,需要補足對其他藝術形式以及傳媒問題的體驗與理解,這要求研究者、教師下數倍于門類藝術研究的功夫;同時需要增強宏觀、綜合、聯系地考察傳媒藝術族群的能力。例如,來自文藝學、美學的研究者、教育者,需要補足對藝術學的理解。例如,來自其他學科的研究者、教育者,需要補足藝術學的知識基礎、邏輯體系、表述方式、實踐體驗,也需要補足美學功底與藝術哲學研究,否則傳媒藝術研究和教學只能是一些外圍思考,而無法觸及到藝術與美的內核。

第3篇: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范文

1高校開設實用性藝術類公共課程的意義

實用性藝術類公共課程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開設這類選修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都具有不同尋常的效果。高校實用性藝術類公共課程包括攝影技藝、影視攝制與后期制作、電影電視畫面語言、動畫動漫制作、傳媒廣告策劃、當代音樂舞蹈、音樂音效制作、舞臺背景設計與制作、舞臺燈光音效技藝、家庭裝修藝術設計、商業裝潢裝修藝術、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園藝設計、書法技法、插花藝術與培育技術、陶瓷設計與制作、工藝美術設計、民間民俗藝術設計與制作、古玩字畫的鑒賞、玉器石料雕刻技藝等。這類課程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藝術感知力,提高學生品賞鑒別高層次藝術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業就業的技能,并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

2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現狀

2.1缺少校本教材

從某種程度上說,課程的教學效果,與教材的內容有很大的相關性。藝術欣賞作為一門高校公共選修課,必須要有足夠的相關資料和教材供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自由選擇與處理。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不少高校所使用的藝術欣賞教材均為校外專家編寫的全國通用的教材,這些教材突出的問題是教材的單一化模式,但是在具體的論述中,在內容方面僅僅是就門類論?T類,就作品論作品,而忽視了一種審美和文化內涵的深化。

2.2教學內容陳舊

在教學中,往往又側重作者介紹和作品主題,與有關作品藝術特色的總結分析往往被忽略。誠然,了解藝術家的人生經歷和作品背后隱藏的故事有助于理解、欣賞藝術作品,但是教師對作者過多的介紹,只是滿足學生對畫家本人的好奇心,無法形成有效教學,無助于學生實際欣賞能力的提升,從而使藝術欣賞課程的開設流于形式,失去意義。同時,忽略地域文化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也會使教學內容失去吸引力。

2.3教學方法單一

在調查中還發現,高校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主要采用理論講授法。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原本充滿樂趣的藝術欣賞課變成了“從理論到理論”的“一言堂”,雖然在教學過程中也設計有師生互動的環節,但多停留在師生一問一答的形式上,教學還是“填鴨式教學”,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制約,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被動的參與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高校實用性藝術類公共課程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3.1突出方法性,講好“首堂課”

在藝術類公共選修課教學中,首堂課應以引導學生認識課程的實用性和社會需要性為主要目的,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特點,讓學生自己感到可以掌握一門技藝,將來到社會上也可以為自己的創業就業所用。因此,教師切不可把課程的技藝描述得難度系數極高,非常難學,這樣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個別學生還會產生恐懼心理,大大削弱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甚至會出現厭學的情緒。教師應把課程中符合學生興趣的部分以及可能出現的興奮點有意地摘選出來,并在課堂上突出描述,并配合表述語態,提高教學的感染力,達到激發學生上課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的作用。所以,教師在藝術類公共選修課上準備講授第一堂課時,切不可敷衍了事,一帶而過,匆忙進入主要課程內容的講述,而要把首堂課當成課程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認真對待,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熱愛這門課程的熱忱,從而給這門課程重新定位,甚至學生會調整他們的業余時間花更多的精力去學好這門課程。

3.2突出實用性,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藝術類公共課程教學應根據課程的需要和不同課程的特點進行內容改革,基本指導思想是有助于學生就業創業。藝術類公共課程的課時數一般在32―48課時,因此,在有限的課時數當中如何把握好內容的關鍵部分,并側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內容則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藝術設計類公共選修課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使用通用的和流行的一些設計軟件,在有限的課時中把基本的設計方案和樣式教授給學生,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實實在在地掌握了一些實用技術,同時又得到了藝術的熏陶。

3.3綜合應用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充分應用校內外資源,可以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校內資源包括現有的藝術類實驗教學設備,如電視演播室、影棚、舞蹈排練廳、影視后期非線性編輯系統實驗室、動漫設計實驗室、廣告設計實驗室、音樂錄音棚、多媒體藝術實驗室等實驗教學設施,教師要充分加以利用,要與教務主管部門協調好,通過學校統一部署,給予政策支持,暢通使用渠道,為教師解除后顧之憂,保證藝術類選修課程的學生也有上實驗課的機會。

3.4注重“尾部”教學環節,實行多樣化考試改革

第4篇: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范文

我常??紤]這是為什么?為什么電影藝術在人們眼睛里就會比其它的藝術姊妹要低俗?是電影工作者的水平低于從事其它藝術的人們?恐怕還不能作出這樣簡單的結論。有一點可以肯定:這與電影藝術的特性有關,正是這樣的特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使電影藝術成為說的“俗文化”的。

眾所周知,小說是一種文字藝術。它作用于人們的第二信號系統,借助于讀者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力完成其藝術欣賞過程。盡管小說無法展現作用于第一信號系統的視覺場面,(即便是《老人與?!愤@樣的小說,我們也很難真正體驗到大海的視覺奇觀。)可是,觀眾的參與和想象活動是藝術審美的生命,小說擁有了這樣的特性便成為了一種高雅的文化產品。在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中,不僅人物命運能得到充分的展現,而且人物豐富復雜得難以言狀的內心世界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揭示。《奧勃洛莫夫》中的奧勃洛莫夫在床上一動不動地躺著,作者就能把他的豐富的內心活動展示給我們。也許,只有小說有這樣的魅力:一部小說的情節或細節描寫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被讀者淡忘了,然而那小說中眾多的成功塑造的人物卻在讀者心中長存甚至伴隨他們一生。我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文字有利于塑造復雜的人物個性和千變萬化的內心世界。在小說之林里,即便是象西德尼.謝爾頓或瓊瑤這樣的通俗小說作家,也依然必須在人物個性的塑造上下一定的功夫。

再看戲劇。由于戲劇的空間表現的顯而易見的局限性,導致它不可能依靠視覺手段。因此戲劇的真正武器是對話。戲劇家們運用對話來展開情節和沖突,揭示人物關系和性格。如果對話過于膚淺,流于生活的表面,如果我們通過對話看不到人物心靈和性格中那些隱秘的層次,戲劇就會變成毫無戲劇性可言的淺薄的東西。所以,戲劇沒有選擇,既然它不能用視覺的奇觀來嘩眾取寵,就只能靠對人性深刻的揭示來將觀眾吸引到劇場里來。正因如此,戲劇便獲得了高雅的屬性。無論是莎士比亞或是易卜生,無論是斯特林堡還是奧尼爾,戲劇大師們所追求的永遠是性格的豐富性和對心靈的隱秘的揭示。正是戲劇的短處成就了戲劇的高雅。戲劇也羨慕過電影的通俗性所帶來的金錢,也有人希望能創作出類似于警匪片、驚險片或恐怖片這樣一些戲劇樣式。但如您之所見,到現在我們也沒看見有什么“警匪戲劇”、“恐怖戲劇”或“驚險戲劇”形成氣候。娘胎里生就的高雅何須作東施效顰呢?

可是電影呢?電影擁有無與倫比的時空表現力,它可以表現高山大海和千軍萬馬的古戰場,可以展現星際大戰和史前生物的肉搏。它擁有任何其它姊妹藝術所沒有的視聽武器。得天獨厚的能力對人是不是有絕對的好處呢?比如一個長得十分漂亮的女孩兒,也許就因為她比別人漂亮便無需作更多的努力即能取悅于人。電影藝術的“天生麗質”正是這樣地使它無需在人物塑造方面苦下功夫就能取悅于觀眾。它可以將冰海沉船、彗星撞擊地球、龍卷風和大白鯊……所有人類能夠想象到的驚心動魄場面都展現給觀眾,并且只靠了這些視覺的奇觀本身便可以將觀眾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牢牢地吸引在影院的座位上。人物性格的塑造便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情,更遑論性格的深度。稍有文化修養的人就能分辨出一部莎士比亞劇本與《泰坦尼克號》影片中人物塑造的高下,恐怕只有才會把兩者放在一個天平上衡量。好萊塢那些高成本的大片中的人物性格的落套和淺俗幾乎成為那種影片的標致。不知是不是會有誰將一部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與該影片的文化品味看作是一回事兒?如果有,那一定是利用電影賺到了錢的人或渴望賺到錢的人,千萬不能相信他的話。電影也有佳作,在佳作里也有膾炙人口的人物性格,但你會發現那常常就是借助了對小說或戲劇作品的改編,電影編劇的原創人物寥寥無幾。而且您還會發現,改變自小說和戲劇作品的電影作品,盡管有著比原作更廣泛的觀眾面,但看過原著的人往往會抱怨這些改編實在是糟改原著,至少失去了原著的深刻性和人生品味,充其量不過是原著的贗品。

在這里,也許應該為電影藝術說上兩句公道話。我們無權要求任何門類的藝術都必須達到同樣的人文深度。要求一部恐怖片也要深刻如契柯夫的《海鷗》顯然是滑稽可笑的。畢竟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把深刻作為自己的審美目標的。恐怖片就象我們坐翻滾過山車,一時的刺激便帶來了值得花錢的愉悅。以往我們總是要求電影藝術的任何樣式都要追求人物性格的豐富立體性其實是根本錯誤的。在商業樣式的影片中,我們根本無法做到也根本不必追求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即如美國影片《生死時速》,在創作這樣的影片的時候,編劇最需要下功夫的是講好一個具有驚心動魄場面和讓人透不過氣來的故事,而導演的任務就是把文字提供的視覺奇觀設計圖逼真地展現在銀幕上。人物的類型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些電影樣式商業成功的因素之一。就象麥當勞的策略一樣,如果它的漢堡包和辣雞翅不作定型化的生產,就不會有那樣多的贏利。因為它必須用一種模式化的生產來培養人們固定的口味。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美國的西部片,其中的人物都是固定不變的類型,那些無法無天的牛仔、那些孤單闖入敵陣的英雄、那些野辣辣但善良的……所有這些就象定型生產的漢堡包,早已經培養起了一大批觀眾的口味,所以至今仍然保持著西部片的常盛不衰的觀眾群。香港的功夫片得到了西部片經營之妙吷,于是也成為中國唯一能夠殺向好萊塢的電影樣式。人物性格的復雜和立體,人物內心生活的深層結構,這些都必然會帶來作品在主題思想上的艱深和多意,這也許從來就不是把票房看作生命的那些電影投資者的意愿。我認為好萊塢為代表的商業電影是很值得今天的中國電影人研究的文化現象。一天,有個電視臺的記者問我:“您認為張藝謀和馮小剛誰更棒?”我反問他道:“你認為跳高的朱建華和打乒乓球的鄧亞萍誰更棒?”我認為他們都不錯。不能在商業喜劇如《不見不散》這樣的作品上苛責馮小剛塑造的人物膚淺,這就好象我們不能聽了相聲抱怨它太不莊重一樣。我們應該看到他的機智和幽默和敘事節奏的流暢。今天中國大部分的商業片不是太不深刻的問題,而是太不懂商業規律太缺乏商業想象力的問題,甚至是一個如何創作好類型人物的問題。

什么是類型人物?戲劇理論家和教育家貝克在他的著作《戲劇技巧》中有所描述。他認為劇作中的人物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概念化人物,他說:“概念化人物是作者立場的傳聲筒,作者毫不把性格描寫放在心上?!钡诙N便是類型化人物,他說:“類型人物的特征如此鮮明,以至于不善于觀察的人也能從他周圍的人們中看出這些特征?!边@種人物“每一個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征或一組密切相關的特征來概括”。第三種為圓整人物(RoundCharacter),也有人翻譯作“個性化人物”的。他說:“圓整人物在類型中把自己區別開來,大的區別或者細微的區別?!边@種人物具有性格的多側面和復雜性。他們的性格復雜到無法用簡單的話語來概括和分析。貝克認為,類型人物在今天還大大地存在的原因如下:①人物性格特征有限并且鮮明,這樣就易于觀眾領會和把握。②這樣的人物容易創造,更容易編寫。③鬧劇和情節劇看重的是情節的戲劇性,這樣的劇本哪怕它缺乏人物的個性化,觀眾仍然對同樣的故事百看不厭(如羅馬和伊麗莎白時代的觀眾)。事實上,中國人的敘事傳統中更突出的是對類型人物的描寫。而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也相當地固定在類型人物上?!都t樓夢》除外,我國古典章回小說中的人物和戲曲舞臺上的人物大多數便是類型化的人物(尚有一些概念化人物)。例如《三國演義》《西游記》和《水滸》中的人物:曹操性格突出的是一個“奸雄”,關羽則可以概括為“忠勇”,諸葛亮不過突出了一個“神”字。張飛性格全部集中在“直魯”上。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藝術最大的特點便是夸張,表現在人物塑造方面便是人物性格的夸張。這種夸張的方法可以總結為強化人物性格中的某一特征。這樣的方法能取得良好的劇場性,易于為更多的普通觀眾所接受。其實直到今天,中國觀眾的審美特點也沒有太大的改變。記得《鄉音》這部被專家看好的影片到湘西農村放映的時候,這部為農民創作的、表現農民的影片在農民中卻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他們抱怨說影片“分不出好賴人”來。中國農民喜歡人物立場和性格一目了然。就象中國戲曲舞臺上人物,臉譜本身就有了綜合地表述立場和性格的功能。這種審美習慣在電視劇中表現得就更加明顯。專家們對《還珠格格》獲得那樣大的轟動效果瞠目結舌,覺得不可思議?!靶⊙嘧印本腿宋锼茉於孕愿窈纹淇鋸埡唵?,簡單得幾乎有點二百五!可為了看“小燕子”竟然能夠萬人空巷!其實,瓊瑤是個聰明人,她明白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所以對所有劇中人物都采取了類型化的處理原則。您回過頭去看看,《西廂記》里的那個?炷錚魴愿裎薹薔褪歉觥傲胬砂保歡幢蝗嗣強詒兩瘛O衷謨忠恢弧傲胬砂鋇摹靶嘧印狽衫戳?,能不家喻户晓路w咳綣閬趕阜治鼉突岱⑾鄭懇桓齟蠛齏笞系牡縭恿韁械娜宋鍥涫刀甲叩氖搶嘈腿宋锏穆肥紜犢釋泛汀渡鎩分械吶鶻侵倘韙褐亍⒁緣鹵ㄔ貢閌峭懷齙囊煥N頤羌負蹩梢遠涎?,染J桓鲇笆穎嗑綺換嶠宋鎰骼嘈突恚禿苣崖憒籩諼縛冢闖靄儺障舶淖髕防礎?BR>將劇中人物作類型化處理也不一定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生活中的現實性格通常都是模糊的和多成份的,因此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現在,劇作家要從那個人物之性格的綜合成份里選出一個或兩個特征作夸張處理,就有一定的難度。首先你必須決定選擇什么。如果你選擇的那個人物性格的特征是大家已經看煩了的,觀眾就會覺得太舊。比如,我們一些表現部隊生活的作品總是愛重復這樣一些類型:傻大黑粗的農村兵、調皮搗蛋的城市兵、好媽媽式的教導員、性情直魯的連長……其實這在《霓虹燈下的哨兵》中出現的時候大家還是覺得挺好的。但現在這種類型幾乎便成了定型,就讓人覺得有些東施效顰了。描寫青年的類型人物也有很多的重復,例如以往寫所謂的好青年,總不外是說話木訥、見了異姓就臉紅;如果寫女記者一定是風風火火、瘋瘋癲癲、敢愛敢恨……這樣的人物看多了,就讓人覺得中國的影視編劇沒有想象力,光會跟在別人的后面克隆??梢?,真正的問題還不是反對人物類型化的問題,而是一個反對人物定型化的問題。其實,在中外很多的優秀作品中,優秀的類型人物不但不會被觀眾厭棄,反而會得到大家的喜愛。例如卓別林創造的那個象鴨子一樣走路的紳士流浪漢便是個極好的例子。這個小人物除了永恒的善良本性以外,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永恒的尊嚴。無論情況多么艱難窘迫,也無論對手多么強大可怕,他總是拼命地保持著自己的紳士風度和尊嚴。俗話說“人窮志短”,可卓別林卻把它反了過來,去表現了一個可憐滑稽的小人物超越常理的尊嚴,就十分具有創造性和獨特的想象力了。因為卓別林是流浪漢出身,他一定知道在每一個受欺侮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深藏的渴望:保持住作人的尊嚴。他正是聰明地抓住了這一點。再如,在日本山田洋次的《男人辛苦》系列影片里也有個家喻戶曉的類型人物寅次郎。在日本,幾乎沒有不知道阿寅的。這個將眼睛瞇作一條縫的胖子性格格外的單純鮮明:他善良仗義多情卻又懶散而不拘小節。每天大大咧咧、無所事事,卻常常大言不慚。山田洋次真是個聰明人,他在這個人物性格上的類型化處理可是十分有學問的。在日本這個高度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大多數日本人被西方人形容作每天只知道工作的“藍螞蟻”。給人的感覺是,大多數日本人中規中矩、一絲不茍、性格壓抑、不茍言笑、感情輕易不外露,例如一個日本人向你點頭說著“哈依”并不一定就表示他同意你的意見,你很難知道他的真實想法是什么。然而,在高度緊張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中,其實很多的日本人心里都有與現實相反的渴望。他們渴望著能沖出刻?宓納罟旒d烊魎嬉獾厴睿芄煌墻鵯亞楦鋅吹帽仁裁炊賈?,能够不注茵x纖凈蛉魏穩說牧成乇澩鎰約旱娜魏吻楦小庖磺斜闈∏∈巧教镅蟠胃秤璋⒁摹H嗣譴影⒁砩峽吹攪俗約核淙黃詿丫謾⑾胱鋈從植荒蘢齷蠆桓易齙摹U餼湍壓職⒁餿擻姓庋玫墓壑盜?!其蕮就连灾u泄難飛先巳聳熘陌ⅲ巖彩歉隼嘈突宋锪?!这隔櫾父]瓤湔諾慕巧鍆懷齙男愿裉卣鞅閌恰熬袷だā薄N頤鞘翟謔遣荒芤蛭飧鋈宋锍鱟暈按蟮淖骷衣逞副氏戮蛻亟榻岬皆艙宋锏娜ψ永鍶ァK鄧搶嘈突娜宋鋝⒉灰馕蹲歐穸ㄋ納羈絳浴O嚳?,正如大家所共识的那样,栽xⅲ焉砩霞刑逑腫胖泄斯裥災械牡湫吞卣鰲S紗絲杉?,一阜d嬲壑謁舶睦嘈腿宋錛炔荒蓯遣環啞湍艿美吹?,也不纳悘娝隆的结果潛囟ㄊ且淮尉哂懈魴緣拇叢歟嵌隕釕釙懈形虻慕峁?。类型人捂kΩ檬且恢終嬲牡湫?,更具有删l嶸畹鈉氈樾院托愿竦南拭饜浴?BR>我認為,學會寫類型人物應該是編劇的影視基本功。其實人物塑造也象繪畫一樣,在學習繪畫的時候常常有兩種練習:一種是速寫,一種是素描。速寫要求用極其簡練的筆法和線條甚至有些夸張地將人物勾勒下來,而素描則要求對人物作空間層次的細致描畫。類型人物就好比是速寫,如果你沒有抓住一個人物性格鮮明個性特征的能力,也很難對人物多重成份的性格作全面的描述。更何況,即便是在那些以圓整人物為主角的電影作品中,類型化人物依然是不可少的。劇作家用了這樣的技巧來描寫次要人物。要知道,在電影劇作中,畢竟敘事的時間有限,在兩個小時的甚至更短的篇幅里,你要想將所有的劇中人物的性格都作圓整化的處理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時,那樣也是根本就沒有必要的。因為沒有主次就意味著喧賓奪主。這時,你又不能將次要角色處理得個性全無,那樣的做法觀眾也不會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抓住這些次要角色的某一個突出的性格特征作夸張處理。例如,在日本電影《遠山的呼喚》中,作者對主要角色耕作和民子都作為圓整人物來塑造,寫出了他們復雜的性格成份。這兩個人物細膩復雜的情感和內心世界使我們感到了人物性格的現實性??墒?,影片中的虻田以及民子的弟弟和弟媳,就作了類型化的性格處理。這樣的方法不僅增強了戲劇性,也反襯了耕作和民子這對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性格的圓整性。在國產影片《牧馬人》中,編劇對許靈均和李秀芝這兩個男女主角作了圓整性格的刻劃,但對郭PIA子卻作了類型化的性格處理,而這個人物卻使作品增色不少。獲得了東京電影節大獎的日本影片《談談情,跳跳舞》中那個舞蹈動作怪異的青木也是個很成功的類型人物。這個人物使影片在總體基調的嚴肅性上增添了幾分活潑和輕松。影片的編導者一定非常清楚,任何藝術所產生的效果都離不看對比,在一部影片中莊諧共在才能相映成趣。

電影藝術家并不回避類型人物,以寫不寫類型人物這一點上是不能區分藝術家和匠人的。但藝術家畢竟與匠人不同,藝術家是創造新的類型人物的人,而匠人則是重復前者創造過的類型人物的人。

要想創作出充滿新意的、性格鮮活的類型人物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這就好象齊白石之畫白菜,雖然僅僅是了了數筆,便能躍然紙上,這卻是多年實踐的結果。初學影視編劇的朋友往往心太急,卻忽視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其實,如果你平日不多作些觀察和訓練,要想幾筆就寫出一個鮮活的人物來是根本不可能的。我的意見是,大的劇本固然要寫,但忙里偷閑地多搞寫小品文或影視劇作小品也是很有效的學習方法。例如下面就是我平日里完成的人物性格速寫練習:

第一則:《陳先生的小紙片》

我的大學是在上海戲劇學院上的。剛剛入學,去廁所小解,卻見面前的墻上正對著臉貼了張筆記本上裁下來的紙,上面寫著:“菩薩蠻——為慶祝六一兒童節而作”。那詞填得很功,但卻讀不太明白。從引用的掌故里看出作者定是位老先生。那字也是老先生的,用繁體,規規矩矩的蠅頭宋楷。末尾的留名亦是老氣橫秋——“陳汝衡”,頗象老中醫的名字。他是個什么人?怎么會在廁所的小便池上慶祝兒童節哩?我當時樂得把尿也晃到了池外!(后來才知道,原來每到節日——不拘是婦女節還是元宵節,他都會用那樣小小的紙頭,在校園里到處貼上他填寫的詞。)

不久見真人,果然可樂!他已經八十一歲高齡了,踱入課堂的時候卻聲若洪鍾地自我介紹說“芳齡二九?!笔莾蓚€九相乘的意思。這時有同學提問時叫了他一聲:“陳老師……”他立刻打斷了提問正色地說:“以后誰也別叫我老師,要叫先生!”

陳先生是教中國文學的,但他更多的是教古典詩詞。說句良心話,“年方二九”的他講課實在枯燥。然而我敢說沒有哪個老師似他這般酷愛講課。當他搖頭晃脳地背誦起詩詞來的時候,就如關公掄起了大刀,如入無人之境。人老了,前牙漏風,朗誦的時候前排的同學就感覺局部地區有雨。上他的課很苦惱,終于就有人忍不住跑到系里抱怨聽不下去,問能不能換老師。然而系主任苦笑著說:“還是告訴同學們堅持一下。如果我們把陳先生的課停了,他那年紀,他那熱情……是不是?”想想也是,大家就再不提。只是共同謀劃好了對策。等他上課,我們就從左數第一個人開始提問,然后第二人、第三人……這樣一直問到下課。他就只好不斷回答問題。其他同學就有了開小差看閑書的時間。陳先生當然不知道我們的陰謀,學生的提問,使他覺得很得意。記得那次輪到我提問,我嚴重異常地站了起來:“陳先生,不知道菩薩蠻是不是可以吟唱?我曾經在廁所的墻壁上看到過先生的……”同學聞說,都從課桌上抬起了暗含笑意的眼睛。老先生全然不覺,當下里為我們朗聲吟唱起來,那音調要多怪有多怪,相信定是原裝宋味的。先生見我們都笑,更來了情緒,突然問我:“唐詩宋詞皆有傳世之作。敢問現代詩里也有嗎?”

“沒有!”我幾分討好地說。

萬萬沒想到他卻說:“不對,有的!”說得全班同學大愣。接著他笑嘻嘻地說:“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的困難都不怕!”沒想到他會用這樣的方式擠兌現代詩,大家哈哈笑個不停。

那天,學院里來了個法國學者,是個年青的女子,要為我們講莫里哀。男生都擠向前排,湊向金發碧眼的身邊。那女子很有些歐洲人的傲慢,全然不把在場的學生放在眼里。就在這時,突有人用英語提問,大家驚詫地回頭看時卻是陳先生。陪同翻譯說:“對不起,我不太能說英語?!标愊壬土⒖虛Q了法語。至今不知道陳先生提的是什么問題,但見那女子紅了臉,半天回答不出來。翻譯道:“她說,這位先生的提問她從來還沒想到過。”

回到宿舍,大家都議論著陳先生今日的表現,紛紛覺得分明是為國爭光,人人反復說:“沒想到陳先生還有這兩下子。”因為我們無論課上課下,從來沒聽先生說過任何一個外國詞兒!

再一晨,我圍著學校跑步,恰遇到陳先生提著籃子買小菜。當下拉著我到他家里坐。步入那狹窄的亭子間,我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書架的山谷里,那四壁的高及屋頂的書令人仰視,給人壓力。拿出一冊翻看時,竟是先生在30年寫作就的《中國曲藝史綱》,再抽一本,還是先生寫的,叫《中國說唱藝術考源》。索性向書櫥里看去,原來那一排都是先生的著作。這一發現使我目瞪口呆,連師母遞上的茶也沒喝出是什么味道。那些書中的文字,鏗鏘有力,字字珠璣,長短節奏,更是有腔有韻。其功力真令我輩汗顏。從那一刻起,我始知年輕人笑聲的淺薄。臨出門,認認真真地頷首叫了聲:“陳先生?!?/p>

現在,陳先生已經作古多年。他故去的時候我已經當了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七年。七年里,我常常會想起他,因為每到過節我的眼前就會出現那貼在墻上的小紙頭,尤其是兒童節。

第二則:《白瑪》

歌舞團里有很多著名的演員,例如在那個時代全中國無人不知的歌唱家才旦卓瑪和后當了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常留柱,后者創作并演出的歌曲《心中的歌獻給金珠瑪》曾經紅遍全國,現在四五十歲的人應該都還記得的。然而說起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白瑪。

我到團里的時候他是負責舞臺燈光的。每到演出的時候,只要沒輪到我上場,我就會跑到舞臺一側的燈光操作間找他聊天。那里架著很多巨大的燈,從燈的空隙里能夠俯視臺上的演出情況。那些燈別提多烤人了。白瑪教給我了一招兒,將饅頭放在照明燈的后面,過一會兒就能吃到噴香焦脆的烤饃了。大概是長期受燈烤的緣故,白瑪脾氣挺急。他喜歡一面蹦來蹦去地控制那些開關,一面罵臺上的演員。

“啊嘖啦!旺堆這小子跳的是什么舞?我看從大街上隨便拉一個來也比他強!你再看卓瑪吧,才20歲呀,還沒結婚,可那屁股多大!”

他那肆無忌憚的評價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我擠兌他說:“你盡說人家,有本事你跳一個!”

沒想到這話卻把他激怒了,劈胸抓住我說:“小子!你聽著!我在莫斯科獲獎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里撒尿和泥玩哩!”

后來問過團里的老同志,方才知道他沒有吹牛。他原來是舞蹈演員,最最拿手的是跳“拉腿蹦子”。別人在作那個動作的時候,身體傾斜,與地面頂多成六十度角。而他卻能達到二三十度角,并在身體側旋的過程中從地上撿起一圈哈達!正是憑了這一手,他才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了獎??上У氖?,他也僅僅會這一手,再加上他太愛喝酒,常常誤事,后來在領導的勸說下索性退出了演出,干起了照明。

大概白瑪自己也沒有想到過還會重登舞臺!

事情的起因是從內地某省來了個實力很強的歌舞團。盡管他們很謙虛地說:“是來向歌舞團學習的?!钡珜嶋H上卻有著炫耀實力的意思。自治區領導發話了,要“咱們自己的歌舞團拿出點自己的絕活來”。我們團里領導得令后思謀再三,突然記起白瑪的“拉腿踫子”。當下將白瑪叫到排練場,讓他蹦一個看,沒料到他那童子功竟然蓋過當初。團領導自是大喜過望,讓他在最后的壓軸節目中上場亮相,將節目推向。

白瑪成了全團人眾望所歸的人物,他心中的激動可想而知。在正式演出的前兩天,他每天早晨都第一個出現在排練場里,他知道,演出那天自治區的首長會盡數地坐在臺下,無論如何不能出一點紕漏。

然而正式演出的那一天他卻出了大事!

原來,由于他太渴望重返舞臺了,結果是鄰近登臺他卻害了怕,怕得兩腿直哆嗦。為了給自己壯膽,他偷偷地喝了很多酒。到他上臺的時候,果然氣壯如牛!在音樂聲中,他象急速旋轉著的車輪,以不到三十度的側傾沖出了側幕。立時,臺下掀起了海潮般的掌聲!按照規定,他只要圍著舞臺轉上一圈就可以下場了,但不知道是因為酒精的作用,還是觀眾掌聲的刺激,一圈之后他竟然沒有停下來。樂隊的指揮愣了一下馬上喊了聲:“反復!”又把音樂重奏了一遍??墒牵χ蟀赚斠廊粵]有停下來的意思!觀眾的情緒到達了極點,震耳欲聾的掌聲一下下地砸在白瑪落地的節奏上!

團長的臉都急得發白,對著臺上的白瑪喊:“行了,快下場!”然而白瑪已經失去了控制,只管一路地在臺上蹦著圈,那光景就好象要把生命全部在這里蹦完似的。

突然,他偏離了軌跡,在觀眾的驚叫聲中翻下臺去,狠狠地砸在月池里的小號手身上!當人們將他從地上攙扶起來的時候,白瑪的眼睛虛瞇著,好象剛剛從夢中醒來。團里女同志哭了,連團長的眼圈也紅了……

后來,當然白瑪又回到了側目邊的燈光操縱室。他還和過去一樣熟練地按動那些開關,搬動那些閃著火花的電閘。不過,直到我離開那個單位,我卻再也沒有聽他罵過哪個演員……“有”版權所

第5篇: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范文

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出現與迅速普及,是20世紀人類信息傳播領域最偉大的事件;而新媒體催生的新興藝術形態成了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最值得關注的藝術現象?;仡欉@幾十年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雖然新媒體的界定并非總是固定不變,它隨著技術進步、社會發展在不斷演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以不同的面貌出現,但新媒體藝術的內涵卻是相對明確,綜合性、跨學科和交互性成為其主要特征,形成一門全新的藝術。與任何一門藝術學科一樣,新媒體藝術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由于目前人們還沒有對它有透徹的理解,其理論體系需要不斷地發展完善,特別是新媒體藝術批評理論。我國的新媒體藝術研究經歷了從現象的關注與跟蹤,到范疇界定的提出與討論,再到理論的探索與建構這樣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從最初面臨的一種命名的困惑、一種身份的焦慮、一種對象的模糊和不確定,到逐步轉向對學理的關注。本世紀初,新媒體藝術吸引了許多學者的注意力,他們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新媒體藝術探討的文章書籍,如黃鳴奮的《彼特挑戰繆斯:網絡與藝術》(2000),王秋凡的《西方當代新媒體藝術》(2002)、許江、吳美純主編的《非線性故事:新媒體藝術與媒體文化》(2003)、張朝輝、徐翎的《新媒介藝術》,以及陳玲的《新媒體藝術史綱》(2007)等等,從不同層面闡述對新媒體藝術的認識??墒?,透過新媒體藝術現象背后以其本體特征作為理論研究重點的討論尚顯不足,學科的整合、多向度比較和“理論――分類――發展史――批評”的體系構建存在嚴重缺失,特別是有關新媒體藝術批評方面,其理論基本空白。筆者借助“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資訊”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對“新媒體藝術批評”作關鍵字搜索,能檢索到的相關文章屈指可數。

藝術批評作為藝術作品欣賞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任何藝術品溝通藝術家和欣賞者之間不可缺少的橋梁,它對藝術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體藝術作為一門新興藝術,其根基扎入在其它相關學科之中,因而我們可以借鑒相關藝術類形的批評理論和方法,來開展新媒體藝術批評。但新媒體藝術又與其它藝術有本質不同,它不但呈現多種表現形式,從具有視聽效應的材料裝置到互動的電腦系統,從超媒體到人為的虛擬環境,從網絡到網際空間,這些相互約束和相互影響的內質自始自終地貫穿在這些藝術形式之中。由于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多個不同領域的技術,使其觀念和形態的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受技術發展的制約,這使得新媒體藝術批評與傳統藝術批評存在巨大區別。

二、兩種藝術批評

藝術批評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批評主體與創作主體,批評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立足于探索作品的審美因素、文化內涵以及表現方式。簡言之,就是藝術創作和藝術接受一道真誠地傳達藝術作品的“美感”。藝術批評家在藝術欣賞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理論觀點和批評標準,對藝術現象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評價。藝術批評的對象包括一切藝術現象,如藝術家的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運動、藝術思潮、藝術流派、藝術風格以及藝術批評本身等。藝術批評的功能主要有兩個,一是要對藝術家的創作進行總結,并相應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促進藝術家更好地創作;二是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和闡釋,引導欣賞者進行鑒賞。

新媒體藝術批評顧名思義,是建立在對新媒體藝術這一對象分析上的藝術批評,對新媒體藝術作品以及新媒體藝術現象等給出客觀的鑒別、評價、界論,使受眾更客觀地接受新媒體藝術作品的“美感”。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藝術嚴格說來并不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它背離了傳統學院派藝術的創作標準,轉而崇尚用科學技術和新媒體設計出來的新形態的作品,創造一種特殊的引人入勝的情境與氣氛。這種情境與氣氛便是如今的新媒體藝術所具有的精神內涵,它們的形式十分多樣:數字音樂、數字圖形、數字動畫、全息照相術、互動裝置、互動數碼電影和電視、互動戲劇、虛擬空間等等,以及其他形式的交流藝術。這種紛繁的藝術形式,帶來了評判和取悅標準的混亂,也帶來了新媒體藝術審美領域里多變的模式,這既是新媒體藝術的獨特價值,也是今天藝術領域內不拘一格的樣式,是對傳統藝術的延伸。這也使得新媒體藝術批評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要“整體”地觀察和把握事物的特征,達到接近新媒體藝術的本質特性。

三、新媒體藝術批評特色對比

那么,新媒體藝術批評究竟在藝術批評方面有哪些發展呢?

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藝術家“身份”的不同,傳統的藝術家的身份往往是單一的,比如音樂、舞蹈、書法、美術等這些領域的藝術家,他們往往是各自領域里精妙絕倫的大師,他們都非?!吧瞄L”自己的專長,在自己的領域有絕對的話語權;但是從事新媒體藝術創作的人們,不一定人人都接受過單純和專門的藝術訓練,他們可以是科學家、程序編寫人員和電腦技術人員,他們掌握了與新媒體技術相關的知識和創作力。新媒體藝術家們有一些是專職的,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來維持生計,但其中大多數都是利用業余閑暇,靠興趣投入自己熱忱進行創作,以此不斷尋求新的藝術夢想。他們所能方便接觸到的設備資源,加上自己不斷創新的思維,都是維系他們創作的重要條件因素。這與傳統藝術家們通過成為一名產品設計師、項目策劃師或大眾媒體顧問等,通過自己的藝術品直接獲取利益維持生計完全不同。正如新媒體藝術家克里斯達.索末爾和勞倫特.米格諾諾指出的,他們從未在美國展覽中獲得過回報,只從歐洲和日本的一些組織中獲得過一些資助。另外一種情況是,與傳統藝術家合作,藝術家提供觀念與形式的創意,他們則是后臺的技術實現者,他們是藝術創作中新的主干力量。雖然這些作品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藝術作品,但卻是即將成為藝術主流部分的新媒體藝術,在藝術范疇內占有相當的社會地位。所以新媒體藝術批評在對藝術家進行評論時,必須考慮到新媒體藝術家的多重身份,不能單一的思考,傳統的“齊?;迸袛嗍ヒ饬x。

綜觀藝術史,藝術中的主要變遷都與科學和技術的變革密切相關,深受影響。如西方的解剖原理、遠近透視等,但是技術只是傳統藝術實現的手段而已,從來不會構成藝術自身的“硬件”條件,并不會從本質上影響藝術的可視性,而由長久積淀下來的藝術的精神傳統潛在地控制著當代的藝術批評。新媒體藝術卻大不相同,該門藝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其觀念和形態的演變與技術發展平行,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術,由于技術的空前使用,對新媒體藝術的時間和空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數字藝術所依賴的數字技術、裝置藝術所依賴的錄像技術、以及虛擬技術等等,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構成了新媒體藝術的組成部分以及自身的“硬件”條件,這就要求新媒體藝術批評不會像傳統藝術批評那樣崇拜精神傳統,而應該體現時代精神,注重對技術性的考察和探究。

藝術作品的獨立意境,從來不用考慮其他過多的因素。而新媒體藝術是跨領域和跨媒介的藝術。新媒體藝術批評不能像傳統藝術批評那樣只顧畫里,不顧畫外,新媒體藝術批評是一種大科學、大美學的批評,必須充分考慮到各種媒介因素的影響。

傳統藝術批評的核心功能是審美發現,傳統藝術的核心功能是審美。通過與藝術作品的對話,或是經歷相同的悲歡,或是通過與把握將思維與意念轉化為物質的與非物質的過程,最終達到審美的發現或者是心靈的共鳴等。然而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在形態上有著質的不同,它擺脫了對材質的依賴,形成了一種非物質的、用時間衡量的境界,突破了傳統審美準則,形成了虛擬領域的審美范疇。新媒體的虛擬特征給藝術感受者帶來了強大的錯覺力量,否定了現實,創造了另一個虛幻的空間,在這個虛幻的空間有著自身的意蘊和無窮性,同樣在這個虛擬的空間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這使得新媒體藝術審美變得復雜,也使得新媒體藝術批評沒有固定的標準,使得人們在評價一種新媒體藝術時不得不考慮給自身帶來的時間和空間的震撼。

傳統的藝術創作者和受眾是分離的,創作的直接交流很少。而新媒體藝術中的互動數字系統,是開放的多維的系統,在這系統中,“受眾”也可稱為“互動者”,他們不僅是新媒體藝術領域內參與體驗的主體,同時也是互動作品中實現基本交互的角色。他們在與作品互動時,對于作品的內在運行是一無所知的,只能將對作品的初步認識轉變為接受審美的交互過程。在新媒體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受眾顯得是如此的重要,他們不僅能夠表現出接受一件作品時的態度,也會意識到作品反映出的多種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往往是創作者所不知的),當他們手持鼠標、靠近傳感器裝置或通過肢體改變作品界面的原有面貌的時候,受眾變成為新界面狀態的創造者,同時也是一個作者的替身。作品的開放的、可進入的結構空間,使得新媒體藝術產品與傳統藝術作品的復雜結構有所區別,互動藝術打破了固定物質化的程式體系和超越了由傳統藝術總結的經驗與結論。可以被看成是一個預先突破了西方傳統文化和藝術表達方式的藝術形式,是為在藝術作品、內容與受眾之間交換信息而創造了一條通道。這個通道能夠建立一個可對話的網絡作品、可感應的互動空間、可導航的娛樂裝置等,它可以足夠地開放以適應各種交流,而不局限于單向的反饋中。這使得新媒體藝術批評比傳統藝術批評更要考慮到受眾,考慮到互動者的感受和體驗。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藝術的審美評價和批評沒有固定不變的標準,它受許多方面的影響,無法單純的從某一方面對作品進行批判。要么基于對技術的考慮從新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手段方面進行評價,要么拋開技術因素從傳統美學范疇內單純地對藝術效果進行評價,要么在機器范疇內對裝置本體進行評價,要么從作品的人文意義以及社會意義進行評價,甚至可以拋開一切從計算機運用創新程度進行評價,但無論采取哪種評價,對藝術品來說都是不可靠的也是沒有說服力的,這也使得新媒體藝術創作和實現過程沒有一個固定的參考標準和評價標準,也許我們可以從其基于某一方面或者是人為觀念或者是意識評判進行評價和檢驗,但無論如何對新媒體藝術的評價不是一個單一概念,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四、結語

當前,在歐美國家,新媒體藝術以強勁的勢頭,已經形成了各自一套比較成熟的技術手段和創作體系,數以百計的國際媒體藝術節、大型活動與互聯網都不斷為這個領域的研究和創作提供了交流信息的平臺,為新媒體藝術理論的研究、新美學形態與應用技術可以快速的在國際上傳播提供了便捷渠道。

今天,在一切皆可為藝術、一切皆可為創作材料的時代里,藝術家不再會把自己局限于對某項媒體技巧的專攻中,而更多地應主題理念、展覽環境的客觀條件,尋求科學技術與主體素材相結合的新方法。新媒體無可置疑地為藝術帶來了一種新的發展的可能。長久以來固定的思維模式、知識架構體系,容易使人們專注于一套傳統的理解方式,使我們很難體味新媒體藝術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如何運用現代批評為新媒體藝術創作以及發展做出貢獻是值得探究的,也是新媒體藝術理論發展中亟待填補的空缺,新媒體藝術批評與傳統藝術批評的比較有助于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兩者之間的區別,更深刻地了解新媒體藝術,構建完整的新媒體藝術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 馬曉翔.新媒體藝術透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2

2. 舒可文.相信藝術還是相信藝術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

3. 王瑞光.對當代中國藝術批評的思考[J].南方刊論.2008.12

4. 張志偉.設計批評與藝術批評[J].裝飾.2002.4

5. 李雪.設計批評與藝術批評的比較[J].科教文匯.2008.7

6. 顏翔林、沈虹.審美發現――藝術批評的核心功能[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3

7. 許鵬.中國新媒體藝術研究的發展現狀與理論課題[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5

8. 陳玲.新媒體藝術史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

9.童芳.新媒體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5

10.胡明.淺談新媒體藝術的特征[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7.23

11.葛紅兵、葉片紅.大眾傳媒時代藝術批評的標準問題之我見[J].藝術百家.2007.04

12.祝明杰.當下電影藝術批評研究的國際視野[J]. 電影文學.2007.17

13.傅文斯荔.當代新媒體藝術探討[J].大眾DV(大眾攝影.下半月).2007.2

14.肖永亮. 新媒體藝術的理論探討與教學實踐[A]. 廖祥忠. 新媒體藝術與創新教育[C].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11.

15.肖永亮. 文化創意和新興藝術[J]. 藝術教育2008.8(總第181期).

第6篇: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范文

學院面向全國部分省市招生,至今已經畢業了多屆學生,他們中大部分都已活躍在影視界、戲劇舞臺和各大媒體等,如趙薇、范冰冰、晉松、陳彥妃(陳彥)、范雨林、嚴寬、郭京飛、任山、袁滿、賈青、楊婷婷、朱莉葉、方齡(方玲)、曲尼次仁、金于宸、管藝、李京澤(李鑫)、劉小微、李解、劉鈞、岳鼎、牟鳳彬、陳婷、曹議文、沙柏寧、韓秀一、邵詣、劉藝、沈方忞、張瑞涵、李帥、雷雷、張天樂、李悠、路璐、陳嵩等。學生們在國內外的各大文藝活動中嶄露頭角,在2007年首屆、2009年第二屆、2011年第三屆、2013年第四屆上海大學生影像大賽暨廣播影視論壇中,52%的獲獎作品都出自我院。

學院繼承電影導演謝晉院長的遺志,旨在創辦一個全新觀念的影視學院,培養一批廣播影視新星,并就中國廣播影視教育如何更好更快地培養優秀人才,探索一條新的途徑。學院依托綜合性大學的辦學優勢及人文環境,發揚原謝晉—恒通明星學校的辦學傳統,繼續拓展“密集型訓練、高起點教學、全方位培養、實踐中提高”的辦學特色,結合中外廣播影視教育的經驗,注重實際表演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在藝術修養、表演、主持實踐和技能訓練,影視編導和制作、影視動畫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學期間將重點組織和推薦學生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院根據 “厚基礎、重實踐、國際化”的培養模式改革為抓手,根據本學院的實際情況,有目標、有步驟地推進本科教學、教學管理和國際高等教育的接軌與并軌發展。2011年10月,學院與美國紐約電影學院簽訂了“3+2”本碩連讀學位合作培養項目,國際化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10年3月與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正式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和交換學生項目。2011年5月、10月與美國東斯特斯堡大學的藝術與科學學院簽訂合作意向書、交換生合作項目。2011年11月學院與英國愛丁堡龍比亞大學藝術創意學院正式簽署了“3+1+1”本碩連讀合作協議。2013年7月與日本京都情報大學院大學簽訂了“3+2”本碩連讀合作意向書。

一、專業簡介

表演:該專業設戲劇影視表演、表演師資二個培養方向。培養學生德、智、體、能全面發展,培養具有豐富文化藝術知識和道德修養的與時俱進的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及大、中專等院校的表演教師。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開設的主要課程:表演、臺詞、形體、舞蹈、聲樂、戲劇影視實習、戲劇史、電影史、美學、藝術概論、影視劇名著賞析、心理學、教育學等。至今已有一批畢業生在全國各類藝術院校中承擔藝術教學工作。

播音與主持藝術:培養學生德、智、體、能全面發展,培養具有深厚文化藝術知識及較高造詣的藝術主持、播音人才。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開設的主要課程:語音與發聲、語言表達、藝術語言表達與表現、廣播電視新聞播音、主持藝術概論、傳播學概論、口才言語組織、演播空間處理、電視節目主持與創作、中國語言文學、新聞采寫基礎、表演、形體、聲樂、藝術概論、藝術欣賞、電視音樂音響、數字化影視制作、雙語播音與主持等。

廣播電視編導:該專業設影視制作、影視編導二個專業方向。培養學生德、智、體、能全面發展,培養適應當前及未來影視業需求的復合型多功能人才。教學中將始終貫徹藝術與技術緊密結合的思想,強調計算機能力的培養和藝術素養的提高,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作實踐的培養,特別是在現代數字影視領域中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學習和訓練。將為影視業、音像業、廣告業以及各企事業單位輸送從事影視制作、廣告設計、影視編創、記者、導演和新聞傳播等工作的中、高級專門人才。開設的主要課程:影視藝術概論、影視文學寫作、影視美學、影視批評、影視編劇、影視導演藝術、攝影藝術、電視攝像藝術、電視照明、電視音樂與音響、電視系統基礎、電視編輯藝術、獨立制片、電視制作實踐、計算機圖像處理、計算機動畫、數字電視與傳媒技術、廣告策劃與創意等。

動畫:該專業注重培養具有一定影視動畫創作、制作技能和素養的專門人才。聘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具有幾十年創作經驗的專家教授參與指導和管理教學工作,主干課程教師都具有十年以上一線影視動畫創作實踐的經驗。本專業注重二、三維動畫技能的綜合培養,同時也重視影視藝術修養的提高。通過各專業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既具備創作動畫片、動畫廣告等各樣式的設計制作,又具有觀賞、解讀優秀影視作品的能力,也能參與策劃、立項等工作。培養優秀的原則和制作設計人才,為影視動畫領域輸送各類人才是本專業的培養目標。開設的主要課程:人物速寫基礎、動物速寫基礎、動畫場景設計基礎、動畫技法、動畫試聽語言、Flash動畫、中外動畫史、動畫設計稿、原畫創作、文學戲劇與動畫電影、三維動畫場景建模、三維動畫人物建模、三維動畫材質與動畫、三維動畫特效、動畫導演與分鏡頭臺本設計、動畫編劇等。

二、招生專業、人數和收費標準

專業名稱

學制

招生地區人數

學費

(元/年)

統考省份

??际》?/p>

表演

上海5、河南1、遼寧3、浙江2、湖北2、四川2、重慶2,共17人

北京、黑龍江、吉林、山東、安徽、江蘇共13人

10000

播音與主持藝術

遼寧3、黑龍江4、河南2、江西3、浙江2、湖北2,共16人

上海、河北、吉林、山東、安徽、江蘇、廣東,共14人

廣播電視編導

上海25、浙江5、江西4、河南4、黑龍江3、遼寧3、甘肅2、貴州2,共48人

江蘇、安徽、山東、北京,共22人

動畫

上海15、江蘇4、浙江3、山東4、湖北4

說明:1、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每學年通過簽訂書面協議還將收取課程教學之外部分實踐、見習費4000元;2、動畫只須參加各省組織的美術與設計學類專業統考;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統考的省份須參加相應專業的統考,其他省份參加學校???3、學校將根據專業考試后生源情況,確定各地區具體招生人數,屆時以各省(市)高考填報志愿計劃書公布人數為準。

三、報考條件

1、符合《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確定的報考條件、具有一定的藝術基礎者均可報考;

2、身體要求:按教育部、衛生部等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執行;身體健康、體形勻稱、五官端正、口齒清楚;同時具備良好心理素質;報考表演專業的考生,女生身高1.62米及以上,男生身高1.72米及以上;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動畫專業還須無色弱、色盲,近視不得高于800度。

四、報名、考試時間、地點及方法

報名時須攜帶、出示(原件):

1、省市招辦統一發放的《2015年藝術專業準考證》或2015年高考報名號和本人身份證;

2、近期同一底片免冠一寸報名照2張;報名費、考務費。

專業名稱

考生

地區

報名地點、時間

考試時間、地點

表演

外省

1、網上報名

2月10日—3月6日之前登錄

ssdzsb.shnu.edu.cn/

2、現場確認、交費領取準考證

3月6日—7日

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

3月8、9日初試

3月10日復試

3月11日三試

(上海市桂林路100號)

播音與主持藝術

上海

外省

廣播電視編導

外省

1、網上報名

2月10日—3月17日之前登錄

ssdzsb.shnu.edu.cn/

2、現場確認、交費領取準考證

3月18、19日(地點同上)

3月21日

(上海市桂林路100號)

說明:??紝I的具體省份見上表(??际》輽?。

五、各專業考試內容

專業名稱

初試科目

復試科目

第二次復試科目

備   注

表演

1、朗誦(自備寓言、散文或故事)

2、演唱(自備歌曲)

3、形體(自備舞蹈、武術或體操)

4、表演(即興小品)

1、表演(即興表演)

2、指定稿件朗讀

3、形體(即興展示)

1、表演(雙人表演)

2、形體模仿

3、才藝展示(自愿)

4、面試、試鏡(錄像)

 

1、考生一律穿平底鞋參加考試

2、女生一律不化妝、不穿裙裝

 

播音與

主持藝術

1、自我介紹

2、朗誦(自備寓言、散文或故事)

3、演唱(自備歌曲)

4、才藝展示(自選)

1、  即興稿件朗讀

2、即興話題講述

或看圖說話(任選其一)

1、模擬主持(指定稿件復述)

2、現場問答

3、辯論 

4、面試、試鏡(錄像)

廣播電視編導

(外省考生)

一、影視評論(看影視片斷,寫命題作文。1200字以上。)50%

二、技能考試(二選一)50%

1、美術創作——“故事版”:根據命題畫“故事版”(五幅)

 并寫出簡要說明。

2、攝影創作——①“故事版”:根據命題拍“故事版”(五張);

           ②根據提供的條件(水果、玩具等)拍攝靜物二張。

1、美術創作考生自帶畫板、顏料等工具。

2、攝影考生須使用我院統一配備的尼康(Nikon D60)數碼單反相機及數碼卡。

六、錄取原則

(一)、考生須取得相應藝術類專業合格證或填報資格,并參加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文化考試,達到各省(市)規定的藝術類本科錄取最低控制線。

(二)、統考的采用各省統考成績,按各省規定的錄取原則錄取。如未規定錄取原則的(如非平行投檔、全部投檔的),則按照上海的錄取原則錄取。

(三)、取得多個藝術類專業合格的考生,可以兼報。以專業優先的原則錄取(先錄取第一專業;只有計劃未完成,才錄取第二專業、甚至第三專業)。

(四)、上海及??嫉母鲗I具體錄取方法:

1、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以折算總分(不分文理)為主要錄取依據,綜合德、智、體全面考核,從高到低擇優錄取。折算公式如下:

折算總分 = (

專業成績

×70% +

高考文化成績

×30%)×1000

專業滿分

高考文化滿分

2、廣播電視編導:以折算總分(不分文理)為主要錄取依據,綜合德、智、體全面考核,從高到低擇優錄取。折算公式如下:

折算總分 = (

專業成績

×30% +

高考文化成績

×70%)×1000

專業滿分

高考文化滿分

3、動畫(上??忌?:以折算總分(不分文理)為主要錄取依據,綜合德、智、體全面考核,從高到低擇優錄取。折算公式如下:

折算總分 = (

專業成績

×50% +

高考文化成績

×50%)×1000

專業滿分

高考文化滿分

七、聯系地址

上海師范大學招生辦公室或謝晉影視藝術學院(上海市桂林路100號) 郵政編碼:200234

學校招生辦公室電話:64322695 學校招辦網址:ssdzsb.shnu.edu.cn

謝晉影視藝術學院: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 、動畫64322031、64323839、64322415(傳真)

廣播電視編導 64322046、54643341(傳真)

第7篇: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范文

一、審美文化釋義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審美文化”并不是一個什么新概念,它在工業革命時期的19世紀就已經出現了。當時,西方文化和藝術正受到工業革命和商業化大潮的沖擊,受到世俗化和消費化的侵襲。正是在這種情勢下,西方文人學者開始關心和論證“審美文化”的真正含義。

英國學者提出了“審美文化即把藝術作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觀點,美國學者提出了“審美文化即生活與藝術融為一體的文化”的觀點,歐洲大陸學者提出了“審美文化即文化的各個領域(道德、認識、藝術)在審美原則下融合的文化”的觀點。其中,當時的英國皇家督學阿納爾德對文化的定義最為權威,他認為:“文化就是通過學習人們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說出的最好的東西而達到人類自身之完美的活動。通過這種學習,人們就可以用新鮮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沖洗掉自己陳舊的觀念和習慣?!备鶕⒓{爾德的解釋,所謂完美,就是“在一種和諧完美的標準的指導下,達到美和智慧的結合。完美是通過良好的修養而達到的特性”。這種“文化”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完美,還包括整個人類的或整個社會的完美。很顯然,這種文化正是后來人們所說的“審美文化”。

二、審美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原因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審美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在我國悄然興起。這些產業所涉及的領域是相當廣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個層面,主要表現在廣告媒體、手工藝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時尚類設計、電影、游戲軟件、音樂、圖書出版、旅游產品等審美文化產業方面。

審美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起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日益高漲的經濟形勢引發了我國審美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我國改革開放近30年的成績,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主要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條件的改善,物質生產的極大滿足,必然會促進精神方面的強烈需求與消費不僅如此,科技發展、時代進步,人們對文化產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過去的文化產品由于品種稀缺、質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優秀文化產品的進一步產出。因此,特別是近十年來高速發展的經濟勢頭極大地促進了媒體設計、時尚設計、軟件開發等各種審美文化產業的興起,并通過它們創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別適合大眾精神需求的文化產品,滿足了國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國家政策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調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國家開發了文化產業,同時也是在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利用國內現有資源,研究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體現。

(三)文化產業內在條件的厚積薄發。隨著經濟的發展,藝術等審美文化品類經過了多年的原始積累,在采用先進傳媒技術、吸收外來經驗、擁有一定人才儲量、促進本國藝術發展等方面已經具備了可以形成產業化的內在條件。無論廣告業、房產與建筑藝術,還是電影、音樂等,都比過去有了極大進步,都為審美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做好了充分準備。

(四)國外文化產品對我國市場的沖擊,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審美傾向等意識形態。在當前,良莠不齊的文化產品充斥著我國的文化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而國內文化市場目前還沒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現實與新興科技技術不斷要求創新的內在矛盾,為文化產品改進、繁榮、豐富多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各種審美文化產業在重重壓力下悄然興起和運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正蓬勃興起,并不斷打造形成較大規模的文化產業鏈,推動了文化品市場的效益產生與經濟發展。

三、審美文化產業對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

審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種產業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自然是積極、促進的。一是通過豐富的文化產品繁榮了大眾文化市場,滿足了當前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為經濟繼續發展創造了和諧的文化環境。審美文化產業通過藝術創意和市場的結合,生產出大量高質量的像電影、電視劇、游戲、圖書等精神產品,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品質,為穩定社會,提高國民素質,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市場機制的引入、產業鏈的構建本身就是對文化藝術生命力的一個檢驗。借助文化市場內部的競爭和優勝劣汰,更多更優秀的作品會“飛入尋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帶動相關產業、行業共同發展,贏得經濟進一步持續發展的繁榮局面以及更多的經濟利益。審美文化產業與傳媒、出版、發行等產業密切相關,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多的行業受到促進,還可以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三是能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文化實力和外部形象,從而對抗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襲,讓優秀的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自古就是文明國度,對世界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但今天中國的文化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高端產品的匱乏,而一些低劣藝術品污染著人們的心靈,也或多或少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這成為引發社會不和諧狀況的一個誘因。近年韓國電視劇的熱播,以冗長、瑣碎但適合中國人當前精神需要的簡單劇情、美麗的畫面和演員俘虜了不少中國觀眾,不僅擊敗了一些中國電視劇,還引發了對韓國泡菜、服飾、美容、餐飲乃至圖書音像制品等許多方面的流行消費,這不能不說是韓國人審美文化產業精心創意、精心策劃的結果。因此,大力發展中國本土文化產業乃是當務之急。四是審美文化產業可以促進藝術本身的再發展和藝術人才潛能的進一步挖掘。我們的社會將逐漸形成重視藝術欣賞、認同藝術創新、強調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人的才能潛力得到更多開發的局面。

四、藝術設計教育在審美文化產業中的地位與對策研究

藝術設計教育屬于文化范疇之一,審美文化產業的崛起與重要性給藝術設計教育提出了十分嚴峻的任務和重新對其審視和調整的可能。它要求藝術教育及時調整辦學理念與方法,面向市場,為文化產業發展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獨特創造力的人才,創作出更多適合國民需求、提升國民素質、為國民樂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揚優秀的中國文化,促進文化市場繁榮。

(一)在藝術教育的辦學理念中要融入較強的市場意識。這種意識是指研究市場、適應市場、服務市場的意識。藝術本身是一種對人的內在精神(性情)的抒發和表現,是非常講究自我、個人化、個性化的。當然好的藝術作品并不是純自我的表現,而是小我之中有人類大我的共同情愫與喜好。審美文化產業化,就要求將這種個人化的藝術表現進一步提升,在更廣泛的受眾心中形成共鳴,占據文化市場,產生經濟效益。這同樣意味著藝術設計教育中要重視研究消費者的需求、心理、審美習慣等,在創作出發點上有一個角度的轉變,即從研究表現自我,轉變為研究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美國是文化創意產業十分發達的國家,研究表明,其創意產業是當今極具活力并帶有巨大 經濟收益的產業,其文化產品成為美國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好萊塢電影大片的外銷、音樂人唱片的熱賣、暢銷書籍的傳播、精明的傳播人士的策劃,使美國文化走向世界各個角落,擁有眾多消費者。這些成功都是對消費需求、心理、審美等深入細致研究的結果。研究消費者、研究市場并不意味著藝術設計教育完全成為市場導向的奴隸,只是更強調教學與實際(市場)相結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市場營銷學強調市場是細分的,不同的受眾孕育不同的市場,同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也要根據學生個人特長適當細分,引導那些善于研究消費者心理需求、審美品格,善于將其表現傳達出來、適合從事審美文化產業的部分學生與市場接軌;培養部分擅長策劃選題的學生,能夠將市場需求和藝術表現聯系起來;也允許不適合從事文化創意產業工作的部分學生轉而投入藝術研究領域??傊?,辦學理念更能體現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學性。這是因為,市場對藝術以及藝術設計教育的要求與期望,本身可以促進藝術內在的發展,但過度追求文化藝術的產業化,會阻礙藝術本身的豐富與繁榮,也不利于人才成長。

(二)在藝術教育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意能力。文化的產業化就是要將創意、創新出來的文化作品加工出來并加以推廣傳播,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審美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藝術設計教育過程中,一是要在機制上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認可肯定學生的創新之作、大膽嘗試,也要努力創造寬松和諧的兼容環境。二是豐富完善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梢砸肫髽I投資,創建利于學生發展的設備、儀器、場地、資料庫等,使學生多聽多見多經歷,豐富其人生閱歷,提高對藝術的鑒賞力,擁有更細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現力。三是課程設置應更寬厚深廣。藝術各學科之間雖有差異,但也有相同之處。人們常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音樂、繪畫、雕塑、戲劇、攝影、舞蹈、電影、書法、文學等都可以互相激發、相互促進。藝術設計常??梢詮南嚓P的姊妹藝術中獲得靈感、啟發出好的創意。因此,藝術設計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視文學課程。題材不同、主題相異、體裁多樣的文學作品是對一定時期文化心理、哲學思想、生活狀況、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縮影、記載,它給人無窮的創意啟發和借鑒。美國迪斯尼就是“一切從一只老鼠開始”,建造了一個龐大的文化市場,這其中包含了人類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藝術設計教育中注意在借鑒外來文化各種流派經驗時,要加強對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傳承和創新改變。藝術特色、獨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為了保持特色,很多藝術設計專家去歷史悠久、文化豐厚、風俗獨特的地區寫生采風,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個:找到能夠表現生命活力的獨特原創的東西,才不會使自己的作品被輕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術與風格,會使我們迷失方向,丟失自己可貴的特色。我們應堅守中國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創新和改變。中國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學思想體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義寬恕、中庸調和、追求浩然正氣;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超脫、辯證對立轉化、追求自由、講究參悟、返璞歸真、熱愛自然以及禪學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積極的方面對藝術設計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像中國繪畫講究妙在傳神、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講究神韻、講究寫意,正是傳統哲學思想對藝術表現的影響所至。中國還是一個詩的國度,古人給我們留下無數意境優美、韻律和諧的詩作,這些也都成為建筑園林景觀甚至房地產開發設計過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講究“小橋流水人家”,講究“清泉石上流”“鳥鳴山更幽”的優美意境。許多動人的神話傳說成為壁畫、雕塑作品表現的題材,豐富多樣的戲曲曲目,還有繪畫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給世人進行藝術設計留下無窮創意的源泉。從繪畫、音樂,到建筑、園林、景觀,再到廣告設計、電影藝術的傳達,無處不在。就連美國的動畫設計選材也從中國古典文學形象花木蘭的故事中尋找創意元素,拿來再造,使花木蘭成為世界知曉的形象。從某種角度說,藝術設計是創作個體哲學思想的藝術表現,沒有思想做內核的藝術設計,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藝術設計教育既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還要加以創新、發揚,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國人的審美欣賞習慣,滿足其精神消費需求。不僅如此,當我們的藝術作品走向世界的時候,這種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線條、色彩、聲音、畫面也正是吸引異域人們的重要元素。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的審美文化的產業發展輸送所需人才。

綜上所述,審美文化產業作為新崛起的產業,期待著高校培養輸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對高校藝術教育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也會在不斷調整適應過程中,培養出更多有創新精神、更高創意能力的人才,推動社會產業、經濟的發展,促進文化藝術本身的騰飛,為社會和諧進步助一臂之力。

參考文獻 :

[1]潘知常等.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馬龍潛等.經濟知識與審美教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第8篇: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文化創意產業;體驗經濟;美學經濟

一、引 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達》驕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號》創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紀錄。在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阿凡達》獲得三項大獎,“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和“最佳視覺效果”。該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種制式,在中國國內,不僅出現了連夜排隊搶票的景象,在一些沒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現了組團去附近城市只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達》的“壯舉”。這樣的瘋狂和癡迷,從現實的角度,展現了新媒體藝術的絕佳魅力。

新媒體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形態、狀態,二是增強了信息傳送的互動性和即時性,三是實現了高科技、多技術、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體藝術以信息科學和數字技術為載體,以現代藝術為內容,以大眾傳播科學理論為綱領,將信息通過媒介的傳播技術將科學與藝術的高度融合,應用到文化、藝術、商業、教育和管理領域,并且,以此對文化藝術本身和文化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二、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新媒體藝術元素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界定

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來自以英國為首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文件,因此帶上了濃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與其國家本身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和認知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認同意義的概念目前還未產生。我國近年來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文化部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中,仍未采納“文化創意產業”這一說法,而是保留了過去的稱謂“文化產業”。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教授、澳大利亞創意與創新重點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項目主管、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知名文化創意產業學者約翰·哈特利認為,文化創意產業著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創意藝術,這主要表現在個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產業即質量因數,這兩方面的結合。它是近些年來在新知識經濟范圍內的信息通訊技術,就是我們所說的新媒體技術的語境下,它們在理論和實踐中提供城市消費者交互式運用的概念[1]。

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領域領軍人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元浦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在當今全球化條件下,以新媒體傳播方式為主導,以藝術文化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需求為基礎,以高新技術傳播為支撐,以文化經濟全面結合為自身特征的,國家、行業、技術領域交叉或創建的新型產業集群[2]。以上二位國內外著名學者對文化創意產業區別文化產業的認識中,都強調了新媒體技術和網絡等新傳播方式這類要素的創意地位。

而各國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也不盡相同。英國將其分為13類,包括廣告、建筑、藝術品交易、工藝品、時裝設計、電子出版、時尚、互動休閑軟件、影視、音樂、表演、電視廣播。 美國依舊版權分為4類:核心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邊緣支撐產業。聯合國則分為傳媒、卡通、電影、娛樂、網絡游戲、旅游、文化、網絡信息、音樂、戲劇藝術、藝術博物館等。

(二)新媒體藝術的概念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認為,連結性與互動性為新媒體藝術最明顯的特征。它的表現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動裝置、虛擬裝置、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動畫動漫、影視廣告、網絡游戲、數碼藝術設計、數字插畫、CG靜幀、數字特效、DV、數碼攝影等。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非常多,但共通點就是被大眾所接受的途徑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動,通過人的觸摸、空間移動、聲、光、電等的效果,參與到作品的創作中。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聯系、融入、互動、轉化、展現這五個階段。首先必須有人與裝置之間的聯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通過與系統和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藝術作品與人的意識之間的轉化,最后展現出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效果。

將當代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相比較,其發展有著獨特的時代背景。它已不再僅僅依賴個體藝術家的才華和靈感,而是依賴整個藝術創作體系、藝術傳播過程及方式、藝術媒介手法與參與方式等的全面創新。圖像時代、消費時代以及“數字化生存”是新媒體藝術發展的現實語境。

首先,圖像成為人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和資源,對許多人來講,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萍紩r代的圖像主要集中于用聲、光、電為載體的多媒體種,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圖像、文字等這類靜態印刷物中?!爱敶囆g及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聽覺的感官藝術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這已經是不容小覷的事實?!盵3]

其次,當今世界消費主義的盛行,使得商品的價值已不只是其使用價值,人們消費商品,也可能是為了滿足內心需要的符號消費、儀式消費等,消費也成為藝術活動的基本方式。藝術經紀人出現后,處于藝術家和群眾之間,他們了解并熟悉藝術家,懂得藝術欣賞,自身又賦有很強的營銷能力,清楚明白市場需求,最重要的是他們富有經驗,可以通過消費的方式把藝術推向大眾。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龐帝筆下的“數字化生存”時代已經日漸成熟,科技的發展引起傳媒形式的變化,藝術的多媒體化以數量越來越多、類型越來越新穎的大眾文化產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標志。通過媒介,文化藝術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藝術的創作的整個過程,真正可以成為藝術中的一部分。藝術傳播與媒介技術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帶來的語境的分離和重構,也讓人們從根本上重新認識了藝術創作對生活的傳統觀念的反應。

(三)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現象

當今,數字媒體就像是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的發動機,它以IT 技術和CG技術為核心,極大地推動文化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影視、動漫動畫游戲研發、廣告、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開發與信息產業、建筑、工業、服裝等一系列的藝術設計、系統仿真、圖像分析、虛擬裝置等領域,并涉及到科技、藝術、文化、教育、營銷、經營管理等諸多領域[4]。

首先,分解文化創意產業,可以看到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分解為三組概念,即文化、創意和產業。第一,文化(包括藝術)傳播借新技術革命下的新形態媒介,提高了傳播效率,又增加了受眾的審美感受,并通過“點擊”、“復制”等形式,擴大了傳播的接受范圍和接受頻次,增加了受眾的“被卷入感”,從而,產生了新媒體藝術的最重要傳播特點——交互性。第二,新媒體的使用使創作者的“創意”能夠更大限度地發揮,因而,提高了作品“創意”的表現力。第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帶來了受眾的數量激增,創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費需求,使文化具備成為一個產業,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條件。

其次,考察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仍然可以看到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電影電視廣告是新媒體藝術介入較快較多,也是進入大眾視野最多的領域;動漫和軟件開發業運用新媒體藝術的虛擬現實和交互性更多,并且發展主要依賴新媒體技術的個性;隨著人們生活中電子產品的增多、閑暇時間的減少以及閱讀習慣和獲取信息習慣的改變,數字出版的興起和發展正在日益增加與新媒體藝術的融合;而旅游會展業,在近年來更加注重新媒體藝術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奧運會和上海2010年世博會中,新媒體、聲光電的運用給觀眾帶來了大量的美感體驗。

轉貼于

三、新媒體藝術之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復興文化產業,保護文化遺產,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與傳統的文化產業相比,誕生于知識經濟時代的文化創意產業更加強調創意的重要性,創意是其核心,并表現出多樣性而非同質化、分眾消費等諸多特點。新媒體藝術開放、自由、復制成本低的特點,能夠充分考慮到受眾個體喜好以及內心需要的相異,在提高其自主選擇權的同時,有利規避了文化產業過去成本高、風險大這一缺點,并通過技術含量和知識產權的技術保護,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價值。

其次,文化遺產作為地區人群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2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數量豐富。我國目前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共4項,另外,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1175項。物質文化遺產易被破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易保留的特點決定了這兩者都需要借助科學技術,而在繼續承擔文化藝術傳播功能的過程中,同時使自身被保護和保留。新媒體藝術的虛擬現實功能以及數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貢獻巨大力量,從而促進了文化的流傳。

再次,新媒體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將過去一味依賴創作者才華和名氣或者物品歷史的文化商品的價值,轉嫁到技術帶來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動的體驗增加藝術文化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動文化經濟的發展。新媒體是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技術手段,是提高創意產業競爭優勢的重要砝碼。因此,融合新媒體技術與文化藝術要素的新媒體藝術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內容。

(二)實現文化創意產業推廣體驗經濟與美學經濟的載體

首先,新媒體藝術是文化創意產業實現一種叫“體驗經濟”的重要載體。“體驗經濟”即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之后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所謂體驗,就是企業以服務為平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從而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行為。眾所周知,商品是客觀存在即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創造出的體驗是會給人留下記憶的。與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務對消費者來說都是外在的,但體驗是主觀存在,即內在的,存在于個人心中,是個人在身體、感情、意識上參與所獲得的。沒有兩個人的體驗感受是完全一樣的,因為體驗是來自每個人的感受與商品之間的互動所得的感情[5]。在這里,大致總結了5種體驗,娛樂體驗、教育體驗、情緒體驗、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等。新媒體藝術交互、虛擬的特點增加了受眾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維影院中我們親身體驗到虛擬現實技術借助聲音、音樂、光線、電子影像、機械互動裝置、遙控器等多種媒體相結合,打造出幻真的虛擬世界。新媒體藝術帶來的體驗是借助數字技術,通過虛擬現實,使消費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構想性。

其次,新媒體藝術的低門檻對于美學經濟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美學經濟指“立足于美學價值,通過向潛在消費群體提供審美服務產品(或將審美要素大量滲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價值,使消費者獲得審美愉悅為目的而獲得利潤的經濟形態”[6]。美學經濟的題中之義是強調藝術生活化,通過將美附著在能夠更多接觸到人們生活中的實用物品或商業服務,來推廣美的體驗,實現審美教育和審美享受的普及,從而達到文化藝術的“平民主義”,即平民美學。新媒體藝術使藝術生活化,藝術生活化是文化成為產業的基礎。文化創意產業以商業形態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語境的構建契機,就是在這樣一種轉向中將高雅,高端文化推向邊緣、消解它的光環的同時,也將它們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藝術文化共享空間,以便大眾容易接受、理解這些藝術文化層面的享受,這無疑可以使社會文化更快更好地整體進步。

四、結 語

新媒體藝術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多種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是中國可以盡快步入世界前列的產業類型[7]。我國在推動文化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對新媒體藝術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視。2005年國務院出臺《推進試點單位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的若干意見(試行)》,有力地推動了電視數字新媒體的發展。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規定,我國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超過10 分鐘的動畫片(省臺要求30 分鐘以上) ,其中60 %必須是國產片。國家火炬計劃批復的全國唯一的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專業集聚區,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這是北京市首批認定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之一;該基地還在2006年的首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光榮地被評為“最具投資價值的創意基地”。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在未來的發展中,還需要加強對新媒體藝術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并尋找實現新媒體藝術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參考文獻

[1] 金元浦.當代世界創意產業的概念及其特征[J].電影藝術,2006(3).

[2]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92.

[3] 肖永亮.數字媒體在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地位[J].現代傳播,2005(5).

[4] 田忠利,付琳,龔小凡.關于數字新媒體藝術發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7(10).

[5] 金元浦.文化產業與體驗經濟[J].21世紀商業評論,2006(1).

[6] 金元浦.文化創意產業的高端融合[J].中關村,2010(11).

[7] 金元浦.新技術革命與文化產業[N].膝望新聞周刊,2004-05-24.

第9篇:電影藝術欣賞的主要方法范文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初步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從課程的實施現狀來看,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課程目標重補救預防輕發展促進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預防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心理問題的解決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這樣的課程目標導致了不少大學生只知道應該怎樣避免負面情緒卻不知道該如何提升自己的積極情感體驗能力;只知道悲觀、自卑、嫉妒等各種不良人格是怎樣形成的卻不知道怎樣去發展諸如樂觀、自信、寬容等積極的人格品質。

(二)課程內容重學科專業性輕實際應用性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陳述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一般圍繞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學習心理、個性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與性心理、擇業心理等內容展開,比較忽視學科在具體生活領域的應用,缺乏教育載體的深度發掘。比如:體育運動對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藝術在大學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在促進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進而促進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充分利用多樣化教育載體,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課程模式單一實施途徑簡單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模式主要是學科課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學的知識邏輯來組織課程體系,很少兼顧學生的心理邏輯,課程模式缺乏靈活性且比較單一。課程實施途徑主要有專題心理知識講座、心理健康活動以及心理咨詢,課程實施途徑相對簡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無論是課程模式還是課程實施,都應該從系統發展觀的角度出發,以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自我潛能的開發為教育目的,建構科學有效的課程模式和實施途徑。

二、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質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內源性條件,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應和調節效應,健全心理素質的形成是個體維護心理健康和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以培養大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作為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樣做既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能培養學生成為更加積極、樂觀、幸福、進取的個體。該課程體系將綜合多個學科,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發展與適應并重的課程目標設置

發展與適應并重是指該課程是基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首要目標的課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積極心理學對人性持積極評價的取向,重心是重視人和社會的積極因素的教育功能。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觀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內在積極心理品質和開發心理潛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課程目標既應指導學生積極適應又應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良好適應能力的發展。

(二)綜合化的課程內容構建

綜合化的課程內容是指一切與大學生有關的學習工作、生活娛樂以及社會實踐都可以整合成為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即生活即課程的大課程觀?;谛睦硭刭|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過程、全面滲透、全員參與的途徑,形成以學校分管領導為統領,以專業心理教師為核心,以班主任為骨干,以學科教師為生力軍,以宿管員和同伴為社會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園文化、社會環境和媒體宣傳為積極氛圍的心理健康教育立體網絡?;谛睦硭刭|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重視學校教育與社會活動的有機結合、課堂講授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以及自我教育與同伴互動的有機結合。

(三)自主參與的課程組織形式

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激發、調動大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主感悟為核心,形成圍繞心理健康和積極心理品質的自我教育活動。實踐活動是個體心理品質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據文化歷史活動理論,從心理發生的角度分析認為,心理品質是主體依托實踐共同體,通過實踐活動內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是灌輸課,而是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體驗課程,教師應該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悟、體驗與操作。因此,該課程體系非常重視大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實踐活動來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特別強調課程的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

三、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成

(一)專題訓練課程

專題訓練課程是基于“明理導行”的原理,讓學生轉變觀念,提升認識,了解和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與技術。專題訓練課有兩種實施途徑,分別為專家講座和心理訓練(心理教育課)。專家講座課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講授,受眾面比較廣,使大學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專家講座的缺陷是難以實施具體的行為操作,學生的自我體驗和感悟成長較少。心理訓練(心理教育課)是由心理老師根據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以學科課程的方式,圍繞大學生成長中的各種心理健康主題開展的課堂訓練或團體輔導。心理教育課讓大學生親身參與,共同交流,可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問題或者領悟形成一些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實踐活動課程

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質提高的實踐訓練活動課程?;谛睦硭刭|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重視實踐活動在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課潛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借鑒國內外實踐經驗,實踐活動課主要采用如下形式開展:

(1)營銷活動。以市場競爭實踐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實施方法是邀請營銷專業的老師參與到該課程中,讓學生運用各種營銷手段和技巧來消除或緩解某些心理障礙(如社交恐懼)達到維護心理健康之目的。

(2)媒體設計。讓學生設計心理健康主題方面的多媒體作品,并參與競賽。邀請對心理健康教育感興趣的新媒體專業的老師參與該課程,在課程中向學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題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園的心理健康服務資源。

(3)自我超越訓練。自我超越訓練可以培養健全的心理素質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強化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與競爭意識,增進團隊參與意識和責任心,為大學生未來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4)健康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體育運動教育不僅促進學生身體技能發展,而且有益于學生社會技能、自尊、親社會傾向以及學業成績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三)藝術陶冶課程

藝術陶冶課程指利用藝術的審美心理教育功能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藝術的審美心理教育主要指個體通過藝術欣賞和實踐,獲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個體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引導個體正確地認識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藝術陶冶課程的具體實施途徑包括以下內容:

(1)音樂心理調節。音樂不僅能治療心理問題,也能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音樂能滲透到人們靈魂的深處,激起大學生積極樂觀的情感,使其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而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舞蹈不僅是身體的展現,也可以治愈心理創傷。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將舞蹈的治療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這種課程要求學生編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積極情緒體驗功能的舞蹈。

(3)美術心理教育。美術心理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通過美的事物來調動主體的各種心理功能,升華情感,使其通過豐富的內心體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促進自身內在的協調發展以及自身與外在環境良好共生關系的建立。美術教育也是張揚個性、表達自我的一種有效形式,有利于促進自尊、自信和個性成長。

(4)影視觀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諱強制、說教和指責,尤其要講究分寸。電影藝術非常重視人物情感的宣揚和抑制,這使電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為可能并富有實效。影視觀賞一定要在觀看影片后進行有指導的分享交流。

(5)校園心理劇。校園心理劇是利用舞臺創設的生活情景,通過行為表達的方法和技術,重現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沖突,使心理問題和心理過程表現出來,促使觀眾和演員產生新的領悟、體驗新的情緒從而改變行為的一種綜合性和表達性的心理干預活動。校園心理劇使參與學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認知結構發生變化,使參與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引導學生探索現實社會,完善自我。校園心理劇以其獨具魅力的原創性、互動性、生動性和啟發性等特點,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心理影響和人格影響,提高他們自我幫助和幫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識。

(四)微環境文化課程

大學生生活的微環境對其心理問題的預防以及心理素質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交往最多的人就是微環境中的同學,比如宿舍同學、班級同學等,因此宿舍環境和班級環境對大學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1)宿舍文化心理塑造。宿舍是大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和諧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可以讓宿舍成員獲得一種歸宿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從而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大學生的心理成長。

(2)班級文化心理建設。班級是大學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組織形式。大學生與班級成員交往比較多,班級的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影響很大。良好的班級氛圍可以給大學生提供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班級同學的情感支持對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幫助。為了預防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及提高其心理素質,學校應該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建立積極的班級人際關系,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同合作精神。通過組織班級活動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

四、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国产91精品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特黄aa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天堂avav在线| 从镜子里看我怎么c你|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国产素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三级中文无码视频| 欧美精品一二三|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91freevideos精品| 成年女人免费视频播放体验区| 亚洲成人网在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一级大片免费看| 日韩高清在线高清免费|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播放| 黄网视频在线观看| 在厨房被强行侵犯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欧美性v视频播放| 免费观看的毛片手机视频| 黄色一级片免费看| 国内自产一区c区| 中文字幕三级理论影院| 最近韩国免费观看hd电影国语|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一区|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第一页第一页|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社区8| 日韩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1000部拍拍拍18勿入免费视频软件 | 手机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