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一語文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四感”促進 高年級 練筆 水平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于永正老師主張“閱讀教學要把‘寫’擠進去”。二老一語道出了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誰能讓學生喜歡讀書,喜歡寫作,就意味著教學的有效;誰能讓學生會讀,會寫,并養成習慣,就是教學的高效。因此,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我努力實踐“讀寫結合”,既注重感悟積累,又注重表達運用,讓“讀”“寫”水融地結合在一起,追求有效且高效的語文課堂。那么,“寫”到底應該如何擠進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課堂?筆者認為巧用“四感”是促進隨文練筆的最佳方法。
1 引“感觸”促練筆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高年級的學生已經自己獨特的體驗,有些課文的內容能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力,學生讀后感觸頗深,讓學生在情緒亢奮狀態下寫體會,有水到渠成之妙。如學習《賣火柴的女孩》(六年級下冊)時有一位教師設計了以下練筆:
1.1 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師:小女孩的死對她來說是一種解脫,但此時作者內心是怎么想的呢?你能體會作者這樣寫的心情嗎?把它寫下來。(學生練筆)
1.2 回歸現實
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我們會怎樣呢?(學生練筆)
以上兩項練筆的設計,是對課文內容進行補白、詳化、延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借用文尾的空白點讓學生以《我見到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為題,展開想象寫一段想象文,進一步深化主題,可以收到意外的學習效果。因為學生剛學習了這篇課文,又在課前查閱了《安徒生童話故事》及本課的有關資料,他們心中對賣火柴的小女孩有著豐富的感受,所以,多數學生對本課的續寫并不困難。這樣的練筆,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的思路,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這樣的練筆,無疑又是塑造精神,培育情感,可謂語言與精神的一次同步提升。因此,這樣引導學生寫感言,實際是對文本內容進行縱深挖掘,從而深度解構了文本。
2 深“感悟”而練筆
朱熹說:“古人作詩作文,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借助范文指導學生進行仿寫,最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謀篇布局的寫作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當然,文章中可供練寫的素材有很多,我們可仿照課文某一個方面來寫,比如語言表達方式的練習、安排材料的方法、寫作的順序等等均可借鑒。如以下兩個案例:
案例一:
教學內容:《竊讀記》(五年級上冊)的第一自然段:
出示文段:“轉過街角,看見飯店的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的敲打的聲音,我放慢了腳步。”
師:請你認真讀讀這段話,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這是一句排比句。
生2:我發現了這句話從不同的角度去寫,如“看見”是從視覺角度去寫,“聞見”是從嗅覺角度去寫,“聽見”是從聽覺角度去寫。
師:你的發現很了不起,多角度寫作是把文章寫具體的方法之一,請你也從“看見的、聞到的、聽到的、心里感受到的”去寫寫“熱”這個主題。(學生練筆)
有學生這么寫道:“天氣熱極了!太陽炙烤著大地,狗伸出長長的舌頭也散不盡熱氣,柏油路快要被曬化了,發出陣陣瀝青味。路邊的柳樹也耷拉著柳條,無精打采的。樹上知了聲嘶力竭地喊道:‘啊,熱啊!’”
案例二:
教學內容:《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生:課文在第一段先提出了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接著用三個事例,反復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
師:這種擺事實、講道理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請你學習這種寫法,先確定一個觀點,然后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它。
以上兩個案例,學生通過感悟作者的寫法,再進行仿寫遷移式練筆,語言形式的積累就能被有效地運用、定格和“固化”,自然成為他們胸中靈動的言語積蓄,并深入領悟了語言范式的真意,讀寫能力的遷移便成為現實。
3 因“感動”去練筆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言語,一定要 “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 因此,通過文章的語言文字,觸動學生內心深處的“感動”,適時練筆,做到“有感而發”,如以下案例:
教學內容:《地震中的父與子》(小學五年級下冊課本內容)的外貌描寫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同樣是外貌描寫,但這句外貌描寫跟我們以前見到過的都不一樣,我們把他與上句話聯系起來朗讀,體會它的不同之處
師:他挖了8小時,你仿佛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父親——(接讀)“他滿臉灰塵……血跡”
他挖了12小時,你仿佛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父親——(接讀)“他滿臉灰塵……血跡”
他挖了24小時,你仿佛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父親——(接讀)“他滿臉灰塵……血跡”
他挖了36小時,你仿佛看到了這樣的一位父親——(接讀)“他滿臉灰塵……血跡”
是呀,這是在不斷變化的時間段里去描寫人物的外貌,這就是“動態外貌描寫”,咱們也學著作者用一用這種方法寫作吧。
出示寫話練習:請你根據情境,在橫線上補充描寫人物外貌的句子。
冬夜,寒冷凜冽,我竟發起了高燒,爸爸剛好不在家,急得媽媽背著我便往醫院小跑著趕去,5分鐘,10分鐘,20分鐘,30分鐘過去了,此時,我看見媽媽 。
朱作仁教授說“大量讀寫,讀寫結合是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以上教學案例體現了“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提煉讀寫結合點,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創設,利用學生的“感動”,進行隨文練筆,一是體現讀寫結合的理念,同時意在使學生遷移運用課文中“動態外貌描寫”表達方式寫人物語言的表達效果,既突出重點,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使“讀寫”雙贏。
4 有“感覺”喜練筆
小學語文教材專家歸納出的“九字真言”——“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對我們不無啟發。讀得進,強調課堂上引導學生盡情玩味文本語言,充分賞析,實現內化,既實現方法的歷練和提高,又達成情感的體驗與熏陶感染;記得住,重在調動學生自己頭腦中的相似經驗,在品讀體味中積累感性的、典范的語言范式。張志公先生說:“讀時對重點要點要敏感……不僅要了解那些你不了解的知識、經驗,要抓住其中的關鍵信息,還要有意識地識記一些字、詞、句……”;用得出,著眼于將消極的靜態的語言轉化成積極的動態的語言,使其煥發出活力。
閱讀教學中的“遷移運用”,是把學生對課文的“感覺”轉化為對生活的“感覺”,因此,我們在讓學生感受課文的同時,應激活思維,內化書面語言,領悟表達方法,實現遷移運用。
如《北京的春節》介紹了北京過春節的風俗。“臘八吃臘八粥”、“泡臘八蒜”;二十三“過小年──春節的彩排、吃糖”;“除夕放鞭炮、吃餃子,守歲”;初一“拜大年”;元宵節“辦燈會、吃元宵”。這其中的一些環節與我們這兒是差不多,卻大多數不一樣,學生剛過完年,對春節的“感覺”尚未淡出,所以對于春節中的一些習俗也是比較熟悉的。所以,在課堂結束之時,我設計了小練筆,讓學生動筆寫寫:我們是怎么過春節的?
總而言之,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充分利用“四感”去調動學生的練筆欲望,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力才能充分表現出來,寫作能力才能切實得到提高。此外,練筆選材角度小,內容簡短,貼近實際,緊隨閱讀教學;而且形式多樣,豐富學生的作文色彩,才能言“有效”。袁枚說得好,“但肯尋詩便有詩”。我們老師只要有了訓練意識,憑借閱讀教學的資源,帶領學生“用其材”“取其法”, 這才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參考文獻
[1] 李琳琳.閱讀,寫作的熱身.小學教學研究,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