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慧醫療項目整體解決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療信息化的三個階段
銀江認為,醫療信息化有三個階段:
一是數字化階段,這個階段本質上是人對機器的操作,如醫護人員把臨床業務數據或財務數據錄入于電腦;
二是智能化階段,本質上是通過對機器的操作,獲得機器對人的服務。比如醫院移動護理等系統的應用;
三是智慧化階段,這個階段的本質是人不用對機器進行操作,便可實現機器對人的主動服務,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化”是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和匯總,并通過決策分析與反饋,幫助醫護人員、病人等實現工作和行為的指導和指引。
銀江的“智慧”
基于對這三個階段的理解,銀江始終致力于第三階段――智慧化階段的研發和創新。
銀江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于2005年在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率先嘗試,當時主要應用于移動護理和嬰兒防盜系統。和其他醫療子系統一樣,這兩個系統也要對接醫院各數據庫,不斷進行需求更改和接口開發。為杜絕醫院的“信息孤島”和“信息煙囪”,銀江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醫療整體解決方案――通過數據集成平臺融合醫院各業務系統和數據,實現統一管理、統一操作。
當時業界有很多醫院和同行都很質疑“信息化總包”的方式,其原因是質疑它的最終結果無法實現“交鑰匙”工程,但現在這種方案越來越成為主流。在邵逸夫醫院,銀江用一年多的時間,率先實現了以集成管控平臺為總線、以數據倉庫為“大腦”、以電子病歷應用為核心的智慧醫療整體解決方案,大大加強了醫院信息化的集成化水平。
通過多年的發展和創新,銀江已經能夠在數字醫院和信息化總包、移動醫療物聯網、區域醫療和公共衛生等領域提供領先的智慧醫療整體解決方案。
“智慧醫療”服務大眾
現在醫院的信息化絕大多數都是服務于醫療工作人員的,真正為老百姓服務的系統鳳毛麟角。隨著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發展,人類健康的管理將成為一個矛盾的聚焦點,這表現為醫療信息化行業產品的更專業,同時,醫療信息化產業也將向健康信息服務產業進化,相當一部分醫療信息化供應商將從“賣產品”模式轉變為“提供服務”模式。而這其中,物聯網技術是實現智慧醫院的關鍵技術。
銀江從2012年開始關注健康物聯網,在調研和基礎技術開發方面投入大量工作,目前,很多技術和應用已取得初步成果,如定位、跌倒檢測、生命體征采集、溫濕度傳感、物聯網中間件等。
“健康中國”是銀江醫療的口號,而“智慧健康”服務則是要以最新的無線技術、物聯網技術、個人健康管理等打造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健康”服務,向公眾提供有關疾病預防和治療、藥物、營養及保健等最全面最可靠的科學信息,同時匯集一流醫學專家,為公眾提供突破時空限制的權威信息與指導,實施一體化的網上網下健康服務,為基層醫院、社區醫院和老百姓提供方便、快捷、專業的高質量的專家醫療服務,為解決老百姓看專家“難、貴、煩”的問題盡一份力,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個人健康管理云平臺,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和信息化就醫服務。
全面鋪開“智慧路”
在產品方面,目前銀江正在整合醫療信息化資源以建成“智慧健康網”,希望通過資源整合可以為老百姓提供全面的導醫服務;實現體檢信息的機構共享和個人體檢信息在線查詢;由特需人群服務、孕產婦健康管理和老人健康管理項目開始試點運行,幫助特殊人群(如慢性病、重大病患的院后管理、需特需服務的人群等)安裝家庭可視遠程診療和健康管理系統及裝備,使他們足不出戶即可實現與專家的“面對面”咨詢和診斷。
全力護航新疆高速公路建設
近日,科華恒盛攜高端電源解決方案和優質服務,成功中標新疆G3015克拉瑪依―塔城高速公路項目,為該高速公路正常、安全運行提供綠色動力保障。
據悉,新疆G3015克拉瑪依―塔城高速公路建設項目起點位于克拉瑪依市白堿灘以北,通過三坪互通與擬建的克拉瑪依至烏爾禾高速公路相接,經克拉瑪依、庫魯木蘇、塔城,終于巴克圖口岸,路線全長218.2km,是新疆“57712”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項目。
此次項目應用,主要針對新疆G3015克拉瑪依―塔城高速公路全線的收費系統、通信系統及監控系統等相關重要管理節點。基于該項目的高海拔惡劣環境及電網波動較大等因素,科華恒盛經過與客戶多次深入交流,提供了高端UPS及DHY系列穩壓器等核心部件數十套組成的交通電源解決方案,依托高端集成技術,采用無主從、自適應并聯技術和機柜模塊式結構設計,以及多級分散控制技術,可根據負載大小隨需擴展系統容量,具備體積小、效率高、配置靈活、綠色環保、易維護、易擴展和優異的輸入、輸出等各項性能指標,其高可靠智能特性,全力保障用戶供電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作為交通安全及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領導者,科華恒盛定位高端,依托自主創新和強大技術服務能力,致力于為交通領域用戶創造高價值服務,提供高可靠智能的按需定制的行業級整體解決方案。此次科華恒盛中標新疆G3015克拉瑪依―塔城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除了產品與方案的高端可靠外,其在西北及新疆交通領域建設項目的成功應用經驗是重要原因之一。據悉,科華恒盛的產品方案已成功應用于新疆G3012阿克蘇―喀什高速公路、新疆國道218線伊寧至墩麻扎段、新疆北疆計重改造項目、新疆喀什至葉城高速、新疆星星峽至吐魯番高速、新疆奎屯至克拉瑪依高速等重要項目,持續為自治區“3年攻堅,5年跨越,建設萬里高速大通道和西部交通樞紐中心”的發展目標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隨著一條條高速公路加快施工,高標準的現代化道路延伸到天山南北,成為推動新疆經濟發展的“金腰帶”。
助力美聯物流機房建設
近日,科華恒盛攜高端電源產品方案,成功中標美聯物流機房項目,為其機房信息化建設提供高可靠的綠色電源保障。
據了解,美聯物流集團以遍及全球的130多家國際優秀和物流網絡為后盾,經營管理美聯集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集裝箱貨運、船舶、航空以及各種現代物流業務,在IT物流、保稅物流、整車運輸物流、冷鏈物流、零售物流、國際貿易等領域提供服務。
NEC三個方面的優勢
NEC作為ICT的領先企業之一,在智慧城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有著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建設經驗。7月3日在“2015 NEC創新解決方案展”上,記者采訪了NEC總裁遠藤信博、NEC中國總代表中國總裁日下清文一行。
遠藤信博表示,NEC的財富、資產或是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信息(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打造解決方案的軟件技術,而且這三個方面力量都比較均衡。
NEC利用這三個力量可以實現實時性、動態性,即從物理空間涌現出來的數據NEC在網絡空間進行處理后,并且實時地做出有價值的創造,這個創造出來的價值,再反饋到物理空間去。也就是說NEC通過實時和動態創造的價值,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互動和遠程的特點,創造實時和動態的價值。遠藤信博認為實時動態的處理和遠程傳輸管理就是實現安心、安全、高效、公平的最基本要素。以大數據為例,如果能夠實時地對大數據進行處理,它的價值就變得非常高。
另外人們經常提到利用“互聯網+”來創新或是創造價值,實際上就是指對于物理空間所產生的各類數據在網絡空間進行實時的處理,創造出價值,并且以實時動態的形式,以遠程的方式進行價值的提供,這就是“互聯網+”的含義。NEC在“互聯網+”這個領域能做的貢獻,就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軟件能力,進行實時動態和遠程的價值創造。
遠藤信博還強調在互聯網+領域當中,還有一個需要人們認真關注和考慮的部分,即在利用互聯網+創造價值的同時,對于網絡空間的安全進行維護和保證。他舉例,在今年4月國際刑警組織在新加坡設立了一個分支機構,NEC除了幫助該機構建立了互聯網+的應用基礎平臺,還提供了網絡安全系統,也就是對于互聯網+的空間,從兩個角度作出支持和貢獻。
在談到本屆 NEC創新解決方案展有什么特點時,遠藤信博介紹,展會以“智慧之城(Smart City) 創想未來(Bright Future)”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安心便捷的城市”、“高效創新的企業”、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三個社會領域的多種解決方案,并展示了NEC的SDN、大數據、核心ICT等。
因地制宜 深耕中國市場
遠藤信博表示,一個公司有了好的技術,還需要認真對用戶的行業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NEC對中國市場非常重視,目前公司在全球設立了5大研發機構,一個設在日本,一個設在新加坡,一個設在美國普林斯頓,設在美國的研發機構側重于做技術研發,設在德國的研發機構側重于標準化技術,而設在中國的是研究院,主要側重解決方案的研發工作和做好本土化的工作。
從1972年進入中國市場后,NEC把中國作為一個巨大市場看待,同時也希望在中國開發出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NEC最基本的原則不是將日本的產品簡單拿過來在中國市場銷售,而是針對中國市場進行研發,結合中國市場的需求進行產品化,并和軟件開發的能力相結合。NEC的目標是立足于中國開發,在中國設計、在中國制造,以中國為市場導向進行銷售,繼而將產品推廣到全球市場。
他舉例NEC面向養老健康管理的iCare智慧養老信息化管理平臺,就是針對中國老齡化社會的趨勢,充分調研本地市場,在中國本地從零開始研發的。它利用了傳感、認證、監測、控制和云計算五大技術,并結合終端設備和網絡,可以提供全面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可視化等服務,實現用ICT去支持更有效的、更安心的養老健康管理。
NEC中國總代表日下清文在談到該公司2015戰略方針時表示,NEC目前在中國14個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員工人數達3477人。伴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城市生活面臨著眾多挑戰,人口增長、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問題凸顯。這些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并不只是中國才有,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根據這些社會需求,2015年NEC在中國的業務重點放在了社會基礎設施領域,運用以“平安、健康、高效、公平”為主題的ICT解決方案,打造更加高效的社會基礎設施,營造一個安全、安心、智慧的社會環境。以智慧城市的建設為契機,重點關注安全、養老和能源環境管理,以及智慧辦公四大領域。
在公共安全領域,多年來NEC融合世界第一的生物識別技術、高性能傳感器、大數據預知預兆分析技術、SDN/Open Flow下一代網絡等先進技術,為全球提供了豐富的安全解決方案,尤其是在人臉識別技術方面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在美國國立標準技術研究所組織的人臉識別技術基準測試中,NEC人臉識別技術獲得了第一名。目前該技術已經應用于40多個國家的500多個項目中,在公民身份識別、出入境管理、視頻監控等領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中國已成功應用于安徽省公安廳部署的千萬級指掌紋自動識別系統,使得安徽省公安偵破案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
NEC一直致力于促進醫療與養老行業的信息化,該解決方案通過移動終端盒移動技術,構建智慧醫療體系,拉近醫患距離,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同時構建新型院內物流管理和配送體系,降低醫療服務成本,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面向健康管理的步態收集和分析解決方案通過ICT對老人的日常步態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及時防止或預警異常情況的發生,保障老人的生活安全。同時,NEC充實現有養老管理系統,結合 NEC i-Care平臺、超聲波定位系統和人臉識別技術,為養老機構的緊急情況處理,提供了及時且準確的早期支持。
保護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既是世界各國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可持續性發展是當代企業發展的方向。NEC也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的重要戰略定位,并將能源環境管理作為企業整體發展方向。NEC推出了諸多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和產品,例如在建筑樓宇里面布線,通過傳感設備和計算機進行遠程控制,監視樓宇用電量是否消耗過多,通過儲電技術,可以把晚上的電量儲存起來,以供到峰值的時候使用。另外,NEC也非常支持中國政府推廣和普及電動汽車,因為其在這方面也有很多最新最先進的技術與服務。
2012年,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策略會上,IBM推出了7大“軟實力”策略,并以此推動了軟件營銷方式的改變。
時隔一年之后,在2013年大中華區策略會上,IBM則將目光聚焦于6個應用領域:大數據和分析、企業移動、云計算、社交商務、智慧商務以及智慧城市。
聚焦6大應用領域
從7到6,簡單的數字變化背后,體現的則是IBM軟件戰略重心向用戶應用端的延伸和深化。
仔細分析IBM軟件集團所聚焦的這6大應用領域,事實上都是目前國內IT應用需求最為迫切的市場,這也體現了IBM的一貫思路:將主要資源集中于高價值市場,在引領行業發展趨勢的同時,攫取最大化的利益。
在這6大應用領域中,大數據、云計算以及智慧城市,屬于IBM的傳統優勢領域,而企業移動、社交商務以及智慧商務,則可視為是IBM在軟件應用方面的新的發力點。
IBM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軟件集團總經理胡世忠表示,“以軟件為核心的新的IT發展環境,為企業帶來了業務創新的嶄新機遇。IBM非常看好軟件在新計算時代的發展前景。對于IBM來說,軟件業務是推動公司持續轉型的重要推動力。2013年,軟件依然是IBM重要的業務增長點。在大中華區,我們將著力推進軟件在大數據和分析、企業移動、云計算、社交商務、智慧商務以及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投入,在這些契合中國企業發展需求的領域發揮‘軟實力’,利用軟件技術的創新智慧幫助中國企業突破發展瓶頸,開啟商業新格局。”
智慧商務助企業轉型
顯然,從軟件產品到軟實力再到應用領域,IBM的軟件策略正在一步步向應用和客戶端靠攏。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軟件的價值得到最好的展現,并和用戶的實際需求更好地結合起來。
事實上,在2013年大中華區策略會上,Craig Hayman的出現已經傳遞出很多信息。作為IBM軟件集團全球行業解決方案部門的總經理,Craig Hayman所領導的團隊,一直致力于智慧商務、智慧城市市場的拓展。
在本次會上,Craig Hayman對于IBM在智慧商務市場的策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智慧商務是一種獨特的方法,幫助企業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增加為廣大客戶、合作伙伴和利益相關方所提供的價值。IBM將智慧商務定義為以客戶為中心,以需求驅動商業的價值鏈,并在企業營銷管理層面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渠道精準營銷,幫助企業實現從采購、營銷、銷售到服務的商業價值鏈的轉型。”
在Craig Hayman看來,中國的智慧商務市場具備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因為,對于企業用戶而言,在智慧商務方面的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
而據2013年3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智慧商務為企業帶來的投資回報率為12.05倍,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而據Craig Hayman介紹,IBM智慧商務為客戶帶來的實際效益可以概括為間接和直接效益。其中,60%來自間接效益,如生產力的提升;40%來自于直接效益,如運營成本的降低。
以服裝銷售企業為例,IBM通過為企業建立多渠道客戶交互平臺、跨渠道及多品類訂單執行管理、供應鏈優化、供應商管理及精準營銷、協助企業及其合作伙伴實現從“生產及企業內部流程導向”向“終端用戶需求導向”的轉型。
“不僅如此,IBM智慧商務還幫助企業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整合價值鏈,最終形成無邊界業務,也就是形成員工、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之間動態的復合型網絡,并利用具有個性化客戶關系的服務與深層次業務架構提升客戶的忠誠度。” Craig Hayman介紹道。
移動領域投資翻番
在本次策略會上,IBM對于其移動戰略細節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應該說,在移動互聯領域,IBM的聲名并不如其在PC互聯網領域那樣顯赫。但面對來勢洶洶的移動互聯網浪潮,IBM早就已經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布局和行動。
例如,通過收購來迅速增強自己在企業移動互聯應用領域的實力:通過收購Worklight來幫助企業打造多平臺的移動應用;而通過收購Tealeaf則可以為企業移動體驗提供有效的分析等。2013年,IBM又推出了移動平臺解決方案MobileFirst。IBM在移動領域的連番舉措,表明了其對于企業移動應用的重視程度。
“IBM在移動領域,一直在持續強化自身的實力,通過不斷地收購,在不同的領域里,IBM已經把很多公司的產品逐漸整合,實現了整體的移動解決方案,同時也形成了一整套的移動戰略,我們稱之為MobileFirst戰略。”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WebSphere總經理徐剛坦言,在2013年,IBM對移動領域的投資將翻倍,以更好地幫助客戶實現以移動為中心的業務轉型。
而對于IBM在移動方面的策略,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云計算與移動總經理朱紹康則從用戶應用的角度進行了闡述。“企業的移動力不僅僅是某個產品、某個解決方案、某項先進的技術,最關鍵的是用戶的核心生產價值是否可以通過移動的方式,能否通過移動互聯的方式得到長足的增進和進步。”
社交商務:IT業的新戰場
在斥資13億美元收購Kenexa后,IBM已經在社交商務市場樹立了自己的地位。而對于社交商務市場的潛力,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協作解決方案總經理李貴興表示,社交商務不僅是客戶面臨的下一個重大挑戰,也是IT業的新戰場。
“基于這一戰略,IBM提供新的軟件和云服務,幫助企業在業務中運用社交技術,例如面向首席營銷官的新型社交功能,可以幫助企業更有效地進行營銷,幫助首席人力資源官更好地識別人才與實現協作,從而更快速地實現創新。在2013年,IBM在社交商務方面,將著力打造智慧的團隊和提供卓越的客戶體驗。”李貴興說。
推進行業方案落地
在六大應用領域之外,對于行業以及區域市場的拓展,依然是2013年IBM軟件的戰略重心之一。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大中華區總經理Nancy E.Thomas認為,IBM在“軟實力”領域的智慧只有通過與行業客戶結合,才能夠實現創新的價值。因此,2013年,IBM軟件集團將緊跟行業發展趨勢,針對金融、電信、政府、醫療、能源、交通、制造、中小銀行及零售等9大重點行業,推出40個高價值解決方案。IBM軟件還將與服務部門加強協作,共同推進企業再現代化進程。
如何在控制IT支出的同時兼顧大數據、云計算等趨勢并利用好這些趨勢,使之為提升業務所用?這正是IBM想幫助企業決策者找到答案的關鍵問題。
趨利避害,大數據毫無疑問成了IT廠商的必爭之地,目前來看,戰火已經蔓延到了到了軟硬件集成領域。IBM PureSystems專家集成系統家族新成員PureData在IBM 2012InterConnect大會上正式,它就是為大數據而生。
統一解決軟硬件問題
IBM 2012InterConnect 以“將機會轉化為成果”為主題,從“管理轉變的速度”、“發揮創新:IT新經濟”、“成長市場的新領導模式”三個維度討論了如何將IT轉化為關鍵的經濟性和業務價值。
IBM全球高級副總裁兼軟件與系統集團總經理Steve Mills介紹了IBM未來在硬件、軟件中間件和軟件解決方案三大業務領域的投資重點,并指出實際的技術趨勢將推動IT產業的全面互聯化:“在硬件方面,專家集成系統、成長型市場、云、分析和認知計算將成為IBM的重點投入領域。軟件中間件的業務重點將集中在工作負載優化、大數據分析、云、智能安全和移動企業等方面。軟件解決方案業務將在智慧分析、智慧商務、智慧城市、社交商務和Watson(沃森)商用解決方案等領域深度挖掘。”
在Steve Mills給出了數條頗具說服力的理由后,專家集成系統的重要性凸顯:“項目延遲交付的主要原因可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來說。硬件上,45%的項目延遲是因為故障排除和調試生產環境,45%的項目延遲是因為基礎設施的集成、配置和測試,29%的項目延遲是因為工作環境的安裝、布線和網絡接入。從軟件層面來看,41%的項目延遲是因為應用程序的集成、配置和測試,35%的項目延遲是由于中間件的集成、配置和測試,34%的項目延遲是由于應用的配置、構建和部署。”如果能夠將這些經驗教訓總結起來,同時從軟硬件兩個層面解決這些問題,“提供配備內置專家模式的系統產品”,就可以簡化從系統安裝、解決方案部署一直到日常管理、增強和升級的整個流程,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2012年4月,IBM率先了PureSystems,它包含軟硬件一體機PureFlex(基礎架構)和PureApplication(面向事務性 Web 和數據庫應用的平臺系統)兩個子系統。其中,PureFlex幫助企業以更高的效率構建和管理基礎設施,PureApplication系統幫助企業以更低的成本、更簡便的方式快速部署和管理應用。PureSystems從設計到推出,歷經4年的研發與并購過程,總投資達到20億美元。
以大數據為特色
正如專家是在某一特定領域有專長一樣,專家集成系統PureSystems針對大數據推出新專家PureData。畢竟,“過去兩年間新產生的數據占目前全球數據總量的90%,而且新的數據正在以每天2.5EB的增量高速增長”。
作為PureSystems專家集成系統的最新成員,PureData是IBM在數據處理領域的首個集成系統產品系列。同時,它也是IBM專家集成系統整體戰略落地的關鍵一步。“PureData系統的正是我們邁出的重要的一步,它將助力客戶在數據處理速度、簡化程度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更上一層樓。”IBM信息管理軟件總經理Arvind Krishna解說道。
作為一款全新的數據服務交付平臺,PureData繼承了PureSystems家族的優點,整合了基礎架構、統一平臺管理和專家知識體系。PureData的問世,讓IBM實現了專家集成戰略在數據處理領域的擴張,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PureSystems產品陣營。IBM還表示,除了PureApplication支持的一般Web應用模式,PureData和PureApplication的結合將進一步用于處理端到端的交易工作負載。
據IBM軟件集團中間件業務全球高級副總裁Robert LeBlanc介紹,PureData能夠將系統安裝和配置的時間從24天大幅縮減為24小時,復雜的數據分析耗時從數小時壓縮至數分鐘,并且能夠在單個系統上管理100多個數據庫。可以說,“PureData的研發成功是IBM數十年來在降低IT成本和系統簡化方面所累積的豐富經驗的結晶。”“通過PureData系統,企業得以在傳統IT環境或云環境中為業務用戶提供高性能的數據服務,能夠在不到10天的時間里完成Web應用的部署——同樣的任務過去至少需要6個月才能完成。”
不同行業不同武器
PureData擁有三款針對不同細分領域的產品:PureData System for Transaction、PureData System for Analytics和PureData System for Opertional Analytics。這三款產品分別面向OLTP、OLAP和大數據分析操作進行了針對性的性能優化與功能定制。
為何會將PureData產品線劃分得這么細致?Robert LeBlanc解說了個中緣由,IBM在PureData上采用這樣的設計是希望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通過不同的軟硬件集成組合獲取最佳的數據處理效果,而不是期望一招鮮,試圖用一臺“萬金油”機器解決所有問題。
具體而言,PureData System for Transactions適用于零售行業和信用卡處理系統對交易和互動信息的快速處理。這是因為交易或許數額很小,但大量的、高頻次的交易只有高效率的交易處理系統才能應付。PureData系統的硬件和軟件經過集成和優化,具有靈活易用、高度集成、可用性高和伸縮性強等特點,能夠處理各種交易工作負載。
PureData System for Analytics可應對PB數量級的數據。利用Netezza技術,PureData System for Analytics能夠簡化和優化數據倉庫服務及分析性應用。加快分析過程,并提供當今市場上最大的庫內分析函數庫,幫助客戶在數秒內完成客戶流失的預測和預防措施的制定,在預測分析的基礎上創建定位精準的廣告和推廣項目、預防欺詐行為。
PureData System for Operational Analytics則能夠同時為1000多項經營項目提供可執行的洞察,實時支持決策的制定。操作型數據倉庫系統可在信用卡處理過程中監測欺詐行為、為呼叫中心提供客戶情況洞察,同時還能對電能和其它公用資源的供需變化進行的跟蹤和預測。
作為IBM的新武器,PureData將利用Puresystems已在合作伙伴中獲得的口碑進一步完善生態系統。據介紹,包括DynaFront Systems 和 PCCW Solutions在內的眾多合作伙伴都在其數據中心安裝了PureSystems,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此外,60多家獨立軟件廠商(ISV)也表示將全力支持PureData系統。IBM表示,將向這些公司提供技術和認證方面的支持,幫助它們將業界領先的應用程序靈活部署到PureSystems上,并支持客戶在采用開放標準的IBM PureSystems上開發解決方案和服務。
用戶聲音
在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已經逆勢飄紅,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態勢。但中國軟件產業正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依然巨大,推進中國軟件行業的轉型升級,能夠確保我國在新的一輪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的地位。
基于此,此屆展會設立了自主創新、國際合作、行業應用、項目對接、人才交流和信譽保障等板塊,全方位展示IT產業的新技術、新思維和新模式,共同分享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的生活改變,力推產業融合與跨界合作。
加強跨界連接
互聯網+或者是+互聯網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主流方向,對于軟件行業來說,更亦是如此。英特爾軟件與服務事業部大數據技術中心全球總經理馬子雅表示,互聯網本身只是一個載體,其本身需要與其他事物結合才能發揮功效,而軟件則可以最大程度地將互聯網數據進行運算,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經濟價值,這是互聯網+軟件最大的一個優勢。
具體說互聯網和軟件之間的關聯,華為企業業務中國區總工程師胡善勇指出了兩點:“第一,大數據是對行為的最有效的模擬、量化,這樣的軟件必須要植入對人的行為判斷,這將成為整個產品設計的基礎,如果設計的軟件,在未來不具備對用戶有深刻交互能力以及對交互能力有效的統計分析的話,這個軟件是不成功的。第二,在未來的呈現不依賴于軟件,依賴于搜尋和可視化技術。”
引領智慧生活
在此屆展會上,互聯網與軟件行業的結合成果集中亮相,如互聯網+物流、互聯網+制造、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智慧家庭相關產品和服務。
內容提要:
“智慧城市”為什么一直只有概念而沒有國內成功案例呢?解決方案廠商所鼓吹的方案是否真的有效?國外的經驗也可以建成符合國人期待的“智慧城市”嗎?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將從當前“智慧城市”的一些問題說起,逐步講述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一些關注點。
現在,在城市建設中有一個很流行的概念,叫做“智慧城市”。在Google中國以“智慧城市”作為關鍵字搜索,能夠搜索出一千萬條相關信息;在微軟的BING搜索中,相同的關鍵字,也可以達到八百七十萬條信息;而就算最不濟的百度,也可以找到四百二十多萬條信息。
都在說“智慧城市”,對這個概念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但是,這個所謂的“智慧城市”究竟是什么呢?為什么要做這個“智慧城市”呢?要怎么做才能實現“智慧城市”呢?什么地方有成功的“智慧城市”可供我們參考?怎么樣去做才能夠實現“智慧城市”呢?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呢?
說到“智慧城市”,其實就是前幾年所謂的“數字城市”的另外一種說法,又在這個基礎上包裝了一些新鮮的功能,其本質就如同iphone4升級成iphone4s一樣――有變化,有升級,但是這種改變并不是跨時代的。而所謂的“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其實這些都是城市信息化建設中所衍生出來產物,換了包裝的幾個名詞而已。
現在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很多問題,對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定位不清晰,在現在所有的“城市信息化”、“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項目建設中,都存在著定位不準確,目標不正確,用戶不明確的問題。
定位不準確,指得是城市建設中,對自己城市發展策略的抉擇上定位有偏差,導致城市發展不能突出特點,做了太多無用功,最后,城市的面貌也“泯然眾人矣”。
有一個旅游型城市,但是一定要將它打造成一個經濟金融中心,修建寬闊的馬路,建設高聳入云的大廈,也在城市中建立了方便快捷的網絡系統。到最后,能夠利用起來的設施基本沒有,而城市信息化也就成了一紙空談,那“智慧城市”也就如同那些高樓一樣束之高閣而無人問津了。
有一個文化名城,有歷史沉淀,而且建設得也不錯,發展得很有特色,但是基于一系列的原因,把自己的目標定位得很高,打算在短時期內成為世界頂級城市,所以開始扒掉城市內的歷史建筑,建造大型商圈、高層住宅、環路等。發展了一陣之后,這個城市也和其他國內城市一樣了,不僅丟失了原有的歷史積淀,也把自己城市的特色拋棄得一干二凈。
如果前面所說的定位不準問題,只是造成了一些資源浪費和限制,至少也有一些“面子工程”讓人略有安慰。那現在要說的目標不正確,就更為嚴重,造成了太多的損失了。按照不正確的目標進行城市建設,那不僅僅是浪費資源了,而會讓城市整體建設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失敗。這種失敗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可能會給城市未來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城市的建設,甚至影響到整個行業。
現在這種目標不正確的城市,也越來越多了,在城市建設、城市信息化方面,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經常是今年做的是一個樣,明年會把前一年的建設推倒重來,再過一年又有了不同的計劃,這樣年復一年,城市建設越來越不靠譜,人們的期待也越來越低,人民幸福感也是直線下降。
現在,我們思考一下,所謂的“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甚至城市信息化,這些概念應該用在什么樣的用戶身上?換句話說,城市有了這樣便捷的信息化系統,誰是最終的受益者?很多人都會說,自然是老百姓了。這說得沒錯,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這些“信息化”的實際效果,都給老百姓們帶來了什么?有哪個群眾說自己受信息化的影響,提高了工作效率?有誰又提高了幸福指數?還有誰提高了生活指數?這些的答案都是未知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這就是用戶定位不明確導致的。
一個信息化的工程,原本是應該給老百姓帶來福利、帶來便利、帶來實惠的,但是,當這個工程上線后,我們發現,有的成為了電子政務的一部分,支持了政府的部分工作,而帶來的效果,老百姓們根本感覺不到;有的據說帶來了緩解交通的功能,但是,路上依然堵車依舊;有的信息化工程在路邊增加了很多信息港,但是,作為老百姓們,能用到信息港的次數能有多少呢?
“智慧城市”作為項目來講,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是可以描述的,目標是確定的,并且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另外,這個目標應該有明確的用戶范圍,有可量化的數據參考,并且應當告知所有用戶這個項目帶來的變化。這個時候,“智慧城市”的目標與用戶范圍就確定了下來,接下來根據城市自身的特點進行深入挖掘,將城市特點充分得發揮出來,并輔以當前先進的科學與技術,實現城市信息化。用信息化的手段把城市建設得更加人性化,將城市表現得更加有特色,讓城市在各個方面顯得更具有“智慧”。這樣的“智慧”不僅可以體現在為老百姓帶來便利,也會給城市帶來收益,還可以“智慧”地為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提供參考,以供更快、更準確地決策。
“智慧城市”是一個全方面,多層次的項目工作,不僅需要考慮到高層面上展現的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還應該盡可能多的去考慮中層的支持模塊,還需要與專門的部門去思考底層的基礎模塊。
要做一個好的“智慧城市”,需要有一個穩固、完善、健康的底層信息化平臺,主要提供基礎數據與信息。并輔以專業的IT系統,對數據與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得到用戶行為特質、城市特征,利用這些分析出來的結果,利用在城市發展中。
中層的支撐模塊,主要是一個分類與歸類的過程,將分析出的數據、信息、成果等按照城市發展規劃與戰略進行嚴格分類,讓所有有用的資源都可以歸屬到相應的分類中,并能夠保證所有的資源均能夠合理利用。如果說底層模塊是基礎平臺,如同地基一般,那中層的支撐平臺就是架構,就是中流砥柱,能夠穩固城市的建設,并打通底層與上層的通道。
對于上層的建設,在成熟的底層與中層支持下,完全可以按照各大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建議去進行項目開發,交通系統、信息港、電子政務、醫療、保險等均可以合理得進行安置,并且能夠保障數據源的質量。
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腳踏實地,穩扎穩打,對于國外先進的案例,我們可以當作參考,但是切不可把他們當作目標去做,完全照搬國外的經驗和技術,只會讓自己的城市建設成一個“四不像”。每一個城市都是特點各異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展示自有的特點,結合自己用戶群的期待,建設一個擁有自身特色,符合自己特征的“智慧城市”。
參考文獻:
智慧城市
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白皮書
智慧城市
智慧的城市
智慧的城市
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泰股份)成立于2001年,隸屬于安徽出版集團。公司圍繞“智慧城市”建設,專注于“智慧建筑”、“智慧能源”領域發展,始終致力于“讓城市與環境和諧發展,與科技同進步”,是集研發、生產、設計、工程實施、運營管理于一體的高科技企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安泰股份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智能化企業。
安泰股份面向政府、企事業單位、工業企業等客戶提供全面的綠色智慧城市咨詢、頂層設計并推進智慧城市各項建設內容落地,建筑智能化工程咨詢、設計、實施及運營管理服務,綠色建筑咨詢、評價及運營管理服務,區域級及企業級的節能監管平臺建設的咨詢、設計、實施及運營管理服務,新能源應用整體解決方案的設計、實施及運營管理服務,既有建筑的能耗審計與節能改造的咨詢、融資、設計、實施及運營管理服務等。
安泰股份多年來積極為行業發展作貢獻,參與了《教育建筑電氣設計規范》、《商店建筑電氣設計規范》2項國家標準以及《金融建筑智能化系統技術規范》、《醫療建筑智能化系統技術規范》、《公共建筑能耗監測系統技術規范》等多項地方標準的編制工作。
安泰股份充分利用合肥作為國家“四大科技之城”之一的科技人才資源優勢,自主研發的同時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與安徽大學共建“安徽大學――安泰股份科技研發中心”,與安徽建筑大學共建“建大――安泰建筑智能化技術研究中心”, 與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圍繞智慧城市、建筑智能化、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及新能源應用等領域展開深入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安泰股份立足安徽,服務全國,公司始終堅持“求真、開拓、創新、共贏”的發展宗旨,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更高品質的專業服務,為打造智慧城市、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一份力量。
安泰股份連續6年(2010年~2015年)獲評“全國智能建筑行業50強/60強/80強企業”、連續6年(2010年~2015年)獲評“全國智能建筑行業十佳企業”。客戶覆蓋了政府機關、醫療衛生、學校、場館、金融、電力、稅務、通信、大型企事業單位、核電、賓館酒店、商業綜合體等十多個行業,已實施了500多項重點工程,具有豐富的工程實施經驗。安泰股份視工程質量為公司生存、發展的基礎,參建的多項工程獲得了“魯班獎”、“黃山杯”、國家級“智能建筑精品工程”和國家級“安裝之星”等工程質量獎項和榮譽。
安泰股份堅持以“建筑智能化”主業為基礎,以“智慧城市”為抓手,積極拓展“智慧建筑”、“智慧能源”兩大核心業務線。2014年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智慧城市專項試點”企業名單。
作為安徽省智慧城市咨詢機構之一,安泰股份深化與政府、科研機構的合作,承擔了安徽省淮北市、黃山市、定遠縣、寧國港口生態工業園等8個國家級智慧城市試點的咨詢、申報與頂層設計工作,并全部獲批。2014年,承擔了合肥市國家級高新區的“智慧高新頂層設計”工作;2015年5月,與貴州省鎮遠縣人民政府簽訂“芽溪智慧新城建設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5年1月,受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委托,安泰股份作為主編單位聯合中科九度(北京)空間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安徽建筑大學、合肥市測繪設計研究院、訊飛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四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承擔了《安徽省智慧城市建設指南》及相關標準制定工作。
安泰股份在智慧能源管理領域已經成為國內專業的解決方案與技術、服務提供商,未來將重點圍繞三大能源管理平臺建設,挖掘公共建筑節能潛力。
一是打造基于“安泰能源云”的公共建筑能耗監管平臺。該平臺是公司核心技術,是“安泰能源云”戰略的重要載體。2015年5月,“公共建筑節能監管平臺”獲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企業發展專項(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資金扶持。
在2015年11月舉辦的“中歐智慧城市峰會”上,安泰股份智慧能源管理案例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部聯合的《中國智慧城市創建案例(2015)》。入選案例將作為智慧城市創建典型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課堂學習考察教材,并編輯成冊至廣大試點和宣傳平臺。這一對安泰股份現在及未來的發展具有更為深遠與重要的意義。
二是依托兩個省級平臺,開展公共建筑、公共機構能耗監測業務。“安徽省公共機構能耗監管中心”和“安徽省公共建筑能耗監管中心”已接入安徽省政務中心、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農業大學等500多個項目的能耗數據。安泰股份將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通過技術創新,建立“大一統”的省級建筑能耗監管云平臺,按照“1+16+N”模式推廣(即1個省級平臺,16個市級平臺,N個站級平臺)。預計未來3-5年,該平臺將實現安徽省內1000個公共機構、10000座大型公共建筑的用能數據接入。
安泰股份承擔了寧國港口生態工業園區屋頂光伏電站、安徽大學磬苑校區科技創新樓建筑光伏工程、安徽迎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光伏電站、安徽省肥西縣光伏扶貧示范項目、重慶市奉節縣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系統扶貧項目、六安市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等多個新能源應用項目的建設。
其中,安徽大學“磬苑科技創新樓太陽能光電與建筑一體化示范工程”獲評“國家級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項目”,“寧國港口生態工業園區光伏發電示范項目”獲評“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
聚焦智慧城市
目前,智慧城市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國外多個國家的一些主要城市,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首爾、新加坡已經開始了以智能交通、平安城市等應用為切入點的智慧城市建設。在國內,由于智慧城市的應用需求復雜,需要在服務的基礎上加入管理功能,因此發展稍落后于國外。但近來,全國各地都在舉辦各類大大小小的關于智慧城市的論壇、展覽會,各地政府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據悉,全國已有28個省市,上百個城市都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也正因如此,與往年相比,此次三大電信運營商所展出的信息通信技術,不再是冷冰冰的技術名詞和看得見摸不著的業務介紹,而是實實在在的業務演示和推薦。
記者在中國移動展臺發現,其主體為“移動改變生活”,展示了TD-LTE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無線城市主題下的各行業應用。
在現場,中國移動TD-LTE演示車接連體驗了移動高清視頻監控、移動高清視頻會議的應用,充分體現了TD-LTE從網絡、終端到業務等各個層面的成熟度,以及TD-LTE的高帶寬、低時延、高頻譜利用率等特性。
此外,在無線城市展區重點展示了移動醫護通、智慧課堂等惠及民生的應用,以及食品溯源、噪音監控等成功案例。
移動醫護通是面向全市大中型醫院提供基于移動醫療服務模式的整體信息化解決方案。而智慧課堂是基于中國移動的無線網絡和教育云服務,結合中小學學習特點專門研制的互動教學學習軟件,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實現全新的互動式教學。
除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則推出了史上最豪華陣容,以“創新天翼未來、服務智慧生活”為主題,全面展現了中國電信轉型成果。分別以“創新機制”、“海外戰略”、“光網演示區”、“智慧社區”、“政企行業應用”、“智慧家庭”手機互聯網應用為主題展示七大類業務。而從中國聯通的展臺布置不難發現,中國聯通“沃”概念已經涉及到更多的領域。
可以發現,“智慧城市”成為三家運營商的共同聚焦點。無論是本次展示的智慧城市的光纖、無線網絡基礎設施,還是應用,均是目前已經在部分城市試點或已經普及的應用。
網絡設備商冰火兩重天
也許是因為年初以來電信設備行業遭遇集體寒流,參展的設備商們顯得情緒不高。尤其是國外廠商,諾基亞、西門子則是多年來首次缺席北京通信展,阿爾卡特朗訊也不見蹤影,而愛立信成為了獨苗。
記者看到,盡管沒有直接提到“智慧城市”,但是愛立信用類似的概念向大眾展示了“網絡社會”的智能網絡和智能運營在媒體、交通、電子、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其中,“我即網絡”、社交物聯網是其中的重要元素。愛立信東北亞區創新與技術長Johan Lallerstedt表示,在未來的網絡型社會,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應該要能隨心所欲地相互溝通與連結。
此外,愛立信還帶來了增強的HSPA網絡上行能力解決方案,能夠讓運營商提供三倍的上行數據速度。不過,從全球五大電信設備巨頭來看,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下滑似乎無一幸免。據愛立信二季度財報顯示,其凈利潤比去年統計下滑64%,這也是多年來愛立信首次凈利潤下滑。對于退出手機終端市場的愛立信來說,未來或將專注于通訊技術領域,而在全球通訊設備市場遭遇寒流的時候,愛立信也期望借“網絡型社會”扭轉局勢。
相較之下,國內的網絡設備企業則顯得比較“亢奮”。9月13日,中興通訊在北京“ZTE I-City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融合感知、網絡、平臺和應用四大系統,并首次在業界提出“4I智慧城市理念”,引入云計算平臺。方案涵蓋維穩定、促增長、保民生三大領域,包含電子政務、平安城市、應急指揮等12項重點應用,目前已經在海內外的多個城市得到應用。同時,中興在發揮自己優勢的同時,對創新的運營平臺和能力進行開放,與產業鏈各方共同合作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中興通訊政府企業方案部副總裁胡劍介紹,I-City網絡架構分為感知、網絡、平臺和應用等4層。他還特別強調,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涉及到產業鏈的多方,如傳感網絡設備提供商、應用開發商、系統集成商、運營商等,單靠一個廠商不可能完成這一巨大的工程,因此開放、創新合作成為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記者了解到,目前I-City方案已經在北京TD-LTE無線政務網、重慶智能交通、委內瑞拉智慧物流、法國馬賽平安城市、本溪食品溯源、埃及遠程教育、蘇州智慧園區等海內外項目中得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