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才培養課題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807.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11(c)-0088-02
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設置,應當是根據高校人才培養的總目標,結合體育表演的特點以及人才需求確定的,因此在專業培養目標中應當涉及到人才的類型、發展方向以及需要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等內容,以此為依據實現課程體系的科學設計,為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的教學奠定基礎,從而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設置的意義
(1)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的設置,為我國體育表演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在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體育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而體育產業相關的職業和產業也呈現出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形勢,這為我國體育表演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產生了更多的機遇。然而,從當前我國體育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成果來看,尚不能滿足體育表演事業的發展需要,所以很多體育院校都對自身的課程結構做出了調整,并且紛紛設置體育表演專業,這對于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體育院校設置體育表演專業,可以促進體育院校課程教學實踐效率的提升。體育院校的基本目標在于為培養具有較強身體素質和專業技能的體育人才,與此同時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而傳統的體育院校中關于體育表演的課程學習,往往存在課程內容單一、教學方法滯后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體育表演人才的培養效率,而體育教育與體育健康、體育表演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通過體育表演專業的設置,可以更好地實現學生身體素質與藝術素養的全面培養,同時將體育文化滲透到相關的教學活動中,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運動技能,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3)體育院校開設體育表演專業可以有效地增強體育院校的綜合競爭力,促進體育院校的持續發展。在我國體育事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體育院校也必須要適應社會發展形勢,擴大辦學規模、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效率,為體育院校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2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
2.1人才類型的設定
人才類型的設定是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的基礎,只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體現時展特征的人才類型,才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本科院校在人才類型方面具有綜合型、高素質等共通性,而體育院校的本科專業人才設置,還應當考慮到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專業設置情況,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性。由于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類型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所以人才培養類型的定位需要從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的課程結構方面著手,尊重這種差異性的存在,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性與科學性。
2.2人才培養方向的確定
培養方向的確定,指的是根據未來人才將要從事的職業類別或者行業特征,明確專業課程的發展方向,而準確的人才培養方向也是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保證。通過當前我國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來看,大多定位在從事體育表演編導、教學等相關職業的發展方面,也有體育院校將體育表演人才的培養方向確定為從事體育表演和藝術表演的人才方向。而無論是從事技能培養還是教學方向的培養,都要以突顯體育表演的專業特點為基礎。對于體育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的設定,難免與體育專業以及藝術表演專業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疊現象,而為了使人才培養方向更加明確,體育院校應當著重加強自身體育表演專業的辦學特色的建設,增強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升人才的綜合競爭力。
2.3人才素質、知識以及能力結構的分析
人才的素質、知識以及能力結構是對人才培養目標的細化,只有經過細化詮釋,才能增強其針對性與可行性。從社會需求出發,培養具備體育與藝術表演綜合技能的人才,是體育院校體育表演的發展需求,所以在體育表演專業的人才素質、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培養方面,需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人才的素養體現在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因此要制定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為專業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其次,在知識結構的培養方面,體育表演藝術的基礎理論應當作為專業知識的基礎課程,從人才類型和培養方向的實際定位出發,結合體育院校實際的教學情況,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最后,在人才能力結構方面也要注重多樣化的培養目標,包括表演、管理、訓練、創作等多項專業能力培養,從整體上增強人才培養目標的綜合性。
3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的發展路徑
3.1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為了促進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必須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在課程體系設置、師資力量配置等方面提供足夠的保障。學生是參與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目標的設置是為了使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而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目標的科學性。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育院校體育表現專業需要對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與創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性。
3.2加強學科專業化建設
對于體育表演專業來說,學科的專業化程度對人才的培養成果有密切的關系,所以為了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必須要密切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并且加強學科專業化建設,提高專業科研能力。對此,需要增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與此同時,要保證專業知識的多元化發展,注重體育表演與其他專業之間的交流和信息傳播,豐富體育表演專業的知識體系,促進其全面發展。
3.3積極介入和服務社會生活
體育表演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也需要將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積極深入到社會生活中,才能實現體育表演實踐能力的增強。將教育活動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可以為體育表演專業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踐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參與社會實踐使人才對體育表演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層次的認知;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體系,從社會實踐中吸取更多相關的專業知識,縮短學生進入社會后的適應時間,有利于增強人才的綜合競爭力,促進就業率的提升。
4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是關系到高校專業發展戰略實施進程的重要因素,而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專業教學特點以及高校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從人才的類型、培養方向以及應當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等幾個方面著手,提高體育表演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的科學性,并且通過有效的途徑,發揮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作用,促進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翟廷立,劉曉宇,魏旭波,等.體育院校表演專業藝術實踐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1):77-81.
[2]郭希,謝軍,屈紅林,等.我校開設體育表演本科專業的可行性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09(1):148-151.
[3]李敏,張大超.對我國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表演基礎元素的探討[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49-50.
[4]朱建偉,陳玲.體育表演專業發展的目標與路徑[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9(5):85-86.
摘 要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對高效率的追求是任何一個企業、單位、個人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也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為提高自身整體實力所比需要努力的方向。行政事業單位也不例外,也是社會體系中的一份子,其自身的績效管理高低不僅影響著其工作效率,也更影響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現象,本文就事業單位績效管理的現狀和解決措施做些探討。
關鍵詞 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 措施
一、事業單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員結構不合理
人才是任何企業生存與發展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市場經濟日益激烈的環境下,人才日益成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這一點在事業單位中也同樣如此。當前由于政治經濟體制已經問過獨有的文化傳統的影響,事業單位在人才的引進存在諸多弊端,導致了人才結構的不合理。如杭州市事業單位人員多,人員結構不合理,人才匱乏。截止2010年底,杭州市事業單位實有人員10226人,共超編1206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人員2065人,超編506人。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人員2698人,超編684人。很多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和工勤人員過多,超崗配備并占用專業技術人員編制和崗位,造成人員結構性超編和人員結構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我市事業單位普遍存在專業技術人才匱乏情況,特別是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極其緊缺,卻又常因單位滿編、超編難以引進。
(二)后備人才培養不足
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以及事業單位都設置了獨立的人力資源部門,承擔著其企業引進人才的重任,而事業單位作為國家單位,在人才的引進更為嚴格,單弊端也眾多。國家統一考試是大多數事業單位引進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傳統的人員編制制度的影響桎梏其在人才引進的自主性。一般而言只有當事業單位人員出現空缺,有編制名額的情況下才會通過考試引進人才,而國家考試每年都有著固定的時間與次數,因而當單位出現人員不足不能及時得到補充,及時趕上了國家考試得以引進人員,但由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導致工作能力難以滿足工作需求。
(三)人才引進制度不夠科學
事業單位由于其特殊的性質,在人才的引進上更為嚴格,人員各方面素質要求更高但是也同樣具有另外一個弊端也即模式化與僵硬化。事業單位的人才引進主要是通過國家統一的考試,通過豐富的、各專業、各方面的知識的綜合考試擇選出達標的合格者,之后通過面試環節進行考核,雖然整個引進過程較為全面,但是缺忽視了另外三個重要的方面。其一、實際工作能力的考核未得到體現,眼高的手低,高分低能的考生在我國教育當中不勝枚舉,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同樣存在;其二,考生的社會公德與職業道德沒有得到考核;其三,考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并沒有得到考核,依舊沒有逃脫應試教育的怪圈,考生仍舊在題海戰術中獲勝,而在為人民服務的事業單位當中尤其是科研單位中,考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尤為重要,創新是會計進步的源泉,是民族與社會發展的動力。
(四)人才激勵機制不明顯
事業單位由于屬于國家體制中的單位因而具有一定的行政模式的縮影,大都所上級領導者不但身居要為而且具有至高的權力。雖然事業單位也設有人流資源管理部分但是在人力資源的績效考核以及激勵機制存在明顯的不足,不聽級別之間的人員難以實現公平競爭,公正的考核時當前亟待與改善的環節,阻礙著內部人才的積極性的發揮。在科研單位體制中,排資論輩的痕跡也同樣較為明顯,老資歷等老員工在科研基金的申請環節比新人更具優勢,這種不以創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為基礎的模式,難以全方位的發揮出人員的創新意識以及創新恩能力。
(五)人員培訓不足
由于績效管理是一個科學的體系,在實際工作中就需要一批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進行操作,以達到真實有效的結果。但是在現實中許多事業單位是不具備專業的績效管理人才,同時單位部分人對其認識不足,因而就沒有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的知識培訓。是管理者和考核者缺乏應具備的能力,造成了人力資源管理其它環節的失效。從實際中不難發現大多數事業單位新人在工作中處于自我摸索的前進當中,在創新能力上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提升事業單位人才培養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人才建設機制
當今社會競爭的壓力不斷升級,其最終的體現就在于誰具有高素質的、高技能的才人上,人才在企業和事業單位中的乃至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中都是極其重要的,也是最為關鍵的,因而事業單位在運用會計信息化技術方面要實現其管理的順利開展就必須要建設一個完善的人才建設機制。例如,積極向社會招聘英才,建立一個穩定的人才引進渠道,同時要把好人才質量關,不僅是專業知識還要注意其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其二,對現有的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培訓,以制定一個完善的培養機制。在其現有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知識講座和技能培訓,以增加其知識儲備,提高其工作技能,使其充分與時展接軌成為一個合格的信息化技術人員,進而在會計信息化的應用做出應用的貢獻,使之有效的發揮出會計信息化在財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是會計信息化在事業單位蔓延,提高其工作效率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管理好資金,使之功效最大化發揮。
(二)加強人才的培養
由于人才在單位事業單位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其素質的高低對單位形象與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影響,因而應當著重的對內部人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業務素質培訓,做到各方面協調同步發展。人員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搞定是對單位職業素質與整體發展潛力表現的認定,是培養創新人員形成良好職業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 其一,要對當前事業單位內部人員進行知識技能的更新和補充,以拓展和提高其創造、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完善其知識結構為目的的培訓,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其二,建立科學的可考核機制,強化內部競爭制度,是人員的自我發展,自我提升意識由內而外得到全面的體現。
(三)創造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的環境
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領導的重視,更與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人的意志不僅需要艱苦的催發也同樣需要穩定與團結的氛圍的支持。如當前我國神九飛天的成成功不是某個人的成功而是整個航天系統的功勞,是一個科學發展,鼓勵創新,不斷進取的環境在積極推動著我國航天人的斗志,使之在面對困難時不退隨,不回避,而是不斷探索,不斷求創新去應對。因此,在事業單位中應從內部文化入手,建立公平有序,鼓勵創新的環境,消除其后顧之憂。
(四)建立完善的績效管理制度
如何用人使之發揮出最大的能動性,創造出最大的價值是事業單位乃至我國教育需要不斷探索和思考的問題,當前績效管理是較為受到歡迎的措施。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著天生的弱點,而鼓勵往往是最想獲得諾亞方舟,因而在事業單位中必須要建立合理的績效管理制度,為人才的發展提供適當的鼓勵政策:一、在全單位實行鼓勵創新的理念,充分調動起積極性;二、根據創新的價值大小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使之認識到自身價值以及歸屬感;三、建立典型與保養制度,通過表揚創新人才來刺激后背人才 “斗志”。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教育水平和生產力水平將會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在理論研究上也將會獲得重大突破。人才的培養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將來的時間中在企業和事業單位中的作用也必是越來越重要的,因而事業單位應積極面對自身在人才培養之中的不足,制定合理的措施改變現狀,提升人才培養與創新的管理制度,為促進人人的發展與創新意識的提升做好鋪墊,使之作出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
參考文獻:
[1]孫銳,石金濤.變革環境下企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especially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alyzed five key factors for innovativ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including training target,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urriculum function,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關鍵詞: 產學研;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innovative;personnel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4-0260-02
0 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以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歸跟結底在于創新人才、高新科技人才的競爭和爭奪。而這些競爭的壓力,最后都傳遞到教育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上。因此,迎接知識經濟挑戰,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非常必要和緊迫。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體制改革、機制完善、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努力,產學研合作教育正是創新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途徑[1,2]。本文以重慶理工大學國家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為研究和實踐對象,從加強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重慶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起來等方面入手,為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提供堅實有力的教學支撐體系。
1 產學研人才培養必要性
我國《高等等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中明確指出“要以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形成有利于推動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科技體制基礎”。近年來,我國在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活動,但由于起步較晚,總體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建立一個共贏的、可持續的產學研結合研究生培養模式,實現既定目標,還需要深入研究。在產學研結合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高等院校應當怎樣將“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思想融入到研究生培養全過程?而影響產學研結合的研究生培養的因素有很多,如招生過程中的生源,培養環節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科學實踐過程,論文選題和研究,貫穿整個培養過程的導師指導制度以及校企結合培養的環境與氛圍等[3]。
2 課程體系幾個關鍵因素
課程體系設置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關鍵在如何體現“創新”,如何在產學研背景下創新?本文認為創新型課程體系的設置需要從培養目標、課程特點及影響因素、課程功能、優化調整課程體系結構、課程體系實施與評價機制五個關鍵因素:
2.1 培養目標 我國目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上很模糊,使學生在理論知識和科學研究方面缺乏孕育創新精神的意識。所以,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現必須為研究生培養確立一個明確的核心思想,即是培養目標[4]。
2.2 課程特點及影響因素 課程體系并不是一個孤立的“體系”,而是處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并與相關因素相互影響與作用,共同服務于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不同培養模式的研究生教育,其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也有所不同。
2.3 課程功能 課程結構是課程內部各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課程功能是某種特定結構的課程在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功效和作用。課程功能可以比較靈敏地反映各種外部條件(社會發展、知識的增長和學生的成長等)的影響,并隨著種種外部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課程功能的變化必然導致課程結構的改變,而改變了課程結構又能更好地促進課程功能的發揮。
2.4 課程體系實施與評價機制的探索與實踐 課程實施方法與評價機制對實現課程的作用有重要影響。課程實施方法將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的接受程度,而通過合理的課程評價不僅可以確定課程的效果,可以發現課程實施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還能不斷地促使課程體系中的相關知識與環節及時、靈活的調整,促進課程體系的不斷優化,從而使之有利于學科發展、滿足社會需要和大量創新人才的培養。
3 應用與實踐
重慶理工大學多年來一直堅持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積極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探索與實踐,一直堅持“教學、研發、產業”三者統一的教學理念,強調應加強研究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創新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
我們在制定本學科人才培養方案時,首先從研究人才培養目標著手,通過對我國各高校(特別是重慶各高校)現有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研分析,為產學研結合的研究生培養課程體系設置確立核心思想――掌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相關領域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對本學科所從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關技術領域有較深入的研究,具有從事本學科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必要的社會實踐經驗,具有及時更新知識和調整知識結構的能力。第二,通過探討研究生課程體系的特點與影響因素,建立影響因素模型。明確以隨機過程、矩陣論、現代通信理論、數字信號處理與實踐為專業基礎課,涵蓋本學科信息與通信兩個方面,再從信息獲取與信息處理技術、信息智能分析技術等相關研究方向上形成自己的方向課程群。第三,結合企業和社會需求,進行研究生課程功能分析與研究。課程功能可以比較靈敏地反映各種外部條件的影響,并隨著種種外部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課程功能直接影響課程結構,課程功能的變化是課程結構改變的依據。本學科課程體系為適應企業和社會需求,一般三年進行修訂,尤其對一些技術發展變化很快的課程進行微調大綱中教學內容,如無線傳感網絡、可編程片上系統等課程。第四,產學研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強調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因此,在課程體系設計中需要提高企業、學生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將企業認為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納入核心課程體系,使課程功能與課程體系結構二者之間得到最大的優化與整合。最后,通過課程實施方法改革與評價機制的完善,在實踐中檢驗課程體系設置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不斷對課程體系中的相關知識與環節進行調整,促進課程體系的不斷優化,從而使之有利于學科發展、滿足社會需要和大量創新人才的培養。
4 結束語
大學聚集了豐富的智力資源,集中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團隊和先進的實驗設備,同時也積淀了大量的學術成果,只要具備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外部經濟環境,大學就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這種能量的釋放主要是通過大學的主要功能之一――人才培養來表現出來,尤其是通過高層次人才――研究生的培養,才能最大發揮這種能量。而對于研究生人才的培養主要也通過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來實施,通過與產學研緊密結合,才能培養出滿足市場、企業、社會需求的創新人才,才能實現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這一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汪蘭芳.產學研一體化及其對地方高校科技發展的促進作用[J].科技創業月刊,2005(4).
[2]馬廷奇.產學研合作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1(6):44-46.
[3].堅持產學研一體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J].求是,2006(9).
[4]施菊華.產學研合作教育視域下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2012(3):180-182.
[5]劉葉,鄧成超. 構建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2(1):49-51.
――――――――――――
關鍵詞: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一個重要的類型,承擔著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會計專業旨在為眾多的企業培養具備專業會計知識以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在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和建設中,應該樹立起以職業分析、工作過程及行動導向為基礎的教學觀念,從而更好的進行專業課程規劃和教學。
一、會計專業創新研究及目標
1.對專業創新的定位
高職院校開設會計專業,應該對專業培養的人才有明確目標,即為企業培養具備優秀專業技能以及能在第一線工作的高級專門型人才。具體而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應該以企業會計管理崗位為對象,除了讓學生掌握會計核算、稅務處理、納稅規劃、財務管理等幾個必須具備的會計職業能力外,還應該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和會計實踐能力的培養。
2.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定位
會計專業人才創新培養模式應該考慮學生在校學習的各個方面,以改革作為主體思路,具體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化。加強校企合作,以企業所需求的會計人員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建立學訓循環、工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建設專業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應該參照用人單位對會計崗位人才的需求來設置,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應該更貼進實際的需求,從而更顯課程的專業性。
產學服一體化。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要樹立起“生產―學習―服務”結合的理念,使之成為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突出體現社會服務的功能。
3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具體目標
3.1對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確定要參照職業崗位實際需求。
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領域是: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審計崗位,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助理以及國家機關的會計審計崗位等。而做好會計工作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包括:會計、審計、財務、稅務、金融、法律、電算等知識。通過會計實務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是:會計核算、稅務處理、納稅規劃、財務管理、審計管理等相關方面的技能。
3.2 以會計工作程序為導向,針對財會工作項目,圍繞職業能力培養,設計教學項目。
在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完善中,課程目標和教學標準應該參照會計工作的工作性質以及工作內容來設計相對應的課程項目和教學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3.3 建立過程化系列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課程的設計遵循“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的指導理念,以實際的會計工作對員工能力和工作環境的要求為基礎來建設與之相對應的課程教育體系。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在此基礎上:見習工作環境的設計可以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會計事務所等實際的工作單位參觀;課內專項會計技能實訓則強調針對性,安排學生進行模擬訓練,收集數據、模擬核算等實踐操作;綜合模擬審計實訓則主要是在學習之后讓學生利用會計軟件對一個企業的全部會計業務進行模擬實務操作;企業頂崗實習期間安排會計實習內容,并要求學生對相關實習寫實踐報告,總結實習所得。這四個環節之間的關系是逐步遞進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達到實踐教學課程的體系化、過程化目標的實現。
3.4 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評估,可以建立多元化考評體制來實現。
針對會計實際工作環境以及工作的任務內容,模擬企業背景和會計工作場景,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會計工作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方法。而教學方法則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和要求,或綜合或分開運用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會計軟件模擬實務操作等方式,靈活多變,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最終目的都是要增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考評體系測評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水平,客觀地評價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將評價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構建教、學、做、評一體化保障機制,使教學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4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對策
“321”人才培養模式是將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分為三個部分:3個學期開展理論教學,2個學期開展實踐教學,1個學期讓學生走上實習崗位頂崗預就業。通過具體教學分配,學訓循環、校企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快速掌握會計專業知識以及實際工作能力,培養合格的會計人才。理論和教學體系的構建應該以實務工作需求為基礎,具體涉及到的知識包括有會計報表編制、會計原始憑證編制與審核、記帳憑證填制與審核、財務信息分析、財務理財分析處理、審計工作等方面。
1.建立實踐教學體系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內容的構建應該參照實際工作需求的會計崗位職業能力為標注來進行,將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與實際工作需求的專業能力相結合,加大力度改革會計核心課程教學內容,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體課程的設置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參照會計崗位實際的要求對學生實施教學內容,而理論知識的教學可以等到學生對實際工作有了一定感性認知之后再進行;二是強化實踐環節。會計類專業課程應當結合理論與實踐課程,加強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把人才培養重點放在對應用型、實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2.實施“321”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可以結合“321”工學結合模式:會計課程體系的改革以企業實際工作過程為改革方向;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加強產學合作;建立以會計基礎知識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和教學體系,以會計企業會計崗位能力需求設置課程結構體系,將知識、能力及素質融于學習工作過程之中。
3.實施“321”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依據高職會計專業職業能力的要求,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中,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應用能力為重點建立既有學習過程中仿真實訓課程,又有校外的頂崗實習活動等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要依托社會上的會計項目來加強學生的會計實踐技能教學,重點突出培養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
在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中,根據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特點,應以會計專業培養的會計核算能力、財務管理能力為目標,采用“321”工學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在校學習期間通過專業基礎課的理論與實訓教學,學習原始憑證編制與審核、記帳憑證填制與審核等基礎知識;同時進行實訓教學,包括會計帳簿登記與報表編制、財務信息分析與運用、審計工作基本流程、稅務流程與納稅申報、金融工具理財運用等的校內模擬教學。此外,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需要對會計專業知識進行實踐教學,包括成本核算實訓、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和財務報表分析實訓等;在最后一個學期,在校外進行預就業的定崗工作,包括校外實習、定崗實訓、畢業實習和畢業調查等。
二、結束語
加強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就是對現有的會計教學方法和體系進行創新,教學中將會計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培養課程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為基本目標,結合“321”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建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理論和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從而培養出更多可以及時適應會計崗位需求,具備會計專業能力的合格的中、初級會計人才。(作者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馬俊. 探究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J].懷化學院學報,2003,(6).
[2]劉艷.論高校會計教學改革[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5,(2).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人才 培養質量 評價體系
1.引言
人才培養指對人才進行教育、培訓的過程。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社會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高校畢業生的質量作為評價依據,而對高等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太關注;社會對畢業生質量的整體評價,主要是評價畢業生群體能否很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及市場的需求。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內部質量特征作為評價依據;因此,高等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是提高人才培養對社會的適應程度,提高人才培養與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
對于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我國學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理論上,胡璋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新論》一書中全面論述了應用型本科教育產生的背景,著重討論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質量標準、教師隊伍建設、條件保障和管理機制;劉國欽等在《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對應用型人才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理論闡述和實證分析研究,揭示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本質和規律。從理論上闡明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徐安興在《構建大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一文中指出構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并強調構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需要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陸永忠在《軟件工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一文中,應用模糊評價方法構建軟件工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型,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軟件工程人才進行評價。
在實踐中,清華大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特色上進行了一些探索。經過調研,發現現代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包括評估與決策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創新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社會責任感、多學科交融等,因此在培養方案上突出了“兩個強化”:即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強化職業素質培養;在運行機制上實行了“兩個舉措”:即按照培養項目實施、成立由校內外專家共同組成的項目指導委員會。通過項目指導委員會架起高校和業界的橋梁,為學校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出謀劃策、提供保障。南京財經大學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轉變整體劃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大眾化要求的多樣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努力增強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和潛能,以適應多變的國際環境和應對未來世界的挑戰;長春工程學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強化教學中心地位,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指出未來一個時期,是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全面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而努力。
應用型本科教育在國外發展很早。應用型本科教育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密切相關性,在發達國家己是不爭的事實。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過程中,課程內容的轉移對人才培養的類型起著關鍵的作用,實現了自然科學課程進入大學,接著是工程技術課程進入大學,然后是職業性課程進入大學。之后便開始了實用主義與傳統自由教育的對抗。國外專門論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文章較少,大多是從課程專業設置、人才培養類型及院校發展與社會需求方面加以論述的。在論著作方面,主要有呂達、周滿生主編的《當代外國教育改革》(美國卷)(法國卷)(德國卷)等,它介紹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發展歷程并從多個不同側面論述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
總結國內外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發展和研究現狀,可以看出,應用型人才在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應用型人才的質量評價則是應用型人才的整體開發與管理的中間環節和基礎性工作,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目前我國應用型人才評價工作存在許多不足,還沒有一套專門針對應用型人才的評價體系,極大的影響了應用型人才作用的發揮,因此構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進一步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質量的數量化評價的研究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價值。通過對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提出相應對策。
2.構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途徑
一是構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參考國內外成熟的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專家調查法以及數據挖掘技術提出本研究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知識挖掘屬性約簡技術、主成份分析法、范例推理技術、粗糙集技術提取最重要的指標。并通過廣泛地咨詢各方面教學專家及廣大學生的意見,反復修改并完善本研究擬定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而構建科學合理的并具有一定普適性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二是確定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權重體系。利用流形學習方法,結合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技術、支持向量機評價技術等智能評價技術給出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關系,分析各指標的重要程度。
三是在上述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適合于本次研究對象并具有一定普適性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型,為教學質量的數量化評價研究提供科學方法。
3.小結
關鍵詞 人才培養模式 實驗教學體系 財經特色 跨專業綜合 設計開發型 項目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財經類高等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的原因
隨著國外IT研發中心和工程中心向我國的轉移,我國的計算機教育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縱觀我國計算機高等教育近十多年的發展,開辦計算機類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從一百多所增加到七百多所,在校學生總數高達近50萬人,占全國理工科在校學生總數的1/6左右,成為我國高校中名副其實的第一大專業。盡管國家的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計算機專業人才,但是從2003年以來,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年下滑,受到社會各方面的普遍關注。面對如此尷尬局面,應該重新審視大學計算機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定位。
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是各類普通高等學校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夠準確,培養方案的針對性不強,導致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近幾年新上的計算機專業,大多數都在照搬綜合性重點大學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暫且不說教學條件、師資水平不能具備,就是培養的學生,走向市場時也根本無法與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競爭。就業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建構新的模式,以其進行差異化競爭,重構核心競爭力。計算機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科,其高速發展使得我們難以用4年有限時間內的課程涵蓋所有內容。這就要求各類不同性質高等學校的計算機專業教育要有所側重,以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為切入口,依據市場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與技能的綜合要求,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二是許多財經類高校為了突出學校的財經類特色,在計算機專業本科教學計劃中簡單的羅列了許多經濟管理領域的理論課程,缺少有機的融合。隨著企業信息化應用的深入、企業資源規劃的應用集成,這種課程的簡單疊加無法提升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在財經領域的開發能力,在實踐中還是無法具備財經特色的核心競爭力。三是目前財經類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實驗教學只是課堂理論教學的一個輔助環節。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傳承的是創造的成果而不是創造的過程,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缺少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法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
二、財經類高等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
基于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財經類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應構建差異化、特色化、高度融合的、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實驗教學體系。
首先,以差異化、特色化的培養模式為指導原則,要求從三個層次進行構建:一是財經類院校與普通工科院校的差異化;二是各個財經類院校之間的差異化;三是財經類院校內部各計算機相關專業方向的差異和分工。財經類院校與普通工科院校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財經特色上,旨在構建以經濟、金融、管理、會計等為應用領域的計算機實驗課程體系。財經類院校之間的差異化體現在依據本校的學科優勢和師資條件選擇特色領域的重點和先后發展次序上。財經院校內部各計算機相關專業方向的差異化,應在本校學科優勢的基礎上,根據各專業方向本身的特色和基礎,選擇不同的財經應用領域為切入口,發展特色,合理化分工與合作。
其次,要構建高度融合的實驗教學體系。面向單獨課程的實驗以及這些實驗的簡單疊加,或者是與經管理論課的簡單疊加,都無法使學生獲得綜合應用的能力,更談不上創新。應以不同的應用領域為培養目標,把涉及到的各門課程按統一的培養目標組織起來,這些課程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知識層次,構成了學生的知識架構,因而面向應用領域的實驗教學體系設計能反映學生的特色能力,且易于形成體驗和仿真環境,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后,要通過實驗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必須轉變以驗證為基礎的實驗設計,強調實驗教學的綜合性和創新性。隨著企業信息化應用的深入、企業資源規劃的應用集成,面向單獨課程的實驗難以設計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環境,已難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驗體系的設計需具備提供仿真企業真實環境的功能,以案例、問題、項目為中心組織實驗教學,這種環境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思考,規劃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步驟,發揮群體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財經類高等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設計的思路
財經類高等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應依托學校經濟與管理類學科的整體學科優勢,圍繞"差異化、特色化,高度融合,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的培養目標,堅持在實驗教學中體現三個層次的差異化,體現特色學科與計算機實驗的高度融合,重視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著眼于學生對方法的掌握,為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此思想為出發點,構建財經類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差異化、特色化,高度融合”要求實驗體系設計的重點應在"跨專業綜合"實驗設計上,以此為依托選擇校內項目和校外實習;“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要求實驗體系設計的重點應在應用分析型實驗、設計開發型實驗、情景仿真型實驗,以及科研、競賽、項目和實習方面。
四、實證分析
跨專業綜合實驗建設的基本思想是把財經類特色課程與計算機相關課程綜合進行建設,打破課程內容的歸屬性,從培養目標出發把握課程內容的分配、實施、和技能的實現。依據中央財經大學的學科優勢,劃分經濟與管理兩個不同的切入點,與信息學院三個本科專業相結合。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兩個專業與管理課程結合比較緊密,尤其突出與會計學科這門優勢學科的結合。為了體現培養目標的差異性,將計算機專業與經濟課程相結合,尤其突出與金融學科這門優勢學科的結合。
在二級學科實驗平臺的實驗以設計開發型和實際項目型為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在實際項目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了教學由傳授知識向培養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這種實驗教學體系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本身應具有計算機與財經的知識背景及相關項目開發經驗,能夠根據實際項目動態制定實驗教學計劃,形成財經類高等院校獨特的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信息學院計算機應用實驗教學中心)
參考文獻:
[1]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組編.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
[2]張煒.高等教育創新的范式與管理:集成創新.中國軟科學,2004.2.
關鍵詞 人才培養方案 課程設置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91
Research on Human Movement Scie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Situation
LIU Liping, HOU Yuanyuan, MU Chunlei, LI Zengming, CUI Yanwei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
Abstract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is the overall design blueprint of and major criterion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by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authors surveyed and studied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s of som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robed into such major issues as curriculum setup and practical teaching by using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providing the basis and thought for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ty.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curriculum setup; practical teaching
1 研究目的
本課題通過對我國部分高等學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查與研究,在總結現有經驗的基礎上,對其在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我們將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做到科學合理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規范實踐教學,為該專業的成熟和發展提供依據和思路,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有用合格的專門人才。本課題的研究不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而且會產生較大的社會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主要檢索引擎: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
收集整理國內不同體育院校、師范類、醫學類院校現行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點對課程設置及實踐教學等情況,進而綜合分析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現狀。
2.2 問卷調查法
對我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本專業培養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興趣、課程設置是否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實踐教學是否滿足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
3 結果與分析
3.1 課程設置
現代的教育理論,對“課程”作如下界定:課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標、基本文化成果及學習活動方式組成的,用以服務學校育人的規則,課程是引導學生認識客體、了解自己、提高素質的媒體。課程設置指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它既要以培養目標為根據,又要將培養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環節中,從而現實的定向和規范專門人才的培養。因此,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
運動人體科學本科專業開設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學科基礎科、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不同類型。各院校課程體系有以下幾個特點:(1)大部分院校學時能夠達到教育部規定的2600~2800學時。(2)公共必修課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是高等教育內容的重要部分。目前,公共必修課各院校開設課程情況基本一致,主要課程有大學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思想政治課、大學語文、軍事理論等課程,其中大學英語在多數學校公共課中學時比例最高。我們的學生調查問卷亦顯示,英語和計算機是學生最喜歡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其中83.3%的學生喜歡開設英語課,47.6%的學生喜歡開設計算機課。其原因可能是,英語和計算機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和獲取知識的工具,作為21世紀的人才應該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和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學生們越來越認識到它們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另外,人體科學專業部分學生有想進一步考研深造的愿望,而英語是入學考試必考科目。(3)專業必修課是課程設置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專業特色以及加強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關鍵。各院校開設情況不太一致,各院校開設專業必修課的學時總數和門數有所差別,但是大部分院校都開設的課程為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中醫基礎理論、運動營養學、體育保健學等,各院校對這些課程已經達成共識,認為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專業知識。(4)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社會的需求,大部分院校開設了選修課,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開設的選修課程具有以下特點:銜接性,即在選修課實施過程中,應對前期課程有相應要求,保證知識的連貫與銜接;實踐性,即課程內容與專業實踐工作內容有機的銜接和配套;前沿性,即學科的前沿內容和知識,充分體現該學科的新思想、新觀點及新成就。各院校因自身特色及優勢不同等原因,選修課程的門類及授課時數有著較大的差別,平均約540學時,30學分左右。
3.2 實踐教學
2007年該專業培養目標調整為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各高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專業技能,初步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各高校結合本校優勢及地域特點,開展實踐教學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略有差異。
3.2.1 湛江師范學院
(1)專業實習:湛江師范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全部在三甲醫院的康復醫學科實習。長期合作的畢業實習單位為中山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暨南大學華僑醫院、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南海中醫院)、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順德中西醫結合醫院、深圳第九人民醫院(龍崗區中西醫院)等的康復醫學科。實習時間:6個月。
(2)專業見習:第六學期安排兩個星期的專業見習,主要在湛江市區內的三甲醫院進行(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湛江第一中醫院等),見習的主要內容是創傷的評定與治療、傳統的康復治療技術。
(3)校內專業實踐:從大二開始,每個學期安排36學時的實踐課程,安排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從事實踐活動,主要內容有:運動損傷的急救、治療和運動康復,運動員機能診斷與評價,醫務監督與運動康復,國民體質監測與運動處方。
3.2.2 贛南醫學院
(1)專業實習:在江西、浙江、廣東、福建、湖南、深圳等省市建立了12所醫院和學校校外實習基地。實習時間:6個月。
(2)校內專業實踐:于2009年成立了康復學院實訓中心,采用小班授課(每次上課學生控制在30人以內),分組練習,逐個指導的形式。同時,對全院學生開放,由專業教師指導,同時邀請實習返校學生到現場傳授學習經驗,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闊了學習思路。
3.2.3 泰山醫學院
專業實習:實習基地建設分為三個模塊,學生只能在三個模塊中選擇一個進行實習,以加強實踐技能訓練的針對性。第一模塊是運動康復,主要在醫院康復科或康復中心實習。實習內容為運動康復,為將來從事康復保健方向的學生提供實踐條件。第二模塊是體育健康促進,主要在健身俱樂部、體育局健身中心、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等單位實習。實習內容包括:健身指導、營養指導、全民健身宣傳教育、國民體質監測等。為將來從事健康指導、健身指導、國民體質監測等工作提供實踐條件。第三模塊是競技體育醫學服務,主要在競技運動隊實習。實習內容為運動傷害防護、運動訓練指導等。為將來從事競技體育醫學服務工作做準備。實習時間均為6個月。
3.2.4 南京體育學院
專業實習:長期合作的畢業實習單位為江蘇地區和浙江省部分大型醫院,其中有: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級機關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鼓樓醫院、浙江省人民醫院、浙江省中醫院、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嘉興第二人民醫院、紹興市人民醫院等。
3.2.5 武漢體育學院
查閱往屆專業實習記錄發現,70%以上的學生被安排在校醫院和湖北省直屬門診等醫療機構實習,少數學生安排在運動隊、健身俱樂部等場所實習,實習內容以運動損傷治療、傳統醫學手法、針灸和康復理療為主。實習時間:2個月。
3.2.6 首都體育學院
(1)專業實習:在長期合作、認真負責、實習規范、學生反映良好的一些單位,建立合作協議實習基地,建立的實習基地有:東城區社體中心、西城區體育科研所、朝陽區體育科研所、北京老年醫院等。
(2)校內專業實踐: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利用第二課堂的課余活動時間,開展了許多實踐活動,諸如:義務健康咨詢、本科生科研立項、大學生科技論壇、推拿社團等。
綜上所述,多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符合培養目標,但因受各高校辦學定位的影響及辦學實力的制約,課程設置在各院校差異較大;實踐教學各高校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時間稍有差別,建議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
教改項目:2013年河北體育學院重點教改課題,課題名稱:我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深入改革和完善,項目編號為:2013JYZHD04
參考文獻
[1] 方千華,黃漢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沿革[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1):103.
[2] 國家教委.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Z].1989:1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4] 課題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運動人體科學本科專業課程方案[Z].2007.5.
一、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
1-1 健全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體制機制研究
1-2 中高職及本科人才培養銜接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
1-3 地校、校企、校院(所)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1-4 大類招生改革下的學院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研究
1-5 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和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二、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2-1 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導向的專業調整的探索研究
2-2 品牌、特色專業建設模式和途徑研究與實踐
2-3 課程建設及教學的診斷與改進體系的實踐研究
2-4 與職業(行業)標準相銜接的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探索
2-5 基于提升為專業課服務的公共基礎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與研究
2-6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2-7 專業課程教學過程與崗位工作過程對接的研究與實踐
2-8 課程體系整體優化與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與實踐2-9 通識課程與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2-10 在線開放課程、慕課、微課等建設與應用研究
2-11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2-12 高水平教材建設研究
2-13 專業教學資源庫的構建與應用機制研究
2-14 職業院校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研究
三、實驗實訓室建設與管理研究
3-1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與共享平臺建設研究
3-2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
3-3 創新創業教育與實驗教學改革研究
3-4 實驗實訓基地建設運行機制與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3-5 人才培養中頂崗實習環節的實踐研究
3-6 校外實訓基地整體建設研究
3-7 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研究
3-8 實踐教學管理平臺的構建與應用研究
四、教學管理制度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
4-1 學院(二級院(部))教學質量管理體制、監控體系和保障體系的研究
4-2 數據平臺的數據采集與應用研究
4-3 專業認證(評估)、課程質量評估的研究
4-4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
4-5 學院教學激勵與評價保障機制的研究與實踐
4-6 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質量的診斷與改進體系的實踐研究
五、 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研究
5-1 信息化建設理論與規劃研究
5-2 學院信息化標準、規范及共享合作模式研究
5-3 區域性專業教育“云平臺”建設與應用研究
5-4 學院教學管理數字化平臺的建設與應用研究
5-5 數字化自主學習平臺的研究
5-6 基于移動平臺的教學與管理系統研究
5-7 高等教育與教學信息化系統技術支撐與運行維護研究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 課程體系 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013-01
在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中研究生課程體系占有核心的地位,但是依然有很多碩士生課堂體系缺乏創新性,課程設計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立足于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建設中去,抓住研究生課程的高深性、專業性、研究性、動態性和精致性的特征,不斷地改善和完善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一、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1忽視研究生課程設計
我國研究生課程體系存在的不足與我國學位條例中有明確的學位論文質量評價規定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重視學生的論文質量,缺少對研究生課程的設計與評價,導致大多數的碩士研究生課程“本科化”現象嚴重,不無法適應研究生學習更高深、更專業的特征,加之,學校對學生課堂設置過于僵硬,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關注度不夠,對碩士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造成不利的影響。[1]
1.2課程設置不夠靈活
現階段的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和結構大都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共同必修課、研究方向課、選修課等四部分組成。[2]從課程內容上看主要包括政治理論課、外語課、專業基礎課以及本研究方向的專業課程;其中,公共必修課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最后是選修課程。在相對固定的研究生學習年限內,公共課程課時較多,勢必會影響專業課程的設置。其整體的課程設置仍是重視研究生政治理論課程設置和外語課的學習,課程門類較少,要求研究生選擇的課程中必修課較多,選修課較少。[3]而開設選修課程的目的是幫助研究生進一步拓寬專業基礎理論、擴大知識面,提高研究生的綜合能力,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選修課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這種情況不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個性特點和創新能力。
二、構建創新型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措施
2.1完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
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建設是給研究生構建合理知識結構的關鍵,完善的研究生知識結構可以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完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首先,學校可以在一級學科下拓展基礎理論,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對碩士研究生學習更高層次的理論知識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須重視基礎理論教學。其次,提高專業課學習的前瞻性,立足于學科發展的前沿,以適應碩士研究生培養專業性人才的目標。[4]最后,進一步增加選修課程的比例,多種多樣的選修課程對拓展研究生的知識面,提高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職業傾向。[5]
2.2創新研究生方法課程
在信息化時代,對于人才的培養,方法的講授比知識的傳承更加重要,所以對于碩士生課程體系建設一方面要積極開設各種創造性課程,比如“應用創新”“創新與發展”等創新課程,讓研究生在創新課程中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注意加強研究方面課程教學,科研方法知識和科研訓練的缺乏是導致國內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及較低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須加強研究方法課程設計。[6]此外,還應該對外語類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進,國家教育部門要求各個學校必須都開展一門外國語課程作為基礎外語,所以在碩士研究生教學中應該依照學生的外語學習情況,采取不同的外語學科設計,在開設專業外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對詞匯、語法、閱讀能的提高,讓學生可以讀懂外文原版文獻,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學科的前沿知識。[7]
2.3創新研究生課程設計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質,其中創新思維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為此,在研究生課堂設計中還應該處理運用課程設計培養研究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8]首先,注意加強信息檢索和科研成果表達課程的設計,因為信息的搜集、提取和加工是人們創新能力培養的必備因素,學術論文的撰寫和投稿是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9]其次,注重實踐課程的設計,現階段碩士研究生過分關注學術論文寫作,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但是,實踐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對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實踐活動中,研究生會遇到各種問題,這會促使他們尋求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實現創新能力的培養。[10]
結語:
研究生課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高深性和研究性等特點,研究生課堂體系的建設對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現階段我國的研究生培養課程體系設計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圍繞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重新構建研究生課程體系,以不斷提高研究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6(06)
[2]王振鐸.以自主創新精神修訂“博碩學科專業目錄”[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3)
[3]李紅英.我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現狀、問題及改進[J]. 煤炭高等教育. 2006(02)
[4]李雙.我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 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 2009(01)
[5]霍靜靜. 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建議[J].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6]董俊虹,董芳,王潤孝.國內外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比較研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9(05)
[7]馬薇,袁玲,劉亞敏.當前我國地方院校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10(02)
[8]佟福鎖.對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再修訂的探討[J]. 江蘇高教.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