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平臺經濟分析范文

平臺經濟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平臺經濟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平臺經濟分析

第1篇:平臺經濟分析范文

    文中根據額濟納旗農田水利規劃報告書,并借鑒其他專家學者現有研究成果,從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工程成本和預期效益,并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分析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參照工程建設可行性評價標準,評定工程建設可行性。工程項目的經濟計算期為2010年到2020年,基準年采用2010年。將工程基礎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后,根據相應的能值轉換率或能值貨幣比,能值量化工程每年的生態經濟成本及效益(表1)。

    農田水利工程的能值分析

    能值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H.T.Odum提出的,是綜合分析生態經濟系統各種能量流的轉換機理,并定量研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及其相互關系的重要理論[4]。農田水利工程的能值評價,是依照生態經濟學原理,從整體觀和系統論出發,以能值為量綱統一量化工程項目的生態經濟成本和效益,分析工程建設能值成本效益比,依據工程建設評價標準,得出工程項目是否可行的結論,進而為工程項目的投資決策提供評定依據。農田水利工程關系到區域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及生態系統的平衡,其工程建設的生態經濟成本包括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和生態環境成本[5]。其經濟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設運行中消耗的社會經濟財富,如石、沙、鋼材、水泥等[5];社會成本指工程項目對社會造成的不利影響及損害,如移民和占用耕地等[7];生態環境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設運行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及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如水土流失等[8]。農田水利工程的生態經濟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主要表現為糧食產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除澇工程的效益主要指在采取工程措施后減少的農產品損失)[2],;社會效益指在保障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安定和諧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增加就業和提高收入等[9]生態效益主要表現為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改善,如改善局地小氣候,凈化空氣、補給地下水等[10]。能值評價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可行性步驟如下:(1)全面分析農田水利工程的生態經濟成本和效益。首先對工程的生態經濟成本和效益進行全面分析:1)按物質來源將農田水利工程在建設運行過程的生態經濟成本劃分為三類:一類是社會性投入(社會成本),包括管理維修費、安裝工程費等人力勞務費[11];二類是自然資源投資(生態成本),如太陽能、風能、雨能、表土流失等環境資源;三類是經濟反饋能值投入(經濟成本),包括水泥、鋼材、機械設備等工業投資。2)根據工程建設目的及主要建設用途,并結合工程自身特點,分析工程對周圍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其及作用對象,將工程效益進行區分歸類:一類是社會效益,如科學教育研究、增加就業等;一類是經濟效益,如糧食增產、灌溉用水收入等;另一類是生態效益,如調節水分、改善局部小氣候等。(2)工程生態經濟成本與效益的能值計算。太陽能是萬物之源,實際應用中通常將各種生態流統一為太陽能值,即單位物質或能量形成過程中所包含的太陽能值量[12]。根據相應的能值轉換率或能值貨幣比通過式(1)對工程系統中各種能量流、物質流、貨幣流等具有不同度量尺度的生態流進行統一。能值轉換率是指形成每單位物質或能量所含有的另一種能量之量[12]。能值貨幣比是全年總能值使用量與該年度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值,即單位貨幣相當的能值量,反映了系統貨幣的實際購買能力[13]。EM=τ×E(1)式中:EM為單位物質、貨幣形成所包含的太陽能值,sej;τ為物質、貨幣能值轉換率或能值貨幣比率,sej/$(sej/J);E為物質所具有的能量或貨幣價值,J($)。(3)計算農田水利工程能值產投比。根據式(2)計算工程能值產投比。能值效益成本比[6,14]不受人類支付意愿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可用以衡量水利工程生態經濟效率,實際應用中常根據其大小作為評價工程建設可行性的依據。一般認為當EmCBR大于1時,則該工程建設具有可行性;等于1時,該工程滿足工程建設最低要求;小于1時,則不建議該工程的建設和運行。EmCBR=B+RVC(2)式中:EmCBR為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B為工程生態經濟產出能值,sej;C為工程生態經濟投入能值,sej;RV為工程剩余能值,sej。

    結果與分析

    根據能值理論,計算額濟納旗灌域內小型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及運行期間生態經濟成本投入及生態經濟效益的能值價值(表1)。據表1,對工程生態經濟成本及生態經濟效益結構組成比例和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值情況進行分析(表2)。由表1和表2可知,額濟納旗小型農田灌溉工程生態經濟成本中,經濟成本最高、社會成本次之,生態環境成本最少,分別占總成本的61.48%、33.38%和5.13%,說明工程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用較小,經濟投入占主導,其中主要表現為礫石消耗,相應的能值價值為2.60E+18sej;工程生態經濟效益中,經濟效益最為顯著、生態環境效益次之、社會收益較少,分別占總效益的56.54%、27.89%和15.58%,說明工程收益的主要表現方式是經濟效益,表現形式為棉花產量的增加。由表2可知,工程的經濟效益成本能值比為5.26,社會效益成本比為2.67,生態環境效益成本為31.12,生態經濟效益成本比為5.72,各比值均遠大于1,說明工程在經濟、生態和社會各方面均滿足工程建設可行性要求。另外,工程的生態環境效益成本比最大,說明該項目區生態環境具有較大的改善潛力。綜合分析,額濟納旗小型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和運行期間,除了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還可大力促進社會發展,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尤其是節約水資源方面,工程節水價值尤為突出,這對于水資源極度短缺的西北干旱區更顯重要。總之,從生態經濟評價角度進行分析,額濟納旗小型農田灌溉工程具有較強的建設可行性。

    討論

    用傳統經濟評價方法分析額濟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可行性。工程年均投資482.5萬元,項目效益主要表現為糧經增產值984.6萬元、節省灌溉投資51萬元、減少能源消耗投資46.58萬元及省工效益56萬元,工程經濟效益成本比為2.36,大于1。兩種分析方法結果雖存有一定差異,但評價結果較一致,均表明額濟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具有較強的建設可行性。經濟方法雖然能夠從經濟學角度簡單直接地衡量出工程建設可行性,但論證內容不夠全面,對不能用貨幣進行衡量的環境影響(如水資源消耗等)及社會效益(如科學研究價值等),不能完全納入工程建設可行性分析過程中。能值分析方法在全面認識工程建設的生態經濟影響基礎上,將自然環境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進行統一衡量并比較各子系統的能量提供,進而能夠更完整的反映出工程建設可行性。

第2篇:平臺經濟分析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是在 總結 、借鑒前人的有關fdi直接投資環境評價方法的基礎上,對福建省的臺商投資環境進行評價。通過評價構成投資環境的各主要因素,對福建省 交通 郵電基礎設施、勞動力狀況、產業結構狀況、進出口總額、外商累計直接投資總額、地區生產總值等方面對臺商直接投資環境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根據評價結果提出優化福建省臺商投資環境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區域 經濟 的持續發展。

臺商投資作為我省境外資金的主要來源,臺資企業在福建的投資效率普遍較高, 經濟效益表現較好, 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而且帶來了有益的經濟影響,增強當地的經濟實力,增加當地就業機會;臺商在福建投資不僅帶來了有形的資產設備, 更重要的還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 促進了當地企業員工經濟觀念的變化。對福建的經濟產生正向直接的拉動作用,促進福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但目前,臺商投資逐漸北移,福建原有的“五緣”優勢在消失,且受經濟腹地、產業鏈和高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限制臺商投資大量減少,對福建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海西經濟區”這一對臺經濟戰略就是為了防止福建的邊緣化而提出的,因此對福建的臺商投資環境進行評價對完善福建臺商投資環境進一步吸引臺資促進福建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臺商大陸投資發展態勢

1.1臺商大陸投資發展態勢

臺商在大陸的投資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到目前為止,已經基本形成華南(珠江三角洲、福建閩東南)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等臺商相對集中的區域。

從上世紀80年代福建開啟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先機以來, 臺灣 對大陸的投資就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從閩東南沿海向全國擴張。福建、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憑借與港臺在 地理 位置上的先天優越性率先承接了第一波臺商投資熱潮。由于臺商在早期投資大陸中,帶有明顯的試探性,加之時逢臺灣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階段,勞動密集型產業尋找對外投資的出路,因此,在福建閩東南和廣東珠三角投資形式主要是“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投資主體以中小企業為主。 進入90年代,隨著兩岸關系的逐步緩和與大陸大開發、大 市場 、大發展態勢的形成,臺商投資迅速北上,投資領域也趨于多樣化,廣東、福建的對臺優勢逐漸弱化。

以上海浦東為中心,包括江蘇、浙江在內的長三角基于雄厚的經濟基礎,眾多的人才與科技資源,以及廣闊的內外市場驅動,承接了第二波臺商投資大陸的熱潮。從1994年起,臺商對上海與江蘇省的投資金額連續三年超過對廣東省的投資。依臺灣當局最新 統計 ,2003年1月-10 月,臺商對江蘇(包括上海市)、廣東與浙江投資金額分別占投資總額的64.4%,27.4%,7.9%,合計占了對大陸投資總額的81.8%。目前,這個區域的臺資企業正在進一步向高科技產業、 金融 、 保險 、 證券 、電訊以及倉儲、航運等第三產業發展。另外山東半島、京津唐由于各城市間距離近互動效應好,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豐富的 文化 底蘊、科技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整個渤海灣地區成為臺商矚目的投資新天地。臺商在該區域的投資主要從 農業 、紡織、食品到 機械 加工、化工、 建筑 、建材、機電汽車、 電子 以及第三產業,投資領域十分廣闊,發展潛力巨大。華東內陸的江西、中西部的重慶與成都等地也逐漸成為臺商投資的熱點地區[1]。

1.2福建臺商投資態勢

臺灣作為我省吸收境外資金的第二大來源地,自1981年第一家臺資企業在我省詔安縣落戶,在90 年代得到迅速發展, 其間臺資規模波動較大。1995年以前臺商的投資屬于隱蔽、單項、小規模的,之后的臺商投資受兩岸關系的發展,來閩投資的數量增加,投資金額增多,投資規模變大、對大陸投資產業結構逐漸多元化,投資產業層次不斷提高,初期以制鞋、紡織、基本金屬等傳統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第二波投資則以消費性電子產品、化工、 運輸 工具、建材水泥、食品飲料等產業為主,第三波投資則以電子信息、半導體、精密機械等資本與技術密集行業為主導[2]。

臺商在福建省的投資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九五”期間臺資在福建的單項投資規模約為230萬美元,比上海、江蘇的平均投資規模小。截至1999年底,福建省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臺資企業家有205家,3000萬—1億美元的有11家,1億美元以上的有12家;而臺灣在大陸最大的投資項目落戶蘇州新區,1999年新投入蘇州的臺資企業平均項目規模達5000萬美元,蘇州市目前擁有352個投資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臺資企業,有91家臺灣百大企業和 上市公司 在蘇州投資,而在福建省投資的臺灣百大企業和上市公司只有35家。臺商在福建省的投資領域主要是集中在服裝、鞋帽、食品加工、玩具、塑膠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以及電子產業中的一些低技術領域,如電子零配件等,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項目較少;而到上海和江蘇投資的臺灣大型知名企業和 跨國公司 不斷增加,在產業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電子資訊業、機械設備、汽車等技術含量高的新興行業,臺商在上海投資已擴展到金融、商業、貿易、公用事業,科技領域,2000年出現了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第三波潮流。但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流向上海、江蘇等長三角地區,投向福建的企業很少。

福建由于受經濟腹地、產業鏈和高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對臺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實際吸引臺資能力呈下降的趨勢。福建省臺商投資的實際金額占全國臺商實際投資比重不斷下降。2000年據統計,在第三波臺資中,88%的臺資投向蘇、滬、粵,其中江蘇省新批臺商投資項目719個,協議臺資金額32.76億美元,實際到資1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8.85%、155.44%和60%,而福建省實際到資只有4.89億美元,只要江蘇的31.1%,為近幾年的最低點。總之,近年來臺商在福建的投資比重不斷下滑,且與上海、江蘇等地相比,技術含量較低,而且臺商投資戰略由投機型、追求短期資本高回報率轉向市場導向型投資,臺商投資戰略的轉變使得市場容量日益成為臺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這使福建省對臺的招商引資面臨嚴峻的考驗[3]。

2福建臺商 投資 環境 主要因素分析

投資決策 往往取決于對投資環境的評價。對投資環境進行評價是引進外資的基礎工作。由于目前對投資環境的綜合評價還沒有一套公認完善的指標體系,本文依據構成投資環境因素及其作用的大小,依次對福建的 交通 郵電基礎設施、勞動力狀況、產業結構狀況、累計外商投資總額、進出口總額、地區生產總值等影響投資環境主要因素進行分析綜合評價。

2.1交通郵電基礎設施

交通郵電基礎設施是 經濟 發展的基礎,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是否有后勁最關鍵的就是這項指標。福建已初步形成以公路 運輸 為主體,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全面發展的立體綜合交通新格局。鐵路、公路、內河航運的運輸線路里程從2002年0.538%到2006年0.556%福建省的運輸里程在逐年的增加但增長的幅度較小,占全國的比重低; 2005年鐵路的客運量總計1486萬人占全國比重1.286%、旅客周轉量總計87.90億人公里占到全國的1.450%,2006年鐵路的客運量總計1730萬人占全國比重1.377%、旅客周轉量總計98.60億人公里占1.489%;2005年公路的客運量總計52452萬人占全國比重為3.114%、旅客周轉量總計309.99億人公里占全國3.337%,2006年公路的客運量總計55713萬人2.995%、旅客周轉量總計335.28億人公里占全國的3.331%;公路與鐵路的客運量總計、旅客周轉量總計總數在逐漸增多但在全國的比重比前幾年下降(表1),表明我省的鐵路及公路運輸增長速度低。另外福建的貨運量總計、貨運周轉量與全國比較占全國的比重不高,我省的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仍還不足,雖然每年的全省總量在上升但整體的建設速度和強度比不上全國的平均基礎設施建設,造成臺商投資環境總質量的下降。福建大型深水港岸線總長47公里,沿海港口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54個,可到達國內所有港口,已開辟國際航線160多條,大型深水港口有廈門灣、福州港、湄洲灣及三都澳港等,廈門、福州兩個港口位居全國十大港口行列。。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每年都有增長但占全國百分比較低,應該充分利用福建的港口優勢提高福建的基礎設施建設。

福建電網與國家華東電網相聯, 電力 供應充裕,2006年電力裝機容量2205萬千瓦,充沛的電力資源使福建成為中國的電力輸出省份之一。在建的大型火電項目有:福建lng總體項目(莆田、晉江、廈門燃氣電廠)、龍巖坑口、泉州南埔、寧德大唐、華能三期、福州可門、福州江陰、漳州后石電廠三期、廈門嵩嶼電廠二期等;水電項目有:尤溪街面電站、寧德洪口電站、仙游抽水蓄能等;擬建的核電項目有:福建核電站一期;火電項目有:羅源火電廠[4]。以上項目仍在建設中要使福建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福建還需要大力度的進行建設。

福建郵電 通信 處于全國領先地位,2006年,全省城鄉電話交換機容量達1925.82萬門,長途電話達249.66.2萬次,全省所有城鄉實現了國際國內電話直撥,城鄉電話年末戶數、移動電話年末戶數和郵電業務總量分別達1485.53萬戶、1538.91萬戶和633.304億元。數據通信業務高速發展, 計算機 互聯網用戶迅速增加。

指標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①運輸線路長度占全國比重     

鐵路營業里程比重              0.202        0.201       0.198       0.214       0.211

公路里程比重                  0.032        0.030       0.030       0.174       0.025

內河航道里程比重              0.304        0.319       0.321       0.321       0.320

②客運量總計比重              

鐵路                          1.369        1.457       1.403       1.286       1.377

公路                          3.157        3.106       3.131       3.114       2.995

水運                          3.440        4.124       4.711       1.870       5.207

③旅客周轉量總計比重

鐵路                          1.542        1.563       1.493       1.450       1.489

公路                          3.163        3.335       3.275       3.337       3.331

水運                          1.260        1.759       1.991       2.050       2.038

④貨運量總計比重

鐵路                          1.393        1.450       1.502       1.337       1.265

公路                          2.152        2.059       2.077       2.055       1.792

水運                          3.490        4.001       4.038       4.192       4.359

⑤貨物周轉量比重

鐵路                          1.085        1.127       1.136       0.974       0.919

公路                          2.860        2.726       2.756       2.741       2.731

水運                          1.682        2.908       2.329       2.284       2.586

⑥沿海港口主要吞吐量比重      6.122        6.213       6.435       6.696       ——

⑦郵電業務總量(億元)        257.49       318.24      426.76      519.75      633.04

占全國比重                    4.521        4.533       4.394       4.321       4.131

 

 

 

 

 

 

 

 

 

 

 

 

 

 

 

 

 

 

 

 

 

 

 

 

 

表1:福建交通郵電基礎設施占全國的比重               單位:%

表格數據來源:

2.2勞動力狀況

目前福建省的勞動力按三次產業分全 社會 從業人員構成。2001年從業人員構成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45.71%、25.09%、29.20%;此后從2002年至2005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構成逐漸降低,2004年降到40.18%,2005年比2001年少了8.11%為37.60%降低的幅度較大,第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構成則是逐年增加尤其是第二產業增長的速度比三產快,到2005年第二產業的人員構成已經從2001年的25.09%增到了31.16%增長了6.07%;第三產業增長較穩定從2001年到2005年共增長了2.04%。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的勞動力結構還屬于一般水平,第二、三產業所占的勞動力數量還多這與勞動力的素質不高有直接的關系。

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勞動力素質及結構在 經濟 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它已經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決定因素,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當今社會的經濟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從這個觀點來看, 教育 的地位是越來越突出。我們可以把勞動力作為現實的生產力,而把教育看成是對未來生產力的 投資 。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教育水平和國民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全省擁有高等院校66所每年為社會輸送7萬多名大學畢業生;建立起2個國家級高校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省級高新區,1個國家級軟件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達307家。盡管如此,福建省的總體勞動力素質還是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勞動力素質較低,缺乏高層次的人才,這使得臺商在福建的投資以中小企業為主,主要從事鞋帽、服裝、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2000年以來,由于 臺灣 島內經濟形勢惡化,臺灣企業特別是 電子 行業紛紛轉向大陸,臺商大陸投資掀起了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第三次浪潮。然而,在這第三次投資浪潮里,88%的臺資投向蘇、滬、粵地區,福建省的實際到的資金卻只有江蘇省的31.1%,為近年來的最低點,這都是由于福建的勞動力素質不高所引起的,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高導致福建省在經濟實力上與臺商大項目的互補性不強,影響了 跨國公司 、大財團的進入。

2.3產業結構狀況

福建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提出了以“調高、調大、調優、調外”為目標,進一步強化優化第一產業,鞏固和發展基礎 工業 ,加快協調發展第三產業,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優勢產業結構方針,三次產業結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22.2%下降到2005年的12.8%,增長速度轉為平穩,但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由42.1%上升到48.7%;第二產業高速增長,比重回升達到 歷史 最高水平;第三產業比重近幾年變化不大保持在38.5%(圖1),持續穩定發展。

福建省產業結構從近幾年看已有所改善,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化為主要由第二三產業帶動,但還不夠合理仍需要不斷改進。第二產業比重雖有上升但主要是以鞋帽、服裝、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冶金、 機械 、能源( 電力 、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 建筑 材料 等重化工業少,輕重工業比重不合理;第三產業還沒有成為福建的主導產業,且高新技術產業不發達所占比重不高,還不能滿足當前臺商投資要求,仍需要不斷的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展配套的關聯產業、集群產業增加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比重,增加對臺資的吸引力。

圖1:產業結構狀況(數據來源福建 統計 年鑒)

2.4累計外商投資總額

2001年以來,福建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占全國的比重總體趨勢是緩慢遞增,維持在百分之八點多, 2002年有所下降為8.06%,2003年又逐步回升到9.24%;外商總投資項目從2002年的1825 個增加到2004年的2277個,2005年與2006年有點下降但累計全年的 合同 投資金額與實際投資金額是逐漸增多,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85565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2984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占全國比重10.32%,一、二月份投資總額千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比去年同期增長12%。到2006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1080190萬美元,比05年增長了22453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18489萬美元比05年增長了95505萬美元(按歷史可比口徑)。

從2003年至2006年(按報表口徑),福建外商投資總項目數共8701個,累計合同金額3087592萬美元。其中,以中外合資企業方式進行的投資所占比重為11.55%;以中外合作企業方式進行的投資所占比重為1.88%;以外商獨資企業方式進行的投資所占的比重為85.91%;以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方式進行的投資所占比重為0.67%。累計統計數據表明,外商在中國的投資主要以外商獨資和中外合資方式進行,以外商獨資方式比重較大,中外合資方式次之,中外合作方式和外商股份制方式的比重相對較低(表2)。以此來看福建可以在外商投資金額的利用方式上進行改革,合理采用新的用資方式促進福建經濟的協調發展,創造更好的投資 環境 。

表2:外資利用方式(按報表口徑)              單位:萬美元

年份   總項目   合同金額   中外合資企業    中外合作企業    外資獨資企業    外商投資股份制

       數(個)              項目數 金額     項目數  金額    項目數   金額     項目數  金額

2003    2274     477321     330    63373    18    6168     1922    403697     4    4083   

2004    2277     537299     318    48124    16    3247     1942    477771     1    8157    

2005    1988     595715     301    77223    24    20319    1663    496142     0    2031 

2006    2162     782908     385    87666    10    15165    1764    678390     3    1687

合計    8701     2393243    1334   276386   68    44899    7291    2056000    8    15958

累計金額所占的百分比               11.55%         1.88%            85.91%          0.67%

2.5進出口總額

福建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貿易形勢好。美國、歐盟、日本、東盟、香港位列出口 市場 前五位;“ 臺灣 ”、東盟、日本、美國、韓國位列進口市場前五位。其中,從“臺灣”進口52.2億美元,增長23.6%。其中,紡織服裝出口較快增長,共出口66.3億美元,增長29.2%;農產品(商務部口徑)出口24.6億美元,增長13.6%。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幅小,農產品進口增幅較大[5]。

福建出口總額自2001年的139.22億美元增長至2005年的348.42億美元,增幅2.5倍左右,但是所占的全國比重卻由5.23%下降至4.57%;同樣的,福建的進口總額從2001年的87.04億美元增長至2005年的95.69億美元,所占比重也由3.57%降至2.97%(表3),說明福建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滯后于全國產品進出口增長速度。還應加大福建的產品進出口率,增強福建 經濟 的外向度,促進福建的招商引資工作的順利進行。

據福州海關 統計 ,2007年1-11月福建省外貿進出口總值超過去年全年進出口總值,達67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8%。其中,出口449.3億美元,增長21.3%;進口221.6億美元,增長14%。其中,11月份進出口值創 歷史 新高,達70.7億美元,增長24.9%,其中出口46.9億美元,增長24.6%;進口23.8億美元,增長25.5%[5]。

外商 投資 企業是福建省外貿進出口主力軍,但福建省外商投資企業相對集中于it產業等,大型企業數量、產業鏈配套與珠三角與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存在客觀差距,出口的大項機電產品主要集中液晶顯示器、電腦等it產品,一旦國際市場it產品出現波動,將對福建省進出口影響較大,且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增幅相對較低,整體外貿形勢的穩定性有待加強。

表3:福建進出口總額以及占全國比重              單位:億美元

年份   福建進口總額    全國進口總額   比重     福建出口總額   全國出口總額     比重

2001      87.04         2435.5        3.57%       139.22         2661.0        5.23%

2002      110.28        2951.7        3.74%       173.71         3256.0        5.34%

2003      141.94        4127.6        3.44%       211.32         4382.3        4.82%

2004      181.32        5612.3        3.23%       293.95         5933.2        4.95%

2005      195.69        6599.5        2.97%       348.42         7619.5        4.57%

2.6地區生產總值

福建的地區生產總值總體處于增長狀態。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一產業從2001年的651.11億元到2005年增長到831.08增長幅度不大;第二產業從2001年的1803.5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3200.26億元是2001年的1.77倍,增長速度迅速,2001年到2004年的增長幅度大致保持在300億元左右,處于穩定增長狀態;第三產業從2001年的1618.24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2537.59億元是2001年的1.57倍,增長速度較為迅速。

福建省經濟一直在高速成長之中。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6.40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7501.6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21152元(圖2),增長速度較快居全國前列。2006年福建gdp達7501.63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3.4%,比全國平均增長速度高出約2.7個百分點;人均gdp達21152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7%[4]。2007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60.1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5662元; 財政 總收入1284.27億元;全 社會 固定資產投資4321.74億元;進出口總額744.58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6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

圖2:福建省人均生產總值[4]

3基于海西福建臺商 投資 環境 優化思路

海峽西岸 經濟 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 臺灣 ,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涵蓋周邊地區,具有自身特點、獨特優勢、輻射集聚、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福建與臺灣的產業對接、經濟融合,著力先行先試,將使這一區域的獨特優勢更加凸顯[6]。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否能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具有重要意義。

3.1福建投資環境優化措施

根據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基本態勢和格局,在未來城市群和區域發展中,不斷優化福建臺商投資環境可采取的措施。福州、廈門、泉州、漳州作為福建對臺招商引資的第一層面,可以通過吸收利用外資,重點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國際 市場 以及加快基礎設施和公用工程建設等方面邁進。我們將著力發揮福州省會城市服務全省的重心和輻射作用、廈門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范作用、泉州創業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發揮莆田、寧德拓展一線的骨干作用[6],

抓住港口、高速公路等 交通 設施不斷改善的有利時機,利用外資重點加強水產品養殖加工、輕工食品、臨海 工業 、 農業 產業化、、特色 旅游 業和為第一層面產業鏈發展配套的項目;發揮三明、南平、龍巖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要利用外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聯結與沿海通道,吸引外資發展 電子 信息業,開辟農業開放引資的成片示范區,發揮我省 地理 、氣候的氣勢,引進優質高效的農、林、牧、漁業,促進我省農業生產的改造提高。以科技研究、技術服務業的大力引進,適應我省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升級換代,促進資源轉化,努力成為我省較具實力的開放腹地,壯大閩東北一翼和閩西南一翼,促進連片繁榮發展。

再分析臺商投資中所體現的群體投資特點,一方面,這種集群性的投資使同產業鏈的臺資企業之間在協調運作上非常順暢,產業鏈運轉非常的高效;另一方面,臺資企業之間這種密切的關系帶有某種封閉運轉的特性,除了創造一些就業和 稅收 之外,對當地經濟的輻射與擴散效應較小;而如果盲目地引進產業鏈上全部環節的投資,除了會出現重復建設之外,也極易造成投資飽和,形成惡性競爭[7]。因而,面對臺資企業的這種特性,在吸引臺商投資時可以采取區別對待的作法和引導政策。對于本區域內發展水平不高,產業鏈比較脆弱的行業地區,如南平、三明、龍巖、莆田、寧德等可以采取吸引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臺資企業形成產業群落或集群的做法,對臺商投資企業予以行業性的投資優惠政策。而對于發展已經比較成熟,產業鏈比較完善的行業及地區像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在需要利用外資及其技術、 管理 經驗以加強產業鏈上某一環節時,則可以考慮實施項目管理,對來投資的企業進行個別管理和提供投資政策優惠。

3.2福建臺商投資軟環境優化思路

多年的對外開放時間證明,營造一流的投資環境是政府的責任與義務。

①清理并大幅度減少政府 行政 性審批,加快政府職能的轉換。可以采取簡化外商投資審批程序簡化,縮短審批時間,提高辦事效率;對外商投資 金融 、 保險 、交通 運輸 、電信、商業、外貿、衛生、 教育 、 法律 咨詢等外商投資重點產業中的限制類項目,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國家頒布出臺的相關管理規定的要求,主動介入,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積極推進項目進展;對外商投資重點產業的重點項目,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全過程服務機制,審批、審核部門要做到先期介入認真會審,簡化手續加快辦理,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為臺資企業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加強與臺商的交流,及時主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多為臺胞辦好事辦實事,擴大“零地招商”效應,促使臺資企業不斷增資擴產,上規模、上效益,使臺商在福建地區得到更好的回報[8]。

②以放松或取消進入限制為重點,營造國內各類合法經濟主體公平競爭的環境。對某些特殊要求的領域,可以提出相應的資金、技術、信用等方面的進入條件,但這些條件應適用于所有的潛在進入者。

③培養各類專業人才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要求。與廣東、江蘇的省市比較,福建人才總量少,結構不合理,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較弱。從福建的實際出發,根據經濟 社會 發展的需要來改變與社會市場不相適應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與經濟發展計劃、對外經濟貿易管理和人事勞動管理等部門的密切配合,積極地對院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作出 指導 。促進福建 文化 教育事業的發展及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技術產權政策,鼓勵和支持 人力 資本參與分配[9]。

④鼓勵外商投資重點產業項目向開發區聚集。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開發區作為吸納外商投資重點產業的重要載體作用,對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布局合理、開發實績好和開發前景廣闊的開發區,在用地、資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重點扶持。為鼓勵外商投資重點產業和關聯企業項目入區發展,開發區及有關部門要制定具體的引導政策和靈活措施,增強對外商的吸引力。在項目用地方面,優先滿足其用地需要,并在地價等方面予以優惠;在環境評價方面,外商可自行選擇有相應資質的機構進行評估,環保部門應簡化手續,縮短審批時限;在社會綜合環境方面,有條件的開發區可實行“封閉管理、開放營運”,積極進行統一綜合執法試點;在規范稅外收費方面,有條件的開發區可實行“零費區”的試點。

進一步為臺商來閩直接投資創造投資軟環境,除了完善有關法規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外,還可以根據閩臺的 歷史 淵源和現實發展,繼續加大臺資企業來閩投資的鼓勵力度。如爭取符合條件的臺資 銀行 來閩設立代表處以至營業性機構,以鼓勵臺灣企業來閩投資;繼續擴大辦好臺商投資區,積極而有指導地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企業提供豐富的優質勞力,如爭取符合條件的臺資銀行來閩設立代表處以至營業性機構,以鼓勵臺灣企業來閩投資;繼續擴大辦好臺商投資區,并借鑒廣東東莞、江蘇昆山的經驗,在臺商投資區建立臺商子弟中小學校;借鑒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經驗,設立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有償的崗位技能培訓的專門機構等[10]。

4結語

總之福建 經濟 要發展外商 投資 環境 要改善就要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過去單純的吸引資金向更注重引進先進的技術、現代化的 管理 和優秀的人才轉變;二是從過去注意引進加 工業 向引進高技術轉變;三是從只注重工業方面利用外資向更多的發展服務貿易領域的合資轉變。鼓勵臺商把資金投向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環保產業、 教育 產業和出口創匯產業;積極引導外資投向傳統產業及老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造;投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升級[11]。

參考文獻

[1] 單玉麗.臺資在大陸的區域布局[j].對外開放,2004,12

[2] sy瀝青.福建概況[eb/ol].2007-03-24

[3] 林春回,胡日東.福建省利用臺資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經濟,2002,02

[4] 福建國際投資促進網.福建優勢[eb/ol]./2008-5-14

[5] 許雪毅.1-11月福建進出口超670億美元 同比增18.8%[eb/ol]./2007-12-13

[6] 黃小晶.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eb/ol].tu.p.cn/2007-03-08

[7] 張傳國.臺商大陸投資的產業集聚問題[j ]. 臺灣 研究集刊,2005(3):528

[8] 集美優化投資環境 全力辦好臺商投資區[eb/ol]./2007-11-26

[9] 賴小瓊,李欣.改善福建投資軟環境的對策思考[j].博士論壇,2002,11

第3篇:平臺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大數據平臺;日志分析預警;電力行業;數據源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2-0266-03

Study of Log Analysis and Early Warning Technology Based on Big Data Platform

ZHOU Ping1, MA Bin2, HAN Bin1, SU Yu-chen 1

(1. Xinjiang Information Industry Co , Ltd , Urumqi 830068, China; 2.State Grid Xinjiang 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Telecommunication Company, Urumqi 830002,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research big data, log analysis and early warning technology applied i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on the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power grid, log analysis important auxiliary effect on system maintenance, then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log analysis based on the big data.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design the architecture of big data platform, computing architecture and multi-source data integration framework.

Key words: big data platform; log analysis and early warning;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data source

1 背景

電力信息通信網作為電力系統的專用網絡,為電力系統的生產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一直以來它被稱為支撐電力系統的“三大支柱”之一。電力系統中物理空間對信息空間的高度依賴性,也使信息系統的可靠性決定著電力系統的安全性。在電力系統中,風險的傳播方式具有明顯的耦合性,即信息系統受到的故障破壞、網絡攻擊會通過各子系統影響到大量的量測、控制終端設備的監測能力,從而會進一步影響到電力系統物理空間設備的正常運行。關于這一問題,可從最近發生的烏克蘭大規模停電事件中得到印證。

隨著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電力信息通信系統中已經累積了海量的日志信息,這些信息類型多樣、產生速度快、且蘊藏著電力系統運行的關鍵信息,因此,信息通信系統中的日志數據具有典型的大數據特征。采用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日志的實時采集與處理技術,可及時發現系統中的異常信息或行為,避免其異常發展惡化;對日志按業務應用條線統一分析及問題關聯影響分析,實現對日志對象按業務應用進行管理,可以減少故障排查時間和業務中斷時間,提高系統的服務響應能力和服務水平;采用多任務分布式技術對海量日志進行分析挖掘,應用規則關聯、統計關聯等分析方法,可以建立科學的分析模型,使得對日志的分析深度與事件的識別準確度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日志分析預警的意義便在于,能提前對潛在的風險進行發掘,分析、判斷并形成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從而采取應對措施來降低風險。這對提高信息通信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及其服務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2 國內外研究比較

在數據挖掘領域,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已經存在很多優秀的挖掘方法,其中常見有路徑分析、關聯分析、序列模式、分類分析、聚類分析,以及統計分析等[1,2]。在海量數據處理方面,海量數據處理的嘗試應用越來越多[3,4],在日志分析方面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5-6]。目前的大數據平臺以Hadoop為主,其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日志系統無法處理海量日志數據的問題。但由于Hadoop并不擅長處理實時應用,主要采用離線處理方式。基于Hadoop的實時處理應用目前還比較少,采用流處理數據對日志數據進行處理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而近年來,在傳統網絡或電力信息通信網絡的風險評估、可靠性分析等方面,已有相關研究成果。但針對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日志分析預警研究還比較少,因為電力信息與物理系統的耦合、關聯而帶來的網絡風險評估、預警是一類新問題,需進一步研究。例如文獻[7]提出了建立電力CPS的思路和框架,概括了電力信息通信網絡在風險評估中出現的信息物理高度耦合的新特征;文獻[8]指出在信息物理融合背景下,由于大量傳感、監測設備的接入,使采樣的數據規模和采樣頻率成倍增加,大大加重了通信網絡的負擔;文獻[9]指出,如果電力信息網絡采用專用網絡和通用網絡相結合的方式,則開放的通信協議將帶來等多的潛在風險。在通信網絡的風險態勢估計方面,文獻[10]利用細胞自動機理論對風險的跨空間傳播機制進行了建模與動態分析;文獻[11]提出了一種反映電力C通信復合系統的拓撲結構之間錯綜復雜關聯性的矩陣模型,在脆弱性實時評估方面有一定的優越性;文獻[12]基于復雜網絡理論,從連通性、網絡效率的角度分析了電力通信網絡的拓撲結構在隨機、蓄意攻擊下的脆弱性,并提出了高度數節點保護策略與低度數節點加邊策略,該方法較適用于多業務、大規模的通信網絡;文獻[13]基于二分法的W習速率自適應BP神經網絡算法對電力通信網絡進行風險評估,將通信網抽象為3層的前饋BP網絡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收斂的時間,但可能會出現局部最優的偏差,且隱含層節點數目不易確定;文獻[14]針對中的控制和監視兩大類功能,構建了一種功能失效模型,考慮每類功能失效進行可靠性分析;文獻[15]在確定了業務重要度度量值的基礎上,給出了業務及通道段業務的風險度定義,并給出了風險均衡度的概念,建立了基于電力通信網業務風險均衡度的評估指標和評估模型,該方法是從業務層面展開的可靠性評估,可為優化業務網絡、合理安排業務通道等提供參考。

3 平臺體系架構研究

3.1 大數據分析平臺

Hadoop和Spark作為開源的大數據處理平臺,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相關應用與解決方案。Hadoop可以解決傳統日志分析系統無法處理海量日志數據的問題。但由于Hadoop并不擅長處理實時應用,Spark是一N與Hadoop相似的通用并行計算框架,是對Hadoop的補充,但是Spark采用內存并行計算技術與流式處理技術,在實時處理方面表現得更加優越。大數據分析平臺結構如下圖1所示:

3.2 大數據計算結構

采用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日志的實時采集與處理技術,對日志按業務應用條線統一分析及問題關聯影響分析,采用多任務分布式技術對海量日志進行分析挖掘,應用規則關聯、統計關聯等分析方法,可以建立科學的分析模型。可以將離線日志分析與在線日志分析相結合,從而實現既可以對日志實時數據的分析與預警,又可以實現對海量歷史日志數據的分析與查詢。據此設計如圖2所示的計算架構。該架構有三種計算模式,分別是基于MapReduce的分布式批處理、基于內存并行計算的交互式分析、實時流式處理。可滿足不同日志存儲形式或傳輸形式的處理要求。

3.3 多源日志數據

日志數據主要來源于信息通信系統的網絡設備、安全設備、主機操作系統、應用系統、業務系統以及數據庫事務處理或操作。如圖3所示。這些設備或系統產生的日志數據或日志文件廣泛分布在各自的存儲設備、數據庫或通過Syslog日志協議發送到日志服務器上,從而造成日志采集效率低,不能完全捕獲,數據格式不統一等問題,并且缺少標準化的技術手段對這些海量的日志數據進行管理,形成各自為政的尷尬局面。因此,需要對這些日志數據或文件進行有效采集,并采用統一格式進行存儲分析,如圖5所示。其數據流向如圖6所示,可提供面向流數據、實時數據和批數據的處理流程:流數據通過Kafka、Flume等消息日志處理接入流計算處理平臺,并針對計算結果集做進一步統計分析;實時數據通過直接接入實時數據在線處理平臺中,通過在線數據處理平臺響應高并發讀寫請求;批數據通過數據抽取、同步、上傳等導入到核心平臺進行數據存儲分析。

4 結束語

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日志預警分析技術,其設計目標是:自動采集實時日志信息,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其進行處理,發現系統中存在的異常信息或行為,對日志對象按業務應用進行管理與分析,通過多任務分布式技術對海量日志進行分析挖掘,應用規則關聯、統計關聯等分析方法,建立科學的分析模型,將告警信息以郵件或者短信的形式發放自動計算分析,以縮短故障排查時間和業務中斷時間。研究的關鍵和難點在于:

1)日志數據來源不同的部門,其異構特征明顯,為達到統一處理的目標,為此需要研究異構數據的統一存儲和訪問方法。

2)信息通信系統對狀態預警的時效性要求較高,必須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檢測出故障,以避免其狀態惡化,為此必須研究實現實時的狀態評估方法。

電網信息通信系統經過多年的運行,已經積累了海量的數據,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這些隱藏寶貴信息的豐富數據資源將得到充分開發,為信息通信系統的穩定運維和電網安全生產帶來極大的輔助。

參考文獻:

[1] 石敏. 基于聚類劃分的關聯規則在Web日志挖掘中的應用研究[D]. 武漢:武漢理工大學, 2014.

[2] 梁曉雪, 王鋒. 基于聚類的日志分析技術綜述與展望[J].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S1):52-55.

[3] 張沛, 楊華飛, 許元斌. 電力大數據及其在電網公司的應用(英文)[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4, 34(S1):85-92.

[4] 彭小圣, 鄧迪元, 程時杰,等. 面向智能電網應用的電力大數據關鍵技術[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5(3):503-511.

[5] 程苗. 云計算技術在web日志挖掘中的應用研究[D]. 合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1.

[6] 王正也, 李書芳. 一種基于Hive日志分析的大數據存儲優化方法[J]. 軟件, 2014(11):94-100.

[7] 趙俊華, 文福拴, 薛禹勝, 等. 電力CPS的架構及其實現技術與挑戰[J]. 電力系統自動化, 2010, 34(16): 1-7.

[8] Green R C, Wang L, Alam M. Applications and trends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s:focusing on smart grid[J].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2013, 4(2): 922-931.

[9] 葉夏明, 趙俊華, 文福拴. 基于鄰接矩陣的電力信息系統脆弱性定量評估[J]. 電力系統自動化, 2013, 37(22): 41-46.

[10] 葉夏明, 文福拴, 尚金成, 等. 電力系統中信息物理安全風險傳播機制[J]. 電網計術, 2015, 39(11): 3072-3079.

[11] 湯奕, 韓嘯, 吳英俊, 等. 考慮通信系統影響的電力系統綜合脆弱性評估[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5, 35(23): 6066-6074.

[12] Xu S Z, Zhou H, Li C X, et 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power grid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C]//Asia-Pacifi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APPEEC 2009). Wuhan, China: IEEE, 2009: 1-4.

[13] 亓峰, 李琪, 韓騫, 等. 基于神經網絡的電力通信網風險評估方法[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2014, 37(1): 90-93.

[14] 郭嘉, 韓宇奇, 郭創新, 等. 考慮監視與控制功能的電網信息物理系統可靠性評估[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6, 36(8): 2123-2130.

[15] 趙子巖, 劉建明. 基于業務風險均衡度的電力通信可靠性評估算法[J]. 電網技術, 2011, 35(10): 209-213.

第4篇:平臺經濟分析范文

引言

美國太空總署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成功發射了人類首顆地球資源技術衛星,在當時引起了重大反響。在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后,從太空向地球傳回來許多有研究價值的衛星圖像,一時間衛星遙感技術開始在各個國家被引起廣泛關注。衛星遙感技術是人類的新興科技,其中包含了很多學科: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光學理論、空間理論、生物學理論以及地學等等,只有將這些學科綜合起來才能致力于衛星系統的開發與研究,是當今高新科學領域的尖端技術。

在生態環境領域,傳統的勘測方式,在耗費人力物力的同時,還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調查的周期十分漫長,不能夠對城市環境的實際情況做出及時的反饋。當遙感技術被應用在生態環境調查以后,不但可以及時準確地實時反映城市的資源狀況和變化趨勢,數據也可以準確及時地得到反饋,在實時監控了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還本文由收集整理可以對動態進行分析,在技術上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障。所以,衛星遙感技術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應用將會成為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衛星遙感在科學上和實際應用領域中的價值非常之高。它的成本也是十分巨大的,大家都知道,發射一顆衛星需要幾十億甚至是上百億的巨額資金。如果換來的是良好而且穩定生態環境,那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1調查內容和方法

依據《2008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計劃》(環辦[2008]8號)以及中國環境監測站《2008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實施方案》,還有《遼寧省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實施方案》。在這次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是衛星遙感監測的方式,對數據進行實時解譯,實地的人為考察也同步進行。全部工作程序嚴格遵照生態遙感監測工程實施細節的規定來進行操作,對得到的數據執行嚴格的分析與對照,做到將誤差降到最低。對數據還要進行反復核查,確保做到無失誤操作,使得到的數據可以真實地反映出本市的實際狀況。

1.1通過衛星遙感技術調查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蓋的情況

通過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土地覆蓋以及土地利用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的項目包括:森林、草原、耕地、荒漠化土地、荒地與可利用土地、濕地以及地表水的面積、分布和動態變化趨勢。通過衛星遙感技術進行調查的以上幾個項目的數據準確,情況更加貼近實際,分析出來的結果令人信服。

1.2對全市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

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獲取到的圖像,其情況真實,并且很及時,對當時情況的掌握比較準確。對傳輸回來的圖像做以解譯,并且對數據進行分析之后,在所得到的數據之中分離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狀況的信息,遵循《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對沈陽地區的生態環境做以分析,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生態退化嚴重的地域,制定出相應的機制。

依據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的幅度,可以把生態環境質量變化

劃分為四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顯著變化、明顯變化、略有變化、無明顯變化。

2生態變化調查的結果

從遙感衛星得到的圖像與工作人員人為得到的數據相結合,經過整理和分析之后,我們可以基本了解營口市生態環境質量的基本狀況。從綜合評價的結果和各項指標顯示,可以看到,大石橋市、蓋州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為良好,營口市區的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為一般,這就表示營口市植被的覆蓋率基本可以達標,生物的種類比較豐富多樣,基本上滿足人類生存的標準。營口全市的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的幅度較小,基本沒有明顯的變化,情況屬于比較穩定,波動也較微弱。

營口市總體生態環境質量屬于良好,生態系統穩定、結構合理,并且處于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從人工實際在戶外的調查結果分析以及地域的分布來看,大遼河、大清河、碧流河等水域的質量明顯得到改善,水質清澈,環境怡人。老轎頂、五石嶺等自然保護區的情況均好于其他地區,且有明顯差別。在某些區域中,有小范圍的生態環境被破壞,比如生態自然保護區當中的一些區域正在進行破壞性的開發,這些區域的范圍比較小,對于整個保護區的面積還不足以構成威脅,不過隨著時間的變化,很難保證這些小面積的區域不擴大化,如果若干小面積的區域一旦相連,那面積就會成倍的增長,到時候想要控制的話,就會非常困難了。生態系統被破壞了以后,想要再恢復將會非常困難,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時間,其中消耗的人力物力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維系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系統是我們當前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我們要給子孫后代留下藍天厚土,而不是一片荒涼。所以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讓大家一起來保護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家園。

3結論

第5篇:平臺經濟分析范文

綠色景觀概念界定

綠色景觀研究現狀

“綠色景觀”概念在不少文獻中都有所提及,典型的定義如:

“對應于綠色建筑,‘綠色景觀’是指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達到最小的景觀。”[1]

“綠色景觀是指符合生態學原理的人為自然環境,其主體是區域或城市自身的各種自然要素,輔之以必要的硬質設施。”[2]

“廣義的城市綠地概念涵蓋整個城市開放空間,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場所,即本文中所指綠色景觀。”[3]

“所謂綠色景觀,就是可持續的、有生命的景觀,是生態化、可再生的節約型景觀。”[4]

綜上所述,“綠色景觀”概念主要強調“景觀”的“綠色”性質與內涵,是一個綜合化的廣義范疇,其具體定義與開放空間、自然要素等概念有重合之處。

不過,在現有研究中,雖然對“綠色景觀”的概念作出了初步的定義,但并未涉及其具體界定方法、統計范圍等內容,不利于針對綠色景觀展開系統化、定量化的研究。

1.2 綠色景觀概念界定

結合綠色景觀的基本理念與相關概念的辨析,本文認為,綠色景觀的界定應該與綠色空間、開敞空間等概念有所區別,城市綠色景觀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開放空間系統有所重合但也有所差異。

具體而言,城市綠色景觀應包括城市與城市內部所有自然或接近自然的景觀要素,如自然保護區、自然綠道、濕地系統、城市森林等,以及半自然或純人工構建、但符合生態學原理的人為景觀要素,如防護綠地、公園綠地、人工綠道、風景名勝、都市農業等。

朝陽區綠色景觀概述

朝陽區綠色景觀的分類

主要根據地表覆被,將朝陽區綠色景觀分為以下10類。

(1) 林地型:以各類林地、灌木林地為主要植被的綠色景觀。

(2) 園地型:果園、茶園等各類人工園地,覆被類型可能包括喬木及灌木。

(3) 耕地型:以耕地為主要植被的綠色景觀。

(4) 草地型:以草地為主要植被的綠色景觀。

(5) 水體型:水體構成的綠色景觀。

(6) 城市公園及綠化型:人工形成、喬灌草混合的綠色景觀。

(7) 建筑及人工設施型:包含在大片綠色景觀斑塊內部而發揮重要功能的人工設施、建筑,如公園附屬設施、廣場等。

(8) 沼澤及裸土型。

(9) 其他型:其他難以歸類或類型有待深入調查的綠色景觀用地類型。

(10) 高爾夫球場:由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類綠色景觀單獨列出。

朝陽區綠色景觀的總體特點

格局

朝陽區綠色景觀的面積較為充足,但五環以外城鄉交錯帶的綠色景觀密度明顯超過五環以內的城市建成區。靠近城市中心的綠色景觀多呈小型斑塊狀,外側的大量綠色景觀則均勻分布在區域之內。以城市河流、道旁綠帶為代表的線形綠色景觀則構成了朝陽區綠色景觀的總體脈絡,交錯貫穿于全區之內。

分布

五環路成為重要的分隔標志,其內側的綠色景觀多位以公園為代表的混合型以及以體育場館為代表的硬化型;而五環外側的綠色景觀則多表現為林地與耕地,河流、坑塘等水面型綠色景觀在城郊地帶的分布也更加集中。草地型綠色景觀在朝陽區則分布較少,主要分布在五環以外的城鄉交錯帶。

主要特征

(1) 綠色景觀總量較為充足

朝陽區雖然被劃分為北京市城八區之一,但由于功能定位、城市發展等方面的原因,至今仍保有較為充足的綠色景觀,尤其是構成了地區綠色景觀主要部分的農業生產型與生態支持型綠色景觀。

(2) 綠色景觀格局較為完善

朝陽區近年來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綠色景觀的總體格局,數量較多的城市公園與運動場館填補了城市建成區綠色景觀的相對不足。防護性綠帶雖然尚未形成完整的網絡,但以機場高速綠化帶為代表的此類綠色景觀依舊在調節農業用地、住宅用地環境質量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3) 線形綠色景觀較為多見

廣泛分布于朝陽區內部的線形綠色景觀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除前文提及的防護性綠帶之外,通惠河、溫榆河等重要的北京城市河流亦分布在朝陽區之內。

朝陽區綠色景觀生態系統服務評價

碳的吸收與儲存

主要技術路線

本研究中對于綠色景觀固碳能力的評價主要參考了現有研究成果中相關的具體指標,并結合場地條件進行估算。將某一綠色景觀地塊的面積Si與其覆被類型對應的日固碳能力Ct相乘,獲得該綠色景觀地塊的日固碳能力Gi=Si*Ct。

評價結果

從覆被分類與用地分類審視,朝陽區綠色景觀的年固碳量主要由耕地與林地完成,而高爾夫球場雖然占有相當面積,但固碳作用并不顯著。從五環內外的差異審視,五環外綠色景觀的固碳能力大大超過五環內,前者數值約為后者的3.5倍。大部分類別中,五環外綠色景觀的年固碳量均顯著超過五環內的數值,僅以混合植被為主要覆被類型的城市公園及綠化型綠色景觀及高爾夫球場型綠色景觀有所不同,五環內側的年固碳量較高。

生物多樣性

主要技術路線

采用指示物種法研究。

指示物種的選擇

本研究中,選擇待保護物種的主要標準為:

A.物種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威脅狀態及其實用性;

B.物種在生態系統及群落中的地位;

C.物種的進化意義

指示物種的垂直分析――生物棲息地適宜性分析

使用“千層餅”模式進行指示物種的棲息地適宜性分析,即針對某一指示物種,通過文獻研究、專家咨詢等方法,采用土地類型、距離水體與居民點的距離等評價因子,對土地的棲息地適宜性進行分析,通過不同評價因子的疊加分析找出最適宜該物種的棲息地,并將其作為“源”代入下一步分析。

指示物種的水平分析――基于阻力面分析的生物保護安全格局

基于阻力面分析的生物保護景觀安全格局是指根據所選定焦點物種的空間運動規律,通過模擬其在景觀中克服阻力進行水平運動的過程,建立阻力面,再根據阻力面的特征來判別核心棲息地(源)以外的景觀安全格局元素,獲得不同安全水平的生物安全格局。

評價結果

選擇綠頭鴨與大白鷺作為指示物種,評價結果如下圖。

熱島效應

主要技術路線

通過遙感圖像獲取地表實際溫度的單窗算法

參考覃志豪等提出的單窗算法[18]以及田振坤等[19]在北京城區熱島效應研究中的實際運用,在獲得大氣等效溫度、大氣透射率和地表比輻射率這三個參數之后,通過TM6遙感圖像的象元灰度值計算朝陽區地表溫度,以確定地塊熱島效應強度。

實際操作、計算過程主要包括:

①結合朝陽區地調GIS數據以及航拍圖片,配準北京市2007年TM6遙感圖像。

②通過TM數據的象元灰度值計算象元亮度溫度。

③通過氣象站點數據以及朝陽區植被覆蓋度計算大氣等效溫度、大氣透射率和地表比輻射率等參數。

④通過行星亮溫以及各項參數計算地表實際溫度。

⑤根據地表實際溫度,計算朝陽區不同空間位置的熱島效應強度。

⑥根據熱島效應強度以及綠色景觀的空間分布,計算朝陽區綠色景觀對城市熱島效應的緩解能力。

方法的適當簡化

由于數據來源有限,計算的三個關鍵參數難以確定,因而無法通過TM6圖像演算地表的實際溫度。不過,在給定參數條件下,地表實際溫度Ts可表示為TM6遙感圖像象元亮度溫度的函數:

Ts = ∑(T6)

式中,∑為單調遞增的線形函數。故通過TM數據的象元灰度值計算出的地表亮溫T6,其空間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區的熱島效應強度與熱島分布。在實際分析中,采用T6作為主要的衡量指標。

評價結果

經GIS技術處理顯示,朝陽區各地塊的平均亮溫存在以下特點。

①綠色景觀地塊亮度溫度顯著低于非綠色景觀。

②五環外側地塊亮度溫度普遍高于五環內側。

③各類綠色景觀中,以農業設施、殯葬用地為代表的其他類綠色景觀平均亮度溫度最高。這一特點與其下墊面類型及植被覆蓋率有關。

④各類綠色景觀中,以高爾夫球場類綠色景觀平均兩度溫度最低。這一特點與高爾夫球場相對廣闊的覆蓋面積有關。

⑤其他類型綠色景觀中,林地型與水體型綠色景觀的降溫效應較為明顯。其中水體型綠色景觀五環內外的平均亮度溫度有較大差異,表明位于城郊地區、保持半自然風貌的河流水體,其溫度調節作用明顯強于經過硬化處理的城市河流。

評價結果

①五環外側綠色景觀綜合生態功能指數普遍高于五環內側。

②林地型綠色景觀的綜合生態功能指數顯著高于其他類型綠色景觀,顯示出以城市森林與城郊片林為代表的林地所在地區生態系統中占據的重要地位。

③園林型、耕地型與水體型綠色景觀的綜合生態功能指數處于平均位置,這三個類型的綠色景觀在提供生態服務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④草地型、城市公園型與高爾夫球場型綠色景觀的綜合生態功能指數相對較低,其中草地性與城市公園型綠色景觀功能的有限主要是由于其區位及斑塊大小限制了相應生態功能的發揮,而高爾夫球場型綠色景觀雖然斑塊面積充足,但功能相對單一。

結論

綠色景觀指具備以各類自然要素為核心的形態特征,并在內部組成與功能定位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的景觀,包括城市與城市內部所有自然或接近自然的景觀要素,以及半自然或純人工構建、但符合生態學原理的人為景觀要素。

綠色景觀可以從屬性、形態、功能、用地、覆被等多個方面進行分類。朝陽區綠色景觀的分類主要參考現行城市用地分類方法,包括林地型、園地型、耕地型、草地型、水體型、城市公園及綠化型、沼澤及裸土型、其他型、高爾夫球場等九個一級類與二十七個二級類。

生態功能評價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其中,朝陽區綠色景觀的主要固碳功能由耕地與林地完成,其次為園地、水體與城市公園型。五環外綠色景觀的固碳能力約為五環內的3.5倍。

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結果顯示,以林地、耕地、坑塘為斑塊,河流為廊道的地區綠色景觀格局在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熱島效應評價結果顯示,各類綠色景觀中,高爾夫球場型的降溫效應最為明顯,其次為林地型與水體型。綠色景觀地塊平均亮度溫度顯著低于非綠色景觀、五環內側地塊平均亮度溫度普遍低于五環外側。水體型綠色景觀五環內外的平均亮度溫度具有較大差異。

朝陽區各類綠色景觀中,林地型綠色景觀的綜合生態功能顯著高于其他類型綠色景觀,園林型、耕地型與水體型綠色景觀的綜合生態功能處于平均位置,草地型、城市公園型與高爾夫球場型綠色景觀的綜合生態功能則相對較低。

作為地區重要景觀特征的城市公園型與高爾夫球場綠色景觀的綜合生態功能均較為有限,其中前者主要由于斑塊面積與集中程度的不足而難以發揮重要生態功能,而后者雖然在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但由于人工痕跡過于強烈而難以成為地區生態安全格局的核心區域。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 綠色景觀:景觀的生態化設計[J].建設科技, 2006(07): 28-31

[2]范劍才, 錢曄. 綠色景觀設計在城市居住聚落中的應用研究[J]. 山西建筑, 2008, 34(35): 350-351

[3] 吳靜, 李萬慶. 天津市區綠色景觀生態建設[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2, 15(6): 5-7

[4] 韓斌. 綠色景觀與展示設計[J]. 裝飾,2000(06): 54-55

[5] 余慧, 董靚. 2007 全國建筑環境與建筑節能學術會議文集, 321

[6] 黎玉才. 城市形象的生命:城市綠色景觀[J]. 湖南林業, 2004(02): 8

[7] 李曉敏,鐘訓正. 綠色景觀與建筑環境――現代建筑環境設計思想發展例證[J]. 新建筑, 2004(03): 78

[8] 覃志豪, Zhang Minghua, ArnonKarnie, Pedro Berliner. 用陸地衛星TM6數據演算地表溫度的單窗算法[J]. 地理學報, 2001, 56(4): 456-466

[9] 田振坤, 黃妙芬, 劉良云, 朱啟疆, 趙春江. 使用單窗算法研究北京城區熱島效應[J]. 遙感信息, 2006(1): 21-24

[10] 梅雪英, 張修峰. 長江口典型濕地植被儲碳、固碳功能研究――以崇明東灘蘆葦帶為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8, 16 (2): 269-272

[11] 李曉曼, 康文星. 廣州市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研究[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8, 28 (1): 8-13

[12] 郭然, 王效科, 逯非, 段曉男, 歐陽志云. 中國草地土壤生態系統固碳現狀和潛力[J]. 生態學報, 2008, 28 (2): 862-867

[13] 查同剛. 北京大興楊樹人工林生態系統碳平衡的研究 [D].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4] 劉常富, 趙爽, 李玲, 李小馬, 何興元, 陳瑋. 沈陽城市森林固碳和污染物凈化效益差異初探[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8, 23(4): 56-61

[15] 俞孔堅, 李迪華, 段鐵武.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J]. 生物多樣性, 1998, 6(03): 205-11.

[16] 蔡其侃. 北京鳥類志 [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8

[17] I. L.MCHARG. Design With Nature [M].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2edition), 1969.

[18] 俞孔堅. 生物保護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J]. 生態學報, 1999, 19(01): 8-15.

第6篇:平臺經濟分析范文

帕克和伯吉斯于1921年在有關的人類生態學雜志中,首次提出了承載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間、營養物質等生態因子的組合),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為解決復雜的生態系統問題,一些學者提出了“生態承載力”的概念,是指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資源與環境子系統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維持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1-2]。此概念以人類社會為核心,以區域“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為目標,使得承載力研究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

1 生態承載力評價

1.1 評價方法

生態承載力評價方法眾多,在綜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濟區特殊情況,并結合孫鐵珩院士提出的“建設生態省必須堅持gdp的增長率、資源保障率和環境承載力三統一”的原則,根據生態承載力指標體系設計思路(圖1)構建了經濟區生態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系統定量表征的方法評價經濟區生態承載力現狀,旨在探索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的最佳生態承載力評價與信息展示方法,為當地區域規劃提供依據。

1.2 評價模型確定

根據改進的狀態空間模型,表示一定時間尺度內區域的不同承載狀況,以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率和人均gdp增長率來表征生態承載力。具體公式如下:

式(1)~(4)中:ri為生態承載力的測度指標,其中,r1、r2和r3分別為資源承載力指數、環境承載力指數和社會經濟承載力指數;ai為生態承載力的權重,其中,a1、a2和a3分別為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和社會經濟承載力的權重,而a11、a12、a13分別為水資源承載力、能源承載力和耕地承載力的權重(a1=a11+a12+a13)。根據經濟區的實際情況,依據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求得當地標準現狀權重值a11、a12、a13、a2和a3分別為0.09、0.10、0.01、0.30和0.30;szy0為水資源需求量本文由收集整理,其值=工業需水量+農業需水量+生活需水量+生態需水量;szy1為水資源可利用量;ny0為能源需求量;ny1為能源生產量;gdzy0為糧食需求量,其值=總人口×人均糧食需求量;gdzy1為糧食產量;shj0為河流自凈需水量,其值=(工業廢水量+生活污水量)×稀釋系數,取稀釋系數為2.0;shj1為地表水基流量;shjj0為研究年的人均gdp;shjj1為研究年前年的人均gdp。生態承載力指數η的計算基于供需平衡理論,根據η與1的比較,可以對區域的實際承載狀況進行判斷:η<1生態系統可以持續承載,不會引起生態環境問題;η>1生態系統處于超載狀態,將會引起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影響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1.3 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突出經濟區現狀特點與發展能力,從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等方面選取指標,通過調查及多重線性分析將其設計為環境納污能力、資源供給能力和人類支持能力3個方面的評價體系,最終選取水資源需求量、水資源可利用量、工業電力耗費量、總人口數、人均糧食需求量、糧食產量、污水總量、地表水基流量、研究年的人均gdp、研究年前年的人均gdp等11個指標,參考國際標準、地方指標確定遼經濟區承載力的理想狀態值,并計算權重。現狀值則為經濟區近期統計年鑒和各部門的調查數據。

為分析經濟區生態承載力現狀,并預測其未來發展,將表1中數據帶入公式(1)~(4)。

由表1可知,由于經濟區當時濕地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因此在建設初期,即2012年經濟區內生態承載力值大于理想值,表明經濟區的生態承載狀況已明顯超載,系統已經無法滿足在給定的人口、經濟發展、生活質量前提下的需求。但隨著經濟區規劃項目的不斷落實、生態立區觀念的不斷深入、單位產值能耗的不斷降低,生態承載力指數趨于變小,超載值逐漸降低,生態系統逐漸恢復。

2 生態承載力情景分析

目前,經濟區生態承載力的估算結果表明,該區域總體處于超載狀態,但各個子系統發展趨勢存在顯著差別。資源保障率、環境承載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相統一不是所有指標的承載力都達到最優狀態,而是三者成為合理的統一體。因此,通過模型參數的變化來預測不同優化方案下的生態承載力,并在此基礎上對生態承載力系統實施政策調控(表2)。

2.1 社會經濟活動優化預測

如果僅對部分影響較重的社會經濟活動指標進行優化,按照現有的數據模型,根據《遼濱沿海經濟經濟區總體規劃》,隨著總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不斷增加,計算出到2030年生態承載力為1.420,仍處于超載狀態,但經濟壓力逐漸變小。

從計算結果分析,目前經濟區經濟發展指標相對偏低,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以農業和水產養殖業等為主要產業,整體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現代化第三產業發展不足。隨著經濟區對石化和裝備等行業的引進、公務服務平臺的不斷完善,經濟區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不斷翻升,因而社會經濟承載力指數不斷減小,承載狀況整體水平逐年提高,但仍高于綜合優化方案。這是因為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下,人民生活質量與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資源和環境的擁有量有關。城市規模擴張和城市人口增長往往成為城市的不可控因素,因此既要考慮到人口本身的規模,同時也要考慮到人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規模。

2.2 環境納污能力優化預測

如果僅對環境納污能力指標進行優化,可以計算出到2030年生態承載力為1.074,接近滿載狀態。相較其他指數而言,經濟區生態環境狀態令人擔憂。雖然工業用水及廢棄物的目標為零排放,但城活污水處理率、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幾乎處于滿載狀態。這首先是因為經濟區在未開發以前以農業和水產養殖為主,絕大部分污染物都是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其次,城市污水處理廠、固體廢物處理等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還處于施工階段,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隨著經濟區的順利實施,規劃中污水處理廠將建成投入使用,各個進入經濟區的企業建設過程中也會有相應的特征生產廢水治理設施,并實行中水回用。同時,依照規劃合理布置濱水休閑區、生態居住區、旅游觀光區等功能分區。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經濟區的環境容量,提高其環境承載力。

2.3 資源高效利用優化預測

自然資源是人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系到經濟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如果僅對資源綜合利用指標進行優化,計算出到2030年生態承載力為1.203,仍處于超載狀態。

經濟區目前的資源承載力指數為0.630,表示經濟區的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處于強可載狀態,且隨著高新產業比重的不斷加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的不斷降低,實現了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確保了資源承載力能夠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同時全區人口增加、經濟發展、資源與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3 可持續發展綜合優化措施

如果經濟區實行可持續發展方案,具體優化指標按照所給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具體指標,到2030年生態承載力即可降為0.844,將處于可載狀態,明顯優于上述3種預測。

第7篇:平臺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太陽能;綠色建筑;資源節約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1.太陽能在高校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高校中大規模應用太陽能技術的條件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對于將太陽能技術和建設技術結合起來的新型綠色建筑技術還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化規模,一些建筑作品還停留在理論和概念層次。技術不夠成熟,應用起來觀賞性居多。當前,根據調查分析,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建成,太陽能在高校中的應用主要以太陽能能源系統改造為主,通過設立單獨的能源改造系統,其中以上海海洋大學學生公寓太陽能集中式熱水系統為代表,該系統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工程。總集熱器面積為6472m2。系統日產熱水量為845噸,可同時滿足32棟宿舍樓的近16000人的每日熱水需求。據不完全測算,每年可節能40%-56%,對該校區所在的臨港新城低碳功能區的建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效益評價指標的選擇

一般而言,綠色建筑的初始投資會略高于傳統建筑,但是在運行階段綠色建筑因為資源節約和健康效益所帶來的額外收益能夠彌補初始階段的投資增加值,因此要具體分析綠色建筑和傳統建筑才能體現出其優勢。

在對比過程中,應當以傳統建筑作為分析綠色建筑經濟數據的依據,將綠色建筑在各階段的費用和傳統建筑對比的變化率體現出來,在相同的折現率和研究周期基礎上,以相同的經濟指標評價綠色建筑的經濟可行性進而為決策者提供依據。本為從國民經濟視角出發對綠色經濟建筑的費用和效益進行經濟效益評價,以社會折現率作為資金折算標準,對下列指標進行計算作為分析評價依據。

(1)差額效益費用比率

在差額效益費用比率方面,本文利用社會折現率指標來計算的綠色建筑項目在全壽命周期內所所獲得的差額收益現值與差額費用現值的比值。其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在該公式中,其中差額效益費用比率用R表示。Bt則表示第t年的差額效益情況,Ct表示第t年的差額費用情況,此外,利用ic表示社會折現率指標。

利用N表示全壽命周期內的各個階段。

通過該公式可以看出,當差額效益費用比率指標R>1時,表示與傳統建筑方案項目,該綠色建筑方案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當差額效益費用比率指標R=l時,說明傳統建筑方案與綠色建設方案在經濟效益方面是均衡的。也說明綠色建筑方案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才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當差額效益費用比率指標R

(2)差額投資回收期

在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選擇時,要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為了有效的衡量時間的時間價值,本文選擇了差額投資回收期指標,該指標在充分考慮到資金時間價值的同時,利用綠色建筑使用過程中的總體收益抵償綠色建筑總差額投資所需的時間。其中綠色建筑總體收益則是通過疊加各項技術收益來實現的。并且把各類生產技術綜合進行匯聚。由于在投資管理中,快速、有效的收回投資成本是項目建筑所關系的問題,因此利用差額投資回收期的方法可以更為直觀并且易于理解。其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在該公式中,其中T表示差額投資回收期,利用n表示累計差額凈現金流量出現正值的年份信息。第n年的差額凈現金流量數據則利用NDn來進行表示。通過差額投資回收期指標客觀全面的表示出初始投資增量費用的資本周轉速度情況,通過指標可以看出,其項目差額投資回收期越短,表示初始投資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收回,其綠色建筑項目就越經濟,所以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對綠色建筑相比傳統建筑所增加的初始投資費用是否合理進行有效的判斷。

3.草堂校區太陽能應用經濟效率估算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太陽能供熱水實際建設過程中,其集熱系統面積為1856m2。項目總投資人民幣367萬。項目運行維護成本按照總投資的1%計算。利用回收投資期的方法對項目的經濟消息進行評估。

從天然氣供熱方面來看,根據以往學生適用情況以及消耗的天然氣情況來看,可以估算出該燃氣鍋爐的效率為55%。并且根據寒暑假情況,設定每年集中供熱月數為8個月。初始水溫為15℃,使用水溫為55℃。每天洗浴人員為2500人次。計算出太陽能供熱系統與天然氣鍋爐供熱相比的年經濟效益為81.1萬元。

通過該經濟效益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采用太陽能供熱水后,其內部收益率為19.7%。大于平均社會折舊率指標,項目凈現值為為222.7.為正,證明項目在經濟效益方面具有可行性,并且可以獲得良好的收益情況。項目的差額效益費用比率為2.05.證明效益的收益情況明顯高于項目的成本支出。證明采用太陽能供熱水方式比傳統的天然氣鍋爐供熱水方式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率情況。并且項目的差額投資回收期為6.73年。證明與當前的天然氣鍋爐供熱的方式相比,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采用太陽能供熱水項目前期投入的項目投入成本最短在6.73年內即可全部收回,具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

4.草堂校區太陽能應用節能效益評估

根據年節能量的計算公式:,,年節省標煤量:其中,計算可得:(噸標準煤)簡單年天然氣費用的計算式,其中Cc表示天然氣能源與標準煤的折算系數,根據以往的經驗,其折算系數在1.1到1.33千克每立方米不等。本文在計算過程中,取均值:1.165。表示天然氣單價,則折合計算節省天然氣費用為:通過計算可以看出,利用太陽能替代天然氣供熱水方式,每年可以節約天然氣費54.59萬元。

結束語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草堂校區采用太陽能供熱水的方式在投資回收期方面、能源節約方面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切實的達到了對環境保護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8篇:平臺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 第四方物流平臺;雙邊市場;第三方物流組織;貨主方

[中圖分類號] F06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20- 0039- 03

0 引 言

自1998年美國埃森哲咨詢公司提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以來,在短短的15年時間里,第四方物流以迅猛的態勢在物流產業內發展起來。一些國際大型物流企業成功由第三方物流向第四方物流的角色轉換,在國際物流產業中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一些大型物流企業也開始了物流業務的整合運作,向第四方物流運作模式發展,并在與國內同行競爭的同時,建立了與國際第四方物流企業的競爭合作關系。

在第四方物流逐漸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學者也展開了對第四方物流的理論研究。通過對近幾年相關學者對第四方物流研究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理論界對第四方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方面:①第四方物流的定義、特征及功能;②第四方物流的運作模式;③第四方物流的產生以及與第三方物流的績效比較;④也有一些學者對第四方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進行了分析。

通過上面的闡述,可以看出目前第四方物流理論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于第四方物流概念運作以及企業平臺運作層面,而對第四方物流企業組織建立之后競爭力如何提升以及在相關產業內的競合策略則較為缺乏研究。本文基于雙邊市場理論的研究結論,對第四方物流平臺的競合行為進行分析,借以對中國第四方物流的發展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1 雙邊市場理論概述

1.1 雙邊市場的界定及主要類型

國內外的眾多學者雖然對雙邊市場概念的描述存在差異,但大都已經達成了共識。雙邊市場組織不同于傳統企業組織而獨有的特征如下:存在雙邊用戶及平臺三方參與主體,平臺為雙邊用戶提供互補性的產品,雙邊用戶間存在間接網絡外部性,平臺競爭力的關鍵不僅僅是價格水平更重要的是價格結構來決定。

關于雙邊市場的類型,理論界普遍接受的是Evans(2003)的分類方法,主要分為市場創造、受眾創造、需求協調3種類型。市場創造型雙邊市場一般通過中介平臺為雙邊用戶提供交易信息和匹配服務,一般市場集中度較低;受眾創造型雙邊市場主要是通過吸引觀眾、讀者和網民等來拓展廣告業務的傳媒平臺;需求協調型雙邊市場通過平臺的整合匹配等專業技術來滿足雙邊用戶非對稱的互補性需求,比如銀行卡組織、操作系統平臺等。

1.2 雙邊市場競爭策略研究現狀

雙邊市場的競合行為可以通過因定價傳導機制、一體化行為引致的對雙邊用戶規模的影響來分析。

1.2.1 均衡定價策略

在Armstrong、Rochet and Tirole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了解到雙邊市場組織一般對雙邊用戶采用非對稱定價結構。在均衡狀態下,平臺價格總水平P=P1+P2不變(P1為一方用戶價格,P2為另一方用戶價格)。平臺為了吸引足夠的雙邊用戶到平臺中來,一般對具有較弱交叉網絡外部性的一方制定較高的價格,而對具有較強交叉網絡外部性的一方制定較低的價格,甚至負價格即補貼。由此平臺對雙邊用戶的定價結構呈現出一定的非對稱性。胥莉、陳宏民、潘小軍(2009)研究結論表明具有初始規模優勢并且品牌價值評價高的雙邊市場通過設定更加傾斜的價格結構來削弱競爭對手。

1.2.2 一體化行為下定價策略

在企業采取一體化等競爭的情況下,平臺的價格水平及價格結構均可能發生變化,進而平臺雙方的用戶規模發生變化。董維剛(2011)基于單歸屬假設分析了產業間平臺合作對固有收益的影響,得出結論:雙邊市場平臺企業具有較強的跨產業合作的傾向并因此而獲利,這與王小芳、紀漢霖(2011)的研究結論不謀而合。王小芳、紀漢霖(2011)通過引入互補品與平臺之間的互補效應參數,基于用戶部分多歸屬條件對雙邊市場平臺組織的縱向一體化策略進行了分析,結論表明:當互補品與平臺互補程度較低,平臺縱向一體化策略有利可圖;否則當互補品與平臺互補程度較高時,平臺缺乏縱向一體化的激勵。

1.2.3 基于網絡外部性的定價策略

雙邊市場的網絡外部性分為組間間接網絡外部性和組內網絡外部性。網絡外部性對平臺的定價結構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Bolt等人的研究結論表明雙邊用戶的需求價格彈性可以通過間接網絡外部性對平臺定價結構會起到較大影響作用。另外Armstrong、Cailaud以及Doganoglu等許多學者在對雙邊市場定價策略的研究中均運用了間接網絡外部性。除此之外,Belleflamme和Byugjoon等人對雙邊市場平臺賣方組內網絡外部性對平臺定價策略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程貴孫(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對雙邊用戶的組內網絡外部性對平臺定價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結論表明平臺競爭的獲利水平以及定價結構受雙邊用戶組內網絡外部性的影響均較大。

2 第四方物流雙邊市場的要素分析

2.1 第四方物流平臺的雙邊市場特征

第四方物流最初由埃森哲咨詢公司提出,大部分學者也一直沿用其所作的定義“是一個供應鏈集成商,一個調配和管理組織自身的及具有互補性的服務提供商的資源、能力與技術,來提供全面的供應鏈解決方案的供應鏈集成商”。一般認為專門為社會提供某一部分物流職能的專業物流組織稱為第三方物流,筆者認為能夠整合具有互補職能的不同第三方物流業務從而提供增值服務的組織即可稱為第四方物流。

對第四方物流競爭策略的深入研究較少,目前以雙邊市場視角所作的研究僅有2篇。首先關于第四方物流平臺的雙邊市場特征,戴勇(2010)研究結論表明物流平臺為雙邊用戶提供相互依賴性的服務,同時雙邊用戶之間存在交叉網絡外部性。另外劉衛華(2011)對不同模式的第四方物流平臺的定價策略進行了初步的分析。

2.1.1 相互依賴性的服務

由于物流產業內的諸多子產業組織在職能層面以及地理覆蓋層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因此在第四方物流平臺的第三方物流職能供應方,承擔不同職能的以及處于不同地域的企業組織之間存在較強的依賴性。

另外由于物流是從生產制造、商貿企業組織中由于專業化分工而分離出來的服務性職能,因此在第四方物流的雙邊用戶之間也存在較強的依賴性,第三方物流組織依賴生產制造、商貿企業的需求而生存,同時生產制造、商貿企業依賴第三方物流組織而保持生產銷售的連續供應。

2.1.2 間接網絡外部性與組內網絡外部性

正是由于第四方物流雙邊用戶所獨有的上述依賴性的服務使得第三方物流職能供應商與貨主方之間產生正的組內網絡外部性和組間間接網絡外部性。正的組內網絡外部性是指一邊用戶數量的增加不僅不會加劇競爭程度,反而會帶動更多的同邊用戶加入到平臺中來。間接網絡外部性指貨主方的數量會影響到第三方物流職能供應商是否加入到平臺中來,而同時也受第三方物流職能供應方數量的影響。

2.1.3 固有收益與平臺效用

第四方物流平臺競爭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用戶加入到平臺中來,并可以制定有競爭力的價格水平和結構。而雙邊用戶所關注的是平臺能為其帶來的固有收益的變化以及整合效用。第四方物流平臺的固有收益是指貨主方可以通過平臺搜索到所需要的物流服務,而第三方物流方可以通過平臺出售物流服務。對于雙邊用戶來說,是否加入第四方物流平臺,其所預計的固有收益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平臺可以通過物流職能的延伸,比如物流金融、擔保等技術來增加雙邊用戶的固有收益水平。除此之外,雙邊用戶更看重的是平臺能為其帶來的整合效用。貨主方通過“一攬子”交易模式來降低對不同職能、不同地域的第三方物流交易的總成本,第三方物流方同樣通過“一攬子”交易模式提高配裝效率、降低空載空置率。

下面采用Hotelling模型,借鑒Armstrong研究理論,本文構建第四方物流的雙邊市場分析框架。

2.2 第四方物流平臺的參與主體

雙邊市場的參與主體包括平臺及雙邊用戶。由于第四方物流平臺參與主體具有不同于銀行卡、媒體等平臺組織的復雜性,這里有必要對第四方物流平臺的參與主體進行說明。

2.2.1 平臺組織

第四方物流由于發展的基礎不同,存在多種形式,主要包括協同運作型、方案集成型、行業創新型和動態聯盟型4種。分屬不同形式的第四方物流組織的產業結構、行為、績效存在很大差異。比如錦程物流網、青島物流網、中國物流信息網、中國物流網、中國物通網等協同運作型的第四方物流信息中介平臺屬于市場創造型雙邊市場,由于進入壁壘較低導致市場集中度不高,競爭較為激烈,平臺經濟績效較低。而一些由規模較大的第三方物流發展而來的第四方物流企業組織則基于智力資本和關系資本、對原有客戶的拓展和整合服務的深化創新,以及完善的信息服務平臺和在地理上具有一定規模覆蓋的物流網點,一般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在市場格局上呈現壟斷特征,屬于具有網絡特征的需求協調型雙邊市場,扮演方案集成商的角色。比如在國際上整合能力較強的俄羅斯過境運輸總公司(SOJUZTRANSIT)擔當西伯利亞大陸橋的總經營人,在運距、氣溫均不如中國境內的新歐亞大陸橋的情況下,仍在亞歐大陸多式聯運產業內處于壟斷地位。另外中國的寶供物流、傳化物流等企業組織在一定的經濟區域內也處于壟斷地位。

2.2.2 第三方物流職能模塊供應方

物流服務包括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管理七大職能。每一職能模塊均在不同程度上發展成為物流產業內的子產業。除此之外,物流產業內還衍生出一些輔助職能的子產業,比如物流設備工具生產、咨詢培訓等企業組織。為了便于研究,本文把由這些子產業一并歸為物流服務職能供給方——第三方物流方。

在七大物流模塊子產業中,運輸子產業的功用和發展是獨占鰲頭的,發展勢頭較好的第四方物流企業組織以及排名靠前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組織大都由運輸公司發展而來并以運輸業務為基礎職能。并且在中國鐵路運輸一直處于壟斷地位,這為第四方物流對運輸職能的整合增加了較高的交易成本。

2.2.3 貨主方

第四方物流平臺的貨主方多為生產制造企業或商貿企業①。這些企業組織一般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同時對物流的需求具有一種連貫、敏捷、持續的特征,因此呈現出在一段時期內與一兩家第四方物流建立聯盟的趨勢。比如寶潔、雀巢、飛利浦等企業紛紛與寶供物流結成戰略聯盟。

3 第四方物流競合策略

3.1 對第三方物流的整合策略

根據王小芳、紀漢霖(2011)在其研究中所采用的互補程度系數一說,第四方物流雙邊市場與一些物流服務職能的關系也呈現出由于各個物流職能之間互補程度高,采取分而治之,平臺通過信息技術、物流管理技術對眾多第三方物流企業組織進行整合匹配。因此在物流產業內,即便市場制造型的第四方物流企業處于壟斷地位,也不會把提供運輸、倉儲等各種職能的第三方物流組織兼并過來。比如物流產業內的運輸子產業、倉儲子產業、包裝子產業、信息管理子產業等,由于互補性較高,需要相互依存,第四方物流雙邊市場組織一般采取平臺匹配或市場化下包的方式對這些子產業進行資源配置,在此過程中,第三方物流子產業業務分配量的大小取決于其市場勢力。

第四方物流通過平臺整合技術實現了雙邊用戶在傳統市場中所沒有的平臺整合效用,進而吸引雙邊用戶到平臺中來。

3.2 與其他產業間的融合策略

對于產品互補程度不高的其他產業,第四方物流可以采取業務或技術層面的融合策略。融合的手段可以采取技術購買、相互投資等一體化模式。

目前一些第四方物流平臺組織為了可持續發展,開展了跨產業競爭合作業務,紛紛與物流產業外的生產制造企業、電子商務平臺建立聯盟。2010年5月阿里巴巴與UPS結成戰略聯盟;2011年12月順豐等快遞公司甚至通過與7-11等連鎖超市建立聯盟的模式發展終端網點;另有一些第四方物流組織融合了金融、媒體傳播等技術對平臺服務內容進行延伸。

綜合來看,基于產品和技術的關聯性不強,產業間平臺業務與技術的融合類似于業務的創新,能增強平臺雙邊用戶的固有收益。

4 第四方物流發展的促進措施

第四方物流平臺組織需要通過雙邊用戶的規模擴大來提升間接網絡外部性。但在雙邊市場建立之初,由于雙邊規模有限,平臺定價水平較高,無法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比如中國的海鐵聯運由于成本高于海公聯運,因此發展較為緩慢。而在國際上鐵路運輸要比公路運輸便宜20%~30%。因此相關協調部門需要通過制度建設來打破“雞生蛋”的問題,促進第四方物流平臺的發展。

(1)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方式對類似于多式聯運等有益于提升物流產業整合效率、提升區域競爭力的第四方物流平臺的發展進行引導。

(2)政府可以通過立法對一些處于壟斷地位的第三方物流組織進行規制,為第四方物流雙邊用戶的拓展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環境。在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自20世紀80年,針對多式聯運業務平臺的發展,美國先后出臺了包括《協議費率法》、《斯泰格斯鐵路法》、《交錯運輸法案》以及《多式界面聯運有效性法案》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用以確保美國多式聯運平臺得以迅速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趙廣華.贏在供應鏈——第四方物流[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董維剛,許玉海,孫佳.產業間平臺合作下的雙邊定價機制研究——基于對固有收益影響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7):65-75.

[3]楊益華,趙夢華.國內外第四方物流理論述評[J].經濟研究導刊,2010(24):152-153.

第9篇:平臺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數據采集 Web服務 傳感網絡

隨著社會進步和工農業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環境質量對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也正在積極地進行大氣環境的監測工作,比如實行整體性的有害氣體、粉塵、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等。在經濟高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日異月新的背景下,大氣環境數據的類型也正在迅速的變更。然而,傳統的人工數據采集模式已經無法適如今大氣環境監測中大數據采集和質量管理的要求。由此,針對這種動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做出預測,遠程的環境監測數據采集平臺應運而生。這種平臺在終端采集到數據之后傳送到上位機或網絡上。然而,采集到的數據數量龐大,難免會出現一些重復性高、可用性差、耦合緊密的數據網絡結構等問題。所以,我們將Web服務引入進來,達成更好的數據網絡服務。

1 傳統數據采集架構

如圖1所示,傳統數據采集方式是通過圖中的框架實現的。底層部分的傳感設備通過PC通用接口與上位機連接起來,PC通用接口可以采用COM接口或是LPT接口,若是不用PC接口也可以采用專用的板卡接口,例如NI公司開發設計的PXI板卡。如果數據采集的環境發生了動態變化,底層部分必須重新配置相應的硬件并重新編寫程序,只能應用在當前數據中,其他的數據服務還要重新給予相應的數據服務,配置硬件并編寫程序。這種類型的信息結構數量眾多,但是基本上彼此獨立,為實現數據網絡跨平臺應用帶來了難題。傳統的數據采集獲取方式會得到網絡結構并不利于實現泛在傳感網絡的構建,但是事實上,以節點為中心并具備網絡通訊功能的有線或無線自組網是存在著的,想要將這種類型的傳感網絡組合成組網,必須設置路由設備,制約了自由靈活的接入布置。因此,專家學者們針對該難題從數據采集階段開始了應用研究。

2 Web服務技術概述

Web服務是一種網絡應用和服務的組件,主要用于為其他應用程序提供數據和服務,邏輯性較強。本地或是遠程的應用程序都可以通過網絡協議規定將標準數據格式,例如:Http、XML、Soap等格式送到Web服務中進行訪問,經其內部執行后得到想要的結果。Web服務能夠執行的任務范圍較廣,簡單的請求或是復雜的商務處理都可以在部署完畢后直接完成,部署完畢的服務還可以反復使用。Web服務的包含性、自描述性非常好,能夠實現跨網絡、平臺、系統的綜合,耦合松散,可編程性和集成性都很高。

想要實現遠程環境實時監控,數據采集是必不可少的首要階段。數據采集的過程中包括接入配置傳感采集設備、數據傳輸、數據儲存和數據處理幾個環節。這些環節的功能各不相同,采用Web服務技術后能夠將這些環節徹底明確的區分開來,其他應用部分想要調用數據采集鏈上的部分功能會更加方便,同時也為數據的跨平臺、集成使用提供了方便,有效解決了信息獨立問題。

將Web服務技術應用到數據采集之后,上位機的數據采集、數據網絡傳輸和儲存、數據上層顯示、數據統計分析都能通過Web服務實現,形成了一個基于Web服務的數據采集平臺。

3 應用Web服務技術的環境監測數據采集平臺

如圖2所示,將Web服務技術應用到數據采集中后,可以采用分布式傳感器將數據通過傳感節點匯聚起來,形成靈活的組網,傳感器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加入或退出網絡。數據通過傳感節點能夠匯聚到一起,采集起來并進行儲存。而數據采集、存儲、網絡傳輸、集成和處理等功能都可以采用Web服務技術實現,并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提供對外接口,最終形成一個數據采集平臺。

現有的數據網絡傳輸服務主要是通過TCP/UDP網絡實現的,先將數據采集到,然后轉發出去。通常情況下,數據的采集存儲服務和網絡傳輸服務是在一臺服務器上實現的。而數據的集成服務和處理服務則是高等級的應用服務,能夠定向將數據進行融合處理,并為決策提供支持。

數據采集服務這項業務可以根據不同廠商提供的不同傳感器動態鏈接庫實現多通道的集成,并在同一個網絡中傳輸轉發,例如:TCP/UDP網絡傳輸協議,給予不同的應用平臺網絡連接。多通道的數據采集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的數據集成處理服務提供相應的服務,各項服務之間數據共享,采用同一個數據庫。

4 室內環境實驗測試

有了環境監測數據采集平臺搭建的理論基礎以后,研究人員要先進行小范圍的模擬實驗,驗證該理論是可以應用到實踐中來的。專家學者們以室內環境監測為例,將Web服務技術應用到了環境監測系統中,構建出了室內環境監測數據采集平臺。該系統的數據采集項包括:溫度、濕度、氣壓、氣體成分以及光照,通過布置在數據采集點的傳感器獲取數據,采集到的數據要實時存儲在本地的軟件系統中或是傳送到網絡上實現遠程監控,最后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集成處理或是融入到其他數據中。基本框架可以參照圖3.Web服務技術能夠將該系統中數據的不同功用區分開來,分別做成服務接口,方便隨時調用服務。

該平臺的設計將Web技術應用到了Visual Studio 2006平臺上,數據采集采用OperateSite Service操作站,數據傳輸和網絡轉發采用的是TcpUdp Service,數據遠程集成服務采用的是RemoteSiteView Service。

OperateSite Service操作站的服務可以布置在室內環境監測系統中的本地主機上,可以根據廠商提供的數據采集程序庫動態調整采集程序,更方便傳感器網絡的適應和接入。TcpUdp Service數據傳輸和網絡轉發服務可以布置在本地或其它地點的主機上,遠程主機也可以布置,其作用就是將采集到的數據傳輸到遠程主機上,并接收來自遠程主機的命令。RemoteSiteView Service則需要布置在遠程主機上,其作用是接收網絡轉發傳送過來的數據進行集成處理。以上幾項服務是彼此分開的,獨立性很強,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具體布置。

實地安裝好傳感器后,通過Zigbee無線通訊協議組成網絡,通過無線傳感器節點匯集接收采集到的數據,輸送到本地操作站中,再通過網絡傳送到遠程主機上,采用Ajax異步網頁傳輸技術將數據顯示出來。

實驗過后,得到了室內環境的光照監控以及溫度監控的畫面截圖,如圖4所示。

室內環境監測平臺能夠實時顯示室內環境的各項物理參數,遠程用戶可以直接使用Web瀏覽器實時監測室內環境的狀態,完全不需要任何插件。同時,用戶還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在平臺上查詢歷史數據或是進一步開發集成服務,例如:實時氣候分析、未來幾天的天氣預報等等。采用的Ajax動態網頁數據異步更新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服務器的負擔,Web的應用交互性有所加強,即便不刷新頁面,也可以與服務器實時交換數據。

平臺中的Web Service集成服務還可以應用在農業大棚的植物種植中,提供實時環境監測數據,方便工作人員隨時調整更為合適的農作物生長環境,進而提升作物的產量;應用到工業設施監控中,還能實現更加精細化的工業生產過程控制和自我診斷故障。

當今時代對環境保護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清晰,要求也是與日俱增。而氣候監測數據監測對其發展與防治大有裨益,下面以氣候監測為例,簡要介紹Web服務技術應用到環境監測數據采集平臺中的相關實踐。

5 大氣環境監測數據Web應用平臺

大氣環境的監測內容包括多個方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大氣質量、可吸入顆粒物等等,再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結合起來,便能建立起為大氣監測部門、相關企業、廣大居民群眾提供全面服務的大氣環境動態監測平臺。該平臺引進了WebService技術,解決了從前信息更新效果差、共享效率低、成果普及難的實際問題。

5.1 系統數據庫設計

根據該數據庫的實際應用特質,我們可以將氣候環境監測的實際數據按照類型特點分成基礎數據、專題數據和輔助數據。

5.1.1 基礎數據庫

基礎數據庫的主要功能是為整個系統提供地圖服務,包括空間數據和基礎信息。具體的子數據庫包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大氣基本等級數據庫、監測大氣質量基礎設施數據庫。

5.1.2 專題數據庫

專題數據庫的作用是整個系統的核心數據庫,根據數據特點可以分為基礎專題數據庫和實時專題數據庫兩種類型。基礎專題數據庫中的數據比較穩定,大氣環境的評價模型也包含在內。而實時專題數據庫的數據時空性非常明顯,是通過設定好的定期數據采集程序進行實地環境監測的,其中包括了大氣環境質量、有害氣體含量和粉塵排放量數據庫。獲取大氣環境數據的途徑比較豐富,首先,從基礎數據庫中提取出轉化完空間坐標的監測區域大氣環境采集信息,獲得該地區大氣基本狀況的相關信息;其次,從相關部門的信息平臺上提取有害氣體含量與大氣環境監測采集點數據,進行空間化插值格網分析;最后,將地區的高分辨率航空遙感影像圖以及基礎地理數據層疊加起來。

5.1.3 輔助數據庫

輔助數據庫中包括元數據庫以及管理數據庫,主要用于維護管理以及數據備份。

5.2 Web平臺

5.2.1 技術方法

AJAX技術就是異步JavaScript和XML技術。該技術可以實現與服務器端的異步通信,用戶在請求和相應的循環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體驗。該技術能夠擴展超文本指標語言,實現文檔和模型之間的動態交互,轉換語言,異步接收數據。

傳統的網頁應用程序需要客戶將整個頁面交到服務器端,等待相應,刷新網頁后才能繼續操作。這種處理模式對于程序的使用效率和數據交互能力有很大的影響,還會耗費過多的流量。AJAX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在客戶端與服務器端間添加了一個中間層,利用客戶端的閑置處理來進行服務器端的返回請求,減輕了服務器端的通信壓力。使用過程中,Web頁面完全不需要重新加載,可以在頁面內實現與服務器的通信,用戶操作不會輕易出現中斷,相應快速,有效優化了Web技術的可行性。

5.2.2 功能介紹

空間展示功能。該功能可以為用戶展示有害氣體含量、粉塵含量、大氣環境質量監測點的地圖,根據不同的指標將其劃分成不同的區間,通過分級專題圖樣展示大氣環境等級分布。并通過形象的動態符號形式,直觀表現出監測點的環境數據比例和分布。

環境評價功能。環境評價是這個環境監測平臺的核心功能,可以進行綜合評價和單個環境因素評價。用戶可以自定評價標準,選擇評價范圍,結果會由專題地圖展示出來。

統計分析功能。該功能能夠將豐富的數據以直觀的圖形展示出來,為用戶提供更加具體的決策依據,主要包括直方圖、統計報表和統計地圖這三種統計方式。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任意調取監測數據,劃定任意范圍或組合方式進行相關統計分析。

此外,Web服務技術還可以應用與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方面。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內容包括多個方面:土壤、灌溉水、大氣質量、當地地質水文條件等等,再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結合起來,便能建立起為農業部門、相關企業、廣大消費者、農民提供全面服務的農業環境動態監測平臺。該平臺引進WebService技術,可以解決從前信息更新效果差、共享效率低、成果普及難的實際問題。

6 結語

Web服務技術為實現可以互相操作的應用程序提供了新型平臺,也是未來網絡服務的主要技術。在環境監測數據采集平臺中應用Web服務技術后,可以用在日后的農業種植、工業生產、海洋開發中,實現遠程實驗平臺的構建,通過Web服務形式提供各種不同的應用功能,并在動態數據庫、數據集成處理、智能服務等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莉.基于WebGIS的農業環境動態監測與評價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D].江西農業大學,2013.

[2]李遠芳,白毅平.南海區域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庫及web開發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1):50.

[3]李遠芳,白毅平.南海區域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庫及web開發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1(12):18.

[4]卜志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數據集成與應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

作者簡介

易連結,(1971-),男,大學本科學歷。現為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講師。研究方向為軟件開發、嵌入式電子產品開發、智能控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宅男视频网站无需下载| 真实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国产女人水真多18毛片18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 国产精品大bbwbbwbbw|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尤物视频在线看| 欧美乱大交xxxxx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的|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久久久|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免费观看| 黄色三级免费看| 日日操夜夜操免费视频| 四虎在线免费播放|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男女无遮挡边摸边吃边做| 在线a亚洲视频播放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冲田杏梨AV一区二区三区| eeuss影院www在线观看免费| 波多野结衣bt|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 国产肉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黄网免费在线观看| 抽搐一进一出gif日本|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激情|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综合av|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