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范文

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

第1篇: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146-02

前言:儒家思想的影響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每個人要經過對儒家思想的理解,然后自我反思,最終去實踐。在當今社會,大多數人對個人的品德水平越來越重視,道德品質成為衡量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由此一來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引發學生的思考,發揮儒家思想的教育作用。

一、傳統儒家思想的含義

傳統的儒家思想大體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推行仁政、有教無類、士大夫品格。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王之間征伐混戰,百姓無法安居,在一些國家里甚至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面對這樣的一種狀況,受過完整教育的士大夫階層開始有了新的感悟和覺醒,知識分子對于世界的敏感往往可以推動著歷史進程。士大夫階層開始意識到諸侯紛爭的殘暴,他們紛紛著書立說,反對諸侯王繼續彼此殺伐,因而提出“仁政”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贏得了百姓的擁護,“仁政”思想主要是勸解君主要推行一系列愛民政策,減少殺戮和征伐,從國家內部開始治理,不搞擴張。另一種思想是“有教無類”[1]。是指教育要面向所有人。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孔子提出教育不能分出三六九等,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獲得教育,明白事理。最重要的一種思想是“士大夫品格”。中國古代有一種能夠說法,即是“君子[2]”。何為君子?就是具有儒家性格的士大夫形象。這種形象是具有傳統社會符合周禮下的,具有高尚人格和優秀品質的士人。

二、儒家思想的意義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影響首先是要對傳統的儒家思想中的精華部分精華進行學習,這樣的學習并不是單純在書本上領悟,重要的是要將這種感悟帶到生活和學習中。領悟儒家傳統思想,對于每個高中生來說,有兩個重要的意義。在高中時期,每個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針對這一時期的教育,要偏重于對學生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教育。所以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必要的一個步驟。具體的做法就是需要教師和家長、社會多對儒家思想有一些深入的了解,并能夠積極引導孩子自主的學習儒家思想,培養自己“君子”一般的品格。老師要做到早聯系教材的同時,注重課堂教學中儒家思想灌輸 其次,教材是在專家嚴格篩選下選取的有關儒家思想的篇章,對于儒家思想已經基本過濾完成,教師在教學中顧及較少。同時,聯系教材的課堂教學亦可以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升其理解能力與道德情操。教師積極搭建一個課堂平臺,這樣可以給予學生更多實踐和理解儒家思想的機會。教師的課堂灌輸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儒家思想的內涵和現實意義,但對于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儒家思想來說還不夠。要讓學生真正能夠貫徹儒家思想,那么搭建相關平臺,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來闡釋儒家經典[3]。要讓學生真正能夠貫徹儒家思想,那么搭建相關平臺,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來闡釋儒家經典。此時,教師的作用就是肯定或者糾偏。

另一方面,學習儒家傳統思想是每個人追求完美人格的需要。如果說高中生的人格發展還有達到成熟的階段,那么語文課堂上無數的人文啟迪和文學作品的無形感染都可以使孩子能夠正確接受優秀價值觀的引導,避免誤入歧途。那么儒家思想對于年輕人的影響是可以貫徹整個一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深遠程度卻是持久的。文化對人的影響無時無刻不表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表現在每個人對外界事物的選擇判斷之中。最后,開展實踐教學,注重儒家思想的現實傳承。在當代社會,許多道德問題紛紛浮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對于語文學科,尤其是高中語文學科,應該有反思和頓悟,從根源抓起,把不道德的根源找到。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書本知識的教授,更要注重學生思想境界的影響。為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做出正確的引導。

三、結語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老師傳授知識并不是最終的目的,知識只是思想的載體,思想才是指導實踐的唯一主體。因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貫徹和傳承儒家思想不失為一件好事。具體來說,可以搞一些主題調研,幫扶活動,社區公益,等等,這些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得到鍛煉;另一方面,也讓儒家傳統思想得到現實傳承。

參考文獻:

[1]陳娟. 高中語文教學中儒家思想對學生道德情操培養的意義[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01:23-24.

第2篇: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旅游文化;耦合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8-0160-02

中國旅游業從改革開放開始起步,至今已有30多年。但這30多年來,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并不完善,旅游者道德意識薄弱,不文明行為增多;旅游資源的破壞,浪費,不合理開發;旅游管理的缺失,黑導、黑社、零負團費等等一系列問題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傳統文化的缺失所造成的。我國旅游界對旅游發展的研究一直采用西方理論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理論思想應用的研究較少,而西方思維也許并不適合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旅游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無法分割的。儒家思想的發展從某一層面來說就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史,從春秋戰國開始,儒家思想經歷了幾千年的積淀,在中國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影響巨大。因此,我們可以把儒家思想應用到旅游開發與管理中,以傳統文化來提升人們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意識,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管理者的文化素養,繼而保證中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一、儒家思想核心概述

自春秋時期孔子始建立儒學,后有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為其思想繼承人,開辟更多儒家學說分支,儒家思想成為統治中國幾千年的主流思想。雖然不同的儒學者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張,但究其主要思想核心,唯有“仁”“義”二字。

孔子最為主張“仁”,孟子最為主張“義”,后世大儒的主張也都是對“仁”與“義”的繼承與發展。《論語》中“仁”是提到次數最多的字?!叭省笔堑赖滦摒B的最高境界,是君子修身養性的最終目的。孔子的“仁”是一種思想意識,更是一種行為約束條例。其以“孝”為根本,要求做到“先難而后獲”“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愛人”“恭、寬、信、敏、惠”,最終達到“殺身以成仁”。“仁”的含義廣泛,沒有確切的詞句定義,但“求仁”的做法卻有許多條框可遵循?!皠?、毅、木、訥近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為“仁者”是所有學者學仁、求仁的最終夢想?!叭收摺辈粌H是在行為上遵禮,思想上至善,心胸上更是寬廣、坦然?!爸邩匪?,仁者樂山”,仁者樂山,仁者如山,安穩、坦蕩、超凡脫俗。這是孔子的“仁”,更趨于禮法,更趨于完美。而子思的“仁”則是更貼近于生活中的處世之道。不冒進,不退縮,以“中庸”為尺,遇事先衡量得失,有番計較之后再去做,穩妥為上方能成事,最終達到“致中和”。這是儒家的“仁”。自孔子之后,無論有多少儒者對“仁”進行引申發展,終究認同的一點是“仁”是至善的最高境界。

孟子最為主張“義”??鬃邮侨寮宜枷氲拈_拓者,孟子則是捍衛、發展儒家學說的第一人??鬃诱f“殺身以成仁”,孟子則說“舍生而取義”。孟子的“義”是在孔子的“仁”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孟子的“義”是“仁義”的“義”。并且孟子的“義”通常是與“利”辯論著出現的。如“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義”同樣是種思想教育,教育人們為何做君子,如何做君子,教育君子如何做至善之人,最終得“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這就是孟子的義,少了一分約束,多了一分勸慰和灑脫。

后世的董仲舒提出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中,“仁”與“義”占據前兩位;朱熹編纂的四書中《論語》和《孟子》同樣是占據了前兩位。以此可見儒學者對“仁”與“義”的態度。誠如南宋文天祥所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薄叭省迸c“義”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

二、旅游的文化性

旅游的本質實際上是文化的展示過程。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從其食、住、行、游、娛、購六大環節來看,旅游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旅游有著深厚的文化性。食,也就是旅游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有最具特色的菜系和酒文化、茶文化等。菜系有魯菜、川菜、蘇菜、粵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每一道菜都是地方文化的縮影。當游客旅游到一個地方品嘗當地特色菜的同時,也是品嘗了當地的特色文化。酒文化與茶文化是我國千百年飲食文化的代表。

住,可以是建筑文化,也可以是酒店文化。中國古建筑被譽為“人類歷史文化的紀念碑”,萌芽于新石器時代,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主要類型有宮殿、壇廟、陵寢、城墻、園林、寺觀、民居、亭臺樓閣等。中國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滲透著“天人合一”“敬天祀祖”的禮制觀念,其選址與筑建融合了中國傳統的風水學和陰陽五行、八卦等學說。酒店文化更多體現的是現代文化和古今結合的文化,如北京的“中國會”經營者對古建筑群進行修繕,使外觀具有明式官邸的氣派,內部安放了古色古香的家具和藝術品,并巧妙地配上了現代化設施,如電視、激光唱機等[1]。

行,即是交通文化。旅游的主要交通方式有鐵路、公路、水運和航空。在江南水鄉,推開一排竹筏,游蕩于水面之上,穿梭于深山之間,江南的山水秀色一定會深深纏繞左右。在特定的地方,運用適當的交通工具,體會獨特文化,這就是交通文化。

景觀文化可視作游文化。旅游景觀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不僅體現的是旅游地氣候、山水、地貌等自然特色,還有千古名句中的人文特色。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在觀賞萬壑爭流、雄偉氣概的廬山瀑布時,這首詩的意境一定會涌于心上,更為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詩情畫意。人文景觀是人類的勞動成果、歷史文化的產物,它代表著民族的文化內涵,如南昌的滕王閣,飛檐翹角,丹棟雕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體現的是初唐吞并天下的雄偉氣勢。

娛,是娛樂文化,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參與的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娛樂活動。例如哈爾濱的冰雪節,游客通過堆雪人、滑雪、滑冰、看冰燈或冰雕等活動欣賞著冰雪文化,了解著哈爾濱的風土人情。除此之外,一些度假村等會專門設置娛樂活動場所,如設置沙灘浴、沖浪、潛水等專項娛樂活動,旅游者可體驗各種娛樂文化。

消費文化是旅游六大環節的最后一項――購。旅游者的消費觀體現的是旅游主體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同時也體現出國家對民族文化的挖掘程度和旅游者對文化的接受程度。旅游者的消費行為更是某種文化的指向標,很多游客抱著購物的目的去香港旅游,香港被稱為“購物天堂”,香港的城市形象定義為現代化大都市。從以上旅游的六大環節來看,旅游具有文化性是毋庸置疑的,旅游與文化緊密相連,密不可分。因而,從思想文化角度分析旅游,可以更好地發展旅游業,彌補現代旅游業的不足。

三、儒家思想與旅游的耦合性

旅游業并不只是旅游產業,不只是經濟概念,旅游業還涵蓋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當旅游資源上升為旅游資本,在逐利的本性控制下,借助產業化模式,按工業生產流程,把旅游資源批量生產成為“中國馳名商標”的旅游產品時,不僅對旅游資源造成了深層次的破壞,更對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和傳統信仰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面對旅游資源的破壞、旅游管理的缺失等問題,旅游界采取的態度是走可持續發展旅游道路。對于可持續旅游的發展,我國很多學者都是從經濟層面進行研究的,因而忽略了旅游的文化性,更忽略了中國旅游資源的一大特點――無論是人文資源還是自然資源都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思想,“仁”與“義”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其為基點,形成新的思維模式來分析中國旅游業發展中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達到對這些問題更深層次的剖析。

1.旅游主體與儒家思想的耦合

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是一切旅游活動的中心,也是一切旅游現象產生的根源[2]。旅游者在旅游實踐過程中,以自身的文化觀念去開展旅游活動,不可避免地對旅游客體、旅游介體產生巨大影響。旅游者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規范更會影響到客源地區域形象和國際旅游的發展。而現今我國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出現最多的問題便是道德意識薄弱,不文明現象頻發。2006年9月10日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公布了向社會征集、歸納、整理后得出的“十大旅游不文明行為”,如隨處拋丟垃圾、廢棄物,隨地吐痰、吐口香糖;在車船、飛機、餐廳、賓館、景點等公共場所高聲接打電話、呼朋喚友;大庭廣眾之下脫去鞋襪、赤膊袒胸,把褲腿卷到膝蓋以上,臥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等等。旅游者不文明行為的出現是由社會、歷史、生長環境等客觀因素導致的,當然,主觀因素――道德意識不高也有影響。“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以儒家思想核心“仁”的思想中“制禮”的思想作為提高旅游者道德意識的思想基礎,從根本上杜絕旅游者不文明現象的出現。對此,旅游局可出臺相關政策,來以禮教化旅游者,以禮約束旅游者的行為。如針對出境旅游的游客可進行前期培訓,教授中國的禮儀與外國的禮儀;針對境內旅游,則可在各景點處設置“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杖者出,斯出矣”“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等字樣的警示牌,以期旅游者可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約束好自身行為,從而形成客源地良好的形象,促進國際旅游的發展。

2.旅游客體與儒家思想的耦合

旅游活動是旅游主體通過旅游介體作用于旅游客體的過程,對旅游客體的參觀、游覽、玩賞是旅游主體活動的主要目的。旅游資源作為旅游客體,通過對旅游者的吸引力而產生相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而旅游資源的開發在旅游活動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而在開發過程中卻又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破壞。因此必須堅持邊開發邊保護、盡量降低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則,而這一原則理念與子思的“仁”――“中庸”思想不謀而合?!跋才分窗l,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露出來叫作中,表露出來合乎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準則,達到了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就發育生長了[3]。旅游資源的開發,既要挖掘其各方面的價值潛力又要不傷其根本。減少沒有歷史文化內涵和審美的人造景觀,盡可能保持自然和歷史形成的旅游資源的原始風貌[4]。這種開發原則既符合了“中庸”的思想又滿足了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使儒家思想和旅游產業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契合。旅游規劃者可利用二者的結合,堅守中庸,不偏不倚,合理、適度開發旅游資源,保護旅游資源,挖掘其文化性,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終可保證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旅游介體與儒家思想的耦合

旅游介體是旅游主體和旅游客體之間的連接體,從廣義上講,旅游介體就是以旅行社為代表的旅游企業和旅游管理機構、旅游協會等旅游經營者和管理者。對于旅游經營者和管理者來說,最主要的是要做到四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四點出自《論語?子罕》,是“仁”的內涵。毋意,不主觀臆測,不要過多地從投資者角度出發,要從游客角度出發,滿足旅游者需求,關心游客所感興趣的體驗項目和旅游吸引物,保證旅游者的主體地位。毋必,不絕對肯定,要充分看到旅游經營和管理中出現的錯誤,針對四黑、零負團費等問題加大監管力度,出臺保護政策和法規,保護相關人員的切身利益?!斑^而不改,是謂過矣”,看到自身錯誤,繼而改之,才能保障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毋固,不拘泥固執,守成不知變通,要在借鑒別人好的經營、管理理念基礎上,進行創新。我國游客服務設施建設并不完善,應在借鑒外國游客服務設施建設理念基礎上,結合我國旅游特點和游客需要,創建獨具特色的旅游服務中心。毋我,不唯我私利,發展旅游的最終目的是全面的社會效益,通過景點規劃,在旅游者的旅游過程中,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宣傳每一座城市的獨特文化,以文化為賣點,調節旅游業的均衡發展,使自然、人文相和諧,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產業鏈的發展。

四、結語

旅游業具有擴大開放、拉動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能力,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場才可以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儒家思想為理念支撐,以施仁、取義為目標,重視儒家思想與旅游業發展的耦合性,去糟粕,集精華,以文化作為旅游業發展的核心,提高旅游產業各環節的質量。以中國傳統文化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這必將成為旅游業高效、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喻學才.旅游文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2]夏贊才.旅游者道德建設[N].中國旅游報,2003-08-29(4).

第3篇: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儒家學說;孔子;孟子

一、由孔子學說到儒家學派的建立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1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父親早逝,家道中落,出身低下。孔子說:“吾少賤也。”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并且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辦學之風,沖破了上周以來學在官府的格局。孔子把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時間獻給了教育活動。他還在教育方面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鬃邮且晃粋ゴ蟮乃枷爰?,在面對春秋時期社會的動蕩,孔子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試圖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鬃拥乃枷雽W說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思想遺產。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與禮,仁與禮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老愛幼,眾庶,等行為都看做是仁的表現??鬃訉τ谌实睦斫饣旧侠^承了春秋前期思想家的認識,孔子在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發展了較系統的“仁學”。

孔子所說的“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第一“仁”的含義就是“愛人為仁”。孔子認為愛人是仁的基本內容,社會的各個等級之間都應該相互仁愛。統治階級更應該愛人??鬃釉唬骸熬訉W道則愛人”。

孔子認為通過仁愛在社會建立起各等級之間充滿人情味兒的倫理關系,從而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仁”的第二個含義就是“克己復禮為仁”,孔子認為人們應該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復西周的禮儀制度方可為仁,這里“仁”是指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孔子在提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要符合道德規范。他曾說過:“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良好的道德品質主要來源于個人的道德自覺。每個人都會從生活中的小事中表現出自己的道德水平。然而遵守禮的規范則是優良道德品質在人們行為方面的表現。

二、孔子學說的著作

孔子的主要思想內容都記錄在《春秋》《論語》《易經》《儀孔》等書中?!洞呵铩芬槐局兄饕涊d了古代中國一貫奉行的宗法等級思想,以及奴隸制宗法等級思想與封建制宗法等級思想。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基本上以《春秋》為最高標準?!洞呵铩芬粫幸笕藗冏鹬赜行?,各守本分,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妻之間都應明確自己的位置??鬃犹岢觥熬汲?,父父,子子?!钡牧己蒙鐣刃颉?/p>

《論語》普遍被認為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不是孔子本人編纂的一本書,也有人提出《論語》不足以概括孔子學說的全貌。但是《論語》中許多孔子的思想就在其與弟子的交流中體現出來,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兑捉洝分饕涗浛鬃拥恼軐W思想?!秲x禮》主要記錄一些禮儀制度。以上幾本書不僅記錄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孔子學說的集中表現。

三、由孟子學說到儒家學說的發展

孟子,名軻,出生于山東鄒城。生卒年代不詳,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尊稱為“亞圣”。受業于子思的門人,繼承孔子思想的同時又發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進一步完善。

孟子的思想可以簡單概括為性善倫和仁政學說。孟子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有許多相近之處但也有很多區別,不僅是因為他們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而且他們本人對人性的觀點和對“仁”的側重點也不同。孟子認為“善”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叭酥酰员旧啤笨梢娒献优c孔子的觀點相近。孟子還認為后天環境對一個人的修養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孟母三遷”中看出環境對一個人成長有著重要影響,這一觀點在孟子心中的分量。

孟子在政治上主張實施仁政,他提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常。”可以看出孟子以為仁政是治國的基本原則,能不能行仁政是決定一個國家成敗得失的關鍵。他認為夏商周三代的興亡根本原因是統治者能不能實行仁政。同時也認為仁對于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至關重要。在《孟子·離婁上》上提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家畝;士庶不仁,不保四體。”在如何實施仁政上孟子有一些個人的具體想法。他認為首先應先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即“制民之產”。孟子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p>

孟子注重經濟問題,在古代小農經濟是經濟基礎,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和諧,不僅利于百姓生活也利于帝王統治。孟子在治民之產的基礎上提出平均賦稅。因為在古代帝王專制下,賦稅是民眾最為沉重的負擔。人們的生產力不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每年賦稅使人民生活艱苦。孟子認為應建立固定的稅法均齊賦稅,減少老百姓的賦稅負擔同時使政治更得民心,利于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在孟子實行的仁政學說中孟子一再注重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不斷提出對經濟的管理方法。孟子認為國家應該保護工商業的發展。自古以來工商業都為統治階級所壟斷。即:“工商食官”。春秋戰國以后隨著社會的變遷,私人工商業有了很大的發展與進步,但是工商業的發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礙。其中關稅就是阻礙工商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孟子認為應對工商業實行保護政策,免除關稅。商品交換過程中的稅收也應免除,即:“關譏而不征”使當時工商業自由發展。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孟子的思想大體上是要求統治階級不與民眾爭利,多為人民利益考慮。但并不具備民主性的學說。

四、孔子與孟子的異同之處

孟子雖然是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但卻在此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展,所以孟子與孔子的思想有很多不同之處。孟子與孔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們都主張“仁”,在人性的培養上都一致認為后天的環境對人性的形成與發展會產生很大影響。但在對待人性的問題上,孔子主張“仁”為根本,而孟子主張“義”為首要。在孔子的《春秋》一書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對待現實生活的態度,他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注重名分,堅守本分,要求我們社會中每一個人都以“三綱五?!睘闃藴实娜ド?,而孟子卻主張:“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薄拔疑起B吾浩然之氣”孟子不受周禮的束縛,站在人民的角度上解決問題。孟子曰:“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薄熬写筮^則諫,反復之,不聽,則易位?!?/p>

讀孔子思想能讓人看到等級分明的社會制度的宏偉藍圖;讀孟子則能讓人感受到行俠仗義的浩氣??鬃优c孟子的思想沒有優劣之分,他們的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對人們道德的修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在學習孔孟之道時也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只有這樣才能使孔孟的思想更加適用于當今世界的發展。

注釋:

[1]《論語·子罕》.

[2]《論語·陽貨》.

[3]《論語·顏淵》.

第4篇: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范文

高職學生由于入學文化課基礎弱,大部分高職院校重視技能操作培養,忽視人文精神熏陶,普遍存在學生動手能力強、人文素養弱的現象。我國傳統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人文精神內涵深厚。日常教學過程中增強對高職學生儒家思想教育,提升他們的人文內涵和素養是高職教育中人文精神培養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

人文精神;儒家思想;高職教育

隨著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社會對有一技之長的高職學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許多高職院校加足馬力擴大招生,因此高考分數較低、文化基礎較弱的學生大多被高職院校錄取。后續高職教育中多數老師、家長和學生認為只要掌握好技術就不怕找不到工作,因此偏重專業技術的學習而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形成高職學生人文精神匱乏的普遍現象。

一、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精神匱乏的主要表現

(一)自卑心理比較嚴重高職學生屬于大專層次,錄取分數比較低,基本上200分左右即可被錄取。由于高考分數比較低,與本科同學相比有差距,導致大多數高職學生有自卑的心理。根據目前我國高招程序,高職錄取在本科院校錄取結束后,有的地方甚至在中專錄取后,這使得社會上很多人對高招政策有誤解,認為高職學生比本科甚至中專學生低一等,這些誤解和偏見進一步加深了高職學生的自卑心理。

(二)自理能力弱,自控能力差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且家庭條件比較好。據我校不完全統計,約85﹪的學生是獨生子女,約44﹪的家庭在當地屬于中等以上收入,貧困學生只有不到2﹪。由于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學生在家里備受溺愛,相當一部分學生自主能力弱,缺乏自我生活能力。進入高校以后,得不到家長的照顧和呵護,一部分學生甚至基本生活不能自理,自控能力差,經常遲到、曠課,違反學校紀律,對于遵守學校規范管理意識薄弱。

(三)集體觀念淡薄,組織紀律性差由于高職院校的很多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在家備受家長的寵愛,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從小就養成了任性、占有欲強、自私自利的壞習慣。同時大多數獨生子女由于缺乏和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環境,造成部分學生喜歡獨來獨往,集體觀念淡薄,組織紀律性差,缺乏集體榮譽感、不愿意接受集體的束縛,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強調自我價值,奉獻意識薄弱。

(四)重智育,輕德育智育是具體的,有具體的考核標準衡量,而德育是抽象的,難于用一個規范的標準來量化。因此,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中普遍重視智育中技能教育,忽視德育人文素養的培養。社會上許多用人單位,在招收員工時往往只考慮招收對象是否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不考慮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大部分高職學生產生了只注重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人文素養培養的“短、平、快”的思想。從人才培養的長遠角度考慮,人文素質教育的匱乏不利于學生今后進一步向“高、精、尖”專業技工方向發展。薄弱的文化底蘊使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不足,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學生的學科視野受到限制,過重的功利導向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訓練受到影響。[1]因此,真正提高職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應該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構建人文精神,這不僅僅是學生今后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需要。中國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從某種意義講中國傳統思想即儒家思想,提倡積極入世,主張個人修養。在高職院校德育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高職學生的儒家思想教育,不僅可以培養他們人文思想,提升他們的人文內涵,也能夠在專業技能提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

二、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一)人際關系方面強調人本意識,注重對人的尊重人本意識是指尊重他人,推崇他人,弘揚人存在的價值和獨立自覺的意義??鬃犹岢觥叭省?,倡導人應該有德性,對統治者要求立足于“富民”、“教民”、取信于民,“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墩撜Z•顏淵》認為人有了德性和理性,人才有靈性,有了靈性以后人才比萬物高貴,人才是萬物的主宰。因此,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論語•微子》)。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人性善來高揚人的價值,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區別于其他事物而獨有的。儒家思想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德性的修養確立起人的尊嚴和價值,每個人的命運都可以由自己主宰。

(二)社會文化方面強調有責任心和憂民意識儒家思想在充分肯定人的自由意志的同時,又注重激勵人的擔當精神和培育人的憂患意識。儒家思想的憂患意識是偉大的憂國憂民意識,不是個人的一己之憂。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都集中體現了儒家憂國憂民的思想。這種憂患意識使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向著認同現實的方向發展,并促進入世品格的形成。反過來這種認同和入世的品格又不斷提升和鞏固這種憂患意識。[2]

(三)自然關系方面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儒家思想認為宇宙是由“天”“地”和“人”三個元素共同組成的和諧美好的宇宙。天人合一是人和自然關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社會表現,就是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要做到個人服從于群體,即要從自己本心上體悟到個體與群體的統一性,人只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組成部分?!疤斓卣?,萬物之父母也”(《莊子•達生》),儒家認為人在自然界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這樣才能達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人的修行方面,儒家也提倡和諧“順其自然”的理念。由于人會受到各種名利、欲望的誘惑,不能堅守做人的道德準則,因此人要排除外界欲望的蒙蔽,自覺履行道德原則,達到“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為政第二》)的目的,即要求做到克己復禮,戰勝自己的欲求,使自己的心性及行為符合社會要求。

(四)自我修養方面主張力行意識與道德實踐如果說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儒家著重突出“天人合一”,那么在人格境界方面,儒家特別強調個人道德品質的自我修煉。孔子主張君子力行,提升道德素養,要面向社會,服務于人民。儒家強調通過修身或自我改造來達到道德修養或道德實踐的目標?!叭省笔侨寮宜鶑娬{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獨立人格的體現。郭沫若在分析《論語》中關于“仁”的各種表述后總結:仁的含義是克己而為人的一種利他行為。簡單一句話就是“仁者愛人”。[3]儒家的這種思想主張人應該推己及人,先人后己,尊重他人;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追求理想人格。

三、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價值分析

高職學生因文化層次、個人素質、人生階段、社會風氣等因素造成了他們人文素質不同程度的缺失,而這種缺失會對其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實質是對人的思考,其內涵是對人自身價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與探索。學習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有助于正確地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在這種價值觀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出優良的行為規范意識。儒家思想的人本意識、生命意識能夠有效幫助高職學生正視自身的價值,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在實際行動中體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使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儒家思想中的“憂患”意識,強調作為人應該肩負起的責任,人應該與人類和社會共憂患?!耙蕴煜聻榧喝巍钡纳鐣熑胃泻蜌v史使命感,能夠激起人們改造社會、變革現實的無窮熱情,也有利于高職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培養前進的動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確了個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有助于高職學生認清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明確集體、社會的重要性,擯棄個人主義思想,鼓勵學生融入集體,與同學和睦相處,增強集體主義榮譽感。儒家思想中對于自我修養的要求,強調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性,通過“修身”、“內省”完善自我人格,有助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端正態度,具備良好的品格,從而成為合格的人才與和諧的個體。以儒家核心思想為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僅是學生今后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需要。

四、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

人文精神是以人為主體的精神,它是以人為對象的,一種對人的關注,維護人的尊嚴、價值和命運,對人類文化遺產高度重視,是對理想人格的全面發展的肯定和塑造。[4]構建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于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學生群體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不能操之過急、一蹴而就,應該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按照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循序漸進地開展。

(一)轉變觀念,樹立人文精神教育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轉變觀念是構建學生人文精神的前提基礎。很多學校負責教學工作的領導和教師認為高職教育就是教會學生一技之長,把高職教育誤認為是“技術教育”。這種錯誤的理念導致了很多高職院校重視技能教育,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高職教育應該是培養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我們不能把高職學校當作培養“工具”性人才的工廠,要樹立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的教育理念。[5]在強調科學教育的同時,加強人文教育,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學校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創新實踐能力。

(二)完善課程設置體系,加強人文知識教育開設人文課程是增加學生人文知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前提。人文課程廣義上包括所有容納人類思想,一切關注人類真、善、美,以人教育為教育主題,注重人類精神道德傳授和強調處世原則的課程都可稱之為人文課程。[6]狹義上的人文課程就是指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學校教學領導可根據各高職院校教學特點和高職學生的情況,在以實用性、市場性為開課特點的基礎上增加人文類、藝術類課程的比例,打破專業課“一統天下”的局面,可以多開設一些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加強儒家思想精髓的教育,如國學課的學習,重讀中國儒家的傳統經典《老子》、《論語》、《孟子》等,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通過對這些儒家典籍的學習陶冶情操、注重道德修養的提升,明確人生目標,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三)改進人文課程教育方法,給學生人文關懷要充分運用教師的人格力量,在人文課程教學中融入授課者的人文情感,以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這種教育方法不僅是教師內心情感的自然外泄,還應該是有計劃、有目的對學生施加影響,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精髓。人文情感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講授人文課程時不僅要給學生傳遞文化知識,更要以身作則給學生關懷,幫助學生構建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價值的人文精神。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人文文化氛圍人文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孟母三遷”的典故說明了文化熏陶對一個人成長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文化為載體,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作為學生,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非常重要。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文化氛圍,可以通過三種途徑:第一、創造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例如開設第二課堂、舉辦人文講座和讀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讓學生學到在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擴展知識面,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第二、開展具有特色的校園活動。如各類體育活動、各種社團活動、舞會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增進友誼、學會共處、增強自信、完善自我。第三、建設良好的校園環境。一個干凈、整潔、有序的校園環境會促進學生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良好的公共道德。優美的環境也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審美情趣。在這種獨特的校園文化熏陶下,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具有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價值觀。然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開放的工程,它包含了高職院校建設中的多個方面,不僅包括基礎硬件設施建設,還包括教師的文化素養、思想素質的培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關系的建立等等。因此,打造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需要全體教職工共同努力。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的高職學生,不僅是產品的制造者,更是文化的承接者和傳播者。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我們不僅僅需要一般的產業工人,更需要創造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技術工人。新時期的高職院校肩負培養高素質技術工人的任務,因此將人文素質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核心,在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中給予學生正確的人文素質教育,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當前高職教育的目標。以儒家核心思想為指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喚醒學生的個人自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社會的進步,提高全民素質。

參考文獻:

[1]文輔相.我國本科教育應當做戰略性調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6):13.

[2]龔平.儒家人文精神的現代意義[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4):27.

[3]蔣文學.儒家人文素養思想探微[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8(2):25.

[4]谷聲然.人文精神的內涵探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78-82.

[5]盧云峰.論高職學生人文精神培養體系的構建[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6):107.

第5篇: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范文

中國的宗教存在,大體可分為代表已經融入傳統中國文化的宗教和被視為外來文化之載體的宗教:前者包括儒、佛、道三教,后者則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要代表。誠然,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主要是儒教和道教,但從印度傳入的佛教經過在華約兩千年的本色化過程已基本上與中國文化共構一體。因此,中國歷史上對儒、佛、道以“三教”并稱,中國人亦視它們為中國宗教文化傳統之代表。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則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分別代表著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其在華之本質存在仍不離這兩種文化的嬗變或衍生。尤其對基督教而言,中國人的普遍看法是,它乃一種結合古希臘和古希伯來文化、并在更高層次上揚棄這兩種文化而產生出來的植根于西方世界的宗教;早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并經過歐洲中世紀的漫長發展,基督教已決定性地鑄就了西方文化的模式和特征。因此,盡管基督教在此后的發展中足跡已遍及全世界,并幾乎已在各洲各國建立起教會,卻仍然以代表西方文化為主,其思想、教義和禮儀都反映出西方文化傳統的發展及其社會人生觀念的凝聚與積淀。數百年來,基督教在中國的本色化過程亦步履維艱,一般中國人在其中仍主要是看到西方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狀態及文化風俗,故稱其為“洋教”。這種理解并不同于基督教會內部從其教義意義上關于“福音無國界”的傳統看法。目前,在中國社會之現代化過程中,上述兩大類型的宗教都需完成其改革與更新的任務,以適應甚至影響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

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載體的宗教而言,代表華夏文明之本質精神的儒家體系,無論稱其為“儒教”或“儒家”,都表現為一種植根于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政治宗教和倫理宗教,在它身上非常典型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政治觀與倫理觀的統一及互用。按精神實質,儒家乃是一種“有為”的宗教,儒家精神積極倡導“參政”、“有為“,希冀在社會政治中通過“人治”而達其“仁”、“禮”之理想目的。實際上,中國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們都是以儒家思想的責任感來追求真理、維系正統或實施改革的。當然,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儒家所追求的這種“人治“是要靠以封建君王為核心來加以展開并得以實現的。因此,與其政治觀相協調和一致的,便是儒家“忠君”、“報國”之社會倫理觀,即以“忠”、“孝”之舉來求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社會倫理觀突出強調集體的利益和共存,也就是說,它要求人們為了整體統一而必須放棄或犧牲個人的自由與利益。其體現的倫理精神曾為維系中國封建大一統的“穩態”存在、保證其長治久安的社會局面起過決定性作用。隨著中國封建時代的結束,其延續兩千余年的儒家正統思想體系曾一度遭到批判和冷遇。然而,以儒家思想為主所凝結成的中華民族傳統卻仍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頑強地存活著,表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今天,中國大陸組織形式的儒教已不復存在,但觀念形式的儒家卻深入人心,它仍制約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與中國人的命運及前途休戚相關。因此,在方興未艾的中國社會現代化中,儒家的更新已成為海內外華人的一個熱門話題。

復興儒家思想的努力最初始于海外華人學者,近十多年來也得到一批大陸學者的積極響應。針對一般人認為“儒家”代表一種舊學說或舊規范、“現代化”代表一種從舊到新的改變或一種對新環境的適應之觀點,這些學者則認為儒家思想與現代化過程并不相悖,二者在本質上是可以兼容的。這種兼容或統一之根據,乃在于儒家思想本是以“理智的自主”、“智能的發展”、“思考與反省的活動”和“質疑與分析的方式”為原則。而基于這些原則的儒家思想之復興,可以導致一種能作為中國現代化過程之基礎的新的思想方法,因此它能推動社會現代化而決不是阻撓其實現。這種樂觀看法,使他們相信中國現代化將會迎來其新儒家的興盛時代。

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重科技發展、輕視觀念轉變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傾向,為此,這些新儒家思想代表向社會提出了警告及忠告:“現代化的程序應從內在的思想著手,而不是從外在開始?!比绻惫⒅磺蟊砻娴某晒投唐诘氖招?,現代化事業就會事倍功半、曲折反復,甚至遭受功敗垂成之結局。而人之內在思想的升華和人之基本素質的提高,則會使現代化過程有了活水源頭而經久不衰。

概言之,在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新儒家所展示的儒家精神之復興與更新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突出表現:

第一,它在現代世界文化氛圍中從更廣遠的視野和更高深的層次上向中國人重提曾作為其精神之源的“憂患意識”。在本世紀初,西方思想文化界風行的“危機意識”曾對其走出歷史發展的低谷、加速現代化的進程起過重大作用。因此,這種“憂患意識”要尋求一種與西方“危機意識”異曲同工的效果,以使現代社會中的中國人既客觀了解別人、又真正認清自我、通過文化、社會比較和思想、靈性比較而具有一種“緊迫感”、“使命感”,從而確保中國現代化進程所需要的精神動力。

第二,它從人的自我改造對參與社會現代化和實現自身現代化之意義上重立其“仁”之標準?!叭省北緸槿寮宜枷腩I域中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它既是為人之理想,又是善政之標準??鬃尤鍖W的形成,正是針對“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的社會存在狀況,旨在挺立人心之仁,挽救世風危機。如果說,基督教“愛”的標準確立了西方文化理想之路,那幺,儒家“仁”的標準則開創了中國文化理想之路?!叭省北旧硪丫哂泄А?、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也包括人與人相親相愛之關系。它充分顯示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理性和存在意義。新儒家思想家堅持,只有“仁的自覺和挺立才使內圣外王之道有了超越的根據和內在的源頭?!痹诖?,他們對儒家中心理念“仁”及其“內圣外王”的實踐既進行了總結反思,也加以了新的詮釋。“仁”作為教化人生與社會的絕對“道德命令”在儒家思想中有著強烈的現世取向,其參贊化育包括個人和社會這兩個方面的完善。所謂“內圣”,指個人內在精神道德之修養,即達到其人格道德之完美。因此,新儒家首先將“道德生命的完美成就圣賢人格“作為每個人生的目標。然而,這種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并不只是到“獨善其身”為止?!叭收摺辈粌H要“獨善其身”,也要“兼善天下”。所謂“外王”,就是指個人必須積極參與外在世界,投身社會改造,做出“己立立人,已達達人”的貢獻。如果說傳統儒家在“內圣”意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那幺它在“外王”的社會實踐上卻基本上歸于失敗。這種失敗一方面包括在認識和利用自然世界上未能形成一種科學知識價值傳統,從而使中國人缺乏西方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則包括在改造和建構社會人生上未能形成一種民主參政意識及其相關的民主體制之“政道”,從而使中國人也缺乏西方人的“民主精神”?!拔逅摹边\動對西方“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歡迎、以及對儒家的批判,正是基于其“外王”實踐上的失誤或失敗。不過,“五四”運動并沒有徹底完成其任務,而在其認識中外靈性精神上又走入了新的誤區。這樣,新儒家認為儒家思想體系在中國的歷史使命并沒有結束,在實現“科學與民主”之“現代化精神”上仍可大有作為。其思想家正發掘其蘊藏的精神意趣,對許多儒學內涵加以現代解釋,試圖從中國本身的文化傳統中找出一條通往現代化之路,以使其傳統文化獲得新生。這種“外王”新探的成功與否將決定儒家更新的成敗,檢驗其參與現代化的實際能力和在當代中國的真正影響。第三,它根據社會舊秩序打破后出現的道德與價值觀之紊亂而試圖重建以“誠”為基準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以便能為現代社會補偏救弊。儒家傳統認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睂ⅰ罢\”視為“天”、“人”之“道”,從而形成“誠”的哲學。現代社會的發展體現出多元性、對比性、交感性、變動性、非平衡性、以及共存性,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均趨于復雜。在合作與競爭、成功與失敗相交織的世界生活氛圍中,人們會形成強烈的社會對比反差感和自我失落感。其人性本質的異化和淪落,人們相互交往上的防范與虛假,往往又會使現代社會陷入因境甚至停止發展。在此,儒家思誠、持誠的精神遺產遂重放光彩、大有所為。新儒家思想家把“誠”視為人們在現代文化多元趨勢中求得共存的基石,倡導“以誠通其情,以誠成其和”,在真誠相待的基礎上建立起現代社會中個人之間、團體之間和國家之間的關系。這樣,會作為儒家傳統“宗教道德象征”而存在的“誠”便獲得其現代意義與價值。

有些學者會強調應區分“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認為前者指活在現實中的文化,乃表現流向的動態,后者則指已經過去的文化,乃表現凝固的靜態。其實,它們在許多情況下都是表現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儒家思想既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體現其文化傳統。當這種傳統文化沒有隨其誕生的時代之結束而消亡,卻繼續其生存與發展的時候,它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傳統,既反映其原初之靜態,又表現其變化之動態。儒家體系及其它中國傳統宗教之更新,只有從這二者的有機結合上才能真正理解。這正是《詩經》之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真諦所在。

佛、道二教在中國歷史上雖有類似“人間佛數”的入世經歷,但從總體而言卻主要表現為一體“出世”、“無為”的宗教,體現出任運自然、隨遇而安的精神情趣。在此,佛教“超脫”精神和道教“消遙”精神的社會功效往往不謀而合。作為這種傳統文化類型的佛、道二教,在中國社會現代化中的更新努力則有著更大的難度。就目前狀況而言,中國佛、道界人士一方面昭示其信仰體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及其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另一方面則以其學者哲學神思的理論活動和群眾練功修行的實踐活動來參與現代社會生活,重新塑造其宗教形象。但從總體來看,儒家精神在中國社會存在形式和人生價值意向上尚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比較普遍的文化影響,而佛、道精神在國民意識和大眾生活中卻相對淡化且不居主流。所以說,佛、道教的更新在于從其傳統的田園、寺院或山林之遁隱生活中復出,面對一個“開放”的世界和“信息”的時代,面對中國文化從農村生活往都市生活、農業經濟往工業和商品經濟之“轉型”過程中的現代社會。在此,“人生佛教”運動已給人啟迪與希望。

就作為外來文化之載體的宗教而言,代表西方文明之本質精神的基督教在中國的命運則更富有戲劇性,其在現代化社會中的更新亦更加引人注目。

由于基督教文化按其傳統主要代表著西方文化,因而給恪守本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大多數中國人以一種生疏、偏遠之感。加之中國本世紀20年代曾出現的非基督教運動和50年代形成過的與西方國家之對峙局面,使基督教會在中國陷入一種比較復雜和敏感的關系之中。因此,中國大陸教會本世紀以來所進行的“本色化”運動,尤其是從50年代起所突出的“三自”、“愛國”之基準,主要反映了其文化關系及文化交流之中的政治層面。但在現代社會之“開放”與“對話”的氣氛中,這種曾對中國教會生存起過至關重要之作用的政治層面,其意義主要是作為教會改革的社會背景或前提,而從其它文化層面上來使教會在社會現代化中得以更新則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方面,中國教會的更新在于根據發展變化的社會文化氛圍來對其傳統教義加以現代詮釋,展開歷史與現今的對話。這就提出了中國教會神學建設的任務,而教會人士也正致力于一種具有中國特色之神學體系的深思和構設。在其看來,基督教的普世意義已使之揚棄了“西方”與“中國”之別。中國教會即代表著中國人之基督信仰及其靈性精神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發展。在此起決定作用的并非文化交流意義上的“拿來”或“輸入”,而是其人格生成意義上與神對話及講通的“體驗”和“經歷”。所以,中國神學不再是復述傳教帶來的形式及內容,而歸根結底是表達自我識神識人的心曲和體會。這種神學將基于其信仰傳統之真諦,卻又不囿于其語言及象征符號之外觀。它是中國信徒對其生存及發展中與神相遇之現實感觸的流露和對其信仰之共識的傾吐。這里,教會神學家不同意像教會之外的一些中國人那樣對其信仰作“內”、“外”之別或“土”、“洋”之分。但要達到其中國“本色”的普遍認同,中國教會仍然任重而道遠。

第6篇: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儒學研究 價值 社會轉型

一、儒學源流發展

對于一種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往往伴隨著不同的注解。然而任何文化的產生發展,必定包含著當時的社會環境,來源于現實生活。而高于現實生活的文化,要融入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認同才讓文化得以發展。中國原始社會在考古資料中了解的映象,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發展過程。

“中國儒學”自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以來,已經有2500多年的發展歷史了。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又是與現實社會生活和政治狀態緊密相關聯的?!捌渖泼裥?,其遺風易俗易?!痹趯W術界更多人偏向,將儒家思想劃入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范的學說的范圍。

儒家思想注重宣傳,用仁義道德教誨廣大群眾,使之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幫助、互相體恤。其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當時的中國被大家普遍傳送的《三字經》里面,人們耳熟能詳的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蔽覀兛梢越忉尦桑總€個體的本性是向善的,是好的。并且,個體的善良性情具有普世價值和廣泛存在性。但是,因為隨后的社會氛圍的變更以及個人情況的變化造成不同個體行徑的異同,也就帶來了違反人性原本善良的原則。

縱觀整個在儒家思想觀,其中仁德思想是全部體系里最重要的環節。注重這個準則和理念是所有哦統治者以及致力于成大事者必須擁有的強有力武器。在農業文明的中國,儒學思想很好的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不管是何種機構、部門,不管是任何個體,只要超越了這個準則,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都是不能成功的。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這個準則一方面被引用到治國方略中,另一方面對所有的統治者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同樣,“禮”也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換個角度思考,每個個體的本性都是向善的,統治者無比要使百姓控制本人的行為,最大程度的讓統治走向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因此,儒家研究如果想讓人們知足,對自己自律,嚴格控制本人的行為,嚴格依據社會規范來辦事,必須要提供和諧、融洽的生活氛圍。以往的農業社會時代,因為儒家思想中高度注重禮數,有助于當時的國家一舉成為公認的禮儀之邦。

二、當代身份認同的危機

我是誰?從何而來?要到何處去?這樣的簡單疑問句構成了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身份認同。其基本含義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身份認同的危機普遍發生在“后殖民地人”隨社會的發展的一種身份混淆。在一段時期的殖民統治期內,殖民統治者隔斷了被殖民者曾有的歷史和文化,并帶來了殖民者所有的先進文明生活方式。當殖民者退出歷史的舞臺,面對已經習慣的殖民生活和未殖民的過去,被殖民者面臨著該如何選擇的問題。

我作為“我”的存在,我首先得認同我的文化。說一樣的話,寫一樣的字,有相似的生活習慣,與其他的文明一比較,當然覺得熟悉的親切一點,共有的身份認同。而身份的認同是比較出來的,沒有文化差異就沒有認同,從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自信,而不是在模仿誰誰誰。

三、儒學繼承和創新

儒家思想能夠傳承數千年而不衰,與當時的農業社會發展密切相關,亦可以說當時的社會文化與生產關系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儒家思想里面有一系列非常經典的觀念、詞匯、語句都蘊含著非常精辟的義理,并且被融入到那時的歷史社會環境下是很容易被理解的。過去的中國社會受益于儒學,今后的中國社會仍然可以向從中汲取智慧。

人類的文化知識是一種傳承積累的運動,也是與人類發展密切相關的反應物,是由人創造的。像儒家思想這種中國幾千年積累的思想寶庫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不要說今天,以后一代代的學子都會繼續到儒學寶庫中去尋求知識和智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是冷門,明天可能會變成大熱門。這種可能性可以說是絕對會發生的。當然,儒家文化避免不了傳承了與農業文明相適應的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向工業社會前進時,凸顯出來的不協調的地方。是很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當下不管哪種論調都是在一定研究積累基礎上誕生的。。年代在向前進步,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研究自然而然的就要向前發展和演變。不加調試的繼承,就是將文化束之高閣,終將被歷史摒棄。沒有摒棄與創新的文化,就不會發展,也難以促進社會的進步。儒家思想完全適用”現代社會是不對的,說“儒家思想過時了”也是不正確的。

第7篇: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范文

儒家思想的精髓對生涯規劃的啟迪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在各個歷史階段和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內涵影響。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儒家文化對中國當代大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人格魅力、構建人文思想和適應社會發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仁”即忠恕,以“仁”為本,是和諧發展之根本,下級要尊重上級、服從領導,上級要禮賢下士、善待下級,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寬恕、相互諒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為“仁”;“義”即道義,以“義”育人,則是指團隊精神的培養標準。任何一個發展較好的企業都離不開團隊成員的精誠合作,所以企業都希望招聘到有良好團隊合作精神的員工;“禮”即倫理,以“禮”待客,可以贏得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企業信譽,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自我,從而帶動企業的強大乃至國家的強盛;“智”即明慧,以“智”為貴,說的是發揮才干、勇于創新、不斷發展;“信”即信用,以“信”為貴,就是做人要講誠信,“信”是做人之本、興業之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有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初篩簡歷時發現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專業的絕大部分學生都曾經擔任過班長,仔細了解后發現,其實大家都是為了增加自己簡歷的“分量”,帶著不會被發現的僥幸心理偽造了“班長”的經歷,但當大家同時面對同一個公司的時候便露出了馬腳,導致的結果是這家單位沒有招收其中任何一個畢業生,此時用人單位已不是對某個學生不信任,而是對整個學校的整個專業都失去了信心。

儒家思想與生涯規劃的結合點

在構建中國特色生涯規劃體系之前,需要弄清楚兩者的結合點。儒家思想講求的是一種思維方法,一種為人處世的經驗,一種可以讓個人順利發展、社會和諧進步、國家強盛壯大的指導思想,是從學習生活、待人接物、處世為人、為官從政等各個方面揭示一些做人的道理。而生涯規劃需要的是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在個人與組織相結合的前提下,對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對個人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驗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時代的特點,選擇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發展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不難發現兩者之間潛移默化的關系,人們尋求的是適宜的生涯規劃,而儒家思想把做人做事兩方面都講得極為透徹,以“仁”為準則,做人做事坦坦蕩蕩,自然成事。

《為政篇》中有“君子不器”,講的就是生涯定位,生涯定位是生涯規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講的是關于職場關系的重要原則;“子欲養而親不待”是講生涯平衡;《論語?泰山》中,“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則是論述個人修養。我們在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首先要做好生涯定位,生涯定位需要從一個人終生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它不對考研、出國等具體的重要事件負責,而是著眼于長遠來指導人生的發展過程。正如“君子不器”中所說的,我們不能用單一的用途或成果來衡量全局的發展方向,要看得遠、想得多、考慮得全面。目前,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究其原因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具體來說就是學生的自身定位不準。有的畢業生盲目追求工作條件或待遇,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職業發展,頻繁跳槽,幾年后便會慢慢暴露出當初職業選擇的局限性。

吸納儒家文化精髓,完善生涯規劃體系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發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并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歐美國家傳入中國。作為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已經引起了各大企業的重視,并逐步被引入當今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就業教育中。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更多是注重群體利益,強調人性、和諧、仁愛的成分較多,如果不考慮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而將其理論生搬硬套到國人身上,其結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國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必須與我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相聯系,從其中探尋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建立所需要的支點,進而將其完善。

1.知己重在完善人性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保ā墩撜Z?里仁》)說的是有美德的人不會孤單,肯定會有人與他在一起。這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條行為準則,對于個人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它認為人立身處世要以德為本、為先,因而推崇那些道德高尚、品行端正者為“圣人”,而稱那些無道德、缺修養的人為“小人”。“德不孤,必有鄰”的思想還體現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孔子特別強調個體,認為只有個體的素質提高了,群體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在構建中國特色的生涯規劃體系時,在進行知己探索時,不僅要注重提高個人的專業技能,而且更要重視其道德修煉和心智發展,這樣才能使生涯規劃的效能最大化。

2.講究儒術,不忘誠信

社會越發達,對信用的要求也越高。倫理道德不僅是社會規范,更是社會資源。假煙、假酒、假學歷、毒大米、毒豆芽、毒奶粉……假到了禍國殃民,毒到了百姓痛心疾首,國家的信用資源被嚴重糟蹋。同樣,我們在一個企業立足、發展,也需要堅守誠信的原則,要對同事誠信、對企業誠信、對客戶誠信……即使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最起碼也要做到不傷害別人,所謂“利己不損人”,這雖是最低的要求,卻也不容易做到。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個性格,你會收獲一種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獲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將得到一個惡果。

3.企業生存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封建社會里,它一直是我國儒家學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中國傳統哲學揭示和運用客觀規律的術語。其中一些觀點和理念需要我們辯證地認識和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正確地汲取養分,從而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所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之道”運用于企業生存之道中有3層含義:第一,做任何事情要有度,不要走極端;第二,把握好矛盾雙方,保持矛盾雙方的統一協調,從事物對立的兩面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不偏不倚;第三,掌握好靈活多變的原則,并在事物的變化中看待問題,將遇到的事情放在當時的政策、形勢、狀態下來處理。這是構建中國特色生涯規劃中職業認知的基本,掌握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把握中庸之發展策略,也是培養自我職業情操的主要方面。

第8篇: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范文

一、儒家經濟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這里的“仁”有兩層涵義:(1)對人要有愛心,即“愛人”,由“愛人”演繹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因而對老百姓要“富之”、“教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對己要做一個完美的人。儒家理論強調重視個人的自覺,重自我約束,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有機地聯系起來,而且“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見利思義??梢钥闯?,儒家思想是以“仁”為基石的,追求一個和諧完美的社會。它重視個人修養,強調在國家和個人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從而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百姓的富足。

1.“見利思義、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在經濟社會中,個體和整體經常發生利益沖突,在傳統文化中表現為義利之辨。對于此,孔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某道不某食”、“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這是儒家最基本的義利觀點。

儒家并不反對人們追求物質利益,也沒有為貧窮辯護。儒家認為追求富貴是人的正常要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孔子也承認一個人如果安于貧困而沒有怨言是非常難以做到的,“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但是,儒家強調一個人的利益和財富的獲取要通過正當的途徑,“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要合乎于“義”,“義然后取”,這也意味著通過其他非正當渠道取得的利益是不“義”的。儒家思想告誡人們要“以義統利”、“見利思義”、“先義后利”,還強調以國家、百姓之利為義,“博施于民,而能濟取”、“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等,甚至當生與義發生沖突不能兩全時,寧愿“舍生而取義者也”,充分反映了儒家經濟思想中關注國家和民眾的利益原則。

看今日之中國,可以發現,在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收益時,許多“忘義”之人私欲膨脹,他們無視國家的法律法規,通過非法的手段來獲取自己的利益。目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一些政府官員和國有壟斷企業,以經濟市場化為借口,將部門的權力和利益相結合,擾亂國家的經濟秩序,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之一。

2.“均無貧”的利益分配觀。儒家主張社會財富的分配要合理調均。孔子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表明了儒家在國家分配制度方面的觀點:強調財富分配的均衡;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社會的貧困現象就會減少,則天下太平,國家無傾覆之憂。對此西漢董仲舒補充:“不患貧而患不均”,“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春秋繁露·度制》),強調社會財富分配不均是社會動亂的根源。

長期以來,對儒家的“均無貧”觀點一直都有異議,認為儒家的分配觀點就是吃大鍋飯,就是平均主義。這是對儒家學說的誤解,人人收入都相當、沒有差異,是忽視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忽視效率。宋代朱熹對孔子的“均無貧”思想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朱熹:《論語集注》),雖然他的觀點有明顯的封建意識,這是其歷史局限性所決定的。但拋開其局限性,用現展的眼光來看這個觀點,可以看到朱熹對儒家經濟思想的“均”的進一步解釋,即每個人得到他自己所應該得到的那一部分,得到他真正的勞動回報,如果是這樣的,那么社會將是“上下相安”的。這里,他明顯地強調了效率,而不是人們所說的“平均主義”。針對今天的中國,無論是國家的宏觀分配體系,還是微觀分配體系,都存在嚴重的問題,忽視了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已經嚴重地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儒家經濟思想中的“均無貧”觀點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3.“輕斂薄賦,休養生息”的發展觀。儒家經濟思想以“仁愛”為基礎,認為統治者首先要愛民,愛民就是以富民作為統治者的首要任務??鬃釉唬骸白闶?,足兵,民信之矣”(《論語·政理》),孔子希望統治者要“養民”、“富民”、“惠民”,要遂民之愿,足民之求,興民之利,使百姓能夠“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養生送死無憾”??鬃诱J為,民富與君富是統一的,他強調“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對于富民,孔子在提倡大力發展生產的同時,還要求統治者減輕賦稅,實行輕斂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

聯想中國的改革歷程,通過放權讓利,降低賦稅,釋放出被長時間壓抑的生產力潛能,國家、企業、家庭的財富存量都有了顯著的增長,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根本原因是政府采取了正確的富民政策,這是與儒家的“養民”、“富民”、“惠民”觀點不謀而合的。但自80年代末期開始,政府機構的膨脹,促使地方政府利用幾乎不受約束的權力通過亂收費,彌補機構的擴張所需要的經費,同時還滿足了某些部門的部門利益。

4.“富而教”的教育觀。儒家經濟思想中對國家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視的??鬃釉唬骸案恢?,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國之本也?!保ā墩f苑·政本》)。說明儒家思想已經意識到在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之后,首先應該是注重全民教育的發展,同時主張“有教無類”,要打破教育的界限,“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治長》)等教育思想,有助于對全民實施普及性教育,提高民族的素質,建立全民學習、終生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儒家的“先富后教”的教育觀對現代中國教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放眼世界,可以看到教育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事例。比如,二戰后的日本得以在一片廢墟上迅速地崛起,成為世界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國家實施全民教育戰略的成功,國民素質的提高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因此,國家富裕后應該如何發展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尤其對現代中國有著現實意義。我們認為,應該著重研究教育和教育發展的特性,關注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性,教育的真正內涵等,防止和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損失,提高教育的效率。

二、儒家經濟思想與中國經濟發展方略的融合

1.以“富民”和“均無貧”的思想作為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構建和諧社會。從歷史上看,中國的社會結構特征是“二元”結構,即“官”與“民”的利益之爭,可以說民富則國安,民窮則國亂。而富民政策的實質就是合理地分配國家和百姓的利益,因此說如何協調兩者的利益沖突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課題。

儒家經濟思想中關于利益分配與國家穩定與否有“抑兼并”和“不抑兼并”之說。“兼并”的含義是“兩極分化”、“大魚吃小魚”之類。主張國家嚴厲制止這種事態的為“抑兼并”,而主張國家放任自由的為“不抑兼并”?!耙旨娌ⅰ迸c“不抑兼并”其實是體現國家的宏觀分配與再分配制度,采取什么樣的制度顯示了統治者的治國方略和國家的經濟環境。

可見,制定正確的國家分配制度,建立相應的再分配體系,保障人們得到應有的物質利益、自由和個人尊嚴,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非常之重要的。結合中國目前現實情況,我們認為中國首先是采取“富民”政策,然后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再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在使民富的同時,做到“均無貧”,利用財政轉移支付來賑濟和幫助社會的弱勢群體,調和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以達到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目標。

2.以“見利思義”來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觀念。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所有人的行為必須遵守國家法律,維護公共利益和經濟秩序,合法地獲得收入。而中國現實的市場狀況是:(1)目前經濟活動中存在大量的欺詐、偷稅漏稅,更有甚者為一己之利,不惜違法亂紀,損害他人的利益的現象,除了在道義上進行譴責外,還需要運用法律的手段進行制裁;(2)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權力實施地方保護主義,極大地擾亂了市場秩序。

因此,除了在社會上樹立儒家的“見利思義,重義輕利”、“義然后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競爭理念,反對“見利忘義”,使之成為中國建立市場經濟所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同時,進一步用市場的方法替代行政權力,并且健全法律法規,用法律來保證市場的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的經濟秩序。

3.以“先富后教”的思想來發展和普及教育。儒家的“先富后教”觀點實際上是一種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中國現在的教育發展狀況可以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狀況來比喻,也就是說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的比較快,教育質量比較高;而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不但沒有保持以前的發展趨勢或跟隨全國教育的總體發展趨勢,反而呈現逐步下滑的狀態。全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同樣呈現“東高西低”的特征,表現為各地教育的發展狀況好壞與經濟發展有著很高的相關性。

第9篇:儒家思想中仁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 核心思想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214-01

《樂記》一書是中國傳統音樂思想的典型著作,是中國歷史上較為全面和完整概況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書籍,在這部書籍中記載了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這一思想自產生后,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的核心思想。下面就先從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開始說起。

1 天人合一的含義

關于天人合一這以思想的解釋,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天與人本身就是一體的,認為天人應該合一;另一種解釋是天人是相通的,顯示中國析學在天人關系上的關注,而其中又以“天人合一”最為重要。這里所說的天指的是自然世界中的萬物,而人則指的是自然萬物中的生命,合的意思是兩者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融合的。

天人合一思想來源與氣的一元論,不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都認為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比如: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這里的一就是氣。老子認為有生于無,無為道,有為氣、宇宙萬物都是氣所成。由此可知,氣是萬物之根源,而天人合一就源于此。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漢代哲學家董仲舒思想中,董仲舒認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就是最早的關于他天人合一的記載。其實在此之前,《周易》及先秦諸子的論述中也有很多天人合一思想的雛影,他們都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協調和統一的,是一種生命的共同體,不論是遠古時期還是后來的先秦時期,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引導著人們。

2 天人合一思想在傳統儒家音樂美學中的表現

中國音樂藝術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自然,從樂器的材質上看,琵琶、二胡等都是木制材質,這些材質都源自于大自然,且這些樂器的構成方式都是直接連接而成,沒有任何的金屬連接的方式。從中國古典音樂的表現手法及內容上來看,每一種表現手法都流露出對大自然的態度和想法。就表現內容來看,中國古典音樂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描述自然與生命的,這部分內容的形象主要是回歸大自然,在風格上往往強調山水以及田園的生活。另一種則是以描述花鳥植物為主的音樂,這類音樂更多的是以田園樂曲為主,重點描述田園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系。

天人合一就是回歸大自然,那么為什么大自然能夠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核心呢,其實這與中國長時期的農民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系,長時期的農業經濟是的人們與自然搭成立緊密的聯系。中國音樂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誠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一般,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對應的,人與自然一直都是相互聯系,互相關聯,共生共存的,而人身為能欣賞萬物的觀照者,“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昔與子之所共適”,這種將生命回歸于自然之中的審美態度,就是中國音樂藝術的精神所在。

儒家思想對音樂美學的核心是,和孔子在評價《關雎》時說:“樂而不,哀而不傷”,其意思就是關雎這個音樂給人的感覺是平和的,是適中的,沒有超出一定的界限,因此,就能體現出和的思想。其實儒家思想中和的音樂核心,更多的是強調音樂的中庸思想。荀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他認為音樂在動蕩時期可以鼓勵每一位將士英勇對抗,而在和平年代,更可以讓每個人以禮相讓,在古典音樂的內容和形式上,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往往將和放在第一位,其內容往往以不超越和這一思想為基礎,而音樂的藝術形式則被擺在第二位。中國傳統音樂的這一和的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的影響極為重要,儒家思想將和這一理論甚至當做音樂藝術的唯一真理。

受和這一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音樂主張將人的思想作為影響世界萬物的主要動力,《樂記》作為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認為音樂是由間組成的,間是源自于人內心世界,認為人心想到的是世間萬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因此,儒家思想認為音樂一定要以人的主觀思想為主。“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薄稑酚洝愤@句話就恰恰反映出儒家思想中對情感的重視,他們認為一部音樂作品最重要的是情感和品德修養,然后才是技藝,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擴展音樂素質,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更為重要。

3 天人合一思想在墨家音樂美學中的表現

與儒家思想中極力主張以“和”“善”的方式對待音樂相比,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學派墨家對待音樂恰好相反,他們將“非樂”作為音樂美學的主要觀點。所謂“非樂”就是不承認音樂的價值,認為音樂不應作為人們的主要生活方式,人們應該禁止各項音樂活動,他們認為音樂不僅不能很好的治理天下,反而會“其樂越頻者,其治愈寡”,就是說長時間的進行音樂活動,會影響帝王治理國家,對國家的管理有百害而無一利。

從表面上看,墨家這一反對音樂的音樂美學思想看似不能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從本質上看,也是符合的。墨家之所以提出這一美學觀點,主要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的,當時的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后,很多音樂活動的開展都是一些社會高層階級人們進行的一項活動,而這些人進行音樂欣賞時,就不能“興天下之利”,更不能治理天下,因此,墨家大力制止音樂的傳播。從這一原因中我們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治理天下就是為了讓天與人合二為一,治理天下就是讓天與人處理好和諧的關系。另外,由于在當時音樂不可能為全部人民服務,因此,也就不能實現天人合一,所以墨家在自己的思想中大力提倡非樂思想。而這種非樂思想也正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種解釋,即為了實現天人合一而進行的非樂思想和活動。

總之,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的影響非常大,至今影響中國音樂的核心思想美學是關于中國傳統音樂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這種思想是中國幾千年來美學思想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動力,作為現代人,只有充分認識和理解傳統音樂中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才能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中的社會上進一步發揚中國音樂藝術,為全球音樂文化作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進.中國不同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2(1):30-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五月激情丁香网| 136av导航| 日韩欧美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23| 91极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91精品91久久久久久|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免费看|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xxxx性视频|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无广告| 亚洲欧美卡通另类| 麻豆国产入口在线观看免费| 性色av无码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 jizz中国免费| 欧美乱强伦xxxxx高潮|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igao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作品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的网站| 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精品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播放| 久久久国产精品四虎|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久草福利资源站| aaa免费毛片|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恋老小说我和老市长| 亚洲另类小说网| 高清日本撒尿xxxx| 天下第一社区视频在线观看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