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紅經濟文獻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大數據 陜西省 物流業 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259.2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背景
2014年12月末,《經濟參考報》報道:國家將鼓勵民營資本參與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推動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在智能配貨、全自動物流配送、產品可追溯及在線調度管理等領域的應用。目前,我國有關大數據物流方面的研究大部分處于理論階段,主要研究大數據對物流企業資源、能力、環境要素的影響。因此,在行業經濟發展新形態的背景下,如何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優化陜西物流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競爭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運作管理能力,實現陜西省物流產業升級并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陜西省所面臨的重大機遇與挑戰。
2相關概述
2.1大數據與云物流綜述
大數據是IT行業術語,是通過各種功能渠道收集匯總的多樣化的、海量的信息資產,為企業、組織、國家等用戶提供決策參考,進而有助于企業商業價值、社會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國家與組織公共管理職能等的充分發揮。
梁紅波在《云物流和大數據對物流模式的變革》中將云物流定義為基于云計算應用模式的物流平臺服務。在云平臺上,物流公司、服務商、設備制造商、行業協會、管理機構、行業媒體、法律機構等都集中整合成資源池,各種資源相互展示和互動,按需交流,達成意向,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2物流與經濟協調發展綜述
在國內,有關物流與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區域物流系統,包括:區域物流系統的機理、區域物流系統協同和整合、物流業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國外其研究偏向微觀層面,即從企業物流的角度出發,通過供應鏈管理活動展開。研究方向包括:運輸與儲存問題、物流費用分析、物資調運、排隊模型、物流節點選址、裝卸搬運合理化、生產管理活動等。
3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陜西省物流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議
3.1推進物聯網發展
物聯網通過高新信息技術與設備將物流環節的貨物、設備等與互聯網相連,進行通訊與信息交換,從而達到智能識別、貨物跟蹤、信息處理、動態監控等效果。推進物聯網發展,有利于對物流業務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中貨物、人員、設施設備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并通過物聯網整合信息資源,通暢信息流,便于企業對生產、物流、售后等環節做出快速響應與戰略調整,及時滿足顧客需求,提高企業增值服務能力。基于物聯網的智慧物流的發展,可以實現信息流超前于實物流,進而通過物流產業變革與提升,為陜西省區域經濟協調、一體化發展奠定基礎。
3.2 基于大數據與云計算打造云物流
大數據與云物流相結合的促進陜西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模式有供應鏈物流一體化模式、虛擬無水港模式、物流企業聯盟模式。供應鏈物流一體化模式主要是實現企業制造、銷售、物流之間集成共享、協同調度的目的,有助于打破區域經濟發展界限,實現一體化協調發展。虛擬無水港模式主要是通過大數據、GPS、RFID、EDI、GIS、GPRS等技術,實現陸港-海港等港港之間空間、政策、電子口岸一體化,促進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物流聯盟模式主要是通過集中中小企業物流資源,實現物流一體化服務,增強區域物流業務整合能力,滿足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3.3 加快陜西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
雖然陜西省交通運輸廳印發的《關于交通運輸推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在2015年基本建成交通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但是具體落實情況有待提高。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有助于陜西省貨源、車源、倉儲、多式聯運等物流信息的集聚,為實現海量數據的收集與發掘,及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云物流的實踐應用發展奠定基礎。信息資源的共享還能夠縮短企業時間與空間距離,促進陜西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4總結
重要生產要素之一的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個行業與業務職能領域,這是大數據的時代特征。作為IT行業繼物聯網、云計算后又一項技術革命及“互聯網+”的創新2.0時代背景產物,大數據在促進物流產業信息流發展,緩解日益增長的物流需求與有限的物流資源之間的矛盾,有效整合物流資源,提高物流服務效率,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從而促進陜西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以上幾方面的有效實施,可以為大數據時代物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與政策、技術支持,實現陜西省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轉變的戰略目標,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當前和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基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大數據技術、云物流模式把陜西省物流產業打造成技術密集型的生態物流、快捷物流、智能物流,縮短與國內國際先進物流技術之間的距離,提高陜西省物流服務水平、物流資源集聚能力,進而促進陜西省物流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紅波.云物流和大數據對物流模式的變革[J].中國流通經濟,2014(05).
[2] 魏繼華.大數據應用對物流企業競爭力的影響研究[J].商業時代,2014(22).
【摘要】 信息收集處理能力是藥學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探討了提高藥學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途徑。對藥用植物學、生藥學、藥物經濟學等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在討論課、見習課、實驗課的教學中增加了學生對信息收集處理的實踐。同時,在教師科研課題研究與教材編寫中,對學生加以指導,培養其信息收集處理能力。通過培養藥學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以提高其綜合素質,并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關鍵詞】 藥學教育;信息收集處理;教學水平
【Abstract】 It’s basic for pharmacy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The channel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Educ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in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oeconomics,moreover,the practice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creased in discussion lesson,probation lesson and experiment lesson.In the meantime,students were guided to cultivate their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scientific topic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Eventually,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improved by this and the whole teaching level was also promoted.
【Key words】 pharmacy education;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teaching level
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的世紀,信息社會需要的人才應具備四種能力,即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國內外醫藥高等院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良好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醫藥高等院校要適應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斷探索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的高素質醫藥人才的途徑[14]。
本研究對藥用植物學、生藥學、藥物經濟學等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在討論課、見習課、實驗課的教學中增加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與處理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與教材的編寫,從而培養和提高其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另外,在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中對學生進行輔導,通過對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希望通過上述實踐提高藥學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1 藥學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實踐的目標
通過提高藥學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途徑的研究和實踐,實現學生獲取信息、識別信息、儲存和整理信息以及應用信息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源和網絡資源,進行信息的收集;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調查問卷和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信息的收集。第二,經過各種途徑收集到的信息,內容雖然很豐富,但必須進行加工、整理。教會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分類和保存。第三,信息的利用有很多方面,一般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教會學生如何加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如直接引用、分類比較和概括綜合,完成文獻綜述和研究論文的撰寫。
2 培養藥學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實踐
2.1 加快圖書館的建設,改善網絡教學環境
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我們加大了成都醫學院圖書館和藥學院圖書室的建設力度。館藏書籍和專業中外科技期刊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信息查詢的需要。同時,成都醫學院圖書館還加快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建設現代化電子閱覽室,引進各類中外文全文及文摘數據庫20余個,數據總量超過2 000 GB.學生可通過網絡方便地閱讀各類文獻。
成都醫學院的實驗室、教室等處均可方便地上網,可充分滿足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授課的需要。學生可充分利用局域網查閱資料、學習和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介紹學科最新研究進展,引導學生通過科技文獻的查詢,掌握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
我們對成都植物園、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植物園和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圃中的藥用植物進行了數碼攝像;還對峨眉山、長白山、黃山的藥用植物資源進行了科學考察,并拍攝了大量野生藥用植物的數碼相片。我們對數碼相片按科分類,并附加了相應的文字說明。同時將經過整理的野生植物數碼相片上網,形成了較具特色的藥用植物網上資源庫。我們還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收集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學資源,結合已有的資源,經有效整合后進一步完善了我院藥用植物學網上課程資源,供教師和學生閱讀學習。
2.2 改革藥學實踐教學,深化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
藥學教育重視實踐育人,我們在藥學的實驗、見習、實習中加強了對學生技能的培養,重視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們對生藥學見習進行了改革,教會學生如何設計調查報告,利用中藥材市場進行相關信息調查,調查結束后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撰寫調查報告。同學們反映見習效果良好,寫出的市場調查報告質量也較高。如第四小組江敏等同學的實習報告獲得了高分,內容包括見習目的、見習時間、見習地點、見習要求、見習過程、見習感受與體會、建議等,見習報告結構完整,分析問題得當。對薔薇科重要中藥材的品種、來源、產地、采制、價格、炮制品、功效及銷售情況等相關信息都有詳細記載,所得調查結果有一定實際指導意義。
在藥用植物學的實習中,要求同學們將所學的植物分類學知識應用于植物園植物和藥用植物的識別。例如,在成都植物園藥用植物實習時,要求同學們仔細觀察薔薇科月季、仙人掌科仙人掌、小檗科枸骨、豆科皂角等植物的刺,根據所學的分類學知識,通過查閱參考書籍或利用網絡資源來判斷是葉刺、枝刺或皮刺,并說明判斷的依據。同學們根據所學的知識,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獨立完成研究結果是對藥用植物學見習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
2.3 引導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和教材的編寫,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
在老師參編教材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吸引一些有興趣的同學參加教材的編寫工作,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如我們在編寫科學出版社的《案例版生藥學》教材中,將一般生藥瓜蔞、黨參、南沙參、茵陳、、艾葉、野、小薊、大薊和蒲公英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編寫工作的任務分配給5位藥學學生,每人負責2味生藥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編寫工作。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
在老師的科研中,選擇一些有研究興趣的同學參加教師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培養科研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將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的部分研究內容分解成幾個小課題,讓學生分組承擔。在課題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完成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收集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查閱參考文獻解決實際問題,老師則發揮引導者的作用。
2.4 改革學科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培養學生信息素質
我們對藥物經濟學考核評價體系進行了改革。學生在完成藥物經濟學的學習后,利用其所學的藥物經濟學原理和知識,選擇其感興趣的問題,確定論文題目,查閱資料后,撰寫藥物經濟學研究論文。學生成績主要由其撰寫的藥物經濟學研究論文來評定。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對學生查詢資料,收集整理資料,撰寫論文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培訓。學生反映通過藥物經濟學的學習,不僅學到了藥物經濟學的相關原理與知識,同時其信息處理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得到了較大提高。
我們在天然藥物化學的教學中設置了討論課。教師精選某些專題,指導學生查閱國內外文獻獲取信息,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寫出文獻綜述。教師組織學生在討論課上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學生文獻綜述和討論課的表現作為其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學生在討論課上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學能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3 展望
通過加強對藥學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培養的實踐,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特別是在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今后,我們將繼續探索培養提高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新途徑,總結在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培養實踐中成功的經驗與不足,并針對不足提出改進方案。將可行的經驗向其它學科推廣,通過提高成都醫學院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來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和學院的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鄒開軍.中醫藥大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途徑[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9,11(4):6869.
[2] 朱霞.對大學生信息素質及提高途徑的思考[J].中國科技博覽,2009,25:200.
[3] 吳紅.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3839.
小編發現很多作者對論文的參考文獻都不是很重視,都認為只要把論文的內容寫好就可以了,參考文獻就隨便寫幾個,這樣寫出來參考文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本篇主要介紹了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鹽堿地論文寫作時提供方向。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林巖。鹽堿地發展能源作物蓖麻產業的可行性與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12.
[2]徐慧。鹽堿地產權安排的農戶行為響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2.
[3]鄭永宏。滄州濱海區鹽堿地整理模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4.
[4]李取生,李秀軍,李曉軍,王志春,宋長春,章光新。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治理與利用[J].資源科學,2003,01:15-20.
[5]徐慧,黃賢金。土地利用政策與鹽堿地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3:154-160.
[6]楊福,梁正偉。關于吉林省西部鹽堿地水稻發展的戰略思考[J].北方水稻,2007,06:7-12.
[7]張培通,李春宏,郭文琦,張恒友。江蘇省構建沿海灘涂鹽堿地甜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的設想[J].江西農業學報,2013,02:17-20.
[8]李汶蔚,董先治,陳詩琪,劉美麟,彭夢楠。吉林省鹽堿地作物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16:150.
[9]楊富億,李秀軍,王志春,趙春生。東北蘇打鹽堿地生態漁業模式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04:183-186.
[10]姜麗芳。鹽堿地改造項目績效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22:17-18.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趙國臣,郭唏明。吉林省重鹽堿地生態農業及人才培養事業科技與示范[J].農村天地,2000,06:32.
[2]秦韌,王學鋒,劉樹堂。鹽堿地改良研究進展-東營市河口區“上農下漁”改良模式[J].當代生態農業,2005,Z1:32-34.
[3]李彬,王志春,孫志高,陳淵,楊福。中國鹽堿地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02:154-158.
[4]岳耀杰,張峰,張國明,張化,徐品泓,王靜愛。濱海鹽堿地利用變化與優化研究--以黃驊市“臺田-淺池”模式為例[J].資源科學,2010,03:423-430.
[5]徐仁海。內蒙地區次生鹽堿地防治措施的探討[J].中國水利,1962,09:22-28.
[6]吳寶新。鹽堿地水果生產的經濟效果[J].新農業,1980,15:26-27.
[7]薛鳳霄,閻贊堯。應縣鹽堿地的綜合治理[J].山西農業科學,1983,08:5-6.
[8]付興國。從土地規劃角度談黃淮海平原鹽堿地資源的開發治理問題[J].河南科技,1983,06:8-11.
[9].東北及內蒙四省區水利科協作鹽堿地改良技術討論會會議紀要[J].內蒙古水利科技,1984,01:2-4.
[10]陳秀玲,方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與經濟效益[J].中國水利,1984,02:25-26.
[11]伍黎芝,底艷。干旱區鹽堿化土地整理工程實證研究--以陜西省蒲城縣鹵泊灘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農業工程學報,2005,S1:179-182.
[12]金連勝。吳橋縣在鹽堿地上創出噸糧田[J].河北農業科技,1990,04:5-6.
[13]楊力。遼寧省紫豐葡萄第二次協作網會在省鹽堿地所召開[J].鹽堿地利用,1986,05:46+6.
[14]尤彩香。大力開發利用沿海鹽堿地擴大棉花種植面積[J].中國棉麻流通經濟,2012,01:10-12.
[15]王文杰,賀海升,祖元剛,趙修華,楊磊,關宇,許慧男,于興洋。施加改良劑對重度鹽堿地鹽堿動態及楊樹生長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9,05:2272-2278.
[16]關元秀,劉高煥,王勁峰?;贕IS的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改良分區[J].地理學報,2001,02:198-205.
[17]羅廷彬,任崴,謝春虹。新疆鹽堿地生物改良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干旱區研究,2001,01:46-48.
[18]張建鋒,張旭東,周金星,劉國華,李冬雪。世界鹽堿地資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06:32-34+111.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劉陽春,何文壽,何進智,沈振榮。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進展[J].農業科學研究,2007,02:68-71.
[2]李茜,孫兆軍,秦萍。寧夏鹽堿地現狀及改良措施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7,33:10808-10810+10813.
[3]賀海升,王文杰,朱虹,祖元剛,張衷華,關宇,許慧男,于興洋。鹽堿地土壤改良劑施用對種子萌發和生長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11:5338-5346.
[4]劉建紅。鹽堿地開發治理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08,12:51-53.
[5]吳立全。鹽堿地改良模式現狀與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02:51-52.
[6]賈廣和。鹽堿地綜合整治與開發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04:112-114.
[7]馬奔,黃賢金,陳志剛,呂曉,王佳麗,徐慧,張墨逸。區域鹽堿地改良技術的農戶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基于江蘇省濱海鹽堿區133戶農戶的調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3,02:202-210.
[8]郭世乾,崔增團,傅親民。甘肅省鹽堿地現狀及治理思路與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04:75-79.
[9]牛東玲,王啟基。鹽堿地治理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2,06:449-455.
關鍵詞:青年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D432.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4-09
一、引言
國外志愿服務萌芽于19世紀初,在“二戰”后得到迅猛發展。它最初起源于戰爭救護、重建家園、安置孤兒等與戰爭相關的救助活動,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涵蓋環境保護、維護和平、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等多領域的綜合服務,服務水平及服務內涵上都升到一定高度。
在我國,自1994年團中央成立中青年志愿者協會以來,我國志愿服務工作正逐步步入正規化、組織化、規范化軌道,青年志愿行動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宗旨,為社會做了大量踏踏實實的工作,形成了“關愛行動”“西部計劃”“陽光行動”“海外計劃”“暖冬行動”“節水護水計劃”六大品牌活動。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也蓬勃發展,現有團體會員340個,包括常務理事單位38個、理事單位119個;個人會員717名,包括常務理事55名,理事224名。由此可以看出,青年志愿服務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并在社會建設和國家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一般認為,青年志愿服務可以有效彌補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的內在缺陷。因此從政策導向上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年)》(簡稱“十三五”規劃)在第六十六章中明確提出:鼓勵青少年更多參與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2016年重點工作,其中第七項明確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依法規范發展社會組織,支持專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發展。團中央和團廣東省委《學校共青團2016年工作要點》均明確提出:創新開展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支持各地各學校在扶貧幫困、大型賽會、生態環保等方面開展志愿服務工作。
因此,基于青年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的時代要求,本文擬對國內外關于青年志愿服務的研究,特別是近十年關于青年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的研究成果進行回顧并簡要述評,為青年志愿服務的創新發展研究提供一定借鑒。
二、國外研究綜述
關于現代志愿服務的起源時間,學界至今仍有爭議,有學者認為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也有學者主張起源于19世紀的宗教慈善活動,但學界高度統一的觀點是,西方是現代志愿服務的起源地。至今,國外發達國家的志愿服務活動已逾百年時間,在國際上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社會聲譽,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運作機制和國際慣例。
國外關于青年志愿服務研究的主要領域集中在青年志愿服務的參與機制、管理機制、組織機制、支持保障體系構建、國際化合作等幾大方面,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也有學者把國外的志愿服務研究概括為三類:志愿服務的緣 起、發展及其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研究,志愿服務與民主、政治的關系研究,志愿服務與經濟的關系研究。
歸結起來,國外關于青年志愿服務的研究、起步早、范圍廣、程度深、影響大、研究成果豐碩,相較于國內,至今仍處于領先地位,可為我國青年志愿服務創新發展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借鑒。
三、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現代意義上的青年志愿服務,萌芽于20世紀80年代。1987年,全國青年志愿者服務熱線在廣東上線,由此開創了青年志愿服務先河。1989年,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道誕生全國第一個社區志愿服務團體。1990年,深圳市誕生全國第一個正式注冊的志愿者社團――深圳市義務工作者聯合會。1992年,佛山市首次在香港義工的幫助下成立“義工團”,1994年,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正式成立。至此,中國青年志愿服務事業蓬勃發展,相關研究也逐步展開和深入。
目前,在知網近15年中(2002―2017)以“青年志愿服務”為主題精確檢索的文章有2628篇,研究范圍涉及青年志愿服務的方方面面,歸結起來,國內近15年關于青年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志愿服務歷史發展與現狀研究、相關背景下的創新研究、關系研究、比較和啟示研究、綜述類研究和實證研究六個方面。具體如下:
(1)歷史發展與現狀研究。譚建光(2013)、諶學軍(2012)、梁綠琦(2015)分別對黨的十后青年志愿服務發展、高職院校青年志愿服務開展、我國青年志愿服務興起與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2)相關背景下的創新研究。韓雪梅、劉艷英、唐凱(2016),付娟(2015), 陳全成、韓涌泉、周文青(2012),許巖(2013)均從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背景視角對青年志愿服務體系和機制進行研究;而徐靚(2008)、王芳(2006)主要探討在和諧社會視域下如何進行青年志愿服務創新;周茜霖(2013)在《新媒體的發展對青年志愿服務的影響》一文中主要探討了新媒體對青年志愿服務發展創新的影響和路徑研究。
(3)關系研究。龍永紅(2015)、毛立紅(2014)均在研究中專門探討了青年志愿服務創新與青年發展和成長成才的關系;成睿(2010)則關注了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與大學生人格發展的關系;譚建光(2004)則著重闡述了全球化與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創新發展之間的關系。
(4)比較與啟示研究。祁楓雪(2015)、白宏亮(2009)分別對中日、中美青年志愿服務進行了比較研究;張鋒(2014),張燕玲、張曉紅(2012),劉洪玲(2009)則著重研究了國外青年志愿服務的成功經驗和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青年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的啟示;陳素文(2008)、張麗霞(2000)則聚焦于中外青年志愿服務現狀、活動的比較與借鑒。
(5)綜述類研究。胡凱(2015), 肖強、羅公利(2012),胡雅娟(2011), 龔萬達(2010)分別以不同時間節點和時間段(10年、20年),對我國志愿服務研究做了詳細綜述;郝亞鑫(2016),梁杰華、杜立操(2012),祝小遷、竇賢琨(2012),則側重從大學生志愿服務這一視角對相關研究進行綜述。值得一提的是,龔萬達于2010年發表于《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國外志愿服務研究綜述》一文,是對國外志愿服務進行綜合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6)實證研究。丁勇、譚建光(2015),劉興旺(2010)均以中山市青年志愿服務為例,總結青年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的經驗教訓;劉思博、汪彩霞(2011)則從廣東省佛山市桂城街道的微觀角度解剖城市街道青年志愿服務的創新與發展;郭曉葵、施瑤、陳少杰(2015)以河北大學為例,對高校志愿服務促進社會養老公共事務創新發展進行了專項研究;范亞鋒(2014)以青島2014世園會為例,分析了我國大型社會活動志愿服務管理的發展瓶頸及創新路徑。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國內關于青年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的研究中,基于實證角度的研究本身較少,且主要以省市(如深圳市、中山市、佛山市等)、學校(如河北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黑龍江東方學院等)、大型活動(如世博會、青島世園會等)為實證案例。
四、對國內外研究的總結性述評
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關于青年志愿服務的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體現出起步早、范圍廣、程度深、影響大等特點,對青年志愿服務與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社建設、文化融合等的關系作了深刻的探討和論述。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成果,國外在青年志愿服務的定量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已經達到了非常精確的地步。
相比較而言,國內的研究起步至今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還處于比較初步和淺顯的階段,體現出起步較晚、涉及范圍廣而不專、研究不夠深入、沒有形成理論體系等特點。有關青年志愿服務的研究多停留在歷史發展與現狀、存在問題、經驗介紹和實證分析等層面,并且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內容等方面尚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研究體系。當然,研究的相對滯后與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起步較晚以及我國公民社會的發育程度不足有關。
總結國內外的研究狀況,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建議:一是國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志愿服務研究比我國的現有研究更加深刻、精確和發達,其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加以引進和借鑒;二是在引進和借鑒的過程中,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立足我國的國情,克服“水土不服”的情況;三是我國目前關于志愿服務的研究相對落后,但不能盲目追求短期的“井噴式”發展模式,而應該夯實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研究和創新。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青年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需要立足于我國的國情,堅定主流意識形態和思想基礎,汲取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理論成果,運用科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相適應的志愿服務理論研究體系,推動中國志愿服務事業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郝亞鑫.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相關研究綜述[J].學理論,2016(1):93-94.
[2]譚建光,周宏峰.中國志愿者:從青年到全民――改革開放30年志愿服務發展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9(1):76-81.
[3]張燕玲,張曉紅.國外志愿服務發展趨勢[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2(6):25-31.
[4]祝小遷,竇賢琨.近十年來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12(2):109-113.
[5]肖 強,羅公利.志愿服務研究綜述[J].中國成人教育,2012(2):5-9.
[6]龔萬達.國外志愿服務研究綜述[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36-41.
[7]龔萬達.志愿服務20年――中國志愿服務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2010(11):87-91.
【關鍵詞】休閑體育;和諧中原;意義;作用
前言
體育是反映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具有構成和推動作用。因此探討和挖掘休閑體育的健身健心功效,倡導人們從事休閑體育活動,對其身心健康、心理和諧有著良好作用,對維持社會穩定、構建健康和諧中原也具有重要意義。休閑體育在構建和諧中原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本研究通過調查休閑體育的開展狀況,研究其與身心健康、自我和諧、生活滿意感的關系,探索休閑體育的特征和基本規律,為更好的開展休閑體育運動提供對策,為體育運動在構建和諧中原的作用提供理論依據。
1.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休閑體育的特征和基本規律,為體育運動在構建和諧中原的研究中促進作用。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綜述方法
通過對鄭州大學圖書館ISI外文文獻檢索、中國期刊網及搜索引擎的相關檢索,確定與本文有關的參考文獻,并對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確立自己的研究目標以及研究重點。
1.2.2訪談法
針對有關問題,對有關專家和職業人群進行訪談和咨詢。
1.2.3邏輯分析法
運用邏輯方法對所觀察的現象和數據進行邏輯處理。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休閑體育與生物和心理價值
2.1.1休閑體育與生物和心理價值
堅持科學的休閑體育鍛煉能夠使全身各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得到改善,有益于預防慢性疾病和促進康復。積極參加休閑體育鍛煉,不僅能刺激和增強神經系統的指揮協調能力,更好的適應各種環境刺激,改善某些器官功能上的缺陷,促進各組織器官向更完善的生理功能發展,而且可以預防神經功能萎縮,改善平衡和協調功能,能更好的預防疾病發生。和諧中原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的和諧狀態。和諧中原反映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的具體體現, 是實現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必須要求,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結果。
2.2休閑體育的發展現狀和對促進和諧中原經濟發展的作用
2.2.1 休閑體育的發展現狀
采用《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I-GS)》、《自測健康評定量表(SRHMS)》、《自我和諧量表》、《一般生活滿意感量表》對766名職業人士進行了調查,各量表重測信度檢驗和內部一致性系數均在0.75以上。結果發現:(1)大多數人的休閑生活方式主要以靜態的讀書、看電影電視為主,休閑生活單調,運動休閑較少。(2)職業人群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比率占86.7%;運動性休閑體育活動是職業人群參與休閑體育的主體;參與場所多為免費場所,參與動機主要是娛樂消遣、緩解身心緊張疲勞和強身健體。(3)不同年齡、學歷之間健康狀況存在顯著性差異,51-55歲25歲以下及研究生學歷人群得分略低。(4)參與休閑體育的動機、鍛煉次數、休閑體育人口和參與休閑體育的態度進入對自測健康總分的回歸方程。
2.2.2 休閑體育促進和諧中原的經濟發展
休閑體育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俄羅斯, 休閑體育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 9%, 在英國為1. 7%。休閑體育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判斷一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除了要看這個產業對GDP 增長的貢獻率, 還要看這個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成績。如: 2001 年北京市體育經營收入106. 4 億元, 實現增加值45. 5 億元, 占全市GDP 的1. 6%, 在體育中的就業人數達56 000 人; 1998 年在上海市體育產業總產值53. 87 億元, 增加值16. 47 億元, 占當年該市GDP 的0. 45% 。另外,不同所有制的企業紛紛投資休閑體育產業,人們群眾對健身娛樂、競技觀賞和體育用品的需求愈來愈旺,體育產業規模迅速擴大, 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2.2.3 休閑體育促進人與人和人與社會的和諧
休閑體育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休閑體育多數是在開放的、沒有利益沖突、人們容易獲得一個平等、宜人、輕松的交際平臺。在這樣的情景中,更易彼此容納接受,改善人與人的關系。休閑體育有利于市民社會角色轉換, 消解社會等級等層面上的歧視和差異。人們在城市內參加各種體育休閑活動時, 暫時轉換了原來的社會角色,實現一種大眾平等的關系,這種方式推動和加速社會健康持續快速的發展。
休閑體育運動可以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緊張,造成精神壓力很大,如不及時釋放壓力, 就會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引起社會矛盾。據國內外有關調查, 人的越軌和犯罪行為大多在余暇時間內發生。有報道證明,許多國家的球迷,在有精彩的足球比賽之夜,社會犯罪明顯減少。引導人們從事休閑體育,可以使公民的身心素質在余暇時間內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可分散和轉移社會問題。
3.結論與建議
體育能夠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增進友誼;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溝通和團結;能夠促進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和國家的和平。休閑體育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推動作用,對構建和諧中原有著廣泛的精神意義和人文意義。很多人已經認識到每項健身運動都有著自己特殊的意義。休閑體育可以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類身心的協調發展;可以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有減少犯罪,穩定社會的社會功能和促進和諧中原的經濟發展。根據我國社會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地調整發展策略,在促進國民身體素質提高的同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對于我們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仲廣, 盧昌崇. 基礎休閑學[M] .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
[2] 于可紅, 梁若雯. 從休閑的界定論休閑體育[ J] . 中國體育科技, 2003(1) .
相關熱搜:經濟管理 經濟管理專業
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在二戰后,隨著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發展。我國旅游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21世紀,旅游信息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旅游管理的一個方面,我國學術界對快速發展的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過檢索較新的相關文獻,對研究情況進行綜述。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作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國內對其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學者們探討了許多相關的概念,例如,劉文波等(2000)探討了旅游網絡化經營,曹軍輝等(2001)探討了信息化決策,傅細三(2009)探討了旅游信息化,比較接近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的探討。劉曉虹等(2001)認為旅游業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業領導部門統一組織和規劃,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資源,提高服務質量,加速旅游經濟發展。此外,還有鄭向敏(2002)對“旅游企業信息化”的探討,等等。
二、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它是推動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眾多學者探討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錢益春(2001)都認為旅游業的信息密集性決定了信息化發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認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時代的客觀要求。
一些學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術對經濟活動的重要意義。呂寶水、王菊園(1999)分析了信息技術對鐵路旅游的意義,楊麗(2002)說明了信息技術在旅游統計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具體的地區案例研究中,一些學者分析了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說明了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陸亦農等(2000)對新疆旅游業的探討,廖真萍等(2001)對云南旅游信息網絡的分析,等等。
三、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現狀分析
從現狀來看,我國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存在著不足之處,理論界對此進行了探討。
對于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總體情況,孫靜(2003)認為中國旅游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的主要問題是信息化模式單一,與經濟發展不協調;胡云(2004)認為我國旅游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是:整體水平不高,東西部發展不均衡,技術應用不成體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設的人才;盤紅華(2008)結合我國旅游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與趨勢,對旅游信息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張補宏等(2011)論述了旅游信息產業這一新業態的形成、發展及其在發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動我國旅游新經濟的發展和促進低碳旅游的健康發展。
在地區案例中,石長波等(2009)認為黑龍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經濟、技術等方面已經具備了建設目的地營銷系統的充分條件;王楊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設的情況、存在的問題;廖鐘迪(2011)總結廣西開展旅游信息化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旅游信息化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對于信息化網站的建設,楊春宇等(2002)認為我國旅游網站發展要解決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問題;劉慶廣等(2004)認為我國旅游網站存在總體發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緩慢、效益不高、信息庫應用功能單一等問題。
四、發展對策研究
對于我國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如何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如何適應旅游的要求,眾多學者從多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對策。
對于我國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總體方面,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成劍英(2003),胡云(2004),孫靜(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討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現代化,完善信息網建設,行業管理要規范等發展對策;孫靜(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規律、加強對企業員工的教育和培訓等發展對策。
對于網絡營銷管理方面,趙云昌(2001)強調要以人為本,轉變管理模式的發展策略;楊絮飛(2001)探討旅游業網絡營銷的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的組合策略;史靈歌(2004)認為中小旅游企業電子商務實應加強有關各方的協調與溝通,政府應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以電子政務促電子商務;王嘉(2006)認為在新經濟時代,推動旅游行業的信息化建設重點是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強化信息開發,保護網絡營銷。在具體案例上,林衛紅(2000)對廣州旅游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的發展進行了探討,要理順體制,建立權威性的旅游綜合信息網。
一些學者從信息技術的角度來探討對策,張美英等(2003)認為旅游信息化發展應建立旅游信息數據庫。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務系統的數字化對策。在地區實例中,羅怡(2001)認為應結合GIS和網絡技術,來設計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統,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資源信息系統的原則、結構、設計等。
五、研究簡評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對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較廣泛的,當前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在我國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相關概念眾多,從一個方面說明了該領域研究的多樣化。
2.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范圍廣泛、充實,學者們探討了許多方面的內容,例如電子商務、信息咨詢、網絡營銷、信息管理等等,都與旅游經濟管理信息化相聯系。
【關鍵詞】綠色商業 發展模式 綜述 研究框架
在關于中國綠色商業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的資料收集和整理過程中筆者發現關于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研究文獻極少,然而關于綠色商業和商業模式的文獻和研究成果頗豐。本文將關于綠色商業和商業模式兩方面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
關于綠色商業研究的現狀綜述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一百提出“發展綠色商業”并創建了“綠色商業發展基金會”,開始了我國“綠色商業”的新紀元,“綠色商業”成為商業的時尚。自此,“綠色商業”的研究拉開了帷幕,曹靜(2000)進行了“商業綠色營銷市場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論商業企業的綠色經營”的思考,熊凱(2004)明確提出“綠色商業”的內涵,從商品及商業配套設施、商流與物流、營銷三方面進行分析。此后柴艷萍等(2006)從環境倫理和商業的角度提出構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商業的構想,朱成鋼(2006)指出應該“建立與綠色消費相適應的商品流通業”;特別是2006年中國商業經濟學會與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聯合組織“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戰略”課題的研究,引起了學者和業界的廣泛關注。
劉建湖(2007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提出構建“以綠色商業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體系”,強調了綠色商業的產業經濟生態功能,沈小靜、宋超(2010)對我國商業綠色采購體系的構建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商業綠色采購的概念,認為商業的綠色采購主要是在商業流通過程中,以批發和零售為主要業態的商業流通企業應采取對環境最小化的不良行為,從外部獲取商業企業所需的產品和服務,即商業流通企業以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方式從外部獲取綠色產品和服務用于銷售和自身使用的行為;在2007年第二屆中國綠色商業發展高峰論壇學術交流中,高觀分析了“綠色商業發戰略問題”,周殿昆論證了“構筑綠色商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等學術觀點,這些研究成果和觀點從宏觀視覺論證和詮釋了綠色商業對我國的商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并從理論上探討了綠色商業事業在我國商業經濟實踐中的發展前景、機制構建和實現路徑。2010年首屆中國綠色商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論壇會議全面總結了我國綠色商業創新發展經驗和成就,通過行業論壇峰會巨大推力,進一步提升了一批優秀綠色商業企業的品牌形象,為中國綠色商業創新發展樹立了標桿,促進了商業企業綠色品牌的自主創新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提升。
部分學者還對我國綠色商業的發展障礙進行了深刻分析和論證。主要的研究結論有:企業缺乏綠色營銷運作的的動力和能力使得綠色商業難以推廣;綠色商業作為一種商業模式與經濟發展水平錯位;消費者綠色消費觀念滯后;綠色市場秩序混亂、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規范等制約著綠色商業的發展進程。寧薛平、文啟湘(2007)對綠色消費障礙進行了分析,構建了綠色消費模型,提出綠色消費障礙類型,諸如市場需求障礙、價格障礙、消費環境障礙。
關于商業模式的研究現狀
商業模式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現在1957年,但對于商業模式的研究直到2000年才引起國外研究者的廣泛重視,2005年以來我國學術界對商業模式的研究掀起熱潮。目前關于商業模式的研究日漸成熟。Osterwalder等提出了商業模式演化的五個階段。目前,有關商業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商業模式的概念、要素和類型。王偉毅、李乾文從創業視覺對商業模式進行研究,提出商業模式是創業者創意開發的最終成果,對商業模式的本質進行了研究(2005)。Michael Morris等(2003)指出,商業模式具有生命周期,包括規范期、強化鞏固期、適應期、修正期和再造期。何駿對上海社區商業進行研究,把上海社區商業發展模式歸納居住區商業模式、街坊型商業模式(2007)。2005年商務部頒布了《關于加快我國社區商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側重點,對我國城市社區商業發展模式的現狀和改革作了深刻、獨到的分析。陳紅華(2005)分析了國內外社區商業的差異性:國外社區商業以購物中心為主,一般通過政府合理規劃,布局經過嚴格設計;而中國社區商業以住宅底商為主,往往是開發商獨立操作,布局隨意性很強。李曼(2006)從社區商業發展的優勢進行了研究,提出社區商業具有的優勢在于它是整個城市商業信心相容的基礎,是未來商業重要的投資對象和商業地產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途徑。張曉娜(2008)對社區商業選擇的商業模式進行了研究。梁云(2009)對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城鄉市場網絡化模式、供應鏈網連接模式、產業聯動模式、小城鎮商業模式、龍頭企業(市場)帶動模式,并以重慶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
目前,理論界對我國綠色商業的研究和商業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不夠系統,鮮有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不夠,技術操作層面上的較多,缺乏多學科的理論支持,理論深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對我國綠色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研究非常必要。
中國綠色商業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框架設計
以中國的綠色商業模式為研究對象,以多學科理論為依據、構建綠色商業模式體系,轉變商業業態類型以引導和培育我國消費市場,提升我國商業的國際競爭力,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中國綠色商業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的主要內容及重點、難點。首先,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視覺、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對相關概念、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主體進行界定,并對管理控制理論進行闡述。
其次,為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模式體系進行構建,這是該研究的核心內容。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運用商業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等理論,深入分析綠色商業的特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的有效結合,明確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趨勢。第二,分別從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結構維度和關系維度出發,研究綠色商業體系的構建及相應商業模式的設計,結合政府推動、企業自主行為以及消費者需求的發展趨勢,構建出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評價體系,從而建立起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控制平臺。第三,為政府綠色商業發展的合理規劃及企業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選擇提供建設性意見。第四,從外部評價和自我評價兩個層次,建立科學的管理評價體系,通過實時的評價、反饋,使我國綠色商業發展模式得以規范,不斷修正管理控制體系,更好地推動我國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廣泛運用。
再次,在深入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理論研究的結論進行實證檢驗,結合實際案例對綠色商業發展模式進行實證研究,總結出成功經驗,查找問題,給出建議。
實證研究工作量很大,費時費力,調研數據的取得有一定難度,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構成要素龐雜,梳理取舍困難,確定綠色商業模式評價體系要素和標準復雜,構建評價體系難度大。
中國綠色商業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理論框架設計。研究方法方面:首先,運用多學科交叉分析法,如經濟學、新經濟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系統論等多學科理論對綠色商業發展模式進行探討;其次,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理論和模型相結合,在構建理論框架的基礎上,選取多個省份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區、城鎮綠色商業進行訪談、問卷、實地考察等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第三,比較分析的方法,對比分析傳統商業模式和綠色商業模式,總結綠色商業模式的發展趨勢;第四,典型案例法,選取有代表性的綠色商業企業,設計相應的研究框架進行剖析,提出改進建議。
研究思路方面:在相關文獻梳理基礎上,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以多學科理論為依據,以綠色商業為主線,以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研究為目標,充分分析綠色商業的體系構建,歸納出綠色商業模式的評價體系,并設計科學的評價體系對綠色商業模式的發展進行實時評價、反饋、修正和動態優化。最后結合實證研究的結果和具體案例,為政府和企業提出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選題一:移動直播
參考方向:移動直播技術升級、秀場直播模式分析、移動直播內容產業分析、傳統媒體移動直播試水。2016是視頻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聯網公司、媒體在布局直播時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實在是個太大的主題,雖然不能方方面面都進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將關注點聚焦在某一具體領域,比如以《華盛頓郵報》為例分析媒體轉型中的直播運用,再比如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的社交直播等等。
選題二:VR虛擬現實+內容
參考方向:數字媒體VR報道實踐、VR紀錄片的生產與分發、國內媒體VR新聞創新案例與應用前景。當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話題,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盤超大的棋,各個巨頭紛紛入局,不管是VR硬件設備,還是VR內容生產似乎總有無窮的潛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寶”VR。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數字化媒體如何運用VR進行多元化新聞報道呈現形式?VR內容生產的現狀、前景與憂慮?更酷的同學是不是還可以學習美國大學生做個VR畢設?期待你們的腦洞!
選題三:資訊短視頻
參考方向:國內短視頻創業綜述、青年用戶短視頻消費習慣調查、社交時代短視頻的傳播特征。有沒有發現一夜之間,短視頻火了,網紅、垂直行業、社交巨頭...入局者甚多。媒體人轉型投身短視頻內容創業,更讓大家對短視頻領域充滿好奇。短視頻為什么這么火?為什么這么多媒體人將創業目標置于此?短視頻是如何帶來大規模流量的?互聯網、媒體巨頭又是如何布局短視頻大棋的?……多看看相關研究,你或許會有更多靈感。
選題四:突發新聞報道
參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報道突發、直播在突發報道中的作用、突發報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實方法論。近幾個月國際國內突發新聞不斷,面對這樣的突發新聞,媒體作何反應?如何報道?運用什么先進工具來提高報道效率?社交媒體如何聚合消息?發揮何種作用?成為“報道主力”后又對這個傳播版圖有著怎樣的影響?……當下全新的傳播環境中,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問題。
選題五:IP價值
參考方向:媒體如何用IP思維打造新聞產品、特稿的IP變現之路、玄幻劇IP的營銷與發行。將IP譽為當下互聯網行業的掘金礦似乎也不為過。“IP是個筐,什么都能裝。”看看暑期檔熱播的各大電影、電視劇哪個不是IP改變的功勞?里約奧運只知道follow寧澤濤、泥石流,卻沒發現體育愛豆背后的巨大IP價值?布朗熊、可妮兔超可愛,可她們同屬的LINE“帝國”卻靠IP衍生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年輕人,看劇看奧運看電影玩的不亦樂乎時,可別錯過值得研究的論文選題哦。
選題六:新聞編輯室“黑科技”
參考方向:外媒編輯室如何運用AI系統提升效率、聊天機器人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全球機器人寫作發展綜述。諸多媒體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新聞編輯室的工具改革,無論是《紐約時報》的數據分析系統Stela,英國智能內容服務軟件Echobox,還是具有寫稿、聊天功能的機器人,它們都在嘗試提高編輯室的工作效率,最終實現傳播效率的最大化。深入研究一下國內外媒體的編輯室工具改革,新聞業務小能手說不定就是你!
選題七:數據新聞
參考方向:媒體數字報道創新(以里約奧運報道為例)、社交傳播環境下數據新聞的創新范式。
數字新聞仍是當前新聞報道的一個熱門方向,從剛剛過去的里約奧運中便可看出端倪?!都~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NBC、BBC等一票大佬媒體都使出渾身解數在數字新聞上做足功課。對新聞實務感興趣的童鞋不妨多多關注這個領域。
選題八:粉絲經濟
參考方向:SNH48的粉絲經濟模式研究、社交媒體在粉絲經濟中的作用、粉絲研究:新型粉絲關系下的粉絲權力。隨著現在以TFBOYS、SNH48為代表的各類男團、女團的崛起,粉絲經濟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粉絲權力如何將偶像團體推向名利的高點?偶像團體又怎樣運用“粉絲經濟”來穩固自己的根基?……這些或許都是值得你研究的問題。
選題九:網絡綜藝
參考方向:網絡綜藝與電視綜藝的對比分析、網絡綜藝的營銷之道(以《奇葩說》為例)、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互聯網+模式創新。近年來傳播環境的改變催生各種傳播內容、傳播形態的轉變,網綜作為當下的一支娛樂力量借助移動互聯網大勢迅速崛起。網綜領域似乎從來不缺新玩法,賣污、神后期等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綜術不斷出現,沖擊著我們的接納能力。
選題十:媒體從業狀況
參考方向:媒體人生存狀況調查、海外數字媒體裁員背后的問題。關注媒體人從業狀況的童鞋看過來!媒體轉型的當下,當無冕之王的光環褪去,媒體人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他們過得還好嗎?他們都在干嘛?媒體裁員已經從傳統媒體蔓延到數字媒體了嗎?這些令人揪心的問題,你或許可以通過對媒體人的量化研究與深入訪談入手。
[關鍵詞] 人民幣;匯率變動;農產品出口;影響
[中圖分類號] F752 [文獻標識碼] B
面對世界經濟的徘徊低迷,G20杭州峰會提出以對外貿易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手段之一,而在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中,匯率作為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對外貿易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如此,匯率的變動還可通過對外貿易的影響對國內就業和經濟產生很大影響。人民幣對各種匯率的基本穩定是穩定我國對外貿易投資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和日本是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其中的農產品貿易更是雙方貿易的主體,人民幣對日元的匯率變動對雙方農產品貿易是否會產生影響以及產生怎樣的影響成為研究的主要方面。
一、形勢分析與文獻綜述
(一)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變動分析
2012年5月29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宣布完善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日元交易方式,發展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日元與人民幣的直接交易于2012年6月1日在東京和上海兩個市場啟動,發展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有利于形成人民幣對日元直接匯率,降低中日雙方經濟主體匯兌成本,促進人民幣與日元在雙邊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有利于加強兩國金融合作,支持中日之間不斷發展的經濟金融關系。從以下圖1可見,2005年我國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時,100日元可以兌換7.45元人民幣,此后兩年連續下降,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日元對人民幣金額開始逐漸增長,從2008年的兌換額6.74元一直增長到2011年的8.11元,而從2012年日元和人民幣實行直接交易開始,日元對人民幣開始貶值,并且貶值幅度較大,從2012年的100日元對7.90元人民幣下降到6.33元,到2014年已經突破6元關,降低到5.82元,總之,人民幣對日元匯率波動頻繁且波動幅度較大。
圖1 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變動趨勢
注:日元對人民幣匯率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2015年的數據來源于人民銀行網站,為100日元對人民幣匯率。
(二)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現狀分析
中國和日本作為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也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國家。從圖2可見,日本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地,2005年時從中國進口農產品額為79.27億美元,2006年時就已經突破80億美元,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農產品進口受到影響,2009年從中國進口農產品額下降到76.87億美元,此后連續3年大幅度上升,到2010年時,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額達91.48億美元,比2009年增加了15億美元,2011年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額已經突破100億美元,2012年更是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19.77億美元,盡管受世界經濟停滯的影響,從2013年開始日本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額下降,但日本從中國進口農產品額仍然在100億美元以上,日本仍然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地。
圖2 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
注: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外貿易司網站,單位為億美元。
(三)文獻綜述
朱小梅、田賢亮、王紅玲(2006)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人民幣對日元名義匯率變動對中日農產品貿易影響,得出人民幣對日元貶值即會增加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也會導致中國從日本進口農產品增加的結論。陳龍江(2007)考證經CPI平減后的人民幣實際匯率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的影響,考證的結果是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與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實際出口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趙翊(2011)運用簡單的線性回歸研究認為人民幣對日元升值使得我國對日本的農產品出口減少,人民幣對日元貶值,中國初級農產品出口比重下降。龐曉飛、嚴小強、閆毅(2013)研究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中國與日本、美國和歐盟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人民幣對日元匯率上升使我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減少,人民幣對美元與歐元匯率上升使對美國與德國農產品出口增加。李妍、周淑芬(2014)研究人民幣對日元名義匯率變動對雙邊農產品進出口的影響,人民幣匯率變動與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反向變動,與中國對日本農產品進口正向變動。以上綜述表明對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變動對雙邊農產品貿易影響的研究較多,并且研究角度各不相同,本文主要研究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變動對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額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與分析模型設定
根據經濟學理論,本幣幣值的上升,以本幣表示的出口商品在折算成外幣時,出口商品外幣價格上升,使得出口需求降低,相反,本幣幣值的下降,使得以本幣表示的出口商品在折算成外幣時,出口商品外幣價格下降,使得出口需求增加,總之,人民幣對日元升值,有利于我國從日本進口農產品,而不利于我國對日本出口農產品;人民幣對日元貶值,不利于我國從日本進口農產品,而有利于我國對日本出口農產品。另外,從以上的圖1和圖2可見,2005年至2007年間,100日元換得人民幣減少,即人民幣對日元升值,我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沒有降低反而增長。2008年開始人民幣對日元開始貶值,貶值持續到2012年,同時中國對日本出口農產品額持續上升,符合本幣幣值下降會導致出口增加的原理。2012年以后100日元兌換人民幣額減少,人民幣對日元升值,2012年后中國對日本的農產品出口額也減少,也符合本幣幣值上升會導致出口減少的原理。
根據以上分析,構建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變動對中國對日本出口農產品額的以下模型。
InEX=β0+β1InER+μ (1)
在式(1)中,EX表示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ER表示人民幣對日元名義匯率,并且用直接標價法表示;β0表示截距,μ為隨機誤差項,β1表示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對人民幣對日元名義匯率(直接匯率)變動的彈性,為了消除異方差,以上數據均作對數處理。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提出以下推論:
推論:在直接標價法下,人民幣對日元匯率的上升意味著人民幣對日元貶值可能會促進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的增長,則有β1>0。
三、數據來源和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自2005年匯改以來每一年的變動量和變動幅度都比較大,所以本研究采用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季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外貿易司網站,單位為萬美元;人民幣對日元名義匯率的季度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采用直接標價法,為100日元兌換人民幣金額數。
(二)實證分析
1.變量的平穩性檢驗(ADF檢驗)
如果用非平穩的經濟變量建立回歸經濟模型可能會使模型出現虛假回歸,而大多數經濟變量是非平穩性的變量,因此,為了防止偽回歸模型的建立,在建立具體的實證模型前要對上述經濟變量進行ADF單位根平穩性檢驗。
通過觀察各變量原數列曲線圖確定變量lnEX和變量lnER都是只包括常數項(Intercept)而不包括趨勢項(Trend),滯后期的選擇按照AIC準則和SC準則進行。
每個變量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在表1中,序列lnER和序列lnEX的水平序列的ADF值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都大于其臨界值,因此原序列lnER、lnEX的單位根假設被接受,它們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從表1看,序列lnER、lnEX的一階差分序列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它們的ADF值都小于給定檢驗水平的臨界值,單位根假設被拒絕,所以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即{lnEX}~I(1)、{lnER}~I(1),下一步可以進行協整分析。
2.變量之間協整檢驗
在對各時間序列進行了穩定性檢驗后,接下來還要對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均衡關系進行檢驗以建立協整方程,由于是檢驗兩個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所以采用EG兩步法進行檢驗。
第一步用OLS法估計長期均衡方程,為了消除模型的自相關性,通過廣義差分模型可以消除自相關,消除自相關后建立的含有一價和二階差分項的長期均衡模型如下:
InEXt=207079.5+11829.82InERt+0.169312AR(1)
+0.757095AR(2) (2)
R2=0.798249 F=50.11689(F統計的伴隨概率為0.000000) DW=1.795026
經過廣義差分后的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通過了F檢驗,并且DW值較大,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第二步對模型的殘差項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
表2 殘差項單位根檢驗結果
注:檢驗形式中,c表示截距項,t表示含趨勢項,k表示滯后階數,檢驗結果中*,**,***分別表示在1%、5%、10%的臨界值上序列平穩,
由以上表2可見,殘差序列e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它的ADF值都小于給定檢驗水平的臨界值,單位根假設被拒絕,殘差序列e是平穩的,所以變量lnEX和lnER是協整的,以上式(2)建立的變量lnEX和lnER的長期均衡關系成立。
3.誤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以上的EG兩步法證明了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協整關系的存在證明這些變量之間不僅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而且短期均衡關系也存在于變量之間,也就是存在誤差修正模型表達式。那么以lnER為誤差修正模型的解釋變量,以lnEX為誤差修正模型的被解釋變量,用最小二乘法建立誤差修正模型表示變量間短期動態關系,結果見下式(3)。
ΔInEXt=3856.6+9157.475ΔLnERt+14623.51ΔLnERt-1
-0.811392ΔLnEXt-1-0.092137ECMt-1 (3)
R2=0.632572 F=15.49462(F統計檢驗的概率值為0.000000) DW=1.850577
在式(3)中,方程通過F檢驗、DW檢驗,與長期均衡關系式相比較,各變量回歸系數更符合經濟意義,回歸結果表明,滯后一期的誤差修正項ECM(-1)在5%和10%水平上顯著,誤差修正項ECM(-1)的估計系數為-0.092137,符合反向修正機制,表明lnEX與lnER長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9.2137%被修正,誤差修正項以反向調整力度為0.092137將短期非均衡狀態恢復到長期均衡狀態。
四、結論
通過以上長期和短期模型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實證結果驗證了人民幣對日元貶值,即100日元兌換人民幣越多,模型中的lnER增加,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都可能會使中國對日本出口農產品額增加這一推論。從短期來看,人民幣對日元匯率短期內每貶值1元,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將增加9157.475美元,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對日元匯率長期內每升值l元,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將增加11829.82美元;以上分析表明,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變動對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的確有影響,長期影響比短期影響更顯著。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變動對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的影響短期影響不大,影響存在滯后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會越來越大。
第二,從短期修正模型可以看出,上期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對本期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有影響,上期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每增加1美元,會使得本期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減少0.811392美元,這種影響比較大;從短期誤差修正模型看,上期人民幣對日元貶值對本期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也有較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比本期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變動的影響還要大,上期人民幣對日元每貶值1元,會使得本期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增加14623.51美元。因此,不僅要考慮本期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變動對本期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的影響,更要考慮上期人民幣對日元匯率變動對本期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額的影響,采取措施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是有必要的。
[參 考 文 獻]
[1]朱小梅,田賢亮,王紅玲.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以中國與日本農產品貿易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6(9):51-55,62
[2]陳龍江.人民幣雙邊實際匯率與農產品出口:以對日出口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7(1):41-48
[3]趙翊.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日農產品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濟觀察,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