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業經濟增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國工業經濟;動力機制轉換;分析與研究
在社會的發展中,工業的生產是國家經濟的核心,在經濟增長、勞動力轉移以及生產率等方面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推動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轉換,是國家打造經濟升級的關鍵所在。而我國的經濟同我國的國情一樣都處于發展中階段,工業的內外不條件在根本上已經發生了變化,導致結構失衡就成為了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路上的阻礙。所以將工業經濟增長動力體制進行有效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實現新型驅動增長模式,從而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建設再添光彩。
一、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形成的原因
就現在的形式來看,中國工業經濟投入主導的增長動力機制的根源就是政府的主導和投資驅動的增長。在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地方政府對當地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控制,為了提高當地區域的經濟增長的速度而下發了各種優惠政策,希望能夠大力的引進投資來促進工業經濟的增長,這樣就會更一步的突出了政府的主導能力以及投資驅動的工業增長方式的特點。因此就進一步形成了以資本要素投入主導型工業經濟的增長方式。
二、我國目前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缺點
1.降低了增長效率,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地方政府為了給工業投資提供價格獲得更低的資源,就給予了更多的優惠政策,這樣長期以往就會嚴重阻礙的工業經濟的增長效率。然而對工業投資進行地區性的財務補貼或是提供一些惠民政策,就會導致地區行產能過剩的問題加重,使地區資源的負載壓力過大,工業生產性資源在整個工業產業中是配置效率有所降低。另外,地方性補貼的競爭和資源低價競爭就會給一些效率較低的企業獲得重新生存發展的機會,就使得本應該被競爭淘汰的企業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就在根本上阻礙了企業在市場競爭競爭力上的優勢,所以說,這種方式不僅使好的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從一定的角度上來講對資源也是一種嚴重的浪費。
2.降低工業內的資源配置
在工業經濟的發展中,與上述引進各類工業等現象相反的一種極端方式就是政府抑制或直接淘汰那些效率相對較低的企業。政府部門對資源要素有一定的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決定土地礦產等資源在工業內部或是企業之間的分配和調動,另外政府部門還可以在具有新工藝、新技術的企業中進行重點的扶持和幫助,進而就加快了一些效率較低或是生產方面落后企業的滅亡速度。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原則,還造成了不顧自身發展情況而盲目的去追求新工藝、新技術的現象,將一些市場中的需求商品逐步歸類為淘汰商品,不能夠很好的根據需求生產的發展呢原則進行工業的生產,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競爭力的發展,降低了工業內的資源配置,從而加重了產能過剩的問題。
三、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缺點的建議和對策
1.政府要對市場制度進行合理的完善
政府在下發一系列政策時,首先要理清工業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加快要素市場的改革,將原有的政府主導要素分配的局面進行有效的改革,使市場在要素資源的配置中 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推進地區的制度,明確土地產權,根據國家的相關國定對土地的管理進行合理有效的完善,防止要素的價格不合理等現象的發生。
2.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
政府要讓市場發揮出優勝劣的作用,積極的創建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就使企業在不斷創新中改進其生產效率。要想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就要將一些不必要的審批和程序取消,讓不同規模的企業也要擁有合理公平的競爭機會。與此同時,要保障企業的知識產權,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并且要完善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對知識產權的執行力度。政府還要防止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確保企業能夠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也使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更加的和諧,企業的發展在其作用下更加輝煌。
四、結束語
在我國經濟發展不斷加快的同時,工業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的進行更新。我國的工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體,其發展的好壞就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業企業要想能虺ぴ兜姆⒄梗就要適應當代的經濟發展需求,將原有的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進行一定的創新。就目前而言,政府主導以及投資驅動的工業經濟增長方式才是阻礙工業增長效率的根源。所以,政府必須在市場方面建立相應的制度管理體系,讓市場在其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從而促進技術的創新。
參考文獻:
[1]江飛濤,武鵬,李曉萍. 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J]. 中國工業經濟,2014,05:5-17.
[2]原磊. 推動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轉換[J]. 中國發展觀察,2014,07:16-19.
[3]來佳飛,楊祖增,馮潔. 浙江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機制轉換研究[J]. 浙江社會科學,2016,04:144-147+14+160.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經濟學家依據制度-經濟增長理論對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計量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Daniel Kaufmann、Aart Kraay和Pablo Zoiodo-Lobaton(2002)所采取的殘差分析方法。該方法認為,(1)技術以及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所引起的績效的變化都是制度變化引致的結果;(2)在勞動力、資本投入總量相對外生的環境中,通過估計生產函數所計算出來的殘值或全要素生產率(TFP)反映了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大小;(3)在計算出殘值(或TFP)之后,可以建立具體的制度變量模型,分析出它與設定的具體制度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反映不同制度變化的作用。我們采用該方法來研究中國工業制度變遷的經濟績效。
我們首先建立工業經濟生產函數Y=Ae[λt]K[α]L[β],對該方程取對數得:
LnY=LnAO+λt+αLnK+βLn1+u
將1978~2001年區間的工業資本存量(K)、勞動力量(L)以及工業總產值(Y)帶入方程計量,得到無規模約束函數:
LnY=7.107+0.08t+0.04LnK+0.06LnK (1)
(3.502) (0.22) (0.198) (0.213)
R=0.998 Ad.R Square=0.996 F=1655.748
表1 制度變量與全要素生產率
附圖
資料來源:前3項根據《統計年鑒2002》計算,后1項根據計量算出。
正則化得到。α=0.4,β=0.6,由此建立殘差方程:TFP(t)=exp[InY(t)-αINK(t)-βInL(t)]得到1978~2000年全要素生產率(TFP)。我們將與工業經濟密切相關的制度變量界定為:市場化程度(MRL)、非國有化水平(NSOW)、開放程度(ORL),其分別定義如下:(1)市場化程度(MRL)。用投資的市場化指數表示,即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投資”三項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來表示;(2)非國有化水平(NOSW)。用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由于統計數據的限制,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來表示;(3)開放程度(ORL)。經濟運行的外向化水平,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開放程度的通行指標是對外貿易比率,即出口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它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貿易和分工的程度(參見表1)。以制度變量為自變量,TFP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可得到方程:
附圖
可以看到方程顯著性很好,但DW過大,顯然存在自相關問題,即制度變量之間并不是相互完全獨立的,市場化程度、非國有化水平、開放程度是在相互作用中變遷的。我們可以采用零回歸方法來解決估計,以考慮變量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其中k是零回歸的參數對方程進行處理。表2是隨著k值的不同,得到的不同回歸系數和R方的估計值。
表2 零回歸k值和系數估計
附圖
從表2可以看到當K=0.5時,各項系數相對穩定,由此得到新的回歸方程(方程中QYS=TFP)
附圖
從標準化方程可以看到,非國有化水平是引起TFP增長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對方程(2)與(4)進行對比,可以進一步得到非國有化水平不僅是TFP增長最為核心的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市場化和開放程度制度變化的原因之一。
二、TFP變動趨勢與所有制結構
如果將1978~2001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與TFP增長率結合起來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1)TFP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呈現高度的正相關,TFP是決定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之一;(2)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率和TFP增長率有兩個波動周期,第一個波動周期是1978~1990年,其最高點在1984年,最低點在1990年;第二個波動期是1990~2000年,最高點是1992年,最低點是1999年。這種經濟增長率和TFP增長率波動模式與我國工業制度改革的步伐是一致的:1984年工業體制改革在全國全面展開,承包制對于大中型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承包制在制度上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使這種制度改革的邊際收益逐漸遞減,到1990年承包制的制度效應基本為負,使TFP轉入最低點。1991年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目標的確定、1992年股份制企業改革全面推廣以及推動鄉鎮集體企業的政策大規模出臺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提高了整體TFP增長率,其后,雖然國家在1995年出臺了一系列大中型國有企業改革措施,推行了“抓大放小”以及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等措施,但是股份制改革的制度邊際效應遞減現象是十分明顯的,因此,自1996年后,整體工業TFP急劇下降,1999年到達谷底。
表3 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分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狀況
附圖
注:各種生產要素產出彈性都為0.5
工業企業的整體TFP增長率為什么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持續下降?制度變遷的邊際效應逐步下降呢?這種計量結果與人們一般的感覺有很大的差異。因為1995年以來對國有企業所進行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抓大放小”以及其他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措施應當大幅度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繼而提高整體工業經濟效率。從表3的內容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工業企業整體TFP增長率20世紀90年代中期下降的最為直接的原因——TFP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1984年的改革使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的TFP增長率全面提升,到1988~1992年期間,國有企業的TFP卻大幅下降使整體TFP增長率到1990到達谷底。1992~1996年集體企業很高的TFP增長率使整體工業的TFP增長率保持較高水平,但是該期間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之間的效率差距卻已很大。1996~2001年,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TFP增長率同時急劇下降使整體TFP增長率到1999年陷入谷底。
三、產業結構、市場結構與財務績效
結合上述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適當發展非國有經濟是未來工業經濟增長的核心之一,其方法很多。一是大幅度提高非國有經濟的自我發展,推進各種非國有資本進入生產領域;二是加大“抓大放小”力度,強化中小國有企業改制,推進一部分國有企業民營化;三是強化國有股份制企業股權多元化,使非國有股權增加。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這些方法基本上是同時并舉的,但是非國有經濟比重的增加并沒有遏止TFP增長率下降的趨勢。其中的深層次原因需要我們進一步對中國不同產業的產權結構以及市場競爭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1》資料,用R代表重點企業年末生產能力與整個行業總產量之比,表示不同行業的市場結構。如果R>1,表示重點企業的生產能力大于整個行業的產量,該行業產量過剩,其他企業的進入將使該行業的市場擁擠度以及過剩加劇。如果R>1,表明該行業給小企業留有一定的空間,或者說市場的擁擠程度較弱。
從1998~2000年不同行業企業數量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R>1的行業中,除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紡織業等行業以外,其他很多行業的企業數量并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例如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以及電子設備行業。為什么出現了這種反常現象呢?我們結合各行業的所有制結構狀況可以得到答案。
根據1998~2000年企業數量和2000年不同行業所有制結構狀況的數據,我們可以以企業數量近幾年的增加狀況為標準,將行業分成兩組與相應的所有制結構進行回歸分析,一是將企業數量減少的行業與該行業的國有經濟比重進行回歸;二是將企業數量增加的行業與非國有經濟比重進行回歸,得到下列兩方程:
附圖經濟比重)
R=0.503 F=7.116
這兩個計量方程雖然并不十分顯著,但它們仍可以表明,行業數量的變化與行業的所有制結構有密切關系——國有企業在主導行業中的撤退是這些行業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而非國有經濟的擴展是這些行業企業數量擴張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回歸是針對不同行業的,因此這種關系并不表明在同一行業中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相反這些關系反而反映了這樣一個現象——國有經濟比重很高的行業,行業企業數量減少率越高,新生的企業數量(一般為非國有經濟)就越少;國有經濟比重很低的行業,行業新生企業(一般為非國有經濟)的數量越高,國有經濟壟斷的行業(煤炭采選業、木材及竹材采選業、石油天然氣、石油加工、煙草加工等)企業數量的變化并沒有帶來非國有經濟的進入。同時,我們結合各行業的市場競爭指數R的情況可以看到,在R>1的行業中,除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紡織業以外,其他行業的企業數量并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表明:雖然很多行業已經出現了嚴重市場過度進入和過度擁擠的現象,但是,非國有經濟企業仍然在不斷的增加。這意味著存在這樣一個“悖論”——在產權制度安排上更富有激勵約束效率的非國有經濟有“非”理性的投資沖動,不斷地進入過度擁擠的行業。這種“非”理性我們可以用這些進入行業的財務指標進一步加以說明。對于近3年企業數量增加的行業,我們把特殊行業(如橡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以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剔除后,將其企業數量增長率(QYZZL)與行業工業成本費用率(GYCBLRL)進行回歸,得到下列方程:
附圖
該方程可以初步說明,這些行業企業數量的增加并不是這些行業的投資效益很高導致的,相反,在財務狀況越差的行業,企業進入越多(當然,這不能說是行業財務指標的惡化導致了新企業的進入,因為可能的因果狀況是過度進入導致行業財務指標的惡化)。
在國有經濟大幅度戰略調整的同時,為什么非國有經濟會大量進入沒有財務效率以及市場過度進入的行業呢?答案不在于所有制結構,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很多財務指標很高的行業都被國有經濟所壟斷,而這些領域并沒有向非國有經濟開放;(2)隨著民間資本的大量積累,以及金融投資的收益自1997年以來大幅度下降,使很多民間資本不得不過度地進入能夠進入的原有產業領域,如服裝、紡織以及電器等行業;(3)大量由地方政府支持和控制的集體企業在地方保護的作用下過度進入,并缺乏靈活的退出機制。事實上,正是上述的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導致了中國近4年來宏觀經濟環境的惡化,其間最為明顯的標志就是,由于非國有經濟的投資空間急劇下降,投資的邊際效應快速下降,投資收益由于市場的過度進入而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長率大幅度下降。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工業TFP增長率下降的原因:在中國漸進性企業改革的進程中,產權制度的改革方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從20世紀80年代宏觀產權制度改革逐步轉向微觀企業治理結構的改革。這體現在1995年以前強調非國有經濟的增量改革,承認非國有經濟的合法性,在稅收和資金等方面大力扶持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的發展,使很多行業(特別是輕工業行業)大幅度地向非國有經濟開放,增量改革也就體現出巨大的邊際效應。1995年以后,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目標以及“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策略的確立使改革的重心偏向了存量改革,搞活“大中型國有企業”成為戰略性任務,存量調整是非國有經濟增加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增量改革方面雖然依然受到重視,并出臺了很多扶植性政策,但是非國有經濟的市場空間并沒有得到擴展,一些具有較好財務績效的行業依然被國有經濟所壟斷,非國有經濟可以進入的產業空間日漸飽和,非國有經濟進一步進入原有行業的邊際效應大幅度下降。同時由于體制性沖突、金融收益率下降以及宏觀經濟環境惡化等因素,非國有經濟過度進入原有行業和“非理性投資”的現象出現了。該現象直接導致非國有經濟的TFP增長率以及整體工業TFP增長率的下降。
四、結論和建議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工業企業的TFP是決定工業經濟增長核心因素,而決定工業企業TFP波動的核心因素之一是非國有經濟的比重。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工業整體TFP增長率逐年下降,其中關鍵的原因之一是非國有企業的TFP下降。而非國有企業的TFP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國有經濟進入的行業以及相應的市場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現了非國有資本過度市場進入和“非理性投資”的現象。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議:(1)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以及提高整體TFP水平的關鍵在于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并適當提高非國有經濟的比重;(2)提高非國有經濟比重的下一步政策措施的重點并不在于簡單地肯定非國有經濟的合理性以及提供各種稅收資金的扶持,而是要為非國有經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產業空間;(3)提高非國有經濟投資的產業空間的核心政策途徑不應當只是在于對國有企業進行微觀內部改制,通過“關、停、并、轉”的方式減少國有中小企業的比重,通過股權多元化擴大非國有經濟的比重,而且要將現有很多國有經濟進行實質性壟斷的行業向非國有資本進行全面開放,減少市場進入和退出的障礙,以改善市場競爭狀況;(4)市場競爭的狀況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國有企業進行市場拆分和組建具有競爭性的國有企業集團,還必須大幅度開放市場,讓非國有資本通過各種方式直接進入壟斷性市場;(5)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改革以及企業內部產權結構的調整所取得的制度改革邊際收益將會進一步大幅度下降,改革的思路應當在強化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以及集體企業內部產權體系改革等微觀產權結構調整的同時注重宏觀產權結構的調整。
【參考文獻】
①Dani Rodric,Arvind Subramanian and Francesco Trebbi(2002),“Institutions Rule:the Primacy of Institutions over Geography and Integ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king paper9305.
②Hall,Robert E,and Charles I.Jones,“Why Do Some Countries Pl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Quar- 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1999,114(1),83-116.
③Daniel Kaufmann,Aart Kraay,and Pablo Zoiodo-Lobaton (2002),“Governance Matters”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④楊小凱:《經濟學原理》,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⑤戴維·梅斯:《經濟計量學的應用》,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關鍵詞水資源;工業經濟;時空演變;山東省;LMDI分解模型
中圖分類號F4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537(2015)04-0007-06
水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人類生存、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是人類文明建設中最為關鍵的因素.然而,近年來由于工業經濟規模持續增長使得水資源短缺和水資源污染問題成為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性因素.2012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15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35km3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2013年,我國用水量為618.34km3,其中工業用水量為140.64km3,約占全國總用水量的22.74%,我國用水總量控制形勢嚴峻.同年,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059.70m3/人,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最少的國家之一.我國年平均缺水量高達50km3以上,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山東省是我國工業大省,產業結構偏向重工業化.2013年山東省工業用水量達2886km3,人均用水量為224.48m3/人,人均水資源量約為300.45m3/人.按照國際標準,人均水資源少于500m3/人的地區為極度缺水地區.因此,山東省水資源供需矛盾尤為明顯.
當前對于工業經濟增長與水資源關系研究體現在以下3方面:①研究尺度方面,美國、日本和荷蘭等發達國家是研究主力[1],大部分對水資源的研究歸入可持續發展的范疇[2-3].我國主要研究全國重點城市、工業區和各省級行政區[4-14],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②研究視角集中于工業用水量主要影響因素[4,14-15]、工業用水效率[5-7,12,16]、工業用水與經濟發展[17]等方面,工業總產值、工業規模和工業制成品出口額是影響我國工業用水量的主要原因;而效率變化率和水價是影響我國工業用水效率的主要因素;③研究方法主要是計量方法,利用數據分析預測[18-19],少部分研究采用空間自相關方法[12].以上研究存在定量研究少、空間研究少特別是時間演化過程和空間分異格局研究不能結合的問題.本文探討山東省近20年工業經濟增長與水資源關系,對山東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借鑒.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LMDI分解模型
1.2水資源密集型行業測算
各行業的水資源使用情況可以用行業用水強度(Mi)和行業用水規模(Zi)測算.為測算水資源密集型行業,綜合考慮行業用水強度和行業用水規模,構建行業用水指數(Yi).首先,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1.3數據來源與行業分類
本文分析的時間段為1996—2013年,各行業的用水量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環境統計年報》,各行業增加值和工業增加值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期間,《山東省環境統計年報》對工業內部的行業分類標準稍有不同,考慮到行業分類以及數據的統一性,本文將工業內部的行業劃分為采掘業,食品、煙草加工及食品、飲料制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造業,印刷業,醫藥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18個行業.
2工業用水量狀況分析
2.1工業用水量的整體變化分析
縱觀1996—2013年,山東省18個行業工業增加值高速增長,2013年較1996年增長約28.74倍,年均增長率約為22.09%;山東省18個行業工業用水量的增長情況卻不同,2013年較1996年增長約1.85倍,年均增長約6.36%(圖1).1996—2013年間,山東省18個行業的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逐年下降,降幅達到9040%(圖2).
由圖1和2可知,2000年以前,山東省工業規模較小,行業用水量相對較低并表現出緩慢上升的發展態勢;行業增加值低,但是呈現平穩上升的趨勢;同時期的水資源利用效益較差,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高,但是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年均降幅約為22.62%.2001—2008年,山東省在發展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層次,行業用水量和行業增加值出現小幅度持續增長,年均增長率分別約為6.20%和19.46%;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年均降幅約為12.49%.這主要得益于2006年起,山東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關閉50kt以下的草漿造紙生產線、關停鋼鐵企業19家等措施實現減少工業用水量、降低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009—2013年,山東省在行業用水量平穩增長的情況下,行業增加值大幅度增加,而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緩慢下降,年均增長率分別約為5.39%,18.76%和-11.26%.
2.2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工業用水量的變化分析
1996—2013年間,山東省工業用水總量增加了36137817Mt,年均增長約6.36%.其中經濟規模對工業用水總量增長的效應是65610.743Mt,產業結構對工業用水總量增長的效應是1751.732Mt,技術效率對工業用水總量增長的效應是-31224.659Mt(表1).經濟規模、產業結構、技術效率對工業用水總量增長的貢獻度分別是181.56%,4.84%和-86.40%.由此推斷,經濟規模效應是引起工業用水總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技術效率效應是抑制工業用水總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產業結構效應雖然對工業用水總量的增加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作用相對較小.
2.3水資源密集型行業結構變動分析
山東省工業用水指數在1996—2013年間徘徊在較高水平(圖3),但波動下降,降幅高達6716%.
根據Yi測算結果,山東省1996—2013年不同行業的行業用水指數按照從大到小進行排序,前7位山東省水資源密集型行業是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醫藥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造紙及紙質品業.自1996年以來,山東省水資源密集型行業比重變化如表2所示.在所測算年份中,排在首位的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的行業比重升降各半,但總體來看其行業比重呈現上升的趨勢,1996—2013年累計行業比重變化達6.39%;醫藥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行業比重下降顯著,尤其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累計行業比重變化高達-10.08%;醫藥制造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的行業比重穩中有降;造紙及紙質品業的行業比重平穩上升.綜上,減少山東省工業用水量,需要重點控制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造紙及紙質品業的用水量.
2.4工業用水強度的時空格局
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表征了一個地區工業經濟與工業耗水狀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工業用水強度.從整體上分析,山東省17地市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近年來一直處于下降的態勢(圖4,表3).2000,2006,2013年山東省17地市中工業用水強度為一級的地市數量大幅增加,二級的地市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三級和四級的地市數量減少,2013年三級和四級的地市數量為零,說明2000年以來,山東省工業用水強度總體下降.
從空間上分析,以萊蕪市、濟寧市為代表的傳統重工業城市的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較高;而膠東半島地區的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較低.2000年,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最多的地市集中在魯西北地區,以德州市和聊城市為主,其次是魯中地區和魯西南地區,膠東半島地區以及日照市、臨沂市的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最低.德州市天衢工業園、聊城市嘉明工業園、鳳凰工業園以化工、紡織、醫藥制造和印刷業為主,多是山東省水資源密集型行業,隨著生產規模持續擴大,工業用水量不斷攀升,工業用水強度大.2006年,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最多的地市主要是萊蕪市和濟寧市,威海市、日照市、臨沂市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明顯增加.萊蕪市和濟寧市依靠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鋼鐵業、煤炭業,萊鋼集團、兗礦集團快速發展,工業用水量占全市總用水量的比重較大.2006年萊蕪市工業企業用水12031萬m3,其中地表水5110萬m3,約占總用水量的42.47%,加之其生產設備老化、技術效率較低,導致其工業用水強度高.在“工業強省”的號召下,威海市、日照市、臨沂市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其化工業、造紙業等迅速發展,工業用水強度明顯增加.2013年,山東省工業用水強度明顯下降,除萊蕪市、濟寧市以及菏澤市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在6~20dm3/元外,其余地市的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均未超過6dm3/元.萊蕪市、濟寧市以及菏澤市工業用水強度較2006年出現下降,均在20dm3/元以下.宣傳推廣發展循環經濟,使得各地市重視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與節約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鋼鐵產業整合發展,“轉方式,調結構”優化山東省產業結構,提高技術效率,推動經濟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工業用水強度大幅度下降.
3結論與建議
3.1主要結論
利用LMDI分解模型和ArcGis軟件,通過定量劃分2000,2006和2013年山東省17地市工業用水強度的等級,分析山東省1996—2013年工業用水量與工業經濟的關系及其空間格局,得出如下結論:
(1)近17年來,山東省行業增加值和行業用水量持續增長,而單位行業增加值用水量持續下降,降幅高達90.40%;
(2)經濟規模效應是山東省工業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產業結構效應對工業用水量的增加有一定作用,但是作用較小,技術效率效應是抑制工業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三者對工業用水量增長的貢獻度依次是18156%,4.84%和-86.40%;
(3)1996年以來,山東省水資源密集型行業主要有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醫藥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造紙及紙質品業;(4)1996—2013年,山東省工業用水強度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從空間分布來看,以萊蕪市、濟寧市為代表的傳統重工業城市的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較高;而膠東半島地區的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較低.濟南市、泰安市、淄博市等地市的單位工業總產值用水量逐漸降低.
3.2對策建議
目前,山東省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水資源短缺壓力將持續存在.根據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深入調整優化工業結構,協調工業發展與水資源的關系.加快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造紙及紙質品業等高耗水行業產業重組,降低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七大水資源密集型行業的比重,提高低水耗行業產業的比重,在節水降耗的同時實現工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2)深入研發推廣高新技術,降低工業發展對水資源的依賴.貫徹落實清潔生產,促進以環境為導向的再循環經濟體系的產生;同時,營造發展新技術、開發新能源的優質環境,支持企業采用新工藝、自主研發節水降耗新技術,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降低工業用水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關鍵詞:中小企業 經濟增長 區域差距 經驗分析
中小企業地區分布與區域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做出了很大貢獻。根據《2001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提供的權威數字,我國中小企業以其48.5%的資產,安置著69.7%的職工就業,提供著57.1%的社會銷售額,還為國家創造了43.2%的稅收。特別是小企業,以其32.7%的資產,承擔著52.7%的就業崗位,為社會提供了42.6%的銷售額,為國家創造了28.7%的稅收。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
中小企業不僅對我國整個國民經濟、而且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中小企業作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微觀經濟主體,其成長性總是與宏觀層面的經濟增長緊密聯系的。大量事實表明,中小企業發展勢頭比較好的地方也正是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地方。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猛,從微觀經濟層面來看,是該地區產生了大量的中小企業由此而推進市場經濟制度的有效運作,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中西部的中小企業發展相對落后,中西部的經濟發展也相對滯后。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2002年,東部中小型工業企業單位數比重、工業總產值比重兩項指標分別為68.47%、78.07%,其中,小型企業的這兩項指標分別為68.84%和79.39%,占了大部分。中小企業最多的六個省(市)分別是:廣東(21674個)、浙江(21615個)、江蘇(20797個)、山東(12469)、河南(9350個)和上海(9248個),除河南外,全部為東部沿海省(市),占全國中小企業總數量的55.08%、總產值的65.56%。從近10年來的發展經驗看,中小企業發展越快的地方,經濟越發達。中小企業單位數和總產值排名前10名的省份,基本是GDP發展最快的10個省份。
中小企業與區域經濟增長
中小企業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這種推動作用到底有多大,以及在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中中小企業的貢獻大小是多少,我們希望能夠有效地、定量地測算出來,這樣,我們可以從數量上更明晰地看出中小企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模型設計
我們假定,企業分為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三類規模類型,經濟增長由它們三者的產出來決定。于是我們就用工業總產值恒等式來考察各類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
Y=L+M+S ………(1)
式中,Y、L、M、S分別代表工業總產值、大型工業企業的總產值、中型工業企業的總產值和小型工業企業的總產值。
對(1)式兩邊分別對時間求導,可得:
Y`=L`+M`+S` ………(2)
其中,Y`=dy/dt,其余類似。對(2)式進行整理,有:
Y`/Y=L`/Y+M`/Y+S`/Y ………(3)
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Y`/Y分解到小型企業的部分為S`/Y,通常稱為小企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該部分占工業總產值增長率的百分比,即S`/Y`,稱為小企業對工業總產值的貢獻度,其余類似。我們可以用(3)式測算不同規模類型的企業總產值增長在工業總產值增長中貢獻的大小。
利用(1)式,我們假設Y1為甲地的工業總產值,Y2為乙地的工業總產值。則兩地的工業總產值的差異等于兩地各類企業的總產值差異:
Y1-Y2=(L1-L2)+(M1-M2)+(S1-S2)
………(4)
則(S1-S2)/(Y1-Y2)是小企業在兩地總產值差異中的貢獻大小,其余類似。
結果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2年在三大地帶的工業經濟增長中,中小型企業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東部地區的中小企業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大型企業,貢獻率達到60%,小型企業的貢獻率超過了50%。中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于大型企業,但仍占了將近一半的貢獻份額。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結論:中小企業在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經濟增長中起著重要作用,相對中西部地區而言,東部的中小企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大。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規模類型的工業企業對三大地帶工業經濟發展差異的貢獻。無論是東部地區與中部、西部地區之間還是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是造成工業經濟增長差異的重要因素。在東部與中部經濟差距構成中,小型企業的貢獻率最高達55.13%(1995年),最低為42.70%(2001年);在東部與西部經濟差距構成中,小型企業的貢獻率最高達54.63%(1995年),最低為42.96%(2001年);在中部與西部經濟差距構成中,小型企業的貢獻率最高達52.49%(1995年),最低為44.39%(2002年)。總的來看,在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構成中,小型企業所作的貢獻超過大型企業。可見,小型企業在我國經濟增長差異構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之,以上的分析表明,中小企業發展的地區不平衡性使東部地區經濟以快于中西部地區的速度增長,從而拉大了東部與中西部經濟的差距。
結論性評論
本文從微觀經濟主體企業的角度,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中國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我們發現,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在我國區域經濟增長中起重要作用,無論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還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亦是如此。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發展的地區不平衡性是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形成的主要因素。要實現中國區域經濟的均衡增長,實現區域產業組織合理化,各地區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而促使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必須大力實施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戰略,特別是地區之間的中小企業合作。
參考資料:
1.苑鵬,鄉鎮企業產業組織與區域發展的結構變遷與調整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2
2.許慶明、黃暉,工業企業規模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J],生產力研究,2003
3.程玉春,對我國工業組織的區域比較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2
4.林毅夫、劉培林,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3
作者簡介:
關鍵詞:產業結構 經濟增長 貢獻
一、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
(一)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
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具有內在聯系。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會導致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而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應會導致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隨著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兩者間的內在聯系日益明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產業部門增多,部門與部門間的資本流動、勞動力流動、商品流動等聯系也越來越復雜。因此,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極為密切。在一定條件下,產業結構是經濟增長的基礎,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經濟的增長將導致產業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動。現代經濟增長的過程,是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動相互促進、相互聯系、不斷發展的過程。
(二)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主要代表性理論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后,許多經濟學家在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關系上進行了深人研究,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有庫茲涅茨、羅斯托、錢納里等。庫茲涅茨認為,在總量與結構變動的關系中,首要的問題是總量增長,通過總量的增長來帶動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的變化。羅斯托認為,經濟增長并不是脫離產業結構而單獨發生的經濟過程,恰恰是產業結構不斷變化而使其功能不斷提高的作用結果。錢納里把經濟增長過程看作是國民經濟結構的一組變化,這組變化與國民收人水平的增長有密切關系。
國內外經濟發展歷史證明,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非常密切,經濟發展實質上就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的過程,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必然有相應的產業結構支撐,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產業結構必須與經濟發展的水平相適應,合理的產業結構將會促使經濟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反之則將會影響甚至阻礙經濟的增長。那么巴彥淖爾市的產業結構到底對該市的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多大呢?下面我們將通過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兩方面來測算。
二、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
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是指產業比例關系變化所引起的經濟總量的增加(即結構彈性分析),它屬于產業結構效應的分析。而產業比例關系變化的增加額占同期經濟總增加額的百分比,就是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或者貢獻份額,該值即對應于產業結構效應值。
羅默認為,長期經濟增長是由技術進步促進的,而短期的經濟增長則是由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決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資本、勞動和技術是在一定產業結構中組織在一起進行生產的,對于給定的資本、勞動和技術,不同產業結構會導致不同的產出結果。因此,如何度量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就成為學術界所關注的焦點。
(一)一般分析法
資料來源:根據2007年《巴彥淖爾市統計年鑒》各產業數據計算整理所得。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來巴彥淖爾市各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對GDP增量的貢獻率從2001年的16.77%減少到了2007年3.52%,而第二產業對GDP增量的貢獻率從2001年的25.89%增加到了2007年的64.16%。總的趨勢是第一產業的貢獻逐年降低。第二產業的貢獻逐年提高,從整體上看,在考察期間的絕大多數年份,二產的貢獻率在整個地區所占比重都是最大。進入21世紀后,二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是保持了穩中有升的態勢。而第三產業的貢獻卻是先降低而后增加,這與近些年的政策調整以及統計口徑的改變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影響。
(二)因素分析法
這一方法是根據統計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方法的原理來考察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我們用g來表示GDP的增長率,并且有:
其中,為第i產業的產值(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第i產業產值(增加值)的增長率。上式表明,GDP增長率的高低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是各產業增長率的高低,二是各產業的產值比重。一般而言,假定各產業增長率一定,產值比重較高的產業對GDP的拉動作用就越大;因此,要測定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我們可以借鑒因素分析的方法,以各產業的報告期增長率乘以基期的產值比重來求得GDP增長率,與報告期實際GDP增長率想減就是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里我們采用的數據是以可比價格計算的GDP環比增長率為實際的GDP增長率,以2000年為基期計算以后各年扣除結構變動的GDP增長率。兩者相減的結果就是從2001年到2007年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后計算結果見表2,其中g為不含結構變動的增長率,為i產業增長率。
表2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資料來源:根據2007年《巴彥淖爾市統計年鑒》各產業數據計算整理所得。
通過計算可知,從貢獻率角度分析,2001年到2007年巴彥淖爾市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平均貢獻率為1.16。從2002年的0.13增加到2007年的3.74,其貢獻率的增長為近30倍。
三、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實證分析,我們可以對巴彥淖爾市2000年以來的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首先,2000年以來,巴彥淖爾地區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次,盡管不同分析方法之間有一定的差別,但都可以證明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再次,就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大小來看,盡管個別年份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很大,但在考察期間,整個地區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還是最大。
因此,從長遠發展來看,巴彥淖爾市應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速產業結構優化的進程,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指導思路發展經濟,實現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一)調整農牧業結構,確保農牧業的基礎作用
第一產業增加值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不斷下降是產業結構變動的客觀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農牧業生產的停滯和落后。農牧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自治年來,巴彥淖爾市農牧區經濟得到了較大增長和提高,其比例一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絕對數雖然近些年比例逐漸下降,但在國民經濟中仍是一個“弱質產業”。今后要在不斷深化農村和畜牧區改革和增加投入的基礎上,優化農、林、牧、漁內部結構,加快農牧業產業化發展,以確保農牧業的基礎作用和全市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加速發展第二產業
巴彥淖爾市經濟是個典型的“二元結構”經濟,這種狀態就決定了經濟發展階段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產業結構跨度大,工業化初期的產品需要大力發展,工業化中期的基礎產業要適度超前發展,工業化后期的產業要適度超前發展。為此把大力推進第二產業的發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并以此為契機引發第二三產業的壯大、第一產業的調整,使三次產業逐漸擺脫惡性循環而進入到良陛循環之中。
(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在現代經濟中,第三次產業的興旺發達標志著經濟社會進步程度,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演進過程表明,經濟現代化程度越高,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越高。巴彥淖爾市第三產業長期相對滯后,己成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產業,意味著未來產業結構的升級,重點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完善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是巴彥淖爾市目前及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科技進步;經濟增長貢獻率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6-0030-02
1 引 言
我國大型企業的標準為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5億元以上;中型企業標準為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在5000萬元以上。大中型企業是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大中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大中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已嚴重阻礙了企業發展,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絆腳石。因此提升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新時期大中型企業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國民經濟的重要手段。
自主創新是指企業改變、更新或制造一種新產品,改變、更新或執行一個新方案,以獲得更高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的行為或過程。自主創新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自主創新考慮的是物化形態的技術,是依附型的自主創新。由于狹義自主創新看得見、摸得著,通常又叫硬自主創新進步。廣義自主創新除了包括狹義自主創新的內容外,還包括管理、決策、智力水平等軟自主創新的進步。近年來,發達國家已把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提升到戰略高度,制定了本國自主創新發展戰略,使得自主創新之爭從企業層面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目前,在我國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的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中,大中型企業肩負著引領創新的重任。因此,分析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探索自主創新經濟的貢獻率是研究我國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方法,對提升我國大中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 理論基礎
自主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主創新引起投入產出關系的改變,從而提高投入產出比;二是投入的最小成本組合有所改變,降低了產品生產成本。因此既可以用生產函數測定投入產出關系的變化,也可用成本函數測定最小成本的變化。本文基于第一種思想,研究了適宜大中型企業的生產函數。通過研究大中型企業投入產出比的變化速率,得到了測定自主創新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方法。
由于自主創新能夠使原有的生產因素的組合(如一定勞動力利用一定的機器設備和物質投入)生產出比沒有自主創新以前更多的產品,或者說用比以前較少量的生產因素的組合生產出和以前同樣多的產品。在既增加生產因素投入量,又有自主創新的情況下(實際情況就是如此),從產品增長量中扣除新增投入量帶來的那部分產品,另一部分新增產品就是自主創新的作用。因此,要想得到由自主創新產出的產品,就需要從產品增長量中扣除新增投入量產出的產品。簡言之,即自主創新的作用是用同樣多的投入生產出更多的使用價值(提高投入產出比)。
3 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模型及經濟增長貢獻率模型
3.1 影響因素模型
根據有關調研,首先確定大中型企業產品和工藝創新項目的數量y(項)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影響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主要因素包括:大中型企業職工素質、科技開發能力、大中型企業生產規模、引進技術的情況。本文分別以大中型企業技術人員數量x1(百人)來反映大中型企業職工素質,以大中型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比例x2(%)和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x3(萬元)反映科技開發能力,以大中型企業固定資產規模x4(千萬元)反映大中型企業生產規模,以大中型企業引進技術的比例x5(%)反映大中型企業引進技術的情況。
由此得到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影響因素的計量理論模型為:
解釋變量的待估參數反映了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
3.2 經濟增長貢獻率模型
自主創新貢獻率是反映自主創新作用的一項重要指標。大中型企業是企業自主創新的主導力量,具有如下特殊性:第一,采用以政府為主的投資體制。受傳統體制的影響,政府一直充當科技投入的主體。因此大中型企業要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需要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第二,研發難度加大。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靠的是科技進步,而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創新競賽日趨白熱化的今天,科技研發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第三,自主創新投入大,風險大。自主創新需要長期的資本投入,其收益也有不確定性。大中型企業雖然具有強大的經濟后盾,但其運作風險也要大大高于普通企業。針對大中型企業的特殊性,基于測算自主創新作用的投入產出法,文章建立了適用于大中型企業的測算自主創新貢獻率的方法。
原始C―D生產函數模型為:
4 結 論
本文首先根據大中型企業的特點,從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入手,建立了影響因素分析模型。然后改進了傳統的C―D生產函數,添加了政策因子、研發因子及風險因子,建立了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貢獻率模型。本文還建立了假設檢驗,引入Translog生產函數,提出當接受原假設時采用改進C―D生產函數,拒絕時使用Translog生產函數,從而使結論更加契合實際。
本文對于影響因素模型可以預測某地區大中型企業的自主創新情況,并進行政策評價。分別調整各變量的大小(例如10%的幅度),能考察模擬與預期結果的差距,從而制定出適宜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的調控政策。對于經濟增長貢獻率模型,可以預測當勞動力,資本投入變化時引起的產出變化,也可以根據預期的產出制定相關的對策。
參考文獻:
[1]劉慧玲. 西部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及提升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07(8).
[2]都國雄,寧宣熙.我國股市收益概率分布的統計特性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07(9).
[3]趙莉.國有大中型企業應成為自主創新的主導力量[J]. 企業改革之聲,2006(2).
[4]江蕾,安慧霞,朱華.中國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際測度:1953―2005[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29).
[5]張炎濤,李偉. 技術進步對湖北省經濟增長的貢獻度[J]. 統計觀察,2007(3).
[6]蔣和勝,凡福善. 四川省企業技術進步對工業經濟發展的貢獻[J]. 四川省情學術園地,2007(3).
[7]魏朗.財政支農支出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對1999―2003年農業生產貢獻的實證分析[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9).
[8]鄒積慧.科技進步對黑龍江墾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探析[J]. 農場經濟管理,2007(6).
[9]孫智超.公路交通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就業貢獻及測算方法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6.
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注增加值同比增長16.4%,增速同比減緩1.9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減緩2.1個百分點。前兩個月,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482億元,增加493億元,增長16.5%,增幅同比回落27.3個百分點。
輕重工業增速均有所放緩。輕、重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4.7%和17.3%,增速同比減緩0.9和2.3個百分點。輕重工業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個百分點縮小到2.6個百分點(2007年全年為3.3個百分點)。
工業產品出口增幅回落。工業出貨值17353億元,同比增長17.1%,增速同比減緩6.6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減緩4.4個百分點。
工業產品銷售率提高。全國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7%,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行業運行情況
一季度,煤炭、電力、石油等能源生產較快增長;主要原材料產品生產增速減緩,價格保持漲勢;機械、電子、輕工、紡織行業出口增幅回落。多數行業效益水平快速提高。前兩個月,煤炭、醫藥行業利潤同比增幅超過50%,建材、機械、冶金、電子、輕工、煙草、紡織行業利潤增長14.2%-41.3%,有色、石化、電力行業利潤分別下降2.8%、6.7%和55.9%。
(一)煤炭、電力、石油等能源生產較快增長
煤炭生產較快增長,效益大幅提高。全國原煤產量5.69億噸,同比增長14.6%,增速同比減緩0.2個百分點。據海關統計,煤炭出口1020萬噸,下降10.7%;進口1126萬噸,下降21.3%;凈進口106萬噸,同比減少183萬噸。3月末,直供電廠存煤2266萬噸,比年初減少4萬噸,基本處于正常水平。前兩個月,煤炭行業實現利潤175億元,增長66.8%。
發電量增速減緩,效益明顯下降。全國發電量8051億千瓦時,增長14%,減緩1.5個百分點;其中,火電、水電分別增長13.4%和11.4%。由于受災電網全面恢復正常和災后恢復重建等多方面因素,電力需求呈快速增長之勢。3月份,廣東、廣西、云南、貴州4個省級電網出現拉限電,其中廣東電力供應持續偏緊。前兩個月,由于煤炭價格上漲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嚴重損失,電力行業實現利潤95.4億元,下降55.9%,去年同期為增長59.2%。其中,電力生產業、電力供應業利潤分別下降70.6%和37.6%,去年同期為增長40.1%和89.8%。
石油生產穩定增長,部分地區成品油供應偏緊。全國原油產量4685萬噸,增長2.2%;進口原油4553萬噸(海關統計),增長14.9%;原油加工量8459萬噸,增長7.6%,增速同比加快2個百分點,其中汽油、柴油產量分別增長7%和11.2%,加快1.5和7.2個百分點。天然氣產量206.6億立方米,增長18.6%。主要化工產品中,乙烯產量增長5.5%,燒堿、純堿產量分別增長10.1%和14.8%,化肥、農藥產量分別增長6.7%和24.1%。國際原油價格屢創歷史新高。WTI原油價格3月12日首次突破11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3月份為102.2美元/桶,比上月提高9美元/桶,漲幅為9.7%;同比提高40.7美元/桶,漲幅為66.3%。由于國際油價連創新高、國內調價預期增強等因素,3月份,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蘇、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柴油供應趨緊,通過加強資源調配、加強信息引導、確保重點用油等措施,3月底上述地區成品油供應緊張狀況得到緩解。前兩個月,石化行業實現利潤761億元,同比下降6.7%,去年同期為增長24.2%。其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利潤788億元,增長61.2%;石油加工行業凈虧損239億元,去年同期為凈盈利145億元;化工行業利潤212億元,增長16.4%。
(二)主要原材料產品生產增速減緩,價格保持高位
鋼材產量增勢趨緩,價格繼續攀升。全國粗鋼產量12494萬噸,同比增長8.6%,增速同比減緩13.7個百分點;鋼材產量14094萬噸,增長12.2%,減緩14個百分點。鋼材出口1139萬噸,下降19.3%;進口418萬噸,下降2.1%。鐵礦砂進口11066萬噸,增長10.5%。鋼材價格持續上漲。3月末,國內市場鋼材價格綜合指數142.31點,為歷史最高水平,比2月末上升7.14點,同比上升32.5點。6.5mm盤條、16mm鋼筋價格接近5000元/噸,同比分別上漲53.4%和50.7%;10mm中板、0.5mm冷軋薄板價格分別為6060元/噸和6740元/噸,同比上漲41.2%和23.4%。前兩個月,冶金行業實現利潤392億元,增長38.6%。
建材產品生產減速,價格保持漲勢。全國水泥產量25676萬噸,同比增長9.2%,增速同比減緩5.3個百分點;平板玻璃產量13167萬重箱,增長12.9%,減緩3.2個百分點。水泥、平板玻璃價格保持漲勢。重點建材企業水泥平均出廠價3月份為288元/噸,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均上升5元/噸;平板玻璃出廠價3月份為69元/重量箱,比上月上升2元/重量箱,同比上升6元/重量箱。3月末,重點建材企業水泥庫存1058萬噸,同比上升1.3%;平板玻璃庫存2613萬重量箱,上升25.3%。前兩個月,建材行業實現利潤94.1億元,增長50.1%。其中,水泥行業利潤12.6億元,增長43.2%;平板玻璃行業利潤3.3億元,增長2.3倍。
有色金屬生產增速減緩,價格保持高位。全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576萬噸,同比增長8.2%,增速同比減緩22.6個百分點。其中,電解鋁產量312萬噸,增長7.9%,減緩28.7個百分點;銅、鉛產量增長15.1%和2.7%,加快10.9和1.3個百分點;鋅產量增長3.7%,減緩19.7個百分點。氧化鋁產量增長26.1%,減緩27.6個百分點。主要有色金屬價格高位波動。3月份,國內市場銅現貨平均價6.65萬元/噸,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9.8%;電解鋁、鋅價格分別為1.97萬元/噸和2.07萬元/噸,環比上漲0.6%和0.7%,同比下降2.1%和32.3%;鉛價格為2.17萬元/噸,環比下降5.6%,同比上漲43.3%。前兩個月,有色行業實現利潤171.9億元,下降2.8%,去年同期為增長45%。
(三)機械行業出口增幅明顯回落,電子行業保持較快增長
機械行業生產較快增長。機械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4%,增幅同比回落1.9個百分點;出貨值3086億元,增長28.6%,回落10.8個百分點。主要產品中,汽車產量258萬輛,增長15.8%;其中,轎車138萬輛,增長14.7%。發電設備產量2856萬千瓦,增長17.9%,其中汽輪發電機、水輪發電機產量分別增長12%和40.5%。環保專用設備、數控機床、大中型拖拉機產量分別增長47.5%、20.2%和20.1%,水泥設備、冶煉設備、煉油化工設備產量增長25.5%-42.1%。前兩個月,機械行業實現利潤589億元,增長39.1%;其中,汽車工業實現利潤179億元,增長29.8%。
電子行業保持較快增長。電子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增幅同比回落1.2個百分點;出貨值6290億元,增長16.4%,回落2.7個百分點。主要產品中,微波通信設備產量增長25%,載波通信設備、光通信設備、數字程控交換機產量分別下降22.1%、16.9%和38.7%。大規模集成電路產量28.7萬塊,增長18.7%。微型電子計算機產量3073萬臺,增長25.7%,其中筆記本計算機增長43.7%。前兩個月,電子行業實現利潤175億元,增長37.8%。其中,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制造業、電子元器件制造業利潤分別增長8.7%、81.5%和29.5%,家用視聽設備制造業利潤下降1.4%。
(四)紡織、輕工行業生產出口增勢減緩
紡織行業增勢趨緩。紡織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增幅同比回落4.9個百分點;出貨值1626億元,增長11.1%,回落4.8個百分點。紗產量458萬噸,布產量119億米,分別增長10.2%和9.5%。服裝產量43.1億件,增長5.9%。化纖產量575萬噸,增長7.2%。國內棉花價格保持漲勢。3月末,國內棉花價格指數為13823元/噸,比2月末上漲27元/噸,同比上漲5.8%。前兩個月,紡織行業實現利潤133億元,增長14.2%。其中,紡織業、服裝行業利潤分別增長17.1%和13.7%,化纖行業利潤下降0.2%。
1,信息產品制造業發展緩慢,水平較低。公安縣信息產品制造業的主要問題是品種較少、產量較低、科技含量不高,這是因為缺乏發展規劃和措施,缺少投入和項目,技術力量薄弱。如果把信息產業放在全口徑工業中進行考察,其品種比是1.15,利稅比是1:15。在發達國家或地區,信息產業在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可達35%以上,2001年,公安縣信息產業完成產值34500萬元,僅占工農業總值的7%。
2.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一是微機數量少,且主要集中在縣直、鄉鎮機關、縣直部門和少數家庭。二是可利用的網絡少,除可利用的國際互聯網外,只有少數具備條件的部門(如政府信息網)和垂管單位(如銀行、稅務等內部網),才擁有其它可利用的網絡。這些部門和單位僅占全縣的10%。三是綜合利用能力差,沒有充分利用和發揮網絡功能,綜合開展網上活動。四是企業管理網絡少、層次低,企業管理信息化還相當滯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任務還很艱巨。
3。信息產業資本結構不合理。公安縣信息產業,基本上是由國家和部門投資興辦的信息服務業。其投資額在全縣信息產業總資本中超過90%,地方財政、企業單位投資興辦的信息服務業、信息產品制造業和個人經營、擁有的信息設備,其投資額在總資本中不足10%。由于資本結構不合理,出現了投資中的依賴性,經營中的壟斷性,管理中的隨意性,使信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
4.信息產業管理工作不夠規范。目前,公安縣對信息產業工作的運作和管理還沒有一個核心或權威組織,出現了信息機構(組織)群龍無首,信息市場管理無序的局面。現存的各類信息機構如政府信息中心、計劃發展信息中心、無線電管理辦公室以及宣傳戰線的新聞信息網等,都只能實施小范圍服務和管理,并且管理職能不明,職責不強,缺乏統一發展規劃,容易政出多門,影響工作正常開展。
要使信息化帶動經濟的增長,必須解決下列問題。
一、堅持把信息產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搶抓信息產業發展機遇,認真組織實施信息技術發展戰略,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調整人才結構,加快建立起適應信息產業發展的技術專家隊伍、管理人才隊伍和企業家隊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和獎勵制度,支持人才合理流動,合理使用人才。
二、加強信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信息網絡系統。抓緊建設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的信息網絡工程,構筑公安信息大通道,逐步將本地網建成由寬帶傳輸網、寬帶接人網、高速數據組成的綜合性網絡。抓緊完成移動通訊無縫隙覆蓋,形成集語言、圖象、數據傳輸為一體的智能化和數字技術。適時推進“三網合一”,建立信息網絡互聯中心和信息網絡平臺,實現同域異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三、加速發展信息產品制造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優勢產品為核心,以政府調節為手段,優化投資結構,促進人、財、物等資源向信息產品制造業合理流動。堅持開發與配套并舉,選擇有條件的企業爭取項目,開發生產信息產品,優先發展移動通訊、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雷達、計算機及軟件等電子信息產品。鼓勵、扶持民營企業開發生產信息產品。充分發揮兩家上市公司優勢,引導和激勵它們在信息產品制造業上有較大突破,積極抓好凱樂公司總投資1億元的通訊光纜生產線項目的籌建工作,爭取早日投產達產受益。
四、加快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捉升傳統產業。首先,要加大信息技術和自動化裝備在企業應用的力度,推進企業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創造條件。其次,選擇有條件的,并通過信息化徹底改變傳統產業生產經營模式的企業,在計算機輔助創造、輔助:正藝編制、柔性制造系統、敏捷制造系統等先進信息技術方面開展探索,對產品設計、生產過程、產品銷售和服務、管理、決策等方面的信息化進行嘗試,掌握一手資料,汲取經驗教訓,總結實踐成果,根據公安縣工業產業特點,積極尋求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新的突破口。
經濟增長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而經濟實力表現在產品與勞務的產量上,產量增長收人也就增加。因此產量的增長是經濟增長的體現。在經濟學中使用“國內生產總值”概念表示一個國家的國內總產值,所以,經濟增長往往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在步人現代社會以后,世界各國的經濟就像在賽跑一樣,停滯不前自然不行,跑得比別人慢也不行,追求經濟的高而穩的增長率已成為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
(一)經濟發展新階段需要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階段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究其原因有兩方面:其一,由于中國長期以來資源高消耗,使以資源為基礎的原材料價格明顯上升,給經濟發展造成了成本上升的壓力。此外,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由于數量型增長使結構失衡狀態進一步加深,農業、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因素更為突出,從而形成對經濟發展的障礙。高投人、高消耗所導致的高增長、高通脹等問題很多,迫切需要從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尋找出路。其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繼續擴大,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中國經濟國際化的特點越來越明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迫切需要從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尋求出路,予以解決。要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更大的競爭力,也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整體素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改變主要依靠增加投人、鋪新攤子、追求產量等做法,轉向主要依靠高新技術,增加知識投人并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新的企業經營機制,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產業,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革新傳統工業,從而使工業走上主要依靠提髙效益和效率進行發展的新路,加快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逐步實現整個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
目前,信息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強勁引擎,中國經濟增長點的支柱也將依賴于中國的信息產業發展。
(二)信息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聯的理論
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強調人力資源的數量和企業的固定資產,新經濟增長理論更關注的是人力資源的質量和科技的進步程度;而政府加大對信息產業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已引起經濟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并被進一步引進到新古典的模型之中。
縱觀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經濟的經驗,可以發現,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走的是一條高科技推進、高強度投人、高效益產出的現代經濟增長道路。以美國為例,美國的信息產業從1993年到1999年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6%升至8%。其中,信息服務和計算機軟件每年增長10.7%,硬件業每年增長9.9%,通信服務業增長4.6%。1993~1998年,美國工業中用于IT產業的資金,從1420億美元猛增至2330億美元,占資金總量的1/3,美國的高科技風險投資促成了信息產業高速增長。信息產業雖然僅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8%,但對整個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卻高達35%。
2002年,中國的信息產業全面貫徹“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方針,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續保持在各行業首位。信息產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不變價)17800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實現銷售收人達到14000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完成工業增加值(當年價格)2980億元,比上年增長14.4%,比全國工業整體增幅高4.2個百分點。對國民經濟貢獻的作用越來越大。2002年信息產業對全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0.4,拉動全國工業增長1.1個百分點,位于國民經濟各行業之首。
從各個國家經濟增長的軌跡分析,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主要有兩個方面:
1.信息產業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動力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起到80年代,受到以信息化為特征的新技術革命的重大影響,世界產業結構進入了新一輪的重組。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加速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向信息產業的轉移。
根據非均衡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變動有著密切的相關關系,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就是經濟發展的過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又取決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而信息技術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基礎。在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傳統產業受到市場容量和科學技術的制約,經濟增長必須轉向依靠髙于平均增長率的新興產業——信息產業來支持;通過結構性轉換來實現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各國經濟發展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長遠的發展,都依賴于該國產業結構的優化。當今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主要通過發展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產業化——信息產業來實現。通過引入信息技術促進產業結構的變革,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為新經濟增長創造良好條件。
2.信息化促進內生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源
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表明,當今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之一是信息,越來越多的人們擔心因信息不靈而處于與世隔絕的孤立狀態,擔心因信息系統失靈而造成巨大損失。
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取決于可利用物質、資本與勞動力等要素。隨著科技進步的影響日益增大,這種理論已經無法解釋許多經濟活動現象。傳統增長理論將技術進步假定為由某種外生力量所決定,并按某種外生的速度發展,技術進步不在資本產品中。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與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相反,它認為:技術進步是內生的,并且原有意義上的勞動力概念也應為人力資本。這樣,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資源、可供利用的物質資源、管理效能和技術水平,其中人力資源(掌握科學技術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水平(能轉化為實現生產力的科技成果)實質上就是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作用目前已達72%,而投資增加的作用不到30%。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還將技術進步具體化為專業化的知識,認為專業知識和人力增加積累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羅默在其內生增長模型中假定有4種投人:資本、勞動、人力資本和技術。這樣,生產函數可寫成:
最終產出y是勞動力(l)、物質資本(z)和用于最終產品(//,)以及人力資本h的函數。模型假定每種特定的資本對產出具有單獨作用。研究部門的投人是人力資本//和已有的知識存量,產出是新設計、新技術。假設第y種技術的產出為其中s為生產率系數。若考慮知識是共享的,則技術y的產出為8HA。所有研究的總和則為
選取代表性的最終產品生產企業,對于所有資本品XU)和對應的價格P(i),選擇利潤最大化。
由此可推出對資本品的總需求:
該模型引人了知識的外在性,進一步將知識視為除資本、勞動之外的第三個生產要素。在現代經濟中,知識作為生產函數的投入要素產生知識效應,和其他要素相比,知識要素的投人更為重要,其投資收益也更為明顯。作為知識產品的軟件來看,發達國家的軟件信息化的發展對人力資本提出了新要求,即具有更高的知識與信息應用能力。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結構已經由產業型轉向服務型和智力型,發達國家信息部門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例迅速上升。美國信息技術人才結構顯示,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產業中,具有學位和高中畢業后經兩年以上培訓的人員占40%-.60%。
(三)信息產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信息產業形成于20世紀60~70年代,目前正步人髙速發展階段。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信息產業已成為跨世紀的支柱產業,其興衰決定著整個經濟的走向,信息產業作為經濟的一部分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聯系。
信息產業是高滲透型、知識智力密集型、更新快、受科技進步影響大、要求有大量智力和高智能投人、產出效益髙、增長快、需求廣、就業面廣、對勞動者文化層次要求高、綜合性強、省資源、無公害的產業。我國電子信息市場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斷提升。1998年信息產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1.0%;2001年這一比重為1.8%。2002年信息產業仍然是拉動全國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2003年以來,信息產業的產業規模仍然名列全國工業各行業之首。
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產生直接的影響。信息產業作為經濟活動的組成部分,其就業規模和產值規模的不斷擴大,意味著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信息產業自身的發展直接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二是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產生間接影響。主要表現為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存在著很強的關聯性。第一,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存在著前向關聯性。信息產業的發展要依賴于其他產業對信息產業產品的需求,其他產業部門對信息產業最終產品的需求越大,信息產業的發展就越能有效地促進其他產業的擴張,從而推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第二,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存在后向關聯性。信息產業的發展也依賴于其他產業的最終產品,信息產業對其他產業部門最終產品的需求越強烈,就越能有效地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如,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是信息產業的組成部分,它們與其他產業和信息產業內部行業有著較強的前向聯系和后@聯系。房地產業可以帶動建材業的發展,金融保險業能帶動信息設備制造業、信息基礎設施、房地產業的發展,居民收人水平提高對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的需求增長等等。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也是如此。一方面,社會各行各業對它們的需求日趨增大,使其對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對信息設備、信息基礎設施的需求增大,帶動著這些行業的發展,從而信息產業通過對經濟產生直接和間接影響,使產業結構得到調整,朝著優化方向提升,最終提高經濟增長率水平。
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又是信息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決定著信息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經濟發展的水平越高,信息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資金、設備、基礎設施等條件就越好,能夠極大地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
二、信息產業促進中國經濟増長的實證分析
我們以對發展信息產業與經濟增長聯系的規范性分析為思路,再從實證角度對信息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了定量分析。
(一)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信息技術正在極大的改變當代的社會經濟生活,信息產業在極大程度上轉化為經濟增長和生產率增長,在過去10年里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在提升。根據世界經合組織(OECD)的研究報告,1990?1996年期間,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生產力的增長有17%歸功于IT產業的投資。
1.模型分析
目前,用于計算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模型不盡相同,但對于驅動信息技術對經濟生產力增長之貢獻的因素,可通過以下模型分析。
中固A業發表論壇技術進步的定量研究始于索洛1957年發表的《技術進步與總量生產函數》,自此,各國經濟學家創造和發展了多種技術進步的測量模型,歸納起來主要有生產函數模型、指標體系模型、投人產出模型等。根據我們的研究,為了準確地度量、評價技術進步的作用,有必要在生產函數中引進時間因素,即動態生產函數。因此,本文將對生產函數模型進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并以此測算信息技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其形式為:
其中尤2,…,為/I種投人要素;《表7K時間。
這種生產函數最早是由卡多兒(N.Kaldor)提出的。我們只考慮勞動力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此時的動態生產函數為:
這種生產函數又分為3類:(1)中立的技術進步,又稱希克斯(Hicks)中性的技術進步,生產函數形式為⑴F(L,X);(2)勞動節約型的技術進步,又稱為哈羅德(R.F.Harod)中性的技術進步,生產函數的形式為J=F04(t)M:,);(3)資本節約型的技術進步,又稱為索洛(R.Solow)中性的技術進步,生產函數的形式為⑴。
在實證研究中使用得較多的是希克斯中性技術進步的假定,我們在本文中關于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研究中也采用希克斯中性技術進步的假定,并且生產函數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在中性技術進步的假定下柯布一道格拉斯動態生產函數形式為:
則⑴該式的左邊表示產出的增長率,右邊第一項是勞動力的增長使產出增長的部分(a為產出的勞動力彈性),第二項為資本的增長使產出增長的部分OS為產出的資本彈性)#表示由于技術進步而使產出增長的部分,稱為技術進步率。
估計技術進步率的方法一般有兩種:
(1)將(1)式兩邊取對數得:
然后用時間序列數據來估計其中的參數。
(2)將(1)式的各項用年增長率代替(Ai=l年)得:
然后,用各變量的年增長率數據來估計上述各參數。
由于分別稱之為技術進步、勞動力增長、資本增長對產出增長的貢獻度。
2.模型求解
(1) 根據1991~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加以整理,得到中國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總值、資本和從業人員的數據如表1所示。用表1的數據計算出1990~2001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6.53%(見圖1)。同時,利用模型(3)和(4)計算出技術進步、勞動力投人、資本投人對國民經濟增長以及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貢獻度分別為:
(2) 我們從1992~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和有關資料中劃分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郵電通信業的相關數據來近似代替信息產業的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由于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口徑還是按傳統三產業的劃分來統計的,因此沒有信息產業的相關統計數據)。依表2的數據可以計算出1991~2001年間,中國信息產業年平均增長29.07%(見圖2)。
根據表2中的數據計算出信息技術、勞動力投入、資本投人對中國信息產業增長的貢獻度分別為:
3. 結論分析
上述計算結果表明,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份額中,資本投人的貢獻度最大占了60.87%,其次是技術進步占了36.26%,而勞動力投人只占了2.87%。這充分說明中國現階段還處在粗放型經濟時代,即主要是由于生產要素的投人使得經濟增長。根據中國“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規定,“九五”期間經濟增長率年均要達到8%左右。過去十幾年來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一些因素將會逐步減弱。因此,加快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成為我們面臨的十分迫切的緊要任務。實現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就意味著要提高經濟增長的信息含量、技術含量,而減少粗放成分,即擴大再生產成分。
傳統的3個產業中,農業的信息化程度很低,它們的經濟增長幾乎是靠大量投人而得到的。服務業的信息化程度也很低,其增長主要靠資金和勞動力的投人來實現。而中國工業的增長主要是靠技術進步來實現,其技術進步的貢獻度達到64%,反映出現階段中國對工業產業結構的改造和優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得中國工業在勞動力基本不變,資金投人年均增長12.53%的情形下,產值達到年平均20.84%的高速增長。
中國信息產業增長中,信息技術進步的貢獻度為48.54%,資金投人的貢獻度為52.13%。從上面計算中可以看到,中國信息產業的增長速度保持在29.07%,與傳統的3個產業相比較增長速度是最快的。但同時我們也應清晰地看到其資金投人的增長速度為28.92%,積息,此對輕沐增長的貢故分科中闥聲此發展論琺,這表明中國信息產業的產業結構還有待調整和優化。
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根據1990~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加以整理,并提取1989~2001年的各年數據為樣本數據,進行如下分析。
1.模型與數據分析
為了測度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里采用信息資源豐裕系數指數/、GDP指數F、固定資產指數K和就業指數I,運用模型F=a/Ha進行回歸分析。
(1) R/?,表示基本信息資源生產能力:■?,=(尸,+P2+P3)/Mo其中,P1:3種專利申請授權量(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朽:圖書、雜志和報紙出版數量;P3:錄像和錄音制品出版數量;M:測度期測度范圍內的人口總數。
(2) /?2表示基本信息資源的發展潛力
其中,&:信息資源的儲備潛力;信息資源的處理能力。
其中,仏:計算機擁有量(計算機擁有量文化設施擁有量(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新聞設施擁有量(廣播電臺、電視臺、電視機擁有量);<?4:娛樂設施擁有量(影劇院、劇場、體育場);込:郵電設施擁有量(郵政局所、郵電業務總量);q6:通信設施擁有量(交換機容量、電話機擁有量)。
其中,:測度范圍內識字人數;r2:中小學、高等教育在校人數;r3: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人員數;r4: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人員數;信息咨詢服務人員數。
對上述模型進行轉化得:
該結果表明:1989~2001年期間,中國實際GDP與信息要素之間的相關關系顯著;進而表明,該時期內中國信息豐裕系數的對數每增長1個單位能夠引發GDP指數的對數增長0.2527個單位,說明信息要素對經濟增長具有強影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