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

第1篇: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THA)已成為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疾病常見的治療方法[1]。THA可以及時、有效地緩解疼痛,重建髖關節功能,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促進病人功能康復的重要方法。本院2008年6月~2010年12月,對80例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人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將康復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齡42~90歲,平均年齡69.5歲。骨折類型:頭下型骨折36例,經頸型骨折40例,基底部骨折4例;Garden分型:GardenⅡ型21例,GardenⅢ、Ⅳ59例;20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壓、肺部感染等其它疾病。63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17例行人工股骨頭置換,其中全髖置換組采用非骨水泥型假體20例,混臺型6例,骨水泥型37例。

2 康復護理

2.1 心理護理:病人常擔心切口裂開、出血、關節脫位、疼痛而不敢活動,我們主動與病人溝通,反復強調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使其認識到只有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才能取得較好的手術效果。同時幫助病人控制和調節心理狀態,告之樂觀的精神狀態有益于康復,使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本組有7例病人急于求成,術后要求馬上活動,我們指導其掌握合適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量力而行;5例過于謹慎的病人,術后不敢活動,我們消除其疑慮,鼓勵并幫助訓練,最終所有病人均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

2.2 飲食護理:60歲以上的老年人脾胃虛弱、胃腸道功能減退。易引起低蛋白血癥、貧血,造成術后組織修復能力低下,致傷口感染或愈合不良,因此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是術前準備的重要內容。飲食中應遵循“軟、精、細”的原則,適當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并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尿路感染。對胃納差、進食少的患者,采用靜脈補充營養的方法改善全身狀況。本組有12例患者采用靜脈補充營養的方法。

2.3 術前康復指導

2.3.1 訓練床上排便:術前3 d練習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術后因不習慣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及便秘。使用便盆時,將骨盆整體托起,從健側置人便盆,不可牽拉、抬動患體,以免造成假體脫位。

2.3.2 患肢康復訓練:指導病人入院后即行患肢康復訓練,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背屈,繃緊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再繃緊一放松,如此循環。直腿抬高運動:伸直膝關節,背屈踝關節,足跟離床20cm,空中停頓10 S后放松10 S。小腿下垂床邊的踢腿運動及踝關節的伸屈運動等。本組有9例因年齡較大直腿抬高運動做不到位,空中停頓時間

2.3.3 臀部肌肉訓練方法:無外展受限的患者取健側臥位,指導做外展髖關節的主動運動,外展受限的患者,協助其做外展髖關節的被動運動,30~50次/組,3~4組/d。

2.4 預防并發癥

2.4.1 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術后1~4 d是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大部分發生在股靜脈。本組80例均預防性使用速避凝,其中52例使用速避凝0.4 ml(0.4 ml/瓶)臍周皮下注射預防性用藥3d,18例高危病人預防性用藥7 d。同時麻醉作用一消失即進行踝關節伸屈運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80例術后均未使用止血藥,以減少因止血藥可促進血液凝固而增加血栓危險的發生。經密切觀察,本組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

2.4.2 預防髖關節脫位:術后避免患側臥位,患肢保持外展20°~30°中立位。平臥時兩腿間放置“T”形墊,患足穿“丁”字鞋,避免患肢內收內旋。搬運病人時,一人托住患側髖部和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人托住健側髖部和下肢,其余人協助,避免動作不協調而致髖關節脫位[2]。本組1例因病人不合作,患側臥位后致髖關節脫位,經患肢脛骨結節牽引后復位。

2.4.3 預防感染:除術前及時治療感染病灶外,術后重視各項無菌操作。與有感染傷口病人分開病室,防止交叉感染。每2h翻身、叩背一次。指導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對年老體弱者常規給予霧化吸入每天2次;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切口滲液情況,合理使用抗生素,觀察體溫變化,監測血常規;對留置導尿管者應加強會陰護理,每天用碘伏消毒會陰,指導多飲水,定時開放導尿管,爭取術后2~3d內盡早拔除導尿管口。本組有3例患者術后4d傷口紅腫,予以碘伏濕敷換藥后,順利拆線。本組均無泌尿系感染及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

2.4.4 預防壓瘡:病人因術后疼痛不愿多動等原因,全身骨突部位極易發生壓瘡,因此,術后應臥氣墊床,每隔2~4 h讓病人借助床上牽引架及健側肢體輕輕抬高臀部,緩解壓力,用50%紅花酒精按摩或溫水擦拭骶尾部及骨突部位的皮膚,保持床單位的干燥、平整。本組病人無壓瘡發生。

2.5 術后康復訓練方法

2.5.1 手術當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進行患側足趾及踝關節主動伸屈運動,按摩下肢肌肉3~4次/d,10 min/次,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及深靜脈血栓形成。

2.5.2 術后第一天開始進行雙上肢伸屈運動及深呼吸運動,以鍛煉上肢肌力,保持呼吸功能正常。同時進行患肢股四頭肌、臀肌等長收縮訓練,30~50次/組,3~4組/d。

2.5.3 術后2~3 d拔除引流管后,將床頭抬高45°~60°。練習坐位,4~6次/d,20~30 min/次。患肢開始做CPM機運動,一般從20°~30°開始,2次/d,2 h/次,以后每天增加5°~10°。術后2周要求達到屈髖90。(但不能>90°),本組除10例外均能達到。除CPM機運動外,還進行患肢直腿抬高訓練,30~50次/組,3~4組/d。

2.5.4 術后3~7d練習床邊站立,雙上肢用力支撐練習步架上,雙下肢稍后移,然后囑病人抬頭,挺胸,做骨盆前移動作,每日3次或4次,每次10~15min。骨盆左右搖擺練習:扶雙拐或習步架,上肢負重,同時雙下肢伸直,置輕度外展位,站穩后左右搖擺骨盆,使雙側髖關節交替外展,內收,每日3次,每次10~15min屈髖練習:患肢踏于一定高度的木凳上。上身慢慢前傾,每日3次或4次,每次15~20下,通過調整木凳的高度增加曲髖角度;術后8~14d可開始扶雙拐或習步絮下地進行負重行走練習。每日3次或4次,每次50~100步.以后逐漸增加,每次步行后休息15~30min。需在醫生保護下進行,以不使病人感到疲勞為度。骨水泥型術后1周后即可,非骨水泥型適當推遲l周。行走練習主要注重步態訓練:開始時囑患者雙手持助步器,雙眼平視,腰背伸直站立lmin。待站穩后向前行走,步態自然,行走時不要拖步,不要跛行。每日2次,每次5~10m逐漸增加,待助步器行走能保持平衡和穩定。

2.5.5 出院指導選擇病人出院前1天及出院當天有家屬在旁時進行出院指導。(1)指導患者堅持按出院前訓練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時進行,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防止關節腫脹和疼痛;(2)術后3~6周可逐漸恢復輕微的日常活動,避免劇烈的體育運動;(3)術后6周內注意做到“六不要”,即不要雙叉;不要患側臥位,側臥時患部前后各放一軟枕;不要坐軟沙發或矮凳子;不要彎腰拾東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廁,使用坐廁時防止身體前傾;(4)3個月內扶拐免負重行走,穿防滑平底鞋,注意安全,防止摔倒;(5)加強營養調理,防止感染;(6)復診時間為術后1.5~2個月,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診。

3 結果

本組80例病人經過術后隨訪3~6個月,完全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有47例,生活能完全自理的有11例,生活能大部分自理的有20例,部分依賴的3例。80例患者均無關節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發生。

4 討論

THA的目的在于緩解關節疼痛、矯正關節畸形、改善關節功能狀態,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護理中發現,髖關節置換術病人康復訓練意識淡薄、依賴性強、主動性差,對醫護人員的指導往往不能按期完成。在護理過程中要不厭其煩地向病人講解康復訓練的意義及主動活動練習的重要性。通過幫助病人建立正確的康復訓練意識,并采取辨證施護的康復指導方法,使病人按計劃進行正確的康復鍛煉,才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第2篇: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共有接受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患者52例,男20例,女32例;年齡58~96歲,平均72.5歲。股骨頸骨折45例,股骨頭壞死7例。假體材料:骨水泥50例,非骨水泥2例。患者均為擇期第一次手術者,除符合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適應證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嚴重高血壓、肺部感染等以及局部有感染灶者,均在病情控制后給予手術治療,手術均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手術入路均為外側切口。

1.2方法制訂有效的康復訓練措施。術前進行心理及康復鍛煉指導,術后早期即指導患者開始進行系統功能鍛煉。

2術前康復指導

2.1心理指導由責任護士針對患者的不同心理特點進行心理干預,耐心全面地講述患者所需要的知識,根據患者的職業、文化程度等恰當地說明手術治療的目的、意義、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及早期功能鍛煉的意義,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

2.2一般訓練指導指導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方法,以防術后因不習慣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指導患者練習深呼吸、正確咳嗽及咳痰,以防呼吸道并發癥。

2.3康復訓練指導術前康復訓練指導是術后做好康復鍛煉的基礎。內容:指導、肌肉鍛煉的各種方法、關節活動訓練、坐位、下床及拐杖的使用等。但部分患者術前因骨折處疼痛,而患肢需特定的不敢活動,訓練中避免引起患肢疼痛,以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訓練的信心。

3術后康復指導

3.1指導向患者講解有關的知識,使患者可以適當地變換,避免單純平臥位對患者造成的不適。向患者講解術后有4種危險應盡量避免:①髖關節>90°。②下肢內收越過身體中線。③伸髖外旋。④屈髖內旋 。術后正確:術后患肢保持外展15°~30°。保持中立位,穿“丁”字鞋,兩腿間放一厚枕,保持兩腿分開,絕對避免患肢內收、內旋及外旋,以免假體脫出;去枕平臥6 h,以防術后頭痛。待6 h以后可向患側翻身15°~20°,身后墊軟枕,但時間不要過長。術后1 d將床頭抬高30°~50°,取半臥位,使患者更舒適;術后2~3 d取半側臥位,使身體側傾30°,以軟枕或一成卷的褥子墊于身后支撐身體;取健側臥位時,伸直患側髖關節,兩膝之間放一厚枕,防止患肢過度內收引起假體脫位;身體側傾30°。既達到翻身目的,又不會破壞骨盆結構的穩定性。

3.2術后早期功能鍛煉

3.2.1術后3~6 h此階段患者身體虛弱,運動量不宜過大。康復訓練目的是保持關節穩定性和肌肉張力,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在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術后3 h因物藥效未完全消失,可做患足被動跖屈和背屈活動,但時間不要過長;術后6 h由專職護士指導患者做主動跖屈和背屈活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方法:患者取仰臥位,膝下墊一紙卷,主動下壓膝關節,保持股四頭肌呈收縮狀態5 s,再放松,如此反復,15~20次/組,2~3組/d。

3.2.2術后1 d除做以上運動外,行臀大肌、臀中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以保持髖關節周圍肌肉張力。方法:雙上肢舒適置于身體兩側,保持雙側臀部肌肉呈收縮狀態5 s再放松,如此反復,15~20次/組,2~3組/d。為預防壓瘡,練習抬臀“三點支撐”, 每2~3 h 一次,方法:①屈曲健腿,健足與雙肘一起支撐床鋪,腰部稍用力,將臀部抬起。②健肢膝關節屈曲,足底用力,雙手借助牽引手支架用力將臀部抬起,以臀部離開床面為宜。

3.2.3術后2~3 d拔除負壓引流管后,拍攝X線片,以判斷假體的位置。具體鍛煉內容:①在病情許可范圍內加強患側關節活動。髖、膝關節主動活動練習法:患者取仰臥伸膝位,緩慢將患側足跟在床上向臀部滑動,使髖關節屈曲,足尖保持向前,保持髖部屈曲5 s后,同法相反方向回到原位、放松,20次/組,2~3組/d。注意練習過程中防止髖內收內旋,屈曲角度不宜過大,以免引起髖部疼痛,以后逐漸增加屈髖度數,避免>90°。②避免術后過早進行直腿抬高練習,據研究,直腿抬高運動支點在髖部,力臂長,重力大,髖部負重大,相當于站立行走之負重[1]。為減少術后并發癥,防止廢用性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患者除行患側各關節功能鍛煉外,還需進行全身各關節及肌肉功能鍛煉,如做好雙上肢肌力及關節鍛煉;健側下肢鍛煉,如健側抱膝運動、健側直腿抬高運動,目的在于為今后的移動動作做準備。③開始應用CPM機訓練,3 h/次,2次/d,逐漸增加訓練時間。④臥位到起坐訓練:鼓勵患者借助雙臂支撐起坐,體弱者由護士或陪護人員協助起坐,因雙臂支撐起坐便于控制屈髖角度,但要慎重、緩慢,以免用力過猛過度屈髖。借助床頭系帶雙臂用力牽拉起坐時,患者不易控制屈髖角度,屈髖角度較大易伴屈膝和髖關節內旋,以致髖關節脫位,年長或長期臥床者尤其如此。

3.2.4術后4~7 d除以上訓練外,指導患者由坐位到站位練習,協助患者在床邊站立,患者用雙手支撐坐起,屈曲健腿,伸直患腿移動軀體到床邊,護理人員在患側協助,一手托起患肢足跟部,另一手托住 窩部,隨著患者移動而轉患肢,患肢外展,屈髖

3.2.5術后早期負重訓練術后何時開始下地負重及行走,受假體類型、手術操作和患者體力恢復情況影響。如使用骨水泥假體,患者恢復情況較好,術后2~7 d即可下地練習站立和行走,術后2周由雙拐逐漸改為單拐行走,以后逐漸棄拐。本組52例有41例術后2~3 d開始下床站立,患者適應站立后,開始扶雙拐或助行器平地不負重行走,患腿由不負重―部分負重―完全負重,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室內步行,步行距離逐漸延長,時間逐漸增加,但不超過30 min/次,2~3次/d,行走時患肢始終保持外展,由護士或家屬守護預防意外。

3.3出院康復指導人工股骨頭置換患者經早期康復訓練,術后12~14 d即可出院。出院前3 d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恢復期較長,出院后自行護理至關重要,繼續執行住院期間所指導的訓練,堅持每天鍛煉,定期復查,若有異常情況及時復查或電話咨詢。指導患者單獨離床活動、上下樓梯等方法及各項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動作(如穿褲、穿襪、穿鞋等);術后6~8周屈髖

4討論

1)精湛的手術技術配合科學系統的術后康復訓練,才能獲得理想的康復效果。防止髖關節脫位是術后功能訓練的前提,關節的穩定性不僅取決于骨性結構的穩定性,還與關節囊、韌帶,特別是髖關節周圍各組肌群的力量密切相關。因此,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早期活動髖關節時,既要注意防止髖關節脫位,同時又要進行關節囊、韌帶以及周圍各組肌群的張力訓練,有利于保持關節的穩定性和肌肉的張力。

2)術后對早期訓練感到恐懼是阻礙患者主動活動的主要原因。由于患者擔心術后活動致切口裂開、出血、疼痛、關節脫位等,我們通過心理干預,請同種手術后患者現身說法,以減少焦慮,增加術后功能訓練的主動性。康復組未出現切口裂開、出血、假體脫位等情況。

3)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髖關節功能重建的關鍵。早期康復訓練,可防止廢用性肌萎縮,促進患肢肌肉和關節功能的早日恢復,對于維持髖關節穩定性、恢復髖關節功能、減輕關節負載、降低假體松動率具有重要意義[2],本組52例患者出院后均給予跟蹤隨訪,最長6年,最短1年,無特殊不適,行走自如,能夠完成正常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羅先正,邱貴興.人工髖關節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138-157.

第3篇: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中上胸椎骨折;脊髓損傷;后路減壓;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康復

[中圖分類號] R6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6(a)-0028-03

Effect assessment of the treatment for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HUANG Jianfeng1 NING Jinlong1 CEN Dingshan1 LI Honglin1 MENG Yonghui2 LUO Zhiming1 HE Muliang1

1.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ezhou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ezhou 542800,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Hezhou Guangji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ezhou 542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method as well as to assess effect of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from September 2007 to August 2010 in our hospital, and 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bone graft fusion and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20 cases (early recovery group) bega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within two weeks after surgery, and the other 20 cases (control group) bega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wo months after surgery. Follow-up of 12 to 40 months,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Surgical incisions for all patients were in 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 All postoperative CT reviews showed good thoracic vertebra sequence reset, good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no breakage. Postoperative nerve functions for all patient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rovement. AD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 for 40 cases afte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was higher than their preoperative score (P < 0.05), and the score for early recover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combined treatment of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bone graft fusion and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can obtain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can maximize their ADL ability.

[Key words]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Spinal cord injury;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Rehabilitation

中上胸椎(T1~10)因為有胸廓的保護和支持,是脊柱中發生骨折概率最小的節段,其發生率僅占脊柱骨折的2.5%[1],多因高能量暴力損傷引起。近年來,由于交通事故及意外傷害不斷增多,胸椎骨折發生率也相應增加。由于椎管管腔比較狹小,胸椎骨折后常伴有脊髓損傷,且病情重,預后差,盡早進行手術治療并進行早期康復鍛煉,可以促進脊髓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文回顧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均采取了手術治療,其中20例術后配合早期康復鍛煉,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例病例均為2007年9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中上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19~59歲,平均39.6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7例,高空墜落傷15例,重物鈍擊傷8例。37例有合并傷,其中,合并肋骨骨折22例,血氣胸35例,骨盆骨折3例,四肢骨折5例,顱腦外傷8例;常規行X線、CT和MRI檢查,均為新鮮骨折,發生在中胸椎(T5~10)28例,發生在上胸椎(T1~4)12例。骨折分型:壓縮骨折15例,爆裂骨折12例,骨折伴脫位13例。將40例患者分為早期康復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術前脊髓損傷按照美國ASIA分級:早期康復組A級10例,B級6例,C級2例,D級2例;對照組A級10例,B級5例,C級3例,D級2例。兩組患者在合并傷、骨折分型及ASIA分級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手術方法

40例患者均采取后路減壓植骨融合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均在受傷后2~10 d進行手術,平均4.5 d。全麻后患者俯臥,以擬固定節段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按照術前確定的胸椎椎弓根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將傷椎及相鄰的上下椎體的棘突、椎板、關節突及橫突充分顯露,在傷椎上下節段置入椎弓根螺釘,部分病例傷椎置入螺釘。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徹底減壓,安裝連接棒并適當撐開恢復椎體前緣高度,連接橫桿,植骨融合,植骨來源為切除椎板、棘突減壓所得碎骨及自體髂骨。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并輔助氟美松、甘露醇、高壓氧等治療。

1.2.2 康復方法

術后康復可與臨床治療同步進行。本研究中兩組的康復治療均為期3個月。每日1次,每周6 次。患者出院后仍堅持按原方案繼續康復鍛煉至研究結束。

1.2.2.1 早期康復組 (1)臥床期康復:正確擺放骨折部位的肢體,保持良好位置,加強癱瘓肢體及關節的被動活動,維持關節及軟組織的活動范圍,防止發生壓瘡及關節攣縮;指導患者對有神經支配的呼吸肌加強呼吸訓練,輔助患者擠壓胸廓輔助呼吸或咳嗽,預防肺部感染;患者術后48 h即鼓勵患者配合進行上肢肌肉獨立鍛煉,從對殘存有神經支配的肌肉進行輔助被動活動,逐漸向主動無輔助活動過渡,指導進行肌肉長度保持訓練,對肱三頭肌、手指屈肌群等上肢肌肉定期進行牽拉鍛煉及腰背肌功能訓練,防止發生肌肉攣縮。此外,還配合理療、針灸、TDP、推拿及感覺和運動系統訓練等。(2)離床期康復:術后2~4周可協助佩戴腰圍護具在床上坐起,可應用起立床進行站立鍛煉,應用輪椅進行坐位平衡的鍛煉及支撐耐力鍛煉等;加強背闊肌、頸背肌及肩胛帶肌的肌肉鍛煉,如指導患者進行徒手抵抗鍛煉,增強肢體肌肉的力量。術后3~6周在腰圍護具保護下下床,直到逐步離床進行康復鍛煉。根據病情進行ADL訓練、輪椅操縱訓練、轉移訓練(輪椅-廁所、床-輪椅)、步行訓練等。

1.2.2.2 對照組 術后協助患者正確擺放骨折部位的肢體,定時翻身,防止發生壓瘡,指導患者深呼吸或咳嗽,預防肺部感染,加強會護理,預防泌尿系統感染等。術后2個月開始進行上肢肌肉獨立鍛煉,從對殘存有神經支配的肌肉進行輔助被動活動,逐漸向主動無輔助活動過渡,指導進行肌肉長度保持訓練,對肱三頭肌、手指屈肌群等上肢肌肉定期進行牽拉鍛煉及腰背肌功能訓練,防止發生肌肉攣縮。并進行理療、針灸、TDP、推拿及感覺和運動系統訓練。佩戴腰圍護具在床上坐起,進行站立鍛煉,應用輪椅進行坐位平衡的鍛煉及支撐耐力鍛煉等;加強背闊肌、頸背肌及肩胛帶肌的肌肉鍛煉,如指導患者進行徒手抵抗鍛煉,增強肢體肌肉的力量。逐步在腰圍護具保護下下床,直到離床進行康復鍛煉。根據病情進行ADL訓練、輪椅操縱訓練、轉移訓練(輪椅-廁所、床-輪椅)、步行訓練等。

1.3 評價指標

觀察指標包括患者術前及術后復查的X線及CT片,觀察脊柱序列恢復及椎弓根釘固定情況,觀察傷椎Cobb角的變化、傷椎高度恢復情況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按照美國ASIA標準[2]評價神經功能障礙,評價兩組患者術后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變化,并比較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

1.3.1 運動功能評定標準

評定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運動功能的變化,包括床上翻身、床上坐起及輪椅到床以及由輪椅到廁所的轉移能力等。參考標準,0級:完全依賴;1級:部分活動需他人輔助;2級:借助輔助器具可獨立完成活動;3級:不需借助器具能獨立完成活動。運動功能達到3級為顯效,提高1個級別以上為有效,運動功能無變化為無效[3]。

1.3.2 ADL評定

依據Barthel指數記分法評分[4]。

1.4 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

40例患者均獲12~40個月(平均28個月)隨訪,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1年均獲得骨性融合。術后CT復查均顯示胸椎序列復位良好,椎管內脊髓無壓迫,椎弓根釘固定良好,無斷裂。術后神經損傷按照ASIA分級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早期康復組A級5例改善為B級,B級4例改善為C級,2例改善為D級;C級1例改善為D級,1例改善為E級;D級2例均改善為E級;對照組B級2例改善為C級,C級1例改善為D級,D級1例改善為E級。兩組術后最后隨訪傷椎Cobb角及椎體高度恢復情況與術前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兩組術前及術后傷椎Cobb角及椎體高度恢復情況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表1 兩組手術前后傷椎Cobb角及椎體高度恢復情況(x±s)

2.2 兩組療效比較

具體見表2。兩組療效比較,早期康復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 < 0.05)。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2.3 ADL評定

具體見表3。康復前兩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康復后兩組ADL評分均較康復前顯著提高(P < 0.01),早期康復組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1)。

表3 兩組康復前后ADL評分比較(x±s,分)

2.4 并發癥情況

早期康復組發生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統感染3例,雙下肢內收伸展痙攣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5.0%;對照組發生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統感染4例,骨質疏松2例,雙下肢內收伸展痙攣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5.0%,兩組比較,早期康復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3 討論

3.1 中上胸椎解剖與損傷特點

中上胸椎與肋骨、胸骨組成了一個環形腔隙,構成了一個密閉而穩定的骨性框架,前、后、側方分別有胸肋關節、椎板及肋椎關節保護,再加上椎間盤和韌帶的固定,其穩定性顯著增強,因此當中上胸椎發生骨折時通常要受到巨大的外力,本研究中均為車禍傷、高空墜落傷等強大暴力引起,骨折常較嚴重,易并發脫位,常引起多個椎體受累及其他部位合并傷。上胸椎與中胸椎交接處的胸椎后凸部位較其他部位易受傷,故臨床常見受損部位集中在T4~T10節段。由于椎管管腔較狹窄,緩沖容積小,中上胸椎一旦發生骨折脫位,不規則且脫位的骨折塊與椎體極易壓迫脊髓,導致脊髓缺血,造成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引發一系列神經系統壓迫癥狀,功能恢復預后差。

3.2 手術適應證及方法的選擇

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的手術選擇,要充分考慮到骨折程度、類型及脊髓損傷的程度等。從康復角度出發,無論是合并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脊髓損傷,都應考慮早期手術減壓并穩定脊柱,為神經功能的恢復提供條件,以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手術方法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到穩定性、脊髓損傷的程度以及合并的其他損傷和損傷程度,進行個體化處理[5]。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者,應及早手術行徹底減壓同時恢復脊柱的穩定性[6]。對完全性脊髓損傷者,以恢復脊柱的穩定性為原則,減壓為輔,首選后路椎弓根固定,多采取后路切開、后方減壓、復位、植骨椎弓根釘內固定。該手術簡單有效,且術后并發癥低,本研究術后隨訪脊柱均穩定性良好。

3.3 術后早期康復的重要性

手術治療是否成功主要看術后脊髓功能恢復的程度,而早期康復治療是促進功能恢復的重要措施,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脊髓損傷術后及早(術后2周內)進行康復治療的重要性。國內外多項資料表明,在正確對癥處理及手術治療的基礎上,脊髓損傷患者術后康復訓練時間越早,運動功能恢復就越快,還能顯著降低并發癥及死亡率[7]。早期康復的最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使患者提高生活活動能力,充分利用患者的殘存功能,通過持續不斷地強化和鍛煉,使患者盡可能生活自理。脊髓損傷術后早期即應使肢體處于功能位置,并通過輔助被動活動及主動活動進行康復鍛煉,以維持關節的正常活動功能,避免發生關節攣縮及畸形,從而改善患者的感覺及運動功能。本研究資料顯示,早期康復組20例患者采取早期康復后,術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測定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 < 0.05),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達到了手術治療的目的。

綜上所述,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者行后路減壓植骨融合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術后早期采取康復訓練可有效預防和減少脊髓損傷術后并發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幫助其盡早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 曾周景,羅劍,葉建華,等. 中上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損傷的手術治療[J]. 臨床醫學工程,2010,17(8):89-90.

[2] 李建軍,周紅俊,孫迎春,等. 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第6版,2006)[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7):693-696.

[3] Garcia Leoni ME,Esclarin De Ruz A.Management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es[J]. Clin Microbiol Infect,2003,9(8):780.

[4] 南登昆,繆鴻石. 康復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54-55.

[5] 吳義龍,陳飛強,莊科雄. 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的手術治療[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0,12(6):593-594.

[6] 成德亮,劉國輝,楊述,等. 后路減壓植骨椎弓根內固定治療伴有脊髓損傷的胸椎骨折[J]. 臨床外科雜志,2011,19(1):68-69.

第4篇: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學海無涯②

透視引導下穿刺構建兔椎間盤退變模型的影像和病理變化

模擬腰部推拿手法建立“腰-盆-髖”有限元模型

CRTER雜志對名詞術語應用的規范要求

腰椎間盤膨出節段數字模型及三維可視化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CRTER)雜志2012年各專題組稿重點

基于Mimics軟件虛擬人膝關節三維圖像融合實驗

SCI收錄的計算機輔助外科類期刊介紹

前交叉韌帶重建后本體感覺訓練前后步行參數變化的計算機輔助三維步態分析系統比較

外國專家修飾的醫學英語句型:重物壓迫脊髓損傷模型

仿真環境下醫學器官的三維有限元建模方法

計算機輔助種植導航手術在上頜前磨牙區的應用

Mesh詞表詞匯實用例句:視覺假體-Visualprosthesis

功能梯度牙種植體三維有限元力學分析與結構優化

Mesh詞表主題詞擴展:義齒-dentalprosthesis

不同加載方式壓低上前牙時初始應力在牙體、牙周膜及牙槽骨分布的三維有限元分析(英文)

動態三維CT處理軟件OsiriX在頜面部骨折個性化重建中的應用

中國人腰椎間盤結構與人工椎間盤置換相關的參數測量

全髖關節置換治療高齡不穩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同一機構53例隨訪

無框架脊柱導航手術機器人腰椎弓根標準軸位引導置針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鈦合金精密鑄造的顱骨缺損個體化修復體

基于反向動力學的人體肌肉力預測平臺

力反饋遠程康復訓練虛擬駕駛系統的軟件設計

全髖關節置換與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有效性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

閉合性肱骨干骨折患者小夾板外固定與植入物內固定治療比較的Meta分析

腰椎間盤置換與腰椎融合治療腰椎間盤退變性疾病的Meta分析

人工關節無菌性松動界膜中的溶骨因子

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體重建后恥骨板斷裂的非線性有限元分析

下頜骨缺損鈦重建板修復的生物力學分析

減阻牽張成骨快速移動尖牙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參數化人上頜中切牙樁冠修復三維有限元模型中樁核冠直徑和長度變量的生物力學優化

有限元法分析舉重運動員預備提鈴動作過程中腰椎節段的受力變化

踝關節位置覺和肌肉力覺的重測信度

2010-08/2011-08《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CRTER)雜志執行編委名單

不同條件髖部骨骼的短期精密度差異:雙能X射線骨密度儀測量

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骨盆骨折中的應用

CRTER雜志“硬組織工程研究”欄目關于“數字化影像圖像技術與關節外科”的組稿內容

下頸椎弓根CT圖像的指標測量

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對腎移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硫唑嘌呤和霉酚酸酯對應用環孢素A腎移植患者血脂的影響

腎移植術后服藥前和服藥后2小時新山地明血藥濃度監測的臨床意義比較

肝移植術后患者血清膽汁酸代謝的檢測及臨床意義

特異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對老年供體肺保存的干預

羅格列酮對伴有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纖溶系統的影響:預防支架術后再狹窄的可行性

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后患者冠狀竇內血漿內皮素水平的變化:藥物洗脫與普通支架的比較

陰股溝移植皮瓣的應用顯微解剖學基礎

帶血供潰變神經游離移植后肌電圖及組織學變化

老年人血漿溶血磷脂酸和磷脂酸水平綜合干預后的效果比較

電針內關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心肌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調節

三氧化二砷對人食管癌細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

培養乳鼠心肌細胞缺氧/復氧損傷模型與黃芩苷的影響

硝酸甘油與克羅卡林合用抗大鼠心肌缺血的藥理性預適應

L-精氨酸對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

家兔慢性冬眠心肌模型的建立

脂蛋白脂酶HindⅢ酶切多態性與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冠心病的關系

第5篇: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康復護理

The advance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after rehabilitation care

ZHAO Shi-fen, ZHANG De-rong,PENG Yan-fen.

Orthopedics, YibinSecond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Yibin 644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 up the 142 case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femoral neck fracture after the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from 2003-1 to 2008-1 in my hosipital.Methods Preoperative close observation of patients,to strengthen the nutrition,with doctors before the surgery well prepared,after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for the major complications such as infection,dislocation,thrombosis,functional recovery and so on to rehabilitation care.Postoperative Harris hip score evaluation function.Results 13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12~96 months time,function was basically recovery to pre-injury.Conclusion Self-care,the Harris hip function score is 88 points for equation.

【Key words】 Femoral neck fracture ; Total hip replacement;Rehabilitation care

隨著人口老齡化,股骨頸骨折發病率逐漸增高,該骨折部位特殊,病程長,臥床時間長,并發癥多,對護理要求高,難度高,以此,多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后通過良好的護理,及時準確系統的康復指導,對縮短患者的病程,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對本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間142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康

復護理進行總結。現將康復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42例,男89例,女53例,年齡55~88歲,平均69歲。

1.2 治療方法 患者術前均先處理合并癥,全身情況穩定后行手術治療。在全麻下行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2 護理

2.1 術前術后護理 向患者交代手術的目的、療效和優點,術后早期積極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使患者了解有關疾病的護理及功能鍛煉的知識,消除顧慮,樹立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護理和康復訓練。醫生、護士、患者及其家屬要充分溝通,使患者及家屬能清楚地了解可自手術中獲得什么,了解術后的長期療效并不意味著能完全恢復所有的跑跳動作,可提供信息訪問曾做過這種手術的患者,以增加患者對手術的認識和信息及對困難的估計和心理準備,以便配合治療。 患者至少在術前2周戒煙。注意術前的鍛煉,包括加強心血管功能的耗氧鍛煉和受累關節附近肌肉的力量性訓練;練習床上大小便及腋杖和助行器的使用。將家里的床升高,座位升高,包括馬桶都要升高,如果是蹲廁式而所應改為坐式馬桶。

2.2 術后病情觀察

2.2.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協助處理。觀察切口引流管,并做好引流管護理。

2.2.2 預防并發癥的護理 全麻術后患者盡可能行霧化吸入,鼓勵患者深呼吸及指導有效咳嗽,協助適當的翻身及拍背,促進痰液排出,必要時給予消炎,化痰藥物霧化吸入以預防肺部感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肢應保持外展30°,中立位,髖關節不能外旋和內收,防止脫位。

2.3 術后在院康復護理

2.3.1 一般康復護理 術后當天,盡可能帶鎮痛泵,以減少疼痛刺激,保證休息,在術側肢體下墊適當厚度的軟墊,使髖、膝關節稍屈曲,術后應保持患肢于外展30°中立位。患側足穿防外旋鞋,兩大腿之間可放置軟枕,以防患肢外旋內收,并減輕疼痛。

術后第1天,撤除軟墊,盡量伸直術側下肢,繼續穿防旋鞋,開始作踝關節的主動屈伸。具體的練習方法是:股四頭肌、繩肌的等長收縮練習,即繃緊大腿肌肉約25 s,再放松,5~10次/h;臀肌的等長收縮練習,即把兩邊臀部收縮在一起2~5 s,再放松,每小時5~10次或更多,反復練習。給患者進行患肢的被動推拿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關節僵硬,病員只能仰臥,避免側臥,也不能翻身或交叉雙腿。可在腰后墊軟枕,并把床頭稍抬高,以便于進食及調整皮膚受壓部位,避免發生褥瘡。同時指導進食一些富含營養的湯、粥、面條之類的飲食。

術后1~2 d,拔除引流管,一般放置不超過48 h,X線片判斷假置正常可開始髖膝關節的小范圍屈曲練習和髖關節的旋轉練習,逐漸由起始的被動向主動加輔助到完全主動練習,但注意臀部不能離床,避免術側髖關節置于外旋伸直位,兩腿間置入三角枕保持術側肢體外展,如果要翻身,腿間夾枕頭,整體翻動,似“滾木頭”;繼續穿防旋鞋以防止下肢外旋。同時可行上肢肌力練習。目的是恢復上肢力量,以便術后較好的使用拐杖。在術后早期體療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避免術側髖關節置于外旋伸直位,為防止患者向對側翻身,床頭柜應放置手術側;②抬高對側床腳或保持術側肢體的外展。或者雙腿間置三角墊,但需防止下肢外旋;③術后早期進行關節活動度鍛煉,以免出現關節僵硬;④如有術側髖關節中度屈曲位不穩定,在座位行髖關節旋轉練習時,應避免上身向術側傾斜。

2.3.2 特殊康復護理 術后1周,患者體力多恢復,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體的患者,已經可以進行下地功能康復練習。康復目的是恢復關節的活動度,同時進一步提高肌力,需注意的是下面所有特殊康復練習必須在醫生的直接指導下進行,結合術前髖關節病變程度、假體類型、手術過程和患者全身情況,有選擇性的制定各自的康復計劃。術后7 d以后,除進一步提高肌力外,主要還要恢復關節的活動度,臥位可作有限的髖關節屈曲(小于60°)及髖關節外展活動(小于45),仍然是3次/d,每次10個動作;還有下列站立位的練習:①站立位伸展髖關節練習:后伸術側下肢,健側髖膝半屈,抬頭挺胸,作骨盆前移動作,拉伸髖關節前關節囊和屈髖肌群;②站立位髖關節外展練習:骨盆左右搖擺,使雙側髖關節交替外展、內收,外展要多練習;③站立位屈髖練習:抬高患肢,擱在一定高度的踏腳凳上,上身用力前傾,加大髖關節屈曲。通過調節踏腳凳的高度來控制患側關節的屈曲程度;每天3次,每次10個動作;④上下樓練習:“好上壞下”,即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術側先下;⑤踏車練習:手術3周后可進行,最好在有康復中心、康復器械及康復治療師指導的情況下進行。

3 出院標準

時間一般在術后2~3周,具體標準為:①扶雙拐自己行走,無需他人幫助,能獨立坐起,這樣出院后生活基本自理;②沒有任何術后早期并發癥跡象;③患者及家屬已經掌握或了解出院后的康復計劃。

4 討論

老年人骨質疏松,只需很小的扭轉暴力,就能引起骨折。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一類骨折[1]。而股骨頭的血液供應主要依靠于旋股內外側動脈,兩動脈環繞在股骨頸的基底部,股骨頸骨折時,尤其是頭下型股骨頸骨折時,旋股內、外側動脈的分支受傷最重,對股骨頭的血液供應影響也最大,因此骨折很難愈合,極易出現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導致長期的臥床,出現并發癥,影響生活質量[2,3]。而本科五年來,通過對142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實施的上述護理措施,所進行的階段性的系統的康復知識指導,杜絕了老年臥床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縮短了病程,減少了臥床時間,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4]。

參 考 文 獻

[1] 易祖玲,孫燕.115例伽瑪釘治療股骨轉子周圍骨折的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0,16(3):13.

[2] 華蕾,宋艷霞,孫燕.34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病人的康復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1,36(8):599-600.

第6篇: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人工髖關節置換即用人工假體代替人體失去功能的髖關節。人工髖關節置換又分單純人工股骨頭置換和同時置換髖臼和股骨頭的全髖關節置換。根據固定方式的不同,又分為骨水泥固定型和非骨水泥固定型(生物固定型)。骨水泥型全髖關節包括三部分:聚乙烯髖臼假體、金屬球頭和金屬股骨柄假體。非骨水泥型全髖關節包括四部分:金屬外杯、聚乙烯內襯、金屬或陶瓷球頭和金屬股骨柄假體。人工關節類型及固定方式應由醫生根據病人的年齡、髖關節病變情況以及骨質條件等做出選擇。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適合于由疾病或損傷導致的髖關節破壞、關節疼痛、活動障礙,并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生活質量,經保守治療無法緩解和改善癥狀者。常見的有股骨頭壞死、骨性關節炎、強直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所致的髖關節破壞、疼痛及功能受限。另外,還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陳舊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的繼發性骨關節炎、股骨頸骨折等。

對于老年患者移位或頭下型老年股骨頸骨折,由于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發生率很高,也多主張通過人工關節置換使患者早日康復,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質量,以避免長期臥床帶來的諸多并發癥。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療效十分確切的手術,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體力恢復,保持關節穩定,增強肌肉張力,改善關節活動度,恢復動作協調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根據假體材料不同,術后下地活動的時間也不同。

骨水泥固定假體,術后3~5天即可下地活動,最初在步行器幫助下練習步行,1周后可利用雙拐練習正常行走。

第7篇: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胸腰椎爆裂骨折術后康復鍛煉

中國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0-176-03

胸腰椎爆裂骨折好發于胸段,為脊柱不穩定型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經根損傷,主要損傷原因為高處墜落,強大軸向暴力作用于脊柱1個或1個以上的椎體稱胸腰椎爆裂骨折,椎體后壁破壞,碎骨片突入椎管占位在20%以上,根據不同應力作用,造成椎體骨折部位,形狀不同,主要損傷在脊柱的中、前柱,有部分病人伴有脊上韌帶斷裂。臨床上大部分病人脊髓神經損傷以壓迫為主,早期手術準確復位,堅強的內固定是今后神經功能恢復,脊柱穩定重建的重要條件.術后正確有效的康復是功能恢復的重要保障。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來,共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58例,其中伴脊髓損傷12例,在脊柱內固定的基礎上早期進行系統的康復指導,收到良好效果,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8例,男33例,女性25例,年齡19-63歲,平均54.8歲,損傷原因:高處墜落傷35例,擠壓傷18例,跌傷3例,車禍2例,受傷椎體T12 10例,L1 11例,L2 5例,其中有32例為多錐體損傷,8例T8.9,7例T9.10L1,12例T12L1,5例T12 L1、L2,同時4例合并有骨盆骨折,6例合并有四肢的骨折, 21例行AF內固定,37例Tcnor系統內固定;41例行減壓術,其中26例行植骨融合術。結果無1例發生并發癥,除3例全癱病人無明顯進步外,16例不全癱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其中13例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無脊髓損傷的3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手術距損傷時間8h-12d.

2 術后康復護理

2.1心理康復指導

胸腰椎骨折一般發病突然,多為意外事故,患者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從一個健康人成為一個患者的角色轉換,加之臥床休養時間長,需要家人長期照顧,患者對生活及預后的擔心會使其產生巨大的生活壓力,護理人員對患者除耐心疏導外,還應指導患者發泄心中的不良情緒,需保持耐心,認真傾聽,給予講解,切不可表現出厭煩,另外,取得家屬的配合,及時與患者溝通,針對患者各階段的心理反應,思想活動,及時給予安慰,解釋,講解手術的必要性、目的、手術簡要過程,以及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認真堅持治療.

2.2術后基礎護理:康復鍛煉:適時有效地康復鍛煉指導想,使疾病恢復的重要保證。

2.2.1 術后護理:胸腰椎骨折術后患者需臥床休息,回病房后患者取平臥硬板床,時間一般為4-6周,特別是行椎管減壓植骨融合術的患者更應如此,臥床時間可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素質及手術方式而定。術后飲食無特殊禁忌,可根據麻醉方式決定。術后4-12h內平臥,不宜過早翻身,以免引起傷動性出血,這時應按摩骶尾部、肩胛部 、足跟等骨突出受壓部位皮膚,以防止發生壓瘡,同時進行雙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10回,間隔10---15分鐘,以增加血液循環,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12h以后可由護士協助翻身,采用護士一手置于患者的肩胛部,另一手置于患者的髖部,兩手同時用力,保持脊柱在一條軸線上,平衡翻身,嚴防扭曲,如患者過于肥胖,可兩人協助,以保持翻身動作的穩妥,防止脊柱過度扭曲造成術后傷。一般術后3天內,患者不宜自行強力翻身,以保證腰部筋膜、肌肉、韌帶愈合良好。3-7天以后可根據患者的體質結合病情考慮是否可自行翻身,據病情不宜自行翻身或翻身困難者,仍需要協助翻身。

2.2.2 引流管護理:注意保持傷口負壓引流管的通暢,根據患者翻身的方向,妥善固定好引流管,使其不受壓、不打折、不扭曲,并注意防止引流管脫出。同時注意觀察負壓引流的量、色、性質,一般術后1-2h引流量為200-350ml左右,24h不超過600ml,如有異常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24-72h后引流量少于50ml時應拔除引流管。如引流管中出現非血性液體或引流液明顯變淡,可考慮為腦脊液漏,可將床尾抬高30度,停止負壓引流,加壓包扎傷口,及時更換敷料及衣被,保持局部清潔干燥。

2.2.3病情觀察: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密切注意切口滲血及滲液情況,傷口是否疼痛,雙下肢感覺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四肢肌力恢復情況及皮膚感覺的改變,同時加強生活護理,多巡視病房,與患者交流溝通,主動關心患者,解除其不習慣和怕麻煩人的顧慮,滿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正確指導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保持床鋪的清潔,干燥,床鋪一旦污染,主動及時更換干凈被褥。指導患者合理的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纖維食物,適當按摩腹部以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秘,增加營養,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質,含纖維素豐富的飲食,防止受涼感冒,以增加肌體抵抗力。囑患者多飲水,以利排尿,防止泌尿系感染或結石。指導患者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促進換氣,協助翻身叩背,促進排痰,以預防肺部并發癥,必要時行霧化吸入,以利痰液稀釋。

2.3 術后功能鍛煉指導方法。

2.3.1 術后早期(0-7d):術后1周內,以觀察病情變化,防止出現水腫,血腫壓迫脊髓與神經,預防神經根粘連為主。[1]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勵患者自行活動雙上肢,如握拳、屈腕、肘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旋鍛煉;雙下肢肌肉等長收縮,仰臥位,雙下肢自然伸直,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進行主動的雙足背伸、跖曲鍛煉,持續5-10s后放松,恢復原位,雙足背伸與跖曲交替訓練,同時還要加強下肢膝、髖屈伸和足趾各關節的活動以及直腿抬高鍛煉,左右替訓練,2-3次/d,10-20 min/次,鍛煉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各足趾隨意活動,拇趾盡量伸、屈反復進行,以增加肌肉力量。直腿抬高活動是防止神經根粘連的有效措施,患者平臥位,在應用鎮痛藥物(如鎮痛泵)的前提下,膝關節伸直,腳上舉,初次由30度開始,逐漸加大抬高幅度,雙替進行2-3次/日,5-10下/次,逐日增加以不感到疲勞為宜,循序漸進地達到活動角度,鍛煉時先被動逐步過渡到主動。在直腿抬高練習的同時協助患者做壓膝、壓髖等被動活動,由于下肢伸屈活動可牽拉神經根,使其有1cm的移動范圍,從而防止神經根再粘連。[2] 截癱患者被動完成上述訓練。屈頸活動,去枕平臥,頭抬起,下頜靠近胸骨,反復進行,3-4次/日,5-10下/次,逐漸增加活動量。

2.3.2術后中期(7―28d):傷口愈合期,此期患者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負壓引流管拔除,疼痛緩解,脊神經根水腫消失,繼續加強前面已指導的功能鍛煉。功能鍛煉要科學性:開始動作要緩慢,活動范圍不必過大,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功能鍛煉次數并非做得越多、幅度越大,效果就越好,每種鍛煉方法重復次數、幅度大小、頻率快慢都應因人而異,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手術入路不同而靈活掌握。不應規定具體時間、具體次數,要辨證施護,以鍛煉部位有輕度疲勞感為度,不可強求,次數由少到多,活動幅度由小到大,頻率由慢到快,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如鍛煉后出現不適或疼痛應及時報告醫師,防止意外發生,并進一步調節功能鍛煉的度和量,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此期鍛煉以增加腰背肌和四肢肌力為主,指導患者在家人的協助下自行平衡翻身,側臥和平臥交替進行,患者雙手拉住床欄桿,家屬在患者的另一側協助托腰背部,輕輕將患者抬起側臥,并將患者置于舒適的功能位。另外還要加強括約肌訓練 對于不完全癱瘓的患者指導其進行括約肌訓練及做提肛運動8-10次/d,每次15min,逐步恢復括約肌的功能,使大小便得到控制。術后第三周開始,首先練習挺腰法:,堅持6個月,以提高腰背肌力,增強脊柱的穩定性,5-10 min/次,2次/d。病人仰臥位,肩與臀部貼緊床面,腰部向上抬起,開始2-3次/日,5-10下/次,每日增加1次或以不感到疲勞為宜。術后第四周開始,進行五點式支撐法練習,患者仰臥屈膝,用頭部、雙肘、雙足作為支撐點,撐起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距離床面由小到大,直至腰部完全弓起,停留3―5 min,如此反復。

2.3.3康復期:術后4周-3個月,根據手術部位及方式不同,臥床休息4-6周。術后5周以飛燕點水法鍛煉腰背肌,患者俯臥,抬起頭胸離開床面,兩上肢向后背伸,兩膝伸直,從床上抬起兩腿,只有腹部著床,身體呈反弓形。拆線以后,充分臥床休息后腰部需要戴腰圍,以保護胸腰椎的穩定性,由護士或指導家人協助扶著坐起,重力放在腋下為支撐點,挪至床旁,兩腳著地站起,由家人扶行,下床活動,慢慢行走,但避免彎腰、扭腰等動作,護士應與病人一對一的訓練,指導病人掌握要領,保持正確的訓練姿勢;同時進行站立訓練 可行扶助行器站立,站立自如后再扶拐站立,最后達到自己站立,練習站立的同時依靠上肢支撐力進行下肢活動,如膝關節屈伸、踢腿等鍛煉下肢肌力,以加強其穩定性。 若自己獨自下床時,可先采取俯臥位,雙足著地,再以雙手配合用上肢撐起身體,保持腰部伸直位,兩腳著地逐漸站起。站立穩定后由專人保護進行行走訓練,練習走路時,要求邁步要前突,上身和頭部要伸直,保持上身穩定,步伐要均勻。先練習扶墻行走,適應后再獨立行走,行走距離開始最多不超過50米,以后逐漸增加。不可在床邊或椅子上久坐,以免由于重力的作用,造成神經根水腫,引起腰痛。繼續加強床上腰背肌肌力的鍛煉,進行二點式、三點式訓練以及五點式、飛燕點水式訓練,次數增加,方法同前。

2.4.出院指導:提高患者的認識,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出院前,護士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明出院后仍需堅持功能鍛煉至完全康復,以鞏固和提高療效。出院后繼續臥硬板床,出院頭3個月以休息為主,輔助以積極的康復鍛煉,仍堅持腰背肌功能鍛煉,在原有鍛煉的基礎上,增加鍛煉的強度做到持之以恒,戴腰圍保護腰部3個月,避免過早體力勞動。手術后腦力勞動可在6個月逐漸恢復工作,體力勞動則應在12個月后才開始工作,工作由輕到重,時間由短到長,并避免強烈的彎腰、挑擔、扛物等重體力活動。[3]避免坐軟椅,防止腰部極度彎曲或扭曲。如出現持續性腰痛,下肢痛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復診。

3討論

胸腰椎爆裂骨折由于手術相對復雜,骨性愈合時期長,術后的康復訓練則是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正確的康復訓練指導是造成植骨塊移位,內固定物松動,腰背肌萎縮的主要原因。術后的正確護理和病情觀察、并發癥的預防是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術后功能鍛煉的指導與手術成敗密切關聯。全面了解有關疾病的病因、癥狀、體征情況,有利于向病人進行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通過有針對性的宣傳和輔導,減少患者手術前的心理恐懼和焦慮,提高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加快患者手術后恢復的速度。掌握病理變化,有利于了解手術指征與治療方案,掌握相關基礎知識,便于知道患者鍛煉的方法與時機。圍手術期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和有效的功能鍛煉及心理疏導,加快了病人術后的康復,減少了術后的并發癥,促進了患者功能的恢復。所以精湛的手術技術配合優質的康復護理是疾病恢復的重要保證。

4結果

58例病人術后3-18個月隨訪,患者能夠自覺地按照要求進行功能鍛煉,順利達到康復,1例患者術后8個月出現螺釘松動,主要因過早負重有關。57例患者均達良好骨性愈合,其中13例截癱患者借助輪椅恢復部分生活自理,3例不全癱患者術后需家人協助恢復部分生活自理,除3例全脊髓損傷患者外,其余55例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術后按ASIA損傷分級平均提高1-2級,優良率為98.7%,。

參考文獻

[1]胡慧敏.趙合元,腰椎間盤術后血腫形成原因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7.96

第8篇: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輔助行走;髖關節;置換術;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4(c)-009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xillary crutches and frame walker on stability of prosthesis and prognosis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Methods From July 2012 to December 2015, in Wendeng Osteopathic Hospital, 200 patients (age≥60 years)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dmitted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with axillary crutches, 100 cases) and group B (with frame walker, 100 cases). The fall rate, independent walking tim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prosthetic loosening rate and dislocation rate, subsidence displacement of the femoral prosthesis, coronal inclination of pelvis, Harris hip scores, VAS score and SF-36 scores after surger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①In the aspect of stability of prosthesis: prosthetic loosening rate and dislocation rate, subsidence displacement of the femoral prosthesis, coronal inclination of pelvis in group A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②In the aspect of quality of the clinical prognosis: there was no fall case in two groups, the independent walking tim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group A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Harris hip scores, VAS score and SF-36 scores in group A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frame walker, the axillary stick is showed to better promote the stability of prosthesi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prognosi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Key words] Dependent ambulation; Hip joint; Arthroplasty; Stability

y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老年髖關節病變的臨床主要術式,術后進行功能鍛煉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的重要部分[1-3]。為了避免跌倒和減輕患肢負重,患者術后早期下地活動時需借助助行器材,常用的助行器材包括腋式拐杖和框架式助行器。隨著髖關節疾病患者的逐漸增加,術后需要借助助行器的患者越來越多,但是關于助行器對于術后假體穩定性及預后質量影響的報道較少,本文采取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對使用兩種助行器的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在康復活動中假體松動率及脫位率、股骨假體下沉的深度、髖關節功能評分等指標進行對比,旨在探討髖關節置換術后最優助行方式,提升患者術后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月~2015年12月文登整骨醫院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200例60歲及以上患者,將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腋式拐杖組(A組,使用助行工具為腋式拐杖)和框架式助行器組(B組,使用助行工具為框架式助行器),每組各100例。其中A組男59例,女41例,年齡60~82歲,平均(62.34±11.37)歲;體質量指數(BMI)為(22.31±4.92)kg/m2;骨密度(BMD)T值為(-2.01±0.05)。B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1.27±10.16)歲;BMI為(22.94±4.58)kg/m2;BMD T值為(-2.04±0.06)。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均為首次行單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均使用生物型人工關節);②手術均有同一組醫生完成;③BMI≤30 kg/m2。

排除標準:①無法耐受手術治療;②合并其他嚴重的下肢關節疾病及既往髖關節手術史;③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④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礙及髖關節置換術禁忌證;⑤失訪患者。

1.2 方法

所有納入標準患者術前進行常規檢查,麻醉后均由同一組醫生按照相同方法進行手術,術中取合適的假體置入,安裝假體,并行髖關節復位,徹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術后兩組均常規給予抗生素治療,進行相應的鎮痛、抗感染處理,并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治療康復訓練計劃。術前應指導患者學會使用助行工具,術后當髖關節屈曲接近90°時可以指導患者在助行工具下進行行走鍛煉,在術后鍛煉初期,醫護人員將助行工具調節至合適患者的高度,并示教助行工具的使用方法,避免患者在使用初期發生跌倒。出院后隨訪期間,定期對患者拍攝髖關節X射線片以便對髖臼及股骨假體的情況進行評估。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跌倒率、假體松動率及脫位率、股骨假體下沉的深度及骨盆的冠狀面傾斜角度。股骨假體下沉的深度:術后行骨盆正位X線片,測量兩組術后股骨假體下沉的位移;骨盆的冠狀面傾斜角度:術后對患者進行三維步態分析,記錄每例患者5個行走時骨盆的傾斜角度,取平均值。②記錄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評分)[4]。主要包括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和畸形四個方面。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患肢功能恢復越好。③記錄髖關節疼痛VAS評分[5]。④記錄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6]。內容主要包括:軀體健康、疼痛程度、生理功能等方面。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⑤記錄兩組患者的獨立行走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穩定性相關指標比較

結果顯示:兩組術后6個月的假體穩定性均優于術后3個月(P < 0.05),術后3、6個月A組假體下降的深度明顯小于B組(P < 0.05);術后3、6個月A組單腿支撐相骨盆冠狀面傾斜角明顯大于B組(P < 0.05);A組假體松動率及脫位率均明顯優于B組(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預后相關指標比較

2.2.1 術后跌倒率、獨立行走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均未出現跌倒;A組獨立行走時間和平均住院天數均明顯少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2 術后Harri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術后3、6、12個月Harris評分均明顯高于術前,A組Harris評分明顯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2.3 手術前后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術后3、6、12個月VAS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前,A組VAS評分明顯低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2.2.4 手術前后SF-36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術后3、6、12個月,SF-36評分均明顯高于術前,A組SF-36評分明顯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5。

3 討論

第9篇: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椎弓根復位固定;胸腰椎骨折脫位;遠期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long-term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 by pedicl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Methods: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in February 2012 and 2015 during the month of April from 190 cases of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to explore, all patients are used by pedicle fixation

method, the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n Asia for assessment, at the same time after surgery in 3 days of CT and X ray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14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ere 18 cases with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9.47%, and the patients with no symptoms of nerve were treated.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 with the reduction of the pedicle of the pedicle has a significant long-term effect and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the symptoms of the advanced stage.

Keywords:Pedicle reduction and fixation;Thoracolumbar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Forward effect

伴隨交通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其骨折的發生率逐年升高,由于胸腰椎位置存在較大的活動幅度,同時還是胸椎后凸以及腰椎前凸位置處的轉折點,因此極易形成骨折現象,而產生骨折的主要原因則是神經損傷現象,其治療方法會對預后造成一定的影響[1]。生物力學以及內固定材料的完善以及發展,其經椎弓根復位固定逐漸應用到臨床治療中,此研究對我院選取的190例患者采用椎弓根復位固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4月期間收治的190例胸腰椎骨折脫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為125例,女性患者為65例,患者年齡最大為62歲,最小為19歲,平均年齡為(40.5±6.7)歲。86例患者損傷原因是高處墜落,31例患者損傷原因是重物砸傷,48例患者損傷原因是交通事故,13例患者損傷原因是因為摔傷,12例患者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損傷。其患者的脊髓損傷程度根據ASIA評定后,45例患者為A級,40例患者為B級,49例患者為C級,32例患者為C級,24例患者為D級。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或者局部麻醉俯臥位進行,在后側進行入路,而進針的角度以及深度按照患者CT以及X片結果決定。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采用C形臂X光機對骨折復位狀況以及椎弓根釘的情況進行確定。其中81例患者進行單純整復內固定方法,66例患者采用減壓加內固定方法,43例患者采用植骨加內固定方法。選擇Dick釘的患者為38例,54例患者采用AF釘,12例患者選擇RF釘,39例患者選擇APF釘,21例患者選擇Schanz釘,16例患者選擇USS釘,4例患者采用TRSH釘,6例患者采用Recluse-Ⅱ。

患者經治療后,應在切口位置處放置引流管,放置時間為24-48小時,手術后三天采用X光以及CT進行復查,并指導患者進行背肌鍛煉,當臥床休息2-3個月后,進行下地運動,在運動過程中應穿戴護腰。

2 結果

2.1 神經功能改善狀況

患者經治療后,對其進行為期2-14個月的隨訪,其神經功能改善一級或者一級以上的例數為85例,在整個隨訪的過程中,患者均未發生神經系統綜合征,均可以進行日常的生活以及工作,詳見表1。

表1 患者神經功能改善狀況

2.2 并發癥發生狀況

患者經手術后,出現6例椎弓根斷裂患者,比例為3.15%,8例患者出現椎弓根松動現象,比例為4.21%,4例患者出現神經刺激癥,比例為2.11%,其并發癥發生率為9.47%。

3 討論

胸腰椎骨折在臨床中是一種常見的骨折現象,伴隨生物力學以及內固定材料的完善以及發展,經椎弓根復位固定法逐漸應用到臨床治療中[2]。此種治療方法是將利用椎弓根并將螺釘擰進椎體中,以此來實現錨固的效果,而錨固自身所具有強度能夠確保椎弓根和縱向連接桿間所具有的壓縮以及旋轉等作用力。在手術過程中對脊椎后方韌帶無嚴重破壞現象,能夠有效的保證三維矯正,并縮小了固定范圍,具有較為堅強的內固定,提升了骨折愈合率[3]。

然而此種治療方法在臨床中存在爭議現象,前路手術可以充分進行減壓,而后路手術可以利用復位來進行減壓,具有較小的創傷[4]。然而無論進行前路還是后路手術均要面對以下三個問題:在減壓前應將椎管前的致壓物進行清除,并為其恢復狀態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對于復位而言,需要將椎體前后的高度進行恢復,并將椎體移位現象予以糾正。應重視三柱固定,從而對脊柱的穩定性進行恢復,提升骨折愈合度,以免出現損傷現象[4]。

患者神經損傷的嚴重程度和CT呈現出的椎管占位并未出現一致性,其嚴重程度和受傷瞬間的實際狀況存在關系,此種現象和受到損傷過程中的傷力具有直接聯系[5]。因此對于完全性神經損傷患者而言,及時進行椎管減壓神經功能,并不一定會恢復。其手術后的康復訓練對患者的治療同樣具有臨床意義,而良好的康復訓練指導能夠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患者在早期進行腰背肌訓練,能夠有效的改善供血狀況。以免出現骨質疏松現象,防止受傷的胸腰椎產生楔變現象,提早進行預防,以免產生腰背肌廢用性萎縮以及慢性腰痛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脊柱因為椎間盤自身表現得出的彈性結構,長期內固定或者負重過大會形成并發癥。而胸腰椎骨折患者經手術后,不應過早下床進行活動,應臥床休息2-3個月,特別是存在不穩定骨折現象的患者,在手術后應進行適當的休息[6]。與此同時,應按照患者的年齡、骨折類型以及植骨融合的質量而決定取釘的時間。過早取釘使得脊柱無良好的融合度,過晚取釘則使得患者產生斷釘以及彎釘等現象。

綜上所述,對胸腰椎骨折脫位患者采用椎弓根復位固定方法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顯著,縮短了患者的恢復時間,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了神經癥狀以及脊柱后弓畸形的發生現象,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廖興華,馮梅,張維成等.后路減壓、椎弓根釘復位固定經傷椎椎弓根植骨治療胸腰椎壓縮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2):136-138.

[2] 唐光輝.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經骨折椎椎弓根直接復位固定可行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09(4):30-31,33.

[3] 全必春,譚克贊,肖啟平等.椎弓根釘復位固定結合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療效[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4):403-404.

[4] 劉小波,范小康.椎弓根釘復位固定聯合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術治療胸腰椎骨折臨床療效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9):2600-26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又黄又爽做受视频免费看视频下载|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人与物另类|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 夜夜偷天天爽夜夜爱|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台湾一级淫片高清视频|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新版的|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小受bl灌满白浊夹多人4p|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香蕉|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你懂的国产视频|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黄色片在线播放| 欧美乱人妖大交xxxx|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五月激情丁香网|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777四色米奇欧美影院| 欧美日韩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翁虹三级在线伦理电影| 日干夜干天天干|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高清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a级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视频|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