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旅游的文化背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的文化背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的文化背景

第1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旅游英語翻譯 跨文化意識 文化侵略

隨著我國和世界其他各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聯系日益密切,很多國人迫切地想了解外國,反之亦然。于是,之間的來往就更加頻繁,旅游英語就應運而生。如何既讓外國游客更好地對我國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明有所了解,又要使得他們在有限的時間里接受我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詩詞典故,景點傳說等,這就涉及跨文化交際下的旅游英語翻譯。我們在翻譯時能盡量做到把一國的語言翻譯成另一國相應的可接受的語言,對方通過自己的文化水平來感悟其真諦,并對其有更深的理解,可以更充分地領略其中的韻味即可,旅游英語更是如此。

1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外國人在理解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詞匯時造成的障礙

我們在進行翻譯時,肯定會碰到這個問題:外國人和我們在思維和表達上的不同。思維上的不同暫且不論,但在表達上的不同直接涉及到了我們的譯文一般要比原文長,因為要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意思,可能還要借助一定的補充說明,有時甚至根本無法表達。由于兩國的物質文化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導致翻譯困難是合理的。如在農歷五月初五,我們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會在當天賽龍舟,吃粽子。因為這是漢語有的詞匯,在英語中找不出與之相對應的詞語。那我們如何讓外國人在吃到粽子時懷有這種感情,我們肯定要加上必要的說明和解釋。又如SpringFestival,對外國人而言,它是春天的一個節日,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而已。可它所隱含的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等關鍵信息都沒有了。那是因為他們的文化中沒有這樣的內容,自然而然地把它忽略了。如果我們要向外國人傳遞這種信息,那肯定要加上注釋。2跨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語翻譯應該采取的策略

2.1跨文化背景下,景點和景區采取的翻譯策略

旅游英語中部分景點和風俗的直譯和完全意譯使他們失去了原來蘊含的內在意義。相對來說,人名、地名、朝代直譯的話,還可以接受,詩詞典故如果直譯的話,由于外國游客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會使他們一籌莫展,不知所云。在翻譯時可采用一些方法,把需要的資料補充進去加以說明,以便外國游客能很好地理解它的意義和淵源,引起在情感,觀念及行為上的互動。這樣外國游客能更好地產生興趣,對我們國家的歷史了解得更深入。如云南傣族的“潑水節”,Water-Sprin-kung Festival,不僅僅是互相潑水而已,而是游客通過潑水,祈求生活快樂,祥和。我們要把這個言外之意讓外國游客領會到,他們潑水時會更開心,然后更喜歡我們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對于景點和景區的翻譯,我們不能采用完全意譯的方法。如天安門廣場:Heavenly - peaceSquare,譯名如果完全西化,就無法傳遞出地名的信息,也不利于外國游客來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可以試著采用音譯十意譯的方法,即前半部分采用音譯,后半部分采用意譯,這樣有利于外國游客理解我們所要傳遞的信息和文化。如八達嶺長城,13adaling Great Wall,承德避暑山莊Chengde Summer Resort。因此作為譯者,我們有義務幫助沒有任何文化背景的讀者來理解譯文的內涵。

2.2對于詩詞典故中的人物,盡量采取類比法

對于詩詞典故中的人物,我們如何來診釋?其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設法把我們文化中的內容類比成西方文化中的內容,這樣外國游客可以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深刻含義。如把梁山伯與祝英臺比喻成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孔夫子即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濟公為中國的羅賓漢,觀音菩薩為中國的圣母瑪利亞。這樣,外國游客頓時感到很親切,很容易接受眼前的中國古代文化。我們在進行此類旅游翻譯時,要盡可能地考慮到這種情況的轉變性。

2.3在處理特殊情況的旅游翻譯時要進行必須的刪減和增添,和意義的聯想

中國人在介紹名勝古跡的時候,大多數情況是有感而發,主要取決于自己的主觀思想。一般它的脈絡是景點的歷史,歷代名人和景點的關系。景點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會吸引這么多的文人墨客爭相一睹其風姿,當然此次游覽也有所值,增添了游客對旅游景點的吸引力。如果把這些都翻譯為英語的話,就顯得拖沓冗長,不著重點,外國游客也不知我們到底想要表達什么概念。所以我們一定要采取相應的變通手法,刪去漢語介紹中主觀性比較濃的詞匯,著重進行客觀介紹,語言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主要是讓外國游客體驗異域的不同歷史變化和風土人情。

2.4體現在中西方文化差異上的功能對等,從而引申出適宜原則和對等原則

我們根據當代翻譯理論得知,由于兩國語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異的原因,使得我們無法做到全方位的對等,但功能對等的提出應該是一種新思路。它要求譯文盡可能的在多方面進行對等。因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更何況我們人類語言的診釋呢?

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強調的是天人關系,天人合一,愛護自然,維持生態和諧。西方人所看重的是克服自然,戰勝自然。同時中國比較重視人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守人倫的原則;西方重視個人,自由,強調個人獨特性。這些都會在譯文中碰到,我們怎樣把這兩種思想在不同文化中的出現演繹得真實自然。

我們進行旅游翻譯時主要的目的是:第一,把祖國大好河山的安靜態變為活動態,使得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古跡徹底蘇醒;第二,使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品栩栩如生,恍如轉世;第三,領略當地風土人情,從而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生活妙趣橫生,對旅游景點戀戀不舍。同時,旅游翻譯要注意現場效果,氣氛調控。處理一些詩情畫意的名勝古跡的譯名時要簡潔,明快,不可拖沓冗長,并盡量把內涵體現出來。

3注重翻譯對旅游的輻射作用

另一方面,我們要有意識地注意翻譯對旅游的輻射作用。因為只有在翻譯文字本身漂亮,講究市場效果的前提下,才能使得游客對這個旅游地產生興趣,該旅游地也有了被別人觀賞,甚至在當地進行消費的可能性。這一系列的輻射效應應該是屬于正態分布的。如我國著名的旅游城市一云南,它的標語是七彩云南一Colorful Yunnan,氣勢磅礴又瑯瑯上口。我的家鄉無錫一魚米之鄉,A Land of Fish and Rice,原文很直白,譯文也非常通俗易懂,使得外國游客有興趣到此一游。我們再也不能讓這些旅游境地“養在深閨人未識”,一定要充分利用旅游英語的輻射效應,讓它們聲名遠播,創造更多的人文影響和經濟效益。

4文化交際始終貫穿于旅游翻譯全過程

薩姆瓦等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此陳述交際的定義:“一種雙邊的、影響行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信息源)有意地將信息編碼并通過一定的渠道傳遞給意向所指的另一方(接受者),以期喚起特定的反應或行為。”飛其實,不管我們采取什么方式來處理旅游翻譯中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有跨文化意識。(1)愿意尊重和理解外國文化,通過書本上的描述和實地考察能得到相應的感受;

第2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塔爾寺所位于的魯沙爾鎮為西寧市所轄湟中縣的縣城所在地,位于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魯沙爾鎮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降生之地,在藏、蒙、土等信仰黃教的各民族中具有神圣的地位。魯沙爾鎮以塔爾寺蜚聲海內外,并被罩上“圣域”的光環。昂藏村是魯沙爾鎮16個自然村落之一,是唯一的藏族民族成分占9成以上的村落。其位于塔爾寺所處的蓮花山山腳下,村民原為塔爾寺的屬民,史稱“塔爾寺六族”或“湟中六族”之一,是塔爾寺的主要創建者,也是塔爾寺主要僧源與經濟來源的支撐者。

二、蓬勃發展的旅游業

與昂藏村毗鄰的塔爾寺,2001年成為首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04年,青海省政府決定打造塔爾寺這個旅游品牌,耗資7300萬元,開始修建塔爾寺廣場和中國旅游文化商業第五街――塔爾寺步行街,魯沙爾鎮旅游業在2004年后開始迅猛發展。2012年成功榮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從此塔爾寺的旅游業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邁入了發展的新階段。

來自現代化地區的游客大量、持續的涌入原本封閉的昂藏村,不免對當地藏人淳樸自然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沖擊,傳統的民族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互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產生變遷。

三、旅游開發背景下的昂藏村民族文化現狀

1、新食品的引進

在旅游業的開發過程中,旅游開發商為照顧國內外旅游者的飲食口味,引進各種飲食種類,這必然使得昂藏村藏族人民的飲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本做法簡單的藏餐,在口味上追求的是原汁原味,極少使用調味品。但隨著旅游的開發,他們飲食深受漢族特別是川菜飲食的影響,昂藏村藏族人民口味轉向濃重,樂于接受用味精、醬油、辣椒等調味品調兌的味道復雜的漢餐。在對藏族飲食的調查問卷中,大多數人都說除了藏餐都喜歡吃川菜和火鍋。

2、時尚美觀的服飾

藏胞是昂藏村藏族人民以往的日常穿著,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一如漢族所著的現代服飾也為藏族人民接受,特別是近年來旅游業大力開發后,大大加快了人們脫去傳統藏袍的速度。大量游客的到來,他們時尚簡便的穿著裝扮也對當地人形成了一種不自覺的示范效應,村民受此效應的影響,亦開始不自覺的模仿游客的著裝打扮。筆者發現在離旅游景區較遠的藏族村落里,穿著傳統藏袍的人們要明顯多于景區附近的村落,這應該是由于受外來游客影響少的緣故。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昂藏村藏族的對服飾的審美觀也發生了變化,上了年紀的昂藏村藏族民眾,并不像年輕人那么直接脫去藏袍,穿上T恤牛仔褲,而是對傳統的藏袍進行款式的改變,拋棄了傳統的復雜,轉向符合現代審美的輕便時尚。原來的藏袍那齊膝的大襟上衣和大檔長褲無論從審美角度,抑或以日常使用的角度來看,顯得累贅而不便捷。隨著和外界游客交往的日趨頻繁,傳統藏袍的款式和色調也變向現代服飾那般,擁有簡潔輕便的式樣、明快艷麗的色彩。他們的對服飾要求也從過去的單純強調耐穿耐用進而向追求時尚、美觀、大方等方面發展。

3、雙語交際的出現

雖然昂藏村各民族中小學實行的雙語教學,至今已有30余年,但在旅游開發前封閉的環境中,當地藏族民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很少使用漢語。旅游發展之后,隨著一批又一批內地、境外游客的持續到來,使昂藏村的語言環境朝著多樣復雜化甚至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魯沙爾鎮各景區的藏族民眾為了接待游客,順暢地和內地游客交往,開始學習普通話,部分人由此掌握了流利的漢語。此外,隨著來昂藏村觀光旅游的國外游客群體規模的日益擴大,年輕藏族姑娘小伙也學習起一些日常英語用語。

4、商品意識的增強

昂藏村雖毗鄰塔爾寺,自古以來前來朝圣的信眾往來不絕,宗教氛圍濃厚,但商品經濟發展落后。在交通不便、封閉原始的環境中,重義輕利是昂藏村藏族人民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原則,幾百年來代代相傳、根深蒂固。他們好善樂施、熱情好客、善良誠懇、彪悍卻淳樸,又由于受藏傳佛教的影響,視經商為不義、視金錢為糞土。只有極少部分拿去西寧等地交換,換取鹽巴、化肥等生活生產基本必需品,經濟活動大多局限在很小的時空范圍內,只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商品交換,這是典型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

隨著旅游的發展,游客的涌入,外界先進的生活理念和舒適、便捷的生活方式也接踵而來。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類的一切社會互動都是為了謀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當地的藏族居民只要能夠從中獲取合理的報酬收益,都會支持旅游業的發展。而旅游業的發展使得藏族傳統文化轉化為資源和商品,改變了淳樸的金錢觀、義利觀,增強了商品意識,煥發起當地少數民族逐利的欲望。

第3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

(一)精品旅游線路興起

“一帶一路”大型旅游戰略下,國內旅游線路是將我國旅游行業轉型升級的最好平臺,國內大部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點紛紛將““一帶一路””作為改革依托,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一帶一路”旅游行程的安排,從而形成聯合精品旅游線路,并在旅游過程中不斷對精品旅游線路進行完善、加強,對精品線路的文化宣傳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利用精品線路極大的促進了我國旅游文化的發展。同時借由旅游,將中國文化融入其中,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感受,還將旅游線路的文化內涵加以充實,促進了國內外的文化交流。

國家旅游局通過將2015年確定為“OBOR旅游年”,畝推動了世界旅游業的發展,在“一帶一路”北方線路上,政府計劃在2020年前建成20個能夠容納300萬人次的龐大景區,其中包含華夏尋根路線、黃河風情線、民族風情線等多條精品旅游線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依靠“一帶一路”的旅游戰略體系,將自身擁有的豐富旅游資源和天然地理地貌有機的整合,開創了面向中亞、南亞、西亞、歐洲等世界區域的旅游線路,將絲綢之路的品牌效應在世界范圍內擴大。除此之外,各個省市憑借自身獨特的地理地貌紛紛制定了“一帶一路”的旅游發展策略,從而將我國“一帶一路”旅游線路建立成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開創了旅游文化改革的新境界。

(二)“一帶一路”城市文化交流

在“一帶一路”旅游文化戰略體系下,無論是國內對國內還是國內對國際的城市文化交流都得到了更加寬廣的深入。

由我國西安出發,經過蘭州、烏魯木齊從國境線走出國門,連接哈薩克及中亞、西亞、中東歐地區的大部分國家。烏魯木齊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了我國向西開放的窗口,成為了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憑借“一帶一路”旅游戰略的發展,我國真正將旅游行業進行了國際化發展。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包括了我國走在世界前沿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并通過這類城市與日本、韓國中的大型城市進行連接,對東亞的穩定和城市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東北方向已近開通了“津滿歐”、“粵滿歐”等多條鐵路國際貨運班次,并基本完成了常態化運營,這為“一帶一路”旅游行業的發展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國在建立“一帶一路”旅游線路的高鐵建設運營,東北方向的經濟發展和旅游發展在各項建設的引導下顯示出強大的發展勁頭。所以,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國際城市間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廣慢慢出現繁榮鼎盛的新局面。

二、“一帶一路”旅游文化的啟示

(一)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

“一帶一路”是一項實現區域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戰略手段,想要通過“一帶一路”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就需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聯絡。所以在文化思想上也應當加強國家、國際城市的交流與合作,采取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策略。通過對亞洲進行依托,保證亞非歐的經濟同時發展的同時,也應當保證其文化的交流和促進。目前,我國已經與多個國家簽訂了“一帶一路”旅游文化建設相關的合作發展協議,線路中已經有60余個國家對這項建設工程表達了積極態度,“一帶一路”發展前景一片大好。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亞洲高鐵網也在不斷的延伸和擴張,國際間的旅游業戰略合作關系也將進一步得到加強。文化交流不僅有利于經濟發展,還對促進世界和平有著積極意義。

(一)加快落實國家旅游局的戰略規劃

2015年,國家旅游局對絲綢之路的戰略發展進行了規劃,這項規劃在組織專家進行了三輪嚴肅的討論之后形成定稿,對“一帶一路”的重點實施目標進行了制定。“一帶一路”的核心城市和旅游區域立即對旅游文化戰略規劃做出了反應,形成了以絲綢之路為主的旅游節慶,運行了大量的旅游營銷手段。這種手段不僅對國內的旅游行業進行了全面的革新,還將“一帶一路”的旅游文化延伸到國外,帶動了全球的經濟發展,從而促進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發展。

(二)培養高素質旅游人才

隨著“一帶一路”的戰略的實施和應用,在旅游線路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對旅游線路和旅游文化進行講解。這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是將教育模式進行改革的契機,也是將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進行結合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培養能面對不同文化、不同習俗、不同膚色的游客的專業性旅游人才,不僅需要對旅游行業有清晰的認識和相當高程度的旅游專業綜合知識,還應當滿足導游專業的素養,在國際線路中還應當對一門或幾門外語進行掌握。在此基礎上,“一帶一路”旅游人才還應當有極強的應變能力,能對旅游中各種突發問題進行處理,并對游客解釋文化風俗問題,才能滿足“一帶一路”旅游文化發展的要求。

三、總結

第4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論文摘要: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方面屬于薄弱環節,分析了歷史文化保護區旅游利用的可能性及旅游資源的分類,在調研的基拙上探討了歷史文化保護區旅游規劃的原則、方法、配套環節及注意的問題。

近年來,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有了長足的進展,包括制定了33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詳細規劃,建立了保護區相關法規,完成了南池子保護區危改試點工程等等。總體上說,保護區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三個環節,即保護、更新、利用。目前保護區的保護、更新工作已經步入正軌,而利用方面則屬于薄弱環節。因此,合理利用保護區旅游資源,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值得深入研究。

1保護區定性分類及旅游利用的可能性

通過對北京33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歷史風貌、建筑特色、人文環境等進行綜合分析,可把這些保護區劃分為傳統商業保護區、傳統胡同住宅保護區、近代建筑保護區、皇城保護區、寺廟建筑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綜合保護區等六種類型。

傳統商業保護區可考慮與旅游民俗購物相結合,突出老字號商店的傳統風貌,形成各具特色的北京傳統商業街。傳統胡同住宅保護區可限時、限量地開展“胡同游”等旅游項目。近代建筑保護區可考慮部分建筑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皇城保護區可作為一個完整的瀏覽地區,開展綜合旅游項目。寺廟建筑保護區可開展再現老北京寺廟區的傳統歷史風貌及民俗風情旅游活動。風景名勝綜合保護區為什剎海地區,開展胡同游、水上游等項目,遠期可在此基礎上形成以民俗游覽為主題的綜合旅游。

對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定性分類,研究其利用的可能性,具有重大意義。

其一,確定各保護區在城區中的功能、定位,以協調保護區與城市其他地區、保護區與保護區之間的關系,并根據各保護區的特色,進行針對性的分類保護,力爭達到保護、利用及城市功能改善的共贏格局。

其二,通過對保護區的分類,可發掘各保護區的資源潛力,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

其三,從長遠看,對確定各保護區旅游的定位、功能、項目策劃、瀏覽主題、市場開發以及各保護區之間旅游特色的協調均具有現實意義。

2歷史文化保護區旅游策劃的方法與原則

旅游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就世界范圍而言,旅游已成為繼金融業、汽車制造業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旅游被譽為“無煙的黃金工業”,其低成本、高產值、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優勢被當今世界各國政府所重視。

自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的旅游業有了長足的進步。據有關部門統計,2002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約8000萬人次,人民幣收入700億元,占全市社會總產值的1 0}v,占全市GDP的2C} 0Io。其中,以保護區為主體的民俗風情游占有相當的比例。

針對什剎海護國寺地區、鮮魚口地區、南池子地區和琉璃廠文化園區等不同類型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在進行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可以分析開發歷史文化保護旅游資源的可行性,提出具體操作的方式及建議。旅游策劃涉及現狀調研、資源評估、前景預測、旅游規劃、經濟估算配套環節等諸多內容,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利用有重要參考價值。保護區的旅游策劃不同于一般旅游區的策劃,應有其特定的原則及模式:

1)有形資產“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

2)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政府引導,各方參與”的原則;

3)旅游區各文物單位、景點要統一管理、規劃的原則;

4)對歷史文化保護區制定較完善的旅游規劃;

5)“突出特色和品牌,走文商旅并舉之路”的經營模式;

6)以旅游帶動保護區土地使用性質的調整,使城市功能趨于合理,原住居民生活有所改善。

3完善旅游資源利用的配套環節

為了合理地利用保護區旅游資源,應當完善相關的配套環節。

1)調查環節

在調查環節中,應當收集有關的文字資料,如歷史沿革、社會經濟狀況、城市旅游發展政策、相關的規劃與法規等等,并進行現場調查,如街區格局、建筑形態、文物古跡等。重點對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包括歷史價值、文物價值、旅游價值、發掘現狀可利用性等,最后由專家組根據調研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可采用加權評分法定出可利用資源的等級,制定評估報告。

2)規劃環節

目前,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沒有關于旅游方面的規劃。為了合理利用保護區的資源,適度、規范地開展旅游活動,制定保護區旅游規劃具有現實意義。旅游規劃應包括文本、規劃圖紙、基礎資料匯編三部分內容,并以國家相關法規及現行保護區詳細規劃為依據。

3)資金籌措與項目建設環節

保護區內旅游項目建設的資金可由政府、企業、個人多方面籌措。市政設施應由政府實施,單體項目可由社會建設,新建項目應符合保護區相關法規的要求,與保護區風貌相協調。

4)管理與立法環節

對較大的旅游開發區(如什剎海等),應依照國際通行做法,建立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具有對保護區內旅游開發及再建項目的初審權,并承擔保護、監督、行政、日常管理和執法工作,使保護區內各項工作步入正軌。此外應制定相應的法規以保證保護區旅游活動的健康發展。

5)相關配套環節

①根據對什剎海多年的調研,建立保護區內的旅游行會可以協調行業協作,避免不正當競爭,創造互惠互利的局面。旅游行業協會屬群眾性社團組織,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門領導,服務于政府和會員單位。②對旅游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對景區景點的包裝,包括游覽項目、住宿設施、交通方式、飲食內容、表演特色、購物商品、環境氛圍等;對附帶產品的開發,包括服飾、旅游紀念品、票證等;確立標識、申請專利,打造旅游項目的品牌特色。③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旅游興旺發達的重要保障。從景區的環境質量、服務意識與服務質量方面來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4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4.1人口問題 與保護區改造類似,保護區旅游發展也涉及到人口外遷的問題。自1997年以來,什剎海地區“胡同游”規模逐漸擴大,酒吧街的興起對外遷人口形成了新的壓力。疏散人口應采取漸進的方式,并應保留相當數量的原住居民。從保護和旅游的角度看,保留了原住居民就是保留了北京的傳統民俗文化,老北京人同樣是保護和旅游開發的寶貴資源。

4.2資源利用問題 保護區內的傳統建筑利用應本著“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進行,旅游開發應有利于文物的保護,有利于傳統風貌的延續。總體上說,文物建筑應嚴格保護,室內外均應保持歷史原貌,游覽方式以參觀為主;風貌及質量較好的建筑應保持建筑自身的傳統風貌,內部可以改造,利用方式以不破壞外觀風貌為原則,經營形式可多種多樣;對于一般性建筑可以根據經營的需要進行改造,但改造后的建筑形象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對于特殊需要的地段可拆除原建筑,但必須報規劃部門予以審批。

4.3適度開發問題 保護區的旅游開發應注意協調如下幾方面的關系:①核心保護區適度,協調區放寬;②居民密集區適度,商業、風貌區放寬;③可達性差的地區適度,交通方便地區放寬。

第5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4-0075-03

Abstract: SWOT analysis is used to study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 Shanxi under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hat are beneficial to its development: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and increase marketing publicity;broaden financing channels and improve infrastructure; build the brand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extend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in;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train high quality personnel, improve service level. 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outh Shanxi to seiz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Cultural Tourism;South Shanxi

一、引言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不僅是促進地區共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合作共贏之路,也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一帶一路”以實現“五通”建設為主要內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通過加強旅游合作,尤其是發展具有各國特色的文化旅游,能夠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實現文化認同,為深化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晉南地區是指山西南部,包括臨汾市和運城市,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向東延伸的腹地,鄰近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同時也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記載表明中華史前三圣堯舜禹都建都于此,晉南地區發展文化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基于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首先列舉出研究對象發展的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挑戰,然后將各種因素相互匹配分析,從中得出發展建議或結論。

(一)優勢分析

1.旅游資源條件

晉南地區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尤其是尋根祭祖游。臨汾市的陶寺遺址,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出土了最早的文字,奠定了華夏的根基,“民師帝范,文明始祖”堯帝的堯陵和堯廟;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的圣地;廣勝寺內的飛虹塔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七彩琉璃塔;蘇三監獄是全國僅存的明代監獄。運城市的世紀曙猿是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類人猿;“海內祠廟之祖”的后土祠;“關廟之祖”“武廟之冠”的解州關帝廟是我國現存始建最早、規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的關帝廟;具有“中??死海”之稱的鹽池。這些旅游景點特色鮮明,具有很強的壟斷性。

2.區位條件

晉南地區位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中心地帶,是連接三省的中間環節。向東承接環渤海經濟圈,向西毗鄰關天經濟區。晉南地區鄰近西安、洛陽兩大旅游熱點城市。運城市離西安僅有260公里。西安是我國西部的特大型城市,也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國際化程度高,旅游發達,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構想的促進下會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旅游者。

3.交通條件

南北方向上貫穿南同蒲鐵路,東西方向上橫亙侯西鐵路、侯月鐵路。大西高鐵建成營運縮短了晉南地區與太原城市群及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的交通時間。運三高鐵的籌建有助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并與中原經濟區實現對接。京昆、運風、運三和大運高速形成了晉南通往北京、太原、三門峽、西安等大城市的高速交通網。臨汾喬李機場、運城關公機場目前通航27個城市。晉南地區已經構建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現代化的交通網絡。

(二)劣勢分析

1.管理體制

大部分旅游景區由事業單位分級管理,管理機制不活,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市場化程度滯后,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景區整合不足等問題。晉南地區的19個4A景區以及2個3A景區大部分各自為政、分散經營、相互支撐少,未形成精品旅游線路。旅游產業投資渠道單一,向社會資本的開放程度不夠。

2.開發程度

旅游資源并不等于旅游產品,晉南地區資源向產品轉化尤其是深層次的轉化不足,這直接影響文化旅游的發展。目前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還停留在游覽觀光的層面,旅游產品結構單一,收入主要依賴門票,主要的旅游活動集中在景區,對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同時與其他相關產業深度融合不夠,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條不完整。各類產品開發不足,難以滿足游客當前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以及市場新變化。

3.相關服務

目前運城市有旅行社84家,五星級酒店1家,四星級酒店5家;臨汾市有旅行社54家,五星級酒店0家,四星級酒店5家。雖然旅行社數量多,但缺少大型旅游上市公司,整體上呈現小、散、弱的狀態,市場化程度低,接待能力有限,抵御風險的能力差。同時旅游業人才結構不合理,文化旅游重點是文化的挖掘和講解,高素質的講解員會將文化更加生動地展現,更好地將文化融合的旅游中,提高游客的旅游體驗,然而現階段存在缺乏高層次的管理人才,景區服務人員素質層次較低等問題。

(三)機遇分析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

國家“一帶一路” 合作倡議的提出,促進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中華文化對各國人民存在著巨大的吸引力。晉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尤其是運城的關帝文化和臨汾的根祖文化,更是對海內外的華人華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同時晉南地區臨近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開放的高地西安,可以與西安形成大的旅游圈,共享旅游客源。

2.良好發展環境

山西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方向和定位,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新引擎、新支柱。這為晉南地區發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通過《人說山西好風光》電視競演方式評選山西省旅游發展大會主辦城市,全面宣傳了晉南地區的旅游資源,展示文化旅游形象,掀起全方位協助文化旅游發展的熱潮。這為晉南地區發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挑戰分析

1.區域競爭

黃帝是華夏部落首領,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是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陜西延安黃陵縣力圖將黃帝陵打造成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民族圣地。據歷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經過幾千年的傳承,黃帝陵號稱“天下第一陵”、“華夏第一陵”。同時黃帝陵是第一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旅游內容上與晉南的尋根祭祖游內容相近,容易形成區域競爭。

2.旅游業新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眾旅游時代已經來到,旅游成為人們了常態化的生活方式。旅游業已經從“景點旅游”發展到了全民旅游和自助游、自駕游為主 “全域旅游”階段,最終要實現全域資源整合、全面布局、全景打造、產業融合、全民參與的發展模式。這就要求把整個旅游地當作一個旅游景區來規劃和建設,從單一產業向綜合產業轉變,從小旅游向大旅游轉變。根據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從游覽觀光型向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休閑性更強的度假休閑旅游轉變。這使得游客對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的要求更高,對特色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的要求更高,旅游需求的品質化和中高端化趨勢日益明顯。

三、發展對策

(一)抓住“一帶一路”機遇,推動區域旅游一體化

充分發揮政策優勢,搶抓“一帶一路”機遇,依托晉南地區加入“美麗中國、天下黃河”“黃河進三角”等旅游聯盟。開展區域旅游合作,強化與主要客源地行政部門、規模旅行社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換、互相宣傳、互送客源、共同開拓市場,推動區域旅游一體化。例如,與黃帝陵加強合作,同時突出民間姓氏祭祖特色,形成尋根祭祖專題旅游線路,打造“大尋根旅游圈”共享客源。通過廣告策略、營業推廣、公共關系、人員推銷等各種方式加大對晉南旅游文化資源的營銷宣傳。例如,借助西安區位優勢進行大通道建設,在重要的交通樞紐設置旅游廣告牌,擴大晉南旅游的輻射范圍;加強旅游宣傳互動,定期舉辦旅游推介會。

(二)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基礎設施

旅游業發展需要存量資源優化配置和增量資源的有效投入。拓寬旅游企業融資渠道,吸引國家、省政策性投資,吸引戰略投資者。鼓勵金融機構開辦經營權和門票收入等的質押貸款渠道,小旅游企業以聯保的方式實現小額融資,將資源稟賦和金融資本有機結合,使得旅游業的發展由促進消費的單一支撐向投資、消費的“雙輪驅動”轉變。鼓勵旅游資源豐富、管理體制清晰的大型旅游企業上市融資。加大債券市場對旅游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業和金融業的相互促?M。支持和改進旅游消費信貸,探索開發滿足旅游消費需求的金融產品。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和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完善城市基礎建設,解決“最后一公里”以及鄉村公路等級不高和景區景點連接線道路不通暢的問題,實現從機場、火車站和客運站到景區交通的無縫銜接。加強旅游集散中心、咨詢中心、停車場以及旅游信息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從而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

(三)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延長旅游產業鏈

依托晉南文化旅游資源,深入挖掘堯舜文化、關公文化、移民文化和黃河文化,開發影視、節慶、主題公園等文化旅游產品。在景區內開展常態化的主題活動和增加夜間項目,以游客的體驗時間換取旅游空間。例如舉辦“關公國際文化旅游節”“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舜帝德孝文化節”等活動,塑造晉南地區根祖孝文化的旅游品牌,帶動晉南文化旅游業發展。支持旅游產品的研發,設計一批質量過關,具有晉南文化元素符號的旅游產品,實現文化商品的“回味效應”。旅游業的關聯性特征,既為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又拓寬了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將旅游業與餐飲業結合起來,弘揚晉南餐飲文化,深入挖掘民間傳統小吃、開發晉南文化型傳統菜品,打造特色餐飲品牌,提升晉南餐飲業發展品質。旅游業與住宿業相結合,優化結構、提升服務水平,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競爭力的住宿品牌,推進住宿企業的連鎖化、網絡化發展,發展更適合自駕游、自助游的車營地、民宿等新型住宿業態。

(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發揮資源整合優勢

探索旅游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委托經營,實現旅游事業向旅游產業的轉變,提升旅游企業的活力,解決土地、資金、體制、組織等旅游生產要素優化組合配置的問題。建立景區旅游開放備案制度、景區旅游建設與經營項目會商制度、推動景區旅游實現特許經營管理,推進經營決策、勞動用工、薪酬制度等去行政化改革,完善景區建設經營活動中的監管制度,建立健全景區安全風險評估制度、景區預約預報預定機制。引導旅游業與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農業、教育、醫療、金融業相互促進發展,使旅游業成為晉南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

(五)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服務水平

將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納入旅游業重點發展建設中。依托山西師范大學、運城學院等高校,培養出一批專業對口,適應晉南旅游發展的景區規劃、旅游講解、市場營銷策劃的旅游從業人員,使晉南人力資源適應旅游發展戰略。同時,高薪引進海外高端旅游教育人才和創新就業人才,鼓勵本地區內旅游專業骨干教師和優秀學生到海外留學進修,使晉南旅游發展與國際接軌。建立健全旅游企業社會化評價與監督體系,暢通旅游投訴熱線和其他服務熱線,依法打擊強迫旅游購物等違法違規行為。完善旅游企業等級評定制度以及從業人員誠信記錄,充分發揮旅游者、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對旅游企業及從業人員不斷的進行再教育,如定期舉辦“最美導游”“最佳旅行社”等比賽以及旅游業務培訓學習班。

第6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關鍵詞 旅游翻譯 跨文化意識 文化信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75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Exploration in Tourism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FANG Mei

(Public Teaching Department,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 A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urism translation purposes, and not just to introduce foreign visitors to China's domestic tourist attractions, 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played the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current glob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t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For translators, on one hand, we need to have the corresponding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awareness, recogniz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you should create a similar cultural construction, seek cultural level on the other, as far as possible eliminate cultural intervention and cultural barriers in order to truly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a reasonable conversion between primitiv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Key words tourism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al information

0 前言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我國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景觀,吸引了世界各國大量的游客。可以說,旅游是文化的形和體,文化則是旅游的根與魂。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向外國游客介紹中國的旅游景觀,實現文化的傳播和交融,就必須切實做好旅游翻譯工作。從本質上看,翻譯實際上就是文化的翻譯,是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徑,需要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1 翻譯與跨文化意識

從概念層面分析,翻譯是指在保持語句準確通順的基礎上,將一種語言信息轉化為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或者說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為比較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在張今的《文學翻譯原理》中,對于翻譯做出了非常精辟的論述:“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映像或藝術映像,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顯著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愈發頻繁,翻譯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所謂文化,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概念,幾乎能夠囊括世間的一切,可以將其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存在差異,也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文化背景以及風土人情等,產生了相應的文化差異。但是,無論文化如何復雜,在不同的地域和國度之間,文化的傳遞都是能夠有效進行的,所謂的跨文化交際,就是指處于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相互之間的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跨文化意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相關研究認為,可以將跨文化意識進行層次的劃分,根據實際情況,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層次。對于語言翻譯人員而言,必須具備良好的跨文化意識,這樣,一方面可以從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和翻譯語句,從跨文化交際的高度,去對待自身好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在翻譯過程中,嘗試創新,能夠更加合理地展示和宣傳本國文化。不僅如此,跨文化意識能夠幫助翻譯人員把握漢英之間的語言文化差異,確保翻譯的合理性和準確性。

2 旅游翻譯的文化復雜性

2.1 所謂“旅游翻譯”

旅游業也稱旅游產業,是指憑借相應的旅游資源和設置,從事招徠、接待游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等服務的綜合性行業,涉及的內容紛繁復雜。因此,旅游翻譯可以說是包括萬象的,是一種專業性的翻譯,是專門針對旅游行業的翻譯,與一般的語言翻譯相比,旅游翻譯的跨文化交際特點更加全面、更加突出,也更加典型。

2.2 文化復雜性

在旅游翻譯中,涉及的內容眾多,不僅包括了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還包括了一些隱性的旅游資源,如社會體系、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等,可以說處處滲透著文化的影子。旅游翻譯的文化復雜性重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的復雜性。一是語用差異,翻譯的首要工作,是實現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何兆熊教授發表的《語用學概要》中,明確指出,要想切實做好跨文化交際,交際雙方不僅需要使用相同的語言,還必須具備一些共有的知識,或者說是背景知識。這里的背景知識,指的就是語用知識。翻譯人員應該熟悉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義差異、句法差異一起語法結構差異,按照目的語的語言習慣進行翻譯,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二是語境差異,語境包括了言內語境和言外環境兩個方面,前者指語篇的上下文、產生時間、地點,參與者的心理情感等,后者指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價值觀念等。旅游翻譯要想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對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用差異和語境差異進行充分考慮。例如,在對一些地名和景點進行翻譯時,通常都是采用音譯的方式,但是對于一些特殊的景點,直接音譯往往無法體現相應的文化內涵,給游客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充分考慮語境,采用保留文化形象及內涵的翻譯方式。如蘇州的“拙政園”,如果直接翻譯為Zhuozheng Garden,則無法體現其內涵,在這種情況下,翻譯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顯然要好的多,因為拙政園的得名來自《閑居賦》中“拙者之為政也”,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對其歷史背景進行解釋,實現文化的傳播。

(2)文化差異的復雜性。在旅游景觀和相關資料中,通常都包含有大量的歷史文化以及人文知識,基本上涵蓋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這些知識對于漢語背景下的人們而言,自然無需過多的解釋。但是,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而言,受自身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等的影響,對于同一事物的認知往往是各不相同的,而如果將一個民族的文化、思想等放在另一個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則很可能會出現文化缺省的情況,影響人們的理解。對此,旅游翻譯人員應該充分了解文化的差異性,對上述問題進行處理和解決,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播與交流。例如,在宋朝詩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中,前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中,六月指的是我國陰歷六月,因此并不能直接翻譯為“June”;同時,“畢竟”兩字是為了對后面“風光不與四時同”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強調,如果直接翻譯,外國游客可能會感到無法理解。因此,結合西湖的景觀,在對詩文進行翻譯時,應該翻譯為“After all it is the West Lake in summer hot ,Displaying scenes other seasons have got.”這樣,能夠將詩中的寓意更好地向游客傳達。

3 旅游翻譯視角下的跨文化意識

3.1 創建相似的文化建構

在典故、諺語中,通常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而言,字面的翻譯往往會感到難以理解。對此,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應該與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相互聯系,學習者應該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對當前學到的新知識進行同化和索引,賦予其某種意義。對于旅游翻譯人員而言,應該努力尋找目的語中具有相同含義的表達,創建出與之相似的文化建構,使得目的語的讀者可以結合自身的認知結構,對原語進行理解。

3.2 考慮語句中的文化內涵

對于旅游資料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如果是擁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理解起來自然毫無障礙,但是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則其中的文化信息必然會流失,影響其理解的準確性。因此, 翻譯人員應該站在原語讀者的角度,去解讀旅游資料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對資料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站在目的語讀者的角度,考慮缺失的文化信息,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信息的缺失,確保文章表達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3.3 尋求文化層面的對等

從目前來看,針對翻譯對等性的研究雖然并不少,但是多數情況下,都是停留在語言和功能方面,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實際上,對等可以分為詞匯、句子、篇章以及文化四個不同的層次。其中,文化層面的對等,是指在保持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重新組織,以實現對于文化因素的有效傳達,也可以稱為翻譯的文化再建構。

3.4 消除文化干預和文化障礙

由于社會文化、語言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存在著相應的文化干預和文化障礙,這些因素在不同的程度上,導致了語言和文化的不可譯。而對于翻譯人員而言,應該在承認翻譯障礙客觀存在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經驗,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可能減少翻譯障礙對于文化交流的影響,確保跨文化交際的順利展開。

4 結語

總而言之,與一般的語言翻譯相比,旅游翻譯更加復雜,不僅要求翻譯者對原語文化有一個大致的理解和掌握,能夠根據原語文化,利用有效手段準確傳達其中存在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在翻譯過程中,為了方便目的語讀者對于文化信息的理解,需要進行表達性過濾,從目的語讀者的思維習慣和文化認知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基金項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廳資助課題“語用翻譯視域下旅游漢英翻譯的人文環境研究”(項目編號:14C0540)

參考文獻

[1] 王芳.淺析旅游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J].文教資料,2010(12):37-38.

[2] 于紅.旅游翻譯視角下的跨文化意識[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4):521-523.

[3] 王曉璐,王豫梅.跨文化視角下的旅游景點資料翻譯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6).

[4] 郭聰,顧雅青.基于跨文化視角的杭州旅游景點翻譯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13(18).

第7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關鍵詞:海南;建設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已成為國家方略,備受中國乃至世界的矚目。目前,很多建設工作都在不斷推進當中,許多景區、酒店和旅游及非旅游地產項目拔地而起,但是,著實卻令人堪憂。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首先不是硬件的建設,而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建設,即軟件的建設。當我們在建設中不斷凸現“國際”二字的時候,是否意識到我們該如何面對國際客源和國際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如何與國際客源過度的旅游者們形成和諧的交往關系。在建設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行為建設。

一.旅游與“跨文化交流”分析

在研究跨文化交流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際學”的內涵,從而才能明晰跨文化交流的概念和要求。

(一)跨文化交際

所謂跨文化交際學,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時所發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稱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學最先在美國興起。美國是個移民國家,文化碰撞時有發生。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強調并維護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國的多元文化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際引起了美國學者和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目前,跨文化交際學已發展成為一門被國際學者們充分重視的集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理解,容忍甚至接受彼此的文化,創建彼此認可的“共文化”,在此基礎上達到彼此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說的“。”

(二)旅游與跨文化交流

旅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常常表現為跨文化交流,而這種交流是旅游活動中的主客雙方利用符號形式進行的,符號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承擔著表達與解讀的基本功能,由于交流者文化背景的不同,符號的表達與解讀的方式與意義則大為不同。

旅游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不期而遇,造成各種文化的直接交流、碰撞、對峙,甚至融合。旅游者承載著他所在國家和地區即客源地的語言、服飾、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一系列的可見和不可見的文化元素來到異地他鄉,不可避免的對異地文化產生影響,同時也將各地文化傳播到原有的文化環境中。旅游者實際上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起著文化使者的作用。 最早提出旅游者“文化交往使者”角色概念的是旅游人類學家Valene Smith。在1977年她主編的《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書中,她認為,在旅游這種特殊的文化交往過程中,旅游者扮演著“文化交往使者(agents of cultural contact)”的角色。Smith指出, 旅游中“主人”和“客人”兩種文化的接觸和交往(尤其是西方旅游者與非西方主人的交往),使得兩種文化在不斷的借鑒和適應中走向趨同。可以這么說,旅游者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原有的文化帶到了旅游目的地,影響了當地居民,也對自身文化產生一定影響。

(三) “文化休克”

在跨文化人際交流過程中,人的行為本質決定了跨文化交流的特點。首先,交流雙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了文化共享性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所涉及到的語言、風俗習慣、行為方式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念系統,具有極大的差異性;而且表面相同的語言文字、符號系統所表達出的實際內涵常常具有極大的差異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義。其次,跨文化交流中存在著個體無意識的先入為主和偏見。由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這種標準又是一種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維護該文化群體的繁衍、穩定和發展的,所以,出生在這種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受到這種價值體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和道德價值標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他會無意識地以此作為評判標準。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誤解、矛盾,甚至是沖突。在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中會出現文化的沖突、進而會引起政治和軍事的沖突,像20世紀中葉以來,原教旨主義者廣泛興起,而導致的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在個人交往的層次上,交往者的心理往往會出現“文化休克。”

第8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關鍵詞:傳統商業街臨潼設計模式

中圖分類號:F239.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項目概況

1.背景

圖1臨潼石榴古鎮項目區位圖

圖片來源:導師提供

2009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研究通過了《曲江新區擴區發展規劃》和《臨潼國家旅游休閑度假區規劃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了曲江新區和臨潼區共同建設“西安臨潼國家旅游休閑度假區”的理念,并將臨潼著力打造為集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康體養生、溫泉療養、商貿會展為一體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圖1)。臨潼地區本身已經擁有兵馬俑、華清池、驪山等國際知名的旅游景點,在這樣的發展框架下亟需開發與這些知名景點相配套的,能夠留住游客的旅游項目。

因此,“石榴古鎮”整體項目通過打造“石榴山莊農業觀光園”,“石榴古鎮”傳統商業街,高級會所、高級度假酒店這四大板塊的項目以達到發展臨潼地區旅游業,提升地區文化形象與層次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石榴古鎮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商業街部分,通過傳統商業街的特色地域文化與商業的結合展示,以及特色民宿工藝作坊等業態形式吸引各地游客的駐留。

2.項目定位

在臨潼地區的大的旅游發展背景與“石榴古鎮”整體項目框架之下,“石榴古鎮”傳統商業街部分的定位歸納為以下:以臨潼地區文化與關中文化為主題背景,通過傳統民居聚落形式的商業街,設置餐飲、特色住宿、民俗文化體驗、特色商品貿易等主要功能,為游客提供食宿、休閑養生與購物娛樂等旅游活動項目。

二、結合商業策劃的設計模式探索

傳統商業街本身是由城鎮的居民區逐漸轉變而來,隨著歷史與時間的推移,它所承載的不只是商品的貿易往來,在商品與貿易模式上逐漸的含有了所在地區的文化傳統等。因此,受到了游客的觀賞喜好。

縱觀國內當今的傳統文化商業街成功案例,大致可分為兩類:有歷史淵源的街區保護與開發,例如麗江、烏鎮等知名景點;另一類是以地域文化特色為開發背景的新建的傳統商業街,例如成都錦里、文殊坊等項目。“石榴古鎮“傳統商業街的設計思路與后一種模式較為類似。借助區域內的旅游景點、文化內涵,以此為內涵進行開發。因此,在臨潼地區進行本項目的設計時,除了需要回應兵馬俑、華清池等同源文化時,還需要挖掘當地的文化背景特色。

因此對這樣一個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設計時,設計模式應當是要先從其所含的文化內涵入手,對其所需傳達的文化內涵進行重新建構,并將這些文化通過商業的方式轉換為實際可操作的內容,最后通過建筑設計的手段表達出來。

1文化背景建構

1.1臨潼文化

臨潼,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東大門,其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境內有秦兵馬俑、華清池兩個5A級景區。根據史料以及風景名勝區等文化背景,歸納出可用于本項目的臨潼地區文化要點如下:

1.石榴文化

臨潼是中國石榴文化的發源地,石榴文化的歷史悠久并且內容豐富。體現在詩歌、服飾、禮儀、傳統節事方面。除了作為含有經濟屬性作物外,石榴無論是花、果都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并且具有美好的象征寓意。

本項目中,石榴文化占據的是主要的地位,可衍生出與石榴相關的小吃、石榴飲品、石榴主題養生護膚、石榴花與果皮染色工藝的服飾、石榴果實釀酒坊等種類;或者可以作為景觀:一定數量石榴樹的種植作為景觀熱點的季節性展出;或者以石榴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例如賞詩、品酒、手工制作等可參與性強的活動。

2.愛情文化

臨潼的華清池景點是唐太宗與楊貴妃二人愛情的見證,另石榴的與一眾,也有對美好愛情的祝福。因此,本項目也可以因借這一現狀,通過商業內容或者建筑設計的手法表達。例如相關溫泉養生會所、主題廣場節點、相關紀念品銷售、特色沙龍等形式。

3.唐文化、絲路文化等。

這二者也都是根植于臨潼當地的文化背景之中,可以輔助石榴文化內涵作為商業街文化多樣性的支撐。可以通過特色商業零售、建筑外部空間設計等手法來體現。

1.2關中文化

基于本文的研究對于關中地區文化的特色歸納總結主要從兩個方面,物質形態的和非物質形態的傳統文化。

1.物質形態文化主要的表現形式為關中民居建筑、飲食小吃等

2.非物質形態文化:戲曲表演、傳統手工技藝與特色工藝品、節事風俗等。

1.3當代旅游文化

項目除了要對傳統文化、地域文化作出回應外,還需要與時俱進。由西方或者新社會背景下形成的人們的追求也許納入設計策劃的考慮之中。歸納為以下幾點:

1.酒文化:圍繞項目的主要主題:石榴文化可以衍生出與石榴文化結合的酒吧、酒窖,等通過酒窖對釀酒工藝的展示,酒吧的酒品銷售來展示石榴、酒文化。

2.咖啡沙龍:咖啡沙龍的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群所接受,作為休閑娛樂與交流的場所,咖啡沙龍相對于酒吧營業時間更長、環境相對安靜,適合頤養身心。

3.創意市集:當今藝術創作人群中獨立創作已成為重要的流派與組成部分。創意市集正是為這樣的群體展示銷售作品的形式。因其受很多年輕人的青睞,并且對于空間與時間的需求都比較自由,因此,在商業街的商業策劃中它是一個能夠出彩的節點。

2商業策劃

2.1整體框架

根據上文對于文化背景的建構,將商業街所包含的商業內容根據不同業態分為以下的功能板塊,形成支撐設計內容的總體框架,便于后期設計工作的展開。

創意市集、特色商鋪、民俗餐飲、特色酒坊、特色客棧和民俗博物館(百子廟)區。這些內容是根據游客到訪商業街的空間與時間的行動軌跡,分成了體驗游玩、餐飲住宿、購物、祈福、拜謁四大功能形態。(如圖5.16)

圖2商業功能框架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根據以上的商業功能框架,以下的步驟將逐步細化商業街所需的商業內容與形式。

2.2商業內容策劃

商業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商品”,環繞這個基本要素展開的買賣活動構成商業街的全部內容。建筑師的職責是給與這個特定內容以最佳的反映形式與空間。上文確定了在商業街內提供哪些商品,而通過何種形式的空間來承載這些“商品”是作者接下來結合項目實際情況研究的內容。

1.商業內容構成(表5.2)

表1 石榴古鎮商業街商業內容構成

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根據前文對現有實例的調研,以及結合本項目實際情況,得出上表,其中在商業內容上,各板塊之間內容有部分的重合,因此這五大功能組成板塊并不是互相孤立與割裂開來的,因而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尤其是在設計之初進行功能分區布局的時候需要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

2.3商業空間形式

1)內部空間類型

第9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一、文化與旅游英語

(一)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信仰、價值、態度、等級、知識、經驗,以及時空觀念的總和。其深層次的信仰、價值通過人們的行為規范、準則,表現在民風習俗、服飾禮儀、婚喪慶典、節日禁忌等活動形式中。這種具有一貫性、持久性、滲透性的文化影響已深埋于人們的大腦中,形成集體潛意識。旅游活動不應僅僅滿足游客的視覺快樂,還應與文化相對接,提升旅游活動的內在文化品位,傳承歷史文化。

(二)旅游英語的特點

旅游從業人員在與外國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常會涉及到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旅游英語既綜合了基礎英語的特點,具有較強的時間性、應用性,又既有了旅游英語專業性和與其他基礎英語不同的特殊性——專業名詞多、知識面寬、詞匯量大、口語表達能力強等特點。

二、如何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注入文化元素

(一)在詞匯教學中注入文化元素

在詞匯教學中,教師除了指導學生根據一些方法(如音標記憶、聯想記憶等方法)來學習和記憶單詞之外,還要引入詞匯的文化內涵。“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工具。”英漢詞匯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但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對應現象。從語言學角度上來說,它的產生是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有自身所特有的語言體系與建構,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語言心理、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義和文化的對等是極為少見的。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詞語的文化內涵不同導致詞匯空缺現象

詞匯空缺現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一種語言有的詞在另一種語言中也許沒有對應或契合的詞。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只要求學生熟記詞匯的表明意義與拼寫,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習詞匯的文化內涵。例如: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英語中有些動物詞的文化內涵漢語中是沒有的。例如:英語中beaver(河貍)指為討好上司做事過于賣力的人。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英語中也屬詞匯空缺,教師不能僅僅要求學生用拼音來表示這些具有中國獨特文化內涵的詞匯,更要提供詞匯的文化內涵,這樣才不至于在與外國友人交流的時候,使人有云里霧里之感.有了詳盡的文化知識導入過程,才能使教學過程變得豐滿。

2.詞義聯想和文化意象的差異導致語義不同

詞義的聯想和文化意象差異實際上屬于“文化信息”差異。具體反映在詞匯的比喻與聯想意義和社會文化意義的不對應上。比喻善于表達情感,可使語言形象生動,但由于各民族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比喻和聯想也各不相同。比如英語中,owl是智慧的象征,owlish,owlishly則用來形容聰明、機敏、嚴肅。然而在漢語中,很多人認為碰上貓頭鷹總是要倒霉,是不詳之物。西方人認為bat(蝙蝠)是一種邪惡的動物,特別是vampire bat(吸血蝙蝠),提起來就令人恐懼。而在漢語中,蝙蝠的形象因“蝠”與“福”同音,被認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紅蝙蝠則被認為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為“紅蝠”與“洪福”諧音。

3.詞匯的語義和文化內涵的不等值

英漢詞語之間差異的絕對性和必然性正如Bolinger所說:“兩種使用不同語言的文化不可能對世界有同樣的看法。”特別是那些沿襲已久、約定俗成、具有完整而獨特含義的英漢詞語,字里行間浸潤著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很少是對應的,有些甚至風馬牛不相及。比如美國影片“The First Blood”在中國被譯作《第一滴血》,但它實質上卻是文化色彩較為濃厚的詞語,含義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其確切的漢譯為“初戰告捷”。同樣,漢語也有一些獨具民族特色的詞語,像“鉆空子”、“敲竹杠”、“穿小鞋”、“走過場”等,它們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引導學生學習此類詞匯翻譯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舍棄表層形式,而選用其在文化信息上相近的詞語,盡可能使學生通過詞匯的學習掌握其后的文化內涵。

(二)創設對話的文化語境

在日常對話中,學生最容易出現語用錯誤。這不僅因為對話涉及交際用語的規范使用以及禮儀習俗,更由于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語言形式的選用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個性、社會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的制約。因此,成功的對話課,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傳授給學生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該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例如,在學過有關問路的對話之后,教師將學校所在市區的主要街道、商店、車站、郵局等建筑物畫成一幅示意圖,用不同標志表示對話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隨時將其變換方位,讓學生分別扮作旅客和民警,進行問路、指路的情景對話。

(三)挖掘語篇的文化信息

現行的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大部分語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語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

例如,結合課文中先后出現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arie,Mr 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等稱謂,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了有關英語國家姓名和稱謂的知識,如下所示:

姓名①名+姓如John Wilson

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長輩的名或姓)+姓如Edward Adam Davis

③名字常有昵稱如稱David為Dave

④婦女婚后常隨夫姓如Malie Curie

稱謂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 如Mr wilson(或Mr.John Wilson)

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詞外,一般表職務、職業、職稱的詞不用于稱謂一如不說Teacher Wang

③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如David/或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 如’Uncle Tom)

(四)讓學生體會文化對語法的影響

語法是語言表達方式的小結,它揭示了連字成詞、組詞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規律。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各異。英語注重運用各種連接手段達到句子結構和邏輯上的完美,如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fore behind?”(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看到if,兩句的語法關系便了然于胸。漢語則未必如此。“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還怕沒辦法?”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連串動詞的堆砌,幾個短句之間無連接詞語,但其上下文的語意使它們自然地融為一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思維,漢民族重悟性和辯證思維。讓學生了解這種思維習慣上的文化差異,體會其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對于學習英語語法,減少中國式英語的錯誤是有幫助的。

總之,文化是旅游的本質屬性。旅游英語教學應針對學生的職業需要,在教學中注重文化元素的注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專業英語教學在我國還處于探索和完善的階段,希望在旅游英語教學方面的嘗試性探索能對我國英語教學的發展有所貢獻,以進一步完善專業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孫小柯.把“文化”引入旅游英語教學的課堂[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一期二期三期四期| 性xxxxx大片免费视频| 人人玩人人添人人| 91女神疯狂娇喘3p之夜| 无限资源日产好片| 免费观看的黄色网址|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天堂资源bt种子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免费下载| 日日干日日操日日射| 亚洲性生活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中文字幕在线播| 欧美videosdesexo肥婆|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eeuss影院www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高清电影免费播放| 六十路依然风韵犹存| 8x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国产| 久久精品加勒比中文字幕|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寡妇偷人在线观看视频| www.99热| 扫出来是很污的二维码2021|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视频麻豆入口| 国产手机在线视频| 888午夜不卡理论久久| 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好|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果冻传媒91制片厂|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 视频区小说区图片区激情| 国产男靠女免费视频网站| 91av手机在线| 天天做人人爱夜夜爽2020毛片| 中文字幕丝袜诱惑| 欧美一级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