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宏觀經濟導向范文

宏觀經濟導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宏觀經濟導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宏觀經濟導向

第1篇:宏觀經濟導向范文

【關鍵詞】產業結構,政府,投資傳導循環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研究,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在研究范式、研究目的上都有著顯著差異。從文獻看,建國后很長一段時期,國內學者關于產業結構的研究是在兩大部類范式下分析問題,研究了社會再生產理論中的兩大部類比例關系、“農、輕、重”比例關系以及產業發展優先順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經濟理論逐步引介到國內,國內學者逐漸認識到傳統理論方法在客觀性和解釋力方面的局限,于是嘗試著由靜態理論演繹轉向動態實證分析,開始應用西方經濟學的范式分析我國的產業結構、產業分工、產業轉移和升級問題。這一時期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促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投資制度安排決定投資傳導循環的宏觀機理,首先可以從投資傳導循環是屬于政府規定的制度性來解釋。一、從經濟體制與投資運行的關聯性來看,投資傳導循環采取何種形式是由經濟體制決定的,而社會經濟運行究竟是選擇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還是計劃于市場混合經濟體制,則是政府安排的結果;二、政府選擇市場經濟體制配置資源,目的是期望市場機制能夠引導經濟總量實現動態均衡,但由于存在著市場失靈現象,政府便不得不對引致經濟總量出現動態非均衡的傳導循環進行微觀調節和宏觀調控,對投資運行的微觀調節和宏觀調控實則是一種典型的政府制度安排。因此,從宏觀調控意義上來看,同樣可以把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投資傳到循環理解成一種政府規定的制度性安排。在貼近現實的市場運作中,投資傳導循環可分為市場型投資制度安排與非市場型投資制度安排。

從投資傳導循環中可以發現其包含直接投資、非直接投資兩部分。從投資制度安排到產業結構形成為直接投資過程;產業結構到宏觀經濟目標、然后返回到投資制度安排則是非直接投資過程。下文將基于該投資傳導循環對政府在投資傳導循環中與產業結構變動的關系,以及政府在投資傳導循環中的“旁觀者”身份以及其滯后性問題進行分析。

二、產業結構變動與政府的投資制度安排

在投資傳導循環中,政府通過宏觀經濟指標衡量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程度,若宏觀經濟指標所反映的宏觀經濟目標實現程度達到了政府的預期,則政府會繼續運用原有的宏觀調控手段、產業政策導向決定的投資制度安排,或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根據當前國內外的經濟環境來適當調整宏觀調控手段、產業政策導向。若宏觀經濟指標所反映的宏觀經濟目標實現程度偏離了政府的預期,政府在下一期的投資制度制定中將根據該期宏觀經濟指標的反映情況來調整或改變宏觀調控手和產業政策導向以期望社會投資流向進入政府支持區域形成預期的投資結構達到預期中的產業結構。

各國政府都試圖通過自身自定的政策和調控手段來控制改善國民經濟,宏觀經濟實現程度低于政府預期,政府用刺激手段;宏觀經濟實現程度超過預期,則用緊縮手段。但縱觀歷史,政府的“理想”似乎從來沒有實現,各國政府雖在周而復始的調整調控手段和政策導向,卻鮮有宏觀經濟目標實現程度與政府預期相一致的時期。這里的原因有幾點:一、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程度是由市場最終的供給與需求決定。政府雖然運用自身的調控手段和政策導向對一些問題加以改善和引導的,但常常是頭疼卻治腳。二、政府根據投資循環周期結束時的經濟指標來衡量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程度。當經濟過熱時,供給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投資者把過多的資金投向某一產業。投資者作為市場運作的切身感受者能快速的覺察該現象,并迅速調整投資流向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政府在投資循環結束時才意識到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并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制定下一期的調控手段和產業政策導向??梢娛袌鲎陨淼耐顿Y決定機制以一種自發的力量來影響投資流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并逐步達到合理的產業結構。政府的行政手段通常會打亂市場自身的調整機制,因政府對于指定的調控手段和產業政策導向的力度難以把握,總是讓實際的產業結構偏離政府預期的產業結構。

三、政府作為市場旁觀者以及滯后性的解析

政府理性既包括作出決策的理性,也包括通過反饋信息分析經濟狀況的理性。政府雖理性,決策時理性地根據所得信息作出理性的思考,但并不能保證反饋信息的充分“理性”,即反饋信息永遠是滯后于實際情況發生。政府、投資者與產業結構變動的關系可以用下圖來表述:

圖3-1中投資者與產業結構形成相交的區域是投資者在投資傳導循環中對市場掌握的信息程度,政府與產業結構形成相交的區域是政府在投資傳導循環中對信息的掌握程度。投資者是市場中對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狀況信息的第一接受者,若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產業結構就表現為相對合理從而投資者的資金流向的分布亦合理,投資者可以在此基礎上實現利益最大化。故投資者對于投資傳導循環中投資信息的掌握是最及時和全面的,故兩者相交部分的面積很大。

政府處于投資傳導循環結構的邊緣即政府是處在市場的邊緣可稱為“旁觀者”。政府因其經濟職能之故,要參與到投資傳導循環中來。政府經濟職能是政府收入分配職能、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政府資源配置職能。投資無疑是經濟社會關注的重點,政府亦視之為重中之中。這猶如《投資運行機理分析引論》中所描述的人類尋求自我發展的本能,激勵著人們對投資活動的極大關注。但是,選擇什么樣的投資體制及其制度安排才能實現經濟的穩定或持續增長,則是經濟學家們一直潛心研究的問題。這不僅是經濟學家也是政府和置身于經濟社會且與經濟環境息息相關的部分一直重視的問題。

從圖3-1中可以看出政府與產業結構也可表示為市場相交部分的面積較之于投資者與產業結構來說小的十分顯著。如前文所述,政府作為投資傳導循環乃至市場的邊緣者很難第一時間掌握投資信息和市場信息。政府只能通過投資傳導循環結束時的表現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統計數據來判斷。就統計數據而言,其并不是第一手資料而是通過層層的累計和統計才能匯總的,在統計資料搜集和反映的過程中不免發生信息失真和信息滯后的現象。而政府根據經濟指標的同居數據反映來判斷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程度不免有些不合適,即使政府是理性的。政府雖理性但它身在圈外無法了解投資傳導循環中的內在機理。

圖3-2中投資流向由兩大機制所影響,市場投資決策機制與政府投資決策機制,其中市場投資決策機制的影響里較高。兩者的結構分布差異源于投資者與政府的角色差異。投資者置身于市場中通過這期的投資制度安排并在考慮投資決策規則下形成決定投資流向隨后便形成了相應的投資結構進一步形成的是產業結構。當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時或大體平衡時,市場就不會出現剩余或短缺(若有也是極少量的),此時達到了最好狀態投資者能獲得投資的最大報酬,產業結構也達到了最優。在下一期的投資循環中亦會根據此期的投資流向來考慮投資。然而當市場中總供需失衡時,市場中出現大量的剩余或短缺,該種狀態下投資者的投資回報不會可觀,所以在下一期的投資傳導循環中投資者會借鑒此次的投資來調整下一期的投資流向,最終調整產業結構已達到產業結構合理。

政府是如何制定調控手段和政策導向,從投資傳導循環中發現,在循環的第三階段主要機理特征可概括為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和檢驗。它是由形成的產業結構到宏觀經濟目標實現程度這兩部分構成。且這一階段最明顯的機理特征是整個國民經濟運行具有滲透性和指示性。該階段前面部分的傳導機理具有客觀性,政府在面對已經形成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時,已無法運用宏觀措施來調整整體格局而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期的投資傳導循環中去,對現有的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程度與預期宏觀經濟目標進行比較分析,制定出相應的政府對于投資制度的安排。通常情況下政府根據反映當期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統計數據修正政策和調控手段。該統計數據所反映的產業結構是間接的,產業結構影響到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繼而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狀況才會反映在數據上匯總到政府。政府是理性是主觀的,分析的主觀性和分析來源的間接性容易導致分析結果的不理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職能,最終在新的一期投資傳導循環中進行干預。市場有自發的投資傳導循環機制可以調節投資者的投資流向并逐漸實現產業結構的重塑,而政府的干預,則會擾亂市場投資傳導機制本可以實現的合理產業結構。

四、結束語

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階段有著內在關聯,經濟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產業結構。政府干預產業結構調整和轉換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由此帶來的誘人前景,已使世界上許多政府紛紛按照各自的原則和方式,對本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實施了這樣那樣的干預。然而巨大的機會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政府干預的風險就在于干預的結果并不必然是成功的。因此政府不僅應該重視對結構調整與轉換的干預,尤其應該重視干預的科學性,合理性。對于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政府應竟可能提高統計數據的客觀性,讓主觀性因素減少到最低以避免影響政府理性的發揮。

參考文獻:

[1]王仁曾、高志強.投資理論的歷史演進[J].集體經濟.2010

第2篇:宏觀經濟導向范文

當前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是增長模式存在缺陷

中國雖然上世紀末期把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來,但是市場化改革其實還處于“進行時”階段,舊體制的許多部分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重組和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革都還行在半途。在這種情況下,改革不能有絲毫松懈。

中國的長期發展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增長模式存在缺陷。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還是經濟增長模式,增長模式的關鍵,主要是看靠投入資源實現增長,還是靠提高效率來實現增長。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出現了長時期的持續增長,沒有發生改革開放以前那樣嚴重的經濟困難,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采取了出口導向政策,用各種政策手段支持出口,發展對外貿易。

這種做法出現了兩個積極后果。一是出口加工業迅速發展起來,使大約2.5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相對高效的加工業,也使整個城市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二是大量的出口(凈出口)需求彌補了國內需求的不足,使經濟能夠持續增長。1994年匯率改革以后,出口導向政策全面展開,中國的貿易盈余由負轉正,旺盛的出口需求有力支撐了此后10多年GDP的高速度增長。

應該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現在的歐債危機已經抑制了我國外需,過分依賴外部需求實現經濟增長的政策理應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十分迫切。

短期內采取總體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但仍要充分靈活

出口導向政策成功實施了多年之后出現兩個問題。從微觀上看,出口企業得到了政策優惠,創新動力開始懈怠。從宏觀上看,在出口導向政策取得成功的情況下,外匯結余大幅增加,造成本國貨幣升值的壓力,加劇貿易摩擦。許多國家的最終選擇往往是讓中央銀行進行干預,繼續保持本幣低估的狀態。中央銀行頻繁干預外匯市場的結果就是,發行貨幣來收購外匯。貨幣流入資產市場就會形成資產泡沫,流入消費市場就會造成CPI上升。

對經濟形勢始終要有清醒的認識,這是宏觀政策的決策依據。有人說我們已經實現“軟著陸”了,也有人認為中國恐怕就要“硬著陸”了。這兩種說法都有些絕對化。一方面,要防止“硬著陸”的風險;另一方面,我們還有30多年經濟發展實力的積累,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具有制度條件和基本面支撐。

目前中國一方面消費需求仍然不足,增長缺乏內在動力;另一方面通脹壓力增大,處在一種兩難的狀態之中。近幾年關于宏觀經濟問題的很多討論都是圍繞著如何處理這種兩難的。如果非要在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保持很高的增長率,就要進一步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去推動經濟增長。如果為了防止經濟過熱和CPI居高不下,就要緊縮。在緊縮力度不夠的情況下,經濟過熱的狀態不會改變,房地產價格也下不來;力度過大,也怕GDP增速下降過快,甚至出現經濟“硬著陸”。

第3篇:宏觀經濟導向范文

簡述財政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一,純粹的市場經濟,這種模式下,一切商業活動,一切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由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但如果存在市場不靈,比如壟斷、傾銷、金融危機等情況,市場的靈活性就會失去效益。

二,計劃經濟。這種模式一個國家所有的需求和供給都由政府來決定,并按份額分配。缺陷是指令太多,經濟難以創造效率。

三,混合經濟模式。就以市場經濟為主,當市場出現不靈的情況下,政府通過改變政策來調控經濟的變化。

財政政策對股市有哪些影響?

1、財政政策,主要就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上,大部分來源于稅收,加上少量的自營項目。支出,主要是對各行業的投資,對有潛力項目的開發,公共設施的建設(修路、建學校等),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等。

當價格水平上漲過快,增加稅收可以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一定的CPI。這對股市而言就是利空,稅收增多,人們的可支配性收入就減少了,從而投資于股市的資金就減少。反之減稅,則是利好。

而政府的支出上,支出越大,代表某個項目、行業獲的資金越多,這是促進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對股市而言,大資金主力也就有了方向,對股市是利好。反之,支出減少是利空。

政府支出和收入之間如果出現差額,會對國債產聲影響。當出現赤字,也就是支出大于收入,政府就發國債來平衡資產負債表。這時候國債就會上升。反之,有盈余,會下降。

2、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影響利率、貨幣供應量、匯率。

當經濟出現相對衰退時,或物價大幅下跌時,利潤降低,企業生產較少的產品,從而投資減少,國內產出降低。這時降低利率,可以使企業貸款后的還貸壓力減小;人們買房積極;利率降低,匯率也降低,凈出口也會增多。國內投資增多,從而使刺激經濟高速發展,對股市是較大的利好。

如利率上升,匯率也上升,是政府覺得經濟過熱,短期的緊縮措施,對股市是利空。但在國際市場上,本國 利率上升,那其他國家的貨幣相對貶值,就會有很多國際熱錢投入中國,往往金融地產受益,但這樣就會不斷產生較大的泡沫,泡沫越大,引發的風險就越大。

宏觀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一、宏觀經濟分析

宏觀經濟運行分析

證券市場歷來被看作“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是宏觀經濟的先行指標;宏觀經濟的走向決定了證券市場的長期趨勢。只有把握好宏觀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才能較為準確的把握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動趨勢、判斷整個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宏觀經濟狀況良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表現會比較優良,股價也相應有上漲的動力。

為了把握國內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投資者有必要對一些重要的宏觀經濟運行變量給予關注。

A.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總體狀況的綜合反映,是衡量宏觀經濟發展狀況的主要指標。通常而言,持續、穩定、快速的GDP增長表明經濟總體發展良好,上市公司也有更多的機會獲得優良的經營業績;如果GDP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宏觀經濟處于低迷狀態,大多數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也難以有好的表現。我國經濟穩定快速增長,2006年GDP同比增長10.7%;07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率達到了11.1%。近一兩年來,上市公司業績的快速增長正是處于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工業企業效益整體提升大背景下的增長,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上市公司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B.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持續普遍上漲。通常,CPI(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被用作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溫和的、穩定的通貨膨脹對上市公司的股價影響較小;如果通貨膨脹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圍內持續,且經濟處于景氣階段,產量和就業都持續增長,那么股價也將持續上升;嚴重的通貨膨脹則很危險,經濟將被嚴重扭曲,貨幣加速貶值,企業經營將受到嚴重打擊。除了經濟影響,通貨膨脹還可能影響投資者的心理和預期,對證券市場產生影響。CPI也往往作為政府動用貨幣政策工具的重要觀測指標,今年以來我國CPI高位運行,因此在每月CPI數據公布前后,市場也普遍預期政府將會采取加息等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引發了股市波動。

C.利率

利率對于上市公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利率是資金借貸成本的反映,利率變動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投資水平和消費水平,間接地也影響到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利率上升,公司的借貸成本增加,對經營業績通常會有負面影響。第二,在評估上市公司價值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是采用利率作為折現因子對其未來現金流進行折現,利率發生變動,未來現金流的現值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利率上升,未來現金流現值下降,股票價格也會發生下跌。

D.匯率

通常,匯率變動會影響一國進出口產品的價格。當本幣貶值時,出口商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就會降低,有利于促進本國商品和服務的出口,因此本幣貶值時出口導向型的公司經營趨勢向好;進口商品以本幣表示的價格將會上升,本國進口趨于減少,成本對匯率敏感的企業將會受到負面影響。當本幣升值,出口商品和服務以外幣表示的價格上升,國際競爭力相應降低,一國的出口會受到負面影響;進口商品相對便宜,較多采用進口原材料進行生產的企業成本降低,盈利水平提升。

目前,人民幣正處于漸進的升值進程中,出口導向型公司特別是議價能力弱的公司盈利前景趨于黯淡,亟待產業升級,提高利潤率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需要進口原材料或者部分生產部件的企業,因其生產成本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受益;國內的投資品行業能夠享受升值收益也會受到資金的追捧。人民幣小幅升值,房地產、金融、航空等行業將直接受益,而對紡織服裝、家電、化工等傳統出口導向型行業而言則帶來負面影響。

看了“簡述財政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的人還看了:

1.財政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2.2016年財政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3.2016年財政政策對股市有哪些影響

4.財政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5.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第4篇:宏觀經濟導向范文

    一、引言

    自從我國強調運用經濟手段調節宏觀經濟以來,財政政策一直是調節經濟的主要工具之一。2010年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明顯好轉,但財政政策沒有與貨幣政策一起“雙退出”,因為四萬億財政刺激政策的效果尚待鞏固,一些投資項目仍在進行中。尤其在外部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內部經濟復蘇還有一定的不穩定性,需要總體積極的經濟政策,而在貨幣政策轉向的背景下,需要積極財政政策對沖貨幣政策轉向的壓力。

    在此背景下精準測算財政政策乘數,對于我國下一步經濟政策選擇、經濟形勢預測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財政政策效應的研究有一些成果,其共同特點是:都是利用IS-LM模型來測算。[1][2]IS-LM模型是同時考慮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是宏觀經濟學中的基本模型和核心模型,應用這種模型測算財政支出乘數從理論上是一個大的進步。IS-LM模型中的IS曲線表示產品市場均衡時收入和利率的組合,LM曲線表示貨幣市場均衡時收入和利率的組合。

    

    其中,Y為國內生產總值,M為實際貨幣供應量,P為價格,CG為政府支出,E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T為稅率,d(·)為居民消費函數,x(·)為出口函數,m(·)為進口函數。

    假設稅率T和貨幣供應量M為外生變量,將IS和LM曲線結合起來,可得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的產出和利率值。對(1)、(2)式全微分,將兩式聯立,用矩陣表示為:

    

    (4)式是利用IS-LM均衡計算出來的財政支出乘數,也就是利用產品市場均衡和貨幣市場均衡計算的財政支出乘數。我們可以發現應用IS-LM模型沒有考慮價格市場、國際收支市場、勞動力市場均衡對財政政策的影響,因而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和財政政策乘數的理論分析

    (一)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理論框架

    宏觀經濟均衡是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在總量與結構之間的基本平衡,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和充分就業,各種資源的利用程度反映宏觀經濟運行質量的高低。宏觀經濟模型考慮產品、就業、價格、貨幣需求、利率的市場均衡,主要用以下六個函數表示:

    

    (5)式是“產出——物價”菲利普斯曲線,指的是物價上漲率和“現實產出水平對潛在產出水平的偏離”呈現正相關關系。這一“偏離”表明一定時期內社會總供給的缺口和物價上漲之間的壓力。在這里,潛在經濟增長率是指在各種資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時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長率。在現實中,表現為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隨著需求的擴張,現實經濟產出對潛在經濟產出偏離上升,物價上漲率隨之上升;在經濟回落期,隨著需求的收縮,現實經濟產出對潛在經濟產出的偏離下降時,物價上漲率隨之下降。(6)式表示勞動市場均衡,和古典經濟學的工資決定勞動力供給不同,現實中勞動力供給、經濟生產和物價決定工資,因而(6)式表示需求決定工資。(7)式是貨幣市場均衡函數,也就是LM曲線。(8)式表示國際收支均衡函數,就是所謂的BP曲線。(9)式表示產品市場均衡,也就是IS曲線。(10)式是生產函數。

    在(10)式中代入(6)式的L,假設CG、T、M為外生變量,對Y、P、W、R和E微分,得到以下矩陣:

    

    (11)式是在標準的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基礎上,在價格市場均衡、勞動力市場均衡、產品市場均衡、貨幣市場均衡、國際市場均衡的前提下,對于國內生產總值、價格、工資、利率和匯率變化推導的矩陣方程,(11)式是計算我國財政政策乘數的基礎。

    (二)貨幣供應量、匯率一定的場合下的財政政策乘數的理論推導

    現實中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是調節宏觀經濟的兩大重要手段,兩者總是被同時使用,但是為了計算的簡單,我們控制貨幣供應量和匯率的變化,也就是說,在本文宏觀經濟計量模型中,把M(貨幣供應量)和E(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視為外生變量,在此前提下分析財政支出的效果。假設ΔCG=1、ΔE=ΔT=ΔM=0,以矩陣(11)為基礎,計算財政支出政策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得出在貨幣供應量、匯率一定的場合下財政政策乘數:

    

    三、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主要內容、特點和結構

    (一)模型特點和主要內容

    本文的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吸取以往研究的經驗,構建吻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具體特點如下:第一以分析財政政策為重點的宏觀經濟模型。模型側重于財政政策的變化會對經濟產生什么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模型對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進行了描述。第二是建立在國民核算體系下的需求導向型宏觀經濟計量模型。[3]第三選擇了中國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間區間。數據樣本為1980-2007年年度數據,在該段時間內中國已經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的各組成部分已進入市場經濟的角色,數據相對穩定。第四采納了動態建模理論,通過交替運用理論與數據信息,不僅對經濟理論的適用性進行深入探討,同時也利用現實數據尋找實際經濟運行規律。為此,我們以現代經濟學理論為指導,同時較好地兼顧了中國經濟轉軌的特點,從最廣泛的影響因素入手,本著“檢驗、檢驗、再檢驗”的原則,從“一般到特殊”逐步簡化,模型設計簡潔,操作規范,減少了變量過程的隨意性。

    (二)模型結構

    本文的宏觀模型是一個小規模的需求導向型的宏觀經濟模型,產出由需求決定。模型涵蓋了宏觀經濟模型分析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共分為需求、供給、收入、財政、價格五個模塊,由10個行為方程、19個恒等式組成,共包括33個內生變量和10個外生變量(限于篇幅,略)。圖1為模型結構示意圖。

    

    注:陰影部分為外生變量。

    圖1 模型結構示意圖

    四、我國財政政策乘數測算

    本文重點考查的是財政支出乘數,也就是財政支出變化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變化的倍數。從財政政策乘數的作用機理來說(見圖2):當財政通過增加財政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時,需要進行政府采購和雇用勞動者來從事生產,從而拉動政府消費和企業收入、居民收入的提高,企業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將促進居民消費和投資,最終帶動經濟增長①。

    

    圖2 財政支出乘數

    具體步驟如下:假設2003-2007年期間連續一次性追加1單位財政支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運行結果(限于篇幅,具體過程略)顯示第一年(2003年)財政支出乘數是1.883,并在其后四年 (2004-2007)對GDP有影響,其乘數分別為0.47、0.291、0.136、0.011。如果從2003-2007年期間連續每年追加1單位財政支出,財政支出乘數分別為1.883、2.497、2.903、3.017、3.025。這表明現階段我國財政政策乘數是連續上升。

    五、四萬億投資政策效應測算

    四萬億投資結構見表1,我們可以看到四萬億主要用于政府消費(文教衛生)和政府投資(住房、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因為四萬億投資計劃開始于2008年年底,其經濟效果將在2009年開始,因此我們假設兩個投資方案:A方案,2009-2010年每年追加2萬億投資;B方案,2009-2011年每年追加1.333萬億投資。兩個方案對2009-2014年經濟影響為(具體計算過程略):如果實施A方案(2009-2010年每年追加2萬億投資),2009年將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加33185億元,政府消費增加9313億元,居民消費增加9016億元,固定資產形成增加29718億元,進口增加2077億美元,出口減少266億美元。其作用將持續影響到今后幾年,到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共增加101602億元,政府消費共增加20776億元,居民消費共增加35868億元,固定資產形成共增加91433億元,進口總額共增加7122億美元,出口總額共減少1434億美元。

    如果實施B方案(2009-2011年,每年平均投資1.33萬億元),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加22097億元,政府消費增加6211億元,居民消費增加6038億元,固定資產形成增加19728億元,進口增加1377億美元,出口減少181億美元。其作用將持續影響到今后幾年,到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共增加94691億元,政府消費共增加20496億元,居民消費共增加33936億元,固定資產形成共增加83819億元,進口總額共增加6928億美元,出口總額共減少1395億美元。

    從模擬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在2008年10月采用的四萬億刺激方案對于“保增長”是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是經濟調節的一個有效工具,從實施時間分布來看,兩年計劃和三年計劃的經濟效果不會有太大區別。同時,我們也驗證了政府投資不僅提高政府消費也拉動內需。

    六、結論和政策建議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財政紛紛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危機時最有效的措施莫過于財政政策。因為企業和家庭在“危機”面前,傾向于采取儲蓄、調整和解雇雇員等的措施,對于家庭和企業來說這也許是正確的選擇,但對于整體經濟來說,這些措施會使經濟形勢進入停滯不前的惡性循環。所以當經濟出現停滯的兆頭時,即使財政政策乘數較低,大多數國家還是會動用財政政策。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即使很多人指責“公共投資效率太低”,但財政政策仍然是有力的經濟干預手段。[4]財政政策的影響不僅在于當年,還要看到2年后、3年后,甚至5年后對經濟的影響。

    本文利用宏觀經濟計量模型推導出財政政策乘數,并從實證角度估計我國財政政策乘數大約在1.88,且目前階段財政政策乘數呈上升趨勢。本文還測算了四萬億財政刺激方案的經濟效應,發現財政政策是調節總需求的重要杠桿,這對我國當前加強宏觀調控、擴大經濟增長具有以下的政策含義:

    1.在社會總需求持續小于總供給的情況下,公共投資大幅度增加會直接提高總需求,緩解供求矛盾。這就是常說的公共投資能成倍地創造收入(乘數效應),從而增加總需求的“需求效應”。同時,公共投資通過增加經濟中的資本存量,提高經濟生產潛能,從而具有“供給效應”。[2]

    2.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這些部門作為公共投資的重點不僅推動結構調整,還為今后的經濟持續增長奠定基礎。同時,公共投資通過在西部落后地區、四川受災地區的公共工程建設,帶動西部地區的投資,為我國地區經濟均衡發展,調整經濟結構打下基礎。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都表明越是經濟不發達地區,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的效益越大。

    3.增加公共投資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狀況。政府雖然可以通過稅收和一次性轉移支付等措施來緩解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狀況,但往往受政治和社會因素的限制,提高收入取決于整體經濟形勢②。

第5篇:宏觀經濟導向范文

國際經驗表明,導向型政府采購是政府對市場的諸多控制手段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使用導向型政府采購的規模效應可以有效的調節經濟總量和經濟平衡。當經濟下滑時,可以提高政府采購的規模,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以達到控制經濟衰退的目的。當經濟過熱時,可以壓縮政府的采購規模,防止經濟過度膨脹。導向型政府采購,不僅加強了公共支出的管理功能,還是政府對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同時還在保護民族工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政府采購 導向型 績效管理 采購模型

我國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把導向型政府采購作為對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手段,與財稅、金融手段并列提出,這表明我國政府采購已經從單純的財政支出上升到為了國家實現宏觀經濟調控和促進社會目標達成的公共政策工具,全面的支持了我國各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十二五”期間,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將進一步的著力發揮政府采購的導向作用,政府采購的導向功能將逐步從國內擴展到國際,成為維護國家的有利武器、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政府采購在規模和數量上不斷擴大,如何提高導向型政府采購的效率,增強導向型政府采購的導向作用,加大導向型政府采購的透明度,已經成為政府行政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這一領域的研究吸引了國內外很多的專家學者,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議題,導向型政府采購績效管理體系的構建能夠使政府采購在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更充分地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并密切配合與其他宏觀調控手段,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這些現在已成為政府行政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政府“陽光工程”的重要舉措之一。

十年前,中國頒布了《政府采購法》。通過財務部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政府采購規模擴大了10倍,從2002年到2011年,政府采購規模已經由1009億元人民幣增加到了11332億元人民幣,政府采購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已經從4.6%提高到11%,共節省財政資金約6500億元人民幣。政府采購績效管理,作為管理政府采購的約束和標準,是一種能夠有效實現科學合理分配公共資源的機制。

隨著導向型政府采購的影響和作用的不斷擴大,原有的政府采購績效管理系統已經不能夠準確的反應出政府采購在政府的社會管理中起到的更為積極和重要的作用。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績效管理體系來準確衡量和評價政府采購在政府對社會經濟管理中起到的導向作用的。

(一)導向型政府采購的定義

我國于 2003 年 1 月 1 日實施的《政府采購法》的第二條第二款對政府采購做了如下定義: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為從事日常的或為了滿足公共服務的目的,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

基于以上定義,可知導向型政府采購是指各級政府及其所屬機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團體組織)為了滿足日?;驗楣娞峁┕卜盏刃枰褂秘斦再Y金,在有效的財政監督下,以法定的方式、程序,以調控宏觀經濟, 調節總需求,保護民族產業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等為目的購買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

(二)導向型政府采購的績效管理體系的基本理論

政府采購績效是指政府采購產出與相應的投入之間的一種對比關系,政府采購績效管理是對政府的采購效率進行的綜合性的評價,除了對政府采購行為本身的效率進行評價以外,更加注重對政府采購效果的評價。因此必須將效率和績效的概念區別開來,兩者既有聯系,但是又是有區別的。在對導向型政府采購績效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的時候應該將過程和結果結合在一起評價。人們通常用政府采購資金的節約數,即政府采購所耗用的資金規模與政府采購預算金額之間的差額,作為衡量政府采購工作成效的主要指標。政府采購的經濟有效性目標的僅僅用單一的指標是不行的,因為這個單一的目標無法全面的反應經濟的有效性。經濟的有效性作為政府采購最基本和最首要的政策目標,指的是以最有利的價格等條件采購到質量合乎要求的貨物、工程或服務。而導向型政府采購績效所要達到的效果除了是要采購質優價廉的產品,還需要達到,諸如,準時完成采購任務、獲得規模效益等微觀目標,還要完成環境保護,保護民族工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等宏觀政策目標。

(三)構建導向型政府采購績效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1.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的特點

市場經濟是一種效率經濟,通過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采購可被看作政府花費財政資金的購買行為,政府花錢時也應像私人購物一樣,按照效率標準來衡量其辦事效果;同時,由于政府采購還具有保護民族工業、提高宏觀調控能力等重要功能,它還必須講求資金使用的經濟性和效益性。因此,追求政府采購的績效,加強采購績效管理也就反映了市場經濟的性質。

2.是新時期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舉措

當今世界公共管理對績效的追求已成為其管理價值中的第一定律。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高度重視把績效管理思想引入到政府管理中來,許多地方政府也在不斷進行績效管理的建設。政府采購作為政府管理和公共財政管理的重要內容,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自然也必須盡快把績效管理引入其中。

3.政府部門克服財政支出困境的需要

我國政府當前面臨著財政資金的有限性與公共需求增長的雙重壓力, 它也直接導致了政府采購資金的供給不能滿足社會對貨物、工程、服務等需求的增長。這樣,也就迫使政府要加強采購績效管理,以提高現有采購資金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4.改善政府采購部門效率低下的有效途徑

績效低下是目前我國政府采購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采購中尋租、腐敗、浪費現象層出不窮;缺乏嚴格驗收,劣質、偷工減料等采購項目屢見不鮮;采購資金經濟性、效益性差;輕視普通采購人員積極性的發揮;等等。諸如此類的采購績效低下狀況,已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格格不入,迫切需要提高采購績效,加強政府采購績效管理建設。

5. 滿足和諧、高速的社會發展客觀要求

任何管理都一定要追求績效的最大化,公共管理也不例外,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提高管理的績效,在這樣的趨勢下,作為政府管理和公共財政管理的重要內容的政府采購,也應該盡快引入績效管理。

結論

我國應加快構建導向型政府采購績效管理體系的步伐,這不僅是加強財政支出管理的需要,也是利用政府采購進行宏觀調控的需要。根據政府采購的性質,在利用其宏觀經濟職能時,應做到揚長避短,同時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目前的采購支出中,要特別重視其保護民族產業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職能的發揮,而不宜提倡一味擴大政府支出,從總量上刺激需求。

作者簡介:

戚琪,長春工業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

第6篇:宏觀經濟導向范文

由于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特別是自1969年以來每年一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使得西方經濟學的影響覆蓋了全世界。20世紀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發展不但影響著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而且也影響著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活動。

概括起來,20世紀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具有如下特點。

1宏觀經濟思想與經濟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解釋的學問:為現實中出現或存在的經濟事件和經濟問題提供理論上的解釋,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思路。所以,西方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由“問題導向”的。

綜觀整個%"世紀,我們不難發現,當經濟活動中出現某種新的經濟問題時,西方經濟學家們首先直接用現有的經濟理論來進行解釋;當這種理論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解釋不能令人滿意或現實向經濟學家們提出挑戰并現行的理論時,就會激發新的經濟理論產生或舊的理論被修改,由此引起宏觀經濟學中的“舊派”與“新派”的爭論。

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有助于解決不同經濟學流派之間的分歧和爭論。但是,“舊”的經濟問題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經濟問題,于是又需要新的經濟理論和方法。西方經濟學就是沿著“經濟問題———經濟理論———新的經濟問題———新的經濟理論??”這種軌跡在發展演進著,而每一個經濟學流派的主導理論的形成過程都有一個“三部曲”:經濟問題———經濟政策或政策思路———經濟理論。

現代宏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于%"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因為當時的古典經濟學在解釋%"年代英國的長期慢性蕭條和’"年代經濟大蕭條時處處碰壁,而這兩個大的經濟事件為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的思想體系的產生提供了土壤。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可以較好地解釋當時的經濟現象,并被發達國家政府運用得得心應手。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在發達國家誘發了高通貨膨脹,隨后又使得美國等發達國家陷入“滯脹”,凱恩斯主義面對這些新的經濟病癥顯得力不從心,這為弗里德曼和盧卡斯等人的反凱恩斯主義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契機。這些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雖然在理論和方法上有一些“推陳出新”,但是,世紀的經濟畢竟不同于亞當·斯密時代的經濟,因為各種各樣的壟斷和市場不完全(而不是完全競爭)支配著經濟活動,公共部門在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把各國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自由放任主義似乎已經不合時宜,政府對經濟活動的適度干預和調節是必不可少的,這又為新凱恩斯主義的出現準備了條件。新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在經濟學界獲得了支持,其政策主張又贏得了政府的垂青,它的代表人物又成為美國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如斯蒂格里茨和耶倫世紀下半期以來的經濟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擴散,重新煥發了經濟學家們對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問題的興趣,由此導致實際的經濟周期理論的提出和經濟增長理論的復興。

2宏觀經濟學研究中心由英國轉移到美國。

20世紀的宏觀經濟學產生于英國,產生于英國的劍橋大學,凱恩斯是現代“宏觀經濟學之父”。

可以說,20世紀前半期,英國是宏觀經濟學的“思想庫”和研究中心。在!"世紀前半葉,英國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經濟學家及其學說,如??怂?、羅賓遜夫人、庇古、米德、哈羅德、卡恩、羅賓斯、斯拉法、斯通等。當時的美國經濟學家大多只是凱恩斯思想的學習者和追隨者。EFGH年,加爾布雷思在回憶“凱恩斯思想如何來到美國”時說:

凱恩斯《通論》于EFJG年!月在英國出版,幾個星期后在美國出版?!锻ㄕ摗贰霸谟鴦虼淀懙奶柦悄軌蛟诿绹槭蚝芮逦芈牭?。哈佛大學是凱恩斯思想傳到美國的主要通道”。當時在美國、尤其是在麻省劍橋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白天仍然在教舊經濟學(指古典經濟學———引者注)。但是到晚上,并且從EFJG年開始的幾乎每個晚上,差不多每個人都在討論凱恩斯學說”。[E](AFJ)那時候的不少美國經濟學家是由于解釋和運用凱恩斯《通論》的理論而成名的,如薩繆爾森、漢森、哈里斯等。

從!"世紀H"年代開始,宏觀經濟學乃至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世紀下半期,從著名經濟學家群體規模、經濟學流派的數量、經濟學說的影響力等指標來看,美國都超過了英國。自EFGF年開始至今,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發了JK屆,共有HE位經濟學家獲得這個大獎,其中美國獲獎者JK位,英國只有L位。

由于諾貝爾經濟學獎只頒給在世的經濟學家,不頒給已故的經濟學家;并且從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問世到獲獎一般要間隔E"年以上,所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實際上是對!"世紀下半期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頒獎。

!世紀西方經濟學研究中心的轉移是由于經濟發展和繁榮中心的轉移。自EF世紀頭E"年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以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日不落帝國”的衰落,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心一直在英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也一直是英國。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約翰·穆勒(#$(2+,M1>,9-//)、威廉·杰文斯(N-//-18+,12/&;#&O$2%)、阿弗里德·馬歇爾、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影響和地位是!"世紀H"年代以前的美國經濟學家無法望其項背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心移到了美國,美國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也就隨之移到了美國。這是因為經濟發展領先,經濟問題的出現和研究手段也必然領先,由“問題導向”的經濟學和研究方法也自然領先。經濟制度和經濟環境是經濟學說產生和發展的土壤。發達的經濟學只能產生于發達的經濟,落后的經濟不可能產生出先進的經濟學。

3向古典傳統復歸。

在世紀的西方經濟學舞臺上,宏觀經濟學流派的出現就像演唱會開始之前主持人介紹眾多明星一樣,看得人眼花繚亂。有些流派在經濟學舞臺上停留的時間較長,有些流派則是匆匆過客,如!"年代早期出現的供給學派。這些流派既有理論上的分歧,也有政策上的分歧,還有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方面的分歧。仔細研究一下這些宏觀經濟學各個流派的爭論和分歧,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爭論的焦點不外乎這樣幾個問題:

(1)經濟能否自行達到充分就業均衡?或各類市場能否自動出清?

(2)價格、工資和利率是否是彈性的?

(3)貨幣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是否是中性的?

古典二分法是否有效?

(4)經濟活動是否應當實行自由放任?

(5)宏觀經濟學主要是關注長期經濟增長問題(而不是短期經濟波動問題)嗎?

古典經濟學的宏觀體系對上述’個問題給出肯定的回答,這是古典經濟學的傳統?!皠P恩斯革命”對這’個問題給出的是全盤否定的回答。但是自$"世紀("年代的貨幣主義開始,古典傳統逐步得到恢復,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則進一步把古典傳統發揚光大。$"世紀!"年代以來的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紀上半期凱恩斯主義與古典經濟學之間的爭論的重演。)"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關注程度大大超過對經濟周期問題的關注程度。

20世紀下半期西方宏觀經濟學的這種發展趨勢不能簡單地稱之為“復古”。因為在這種向古典經濟學傳統復歸的過程中,一些新的東西被添加了進來,使得這種復歸成為宏觀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復歸,是一種理論層次提升的復歸。弗里德曼在很大程度上復活了古典經濟學的貨幣數量論,但是他系統地研究了貨幣需求函數,把粗糙的貨幣數量論改造成“名義國民收入的貨幣理論”,并用大量的實證研究成果來支持他的理論。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不但提出了不少新的東西,如理性預期假說、盧卡斯總供給函數、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實際的經濟周期模型、“校準”方法,而且修改了古典經濟學的一些假設和結論,如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們承認,由于存在部分信息而不是完全信息,經濟當事人可能會誤解價格信號———把價格總水平的變化誤解為他所在的市場的相對價格變化,從而做出錯誤的反應和決策,這就有可能在短期內造成市場非完全出清。

值得注意的是,向古典經濟學回歸的趨勢不但出現在$"世紀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在$"世紀西方非主流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如果考慮到以科斯、諾思、威廉姆森等人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的特色和基本觀點,我們不難發現,向古典經濟學回歸是整個西方經濟學在$"世紀發展的大趨勢。

我們認為,至少有三個因素引起西方宏觀經濟學向古典傳統復歸:(#)西方發達國家$"世紀五六十年代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帶來大量的財政赤字、政府債務、通貨膨脹等后果,尤其是公共經濟的擴張以及與私人經濟爭奪市場,引起私人所有者日益不滿,宏觀經濟學的“古典化”就是對這種現實的一種反應。($)雖然發達國家的經濟遭受了*"年代的高通貨膨脹和!"年代的滯脹,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紀下半期的發展總體上是良好的,尤其是沒有再出現%"年代那樣的大蕭條。以美國經濟為例。如果按照#))$年的美元價格計算,美國的實際億美元。

20世紀后半期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大大高于前半期!。這種不錯的經濟表現重新喚起了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心。(%)蘇聯、東歐國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制度的解體和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古典經濟學的“市場有效”的基本信念。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第#(版(#))!年)中認為,$"世紀是“市場的勝利”的世紀,因而他為他的《經濟學》第!"版確定的主旋律是“市場再發現”?!笆澜绺鲊谥匦掳l現市場這種資源配置工具的巨大功能。最令人矚目的例子是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制度的解體和中國計劃體制的改革。一國又一國開始拋棄指令計劃而轉向市場。??在市場經濟國度,市場機制同樣也得以重新發現。許多國家對產業放松管制,或將以往劃歸公共部門的產業私有化。其結果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因為這些部門的生產率提高而價格下降了。各國還將市場原則應用于新興領域,如污染許可證交易,無線電頻道拍賣,等等。新晨

4出現了融合化的趨勢。

經過20世紀下半期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的爭論和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爭論,西方宏觀經濟學已經出現了融合或綜合的傾向。這種融合有了許多征兆:理性預期假說最初是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說之一,如今這個假說也被納入新凱恩斯主義體系。

第7篇:宏觀經濟導向范文

本文得到教育部“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基金支持

內容摘要:本文對 1979-2004 年之間我國 GNP 增長率, 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三大宏觀經濟指標的波動規律及成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我國經濟現狀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建議。

關鍵詞:GNP增長率 通貨膨脹率 失業率 相關性

經濟增長、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是衡量國內經濟均衡的主要指標和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我國從1979年開始經濟改革開放,伴隨著市場資源配置與宏觀經濟政策調節,國內經濟出現了多次波動。本文通過對1979-2004年間我國歷年總體經濟變量的定量分析,以尋找經濟內部均衡的規律,為政策制定與實施提供一種定量依據。

1979―2004年我國總體經濟形勢與政策回顧

1979年開始的國內市場開放帶來了市場需求與價格水平快速上升。為控制物價上升,1985下半年央行采用了緊縮貨幣政策。

1987年央行貨幣政策方向為“緊中求松”;1988年開始價格體制改革。這導致了物價水平的急劇上升和經濟態勢過熱。

1989年,國家采用了經濟緊縮措施,并對市場進行了嚴格整頓,導致了價格水平的急劇跌落,經濟增長速度放慢。

1991年起國家采取積極措施加快經濟發展,物價隨貨幣投放量增加而上升。1993年我國經濟成功“軟著陸”后,經濟增長在較高水平上穩定下來。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我國經濟嚴重受損。隨后通貨緊縮與經濟增長緩慢并存。1998年開始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2002年我國的經濟再次恢復。

1979―2004年我國宏觀經濟變量波動性的比較分析

經濟變量關系圖:以GNP增長率、零售物價指數增長率和城鎮失業率,形成三大宏觀經濟指標用以衡量我國經濟的波動狀況,見圖1。

經濟變量波動性比較:按經典經濟周期分析模式,我國經濟分為5個周期:1979-1981、1981-1986、1986-1990、1990-2000、2000-2004。波動規律如下:經濟增長波動性明顯下降,且產出波動顯著時期都對應著經濟增長速度較快擴張時期,說明產出波動性對經濟增長速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溢出效應”。物價波動呈較明顯增加趨勢,且與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具有較強的同步性。失業率波動相對平緩,與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的波動沒有明顯關系。

1979―2004年我國宏觀經濟變量波動規律解析

單個變量波動性分析

經濟增長逐步穩定:按支出法考慮GNP四個主要構成-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1986-2004年間,投資與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0.744、 0.232。所以,我國的經濟增長的穩定主要源于1996年后投資與消費支出的穩定。

物價水平波動性增強:物價波動主要受央行的貨幣政策導向的正向影響。在1991-2004期間,零售價格上漲率與M2增長率之間的相關系數達到0.863。

失業率的非周期波動:體制造成的“虛假就業”,經濟結構調整導致勞動重新配置,以及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的交錯作用,導致了失業率變動的非周期性。

變量間的相關性的統計分析

經濟增長與失業:二者無明顯相關性,系數-0.168,未通過Pearson檢驗。根據增長理論,增長主要來源于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等因素。改革開放中新資本的注入和新技術的引進提高了勞動邊際效率;體制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了高失業率與經濟增長并存。從而,二者的關系違背了宏觀經濟學的一般邏輯。

經濟增長與通脹:二者體現出較強相關性,系數為0.587。說明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了顯著“托賓效應”,即通貨膨脹速度和經濟周期波動具有正向關系。這主要是因為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同時受到了貨幣擴張的正向影響。

通貨膨脹與失業:通貨膨脹對失業率的降低沒有顯著影響,相關系數-0.385。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就業變動與整體經濟波動方向并不一致。

第8篇:宏觀經濟導向范文

關鍵詞:國際金融;教學內容體系;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9)02-0075-03

具有全球化視角與本土經驗的國際金融人才是我國金融業最為稀缺的,這需要合理有效的國際金融培養體系。在學科一專業―課程三級體系中,課程具有相對的彈性,而課程的彈性體現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和教學手段的選擇與教學次序的安排相比,教學內容的確定更為重要。本文主要探討國際金融本科層次教學內容體系,局部論及研究生層次教學內容體系。

一、金融學科定位與國際金融教學內容的論爭

追根溯源,金融學科的定位直接關系到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事實上,金融學科的定位與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內容的論爭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長期以來,金融學科的定位存在爭議。王廣謙、張亦春、姜波克、陳雨露在《金融學科建設與發展戰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一書中對金融學應當屬于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金融學應當屬于理論經濟學還是應用經濟學、金融學是接近經濟學還是更接近管理學等三個問題上指出:其一,金融學不純粹是一門社會科學,它與自然科學相互交叉滲透;其二,金融學科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應用性經濟學科;其三,金融學的研究范疇應該橫跨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充分體現交叉融合的特點。

在國際金融學獨立性的問題上,復旦大學姜波克(2000)認為,國際金融不是國內加上“涉外”內容的簡單延伸;國際金融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研究開放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科學。上述認識在相當程度上界定了國內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內容,《國際金融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作為教育部推薦教材已出三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國際金融教學的走向。然而,國內學術界對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體系一直存在爭議。天津財經大學的王愛儉(2005)提出,姜波克對國際金融學內容的界定是一種創新,但并不能完全概括國際金融學的特點,尤其是忽略了國際金融實務的內容。因此,姜波克等人所指的國際金融學稱為“國際金融理論”似乎更確切一些。另外,國際金融是否存在主線,或者主線到底是什么的問題尚未達成共識,需要我們進一步展開探討。中國人民大學陳雨露新編的《國際金融》(第二版,2006)教材在融合國外商學院側重微觀與經濟學院偏重宏觀的基礎之上,率先提出“國際金融市場――跨國公司財務管理――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為國際金融課程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

國際金融教學的內容體系究竟應涵蓋哪些內容?已有認識與相關教材并沒有給出完美的答案,這需要我們對該問題進一步探索。

二、國內外教材教學內容的比較分析

(一)國外教材

高級國際金融教材以Obsffeld&Rogoff的《高級國際金融學教程》為代表,該書是美國許多一流大學國際金融學研究生課程的主要教材或重要參考書。全書首先建立了經常賬戶跨時分析的理論框架;然后利用該框架分析了實際匯率和貿易條件、資產交易風險的不確定性對經常賬戶變化和經濟周期國際傳導的影響以及國際債務問題,并將最優增長模型引入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接著分別介紹了名義價格完全彈性條件下和粘性價格條件下的貨幣模型;最后討論了動態的粘性價格模型。該書引入了微觀基礎的跨時均衡分析方法,試圖為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提供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

中級國際金融教材首推Krugraan(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Obstfeld的《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下冊國際金融部分。全書包括兩篇:匯率和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國際宏觀經濟政策。該書深刻洞悉了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領域的變化和爭議,所提供的分析方法與全球經濟大事密切相連,涵蓋了匯率和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兩部分內容,并在第六版中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全球化的沖擊等新內容。

如果說上述兩種教材屬經院流派,那么商學院流派的國際金融教材則側重微觀與實務。以布特勒的《國際金融學》(ITP國際出版公司)為例,該書主要內容包括外匯與匯率的決定、外匯衍生產品的外匯風險防范、國際資本市場與投資組合、跨國公司財務管理,涵蓋了國際金融市場與跨國公司財務管理等內容。

(二)國內教材

國內國際金融的代表性教材為姜波克、陳雨露、易綱與張磊編著的三本教材,其教學內容比較詳見表1。可以看出,國內國際金融教材的課程內容強調的主線不一,進而體現在課程體系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通過國內外教材的比較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國內外流行的教科書在教學內容體系上各有側重,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主要在經濟學院模式與商學院模式(衍生出研究型導向型與實用型導向型)、全球問題與中國問題(包括港澳問題)中尋找平衡。

三、教學內容體系應與時俱進

國際金融作為金融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其教學內容體系應是與時俱進的。(1)應體現經濟學的演進。經濟學的演進對國際金融學的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在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與貨幣危機理論等國際金融核心內容中均有所體現。例如,國際收支決定理論中的彈性論、吸收論、貨幣論與供給論分別對應了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貨幣學派與供給學派,反映了經濟學的演進過程;在匯率決定理論中,粘性價格的運用(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外匯微觀結構研究的發展也反映了經濟學中對微觀基礎的重視;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得益于信息經濟學的推動,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較少涉及信息經濟學,而第二代與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則大量運用了信息經濟學。(2)應體現國際金融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變化。例如,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國際金融理論的危機,已對貨幣金融危機理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市場等有關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形成沖擊。它一方面暴露了當前的國際金融理論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必將推動國際金融理論的完善和發展。對此,國際金融的有關教學內容也必然需要修正和補充。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根據開放與兼收并蓄的思想,我們認為,與時俱進的國際金融教學內容體系的主體框架為:“三位一體”、“六大結合”與“四大內容”。

第9篇:宏觀經濟導向范文

宏觀調控亦稱國家(政府)干預,是指國家(政府)從經濟運行的全局出發,按預定目標通過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經濟法規等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從總量上和結構上進行調節、控制的活動,是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總體管理。

二、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1.經濟周期與宏觀調控

經濟危機涉及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表現也多種多樣,但其實質是無效供給過多、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認為,要克服經濟危機就應當由國家來進行宏觀調控。他說:“最聰明的辦法還是雙管齊下。一方面設法由社會來統制投資量……同時用各種政策來增加消費傾向?!碑斀洕l生衰退時政府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抑制經濟衰退;而當經濟膨脹時則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擠壓泡沫;即“逆風向而行事”。這樣,國家通過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周期性波動的幅度,以延長經濟景氣階段及縮短衰退的時間,實現“調控周期的收益”,使得經濟更趨于平穩,就業更為充分,國際收支更趨于平衡。

2.市場失靈與宏觀調控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不能按人們的意愿而有效地配置資源,主要表現為:市場競爭失敗、市場功能有缺陷(外部效應)、信息不充分、市場不能完全實現公正的收入分配。另外,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是市場經濟的固有弊端。只有實施宏觀調控才能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和宏觀經濟總量平衡,更好地解決社會公平問題。

三、有效實施宏觀調控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

1.我國經濟的現狀及實施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有了初步發展,市場體系還很不完善,市場機制難以真實反映社會成本和利益,難以成為評估和選擇投資項目的依據,與市場經濟配套的有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人均收入水平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水平低,國際競爭力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但是物價持續上漲,出現了結構性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強勁,但產能過剩的矛盾尖銳。因此,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實施宏觀調控十分必要。

2.當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具體措施

(1)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適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宏觀調控的關鍵在于實施適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針對目前我國經濟出現的通貨上漲、投資過熱、結構不合理等現象,政府應當采取適當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例如:通過采取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息率和準備金率、適度減少財政赤字、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提高住房貸款利率等措施,抑制投資過熱及某些行業的不合理重復投資,進而優化經濟結構,確保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同時,注意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強化貨幣政策對刺激總需求和調整總供給的作用。例如在發行國債的過程中,就要通過恰當的貨幣政策操作保持相應的貨幣供給量和貨幣流動性,防止“擠出效應”。要發揮貨幣政策在促進體制變革和供給結構調整中的刺激作用,應優化信貸結構,對積極轉換機制、效益好的企業優先支持,創造迫使企業市場化變革的環境,利用政策性貸款加大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偟膩碚f,可以在貨幣政策中通過利率的市場化和差別化加強政策作用。

(2)改革稅收制度,促進社會公平。我國的稅收現在仍停留在生產、經營環節,稅收制度還很不完善,稅收在促進社會公平方面發揮的作用還十分有限。政府應當改革稅收制度,完善稅收體系,合理地進行收入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實現社會穩定。

(3)調整財政政策,改善就業狀況。針對我國嚴峻的就業問題,我們應當適時調整財政政策,逐步改善就業現狀。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專項基金,對一些下崗職工由政府出資進行技能和創業培訓;二是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大對一些發展前景好的行業和企業信貸款支持,使企業發展壯大,進而不斷增加就業人數;三是從戰略上講,以促進就業為主,失業保障為輔。

(4)改革金融體制,完善金融體系。深化財政、金融等體制的改革,從而促進市場體制的建立和二元結構的調整,為宏觀經濟調控構筑穩定的框架,營造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良好基礎。宏觀經濟政策需要通過政策傳導機制有效地作用于微觀主體上,才能達到預期的成效。

(5)制定產業政策來引導產業正確發展,減少其盲目性。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規劃等。當產業發展存在發展過快的盲目性時,運用金融政策控制其信貸規模,在其發展存在過熱時,使其降溫。通過產業政策為導向,引導和調控產業發展方向,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

(6)積極引導,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全球化和市場化必然使區域內及區域間的差距擴大,中西部地區在強化“發展是第一要務”理念基礎上,全面實施追趕戰略,這種發展熱情和現行地方財政體制相結合,使得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既要適當控制各地的盲目沖動和過度投資行為,又要努力保護地方發展的積極性,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優惠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 日本护士xxxx视频| 国产精品素人福利|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免费看国产精品麻豆| 久久免费看黄a级毛片| 97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 菠萝蜜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一卡二卡二卡三卡乱码| 丰满多毛的陰户视频| 美女污污视频网站| 日韩三级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女在线线精品|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美女羞羞视频免费网站| 女人把私密部位张开让男人桶| 国产gaysexchina男同menxnxx| 久久青草国产免费观看| 高h黄全肉一女n男古风| 日本一道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avidolzhd| 秋霞午夜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国产中文字幕免费| 三级国产三级在线| 老阿姨哔哩哔哩b站肉片茄子芒果|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伊人狠狠色丁香综合尤物| xyx性爽欧美| 欧美激情另类自拍|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黄色一级大片儿| 日韩免费高清专区|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果冻传媒mv在线观看入口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