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論語的哲學思想范文

論語的哲學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論語的哲學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語的哲學思想

第1篇:論語的哲學思想范文

由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及其思想歷經兩千多年而不朽,反而猶如九十點鐘的太陽,煥發著具有濃郁時代氣息的青春和活力。使我們不得不被孔子這位偉大導師所折服,亦使我們不得不嘆服這位導師思想的博大精深。

人性論是儒家自孔子以后分成的兩派間一直爭論不休的焦點,其一派是以孟子為代表的理想主義流派,另一派是以荀子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流派。

一、孟子的“性善論”思想

據《史記》記載,孟子(約公元前471年――前289年)出生于戰國時代的鄒國(今山東南部)。他從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學習儒家思想理論。與弟子著有《孟子》一書。

孟子思想被認為和孔子思想最為接近,他的很多學說都是由孔子思想發展而來的。三字經當中的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就包括了孟子人性善論的核心思想。在當時除他以外還有三種不同的理論:第一種觀點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第二種觀點認為:人性當中有善因,也有惡因。第三種觀點認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

孔子主張貫徹實踐“仁、義”,然而對于何以施行卻沒有過多的提及。孟子的“性善論”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的。孟子是歷史上第一個鮮明系統的提出人性善理論的人。孟子認為人并不是為了什么才施行“仁、義”而是因為人性本善,只要順其自然的發展下去,不受惡的東西所干擾,他就會自然而然的行“義”。孟子在提出性善論的同時并不否認性也有惡的因素。這點和前面的第二種觀點類似,不同之處就在于孟子認為嚴格來講那些惡的因素不能稱之為人性。所以清代學者陳澧這樣說:“孟子所謂善者,謂人人之性皆有善,非謂人人之性皆純善也”。

隨后孟子又提出了其“德之四端”學說,他認為人的本性都有四善端,分別是“仁、義、禮、智”只要充分發展這四端就可以達到“圣”的境界。

二、荀子的“性惡論”思想

在儒家中間,荀子思想與孟子思想是正好針鋒相對的。大體來講我認為孟子可以代表儒家的左翼,而荀子則可以代表儒家的右翼。這樣的認識盡管有些過于簡單和膚淺。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則更直觀易懂,這是它積極的一面。

荀子以主張人性惡所著名,他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了“性惡論”的人性論思想的哲學家?!叭酥詯?,其善者偽也?!边@是荀子的“性惡論”開宗明義的宗旨,也是其最終的結論。他認為人生來就有貪圖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他并不否定孟子的“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觀點。只是孟子認為成為“堯舜”只要順應人的天性即可,而荀子則認為成為“堯舜”是因為人有智性,使人的惡端沒有繼續發展下去而已。

三、對兩種“人性論”思想的看法

在我看來孟子的理論有其荒謬之處,孟子把“仁、義、禮、智”說成人先天就有的這本身就存在問題,如果說見孺子入井而生惻隱之心是人生而有之的“仁、義”之性的話,那么敬長、忠君等禮教與智的道德觀念則是要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試想在遠古茹毛飲血的時代,社會生活及關系非常簡單,社會是一種最原始最自然的狀態,人類的禮教與智慧是不存在的。只有社會發展了,社會關系變的復雜,思想變的活躍,知識變得豐富之后,社會才產生了禮與智,而人在社會背景熏陶下慢慢學習到了禮和智。所以在純天性的假設中,由惻隱之心推斷出“仁、義、禮、智”未免有些以偏蓋全之疑。

關于荀子的“性惡論”我亦覺得其有不妥之處。但我認為荀子的理論比孟子的更切合實際。荀子從人的欲望入手探討人的本性這點是可取的,因為人的利欲之心是在社會生活中體現的,而人的不滿足感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在社會當中討論人的本性比孟子空洞的談論仁義道德要更有說服力。然而荀子認為人的欲望要求天生就是是惡的,這點我不敢茍同,人的欲望大多都是合理的自然的,“惡”的不應該是欲望本身,而是滿足欲望的手段和方式。

結束語:儒家思想對于人性的教導和對政治哲學的發展有其積極的一面,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其思想固步自封的一面,晚清中國為什么沒有堅船利炮,這與儒家思想長時間對人們思想的統治和禁錮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儒家哲學及中國哲學一直在走“人為”路線。強調感性的,內在的東西。而這種“內”的沒有很好的向“外”去轉化。與此同時西方哲學已經開始了對于自然科學的研究,他們走了一條“自然”路線。他們注重運用邏輯分析方法研究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時候我們的思想家們還在努力試圖用神秘主義理論來解釋自然界。這是中國哲學思想的局限性,和其一貫的研究風格。縱觀兩千多年來中國哲學思想不管是儒家還是其他學派,包括宗教在內都更偏重于對個人內在東西的探究,有很多唯心的,形而上的思想。讓人感覺其中缺乏邏輯性,經常是空洞的微言大義的說教。這點我們不妨多向西方哲學學習一些邏輯分析方法,讓闡述道理的時候更清晰、理性。

第2篇:論語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 博弈論;語義學;邏輯哲學

    賈可·辛提卡是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他將博弈論與語義學直接結合起來,創建了博弈論語義學。辛提卡用博弈論的方法來處理命題,就是要確定命題的值,即命題的真或假。同經典邏輯一致,辛提卡預設了命題是二值的。辛提卡首先給出一個定義域D,任何名稱都可以在這個集合中找到所指。博弈論語義學的核心是將量詞短語看成專名,將句子看成語句函項,然后在給定的定義域D中選擇相應的個體將句子中的量詞短語替換,從而達到消除量詞,找到原子句的目的。在方法上,辛提卡選擇了博弈論,他將人們對句子的理解過程比喻為一個兩人博弈,兩個參與人分別為“我”和“自然”,每個回合必定要分出勝負,不容平局,那么對于一個句子S,根據規則,博弈雙方輪流將S約化為S’、S’’,等等,直至最后使得約化的句子不再包含變量和連接詞,即原子句,此時雙方就可一決輸贏。如果這個原子句為真,則我取勝,自然失敗; 如果這個原子句為假,則自然取勝,我失敗。運用博弈論語義學,我們能夠從大量的語言信息中得到最基本、最簡化的語句,從而能夠輕松地判定這些語言信息的真假。理解這一理論的關鍵是理解定義域D、原子句、博弈等概念。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可以說是維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學的綜合:“語言博弈”概念源于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中的語言游戲說,而它的理論核心則是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圖象論。[ ]

    一 “圖象論”與命題真值

    維特根斯坦是學界倍受關注的大師,其前后期思想的迥異恰當地詮釋了他的哲學主題:“哲學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一種活動?!雹儆腥さ氖?辛提卡博弈論語義學所強調的也是動態的理解命題,這與維特根斯坦哲學在本質上殊途同歸。

    維特根斯坦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圖象論”。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和后期哲學的目的都在于通過研究語言的結構和界限來理解思想的結構和界限。維特根斯坦工作的基點,就是回到邏輯的出發點,即考慮命題的性質。這樣,真的界限就構成了語言的界限,維特根斯坦所考慮的就是關于事實的話語。“人給自己造出事實的圖象”②。維特根斯坦指出: 命題是實在的圖象,“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③?!皥D象是一種事實”④?!皥D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⑤?!皥D象的真假在于其意義與實在的符合與否”⑥。維特根斯坦認為,圖象與它所圖示的事實之間的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這種關系“由圖象元素與物項的配合而成”⑦ ,這種關系本身也是一種圖象;二是“凡圖象,不論只有什么型式但要能表象實在———對或錯———所必須與實在共有的東西,即是邏輯型式,亦即實在的型式?!雹嗨?“每個圖象亦是一邏輯圖象”⑨?!皩ο笫呛唵蔚摹雹??!皩ο髽嫵墒澜绲谋倔w。因此不能是復合的?!?/p>

    一切復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這就是絕對簡單的對象,那么,這種絕對簡單的對象是什么? 很顯然,維特根斯坦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羅素和弗雷格的影響。羅素對客體進行了區分,一類是親知的客體,一類是描述的客體,通過“親知還原”,描述的客體可以轉化為親知的客體,維特根斯坦對羅素的客體進行了擴展,認為屬性和關系也是一種客體。語言中的一個名稱來表示一個簡單的客體,通過這些客體的結合方式,指稱客體的名稱可以相互組合成句子。對于簡單的客體,我們無法定義它們是什么,我們僅僅能夠指示它們,這樣,我們也就無法言說這些客體是存在的,因為定義一個客體就是意謂著被定義項的存在。維特根斯坦的絕對簡單的對象實質上是羅素親知客體的變體,是經驗的客體。圖象論的主旨是說明圖象如何具有命題的內容,圖象可以看成一個句子,一個句子也可以看成圖象,這對于解釋最簡單句子的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如何處理復雜的句子呢?

    維特根斯坦最開始的設想是用合取和析取處理一切復雜句子,這也是辛提卡采取斯科倫前束式處理量詞句的直接思想來源,但是維特根斯坦后來采取了另一個思路,代之以集成的圖象法,“凡對于復合體的陳述,都可解析成對于其成分的陳述,解析成一些把復合體完全摹狀了的命題?!奔匆粋€復雜的表達式的真值取決于組成它的表達式的真值,即命題就是基本命題的真值涵項,這樣,維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語言的運作方式。維特根斯坦的這一思想源于羅素和弗雷格的啟發,羅素和弗雷格兩人都認為命題才是最基本的意義單位,主張將命題形式化,即用數學中的函數表示命題。維特根斯坦對這一思想的運用是水到渠成的。維特根斯坦認為,“命題是原初命題的真值函量”?!霸趺}是命題的真值函目”。換句話說,“一切命題都是對原初命題做真值運算的結果”?!懊}就是從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自然也從其確是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從某種意義可以說,一切命題都是原初命題的總括?!?/p>

    命題與世界的圖象論包含了兩層含義: 一是圖象的元素與事物之間具有對應關系;二是圖象與事實之間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由此,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圖象是一事實”,“圖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

    正是因為命題具有相同的結構,才使得我們可以將其形式化,并且可以進行變項替換。那么,圖象如何與世界相聯系? 在維特根斯坦早期哲學中,這種關系由名稱—客體的關系來決定,但是名稱如何與客體相聯系? 與其說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是對前期哲學的反叛,不如說是進一步的深入,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中,名稱與客體的關系被受一定規則支配的人類活動所確定。在完成這個思想轉變之后,維特根斯坦不需要圖象論了,取而代之的是語言這種被規則所支配的特征。

    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是將博弈的方法引入命題分析,他的研究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命題的構成和命題的真假,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確定命題的真假。第二個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討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其前期哲學為解決辛提卡的第一個問題提供了思想元素。命題是由概念構成的,而博弈語義學中的概念則直接對應維特根斯坦意義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維特根斯坦的存在是與事實相對應的存在,是以現實世界為界限的,所以辛提卡用他的可能世界改造了維特根斯坦的客體。在辛提卡看來,很多情況下,人們的語言交流所涉及的客體多是描述的客體,這些描述的客體有些能轉換為親知客體,有些不能,如“結構為H3O的水”,但是人們在日常的交流中又會涉及這些概念,自然在定義域D中也就應該包含這些元素,可以看出,辛提卡的客體是對維特根斯坦客體的擴展。辛提卡的客體分為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兩類,即在現實世界中存在和在可能世界中存在。而且很明顯的是,辛提卡的存在概念不是語義學層面上的,而是語用學層面上的語義,這在博弈論語義學的操作性中得以體現。在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中,定義域D中的個體必須能與可能世界中的對象一一對應,脫離了這種對應關系,我們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言說何物, 更不用說判定言說語句的真假。正如Dana Scott所指出的那樣,語義確定一個實現不是必需的,它應該為證實一個實現是正確的提供標準。

    在確定了命題的構成之后,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命題真假的標準是什么。辛提卡認為,命題是有意義的,命題的意義就是命題的真假值。博弈論語義學的處理方法是找到一個體用概念的名稱代入量詞所約束的變元,即參與人“我”在定義域D中找到相關的個體以證實語句,而參與人“自然”則企圖找到范例來證偽語句。那么,如何才是找到相關的個體呢? 或者說,怎樣才知道代入個體后的語句為真? 如前所述,辛提卡在擴展了維特根斯坦概念的基礎上明確了命題的構成問題,相應的,辛提卡的命題范圍較之維特根斯坦就寬泛的很多。辛提卡將博弈論語義學稱為“尋找并找到的”邏輯,尋找并找到了什么? 就是找到一個適當個體代入后的原子句所反映出來的圖象與現實世界相符合。這不僅直觀,而且符合人們的日常交流。可見,在確定命題真假的標準上,辛提卡與維特根斯坦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圖象論的符合標準。辛提卡自己也曾明確指出,“博弈語義學不排斥圖示的(同形的)關系理論,圖示的(同形的) 關系理論在原子句和現實之間建立了聯系。”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要確定命題的真值,只要將命題與圖象做個比較就可以了。用辛提卡的話說就是,“名稱-客體關系曾經被建立,僅僅需要一件事,這件事就是將原子句和現實相比較。”

    辛提卡指出:“維特根斯坦的圖像理論和邏輯語義學之間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更有趣。最重要的大范圍相似性之一,就是在兩個理論中,語言的基本元素和現實的特定方面之間的代表關系,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能進一步的分析。”羅素指出,事實是意指那種使一個命題真或假的事物。而一個命題的本質就在于:它可以兩種方式,即以人們所謂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對應于一個事實。最基本的事實是原子事實,與原子事實相對應的是原子命題,它肯定某物具有某種性質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種關系。原子命題的真假取決于它是否與原子事實相符合。在原子命題的基礎上,借助邏輯聯結詞就構成了分子命題。分子命題的真假取決于組成它的原子命題的真假,是原子命題的真值函項。在分子命題的基礎上,借助邏輯量詞可以構成更高一級的概括命題。其真假最終也取決于原子命題的真假。維特根斯坦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任何復雜命題經過分析都可以還原為最基本的原子命題。辛提卡由此得出結論:“一個指示性句子的表達在通常的本質上不是這些語言博弈的一個回合,在這些語言博弈中,給出了幾個構成成分的詞語,并且因此給出了整個句子的內涵?!痹谛撂峥ǖ牟┺恼撜Z義學中,我們根據可能世界理論可以確定定義域D,根據維特根斯坦的圖象論可以處理命題,并且將命題的具體處理方法轉化為真值函項的求解,那么,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為真值函項求解,并且這個方法是否可以形式化。遵循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路,辛提卡找到了博弈論。[ ]

第3篇:論語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董仲舒;教育思想;哲學基礎;人性論;正是

中圖分類號:B23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8-0226-02

董仲舒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精通《春秋公羊學》,獨尊儒術,奠定漢魂。班固稱其“為儒者宗”(《漢書?五行志》),“為群儒首”(《漢書?董仲舒傳》);王充贊譽他說:“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論衡?超奇》);康有為在《春秋董氏學》中說董仲舒思想“軼荀超孟”。這說明董仲舒的思想影響是至為深遠的。周桂鈿先生概括董仲舒的歷史地位說:“上承孔子,下啟朱熹,始推陰陽,為群儒首;前對漢武,后相江都,初倡一統,罷百家書”[1]485,并在《董學探微?再版前言》中認為“他(董仲舒)應與孔子、朱熹并列為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三大思想家”[1]3。董仲舒的思想豐富,不僅包含哲學思想,還包含政治、教育、經濟等思想,可謂思想集大成者。本文僅就董仲舒的教育思想進行闡述,并從“正是”的角度來評析其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并不是單純的教育思想,而是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是為了應和漢武帝如何使漢“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的問題而形成的。他認為教育是政治的根本,“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精華》,以下凡引此書僅注篇名);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眾,教育的功用是維護統治,

“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保ā稘h書?董仲舒傳》)

“凡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隆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保ㄍ希?/p>

從以上兩段引文中,還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教育內容是仁、義(誼)、禮、樂等。在《為人者天》中,董仲舒還說到要以仁、義、孝、悌為教育內容:“圣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愛,教以仁也;難得者,君子不貴,教以義也;雖夭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弟也。此威勢之不足獨恃,而教化之功不大乎?”董仲舒還明確提出了以《詩》、《書》、《易》、《禮》、《樂》、《春秋》為教育內容,“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惡服人也,是故簡六藝以贍養之?!对姟?、《書》序其志;《禮》、《樂》純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对姟返乐荆书L于質;《禮》制節,故長于文;《樂》詠德,故長于風;《書》著功,故長于事;《易》本天地,故長于數;《春秋》正是非,故長于治人。能兼得其所長,而不能偏舉其詳也。”(《玉杯》)綜合言之,董仲舒的教育內容就是“孔子之術”和“六藝之科”,“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書?董仲舒傳》)

教育的作用,董仲舒認為一可以移風易俗,“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圣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同上);二可以培養人才,“立太學以教國,設庠序以化于邑”,“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同上)三可以教化萬民,維護統治,“凡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圣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p>

董仲舒還提出了“善師”和“慎師”的教師觀。“善師”是“善為師”,要善于為人師。“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齊時蚤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此之謂圣化,吾取之。”(《玉杯》)“慎師”指為師要謙虛謹慎。“圣人所欲說,在于說仁義而理之,知其分科條別,貫所附,明其義之所審,勿使嫌疑,是乃圣人所貴而已矣;不然,傳于眾辭,觀于眾物,說不急之言,而以惑后進者,君子之所甚惡也,奚以為哉!圣人思慮,不厭晝日,繼之以夜,然后萬物察者仁義矣,由此言之,尚自為得之哉!故曰:于乎!為人師者,可無慎邪!”(《重政》)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很豐富,但從中可以發現,其教育是為政治統治服務。他主張利用“孔子之術”來教化萬民,使萬民從善,自覺服從統治者統治。應該說,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自始至終都在貫徹孔子之思想,用孔子之思想統一萬民的思想,使孔子之思想政治化、官方化、正統化。如此可謂,董仲舒教育思想實為政治化孔子之思想。

第4篇:論語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理性;信仰;人學;生存論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哲學、神學由近代轉向現代,這是一般史家的概念,這個概念當然并不是完全按照外在的計時方法來區分的,在哲學、神學上不像在現實歷史中有一條明確的時限可劃。哲學、神學之所以能劃分為近代和現代,是因為在這兩個時期中,哲學和神學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現代西方哲學、神學中的問題同近代哲學、神學問題之間盡管有著質地差別,但仍然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它一方面是對近代問題的繼承與接續,另一方面也是對近代問題做出的現代回答。因此,要深入研討現代哲學、神學中的生存本體論,就必須回溯近代哲學、神學對相關問題所做的說明,只有察源觀流,才能真正把握這一問題的發展脈絡和精神實質。在對諸多近代哲學、神學流派及人物的考察中,筆者既沒有選擇近代哲學的創始者笛卡爾、培根,也沒有選擇近代哲學的終結者黑格爾,而是選擇了康德作為重點分析對象。做出這一選擇的理論依據是什么?以探討知識論問題而著稱的康德學說與生存本體論有何關聯?康德的相關見解對現代哲學、神學話語的生存論轉向有何種影響?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構成了本論文的主要內容。

俄羅斯文藝理論家戈洛索夫克爾在其《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康德》一書中指出:“在哲學這條道路上,一個思想家不管他是來自何方和走向何處,他都必須通過一座橋,這座橋的名字就叫康德?!?)美國的康德研究專家貝克曾引述哲學家中流傳的一句格言:“在哲學問題上,你可以贊同康德,也可以反對康德,但不能沒有康德?!?)人們之所以給康德思想如此高的評價,主要原因在于:在康德哲學精神中,既囊括了他那個時代人類在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所取得的優秀成果,也凝聚了西方文化自古希臘發軔而來的一切理智生活的智慧結晶,在康德這里既有蓬勃發展的自然科學及其方法的影響,又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一代圣哲的思想啟迪,還有文藝復興運動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文化的熏陶;既有唯理論者和經驗論者的理論碰撞,又有法國早期啟蒙學者和人文學者的思想浸染,更有象牛頓、盧梭和休謨等這些時代巨人的人格和思想的深層積淀。正是在上述綜合因素的作用下,康德以德國自身的萊布尼茲——伏爾夫學派為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學”,奠定了近代德國哲學和神學的基礎,而這種哲學和神學的影響所及又大大超出了德國的范圍。

然而要真正搞清康德在哲學史、神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對現代生存本體論的影響,僅看到上述因素還遠遠不夠,更主要的是要從康德所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來理解康德思想的歷史意義??档抡軐W和神學思想的根基是其《純粹理性批判》,特別是其中的“分析篇”,當代西方哲學、神學的主要思潮大都從這里出發來尋找自己的立足點??档隆都兇饫硇耘小返闹髦际且耘锌疾烊祟愊忍煺J識能力為出發點,以闡釋理性與信仰的矛盾沖突為目的,其主要任務就是要確定人類認識能力有哪些先天要素及這些先天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范圍和界限,最終為信仰留下足夠的地盤。康德把人類的認識能力首先區分為:作為低級認識能力的感性和作為高能認識能力的理性。感性通過先天的直觀形式——空間和時間去接受由于物自體對感官的刺激而產生的感覺,從而為高級的認識能力提供對象和質料。在“分析篇”中康德又把高級認識能力區分為知性、判斷力和理性三種。他認為知性的先天思維形式是所謂純粹知性概念(即范疇:如質、量、因果性、必然性等),知性運用范疇綜合統一感性材料才產生了經驗或知識,而范疇之用于感性材料是以從范疇規定時間圖型而引伸出知性的先天原理這種形式進行的,知性的這些先天原理具有建構性,作為認識對象的自然界的各種規律,正是知性通過其范疇或原理而頒定給它的,亦即人為自然立法,這就是康德自稱的“哥白尼式革命”。判斷力的作用則在于運用知性的先天原理去統攝、規定特殊的感性現象,以形成關于對象的具體的經驗知識。而理性的作用則在于通過其主觀產生的關于無條件者的理念(諸如:靈魂、世界、上帝等)去指導知性的活動,使認識達到最大可能的繼續、擴大和系統化。然而理性在認識中的迷誤在于:一方面它出于自己的本性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幻想,即把理念看作是有現實對象與之對應的概念,因而想去把握這些無條件的、超感性的現象界以外的對象,即物自體或本體。另一方面,它不了解知性范疇只有同感性材料結合才能產生關于對象的知識,因而把本來僅適用于感性現象的范疇,用來規定超感性、超經驗的物自體。其結果必然產生關于靈魂不朽之類的謬誤推論、世界有限與無限之類彼此沖突的二律背反及上帝客觀存在的虛假證明等。所有這一切都是舊形而上學所必然產生的假知識和偽科學。這說明只有現象可知,本體不可知,從而也就限制了理性認識的范圍。而這不可知的本體的存在也就為人擺脫自然必然性的意志自由、道德、對來生和上帝的信念留下了余地。由此康德認為他的《純粹理性批判》為未來科學的形而上學的出現提供了理論前提和基礎。3)

如果我們僅從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看,康德似乎只是在討論知識形成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問題,但這僅是康德哲學的核心之點,而康德的真正目的是要由此出發來構建其更為恢宏磅礴的理論大廈。換言之,康德建構其“分析篇”的主要目的遠非僅僅要指明知識形成的可能性問題,而是要以人類知識形成的可能性問題為基點,探討與人類自身的生存密切相關的各種問題。他要使其思想由前批判時期的馳騖于外在宇宙而返回于內在宇宙,由前批判時期向世人呈現出的壯觀的自然之圖轉而再向世人貢獻一幀人類深遂的心靈之畫。在康德看來,知識與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因為人類理性的立法有自然和自由兩大目標,即不僅包含自然法則,而且還包含道德法則;最初是在兩種不同體系中表現它們,最終將在惟一的哲學體系中表現它們?;谶@種考慮,康德在研究了人類心靈的認知能力后,又進一步研究人類心靈的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以及這三種能力指向的三種對象——真、善、美。他認為其《純粹理性批判》論述了知識如何可能?它是理性的基本目的;《實踐理性批判》論述了道德如何可能?它是理性的終極目的;《判斷力批判》論述了審美趣味和自然合目的性如何可能?使真、善、美在反思判斷力中綜合統一起來,消除了自然和自由、知識和道德的分離。康德晚年對自己一生的哲學研究進行了認真總結,他認為他一生中哲學研究的所有問題都是圍繞與人的生存狀況密切相關的四個問題展開的,當他完成《單純理性范圍內的宗教》一書后,給朋友司徒林的信中說:“很久以來,在純粹哲學的領域里,我給自己提出的研究計劃,就是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我能夠知道什么(形而上學)?二、我應該做什么(道德)?三、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接著是第四個、也就是最后一個問題:人是什么(人類學)?”4)與上述四大問題相對應,從而產生了四門學問:認識論,倫理學,宗教學,文化人類學。

由于康德的思想涉及到人類精神文化的全部學科,它在體系上博大恢宏,內涵上豐富深厚,幾乎各個部分都閃爍著智慧的真知灼見,從任何一個角度看它都呈現一種面貌,以致對它的研究和理解不能不存在一定的困難。它不像黑格爾哲學那樣在體系上易于領會,在環節上含混難懂,而相反在環節上清晰易懂,在體系上卻難以把握。所以,國內外歷來做康德的文章因立足點和傾向性的差別,常常各執一端、各據一偶。有人把康德看作一個知識學家、倫理學家、美學家,也有人把他看作一個科學家、心理學家、宗教學家、法學家、人類學家等等。康德的精神在某些人的心目中是支離破碎的,它在被多元化的同時,也被專門化了,仿佛任何一門科學都可以從康德這個百科全書式的坩鍋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特殊元素,加以蒸餾、發酵、膨脹而形成一種新的體系和學問。5)

上述現象的出現向我們提出了重新認識和理解康德的任務,即在對康德進行分析研究的同時還要進行綜合的研究,把分析原則寓于綜合之中,把康德學說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它有著自身的宗旨、基本問題和邏輯線索,有著自身的風格和特質,它的各個部分和環節表現出一種有機的遞演關系,并服務于一種終極的目標和理想。基于此種認知,筆者認為康德在東西方世界之中之所以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恒久的魅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學術思想的深層所包含的濃郁的人情味和生命氣息??档碌木癜萘伺c人類生活緊密相關的一切實踐領域,思考了人生的根本問題,度量了人類心靈的各種功能、條件和界限,它不僅揭示了宇宙的智慧,更是涵攝了生命的智慧,在茫茫無垠的自然寰宇中凸現了人的價值、人格的尊嚴和人性的自由。因此,只有從人學的視角研究康德,才能真正抓住康德思想的精神實質。但本論文的主旨不是要探討康德的人學思想(筆者對此另有專論),而是要以此認識為基礎,探討康德之后受其人學思想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各種哲學、神學思潮及其這些思潮的生存論轉向問題。由之,一方面使我們從中尋覓出現代西方哲學、神學話語生存論轉向的歷史軌跡,另一方面也使我們更為清晰地透視現代哲學、神學與康德人學思想的內在關聯。下面筆者分四條路線展開這種考察,這四條路線分別是: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傳統哲學路線;科學主義的語言分析路線;人本主義的現象學路線和現代神學路線。

康德以知識論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的哲學,是近代歐洲哲學的分水嶺,但誰也不能在分水嶺上停留太久??档碌闹R論顯然留下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既然知識以主體和客體的分離為前提,那么這種知識只能是抽象的概念式的知識,就活生生的現實過程而言,是一種割裂了的理智形式,因而這種知識不是真知識。在康德看來主體與客體之間固然可以得到相對的結合,但卻永遠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于是這種知識論,就自己否定了自己,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档卤救瞬]有回避這個矛盾,而是徑直地宣布了一個不可知的領域,因而在現象與本質之間設立了一個不可超越的界限。打破這個界限,就必須打破主體與客體僵硬對立的這一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從費希特、謝林到黑格爾,特別是黑格爾高舉起辯證法的旗幟,與這種形而上學知識論對立起來。黑格爾堅決反對康德主體與客體、實踐與理性相分離的做法,試圖從積極的方面發展康德的理性概念,在其《精神現象學》中他把人的精神分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三大階段?!爸饔^精神”是指個人的精神,它又分為三個小的階段,這三個小階段大體上是個人的意識從最原始的、與禽共同的、低級的、模糊的主客不分的狀態經過區分主客到達初步的主客統一的過程。但即使是個人精神的最高階段,也仍然具有有限性。個人的精神為了要實現自己,必須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亦即否定自身,并從而獲得自己的無限性。有限精神的這種真理就是絕對精神。從個人的有限精神到絕對精神之間還需經過“客觀精神”,即個人精神的外部表現如法律、道德、社會(包括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國家是“客觀精神”范圍內最高的主客統一、最高的主體性和自由。但“客觀精神”范圍內的主體性和自由例如政治上的自由仍然是有限性的,因此,人的精神的發展必須超出歷史即整個“客觀精神”的階段,進入“絕對精神”的領域,在此領域中最高的主客統一才得以最終完成,這里的主體性才是無限的,自由也得到了最后的最完滿的實現。至此,人與“絕對精神”同一,有限者的個人達到了“真無限”,這樣的人乃是最真實、最完滿的人。“絕對精神”還有其本身的發展階段:第一是藝術的階段,即以直接感性的形式把握無限的絕對;第二是宗教,即以表象的形式把握無限的絕對;最高的是哲學,它以概念的形式把握無限的絕對。黑格爾認為藝術、宗教都各有其有限性,只有“純思維”或“無限的思維”及其產物“純概念”才是最高的“真無限”。6)

然而黑格爾這種超乎主體與客體、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之上的“綜合”(絕對理念),本身仍然是一種理論理性。黑格爾的哲學表面上客體性原則占主導地位,實際上仍以主體性原則為核心。理念為事物之全體或總體、總和,仍是抽象的事實。因此,黑格爾的絕對哲學把一個生動活潑,在他說來是“辯證法”的過程納入了最高形式、最僵硬的邏輯體系,舊形而上學的虛幻性和內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在黑格爾標舉人的自我實現歷程的《精神現象學》中暴露無遺。特別是黑格爾的這種“思辨哲學”雖然保留了自己獨特的“范疇”,但仍建造不出一套自己特別的“語言”,它還得用“本質”、“存在”、“可能”、“現實”、“必然”等這些詞匯來論述自己的思想,于是同樣一個詞,仍分為“經驗”和“超驗”兩種意義,而后一種意義遭到了實證主義的強烈反對,指出那是人類日常語言的含混引起的誤解,是想象的產物,因為“絕對”就像“上帝”和“魔鬼”一樣是既不可證明又不可證實的。這一派思潮,從G.E.莫爾發起對“絕對唯心主義”猛攻以來,經過了許多發展,到維特根斯坦早期《邏輯哲學論》有了一個類似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分析篇”那樣完整的分析性“語言哲學”理論。研究這一思想發展線索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但由于這一思想路線與本論文生存本體論的關聯度相對較小,故筆者不作為研究重點。

如果說以英美國家為主的科學主義思潮中的語言分析學派在康德經驗知識論基礎上開辟了否定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的重要路線,那么歐洲大陸現代現象學派則在康德理念論基礎上發展出了另一條對抗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的主客二分的思想路線。毫無疑問,現代現象學的奠基者和創建者是胡塞爾。胡塞爾把康德的先驗性原則貫徹到底,甚至認為先驗性是歐洲哲學的最終依歸。他認為康德的知識論在感性篇中容納了感覺雜多性是一種不徹底的表現,他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純思想性的精神世界。他從思想與語言的關系入手,認為人的思想離不開語言,語言是人為了掌握客觀世界而設計出來的符號,語詞作為符號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有所指,即指一個具體的事實對象;另一方面又是一種表達,描述一個普遍的思想。所指與對象有關,而表達則與意義有關,二者有原則區別。分析哲學重視“所指”,認為“所指”決定“意義”,“無所指”也就“無意義”。胡塞爾則認為“意義”與“所指對象”之間是一種“游離”和“浮動”的關系,意義本身具有獨立性。7)“意義”的發現,在胡塞爾看來,無異于揭示了整個西方哲學的最后秘密,找到了從古希臘開始哲人們所尋求的東西。胡塞爾又從笛卡爾那里采用了懷疑論,并將它發展為“懸擱法”,將一切感覺經驗的表象成份“括起來”,然后問“剩下了什么”。經過現象學“括起來”后所“剩下的”,就是“本質”,就是“意義”,它不是單純的感覺,也不是單純的概念,它不是形式推論出來的,因而有一種直接性,但又是普遍的,因此又是一種理智的直觀或直觀的理智。

如果我們把胡塞爾的“意義世界”同康德的“理念論”加以比照,也許更有助于我們理解胡塞爾現象學的本質內涵??档虏皇钦f純理性概念沒有“客觀的”、經驗的對象嗎?事實上如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已經說明過的,一切“理念”所要考慮的都不是這個客觀的、經驗的對象,而只是需要“意謂的對象”,因而,本來“理念世界”就是自成體系,可以與實際的物質世界無涉的。所以他一再強調他的“理念”,就是康德意義上的“理念”。正因為“理念”與客觀物質對象有這樣一種“游離”的關系,才能不受物質世界變幻不居的表象的影響,使人類的知識達到一種絕對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胡塞爾的“理念”論是把康德的的“理念”論拉回到現象界來,使“本體”“現象化”,同時也使“現象”“本體化”,這樣“現象”、“知識”才能絕對的可靠。這樣胡塞爾就否定了康德的不可知論,所謂“物自身”雖然不是“事實的知識”,即“上帝”、“意志自由”、“不朽”雖然不是具體科學的對象,但它們在人的想象、幻想里卻是可能的對象,而且作為思想的對象,作為意謂(意向)的對象在思想中更有著必然的根據,因而我們不但經常“言說”它們,而且也經常“討論”它們。8)

以上我們以康德為出發點,從黑格爾討論到胡塞爾,從表面上看來,他們的理論似乎與生存本體論無所關聯,事實上恰恰相反,海德格爾正是從康德的“理念論”、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胡塞爾的“意義世界”發展出其生存本體論的思想。我們知道,胡塞爾強調先驗的純粹意識之直觀是把握事物的根本方法,借助此種方法,人們便可以將事物的意義世界變成內在于我們意識中的存在,在這種純粹意識之中,主體與客體、意識與存在、物與我便真正實現了徹底的統一。但海德格爾認為胡塞爾利用本質直觀所獲得的“意義世界”和黑格爾用思辨邏輯所獲得的“絕對精神”都是一種不真實的存在,因為他們在其認識道路上所堅持的仍然是主體性原則,所不同的是胡塞爾比黑格爾走的更遠、更徹底,然而真實的存在早被他們遺忘和遮蔽。在海德格爾看來,凡是要探討主體與客體關系的學問,一旦忽視了人的存在,將人的存在存而不論,或對人的存在沒有獲得清晰明瞭的理解,那么這種認識必然是錯誤而虛假的,最終仍然要重蹈主客二分的傳統形而上學的覆轍。海德格爾認為要真正克服一種傾向,不是從外部用另一種傾向代替它,不是在各種對立關系中來回顛倒,不是你說東,我說西,而是要找出它的根源,使這種對立“過時”。有鑒于此,海德格爾要深入到胡塞爾“純粹意識”的原始根基——人的存在(此在Dasein)中來探討哲學的根本問題。換言之,海德格爾要對作為哲學起點和終點的人的存在做基本分析:通過探討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關的在世、操心、死亡、時間等問題而重新為哲學置基。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存在,即“此在” (Dasein) 是意義世界得以開顯的前提條件,“本質直觀”、“純粹意識”只是此在與存在發生關系的結果,一旦失去此在,“本質直觀”、“純粹意識”便了無支撐的根基。9)如果說胡塞爾討論的是現象的自顯,海德格爾則要究明現象自顯的本源,從此種意義上講,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就是“存在學”,就是對此在及此在與存在關系予以解蔽的詮釋學。

當然,海德格爾對西方哲學所做的這種生存論轉向不是空穴來鳳,在其前面已有克爾凱郭爾、叔本華、尼采等人的相關論述奠定了基礎??藸杽P郭爾是現代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位生存哲學家、神學家,也是西方哲學、神學話語中生存論轉向的肇端者。在克氏看來,思想與生存本來是不分軒輊,其道一體的,在古希臘多義的“to be”、“being”中已經貫注了豐富的生存思想,這種思想與生存的同一境界在柏拉圖的哲學中被分離了,從柏拉圖開始出現忽視生存并且分離思想與生存的傾向,本來平實的“思想”退化為艱深晦澀的“思辨”,活生生的生存被貶低為僵死的“實存”。因此,克氏對歐洲理性主義傳統存在論中沒有人,特別是沒有“個人”的歷史深惡痛絕。當然克氏對個人的強調也有一個限度,即個體的生存必須順從于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但不生存,個體生存但不存在,前者是本體,后者是派生物,對生存的自我理解最后必須歸結到宗教信仰上。

叔本華與克爾凱郭爾的思想一脈相通,他一方面以反理性主義的哲學方法,對抗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理性主義哲學權威;另一方面以唯意志論的人生哲學批判以康德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實踐哲學。他認為生命意志無所不在,又無所不能。世界的一切都只不過是這種生命意志的“客體化”顯現形態,顯現的過程猶如柏拉圖的理念運動,有著不同的等級和形式,人是生命意志客體化顯現的最高形態,因此,我的意志便是生活意義的本原和所有行動的原因和目的。人的悲哀在于他以遠遠超過一般生物的感受力卻承擔著與一般生物同等的生存,人清楚地知道生存的悲劇結局,但卻無法逃脫對這一悲劇結局的痛苦體驗。

尼采不滿于克爾凱郭爾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生存觀,在對西方傳統文化進行徹底批判的同時,提出了英雄主義的生存觀。尼采認為,從蘇格拉底以來的西方文化和道德已經完全喪失了它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理由。人們所馴服的“自在之物”本身就不存在,“自在之物”是荒謬的,如果我們撇開一物的全部關系、特征、活動,就不剩有該物了,物性是我們根據邏輯需要虛構進去的。人的生存高于一切,人的生存可能是孤獨的、不幸的,但絕不是悲觀的。因為超人的意志可以承受起這種孤獨與不幸并轉化為生命的動力。生存的悲觀轉化為生命意志的崇高。上帝已死,人再也不能按上帝的形象塑造自己,而是由自己的意志所規定,其中那些完全以自己的意志支配了自己的生存從而真正顯示出生存的超越性意義的,尼采稱為“超人”。正是由于尼采對西方傳統的超驗生存觀及神學生存觀的徹底反叛,也由于他對前期生存哲學的消極的生存觀的批判,生存哲學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生存論問題開始成為現代人學哲學家們的普遍文化自覺。10)

然而由生存哲學所啟動的生存論轉向集大成于海德格爾,如前所述,海德格爾把反叛的矛頭從近代康德、黑格爾及至現代的胡塞爾擴展到整個傳統哲學,把在尼采那里尚作為一種現象的思想性反叛深化到對哲學基礎即存在論的系統清理與批判。海德格爾指出,西方哲學中整個兩千多年形而上學的歷史恰恰是真正的“存在”被遺忘的歷史,表面上看是確立存在的歷史,其實是在拋開了現實的、活生生的人的生存,即此在(Dasein)之后對于實體化與知性化的“在者(Das seiende)”的確證,因此海氏提出以“此在”為中心重建基本存在論,并把通過此在所呈現出來的存在直接稱為“生存(Existenz)”,認為只有通過此在才可能主動地確立與世界的關聯(在世),從而真正闡釋“存在何以在”之類的哲學根本問題。

在康德思想遺產中發展出的與生存論相關的第四條路線是現代神學路線,在對這一路線展開討論前,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康德的神學本體論予以說明。我們知道,上帝在并且與我同在是康德終身的信仰,但上帝怎樣在、怎樣與我同在卻是康德“批判哲學”神學觀的核心問題??档轮赋?,上帝應是經驗世界的外在,宗教神學本體論、教會神學宇宙論和自然神論等關于神的觀念偶然隨意,并不能證明上帝之在。經驗界的上帝死了,道德世界之在、內心希望之在才是上帝的居留之所。人類只有通過對道德的探索才可能確立上帝之在。道德的核心是責任,責任的基礎則是人對自由的呼喚和自由的實現。當人向道德的上帝敞開自身,人便開始了一種源于信仰、顯于道德行為中的生命直覺:思。“思”使我們走向上帝,“反思”則使上帝接納了我們。真正的上帝應是人的自由生存的注解。11)

康德之后的施萊爾馬赫12)在批評康德的過程中從生存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情感論。他認為康德由道德服從引伸出的神學本體論,預定了主體、客體之間的分裂,預定了人與上帝的差異、分離與距離,必需在同一性原則的力量下克服這種差異。這種同一性的力量既不是理論知識,也不是道德行為,而是一種無條件的絕對依賴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同于主觀的心理情緒,而是超越于主體與客體之上的宇宙對我們存在的深層結構的影響。施氏還區分了兩種無條件依賴的形式:一種是因果性的依賴,即指向一個東西,如兒童依賴父母;一種是目的性的依賴,即指向一個目的,如道德完滿。施氏認為基督教是一種目的性類型的宗教,它具有無條件依賴道德命令的特征,在這里康德的影響又顯現出來。13)

深受胡塞爾現象學影響的神學思想家舍勒則認為上帝的存在完全是自體自根的,不依賴于人的情感而存在,如果承認了施氏的理論,就等于承認沒有眼睛(主體的宗教情感)就沒有顏色(上帝)。由此舍勒提出了自己的神學生存論主張,他認為擁有一個“絕對之域”是有限個體之意識的本質,這種絕對之域同時是存在和價值的一個未知數x ,個體意識必須用某種意涵去填充它。舍勒稱這種絕對之域的意涵為“信仰財富”,宗教信仰的建構屬于人的內在本質。一無所信者仍是一位信仰者,其信仰意涵是“虛無”。宗教行為的意向性建構作為人的意識本質,并非在于它是人性的,而是在于人是“有限性”的存在。對人來說,選擇不在于信仰或不信仰,而在于是否能使信仰獲得“恰切的信仰對象”。

面對康德以來(可上溯至柏拉圖)的本質主義的生存本體論,即從人在整個宇宙中的本質屬性(諸如:人本性的善與惡、人的有限與無限)來談人的生存、人與上帝關系的理論,當代新教神學家布爾特曼、莫爾特曼等人則提出了觀察人的存在與上帝之在的另一種方式,即從人在特定時空中的生存狀況及人被異化的生存條件為出發點來談人的存在、人與上帝的關系,并形成了一整套影響日漸深廣的生存神學和末世神學理論,特別是健在的德國神學家莫爾特曼從人的生存與死亡談及人類歷史的延續與終結、宇宙自然的生成與毀滅,從而形成了一套整全的末世神學理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主旨不僅是在討論知識論問題,而是主要在討論理性與信仰的關系問題,康德以此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進一步完成了其他各部批判性著作,最終以他個人和他那個時代所獨有的方式回答了有史以來困擾人類的四大哲學和神學問題:人能夠認識什么?人應該做什么?人應當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但康德僅是行走在真理途中的偉人,在他之后的哲學家、神學家一方面從其思想遺產中汲取營養,另一方面又從其理論體系中發現矛盾,并繼續前行,力圖克服他留下的各種矛盾。其中,費希特、謝林、黑格爾以西方傳統哲學特有的方式在更深層次上回答了康德的四大問題;而科學主義思潮、人本主義思潮及各種宗教神學理論則結合現代社會的人類處境,以新的話語方式對近代社會康德提出的問題做了現代回答,特別是以胡塞爾、海德格爾為代表的現象學派;以施萊爾馬赫、舍勒、布爾特曼、莫爾特曼為代表的生存神學、末世神學最終完成了西方哲學、神學由本質主義存在論向存在主義生存本體論的轉向。西方哲學、神學的這一轉向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哲學、神學研究的起點,我們還會像康德一樣繼續行走在通往真理的途中。

參考文獻

1.何爾森.古留加,《康德傳》,賈澤林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21頁。

2.L. W. Beck,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Kant, The Bobbes – Herrill company, 1965,p3。

3.參閱楊祖陶、鄧曉芒編譯,《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9頁相關論述。

4.康德著《單純理性范圍內的宗教》,李秋零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年版,第216頁。

5.范進,《康德的文化哲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5頁。

6.張世英,《自我實現的歷程》,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15頁。

7.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二卷,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版,第326頁。

8.葉秀山,《思.史.詩》,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87頁。

9.陳俊輝,《海德格爾論存有與死亡》,臺灣學生書局印行,民國八十三年九月版,第44頁。

10.鄒詩鵬,生存論轉向與當代生存哲學研究,求是學刊,2001年第5期,第33頁。

11.張政文,關于上帝之在的對話,求是學刊,1996年第4期,第20頁。

第5篇:論語的哲學思想范文

論文摘要:卡爾·貝克爾,20世紀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新史學的代喪人。((啟蒙時期哲學家的天是貝克爾歸納演繹其新史觀的一部巨著,也是研究啟蒙運動思想史的經典之作。對生于1873年的貝克爾而言,啟蒙的光輝已在歷經一個世紀的淘洗后漸次淡去而不至完全磨滅,與啟蒙的這段曖昧的距離決定了貝克爾以一個超然的角度來揣想啟蒙之功過,從而為我們領會啟蒙時期的自然法精神提供一個清晰的認識論基礎。

卡爾·貝克爾是美國新史學派的代表人。新史學派以相對論為其歷史研究和分析史實的基礎,與傳統編年史學派分析歷史的視角和方法上存在極大的分野。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他們對歷史科學采取一種懷疑、否定的態度,并把歷史說成是一種可以隨研究者的主觀喜好而任意加以伸張的東西?!秵⒚蓵r期哲學家的天城》是貝克爾的歸納、演繹其新史觀的一部巨著,也是研究啟蒙運動思想史的經典之作。文中,貝克爾I以幽默、嘲刺的筆調指出那些在啟蒙時期唯“理性馬首是瞻的哲學家們往往是最不理性的,而他們以現代語詞和思路建造的理性大廈與奧古斯丁的神學天城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是“只緣生在此山中”的緣故,與啟蒙同呼吸、共命運的人們難免要被啟蒙的榮光所折射,在其澎湃的音浪中消聲。對生于1873年的貝克爾而言,啟蒙的輝光己在歷經一個世紀的淘洗后漸次淡去而不至完全磨滅其時歐美的反啟蒙思潮也在抬頭,以追問人之意義自命的學者們開始把“啟蒙”這一型構歐洲近代歷史的輿論氣候納入解構、批判的對象??梢韵胍姷氖?,與啟蒙的這段曖昧的距離決定了貝克爾可以一個超然的角度來揣想啟蒙之功過,從而為我們領會啟蒙精神提供一個清明的認識論基礎。

一、啟蒙時期“輿論氣候”之內涵闡釋

(一)“輿論氣候”的概念提出

作為西方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啟蒙時期向為論者津津樂道。其中,尤以意識形態的研究為濫觴而以意識形態之名發動的法國大革命則將這場爭論擴散至全世界。如何看待意識形態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定位,如何評價社會輿論與社會革命的互動關系,貝克爾揚棄傳統史學按圖索驥的研究方法,獨辟蹊徑地找到了一個以社會輿論為切入,深入觀察啟蒙思想內在性格的視角——輿論氣候。何謂“輿論氣候”,貝克爾沒有從學術上進行界定。相反,他借敘述自己和朋友經常面臨的觀念沖突的例子向我們表明:“輿論氣候”是文思表達的邏輯起點,它表征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學術團體在此一歷史語境和社會人文環境下形成的對周遭人事之共識。在“輿論氣候”的鼓噪之下,人類思想在社會各個階段的發展和變遷不僅為個別歷史事件和杰出人物提供一方言說的舞臺,也為那些在社會背景下所思所想的人們挺立起一片集體智慧的高地。

(二)啟蒙時期‘噢論氣候”的內容分析

既然“輿論氣候”是每一時期主流思想提出和發展的前提,那么搞清楚啟蒙時期的“輿論氣候”究竟為何,對理解啟蒙時期政治思想的變遷而言,無疑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的。對啟蒙思想稍作提煉,可以發現,對啟蒙時期的學者們而言,“理性”是一個被無限放大的關鍵詞。而在這個關鍵詞的背后則是啟蒙時期的學者們對研究方法的默契取舍。這份默契,用貝克爾的話說,就是“中世紀的神學、哲學和演繹邏輯已經從它們的高品味之上跌落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歷史學、科學和計量的技術?!逼渲校瑔l啟蒙思想最為顯著的又推歷史學和科學。

1.啟蒙時期歷史學的起步

自1949年法國開始入侵意大利,一些法國學者便開始陸陸續續地投身到羅馬史的研究和注疏當中。發端于法國的啟蒙運動就是此次“發現意大利運動的直接結果在對意大利歷史的梳理和對法國本土傳統的回顧中,啟蒙時期的思想家們比任何時期的學者更樂于舉目回望人類有記錄以來的歷史。而伴隨人類日益增長的返古思潮的則是傳統神學苦心建構的信仰大廈的式微。歷史觀念的逐漸形成意味著人們正在嘗試把人類社會看成是某種正在形成中的東西。以古為鏡的人們相信,借助歷史的推演,不僅可以還原出社會傳遞的脈絡,更可以從中摸索出認識世界發展的規律。

2.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

另一方面,近代人在逐漸培養起一種歷史觀念的同時也在積極開拓科學的面向。“正如歷史學已經逐步取代了神學,同樣地,科學也取代了哲學?!痹凇段拿魇肪V》中,布羅代爾將歐洲思想史簡要劃分為三個時期,亞里士多德體系,牛頓——笛卡爾體系和愛因斯坦體系。其中亞里士多德體系是前啟蒙時代的思想體系,由一個阿拉伯人在十三世紀時引入歐洲,統治了歐洲思想界長達500年之久。隨著亞里士多德體系的重現和注疏的開展,形式邏輯成了歐洲各國大學的主要學科的榜首。以形式邏輯為原點,還發展出了數學邏輯和概率邏輯等等。在亞里士多德的熏陶下,前啟蒙時期的思想領域蔚然一片邏輯的天下。

然而這份古老的遺產卻在啟蒙科學家的驚人發現之下面臨嚴峻的挑戰。在近代科學的討伐之下,人們傾向于將邏輯看成是玩弄一種玄而又玄的游戲,是一種無聊的消遣,邏輯逐漸喪失了自己的領地。近代科學的特征不勝枚舉如果要在其中檢索出一條最為關鍵的特征,莫過于其方法論的簡單明了。以天文學的發展為例,伽利略的觀星學向我們啟示了一個最簡單易行的方法論,即只要緊緊盯住望遠鏡的那頭可觀察到的事物(天體)的自然運行即可??茖W家們不無樂觀地相信,在這不涉利害的靜觀中,自然運作的奧秘正在從一片神學的虛象中浮現出來。

二、“輿論氣候”影響下的啟蒙思想

歷史學和科學在啟蒙時期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旋即就在啟蒙時期刮起了一陣輿論颶風。這陣颶風所到之處既有風卷殘云之力也飽含摧枯拉朽之勢阿奎那苦心構建的神學大廈在歷史學和科學的討伐之下越顯衰微,傳統的封建君主制則在人們日益覺醒起來的主體意識前岌岌可危。空虛的哲學亟需新的內容填空,漫漶的社會風氣亦求助振作的呼號重整。在此背景之下,科學、歷史學與哲學三者間發生了一場奇妙的化學反應,這場反應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傳統自然法思想在啟蒙時期的破土重生。如何評價古典自然法學者在啟蒙背景下的心理自覺,如何看待古典自然法學在啟蒙時期的戰略重整,《天城》的弟二章,貝克爾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為視角,展開他對啟蒙時期自然法思想變遷的原因探索。

(一)啟蒙思想形成的心理基礎

對于研究自然法思想在啟蒙時期的變遷而言,有一點是無法回避的,那就是肩蒙思想家們經由輿論濡染而敘思行文的心理前提盡管主流啟蒙學者的研究領域各不相同,價值立場也不盡然一致,但他們進入自然法淪域的禮會身份卻可以給我們一些或多或少的啟示。對肩蒙時期一些主流學者的身份進行一番統計之后,貝克爾發現:“這些哲學家們并不是哲學家,他們并不是哲學教授……絕大部分的哲學家都足文人,他們寫書意不止供人閱讀,而是設法傳播新觀念,或者是對舊觀念投射出新的視線?!卑氲莱黾业纳矸轂閱⒚蓪W者贏得一片叫好,讀者們或將這些學者當成是新觀念的無私傳播者,或贊嘆其無所為而為的高尚情操。然而,在這些看似清明無為的偶發小感的背后,實則隱藏哲學家們那一股“擺正一切事物的人道主義的沖動”。以休謨為例(世人皆知休謨性格冷淡低調),啟蒙學者一方面以冷靜自持、超然物外白詡,另一方面,卻又在為擺正人間萬事萬物而殫精竭慮。

(二)啟蒙思想形成的社會基礎

第6篇:論語的哲學思想范文

政治哲學是指哲學家在對政治方法、運動規律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回答,其本質特征表現為“對作為政治社會本質的最高層面的價值判斷和意義的研究,體現為對現實社會正當性的理性批判與價值建構”。因此,它作為哲學家提出的一種具有系統性、嚴密性的政治理論體系,是一般政治思想的最高表現。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政本文由收集整理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政治上,秩序混亂;思想上,信仰缺失;文化上,眾多思想家提出自己的哲學觀??鬃幼鳛槲覈鴼v史上偉大的政治思想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禮”與“仁”,主張以道德(即“德治”)和禮教(即“禮治”)來治理國家??鬃拥?ldquo;禮”說,體現了禮制精神;“仁”說,則體現了人道精神,“禮”和“仁”這種秩序精神和人道主義,具有明顯的人文價值取向,不僅是古代政治思想的精華,也是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思想精華。

一、對君主理想人格的追求

忠、孝、仁、義、禮、智、信,是孔子對人格的理想化??鬃诱J為,君主要感召天下,就必須具有這種政治人格;不僅君主,臣子也應該成為這種政治人格的典范、楷模。只有這樣,才能使天下百姓歸順自己、聽從自己。

在《論語·顏淵》中,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孔子回答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說,君主走正路,百姓就不敢走歪路,而跟著君主走正路。這里的“正”,即“正己”、“正人”,是道德規范的一種表現。因此,在孔子的思想里,政治是作為一種規范性的道德而存在的,表明了孔子對君主道德模范力量的認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如果君主具備了理想的政治人格,他的百姓就會聽從君主的管理;反之,即使下了嚴格的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所以,一個君主的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所謂君主“一言可以興邦”,亦“一言可以喪邦”,國家的統治者應該是一個有道德、有能力的精英。也正是因為如此,孔子對所有的國君都寄以厚望,希望他們成為堯、舜、文王、武王、周公那樣的“圣賢”。因為只有“圣賢”,才能保證一個國家實現禮制,并在全國推行德化教育。在《論語·子路》里有記載,宗弓向孔子請教怎么為政時,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這些話表明了孔子是很重視“賢才”的作用的,他把選舉賢才提升到國家治理的其中一項基本原則的地位。

而孔子對君主的政治人格要求,乃是他人文主義思想的側面體現。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提出國君應“修己以安百姓”,即國君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他必須先“修己”,讓自己的道德品格符合要求,才能實現“安百姓”的愿望。國君“修己”,就是要加強對自身道德品格的修養,以提高統治者的道德素質;“安百姓”就是國君為百姓辦實事,做有利于百姓生存和生活的事,使百姓安居樂業。因此,國君應該樹立重義輕利、天下為公的政治品格?!墩撜Z·憲問》有載:“士懷而居,不足以為士矣。”要求學而優則仕,而非避世;《論語·里仁》載:“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提出對君子道德的要求。《論語·季氏》又載:“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在錢財方面,孔子提出君子獲取財利時,首先要考慮自己的錢財來源是否符合道義的要求和準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因此,作為一個君子,要講道義,這才是正人君子所為。

在《論語·子路》中記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安百姓”的主要措施:在“庶”百姓的基礎上,先“富”百姓,再“教”百姓。這種“先富后教”的方法,是人文主義的閃光點。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在經濟建設的基礎上,再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在《論語·堯曰》中還提出,不僅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還要“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人文主義思想的目的,就是通過發展社會的經濟、加強政府對民眾的道德教育,來爭取被統治階級對國君的認同,使民眾依附、支持和擁戴國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文主義思想實際上帶有“懷保小民”觀念的影子,立足于調整、理順統治者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期望實現統治者對被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教化和惠澤。在這種實施方法的前提下,百姓仍然是被動的存在,只要國君具備理想的政治人格,百姓就會效仿,最終國家就能實現“垂衣裳而天下治”。孔子認為,國君的道德水平與人格修養是重要的問題,所以強調國君的個人修養,希望他們像父母愛護子女一樣來愛護百姓,照顧百姓的利益。

二、對君主“德治”的追求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直接表明了君主要使百姓歸順、依附于自己的統治,最主要的方法是“為政以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為政以德”的理論,其直接來源就是西周“天命有德”的天命觀?!吨軙分械摹蹲髠?middot;僖公五年》有載:“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意思是說上天最看重的,是統治者的德行品格。一個君主能否替天來治理一個國家和人民,主要是看有沒有天命;天命有與否,主要看君主的德行??鬃邮滞瞥缰芏Y,認為“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為周禮的復興而奔波吶喊。孔子繼承、發揚了西周的天命觀,提出“為政以德”觀,希望能以周道來治理國家。因此,作為一個國君,只要注重德行,實行德治,就能實現治理的目的。德治作為君主治理百姓的最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三點:尊重百姓、體恤百姓、取信于民。

首先,君主要做到尊重百姓?!犊鬃?middot;憲問》中提出:“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意思是說一個君主以禮相待,尊重百姓,那么百姓就會聽從君主的指揮,為國家效力。“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因此,國君是否能帶動民眾,得到民眾的擁戴、支持和效忠,取決于國君對待臣民的態度。同時在《論語·顏淵》里,孔子還要求國君要仁愛、友善地對待百姓:“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因此,國君不應該通過殺戮手段而使民眾聽從??鬃右髧鹬匕傩盏恼嗡枷耄w現了孔子“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難能可貴。

在《論語·顏淵》中,有段魯哀公與有若的對話。“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意思是說,百姓所需得到滿足了,君主還會不足嗎?百姓得不到滿足,君主又怎么能說足了呢?這段對話,表明了一個好的統治者要懂得體恤、滿足百姓,把百姓的生活安頓好。

除此之外,還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墩撜Z·顏淵》里,“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認為,相對于兵馬、糧食,信任更加重要。“民無信不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反映,表明了君主統治,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

尊重百姓、體恤百姓,同時還要取信于民,這樣才是掌握天下的重要方法??鬃拥?ldquo;為政以德”的政治觀,體現了人文主義的信仰。

三、刑罰中的人文主義

孔子的政治指導思想,幾乎都以周禮為準繩。在刑罰一事上,也是根據西周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罰”作為參考,主張以禮為主,以刑罰為輔助手段?!墩撜Z·為政》中有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法制禁令一方面可以引導百姓,使他們統一行動;但另一方面,刑罰作為一種禁制,只告訴人們什么事不可為。當百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時,便要以制裁的手段,對違法的百姓進行刑罰,使他們遵守秩序,但百姓只是畏懼犯罪而不越軌,卻沒有羞恥之心。因此,孔子認為刑罰這種做法是很消極的,刑罰并不能讓百姓從根本上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所以根本不能從源頭上減少、杜絕犯罪行為的發生。而禮作為一種規矩,具有積極的意義。道德教化是從民眾的內心去改變惡的想法,使之從善。百姓懂得如何區分善與惡,才能真正拒絕惡。“禮”的道德教化從根本上改變了百姓的內心,使他們自覺地接受了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并有了羞恥之心,從而自覺遵守一定的社會規章制度,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因此,刑罰治標,德教治本。在《論語·顏淵》中,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說:“子為政,焉用殺?”

孔子反對以殺戮作為首要和主要的手段對百姓進行治理,他的目的是通過“正名順言—成事—興禮樂—施刑罰”這個治國途徑去扭正、保護百姓的道德之心、淳樸之心和廉恥之心。“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通過這個途徑,使百姓、社會、國家回復到有秩序的周禮時代,建立和諧的社會。這個想法,也在孔子“無訟”的理念中得到印證?!墩撜Z·顏淵》中有載孔子之語:“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說,在審理訴訟案件方面,自己是和別人一樣的,希望能通過道德教化來消除爭論。《論語·子路》中孔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若能實現國家有刑法而用不上、國家沒有刑法而百姓不違犯,就是實現了“無訟”,統治階級的德化教育獲得了成功,國家內不再存在有犯罪而需要刑罰的現象。

在后來的《尚書大傳》中有一段記載,孔子說:“古之聽民者,察貧窮,哀孤獨,矜寡,宥老幼,不肖無告。有過必赦,小罪勿增,大罪無累。老弱不受刑,有過不受罰。”孔子認為,貧窮的人、孤獨者、矜寡、老者、弱者,都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不應該用刑罰處置他們,而是赦免他們。同時還記載孔子的話:“聽訟,雖得其旨,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續也。”“今之聽民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民者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乃刑殺。”這里,孔子要求判決者在聽官司訴訟時,能夠懷著憐憫和悲哀的心腸,可以不殺的,盡量不殺,因為“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續”??鬃拥娜宋木裨诖说玫搅顺浞值谋砺?。

從孔子對刑罰的態度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處處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和人道主義,在統治階層的意識和社會的內在結構深處埋下了人文精神的種子,為之后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荀子的隆禮思想奠定了基礎。

第7篇:論語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儒學;社會思想:社會學

近年來社會各界普遍開始重新關注曾在中國占有顯學地位的儒家思想與學說。儒家學說代表人物眾多,內容紛繁蕪雜,很難用較為簡短的語言概括其全部內容及精神。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昭示著儒學有著其他學說難以企及的巨大彈性,因此今人對其的評價亦可有廣闊的操作空間。

儒學包含豐富的社會思想,大陸學界對儒學的認識中,亦有從構建中國學術譜系的企劃出發,將儒學中某些因素,作為西方社會科學中某些學科的中國樣本這一趨勢。例如,將儒學中的統治技術和國家治理思想視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學,將儒學中的社會思想與社會學說視為中國古代的社會學(彭立榮,2003),等等。此中涉及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看待東西方不同發展路徑條件下知識與學說的形成與性質。

一、關于社會學發生學意義的不同認識

社會學作為關于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專門知識的理論體系出現在十九世紀的歐洲,種種社會問題促使社會思想家和哲學家進行深入思考:同時,社會學的出現更是人類對社會及其本質的認識逐步深化的結果。在其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它的許多思想觀點一直被包含在歷史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等學說、理論之中,以社會哲學的形式存在(賈春增,2000)。

在西方,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的社會學經歷了從社會哲學到社會學的漫長轉變過程。古希臘哲學中的社會思想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社會哲學思想,對社會學的逐漸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理論積淀作用。特別是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的發展對社會學的產生同樣起到重要作用,自然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科學理論發展的前提,其成果反映在哲學思想(從思辨的層次)上,通過哲學思想又直接影響到社會科學。因此社會學得以產生和發展,乃是長期存在的各種社會哲學思想演化的結果。

一些學者認為上述解釋固然合理,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各種文化體系均有各自不同的知識與學科發展路徑。人類對自身群體進行的研究早已有之,并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社會思想與社會學說。就中國情況而言,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包含著對人類社會和人際關系等內容的研究;這一類有關人類社會的理論與學說,不可否認其具有社會學性質。因此,儒家學說(或稱儒文化)就是一種以文化的形態出現,以規范人在社會中的行為為根本特征和對社會進行整合、治理為根本任務的關于社會的理論與學說,即為古代中國的社會學。

持有上述觀點的學者認為,古代中國無社會、社會學之名,且對社會事實的研究與討論亦不可能上升到近代細致分工的學科之水平,因此不能企望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及其繼承者使用今天的學術概念,更無法企望其思想與學說完全符合近代學術規范i今人對此類歷史上的思想、學說與理論的審視與界定,不應僅從其具有的概念與范疇出發,更重要的是需注重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檢討其理論體系是否形成并成熟,其理論深度與社會功能處于何等程度。因此對儒家學說而言,審視其蘊含的具體內容,是對其進行定位與“正名”先決條件。

二、儒家學說的兩大主題

在上述觀點的支持下,不妨從儒家思想的主題入手,梳理其中蘊含的社會學意義。儒家學說的核心為兩大主題,即“禮”與“仁”,以此為核心儒家學說首先具有突出的倫理社會學性質與功能,同時兼具政治社會學意義。

作為一種規范系統,禮的形成適應了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孔子認為禮對維護傳統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故對其極為重視(苗潤田,2002)?!稄V雅》;“祉,髓也”,禮具有使人彼此結為一體的功能(王處輝,2002),成為維系社會的紐帶。與此相關,儒家學說對家庭的關注亦是由于對禮的維護,體現了其在家庭社會學范疇的理論已處于高度系統化程度,這種角色要求實際上同樣是一種具有強大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推而廣之,家國同構。治家與治國被聯系到一起,孔子引用《尚書》“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認為在家庭倫理問題上持正確態度才具有參與政治的資格,主張從政者首先應當是全民道德方面的表率(彭立榮,2003):因此儒家政治思想對統治類型的期望和韋伯的“個人魅力統治”有著驚人相似。這種統治的基礎是統治者的個人魅力,其才能可表現在倫理、英雄行為或宗教方面(L.A.科瑟,1990),在統治者所具有超凡的個人魅力與才能中,倫理道德標準是關鍵因素,“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篇)。

在闡發“禮”主題的同時孔子提出“仁”主題,為禮畫龍點睛?!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篇)??鬃诱J為仁是禮的內心,禮是仁的表達形式;仁是內心的深情厚意,由此而求表達,于是有禮樂(王處輝,2002)。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敬的交往倫理;同時,仁應當成為為人處世的準則,是“君子”必須具備的品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篇)

推及政治領域,孔子的“仁”被發展為孟子的“仁政”,涉及統治者的政治合法性來源。先秦諸子學說中,儒家最關注政治合法性問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篇)。馮友蘭指出:“蓋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種不同的政治。中國后來之政治哲學,皆將政治分為此二種。王者之一切制作設施,均系為民,故民皆悅而從之:霸者則惟以武力征服人強使從己?!?馮友蘭,2000)王道政治就是仁政。所以孟子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篇)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兩大主題具有豐富的社會學思想,其中所闡發的一系列分析與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接近近代社會學理論的研究路徑。

三、儒學社會思想、儒學社會學思想,古代中國社會學三者之間的關系

第8篇:論語的哲學思想范文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之名始于宋朝,五經之名始于漢武帝。

四書五經詳實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論語的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統教育;中國飲食文化

課題項目:本文為“2011年度餐旅管理與服務類專業教職委教改課題”階段成果(課題編號:CLJZW20111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教學中的應用

收錄日期:2012年11月25日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密不可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匯。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體現在民族風俗習慣、飲食建筑、生產生活內容甚至各種經典、文獻、制度當中,它還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情操、禮儀制度等多方面的豐富內容。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承受者與創造者,無疑應該具有較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這既是歷史賦予當代大學生的重要責任,也是我國社會文化發展與創新的迫切需要。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最能代表傳統文化精神核心的當屬飲食文化?!吨袊嬍澄幕氛n程主要為學生講授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理論、中國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民俗、飲食思想等內容。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宗教、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范圍之類。中國的飲食文化是由中國民族文化的積淀而形成的,潛在地含蘊著大量的哲學因素。“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和為美”的哲學思想、“烹飪喻治國”的哲學思想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充分營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

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品質、自身修養與文化素養有機結合起來。結合《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中“飲食禮儀文化”、“飲食風俗文化”等章節的內容,我們每節飲食文化課上,指導學生誦讀10分鐘《論語》經典著作,借此使其懂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中國傳統禮儀道德?!鞍氩空撜Z治天下”,通過《論語》經典誦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儒家文化的精華。要求學生誦讀經典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誦讀經典的過程就是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自身修養的過程。

(一)禮德傳承。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認為:如今的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是: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而比較忽視人的素養、職業道德、人文關懷等方面的教育。上大學的目的普遍是為了個人將來的飛黃騰達,所以一旦畢了業,就拼命掙錢,過好日子。至于民族的發展、社會存在的問題,都與自己沒有關系。目前,大學生普遍沒有文化自尊,也沒有文化自覺。這是非常可悲、甚至是可怕的現象。

中國傳統之禮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經國家,定社稷,立人民”的“療疾”良方。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孔子把禮儀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認為“禮者何,即事之治也”,他還把禮作為做人的道德規范和個人及社會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笨鬃诱J為“不學禮,無以立”。

《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中在講授“酒文化”時有座次之禮、迎送之禮、宴飲之禮、謙讓之禮;在講授“茶文化”時要學會茶藝表演的注目禮、端坐禮、應答禮、制茶禮、奉茶禮、謝茶禮;在講授“食文化”的節日禮儀時,介紹我國的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禮儀,通過這些禮學的學習,就會讓學生自覺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繼承和完善中華民族的節日傳統。

(二)人格素養的培養。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為主要內涵。

1、培養推己及人的博懷?!叭省笔窍惹厝寮业淖罨镜牡赖滤枷???鬃印叭省钡暮诵氖恰皭廴恕?。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鬃诱f:“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強調所謂“仁”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相親相愛,相互友好。就是說,一方面對別人要盡心盡力,奉獻自己的全部愛心;另一方面自己要將心比心,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而不能苛求他人。這一點對當今的大學生正確處理好自己與周圍人的人際關系尤為重要,也是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

2、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兑捉洝防镎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要求后人自強不息,積極進取??鬃犹岢骸鞍l憤忘食,樂以忘憂”,是激勵后人發憤圖強,好學不倦。用這種精神來教育當代大學生,使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好學不倦的精神,唯有如此,我們的大學生才能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3、誠信教育?!墩撜Z》中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笨鬃右蟮茏邮紫纫铝τ谛?、謹信、愛眾、親仁,要誠實可信,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民以食為天”,飲食與民眾的生活與生命息息相關,對于以后要從事餐飲業的“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誠信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在今天,我們搞市場經濟,強調效率、重視利益,而重利輕義、見利忘義,道德淪喪的事情時有發生,從“毒奶粉”、“蘇丹紅”到 “紅心鴨蛋”、“毒饅頭”、“地溝油”……不法商販在“吃”上造假的技能發揮到了極致,如此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敬業、求實、講“誠”、“信”、“義”等思想,可以引導大學生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社會觀念,有利于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規范體系,促使經濟持續發展,同時又使社會更加和諧,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三、“中國飲食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美學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思想、文學、建筑、繪畫、音樂等各種文化體系、觀念形態,具有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特點。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擴展知識面,而且可以在學習中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美學教育。

在《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上,結合“古代飲食器具文化”、“筵宴文化”等章節內容,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對古文化的好奇,以及展示自己才華的熱情,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把相關的內容以專題的形式,搜集資料制作成PPT,從中選擇一部分選題和制作都具有示范意義的作業,讓學生上講臺介紹,內容有:中國古代精美食器、酒器、茶器;中國古典名畫欣賞;古代精美瓷器欣賞;宋代五大名窯;青花瓷等。

幻燈片制作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能力,還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學習幻燈片制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上臺展示,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膽量。

觀賞中國古典名畫、精美瓷器,體味中華文化之美,從而使學生理解中華文化、熱愛中華傳統文化,以期使學生進而身體力行自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一)視覺是文化教育的具象載體。通過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設計物,比如遠古的人面含魚的彩陶盆、先秦古色斑斕的青銅器、漢代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北朝的雕塑、唐宋以來的瓷器、家具、建筑等等,這構成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具象感知和印象。

1、彩陶。彩陶的造型和色彩簡潔凝重,體現出樸素、單純、健康、飽滿的藝術風格,這些紋飾給人以生動、活潑、自由、舒暢、開放、流動的審美享受。

2、青銅器。具有威嚴、神秘、凝重之美。

3、佛教藝術中的圖案。佛教藝術的建筑、雕塑、壁畫是實用性、藝術性、宗教性和審美性的結合。

4、我國各個時期的傳統圖案。春秋時期的圖形以云獸紋飄逸流動的線條為特點,秦漢時期瓦當的裝飾豐富、概括、簡練,漢代畫像石(磚)的《播種圖》、《戈射收割圖》、《五陵母》等構圖疏密得當,人物動態生動、唐代的圖案華麗,飽滿富有生命力,宋代陶瓷圖案豐富多彩,明代家具造型簡潔優美。

(二)德音之謂樂。樂音出于人心,但又能成為一種新的外物,給人心以反作用。今日的古典音樂與搖滾音樂,盡管都屬于樂音的范圍,但給聽眾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尤其注重樂音對人心的影響,主張樂音應該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為了刺激感官。認為以君子之道作為主導的樂音,有益于人類的進步;以滿足感官刺激作為主導的樂音,會將社會引向混亂。

我們要求學生在制作“飲食文化”幻燈片作業時,要插播背景音樂,音樂要選擇中國古典名曲,這樣學生在展示精美圖片的同時,也使學生受到了古典美的樂曲的熏陶。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中國人審美精神的又一文化,它注重對“心性”的抒發和表達,能與中國文學與繪畫建立良好的“通感”關系,傾聽中國傳統音樂的優美旋律,是提高學生領悟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

這些至真、至情、至善、至美的健康文化的耳濡目染,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文化心理期待和審美價值追求,啟蒙和引導學生浸透在傳統文化之中,積極地建構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具有獨特個性的價值觀。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追求融入學生的文化學習當中,有利于用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來陶冶大學生的心境。

四、“中國飲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

結合《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中“第二章飲食原料文化”、“第三章主食面點文化”、“第四章 菜肴文化”、“第五章烹調文化”等章節的內容,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做“五味調和”、“五谷為養”、“五菜為充”、“五畜為宜”、“五果為助”等專題宣講。把內容相關章節設一個專題,每個專題都從提出問題開始,啟發學生思考。這樣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地學習。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包含了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態,涵蓋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歷史人文、飲食醫藥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自然哲學,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起點。它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各個領域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指出飲食文化的調和,要遵循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并根據運用其規律總結出來的經驗,指導飲食文化。

五行是古時人們對構成合規律的整體宇宙的五種基本要素的認識。在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把陰陽五行看成天地萬物的根本,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人如果陰陽五行不調,就會生病。所以飲食必然也要遵循“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僅把味道分為五,并產生了“酸、甘、苦、辛、咸”——“五味”之說,而且還把為數眾多的谷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而藥、食同源于五氣,各具五味,日常攝入飲食五味,既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也是為了調和陰陽之平衡,遵循著“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去協調人體五臟的陰陽平衡。

五、《黃帝內經》與“中國飲食文化”

根據“第十章:飲食保健文化”等章節內容,把古代經典養生名著《黃帝內經》中的理念充分地與授課內容相結合,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寫成演講稿,上臺宣講,可以深入理解“以食療病”、“四季養生”等古代養生文化的內涵。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認為,天人是合一的,人與天地、時空、萬物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把人放在四時中來認識。四時不同氣候也不同——春風、夏火、秋燥、冬寒,不同的氣候會形成不同疾病的病因?!饵S帝內經·素問》指出,春傷于風,病為洞泄;夏傷于暑,病為瘧疾;秋傷于濕,病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

四時與五臟有對應關系,《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春應肝,夏應心,秋應肺,冬應腎,長夏應脾。把人放在時間中來認識,就可以認識四時養生的哲理——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長夏養脾。養生養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時調之以甘。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經典能啟迪學生的心智,提高修養。其倡導的謙讓、孝敬、勤勉、禮貌、誠實、善良、互愛等品德對今天的大學生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它能促進形成尊師自愛、誠信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沒有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就沒有枝葉繁茂的飲食文化,飲食文化的每個細胞無不吸吮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無不受其巨大的影響。它集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系統,展示著一個民族的古老文明。

主要參考文獻:

[1]鄧天杰,陳煦娟.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哲學思想[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0.4.

[2]張林.論傳統文化對飲食文化的影響[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3]丁翔.論在大學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包裝世界,2011.2.

[4]陳馳.在大學生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與意義研究[J].才智,2011.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白禁区高清免费观看全集电视剧|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麻豆| どきどき小房东|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四影虎影ww4hu32海外网页版|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老司机免费在线| 成人免费视频69|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a| xxxx日本性| 男人团vip每日更新番号库|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人人做人人爽人人爱| 97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s| 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 国产又粗又猛又大的视频 | 免费观看成年人网站| jlzzjlzz亚洲乱熟在线播放| 浪荡女天天不停挨cao日常视频|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 美女扒开内裤无遮挡网站| 百合潮湿的欲望| 天天舔天天操天天干|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亚洲国产欧美久久香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日本性生活网站| 可以免费观看的一级毛片| 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hd| 欧美最猛性xxxxx69交| 最近中文字幕2018| 高清性色生活片a|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爱情| 四虎影视在线观看永久地址|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1048系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