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腦梗病人的護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心血管 護理觀察 夜間護理
中圖分類號:R714.2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141-01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加之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會反復住院治療,在夜間容易發生一系列的危險,對夜間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特別是對與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器官功能衰退,記憶力減退,更加容易發生危險。此外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會出現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現象,進而導致心肌缺血性病變,在夜間時,由于患者平臥休息,又會導致回心血量增加,引起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小動脈痙攣、心搏量降低、冠狀動脈痙攣等病癥,容易引發心血管事件,由此可見,探討心血管科患者的夜間護理與觀察十分必要。
1 病房巡視
夜間是心血管病人的高危時段,特別是午夜到凌晨的階段,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容易發生危險,基于這種情況,護理人員要密切巡視病房,即便是對于那些癥狀較輕的患者,也要嚴格觀察病人的病情發展。另一方面,心血管病人時常會伴有一些其它的基礎病,身體多個系統都處于患者狀態,護理人員要及時掌握病人的身體狀況,了解病人都患有哪些基礎病,在巡視時不僅要觀察心血管病的發展情況,還要注意基礎病的變化,并且巡視過程中要及時幫助病人翻身叩背,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在交接班時,要詳細向接班護士介紹病人的身體情況,必要時可在病人的床頭實施交接。
2 密切觀察生命指征
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表情、面色、皮膚溫度、皮膚彈性、尿量以及精神狀態,同時要注意病人的睡眠狀態,判斷患者是正常睡眠狀態還是昏睡狀態,此外要觀察病人的咳嗽聲、呼吸聲是否存在痰鳴音。具有關資料顯示,某院心血管科護士夜間巡視病房,發現1例患者很早入睡,病人家屬認為是中午休息不好導致的,隨后該護士發現病人呼吸較快、臉色發紅,立即給予病人低流量吸氧,并迅速報告醫生,經過血氣分析,該病人發生了II型呼吸衰竭,由于治療及時,未發生危險。由此可見,護理人員在夜間一定要認真觀察病人的各項生命指征,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防止患者發生危險。
3 警惕其它疾病
前文已經提到,心血管病人時常會伴有一些其它的基礎病,護理人員不僅要觀察心血管病的發展情況,還要注意基礎病的變化。除了原有的基礎病之外,心血管患者還容易發生無痛性心梗以及心衰等,護理人員一定要嚴格警惕。
對于一些老年心血管病人,由于痛覺閾值升高、心臟植物纖維變性,導致患者對疼痛的敏感程度降低,尤其是一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上述現象更為嚴重,當患者出現咽痛、神志淡漠、乏力、牙痛等癥狀時,護理人員要高度懷疑無痛性心梗。此外心肌病變可以刺激人體的迷走神經,進而引起胃腸道反射性作用,當病人出現嘔吐、惡心、上腹脹痛等癥狀,也可能是心肌梗死導致的,護理人員應該高度警惕。
對于心律失常患者,護理人員要密切注意心電圖,如果ST段改變,通常是由于心肌缺血導致的,如何患者出現多源性室早、成對室早、頻發室早、陣發性室速、RonT、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等現象,護理人員要警惕患者心臟驟停。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夜間休息時,由于回心血量增加、迷走神經緊張,容易引起急性左心衰,如何患者出現氣急、突然胸悶、被迫坐起等現象,很可能是由于心衰引起的,要及時采取吸氧措施,如果患者咳粉紅色泡沫痰、嚴重呼吸困難、口唇青紫、煩躁不安、大汗淋漓,表示患者心衰程度較重,護理人員要及時通知醫生并采取吸氧、端坐臥位、心電血氧監護、下肢下垂等措施,遵醫囑使用強心利尿等治療措施。
總結: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會反復住院治療,在夜間容易發生一系列的危險,特別是對與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器官功能衰退,記憶力減退,更加容易發生危險,由此可見,心血管病人夜間的護理觀察非常重要,在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要密切巡視病房,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指征,同時要警惕患者出現其它疾病,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防止患者發生危險,筆者在文中介紹了一些護理措施,希望對醫護工作有所幫助,如何進一步提高心血管病人的護理水平,還需要我們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 馬萍,蔡榮,曼地努爾,塔吉古力.探析人性化服務在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07):136-136.
[2] 金蓉.探討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優質護理服務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3(03):716-717.
關鍵詞: 顱腦損傷;老年;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是腦外科常見急診,其病死率和致殘率較高。而老年人因自身的生理特點,加上合并損傷多,腦損傷嚴重,傷后昏迷時間長,因此傷后并發癥發生率高。我科自2002年2月~2004年9月共收治重型顱腦損傷老年人98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男57例,女41例。平均年齡68.2歲,其中60~70歲47例,71~80歲36例,81歲以上15例。
1.2 致傷原因 交通事故傷51例,摔傷29例,打擊傷13例,其他傷5例。
1.3傷情和臨床狀況 傷后至就診時間30min~4d,平均6.7h。入院時GCS評分3~5分30例,6~8分68例。
1.5 治療措施 手術治療66例(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非手術治療32例(采用脫水、激素、抗炎、營養神經等治療)。
1.6 治療結果及預后 治愈45例(45.9%),中殘29例(29.6%),重殘17例(17.4%),死亡7例(7.1%)。
2 護理
2.1 急性期:(1)由于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慢支等疾病,所以傷后的生命體征變化多較明顯,病情也較嚴重且代償能力差。因此要密切觀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體征、肢體活動情況,每15~30min觀察并記錄1次,發現異常及時報告及處理。老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易發生頻繁嘔吐,本組中惡心、嘔吐40例,因此要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必要時置口咽通氣道或氣管插管,吸氧3~5L/min,以改善腦缺氧,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對于需緊急手術者,要爭分奪秒,在30min內完成術前準備。(2)及時評估患者傷前原有的慢性疾病。本組病例中,既往有慢性病患者37例(38%),顱腦損傷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可加重原有疾病,如血壓升高、血糖升高,甚至誘發心律失常、心梗等。
2.2 做好專科護理:
2.2.1 顱內壓的觀察 動態監測顱內壓(ICP)和意識瞳孔變化,可早期發現遲發性顱內血腫和彌漫性腦水腫。
老年人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順應性降低,腦組織萎縮,蛛網膜下腔相對增寬,較易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1]。因此在密切觀察神志、瞳孔、血壓、脈搏的基礎上,采用動態監測ICP,有利于早期發現病情變化。若術后病情加重或ICP進行性增高,需及時進行CT檢查。本組有11例病人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經及時發現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關鍵詞】急性腎衰竭;腦梗死;搶救;護理
我科于2008年12月28日收治了一名急性腎衰竭的患者,2009年1月30日患者并發腦梗死,出現昏迷,經過積極的搶救和精心的護理,病情好轉,現將搶救過程和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病例資料
患者,女,18歲,主因全身水腫1年2個月,加重并尿少20余天,于2008年12月28日2:00急診入院。入院查體體溫36.4℃,脈搏102次/min,呼吸14次/min,血壓20.0/13.3 kPa。貧血貌,面部水腫,咽充血,雙肺聽診呼吸音粗,可聞及干性及濕 音。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56 g/L,紅細胞1.69×1012/L,白細胞14.9×109/L,血小板119×109/L,鉀6.59 mmol/L,鈉138.2 mmol/L,尿素氮55.8 mmol/L,肌酐
1 369 μmol/L,尿酸909 μmol/L。診斷:急性腎衰竭,高鉀血癥,代謝性酸中毒,肺部感染,貧血。給予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監測、吸氧、降壓、抗炎等對癥處理及血液透析治療。2009年1月30日8:10分患者出現頭痛、嘔吐、失明,繼而四肢輕微抽搐,短暫意識喪失,查血壓28.0/14.7 kPa,心率90次/min。給予氧氣吸入,硝普鈉溶液持續靜點,8:20分測血壓20.8/14.9 kPa,抽搐停止,頭痛減輕,視物模糊,能正確回答問題,隨即入本科人工腎室行血液透析,透析過程中一般狀況良好。13:30分透析結束,安全返回病房,測血壓25.9/13.6 kPa。13:40分患者再次出現全身抽搐,意識喪失,CT診斷為雙側枕葉梗死。醫囑給予地西泮注射液靜點,甘油果糖及奧扎格雷鈉靜點,硝普鈉持續靜點,并連續床旁血濾治療。2月1日15:40分患者意識清醒,能夠正確回答問題,視力恢復,血壓得到有效控制,腎功能逐漸改善。
2護理措施
2.1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當患者出現抽搐、意識喪失等癥狀后,我們立即給予吸氧,床邊心電監護,迅速建立靜脈通路,每10 min監測并記錄1次血壓、脈搏、呼吸和血氧飽和度;根據血壓波動情況調節降壓藥物的滴速;根據呼吸頻率和血氧飽和度調節吸氧流量。抽搐時我們給予約束帶,放置牙墊,防止患者發生不必要的傷害。及時評估患者呼吸情況,痰鳴音重時,頭偏向一側,及時、定時吸痰,充分清除氣道分泌物。生命體征平穩后,每30 min監測并記錄1次,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口唇、呼吸和體溫的變化,備好搶救設備,如發現呼吸急促、血壓持續下降、脈搏細弱、心律失常等癥狀,立即報告醫生,做好搶救準備。
2.2保持液路通暢 ,注意用藥的觀察患者在抽搐時要保護好液路,最好用靜脈留置針,選擇粗直的血管,不要選擇關節及其他不易固定的部位。
搶救病人時經常聯合運用多種藥物,要注意藥物的用法、副作用與配伍禁忌,如地西泮注射液可與5%或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靜脈滴注,常產生渾濁甚至白色或淡黃色片狀懸浮物。我們查閱了相關資料,認識到這種現象是藥物濃度過高產生的不溶現象,所以每10 mg地西泮加入不少于40 mL的液體,加液應緩慢,并邊加邊搖勻,使之迅速分散,避免地西泮注射液在輸液中局部濃度過高而產生沉淀。
硝普鈉溶液靜脈滴注不可與其他藥物配伍,滴注宜避光,配制后4 h內使用,溶液變色應立即停用。靜滴時要使用輸液泵控制滴速。此藥最主要的并發癥是低血壓,所以要監測血壓的變化,根據血壓調節滴速。當口服降壓藥時要減少入液量,以防血壓過低。
2.3床旁血透析的護理患者在血濾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血壓的觀察,減少硝普鈉溶液滴數,觀察透析部位敷料包扎、固定的情況,有沒有出血和血腫以及血濾機運轉情況。
2.4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準確記錄超濾液量和每日入液量、排泄量。每日入量≤前一天尿量+腎外丟失量(嘔吐、大便、引流等)+500 mL(不顯性失水)。
2.5心理護理對患者及家屬我們進行心理上的安撫,當患者意識清醒時,對自己突然的病情變化產生了恐懼、焦慮的心理,我們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接觸,隨時交流溝通,耐心講解有關病情變化,以穩定患者的情緒,使其充分信任醫護人員,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患者躁動時運用約束帶,向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得到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同時在生活上給予周密的照顧,使他們感到家的溫暖。關心體貼患者,增強了病人及家屬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處于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促進了病人的早日康復。
3體會
1一般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56~82歲老年冠心病資料完整患者6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69歲,根據臨床類型分為: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心絞痛型[1]。臨床表現有心肌梗死先兆癥狀的48例占75%;有疼痛癥狀44例,占70%;有并發癥14例。多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
2嚴密觀察病情
2.1心肌梗死先兆癥狀觀察:國內資料介紹,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前有先兆癥狀者比一般成人少[1]。但在我院64例老年冠心病人中有先兆癥狀者占75%。主要先兆表現為周身乏力、胸悶,活動時心悸、氣短、煩躁、心絞痛等癥狀,疼痛時有惡心、嘔吐、大汗、心動過緩或伴有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壓大幅度波動,心電圖S-T段改變,T波倒置或增高,均應警惕近期發生心肌梗死的可能。發現先兆癥狀應及時處理,避免發生嚴重的后果。
2.2疼痛:一般認為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特點:早期缺乏疼痛癥狀或疼痛表現不明顯,疼痛部位不典型,以無痛性較多,根據我院64例患者資料統計看,有疼痛癥狀者占30%,并不少見,其中6例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余者均為心前區疼痛或胸骨后痛。
2.3心律失常: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發生率較高,因此死亡率也較高,我院64例患者中并發心律失常者占50.5%,心律失常多發生在起病后1~2周內,以24小時內最多見,可伴有乏力、頭暈、昏厥等癥狀。根據特點和表現應嚴密觀察,及時處理,以防猝死。
2.4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幾天內發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轉階段出現,為梗死后心肌收縮力顯著減弱或不協調所致[2]。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紫紺、煩躁癥狀,嚴重者可發生肺水腫,進一步出現右心衰竭,頸靜脈怒張、尿少、浮腫、肝大。
2.5休克:老年人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嚴重,即便梗死面積不超過40%也易引起休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多出現在發病后的早期,臨床表現為血壓降低、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而快、大汗淋漓、尿少、神志遲鈍,甚至昏厥。在我院64例患者中,有4例并發休克,經搶救無效死亡,休克是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致命并發癥。
及時準確的病情觀察和心電監護使許多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得以及時治療和有效護理。
3康復護理
3.1急性期護理要點。
3.1.1休息:急性期應以治療和臥床休息為主,保持患者情緒穩定,處于安靜狀態。發病一周內嚴格限制一切主動活動。在我院收治的病人中,有些老年病人因為床上翻身或用力大便而發生意外。發病后第2~3周,可使病人逐步坐起,床上活動。發病第4周,幫助病人逐步離床站立和在室內逐步走動。目前雖多數主張早期離床活動,但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病情較重,并發癥多,故休息時間與病情變化就應有所延長,一般無并發癥者第二周后期可離床活動。
3.1.2吸氧:氧療可改善低氧血癥,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復。確保有效的吸氧是急性期康復的重要環節,患者在急性期3~5天應給持續高流量吸氧3L/分~5L/分,病情穩定后改為間斷吸氧1L/分~2L/分,以后逐漸改為必要時吸氧。由于老年人多有高血壓、動脈硬化、鼻粘膜脆弱等特點,我院多采用鼻塞法吸氧。病人容易接受并無多大痛苦。
3.1.3飲食及大便護理:飲食應以高熱量、富含纖維素、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的低鹽、低脂,飲食不宜過飽,少量多餐,因過飽會使血流大量集中于胃腸道,導致心臟和大腦的血液減少,心肌缺血、缺氧而加重心臟衰竭。老年病人的飲食和營養是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與此同時應注意大便的護理,因患者臥床休息時消化功能減低或使用止痛劑如嗎啡、杜冷丁等藥物后胃腸蠕動減慢,引起便秘,用力大便可增加心臟負擔而誘發心律失常,因此保持老年冠心病心梗病人的大便通暢是很重要的康復措施。我們接收老年心肌梗死病人住院后,常規每晚睡前服液體石臘或蕃瀉葉代茶飲,排便時可給患者加大吸氧,必要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避免了因用力大便而致的心臟驟停或嚴重心律失常。
4康復措施
4.1心理康復:目前國內一些心身疾病專家認為陣發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常有焦慮,當這些患者的情緒障礙消失后,心律失常會減輕甚至消失[1]。因此消除患者的情緒障礙往往是康復的關鍵。老年患者情緒不穩定,主要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因素,長期給病人帶來痛苦和折磨,造成生活上的困難,經濟上的拮據,以及生活范圍縮小,導致個性變異,多悲觀恐懼,認為治療無價值和孤獨感或情感幼稚等,對痊愈信心不足。因此心理康復是關系到預后成敗的關鍵。我們將心理康復貫穿于整個康復護理過程,首先與患者多交談,了解心理狀態,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動,采取不同的康復措施。對安靜、情緒穩定的患者,多從冠心病易患因素及康復意義等方面進行開導,積極配合康復計劃;對情緒急燥、波動較大的患者,我們著重從心理上給予安慰,講解情緒因素與冠心病的關系及不良情緒刺激對預后的影響,使患者能夠順利通過康復的心理難關,以樂觀健康的心理對待疾病,增強信心,積極配合并實施康復計劃。
4.2功能與生活康復:老年人隨著組織器官的衰竭,機體免疫力下降,活動量減少,臨床主訴也少,并發癥多,康復緩慢。我們應以“循序漸進”的原則,講清早期活動的必要性和不活動的危害性,減少臥床休息時間,指導病人適度運動,嚴格遵循制訂的康復程序。在活動前先向患者及家屬講清注意事項,必要時吸氧15~30分鐘后由護士在場指導,并在心電監護下分別記錄活動前后的心率,注意血壓變化。如活動后心率明顯增快,呼吸困難,血壓升高,提示有可能活動量過大,應減少下次運動量,以確保安全。
4.3出院家庭康復指導。
4.3.1護士與病人交談:有些病人總覺得在醫院安全,出院便失去安全感。對這類病人根據恢復情況,做好出院指導,使病人放心出院。告訴病人出院后繼續有計劃的康復活動,可根據自我感覺增減活動量,隨身攜帶治冠心病的急救藥物,定期回院復查。
CT定位微創錐顱血腫引流術治療重癥高血壓腦出血96例臨床觀察 張聚斕,王懷敏,張青
二例肺栓塞誤診分析 楊文生,張帆
腦白質疏松癥對老年腦梗塞后癲癇的影響 李慶華,唐靜怡,歐陽文,王成章
氣管外科手術前后護理 王國香,縱魯沙
腦梗塞致偏側舞蹈癥(附20例分析) 李玉旺,劉舒潔
心肌炎后遺癥患者情緒狀態及護理對策 劉長茹
經動脈內超選擇化療腦膠質瘤并發癥探討 胡曉林,繆仲榮
靜滴氨茶堿注射液致過敏反應一例 武紅玖
神明口服液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對照研究 王長垠,濮孟久,程燕玲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經病28例臨床分析 石國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對比分析 吳喆輝,高永斌,楊青平
尿潴留致左患肢腫脹一例的護理體會 王香玲,劉彤
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期加強短期靜脈營養支持的臨床體會 潘湦
肺心病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153例臨床分析 唐咪
重型顱腦損傷合并二次腦損傷致瞳孔散大16小時搶救成功一例報告 許剛柱
云南燈盞花治療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療效觀察 李慧,鄧瑞鋒,王曙光,楊紅海,彭玲,劉富深,劉海淑
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搶救危重癥哮喘 李曉楠,張勁農,金陽,李一鳴
頭孢唑林鈉過敏致喉頭水腫一例 王婷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防治 姜超玲,姜超美,崔洪香,畢洪英
預激綜合征并發房顫的急診治療 劉勇
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 胡奎明
低血鉀所致低鉀性心肌炎一例報告 左兆凱,劉芳,孫一榮
心肌細胞離子通道的研究進展 張晶,李廣平
重型顱腦外傷病人的呼吸道護理 高岸英,王宗蘭
心電圖、心肌酶結合診斷急性心梗72例分析 楊曉榮,李志國,孫桂蘭
偏身舞蹈癥為主要表現的腦卒中九例報道 周秀成,韓書霞
癲癇病人的SPECT腦血流顯像和CT、EEG比較 張敦濤,徐惠芹,何明厚
妊娠35周突發昏迷 曹坤躍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臨床分析 李維民,戈改真
烏拉地爾治療高血壓急癥的觀察 梁慧,楊煥芝,鞏成翠
地高辛加美托樂爾治療充血性心衰伴快心室率房顫 趙風雷,孟麗
大劑量青霉素引起精神障礙一例報告 石常英
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臨床特點分析 張蘭,張躍林
靜滴多巴胺、硝酸甘油治療心衰的護理 郭佳美
細胞因子在肺纖維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對治療方法的啟迪 邵長周,陳小東,蔡映云
頭皮針塑料管折斷的處理方法 邱玉健,李霞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基因研究及治療進展 唐宇平
腦梗死早期治療的研究進展 滕愛華,劉承軍
血漿D-二聚體測定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 侯振江,張宗英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治療措施 王學勇
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精神障礙12例護理體會 李彩霞,孫清榮,路學玲
老年病人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及護理配合 趙小蘭
胺碘酮對心室復極波形態影響的臨床意義 馬其民,孫惠萍,Ma Qimin,Sun Huiping
孤立性心肌橋所致心絞痛(附11例報告) 鄭國平,秦明照
異舒吉、肝素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療效觀察 吳玉鴻,張驥,劉常海
急性心肌梗死35例誤診原因分析 唐立真
辛伐他丁肌病二例報告 李茂亭,馬娜,李曉麗
地高辛與美托洛爾合用治療快速心房顫動的臨床療效 吳新華,焦建玲,施榮杰
載脂蛋白B對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影響 楊芳
表現為3相和4相傳導阻滯的預激綜合征一例 黃雄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致顱內出血的臨床分析 張秀云,梁俊玲,李丙華,劉美麗
氟桂利嗪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TCD改變 唐修明
降纖酶治療急性腦梗塞對血漿纖溶活性和GMP-140臨床觀察 王紅燕,李志梅,潘殿卿,高松,張寶平
大面積腦梗死38例臨床分析 邊俊蘭
老年人肺部感染的血培養和痰培養分析 蔡廣,梁海波
周期性癱瘓致血清酶升高1例 劉淑平,于梅
呼吸道念珠菌感染28例臨床分析 鄧述愷,丁翠敏,孫志學
開胸手術病人圍手術期的呼吸道管理 王福恩,孫淑嫻
腦血管病康復期患者自我護理的指導與訓練 崔欣,馬繼紅,歐陽荔莎
惡性胸腔積液與結核性胸腔積液的鑒別(附胸腔積液272例臨床分析) 弭慶勝,翟云青,周登河
小兒心內直視術后的觀察與護理 朱宗靜,劉家英
肱動脈血管超聲評價卡托普利對硝酸酯類耐藥性的影響 許衛國,許賢德,宋少光
病毒性心肌炎48例臨床分析 張濤
小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療效觀察 趙風雷,曾蜀,呂剛志
雙房同步起搏治療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王振東,郭濤,王松麗
蛛網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2例報告 劉金閣,王曉鵬
高血壓病24小時平均脈壓與血漿內皮素、一氧化氮關系的探討 鄧輝勝,呂麟亞,江鳳,李家富,羅興林,薛莉
機械通氣對心源性肺水腫的救護 張式福,張永勝
中藥丹參制劑提取新工藝的研究 王介明,周宇,李洪,張倩
封堵治療先心病房間隔缺損二例 沐賢友,毛繼康,汪明慧
文化程度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質量影響 李曉南
1998年河北正定心血管病監測區居民血脂水平分析 呂建波,陳明,趙旭紅,楊華英,高峰
射頻消融慢徑致房室傳導阻滯的臨床分析 劉西平,郝星,羅為民,商黔惠,石蓓
最新ACC及AHA關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治療指南的要點 羅雪琚
顱內感染者腦膜刺激征陰性的臨床分析 馮為菊
嬰兒蒙被綜合征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搶救(附15例報告) 張莉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分析 劉書屏
特發性肺大泡綜合征的影像診斷 孫國超,劉宏霞,張海靜,劉愛軍
頸總動脈注射癱康液治療腔隙性腦梗死45例 蘇永巧
心臟復蘇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治療26例 毛繼康,任愛勤
肺阻抗血流圖對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的診斷價值 楊林瀛,張慶,龐桂芬,劉玉清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原因分析與護理 縱魯沙,尹建禎,劉滿林
降纖酶胸腔注射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的療效觀察 孫鳳春,王元文
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家庭護理體會 劉淑芳
卡托普利、生脈注射液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左心功能不全28例觀察 白科易,段玉軍
健康教育在腦血管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體會 馬巍,劉建輝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M1的臨床分析(附125例) 牛秀茹,張麗娟,董淑芬
健康教育對提高哮喘病人疾病認知與自控水平的研究 劉希華,周乃娥
β受體阻滯劑在治療充血性心衰中的應用進展 歐陽文,劉藝,劉滔
低血糖致心肌酶升高一例 鄧瑞鋒,彭玲,劉副深
阿伐他汀的非調脂作用 侯瑞田,金鳳表,蔣寶琦,吳彥
氨茶堿治療小兒喘息臨床體會 李愛華,王英杰
某些心血管病藥物的矛盾作用 郭業峰,韓芬
成年羊急性低氧血癥情況下吸入低劑量一氧化碳會降低肺血管阻力 苑永賢
老年心力衰竭并發多器官衰竭的護理對策 宗愛華
心臟介入術后護理管理 張家鳳
顱腦損傷后高糖血癥的臨床觀察與護理 高振英,王國燕,谷瑞金
心衰病人靜脈滴入硝普鈉的護理要點 劉保玲
美絡寧治療腦血栓形成30例療效觀察 劉媛媛,姜曉莉
與動脈穿刺有關的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防治體會 高霞
顱腦損傷患者并發急性腮腺炎二例報告 許剛柱,楊宏林
腦活素治療急性腦梗塞療效觀察 付艷霞,周慶茹,田杰
腦復活因子穴位注射治療腦梗塞的方法及體會 宋月然,付艷霞,史欣
急診PTCA治療AMI再梗二例、死亡一例 劉玉玲,矯吉山
小面積心肌梗死后左室擴大、射血分數下降的原因初探 薛錦彤,尹曉雋
倍他樂克治療擴張型心肌病56例療效觀察 史雷忠,吳正平
二尖瓣球囊擴張術后二尖瓣收縮期雜音完全消失一例 王俊嶺,沐賢友,曹雪濱
異丙腎上腺素誘發非陣發界性心動過速的臨床觀察 李宜富,石丹,楊鵬生,陳永久,董少紅,麥愛歡,張杏
早期留置鼻胃管在預防和治療顱腦外傷后應激性潰瘍中作用 楊豐忠,趙掌團
心包炎心電圖誤診原因分析 袁美中
經皮球囊二尖瓣成形術并發癥的防治 劉西平,石蓓,黃祖敏,郝星,羅為民
降壓試驗與二次中風的預防 羅雪琚
養心氏片劑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觀察 褚慶霞,王德勛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大便秘結的護理 劉保玲
腰大池持續引流治療難愈性顱底骨折腦脊液漏的臨床分析 翟秀云,李書清,魯秀國
VDD起搏病人發生心房撲動后出現的起搏器介導性心動過速一例 俞杉,陳啟旸,葉永茂,孟憲紅
胰島素抵抗與糖尿病并發腦梗塞關系探討 張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非陣發性頑固性室速靜脈注射異搏定搶救成功一例 沐賢友,毛繼康,黃雄
頑固性高血壓85例原因分析 吳新華,趙雪燕,劉正興
腦干梗死并消化道出血的治療體會 董娜
原發性高血壓病左室肥厚與血壓變異性及血壓晝夜節律的關系 龍佑玲,蘇勇,李志勤,徐凡,戴靜
血管內皮功能失調的評價與治療 原巧靈,叢洪良
體外循環術后腦損害的原因及預防 張海生,柏焰,于晉建
度冷丁致過敏一例 吳會娥
肺動脈高壓的發病機制探討 任紅英,趙春華
老年人醫院獲得性真菌性肺炎20例 丁秀婷,劉五一
急性冠脈綜合征后血栓形成前狀態的治療 垢建華,汪明慧
冠心病介入診療術的術中監護與護理 麥愛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護理 張慧
Amplatzer封堵器治療房間隔缺損的護理體會 龐艷梅
腫瘤性心包積液置入引流導管的護理體會 譚倩
微量泵靜推硝普鈉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的觀察及護理 閆清華,王風云,陳立,徐玉鵬,張青艷
優維顯造影劑在心導管檢查及介入治療應用中的護理 湯蓉,張金莉,白向榮,王新麗
Ⅱ型呼吸衰竭合并低滲性腦病的觀察及護理 鄭培玉,李寶玲
關鍵詞:心血管事件;護理;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265-01 心血管事件是指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臨件。主要包括:心源性猝死、心絞痛、急性心梗、心衰、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腦血管意外等。
1 臨床資料我們記錄了28例搶救病例進行分析。發現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時間在17:00-8:00較為集中。中夜班發生心血管事件人數明顯多于白班。患者年齡25-50歲占16%、51-61歲占15%、61-67占23%、70-79歲占42.3%、大于80歲占3.7%。
2 預防措施
2.1 對新入院的患者登記詳細資料。包括年齡、住址、身份。將易發人群設置在監護室或方便搶救的病房,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現問題,立即將搶救設備處于備用狀態、及時、快速的投入搶救中去,挽救病人的生命。
2.2 減少探視人員,保證病人有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讓心肌得到充分休息、減少不必要的不良刺激。因為長時間的談話給病人帶來疲勞。大的情緒波動會產生猝死,從而發生意外。
2.3 提高搶救質量
2.3.1 加強中夜班的護士力量,重在加強巡視。尤其在17:00-8:00.做到早發現,早預防。病人夜間睡眠時會有一系列植物神經功能改變,夜間副交感神經興奮,大腦皮層呼吸中樞調節功能下降,低氧可以引起兒茶酚胺,腎素血管緊張素內皮素增加,使小血管收縮,加重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同時夜間睡眠時人體血液循環減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增加了突發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
2.3.2 成立急救護理小組,參與危急重癥患者搶救,確保搶救工作進行,提高搶救質量。急救成功的首要條件是及早搶救,當病情突然發生變化時,業務熟練的護士和醫生的協作是搶救成功的基礎。護理技術操作的熟練程度操作方法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搶救治療的效果。由組長統一指揮參與搶救的護士,搶救工作組織嚴密,井然有序,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盡其職。最大限度地杜絕忙亂,填補漏洞。醫護之間,護士之間緊密配合確保了搶救工作順利進行,提高搶救質量。
2.3.3 設立急救護理小組參與搶救確保護理安全。減少護患糾紛及投訴。急救護理小組可協助值班護士搶救,減輕工作量,能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及時進行護理告知。調動患者及家屬配合搶救的積極性。及對護囑及醫囑的依從性,保護搶救工作順利進行,提高搶救的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率,從而減少護患糾紛,護理文件具有法律效應。在處理醫護糾紛時,重癥護理記錄是關鍵的證據之一。小組成員監督,加強值班護士對護理記錄的書寫。保證及時、真實、準確、完整地記錄。從而減少糾紛隱患。
2.3.4 加強低護齡護士的急救知識培訓,充分發揮中級職稱護士的指導作用。
護師、主管護師護齡相對較高急救經驗較豐富,知識水平較高。且中級職稱護士較高級職稱護士參與臨床工作多。參加實際搶救任務多,經驗豐富。醫院充分發揮中級職稱護士此方面的優勢,多在操作技術和臨床經驗上指導年輕護士。從調查可以看出。驗和院內活動,缺乏系統的崗位培訓,甚至有人純粹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學的知識。不利于護士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必須采取多種形成的崗位培訓。盡量縮短每個護士的成熟期。從全面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每季度進行專科知識考試,對考試不合格的護士重點培訓直至合格為止,科室不定時進行突發事件搶救演練,各就各位,有條不紊,調高護士的應急能力,漸漸的將年資輕的護士培養成久經沙場的老將。
2.3.5 解決護士在操作技能和急救知識中的薄弱環節。 心肺復蘇、除顫器使用、吸痰是急救中常見的護理操作,但是,掌握的程度不一,如果不采用及時有效的搶救措施很容易導致嚴重后果。科室通過觀看錄像,CAI課件,操作比賽及操作能手講課,并通過在模型上的反復練習及考核等形式,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為搶救爭取時機。目前護士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大多來自工作經驗和院內活動,缺乏系統的崗位培訓,甚至有人純粹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學的知識。不利于護士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必須采取多種形成的崗位培訓。盡量縮短每個護士的成熟期。從而全面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
2.3.6 建立護師俱樂部,以護士俱樂部為載體,護士之間增進交流,是護士在團體交流中找到歸屬感和社會支持降低壓力感。護士心理調節情緒換位思考等方面對護士情緒與護理質量進行探討,使護士在護患關系中。
3 加強責任心
建立時間就是心臟的理念。工作中嚴謹細微,勤快敏捷,護士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對患者病情的動態變化進行科學嚴密的觀察、判斷,在執行各類治療護理任務時要頭腦清醒的分出輕重緩急,遇事反應靈敏,動作迅速,按計劃進行準確無誤。
4 護士人文關懷
緊張的工作環境會帶來護士的情緒反應,建立護士俱樂部,以護士俱樂部為載體護士之間增進交流,使護士在團體交流中找到歸屬感和社會支持,降低壓力感。從而正確對待工作上的矛盾與壓力,提高工作質量。
5 小結
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有效的減少了惡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帶給病人生命的延續。
參考文獻
[1] 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227-230.
【關鍵詞】心血管病臨床診治
【中圖分類號】R2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3-0-01
隨著老齡化不斷增長,老年性疾病越來越多,并且常見于體內各器官,其基本病理改變為動脈粥樣硬化及細胞本身的各階段退行性病變。心血管系統的老年性改變為全身老年性改變的主要根源,其間存在著互相助長的關系。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全面了解熟悉老年心血管病特點,對提高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現將個人所得簡單介紹如下。
1 心血管系統的老年性改變
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統的改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周圍血管阻力增加。(2)心室順應性減弱。(3)心臟瓣膜鈣化。雖然近20年來由于阿斯匹林等使用以及中草藥制劑在改善微循環方面帶來很大的治療效果,血粘情況有所改善,但總體來講諸多老年病仍有增無減。
2 老年患者常常多種疾病并存
老年人的發病特點之一是多種疾病同時存在。如果全身情況尚可、平時注重保健的則能處于代償或相對穩定狀態,對目前健康尚未構成威脅。一旦傷風感冒發熱或其他情況發病,則心血管疾病隨即發病,互相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糖尿病、肺部疾病、高脂血證等多種疾病并存時,心血管系統的退變明顯加重,而且臨床表現復雜,給診治帶來一定難度。
合并存在其他慢性疾病,除主要的心、肺、腦疾病以外,常合并肝、腎功能減退、消化道疾病、青光眼、白內障、前列腺增生等給治療帶來很大麻煩,嚴重影響預后。
3 心臟疾病種類很多,臨床分類至關重要
對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病因,大多數醫生在診治過程中,首先會考慮冠心病,但必須指出的是老年心臟病并非都是冠心病,而且老年也可患年輕人的常見病,甚至患一些罕見病,在治療過程中很難得到早期診斷。雖然近年來隨著醫療條件的逐步改善,借助現代診療手段,大大提高了診治能力,但早期的一些癥狀往往容易被忽視,以致延誤治療。
4 全面掌握心血管病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特點
與青年人相比較老年人具有患病病程長,發病緩慢,易隱匿,臨床表現不典型等諸多特點。尤其有較多的無痛性心肌缺血,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也顯然較年輕人多。特別是伴有糖尿病者并發無痛性心梗,更是屢見不鮮,容易因延誤診斷而喪失最佳治療時機。
在患者住院期間如果醫護人員警惕性不高,對于一些早期癥狀沒及時發現,病情突變時來不及搶救,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那將導致更大麻煩,甚至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
5 老年人多種疾病恢復過程緩慢
老年人發生急性病變后,受損組織的修復及器官功能恢復過程較年輕人緩慢是普遍規律。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血管基礎情況較差,心梗后功能恢復常不理想。泵衰竭較多見,中、遠期預后較差。如果情況不佳、消化不良、食欲減退、排痰排便不暢及肺炎、靜脈血栓、肺栓塞等,這些附加情況和并發癥常使病情進一步惡化。另外肺部感染使血氧分壓更加降低。全身失水缺氧加重、痰血瘀阻常常發生肺栓塞甚至成為猝死誘因等等。
6 老年人用藥必須十分謹慎
據資料統計:40歲前后的年輕人器官功能為100%,60歲時為70%,90歲時器官功能僅余40%,隨著年齡增長器官功能開始急劇下降,這個基本情況有助于理解老年人的藥代動力學特點。由于用藥種類和劑量上的受限,對老年患者應強調綜合調理,包括飲食、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導護理,都顯得十分重要。有的患者全身有7-8種病,有的醫生甚至會開10余種藥,也不考慮老年人吸收和排泄情況,那是危險的。急則治標,慢則治本。
7 老年人心血管病總體預后較差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預后較差。以急性心梗的住院情況來看,60歲以下的為8%,60-69歲約14%,70-79歲約18%,80-89歲約占40%,90歲以上的有70%左右。所以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對于70歲以上的老年新入院患者即使不是心梗入院,有的慢支感染肺氣腫,或其他原因急診入院,我們也通常會急查心梗三聯,近年來陽性比例高達35%左右,所以我們對老年病分析診治要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分析原因:有以下情況值得我們臨床工作者高度重視。
(1)隨著年齡增高而預期壽命減低。(2)體內各主要器官功能減退,并存多種疾病。(3)臨床表現不典型,比如有些肺炎根本不發熱,而且血象也不高,中性細胞和白細胞經常正常,再則就診較晚。(4)再梗及多次心梗病例較多,有并發癥者多。臨床所見直接死因中,除心律失常及泵衰竭外,感染、糖代謝紊亂、腎功能衰竭、腦血管意外等也較多見。因此,要求我們在醫療工作及臨床診治中不可單純著眼于心血管病,必須具有更廣泛的知識技能,采取多方面的防范措施,才能及時察覺患者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并給予恰當的處理。
尤其當前醫患關系相對緊張的情況下,我們醫務人員必須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同時也應具備防范意識,有些重大疾病應該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防患于未然,互相理解才能和諧社會,強國富民。
腦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動脈阻塞后出現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破壞,可伴發出血。發病機制為血栓形成或栓塞,癥狀的性質因病變累及的血管不同而異。
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至6月收治的患者98例均為腦梗入我院患者,其中男60例,女42例;年齡最大87歲,最小35歲,入院時意識障礙11例,一側肢體偏癱69例,失語13例,吞咽困難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CT掃描證實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急性腦梗塞診斷標準。
2 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急性腦梗塞起病急,多在無其他前驅癥狀時發生。大多數患者常在安靜休息時發病,或在睡眠中發生,過后或次晨被發現不能說話、一側肢體癱瘓或失語等。患者和家屬都很難接受眼前的現實,患者發生偏癱后會出現急躁、悲觀情緒,突然失語或言語不清者往往有焦慮心理,表現為不思飲食、失眠、便秘等。特別是吞咽功能喪失者,更感到恐懼和失望。針對家屬及患者的這種心理狀態,在安慰家屬及患者的時候,特別讓家屬與患者認識到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家屬及患者介紹急性腦梗塞的臨床、病程、時間及預后。其次,向患者說明起病14天內是疾病關鍵期,多數典型病例在1~3天內腦水腫達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發展,也可能向壞的方面發展,還有可能有繼續發生梗塞的可能,讓家屬和患者對什么是腦梗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再次,作為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病人,開導病人,對失語或言語不清者讓其將需求用文字書寫進行交流;對梗塞較重出現意識障礙、偏癱等癥狀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應允許其親屬陪護。使患者感到親情的溫暖,消除恐懼和焦慮心理,鼓勵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緒,愉快地接受治療。
2.2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因急性腦梗塞患者病情多數危重,應密切觀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壓、脈搏及體溫的變化,如發現患者一側瞳孔散大或伴有劇烈頭痛、嘔吐等癥狀時,應考慮有腦疝發生的可能。一旦出現腦疝應立即給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靜脈輸入,要求在30min內輸完。并給予心電監護進行24h連續心電、血壓、血氧監測。如果患者再次出現偏癱或原有癥狀加重等,應考慮是否為梗塞灶擴大或出現新的梗塞,所以必須加強監護,經常巡視病房,及時報告醫師,并做好應急措施。
2.3預防并發癥護理
2.3.1預防肺部感染
急性腦梗塞大多數發生在老年人,老年患者由于年老體弱,大多有呼吸道功能減弱,尤其是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滯留,肺部易發生感染。一旦發生感染后,肺部痰液就增多。對神志清醒者,應鼓勵他們在分泌物多時,先深吸一口氣,然后用力咳嗽,盡量把痰咳出。注意使用多功能搖床,在病情許可時取半坐臥位。對昏迷患者,應將其頭偏向一側,及時吸痰,防止痰液、嘔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墜積性肺炎。吸痰時所用的吸痰管及無菌液要保持無菌。動作應輕柔、無創、敏捷,每次吸痰過程時間應
2.3.2預防泌尿系感染
對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導尿管,留置尿管期間,每日2次進行膀胱沖洗。每日更換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會陰,按時留尿送檢,警惕泌尿系感染。
2.3.3預防便秘發生
急性腦梗塞患者由于需長期臥床,胃腸蠕動減慢,很容易發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可以使顱內壓升高,進一步使病情加重。在以往的病例中,入院7天后,大部分患者就出現便秘。因此要及早預防,首先讓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訓練在床上排便,要為患者營造一個排便的環境,注意用屏風遮擋,并教會患者如何用力。平時還要教會患者按結腸蠕動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進腸蠕動。飲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對于極少數便秘者及時給予口服緩瀉藥,必要時灌腸,灌腸壓力要低,而且不宜>600ml,以免加重病情。
2.3.4預防壓瘡發生
首先,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平整、無渣屑,每1~2h為患者翻身1次。對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可使用氣墊床及翻身床,局部墊軟枕,溫水擦洗身體,保持皮膚干凈,同時也促進血液循環。其次,向患者及家屬宣教翻身、扣背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屬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自我護理。
2.4 加強肢體和語言的功能鍛煉
肢體運動和語言功能的恢復是康復的重點,康復的目標是最終使患者恢復行走和語言清晰,把殘疾減輕到最低限度。首先對患者進行肌力的評估,然后和家屬一起制定鍛煉計劃,具體做法是:語言障礙者聽錄音,從簡單發音、單詞、短語開始,反復訓練到說繞口令,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預防肢體功能礙障的發生:每3h做1次肢體被動運動和按摩,每次30min,幫助患者做關節伸展、內旋、外展等活動,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并將肢體保持在功能位置。其次練習翻身,促進肌力恢復。隨著患者病情好轉,能坐穩后要及時進行站立的行走鍛煉:指導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時由慢到快,循序漸進。
2.5做好飲食及出院指導
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導,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腦梗塞的根本原因,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力勸患者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平時起居要有規律,克服不良嗜好。飲食宜低鹽、低膽固醇、低脂肪飲食,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避免暴飲暴食。適當體力勞動,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良好情緒。另外要按時用藥,繼續堅持功能鍛煉。患者出院后進行一段時間的跟蹤指導和隨訪,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姚景鵬.內科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06.
關鍵字:急診護士;工作場所暴力;防護對策
醫院工作場所暴力是指衛生人員在其工作場所所受到辱罵、威脅和攻擊,從而造成對其安全、幸福和健康的明確的或含蓄的挑戰。醫院工作場所暴力已經成為威脅醫務工作者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衛生問題[1],急診作為醫院的窗口單位,急診護士成為遭受工作場所暴力的高危人群[2]。本文對我科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進行原因分析和總結,并制定有效的防護對策。現總結如下:
1 原因分析
1.1就診環境因素
1.1.1就診區域和觀察區通道相通,進出人員多而雜,導致環境嘈雜,造成工作人員和患者容易激動。
1.1.2路標不清晰,導致問路人員太多,造成干擾分診護士正常工作。
1.2護士因素
1.2.1主動服務意識欠缺:急診就診患者數量多,急、危、重癥搶救多,致使護士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身心疲憊得不到緩解,導致工作效率降低,主動服務意識減弱。為患者治療護理過程中,解釋工作不到位,不注意說話方式,態度生硬,造成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不理解。
1.2.2護理人力資源流失:長期緊張而繁重的護理工作,頻繁的重復性夜班,使少數護士產生厭煩心理,技術熟練的護士流失嚴重。新入職的低年資護士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不扎實,溝通能力欠缺,造成患者和家屬的不信任。
1.2.3溝通能力不足:有調查顯示,急診工作暴力在工齡少于1年或1-4年護士的發生率最高,分別為72.9%和70.5%[3]。此階段的護士因社會和臨床經驗少,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能力不足。
1.2.4缺乏有關暴力防范的培訓:護士在學校甚至崗前培訓時,沒有接受過在工作中如何防范暴力和保護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面對暴力傷害和威脅時缺乏應對技巧和策略。
1.3患者和家屬因素
1.3.1特殊心理:急診患者或家屬對突發疾病或創傷意外沒有心理準備,都認為自己或自己家人的病情最重,期望立即得到醫生、護士的關注,積極地進行治療護理工作。但急診護理工作有搶救”的輕重緩急之分,不能滿足一些輕類患者立刻診治的要求,造成護理人員和患者產生對抗情緒。
1.3.2患者及家屬對醫療工作期望值過高:隨著社會上保護消費者權益活動的普遍開展,使患者在認識上牢固樹立了“病人是上帝”、“花錢買服務”的思想偏差,當治療護理效果不佳時,就會對引發不良情緒。
1.3.3經濟文化背景差異:患者和家屬受經濟壓力、病情嚴重或疼痛等影響,易產生消極對抗情緒;某些患者受酒精、特殊藥物刺激,容易情緒激動,引發過激行為。
1.4輔助支持系統因素
后勤工友少,送標本和檢查不及時;保安不到位;檢驗報告不及時;急診收費等候時間長等等。
2 護理安全防范
2.1改善就診環境、簡化就診流程
2.1.1在候診大廳和就診區域安裝24小時閉路監控系統;加強就診區域和走廊的燈光照明。
2.1.2建立急診電子叫號系統,按輕、重、緩、急快速預檢分診,使患者有序就診。對急重患者立即送入搶救室,并通知醫生和搶救班護士作緊急處理,然后補辦掛號手續及費用。
2.1.3在就診區域入口處放置辦公桌,由后勤工友控制就診陪同人數,觀察區家屬憑探視證進入,減少無關人員進出,使急診室相對安靜。
2.1.4在候診大廳安裝電視機,使患者和家屬耐心等候。
2.1.5重新設計指示牌,使標識清晰,患者和家屬容易辨認;在候診大廳張貼醫院結構分布圖,在地面使用不同顏色路標標識急診患者常到區域(急診區、觀察區、輸液中心、藥房),減少問路人員對分診護士的干擾。
2.1.6在候診大廳增加化驗單自動打印機,使患者和家屬能隨時查詢化驗結果,減少不必要的詢問。
2.2提高護士綜合素質
2.2.1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加強自己的主動服務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護患溝通技巧,以嫻熟的護理技能和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努力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和診療環境,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2.2.2根據就診患者數量,及時調配急診護士人員數量,注重老、中、青護士的合理搭配。在工作高峰時間,增設輔助加強班護士,以緩解高強度工作壓力。
2.2.3加強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學習,規范護理操作流程,杜絕一切護理安全隱患,樹立保護患者就是保護自己的職業意識。
2.2.4組織學習暴力事件的相關培訓,請派出所民警傳授暴力事件的預防和應對技巧(包括警惕性、適當的防衛及如何脫離和回避等)[4],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和報告制度。在保證患者合法權益的同時,急診護士應該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正確行使醫院和自己的正當權利。
2.3加強患者和家屬的宣教和管理
2.3.1在候診大廳張貼急診就診流程,使患者和家屬消除不確定感,配合工作。
2.3.2利用時機,充分宣教:因急診護理工作繁忙,護士應該充分利用查房和操作的時機,主動與患者和家屬溝通,給予適時的關懷、同情、安慰和鼓勵,隨時隨地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疾病知識、用藥情況、注意事項等等,使患者和家屬有充分的知情權,能正確客觀地對待病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2.3.3危重患者讓醫生提前向家屬反復交待病情及風險,及時說明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使家屬做好心理準備。
2.3.4酒精中毒、藥物濫用的患者應放置搶救室治療,高度關注此類患者,積極聯系家屬,做好“三防”工作。
2.3.5關注家屬的情緒,發現不良情緒苗頭,及時告知護長做好溝通解釋工作,并重點交接班,提醒同事給予關注。
2.4強化輔助支持系統
2.4.1在工作高峰時間,電話聯系后勤主管調配工友,保證標本的及時送檢和患者入院、檢查的緊急處置。
2.4.2增設專門的急診保安人員,負責控制就診患者和陪同人數,維持診療秩序,保障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
2.4.3規范急診檢驗報告出示時間:血、尿、大便等常規檢驗報告半小時內;生化、肝功能、心梗組合、腦鈉素等檢驗報告1小時內。
2.4.4規范急診收費流程:正常上班時間,急診收費處只能接受急診患者的繳費;非正常上班時間,急診患者優先繳費。
3 小結
醫院場所暴力已成為一項全球性問題,作為高危科室的急診科,急診護士是暴力事件最直接的受害者之一。因此,如何維護醫護人員的工作安全,顯得尤為重要。急診護士應該通過不斷改善診療環境,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加強患者和家屬的宣教和管理,強化輔助支持系統等等一系列措施,正確應對各方面來臨的暴力威脅,學會自我調節壓力,以最佳的狀態面對工作和患者,預防和降低暴力事件的發生,將暴力傷害降至最低點。
參考文獻:
[1]謝巍,張大偉,謝晉宇.工作場所暴力問題的產生及預防[J];華東經濟管理,2005年08期.
[2]葛寶蘭,常娜,孫宏玉.急診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12A):313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