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風俗習慣的意義范文

風俗習慣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風俗習慣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風俗習慣的意義

第1篇:風俗習慣的意義范文

民族風俗是指一個民族在某一方面的獨特生活習性或社會習慣。而且能夠一直沿襲下去,雖然在沒襲過程中會發生不斷的變化與演變。所謂民族風俗。說個人,即是指一個人的性格;說族群,即是風俗,或民族或族群或集體的生活習慣。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由于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風俗習慣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民族風俗習慣;民族習慣法; 國家制定法

    在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基本原則出發,尊重各個民族的平等權利,不因為某些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而歧視或侮辱他們;民族風俗習慣的改革或保持,必須讓該民族的群眾去選擇,其他民族或個人不應強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為標準,去要求和衡量別的民族,更加不能以個人主觀的好惡去看待民族風俗習慣,去處理有關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

    一

、民族風俗習慣概述民族風俗習慣的基本含義,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風尚和習俗,是在各民族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客觀反映。在民族生存環境中,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社會政治、歷史發展等條件的不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民族風俗習慣。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民族長期傳承和廣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為民族的風俗習慣的行為方式必然相沿成習、代代相傳,必然為眾人所用而廣泛普及。

    只要民族風俗習慣形成,即為全民族所公認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傳統、道德標準和宗教觀念等。某個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著民族的標志。在民族的相互往來中,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關系中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需要慎重看待。

    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風俗習慣也在變化,然而,風俗習慣的變化常常滯后于生活條件的變化,呈現相對的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它帶有較大的穩定性,它的改變經常會滯后于社會生活條件的改變,它集中地反映著某個民族的得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二、法律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意義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無論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是其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本質上是堅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則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反映,侵犯民族風俗習慣,就意味著踐踏民族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刑法第147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正當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歸人“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是從法律上保護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助于更好地維護民族團結。任何民族對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常常把其他民族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理解為對本民族的尊重,把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蔑視,理解為對本民族的歧視。所以,各種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言行,都會傷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團結。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能夠促進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體育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很多民族通過自己的風俗習慣來保存和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例如,我國少數民族有很多是以講故事和唱山歌的口頭文學形式在人民群眾中代代相傳,而且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還有一些表現在他們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飾、建筑和手工藝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萬別的民族風俗習慣,才構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第3篇:風俗習慣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情感 情感作用 情感價值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10-01

一、情感是什么

情感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級社會性情感,常用來描述那些具有穩定的、深刻的社會意義的感情。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道德風尚的完善、完美的藝術享受都給人以諸如愉、滿足感、幸福感等肯定的情感,而兇暴行為、侵略戰爭等則使人產生恐怖、不快的否定情感。

儒家思想看來,人是情感的存在,就是說,人是有情感的動物,用現在的語言來表述,情感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或存在樣式。人的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問題,首先要從這里尋求解決。這當然不是說情感是惟一的,人除了情感,再也沒有別的,而是說,人就其為人而言,首先是情感的存在,情感具有內在性、直接性,而且對于人的其它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甚至起核心作用。

情感是人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如喜、怒、悲、恐、愛、憎等。唐白居易《庭槐》詩:“人生有情感,遇物牽所思。” [1]往往感情相同時往往會得到雙方的共鳴。俗話說“同病相憐”便是如此,就狹義講,患同樣疾病的人,在一起時很容易談病史及用什么藥較好等;就廣義講,當人感情相同時,很快便能尋找到共同語言,一見傾心。

二、情感的作用

人非草本,孰能無情?每個人在交往中都會產生情感,不同的情感會對交往產生不同的影響。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動中獲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運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

當自己的行為引起對方情緒激動時,總是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過分了。此時應注意分辨是自己確實太過分了,還是對方情緒過敏了,或是對方故作激動等,然后調整自己的行為。

對他人爆發的激烈的情感,能夠處變不驚,心平氣和,往往令人尊敬。如作為領導和管理者,當下級因故發泄脾氣或個別人胡攪蠻纏時,處變不驚,心平氣和可防止問題激化,留下回旋余地。

三、情感可貴

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情感是可貴的,因此,人也是可貴的。《孝經》引述孔子的話說:“天地之性人為貴”[2],人之所以為貴,從某種意義上說,就因為人有情感。在儒家看來,人的情感不同于動物的情緒、情感。人固然有動物性的情緒、情感這一面,但人之所以為人,還在于人有不同于動物的高級情感,對此,孟子進行過論述。孟子舉例說明人人都有相同的欲望,“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就是說,人人都喜歡吃好吃的,聽好聽的,看好看的。這是就耳、目、口等感覺器官而言;從耳、目等感望之相同進而證明人心也有相同之處,這相同之處就是“悅理義”之心。“悅”是一種心理情感,“悅理義”之心就是一種普遍的道德情感。孟子所說的“理義”,是一種道德自律,不是從外面強加于人的他律,但它具有普遍性,是一種道德理性。所謂“悅”,是“自悅”,不是“他悅”,即是自己對自己的道德自律的喜悅,它是以情感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不是以別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

四、如何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要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要首先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獨特的感受,尊重個性和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情感和人格,建立一種真正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樣,人們就會在這種輕松、愉快的交際或生活中徹底地敞開心扉,坦誠地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交流。

首先,可以從風俗習慣學習中入手,各民族都一慣重視風俗習慣的學習,它是各民族良好的風俗習慣的繼承,發展是時代相傳的重要形式。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風俗習慣的學習本身在人們的品德教育中就顯得更加重要,然而,風俗習慣的學習,在不同的情景下,在不同的對象身上,其地位、作用和效果是不相同的,在具有較長歷史的城市和鄉村中,風俗習慣的學習更為突出,與城市相比,地處偏僻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們通過風俗習慣的學習所接受的品德教育機會多。因此,人生每一階段是通過風俗習慣的學習形式和發展個體高尚品德的重要時期,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奠定基礎。

其次,立足現實,從多元化價值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自己應有的人生價值觀。在一個社會里,不同的民族、輩份、生活區域、家庭、使用語言、宗教、受教育水平、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等,甚至不同的個人,都可能意味著不同文化的存在,價值取向也就不同。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加深對多元化社會德育的理解,需要從另外的角度審視自己是否有價值偏見,重新認識不同文化在社會存在與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改善人際關系,尊重少數民族的傳統與習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對當前文化生活的特殊體驗,使用交往雙方熟悉的交流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教育,從而使本地區的人們在選擇人生價值觀時,個人利益服從國家、民族、集體利益。盡管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甚至社會環境錯綜復雜,也要堅持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以造福全人類,個人利益不能凌駕于國家、民族、集體利益。只要選擇了這種價值觀,對人生態度就積極樂觀起來,想到前途就一片光明,增強自信心,縱使他們正確價值觀真正形成,達到能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不良價值觀境界。這就是我們佇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發展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我們將為此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注釋:

[1](漢) 王粲:《柳賦》,《文藝研究》,(1983.6)。

[2](唐) 白居易:《庭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參考文獻:

[1](唐) 白居易:《庭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第4篇:風俗習慣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英語;翻譯

商務英語是在各類國際商務貿易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應用于國際商務中,這便導致商務英語的語言表現形式以及內容有別于一般英語,用語和格式具有正式性以及規范性。在商務活動中,翻譯的準確性會影響到企業的形象和效益。因此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需要掌握其特點以保證譯文的準確性。

一、商務英語翻譯特點

在國際商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商務英語主要應用于各類國際商務貿易活動場合,這便給商務英語賦予了一種新的內容,在用語和格式上具有明顯的正式性和規范性。例如在句式上商務英語更為復雜,行文往往采用更為標準和規范的格式,在商務合同中依照本合同相關規定,句式有相應的譯文,比較固定:as provided herein。商務英語的翻譯按照文本也有著固定的格式,通過固定的用語才能夠保障商務交流的正式。當回復詢盤時往往以“We are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inquiry about our”作為開頭以便體現禮貌,而結尾則常用“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order.”

二、文化差異的表現

1.宗教文化差異。作為西方社會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宗教貫穿于西方人的習慣風俗以及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作為西方人精神世界的主宰,宗教對于英語語言也有很大的影響,很多英語中的典故都出自宗教故事中,很多格言、習語以及派生詞都源于《圣經》。例如典故替罪羊(scape goat),習語良心的聲音(the still mall voice)等。與此對應,在中國佛教文化也非常廣泛,漢語中也有很多與宗教相關的內容。基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商務英語的翻譯需要首先深入了解雙方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避免望文生義,保證商務活動的預期效果。

2.社會文化差異。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具體表現在風俗習慣的不同上,民族屬性、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等都護影響到風俗習慣。每個民族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風俗習慣并賦予風俗習慣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風俗習慣的差異在商務英語中也有一定影響,例如在同一事物的表達上不同語言文化會有不同的含義,有時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但在西方文化中沒有任何內涵和外延。例如在中國文化中小鳥是快樂和自由的象征,“快樂的像只小鳥”,而在英語中表達為“as happy as a cow”(快樂的像母牛)。深入了解不同民族背后的風俗習慣對于商務英語翻譯的發揮具有重要作用。

3.文化表達差異。在表達時,國人往往比較含蓄,撰寫文章時善用敬辭以表謙恭。然而西方文化中,人們更加自信自尊,表達方式比較直接。類似的差別在商務英語的交流中比較明顯,例如在合同的制定過程中,國人往往為體現公平,會在合同中加入“經友好協商”、“本著互利原則”等語句,然而在西方人的概念中,合同即是雙方都一致同意的法律文件,不需要加入客套性的禮儀用語。例如在中國文化中數字6比較吉利,“六六大順”,而在英文中666代表魔鬼,不可以作為商標出口。

三、商務英語翻譯升級的途徑

教育學的專家認為,培養合格的商務外貿人才,需要切實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能力,才能夠更好地參與商務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能夠將理論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教學計劃中更多地使用各種互動活動和社會實踐來幫助學生學習,安排學生進入有關的外貿進出口公司進行實習學習經驗,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在實踐之中,并在實踐中得到升華。作為實踐活動的發起和指導者,教師需要協助學生設計出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案,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和教材限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由于商務英語專業在我國還是比較新興的專業,從事商務英語教學的教師很多只具備普通英語的教學經驗,但沒有系統正規地接受過商務英語尤其是商務專業知識的培訓,即使學習過有關商務專業的知識,具有教學經驗和能力,但從未參加過商務實踐。提高商務英語師資力量,需要加強與國外的聯合辦學培養師資,選送優秀教師出國進修,邀請國外權威學校來舉辦師資培訓班,鼓勵年輕教師繼續在職深造,攻讀更高學位,聘用高素質的外籍教師等。

由于商務文本往往涉及的領域較多,語言的跨度較大,因此不能以一套單一的標準來涵蓋所有商務文體。商務文本的翻譯需要具備多元化的標準,根據不同的商務文體采用不同的翻譯標準,同時注重翻譯原則和技巧的靈活,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充分結合中西方文化特點,將音譯、意譯以及直譯的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雙方的合作。在準確理解譯文含義的基礎上還要更加深入探尋隱藏的文化內涵。

四、結語

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形式,商務英語意義重大,對于商務英語的翻譯首先需要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夠確保翻譯的準確,完整地傳達不同語言中包含的文化性信息,促進商務活動能夠的順利進行,本文著重從商務英語翻譯以及特點入手,就文化差異對于商務英語翻譯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探討相關的商務英語翻譯策略。在具體的商務英語工作中需要具備扎實的英語翻譯理論知識,靈活運用英語翻譯中的技巧,防止商務英語中的翻譯失誤。

參考文獻:

[1]王興孫.《商務英語教學探索》[J].上海交通出版社,2012:1一2.

[2]熊金才.外語市場價值與外語專業課程設置[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5):49一52.

[3]宋金芳,林勇.語言經濟學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鑒[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6):81一86.

第5篇:風俗習慣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肝吸蟲病;高發流行特點;超聲診斷;廣西壯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 R383.2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2(b)-0109-03

Explore on the high prevalenc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clonorchiasi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ultrasound diagnostic value

LUO Jingxia1 LI Jian2

第6篇:風俗習慣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英語習語 風俗習慣 影響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

風俗習慣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群體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而共同創造,又為這個群體所共同遵循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準則。風俗習慣包括社會禮儀、生活方式、婚姻傳統、信仰、迷信等。本文主要從社會風尚、迷信和飲食習俗三個方面闡述西方風俗習慣對于英語習語形成的影響。

1 社會風尚與習語的形成

社會風尚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社會上所流行的風氣和傳統習慣,它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生活習慣、禮儀、傳統、行為準則、交際方式等。每個社會成員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風氣和傳統習慣的氛圍之中,這種氛圍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必然要在語言中得以體現。以下習語便是來自西方早期的習俗:

let one’s hair down,以前,婦女不管在什么場合,頭發都得往上梳理整齊,只有單獨一人時才能把頭發放下來,因此,人們用let one’s hair down 表示經過一段緊張后“放松下來”或“放松”。

trick or treat,這個習語來自西方節日習俗,小孩子在萬圣節前夕挨家挨戶呼喚此語,討要糖果和小禮物,如果不給他們,他們就會惡作劇,比如把門上潑油漆等。現引申為“不請吃就搗蛋”。

按照中世紀英國生活的習俗,家庭里盛放食鹽的器皿通常擺放在長方形餐桌的中間,用餐時,貴賓坐在鹽罐子的上首,而一般客人或隨從就坐在下首,因此產生了習語above the salt(處于受尊敬的地位)和below the salt(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婚禮通常在教堂舉行。婚禮開始時新娘由父親陪著沿教堂走道走向(walk down the aisle)圣壇,因此“沿教堂走道走”便表示“結婚,出嫁”,由此也產生了變體習語go down the aisle,以及take someone down the aisle“娶某人”或“與某人結婚”。

另外還有一些與英美風尚習俗有關的習語,比如:chip on someone’s shoulder(尋釁的態度)[想打架時就把一木片放在肩頭作為挑釁的標志]

take off one’s hat to someone(向某人致敬)[以前英國人流行戴帽子,在社交場合與他人打招呼或向某人表示敬意時要脫帽]

2 迷信與習語的形成

迷信是指一種盲目的信仰,尤其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能做出解釋而引起恐懼時就最容易產生迷信。迷信可以包括相信神、鬼,或相信某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等。比如早期英國人認為黑貓從眼前經過會倒霉,而在路旁見到馬鐵蹄會帶來好運等。迷信思想不僅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也會在人們的語言里體現出來,如古時英國人認為某些樹木附有神奇的魔力,這些樹會保佑那些觸摸過它們的人,因此當人們說出某些令人忌諱的話時,他們馬上說touch wood,并同時觸摸一下身邊的木頭或木制品,以保佑前面所說的壞事不要在自己身上發生,這樣的迷信或許已經成為過去,但是touch wood 的說法依然存在。美國人后來把此語說成knock on wood,意思是“但愿好運常在”。

以前英國人認為右邊是好的,幸運的,而左邊則不好,是不幸的,他們凡做事都要從右邊開始,出門右腳先跨出去,進門右腳先踏進來。因此當做事一開始就很順利,有個良好的開端時,他們說start off on the right foot, 而一開始就不順利,沒有好開頭,他們說start off on the wrong foot,這里的wrong foot 指左腳;如果有人一早起來就無緣無故的鬧情緒、發脾氣,他們就說這人get out of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這里的wrong side 指的是左邊。

另外,還有一些習語也是來自迷信:somebody is walking on my grave(突然打寒戰)[迷信認為每個人都分有一塊墓地,如果有人從上面走過,我們的身體會有所反映]

pot of gold at the end of the rainbow(可望而不可及的財富)[據說從彩虹兩端接地處挖下去就能挖到一壇金子]

3 飲食習俗與習語的形成

西方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是面包、牛奶、黃油和奶酪,這些主要食物在習語中明顯的體現出來。只要我們稍微留意,就會發現構成詞里有bread一詞的習語不少,比如英國人用bread and butter來表示“生計;謀生之道”,用bread and circuses來表示“食物與娛樂”,用break bread with someone 表示“與某人共餐”,用bread and cheese表示“普通食品”。失業者領取救濟食物的長隊稱作bread line,搶某人的飯碗說成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可見他們對日常物質生活的主要追求就是面包。

西方人經常吃黃油,他們根據黃油的特點來作比喻,比如在形容人看上去老實巴交時,他們用butter would not melt in his mouth來表示,意思是黃油放在他嘴里都不敢讓它融化,可見此人有多老實;在形容某件事很容易做時,他們說like a hot knife through butter,因為黃油質地柔軟,再加上刀是熱的,切起來就更容易了;吃面包能涂上黃油真不錯,既香又有營養,如果誰的面包兩面都涂上黃油(bread buttered on both sides),那他一定是過著“舒適的生活”。

類似的與飲食風俗相關的習語還有:

cry in one’s beer(借酒澆愁)

big cheese (重要人物;老板)

out of a jam (走出困境或麻煩)

cry over spilt milk (為無法挽回的事而悲痛,作無用的悔恨)

4結語

通過本文的論述,我們看到西方風俗習慣與英語習語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風俗文化是產生習語的溫床,而記載著民族風俗文化的習語也在語言中永不停止的閃爍著民族文化的光輝。研究英語習語形成的背景,我們不但可以加深對習語的理解,而且可以了解一些西方的風俗習慣和英美文化,這對英語學習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彭慶華.英語習語研究(語用學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 駱世平.英語習語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風俗習慣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 聽力教學; 會話含意;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其主要的功能在于交際。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得體運用語言的能力,以達到有效的交際。當代學生需要的不僅是基礎語言知識和技能,他們還需要具有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以解決具體交際問題的能力,即語用能力。

一.會話含意相關理論闡述

會話含意理論是語用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會話含意是交際者通過話語的表面意義,根據特定的語境推導出話語的隱含意義,即語用含意或話語的言外之意。它的主要內容在于合作原則以及運用合作原則的準則來產生會話含意。會話含意理論吸引人的地方是違反合作原則中的某條或多條準則后可能產生的會話含意,且與特定語境密切聯系,也就是說,含意的產生與準則的違反有關。

二.會話含意理論對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發

對于英語聽力教學,理解會話含意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此,重視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理解會話含意理論對于提高英語聽力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對會話含意理論的分析,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著手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⑴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聽力基本技能,更要概括性地向學生介紹會話含意理論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其在聽力理解中的積極作用。聽力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語音、語調、詞匯、語法等基本技能方面,更應該注重運用會話含意理論來理解說話人的真正意圖。教師可以從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這四個角度分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聽力材料,有意識地準備一些違反這些準則而產生會話含意的聽力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訓練。

⑵聽力材料盡可能的多選擇真實材料。

真實的材料,就是普通人用普通的方式說的普通語言。英美人在日常交際時是比較自然的,而學生上課所選擇的材料往往是那種比較標準的,沒有任何紕漏的材料,這是不符合實際交談場景的。在日常交際中,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一些語法錯誤,違反一些原則,但在聽力課上聽的材料是不會聽到這樣的句子或段落的。而這常常是我們的外語教學失當之處。

⑶教師可以根據“平衡活動法”,將聽說訓練相結合,以達到語言輸入、練習和交際輸出之間的平衡。聽力課堂上要盡可能的多進行口語練習。在實際生活中,聽與說是并存的,口語表達流暢,聽力自然不會過差,所以語言教學不能把二者分開來進行。在聽力課堂上讓學生多進行即興會話練習,以此模擬真實環境下的會話情景,可以鞏固和提高他們理解會話含義的能力,培養其洞察非語言性暗示的能力。因此,應重視學生在口語中運用關聯和推理理論,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和內在化。

⑷補充文化背景知識,掃除學生因風俗習慣差異引起的聽力理解障礙。因為,話語意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理解。研究表明:聽的能力不僅與聽的技能及其熟練程度有關,而且與聽者的其他方面的語言能力,如文化背景知識、思維分析能力以及語用推理能力等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該國的文化背景知識。由于不同文化在世界觀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的差異,會話含意常常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障礙。

聽力教學可以利用會話含意的研究成果作為指導,特別是在聽力理解能力的訓練和測試方面,當學生聽得清字面內容而不理解話語的真正意圖時,教師應講授一些有關會話含意的理論,幫助學生增強對含蓄語言的理解,掌握正確的會話解碼技巧。在聽懂語言表層結構的基礎上推斷話語的真正含意,無疑會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語用能力,而使相互的交際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聽力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上,即培養學生使用正確思路推斷言者話語含意的能力。運用會話含義理論是提高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水平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第8篇:風俗習慣的意義范文

一、社會規范

1.社會規范的形成

古今中外,任何制度和法規的形成都源于行為規范,若某些特定的行為規范不存在,那么人們也無法生活在有秩序的社會中。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衡量人們行為規范的準則也在不斷地修整中,國家與國家的法律法規存在相仿的情形,這種法律移植在國際上也是較為普遍的,但總體來說各國法律的制定大多是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而定。在法律形成之前,人類是依靠各種行為規范約束自己行為的,在中國古代稱為“禮”,如一個人晚餐受到了他人的要約,那么就必須準時赴約。這是一種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社會上出現的一種“公共約定”,這種“公共約定”從大的方向來說,就是人們的道德規范和道德觀念,它將在無形之中支配人們做事的態度和行為。法律是基于社會道德規范和道德觀念而產生的,對所謂的社會“公共約定”好與壞做一個“度”的衡量。

2.規范形成的必要性

人本身是超級解放的,這點在美洲和非洲生活的原始人類中可以體現出來。若每個人解放的本性都展示得淋淋盡致,那么整個社會就會產生不安定因素,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損害他人的利益,導致整個社會處于層層危險之中。[1]

社會道德只是衡量一個人行為是否符合社會公約的一個方面,即使不遵守某些“公共約定”,也不會受到過于嚴重的處罰,有可能會排除在組織之外,受到同仁的指責或唾棄,讓是大家產生不愉快的心理。如某同事喜歡邀功,總喜歡竊取別人的方案向領導匯報工作,此種情況該同事不僅會遭到其他同事的排斥,而且會影響他在同行業中的形象。因此可見,社會道德只能夠約束一部分人的行為,若要將社會規范有力地推行下去,必須依靠法律的力量。

3.社會規范的強制性

在原始時期,人們的習慣就是衡量社會道德的標準,可以說原始時代的法律與習慣是同一的東西,同時它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是無法分辨出法律規范、風俗習慣、道德信條、宗教戒令間的關系的,它們有重疊的部分,一些事件的處理,既可以說是違反了社會道德,也可以說是不符合宗教戒令的規定,是否追究法律責任要看處理案件負責人的態度。[2]隨著社會關系和生活日漸復雜,在社會控制方面也出現了“分工”,即將法律規范、風俗習慣、道德信條、宗教戒令劃分開來,對違反社會道德和規范較為嚴重者,以觸犯法律為由,強制執行。為了表明法律在這個高速發展社會中的真正作用,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法律與其他社會控制力量的差異。

二、法律與道德

1.道德源于內心

國際上一些學者,如托馬修斯、伊曼努爾?康德、穆爾等人認為道德的本質源于人類的內在良心,它衡量一個人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的標準在于他是否出于善良的動機和意愿,如果是出于善良的動機和意愿,那么就是符合社會道德的,反之則是違反社會道德。[3]由此理論得出,道德的形成并非源于外界的強制性,而是對人們內心的管理和透識。穆爾認為法律是一種不管社會成員是否同意,強制性的要求人們履行法律條文及規范,對人們的肉體和精神具有強迫性和威脅性,而道德更傾向于透視人們的性格和內心。對于這種道德和法律關系的理論,是不被大多數人接受的。

2.道德與法律關系

從歷史的演變過程來看,我們不能用簡單的語言或抽象的公式概括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它本身的演變過程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在原始時期,人們對法律是沒有認識的,能夠約束大家行為的是道德和宗教戒條,即使在希臘文明出現的階段,法律與道德依然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并沒有任何條文將二者區別。歷史上最早一次人類有意識將法律與道德區別開來,是在羅馬的查士丁尼法典中,它被國際上認定為最早的一條法律戒令。[4]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這條法律戒令是由羅馬的法學家提出來的,但在實際的案件處理中,并未將法律和道德的邊界完全區分開來。

3.正確理解道德與法律關系

法律是具有強制性的,通俗來說在道德約束以外的范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它是一國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必要手段,能夠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道德并非純粹是“靈魂”或“良心”的代表,它是人們特定的一種高圣潔的品質。[5]

眾所周知,在審理犯法案件時會探究嫌疑人的動機和意圖,這種動機和意圖對案件的處理尤為重要,它是犯罪處刑時考慮的首要條件,關系到刑罰的種類和輕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動機和意愿是來源于人們的內心,也就是托馬修斯、伊曼努爾?康德、穆爾等人所說的道德管理從內心開始。所以說,道德和法律是有一定聯系性的。法律會將權利范圍轉移到社會每個人身上,只要是在適當的范圍內,那么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活動和處理任何事情,但只要觸犯到法律了,那么道德的約束力就失效了,必須依靠法律的強制性執行。

三、法律與習慣

1.習慣與風俗的產生

關于習慣性的探討,首先聯想到的是個人的習慣,其次才是集體下產生的習慣。如某學生早6點起床,晚10點睡覺,這是個人的作息習慣,它會形成生物鐘,一般情況下很難改變;如中國香港所有公司在上班期間都會有下午茶時間,這就形成了一種社會習慣,也可以叫做“風俗習慣”。因此,不少學者認為習慣是與風俗同時產生的,這一理論是有可取性的,但必須認識到多個人行為習慣的保持一致并影響到周圍的群眾,才能夠稱之為風俗。對于研究習慣和風俗的學者來說,應該更加清楚地分析二者間的區別和聯系。

人們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工作習慣等都不是天生的、固定的、一時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積累中所形成的。所以說,習慣與道德的產生一樣,它是一個歷史問題,并非是一個哲學的辯證關系。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可以將社會已形成的良好風俗習慣推行到諸地方團體和機構,但國際上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將法律的強制手段推行到這些機構,這也就是習慣與法律適用范圍的不同。

2.薩維尼理論的討論

社會發展初期,法律與習慣、道德、神學間并無明確的邊界,法律可以看作是人們沒有爭議的一種生活習慣,這種理論是由歷史法學派薩維尼提出來的。薩維尼認為人們共同的行為形成習慣,習慣來源于底層的人民群眾,所以歷史法學派的兩位代表人物薩維尼和普赫塔提出法律規范是由底層生長起來的,并非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在研究的許多史例中,很多國家法律的形成并非是民主的,而是基于家長制的情況下產生的。如印歐社會,有一個人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他可以掌握他族內人的生死,那么各種規范的制定可以說是他統治的工具,若推行到原始社會,那么賦予這種權利的人肯定是部落首領。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法律的形成,必定是統治者統治的工具,唯有他贊同的風俗和習慣才能夠發展起來。從這方面說,有學者質疑薩維尼的觀念也是正確的,事實上法律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安定,鞏固統一而制定出來的具有強制的戒令。

筆者認為,歷史法學家薩維尼和普赫塔提出的理論具有片面性。首先,在早期社會,某一地區或國家,若人們養成一致的生活習慣,對這種習慣如何衡量就是法律的范疇,反過來說法律的制定和執行必須符合人們的認定標準,能夠反映出大多數人們的意識。其次,必須認識到習慣的形成源于底層社會,但法律的制定卻源于統治者,因此法律不是由下面向上面生長的,而是由上向下執行的,法律條文的規定必須符合當地社會的需要和習慣。總之,法律是一種監督工具,具體一定的強制性,是統治者意識的體現,但法律條文的規定必須符合社會正義觀念和實際需要,任何消極性的、抵抗性的、無約束力的法律條文都不能在社會上站住腳。[6]

3.習慣與法律關系

人類文明處在不斷發展中,如今法律已從習慣中完全解放出來,國家執行法律的工作人員(如律師、法官等)能夠清楚地辨別出哪些行為屬于法律,哪些行為屬于習慣。從各國法學院的建立和專業人才的培養,如今的法律條文的起草和擬定都更加具有客觀性。[7]如果要把法律制定的“前身”歸功于習慣的形成,那么可以說當習慣被國際權利機關認可并列入法律時,它就具有法律效力,不再是簡單的“習慣”了。然而,何種情況下所謂的“習慣”會被法院認可,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首先,該習慣必須與法律的正義性保持一致,不得出現與法律有任何抵觸性的行為;其次,該習慣在某一地區或國家必須具有穩定性,即在歷史的長河中,由先人傳承下來且具有紀念性意義的風俗。

總體來說,習慣在如今統治者眼里,是微不足道的,在合理的范圍內人們的習慣可以根據身體狀態和喜好安排,對統治者來說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處理案件時,又必須查看一個人行為習慣,如某人經常觸犯法律,并在公安機關留有案底,與第一次觸犯法律在判刑上是不一樣的。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個人品質的寫照,好的習慣可以塑造一個人的氣質,樹立個性“形象”,讓大家對你有個很好的印象。生活中各種習慣都較好的人,若無意識觸犯法律,相信法官也會從輕發落,給好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習慣是以間接性的途徑進入到法律領域中的。

四、法律與行政

上文闡述了法律與道德、習慣的聯系和不同,在當今社會中,除了法律、道德、習慣外,還有一種社會控制力量,稱之為“行政”機關。

1.行政含義

“行政”一詞涉及的領域較多,即公共領域和私人行政領域兩者之間,故行政是基于一定原則對公私業務的處理。例如,在公司某一部門對其他部門具有組織和規劃的權利,可以指揮其做生產計劃、檢查產品質量、核實產品生產進度等,這些都稱為私人行政范圍內。若政府人員執行上層領導任務,興修水利、植樹造林、修繕道路、維護社會秩序等,這些稱為公共行政行為。由此可見,私人行政行為是對公共行政行為相對的,判斷公共行政行為的標準是否由政府人員參與或執行,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公共行政行為與法律間的關系。

2.行政和法律關系

對于行政和法律關系的理解,兩位德國公法教授耶利內克和拉班德提出國家純粹的行政活動是不屬于法律范疇內的。耶利內克認為國家成立行政機構,處理政府的財產問題、頒布官吏的行政制度、命令、規范都是在法律以外的行為,不能因為這些政策是由國家或政府機構制定,就將其歸于法律的范疇。如國家興修水利、植樹造林、修繕道路等都是會國家的建設,它與地主處理他的財產一樣的性質,這些行為不涉及到法律。拉班德認為法律的本質是限制人的自由活動和范圍,唯有與其他主體產生沖突時,才有可能牽涉到法律,否則我們可以將它視為政府整治國家的一種現象。除此以外,基于這種沖突理論,蘇俄的法學家帕舒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也得出了與耶利內克、拉班德相同的理論。

凱爾森提出了與上述對立的觀念,他認為行政和法律間本質上并未有實質上的區別,都是權利機關為了達到自己希望的事情,強制對方實行的結果。凱爾森將“法律”一詞的含義擴大化,他指出法律是國家制定的一切具有強制性的行為規范,無論是司法還是行政,都體現了權利機關的意識,刻意地區別行政與法律間的關系是無意義的、多余的。

既然各位學者在行政和法律關系處理上持有不同的觀點,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地認識到二者間的關系呢?首先,必須明白行政是權利機關基于方便的原則,對國家范圍內的事務進行處理,它屬于政府一種自由的活動范圍,所體現的是絕大多數人民的意識,受到法律的保護。其次,法律也并非絕對是基于沖突理論產生的,它與行政機關性質一樣,是權利機關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制定的強制性規范,當然這種“規范”必須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滿足廣大底層人民群眾的需求。總之,法律與行政間存在差異的,不能等同看待,若社會治安管理只依靠行政部門,沒有法律的監督和強制,那么社會穩定難以保障。即使存在行政部門,法律在人類文明發展中,仍具有重要位置,應正確地認識行政與法律間的區別。

第9篇:風俗習慣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原聲英語電影 大學英語 教育學 意義

教育現代化發展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從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來看,傳統教學模式中還存在著很多弊端,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視聽說語言能力,培養英語思維,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原聲英語電影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將其應用到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當中,實際上是將其作為教學內容,借助多媒體實現視、聽、說的有機結合,對于大學英語具有較高的教育學意義。

一、原聲英語電影的英語教育學內涵

1.語體內涵。原聲英語電影產生于西方英語國家,是其地域文化精華的一種直觀再現,在語體上也直接的反映了英語潛在的特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原聲英語電影,使得學生在觀看和鑒賞的過程中領悟到英語的語體表達習慣,從中找到英語語言運用的內在規律和外部含義,借助電影的中綜合元素理解英語語體、語義和語感,從而輔助英語學習。

2.語言文化環境。英語是人類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耳形成的一種交流溝通工具,其中同樣具有明確的語言結構、表達方式和用語習慣等,且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同一語言表達還會具有不同的意義,因此在對英語學習的過程當中,需要學生對西方國家的、文化歷史和風俗習慣等予以了解,從而對英語形成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原聲英語電影能夠直觀的呈現出英語語言的文化環境,幫助學生立體化的感受異域文化。

3.聽說讀寫的教學內容。英語教學的根本內容體現在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當中,英語學習的根本目標在于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運用英語。原聲英語電影是學生對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予以鍛煉的最為直接的載體,通過豐富的語言形成了豐富曲折的故事情節,通過演員的語調、語氣、節奏和音色等形象的傳達了語言意思,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二、原聲英語電影對大學英語的教育學意義

1.豐富英語教育學資源。原聲英語電影對大學英語的教育學意義首先體現在豐富了英語教學資源的層面之上。原聲英語電影的題材內容包括了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和人類智慧中的精華且涉及到了文化、音樂和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教育資源。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的產物,其具有內容豐富、情節連貫和強烈藝術感染力等特點,將原聲英語電影應用到大學英語的教學當中,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學習英語的情緒得以顯著提升,在電影欣賞中完成教學任務。

2.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原聲英語電影,不僅能夠為教學提供豐富的內容素材,而且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對原聲英語電影的欣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英語表達的信息,而且還促使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電影實際上是對陰雨、文學、美術和戲劇等藝術形式的一種綜合發展,例如《簡?愛》《音樂之聲》《亂世佳人》等經典作品,為學生涉足文化視域提供了動力,學生利用自身的視角去對電影作品加以賞析,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生活素養,對于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調動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是原聲英語電影對大學英語的另一教育學意義。電影是一種動態藝術形式,對于客觀事物能夠實現真實的再現,通過虛構和真實故事情節,從而表達出人物的性格、思維、情緒等,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學習和理解英語提供給了語義和語言的客觀環境,且電影情節的交錯復雜和跌宕起伏還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得學生在逼真的情境當中體會到英語語言所具有的語言文化魅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原聲英語電影,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4.增強學生對英語國家的了解。出了以上所涉及到的幾點內容之外,原聲英語電影對大學英語的教育學意義還體現在增強學生對英語國家的了解的層面之上。在原聲英語電影當中對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實現了充分的寫實,再現了西方國家的地域文化風情。原聲英語電影是對西方國家歷史事件、人物事跡和文化傳說的一種再現,同時也是各民族風俗習慣的一種載體,其類型包括了歌舞、戰爭、體育競技以及動作等,如體現南北戰爭、黑人運動、音樂歌舞、世界大戰、水門事件和總統選舉等內容,其表現形式也十分豐富。將原聲英語電影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使得學生能夠在宏觀角度上把握西方國家和文化環境和地理概況,從而培養出豐富的語感、語素和語境。

綜上所述,原聲英語電影的英語教育學內涵主要體現在語體內涵、語言文化環境和聽說讀寫教學內容這三個方面當中。原聲英語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記憶,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還能夠使得學生了解到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等,通過相關語言載體的輸入和輸出,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模仿能力;另外,原聲英語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還構架了師生互動的平臺,幫助其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在教學實踐中值得實現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久久99久久99播放|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巨胸动漫美女被爆羞羞视频|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97av在线播放| 杨乃武与小白菜港版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男人j桶女人j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色中色在线视频| 大香煮伊在2020久|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菠萝蜜视频入口| 好猛好深好爽好硬免费视频| 亚洲激情小视频| 香蕉精品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怡红院色视频在线|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青草影院内射中出高潮|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 男女一对一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强奷乱码老熟女网站| 粉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CAOPORN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免费| 免费看午夜影豆网| 免费观看成人羞羞视频软件|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