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的理論依據范文

文化的理論依據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的理論依據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的理論依據

第1篇:文化的理論依據范文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翻譯理據;選擇原則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3.14

翻譯過程是作為主體的譯者在一定時空條件下以特定文本意義再生為根本任務,以特定譯文生成為最終目標而進行的語際間符號轉換實踐活動。它以原文本的存在為根本前提,以譯者一系列的人為決定作為組成要素,因此,翻譯總是一種有理據的行為。翻譯研究實現文化轉向后,盡管譯者在翻譯理據的選擇上獲得了更大的自由,但如何選擇恰當的理據,如何確保所選理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仍然是一個值得嚴肅思考的問題[1]。為此,本文嘗試在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以及建設中國文化軟實力戰略的新時代背景下,談談文化外譯過中翻譯理據的選擇原則問題。

一、何謂翻譯理據

理據(motivation)一詞最初源于心理學,是心理學學科的重要概念,意為某一現象或行為的理由和依據,也作動因解。從翻譯角度看,所謂理據就是指在譯文生成過程中隱匿在譯者翻譯行為背后、促使譯者對構成原文的各要素進行某種解讀或意義闡釋,作出某種翻譯策略或方法的選擇,并最終形成某種物化結果(即譯文)的理由和根據。它具體表征為影響或制約譯者翻譯行為的一切相關因素,如源文本因素、源文化因素、目標語文化因素、目標讀者因素、翻譯政策因素、意識形態因素、時代因素、贊助人和出版者因素以及譯者自身的知識結構因素、價值取向因素、審美偏好因素、所處環境因素等。由于特定的翻譯理據既決定了譯者對原文意義的闡釋方式,又決定了其翻譯策略或方法的最終選擇,因此它對譯文的最終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試看以下《春曉》的兩則譯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1: I slept in spring not conscious of the dawn,

But heard the gay birds chattering all around,

I remember, there was a storm at night,

Pray, how many blossoms have fallen down?

(by Robert Payne, 1947)

譯文 2: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by Weng Xianliang, 1981)

第2篇:文化的理論依據范文

綜合探究類主觀題以活動為載體,綜合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鼓勵考生聯系實際,發散思維,大膽創新,倡導答案的個性化和多元化,目的在于引導考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感受和理解知識,培養能力,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由于綜合探究類主觀題立足于研究、解決社會生活中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和其他問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對轉變思想政治課死記硬背的學習觀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這類試題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青睞,在近年來各地的高考試題中頻繁出現,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從題型看,此類試題主要包括主題活動類和擬寫類兩種基本形式。主題活動類一般基于某種目的、圍繞某一主題展開,主要包括主題班會、辯論會、座談會、社會調查等,重在考查考生對活動方案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如開展主題班會的一般程序、可采用哪些方式開展社會調查等。擬寫類一般要求考生根據相應的活動內容或命題者提供的背景材料,擬寫建議書、倡議書、發言提綱、調查報告、觀后感、小論文等,屬于應用文體類主觀題。由于每種應用文體都有各自的寫作要求,考生應了解和掌握這些文體的具體格式和寫作規范。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擬寫類試題已不再拘泥于詳細考查某種應用文體的具體格式和寫作規范,而是依托應用文寫作的形式,側重于對教材知識的考查。但不管是哪種形式,其主要目的都在于考查考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類題目的設計別出心裁,既貼近教材,又不脫離考生生活實際,為考生提供了比較廣闊的答題空間和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展示個性風采的理想平臺。下面,我們結合近年來高考試題中常見的一些探究類問題,來分析和探討這類試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二、典型例題

1.建議類

“建議類”問題是給考生提供一定材料(情境、問題等),讓考生對材料中涉及的問題提出具體解決辦法或意見的試題。此類試題一般以考生生活積淀為背景,要求考生閱讀材料、圖表,或者是針對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的熱點、焦點問題,根據其內容提出合理、切實有效的建議,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類問題,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明確建議的對象,即向誰提出建議;二是要找準所提建議的切入點;三是所提建議不能好高騖遠、不可捉摸,要合理、貼近現實,具有可行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四是答案要語言規范、言簡意賅,有側重并且一目了然。

【例1】\[2013•新課標Ⅱ卷•39(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材料一近年來,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長,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達到80萬人次。旅游旺季時,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時約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載量在3000人次以內。大量游客進入洞窟,二氧化碳長時間滯留,窟內空氣濕度增大,溫度上升,侵蝕壁畫和彩塑;加之長期的風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畫和彩塑正在緩慢退化。

材料二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遺產,敦煌研究院聯合高校、研究機構、科技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科技創新:建立了綜合防沙體系;研發了無線傳感環境檢測分析系統,開發了十億級像素數字相機系統,形成了包括前期攝影采集、后期圖像處理、虛擬漫游等環節在內的數字處理系統等。隨著這些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莫高窟自然環境得到改善,壁畫、彩塑等圖像采集取得進展。不久的將來,世界各國人民除了實地參觀莫高窟外,還能在互聯網上便捷地欣賞3D效果的“數字莫高窟”,隨時隨地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藝術的無窮魅力。

(3)除互聯網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實地參觀以外,請就如何增強敦煌莫高窟藝術的國際影響力另提兩條建議。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等相關知識,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對考生的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該題的“題眼”是“就如何增強敦煌莫高窟藝術的國際影響力另提兩條建議”。解答時,一是要抓住這一關鍵信息,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有效做法;二是要注意題中的其他信息,如“除互聯網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實地參觀以外”,即所提建議不得與此重復;三是要從文化生活的角度思考并回答問題。因此,考生可從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加強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做文化交流的使者等角度,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做法。

【答案】在國外舉辦敦煌莫高窟藝術展覽和主題藝術節;擴大含有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的商品出口;開展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國際合作。

2.倡議類

倡議書就是倡導、建議的書信,是指集體或個人為倡議、發起某項活動而寫的具有號召性和公開建議性的專用書信。一般而言,倡議書分為向誰倡議、倡議什么、誰倡議的以及倡議日期等幾個部分,同一般專用書信差不多。倡議書的擬寫具體可分為五個步驟(解題思路):①標題。放在最上方正中間,可寫“關于的倡議書”(或只寫“倡議書”三個字)。②倡議的對象。放在左上角,應頂格。(有些倡議書沒有這一部分)③正文。屬文章的中間部分,也是重點部分,開頭應空兩格。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倡議的原因、根據和目的,第二部分是倡議的內容,應分條開列。④表達倡議者的希望或決心。⑤署名和日期。先署名后日期,放在右下角。但在實際的考試中,要求考生寫出完整倡議書的并不多,一般只要求寫出倡議的內容。

【例2】\[2013•北京文綜卷•38(4)\]《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劃定了水資源利用管理的“三條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到2030年用水效益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總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之內,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

(4)為了保護和節約水資源,某校學生會正在草擬倡議書,向同學們征集倡議。結合《政治生活》中關于公民的相關知識,請你提出兩條倡議,要求有不同的理論依據。

倡議書(草稿)

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資源。北京屬于重度缺水地區,但在生產生活中,有些人節水意識匱乏,有的企業直接排放生產污水,破壞水資源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市政府高度重視水資源管理,倡導建設節水型城市。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我們向全校同學倡議:

倡議一: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向所在社區和學校提出節水建議。

理論依據:公民依法享有民主管理的權利。

倡議二:

理論依據:

倡議三:

理論依據:

【解析】該題已經給出了倡議書的部分內容,考生在補充倡議書其他內容時,要仔細閱讀倡議書已提供的內容,明確擬寫方向,思考還要補充哪些內容。如本題中,設問的開頭已明確提出了倡議的目的――保護和節約水資源,對知識內容作出了限制性要求――結合《政治生活》中關于公民的相關知識,同時在倡議書的正文中,明確了倡議的對象――向全校同學倡議,在補充倡議要點時,考生可結合“倡議一”提供的范式,從公民的角度,進一步提出一些保護和節約水資源的具體做法。另外,在回答理論依據時,應根據題中“結合《政治生活》中關于公民的相關知識”這一具體要求,回歸教材,合理、準確作答。

【答案】倡議:自覺節約用水,如注意擰緊水龍頭等。

理論依據: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倡議:對破壞水資源(或不合理用水)現象進行監督和舉報。

理論依據:公民具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監督權。

(答出其他倡議及其理論依據,如倡議參與水價制定、積極建言獻策,理論依據為公民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參與民主決策等,言之有理亦可)

三、解題方法

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歸納出,要答好綜合探究類主觀題,應做到“四結合”。

1.要結合教材知識

題在書外,理在書中。綜合探究類主觀題的設計主要依據教材,答案來源于教材中的知識要點。對教材中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的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是我們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如上述兩道例題,不管是提出建議,還是發出倡議,都與教材內容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夯實基礎,善于運用教材知識解決材料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學會理論聯系實際。

2.要結合思想實際

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領會和感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是思想政治課的目的和歸宿。因此,在高考試卷中,經常會設計一些與學生思想實際關系密切的問題,如要求考生談活動的感受、看法、體會或啟示等。因此,考生應結合自己的思想實際,融入情境,進入“角色”,把自己融入活動中,根據材料提供的具體情境和試題的具體要求,縝密思考并合理作答。

3.要結合實踐體驗

讓考生在活動中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提高分析、歸納、總結、反思、創新的能力,是綜合探究類主觀題考查的主要目的。因此,考生應積極參與各項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從活動中去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和充分的情緒情感體驗,在活動中分析書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只有這樣,在解答這類試題時,考生才會得心應手,才能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第3篇:文化的理論依據范文

【關鍵詞】太極拳;大眾化;群體特征

Study on Group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 Chi Popularization

―― taking Jiaozuo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ANG Li-ming, WANG Bo-li

(P?郾E?郾 College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1400,China)

【Abstract】Tai chi,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has highlighted its important times value in today's competitive society?郾 Taking Jiaozuo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studies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tai chi participants, and explor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ai chi exercise groups?郾It concludes that most of Jiaozuo tai chi exercise participants are the youth and the elderly; male participants are more than female participants in Jiaozuo; the professional feature of Jiaozuo tai chi exercise is freelancer, students and farmers are in the majority?郾

【Key words】tai chi; popularization; group characteristics

引言

喬曉光先生在他的《活態文化》一書中指出:“一種文化的興衰,往往依賴于擁有這種文化的人類?!敝袊鴤鹘y文化的復興需要廣大群眾的共同參與。而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已經成為代表中國形象的文化符號。太極拳在中國甚至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河南省作為太極拳的故鄉,具有悠久的歷史,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并擁有龐大的鍛煉群體。研究參與太極拳鍛煉人群的群體特征、價值取向和需求欲望,分析太極拳在群眾體育鍛煉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找出適合他們需求的太極拳組織形式、推廣模式及傳播路徑,不但能為河南省政府發展太極拳提供決策上的理論依據,也可為太極拳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推廣起到引領作用。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郾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焦作市參與太極拳鍛煉人群為研究對象。

1?郾2 研究方法

1?郾2?郾1 文獻資料法

利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等電子文獻,廣泛收集參與太極拳鍛煉人群群體特征的相關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郾2?郾2 問卷調查法

對焦作市區、博愛、孟州、沁陽、溫縣、武陟、修武七個地區發放問卷420份,進行分區調查研究,圍繞著在全民健身活動中選擇以太極拳作為活動內容的群體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特征,通過研究這些群體參加太極拳的動機、目的、情感等價值取向,分析這個群體所需要的太極拳的組織形式、情感歸宿、文化價值等需求欲望。依據大眾參與太極拳的需求欲望,制定出太極拳發展、傳播的形式、策略,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1?郾2?郾3 邏輯分析法

根據所查文獻資料,結合調查數據對焦作市參與太極拳鍛煉人群的群體特征進行分析,得出相關的結論。

1?郾2?郾4 專家訪談法

通過電話或者拜訪的形式對省內外的部分專家學者和本省的領導進行訪談,得出相關結論。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郾1 焦作市大眾參與太極拳鍛煉人群性別特征分析

對焦作市七個區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有效調查問卷403份,男性261人,女性142人,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第4篇:文化的理論依據范文

【2012年浙江·40—(1)】近年來,W村在村民收入不斷提高的同時,開展了群眾性的“一碑兩譜五星”鄉村文化創建活動。所謂“一碑”,即樹立一座精神豐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輩在革命戰爭時期的英雄事跡;“兩譜”,即撰寫時代風范譜、尊老愛幼譜,主要收錄在鄉村發展、家庭鄰里關系中的先進典型;“五星”,即創評“讀書、創業、誠信、法紀、勤儉”等五項星級文明戶。村民們以極大熱情參與了這一活動,講身邊事、樹身邊人,自評自薦、互評互薦,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發展中心環節的有關知識,說明該村開展“一碑兩譜五星”活動取得成功的道理。

【典例評析】本題以“大熱點,小切口”的命題方式,呈現了以知識為載體、能力為主導、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相融合的“三位一體”的命題立意,彰顯了《文化生活》獨特的模塊特色與文化功能。

【調圖解題】從“調動與運用知識”的能力角度看,下圖構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不失為一種有效調遣知識、正確定位解題的思路。

【拓展應用】

散落在課本中的知識按什么樣的方式整合?如何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樹”?筆者的方法主要有:

(1)縱向梳理法,即對教材中的某一具體知識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的角度進行梳理、整理,構成知識間的縱向鏈接,這樣可以加深考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深化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模式大致如下:

以《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多樣性為例:

(2)橫向梳理法,即對同一層面(框、課、單元、模塊)知識按其內在聯系進行“并聯”梳理。通過橫向梳理可以把書讀薄。模式大致如下:

如以《文化生活》為例,“從宏觀到微觀”可構建以下知識體系:

(3)綜合梳理法(或稱縱橫交錯梳理法),即多角度、縱橫交錯梳理知識。一般可以采用專題法梳理,即抓住一個核心概念、原理或觀點,把相關的內容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專題。這一方法一般適用于以單元或模塊為主的綜合性專題復習,尤其是第三輪沖刺階段的復習,如以文化的作用為主線,可串聯成以下專題性知識網絡體系:

【答題通式】

綜觀高考關于《文化生活》的試題,常見的設問類型有“是什么”型、“為什么”型、“怎么辦”型、“認識、評價”型等,且日益呈現出綜合化的趨向。為此,復習備考時要尋找和總結有規律的東西。

(1)“是什么”型。設問方式有“反映了什么”、“體現了什么”、“怎樣體現”、“如何體現”、“蘊含了什么”等。解題思路一般是:定點(即圈定考核的知識范圍在哪)聯系(抓住材料中的關鍵字眼,聯系到所學的具體知識點)梳理、作答(將材料所給的信息與考核的知識點一一對照回答)。

(2)“為什么”型。設問常常有“為什么說”、“為什么要”、“……的原因”、“……的依據”等。答案需要包括:理論依據(課本相關觀點),即必要性;現實依據(當前存在的客觀實際或主客觀條件),即可能性;目的、意義,即重要性;有時還應回答其危害性,即說(做)或不說(不做)這件事將會導致的消極后果。

第5篇:文化的理論依據范文

關鍵詞: 廠衛機構;監察機構;監察權

1 廠衛機構的設置及職權

明朝的廠衛機構包括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設置一整套廠衛機構,利用廠衛機構對朝內外百官臣民進行嚴密的偵察刺事,是明朝監察體系的重要特色。

1.1 錦衣衛

第一,錦衣衛的設立。在錦衣衛之前,明太祖還設立過一個“察言司”。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七月,“革察言司”。“察言”,顧名思義,當是偵察言論輿情的意思。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錦衣衛機構的置設,標志著明朝運用特務刺事和拘審犯人的合法化,同時也標志著特務監察體系的初步形成。

第二,錦衣衛的職責。作為特務監察機構,錦衣衛的一個重要職責便是緝事偵察,糾劾那些不忠于皇帝的大臣。歷史上藍玉謀反的罪證正是錦衣衛指揮使蔣通告給明太祖朱元璋。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藍玉案,其牽涉人員達到兩萬人之多。雖然藍玉案在史學界存在爭議。但通過藍玉案可以看出錦衣衛對明朝大臣的特務監察。

1.2 東廠

第一,東廠的設立。東廠機構的出現,與明初特殊的政治形勢和宦官地位的上升有著密切的關系。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就常常得到建文帝身邊宦官們的暗中相助。這些“刑余之人”,曾為成祖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軍事情報,甚至有的宦官還拼殺疆場,多有戰功。成祖即位后,認為這些宦官對自己忠心耿耿,值得信賴。

第二,東廠的職責?;鹿購暮槲涑^承下來的監察權,到永樂朝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和發展?!睹魇?宦官傳》載:“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逼鋵嵒鹿俚倪@幾項“大權”,某些在洪武朝時就已頻繁出現,只是到永樂朝時更趨于顯著而已。洪武、永樂兩朝,宦官的政治監察權已經涉及差使兼刺事、監管稅收、監軍和出鎮。

由此可見,明初宦官的監察權滲透到外交、經濟、軍事諸領域。這說明太祖和明成祖對宦官參政的重視。直到東廠成立后,宦官的監察權才逐步走向制度化。

由于西廠和內行廠在歷史上存在時間較短、影響較小,所以在這里不多做贅述。

2 廠衛機構的執法依據

其他朝代的特務機構只是聽從皇帝的命令。雖然明朝并沒有任何一部特別法規可直接作為廠衛特務監察的法律依據。但并不說明沒有理論思想在支撐明朝廠衛機構監察行為的開展。明朝統治者從宏觀的治國思想和微觀的治國方法上間接形成了廠衛機構監察的理論依據。

2.1 朱元璋對“三國三典”思想的變奏

“三國三典說”詳之為“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其中“重典治世”的理論更是成為嚴刑峻法最直接的理論依據。明太祖朱元璋在具體施行上一反“刑新國,用輕典”的政策。朱元璋親身經歷元末亂世,將元朝的滅亡歸結于“元政馳極、豪杰蜂起、皆不修法度以明軍政”。如此以來,親身經歷與“三國三典”理論結合起來使朱元璋認定“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另外,明太祖重典治亂世的思想,亦受宋元理學影響。其反對輕刑的理由是“然刑愈輕而愈不足以厚民之俗,往往反以長其悖亂之心,而使獄訟之愈繁。”這也在一方面為朱元璋剛猛治國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

2.2 以《例》代《律》

明朝法律以《大明律》為基本大法,由明太祖親自主持制定。在編訂過程中起初因為“懲元縱馳之后”,所以“刑用重典”。明太祖對《大明律》十分自負,詔“孫守之,群臣有稍議更改,即坐以變亂祖制之罪。”但是,當朱元璋在詔令后世不得擅行修改《大明律》的同時,其實自己就早已經在明代司法生活的發展過程中埋下了以例破律,以例代律的種子。對《大明律》的破壞來源有二:一為《大誥》,一為《問刑條例》。

第一,《大誥》,又名《大明律誥》?!洞笳a》分為四篇,是采輯官民案例匯集而成的一部特別刑事法規。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編訂后,次年復作《續編》、《三編》,使內容不斷完備?!洞笳a》所記案例定罪,刑罰極為殘暴,量刑沒有統一的基礎規范。一方面在《大誥》中朱元璋大用法外之刑,使《大明律》岌岌可危,存而不用。另一方面,推行過程中以民戶家中是否存有《大誥》,而在判罪過程中隨意增加或減少犯罪等級。這對《大明律》的量刑基礎構成了一定的擾亂,造成“其后罪人率援《大誥》以減等”的局面,而對日后明代司法實踐的混亂埋下了禍根。同時也為錦衣衛等特務機關的濫刑、干預司法造成最原始的理論依據。

第二,《問刑條例》。同《大誥》一樣《問刑條例》也是對《大明律》的補充,是明朝法律編例的代表作。由于《大誥》需“子孫守之”終明之世,不可“稍議更改”。而《例》可輔《律》,能適應社會形式的不斷發展變化,承襲宋制編例遂成洪武朝后主要的立法活動?!秵栃虠l例》附于《大明律》之后,亦稱《大明律附例》開創了中國封建法制律例合一的新體制,但在明代這樣的封建社會也逐漸走向了以《例》破《律》、以《例》代《律》的惡路。

《大誥》和《問刑條例》原本是作為《大明律》的補充,但是《例》與《律》之間的相互沖突,直接導致明朝司法實踐中法外用刑的現象層出不窮。這也成為明朝廠衛機構干涉和破壞司法活動直接的理論依據。

3 廠衛機構的特點

雖然廠衛機構是特務機構,但是它又與以往各朝代的特務機構又有所區別。明朝廠衛機構之所以屬于特務監察體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單純的特務組織,從其特點中可以表現出來。

3.1 獨立的監察權

明朝廠衛機構與以往各朝代的特務機構相比,其具有明顯的獨立性。表現在它可以獨立暗探、獨立抓人、獨立審訊、獨立處刑,而以往其他朝代的特務機構僅僅是皇帝的爪牙,不具備獨立性。這不僅說明了明朝的廠衛機構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務機構,而且說明了廠衛機構是擁有一定監察職能的監察機構。

3.2 最直接的監察權

最直接的監察權體現了皇帝對廠衛機構的信任。這種信任是明朝其他機構不具有的。并且歷朝歷代的特務機構也沒有獲得像廠衛機構這樣的高度信任,所以其他朝代的特務機構僅僅是皇帝的抓人的工具,而沒有直接審訊處刑等權利,所以就不可能成為特務監察。

3.3 廣泛的監察權

明朝的特務機構(廠衛機構)的職責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其中比較典型的一項職責就是監軍和出鎮。這項職責顯示了明朝廠衛機構與其他朝代特務機構的區別,也說明了廠衛機構不僅僅是特務機構,而且也是明朝監察體系中的一部分。

4 結束語

廠衛機構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生活帶來巨大的沖擊和破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廠衛機構的行為起到特務監察的作用。將廠衛機構劃入到明朝的監察體系中的一部分,可以更加全面了解明朝的監察體系。

參考文獻

[1]查繼佐.罪惟錄[M].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6.

[2]朱元璋.明皇祖訓[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3]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7.

[4]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第6篇:文化的理論依據范文

【關鍵詞】生產業消費業城市化市場化

服務業的持續快速增長有力推動了浙江省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但是,如何保持浙江現代服務業快速持續發展,繼續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是值得理論界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對影響浙江現代服務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機理進行實證研究,可以發現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從而為浙江省及沿海發達地區現代服務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文獻綜述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影響我國服務業發展的因素進行了研究。李江帆認為影響服務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務產品的輸出狀況。①程大中發現在影響目前

影響浙江省現代服務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主要是市場化程度,市場化程度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額指數增加30.96122點。生產業占gdp的比重、人均gdp與浙江省現代服務業增加額呈正相關關系;在gdp總額中生產業所占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額指數增加26.01170點,對服務業增長有較大的帶動作用;人均gdp每增加一個單位,會帶來現代服務業指數1.87580點的增加。消費發展的程度、城市化程度與現代服務業增加額呈負相關關系,批發零售餐飲業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將帶來服務業增加額指數下降74.95757點,這與實際經濟發展經驗不相符,也與產業正向關聯的理論相悖,可能是由于浙江省近年來房價上漲過快導致服務業消費的擠出效應;城市化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額指數將下降85.9992點,城市化的發展給服務業帶來負數的增長,這也與產業正向相關的理論相反,這可能的原因是與城市化水平標準統計方法不科學有關,即城市化統計中只是按照人口數量來衡量的,只注重城市化人口數量的增加,沒有體現城市化生活質量的提高,城市化質量要求經濟、城市功能與社會協調發展。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通過如下途徑推動服務業的發展:一、服務業能否快速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經濟增長速度,因此要加快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科技服務、服務外包等生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二、優化服務業市場發展環境,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消除部門、行業的進入壁壘,降低金融、電信、民航、鐵路等行業非公資本進入的前置準入條件,改變歧視性政策,激活市場主體,鼓勵和支持在服務業領域創業創新。三、加快城市化建設,不僅注重城市化人口數量的增加,更注重城市化建設的內涵,包括經濟實力、產業結構文化衛生、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等各方面的建設,是保持浙江現代服務業快速增長的重要途徑。四、控制房價過快增長,引導居民合理消費。(編輯

注釋

第7篇:文化的理論依據范文

論文摘要 從農業自身產業特點、農業的多功能性理論、公共財政理論、利益集團理論等方面多視角地分析了農業補貼的理論依據,以期為農業補貼政策的發展提供參考。

農業補貼是財政對農業生產、流通和貿易進行轉移支付。它是一國政府對本國農業支持與保護政策體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對特定群體如農民、對特定區域如糧食生產區、對特定品種如糧食和對特定環節如生產進行干預,將資源轉移到農業領域,以支持本國農業的發展。任何一項政策的實施必然有其存在的理論依據,農業補貼政策也不例外?,F將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理論依據分析如下。

1從農業的弱質性看農業補貼

農業的弱質性指在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和其他產業特別是與工業相比具有比較利益逐漸降低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業生產面臨雙重風險

農業生產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過程,也是一個經濟再生產過程,因而面臨著雙重風險的壓力。一方面,農業生產可能會遭遇洪澇、干旱、沙塵暴、病蟲害和瘟疫等災害,生產形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然條件的好壞,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自然特點還直接導致了市場風險的產生。因為農業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強,農產品公共調整滯后于市場需求變化,而這種滯后反應帶來的市場風險往往只能由生產者自己承擔,這無疑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沉重的打擊。因此,農業需要政府的支持與保護。

1.2農業部門比較利益低,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處于不利地位

農業部門的比較效益低下,不僅使農業部門缺乏對逐利資本的吸引力,而且難以阻止農業內部各種要素資源向非農產業流動,致使農業缺乏競爭力,最終導致農業的萎縮。圖1就說明了在市場和利益驅動機制的作用下,社會資源配置不利于農業發展的情況。

如圖1所示,AB曲線代表生產可能性邊界,社會的全部資源在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之間進行分配,OA代表全部經濟資源配置在農業部門時所能提供的農產品,OB代表全部經濟資源配置在非農業部門所能提供的非農產品。OB>OA,表明非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大于農產品。假如初始資源配置在E1,這時農產品供給量為Oa2,非農產品供給量為Ob2。若增加農產品供給量,將經濟資源配置點移至E2,這時農產品供給量為Oa1,增量為a1a2;非農產品的供給量為Ob1,減量為b1b2,b1b2>a1a2,表明經濟資源從非農業部門配置到農業部門,轉移成本比較高。相反,如果將初始資源配置點從E2移至E1,即經濟資源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業部門,轉移成本比較低。這就說明了市場價格機制條件下人們不愿意將經濟資源主動投向農業的原因。因此,農業是一個需要政策性補貼的產業部門。

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都需要得到政府扶持。對我國而言,農業弱質性表現得更為復雜,如自然資源條件較差,生產者素質較低,經濟形態多表現為自給自足的農戶經營,農業市場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很不完善,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差。因此,在我國農業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2農業的多功能性理論為農業補貼提供了依據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增長,農業被認為是一種多功能性的產業,突破了傳統認識的局限,給予了農業新的地位和作用。農業的多功能性是指農業除了具有商品生產功能外,還有土地占有、環境、糧食安全以及文化等功能。具體表現如下:從經濟的角度來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農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基礎、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頭;從政治角度來看,農業是社會政治穩定的基礎,也是農民發展的依托;從環境生態的角度來說,農業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為環境生態創造了巨大的價值。農業的多功能性決定了任何國家都要重視構筑農業產業體系間各個環節的互動,而非傳統的單一的農產品商品生產功能。此外,長期以來,人類自身生活與生產等活動消耗環境質量的生態需求,都是免費獲得滿足的。隨著資源的“硬約束”,人類不僅要遵循其固有的自然生態規律,還要或多或少地投入人類勞動,改善農業生態條件。農業再生產的實現問題,基本上不能通過市場競爭在物質上和價值上得到補償。因此,國家和社會必須給農業必要的保護與支持,以增強農業生態再生產的自生能力和自凈能力。

3公共財政理論為農業補貼提供了理論依據

市場在具有外部性的產品供給調節上存在失靈,這就需要政府的干預;同時農業產業本身的弱質性和基礎地位,也決定其需要政府的服務。從經濟學角度看,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私人有效投入和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先行條件。農村基礎設施、農民的技術培訓和農業科研創新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們具有明顯的外部性(正外部性),但這些領域存在市場失靈和免費搭車行為。因此,要求這種農業正外部性“內化”,其主要手段是通過政府的干預,即要求政府一方面通過政策手段從社會上其他人所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來補償行為者的損失,將農業社會效益和農業經濟效益的差額返給農業;另一方面充當制度供給者、環境營造者和主要投資者的角色。

4利益集團理論為農業補貼提供了理論依據

奧爾森(Olson)在《集體行為的邏輯》中指出,人口規模小的利益集團相對于規模大的集團,其成員與集體行為有較深的利害關系,而且監督成本也比較低,比較容易克服“免費搭車”問題,從而具有較高的組織水平和較大的政治能量??梢?,一個利益集團政治能量大小,不僅取決于它的規模大小,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它的組織水平的高低及克服集體行為中“免費搭車”現象的程度。

具體到補貼政策的選擇,我們假定分為2個利益團體,一個是作為農業生產者的農民,另一個是非農產業的生產者及農產品消費者。那么,究竟是選擇對農民有利還是選擇對消費者有利的補貼方式,將取決于這2個集團的力量對比。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多數人從事農業,分布在廣泛的農村,大多數農業人口受教育少,對于一些隱蔽的不利影響毫不知情;即使他們確能知道這些,也會因組織抵制集團行動的代價過于高昂而難以實現。而大都市的人口雖然不多,但是比較集中,他們的收入很低,恩格爾系數偏高,高昂的食品價格勢必直接危及政府的城市安定。人數雖少但組織得很好的實業界,因為擔心生產費用上升會導致工人工資的提高,也會強烈反對食品價格的上漲。他們紛紛游說政府,使國家的補貼政策向城市消費者傾斜,這樣中國就出現了農產品“剪刀差”。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均收入增加,恩格爾系數下降,城市居民對食品價格的敏感度降低;而且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對環境保護和綠色農業的興趣日漸增加。與此同時,農業人口在減少,農村教育水平在提高,農村地區的通訊、交通運輸設施得到改善。農村居民對收入和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較所處的地位,變得越來越敏感;同時他們自己組織起來的成本也相對降低。在這種條件下,當農業的比較利益下降,農民的收入狀況繼續惡化時,他們就會采取政治行動以建立城鄉平等關系,這樣國家的補貼重心轉移到了對生產者的補貼上來。為了提高補貼的效率,補貼方式由價格補貼等間接補貼向對農民直接補貼轉移。

5參考文獻

[1] 梁東黎,劉東.微觀經濟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丹尼斯R.阿普爾亞德.國際經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第8篇:文化的理論依據范文

關鍵詞: 英語論文寫作 教材編寫 高原理論 知行結合通變律 母語正負遷移

引言

從2005年開始,各高校陸續進行了英語課程設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綜合英語的基礎上,增加文獻閱讀、英語文化與論文寫作等課程,形成基礎+文化+論文寫作的課程設置模式。筆者從2012年開始對學生需求進行調查,并從學院學報入手,分析非英語專業科技人員在論文寫作方面的短板,從而明確學生需求和教學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論文寫作教材的編寫,并已在學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簡介

目前市售英語論文寫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陸效用的《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戴福林的《英語論文寫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程》。上述寫作教材針對所有研究生,在語言水平和專業材料的選編上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另外,由于傳統教材一般將各項規則和常用語句羅列在文中,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引起疲勞。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編教材,提高專業和語言水平的對應性,如俞炳豐的《科技英語論文實用寫作指南》面對的就是本校制冷與空調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選用的示范及練習材料均為制冷與空調專業材料;而陳蘇、黃彥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則針對材料化學化工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業大學相關專業。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軍校沒有專為博士生開設的用英語講授的論文寫作課,且由于專業設置的特殊性,往往沒有合適的市售教材,因此,相關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學校專業的設置,自行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英語論文寫作教材。

二、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及實現方法

(一)理論依據。

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的理論依據主要有:

1.高原現象。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和抽象的歸納能力成為語言水平的體現。在高級階段,語言水平的進度明顯放慢,此稱為高原現象。心理學家將學習劃分為六個階段:無進步階段、迅速進步階段、學習速度逐漸減慢階段、高原階段、再次緩慢進步階段、進步再次減慢并臨近極限階段。博士生英語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階段,即高原階段。到碩士階段,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書面詞匯,并以英語知識的形式保留在學生記憶中,但并沒有固化為學生的語言技能。這些英語知識正是博士階段英語論文寫作中需要大量運用東西,如果在博士階段沒有及時、足夠地應用,這些知識將很快遺忘。

2.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路德慶認為,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必須結合起來,將詞匯和寫作知識綜合應用到實踐中,才能最終將語言知識轉變為真正的技能。寫作具有實踐性、操作性、綜合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是一個逐漸積累提高的過程。

3.學習過程中的母語遷移。根據二語習得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母語規則,以避免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影響,此為母語負遷移;如果母語固有的語音、詞法、句法與目標語相同,學生就可借助母語順利進行目標語的學習,此為母語正遷移。

(二)實現方法。

根據以上理論,我們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現象。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不再進行單一的知識灌輸和條框羅列。本教材每一課分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組成,通過這些task的練習,學生由被動方轉為主動方,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在練習過程中有很強的成就感,學習樂趣和教學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據寫作教學規律進行教材內容設計。筆者根據知行結合通變律和寫作活動的四個特點,在設計練習時環環相扣,逐步提高。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大量操練,對科技論文的結構、常用句型有了較深刻了解,可積極運用學到的知識寫出合格的英語論文。

3.利用母語正遷移,克服母語負遷移。博士生對漢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照英語論文范文進行語篇結構的構筑。范文材料全部選自權威期刊,語言簡潔準確流暢,一些常用語句,如文獻綜述、論文結構敘述、研究結果的表述和結論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對應段落,對學生掌握英語論文結構和以上部分語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國學生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很容易受到漢語的影響,在題目翻譯、摘要翻譯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筆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學生推敲、評判和改進。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選自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學術期刊,具有語言錯誤比較典型的特點,可對學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據以上理論所編教材的特點

(一)實用性。

本教材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寫作規律理論,參照國家教委《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大綱》的要求,在語言上符合非英語專業博士生的外語水平,適合課堂應用。

(二)專業針對性強,具有鮮明的軍事特點。

本教材所選材料覆蓋了本院博士生各專業,對于學生熟悉本專業論文結構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符合寫作課程教學規律,針對中國人學習英語語言的特征設計練習。

本教材選材精細,學生可通過閱讀范文較快掌握英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法,并接觸大量的專業詞匯。另外,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評判和改進,可讓學生在今后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四)理論講述和練習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導性、適應性和提高性練習克服了傳統寫作教材的沉悶枯燥,學生通過練習熟悉了寫作理論,強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論文寫作的興趣。

結語

博士研究生論文寫作教材的編寫是一個比較艱巨的工作,需要教師針對學生所學專業進行內容上的選編,在編寫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實際水平,又要避免課程內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論、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和母語正負遷移規律編寫的論文寫作教材針對性強,趣味性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充分浸潤在本學科或相近學科的語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專業詞匯和句法,避免中國式英語,寫出符合國際規范的英語論文。

參考文獻:

[1]胡庚申.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陸效用.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第9篇:文化的理論依據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活動;理論依據

隨著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英語作為各國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在教育領域中逐漸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教育領域對英語教育愈加重視,英語教學在我國小學教育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在小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的課堂活動組織設計激發小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與好奇心,在提高小學生英語成績的同時,促進了小學英語教學的發展,對于小學英語教學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一、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活動理論依據

1.有效課堂的活動設計。有效課堂活動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所要教授的教學內容有效的傳輸給學生,而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教學內容有效接受的活動。有效課堂活動能夠使教師與學生通過良好的互動與溝通完成課堂學習。在對有效課堂活動的設計過程中,首先,要求有效課堂活動設計不能夠脫離原有的教學空間,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要依據教學空間制定設計。其次,有效的課堂活動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加,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還小,所以教師應對小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課堂活動設計,不僅能夠增強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最后,有效課堂活動的設計是有特定教學程序的,由于小學英語教學的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教學也應由獨立的教學過程構成。

2.有效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立。有效課堂活動設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設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所應該具有的思想構建能力與品德結構。在教學設計方案中,教學目標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學目標是有效課堂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有效課堂活動的組織設計是為了使教師明確課堂中的教學目標,只有明確課堂中的教學目標,教師才能夠在有效課堂中完成對學生的教學。

3.有效課堂的教學設計。有效課堂的教學設計,是通過對課堂上的教學活動進行系統完整的規劃,對教學方法進行慎重選擇和使用,使小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從而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的行為。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為英語教師和小學生之間提供了一座溝通橋梁。有效課堂的教學設計通過教師在英語課堂中依據科學的英語教學理論,對英語教學方法進行細致周密的設計規劃,將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作用發揮出來,使小學生能夠在有效課堂中理解教師所講內容,從而提升英語成績。

二、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活動的組織設計

1.遵循新課程標準進行組織設計。在英語新課標標準的內容中,小學英語教育提出在英語課堂中應以活動為主。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應將新課標的標準靈活使用,可以通過動作記憶法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理解記憶遠比死記硬背更能讓小學生提起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利用小學生心理特點完成課堂活動設計。在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活動的組織設計中,英語教師要掌握小學生的心理,并利用其心理特點完成對有效課堂活動的組織設計。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與認知能力還不夠完善,因此小學英語有效課堂的組織設計需要考慮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小學生在課堂中能夠保持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如此便要求英語教師掌握小學生的心理,通過對小學生容易產生好奇心的了解,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有趣味的活動和英語接龍小游戲等,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引發小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小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保持一定的注意力,進而促進小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有效發展。

3.通過設立情境進行教學設計。英語教學實際上是一門十分枯燥的語言教學,如果英語教師將英語知識進行呆板枯燥的傳授,則會使小學生對英語產生厭惡和反感,不僅無法提升小學生的英語成績,同時也限制了小學英語有效課堂的發展。因此,小學英語教學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出樂趣,使小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在小學英語有效課堂的組織設計中,英語教師可以通過簡短動聽的英語歌謠激發小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英語教師也要通過多媒體教學對英語進行原聲動畫的播放,創設英語原聲情景,并對動畫的臺詞進行基礎的語法講解,然后可以通過小學生分組學習表演的方式,增強小學生對英語的喜愛程度,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英語成績,推動有效課堂活動的組織設計在小學英語中快速的發展。

三、結語

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增強,英語在日常生活中日益顯露出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通過對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活動的理論依據,對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活動組織設計進行深入分析。小學英語有效課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學英語有效課堂的組織設計能夠使小學生提高英語成績,為小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顧麗莉.例談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活動的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14,06(18):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有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fc2成年免费共享视频18| 男女无遮挡高清性视频直播| 嫩草影院免费看| 免费特级黄毛片| aⅴ免费在线观看|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合小说网 | 国产你懂的视频|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久小说| 色婷婷精品视频| 性中国videossex古装片|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东京热| 3d玉蒲团之极乐宝鉴|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国产真实露脸精彩对白| 久久精品国产导航| 菠萝蜜视频在线播放| 成年人在线看片| 国产乱在线观看视频| 两只大乳奶充满奶汁| 试看60边摸边吃奶边做|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app| 午夜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金8国欧美系列在线|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交换年轻夫妇5| 男女一进一出抽搐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高清尿小便嘘嘘|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小帅男同志chinesecouple|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 fulidown国产精品合集| 日本暖暖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aaa级久久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