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范文

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

第1篇: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范文

健康狀態是現代醫學的一個全新概念。傳統的中醫理論為亞健康的康復奠定了理論基礎,尤其治“未病”及辨證論治思想,恰好適宜作為亞健康狀態臨床防治、調理的指導思想。

有人報道現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出精神不振、情緒低沉、反應遲鈍、失眼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易受驚嚇等狀態;而在生理上則表現為疲勞、乏力、活動時氣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有時還出現心血管系統癥狀如心悸、心律不齊等。其實,這就是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現狀

中國的亞健康人群已超過7億,高收入人群的過速老化趨勢已經超過歐美國家。其危害性已經被醫學界認為是與艾滋病并列的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大敵。據我國16個百萬人口城市亞健康率的調查顯示,北京市民亞健康率為75.31%,上海為73.49%,廣東為73.41%……一項中科院的調查顯示: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為58歲,低于全國人口平均壽命10歲左右,并且早逝現象正在加劇,中年知識分子60%~70%處于亞健康狀態。25―59歲人群中,女性死亡率為10.4%,男性死亡率達16.5%。另據最新統計,近年城鄉居民前四位死因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全國每年死亡人口中就有70%以上死于非傳染病,這些疾病大部分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是可以控制和預防的,但由于全民健康教育不夠,大眾預防意識不強,沒有在亞健康階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才導致了嚴重的疾患。由亞健康發展引起的慢性疲勞綜合征占全國總人口的60%~70%,多發生于35~45歲,以腦力勞動者居多,近幾年來在下崗職工中也不少見。并且呈逐年上升趨勢,亞健康已經成為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亞健康的概念及主要表現

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關亞健康狀態的概念、癥狀、評估標準及亞健康狀態的生理生化檢測等均已進一步明確。何謂亞健康?1984年,WHO給健康下的定義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從健康定義可以看出,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類還有一種狀態是虛弱現象,即是亞健康。一般認為,亞健康狀態(sub―health)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低質狀態,是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亞健康狀態(也有人稱之為“第三狀態”、“中間狀態”、“灰色狀態”)實際上是心身疾病的潛臨床或病前狀態。因其主訴癥狀多種多樣且不固定,也被稱為不定陳述綜合征。其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身體癥狀:頭昏,目澀,胸悶,氣短,心慌,乏力,納呆,腹脹,噯氣,腹瀉,便秘,腰背酸痛,失眠,多夢,月經紊亂,痛經等。

心理癥狀:焦慮,煩躁,易怒,恐慌,緊張、過度敏感或情緒低落,抑郁,冷漠,失望,孤獨,記憶力減退,睡眠差等。

道德思想表現:在世界觀、價值觀上存在著不利于自己和社會的偏差、偏激思想;內心深處產生不安、沮喪和自我評價降低甚至自卑等情緒。

社會表現:家庭不和睦,人際關系緊張,工作、學習困難、效率底下,難以承擔社會責任。

中醫治療亞健康的基本理論

第2篇: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健康 亞健康 體育鍛煉

傅善來等介紹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全球性調查報告,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經醫生檢查,診斷有病的也只有20%,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占75%。從體育學角度,對人類的亞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和研究,并通過各種不同類別的體育項目對人體亞健康狀況進行干預,區分出不同類別體育項目對亞健康干預效果的差異性,旨在為減少和緩解亞健康狀況,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為人類的健康和發展。

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指正在或已經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是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大學生在處理學習、社交、個人與社會的復雜關系問題時,時常產生內心矛盾沖突,從而產生情緒低落、憂郁、焦慮、頭暈、失眠等亞健康的表現。

1亞健康的概念

亞健康狀態是近年醫學界提出的新概念,是一種臨界狀態,一般是指機體雖無明顯的疾病,卻呈現出活力降低,適應能力呈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2亞健康的分類

關于亞健康的分類方式,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解釋,根據亞健康的臨床表現和癥狀,主要可分為軀體性亞健康、心理性亞健康、社會適應性亞健康、道德品質性亞健康。

2.1 軀體性亞健康。軀體亞健康主要臨床表現在以下方面:有疲勞感、頭暈頭疼、心慌、食欲不振、胸悶氣短、消化吸不良、抵抗力和免疫力較差等癥狀。這種狀態的亞健康如持續發展,將會影響人體各系統正常的生理功能,最后導致各種疾病發生。

2.2 心理性亞健康。心理性亞健康有精神不振、情緒低落、抑郁寡歡或情緒急躁易怒、心中懊悔、緊張、焦慮不安、睡眠不佳、記憶力減退、無興趣愛好、精力下降等癥狀。

2.3 社會適應性亞健康

社會適應性亞健康患者不能很好地承擔相應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在工作或學習中,會遇到重重困難,人際關系緊張,沒有知心朋友,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和人際交往,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進而會繼發地產生各種心理疾病。

2.4 道德品質性亞健康。道德品質亞健康患者主要癥狀表現為認知障礙、情緒障礙和行為障礙等。人常常陷入個人狹隘的知識經驗圈子,不能全面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在思考問題時常常為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能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思維缺乏靈活性、邏輯性等等。意義障礙是指內在的心理因素妨礙對道德要求正常理解而產生的心理障礙。表現為拒絕教育者的教育,形成消極的心理定式,毀壞任何教育方法的效果。

3大學生亞健康的成因

3.1 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隨著的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的競爭、學習和就業壓力日趨激烈,導致學生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過大,大腦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不能得到及時和充分的休息,導致人體的機能下降,神經系統失調,內分泌系統紊亂,進而影響了人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機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

3.2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不規律的起居和飲食習慣,會導致人的生物鐘以及消化系統的紊亂。通過調查發現許多大學生都有著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不吃早餐、偏食、過度節食、吸煙、過度飲酒、睡眠不足等,這都會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生理代謝,甚者造成代謝紊亂。使大學生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最后導致各種疾病發生。

3.3 缺乏運動和身體鍛煉。由于學生對自身健康關注度不夠,對體育鍛煉作用認識不足,沒有自覺鍛煉的意識,再加之進行體育鍛煉的產地、器材和和師資的缺乏,導致學生鍛煉的時間和次數嚴重不足 ,缺乏運動會直接導致身體素質下降,營養過剩、肌體抵抗力下降,長時間的靜坐會造成大腦供血、供氧不足,而使大腦處于亞氧環境,導致大腦疲勞,從而出現亞健康的一系列癥狀。

3.4 人際關系的影響。由于受地域文化、生活習慣、家庭背景和個人性格等方面的影響,有許多新生進入大學后不能很快融入新的集體,不能適應大學的教學方法,缺乏義務感、責任感、出現同學間關系不協調,遇事容易偏激,容易感情用事,易產生沉重的內心苦悶、心理障礙和行為障礙,導致機體處于亞健康狀態。

4 預防措施

大學生亞健康群體應該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通過體育活動改善人際關系,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促使亞健康到健康的轉化。

健康與亞健康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何預防亞健康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體育鍛煉可以調節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改善人體各系統的功能,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率,加強組織器官的營養過程,改善大腦皮質和神經體液的調節功能,促進腦中多種神經遞質分泌,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加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

【參考文獻】

[1]傅善來,蔣有倩走出亞健康――21世紀健康新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范文

1亞健康狀態的提出及意義

1.1亞健康狀態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醫學上在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過程中,人們也對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教授通過研究首先提出:人體存在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國外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其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包含著前后銜接的三個階段。

1.1.1輕度心身失調階段輕度心身失調階段是與健康相鄰的階段,常以疲勞、失眠、情緒不穩定等為主要表現,這些表現容易恢復,可轉為健康狀態。

1.1.2潛臨床階段輕度心身失調階段若持續發展下去,已存在發展為某些疾病的危險傾向,其癥狀較復雜,表現為慢性疲勞或持續的身心失調,且伴有慢性咽痛、反復感冒、精力不支等表現,其生命活力、反應和適應能力減退,還可出現接近臨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及免疫功能偏低的傾向。

1.1.3前臨床階段此階段表示有病變存在,并有向某種疾病發展的高度可能性,介于潛臨床和疾病之間,但癥狀不明顯,診斷上較困難。

1.2“亞健康”概念的提出是健康新概念及新的醫學模式變革中的一個重要進展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威脅人類健康最大的危險不是具體的疾病,而是體重過輕、不安全的等十大風險因素,這些因素導致死亡總計占世界范圍死亡率的1/3以上。在中國、中美洲和南美洲等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煙草、酒精、血壓、膽固醇和肥胖所造成的疾病負擔至少占總負擔的1/6。世衛組織在《迎接21世紀挑戰》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應該以人類和人群的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正確認識健康的內涵、干預亞健康狀態、降低發病率將成為全世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2亞健康狀態的研究現狀及問題

2.1亞健康狀態的研究現狀亞健康狀態在經濟發達、社會競爭激烈的國家和地區中普遍存在,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WHO章程序言中提到:全世界屬于健康狀態者僅占5%,找醫生診病者約占20%,剩下的75%就屬于亞健康狀態者。

1)近年來,山西省婦幼保健院亞健康檢測指導中心對1 600多例的檢測提示,約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或患病狀態,其中中年知識分子居多。日本國立公共衛生院在政府支持下,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規模較大的調查研究,在5 000余名15~65歲人士中,表示感到“非常疲勞”的竟高達60%,其中因學習壓力過重、工作量大、家務重、精神緊張者占44%,還有16%說不出原因。

2)我院2002年調查136名飛行人員的亞健康狀態,其亞健康狀態陽性者91例,占66.91%;其中25~30歲的發生率最高,為67例;從飛行時間看,飛行500~1 500 h的飛行員為75例;這組數椐提示,飛行人員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率較高,且存在年輕化傾向。

2.2亞健康狀態研究存在的問題綜合各家調查結果分析,亞健康人群多存在“六高一低”的傾向,即接近疾病臨界水平的高負荷(體力與心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高體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由于亞健康的醫學研究起步較晚,還存在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2.2.1亞健康的確切病因、發病機理和危險因素未達成共識亞健康狀態是多種因素中和作用的結果,既有社會學、心理學因素,也有環境、生活方式、自身體質和遺傳學因素等影響。至于亞健康狀態的成因,主要是人體調控功能的紊亂或者異常,當人體調控功能儲備力、適應力和自愈力出現減退時,人體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降低,對疾病防御能力降低以及穩定內環境的能力下降;而當人體調控功能出現紊亂或長期異常未得到糾正和控制時,外界各種因素對人體的刺激會逐步導致某組織或器官產生一系列改變,這些組織器官所負載的基本生理功能也隨之發生紊亂和異常,容易引起亞健康狀態或導致疾病。但是,對導致亞健康的確切病因、發病機理和危險因素,目前既沒有達成共識,也還存在著一些不明確的地方。

2.2.2評估與診斷標準未能統一目前,各國在評估標準上都有一定的差異,我國也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如果照搬國外標準的話,由于不符合中國國民的身體素質特點,有可能在診斷上出現偏差,不利于較好地開展研究和治療工作。

2.2.3治療上還缺乏針對性有關亞健康的研究多數局限于中高等教育水平的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而對整個社會人群的亞健康狀態研究甚少,仍缺乏對亞健康干預、治療規范化與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

3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展望

3.1亞健康的診斷標準可逐步趨于量化和統一人群及個體亞健康狀態進行量化評估和網絡監控將成為今后研究的熱點,其研究方向將沿著“可以量化評估人口健康狀態的技術”、“能夠評估個體多種狀態和病原體的臨床檢測技術”等方面發展。據悉,為保證我國衛生健康從以疾病為主導向以健康為主導的戰略順利實施,我國將對人群亞健康狀態進行系統監測研究,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健康管理與健康促進新模式。

3.2亞健康的干預及治療將向多樣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以慢性疲勞為主要癥狀的亞健康問題是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當前,“減少風險,延長健康壽命”已成為全世界所有國家面臨的任務。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1997年5月才舉辦全國首次關于亞健康狀態的研討會,同年,中國藥學會成立了研究亞健康狀態的專門機構;全國首家亞健康康復中心于2002年在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成立,該中心設有身心健康評估、心理治療、生物-物理治療科目,集治療和康復為一體。通過深浮療法、音樂療法、大腸水療、生物反饋療法等先進手段,對前來檢查的人實施未病先治。北京東華醫院采用星狀神經節阻滯療法治療亞健康取得了一定療效,它能使過度興奮的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自然治愈能力,增強防御機能,起到調整血壓,治療便秘,改善睡眠,增加食欲的作用,大部分人做12次治療即可顯著改善癥狀。同時,中醫藥對亞健康的診治有一定價值,其效果正在廣泛調查研究中。此外,“五維系統護理”值得推廣應用,它是按照人體系統相互配合、相互影響的特性,通過飲食、營養、運動、心理、空氣五個方面對亞健康人群進行系統控制和指導的一種方式,其中以健身運動、心理訓練、景觀療法最為重要。

第4篇: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范文

摘 要 亞健康作為當前醫學科學中的一個研究熱點,國內外學者對于亞健康的相關研究表明亞健康人群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從國內來看,中國醫學專家指出,目前,中國亞健康人群比例達70%;從國外來看,世界衛生組織經過調查表明,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約占人群的75%。據報道,青少年頸椎病的患病率已達10%甚至更高,而青少年中以大學生患頸椎病最為突出。筆者就有關亞健康與大學生頸椎病的研究進展做一綜述。綜述主要從國內外亞健康研究現狀和從病因病理、保守治療兩方面對大學生頸椎病做一介紹。通過保健體操這一功能性鍛煉方法對頸椎病進行干預,來緩解大學生頸椎疲勞和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 亞健康 大學生 頸椎病 保健體操 研制

一、亞健康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2000年-2016年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亞健康概念”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共獲得相關信息32784條。

《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提出亞健康是一種人體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狀態。從大量研究者的文獻中得出,目前,亞健康的概念及相關研究僅限于我國學術界,“Sub-health”還沒得到世界的認可,國內亞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中醫學范圍,亞健康是屬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而通過查閱國外文獻期刊全文數據庫發現對“亞健康”研究很少,美國研究者將這種狀態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并制定了CFS診斷標準。盡管世界各國學者對亞健康狀態進行研究工作,但是至今對亞健康狀態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亞健康”是我國學者提出的“中國式”名稱,其主要研究內容仍以CFS為主。

二、大學生頸椎病病因病理

唐漢武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大學生頸椎病病因多由于長期伏案學習或長時間使用電腦,加上姿勢不正確,枕頭過高過低等,屈頸過度,日積月累,使頸椎的關節囊、椎間韌帶松弛,頸部肌肉張力改變,頸椎的動靜力平衡失調,削弱了對頸椎的支撐與保護作用,頸椎因此而逐漸出現生理弧度的改變,進而引起頸部解剖學和組織學的改變,即頸椎生理弧度改變一生物力學綜合性失衡的惡性循環。張先發等曾發現我國高中學生中,坐姿合標準者占學生總數的46.8%,其他大部分為近距離坐姿,左右偏者次之,凡此皆可導致頸椎動靜力平衡失調,導致出現頸肩部的不適,甚至最終出現頸椎曲度的改變。周萬勇等通過對60例頸部不適青少年患者頸部X線片分析,大部分患者有頸椎曲度輕到中度異常,且患者臨床癥狀隨曲度異常的加大而加重。張先發川等通過對100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的X線片分析,發現52%的患者有頸椎曲度改變,其中以生理曲度變直最為多見,不連續及后突次之,但與椎管無明顯聯系。

三、大學生頸椎病的保守治療

由于大學生頸椎病多為功能性病變,故其經保守治療多可取得良好的療效,目前,頸椎病的保守治療主要有中藥治療、推拿療法、針灸治療、理療、保健體操等。其中,保健體操具有簡便易行且具有預防和治療雙重作用的特點,尤其是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具有其他療法不具備的優勢。孫海燕等采用“頸椎病前期調查表”及“頸部功能評價表”調查1252例18-40歲不同行業健康人群頸部健康狀況,并將研究對象按分層隨機抽樣法分為試驗和對照兩組,用自行研發的頸部保健操對試驗組進行干預,對持續推廣應用的結果進行統計。結果顯示,頸椎病發病呈不斷上升且有低齡化傾向,在校大學生頸椎功能減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為不健康或亞健康人群,進行頸部保健操鍛煉對改善頸椎局部癥狀效果明顯。張茂獅等用自制的保健操對240例患者進行研究表明運用保健操后頸椎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與正常組對照差異明顯。

四、總結

亞健康的定義還不十分明確,CFS與亞健康是基本相似的,其診斷標準也有待完善,大學生頸椎病與亞健康的關系還不十分清楚,二者可能高度相關,從亞健康的角度防治大學生頸椎病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從上述文獻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保健體操對疾病及康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長期堅持進行適合自己的保健體操有助于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然而,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體操進行鍛煉卻很少提及。在創編的保健體操方面,大部分的保健體操沒有對練習規格進行詳細說明,練習的動作也不是很全面,動作相對單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動作名稱偏向專業術語化,動作要領不夠詳細。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不能長期堅持練習和出現錯誤練習,從而影響鍛煉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舒娜,張柔華,努爾夏提?尼加提,王曉東.高校學生頸椎病康復治療與預防[J].當代體育科技.2012.34:21-22.

[2] 強剛,劉茜,潘道友,李濤,王小琴.大學生頸椎健康狀況調查與頸椎病的防治[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4.03:222-224.

[3] 龍國強.太極拳對大學生頸椎病防治的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S1:223,205.

第5篇: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拓展訓練; 高職教師; 亞健康

中圖分類號: G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健康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沒有健康就一事無成。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的。亞健康作為一個新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化才被納入科學視野,從千百年來固有的健康、疾病概念中剝離出來的;高職教師肩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藍領人才的重任,淺析高職教師發生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因素和體現,采取適時定期開展拓展訓練的措施,對于加強高職教師的整體素質修養,增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教師的價值觀、審美觀和整體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高職教師亞健康的表現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身體、精神和交往處于完美狀態。相應地,亞健康又被稱為機體第三種狀態或灰色的狀態,是近年來科技醫學領域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是指機體沒有明確的疾病,卻呈現身體機能活力降低,適應力不同程度減弱倒退的一種生理狀態。這是由于人本身的機體生理功能低下所致,它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臨界狀態,無器質性病變,但有功能性改變,它與腦疲勞有密切的關系,也有人稱此為“疲勞綜合癥”,用現代各種先進的檢測方法很難確診為某種疾病。近年來,高校教師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在許多權威部門的測試中,70%以上的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目前,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呈現出一些特有的類型及表現形式:

1.1軀體性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人的軀體的慢性疲勞。很多高校教師因教學任務繁重以及課題、科研的壓力經常熬夜,總感到身體不舒服,渾身疲乏無力、時常肌肉酸痛、導致失眠焦慮、最終身體機能下降。如長期過度疲勞,不能夠有效的及時緩解,則會出現積勞成疾而導致過度疲勞而導致死亡,俗稱“過勞死”。

1.2心理性亞健康狀態: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人類的一大特點,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區別的依據。現實生活中,高校教師由于競爭壓力過大,所以經常出現煩躁、焦慮、嫉妒、恐懼、心情不好,更可能展現脾氣暴躁的一面;有的對教學及工作無興趣,陷入自我矛盾中;有的表現在對晉升、提職、住房等方面的過度期盼,經常感到心里不平衡,常見的表現是焦慮,煩躁、睡眠不佳等多種形式,有時會出現心悸、不安、胃絞痛;各種與現實發生矛盾和沖突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教師的亞健康狀態。

1.3心理行為。社會發展和高校教育改革對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造成教師的負擔過重,特別是目前用于各種反映工作成績的考核評估體系標準與方法還不成熟,有時更會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

1.4個體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是形成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原因,不良生活習慣能導致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疾病。

1.5認知水平。作為高知群體的高校教師,往往存在對亞健康狀態認識不足的現象,大多數教師認為既沒感冒又沒發燒,既不疼又不痛,無論如何也不會不健康,又正是由于這種認識上的原因,使得他們感到不適時常常已處于真正的疾病狀態,像蔣鞏英同志一樣英年早逝的教師在高校中并不罕見。

2、拓展訓練的意義與作用

2.1拓展訓練的意義

通過參加拓展訓練的各個環節,參訓者不久以后就可以重新對自己的個人能力及有步驟的認識進行剖析,增加自身的自信和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克服原來已有的心理惰性,增強打敗困難的毅力,提高遇到問題后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提高增強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從而啟發想象力與創造力,以及找到行為和思想方面實現突破口,最終讓自身全方位的提高。

2.2拓展訓練的作用

參加拓展訓練后,在個人教學方便能夠靈活運用生動語言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使得教學質量大大的提高,讓個人在教學領域方面有了極大的滿足和成就感。在個人生活上能夠積極面對人生,通過訓練積極釋放自己的生活壓力,在遇到人生挫折時能有效的改善自己的悲觀情緒,提高自身對社會適應性,時刻已自己完美的精神狀態去面對人生的一次次挑戰與機遇。

3、拓展訓練對高職教師的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

3.1身理作用:拓展訓練里面的多個項目都會對參與者有著一定的身體素質的要求,在這些要求的指引下從而自覺的參與進去,而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例如:穿越電網,就需要教師們有一定的力量素質和柔韌素質才能勝任;有軌電車,就需要一定的協調性和體能來達成目標;還有腳吊環橋,在非固定的繩環上傳過,少不了耐力和握力的支持。在參與這些項目的過程中,教師們就會有意的參與進去并且努力完成所規定的項目指標,這樣就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

3.2心理作用:拓展訓練研究表明[1],對高職教師實施人際交往方面的拓展訓練,高職教師的人際交往狀況顯著改善。實驗結果顯示1年以上的定期拓展訓練可以有效幫助自身減少心理壓力,促進教師與教師的相互了解與信任,從而形成了團結奮斗、拼搏進取,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更加建立了和諧、信任的良好關系。拓展訓練與高職教師的心理健康關系是密不可分的[2][3]。拓展訓練是一種非常新穎而有效的培訓方式,具有十分有效的訓練效果[4],有研究結果表明,拓展訓練對調節緊張情緒,緩解心理壓力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使人理性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問題。高職教師們在集體性的運動應激情境中,大家一起共同體會勝利、心理上的資源耗盡以及心理激情鼓勵與動員,在良好的激情體育文化氛圍下,產生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增強所有積極參與訓練教師們的心理健康能力。

4、結語

高職教師亞健康的狀況已經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而積極地探尋解決高職教師亞健康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是切實提高教師們身心健康水平、確保教學任務得以圓滿完成,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與措施。而就拓展訓練中總結出來了許多改善教師亞健康的優秀經驗與方法,有助于高職教師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所以在高職院校中對教師定期開展拓展訓練時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楊劍,等。體育生活拓展訓練培養人們社會心理能力的實驗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2);1630-1632

[2]汪曉贊。學校體驗教育與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報,2003,29(5):70-72

第6篇: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心理亞健康;篩查;大學新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8-0218-01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大眾對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亞健康越來越重視。亞健康狀態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西方發達國家的白領女性階層;據WHO 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健康人占20%,余下75%處于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渡狀態,即亞健康狀態。亞健康已向整個人類提出了警示。當代大學生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社會、心理等壓力,其健康狀態不容樂觀;而心理亞健康是亞健康的一種重要類型,它是介于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的中間狀態,這些狀態均未達到CCMD2Ⅲ(中國精神疾病分類及診斷標準)、ICD210(疾病及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210)、DSM2IV(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等精神病學診斷標準,但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如不引起重視可能誘發軀體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機。

目前,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是良好的,在群體中,真正患有心理疾病,或具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我認為,真正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人數并沒有這么多,在大學生這一人群中,大部分并不是心理疾病患者,而僅僅是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所以,對大學生群體心理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以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2010級本科新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應符合以下條件:(1)研究對象為非體育專業學生(2)研究對象無精神疾病(3)研究對象為自愿參與研究。

(二)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采取整群抽樣方法, 從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2010級本科新生中,根據研究對象要求條件,隨機抽取5個班級、約300人為研究對象,視班級人數過多或不足加減研究對象。問卷調查前說明本次調查意義,采用自愿記名的方法(但性別必填),由專人負責組織研究對象進行集體測試并當場回收問卷。

測量的問卷采用經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修訂、由美國康奈爾大學Wolff HG Brodman R等編制的康奈爾醫學指數(Cornell Medical Index,CMI)[3]作為指標,選取康奈爾醫學指數中M~R部分(M―不適應N―抑郁O―焦慮P―敏感Q―憤怒R―緊張),共51個問題。在每個問題均為“是”和“否”兩級回答,“是” 得1分,回答“否”得0分,根據性別確定評分范圍,將男生》15分,女生》20分作為確定心理亞健康的標準范圍[4],即本實驗研究所定義的心理亞健康狀態。

(三)統計分析

將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錄入數據并用SPSS 13.0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一)一般情況

問卷發放每個學校300份,共2100份,回收2067份,問卷回收率為98.43%,其中有效問卷有2020份,有效率為97.73%。其中男生1011份,女生1009份。

(二)心理亞健康狀況

根據問卷評分標準,得分取:男生》15,女生》20,人群界定為心理亞健康人群。我們得到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心理亞健康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見表一)為20.05%,其中,云南師范大學心理亞健康人數比例最高,為23.73%,而云南財經大學心理亞健康比例最低,為16.89%。

所調查人群取回有效問卷中,所調查男生總人數為1011人,女生為1009人,男生心理亞健康人數為198人(9.8%),女生為207人(10.25%)。

(三)亞健康各因子得分狀況

在我們所選取的康奈爾醫學指數M~R部分(M―不適應N―抑郁O―焦慮P―敏感Q―憤怒R―緊張)中,被測試者得分狀況如下(見表二)。

從表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亞健康主要體現在不適應、焦慮、憤怒和緊張等不良心理狀態方面,而抑郁和敏感等心理狀況較少。

三、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改良過的康奈爾醫學量表和評分標準對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2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20.05%學生處于本研究定義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即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心理亞健康發生比例為20.05%,該結果與國內外報道的大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比例大致相符。心理亞健康人群中亞健康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在不適應、焦慮、憤怒和緊張等方面。

心理亞健康是當今社會,對健康這一定義深入研究的重點方面,但對心理亞健康的概念、診斷方法及評分標準仍不統一。本研究中用改良過的康奈爾醫學量表及評分標準篩查心理亞健康人員,調查結果與現有的研究大體相同,說明該篩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康奈爾醫學指數作為評價心理亞健康狀況的工具,在國外已應用多年,但在國內利用其作為心理亞健康的篩查工具還不多見。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0J004)

參考文獻:

[1]孫云.跆拳道選項課對女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影響研究[J].信息科技,2009(12).

[2]劉歡歡,張小遠,趙靜波,等.軍隊醫科院校心理亞健康學生肌電生物反饋干預研究.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4,25(22):2048-2051.

[3]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5―30.

[4]David L,John P,Wayne G,et a1.A family study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Am J Paychitry,1995,152:76.

[5]連長貴.大學生群體心理衛生回顧[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0,(4):129―130.

第7篇: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范文

一、概述

亞健康狀態是指介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狀態,又叫“灰色狀態”或“第三狀態”,指機體在內外環境各種不良因素刺激下引起生理、心理變化,但又沒有到達疾病的狀態,是機體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它是一個“動態”的、處于不斷變化過程中的一種狀態。

二、意義

研究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現狀和成因,能有效降低亞健康人群比例,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為國家培養更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筆者了解現今普通高校學生亞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尋求針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況的普遍情況制定響應的預防和解決方案,旨在為預防、消除亞健康狀況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三、分析

(一)成因分析

1.特定的社會環境導致的心理亞健康。當今的大學生正處于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科學技術發展迅猛、人與人之間競爭壓力巨大、過大的就業壓力和復雜難以處理的人際關系,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迫使人們需要不斷學習,以適應殘酷的社會競爭。在這種高壓、高工作量的生活環境下,大學生精神壓力愈來愈大,身心都處于超負荷工作是導致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最主要原因。

2.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體育鍛煉的缺乏所致的亞健康。大學時代是一個人在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個發展階段,但大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差、缺少自控能力、生活節奏無規律,體育鍛煉主動性又不強。

3.飲食起居無規律所致的亞健康。很多大學生都有不良的生活習慣,無論男生或者女生都有存在相當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吃早餐、暴飲暴食、過度節食、吸煙、過度飲酒、沉迷網絡游戲、睡眠不足等因素,尤其是睡眠不足,更在大學生當中普遍存在。

4.思想亞健康狀態。大學時代正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最終形成的階段。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上各種“拼爹”、“炫富”和其他攀比的心理無時不刻不左右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許多大學生在思想上容易隨波逐流,形成錯誤的思維方式,造成思想的“亞健康”。

(二)影響因素分析

1.心理因素.主要是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心理應激、情緒激惹、行為異常造成的,同時個性特征、人格缺陷、性格怪癖也有密切關系。它們是互為因果、互相作用、辯證發展的關系。

2.社會因素.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學習負擔過重、生活壓力過大、人際關系復雜、上下級或同事之間關系緊張、遭遇生活事件負擔過重、機械化公式化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占去了人們的大部分時間,使得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得越來越少,孤獨成為人們生存的顯著特征。

3.環境因素.隨著資源的過度開采,高樓大廈群的崛起,以及氣候的改變,破壞了人類的生態環境,各種污染日益嚴重,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人體的細胞不能發揮正常生理功能,進而破壞人體陰陽平衡導致各種疾病。

(三)解決亞健康的對策

1.樹立“健康第一”的觀點。不斷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對健康重要性的理解和對健康含義的認識。當前大學教育上,學校過分注重學業特別是專業技術的學習,嚴重缺乏對身體健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導致對健康的內涵理解片面,沒有充分意識到個人健康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2.加強學生食堂管理工作。注重平衡膳食和合理營養,一方面要加強飲食環境衛生和食品衛生管理,另一方面加強營養配餐,因此學校在食堂飯菜方面更應多投入人力物力,為學生身體健康謀福利,滿足學生學習和工作的營養需求。

3.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的最佳手段。體育鍛煉既是一種體育活動,更是心理活動,有經常體育鍛煉習慣的人,除了身體狀況比普通人良好之外,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往往也更強。體育活動是幫助人們從亞健康狀態走向健康狀態的一個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徑。

4.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當今社會是知識爆炸,信息萬變的時代,人們生活的環境無不充滿著各種壓力,生活和工作的節奏過快,因此容易產生疲勞,尤其腦力勞動過大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生活作息只有按照人體生物鐘運轉的規律,按時進食,工作和休息時間安排相對穩定,進行有規律的體育活動,注重勞逸結合,才能提高人體新陳代謝水平,將身體功能發揮最大效應,為社會做出最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育學.21世紀新概念——亞健康[M].南昌:江西科學出版社.2006.6.

第8篇: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亞健康;中醫;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 R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3(c)-

亞健康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低質狀態,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處于此狀態的人在身體上、心理上并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表現。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亞健康狀態中[1]。處于亞健康的人,學習工作效率低下,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亞健康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越來越大,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就提出亞健康的概念并關注亞健康的問題[2],由于西醫理論的局限性造成西方醫學界至今沒有提出很好的治療方法,而具有整體觀念,以辨證論治為指導的祖國傳統醫學對亞健康各種臨床癥狀的治療有著獨特的優勢和特點,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診療方案,對亞健康的調治體現自然、安全、有效的原則,使個人身心達到最佳狀態。

1病因病機

中醫學雖無“亞健康”這一稱謂,但其可以是內傷雜病范疇中許多證候的表現,如郁病、心悸、眩暈、不寐等病癥。

1.1逆時而作,起居失調

《素問?調經論》曰:“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必須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在一定限度內通過自我調節,維持人體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相對平衡。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飲食起居很難做到有規律,功名利祿、酒色財氣、外傷勞損、過度等等,使人體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負荷狀態,致陰陽、氣血失衡,患上疾病。

1.2七情過極,情志所傷

《內經》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中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極,皆可致相應臟腑氣血功能失常而使機體產生各種不適癥狀。如當代社會不斷深化的改革,現代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競爭意識與行為的強化,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等使人思慮過度,形成了多層次的應激因素,使人們不得不承受越來越重的壓力,陷入越來越多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心理狀態不適應,由此產生過度的情緒變化,如抑郁、恐懼、焦慮、悲傷、憤怒等,進而影響人體內在臟腑的自穩調節機制,導致平衡失調出現各種亞健康癥狀。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精神情緒因素可影響下丘腦內側的“飽中樞”和外側區的“攝食中樞”,進而可通過迷走神經影響胃液的分泌和胃腸的蠕動[3]。

1.3飲食不節,脾胃乃傷

“飲食自倍,脾胃乃傷”,“高粱之變,足生大疔”,中醫認為:過食寒涼則易傷中陽,過食辛辣易致胃火及脾胃濕熱,過食肥甘滋膩之品則易化痰生濕,脾胃失其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機體失于需養,日久可致諸臟虛損,導致亞健康的產生。

1.4勞逸無度,陰陽失衡

腎乃先天之本,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物質基礎;腎精所化之腎陰腎陽為五臟陰陽之本,腎陰腎有調節五臟陰陽平衡的作用,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常機體在一定限度內通過自我調節,維持人體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相對平衡,如出現一定限度的偏失,未成顯著疾病狀態即為亞健康。人到中年腎精漸衰,加之勞逸無度,腎精暗耗,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或內生五邪,或耗傷正氣而致病癥產生。

2中醫防治

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歷史悠久,早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經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中醫強調“治未病”,而且認為健康的生活、行為、工作方式是防治亞健康的根本方法,主張順應四時,勞逸適度;調攝精神,平衡心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固本培元,藏精保腎;所謂“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于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正確看待社會問題,正確對待金錢、地位和權利,以樂觀、平常的心態面對,所謂“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壽無得失安之于數,得喪既輕,血氣自然諧和,邪無所客,病安增劇”。

3辨證施治

3.1氣血虧虛型

頭昏目眩,少氣懶言,體倦乏力,稍勞尤甚,面色蒼白或萎黃,手足發麻,自汗,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其病因病機為長期飲食不節,起居失調或年老體弱等耗傷元氣,臟腑功能衰退,氣血生化乏源。治宜益氣養血。方用四君子湯加減,氣虛甚者加黃芪、黃精,血虛甚者加當歸,汗多者加浮小麥、五味子等。

3.2肝郁氣滯型

精神緊張,煩躁易怒,或憂思抑郁,胸脅脹痛,寡言少語,喜太息,時有悲傷欲哭,情緒低落等,舌黯紅,脈弦滑。此乃情志不節,致肝氣不舒,木失條達,疏泄無權,或肝氣橫逆,氣機阻滯不暢,氣滯血瘀。治宜疏肝理氣解郁[4]。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減。藥有柴胡、郁金、香附、白芍、川芎、當歸、佛手、丹參、綠萼梅等。

3.3心脾兩虛

神疲倦怠,憋悶氣促,四肢乏力,納少便溏,腸鳴腹脹,舌淡,苔白,脈濡細。脾胃乃后天之本,為一身升降之中樞,脾胃健運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開,而成天地之泰,若脾失健運,升降失常,就會產生一系列病癥。治宜健脾益氣,調養心脾。方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減。藥有黨參、茯苓、甘草、黃芪、陳皮、當歸、柴胡、棗仁等。

3.4腎虛型

此型可分腎陽虛和腎陰虛,腎陽虛者常見畏寒肢冷,腰酸腿軟,陽萎,頭昏耳鳴,形寒尿頻,舌淡胖,脈細弱。此乃稟賦薄弱或房勞傷腎,下元虧損,命門火衰所致。治宜溫補腎陽,方用右歸丸或金匱腎氣丸加減。腎陰虛者證見頭昏目眩,手足心熱,少寐健忘,腰酸腿軟,遺精口干,舌紅少苔,脈細。皆為房室不節,勞倦過度,或久病之后,真陰耗傷所致。治宜滋養腎陰。方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加減。

總之,亞健康雖不是病,但它是影響人體健康的不和諧因素,由它導致的眾多癥狀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亞健康作為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狀態,處理得當可向健康轉化,處理不當將導致嚴重疾病,其關鍵在于早發現、早診斷,從而通過合理生活方式和中醫辨證論治來積極調理、治療,從而使人體達到一種自我穩定的狀態,獲得真正的健康。

[參考文獻]

[1]龔海洋,王綺.亞健康狀態及其中醫學研究進展述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5):1.

[2]吳桐,張巧麗,雷順群.北京CBD地區白領人士亞健康調查報告[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126-127.

[3]仲高明.胃腸道功能紊亂亞臨床期的防治思路[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6,20(1):10.

第9篇: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范文

象,征象的意思,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及其氣血陰陽外在的表現。養象是指通過補養調理人體的臟腑氣血陰陽而使人體功能活動的外在征象祥和健康,養象實際上就是保養人體的正氣,抵御邪氣的侵襲,保持人體臟腑功能的正常、氣血的流暢和陰陽的平衡。亞健康狀態在臨床各種檢查沒發現明顯的異常,但卻有軀體性或心理性亞健康的臨床癥狀,中醫學對亞健康的臨床癥狀認識,是通過機體的“正氣”與致病的“邪氣”相互斗爭來實現的,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亞健康狀態的心身異常,與人的起居無常、勞逸過度密切相關,《內經》中“久坐傷肉,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臥傷氣”等,突出強調了過度的安逸和勞累致病因素。

亞健康的本質是“正氣虛”,調控亞健康必然以“扶正”為綱,中醫養形的養生方法,未必能達到“補虛扶正”、調控亞健康狀態的效果,就要中醫“養象”來調控亞健康狀態,消除亞健康狀態的各種臨床癥狀,即通過藥物或藥膳的補虛、偏性調節來調動、發揮機體自身的抗病、祛病、愈病的機制和能力,提早干預、防止亞健康向疾病發展,促進亞健康人群向健康轉變的一種養生方法。亞健康狀態的發生、轉化取決于人體正氣的強弱,養象的目的在于培元固本,補其不足,糾其偏性,強盛正氣,以正壓邪,使陰陽歸于平衡則身體恢復健康。

養象的基本原則就是對證進補。人體虛弱不足,或氣虛,或血虛,或陰虛,或陽虛,則補以氣,補以血,補以陰,補以陽;虛極者則要急補、強補,一般慢性虛弱者,則不可操之過急,當緩補;人體有偏熱、偏寒之別,則進藥有溫、清之分,虛寒者溫補之,虛熱者清補之。盡管大多數中藥滋補藥藥性平和,無明顯副作用,但是藥三分毒,任何滋補中藥都有其性味、歸經、主治、用法、用量和禁忌,如果不講陰陽盛衰、寒熱虛實,不辨體質強弱,對任何藥膳都一概食之,有時就會事與愿違,所以進補必須對證,而且還要服用得法。

養 神

神者,即神明,指人的精神,是人的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意志、思慮、德行、理智等。身心相聯,身體受精神支配,精神是身體的主宰。中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生命中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現象。在人體統一整體中,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統帥調節下,生命活動才表現出五臟六腑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即人的形體活動,受精神意識支配;人的精神狀態,與形體功能密切相關。精神豁達明朗,就會身體健康;精神不明,必會導致身體的不健康;精神崩潰,身體失去主宰,就會衰亡。

養神在于明理,理透心明,養性修德,這是養神的重要方面。調神養生的關鍵在于心胸寬廣,樂觀豁達,不為世俗環境所束縛。中醫學強調恬淡虛無,清靜無為,少積寡欲,排除一切干擾,徹底放松。無欲則安,既然清靜其心,便要為而不爭,為而不居。不與爭所見,則明于秋毫;不與爭是非,則察于是非;不與爭功名,則承認其功勞;不自我夸耀,則顯示出自己的才能。強調人應該不為物欲情緒所累,不為精神所束縛,做到清虛靜泰則神安,少私寡欲則保身,不要因為追求名位而傷德。

養生先養神,養神必修德,修心養性即是道德修養。善德才能體健,惡德則損人,嫉妒、自私、驕橫、失信等惡德都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心胸開闊、仁愛待人、樂善好施、心神安定、氣血和順等善德才能健康長壽。同時注重愉悅養生,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喜、怒、憂、思、悲、驚、恐是人的情緒表現,但各種情緒表現不能過分,過分的情緒表現容易導致疾病,即所謂“怒則氣上”、“悲則氣下”、“思則氣結”、“恐則氣消”、“驚則氣亂”、“喜則氣緩”。所以要節制情緒,使之歸于平和。對于情志引起的疾病,可以另一種情志治之,應用情志相勝的治療方法,來調節情緒的過激變化,恢復人的心理平衡。中醫學認為養生主張形神共養的原則,并尤其注重養“神”。所謂養神就是煉養精神,使心腦強健。精神與形體不可分離,神為生命主導,養神守神則生命長久。故養形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養生,只有形神兼養,才是真正的養生。另外,中醫學還把閑情逸致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可以栽花種草,吟詩作賦,焚香鼓瑟,書畫法帖,窯玉古玩,文房器具等,享受閑情逸致以養性悅心,怡生安壽。

亞健康的中醫養生調控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概念:“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亞健康狀態也就包括了軀體性亞健康、心理性亞健康和社會性亞健康,亞健康狀態的調控應該包括生物、心理、社會三維取向的綜合調控觀。中醫學的“形神一體”的養生學恰恰對應了亞健康狀態的綜合調控觀。通過中醫學的“養形”、“養象”和“養神”等養生方式,促使亞健康狀態向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轉化,預防疾病的發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新婚娇妻1一29芷姗txt下载| 日日AV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国产ts亚洲人妖| www.尤物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韩无人区电影|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九色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色妞www精品一级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成人自拍视频网| 樱桃视频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美国免费高清一级毛片| 在线免费污视频| 久在线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国产精品另类激情久久久免费| 久久久国产精华液| 特级毛片爽www免费版| 国产日产精品系列推荐|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在线免费看黄网站|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男女一边桶一边摸一边脱视频免费 |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扒开胸露出奶乳免费视频| 思思久久99热只有精品|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 亚洲娇小性xxxx| 五月天综合网站| 强行被公侵犯奈奈美|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精品无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