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稻病蟲害及防治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東北地區常見的水稻蟲害有稻飛虱、稻螟蟲、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等;東北地區常見的水稻病害有水稻紋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惡苗病、稻曲病、立枯病等。
二、東北地區水稻蟲害的發生及防治
1.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發生與防治
二化螟和三化螟是一種常見的水稻病蟲害,它對水稻的主要危害是憑借初期的孵化中的幼蟲對水稻進行侵蝕,它們常以聚集性的方式集中于水稻植株葉鞘內部對其進行危害,它不僅會導致破口時期的水稻植株產生白穗和枯穗,甚至會導致成熟階段的水稻植株出現病株,從而使水稻的產量下降。由此可見,一定要對二化螟和三化螟進行及時的防治,確保水稻的產量。
防治方法:對二化螟和三化螟防治的手段是以農業防治技術為主,同時結合化學藥劑防治技術對其進行綜合性的防治。
具體操作方法是:在農業防治技術方面,提高水稻種植技術,做好水肥管理,平衡營養成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從而降低水稻染病的機率。除此之外,如果水稻發生了嚴重的二化螟和三化螟水稻蟲害,需要在水稻收割后及時進行冬耕冬種處理,避免水稻植株出現遺留坂田過冬的問題。而且種植者應該在下一年水稻插秧前進行翻挖曬田,從而從根本上消滅此種蟲害。
化學藥劑防治方面:要知道二化螟和三化螟的蟲卵培養周期不僅長,而且蟲卵期是其抵抗力較弱的時期,因此,水稻種植者可以根據這種特性使用化學藥劑將其一網打盡。目前,我國常使用的治療此種蟲害的藥劑有博打乳油藥劑1500倍液、抗蛾斯微乳劑3000倍液、威遠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等,實踐證明這些藥劑十分有效,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因此,在使用時,可以根據說明書的要求以及蟲害發生的程度恰當的選取藥劑,并按照田地的大小進行一定倍數濃度的配置,最后采取噴霧的方式對其進行噴灑。
2.稻飛虱的發生與防治
稻飛虱是一種遠距離遷飛的害蟲,又稱火蠓蟲,屬于昆蟲綱同翅目飛虱科害蟲。它具有間歇性爆發的特性,通過身體上的刺來吸取水稻植株汁液。它的危害比較大,一般情況下,只要發生就會危害10%的水稻,如果嚴重就會增多,甚至會絕產。
防治方法:在進行稻飛虱的防治上,要堅持“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原則,并以“狠治一代,控制二代”為手段進行防治,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稻飛虱的危害。常使用的化學防治藥劑有撲虱靈可濕性粉劑、葉蟬散乳油、優樂得可濕性粉劑等,在使用時,可以根據所在田地的發病情況因地制宜的使用藥物進行防治。
3.稻螟蟲的發生與防治
稻螟蟲,昆蟲綱鱗翅目,又稱水稻鉆心蟲。雖然它在北方的發生率較低,但是由于其危害十分嚴重而備受關注。此蟲害一般發生在水稻分蘗的時候,首先,害蟲會蛀食葉鞘,隨著病情的加重,害蟲開始咬斷心葉,從而造成枯鞘、枯苗。水稻若是在孕穗、抽穗期受害,其危害會更加嚴重,會產生大量的死孕穗或自穗,毫無疑問水稻會因此大大降低產量。
防治方法:常使用的防治稻螟蟲的藥劑有高滲甲維鹽、銳勁特、三哇磷等,按照說明書的要求進行使用,從而消滅稻螟蟲。
三、東北地區水稻病害的發生及防治
1.水稻惡苗病的發生與防治
水稻惡苗病是由于水稻受到半知菌亞門的串珠鐮孢菌的侵染,促使水稻分泌過多的赤霉素,從而抑制了水稻的生殖生長而產生的病害。因為受此病害影響后,植株會又細又長,形成徒長現象,所以它又稱為公稻子、徒長病。水稻惡苗病的發病癥狀是水稻節間伸長,節部露于葉鞘之外,而且水稻下部會出現很多不定根的莖節,分蘗也非常少。此病的危害是使水稻穗分化,如果病癥嚴重則會使穗內小而不實。
防治方法:防治水稻惡苗病需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精選良種,選擇優質高產、抗病能力強的品種,降低種子感染病蟲害的機率。二是提高栽培方法,進行科學栽培。無論何時何地,都應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齡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2.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
水稻稻瘟病是一種典型的低溫高濕型病害,由此可見,它受氣候的影響十分大。然而我國的東北地區7、8月份。正值水稻生長季節,氣象條件正滿足稻瘟病的發病要求。因此,稻瘟病是東北地區最常發生的水稻病害,而且是危害最為嚴重的病害。
防治方法:一是提高栽培技術,合理安排水稻種植密度,科學合理施肥。二是一旦發現病株,應立即、全面的清除田間的病殘體。三是根據田地的發病情況,因地制宜的選擇治愈病害的藥劑。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 專業防治 現狀及發展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014-02
近年來開始進行水稻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推廣,有效解決了我區農業勞動力缺少,勞動率人口老年化。水稻病蟲防治成本高和效果低等問題,服務組織和服務規模迅速增長。今年,通過有規模種植面積的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對水稻病蟲害防治采用專業化人員防治作業后,不僅防效好、農藥用量減少,而且勞動強度低、工作效率高,符合規模化發展需求,更符合大眾對稻米安全性的需求。圍繞資金投入、技術培訓、宣傳報道、管理服務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章根據我鎮目前水稻病蟲害專業防治組織現狀并分析其發展方向。
1 水稻病蟲害專業防治
1.1 防控目標
今年我鎮水稻病蟲害專業防治的目標是:
1.1.1降低病蟲害危害損失,并將損失率保持在5%以下;
1.1.2重大病蟲害發生率控制在10%以下,總體防治面積要達到85%以上,
1.1.3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不少于18%,專業化防治面積也不少于27%
1.1.4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率,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的次數,最好將其控制在全季使用次數低于2次。
1.2 防控措施
水稻病蟲害的防控措施是抓緊防控的關鍵時期,強化分區治理,充分利用病蟲的自然天敵來控制蟲害的發生,使用藥品時,要合理用藥,優先選用危害小,濃度低的化學農藥品品種,采用健身栽培、抗耐病蟲品種及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從而從產量、質量以及稻田的生物鏈安全上得到保障。
2 水稻病蟲害專業防治組織現狀
2.1 種植戶的滿意度提高了
由于常年來廣大農民群眾對于種植水稻缺乏專業性知識,對于病蟲害的預防及控制也缺乏相應專業的知識,專業化的防治工作提高了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專業效率以及預防的結果;通過合作社的合作方式,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參加病蟲害防治培訓工作的積極性,極大程度的將病蟲害防治工作運用到實際種植上去。
2.2 經濟效益的提高
水稻病蟲害專業防治工作的發展形式是以合作社或者互助組的方式進行,通過相關部門的技術支持,使用先進的器械,能及時的進行病蟲害防治的工作。這種發展形式可以從根本上減少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涉及的相關費用,減少農藥的使用率,從而不僅水稻的質量得到保障,也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促進地方上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效益。
2.3 社會效益的提高
水稻病蟲害專業防治工作可以將種植水稻的散戶集中到一起,對農民群眾集中進行病蟲害專業知識培訓,技術指導15-20次,培訓骨干成員,并組織技術培訓3次,培訓人員450人次,引導廣大農民正確使用防治病蟲害的專業器械,促進了種植戶之間的經驗交流,這樣能夠團結所有人的力量,增進人民群眾之間的友好感情交流,對于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和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2.4 生態效益的提高
由于廣大農民群眾對病蟲害工作的認識缺乏,導致水稻的產量也不理想,農民的收入低,很大一部分人都選擇外出打工,使得農村勞動力匱乏,病蟲害專業防治工作的進行,提高了水稻的年產量,很多農民群眾對種植水稻看到了希望,農村勞動力缺乏也逐漸得到緩解;在專業防治工作中,減少了使用化學農藥的次數,從而減少了環境污染,實現了綠色作物的理念,從而取得了一定的生態效益。
3 當前我鎮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開展水稻病蟲害的防治目的主要是解決我鎮水稻種植戶病蟲防治難,實現植保技術難以到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其次是減少農藥用量,降低防治成本;再次是保障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
現在實施的水稻病蟲害專業防治工作就是要切實提高散戶的防治專業知識以及在實際中的應用,充分揮發專業防治的優勢和作用,切實為農民增產增收、生態環境美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然而病蟲害專業防治工作的實施過程中仍困難重重,一是鄉鎮植保隊伍建設嚴重滯后;二是鎮村鄉鎮農技人員工作精力難以集中;三是鎮村工作人員畏難情緒嚴重;四是受農村勞動力結構深刻變化影響,專業防治作業人員難以穩定,高強度的防治作業風險較高,需要更加高效智能的植保機械來提高效率。
4 水稻病蟲害專業防治的發展措施
4.1 加強重視
各級領導以及鄉鎮部門,應加大病蟲害專業防治工作的重視;領導上下應該統一思想,先后對水稻病蟲害專業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大力檢查指導水稻重大病蟲防治工作,并深入到水稻病蟲害防治田間地頭檢查指導工作,同時各級部門應安排專項資金,大力支持防治工作,做到水稻病蟲害工作專項資金及技術支持。
4.2 準確監測病蟲害實際情況
相關技術部門應成立病蟲害情況專項制度,并要根據每次的監測情況進行會商,準確的把握病蟲害的實際動態,及時重大病蟲害預報,與此同時可建立定時匯報制度,落實病蟲害監測責任制。
4.3 制定合適的防治策略
4.3.1針對病蟲害實際情況,推介主導農藥,確保正確使用藥劑。相關部門應該組織有關專家對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主導藥劑進行研討并會商,從根源上要保障藥劑的正確性,使藥劑防治的覆蓋率達到90%以上。
4.3.2加強市場的監管力度。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專業工作期間,相關部門應多次對農藥市場進行檢查,嚴厲打擊銷售假農藥的行為,確保廣大種植戶用上有保障、放心的、有效果的農藥,為廣大農民群眾種植水稻提高保障,從而保障農民的經濟效益。
4.3.3主次兼顧,統籌防治
近年來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防治壓力大,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應該以總體防治統攬全局,在做好主要病蟲防治工作的同時,也兼治其他病蟲。
4.3.4做好防治示范田地
建立示范種植田地,重點在施藥技術、天敵利用、生物防治和簡化防治技術等等開展試驗研究。引進自走式大型噴霧器,開展無人機噴藥防治試驗,以改進施藥器械為突破口,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減少農藥無效流失,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在單項技術試驗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熟化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做好示范田地的病蟲害防治專項工作,以點帶面,通過示范區輻射帶動,提高綠色防控技術普及率,降低化學防治次數和化學農藥用量,從而帶動周邊廣大種植戶的防治。
4.3.5積極開展專業化防治
各級部門應利用植保機械購置補貼政策及病蟲防治經費購置的藥械,大力扶持組建多種形式的病蟲專業防治組織,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外出務工戶、無勞力戶和困難戶農民治蟲防病難的問題。
4.4 合理安排防治指導
4.4.1階段安排部署
首先在年初下發今年水稻重大病蟲防治預案,7月份召開2次全省電視電話會議,8月初召開全省水稻重大病蟲防治現場會。
4.4.2強化組織領導
水稻病蟲害專業防治工作小組應成立專門的水稻重大病蟲防控指揮部,協調指揮轄區范圍內的水稻防治工作。同時,建立健全防治工作責任制、蟲情測報和技術服務目標任務制、工作督導制、情況通報制等。
4.4.3技術人員應到防治田間指導種植戶防治工作
在重大病蟲防治關鍵時期,相關技術人員和農技人員應進駐鄉、村,包組、包片、包戶,病蟲防治不結束,人員不撤回,現場指導農民科學防治。
4.4.4強化培訓與宣傳
加強與電視臺、報社、網絡等主流媒體合作,宣傳專業化防治推進的基本內容、重要意義、主要成效和經驗,對水稻重大病蟲發生動態與防治技術宣傳給予了全方位支持,還應利用手機短信、語音電話方式為農民提供病蟲信息、防治技術信息。在示范區內召開現場會,舉辦培訓班,樹立示范牌,進一步擴大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的示范效應,提高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的影響力,推進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的應用面積與范圍,擴大我市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的影響。
加強宣傳與培訓,不僅可以外在樹形象,內抓管理,為規范專業化服務組織的發展,還可以加大政府投入和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補助項目,對開展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的服務組織進行嚴格考核,嚴格規范服務組織運營,對考核合格的服務組織才進行物資和資金補貼,不斷的提高其服務能力和效率,促進統防統治工作健康有序的發展。
4.4.5加強督查力度
相關督查組應巡回到分工區域進行督查,各指揮部主要負責人聽取各組督查情況匯報,并形成督查情況通報和會議紀要。
由于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已經顯得遠遠落后,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種植戶的需求,病蟲害專業防治工作能夠切實解決種植戶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這項專業工作必定會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水稻作為我鎮的主要糧食作物,因此水稻病蟲害的專業防治工作顯得更加的尤為重要,大力開展專業防治工作,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學技術的指導,也提升了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從而提高水稻的產量及質量,因此我鎮加強病蟲害專業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一民;.馬均.金洪.廖曉.侯太平四. 川丘陵地區水稻害蟲無公害防治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年20期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問題
農業種植的生產質量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由于我國近些年部分水稻主要種植地區出現病蟲害的現象,從而給水稻的生產質量帶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稻曲病、二化螟、稻瘟病等病蟲害,給我國水稻種植帶來很大的損失。水稻種植期間,一旦發生病蟲害,不僅對水稻生產量會進行大大的降低,還會對農民的收入帶來影響,更對我國社會經濟帶來滯后的影響。可以說,水稻能否高產,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病蟲害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對策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我國水稻生產質量。
一、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力度較弱。大多數的農戶在進行水稻種植期間,只會觀察水稻的表面來判斷是否出現病蟲害,如果沒有發現,就不會采取相關的預防措施,這無疑會給水稻造成隱患問題。另外,大多數的農戶對于水稻病蟲害的相關的專業知識了解的不多,所以,即使已經發現水稻出現了病蟲害,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處理,更由于很多人不重視防治工作,這樣的行為只會導致病蟲害對水稻大面積的影響,一旦病蟲害進行大量的繁殖,這對于水稻來說存在巨大的隱患。而且由于季節性等因素,會成為病蟲害滋生的溫床,尤其是稻曲病很容易在環境便利的條件下大量的繁殖。
2.用藥方法不合理。由于很多農戶對水稻防護方法的相關知識不了解,所以在對水稻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時,多采用化學農藥,很多農戶為了少花錢,在進行農藥的購買時,會買較為便宜的農藥,由于這些農藥不是新產品,其藥效已經大不如前。更有甚者在進行農藥配比時,沒有對相關的說明書及作用等內容進行詳細的閱讀,對農藥的使用量上過量的增加,而且操作時間上的不合理,從而讓水稻對農藥產生抗藥性。另外,在農戶對水稻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時,為了保險起見,會對農藥進行大量的濫用,這無疑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
3.防治不專業。在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期間,防治不專業主要表現在:一是設備不先進。大部分群眾防治病蟲以手動噴霧器、電動噴霧器為主,而且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工作壓力小,影響了防治效果,而且容易發生農藥中毒事故;二是用水量普遍不足。防治病蟲害,一般要求前期畝兌水量為30kg,后期畝兌水量為45kg,飛虱大暴發時畝兌水量增加至60kg。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群眾嫌麻煩,畝兌水量一般為15-22.5 kg,即噴霧器1-1.5桶水,把畝用藥量全部加進去,在操作期間也不夠規范,不能正確地二次稀釋農藥;三是防治時間不準,很多群眾不根據病蟲情報結合苗情進行防治,不管早熟、遲熟品種還是早抽穗晚抽穗都是統一時間打藥;大部分群眾打藥次數普遍偏少,一季打1-2次藥,打了破口藥就不打齊穗藥,從而降低了水稻病蟲防治工作效果,經常導致穗頸瘟發生流行,稻飛虱暴發危害,病蟲暴發后又進行補打,而這時防治效果往往較差,而且已經造成了損失。四是專業化防治程度較低。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近幾年剛剛起步,群眾認識有一個過程,加上專業防治組織購買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和植保無人機前期須投入大量的費用,因擔心購買高效植保機械后,簽不到服務合同,導致專業防治組織之間發展不平衡,開展服務參差不齊,統防統治面積比例小。然而,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和植保無人機因其防治效率高,防治效果好,省工省藥,正在被廣大專業防治組織和群眾所接受。
二、水稻病蟲害防治對策
1.病蟲防治信息宣傳。防治水稻病蟲害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影響農民的生產效益,所以,要對水稻病蟲害防治體系進行宣傳。對防治體系實施宣傳不僅能為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途徑,還能提升防治工作的實施水平。利用電視、標語、墻報、培訓、技術資料、病蟲情報、手機短信等多種方式宣傳病蟲防治信息,如防治對象、防治時間和防治方法。在圩鎮、交通要道和人口密集處設立病蟲信息宣傳欄。病蟲防治時期,植保技術人員下沉到村組對農民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指導群眾科學病蟲防治,現場解決病蟲防治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高病蟲防治水平。
2.綜合防治。利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進行防治,可以減輕或推遲病蟲的發生,減少防治次數,減少農藥用量。稻田耕漚滅螟降低螟蟲基數,浸種消毒降低稻瘟病和惡苗病的發生風險,稻鴨共育減輕病蟲的發生。利用二化螟、稻飛虱等害蟲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蟲害看到光后會靠近,然后被殺死。還可以使用測報燈,對害蟲的發生進行預測,提高測報的準確性,做到預報準確,及時,群眾及時用藥,科學用藥,提高防治效果。對于生物防治,利用蟲害的天敵來控制病蟲害的繁殖數量以及繁殖速度,該方法雖然不能起到一定的根除作用,但不會污染環境,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大力推廣生物農藥,生物農藥具有安全、高效、無污染等優點,可以確保環境安全,提高大米品質和效益。對于化學防治方法,在做好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的基礎上,病蟲發生時再輔以化學防治,做到混合用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一次用藥,多種病蟲綜合防治,減少用藥次數,減輕勞動強度,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益,減少農藥用量,提高稻米品質,提升種糧效益。
3.專業防治。專業化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防治效率高。應該大力扶持專業防治組織的發展,鼓勵專業防治組織購買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和植保無人機進行作業,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確保專業化防治健康有序發展。政府可以進行一定的資金支持,并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推廣引導,推動專業化防治工作的開展。同時,政府還要增加相關的政策扶持,激發農戶的工作積極性。其次,政府需要創建專業化的實施團隊,提高團隊的的整體實力,不僅要對其宣傳與指導,還需要在市場上加強競爭與防治。最后,專業組織的形成要從自身做起,并對相關人員實施的業務進行培訓,不僅要促進操作手段的規范性,還需要利用先進的設備,保證服務工作的優質化。
三、結語
水稻病蟲害是影響產量最為重要的因素,對當前防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加大政府投入,進行政策扶持引導,鼓勵專業防治組織的發展,提高群眾的科學防治意識,利用多種手段控制病x危害,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農藥用量,提高產量和品質,保護生態環境,提高效益,才是病蟲防治的最佳出路和良策。
參考文獻:
[1]劉曉飛.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防治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12).
[2] 鄒前鋒,楊曉暉,彭楊,成連香,吳述云,胡柏森.淺談如何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6(18).
[3]韋孔林.水稻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14).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 綜合防治措施 探討
目前,在我國的糧食作物中水稻已成為主要的幾種作物之一。然而,在水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水稻病蟲害已經成為阻礙其繼續種植的重要原因,導致水稻產量下降。所以,采取合理措施進行防治水稻病蟲害已成為當今農業的重要話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是我國農作物防蟲害一貫執行的原則,為了防治水稻病蟲害,必須采取預防為主,因地制宜地的方法,通過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具體細節如下:
一、化學防治措施
化學防治就是利用科學的藥劑防治來解決病蟲危害。化學防治最典型特征在于其直接性,能夠非常迅速和有效的遏制病害的發展,具備良好的應用范圍。目前,所使用的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時,多以直接噴灑農藥為主,雖然這種做法能解決水稻病蟲害對農作物的侵害,但卻不能從根本上防治蟲病害的發生。采用該措施的方式不僅導致水稻病蟲害進一步的擴散,而且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在采用直接化學防治應結合合理的規劃,通過科學方式進行防治。
1.適時、合理的下藥、施藥
藥物的藥效是決定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基礎,只有采用最合適的化學藥物才能保證水稻病蟲害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在使用藥物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地區調查,結合地區特點合理的使用藥物。
2.選擇農藥
農藥對于水稻病蟲害有防治作用,但對于環境也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采用生物藥物能夠有效的保護環境,并且取得良好的藥物效果,在植物內的藥物殘留量能夠符合使用標準,從而為人類提供更好的水稻食品。選擇農藥要避免采取高毒的藥物,防治對水稻糧食的污染。
3.在利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時要注意科學施藥
3.1在施藥時要選用新型的低容量的農藥噴霧器。
3.2在施藥時要對農藥進行合理的混和、配用,切忌不能只選擇受害重的一種藥物使用。
3.3在施藥前要確保水量的充足,以確保農藥藥液攪拌均勻。
3.4在對水稻施藥時一定要對準位置進行施藥。
3.5在施藥時,為了保證農藥的防治效果,要對稻田的水進行補充,盡量使稻田的水保持在一寸深的水層一周左右。
4.注意保護天敵
天敵是水稻病蟲害防治最生態環保的因素,合理發揮天敵作用能夠有效的發揮生物防治功能,進行水稻病蟲害最有效防治。
二、農業防治措施
1.嚴格加強植物檢疫,從源頭上控制病蟲害
植物檢疫要必須從制種基地抓起,從根本上防治水稻病蟲害,使引種符合病蟲防治法規。首先,無病田能夠提供良好的育種環境,所以必須嚴格的把控無病田病疫防治工作;第二,由于制種過程涉及到復雜的工序,可能在疏忽的環節導致引入病害源,必須做好每一環節的檢測過程,從而在每一環節上防治病害的發生;最后,病區必須防控引種,防止病區育種。采取以上措施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引種的病害。
2.選用多抗優質品種,提高對病蟲害的抗御能力
水稻品種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產量,而且要具備抗病性。如粳稻選用徐稻3號、4號,鎮稻8號等抗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品種;秈稻選用Ⅱ優084、Ⅱ優42等抗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品種。
3.清除田間雜草,有效控制病蟲源
對于水稻收獲后,必須展開田間雜草清除工作,防止在收獲后的水稻田有雜草存在;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稻草的處理,推廣將稻草作為生態肥料的做法;水稻播種后不用稻草覆蓋,可減少惡苗病的發生;在麥子收割后清除田間雜草,在水稻移栽前整地后撈出田間麥茬,減少紋枯病菌源;加強防治麥田及溝渠、路以及田埂邊雜草上的灰飛虱、蚜蟲和葉蟬,壓低病蟲基數。
4.改進栽培方法,切斷病蟲害傳播途徑
水稻生產采取預留稻麥兩茬間隙,縮減雙套種植面積。在施肥過程中,結合磷鉀肥和有機肥,根據土壤情況進行施用氮肥;種植密度應符合水稻的種植要求,嚴格把握總莖蘗的數量;采取合理的灌溉方式,促進水稻根系的生長,保證植株的生長能力。并且,需要嚴格把控種植密度,氮肥的施用比例和灌溉方式,避免采取不合理的栽培技術,從而提供防治水稻病蟲害的基本環境,防止紋枯病、稻瘟病、螟蟲等大發生。此外,要采取輪番種植的方法,避免一塊的土地連續種植水稻。
5.集中連片種植,利于專業化統一防治
集中連片育秧應作為主要的育秧方式進行推廣,減少和避免水插花種植,從而在育秧階段防止病害的發生。對于灰飛虱經常遷飛的特性,必須采取大面積的防治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當田間發現條紋葉枯病病株,采取拔除并噴涂農藥的方式來進行治理。并且,進行統一的種植能夠專業化的防治,有利于大面積進行集中管理。
三、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主要是采用物理因素和機械裝置進行防治,采用不損害水稻生長的方式進行防治病蟲害,其具體辦法如下:
1.蟲害防治
進行人工防治能夠減少蟲害影響,將受損的植株盡早去除。
2.病害防治
嚴格篩選種源,對于要種植的水稻種進行拌藥,減少植株成長個過程中的蟲害接觸場合。
四、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當今所應有最有前景的病蟲害防治方式,主要借助于微生物或生物的生長、依靠天敵之間的生物繁殖規律,達到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的目的。生物防治必須進行種田的病害分析,采用相應的防治措施進行,該方式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不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從長遠角度看可以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具體防治措施如下:(1)害蟲天敵能夠有效控制水稻病蟲,例如,寄生蜂、農田蜘蛛。(2)兩棲動物是稻田中關鍵的害蟲天敵,例如蟾蜍能夠對于水稻田各種蚜蟲和瓢蟲進行控制。(3)微生物技術能夠發揮病菌作用,進行水稻病害治療,如應用井崗霉素來治理水稻紋枯病。
五、結語
進行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是目前水稻種植的熱點問題,采取合理措施將病蟲害防治效果發揮到最大,從而將水稻病蟲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不僅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還能提高水稻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立平,何宏新.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科技財富 ,2009,(05).
關鍵詞:農業技術;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A
水稻是我國主產作物,種植面積約占到糧食作物總種植面積的1/3,產量則超過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生物災害會嚴重影響到水稻穩產及高產,必須要加以防范控制,比如每年全國因為病蟲害防治不利造成的損失便多達400萬t,稻飛虱、縱卷葉螟、稻瘟等病蟲害都給水稻生長帶來了極強的負面影響。
1 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1.1 水稻螟蟲
影響我國水稻穩產高產的主要蟲害是水稻螟蟲,在20世紀70~80年代,其危害程度曾經有所降低,90年代以后因為種植制度、農藥用量的改變,讓這一蟲害影響出現上升趨勢。它的主要表現是:病害程度更重;發生期提前;主害代數持續增加,從2代一直增長至3代、4代;蛾蜂期增加,影響正常防治方法進行。
1.2 縱卷葉螟
縱卷葉螟曾經在我國大面積成災,在江南大部、華南北部發生機率很高。其表現特點是:峰次多;單次數量密集;在最近十年間,湖南全省曾經大范圍出現,湖北東南、安徽南部、江蘇沿江、重慶東南部也都因為此病造成過嚴重經濟損失。近年來我省此病的發生也有逐年上升趨勢,個別地方出現大面積減產情況。
1.3 稻瘟病
稻瘟病在我國西南、東北等稻區呈現流行態勢,它具有發病稻種多、發病區間廣的特點,其中僅四川一省2008年就有110多個縣發病,而江西省2010年也有數百畝(1畝=667m2)稻田因此病絕收。
1.4 稻飛虱
稻飛虱主要包括自背飛虱與褐飛虱兩種,其發生面積不固定,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研究結果表明,我省及鄰近的海南省、廣西區等地有少量越冬存活,其余地區蟲源不能越冬。春秋季形成的稻飛虱蟲源以國外傳來為主。在2012年的主要表現遷入時間早、峰數多、單次發生量大。
此外如潛葉蠅、水稻紋枯病等也是需要農業科技工作者需要注意的病蟲害。
2 水稻主要病蟲害的普遍防治技術
2.1 農業技術防治
加大耕種深度、灌水消滅螟蛹。在冬末春初螟蟲將及化蛹之時,利用其自身的抗逆性不強的特性,對帶蟲稻草給以處理,安排科學茬口,尋找適宜機會深耕并灌水浸田。當浸沒稻樁的時間在10d左右時,便能夠有效降低蟲源基礎數量。在螟蟲孵化時期,可以采取把水排到3cm以下的辦法,讓蟻螟為害部位降低。而當處在盛孵后期之時,應當再灌一次深水,深水保持3d左右,以使絕大多數幼蟲能被殺死。為了防止病蟲害的出現機率增加,應當盡可能不采取兩季混栽技術。
2.2 生物技術防治
2.2.1 蘇云金桿菌可以起到有效防止螟蟲與縱卷葉螟的作用
在螟蟲與縱卷葉螟孵化關鍵期,可以采取蘇云金桿菌藥劑對其進行處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蟲害防治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有效保護病蟲天敵,維持稻田環境系統生態平衡。需要注意的是蘇云金桿菌會對蠶蟲產生極強殺害作用,因此靠近桑樹的稻田盡量不用。
2.2.2 枯草芽孢桿菌可以起到有效防治稻苗瘟病的作用
當葉瘟及和苗瘟發生急性病斑之際,可以用其制劑實施防治,當水稻齊穗后給以二次噴灑,能夠對稻瘟病起到很好的預防與治理效果,并且這種技術對作物一般是安全的。
2.2.3 寧南霉素可以起到避免水稻發生病毒病的作用
在病毒病易對水稻造成感染初期,殺蟲劑同寧南霉素互相配合,施治效果十分理想。
2.2.4 稻田養鴨子技術
可以利用鴨子捕食飛虱等害蟲的特性,采取稻田養鴨技術,這樣做能夠同時起到減輕飛虱、葉蟬、螟蟲、紋枯病與水生雜草的作用。
2.3 物理方法防治
在稻田蟲災泛濫期可以添加頻振型誘蟲燈,充分利用成蟲的趨光特點,減少飛虱、縱卷葉螟與螟蟲的種群數量。利用病蟲化學信息素能夠有效誘殺稻田里面的多數二代螟。
2.4 化學技術防治
2.4.1螟頓消或殺螟2000粉劑等化學藥劑可以起到有效殺死二代螟與三代螟的效果,但是在用藥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很多化學藥劑的光穩定性不強,因此應當盡量選擇早晚或陰天用藥;用藥時應當竭力避免其給水源、魚等造成傷害;用藥場所應當遠離蜂場;最后一次用藥應當與收獲期最少間隔3個星期。
2.4.2丙溴磷與氟鈴脲一類藥物可以防止治縱卷葉螟的出現與傳播。
2.4.3異丙威與毒死蜱一類藥物可以防止飛虱的出現與傳播。
2.4.4三環唑與瘟格新一類藥物可以防止稻瘟病的出現與傳播。
在利用化學技術進行稻田主要病蟲害防治時,需要注意控制使用次數與使用數量,嚴格禁止高毒農藥與擬除蟲菊酯藥的應用,保證水稻產區的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
3 我省水稻病蟲害持續控制要點
3.1 進一步研究水稻害蟲的形成與成長規律
研究工作急需進一步強化。農藥的大范圍應用,讓我省近些年來稻蝗、負泥蟲、稻蜷象、稻象甲等類非靶標病害出現多發態勢。再加之近一段時期以來增加了優質稻種的種植面積,害蟲出現的時期、特點同外省稻、雜交稻顯現出了很大區別,遷飛型害蟲日益增加。種種現狀都要求必須更進一步增強病害消長規律的研究,準確把握生態變化規律,更好地給綜合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3.2 增強病害綜合處理及控制技術研究
耕作制度對于三化螟與稻瘦蚊等類病害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廣東省北部山區要盡可能降低中稻種植面積。早稻及晚稻需要注意秧田茬口上的安排,留置出一定的距離間隔。提倡水稻晚稻田的連片播種,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病蟲害橋梁田的受損面積。此外,在化學防治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明確農藥的結構與品種,綜合采取作用機理不同、殺蟲譜別各異的農藥。不同農藥品種輪換使用、合理搭配,克服害蟲形成抗藥性的弊端,防止次要害蟲的肆虐。
3.3 在水稻主產區實現持續治理技術
原來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出現了哪種病蟲害便用哪種解決辦法來應付的局面,難以適應時展。應該把落后的方式轉變為區域綜合治理手段,從原來的單純針對病蟲害,到現在的擴大至稻前、生長期等各時期稻田中生物多樣性的掌握研究控制,結合當地經濟發展能力、作物栽培制度特點等特殊情況,構建互相適應的區域綜合治理防范體系。
4 總結
我國重要糧食作物就是水稻,其種植面積占到我國耕地總面積的30%,產量是糧食總產量的40%。近些年,因為氣候改變、種植結構調整、耕作方式變更等因素影響,水稻病蟲害尤其是幾種主要病蟲害呈現出加重趨勢。相關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重視這一嚴峻現實,努力扭轉病蟲害加深的局面,以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 曹春利.淺析水稻常見病蟲害的防治[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0):238.
[2] 盧仲良,孔學梅,袁文龍,等.水稻病蟲害對水稻危害程度及經濟性狀與產量的影響[J]. 現代農業科技,2012(15): 91-93.
[3] 于天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1(4): 47.
[4] 肖慧.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示范應用與推廣[J].北京農業,2012(27):70.
[5] 李春英,曾紅艷.水稻穗期的管理及病蟲害防治[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2(10):27.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科學防治水稻生產
Abstract: rice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an not only affect the growth of plan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experienc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 the area of the rice production pest control work development to provide useful technical guidance.
Keywords: rice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revention science rice production
中圖分類號:S5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較大的農作物,水稻的產量將會直接影響我國全年農業總產量, 是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但多年來我國水稻一直受紋枯病、褐稻飛虱 、白葉枯病、稻縱卷葉螟和水稻二化螟等病蟲害的危害,并且這些病害的危害面積較大、危害較廣,這已經成為了阻礙我國水稻產量持續增長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其加以解決。
1.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動態
水稻白葉枯病屬于細菌性的病害,該種病害主要侵害水稻葉片。白葉枯病首先從葉片侵入植株,該病害的主要病癥是從葉尖、葉緣或是葉脈產生白色條狀病斑,葉片的發病部位與健全處有著明顯的交界,白綠交界分明。
在葉片的病變部位常常會有淡黃色的顆粒溢出,通常將其稱為“菌膿”。干燥后的菌膿呈魚籽狀,容易將病菌帶入稻田中,侵害秧苗,通常處于三葉期的水稻抗病能力最強。孕穗和抽穗等水稻分蘗以后,最易受病癥感染、甚至發病。一般情況下,二化螟一年會發生兩次,遇到特殊年份甚至會發生三次,當第三代二化螟出現時,雜交種稻大約處于揚花灌漿時期,只能取食雜草。螟蛾的第一代高峰期約在5月的中上期,孵化期約在5月的中下期,通常5月底到6月初為蟲卵孵化的高峰期;二代螟蛾的卵孵化高峰期通常在7月中下旬。螟蛾卵的孵化時間一般為3天左右,這時通過農藥治理的最佳施藥時間實在蟲卵孵化高峰前的1~2d,水稻分蘗盛期正是1代螟蛾卵的盛孵期,因此,6月上中旬常有大量枯心死苗、枯梢等現象,如果在此時施藥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是由于1代螟蛾的幼蟲早已深入到稻苗莖稈的內部,通常在這種情況下1代螟蛾已經造成嚴重危害,而2代螟蛾將會使危害的程度加劇。病蟲害的種類不同,它的爆發使其也不同,病蟲的具體爆發時期如下:首先發病的使二化螟一代、苗稻瘟、稻薊馬、苗期白葉枯病,他們通常發生于秧田期,病蟲爆發時間為4月下旬到5月上旬之間;接下來爆發的是二化螟1代、白葉枯病和稻紋枯病等,多發生于分蘗期,通常發生在6月上旬與7月上旬;再者就是二化螟2代、紋枯病、白葉枯病、白背飛虱以及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這幾種病蟲害主要在稻苗的拔節孕穗期產生危害,它們大約發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之間;最后就是三化螟3代、白葉枯病、褐稻飛虱、稻曲病等,他們主要爆發于8月中旬與9月中旬之間,尤其是褐稻飛虱曾在沿海黃淮等地大面積發生、流行,并造成水稻的大幅度減產,損失嚴重。
2.進行各種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在稻田的田間管理上,要保證寸水活棵,進行適時灌溉、適時烤田、濕潤灌溉。應在稻田秧苗移栽活棵后輕烤稻田,并且在一個月后重考稻田,嚴格防治串灌與深灌現象的發生,稻秧移栽活棵之后要進行輕微烤田,一個月后,可重考一次,這樣可有效減輕白枯病的發病程度將其降至9.5。稻田未經輕烤,并處于長期深入灌溉的條件下,稻田的田塊發病就會較為嚴重,發病指數為20.85。于此同時,要加強對基肥應用的推廣,多向土壤中施加土雜肥和磷鉀肥,并向土壤中施加適當的氮肥,保證土壤土質肥沃,使土壤費力充足且無過剩現象,對水稻生長過旺現象加以控制,降低稻田的得病指數。
3.加強總體防治站
3.1要加大秧田防治工作力度
要狠抓秧田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對包葉枯病、稻瘟病以及二化螟的防治,可使稻田的總體產量和質量得到保證,實行小田的病蟲害治理有利于保護水稻大田,秧田面積小且集中,1hm2的小面積秧田治理,就相當于治理了15~20 hm2的大田,具有省工省藥,治理效率高等特點。二化螟1代和百葉枯病的秧田病蟲防治方法是:秧苗移栽前的5~7d或3到4片真葉時,也就是在5月下旬左右向秧田中施用川化-018(葉青雙、葉枯寧)2.25kg/hm2, 加25%三環唑粉劑1.5kg/hm2加18%殺蟲雙3kg/hm2,對水600kg,均勻噴霧,還可兼治稻薊馬等水稻病蟲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送嫁肥”。
3.2結合化學除草和追施返青肥
在移栽的水稻返青之后,返青肥的施用必須要及時,這樣可以促進水稻分蘗的有效生長。重點開展稻田的化學除草,施用化學藥劑除草,可選用生態危害較小的農藥,要選擇50%丁草胺乳油2250mL/hm2,或者使用50%殺草丹乳油3 000mL/hm2,也可以使用5.3%丁西顆粒劑7.5~9.0kg/hm2,三種任選其一,并加以尿素225~300kg/hm2均勻混合后,將其作為藥肥使用,播撒到秧田中,這時田間要保持5~6d的淺水層。
3.3在孕穗圓稈期施用農藥
處于拔節圓桿時期的水稻,稻田間的病蟲早已經累積到了一定的數量,這個時期只管重要,必須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水稻的抗性機制在7月中下旬時期相對減弱,水稻病蟲害混合發生,化學藥劑也應混合使用,如:二化螟2代、包葉枯病、稻縱卷葉螟以及紋枯病的智力可采用葉枯寧、殺蟲雙和井岡霉素的混合藥劑,進行病蟲的防治。這種混合藥劑的使用2時間最好選在水稻抗性能力較弱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用60%稻金丹900g/hm2+井岡霉素2.385kg/hm2+25%葉枯寧2.25 kg/hm2+20%大功臣300g/hm2,對水750kg,進行常規噴霧治理。保持施藥期間的淺水層。
3.4水稻抽穗揚花期的化學藥劑施撒
抽穗煙花時期是病蟲害極為敏感的多發時期,如不加強這一時期的水稻病蟲害治理,就會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此時使用藥劑防治只管重要。這段時期的農藥施撒的時間最好在8月的上中旬,這一時期主要針對稻飛虱、紋枯病、三化螟3代、稻曲病和稻粒黑粉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可采用井岡霉素2.25kg/hm2+25%、撲虱靈750g/hm2、有機磷“1605”1 500mL/hm2+20%、粉銹寧1.5kg/hm2+5%主要潑霧防治的形式為主。
結束語:
水稻病蟲害的及時防治,可減少病蟲危害造成的損失,保證水稻的優質高產。本文通過對水稻各時期病蟲害防治方法和措施進行闡述,加深了我們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認識和了解,為我國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出謀畫策。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甬優12;病蟲害;特點;研究
中圖分類號: S435.115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23
甬優12雜交稻由余杭區農技推廣中心糧油站2011年引進種植,當年高產攻關田以11 518.5 kg·hm-2獲得杭州市水稻高產競賽高產攻關田項目第一名。2012年全區采購甬優12種子2 500 kg,種植面積近267 hm2。而研究表明[1-2],具有同樣親本的甬優6號、甬優9號等水稻品種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曲病等病蟲害發生比常規水稻重。為了研究甬優12雜交水稻配套栽培技術,在余杭區農業科技特派員項目“甬優12”高產植保、土肥等配套栽培技術研究”資助下,開展了甬優12雜交水稻病蟲害發生規律與防治方法研究,為大規模種植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材料為病蟲害防治水平保持一致的統防統治區或糧食功能區中的水稻,包括甬優12、秀水134等品種。
1.2 調查地點
調查地點主要分布在余杭區余杭、仁和、瓶窯、良渚、倉前等街道的糧食功能區暨統防統治區。
1.3 調查方法
采取隨機5點取樣法調查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稻曲病。
2 結果與分析
2.1 稻縱卷葉螟
2.2 稻飛虱
2.3 稻曲病
3 小結與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雜交稻甬優12與余杭區常規種植的粳稻品種秀水134等相比對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稻曲病更敏感。從甬優12品種特征上看,由于其葉色濃綠,劍直而內卷,有利于稻縱卷葉螟形成卷苞;莖稈粗壯,便于稻飛虱在基部取食;穗大粒多,著粒密,有利于稻曲病的危害。目前,甬優12病蟲害發生特點與防治方法的研究還未見報道[3-8]。王會福等[4]和徐森富等[6]研究了甬優6號褐飛虱種群繁殖速率的制約效應以及防治指標,表明在分蘗期、孕穗期、灌漿期不同階段褐飛虱增殖速度不同。金標等[8]研究提出了甬優6號通過增施鉀肥,配合藥劑防治稻曲病的綜合防治技術。具有相同親本的甬優6號、甬優9號等稻飛虱、稻曲病等病蟲害發生特點與防治方法可以為甬優12病蟲害發生規律與防治方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瞿洪法,黃賢夫,葉建人,等.超級稻甬優6號病蟲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7):98.
[2] 丁靈偉,陳人慧,楊廉偉,等.單季稻‘甬優9號’病蟲發生特點與防治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17):264-268.
[3] 鄭紅霞.水稻稻瘟病發生的原因及防治時應注意的問題[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3):48,76.
[4] 王會福,陳偉強,汪恩國,等.超級稻甬優6號褐飛虱發生危害與防治指標研究[J].植物保護,2010(1):110-114.
[5] 劉水芳,楊秀榮,孫淑琴,等.水稻品種抗稻瘟病鑒定技術[J].天津農業科學,20077(4):55-58.
[6] 徐森富,王會福,汪恩國,等.超級稻甬優6號褐飛虱種群繁殖速率的密度制約效應[J].安徽農業科學,2011(15):9019-9021.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6-0118-01
五華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水量充足,農作物復種指數大,極有利于各種有害生物的生長與繁殖,農作物的各生長期均可受到各種病蟲的危害,造成農作物有害生物種類繁多[1-3]。為了保障農業生產豐收,盡可能地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應不斷深入田間進行調查研究,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將病蟲害的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內,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4-5]。
1 稻瘟病
1.1 病癥
水稻整個生育期和各部位均可感病。按生育期可分苗瘟、葉瘟、節瘟和穗頸瘟。葉瘟初發病時,出現水浸狀暗綠色病斑,為急性型,發展快,逐漸形成棱形或長棱形。穗頸瘟:抽穗后頸稈呈黑褐色,使整穗或部分小穗成白穗,造成不實粒或半實粒。水稻分蘗盛期及抽穗期是易感病期。該病發病最適溫度為25~28 ℃,施氮過多葉色過于烏嫩易被病菌侵染。
1.2 防治方法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①選用抗病品種;②不要偏施氮肥;③發現病斑及時施藥,可用16%稻豐收1 200 g/hm2,或50%稻病絕1 200 g/hm2對水1 125 kg/hm2噴霧。抽穗時如遇多雨天氣應加強藥物防治,以防穗瘟發生。
2 紋枯病
2.1 病癥
此病多在拔節封行時易發生,施氮肥不當、植株過密、長期水浸的田塊易發生。發病常從基部開始,病斑呈淡褐色,逐漸擴展,形成不規則的云形狀病斑,由下部向上部擴展到葉片,影響光合作用,千粒重減少,造成減產。
2.2 防治方法
紋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①適量施氮,增施磷、鉀肥;②合理密植;③及時露曬田;④用16%紋病清600 g/hm2,或井岡霉素1 500 mL/hm2對水1 125 kg/hm2噴霧。
3 白葉枯病及條斑病
3.1 病癥
2種病晚稻中后期如遇臺風或寒風發病較重。白葉枯病先在葉尖發病,生成暗綠色斑點,后向下擴展轉成黃至灰白色。谷粒受害后成灰白谷粒,可減產2~3成。條斑病是檢疫對象,20世紀90年代逐漸流行。五華縣發病初期出現暗綠色半透明小點,沿葉脈擴展成條狀赤褐色條斑,遇臺風或寒風發展很快,葉色一片枯黃,葉色過于烏嫩的田塊易發生。
3.2 防治方法
白葉枯病及條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①選用抗病品種;②合理施肥;③用15%葉青雙2 250 g/hm2,或20%龍克菌1 500 g/hm2對水1 125 kg/hm2噴霧,連續使用2次,注意臺風前后及時用藥。
此外,赤枯病、稻曲病、徒長病等有不同程度發生。赤枯病是一種生理病變,在瘦瘠田和山坑冷底田易發生,宜采用施磷鉀肥、山坑田施石灰和重曬的方法進行防治。稻曲病在抽穗遇高溫易發生,可噴射葉枯凈防治。徒長病多由于種子帶病,或插秧時傷根太重,可采取種子消毒和拔除徒長苗進行防治。
4 三化螟
俗稱白羽仔,以幼蟲鉆蛀危害,早晚二造均危害,苗期危害成枯心,孕穗期成白穗。五華縣1年發生4~5代,第2、4代危害造成白穗,影響產量較大。三化螟只為害水稻,發生有一定規律,防治上要做好調查測報,掌握在卵盛孵期統一用藥可收到滿意效果,早春應提早灌水辦田,控制第1代基數,夏收后立即犁耕田,殺死禾頭內幼蟲。要注意秧苗用藥,用18%殺蟲雙6 L/hm2加虎口或廣治1 500~2 250 mL/hm2對水1 125 kg/hm2噴霧。
5 稻縱卷葉螟
以幼蟲卷葉取食葉肉,造成白葉,減少綠色面積,粒重下降造成減產。五華縣1年發生6~7代。8—9月的第5、6生較重,危害較大。濃綠,背風的田塊危害較重。3齡幼蟲后,抗藥性強,因此在防治上宜選擇在1~2齡幼蟲時用藥,即初束葉時為用藥適期,要做好田間調查和測報工作。可用18%殺蟲雙6 L/hm2加廣治或虎口1 500~2 250 mL/hm2對水1 125 kg/hm2噴霧。
6 稻飛虱與稻葉蟬
葉蟬為銼吸式口器,習性較分散,為害葉肉,成條狀由白變赤。稻飛虱是水稻主要害蟲之一,種類繁多,以褐飛虱、灰飛虱危害較重,1年發生7~8代,世代重疊,繁殖力極強,成蟲、若蟲均能危害,具忌光遷飛和群集性,常在田塊中間出現,危害中心很快“穿頂”,灌漿期危害較重,要認真調查,深入田間,當每株出現5頭蟲以上時要及時防治,用興功1 500~2 250 mL/hm2,嚴重時可加80%敵敵畏4 500 mL/hm2對水1 125 kg/hm2噴霧。稻葉蟬的防治方法與稻飛虱相同。
7 稻癭蚊
過去山區發生較多,近年來平原危害日趨嚴重,水稻被害后葉成管狀俗稱“出蔥”,從而減少成穗數造成減產,五華縣1年發生6~7代,6—7月的3、4代為害晚造秧苗造成缺秧,8—9月第5、6代為害本田有效分蘗苗造成穗數減少。防治上要抓好晚造秧苗防治,防止蟲源帶入大田,造成防治的困難和增大成本。可用5%益豐收15.0~22.5 kg/hm2與細沙或肥料混合均勻后全田撒施。
8 參考文獻
[1] 楊富有.常見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2(24):95,180.
[2] 2011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方案[J].種業導刊,2011(4):8-9.
[3] 劉康成,熊健生,肖筱成,等.吉安市水稻主要病蟲害生物農藥防治技術規程[J].江西農業學報,2011(9):81-82,85.
關鍵詞:稻田;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措施
引言
綠色防控技術是近年來我國農業為了適應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而提出的新的農業防控措施與策略。病蟲害的綠色防控主要以保護農作物、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為基礎,同時采用了生物防治和化學調控等一系列環境友好型化學技術和生物防控技術來治理害蟲。水稻這種農作物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廣大,由于農民使用過多的化學藥劑對水稻進行病蟲害的治理,致使越來越多的水稻害蟲具有了極強的抗藥性。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農田間屢見不鮮,使用化學藥劑驅蟲不僅不能得到好的效果還讓農民的經濟利益受到了損傷。為此,我國的各個稻田都應該大力推廣稻田綠色防控的措施,以保證水稻從本質上不受病蟲害的侵襲。
1 綠色防控概念的形成和發展
綠色防控概念的雛形是在1954年提出的,那時候人類生物學家分析人類生態系統和種群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生物“綜合防治”這一概念,隨后聯合國的糧食組織又在1972年正式提出了病蟲害生物綜合治理,其核心思想就是研究病蟲害的生活習慣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并利用較為環保的措施控制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威脅。我國在2011年底則提出了“綠色防控”的立體化概念,我國的綠色防控主要是采用生物防治、環境友好型化學農藥防治措施,從而控制病蟲害發展的勢頭,同時建立預防為主、生物防治的主要方針,并樹立綠色防治的理念,堅持優化現有的防控措施和相關技術。
2 我國稻田綠色防控技術及應用狀況
2.1 生態調控技術 目前,我國實施的生態控制技術主要分為人工調控環節和生物自治的方法,這種防控技術主要是通過研究病蟲害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來消滅稻田間的害蟲以達到保護并作物的目的。例如:在水稻的種植區域采用作物高低不同的方法制造天然屏障,阻斷病蟲害的傳播,這樣就能從根本上控制病蟲害的蔓延。
2.2 理化誘控技術 我國的理化誘控技術主要利用了害蟲趨光性,并通過設置偽裝的色板和害蟲信息素、氣味劑等來消滅稻田間害蟲,例如:在稻田間設立太陽能式殺蟲燈能夠有效減少稻田間的飛虱和卷葉螟等害蟲的數量;還可以采用較為先進的昆蟲信息素誘控技術,利用昆蟲的性信息激素、空間分布激素、產卵信息激素等誘惑害蟲遠離水稻。
2.3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害蟲的天敵來治理害蟲,在我國常用赤眼蜂、瓢蟲等生物天敵為主,例如:赤眼蜂幼蟲可以寄生在水稻病蟲的卵中,吞噬水稻害蟲的卵,這樣就把病蟲害扼殺在搖籃里,還減少了使用化學藥劑帶來的副作用。
2.4 科學用藥技術 科學用藥技術即是科學合理地評估病蟲害對稻田的危害,然后再用科學的方法對農藥的用量進行配比再進行使用,或者使用殺毒性強、副作用低、殘留量低的化學農藥,例如:毒死蜱、井岡蠟芽等,同時還要不斷變化農藥的品種,做到混合使用、交替使用的防控方法,同時加強病蟲害的監控,不斷分析病蟲害的生活習慣對癥下藥,根治稻田間的害蟲。
2.5 無公害栽培技術 這種技術即是在水稻的選種過程中對水稻種子進行嚴格的篩選,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利用新技術培養抗病能力強、容易生長的水稻種子;同時在栽培過程中要利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法,例如:種植水稻時要采用合理的種植密度,協調好水稻、病蟲害、生態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3 稻田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遇到的問題及對策反思
我國的綠色防控措施的推廣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也有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我國的農民的人口基數大并且缺乏相關的科學知識,這種理念和技術的推廣進程還是相當緩慢的。目前我國的綠色防控技術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我國綠色防控技術發展過于緩慢,防控技術過于單一;二是使用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園區并不多,我國的很多稻田還是使用傳統的除蟲形式;三是推廣防控技術的方法不夠合理,致使很多農民不樂意采用這種新的科學技術;四是技術的水平不達標,我國的防控技術還是處在初級階段,防控的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上述分析了我國綠色防控技術推廣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下面將結合主要問題提出相對應的改建意見。首先國家要加大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究力度,不斷創建新的防控體系,采用先進的環境友好型防控措施和生態治理;二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我國農民對這種新理念的認識和了解,便于這種新技術的推廣實施;三是要從經濟上支持新技術的推廣,可以對使用新技術治理病蟲害的農戶進行補貼,以加快推廣的進程。
結語
總而言之,綠色防控之一生物防治措施是近幾年在我國提出的,這一理念在我國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為了保證農作物不受到病蟲害的危害,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農民的經濟收入,在稻田間使用生物防治和環境友好型防治技術是實現上述理想的保障。但是由于我國農民人口數量大,農民的綠色生產意識不強,這種新的防控措施在我國推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國農村的領導和生物研究員一定要加大力度向農民推廣這種新的理念,爭取盡快讓農民掌握這一先進的科學防治技術,從而保證農民的生活水平不受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