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

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

第1篇: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超聲 前列腺鈣化灶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是泌尿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多發于50歲以后的老年男性【1】,臨床表現多為尿頻、尿急、夜尿增多和排尿費力,并能導致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結石和血尿等并發癥,對老年男性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因此需要積極治療,部分嚴重患者甚至需要手術治療,這就使得前列腺增生的診斷顯得極為重要,盡早的發現和治療對患者有著積極作用,甚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術,而超聲作為一種無創、簡便的檢查手段為前列腺增生的診斷有著絕對的優勢。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臨床確診為前列腺增生患者100例,年齡55-70歲,平均63歲,對照組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常規體檢前列腺正常男性100例,年齡55-70歲,平均62歲。

1.2儀器與方法:患者采用仰臥位,充分暴露下腹部至恥骨聯合,使用GE730高分辨率彩超,凸陣探頭,頻率3.5-5MHz,經腹部分別對1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與100例正常前列腺男性進行掃查,并分別記錄兩組中發現前列腺鈣化灶的病例數目及每個病例中發現鈣化灶的數量。

2 結果

前列腺鈣化的聲像圖表現:多為單發強回聲光團,其后方多無明顯的聲衰減或有不明顯的聲衰減信號,形態較規則,多發生在前列腺的內腺與外腺之間【2】。1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發現鈣化灶者82例,其中鈣化灶數量122個,大小0.3-1-2cm,平均0.7cm。100例前列正常男性中發現鈣化灶者18例,其中鈣化灶數量26個,大小0.3-0.7cm,平均0.5cm。前列腺增生患者的鈣化灶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男性,同時發現,前列腺增生患者形成鈣化灶的大小大于正常男性前列腺的鈣化灶。

3 討論

良性前列腺增生簡稱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病,病理上是前列腺細胞的增多,男性自35歲以上前列腺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50歲以后出現臨床癥狀。前列腺增生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公認的是老齡和有功能的是發病基礎,兩者缺一不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睪酮、雙氫睪酮一級雌激素的改變和失去平衡依然是前列腺增生的重要病因。前列腺增生多發生在移行帶區,主要是移行帶的尿道周圍腺體呈腺瘤樣增生,病理增生的嚴重程度,與臨床尿路梗阻表現并非平行,可能很不一致【3】。

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超聲檢查表現主要是前列腺各徑線測值增大,尤其以前后徑明顯,并向膀胱腔內隆起,重度前列腺增生時,腺瘤可以部分甚至大部突入膀胱腔,可給人以膀胱腫瘤的假象。前列腺增生時,增大的內腺與外腺相比,通常回聲相對較低。當梗阻長期存在時,還可繼發引起膀胱壁的代償性肥厚,黏膜面出現不規則改變,表現為多數性小凹陷及其周邊隆起,代表假憩室和小梁結構。在前列腺患者中還會發現膀胱結石,表現為膀胱腔內的強回聲團,后方伴聲影,并可隨的改變移動。

目前超聲診斷前列腺增生,主要還是以前列腺徑線的增大為診斷依據,而對于肥胖患者及腹腔氣體干擾大的患者,因為前列腺的邊界顯示欠清,會影響徑線測量的準確性,這對前列腺增生的診斷造成一定的困難。本文中通過對前列腺增生患者及前列腺正常者腺體內鈣化的情況作對比,發現前列腺鈣化和前列腺增生有著密切的聯系,發現前列腺內的鈣化對診斷前列腺增生有著一定的幫助,可作為相應的診斷依據,可以提高超聲診斷前列腺增生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第2篇: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

眾所周知,肝臟有很多的檢查死角,成為超聲檢查的盲區,如肺和骨所掩蓋處、肝右前上段及右后上段的膈頂部、左外葉外側角區、沿肝臟表面的肋骨下區等部位,只有極其細致的檢查,配合精巧的手法才能盡可能的顯示清楚這些部位。

肝左葉掃查時,矚患者深吸氣,可以盡量使肝下移,更接近體表,而顯示清楚,操作者探頭垂直體表,平行掃查至外側角肝臟消失的位置。對于肥胖體型,可以采取肋間斜切的方法,自下而上逐個肋間連續掃查,注意不要做跳躍式掃查,探頭可在肋間隙做扇形掃查,可以避開肋骨,這樣不容易遺漏病變。

肝膈頂部掃查時,一般讓患者深吸氣,讓肝臟下移,然后探頭盡量上翹,當然肥胖患者或因肺氣干擾會顯示更差,這時讓患者深呼氣,把氣全部吐干凈,然后屏氣掃查,橫掃時沿著肋間隙逐個緩慢掃查,并且不斷擺動探頭的角度由肋緣向右上方腋前線掃查,平臥位掃查時,在橫切腎臟時探頭盡量上翹,甚至與腹壁平行,當然在右側肋緣下也行,可采取多種,肝臟因重力作用產生移位,可采用左側臥位、右側臥位、各種斜位、還有站立位等等。

因患者個體差異,肥胖者探頭可適當加壓,體型消瘦者探頭只能輕放體表,不可加壓,否則肝表面的病變被壓癟不易顯示,當然超聲儀器的調節及探頭的選擇也很重要。

在掃查肝臟的同時,膽囊是必備檢查的。除了膽囊先天性變異、形態及位置的改變,正常膽囊的檢查必須禁食8小時以上,超聲檢查應在胃腸及膽道X線造影之前或鋇餐檢查3天之后,膽囊底、膽囊頸部及膽囊管是超聲檢查者易遺漏或不易檢查的部位,掃查膽囊時,需清楚顯示完整的膽囊(即膽囊底至膽囊頸),膽囊底及膽囊頸部有時有皺折,需注意是否有結石或病變,膽囊管是操作者不易檢查部位,膽囊腫大積液,在排除膽囊頸病變后,膽囊管病變不能排除,在多角度變換探頭及變換后仍無法顯示膽囊管,應建議復查或CT檢查。

膽總管長4~8cm,正常肝門部膽總管易顯示,膽總管十二指腸后段及下方不易顯示,當膽總管內徑擴張,疑下方有病變時,由于胃、十二指腸氣體干擾,常顯示不清。我們可以給患者飲適當的水,變換,仍無法顯示,可建議CT檢查。

胰腺是腹膜后器官,前方有胃區氣體干擾,需禁食4~6小時以上,由于胰腺形態有多種,需完整顯示胰腺外形,在上腹正中水平將探頭向左上傾斜,與水平線成10°~30°夾角掃查,前方有胃區氣體,后方有腹膜后大血管標志,易辨認。注意胰頭及胰尾部贅生性腫塊。由于胃區氣體較多,胰腺顯示不清,在患者情況允許下,可適當飲水后,讓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檢查,可清楚顯示胰腺。

脾臟的掃查,有時受胸腔氣體干擾,不易完整顯示。尤其是脾外傷應仔細掃查,即使急診超聲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亦不易過早結論,應進行動態觀察,定期隨訪,以免漏診,延誤病情。

腎、輸尿管、膀胱、前列腺也是臨床常規檢查的部位。腎臟檢查,無需特殊準備,但仍以空腹為好,需注意多切面、仔細掃查,腎包膜外的腫塊才不易漏診。輸尿管檢查,需適度充盈膀胱,腎積水時,輸尿管上段及膀胱開口處易顯示,輸尿管髂血管處不易顯示,尤其是體型肥胖者及胃腸氣體較多者,可讓患者進行腸道準備后復查,仍顯示不清,可建議患者做X線、尿路造影和MRI檢查。

膀胱檢查,膀胱頂部、三角區、側壁的小腫瘤可能顯示不清,應盡可能多切面、多角度仔細掃查,以免遺漏。恥骨上膀胱區由低到高橫切,由中線向兩側縱切進行系列掃查。前列腺掃查首選經直腸檢查,可更清晰顯示前列腺病變,也可解決患者憋尿的痛苦,部分患者腹壁脂肪較厚,也不利前列腺經腹部掃查。

子宮附件超聲檢查是婦科疾病必須檢查部位,經腹部超聲檢查聯合經陰道超聲檢查可以更完善解決婦科問題。如漿膜下子宮肌瘤及附件囊腫位置較高者經腹部超聲仔細檢查不易遺漏,而子宮內膜病變、宮頸管病變、未破裂的異位妊娠等經陰道超聲檢查顯示更清晰。因此婦科超聲,只要患者條件允許,最好二者聯合檢查,可避免漏診。

產科超聲受被檢者各種因素、以及胎兒、羊水、胎兒活動、胎兒骨骼聲影等多因素影響,許多器官或部位可能無法顯示或顯示不清,超聲顯像也不可能將胎兒的所有結構顯示出來。盡管超聲檢查能發現胎兒畸形,但不能檢出所有的胎兒畸形,很多時候是檢查胎兒生長發育。目前我們只能進行產科常規超聲檢查,了解胎盤、羊水及進行胎兒生長發育評估,對胎兒畸形進行初篩、疑有異常者,應建議孕婦進行系統胎兒超聲檢查,篩查衛生部規定的六種嚴重致死性畸形,無腦兒、嚴重腦膨出、嚴重開放性脊柱裂、嚴重胸、腹壁缺損(內臟外翻)、單腔心、致命性軟骨發育不全等,疑異常者應建議孕婦去有產前診斷資格的醫院確診。

超聲是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儀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超聲醫師必須尊重事實,以圖為本,實事求是,密切結合臨床,從而更完善服務于臨床各個領域。超聲檢查盡管存在一定的盲區,但仍為臨床診斷各種疾病不可缺少的輔助檢查之一。

參考文獻

第3篇: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膀胱;超聲檢查

【中圖分類號】R3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153-01

本文對2000年10月~2011年9月間門診及住院患者65例膀胱疾病的超聲檢查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5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28例經膀胱鏡或手術病理證實。男43例,女22例,年齡7歲-81歲。分別為腹痛、尿頻、尿急、血尿及排尿困難等癥狀。

1.2 方法 使用西門子―亞當黑白超及阿洛卡SSD-5000彩超,凸陣探頭,頻率3.5 MHz,膀胱適度充盈后,取平臥位,探頭置于恥骨聯合上方,做縱、橫、斜掃查,必要時改變如側臥位、俯臥位,發現異常即攝片記錄,并記錄腫瘤的數目、生長部位、大小等。

2結果

65例中,膀胱腫瘤18例,手術病理證實。一例左側壁彌漫性增厚誤診為膀胱炎,治療一周后無變化,CDFI發現數支條狀血流,后經病理證實為膀胱彌漫性NHL,侵透肌層;一例表面呈弧形強回聲誤診為膀胱結石,術后病理為移行細胞癌;結石15例,一例多發結石合并腫瘤漏診。膀胱炎6例,一例膀胱壁外3*4cm腫物,向膀胱腔內突出,誤診為膀胱腫瘤,手術切開后為膿液,病例為腺性膀胱炎。膀胱嵴梁化13 例,(合并憩室3例),其中男性前列腺增生所致8例,前列腺橫徑4.5-6.5cm。女性膀胱頸肥厚所致2例,橫徑2.5-4.5cm。神經源性膀胱3例。憩室3例,一例單發,2例多發。其中2例合并結石,1例合并腫瘤。臍尿管癌3例,男2例,女1例。臍尿管囊腫4例,女3例,男1例。臍尿管瘺1例,男性。膀胱異物2例,1例為曲別針,1例為異位節育器。膀胱內血塊2例,2例均有腎挫傷史,1例疑似腫瘤,膀胱鏡證實為血腫。尿道腫瘤1例。

3 討論

在膀胱適度充盈狀態下,超聲可以清楚地顯示出膀胱壁的結構和膀胱內占位的囊實性,借助于改變可以觀察病變是否移動,觀察病變對膀胱壁的浸潤程度、層次情況。CDFI可以根據實性占位的血供情況、頻譜、流速初步判斷良惡性。膀胱疾病在臨床較為多見,常見病因有結石、腫瘤、炎癥和異物等。膀胱腫瘤是泌尿系最常見的腫瘤,男性居多。絕大多數為惡性,以移行上皮細胞癌常見。良性者以狀瘤常見。相當部分組織學上的良性狀瘤,性質上卻是惡性的,因此,有人將狀瘤叫做狀癌 級[1]。當膀胱內發生腫瘤時,聲像圖上不僅可以看到突入膀胱內的腫瘤,還可以顯示出瘤體大小及壁內的范圍[2]。通過縱橫斜切面的掃查,膀胱各個壁的病變均可較清晰顯示。

膀胱腫瘤多數向腔內生長,表面高低不平,多為廣基底,少數狹基底,由于腫瘤有向壁內浸潤生長的傾向,常引起膀胱壁局限性增厚。臨床癥狀大多數為無痛性肉眼血尿,間歇性或持續性;有的出現尿頻、尿急、尿痛,也有無癥狀偶然發現的。超聲表現:膀胱內壁見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略強回聲結節,狀或菜花狀,基底寬或窄,內回聲多均質,部分結節表面可有鈣化而伴聲影。局部膀胱壁層次清或不清,甚至連續性中斷突向腔外。腫瘤累及輸尿管開口時,可引起同側腎及輸尿管積水。CDFI:瘤體內可見簇狀、條狀或點狀血流信號及低阻動脈血流頻譜[1]。

膀胱炎是泌尿系的常見病。李吉昌等分為特異性與非特異性。特異性如結核性膀胱炎,非特異性膀胱炎又分為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間質性膀胱炎、氣性膀胱炎等類型[1]。又將其中的腺性膀胱炎分為三型:一、結節隆起型 :形態不規則,內呈高回聲,基底部小于結節長徑。二、局部增厚型:范圍程度不同的局限性增厚,表面不平整,呈鋸齒狀,基底部寬于突起處。三、內壁全部顯著增厚,膀胱腔勻稱性變小[3]。膀胱炎的患者均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癥狀,彩超檢查膀胱外側壁清晰光滑,內側壁廣泛性出現明顯不規則增厚、毛糙,CDFI顯示有動脈血流信號,治療后癥狀消失,內壁正常。

浸潤型膀胱腫瘤與腺性膀胱炎鑒別 腺性膀胱炎表現為局部或全部壁不同程度增厚,邊界清晰,病變局限于粘膜,肌層及漿膜層完好無損。增厚的基底寬于突起處。而浸潤型膀胱腫瘤的壁層次不連續或中斷,甚至突向膀胱壁外。

膀胱結石多見于男性,由腎、輸尿管結石下降至膀胱造成。病人常出現腹痛、尿頻、尿急、血尿。超聲聲像圖特征:在膀胱液性暗區內可見一枚或多枚強回聲光團,呈卵圓形或不規則形,后伴明顯聲影。光團可隨改變而向重力方向移動。

膀胱異物大多數由患者本人逆行放入,個別系醫源性誤放。彩超檢查可見膀胱內異常回聲,本組1例膀胱異物為21歲的男性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癥狀,追問病史本人曾自行放入曲別針。1例為異位節育器,穿透子宮前壁頓于膀胱壁。

膀胱憩室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臨床上所見大多數為后天性膀胱憩室,主要是下尿路梗阻疾病引起,憩室可大可小。本組3例膀胱憩室患者均有排尿困難、排尿不盡的癥狀。聲像圖表現:膀胱內壁毛糙,局部膀胱壁中斷其后方出現一袋狀無回聲區,向外突出,有一開口與膀胱相通。囑病人排尿后再次檢查,膀胱后方無回聲區明顯縮小。2例合并結石,1例合并腫瘤。1例單發,2例多發憩室。

膀胱嵴梁化13 例,聲像圖表現為膀胱內壁增厚而高低不平,形成小梁小房樣結構。合并憩室3 例,其中男性前列腺增生所致8例,前列腺橫徑4.5-6.5cm。女性膀胱頸肥厚所致2例,橫徑2.5-4..5cm。有明確的排尿困難史及尿路梗阻原因聲像圖。神經源性膀胱3例,均有明確的外傷史尿失禁病史。

臍尿管癌3例,均病理證實。2例腹痛,1例血尿。表現為膀胱前壁、頂壁實性、囊實性回聲,突入膀胱內的呈高回聲。CDFI于實性回聲內見血流信號。臍尿管囊腫多無明顯癥狀,超聲表現為臍下正中腹壁深部可見梭形、圓形無回聲區,位于臍與膀胱之間。囊腔感染時,顯示密集的點狀回聲。臍尿管瘺有臍部溢液癥狀,特別是膀胱充盈時明顯。超聲表現為膀胱充盈后臍與膀胱之間見管狀通道,加壓后有液體自臍部流出。

臍尿管癌與膀胱癌的鑒別:臍尿管癌局限于膀胱頂部前壁,而膀胱癌多發生在側壁、后壁。前者多合并膀胱炎,腫瘤浸潤膀胱肌層或穿透膀胱壁,而與腫瘤鄰近的粘膜多正常。

膀胱內血塊超聲表現為膀胱內絮狀、片狀實性中低回聲,隨改變而移動變形。本組有一例回聲略高,位置固定,有血尿史,疑腫瘤,膀胱鏡證實為陳舊性血腫。

本組一例尿道腫瘤,女,56歲。排尿困難就診。超聲檢查示尿道內口處實性中低回聲,表面光滑,上向膀胱腔內突出,下延續至尿道內。術后病理為鱗狀細胞癌。

綜上所述,彩超檢查對診斷膀胱內異常回聲可從內部結構、大小、與膀胱整體的聯系上進行無創、實時、連續多切面和立體觀察,對病變的囊實性能夠明確判斷,對膀胱疾病的良、惡性診斷也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因此超聲檢查對診斷膀胱疾病起到重要意義。超聲對于直徑小于0.5cm的腫瘤及瘤體數目的觀察,其準確率不及膀胱鏡。而膀胱鏡則只能觀察到突入膀胱內的瘤體,看不到膀胱壁內的瘤體[4]。因而超聲檢查與膀胱鏡可以互補。超聲為無痛、無創性檢查,且可反復掃查,對尿道狹窄和嚴重心腎功能不全不宜做膀胱鏡檢查的患者,是首選的檢查方法。在實際工作中,超聲因其無痛、無創、價格低廉、可反復檢查而受到廣大患者及臨床醫生的青睞,成為膀胱疾病檢查不可缺少的重要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李吉昌.泌尿男性生殖系統影像診斷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99~205

[2]顏明.膀胱腫瘤21例超聲顯像觀察.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85,2:88

[3]李吉昌,于國放,戴曉華等.超聲對腺性膀胱炎診斷與分型價值的探討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0,9(8):463-464

第4篇: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超聲診斷 偽像 意義

一、概述

超聲診斷是一種無創、無痛、方便、直觀的有效檢查手段,尤其是B超,應用廣泛,影響很大,與X射線、CT、磁共振成像并稱為4大醫學影像技術。B超作為安全無輻射有價值的臨床輔助檢查工具,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體格檢查及臨床疾病的診斷。但在超聲成像中,會出現多種偽像。偽像是一種附加的、缺失的、扭曲的圖像,它與正在檢查部位中的真實圖像不一致。偽像是由于圖像扭曲和衰減造成的。而不是掃查部位的直接回聲。形成偽像的原因有很多,認識它很重要,因為它能誤導診斷。一些偽像可提供重要的輔助信息被人們利用。本文通過學習超聲成像的四種常見病例,囊腫,結石、鈣化灶,球狀腫瘤及宮內節育器等的超聲偽像聲像圖表現,以探討超聲偽像在超聲診斷中的利用價值。

二、超聲的對象與操作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中心門診及住院治療并經CT、放射或經手術等確診的33例2010年至2011年患者。其中肝、腎等囊腫病例12例;肝膽管、膽囊及腎臟等結石患者9例;肝內球狀腫瘤15例;宮內節育環檢查者8例。

(二)、儀器與方法

所用超聲儀器包括島津SDU 450XL黑白全數字超聲診斷儀、PHILIPS HD11彩超儀,探頭頻率3.0~5.5MHz。膽囊結石患者檢查前禁食8h以上,上午檢查,以保證膽囊及膽管內膽汁充盈,并減少胃腸的內容物和氣體的干擾。檢查膀胱及子宮附件患者,檢查前1h飲水500mL,使膀胱中度充盈。所有檢查者均經腹部檢查,發現病灶后實時調節增益及聚焦,行多切面掃查,并記錄病灶形態大小,觀察病灶的回聲及其特點。

三、超聲結果

12例肝臟、腎臟的囊腫聲像圖特征表現為無回聲,后方聲增強。9例肝膽管、膽囊及腎臟等結石患者聲像圖特征表現為強回聲光團(點、斑),后方伴聲影。膽囊及膀胱結石患者,結石均可隨改變而移動,部分膽囊及膀胱炎病例附壁結石因炎癥粘連未見移動。肝內球狀腫瘤15例(包括囊性及實質性)表現有邊緣聲影特征。8例金屬類宮內節育環檢查者聲像圖表現為強回聲后方伴有彗尾征。

四、評論

超聲偽像或稱偽差(artifact)是指超聲技術顯示的斷面圖像,包括二維或三維超聲的聲像圖、彩色多普勒技術的血流顯示,與相應的解剖斷面或血流的流動軌跡圖之間存在差異,表現為超聲圖像信息的增多、減少或失真。

(一)、后方回聲增強(enhancement of behine echo)在單次掃查成像中,當前方的病灶或器官的聲衰減甚小時,其后方回聲強于同深度的周圍組織。出現本偽像是要求其后方必須有足夠的散射體存在。利用后方回聲增強鑒別液性與實質性。一般來說對于肝、腎或前列腺等內的直徑在10mm以上較大的囊性腫塊,根據形態,內部回聲及后方回聲增強效應不難作出診斷,但對于較小的直徑在10~5mm以下較小的囊腫,特別是肝包膜下距離探頭較近的近場小囊腫,超聲最先發現的應該是囊腫后方聲增強偽像,而不是囊腫本身。本組所檢查小囊腫病例均先根據出現的后方聲增強偽像,然后調節聚焦及增益,多切面掃查,不難發現病灶性質,。

(二)、聲影(acoustic shadowing)在單次掃查成像中,由于前方有強反射或聲衰減很大的物質存在,以致在其后方出現聲線不能達到的區域稱為聲影區。在該區域內檢測不到回聲,緊隨強回聲的后方出現縱向條狀無回聲區,稱為聲影。檢查中聲影的出現對于結石、鈣化灶和骨骼的存在,特別是膽囊或腎內小結石的診斷更有價值。本組膽囊內泥沙樣結石的檢查中,首先發現的也是膽囊后方的聲影偽像,然后是膽囊內的細小光點群回聲。根據強回聲光團(點、斑),后方伴聲影,然后多檢查發現隨改變移動,從而對結石作出診斷。

(三)、折射聲影(refractive shadowing)在單次掃查中,超聲從低聲速介質進入高聲速介質,在入射角超過臨界角時,產生全反射,以致其后方出現聲影。見于球形結構的兩側后方或器官的兩側邊緣,呈細狹縱向條狀無回聲區。折射聲影又稱折射效(refractiveeffect)、邊界效應(side effct)或邊緣聲影(edge shadow)等。肝內球狀囊性及實質性腫塊在檢查中均可發現邊緣聲影偽像。以此可與肝硬化結節、血管瘤以及局灶性結節性增生鑒別。

(四)、多次內部混響(multiple internal reverberations)超聲在靶內來回反射,形成彗尾征(comet tail sign)。本組5例宮內金屬節育器檢查者均依據強回聲伴彗尾征來識別。以此可區別宮腔內鈣化及胎骨殘留等病灶。

五、超聲作用的分析

聲波是一種機械能的表現形式。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頻率,一般用赫茲表示,簡寫為Hz。頻率在2000Hz以上的聲波即為超聲波。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要發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應等。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發生聲能衰減。因此超聲通過一些實質性器官,會發生形態及強度各異的反射。由于人體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況的不同,對超聲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減各不相同。超聲診斷就是根據這些反射信號的多少,強弱,分布規律來判斷各種疾病。醫用診斷超聲波的發生與接收,均由特制的探頭來完成,它能把電能和聲能互相轉換。按照超聲回聲顯示方法來分類,超聲診斷儀可分為脈沖回聲式和頻移回聲式兩大類型。脈沖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包括幅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A型超聲儀,簡稱A超)、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B型超聲儀,簡稱B超)以及回聲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M型超聲儀,簡稱M超)。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D型超聲儀)包括頻移示波型超聲診斷儀(脈沖波式和連續波式多普勒)彩色編碼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簡稱彩超)等。

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邊緣學科,以解剖學、病理學等形態學為基礎,緊密結合臨床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超聲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臟器病變的形態學診斷以及器官的超聲解剖學的研究。超聲診斷是以形態學為依據的,因此它的基礎是病理解剖學形態改變及由此而產生的組織的聲學變化。超聲檢查可獲得各臟器斷面圖像,此即為診斷的形態學基礎,能夠對病變進行定位定性診斷。

(二)、功能性檢測。超生圖像可顯示由于臟器、組織的生理變化而出現的相應規律性變化,如膽囊收縮、胃排空、胃腸道蠕動、膈肌運動、卵巢功能性變化及心臟的舒縮。多普勒超聲可顯示心臟及其他臟器血管的血流變化,以判斷其功能狀況。

(三)、介入性超聲。包括內窺鏡超聲和術中超聲,介入性超聲在臨床的廣泛開展使得超聲診斷與臨床、病理學、組織學緊密結合,不僅提高了診斷水平,還進一步開展了一些臨床治療,開辟了超聲診斷、治療在臨床醫學的新領地。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中的聲影、后方聲增強、折射聲影及多次內部混響等偽像能反映病灶的某些物理性質,在超聲診斷中有重要的利用價值。在超聲成像過程中,無論儀器多么先進,過多過少都會出現多種偽像。超聲診斷工作者不僅要識別偽像避免誤診,而且還要充分利用偽像幫助診斷。

參考文獻:

[1] P.E.S.Palmer,張青萍,主譯.超聲診斷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5~36.

第5篇: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近年來一些先進的醫療檢診儀器不斷被研發與應用于臨床,極大地提高了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診斷能力。但有不少臨床醫生未能對其進行合理選擇、應用花樣繁多的輔助檢查項目,未能正確理解、看待各項檢診試驗的意義,過高估計了輔助檢查對疾病診斷的價值,過分地依賴這些輔助檢診的結果,而忽略了臨床病史、癥狀與體征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造成疾病診斷上的錯漏或延誤。因此,對于廣大的醫生來說,如何應用好這些先進的檢診儀器,如何看待其檢診的結果是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1物理診斷至關重要

我國著名內科學泰斗張孝騫教授說:“事實上,50%以上的病例應當能夠從病史中得出初步診斷或診斷線索,30%的病例單純通過體征可以得到診斷,單純通過化驗檢查(包括現代一些很完備的檢查)得到診斷的不過20%。”醫學大師重視物理診斷的呼吁發人深省。

現在在一些醫院,基本的物理診斷技能被認為已經過時,甚至臨床教學也出現了輕視物理診斷的傾向。原因在于一些醫生越來越多地借助各種先進儀器來提高診斷準確率,而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提高臨床水平,還會浪費醫療資源,影響醫療質量,增加患者經濟負擔。

對于健康體檢或診斷疾病來說,完整的病史、現在的健康狀況以及詳盡的體格檢查是對健康狀況的判定或正確診斷疾病的第一步。某些重要病史、體征的敏感性、特異性很高,對診斷的幫助價值并不亞于輔助檢查。例如,在心尖部聽到一個典型的隆隆樣舒張期雜音伴左房界增大,一般可診斷二尖瓣狹窄[1];奇脈診斷心臟填塞的敏感性高達98%,心尖區聽到S3奔馬律診斷急性左心衰的特異性高達90%等等,還有對于鮮血便的患者,有時簡單的指診就能發現直腸病變,而結腸鏡卻有可能漏診。另外,很多危重患者病情變化較快,需要迅速判斷和干預,例如心跳驟停、張力性氣胸等急癥幾乎完全憑借病史和查體作出診斷才能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由此可見,強調正確熟練地掌握物理診斷的基本功是不容忽視和十分必要的[2]。

2合理選用各種醫療檢診儀器

2.1熟知各種現代化檢診儀器是合理選用的基礎臨床醫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醫學知識,跟上醫學發展的時代步伐,熟知各種現代化儀器的用途、診斷價值及限度,這樣才具備了在健康體檢、疾病診斷時合理選用各種醫療檢診儀器的基礎。醫學影像是臨床醫學發展最迅速的學科,現已經由傳統的單一X線(透視、攝影和血管造影)擴展為包括超聲、放射性核素顯像(主要是SPECT和PET)、X線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種影像學技術組成的“家族”。傳統的X線檢查已經全部數字化,包括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計算機攝影(CR)、數字化攝影(DR)。在大的方面,我們首先應知道的是X攝影與CT均能獲取組織結構的解剖及病理狀態信息,尤其對骨質、鈣化的顯像效果更好,X線攝影側重顯示病灶的宏觀(輪廓)表現,CT則能更好地顯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及內部細節,可立體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態和器官間的解剖關系;MRI的組織分辨率好,更適合軟組織的檢查,與CT相比,MRI對骨質和鈣化顯像不清晰;超聲及多普勒主要獲取的是組織結構的靜態或動態圖像,血流或組織的多普勒頻譜圖和彩色圖以及反映組織結構的運動軌跡圖[3];而核醫學影像主要顯示有價值的生理、生化、血流等功能狀態,對腫瘤良惡性的鑒別有較好的特異性和準確性。因而,選用時一定要根據各種醫療檢診儀器的診斷價值與限度,密切結合臨床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

2.2選擇各種醫療檢診儀器應該以物理診斷為依據在疾病的檢診過程中,需不需要做輔助檢查,做哪方面的輔助檢查,應該以物理診斷為依據,這是合理選擇、有效應用輔助檢查的關鍵。輔助檢查對診斷的意義可用貝葉斯公式[4]表述:后驗概率=前驗概率×標準相似度。前驗概率是醫生在進行輔助檢查前對病人患病概率的估計,也就是臨床醫生對疾病經過物理診斷后的臆斷。后驗概率是得知輔助檢查結果后病人患病的概率。標準相似度取決于輔助檢查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反映該輔助檢查的診斷效力。從貝葉斯公式可以看出,后驗概率不僅取決于輔助檢查的敏感度和特異度,還受疾病前驗概率的影響,在一項較為理想的輔助檢查(即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的檢查)中,輔助檢查結果的意義受前驗概率影響很大,即前驗概率高的,后驗概率也高,反之亦然。如果不加選擇(即不進行物理診斷),就普遍進行檢查,其前驗概率將大大降低,即使是敏感度、特異度較高的檢查,也會出現很多的假陽性結果。因此,只有通過物理診斷,形成初步的診斷估計,縮小鑒別范圍,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針對性檢查,才能提高前驗概率,從而充分發揮檢診效力。如在心絞痛及心肌梗死后患者中,運動試驗結果陽性可以真實準確地反映心肌缺血。但在無癥狀人群則不盡然,假陽性很高[5]。

2.3目的明確,優化選擇各種醫療檢診儀器對健康體檢的輔助檢查選項,不能簡單地認為項目越多、檢查價格越貴越好。首先要明確目的,根據個人身體狀態的特點、經濟承受能力,在常規體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選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這樣既可全面掌控身體的健康狀態,根據身體一些臨界性、亞健康性指標,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學習中,通過保持樂觀情緒,緩解心理壓力;戒煙、限酒克服不良嗜好;合理調整膳食;適量增加運動;良好地控制體質量等方法予以調控,又能及時發現有可能對自身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的疾病,在早期予以治療。在選擇各種輔助檢查時,筆者認為,應遵循從常規―特殊,簡單―復雜,無射線―有射線,無創傷―有創傷,經濟―昂貴的原則。具體到某種疾病,應該遵循優選檢查路線,進行合理檢查。不要動不動就要做最好的、最貴的檢查,我們的目的是要選最適合的,這才是最有臨床價值的。例如,本院曾有一位口腔科醫生,一段時間內總感到乏力,精神倦怠,半年間做B超不下4、5次,每次肝膽B超均為正常,沒做過一次三大常規檢查。隨后在一次健康體檢時,血常規發現白細胞竟高達每立方毫米20多萬個,分類中可見白血病細胞,進而確診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因患者有一個孿生兄弟,原本做骨髓移植治愈本病是很有希望的,但由于診斷的延誤,使之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未能實施骨髓移植就被疾病奪走了年輕的生命。患者本人是醫生,輕視了一般的常規檢查,迷信當時較先進的B超檢查,這是一個血的教訓。

3科學看待輔助檢查結果

3.1用辯證的觀點看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輔助檢查能幫助我們揭示臨床秘密,有助于疾病的診斷,然而,在少數情況下也會有違人意,這是我們尤其要注意的。如高分辨率彩超在健康體檢中的應用,使肝、脾、腎、甲狀腺、前列腺等實質性臟器的占位性病變,諸如癌癥、血管瘤、錯構瘤、囊腫、結節性病變等的檢出率比過去明顯提高,這一結果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為惡性腫瘤的早期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不好的一面是對一些病灶小,沒擴散,對人體并沒有產生任何不利影響的,甚至患者沒有任何不適癥狀的疾病或腫瘤的診斷,給這部分患者從精神上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引起或多或少的恐懼,對其生活產生了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有的甚至還做了不必要的治療或手術。一份尸檢結果表明:46%的60~70歲的男性被發現患有前列腺癌,而實際生活中,相應年齡中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只有1%。由此,如今不少科學家認為發現過于早期的癌癥對患者來說并非是好事,除非是非治療不可的癌癥。設想一些過于早期的癌癥的出現,將可能激活自身某些免疫監控機制,而癌癥在這種免疫監控下很可能與機體“和平共處”一輩子,那么我們就沒有必要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來消除癌癥。現在對于癌癥治療效果的評價也已不僅僅是讓腫瘤消失或縮小,而是讓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不要希望通過“過度醫療”讓病人痊愈[6]。因而,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檢診結果,對患者做好解釋工作,正確指導患者認識病情,合理處置尤為重要。

3.2結合臨床綜合看結果臨床醫生往往不能單憑一項檢查結果的陰性或陽性來否定或肯定某種疾病,臨床實驗證明運用二值邏輯思維“非此即彼”是行不通的,必須使用多值邏輯思維,通過不斷地臨床信息反饋和積極地臨床思維,對病人的檢查結果結合臨床綜合歸納,分析比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作出正確診斷。如囊性腎癌約占所有腎癌的10%~15%[7],在影像學的鑒別中常常不易與良性復雜性腎囊腫區分,一些良性腎囊腫由于出血、感染、鈣化也可呈現類似囊性腎癌的影像學表現,即圖像均可表現為囊壁增厚、囊內分隔、鈣化及實性結節等,因而,僅從影像學檢查很難確診,必須密切結合臨床其他表現綜合判斷。腎癌源于腎小管上皮細胞,增長迅速,臨床常表現為無痛性、間歇性大量血尿及腹部腫塊,而腎囊腫則不同,它源于腎皮質,生長緩慢,臨床上一般無血尿及腹部腫塊。臨床癥狀的截然不同,非常有利于我們區分影像學上的相同。可見,一些缺乏特異性表現的檢查結果,要想提高診斷準確率,必須結合臨床綜合判定。

3.3動態發展地看結果人體是動態的,疾病的演變也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檢查結果也不能一成不變,且有的有一定的時效性。在許多非典型或初發病例中,動態地觀察、看待檢診結果對正確診斷疾病是不可小視的。疾病的首發癥狀固然重要,但其后的發展更為重要,一些不典型或初發的病例,其表現往往是從不典型到典型,檢診結果從陰性到陽性。如肝膿腫早期尚未液化形成膿腫或膿腔內壞死物多、膿液黏稠,超聲圖像上出現強光團極似肝癌,動態觀察有助于鑒別診斷,隨著病情的發展,將會有典型的膿腔形成。再如常規心電圖對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是有時效性的,其圖像在隨后的數小時、數天或數周內都會有變化,可好轉也可惡化,動態跟蹤有利于監控病態的發展。另外,有學者研究發現,動態觀察心電圖,將心電圖有無ST-T段動態改變分為動態改變組和非動態改變組,動態改變組冠狀動脈造影陽性率達97.5%,活動平板運動試驗陽性率為90%,而非動態改變組兩者的陽性率分別僅為15%與12.5%[8]。可見,ST-T段的動態改變可大大提高臨床診斷冠心病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05.

[2]陳文彬.診斷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3]吳恩惠,白人駒,劉望彭.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26.

[4]張全超,李海燕.基于貝葉斯公式的診斷模型[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9,22(1):1-3.

[5]孟慶義.臨床心電圖學的新概念[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252.

[6]能昀.將“與癌共生”進行到底[N].健康報,2010-04-21.

[7]李小娟,張燕群,張云山,等.腎臟囊性病變26例影像學檢查對比分析[J].人民軍醫,2009,52(11):768.

第6篇: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

【摘要】 目的 應用胎兒超聲心動圖診斷胎兒心律不齊并對其臨床轉歸進行跟蹤評價。方法 對208例孕齡20~28周的臨床疑有胎兒心律失常或存在其他異常的胎兒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對檢出的26例胎兒心律不齊者于妊娠37~40周及出生后1周內再次進行隨訪觀察。結果 檢出胎兒心律不齊26例,其中房性期前收縮21例,室性期前收縮5例。其中1例于孕35周早產,早產兒產后心電圖檢查無異常。7例于妊娠37~40周復查時心律不齊消失。產后1周內新生兒心電圖檢查均無異常。26例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均無心血管畸形。結論 胎兒心律不齊多于出生前后消失,不伴有心血管畸形,不需要特殊治療。

【關鍵詞】 胎兒心臟;心律不齊;胎兒超聲心動圖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etal echocardiography on the diagnosis of fetal arrhythmias and the follow-up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consequences. Methods 208 fetuses of 20 to 28 week gestation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arrhythmias or other abnormalities underwent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26 fetuses diagnosed as having arrhythmias were followed up from 20th to 28th week of gestation and at the first postpartum week. Results 26 fetuses were documented with fetal arrhythmias, including 21 cases of atrial extrasystole and 5 cases of 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1 fetus was delivered at 35th week of gestation. Electrocardiography confirmed that the premature infant was normal. No arrhythmias were detected in 7 cases from 37th to 40th week of gestation. All neonates were proved to be normal by electrocardiograghy. No cardiovascular deformities were detected in any of the 26 fetuses by echocardiography. Conclusion The majority of fetal arrhythmias disappear prior or subsequent to child birth, and are not accompanied with cardiovascular deformities and therefore no special treatment is required.

Key words: fetal heart; arrhythmias; fetal echocardiography

胎兒心律失常是一種常見的胎兒疾病,其發病率為1.3%~24.9%[1-3],約10%的胎兒心律失常與胎兒心血管畸形、胎兒神經系統畸形等相關[4],嚴重者甚至可導致胎兒死亡。近年來其發病率有增高趨勢。胎兒心律失常的預后與致病的類型密切相關 [5]。胎兒心律不齊是胎兒心律失常中最常見的類型,而胎兒超聲心動圖是惟一無創診斷胎兒心律不齊性質并評價其外周血流動力學變化、心血管結構及其對胎兒生長發育影響的方法[6],不僅可以確定心律不齊的存在,還可以辨認心律不齊的類型,對指導胎兒心律不齊的處理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產前檢查的孕婦208例,其胎兒臨床疑有心律失常或存在其他異常,如:常規彩超檢查或胎心監護、胎心聽診發現胎兒心律失常;產科超聲異常;孕婦有先天性心臟病家族史;孕婦有遺傳或代謝性疾病史;孕期有病毒或致畸物質及射線接觸史;孕期曾服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孕婦既往曾有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生育史。孕婦年齡為19~38歲,孕周為20~28周。共檢出胎兒心律失常42例,其中胎兒心律不齊26例。

1.2 儀器與檢查方法 美國GE公司生產的VV7型、LGg9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儀,探頭頻率4~7 MHz。檢查方法:①常規產科超聲檢查及測量,判斷有無心外畸形。②胎兒心臟超聲對Yagel等描述的5個心臟橫面進行檢查[5],觀察胎兒心臟位置及心胸比例,觀察心腔大小、房室間隔、與大動脈的關系、瓣膜發育情況,彩色及脈沖多普勒超聲檢測各瓣膜口及大動脈血流。③結合應用主動脈和下腔靜脈血流頻譜,M型超聲觀察房室壁運動曲線,來判斷胎兒心律失常類型。

1.3 胎兒心律不齊的診斷 胎兒心律失常定義:在無宮縮時,胎心律不規律變化或者胎心率持續超過160次/ min或低于120 次/ min。胎兒心律不齊為心率在正常范圍內,頻繁、反復出現最快與最慢心率之差>25~30次/min,多為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房性期前收縮下傳時引起心室壁提前收縮、主動脈瓣提前開放及主動脈血流頻譜出現;房性期前收縮未下傳時早搏周期無心室壁收縮、主動脈瓣開放及主動脈血流頻譜出現。房性期前收縮部分下傳時具有上述兩者特點[4]。

1.4 觀察與隨訪 初檢孕周為20~28周,胎兒超聲心動圖檢出胎兒心律不齊孕婦禁止咖啡因、煙酒的攝入,調整精神狀態,放松心情,注意休息,定期隨訪。并于妊娠37~40周時行胎兒超聲心動圖復查,于產后1周內行新生兒心電圖檢查。

2 結 果

共檢出胎兒心律失常42例,檢出率20.2%。心律不齊者26例(61.9%),其中房性期前收縮21例(50%),室性期前收縮5例(11.9%)。其中1例于孕35周早產,早產兒產后心電圖檢查無異常。7例于妊娠37~40周復查時心律不齊消失。產后1周內新生兒心電圖檢查均無異常。26例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均無心血管畸形。

3 討 論

導致胎兒心律不齊的原因較多,如胎兒先天性心臟畸形、房室傳導阻滯、母體或胎兒感染、藥物因素等。

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包括二維、M型及多普勒。二維實時超聲提供心肌的結構信息及畸形的性質, 提示心律失常的存在;M型能清晰顯示極快速的搏動[7],精確描繪心臟各心壁及瓣膜的運動形態, 胎兒心房壁運動曲線不同于成人, 幅度明顯, 通過心房壁和心室壁運動節律的關系可明確診斷心律失常的類型;脈沖多普勒頻譜顯示了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相,不僅能分類診斷胎兒心律失常,而且能檢測其血流動力學變化,判斷胎兒有否缺氧,同時發現胎兒是否伴有心血管結構畸形、水腫等,從而指導并監測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胎兒超聲心動圖的應用有助于早期檢出心律不齊并指導治療,它對于探討胎兒心律不齊的原因,評估心律不齊的療效以及預測心律不齊胎兒的預后均有重要價值。

胎兒心律不齊是胎兒心律失常中最常見的類型,本研究中胎兒心律失常的檢出率為20.2%,較國外報道的發病率高[1-3],與本組參加實驗的人群組成有關。本研究對孕20~28周,其胎兒臨床上疑有心律失常或存在其他異常的孕婦進行胎兒超聲心動圖的檢查,研究對象為高危人群。其中心律不齊者為26例,占心律失常的61.9%,與文獻報道一致[8]。本研究對胎兒心律不齊孕婦進行一般處理,并于妊娠晚期及產后進行復檢,結果表明大多數胎兒心律不齊于產后能自行消失,且不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26例病例中無一例伴有胎兒畸形及心血管結構或功能的異常。因此,胎兒心律不齊病例預后良好,臨床上一般不需特殊處理,應進行隨訪觀察。

參考文獻

[1] Saxena A, Shrivastava S, Kothari SS. Value of antenatal echocardiography in high risk patients to diagnose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s in fetus [J]. Indian J Pediatr,1995,62(5):575-582.

[2] Eronen M. Outcome of fetuses with heart disease diagnosed in utero [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1997,77(1):F41-46.

[3] Rane HS, Purandare HM, Chakravarty A. Type and significance of fetal arrhythmias [J]. Indian Heart J,1996,48(1):40-44.

[4] Copel JA, Liang RI, Demasio K,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rregular fetal heart rhythm [J]. Am J Obstet Gynecol,2000,182(4):813-817.

[5] Cuneo BF, Strasburger JF, Wakai RT,et al. Conduction system disease in fetuses evaluated for irregular cardiac rhythm [ J ]. Fetal Diagn Ther,2006,21(3):307-313.

[6] Oztunc F, Beikci R, Eroglu AG, et al. Fetal arrhythmia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J ]. Anadolu Kardiyol Derg,2003,3(3):211-215.

第7篇: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

患者,男,47歲。10天前因“咽痛、厭食、咳嗽及乏力”住當地醫院,擬診為“咽喉炎”、“鉤蟲病貧血”,經治療無明顯好轉而自動出院。入本院前2天,病人咽痛、吞咽不適、聲音嘶啞、惡心、嘔吐及食欲明顯減退,于入院前1天感呼吸困難、煩躁不安,有時無意識動作及少尿(當日尿量僅400 ml左右),故連夜送我院。病人在急診科被疑為“急性咽喉疾患”。經五官科會診,除口腔黏膜潰瘍及咽喉一般炎癥外未發現咽喉及食管的其他特殊病變。當時病人二氧化碳結合力(C02CP)2.7 mmol/L。留觀察室作“酸中毒”急診處理。于次晨收入內科病房。病人近1年有間歇水腫,頭暈、乏力及納差,曾作貧血治療。否認有咳血痰、氣促、高血壓、血尿及腰痛等病史。

體格檢查 體溫37.3℃,脈搏86次/分,血壓110/70 mm Hg,呼吸26次/分。神志不清。消瘦,貧血,皮膚干燥、彈性差,全身淺表淋巴結不大。眼球下陷,鞏膜不黃,頸軟,氣管居中,甲狀腺不大,肝頸靜脈回流征(陰性)。雙肺底有濕性音。心率86次/分,心律整齊,無雜音。腹平坦,無壓痛,肝、脾未捫及,無血管雜音。脊柱四肢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實驗室檢查 血紅蛋白50 g/L,白細胞15.2×109/L,中性O.92。血尿素氮(BUN)47 mmol/L,肌酐(Cr)642 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C02CP)10.6 mmo/L。血氯99 mmol/L,鈉142 mmol/L,鉀4 mmol/L。血清總蛋白62 g/L,白蛋白/球蛋白為36/26。血氣分析:動脈血氧分壓(Pa02)14.7kPa(110 mm 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02)2.7 kPa(20 mm Hg),血pH 7.38,堿剩余0.69 mmol/L,血漿緩沖堿34.7 mmol/L,實際碳酸氫鹽17.5 mmol/L,標準碳酸氫鹽19 mmol/L。尿常規:比重1.012,蛋白(±),白細胞(++),糖(-)。門診X線胸透及心電圖均無異常。

入院診斷 ①尿毒癥,代謝性酸中毒,腎性貧血,原發病為慢性腎小球腎炎可能性大;②肺部感染。

第一次查房(入院當天下午)

主治醫師 本例入院診斷對嗎?還需要做哪些檢查?

實習醫師A 本例特點:①有間歇水腫、頭暈和乏力1年多,作一般貧血治療無效;②入院前10天咽痛、咳嗽、厭食、惡心、嘔吐及聲音嘶啞,深長樣呼吸困難2天,意識改變1天,CO2CP 2.7 mmol;③腎功能損害,少尿,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因此,本例主要考慮為慢性腎衰竭、尿毒癥。其原發病可能有:①慢性腎孟腎炎或腎結核:該病有反復發作的尿路感染及全身中毒癥狀,尿紅細胞和白細胞排出率增高,本例可能性不大,作尿培養與菌落計數等檢查,進一步排除;②慢性間質性腎炎:該病常由慢性腎盂腎炎引起,亦可繼發于急性間質性腎炎、尿路梗阻、高尿酸血癥等,由不同的病因產生不同的臨床癥狀,如尿路梗阻有腎絞痛、血尿史,高尿酸血癥有痛風發作史等,本病常在腎穿刺活檢中確診;③隱匿性腎炎或慢性腎炎:前者病程隱匿,預后一般較好,不易發生腎功能損害,與本例不符合;后者是引起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臨床表現為長期蛋白尿、水腫、貧血、高血壓和腎病綜合征等,但有一些慢性腎炎病人起病不明顯,癥狀不典型,病程潛匿進展,直到發生腎衰竭才得到診斷,病程晚期由于腎小球毀損,尿沉渣的改變可不太顯著。所以本例為慢性腎炎所致慢性腎衰竭的可能性大。應進一步作腎功能方面的檢查,必要時作腎活檢。

主治醫師 請實習醫師B談談你的看法。

實習醫師B 本例可能由兩種病來解釋:頭暈、乏力與間歇水腫可能為鉤蟲病貧血所致;咽痛、咳嗽、肺部音、血象增高、呼吸困難、意識障礙及少尿,可能系呼吸道及肺部嚴重感染而繼發急性腎衰竭。

主治醫師 臨床上常主張用一種疾病解釋病人的全部癥狀。本例為農村病人,近1年貧血、乏力,在當地醫院被疑鉤蟲病貧血,但治療無顯效。病人本次入院后因時間短,尚未行糞檢查,雖暫時不能完全排除鉤蟲病貧血,但現在面臨的重要問題是腎衰竭。你們兩位意見不同的關鍵是本例為急性還是慢性腎衰竭。臨床上常見危重病搶救的急性腎衰竭,一般而言是指急性腎小管壞死而言。1982年全國危重急救醫學學術會議制定其診斷標準中,第一條為:常繼發于各種嚴重疾病所致的周圍循環衰竭或腎中毒后。而本例在病程中并無周圍循環衰竭的征象,用急性腎衰竭不好解釋本病的全部癥狀。慢性腎衰竭是指由于各種慢性腎臟病所致腎臟慢性損害,腎功能逐漸衰退而發生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其癥狀常涉及各系統,容易漏診、誤診。分析本例近1年的癥狀,可能系輕度腎功能不全惡化,導致尿毒癥。病人咽痛、吞咽不適,聲音嘶啞,惡心、嘔吐、深長樣呼吸困難等均為慢性尿毒癥、酸中毒的其他系統之特殊表現。剛才實習醫生A的排除法診斷思路是可以的,但了解病史和物理檢查很不全面。當前各種新的醫學診療儀器和技術不斷發展,作為一個臨床醫師切不可忽視診斷學的基本功,尤其在診治急癥昏迷病人時更為重要。查房前詳細詢問病史:2年前病人曾有過腹絞痛、腰脹及排尿石史;近1年尤其下半年經常夜尿,不敢多飲水,食欲下降,體力減退;最近1個月,性情孤僻,少言寡語。仔細體查,于病人右腹深處可觸及一鵝蛋大小包塊下緣。這些病史與體征對本例的診斷進步提供了重要線索與依據。

實習醫師A經老師啟發,本例考慮為泌尿系結石所致的腎衰竭。

實習醫師B 請老師講講有關泌尿系結石所致腎衰竭的一些問題。

主治醫師 近幾年有關泌尿系結石梗阻引起腎衰竭,尤其是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癥所致的誤診報道不少。一般把結石梗阻所致腎衰竭分為兩類,即急性梗阻性無尿少尿腎衰竭型(急阻腎衰)和慢性阻塞性腎衰竭型(慢阻腎衰)。急阻腎衰常見于單側泌尿器實習期畸形、萎縮或嚴重梗阻(腎臟無功能或功能不全)合并對側泌尿器官結石突然堵塞,或雙側泌尿器官結石同時發生堵塞。慢阻腎衰是由于位于腎盂、輸尿管、膀胱的結石造成尿路不完全性阻塞,泌尿管道系統內的壓力連續異常升高,使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腎小管和腎小球萎縮、破壞和纖維化,最終導致腎衰竭。慢性腎衰竭在臨床上最易被漏診誤診。文獻報道某些長期診斷為“腎炎”、“氮質血癥”的病人,最后經腹部X線攝片等檢查或死后解剖,才發現雙側輸尿管結石、雙腎高度積水,腎功能不全表現系雙側結石、尿路不全梗阻所致,并非慢性腎炎等內科疾患引起。

實習醫師A 梗阻性腎病與慢性腎炎所致的腎衰竭在臨床上如何鑒別?

主任醫師 臨床上區別這兩種原因所致的腎衰竭,許多病例只要通過詳細的病史、認真的查體、實驗室檢查、常規的腹部平片及B型超聲波檢查,就能基本上診斷清楚。一般來講,慢性腎炎所致慢性腎衰竭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占腎臟病總數的50%~60%。雖然有些病人腎炎病史隱晦,但反復的蛋白尿是腎炎的主要特點,此外可有水腫、貧血、高血壓和腎病綜合征。多數病人病程長,病情呈進行性加重,腎小球功能損害較早較明顯,治療困難,預后差。檢查以腎呈對稱性縮小,體格檢查常不能觸及,腎盂、腎盞形態正常,一些發展迅速惡化者可在起病后短期內進入尿毒癥階段。

梗阻性腎病引起的腎衰竭,一般均有絞痛、血尿等特點,腎小管功能損害較早較明顯,雙腎可不對稱、外形不規則,在腎盂高度積水時,查體常能觸及腫大的腎臟,腎盂、腎盞形態均有變異。其中急阻腎衰與慢阻腎衰尚有不同:急阻腎衰發病前總腎功能尚好,臨床正常驟然少尿、無尿及隨之而來的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與氮質血癥等一系列急性腎衰竭的表現,但當梗阻及時解除,腎功能常可迅速恢復,這種通常所指的腎后性腎衰竭較易引起醫師的注意;慢阻腎衰因尿路不完全性梗阻,臨床上可無典型的腎絞痛與血尿癥狀,病人和家屬往往容易忽視,早期亦無任何腎功能異常的表現。由于長期不完全性梗阻,腎濃縮功能差,尿比重低而固定,尿量可正常或增多,尿常規多無特殊改變。病人入院時多屬晚期,呈衰竭狀態。這種慢阻腎衰的誤診率在結石多發區可高達8%,占誤診死亡率的10.6%。故對可疑為結石梗阻引起腎衰竭的病人應盡量做到早期診斷。目前,本例在治療同時應進一步做哪些檢查?

實習醫師B診斷梗阻性腎病,除老師所講的注重病史、查體及常規腹平片外,本例目前應考慮如下輔助檢查:①常規導尿,排除膀胱頸以下梗阻;②腹部平片,必要時尿路造影、膀胱鏡輸尿管插管逆行造影或行腎穿刺造影;③腎臟超聲波檢查(包括B超)或CT檢查;④核素腎圖。

主治醫師 同意。

實習醫師A 病人少尿1天,上午入院至現在(15:00)仍無尿。

主任醫師 在積極消炎、慎重糾正脫水、補堿及對癥處理的基礎上,立即做甘露醇試驗。

第二次查房(入院第5天)

實習醫師A 上次查房后,加強抗生素(靜滴青霉素600萬U/日),并于當天17:00左右,用甘露醇150 ml(20%)快速靜脈注射,病人1小時后解尿100 ml。隨后再用呋塞米(速尿)40 mg靜脈注射,當日夜里尿量達2 000 ml。次日尿量恢復正常。第3天病人神志逐漸正常。糞常規檢查未發現寄生蟲卵。尿常規:比重1.008,紅細胞、白細胞少許。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艾迪計數:白細胞4×107/12小時,紅細胞9×106/12小時。酚紅排泄試驗:2小時排泄13%。肌酐清除率為9 ml/分。CO2 CP 17.6 mmol/L,血尿素氮33 mmol/L,血肌酐465 mmol/L。B超提示“右腎積水”。腎圖檢查示“兩腎功能嚴重受損”。腹部X線平片:兩腎輪廓不清,第4腰椎右側有蠶豆大小的結石致密影,為右輸尿管結石。

主治醫師 應進一步做尿路造影和膀胱鏡逆行造影,了解兩腎的大小和形態,排除腎臟先天性畸形或結石。注意左側輸尿管有無X線透光結石。

實習醫師A 病人腎功能不好,能否行靜脈尿路造影?

主治醫師 現認為氮質血癥期尿路造影已非絕對禁忌,但要注意以下幾點:①一般要待病人病情稍穩定,檢查能合作;②病人腎功能差,造影攝片可能不顯影或顯影不良;③用大劑量造影時,病人尿量應已恢復正常,否則造影藥不易排出,對腎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④做膀胱鏡輸尿管逆行造影或腎穿刺造影,如鎮痛藥用量過多,可使膀胱收縮乏力,發生尿潴留,尿路壓力升高可引起尿毒癥惡化。

實習醫師B 本例入院前少尿1天,入院后6~7小時內無尿,使用利尿藥后為什么尿量即恢復正常?

主任醫師 本例系結石梗阻性腎病及慢性腎衰竭的病人,發生突然少尿的原因較多。有文獻曾總結慢性腎衰竭病人的可逆因素,認為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尤其使水、鈉缺失,以及呼吸道感染和隱匿的尿路感染最為多見。本例可能為上述誘因影響下發生的少尿。尤其尿路感染更加劇尿路梗阻而致少尿甚至無尿。當這些因素一旦得到控制后,病人即可恢復尿量。但要注意,一側輸尿管結石堵塞,有時可反射性引起對側輸尿管痙攣而發生暫時尿閉的現象。

最后診斷

雙側輸尿管結石,慢性阻塞型腎衰竭。

后記

病人行大劑量造影劑靜脈尿路造影,雙腎仍不顯影。于腰4~5椎左側旁亦發現與右側一樣大小致密影。于入院第25天,雙側腎盂刺造影示:雙腎高度積水征,尤以右側為著,雙側輸尿管結石,結石以下輸尿管擴張,以下未顯影。病人在內科消炎、對癥及支持療法,病情轉穩定。于入院第45天,轉外科行雙側輸尿管切開取石術。術后恢復較好,出院時血紅蛋白65 g/L(病人經濟條件有限,僅輸血300 ml),白細胞9×109/L,中性0.76,BUN 17 mmol/L,Cr 504 mmol/L,CO2CP 20.9 mmol/L。

專家評析

對于懷疑梗阻性腎病病人,常用的輔助檢查包括如下幾項。

X線 腹部平片(KUB)可見單側或雙側腎臟腫大,有時可提供梗阻的原因,如尿路結石、腎鈣質沉著癥、腫瘤骨轉移等。靜脈腎盂造影(IVP)可提供診斷線索,常能對梗阻部位作出診斷,偶爾能對梗阻性質提供可靠的依據。但在腎功能不全者常規劑量不能顯影,而大劑量腎盂造影又有一定危險性,故常以B超檢查代之。

B超檢查 是排除尿路梗阻的最佳方法。在超聲波照片上可見能透過超聲波的擴張了的腎盂、輸尿管和膀胱。本法為無損害性檢查方法。診斷的敏感性98%,特異性74%,其準確性不比IVP差。少數情況下可有假陰性結果,這是由于病人梗阻最近發生,其集合系統無擴張。

逆行腎盂造影 雖然超聲波檢查是敏感的,如果腎已因固縮而細小,或做超聲波的檢查人員缺乏經驗,可能會有假陰性結果。因而,逆行腎盂造影仍為排除梗阻的可靠方法。

核素腎圖和核素掃描以及膀胱鏡檢查,對診斷均有一定幫助。

常見的可提示梗阻性腎病臨床癥狀 ①氮質血癥伴少尿、無尿;②多尿、夜尿、尿潴留;③尿流變慢、變細;④前列腺增生;⑤腎臟變大;⑥腰痛;⑦排尿后,膀胱仍充盈。檢查發現集合系統擴張,是診斷尿路梗阻的關鍵。

第8篇: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早早孕;藥物流產;米非司酮;劑量

【中圖分類號】R714.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5-078-03

近年來,早早孕的診斷技術在不斷提高,抗早早孕藥物亦在進一步完善中。過去早孕婦女終止妊娠的方法是人工流產,手術對孕婦身體損傷大,術后潛在并發癥多,20世紀90年代隨著止孕藥物的發展,藥物流產的興起[1]。藥物流產(藥流)是終止妊娠的常用方式,因服藥簡單、痛苦較小、成功率高,得到廣泛應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是一種安全、簡便、有效的方法,在我院的使用觀察過程中收到良好效果。雖然藥物流產的成功率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藥流失敗情況。藥物流產一般選擇停經日期49天以內,宮腔內孕囊1.0―2.5cm內的婦女,停經時間越短成功率越高,有學者選取宮內孕囊直徑小于1.0cm的早早孕婦女,仍有7%的病例藥流失敗后行清宮術終止妊娠 [2]。目前對于米非司酮在藥物流產中的用藥方法和劑量尚無統一標準,本院對其用法、劑量與療效的關系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間,在我院婦產科門診自愿選擇藥物流產者,符合適應證并除外禁忌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共439例。適應證:經門診檢查、尿HCG及B超證實為正常宮內妊娠,孕囊直徑小于1.0cm,具備定期復查條件者。禁忌證: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過敏者、內分泌疾病、肝或腎功能異常、與甾體激素有關的良性或惡性腫瘤、血液病或血栓性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臟病、青光眼、哮喘、胃腸功能紊亂、年齡大于40歲者、宮內節育器妊娠和可疑宮外孕者、處于急性疾病期、妊娠劇吐、吸煙每日超過l0支或嗜酒者以及不能及時就醫者 [3]。

1.2 分組選取患者439例,隨機分為三組,給予不同治療方案。米非司酮100mg組患者159例,給予米非司酮100mg口服,每12小時1次,共6次,第5天清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ug;米非司酮50mg組患者140例,給予米非司酮50mg,每12小時1次,共3次,

第3天清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ug;米非司酮600mg組患者140例,給予米非司酮600mg,單次頓服,24小時后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ug。三組患者的年齡、孕產次、孕囊直徑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三組的孕產次、年齡、孕囊直徑情況

1.3 隨訪觀察三組均在家自行用藥及觀察出血和有無孕囊排出等,于藥流后1周回醫院復查血HCG和陰道B超。患者不全流產出血過多或時間過長以及用藥失敗則行清宮術。

1.4 藥物流產判定標準

1.4.1 完全流產用藥后胚囊能自行完整排出,或未見胚囊完整排出,但經超聲檢查宮內無妊娠物,未經刮宮,出血自行停止,血HCG低于100mlU/ml或降至正常范圍,子宮恢復正常。

1.4.2 不全流產用藥后胚囊自然排出,在隨診過程中因出血過多或時間過長而施行刮宮術者,刮出物經病檢證實為絨毛組織或妊娠蛻膜組織者。

1.4.3 用藥失敗至用藥第8天未見胚囊排出,經B超證實胚胎繼續發育或停止發育,最終采用負壓吸引術終止妊娠者,均為藥物流產失敗。

1.5 統計學處理專人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應用SPSSll.o統計分析軟件,進行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療效三種不同用藥劑量和方法的藥物抗早早孕流產效果見表2,三組間的完全流產率、不全流產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米非司酮100mg組患者用藥失敗率明顯低于50mg組和600mg組(P

表2三組不同方式的藥物抗早早孕流產效果

三組患者行清宮術的情況見表3。米非司酮100mg組患者清宮率明顯低于50mg組和600mg組(P

表3三組不同方式的藥物抗早早孕流產清宮情況

2.2 不良反應三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后的不良反應見表4。三組患者嘔吐和皮疹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米非司酮100mg組和50mg組患者頭暈的發生率明顯低于600mg組(P

表4 三組不同方式服用米非司酮后的不良反應

3討論

負壓吸引人工流產術應用于早孕終止妊娠在國內已得到廣泛普及,并且快速、有效,但是手術可導致劇烈下腹疼痛,并且瘢痕子宮、哺乳期、子宮畸形等情況增加了手術并發癥的風險。而藥物流產簡便、痛苦小,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流產方法,尤其是在停經49天以內的患者,且停經時間越短藥物流產的成功率越高。米非司酮用于藥物流產的機制為它與子宮內膜孕激素受體的親和力比孕酮高5倍,因而能和孕酮競爭蛻膜的孕激素受體,從而阻斷孕酮活性而終止妊娠[4]。同時由于妊娠蛻膜壞死,釋放內源性前列腺素,促進子宮收縮及宮頸軟化,有利于妊娠物排出。盡管藥物流產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在其用藥上方案尚未統一。目前用藥方案及療效主要集中在分次口服與頓服之間進行比較研究。目前使用較多的用藥方法主要有分次法和頓服法。分次法即第1天早8點口服米非司酮25mg,以后每12小時口服25 mg,共3天,總量為150mg,服藥前后禁食2小時,第4天早8點服米索前列醇600ug。頓服法即第l天早8點服米非司酮150mg,服藥前后禁食2小時,第4天早8點服米索前列醇600ug。王靜等[5]研究發現,這2種方法在流產成功率、流產后陰道出血持續時間和月經恢復上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但頓服法不良反應較前者明顯。所以目前多數學者選擇分次給藥應用于臨床患者,以期在不降低藥物流產成功率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輕患者用藥后產生的不良反應。謝衛紅等[6]報道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抗早孕藥流最大不良反應為出血,其次是造成子宮損害,其中輸卵管妊娠破裂15例,均是因為未診斷明確就用藥,造成輸卵管破裂大出血,休克。張淑賢[7]報道米非司酮治療異位妊娠安全、有效、經濟、毒副反應小、依從性強。程湘等[8]報道米非司酮150mg終止早早孕40例,有效率為97.5%。

許多學者對米非司酮的最佳治療方案進行了實驗室和臨床研究,目前一般認為米非司酮終止妊娠的作用機制是米非司酮與孕酮競爭結合孕激素受體,使體內孕酮作用下降,蛻膜組織失去孕激素作用,從而發生變性、壞死,造成流產[9]。但是,許多新的作用機制及相應理論仍在研究中,主要設計誘導凋亡、免疫因素、細胞內酶、細胞外基質和細胞因子等。由于普遍認為米非司酮的作用與競爭性結合孕激素受體有關,所以,許多學者對藥物不同應用時間進行臨床研究。趙原飛等 [10 ] 選取562例研究對象和281例對照進行研究,分別給予米非司酮25mg口服,每12小時1次,持續6天和3天,藥物總量分別為300mg和150mg,并且研究組還給予2次米索前列醇,而對照組只應用1次,發現研究組完全流產率為96.8%,明顯高于對照組(79%),研究組陰道流血時間也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用藥的持續時間和總藥量可能與藥物流產成功率相關。本研究中米非司酮100mg組的給藥方案設計就是基于上述研究的報道并結合臨床中不同給藥方案療效的綜合考慮,予米非司酮100mg,每12小時1次,共6次,總藥量為600mg;米非司酮50mg組應用的是目前較常規應用的一個給藥方案,予米非司酮50mg,每12小時1次,共3次,總藥量為150mg;米非司酮600mg組患者給予米非司酮600mg,單次頓服,借鑒了月經前單次El服米非司酮片600mg緊急避孕法,總藥量與研究組相同,為600mg[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米非司酮100mg組患者用藥失敗率和清宮率明顯低于50mg組和600mg組,考慮療效提高與其總藥量增加為600mg,且為持續用藥有關,而600mg組藥量雖然也較大,但清宮率最高。可能是由于米非司酮一次競爭孕激素受體的總量不足以有效破壞蛻膜絨毛致流產。米非司酮100mg組不良反應與50mg組無明顯差異,頭暈情況明顯少于600mg組,考慮雖然100mg組與600mg組的總藥量相同,但其總藥量分為多次給藥減輕了相關的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 袁虹.護理在藥物流產中的價值.重慶醫學,2003,6:163-164.

2. 吳瑞熙.米非司酮終止早孕實驗和臨床藥效安全性藥代和作用機理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3,6(2):358.

3. 邵守進.藥物流產的適應證與禁忌證[J].中國臨床醫生,2003,31(11):l0-11.

4. 譚新力,李鈺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護雜志,2005,2(2):125-126

5. 王靜,吳俊梅.米非司酮兩種服法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師雜志,2002,增刊:198-199.

6. 謝衛紅,催曉紅,孫倩.185例米非司酮不良反應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6):2127~2128.

7. 張淑賢. 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異位妊娠臨床觀察.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4):210~212.

8. 程湘,王欣,王智,等.米非司酮終止“早早孕”40例的效果分析.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4,26(19):1758~1764.

9. 盧巧云,何肖蓮,張麗紅.米非司酮聯合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人流術前的應用[J].醫藥論壇雜志,2005,26(7):43-4.

10. 趙原飛,侯曉峰.延長藥流用藥時間預防流產后出血的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1l(6):822-823.

11. 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5-397.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一区黑人vs日本人| 鲁啊鲁视频在线精品| 污软件app下载| 在线播放高清国语自产拍免费| 国产高清一级伦理|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 天堂mv在线看中文字幕| 国产人成午夜电影| 久久久精品电影|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扶着大肚子从后面进| 嗯灬啊灬老师别揉我奶了啊灬嗯| 中文字幕中韩乱码亚洲大片 |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小宝贝浪货摸给我看| 伊人色综合久久大香|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性色爽爱性色爽爱网站| 免费特黄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一|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 亚洲春黄在线观看| www.tube8.com日本| 热99re久久精品2久久久| 好紧好爽太大了h视频| 亚洲综合免费视频| 777成了人乱视频| 日韩一品在线播放视频一品免费 | 日本dhxxxxxdh14日本| 欧美地区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 邱淑芬一家交换|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好男人官网在线播放| 搞av.com|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