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遺傳學的問題范文

遺傳學的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遺傳學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遺傳學的問題

第1篇:遺傳學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面孔特異性假說;專家假說;面孔加工;行為遺傳

分類號:B842.2

對于人類來說,面孔是一類具有特殊重要性的視覺刺激。人類屬于高度社會性的生物,社會交往活動豐富并且頻繁。能夠迅速而準確的識別其他個體是實現這些社會功能的必要條件,面孔則是我們識別其他個體最為重要的線索。面孔提供給我們豐富的信息,首先是關于面孔所屬個體的身份(faceidentity)的信息。我們能夠記住很多熟悉的人的面孔,即使過了很長的時間也能準確辨別出來;我們還可以很容易的學習新的面孔,從眾多的路人中認出某個曾有一面之緣的人;即使面對多個完全陌生的面孔,我們也可以輕易地發現它們的不同并加以辨別。除了個體身份的鑒別外,我們還從面孔中獲得社會性的信息(social aspect of face information)??吹揭粡埫婵椎膱D片,即使僅是短暫的掃視,我們就可以獲得圖片中人的性別、大概的年齡、表情以及眼光注視的方向等眾多的信息,并且這些判斷很少出錯。由此可見,面孔的確對人類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我們也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獲得了超于尋??腕w的面孔加工的能力。由于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孔一直受到研究者們廣泛的關注。這里關注的是面孔個體識別(face identity)方面的研究,而面孔情緒(facial emotion)、眼光注視方向(eyegaze)等社會性信息的加工研究則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1.面孔特異性(face-specific)的研究

人們對于面孔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Yin(1969)的研究中就比較了面孔和房屋的倒置效應(inversion effect)。所有客體在被垂直旋轉180度呈倒置(invert)狀態時,和正立(upright)的條件相比,我們對它的加工能力都有所下降,這個現象被稱為倒置效應(inversion effect)。但是Yin在他的研究中發現面孔加工受倒置的損害程度比其他種類客體更嚴重,從而提出了面孔特異性的假說。Fodor(1983)在他的《Modularity of Mind》一書中提出了影響深遠的“模塊化(modularity)”理論,認為人類大腦進行各種認知操作是通過多個并行且相互可分離的模塊來完成的,并提出兩種可能的模塊組織方式:一是不同的模塊加工不同的信息內容(如聲音、空間知覺、視覺運動等等);二是不同模塊負責不同類型的加工(如分類、判斷和意志等等)。那么是否存在這樣一個面孔特異性加工的模塊呢?換句話說,面孔識別是區別于其他客體、領域特異性(domain-specific)的,還是和其他客體分享共同的、領域普遍性(domain-general)的機制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后續來自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為揭示面孔識別的本質提供了大量的實驗證據。

1.1行為水平的研究證據

認知心理學對成人的行為研究認為,面孔加工的特異性來自于面孔的整體性加工。自1969年Yin從面孔與房屋的倒置效應研究中提出面孔的特異性之后,大量的認知行為研究關注面孔加工與倒置效應這一現象之間的關系。共同的發現是,在面孔刺激被倒置后被試對面孔的識別能力顯著受損,具體表現為反應的正確率下降、反應時間增加。穆尼兩色面孔(Two tone Mooney face)這個實驗現象可以很清楚的反映出倒置的影響。穆尼兩色面孔是一類黑白兩色的面孔圖片,這類圖片在正立時可以很容易的被知覺為人類面孔,但是一旦被倒立后則很難被識別。倒立的面孔圖片中究竟是什么信息的加工受到損害了呢?

對這個問題主流的解釋認為,與其他非面孔客體相比,面孔的加工是基于一種整體性的加工(關于整體性加工的定義,有confignral和holistic之爭,在這里采用confignral不加以區別),即面孔的加工依賴于各個器官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倒立正是破壞了對這種相對的位置關系的加工;非面孔的客體(如房屋、椅子等)則主要是基于局部性質的加工(part-based process),因此受到倒置的影響相對很小。后續關于面孔倒置效應的研究(Freire,2000;Le Grand,2001;Leder,2000;Mondloch,2002)進一步比較了倒置對面孔的整體性(configural)信息和局部性(part)信息的加工的影響程度,發現倒置只是顯著的破壞了面孔的整體性信息,對局部的特征信息沒有顯著的影響。這些實驗調控了面孔的局部特征(part)或者各部分的空間距離(configural),而保持面孔刺激的其他特性不變,結果發現只有在改變空間距離(configural)的條件下存在顯著的倒置效應。研究者據此認為面孔的整體加工在倒置時被破壞,而原本基于局部特征加工的其他非面孔刺激在倒置后的加工不受影響,這也解釋了Yin提出的面孔區別于其他非面孔客體的特異性。

支持面孔整體性加工的證據還來自于另外兩種實驗效應:“局部―整體效應(part-whole effect)”和“合成效應(composite effect)”。局部一整體效應是指當面孔中某一局部特征(如Bill的鼻子)被置于原始面孔中同時呈現時,對這一局部特征的記憶和識別能力要遠遠高于該部分單獨呈現時(Tanaka。1993)。這個結果說明整體面孔的呈現對某個局部的信息的提取有幫助作用,因此局部一整體效應也支持面孔是基于整體性編碼加工的觀點。而合成效應則是從相反的角度證明了面孔的整體性加工優勢。Young(1987)的研究中將面孔圖片水平分割成上下兩個半部分,并將某人的上半部分面孔和另一人的下半部分面孔拼接起來。當上下對齊接合(aligned)時,受下半部分面孔的影響,被試很難識別出上半部分面孔的身份;而當上下錯開接合(misaligned)時,下半部分面孔對于上半部分面孔的影響作用則很弱。研究者將此效應解釋為:在對齊接合的條件下,上、下兩個半部分融合成一個新的面孔,被試在對上半部分面孔進行加工時會受到融合的新面孔的影響;在錯開接合的條件下面孔的整體性受到破壞,這種影響也就不存在或者減弱了。

1.2猴子單細胞記錄與人類新生兒的研究證據

來自猴子大腦單細胞記錄的研究發現,在猴子

顳下回皮層(inferior temporal gyrus,IT)存在對面孔特異反應的神經細胞(face-specific cell)(Perrett。1982;1991)。當不同種類客體刺激呈現給猴子的時候,這些細胞只選擇性的對面孔類的刺激(包括猴子的面孔和人類的面孔)有高頻率的神經發放,但對于其他非面孔的刺激沒有反應或者反應微弱。即使面孔刺激的空間頻率、表面顏色還有對比度發生變化,這些面孔特異性細胞的反應也并不隨之變化,證明它們并不是對那些初級水平的視覺信息敏感,而確實是對面孔有特異的選擇性反應。

人類新生兒的研究也為面孔特異性提供了重要證據。研究發現人類新生兒對與面孔具有類似模式(face-likepttern)的刺激有趨向性的反應(Johnson,1991)。類面孔模式是指在橢圓形輪廓內按照眼睛和嘴的位置二上一下的分布三個點。新生兒雖然還沒有獲得任何對于面孔的加工經驗,但是與控制組刺激相比,新生兒盯視類面孔模式的刺激時間更長,說明他們對于面孔模式的刺激有先天的選擇性。

1.3正常成人的神經水平的研究證據

以上行為學的證據為面孔的特異性加工機制提供了很多的啟示,但還是未能解釋面孔加工特異性的本質。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為面孔特異性提供了神經層面的證據。在這里最主要的證據來自:核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研究發現的面孔區域FFA(FusiformFace Area),事件相關電位(ERPs)研究發現的面孔誘發腦電成分N170,以及腦磁(MEG)研究發現的面孔誘發成分M170。

繼在猴子大腦IT區發現對面孔有特異選擇性反應的細胞之后,Kanwisher(1997)等人用核磁共振技術在人類大腦的顳葉梭狀回(fusiform gyrus)發現一個區域,當向被試呈現包括面孔在內的多類客體時,該區域對面孔類刺激反應的Bold信號超過對其他種類客體反應的兩倍,該區域因此被定義為面孔區域(FFA,Fusiform Face Area)。Kanwisher等人在研究中詳細的控制了任務的難度,同類客體的相似性(是否具有相同的構形configuration),發現無論其他的條件怎樣變化,FFA的反應只是隨著面孔刺激的出現而升高,和實驗任務以及客體的相似性無關。Kanwisher等人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還發現FFA區對倒立面孔的反應只是略低于正立面孔,但仍顯著的高于對其他非面孔刺激的反應(Kanwisher,1998)。另外腦電的研究發現N170成分是一個和面孔加工相關的腦電負波,它一般出現在面孔刺激呈現后的170ms,出現的位置位于大腦的顳頂聯合區(occipitotemporal region)(Bentin,1996;Jeffreys,1996)。和FFA類似,相比于其他非面孔類刺激,僅有面孔刺激的加工可以誘發N170出現;倒置面孔也可誘發N170,但時間會延遲10ms,其他非面孔的倒置刺激則均不能誘發N170。類似的證據也來自腦磁研究發現的腦磁成分M170(Liu,2000)。這些證據都表明面孔的加工在人類的大腦中可能具有區別于其他非面孔類客體的特異性的神經機制。

1.4腦損傷及發展性面孔失認癥(pmsopagnosia)病人的研究證據

如果正常成人的神經系統中存在著獨立于其他非面孔客體的面孔加工機制,那么當負責該機制的皮層區域出現問題或受到損傷時,應該預期個體的面孔加工能力會受到嚴重損害,而對其他非面孔的刺激的加工應該相對完好。對腦損傷以及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病人的研究正是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

面孔失認癥(prosopagnosia)病人在識別和記憶面孔中存在嚴重的缺陷,但相對于另外一類更廣泛的客體識別障礙的病人(agnosia),他們對于其他非面孔的客體的加工能力通常是完好的。面孔失認癥的病人按照病因可以分為損傷(或病變)性和發展性兩類:前者的認知能力損傷源自大腦局部的外傷或血栓導致的組織壞死;后者通常沒有可以明確報告的受損事件,但先天具有可能來自家族遺傳性的面孔識別障礙。面孔特異性理論強調面孔具有獨立于其他非面孔類客體的特異性加工機制,最有力的支持來自面孔失認癥病人的雙分離(doubledissociation)證據。Scrgcnt(1992)等人測試面孔失認癥病人的結果表明他們在面孔識別任務中表現顯著的受損,但對其他非面孔類客體的加工依然完好(see also Duchaine。2000;2003;2004)。相反的,Moscovitch(1997)的個案研究證明,患有客體識別障礙(agnosia)的病人CK的面孔加工能力完好無損。

關于面孔失認癥和FFA之間關系,有研究發現大腦FFA區域損傷的病人面孔加工能力嚴重受損,說明FFA區域的完好是具有正常面孔加工能力的必要條件;但并沒有證據表明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病人他們的FFA區異常,二者之間的關系還有待探索。另外關于面孔失認癥病人的腦電研究報告,對應于他們受損的面孔識別能力,病人的腦電N170成分的強度(amplitudes)也顯著小于正常人(Bentin,1999)。

2.反對的聲音:專家(Expertise theory)理論

正如科學研究中大多數的問題都存在著爭論,面孔特異性理論也有眾多的反對者。反對聲音中主導的觀點來自Carey、Gauthier等人提出專家理論(Diamond,1986;Gauthier,1997;1999;2000)。該理論最主要的觀點是:面孔并不特異于其他種類的客體。專家水平的加工模式才是問題的關鍵。客體按照不同的相似程度有兩種水平的加工類型:初級水平的辨別(basic-level discrimination)指區別外形輪廓完全不同的種類。比如判別某個客體是椅子,而不是狗,或者汽車;次級水平的辨別(subordinate-level discrimination)指對具有相似結構的一類客體之間進行更精細的區分和辨別,比如識別某一把椅子是A的椅子而不是B的椅子。專家理論認為,次級水平辨別任務中專家(expert)和新手(novel)的行為表現以及調用的加工機制有本質的區別。對于特定種類客體的加工,具有專家能力的個體經過大量的經驗積累形成了對該類客體的整體性(configural)加工模式,而新手則采用局部信息的加工模式。面孔之所以在很多方面表現出區別于其他非面孔客體的特異性,首先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面孔的加工通常都屬于次級水平的辨別任務(判定某張面孔的身份,而不是判別某客體是否是面孔),而其他的客體則只需要初級水平的辨別;其次由于生存的需要,面孔比其他類客體受到更多的關注,因此所有正常成人都是面孔加工的專家。專家理論

的支持者用上述邏輯來解釋面孔加工表現出來的特異性。

專家理論的支持者主要以各種客體專家為研究對象,如果專家對專長客體的加工與對面孔的加工表現出相似的特性,則說明專家理論的解釋是正確的,即面孔的特異性是因為特殊的加工模式(整體性加工),而非刺激的特異性。Carey(1986)等人的研究中證明了有多年鑒定狗類經驗的專家(dogexpert)在對狗的辨別任務中表現出和面孔相同程度的倒置效應,并且由控制實驗說明這種倒置效應不是來自于對局部細節特征辨別的差異。還有對鳥類和汽車專家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報告。除了上述對現實客體的專家的研究以外,Gauthier等人專門設計了一套人造客體“Greeble”,并提出培訓實驗室內“Greeble專家”的方法,為專家理論提供證據(Gauthier,1997)。Ganthier認為實驗室培訓的GreeNe專家在GreeNe加工任務中表現出和面孔加工類似的特性,比如局部一整體效應和合成效應,但并沒有得到類似面孔的倒置效應(Gauthier,1997;1998)。

近些年還有一些關于專家理論在神經水平的研究,試圖證明在大腦神經機制上專家模式的加工與面孔加工的同源性。Gauthier在1999年和2000年的研究中分別測試了實驗室培訓的Greeble專家和現實世界的汽車專家、鳥類專家在進行專長客體加工時FFA的反應,認為FFA是專家模式加工的機制所在而非面孔特有的。關于腦電成分N170的專家理論的研究也有結果表明:專家模式的加工能夠誘發N170,Rossion和Tanaka分別提供了來自Greeble專家以及鳥類和狗類專家的證據(Rossion,2002;Tanaka,2001)。

綜合以上結果,專家理論的支持者認為面孔加工在行為和神經水平表現出的特異性都可以用整體性加工,也就是專家模式的加工來解釋。對于其他種類的客體,只要獲得了與面孔同樣水平的專家水平,加工也會表現出相似的模式。

3.現存研究的分析

如上來自面孔特異性理論和專家理論兩方的研究都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證據支持自己的理論,雙方似乎都有道理但卻又不足以駁倒對方的觀點,因此關于面孔特異性的問題至今仍在爭論中。近年來,雖然該領域內每年都有新的研究結果發表,但兩大理論陣營的爭論卻是有增無減,我們對于究竟是什么存在著特異性這個問題的理解仍然在原地踏步。如何才能系統的分析和理解現有的結果呢?我們認為所有的問題可以歸結為兩個因素:刺激類型與加工類型。區分這兩個因素,能使我們更清晰的理解和歸納這些研究的結果。

視覺系統每天都要加工大量的客體,它們種類繁多、形狀各異。我們的大腦是如何組織以完成如此繁雜的任務呢?模塊化理論認為,視覺系統是由多個模塊組成的,每個模塊分別負責其對應的一類加工任務。問題是,這些模塊是根據什么原則劃分的呢:按客體的種類、顏色、功能,還是其他什么規則?這也正是上述兩個理論流派爭論的根源所在。面孔特異理論認為,客體識別的模塊是依照客體類別劃分的,其中面孔刺激因其特殊性由單獨的特異化的神經模塊(FFA、OFA)負責加工,而其他非面孔的客體由另外的模塊加工;專家理論則認為,所有的客體都同時包含整體性信息和局部性信息,我們對于客體的加工也可相應的分為整體性加工和局部性加工,而客體識別的模塊應該是依照加工的類型劃分的,整體性加工由于經驗的塑造作用形成獨立的神經模塊,從而區別于局部性的加工。對于每個被視覺系統加工的客體來說,首先它具有類別的屬性(刺激類型:如面孔、房屋、汽車等),其次它也同時包含整體性和局部性(加工類型)的信息,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兩種理論都有成立的可能性。

但需要強調的是,刺激類型和加工類型是客體的兩種不同的屬性,它們分別從兩個獨立的緯度描述客體的特征,按照因素設計的原理,我們可以將這兩個屬性做2×2的正交分解來詳細探討客體識別的機制及其模塊化的問題。橫軸方向代表刺激類型,此因素分為兩個水平:面孔和非面孔客體;縱軸方向代表加工類型,也分為兩個水平:整體性加工和局部性加工。這樣我們得到視覺客體加工的2×2共四個子成分:I象限代表對面孔類刺激的整體性(信息的)加工,Ⅱ象限代表對非面孔類刺激的整體性(信息的)加工,Ⅲ象限代表對面孔類刺激的局部性(信息的)加工,Ⅳ象限代表對非面孔類刺激的局部性(信息的)加工。若以象限的劃分來代表視覺神經系統中的可能的模塊劃分,則前述面孔特異性與專家理論的觀點可分別用圖7b、7c和7d表示如下:首先要指出的是,面孔特異性的理論村在著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初期的研究強調面孔的整體性加工特異于其他的客體,即是圖中第1象限為一獨立模塊(圖7b);后來隨著研究技術的發展,面孔特異性理論的支持者逐漸認識到面孔刺激本身即具有特異性,無論是它的整體性加工還是局部性加工都和非面孔的客體具有不同的機制,即是圖中I、Ⅲ象限共同屬于一個獨立的模塊(圖7c);而專家理論則始終強調經驗形成的整體性加工具有特異性,而無關乎客體的種類,即是指圖中I、Ⅱ象限同屬于一個獨立的模塊(圖7d)。因此,我們根據上述的分析歸納出3種可能成立的假設:1)面孔整體加工特異性的假設;2)面孔刺激特異性的假設;和3)專家加工的假設。下面將非別針對這三種假設總結其支持和反對的證據,以便更好的理解目前研究的進展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

3.1面孔整體加工特異性的假設

面孔特異性的理論有著一個發展的過程,早期關于面孔特異性的行為研究主要討論的問題是面孔的整體加工是否是特異的。從1969年Yin提出面孔的倒置效應開始,大量關于倒置效應的研究指出倒置的面孔主要是整體性信息受到了破壞,因此認為面孔整體性加工具有特異性(Farah,1995;Rhodes,1994);另外還有局部一整體效應和合成效應的研究,雖然研究的范式有所區別,但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面孔的整體加工模式異于非面孔的客體,從而支持面孔整體加工的特異性(Tanaka,1993;Young,1987)。這里提出的第一個假設:面孔整體加工特異性的假設即是對這類研究觀點的總括。

這部分研究的觀點首先受到專家理論支持者研究的質疑(Diamond,1986;Gauthier,1997;Ashworth。2008)。他們的結果證明,對于某類非面孔客體(e.g.Greeble)具有專家能力的人在完成相關的任務時表現出了和面孔類似程度的倒置效應,倒置效應不是面孔專有的;其次,面孔特異性理論后續的研究也發現倒置不僅破壞整體性信息同樣也影響局部信息的加工,前人關于面孔整體(eonfigural)信息和局部(part)信息的倒置效應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控制兩種任務的難度,Part的任務沒有出現倒置效

應是因為正立條件下正確率已經達到了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Yovel,2004)。這樣作為監測標準的倒置效應,它本身的機制就是一個未明問題,因此任何建立在倒置效應基礎上的結果都缺乏理論支持。

3.2面孔刺激特異性的假設

如上所述,面孔整體加工特異性的假設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而隨著研究技術的發展,近年來fMRI和行為研究結果發現,面孔的局部加工(part-basedprocess)也存在一定的特異性。如行為測試的研究表明面孔的局部信息加工也有倒置效應(Riesenhuber,2004;Sekuler,2004);并且面孔局部信息的加工和整體信息的加工都發生在特化于面孔加工的腦區FFA(Yovel,2004;2005;Kanwisher,1999)。這些結果引出了一個新的理論觀點:面孔之所以特異,不僅僅是因為整體性加工而特異,而是面孔這類刺激本身也存在特異性,即我們的第二個假設――面孔刺激特異性假設(Kanwisher,2006)。面孔刺激特異性的假說認為,面孔刺激本身特異于其他非面孔的客體,除上述行為和fMRI的證據外,ERP和MEG的研究也證明了存在特異于面孔刺激的神經電信號N170和M170(Bentin,1996;Jeffreys,1996;Liu,2000)。另外近年來對面孔失認癥病人的多篇研究報告結果也支持了面孔刺激的特異性假設(Duchaine,2000;2003;2004;2005;Riddoeh,2008)。尤其是兩份研究分別報告的面孔與非面孔刺激的雙分離結果,有力地證明了面孔與非面孔刺激可能存在相互獨立的加工機制(Sergent,1992;Moscoviteh,1997)。

但這些研究仍然受到專家理論研究者的反對。首先,專家理論研究者認為FFA、N170等神經成分并非特異于面孔刺激而是特異于整體性加工,并且從行為水平到神經機制水平的研究分別提供了相應的證據,證明專家水平的整體加工也可以激活FFA(或者誘發N170)。其次對于面孔失認癥的研究,由于個案之間存在差異,有研究認為一些個案反映出的面孔認知能力的缺陷可能是由更廣泛存在的整體性加工的缺陷所導致的,患者之所以僅表現出對面孔刺激識別的缺陷,是因為相比與其他種類客體來說面孔的識別需要更多的整體性加工(de Gelder,2000;Li.2007)。

3.3專家加工的假設

專家加工的假設認為在客體識別的過程中,整體性加工才是具有特異性的模塊,與客體的種類無關。當對于某類刺激進行次級水平(sub-ordinatediscrimination)的辨別時,加工就會采取整體性的模式,而經驗的累積(即成為專家)對形成這種整體性的加工模式十分重要。這種專家性的加工模式存在特異性,有別于新手水平的、基于局部性信息的加工模式。專家理論的研究者從行為水平、神經水平到腦損傷病人的各方面研究分別提供了支持該觀點的證據。從行為水平證明專家模式的加工能夠得到與面孔類似的倒置效應,到神經水平證明FFA的激活和N170都是由整體性的加工誘發的,這些神經活動代表的是對同類別的客體次級水平的識別加工,而不是面孔刺激特有的。

對專家理論的批判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認為研究的方法存在問題(Kanwisher,2000)。首先人造的客體Greeble有一些跟面孔很類似,有可能被當成面孔來學習;其次Gauthier在證明FFA和專家加工模式的關系的研究中定位FFA的方法與Kanwisher在1997年定位的方法不同,而且定位出的FFA位置也有很大出入。二是近年的研究結果表明,面孔加工的種族優勢效應(race effect,對同種族的面孔加工優于對外種族面孔的加工,通常認為反映了學習經驗對面孔識別的影響)不僅存在于對面孔的整體性信息的加工(configural process)中,同時也存在于對面孔局部信息的辨別(part-based process)任務中(Hayward,2008)。這說明學習經驗同時影響整體和局部性的加工,因此專家理論僅用經驗來解釋面孔的特異性顯然是有問題的。

綜上,兩種理論流派各持己見相爭不下,雖然近年來不斷有新的研究結果發表但并未能解決爭論,總結起來原因有二。第一點原因是實驗設計方法的問題:大部分研究只考慮刺激、加工類型二因素之一,或將兩者混為一談。比如一項研究比較了面孔刺激與房屋、眼鏡等刺激的倒置效應大小,面孔刺激假說認為面孔有更大的倒置效應體現了面孔刺激的特異性;而專家假說則認為這反映了整體加工的特異性,面孔刺激的倒置效應之所以更大,是因為相比與非面孔的客體一般人都是識別面孔的“專家”。再比如另一項研究證明了Greeble專家對面孔和Greeble有類似的倒置效應,專家理論解釋為是經驗形成的專家模式的整體加工所導致,而面孔特異性理論的支持者則強調刺激類別的特點,認為此結果由于Greeble本身形似面孔導致。這個設計方法上的問題可以通過改善實驗設計來解決,即將刺激類型和加工類型兩因素同時作為實驗的變量,如圖7示意進行2X2的因素設計。而爭論未決的第二個原因是由面孔刺激本身的性質決定的,面孔特異性理論強調面孔刺激的特異性,實質上可以理解為由先天因素決定的面孔與非面孔的差異;而專家理論強調學習經驗對專家模式加工的塑造作用,認為后天的環境因素才是關鍵。面孔刺激對人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既可能從先天遺傳角度就決定了我們的神經系統組織方式,同時也無疑使每個人都在成長中獲得了更多的經驗而成為識別面孔的“專家”。先天和后天的影響在面孔識別這里似乎是密不可分的,除了極少數的人(識別狗、鳥或者汽車的專家)之外,面孔的這一特性也使它無法與其他種類的客體進行公平的比較。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想辦法將先天因素和后天的經驗二者分離開。

4.解決爭論的新思路

從前部分的分析可以得知,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分離“基因與環境”兩種因素。面孔對于生存的特殊意義,這一點可能不僅存在于人類身上,從猴子單細胞記錄的研究就可以推測,這種面孔的特異性可能隨著生物的進化更廣泛的存在于多個物種。Johnson對人類新生兒的研究也證明了,人類新生兒在沒有任何后天學習的經驗之前就先天的表現出對面孔模式的刺激的選擇性偏好(Johnson,1991)。這些結果都提示我們,面孔區別于其他非面孔刺激的特異性很可能從基因遺傳的水平就表現出來,這一點和那些為數極少的狗類或者鳥類專家具有的特殊能力(或者是專長于識別只出現了一百多年的汽車的能力)相比是有本質區別的――后者無論如何也不能從基因的水平上影響個體的認知加工。問題是,面孔可能存在的先天特異性也導致了后天選擇性的積累更多加工經驗,所以每個正常成人都是面孔識

別的專家,而只有極少數人具有識別其他客體的超常能力(Diamond,1986)。在這樣的情況下,從一般被試測得的面孔加工的反應既可以解釋為先天具有的面孔特異性,也可以解釋為后天更多的練習經驗的結果。目前支持面孔特異性假說的研究之所以受到專家理論的反駁,原因之一就在于研究中并沒有控制后天經驗對面孔識別的影響這個因素。只要我們可以排除后天經驗的影響,從遺傳的角度證明面孔的特異性在基因水平已有所表達,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面孔特異性的問題。

分離基因與環境兩種因素對某種心理現象的影響,雙生子研究(twin study)是有效的方法。研究面孔特異性是否受到基因水平的影響,我們也可以使用雙生子研究的方法。雙生子根據其遺傳學的特征可以分為同卵雙生(identical twin)和異卵雙生(fraternaltwin)。異卵雙生子由不同的受精卵發育,他們的基因相似度從統計上來講是50%,與一般的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似度相同;而同卵雙生子擁有完全相同的遺傳因素,他們的基因相似度為100%,因此從先天遺傳的因素考慮。同卵比異卵的相似度要高出50%。而另一方面對于后天環境經驗的影響來說,在同一個家庭成長的雙生子,無論是同卵還是異卵我們都可以認為他們受后天環境影響的相似程度是完全相同的。這樣,當我們比較一組同卵雙生子和一組異卵雙生子在某個認知任務的行為表現(如反應時或者正確率)上的相關程度時,如果同卵雙生子之間的相關顯著地高于異卵雙生子之間的相關,則兩組結果的差異完全歸結為那50%基因相似度的貢獻,后天環境的影響因素在這里被完全控制掉了。

雙生子這個特殊的群體為分離先天基因和后天環境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平臺,那么如何結合前面提到的“刺激類型”與“加工類型”兩個因素來設計實驗,以檢驗三種假設的正確性呢?總結前人的研究經驗來看,單一的測驗范式顯然是不夠的,測試的內容必須同時涵蓋圖7中四個象限代表的客體識別類型:即對面孔的整體性加工、對面孔的局部性加工、對非面孔刺激的整體性加工和對非面孔刺激的局部性加工。為避免爭議和因素之間的混淆,首先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測驗范式能夠分別體現上述四種加工類型。如對面孔倒置效應、合成效應等的測量代表面孔整體性加工的水平:對打亂的面孔中局部特征形狀變化的測量則可代表面孔局部性加工的水平(Hayward,2008):另外對隨機點陣中的整體形狀的測試和經典的Global-local測試可以分別測查非面孔刺激的整體性和局部性加工的能力(Behrmann,2005)。我們在對兩組雙生子進行一系列的測試之后,對同卵組和異卵組在各個測驗上的表現進行相關度的比較:如果同卵雙生子只在整體性面孔加工的測試中比異卵雙生子有更高的相關,而在局部性面孔加工測試中沒有表現出與異卵雙生子的差別,則我們可以推定第一種假設――面孔整體加工特異性的假設是正確的;如果同卵雙生子在面孔刺激的整體性和局部性兩類測試任務中都表現出比異卵雙生子更高的相關,則我們可以推定第二種假設――面孔刺激特異性的假設是正確的;同理,如果同卵雙生子表現出更高的相關度的數據出現在面孔和非面孔兩類刺激的整體性加工測驗任務中,而在局部性加工的任務中沒有相關度的差異,則可以推定第三種假設――專家加工的特異性假設正確??偟膩碚f,只要選擇的測試范式具有清楚的心理學意義(能且僅能代表四類加工中的一種),取得的雙生子樣本量足夠,則得到的數據一定會為我們理解客體識別的機制帶來重要的啟示,其直接反映了先天基因水平對我們認知機制的影響。

上面所述雙生子的行為研究僅是未來客體識別領域內理論探索的第一步,后續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從行為測試的結果發現,面孔刺激的特異性在先天基因水平即有所表現(同卵雙生子面孔識別水平的相關度高于異卵組),不難預測,這種相關度的差異在大腦結構以及神經活動的水平上也應該有所表現。下一步我們可以結合腦成像、腦電或腦磁等神經成像的技術進一步研究兩類雙生子在面孔加工的神經活動水平上的特點。最后,還可結合基因標定等生物技術,從基因一神經一行為三個層面深入的了解面孔特異性的功能機制。這些設想的實現當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并且存在一些技術挑戰,但確是徹底解決面孔特異性爭論的一個可行的發展方向。

5.小結

綜上所述,近年來對于面孔特異性的研究從多個角度對該問題進行了探討,獲得了來自行為、神經以及損傷等多方面的證據。但是對于面孔的加工是否存在特異性這個問題還遠未解決,爭論的雙方由于研究關注的角度和研究的切入點不同導致分歧。

第2篇:遺傳學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 問題教學 問題串教學法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生物課程基本理念得到很好的貫徹。關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也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學生通過學習,發展了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依托問題展開教學,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其中通過問題串進行的教學手段,近年來得到更加普遍運用,并且中青年教師使用該手段更多;相關問題串教法的研究文章,亦頻頻見之于各種教育教學刊物。可見,基于問題串的教學法的實踐和研究,得到了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一線教師的高度重視。

但關于“問題串教學法”及其適用方面的觀點卻并不一致,有的教師認為問題串教學只是營造課堂情境的手段,有的把問題串教學簡單等同于問題教學,有的僅僅把問題串教學當作分層教學的手段。因此,關于此教學手段在理論探討上還有進一步明晰和取得共識的必要。筆者根據多年來在生物教學中實踐問題串教學法的深切體會和探索思考,對“問題串教學法”的內涵外延加以重新定義,對其適用教學情境加以舉例說明。

1 問題串教學法的內涵與外延

1.1 問題串教學法的內涵

問題串教學法是指教師備課時,立足學生學習基礎,依照教育教學目標,圍繞一定的教育教學內容或主題,設計一組具有較強邏輯關聯的問題,并利用問題串有效展開教學的教學技巧。作為教學流程架構的問題串,通常由3~5個問題組成;依據不同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可以分遞進式問題串、并列式問題串、對比式問題串等。

1.2 問題串教學法的外延

問題串教學法歸屬于問題教學的范疇,本質上是一種問題教學法。作為一種日漸成熟的教學方法,問題串教學法從理論上充實、豐富了當代教育教學方法形式,但有一定局限性,并不能代替其他教學方法,如它不能代替實踐實驗教學、直觀圖文音像教學、指導合作學習等形式的教學方法。

1.3 問題串教學是一種課堂組織技巧

問題串教學法是一種教師可掌握并采用的重要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自身能力狀況、風格特點、教學主體和教學目標需要等實際情況,依托具有某種邏輯的問題串,充分發揮自身技能組織課堂教學,以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2 問題串教學法主要應用的四種情形

問題串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主要適用的四種教學情況分別是: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突破重點難點、營造課堂情境、總復習中的知識整合。

2.1 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到:“生物學重要概念處于學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科學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初中學生的知識儲備比較少,閱讀理解能力仍然比較弱,如何更好地讓學生透徹理解領會概念,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通過問題串教學法,可以有效地解決概念教學中的困難。

如在“形形的生物”一節里,“對遺傳多樣性”這一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力。因為七年級學生沒有“遺傳”概念方面的知識基礎,對“遺傳多樣性”的理解陌生誨澀。教師可以運用問題串,組織簡要的討論過程:

小明像爸爸,為什么不像別人的爸爸?(因為只遺傳了爸爸的相貌特征,沒遺傳別人爸爸的相貌特征)

小娟像媽媽,為什么不像別人的媽媽?(因為只遺傳了媽媽的相貌特征,沒遺傳別人媽媽的相貌特征)

小鵬像媽媽,為什么不像別人的媽媽?(因為只遺傳了媽媽的相貌特征,沒遺傳別人媽媽的相貌特征)

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不同生物個體通過不同遺傳路徑獲得了不同的特征表現,遺傳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是遺傳的多樣性。這樣可以讓學生準確理解“遺傳多樣性”這一概念。

2.2 突破難點強調重點

光合作用的學習是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教學的重點之一,其中能量轉換問題涉及“能量”“生物能”等理化概念,七年級的學生難以理解。在“光合作用3――原理及應用”的學習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串,讓學生探究: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二氧化碳、水)

光合作用的場所在哪里?(葉綠體)

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光)

光合作用動力是什么?(熱量、光能)

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什么?(淀粉、氧氣)

淀粉的合成起到了什么作用?(儲藏能量、營養物質)

在整個問題串的設計中,教師應把側重點放在后半部分,探討光作為能量動力的作用及去向,要注意把握問答節奏,給學生足夠的留白,以供學生更加充分地思考和回答。這樣既復習了光合作用的整體過程,又可以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產生營養物質同時儲存能量)的深刻理解,為課堂中繼續探討光合作用應用意義做好鋪墊。

2.3 I造課堂情境

有時整節內容都比較零碎,教師若直接闡述非但不能激發學生興趣,反而還比較枯燥無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提高。這時教師可以引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設計成問題串,并作為整節課的主線,營造課堂輕松情境,依次展開探究性學習。在“動物運動的形成1――骨的結構和成分”一節中,教師圍繞大部分學生所知曉的我國籃球巨星――姚明的信息,設計成問題串:

姚明身高2.26 m,體重140.6 kg,脛骨長度約占身體的1/4,兩端大,中間小,最小處和普通人一樣,直徑才2~3 cm。

為什么這么小的骨塊,竟能支撐起姚明等身材巨大的籃球運動員?(借以探討骨的致密性、拱形結構構成強大的支撐力)

在打球過程中,姚明要快速運動,這時骨是重還是輕一點好?(借以探討長骨中空減少重量增加靈活性,繼而探究中空可容納骨髓的作用)

姚明在激烈的籃球運動中,難免受傷,骨的自我修復原理是怎樣的?(借以探究骨膜、軟骨的自我修復和營養作用)

為什么隨著年齡增長,運動員都會退役呢?(借以探究骨成分變化,年齡不同成分功能也不同)

光有堅固、輕巧的骨就能夠滿足運動的需要嗎?(引導學生考慮光有骨,在強大的功能都不能單獨構成運動器官,還需要骨連接、骨骼肌等,為學習下一節作鋪墊)

這樣的設計結合實驗觀察等手段把枯燥的骨的結構和成分等各種特性有機地聯系起來,營造出生動活潑的課堂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激情,顯著提高了教學效率。

2.4 在復習中整合不同章節的知識點

復習不是簡單的重復,教師需要將有關知識加以整合和升華,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認知和探究水平。在總復習專題中,教師可以將不同學期的學習問題,整合成問題串,展開復習。在“科學探究”專題復習過程中,關于單一變量原則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串進行教學:

在“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實驗中,設置明暗兩種環境要凸顯多少個因素?(光,一個)

在“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實驗中,設置遮光和不遮光兩種環境是要凸顯多少個因素?(光照,一個)

弗里施在用顏色卡片試驗蜜蜂分辨能力時,設置兩類卡片是為了凸顯多少個因素?(色彩,一個)

這樣就把不同章節之間的問題通過共同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讓學生進一步領會已學過的探究實驗中所貫穿的單一變量原則。此外,生物與環境、生物的生殖等專題的知識也適合通過設計問題串來進行整合復習,讓學生在更高的層次統覽復習內容,以更大的視野范圍去領會復習內容。

當然,問題串教學法也存在局限性,需要與其他教學方法揉合在一起加以運用,才能相得益彰。教師只有熟練運用包括問題串教學法在內的各種教學技巧,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如魚得水,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I:

第3篇:遺傳學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工科 大學生 傳統文化 意義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大學的四大功能之一。中國傳統文化是文化傳承與創新最為重要的載體與對象之一,深刻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是當代大學功能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全國高校中,工科生的比例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2015年我國工科在校生數量總計約1072萬,位居世界第一,無疑工科大學生是我國大學生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在工科院校,由于人文學科的處于弱勢甚至缺失地位,工科大學生接受的人文課程熏陶相對較少,同時由于工科大學生長期接受工科教育所形成的重視實用、重視客體的思維方式,使得工科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不能正確認識到作為工科學生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意義。筆者結合工科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四個認識誤區,解讀對他們加強傳統文化素養的意義。

一、留住經典,傳承愛國基因

認識誤區之一:中國傳統文化陳舊落后。在大學生活現象中,所謂過圣誕節、情人節乃至萬圣節早已不是時尚,而已成為大學生中的一種新傳統,外國歌曲、戲劇等藝術形式備更受大學生追捧。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日漸平淡沒落,京劇等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無人問津。究其原因,一是開放中的中國與世界同步,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外來文化在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中已不再是初來乍到式的體驗,而是得到了全方位的融入。二是由于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中科學技術發展的落后,在工科高等院校絕大部分的工科專業知識體系都來自于西方,易使工科學生產生中國傳統文化陳腐落后、非科學和不產生工科科技的印象。三是工業生產的全球化,使處于產業技術領域前沿的工科學生更易于接受國際化的文化。四是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工科大學生在中學階段接受的是以知識點為主的應試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系統了解和深入思考的能力,進入大學階段后工科學生的思維深度加深,但工科院校對傳統文化教育投入較少甚至缺失,使工科大學生仍然無法補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缺失,僅抱持固定的思維而不能正確全面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全球化時代和社會加速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的衰落是整體社會現象,并非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獨有現象。在全球化時代下,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極度深化,西方文化話語權與流行度在全球化中占據優勢,要避免文化全球化變成文化西化的趨勢,就必須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守住根和魂?!皞鹘y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眰鹘y文化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持文化獨立性的根本,缺乏傳統文化素養,就割斷了個體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將直接動搖個體愛國的核心價值觀。對于接受技術知識本身就多于人文藝術知識、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又相對較少的工科大學生而言,這種危害與影響顯然會更為明顯。而工科生作為大學生中的最大群體,其精神價值取向對國家民族的影響也最大。因此,加強工科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教育,首要目的是通過使之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經典所蘊含的精神內化,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陶冶心性,涵養人文情懷

認識誤區之二:中國傳統文化不產生實用價值。這一認識誤區,主要因工科學生對于知識價值判斷的坐標是以“實用”為中心。工科是研究應用技術和工藝的學問,其最大特征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以更為高遠的工科視野思維來審視人文科學,會肯定人文學科對科學產生與進步的影響,但對于大學階段的工科學生而言,其思維更多尚停留在實用主義、工具主義、操作主義的就事論事階段。所以我們往往發現工科學生對文史哲等人文科學的質疑是“有什么用?”,即認為人文科學不產生具體實際可見的效用價值。而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主體恰恰是人文知識和精神財富,又多以文言文的形態存在。所以工科大學生往往會產生中國傳統文化既讀不懂、又沒有用的誤解。

工科學習的內容是工具理性,是實現人的目的的手段、方法和途徑。而人文社會科學則代表價值理性,是人自身內心的觀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發展。工科大學生所學習的知R、所研究的對象,與所建構的思維均偏于客觀,并不能用來調適人類自身的情感理性和人際關系,而這恰是人文科學的價值所在――解決人自身的問題特別是心靈的問題。具體到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其博大精深的內涵,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心態與情懷始終無可替代的共鳴。對于工科大學生而言,以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來抒釋心性陶冶情操,不僅有利于他們涵養人文情懷,砥礪性格氣質,其認同感與接受度也會更為貼近。例如最為典型的“儒道互補”心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從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訓練,熟悉并受儒道二家的思想薰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補的人生價值取向,即一方面受儒家孔孟思想的影響,具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趕,采取積極入世的態度,以天下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道家老莊哲學的影響,遇到挫折時采取超然和通達的態度,順應自然而不刻意強求,能夠安于平淡和自得?!斑@種兩重素質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彈性,他們用儒家進取,用道家調節,形主義與自然主義交融的風格,可以適應順境和逆境的轉換?!睂τ谝越鉀Q實際技術問題的工科大學生而言,如果多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類似哲學精神,對他們的生活態度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指導。又如中國古典詩詞等文學遺產,其閱讀感受既是一種審美,更是一種基于民族普遍心態的情感共鳴,中國書畫、戲曲等藝術形式,強調韻味、虛實,無不都體現出獨特的中國風格的美學觀念,學習了解這些傳統文化,對于以面對枯燥數據與冰冷技術為主的工科大學生,無疑能起到巨大的精神調節作用。

三、積累智慧,儲備管理經驗

認識誤區之三:工科大學生工作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工程技術,用不上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這一誤區的原因,一方面同于前文所述是以“實用”為價值坐標來衡量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作為在校大學生還缺乏對職業發展的遠見。工科大學生就業初始,必然依靠技術為主,終身以工程技術為業者也不在少數。但對于工科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而言,更為高遠的規劃應是由技術層逐步轉入管理層,從技術人員走向中高層管理崗位的職業轉變。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方面技術更新換代劇烈將逐步超出其所學知識范圍,另一方面從技術走向管理則能利用懂技術的優點對管理進行優化,是實現個人與單位共贏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發展。管理工作不同于技術工作,管理工作既要處理一些技術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組織單位成員有效完成目標。管理的知識、經驗,有許多內容可從中國傳統文化別是諸子思想和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中借鑒。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工科大學生在掌握工程技術專業之余,如果從大學階段就有意識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從中積累借鑒智慧,對未來走上管理崗位將是一種極大的知識和經驗儲備。

工科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關鍵在于領會其正確的思想精髓,而非皓首窮經熟悉知識點。一是要善于活用中國傳統文化并轉化為當代應用。這一古人為我們做出了良好的示范,無論是正史還是戲曲小說都可從中汲取大量經驗,如北宋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本身就是從歷史事實中學習治理經驗。清代開國與皇太極等人大量運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計謀不無關聯,也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典型。[4]二是不能食古不化或歪曲誤讀。如對于儒家思想,應當借鑒其“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 》,即注重規則和表率、要把握寬嚴與平衡、用人德才兼備)的管理原則和“致中和”(《禮記?中庸》,即中庸和諧)的管理愿景,卻不能去糾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綱常。又如學習老子的“無為之治”,絕非無所作為,而是指不妄為,順乎事物發展規律去管理。

四、補充專業,聯結中西知識

認識誤區之四:中國傳統文化是與專業技術本身無關,不促進科技發展。提到中國傳統文化,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有代表性的思想、藝g、文學、歷史等形態。換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在工科大學生的認知中,與自身所學的工科各專業的知識幾乎沒有關聯度,因此易于形成傳統文化與自身所學的工科各專業幾乎毫無關聯度的印象。實則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在人文領域更具代表性,但在農業、醫學乃至工程、建筑等方面均有有別于西方科學體系的獨特理論與實踐,工科大學生完全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到本專業的東方智慧,作為專業知識的補充。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先生研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時,其靈感來源于晉代道士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三《治寒熱諸瘧方第十六》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潰,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

筆者所供職的江蘇科技大學是典型的工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古典園林與土木建筑工程學、古代舟船文化與船舶海洋工程,蠶桑文化與蠶學等在該校均可以建立對應關系,這些典型的工科專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專業相關的教育,可以對現行專業教育內容進行有益補充并形成比對與啟發。

第4篇:遺傳學的問題范文

蘇教版高中新課標生物教材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三章第二節中第二個內容是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學生之前已經學過了減數分裂、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定律,又有初中人類性別遺傳的基礎,這些都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伴性遺傳這節內容既說明了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又是對基因分離定律的應用和深化,同時還為后面基因突變和人類遺傳病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的教學重點是伴X染色體遺傳的特點,教學難點是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筆者在設計教學時以問題教學法為載體,通過4個問題串起了教材內容,讓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達成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了解性別決定的概念和方式;說出伴性遺傳的概念;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總結紅綠色盲遺傳的特點。

2.2 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資料分析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科學家獻身科學、尊重科學、執著鉆研的精神,通過學習和理解伴性遺傳的傳遞規律培養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3 教學過程

3.1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1:性別由什么來決定?

教師提問學生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復習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又說明本節課的伴性遺傳也是符合分離定律的。在學生回答分離定律實質的同時,教師巧妙地利用課件圖示將分離定律內容過渡到雌雄配子結合成受精卵,并引導學生思考受精卵有的發育成男孩,有的發育成女孩。此時通過課件播放一個男女寶寶尿不濕的廣告視頻,激起學生的興趣,并通過視頻語言“男女寶寶是不同的”自然引發學生的思考:性別由什么來決定?這樣第一個問題就由學生提出來了。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人類染色體組型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幅圖,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并嘗試準確表述。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說出什么是性染色體,什么是常染色體。接著指導學生閱讀課本,解決兩個小問題:性別決定的概念和性別決定的方式。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都能找到答案,并且能夠通過知識的歸納和提升總結出問題1的答案:性別主要就是由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的。第一個問題迎刃而解。

3.2 故事情境,數據分析

引出問題2:紅綠色盲基因在X染色體上還是在Y染色體上?

教師講述: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的性狀在遺傳時與性別聯系在一起,因此這類性狀的遺傳被稱為——伴性遺傳,也叫性連鎖遺傳。紅綠色盲就是一種常見的人類伴性遺傳病。教師課件展示色盲檢測圖,通過讓學生自我檢測調動起學習氣氛,教師適時追問誰最先發現紅綠色盲癥。學生介紹道爾頓發現色盲癥的故事時,科學家執著鉆研和獻身科學的精神感染著學生,情感教育自然滲透其中。

學生匯報課前調查紅綠色盲癥發病率的結果。有學生是上網百度的,有學生是在校醫務室調查的,有學生是發動家長在其同事圈中調查的。教師表揚學生多角度的調查方式,并要求學生進行部分數據匯報展示(表1、表2)。本校學生自身情況的真實反映,讓學生很激動,也特別好奇,為什么男性紅綠色盲發病率高于女性?教師適當地點撥使學生往本質思考,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2:紅綠色盲基因在X染色體上還是在Y染色體上?

起初學生發現男性紅綠色盲發病率高,馬上聯想是不是紅綠色盲基因在Y染色體上,但有學生迅速反駁,如果只在Y染色體上的話,就不會出現紅綠色盲的女性了,但事實上有紅綠色盲女性患者。此時教師出示X和Y染色體對比圖,并附上資料介紹:人類的X染色體和Y染色體在大小和攜帶基因種類上都不一樣。X染色體攜帶著許多基因,Y染色體只有X染色體大小的1/5左右,攜帶的基因比較少,所以許多位于X染色體上的基因,在Y染色體上沒有相應的等位基因。當學生深入分析和討論發現紅綠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體上的,Y染色體上沒有該基因。

3.3 家系圖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某遺傳病家系圖(圖1),讓學生判斷顯隱性。學生根據學習分離定律時掌握的無中生有為隱性的規律,找到Ⅱ3和Ⅱ4家庭中生出Ⅲ6有病個體,Ⅱ5和Ⅱ6家庭中生出Ⅲ7和Ⅲ12有病個體,確定該病為隱性基因控制的。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一個紅綠色盲的家系圖。學生恍然大悟,原來紅綠色盲基因是隱性基因,第三個問題“紅綠色盲基因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自動解決了。通過問題2和3的總結,學生得出結論:紅綠色盲是X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病。

教師及時設問:如何書寫紅綠色盲患者的基因型?紅綠色盲患者肯定是——bb,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出“bb”,故意停頓,讓學生發現問題。光這樣寫體現不出它在X染色體上的特點了,所以還要寫出XX,將基因寫在XX的右上角。女性正常怎么寫?學生練習書寫。

3.4 表格和圖譜變換突破問題

當學生板書出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后,教師將其列在表格中(表3),讓學生從中看出男性發病率高的原因,并總結出紅綠色盲遺傳的第一個特點,從而開始解決第四個問題“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

教師提問:表格中的不同基因型的個體可以有幾種婚配方式?請學生模仿教材圖3-16,完成他們的婚配圖解。用紅筆描出色盲基因,箭頭表示它的傳遞方向,體會父親的色盲基因傳給誰,兒子的色盲基因來自于誰?投影展示一位學生書寫圖3-19的婚配情況,和學生一起點評其書寫情況,強調書寫的規范性。教師帶著學生一起看圖并講解:女性攜帶者,她的XB和Xb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這就是前面復習的基因的分離定律,所以伴性遺傳也符合分離定律,XX是一對同源染色體,XY也是一對特殊的同源染色體。課件展示一個色盲家系4代圖譜。利用動畫效果中的顏色變化帶領學生觀察這些個體色盲基因的傳遞規律,體會出紅綠色盲遺傳第二個特點,即交叉遺傳。

這個特點學生第一次接觸,比較陌生,需要通過一些方式加以強化。教師利用一個家族系譜圖的轉換帶領學生思維步步深入,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師板書,把圖3-19轉變成系譜圖(圖2)。提問學生假如這個5號長大了結婚了,又生了個患病男孩,那么這個7號男孩的致病基因來自于誰?學生能分析出來自于6號,那6號的基因型是什么?雖然看上去1、5、7是患者,但色盲基因不是從爺爺傳給兒子再傳給孫子的,因為父親的X染色體只能通過傳給女兒,兒子的色盲基因只能來自于母親。教師板圖將6號的父母標出來,提問現在7號的色盲基因來自于誰?3號個體,說明3號的色盲基因是通過其女兒傳給外孫的,教師繼續改變系譜圖,經檢查4號個體是色盲患者(圖3)。那么7號的色盲基因來自于誰呢?是不是還是3號個體?學生思考后得出不是3號,是4號,因為4號的X染色體即帶有色盲基因的染色體只能傳給他的女兒就是6號個體,再由6號個體傳給兒子。教師提問:這叫什么遺傳?學生異口同聲回答:交叉遺傳。

3.5 總結拓展,完善教材內容

通過系譜圖和插圖,簡要補充了伴性遺傳的其他方式及特點:X染色體顯性遺傳,Y染色體遺傳。從結構上完整伴性遺傳的內容。

第5篇:遺傳學的問題范文

簡而言之,以手機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即為手機媒體。手機媒體需要以手機作為信息以及接受的終端,其平臺就是手機上網,能在這一平臺上進行各種以音頻、文字以及視頻等形式的內容傳播移動傳播媒介。手機媒體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其廣義的手機媒體涉及到以往的手機短信、手機廣播以及手機報紙,同時也包括了手機新聞客戶端、手機視頻、手機新聞網頁以及社交媒體等各種形式。在通訊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和普及的當今時代,手機其實就是一臺具有通訊功能的迷你電腦,同時也是網絡媒體的延伸。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4G等新技術受到了廣泛的應用,手機娛樂游戲、新聞傳播、信息服務以及移動虛擬社區等各種附加功能會逐漸增加??梢酝ㄟ^手機閱讀書籍、收看電視等,手機就是一張隱形大網,能將眾媒體進行整合。

2 手機媒體的特點

1)手機媒體具有較強的移動性和即時傳播性。手機在當下是非常普及的生活日用品,甚至有影子媒體之稱,形容手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并機不離身。另外,手機也能將時間以及空間限制打破,極大縮短新聞的時間差,打破新聞時空性,新聞媒體報道更快、更新的新目標正在實現。

2)手機媒體的個性化傳播和接受模式。因為終端存在固有接收方式的限制,傳統媒體要完全實現個性化定制,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手機媒體就能實現傳播分眾模式。在大數據基礎之上,手機媒體能對用戶以及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分類,使受眾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知道,或者喜歡知道的媒體信息。

3)手機媒體的多形式化。手機媒體能將文字、音頻、圖片、網頁、視頻、影像、實時語音以及電子郵件等功能進行整合,使之呈現功能一體化,充分滿足受眾的各種功能,在手機媒體中能將同一種內容整合呈現出不同的形式,以此實現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3 手機媒體在新聞傳播學上的創新意義

1)手機媒體傳播格局的創新。新舊媒體在內容、形式上的融合進程,因為手機媒體的出現而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之上,手機等新興媒體在不斷的壯大;同時,傳統媒體也對新興媒體進行充分利用和整合,使之為己所用,加快了媒介融合進程。

2)手機媒體的信息傳播與接收方式的創新。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增加,大眾傳播成為手機媒體的一大功能。大眾傳播、人際傳播以及組織傳播被手機媒體融合為一體,也滲透著自我傳播。手機媒體既能實現先行方式傳播,還能實現非線性方式的點播以及下載,從而使異時性傳播和實時性傳播實現共存,受眾既可以通過手機媒體了解當前的新聞,又能了解過去的新聞。在手機媒體的傳播和接收中,受眾對信息的接受自主性以及選擇性在不斷的加強,人們可以進行信息的自由選擇、發送,能實現信息的及時互動性。受眾能通過手機媒體進行新聞、電影以及電視等各種多媒體節目信息的在線收看,還能將其與朋友分享,完成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全面對接。與互聯網連接的手機其互動性得到了有效的增強,因為其本身就較為注重互動性,能夠實現新聞信息傳播以及受眾的反饋。比如,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微博上一條消息,關注人民日報的微博用戶就能接收到消息,沒有關注人民日報的用戶也能對其進行檢索,而且還能對微博進行評論以及轉發,這樣一來,就使用戶以及媒體的供給者之間的互動性得到極大的增強。

3)手機媒體新聞內容的創新。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必備的用品,新聞產品形態以及內容因為UGC而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傳統媒體報紙也能通過手機報進行簡要報紙圖文內容的發送,也能將音視頻內容在手機網站上進行展示,還能將所要推送的內容通過手機App客戶端進行。另外,手機廣播也增加了和受眾溝通的渠道,能隨時通過手機廣播App客戶端進行廣播信號的接受,還能任意收聽各種網絡廣播電臺節目,同時也可以進行廣播微信公眾號的關注。而手機電視的創新和發展,其傳統的線性傳播方式缺點也得到了改進,能對電視直播進行隨時隨地的收看。傳統媒體已經打破了傳統新聞報道形式以及傳媒界原有的界限,各種傳播媒介的在不斷實現深度融合,當前的媒體進行全媒體運營中心的建立,也注重各方面資源的調度,受眾也能在全新聞形態產品的展現下,得到更為全面的感官體驗。手機網絡也經歷了2G、3G,到現在的4G,新聞信息的接收也因為移動互聯網以及手機媒體的發展越來越便捷,不斷出現自媒體全媒體等信息傳播渠道。用戶自制以及專業新聞生產共同承擔起了監視環境的社會責任。

4 手機媒體在新聞傳播學上的發展前景

手機媒體是目前為止所有媒體形式中最快捷、最方便、最具有普及行的媒體平臺,有著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手機各項功能的多樣化和科技化,手機的媒體地位也逐漸得以體現?,F如今手機微博、手機博客、手機支付、手機視頻以及各種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手機App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越來越舒適,手機媒體儼然已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手機媒體的便捷性和及時性,使手機媒體在社會新聞的傳播中往往能夠搶先傳統媒體,在未來的發展中手機媒體必將成為新聞傳播的首選媒介,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災害預警和重大突發事件的處理等方面,這種需要第一時間讓大眾了解的新聞方面,手機媒體將更能體現它的價值所在。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技術也向著更加智能化、個人化和科技化的方向發展。4G大戰的硝煙未散,5G爭奪的號角,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悄然奏響。無線技術的更迭帶給人們最直接的感受可以總結為一個字快,那么未來的5G依然還是簡單的、速度上的慣性升級嗎?ITU(國際電信聯盟)給出的答案是:5G,不再單純地強調峰值速率,除此之外最少會帶來如下八個方面的改變:峰值速率達到20 Gbit/s;終端用戶獲得的有效速率在100 Mbit/s~1 000 Mbit/s;時延縮短至最少1ms;移動性可支持最高500 km/h;連接密度最高可支持100萬鏈接/平方千米(面向廣連接場景);能源效率節省100倍;頻譜效率提升5~15倍。5G時代的到來,為手機媒體的發展前景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在新聞傳播體驗上畫面感覺更清晰,接受信息更迅速及時,獲取方式更自由等等。在通信領域流行一句話,1G、2G解決了人與人的連接,3G、4G完成了人與物的連接。而對于5G,業內人士和專家已經對萬物皆可聯的生活場景達成了基本共識。正如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黃宇紅的描述是:未來5G將像我們的神經系統一樣,將為鏈接萬物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網路,是突破物聯網大規模應用的關鍵。而以手機作為載體的手機媒體也將隨之得到空前的發展,并最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

第6篇:遺傳學的問題范文

汶川地震羌族移民生計方式教育問題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批的災民,在汶川縣城居住的多為少數民族,震后由于地理位置的險要和施工的難度,大批的災民都被安置到其它地區,其中位于汶川龍溪鄉的災民主要是羌族,具體有117戶,共433人,國家把這批災民安置到現今安南山油榨鄉的直臺村。為了對此村有一個更詳細的了解,筆者在假期跟隨導師陶斯文教授前往直臺村進行了調研,調研方式為考察整個村子概況以及對村民進行家庭訪談。在調研的過程中,筆者了解到本村的羌族人民已被安置妥當,生活上也得到政府的補助,基本適應當地的生活。

一、異地安置后的總體概況

直臺村全部為羌族,總共117戶,共433人,政府根據各家庭情況給予了妥善的安置。具體情況如下:

規劃總建設面積24905㎡,總建筑面積15798.3㎡,住宅面積15198.3㎡;戶型分別為:一人戶5戶,二人戶5戶,三人戶42戶,四人戶33戶,五人戶32戶;非住宅面積:600㎡;容積率:0.643;建筑基底面積:6400㎡;建筑密度:25.7%;機動車停車位:20輛;非機動車停車位:160輛;安置人數:433;房子總套數:117。

直臺村總總幅員面積1.2萬㎡,耕地面積1093.68畝,總勞動力258人,該集中居住區配套給水、排水、排污、道路、綠化、電視、網絡等各項基地設施,還有健身廣場、小型超市、文化娛樂中心、衛生室等基礎設施。此外,政府每人每天發放1斤大米,2兩清油,過年期間一人一斤肉,老人還有每個月60至97元的補貼。這些都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狀況。但是在訪談過程中發現村民也有很多困難之處,總體來說就是未來生計和孩子上學問題。

二、生產方式的轉變

原本在汶川的居民,每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耕地,有自己的牲畜,有的甚至還養上百頭羊,他們就靠耕地種莊稼為生,有一個可靠的生活保障,但搬遷至直臺村之后,這種生產方式發生了大的變化。由于地質和規劃面積的原因,新居住區沒有什么耕地,附近山上都是紅壤,地處四川的邊緣,海拔在1800米左右,氣溫較低,由于氣候和紅壤的原因,此地只能種植茶樹。所以這就面臨這生產方式的轉變,從種植莊稼蔬菜轉變為種植茶樹,。目前,茶地的管理工作全部移交給了當地移民,由移民自行承擔茶葉管理的費用并享有茶葉收獲的全部利益。就茶葉的種植管理和收益問題,直臺村村民的看法是: “剛種植的茶樹,茶苗剛長出來,三年不一定見成效。況且茶樹總共才四百多畝,人均分到的不到兩畝,因此總收入也不高。還有就是賣茶得看季節,還得關注市場,討價還價,不一定賣的好價錢,你本來該賣得到高價錢,沒管理好,他就沖苔了?!碑斠泼褡孕泄芾聿鑸@后,他們還會面臨很多問題: 首先,種植和管理經驗的缺乏可能使得移民很難以防范自然災害,比如茶樹生病導致產量降低。其次,新茶樹投入生產產周期長,持續投入的成本給移民帶來了壓力。新茶的投產時間應當是在4 到5 年以后,這其中的投入必定不小。除此以外,移民們還需更多的人手管理,這樣就困住了還多可以外出打工的人。第三,茶葉收益不穩定。如果遇到自然災害等,移民的收入就無法保障。我在跟居民談話中了解到,他們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收入問題,他們告訴我,搬遷到這里身體上不累了,但心理卻很累。

在訪問中還得知村民除了政府的補貼之外,就只能靠打工為生了,人口多的家庭有年輕人出去打工,每年大約匯款10000元左右,那些沒有年輕人出去打工的家庭就沒有太多的辦法了,每天吃的蔬菜自己要買,孩子上學的費用自己還得承擔,其它的生活用品自己出錢買,電費、水費都得自己出,政府給予的家用產品就是一套房子,一臺電視機,其它的都是自己買的。

三、學生教育的困境

談到教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以前的村民不太重視教育,也沒有錢供孩子一直上學。有的家庭孩子多,供不起,就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其他的出去打工?,F在父母都意識的上學的重要性了,希望自己的孩子念書,學更多的知識。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利,不通公交車,孩子們上學都跑很遠的路程,訪談中村民們談到,孩子們上學都是走很遠的路程,下午三點放學要到五六點才能到家,一周回家一次,有的孩子年齡特別小,走路走不長,就沒辦法花錢坐車,大點的孩子父母也給錢坐車,但他們不舍得花,就一路走到學校。在學校的費用大概是一個學期1300元,這個費用還是很高的,況且年齡小的孩子住校父母還不是很放心。村民們都反映希望政府能幫助他們在村子里建一所學校,但考慮到人數太少,建學校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這些父母都非常擔心孩子的教育與安全。

四、對生計問題和教育問題的建議

第一,對于生計問題,由于自然災害導致的這種異地遷移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一些生產方式上的沖擊,對現在生活方式的適應問題,當遷移過來之后,移民們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第三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生存環境和生產模式,關于茶樹的種植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政府應該給予其更好的政策,比如對其茶葉進行集體收購,給予相對高的市場價格,保證其盈利。再者,筆者發現直臺村的風景,空氣十分宜人,美麗的大山,新鮮的空氣,非常適合現代城市人旅游,因此如果在此投入資金多一點,發展旅游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二,對于教育問題,由于考慮到人數少,對建設學校這個建議可能不會被采納,我覺得政府可以給村子里配一輛車接送孩子上學,每次派一個家長照看孩子,這樣可以集中起來,讓家長放心,也讓孩子們可以安心地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第7篇:遺傳學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萬”字圖形 視覺教學理念 察哈爾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47

“萬”字圖形的運用一直沿用至今,其中蘊含著各種寓意,也成為了世世代代人們所喜歡的圖形。在民間,一些藝人會以“萬”字圖形為基礎,進行線條加工處理,演變出各種類似的圖形,各種的回旋給人一種動態的美感。從“萬”字圖形本身來看,其是一個最為基本的符號,結構簡單,而且易于變換,還會給人一種神秘感,所以,其會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文化中都有所運用。但是,會以其為基礎出現不同的變化。尤其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賦予其豐富的內涵?!叭f”字圖形作為基礎的圖樣,如果加以深入研究,總是會有說不完的內容。很多的少數民族都會使用“萬”字圖形來作為各種裝飾,有著吉祥幸福的意味,察哈爾民族對于“萬”字圖形的運用尤其具有代表性。

1 察哈爾游牧文化中如何理解“萬”字圖形文化的視覺表現

1.1 察哈爾文化

在草原文化中,察哈爾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游牧文化延續至今,吸引著眾多的學者探索和研究,尋找著察哈爾人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眾多的少數民族在這篇熱土上共同生活,文化的交融,使相互之間吸收了文化精粹,察哈爾文化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財富,并為草原文明增添了一縷色彩。察哈爾堪稱是一種文明,在其影響下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極具地域風情,并展示了民族特色,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服飾、禮儀,還是文藝、體育等等,都將這種固有的民族特色滲入其中,成為了察哈爾特有的標志。

1.2 帶有察哈爾民族風格的“萬”字圖形演變

察哈爾民族是草原民族,他們世世代代在草原上以游牧的方式生存著,成就了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征,同時也影響到了察哈爾傳統民族風貌。對于民間傳統圖形的設計,即便是在現在,只要我們深入到察哈爾民族聚居地當中,就可以欣賞到各色的具有察哈爾民族標志性特點的圖形。察哈爾民族的文化特點與民族藝術的審美,以各種圖形的方式加以釋放,而研究學者也正是從察哈爾民族的傳統圖形中,對這個古老的民族有了深入的了解。察哈爾民族對于各種圖形的運用,都表達著不同的寓意,被我們所常見以“萬”字圖形為基礎而演變為各種形式的圖形,對于我們的視覺沖擊力是最大的。這是一種藝術文化符號,卻被世界各地和各民族人民廣泛地接受,而在察哈爾民族的歷史延續中,這種符號卻成為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文化。在文化形態的不斷變化過程中,文化的審美也出現了相應的改變,而“萬”字圖形變化也變得多種多樣了。在察哈爾文化領域中,“萬”字圖形所占有的分量是非常重的。目前,其已經成為了吉祥的紋樣被裝飾在各種物品上面,也以這種方式滲入到察哈爾人民的意識當中。對于“萬”字圖形的運用,察哈爾人民將其與漢民族的審美融合,在紋樣的處理上則更具有察哈爾文化特色。較為具有典型特點的是“萬”字圖形的變化被用于服飾的裝飾上面,比如服裝邊紋的設計,卷草的云頭紋就是從“萬”字圖形轉化而來的。那種變化多樣給人一種特有的審美意境,卻又不失民族特色。將平直的線條以曲線的方式表達出來,形成和諧統一的畫面,再采用中國審美有的對稱美手法,進行夸張的表達,帶有濃重的察哈爾文化色彩的裝飾圖樣就形成了。“萬”字圖形的演變與察哈爾民族的文化特點息息相關,其產生首先是察哈爾民族所生存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察哈爾民族的居住環境也相應地有所改變,各種風俗習慣的建立,使這個古老的民族在審美情趣上也發生了變化。隨著心理素質的提高,察哈爾民族逐漸地意識到圖形文化的魅力,并將其加以延伸,特別是“萬”字圖形,察哈爾人民將自己的思想賦予其中,形成了固有的審美取向。察哈爾民族的游牧文化延續下來,并以圖形的方式將這種審美習俗發展下去。

1.3 “萬”字圖形文化的視覺表現

“萬”字圖形已經與察哈爾民族融為一體,成為了一個特有的文化。在察哈爾文化中,“萬”字圖形具有標志性的意義。雖然在世界各國以及各民族中,都對于“萬”字圖形有所運用,但是,能將其作為民族文化流傳下來的并不多見,察哈爾民族將“萬”字圖形賦予了更多的歷史意義,并融入了更多的本民族特色,根據時代的特點加以延伸。經過了不斷演變的“萬”字圖形,其中涵蓋了更為豐富的內涵,而且以藝術語言的方式,從視覺效果上展示出其對于時代的沖擊力。追溯“萬”字圖形的歷史,早在馬家窯文化中,就已經有“萬”字圖形語言存在了。“萬”字圖形作為一種信仰的標志,其淵源還有待考證,但是,從考古成果上來看,在中國的民族文化中,這種圖形語言比較多見,這就足以說明,“萬”字圖形語言表達方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雖然有不同的表達,卻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將“萬”字圖形作為裝飾品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具有生生不息,回旋不斷的意思?!叭f”字圖形,從其基本結構上來看,如果將其用曲線的形式來表達,并頭尾相連結,就會形成看似旋轉的圓。對于太極的圖像,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那種兩圓交替重疊的狀態,給人一種神秘之感。這種回旋的紋飾,對于察哈爾人民來講,帶有著吉祥的寓意。

在圖案的發展歷史中,回紋占有著重要的位置。在中國古代,對于回紋中的“回”的解釋是,“回,轉也?!痹诓旃栁幕?,將回紋作為一種信息,進行意向表達,將民族的審美觀念呈現出來。將形象思維融于藝術創造之中,并模仿大自然的簡化形態,成為了一種崇尚自然的民族精神。古老的察哈爾民族依賴于自然生存,將對于大自然的敬畏以圖形的方式表達出來?;丶y,作為察哈爾民族傳統運用的“萬”字圖形的轉化形式,被察哈爾人民賦予了連綿不斷的寓意,其中蘊含著諸多的吉祥意味。而且,正如“萬”字圖形的對稱式排列一樣,回紋所呈現出的連續的狀態依然是整齊排列的,給人一種規整、一致的視覺效果。看起來就好像是規整的鎖鏈一樣,所以,對于器皿之類的物體的裝飾,一般都是作為鎖邊圖案。事實上在中國,在幾何傳統紋樣之中,回紋是較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從紋樣的特點,就可以判斷出當時的審美思想以及社會的生活態勢。察哈爾文化中,對于“萬”字圖形的各種演變形態,就可以對當時其文化的發展程度有所了解。作為民族標志性圖案,根據圖案的設計變化以及其所運用的領域,就能夠判斷出當時察哈爾文化的進展程度,以及對于某個領域的重視程度,從而探索出察哈爾文化在不同時期的人文內涵。從“萬”字圖形伴隨著察哈爾文化中延續至今,就足以證明其單純的造型和簡潔的設計,使其在社會歷史的長河中,一直以來都保持了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那種秩序的輪廓和對稱的設計,使紋樣會給人一種視覺的張力,并從中窺視出察哈爾傳統藝術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滲透出紋樣的美學理念。符號,是文化的代表,其中被察哈爾人賦予了豐富的意義,當其被運用到各個領域中的時候,察哈爾文化中的那種深厚的人文內涵被彰顯出來。

2 察哈爾游牧文化對圖形的影響

察哈爾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文化總是會給人一種神秘的色彩。由于察哈爾民族的生存環境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也因此充分地體現了較為突出的民族特色。大草原遼闊而神奇,滋養著察哈爾民族,使其生生不息,經歷了幾千年,一直繁衍至今,察哈爾文化也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一致延續到現在,正如世世代代依賴于遷徙的方式而生活的先民們,他們逐水草而棲,隨著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而不斷更換自己的居住地,因此察哈爾民族養成了遷徙的生活習性。也許因為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的原因,使得察哈爾民族的性格正如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一樣,寬廣而豪放,熱情、豪爽、豁達是察哈爾人的性格特點。察哈爾文化,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形成的,卻由于其游牧的生活方式,給人以難以參透的感覺。察哈爾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的文化底蘊中涵蓋著中原文化的特點,所以,在傳統的察哈爾文化中,也包含著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兩種文明相互交融,我們從兩者之間所存在的共性中,就可以尋找到。早在中國的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萬”字圖形,通過所出土的當時的陶筒形罐上面的“萬”字符號,考古研究者就可以證實這一點。進入到唐代,武則天長壽二年,這個有史以來都是作為符號的圖形被賦予了漢字的地位。從此,“萬”字圖形不再是圖形本身,而且還是文字,其含義就是象征著中國的各種吉祥意義的“福”、“壽”等等的代名詞。尤其是在中國的各種傳統節日中,“萬”字圖形已經成為了不可缺少的吉祥象征。察哈爾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交融,帶給這個草原游牧民族以獨特的審美習俗?,F代的察哈爾地區,依然以“萬”字圖形作為民族的主要標志,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來。深厚的文化積淀、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是察哈爾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成果,兩種文明相互借鑒、相互滲透,相互接納著彼此而共同演繹著中國文化歷史篇章。

追溯文化的淵源,察哈爾民族對于“萬”字圖形運用源自于其對于圖騰符號的崇拜。作為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對于大自然總是會產生畏懼之感。采用這種符號,在察哈爾民族看來,可以將各種的來自于大自然的威脅化解,使人們轉危為安。所以,運用“萬”字圖形具有“帶來吉祥”之意。隨著歷史的變遷,雖然這種符號的設計已經不再拘泥于原有的形式,但是正是由于各種演變,才說明了“萬”字圖形已經成為了察哈爾民族的傳統意識,滲透在他們的基因里,并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以藝術品的形式,以藝術活動的形式表達出來,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察哈爾審美文化。

“萬”字圖形的象征寓意還不僅如此,還被察哈爾民族賦予了更多的意義,那種精神的崇拜,以“萬”字圖形的各種變化形式表達出來,將原始宗教與現代意義蘊含其中,將古老的文化增添了更多的現代意義。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對于“萬”字圖形的象征意義進行剖析,就會發現,“萬”字圖形在原始宗教中就有著與察哈爾民族對于其的類似表達,對太陽的崇拜、佛教中的萬物輪回之說、種族中的圖騰之說,甚至于將“萬”字圖形作為一種權利的象征,雖然在視覺語言上的表達不同,但是都表達了對于自然界的屈服,并希望獲得民族的安寧,也正是如此,會使察汗爾民族更為團結向上,利用這無形的力量,形成了一種凝聚力。隨著察哈爾民族與漢民之間文化的交融,“萬”字圖形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也將人們原有的屈服轉變成為向往。這也正說明了此時的察哈爾民族已經具有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他們的愿望就是希望讓民族能夠延續下去,而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變遷而衰退。所以,察哈爾民族會依然通過“萬”字圖形這個象征符號表示堅固、永恒不變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征。后來,這種帶有傳統色彩的內涵又被加以延伸,成為了促進民族團結、保護察哈爾民族人民的安寧或者是謀事有成的民族信仰。很顯然,現實意義滲入其中。從古至今,世世代代的察哈爾族人都對于“萬”字圖形進行反復描摹,使其更具有美感,這當然不僅僅是因為要從“萬”字圖形的外形上來展示其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賞價值,而是表達了察哈爾地區人民對美好愿望的祈福和對大自然生生不息尊崇、敬仰的情懷??梢?,“萬”字圖形在察哈爾游牧文化的影響下不斷沉淀、延伸、衍變,而在“萬”字圖形背后蘊藏著更多、更深刻的象征意義。所有的這些,都與察哈爾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相互交織的發展歷程有著解不開的淵源。

3 從察哈爾文化中解析“萬”字圖形的視覺內涵

從“萬”字圖形的設計結構上來看,其是由四個方形組成,精妙之處在于把一個封閉的“田”字形格局變成了一個四面豁然開朗的敞開空間。正是這樣的一個簡單的符號,卻成為了世界上最普遍、最古老、最神秘的符號之一。我們所見到的各種具有傳統色彩的圖形,很多都是從這個基本圖形演變而來的,其中當然也被融入了更為豐富的情感。從察哈爾游牧文化中所傳達出來的“萬”字圖形的各種設計,則會給人以變化、包容、豐富之感,其藝術特征與形式美感,恰恰傳達出了察哈爾民族的游牧文化更為崇尚自然,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使這種崇拜更為趨于理性,而“萬”字圖形則成為了一種民族理念。

從審美取向上來看,察哈爾采用了“萬”字圖形視覺效果,首先是將自然之美體現出來。察哈爾游牧民族生生世世與自然相伴,他們對于河流、山川、草原、牛羊等等都會產生一種由衷的親切感,然而這些感情都是從心中的信仰和崇拜而萌生,所以,這些自然事物給予了察哈爾人民以創作靈感,卻會從傳統的“萬”字圖形轉變而來,并將其作為裝飾品展示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從“萬”字圖形的設計上來看,其也表達了察哈爾民族自由開放的精神,他們對于文化的包容性足以從圖形的各種變化中表達出來。對于“萬”字圖形的運用,世界各民族都呈現出屬于自己的風格,而察哈爾民族則將其作為本民族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包容了各種文化之精髓,尤其是將漢文化融入其中,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察哈爾民族具有接受新知識、吸收新事物的渴望,他們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都是在經歷著各種探險,也正是如此,才培養了察哈爾民族豁達的胸懷,他們交融了不同的文化,并將這種意識形態以圖案紋樣的形式表達出來,并不斷地充實和完善。比如,當我們翻開書籍,尋找具有察哈爾民族風格的圖案,往往會看到設計得令人眼花繚亂卻又不失美感的紋樣。讓我們仔細辨別,就會發現各種以“萬”字圖形為基礎設計變化而成的紋樣包含其中,并組合成為精美的圖案。從圖案的圖和形式來看,都體現了開放的對稱美,無論是規則的圖形,還是不規則的圖形,都是以均衡之美為主,采用不同的組合方式?,F在,這些裝飾已經被融入到察哈爾民族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僅從視覺內涵的角度,“萬”字圖形在圖形世界中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盡管其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融入了不同民族、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的地理環境的文化,而這種沉淀下的視覺釋義卻衍生出很多的內容?,F代的察哈爾民族,已經不再直接將“萬”字圖形拿來,作為發揚傳統文化的方式,而是以現代的審美和寓意,將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賦予了其能夠延續下去的更優秀的生命力。

4 總結

綜上所述,在林林總總的察哈爾文化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非常具有代表性“萬”字圖形設計?!叭f”字圖形在歷經幾千年的歷史,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所不同形式的運用。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察哈爾游牧文化與“萬”字圖形卻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了傳統文化傳承至今。在察哈爾文化當中,“萬”字圖形的演繹變化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從本民族特點出發,在尊崇、敬畏和順應大自然等方面尋找到了契合點,以視覺語言的方式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沈艷.“”字紋初探[J].新視覺藝術,2011,(6).

[2]房魁嬌.蒙古族家具裝飾圖案中的藏傳佛教因素[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8(4).

[3]王同亮,張海波.蒙古族圖形文化研究――淺談蒙古族傳統圖形文化特征[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2).

[4]白鳳.蒙古族傳統圖案分類和樣素分析[D].內蒙古農業大學.

[5]許悅.“”字紋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0(6).

[6]成鋼.內蒙古傳統圖形符號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7]格日勒圖.蒙古族傳統圖形特征與審美價值[D].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4.

[8]何星亮.中國少數民族圖騰崇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莊春輝.解讀“”()字符及其不同變體的文化表征意義[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

第8篇:遺傳學的問題范文

摘要:遺傳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核心,遺傳學課程更是生物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培養師資人才的教育搖籃,其遺傳學課程的設置,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必需進行改革創新才能適應當下基礎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高等師范院校;遺傳學;教學改革

當今時代是生物科學蓬勃發展的時代,而處于生命科學領域核心和前沿的遺傳學,也隨著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層出不窮而獲得了極大發展。《遺傳學》作為高等院校生物專業的基礎課程和主干課程,研究的是生物遺傳和變異的規律,與動植物育種、人類健康、疾病診斷等領域關系密切。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了解生物遺傳和變異的規律及其物質基礎,掌握遺傳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創新意識和分析解決遺傳學問題的能力,為遺傳學在人類健康、動植物育種、疾病診斷等領域中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為后續從事科研、教學和生產相關工作奠定一個良好的遺傳學基礎。然而伴隨著知識點逐年增多的現實情況卻是課時的逐年減少,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將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是目前高等院校遺傳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作為培養基礎教育師資隊伍的搖籃,高校生物教育專業的遺傳學教學,既不同于農業院校偏重于動植物、微生物遺傳,為學習育種等課程奠定基礎;也不同于醫學院校側重對人類遺傳變異的研究,為學習醫學其他課程奠定基礎。遺傳學教學是要滿足師范生將來從事中學生物教學的需要,要求學生主要掌握普通遺傳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1,2]。因此,應結合師范生未來教學實際需要,對高等師范院校遺傳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做出適當的改革調整。

一、科學調整課程內容

我校遺傳學教學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劉祖洞、喬守怡等編寫的《遺傳學》(第三版)。其內容涉及遺傳學三大定律及其拓展、遺傳的分子基礎和細胞學基礎、細菌和噬菌體的遺傳、數量性狀遺傳、遺傳物質的改變、細胞質遺傳、個體的發育與進化、基因組、基因的表達與調控等內容。在內容選擇上,既要掌握遺傳學的經典理論和現代遺傳學的前沿知識,又要結合師范生的實際,聯系中學生物教程。因此,在教學內容應作出適當調整,將高中生物《遺傳與進化》模塊的內容(包括遺傳的細胞基礎、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生物的變異、人類遺傳病、生物的進化六部分)融入到遺傳學教學中,讓學生一方面學習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與教育教學法相結合,即時參與中學教學內容的有關設計,改變過去專業理論教學與教學法、中學生物教學相脫節的現象[3]。其中的基因組、基因的表達與調控等內容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有所重復,不作為講授重點。在教學實踐中,將遺傳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講授遺傳物質的傳遞規律,包括遺傳的細胞學基礎、孟德爾定律及其延伸、連鎖遺傳定律及伴性遺傳、細菌和噬菌體的遺傳等;第二部分講授遺傳物質的改變(即變異),包括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的發生機制及其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第三部分講授細胞質遺傳,包括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及其在遺傳中的作用;第四部分講授個體發育和進化,包括幾個發育現象的遺傳學分析和進化理論等。

這樣的課程安排,既減少了重復性知識的學習壓縮了課時,又突出重點體現遺傳學課程的特點,有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滿足了師范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

二、研究創新教學方法

倡導探究式學習是現階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培養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自然要針對這一改革結合自身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創新。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倡研究性學習,旨在提高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研究性學習?如何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圍繞這一問題,在遺傳學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向學生滲透研究性教學理念,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提供教學資源、提供學習建議,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控制,關鍵環節上對學生進行啟發、激勵、引導和指導,并及時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使學生從接受式的被動學習轉變為探索研究式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創新學習方法,為未來的中學教學工作積累經驗[4]。

通過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對遺傳學相關知識有所了解,而且使學生養成了研究性學習意識,為以后進入基礎教育領域指導研究性學習打下了基礎,同時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合理設置實驗項目

許多重要的遺傳學理論都是在大量的實驗基礎上獲得的,因此應使學生意識到實驗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遺傳學實驗的范圍也在不斷的深化并延伸至各個領域,從經典的細胞遺傳學到現代的分子生物學領域。但伴隨內容的增多課時卻在逐年減少,實驗內容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對遺傳學經典定律進行驗證,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創新性思維;另一方面又要與基礎教育的教學實際相結合。因此在實驗項目的設置上,要考慮中學的實驗條件,有針對性地優化實驗內容和操作環節,使在大學階段所開展的實驗內容在中學也能開展并符合中學的教學要求,所以師范院校的遺傳學實驗內容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而是要再一定程度上與中學相銜接[4]。

總之,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培養基礎教育中堅力量的搖籃,要結合自身實際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做出科學改革,才能適應基礎教育的需求,為基礎教育培養更多的適用型人才。(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羽.生物教育專業《遺傳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遺傳,2008,30(2):246―250.

[2]趙志華.遺傳學教學改革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4):43―45.

第9篇:遺傳學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動物遺傳學 動物科學 遺傳檢測 細胞遺傳學 分子遺傳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50

動物遺傳學是動物科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遺傳學具有基礎理論抽象、邏輯思維強、知識面涵蓋廣等特點,是動物育種的理論基礎。遺傳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來自于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的實踐,遺傳學實驗是遺傳學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是理論教學的深化和補充。近些年,隨著遺傳學的不斷發展,取得了很多的進展,特別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遺傳學進入了全新的分子遺傳學時代,較之之前的形態遺傳學、細胞遺傳學而言,分子遺傳學更為抽象,因此,長期沿用下來的經典遺傳學實驗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遺傳學快速發展的需求,從而對遺傳學相關實驗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針對以上情況,結合我校動物科學專業設置的實際情況,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創新,我校動物科學學院近年來開始開設了實用遺傳檢測技術課程,學時120學時。主要通過實驗制備和觀察,使學生從細胞、分子及群體水平上掌握遺傳學的實驗操作方法;學會基本儀器設備的使用技巧;了解遺傳學研究方法和手段,進一步加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操作和創新能力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操作和良好的實驗習慣,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將就本課程的設置進行綜述,旨在為相關學科今后在遺傳學相關實驗課程的開設方面提供借鑒。

1 細胞遺傳學篇

細胞遺傳學是研究細胞中染色體遺傳規律的學科。 同時也是在細胞層次上進行遺傳學研究的遺傳學分支學科。著重研究細胞中染色體的起源、組成、變化、行為和傳遞等機制及其生物學效應。

圍繞細胞遺傳學,設立了如下實驗項目:①細胞培養。主要講解細胞的體外培養原理、條件、技巧和注意事項。主要通過采集動物外周血培養2個周期,用以觀察培養細胞在體外分裂情況;②培養細胞的同步化處理。主要講解在體外培養條件下同步化處理的原理、條件、技巧和注意事項。處理培養細胞分裂中期同步化;③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標本制作。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收集細胞低滲處理固定涂片染色觀察;④骨髓細胞染色體標本的制備。主要包括以下過程:秋水仙素處理取管狀骨沖取骨髓細胞低滲處理固定涂片染色觀察;⑤果蠅唾液腺染色體標本的制備。主要包括以下過程:培養果蠅三齡幼蟲解剖分離唾液腺水解處理染色壓片觀察;⑥染色體顯G帶。主要包括以下過程:制備染色體標本片胰蛋白酶處理染色觀察;⑦各種顯微鏡的調試實用實踐。主要包括熟悉普通研究顯微鏡,相差顯微鏡,暗場顯微鏡,熒光顯微鏡的光路合軸、聚光器調焦、濾鏡選用等操作;⑧染色體標本的觀察照相。主要包括以下過程:顯微鏡下觀察制備好的染色體標本片統計分裂相的比例數細胞染色體數選形態良好數目占眾數的分裂相拍照;⑨染色體核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染色體照片photoshop軟件裁剪整理同源染色體配對排序測染色體臂長計算相對長度和臂比。

2 分子遺傳學篇

隨著遺傳學的迅猛發展,分子遺傳學已經滲透到了遺傳學的各個角度,分子遺傳學也因此在教學中已經占有了相當大的比重。分子遺傳學實驗技術也成為研究者使用得最多的分析手段,這就進一步要求我們的實驗教學也要適應遺傳學的發展。

圍繞分子遺傳學,設立了如下實驗項目:①動物組織(肌肉)中DNA的提取。主要包括以下過程:采集動物組織材料破壞細胞膜和核膜白和DNA分離抽提純化DNA乙醇沉淀DNA檢測DNA純度和量;②動物性別鑒定。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提取動物組織DNAsry特異引物PCR擴增電泳判斷;③DNA酶切電泳。主要包括以下過程:λDNA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④動物來源物種鑒定。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樣品采集基因組DNA提取PCR-RFLP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判斷;⑤動物組織總RNA的提取。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樣品采集RNA提取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⑥Total RNA質量的檢測及cDNA的制備。主要包括以下過程: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Total RNA質量反轉錄cDNA檢測;⑦microRNA指紋圖譜技術(MTFP)在肉品質檢測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樣品采集總RNA提取及檢測cDNA的制備及檢測PCR反應及檢測PAGE電泳檢測和分析;⑧PCR-RFLP鑒定ABO基因型。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毛囊(毛發)中總DNA的提取及電泳檢測糖基轉移酶基因片段擴增及電泳檢測擴增片段限制性酶切及電泳檢測。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科學。隨著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遺傳學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基礎學科之一,而實驗實踐教學環節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探索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提供重要途徑,并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遺傳學實驗技術和方法是遺傳學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如今現代的遺傳學實驗技術已廣泛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分支領域,并正在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本文通過數名長期工作在遺傳學本科教學一線的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結合動物科學專業設置的特色,摸索了一套適合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生實際的實驗課教學體系,旨在為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高素質動物科學方向的本科生做出一定的貢獻,也期望為國內同行遺傳學教學相關實驗課的開設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郭玉華,曹敏建,曹秀云等.農業高校遺傳課印證實踐教學的新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3,(6):73-75.

[2]李婉濤,王文靜.遺傳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03,(6):61-62.

[3]易樂飛,王萍,程漢良等.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3):93-94.

[4]閆紹鵬,王秋玉,王晶英.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275-277.

[5]楊友才,劉目前,王水蓮.加強實踐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高等農業教育,2003,(4):81-83.

[6]任大明,呂淑霞,張立軍等.改革生物技術專業實驗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3,(5):60-61.

作者簡介:蘇蕊,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科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張燕軍,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科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熱門標簽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国产jizzjizz免费看jizz| 国产第一福利136视频导航| 亚洲男女性高爱潮网站| 99久久精品免费精品国产| 男人j进女人p一进一出视频| 忍住北条麻妃10分钟让你中出| 啊灬啊灬啊快日出水了| 中文在线免费看视频|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午夜免费福利影院| xxx毛茸茸的亚洲| 男女真实无遮挡xx00动态图120秒| 女人扒开下面让男人桶爽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bt天堂中文资源在线| 激情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免费h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二区|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公司在线|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美女视频黄视大全视频免费的|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免费高清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eeuss影院机在线播放|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直播|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亚洲另类色国产综合| 大妹子影视剧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三区二区| 欧美另videosbestsex死尸| 国产精品久久香蕉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色综合五月婷婷| 好男人好资源影视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天堂久久| 欧美浮力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