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與民族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音樂;美學;民族音樂;精神;創造
一、音樂與美學
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音樂使生命增加了意義,讓世界變得多姿多彩;我們的祖先在適應大自然的過程中,由利用人聲和能夠發出聲響的物體發出聲響作為信號,到運用不同的音高,按照一定的節奏創造出一種“秩序”,從此音樂的創作開始了。這種“秩序”是按照人們所在的民族和地域,按照該民族和地域所面臨的大自然對于他們的塑造。因而長期形成的信仰、社會觀念和對于音響、音高、節奏等的象征意義的賦予和理解來進行,從而形成了該民族、該地域獨具特色的音樂。因此,某民族某地域產生某種音樂幾乎可以說是大自然的造化。人類這種由原始的音響的實用,到動物性的歡娛。再到美的創造、表現與欣賞,這中間經歷了幾千年的生滅與涅,逐漸形成了各自截然不同的音樂體系。它如同“人的精神或人格。盡管還有待于成熟和發展。但它一開始就是一個統一體”。它同人格的形成一樣,一旦成為一個“原型”或曰“自性”,它便如榮格所認為的那樣“自性是統一、組織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別的原型以及這些原型在意識和情結中的顯現,都吸引到它的周圍,使它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音樂體系的形成如此,各民族音樂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就不足為奇了。把西洋音樂的音階中各音的關系和漢族調式音階各音之間的關系進行對比就可看出,同是七聲音階,除誕生方法的實際差異外,其觀念上的差異是那么大。在西洋音樂中,“七、六、四、二各度是動音,它們力求達到回到安靜狀態”。“動音被最近的靜音所引,故七度上行至主音,第六度下行至屬音,第四度下行至中音。第二度上行到中音或下行到主音?!钡谌壱艉偷谒募壱羰前胍絷P系,第七級音同第八級音是半音關系,第四級向下和第七級向上的導人性是最基本的概念。但在漢族音樂中“自殷以前但有五聲,自周以來加文武二聲,謂之七聲。五聲為正,二聲為變。變者和也”(唐杜佶《通典》)。王仲皋在《琴學概論》中說:“殊不知五正音之外,有變宮、變徵、清角、清羽(即閏音)四個偏音?!边@些說法,說明我國傳統音樂中是以五聲為主音。變宮、變徵不過是調式中的附助而已。除雅樂與清樂的音節不一樣外。各種調式音節排列也不盡相同,而且變徵一般情況下不是向三級音靠攏,而是有向徵(五級音)靠攏的傾向,變宮也不見得一定“導”向宮音。并且,變宮、變徵在一些如山西的民歌、河南的豫劇中還有明顯的不確定性,運用“十二平均律”是找不到這兩個音的。從西洋樂同漢族音樂的異同,可以想象世界各民族音樂會有多少根本性的差異。然而,幾千年來。各個民族都用自己的音樂表述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自己的音樂是其他音樂無法代替的,當今,隨著現代信息的高速膨脹,各民族間的音樂正在互相滲透和理解。西方民族的音樂正在越來越多地為東方民族所理解,風靡全球的通俗音樂DD爵士樂、搖滾樂恰恰來自被認為經濟最落后、文化最原始的黑人民間音樂。
二、民族音樂的特點
當代民族音樂學者普遍認為,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有其自身的固有的文化價值,對此絕不能加上高低優劣的區別,不能用“歐洲音樂最優秀”的狹隘觀點來否定和蔑視其他民族的音樂。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在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燦爛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民族音樂主要有以下幾點獨特之處:
首先,在樂音的構成方面,民族音樂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音樂,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和諧”有直接關聯。所謂五聲調式,就是指由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構成的調式,也就是相當于首調唱名中“do、re、mi、sol、fa”這幾個音。當然,民族音樂中也會出現有“fa”、“si”的六聲調式或七聲調式,不過它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而衍伸出來的。
其次,從音樂的表現形式上來說,民族音樂十分講究旋律橫向進行的線性美;中國音樂的旋律是柔性多變的,這其實與本民族的書法、國畫等藝術有極大的共性;民族音樂特別注重旋律的韻味處理,強調形散神不散……以上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音樂作品在旋律進行上多以單旋律的方式進行,而對復調、和聲等運用很少的根本原因。
最后,從音樂與文化的角度來說,中國古代“詩舞樂”是一種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關雎》中這樣寫道:“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實,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最初都是有曲調用來吟唱的,這便是已知的音樂與文學融合最早實證。在古代,音樂與舞蹈、美術、書法、文學等姊妹藝術都有著緊密聯系。如遠古時期的“六舞”――黃帝之《云門》、堯之《咸池》、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湯之《大C》、武王之《大武》都是音樂與舞蹈結合的典范,當年孔子聞后三月不知肉味的就是《大韶》。唐朝的歌舞以及宋元時期興起的“北雜劇”、“南戲”以及后來的昆曲、京劇等也都是音樂與舞蹈甚至武術、雜技等結合的藝術形式。此外,民族音樂的“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征其實是與我們的母語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與本民族的舞蹈、繪畫、書法、文學、語言等相輔相成,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民族音樂才會表現出與其他民族的音樂風格不同的特征。
關鍵詞:民族器樂 教學 實踐 科研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各高等藝術院校先后開設了民族器樂演奏專業,這標志著民族器樂由以前的自然傳承模式向學院式專業教育轉型,由基礎教育層次進入大學、研究生教育層次,一個嶄新的民族器樂教育格局逐漸形成。長期以來,在一代又一代民族音樂家和教育家的努力下,民族器樂專業的大學教育取得了豐富成果,培養了大量傳承民族音樂的優秀人才,為國家的文化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情況下,認真總結和研究民族器樂專業教育中教學、科研與實踐的關系,對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專業學生特點
目前,各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專業的教學對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是專業性音樂學院附中與綜合藝術學校的畢業生;二是非專業性全日制高中藝術特長班的畢業生?;\統來講,這些學生在學習和思想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點。1.精力充沛,樂于接受新知識。大學階段的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年齡一般在18至22周歲,生理上逐漸成熟,智力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和展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思辨水平大幅度提高,適應能力、承受能力、選擇能力和自控能力等都明顯增強,這對他們認真完成大學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礎。2.充滿自信,專業水平較高。初進校的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具有較好的中等藝術教育基礎,皆是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與優勝者,自豪感與榮譽感強,這為他們4年的專業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同時,飽含自信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著很好的鼓舞和促進作用,能夠保證演出過程中高水平的發揮,展示自己的專業才華,這也是民族器樂專業學生普遍的特點。3.獨立自主,有明確的發展目標。民族器樂專業教學大都采取一對一專業教學,體現在大學階段的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往往相對比較獨立和自主,這是伴隨著教育階段的連續性和學生成長階段的連續性所必然出現的。在4年的學習過程中,這些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對未來的挑戰和理想充滿希望,這對其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益處很多。4.視野局限,文化底蘊不夠。與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相比,受專業限制,民族器樂專業的學生偏重于專業藝術的學習而忽視科學文化的學習,常常表現出對外界事物關心不夠、文化底蘊缺乏的現象,這影響了學生自身全面素質的提升,也對學生的培養與發展提出了新課題。
二、加強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專業教學的針對性和特色培養
在民族器樂專業學生人才培養中,專業教學是基礎,是不容忽視和放松的。長期以來,各藝術院校在民族器樂的專業教學中形成了獨特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模式,突出個體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和教學特色是其重點。
民族器樂專業教學過程多采用一對一教學方式授課,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的講授、示范與單獨輔導相結合,獨立性較強,且不同的器樂、流派、不同的教師傳承方式不同,教學的內容與重點也不一樣,各有自己的特色,這類似中國傳統手工藝傳襲的師傅帶徒弟的做法,是藝術教育普遍規律的客觀要求。所以,在民族器樂專業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的針對性,專業教師要按照學生自身的特點,本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強化實踐教學、開放式教學、互動教學,涵蓋對教與學,即對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形成積極的互動,教學相長,使教師也在其中提高,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成長。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具體體現在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大綱的設計、課堂教學的實施、實踐環節的確定、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等的改革創新方面。
不同藝術院校的民族器樂專業各有特色,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國戲曲學院都有民族器樂專業,各有優點,特色不一。鑒于師資力量的不同,各校的民族器樂專業都有自身的保留曲目、所屬藝術流派的曲目、教師所擅長演奏的保留曲目等。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些具有特色的曲目納入教案編寫、教法研究中,并在演奏技法訓練和藝術風格把握等教學環節中得以體現,從而凸顯自己的教學特征,形成和保持民族器樂專業在不同藝術院校教學方面的優勢和特色。比如,筆者所在的中國戲曲學院的民族器樂專業,在教學上加入了許多戲曲元素,具有濃郁的戲曲風格,這也是一種特色的體現。
在民族器樂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教學與藝術實踐、科學研究、藝術創作相互依存。民族器樂教學的過程與培養的目的貫穿于藝術實踐與創作的全過程,由于教學個性化模式所限,除基礎課之外,學生所要表現的東西要具備一定的創造性因素,區別于一般文理科統一的教學模式,這同樣也是藝術教育的規律。民族器樂教學強調扎實的基本功,注重技藝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技能性和應用性的要求,使其與理、農、醫、管等學科相比,除了都有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共性以外,還帶有職業教育的特征,在這個教育過程中,針對性和特色優勢尤為重要。
三、強化藝術實踐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突出作用
藝術院校的學生時刻不能與藝術實踐相分離,部分藝術院校專門設立藝術實踐周和實踐月,大量的時間用于學生藝術實踐,這對學生的培養是一種重視和實踐探索,是其他普通大學學生培養所不具備的??梢哉f,藝術實踐是藝術院校的重要教學內容與方式之一,也是民族器樂專業大學教育的重要環節,既是對民族器樂專業教學成果的檢驗,也是進一步開展民族器樂專業教學、科研與創作的依據,并與教學實踐密切相關,相互依存,在民族器樂專業的整體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藝術實踐一般分為三種,一是舞臺藝術實踐中的專業演奏,二是觀摩考試的專業演奏,三是教師檢課時學生在課堂所做的專業演奏以及合奏、重奏、伴奏等演奏形式。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作為專業教師要重視學生表演心理的鍛煉,應憑借自己的藝術實踐經驗對學生的演奏心理設計、演奏心理訓練、演奏心理控制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指導,盡可能地使學生掌握音樂表演心理學的一般規律,并善于運用到自己的音樂表演藝術實踐中,為創造生動、深刻、完美的音樂表演藝術形象奠定堅實的理性基礎。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專業教師要注意學生在回課時的演奏狀態和音樂表現,隨時對學生的音樂表現給予針對性指導,從而使其建立正確的演奏理念,設計適宜的音樂演奏表現,并養成演奏習慣,使學生演奏的聲音形象與視覺形象渾然一體,珠聯璧合,取得完美的藝術效果。此外,要格外重視民族器樂學生藝術實踐的舞臺表演。目前,我國民族器樂專業表演形式主要采取音樂會形式,其中包括獨奏及合奏等。從一定意義上講,音樂會形式具有現場感,容易引起演奏者的高度重視,調動學生的表演欲望,激發演奏熱情和事業心等,這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藝術實踐使民族器樂專業學生的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教學的成果直接應用于實踐,讓他們親身參與音樂的展示與創作,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的藝術表演的舞臺和進行創作思維訓練,有利于不斷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表現能力和團結協作、適應社會等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四、以科研進一步促進民族器樂專業學生的教學與實踐過程
在藝術院校,教育教學、藝術實踐、科研創作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民族器樂專業也不例外?!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具體到民族器樂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要正確處理好教學、實踐與科研創作的關系,要堅持育人為本,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統籌教學、實踐和科研的關系,重視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加強在人才培養各環節中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統一,做到教學與實踐、科學研究共促進,同進步。
作為藝術院校的專業教師,要關注科研、用心科研、主動科研,做出更大成績。在民族器樂專業的教學中,教師應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滲透科研因素,逐步啟發學生的科研興趣,調動學生的科研潛能,以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舉例來說,民族器樂專業方向的科研主要包括專業的發展方向、教學法、演奏法、發展史、藝術流派、歷史作用、代表人物、作品分析、藝術特點、演奏風格、教材編寫、課程研究、比較研究、論文寫作專題研究等,有大量的專業學術研討命題亟待開發和深化。在教學的同時,專業教師可以嘗試將豐富的教學經驗、優異的教學成果及音樂作品轉化成新的科研成果,然后將科研創作過程中的經驗、靈感和感悟回歸教學,在教學中不斷添加新的知識點,提高教學效果,進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在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教學是基礎,實踐是途徑,科研是推動力,只有將這三者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互為一體,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器樂專業教學水平的提高,培養更多民族器樂專門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于春哲.琵琶演奏專業的高端教學[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4).
[2]周達疆.強化實踐教學,構建高校藝術類專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7(2).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它體現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核心文化價值,而動畫則是在民族文化傳統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新興產業。所以說,動畫的表現形式與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我們這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多民族國家中,我們要更加重視動畫的表現形式要符合我們的民族文化傳統,體現我們的民族精神并且要著眼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背景。
一、民族文化傳統的概述
中國的民族文化指的是中國的各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創造出來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同時也反映了該民族的歷史發展水平和為后代所做出的巨大的貢獻。物質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以及生產工具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動畫屬于藝術,體現了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傳統屬于意識形態,反映一定時期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狀況,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中,民族文化是指具有社會主義內容和社會主義民族形式的新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中的一員,我們要對民族文化傳統進行科學的認識,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中的優良傳統,使民族文化的命脈得到延續。
二、我國動畫的發展
動畫得到長足的發展是在文化創意日益繁榮發展的年代,動畫現在很多國家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之一。隨著動畫的不斷發展動畫產業也隨著興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樂趣,動畫業是一個資金、科技、知識和勞動密集的產業,具有很多自己獨特的特點,包括:消費人群廣、廣闊的市場、成本高、國際化等特點。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新興企業。我國的動畫具有淵源流長的歷史,在60年代到80年代的中期,我國的動畫處于繁榮發展的時期,并且在藝術性和內容方面都高于當時的日本和美國,日本的很多的早期的動畫都深受中國動畫事業的影響。中國的動畫開始走向衰落是在90年代,比如現在我國市場上播放的動畫片大多都是日本和美國的。20世紀中國的萬氏兄弟便開始了動畫的制作與研究,《大鬧天宮》是中國自制的第一部人畫合演的動畫,是萬氏兄弟創作的,《駱駝獻舞》上映于1936年,是中國的第一部有聲動畫?!惰F扇公主》是學習美國的動畫制作出來的第一部大型動畫,它是繼美國的《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記》《小人國》之后的第四部動畫藝術作品,標志著中國的動畫水平在當時是接近世界領先水平的。
三、動畫的表現形式
動畫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動畫發展的早期,動畫的表現形式比較簡單,所以動畫片的分類也相應的簡單,但隨著動畫領域的不斷發展,動畫片的分類也越來越細。下面就不同的方面對動畫的表現形式進行了分類:
按視覺形式劃分。按視覺形式可以將動畫分為平面動畫和立體動畫,平面動畫指的是二維動畫,也就是每秒放映24張的動畫,這些畫都是手繪的,又分為傳統手繪動畫和電腦二維動畫,電腦二維動畫指通過電腦制作出來的和卡通動畫相類似的平面動畫,如美國的《獅子王》和中國的《大鬧天宮》等。立體動畫就是3D,具有很強的立體感,也就是所謂的三維立體動畫。
按敘事風格劃分。動畫按照它的敘事風格可以劃分為:文學性、戲劇性、紀實性和抽象性動畫片四類。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總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文學性動畫片具有小說、詩歌和散文等性質,代表作品有《夢幻街少女》、《歲月的通話》等,可以使我們感受到人性中存在的深厚的感情。戲劇性動畫指的是按照傳統戲劇結構講故事,代表作有《白雪公主》和《埃及王子》等。紀實性動畫片是指以真實事件為依據創造出來的動畫,代表作有《螢火蟲之墓》。抽象性動畫更多的是對音樂的詮釋,代表作有《夢想2000》.
按傳播途徑劃分。按傳播途徑分為電影、電視和實驗動畫三種。電影動畫是指用動畫的手段制作電影,代表作有《幽靈工作》等。電視動畫相對于電影動畫來說各個方面的要求都相對寬松,成為目前產量最大的一種動畫形式,代表作有《米老鼠與唐老鴨》。實驗動畫是指帶有探索性的作品,代表作有《四季》。
按播放時間劃分。按播放時間分為動畫長片和動畫短片,動畫長片通常超過一個小時以上的動畫,代表作有《寶蓮燈》和《梁?!返?,動畫短片是指時間在一個小時之內或者更短時間的動畫,代表作有《三個和尚》和《過山猴》等。
按體裁劃分。按體裁分為:系列動畫片和單部動畫片。系列動畫多指電視動畫,代表作《阿凡提》等,單部動畫片是指一集或上下集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代表作有《神筆馬良》等。
按藝術表現形式劃分。動畫按藝術表現形式可以分為:粘土、油畫、水彩、國畫、剪紙和木偶動畫片,這些都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體現著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
四、動畫的表現形式與民族文化傳統的關系
中國早期的動畫,在造型的創新和場景的設計方面都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故事等。比如有《女媧補天》、《水鹿》、《雪孩子》等都屬于民間故事。動畫與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它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大部分動畫造型的設計都借鑒了傳統文化,由于中國這個大家庭有著穩定的受眾群體和本土藝術語言,動畫也就與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很大的關系。
動畫在觀點和取材上都凸顯出了中國的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度和廣度,文化品格屬于民族的“觀念體系”,是對它的本性暴露,也是衡量文化現象的一個重要指標。
關 鍵 詞 :民族語言 民族聲樂 民族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56個民族文化組成的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沉淀的中華民族文化,是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聲樂是民族語言文學與民族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民族聲樂藝術中,民族語言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民族聲樂藝術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環境下的發展不僅受著民族音樂的影響,民族語言中獨特的民族個性和語言特性也會對民族聲樂藝術的民族化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民族語言與民族聲樂的關系
語言本身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以民族語言創作的聲樂作品在藝術的表現上具有更加強烈的民族化的傾向。在不同民族語言基礎上產生的聲樂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特征。語言音調因素分為表情因素和表意因素。表情因素是人類音樂共同擁有的因素,如悲哀的音調多為慢速下行,歡樂的音調多為跳動的行進等等,這就是音樂中感情表達的共通和共識性。而表意音調是基于人們語言歸屬的不同,表意音調也就不同。表意音調的升華,就形成音樂旋律風格色彩的不同。這就是聲樂作品的民族性。它往往受一個民族的生活環境、語言環境的影響,如我國藏族民歌中具有高亢的裝飾音,內蒙古民歌中迂回婉轉的音調類似馬頭琴顫音的旋律裝飾,以及維吾爾族民歌中熱情、奔放、詼諧的特點等,都同各自民族的語言有著共同之處。
中國聲樂作品的民族性表現不僅在音樂風格的民族化,作為一門文學語言與音樂語言相結合的音樂表現形式,在同中華民族的語言習俗和語言文化結合時,民族歌詞的語言特征在表達作品時也形成聲樂藝術風格的民族個性。聲樂是語言與音樂結合的藝術,同歌曲中詞曲結合一樣具有“詩樂合璧、調曲交輝的藝術魅力和音樂與文學融合的藝術價值”。可以說,在不同民族語言影響下的聲樂藝術的語言表達有著更加具體和生動的民族特色。我國的民族語言和西方語言有很大的差別。如:漢語發音單位由音節、音素、聲母、韻母、收聲等步驟及單位組成,從而形成了中國聲樂演唱藝術自成一體的特點。因此,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一定要與中國語言文化相結合,使其在創作和演唱中更具有中國作品風格的藝術完整性,特別是在一些少數民族具有語言獨特性的作品中,語言藝術的影響更是巨大的。民族聲樂作品中常見的襯詞、襯腔等,就是在民族民間豐富的語言文化及民族習俗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如《阿妹出嫁》《山里女人喊太陽》等都是襯詞、襯腔在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上運用的成功之作,而其中襯詞、襯腔都具有強烈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特點。因此,我們要實現民族聲樂作品的風格表現就必須對我們本民族的語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二、民族語言的音調與民族音階、調式、節奏的關系
語言的表達和音樂的表現都依靠聲音,二者有著共同的音調基礎。中國各民族語言音調有著極豐富的音高概念,各民族語言的音調有著強烈的民族個性,由于音樂起源于語言的表情,屬于表義音調,不同的民族音樂帶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如我國四川語調中,多有la、do、la音調,四川音樂中多用羽調式。所以,一個民族或地區慣用的某種音階,調式、節奏多與各民族語言或方言相關?!耙綦A”是一個民族的人們長期音樂實踐而形成的,有特定組織結構和完整體系。我國各民族的音階關系不完全一樣,就漢族的各大方言系統來說,音階也不完全相同。如中原地域的漢民族,多用含變徵音級的七聲音階;北方地域的漢民族,多用含清角音級的七聲音階;西北地域的漢民族,多用含閏音級的七聲音階;齊魯地域的漢民族,多用含角或變宮的門聲音階;江南地域的漢民族,多用五聲音階等等。由于各語系所用音階的不同,所以,音階和音律,是劃分音樂風格系列的最主要標準?!罢{式”在音樂中有著特定的組織結構,在調式中有一個主音,其他音與主音之間形成不同的音程和穩定關系的樂音體系。調式根植于音階,是音階中的不同音級在音樂作品中各自為主音而形成的調式體系。所以,談到調式,必定是某種音階中的調式,不同的音階產生不同的調式。談到音階,又多是與調式相聯系,即調式音階。而同一音階的不同調式,也令音樂產生不同色彩。我國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是一個有著豐厚音樂傳統積淀、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各民族雜居的生活環境,使維吾爾族音樂融合了中國、歐洲和波斯(阿拉伯)3種不同的調式特色,風格奇特、色彩斑斕。如《半個月亮爬上來》的曲調就屬于歐洲音樂體系中的弗里亞調式,以“mi”為主音,這種調式在新疆吐魯番一帶的維吾爾族民歌中很常見。音樂是時間和音響的藝術,節奏、節拍以及與此相關的速度是音樂的時間形式。音響運動中的輕重緩急、強弱長短的不同連接方式和組織方式,構成不同的節奏和節拍形式。節奏是指時值長短各音的連接形式。節拍是指按一定規律組合起來的節奏關系的體系。節拍、節奏的形成,除了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還有著音樂的文化背景,尤其和人們的語言、行為以及長期的藝術實踐等因素有直接的關系。在生活語言中,節奏聽覺慣性影響著不同民族音樂中的節奏特點。
轉貼于
三、襯詞、襯腔在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中的表現
在中國民族聲樂中,除了直接表現歌曲思想內容的正歌詞外,也常常插入一些語氣詞,它們大都與正歌詞沒有關聯,但如果和正歌詞編配在一首歌曲中演唱時,它們就表現出了鮮明的情感色彩,成為整個歌曲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襯托性的詞句統稱為“襯詞”,襯詞的曲調就稱之為“襯腔”。襯詞和襯腔的運用具有加重語氣、活躍情緒的表現功能,在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地方民族色彩。在中國民歌中,襯詞與襯腔的地方區域性劃分得相當明顯,少數民族地區的襯詞與襯腔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語言特點,是民族語言在歌曲中的直接體現,傳遞著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活、勞動的信息,表現著一定的民族氣質。而漢族民歌中,也以區域劃分出細致的地方語言特點,如湖南的《溜溜歌》、湖北的(轉第73頁)(接第61頁)《得得調》、浙江的《里郎歌》、江蘇的《楊柳青》、青海的《嗆嘟哪令》、廣西的《叮咚歌》等等。襯詞和襯腔的加入,使我國各民族聲樂作品的民族風格更生動、具體,更具有口語化、生活化和鮮明化的音樂表現力。
四、中國民族聲樂表演中唱腔的民族化
如果說民族聲樂藝術發展到今天已是一個“基礎雄厚、力量強大、影響越來越廣泛的聲樂學派”的話,那么滋養這旺盛生命力的歌唱藝術正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而直接作用于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主要是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民族語言。聲樂,是一種以人聲來表現的音樂藝術形式,聲樂的發聲技巧和產生的音色是表現作品的重要手段。中國的民族聲樂作品,在演唱形式上要求帶有本民族語言的表現風格,甚至在音質上也要求人聲具有形象感,所謂“竹不如絲,絲不如肉”。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語言特點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中國民族聲樂的演唱特點,中國聲樂有的民族唱法,是以地方語言(語音、聲調)相結合的發聲為基礎,以風格化吐字運腔和保持嗓音的自然狀態為樞紐,從而獲取一種真實、樸實且豐富多彩、富有濃郁地方風味的獨特性的音色。而歌唱的動人之處不僅在于聲,更要注重情感的表現,民族聲樂作品中情感表現內容同民族語言的處理是密不可分的。在民族聲樂作品中,民族語言同民族音樂的結合會使作品的情感表達更加動人,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以字領腔(音),字正腔圓,韻味濃郁,唱演均重,神情兼備,真切動人。這就是我們講的民族聲樂的廣義概念,換句話說,“唱情”是民族聲樂的一個本質特點。否則,作品的情感與詞意就不能相得益彰,甚至會使詞意與情感背道而馳。作為民族聲樂的教師,我們肩負著培養民族聲樂演唱人才的重任,在唱好和掌握好以漢語語言為基礎的各地區民族聲樂作品的同時,還要多掌握一些各民族的語言。經過實踐證明,這些年培養的民族聲樂人才活躍在我國的音樂舞臺上,深受各地區、各民族廣大人民的喜愛。在他們演唱的作品中,表現出了豐富的中華民族的情感,而中國民族語言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情感表達形式,地方腔調同地方的民族音樂在長期磨合中產生了大量藝術表現手段,形成了豐富的、生動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
[1]袁靜芳著《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特色化;發展;原生態民歌
引言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特別是原生態民歌,是我國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對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現狀的真實寫照,原生態民歌由人們直接創作,集中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這些民歌產生于民間,也流傳于民間,反映著時代的方方面面,猶如一幅時代生活的畫卷。原生態民歌是各民族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以及生產中口頭創作的,并在人們中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又不斷地被創新和發展,因此最后形成的時候往往都是具有凝練的歌詞、優美的旋律、完美的曲調的民間聲樂作品,它在我國的藝術寶庫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它在世界藝術寶庫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獨一無二的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原生態民歌不僅需要我們去繼承還要發展,通過特色化的發展使其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色,促進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
一、原生態民歌
原生態民歌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傳唱的,很少受到外界影響的,具有純正的風格、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始聲樂藝術作品。原生態民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活化,同時也是其本質特征,它產生于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實踐,是人們直接口頭創作的,是各族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它與生活息息相關,依附著人們的生活,甚至沒有從中抽離成為一門專門的藝術,因此也就沒有專職的創作人員以及教學人員。原生態民歌創作的形態是大眾化的,集體性的,并通過口頭進行傳承的,傳承的對象主要是各民族的人們,原生態民歌具有該區域的鄉土人情,以及民族風俗,包含了不同地區不同的語言以及地理和氣候等等因素,因此原生態民歌是一個地區特有的聲樂藝術,不同地區的原生態民歌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僅養育著當地的人民,還滋潤著當地的原生態民歌,因此它具有鄉土性、集體性、口頭性,它的原生態決定了它與生活渾然一體。我國總共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西北地區以高亢的秦腔為主,蘇州則是以婉轉的昆曲為主。原生態民歌包含著各民族的最精煉的文化信息,也凝聚著人們的智慧,正是由于原生態民歌是人們的智慧的結晶,所以它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經過悠久的歷史仍然在流傳,為我國的藝術的多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民族聲樂的特色化發展
想要促進以原生態民歌為主的民族聲樂的特色化的發展,首先就要對原生態民歌進行繼承,繼承是發展的基礎,有了繼承才能對其特色化的發展。1.挖掘、保護“原生態民歌”隨著時代以及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的追求從物質追求逐漸轉向精神追求,審美情趣發生了變化,審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如今的網絡時代,西方的聲樂藝術的沖擊,以及地區的生產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給傳統的原生態民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原生態民歌在大眾中的影響力慢慢被減弱。在內蒙古,蒙古長調是其原生態民歌,近些年來,隨著蒙古族人們的生產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往的草原向農區以及城市過渡,蒙古長調逐漸失去了自己存在的環境,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沒有與之配套的環境的支撐,蒙古長調就沒有了發展的動力;不僅如此,隨著科技信息技術以及交通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文化信息都涌向了蒙古地區,滲透了整個草原,這片曾經哺育了無數原生態民歌歌手的草原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很多長調都已經消失,熟知長調的只剩一些老人了。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原生態民歌就沒有了生存與發展的理由和動力。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民族地區也逐漸興起了學習流行音樂的潮流,傳統民歌被認為是“土產品”,誰唱誰“土”,因此為了追求時尚,丟掉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原生態民歌,失掉了民族的藝術個性,阻礙了原生態民歌的發展,不利于原生態民歌的繁榮與發展。面對原生態民歌傳承與發展的現狀,挖掘、保護以及支持原生態民歌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通過對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可以使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原生態民歌的發展為民族聲樂的發展提供了多樣的土壤,有利于培養出高素質的聲樂人才。為了促進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在挖掘、保存以及支持的基礎上建立原生態民歌博物館,將原生態民歌保存起來,使其特色的風格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由于原生態民歌多數流傳于人們的口頭上,因此要對其進行收集,將其從口頭轉化成紙質作品,有利于保存和傳承,使其不會隨著人的離開而消失,政府部門要擔負起重要的責任,加強宣傳,多舉辦一些民歌比賽,或者是將優秀的原生態民歌編入到教材之中,讓下一代學習,從而保證原生態民歌源源不斷地流傳與發展,指引年輕人欣賞自己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文化,從而為其學習原生態民歌打下堅實的基礎。就目前的情況來說要想保存繼承原生態民歌,主要的途徑主要有:第一,將原生態民歌文字化、紙質化,如實地記錄原生態民歌;第二,通過多樣的活動來進行原生態民歌的表演和演唱;第三,開展民間風俗活動來促進原生態民歌的保存與傳承;第四,使原生態民歌進課堂,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學習;第五,利用多種媒介加強宣傳,特別是主流媒體要開辟專欄介紹原生態民歌的知識。2.民族聲樂發展與文化相結合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的原生態民歌都有共同的根,這個根也是各民族藝術文化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每一個民族的原生態民歌都與民族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源不斷,是各個民族文化藝術發展的源泉。民族聲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其發展的必然產物。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多樣的音樂藝術,在一代代的更迭中不斷流傳和發展,凝結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原生態民歌的特色化發展需要與民族文化相結合,通過與民族文化的結合,才能保存自身的民族特色。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是建立在傳統的民歌以及戲曲的基礎上的。我國的音樂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從文化的傳承方面來看,民族聲樂很多部分都是來自于民間歌曲以及戲曲曲調,隨著歷史的更替,時代的發展,文化的變遷,多元的文化在不斷地交流和融合,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的音樂心理,奠定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深厚的基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特色發展不能忘本,必須與民族文化、歷史等因素結合起來綜合考慮。3.民族唱法與時展相結合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促進民族聲樂藝術的特色發展就必須與時展結合起來,促進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民族風格以及時代氣息的完美結合,這是正確的民族聲樂觀念的體現,也是歷史、時代以及人民群眾的要求,更是民族聲樂藝術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特色化發展的民族聲樂要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要符合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文化的審美要求,不僅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還要具有大眾化的特點,這是由民族聲樂的集體性、口頭性的本質決定的。民族聲樂在特色化的發展過程中,要在繼承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其它形式音樂的長處和優點,從而更好地表達音樂情感,使其具有時代氣息、生活氣息,無論其怎樣與時代結合,唯一不能變的是內在的民族風格,以及民族色彩,這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根本。4.各種唱法相互借鑒與融合在多元化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民族聲樂的發展要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保持民族性以及民族風格的基礎上,與各種唱法相互借鑒、相互融合。(1)開展深層次的交流活動民族聲樂的發展離不開包容的胸懷,離不開對優秀唱法的借鑒與學習,各種唱法之間的交流與學習不僅是中國聲樂藝術多元發展的必然要求,還是民族聲樂特色化發展的要求。通過相互借鑒,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使民族聲樂不僅具有民族風格還具有時代流行的風格,不僅滿足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需求,還滿足了新時代下人們的審美需求,符合新時代喜愛人們的審美習慣。例如,在廣西南寧舉辦的國際民歌節、以及中華歌會等活動形式都給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平臺,使各種不同的民族唱法聚集在一起,促進了其交流與借鑒、發展。(2)唱法跨界隨著跨界風的吹起,我國出現了很多跨界演唱的方法,比如說民美、民通、美通、民美通等民族的唱法把兩種不同體系的唱法結合起來,這種唱法貼近人民群眾,深受人們的喜愛,促進了民族藝術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民通”則是用流行歌曲的聲音表現技法來改進民族唱法,促進了民族唱法的通俗化,使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吐字和發音都更加的清楚,“民通”的唱法使聲樂讓人感覺更加親切,由于親切就更易被人接受?!懊劳ā本哂袕姶蟮母腥玖?,一般被一些男中音演唱家所運用,它所流露出的情感很豐富,聲音方面也讓人覺得隨和和親切?!懊衩劳ā眲t是糅合了美聲、民族和通俗三種唱法的精華,它將美聲的發生方法以及民族韻味和流行唱法相互糅合貫通,這種演唱方法不僅時尚而且簡約,給聲樂演唱領域添上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缃缪莩椒ㄓ欣诖龠M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使聲樂更加符合大眾的口味,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它的發展更好地繼承了我國的民族文化,發揚了我國的民族精神。
結語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對原生態民歌的繼承,通過對原生態民歌的挖掘、保護和支持才能使以原生態民歌為主的民族聲樂藝術繼續生存下去,繼承是發展的基礎,民族聲樂的特色化發展要與民族文化、以及時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還要通過多樣的活動來促進多種民族唱法的借鑒與融合,唱法跨界是促進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特色化發展的有效方法,繼承發展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李昕.從原生態民歌看我國民族音樂的多元發展[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2]王世慧.從原生態民歌看民族聲樂的傳承發展[J].齊魯藝苑,2006(4).
[3]王珊銘.當代民族聲樂演唱與原生態演唱比較[J].當代音樂,2015(13).
一、加強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和理解能力
音樂的品位源于對內涵的理解,品味美妙音樂就像品味美酒,只有了解其精華內涵,才能更好的理解音樂的韻味。如果無法理解音樂的內涵,就無法欣賞到音樂中的美,所唱出的曲調也會毫無美感。因此要充分的理解民族傳統聲樂中所表達的情調,透析其內在的精華和內涵,這樣才能感受和品味民族聲樂文化的美感;高校聲樂教育者要重視各地方人文風情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民間音樂創作的情感、內涵,增強其聲樂涵養,更深層次的認識音樂中所流露的情感,這不僅關系到高校聲樂學生的未來,也關系到高校聲樂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結合。
二、搜尋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性
是否擁有豐富的聲樂教育藝術資源是關系到高校聲樂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拓寬渠道努力獲取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對高校聲樂教育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通??梢越柚韵聝煞N方式獲得傳統民間聲樂文化資源: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藝術特點,尋訪地方音樂家和民間藝人,這些人對聲樂的理解較為透徹,所創作的作品具有當地的傳統文化特點;其次,去資料館或者圖書館查閱中國不同音樂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文本資料和音像資料,將那些已經失傳或者難以找尋的音樂傳統發揚光大。我國擁有56個民族,各民族均有特殊的音樂文化,如果可以將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融入到高校聲樂教育中,將會極大的拓寬高校聲樂教育藝術資源;學生學習各民族的聲樂,可以增強其音樂欣賞層次和水平,豐富高校藝術表演形式。
三、在課堂中融入民間傳統文化
高校聲樂教育工作者應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將傳統文化概念融入到聲樂教學中,使學生在民間傳統音樂中受到熏陶,同時還能邊觀察邊實踐;教師還應依據教學效果進行實時修改,帶領學生定期尋訪老輩的傳統民間藝人及音樂家,鼓勵學生和他們交流,在傳統的自然環境中感受民間傳統聲樂的文化魅力。我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各民族地區均擁有特殊的音樂風格及聲樂文化,選擇其中優秀代表作,并將其融入到高校聲樂教育中來,不僅能豐富高校聲樂教育教學的內容,還能將其傳承下來。所以,應該將各民族、各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方法和聲樂作品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中,通過潛心研究他的文化特征及優缺點,真正實現高校聲樂教育的多元化。
四、結語
關鍵詞:傳統民間舞 舞蹈發展 舞蹈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c)-0-01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文文化的推進。人們口中的繼承、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到現今變為保護、搶救傳統民族文化。舞蹈領域里,舞蹈不僅體現的是一門藝術科學,更是一個民族的綜合文化體現。在學任何一個民族舞蹈的時候,必須去嘗試體會和了解這個民族的地理文化、歷史文化、人文文化等。
在傳統舞蹈中,原始的舞蹈記載了人們的發展以及人文文化、地理文化、歷史文化的背景,還包括遷徙,等等。而現實社會中人們需要的發展卻磨滅了民族文化最原始的一面。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去繼承傳統的舞蹈文化。否則,在不久之后人們的記憶里將會徹底遺忘了中華民族最寶貴最真實的民族舞蹈文化。
1 傳統舞蹈文化自身的價值意義以及對社會的意義
舞蹈不僅僅只是一門舞臺上的表演藝術,他所蘊含的是整個民族舞蹈文化的體現。在舞蹈里人們往往看到了這個民族的其生活寫照、風俗習慣、等各種體現。
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與旅游相結合,是云南的首創和一大特色。它即為旅游注入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舞蹈的開發、利用。這些舞蹈的演出不僅僅推動著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對當地人傳承民族民間舞有經濟的態度。
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綜合載體,不僅多為“歌舞樂三位一體”,還蘊含這各民族的歷史、宗教、哲學、理論與習俗。很多民間舞蹈都有對民族歷史、文化的釋說,我們可以在舞蹈中看到不同時期民族的生活習慣,以及他們所給予舞蹈中的希望,是今天不可多得的民族史料。
2 對傳統舞蹈保護和繼承的必要性
中華民族的舞蹈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記錄中華民族舞蹈發展軌跡的文物圖像和文字,連綿不斷,就在文化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原生態民間舞與民間舞的現狀作為中華文化組成之一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伴隨著人類文化的發生與變遷從來沒有停止過漸進。在這一漸進過程中,我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有他的基礎不可更改的部分,也有可以發展進行創新的部分。之后,又有“原生態”這樣的名詞出現,一些民間舞蹈家和舞蹈評論家開始注重于本土意義的發掘,在這種發掘中,為了強調地域性,迎合外部世界,展示地區風貌,傳統民間模式又恢復成鄉土特色,成為一種便于識別的特征,賴以確立自己的地位的標志。這種地域性的復古傾向,背離了民間舞源于生活,忽略了民間舞的特性,只滿足了其他國人對亞洲文明古國地域文化的好奇心,而忘記了它的本質。
對人民的歷史發展和文化的發展做重要的保護就是對國家的歷史資料保護。原生態舞蹈是幫助我們解讀一個民族的最好語言。在舞蹈里,我們可以理解這個民族生存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可以理解這個民族有什么樣的等??梢哉f傳統舞蹈中體現的就是他們的生活,記載了他們的歷史。
舞蹈里所說的風格、體態里往往隱藏住了很多的這個民族的歷史資料,藏民族是從奴隸主社會直接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在藏族民族民間舞蹈體態反應出了當時人們生存時的狀態,反應出經歷過了什么樣的社會,這樣的體態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形成的。有了這樣的活的、鮮明的舞蹈資料才能使人們更好的追溯民族的發展,這樣的資料正是記載了這個民族的發展史。
3 保護和繼承傳統舞蹈的有效途徑
在云南,人口在10萬以下的民族有11個。這些民族由于人口數量少、分布地域窄,民族文化的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極為有限,舞蹈文化很容易收到外部的沖擊;加上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比較薄弱,民間舞蹈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黨和國家給予政策傾斜和重點扶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中,強調了對人口較少民族民間舞蹈、尤其是瀕臨舞蹈節目的搶救。這是實現民族地區各民族文化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重要一環。
另外,云南有16個跨境民族,又是云南的獨有民族和“直過”民族。在西方文化和商業文化的沖擊下,這些少數民族和民間舞蹈和周邊“東盟”國家的傳統民間舞蹈都共同面臨這傳承危機。由于跨境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跨境民族的舞蹈文化保護,既需要各級政府、民間組織和民族自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充分發揮云南國際地緣優勢以及與東南亞國家跨境民族在歷史淵源、文化傳統方面存在紐帶關系,展開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同時,在對舞蹈主體部分加以保護時,對舞蹈的音樂、服裝、道具、伴奏樂器等輔助部分也要給予完整保護。因為這些輔助部分往往與該舞的產生、發展以及風格的行程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此舞與彼舞在文化特征上的區別標志特征。因為民間舞蹈的復雜與多元化,所以我們要想保護好這門文化就要做好長久工作的
準備。
4 傳統舞蹈文化的保護與民族文化保護的統一性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人民的存在就是這個國家的存在。生存在中華這個多民族的少數民族中,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璀璨的,少數民族體現出我們國家的特有性,體現出我們這個國家的人文文化的浩大,多種性,多元性。
我們在傳承這樣民族文化特征,包括一個道具的使用,原始舞蹈的語言以及民族服飾的保護,這些其實都是在保護著這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和這個民族的舞蹈文化。
5 結語
舞蹈對于一個學習舞蹈多年的人來說,他是神圣的,在神圣的背后更多的是對舞蹈的一種崇敬、敬仰。我們對舞蹈的歷史發展是關切的,對舞蹈的起源是驚奇的,對舞蹈的發展我們是在努力的,對舞蹈的繼承和發揚是必須的。而對整個民族來說,他們更需要他們的舞蹈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他們需要他們的舞蹈得到保護,不受到外來因素的侵蝕。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記載了他們的先人留下來的太多太多。假如某天這些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消失不見了,他們的歷史將不完整。
參考文獻
[1] 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關鍵詞:民間歌舞音樂;中國民族聲樂
中圖分類號:J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160-01
一、民間歌舞音樂的形成及特點
中國是一個地緣遼闊的大國。南北方和各少數民族的地域差異造就了民間歌舞音樂的在各地域的不同特點。
北方秧歌是最具代表性的歌舞音樂形式,其次還有二人轉、二人臺。秧歌的類型可以劃分為“高蹺秧歌”和 “地秧歌”?!暗匮砀琛笔侵饕难砀桀惐硌菪问?。二人轉是綜合說唱、歌舞、戲曲三種因素為一體的民間音樂表演藝術形式。二人臺也是兼具民間說唱、歌舞、戲曲等因素發展的民間音樂藝術形式。
花鼓舞流行于我國南方漢族地區,主要流傳與湖南、湖北、浙江等一帶。鳳陽花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歌舞。主要流行于安徽省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ü膽蚴呛稀⒑?、廣東、安徽各地的花鼓戲、燈戲、采茶戲等劇種的統稱。湖南花鼓戲劇種大約有四百余種,源自于湖南益陽,后發展到湖北、湖南、安徽等地,起源于民歌。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以外還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其中以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彝族、朝鮮族的民間歌舞最具代表性。每個民族的音樂都代表了本民族的文化,地域背景,是本民族歷史的沉淀。大多來源于民間勞動生活生產。逐漸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歌舞音樂。
二、中國民族聲樂對民間歌舞音樂的借鑒
(一)中國民族聲樂演唱對民間歌舞音樂的借鑒
中國民族聲樂簡單來說,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發展繼承了傳統的民間歌曲演唱方法(包括戲曲,說唱、民歌)。近現代民族聲樂在對民間歌舞音樂借鑒和吸收主要體現在戲曲、曲藝的演唱方法上。講究字正腔圓,與此同時,聲情并茂,以情帶聲。在我國,戲曲出身的民族歌唱家不乏少數。例如,著名民族聲樂歌唱家李谷一、張也、吳碧霞有深厚的花鼓戲演唱技巧。在這些歌唱家的演唱中,充分吸收和借鑒了民間戲曲的優秀演唱方法。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在、新疆專門設立了地方音樂藝術學院,培養了眾多的、優秀的地方民歌手,為傳承本地非文化物質遺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有我們熟知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瑪、維吾爾族歌唱家克里木等,都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中國民族聲樂創作對民間歌舞音樂的借鑒
1、歌詞創作對民間歌舞音樂的借鑒
吸收民間音樂素材進行歌曲的詞曲創作是創作民族聲樂作品的重要手段,歌詞的創作主要體現在對民間故事的借鑒,民間說唱的吸收。如《蘭花花》是陜北民歌,借鑒了民間的傳統故事而創作。歌曲的語言也是帶有陜北地區特有的方言再加上在信天游曲調的詠唱下,成功地塑造蘭花花的形象。在民間,孟姜女的故事成為各地戲劇、詩文、唱本等俗樂文化中最常見的題材,例如越劇《孟姜女》、民歌《孟姜女》吸取民間故事孟姜女故事之精髓通過哀怨纏綿的旋律將故事的內容表現的淋漓精致,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作品。
2、曲調創作對民間歌舞音樂的借鑒
現如今,中國的民族聲樂無論是藝術歌曲或者是歌劇,曲調的創作也同樣都離不開民間音樂素材。如《重癥河山待后生》是電視劇《四世同堂》的主題曲,這也是一部聲樂作品,它的旋律音調采取的是京韻大鼓的音調素材。曲調婉轉悲壯,氣勢龐大?!断床诵摹肥俏樟撕匣ü膽虻那{而創作的一首花鼓歌,曲調委婉細膩,頗具南方曲調色彩。歌曲《青藏高原》是一首創作歌曲,由著名歌唱家李娜演唱。它結合歌詞吸收了藏族曲調的營養成分,最后成為既具有藏族風味又與時代接軌的經典歌曲。
三、結論
中國的民族聲樂發展至今,民間音樂依舊是其組成的重要根基,民族的就是本土的,只有這樣,中國的民族聲樂在整個世界才能有一番新天地,是屬于中國特有的。民間歌舞與民間的各種民俗文化相依相存,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的正確方法,但中國民族聲樂的精髓不會變,對民間歌舞音樂的借鑒和吸收也將永無止境。
參考文獻:
現階段壯族敬酒歌大多數都是在喜慶節日上的活動或者重大節日以表演的形式出現。敬酒歌的表演形式是壯族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主要表演形式的也得到較完整的保留。禮遇客人的時候,通常舉杯圍繞客人,一大群人所表演的壯族敬酒歌讓人流連忘返,可以深刻感受到人們寬闊的胸襟,自信豪放的性格;在節慶日圍聚在客人周圍載歌載舞,說話說得激昂時手勢就隨之而來,唱得高興往往也會手舞足蹈。壯族敬酒歌的表演在儺戲中進行,演員的雙腳一直是踩著三角形,合著“鑼鼓點”,不斷地跳動。祭祀時必演壯族敬酒歌,每逢天災或瘟疫時,也要演唱壯族敬酒歌。壯族敬酒歌有簡單情節的儺戲,一部分是具有戲劇雛形的儺戲。
二、壯族敬酒歌的藝術特征
民族特質就是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社會及民族地區的地理地貌,生態環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諸多要素的綜合體現。在民歌中的體現就是我們常說的“風格”。壯族敬酒歌的誕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當然,如果我們要深刻掌握某種民歌的具體風格特點,就必須對其相應的民族文化底蘊有所理解,只有這樣,我們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
(一)壯族敬酒歌歌曲旋律特色
壯族敬酒歌唱法是以音色優美,富于變化;聲部區分嚴格,重視音區的和諧統一;音與音的連接平滑勻凈為其特點。淋漓盡致的發揮,在宴席曲中于其他藝術元素相互配合,發揮出最好的呈現效果,表現出了宴席曲的全部精髓,展現了宴席曲深層的含義。
(二)壯族敬酒歌節奏變化的技巧
在壯族敬酒歌的開頭和結尾都能欣賞到不同感覺的節奏特點?!柏悆z哎山歌聲聲伴酒喝貝儂哎好比春風儂哎壯家敬酒要唱歌貴客越多心越暖呀。過山坡貝呀儂哎客人來到家門口咧敬上三碗迎客酒米酒香醇山歌唱貝儂哎”
三、壯族敬酒歌的文化內涵
壯族敬酒歌都有其發展的歷史過程,民族歌曲的演繹雖然不具有地域特點,但是在表達地域性時,有很強烈的作用,并且也受其本本身音質和音域的特點受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喜愛。
(一)傳承
1.在藝術環境中繼承作為伴隨著人們的生產勞動與生活而同步產生的壯族敬酒歌,在人類發展史中,已經形成了其獨樹一幟的風格成為一種獨特而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壯族敬酒歌與人們的的生活勞動一直心息相依,它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它首先就表現為一種外顯的媒介以及載體。壯族敬酒歌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他涉及了很多民族的歷史、倫理道德、、生活生產方式等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調。
2.在社會文明中繼承民族特質就是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社會及民族地區的地理地貌,生態環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諸多要素的綜合體現。在壯族敬酒歌中的體現就是我們常說的“風格”因此,不同敬酒歌曲其特點不同,壯族敬酒歌的誕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當然,如果我們要深刻掌握某種民歌的具體風格特點,就必須對其相應的民族文化底蘊有所理解,只有這樣,我們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視意境的營造、情感的表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都是這些的體現。作為傳統民族藝術的民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在表與人類的關聯一直心心相惜,壯族敬酒歌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它就表現為一種載體以及外顯的媒介。
3.在社會文明中繼承民族特質就是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社會及民族地區的地理地貌,生態環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諸多要素的綜合體現。在壯族敬酒歌中的體現就是我們常說的“風格”因此,不同敬酒歌曲其特點不同,壯族敬酒歌的誕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當然,如果我們要深刻掌握某種民歌的具體風格特點,就必須對其相應的民族文化底蘊有所理解,只有這樣,我們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視意境的營造、情感的表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都是這些的體現。作為傳統民族藝術的民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在表現音樂藝術上,必然也十分重視塑造意境,表達情感。在壯族敬酒歌表演中,在表演者的手中,壯族敬酒歌就是傳達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情境是喜是悲,都是可以通過表演來進行表達的。每種藝術都有其發展的歷史過程,雖然不具有地域特點,但是在表達地域性時,有很強烈的作用,并且也受其本本身音質和音域的特點受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喜愛。壯族歌曲的特色主要是體現在節奏及身體韻律上。身體曲調的夸張、跳躍感使得觀賞者們無盡的釋放興奮的情緒。他們習慣帶動人們的情緒。身體曲調配合眼神的交流傳達著情意。
(二)展現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
壯族敬酒歌本身就是對美的一種追求和體現,在壯族敬酒歌過程中就是為了傳遞美好的理念和感情。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壯族敬酒歌的接受過程中,也在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獨特的,符合社會主流意識的審美觀念和是非觀念,形成正確的社會意識和思想。這些都是壯族敬酒歌帶給人民群眾巨大的精神財富。將壯族敬酒歌與其相關的,聯系起來,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在其中需找到這個民族的敬酒歌中顯現出來最具價值的審美取向,那就是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壯族的各個敬酒歌中都能深深感受到宗教的意識形態,在歌詞中,人們習慣將于這種類別相關的傳說、故事以及祭祀使用的工具都融合進壯族敬酒歌表現中。這些源于對生命和自然無限崇敬與熱愛的壯族敬酒歌,在時代的發展中仍然保存和延續了下來,同時也體現了民族情懷和性格中對于生命與自然的熱愛之情。將天等縣壯族人民的壯族敬酒歌與其相關的,聯系起來,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在其中需找到這個民族的舞種中顯現出來最具價值的審美取向,那就是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天等縣壯族人民壯族敬酒歌中,無論是薩滿教還是藏傳佛教,作為一種對于精神世界有著無限追求的,在壯族敬酒歌上對于天等縣壯族人民的影響是深遠的。
(三)呈現感恩的情結
在壯族敬酒歌都是力圖展現一種對于英雄情懷和神明的感恩。這種敬酒歌氛圍在審美價值上,就極具觀賞力。敬酒歌所傳遞的信息就是壯族人試圖使用激動昂揚的敬酒歌和韻律來展示在歷史的進程中,整個民族不畏艱難,突破重圍實現民族大義的一種英雄氣概,以及神明保佑,民族順利前行的一種感激情懷。敬酒歌結合宗教器具和情懷。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