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低碳經濟;外部性;政府職能
一、問題的提出
低碳經濟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問題正在不斷地被人們所認識,發展低碳經濟是改變目前這種局面的重要途徑①。目前,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共識,眾多專家、學者都把研究的目光轉向如何發展低碳經濟上。但首先我們要弄清低碳經濟的外部影響及其所涉及的利益主體問題,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研究低碳經濟的發展途徑。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低碳經濟更具有外部性,是一種國際性和區域性的公共產品,其應用涉及到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一場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出現,世界各發達經濟體都把發展低碳經濟,把發展新能源、新的汽車動力、清潔能源、生物產業等作為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新的增長點。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如何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發揮政府的調控職能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首先研究低碳經濟的利益主體及其外部效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的政府調控問題。
二、低碳經濟的外部效應分析
外部性問題是一個廣受關注的問題,所謂外部性,也叫外在效應或外在性,它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根據作用效果可以把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兩類。其中,正外部性是指某一經濟主體的生產或消費使另一經濟主體受益而無法從后者獲取報酬;負外部性是指經濟主體的生產或消費使另一經濟主體受損而后者無法獲得補償。
低碳經濟旨在圍繞整個經濟活動,在生產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溫室氣體排放,主要體現在對能源生產和消費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選擇,以求達到最小的溫室氣體排放量②。低碳經濟是通過系統地調整體制從而激勵節能技術創新、低排放技術應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進而逐步減少單位GDP的碳排放量,打破傳統經濟增長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之間的舊的高度相關關系,建立新的低碳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低碳經濟也存在外部性,例如:植樹造林可以增加碳匯,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這就是正外部性;與之對應,一些生產企業向大氣中釋放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降低了社會整體的福利,這就是負外部性。
(一) 資源環境的外部效應分析。
低碳化是全球趨勢,也是中國目標。能源的轉型是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環節,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因此實現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結構是中國能源戰略定位的根本。然而,中國的自然資源稟賦就是高碳、以煤為主的能源,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像中國的煤所占的比例如此之高。在傳統經濟形態中,以煤為主可能有成本優勢,成為貿易中的比較優勢,但在低碳經濟中卻變成了比較劣勢。因為低碳工業必須是建立在低碳或無碳能源基礎之上,而新能源的基礎設施建構不僅需要巨額資金的投入,還需要有較長的建設周期。因此傳統的能源結構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也很難有顛覆性的改變。③低碳經濟在注重開發新能源的同時,把能源結構的調整與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結合,采用低碳技術、節能技術和減排技術,逐步減少傳統工業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努力提高現有能源體系的整體效率,遏制化石能源總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產業和產品,發展低碳產業和產品。發展低碳經濟能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是低碳經濟正外部性的表現。
(二)國家政府的外部效應
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人類的生存發展,對世界各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挑戰。作為低碳經濟的最大利益主體,各國政府越來越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減緩氣候變化對其現實經濟利益和發展權益意義非凡。特別是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他們早已認識到高能源、高排放的傳統工業化道路給本國的資源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變革經濟發展方式是必然趨勢。國際上圍繞低碳經濟的能源和產業新技術開發和應用,無疑會有助于改變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從這個角度來說,低碳經濟對國家政府具有正外部性。
但是,目前全球重化工業等高碳產業在發展中國家的集聚度在不斷地提高,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工廠,而發達國家掌控著高新技術產業、低碳能源產業、生產業等的技術、設計、標準、專利、品牌等主導權,掌握著金融、保險、物流、銷售網絡等低碳經濟主要領域。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碳產業,為其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空間,而發展中國家在承接高碳產業轉移后的20-30年,將背負高碳經濟所帶來沉重的資源環境負擔。因此,圍繞碳排放權和經濟發展權問題將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博弈的焦點。④這是發展低碳經濟負外部性的表現。
(三)企業的外部效應
從長遠來看,企業在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企業向低碳發展戰略轉型,將影響到行業上下游產業鏈,從而對公眾、地方經濟產生廣泛的影響。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利益主體,企業的外部性表現主要從兩個角度來討論。
一方面,中國是正處于工業化發展中期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本身就意味著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較高。長期以來,我們主要依靠發展高能源、高排放的產業來拉動經濟發展,這些企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效益、效率的問題上,它們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將外部成本轉嫁給社會,而忽略了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嚴重影響。發展低碳經濟勢必要對這些傳統工業產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這就有可能提高企業成本、增加企業運營風險、影響企業整體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低碳經濟的發展對企業具有負外部性。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必須要解決產業結構轉型和調整的問題,產業因素可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低碳產業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良性的產業發展不僅能夠解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產生的資金成本問題,同時,一些經濟實力雄厚、在低碳環保方面發展較快的先鋒企業更承擔了探索和表率的作用。這是低碳經濟在企業方面的正外部性表現。
(四)公眾的外部效應
民眾是低碳經濟發展最龐大的利益主體。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資源消耗迅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資源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在時間層面上,屬于人類的那部分自然資源其實也并非完全屬于我們這一代人,它同樣也屬于我們以后千千萬萬代的人。人類對資源的肆意掠奪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高能耗的企業排出大量溫室氣體,其產生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異常,嚴重威脅全世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可以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異常氣候影響、保障民眾身體健康。此外,發展低碳經濟還會對公眾消費產生巨大影響。 低碳經濟能優化消費結構,給消費帶來正的外部性,具體表現在消費的重點將由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向環保型產業轉移;消費者的偏好也將隨生產的布局變化而變化,更加青睞于低能耗的產品。隨著低碳經濟的提出和發展,通過對消費需求以及消費方式的影響,也將改變消費者現有的觀念,在工業社會下形成的“快捷消費”、“一次性消費”、“炫耀性消費”等消費觀念及習慣將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學習性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消費觀念將逐漸形成,以追求健康消費作為消費的傾向,追求消費有利于自身健康的同時也有利于大自然的健康。⑤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低碳經濟在這些方面都能夠帶來資源環境以及人們消費方式的改善,產生較高的社會價值。但是這些改善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而資源環境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使投入的成本無法通過市場來充分補充,各行為主體的行為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因此,低碳經濟發展中存在著“市場失靈”現象,這就需要政府明確角色,強化職能。
二、政府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職能定位 轉貼于
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社會各種力量的共同努力。政府、企業、社會公眾是最基本的行為主體,他們的選擇和偏好就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成效。⑥但是,由于目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社會公眾參與意識還比較低,對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生活不夠積極,所以社會公眾在低碳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較小。因此,低碳經濟的發展關鍵主要取決于政府和企業兩大主體力量博弈的選擇。其中,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非常明顯的外部效應,其生產創造的經濟收益不可能完全歸企業所有,相當一部分轉變為社會收益而溢出。政府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社會收益明顯高于政府投入,能夠產生社會凈收益。低碳技術不僅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它還對經濟具有正外部性,因此低碳技術具有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雙重功效。政府針對低碳經濟的發展力度、發展途徑所制定的政策將會對企業的發展方向、公眾的消費方式和身心健康產生巨大影響。碳排放負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低碳技術的研發投資具有正外部性,一方面私人部門對低碳技術研發投資的收益常常低于其成本,而另一方面,低碳技術的研發投資給全社會帶來的效益又往往大于私人部門的成本,這就使得政府在低碳經濟發展中應發揮重要作用。
(一)樹立低碳經濟的戰略意識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與當前大力推行的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密切聯系,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⑦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是長遠的。低碳經濟要求進行能源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經濟一次全新變革,是人類調整自身活動、適應地球生態系統的長期的戰略性選擇,而非一時的權宜之計。目前我國面臨社會經濟發展與節能、氣候變化的多重任務,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仍存在問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中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長期制約因素,環境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生態安全形勢嚴峻。因此,國家政府對低碳經濟的認識一定要提升到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各級政府要切實轉變觀念,把發展低碳經濟納入到地方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⑧
(二)加強企業激勵機制建設
由于企業生產收益和社會收益的不一致,致使企業對發展低碳經濟積極性不高。目前,企業作為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應對其建立激勵機制,激勵企業進行低碳科技創新。⑨激勵機制是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內因和直接動力,是政府引導企業從發展低碳經濟中得到經濟效益的方式和手段。政府可通過諸如價格、稅收、信貸、收費和保險等的手段激勵企業進行低碳生產,例如在具備條件能夠明確界定產權的地區、領域,政府可以推廣完善符合中國市場特點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即在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及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激勵企業通過技術進步和污染治理節約污染排放指標,這種指標作為“環境容量資源”、“有價資源”或“儲存”起來以備企業擴大生產規模之需,或在企業之間進行有償轉讓,⑩激發企業參與低碳經濟實踐的積極性。
(三)堅持國家利益
正確評估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的義務和責任。要把中國特定發展階段所產生的“生存和發展排放”的客觀必然性與發達國家的排放相區別,減少中國在減排溫室氣體上面臨的國際壓力,避免陷入發達國家借氣候問題給中國設計的陷阱。(11)同時,在進行低碳經濟的國家合作中,要堅持嚴格的可持續發展標準,對技術和項目嚴格把關,并準確合算減排成本,增強碳排放交易的透明度,防止清潔發展機制等項目成為發達國家廉價的減排工具。
(四)提高公眾參與低碳經濟的積極性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如何激發公眾參與低碳經濟的積極性,這是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能。政府一方面應充分利用媒體等宣傳工具,加強低碳經濟理念宣傳,提高人們的資源意識、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普及教育、培訓、論壇等方式促使各級政府和民眾認識到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低碳經濟能夠實現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不斷提高,認識到反正低碳經濟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注釋:
①劉偉力.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J].遼寧建材,2009(11).
②柏林.低碳經濟辨析[J].企業技術進步,2009(12).
③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濟經,2008(4).
④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濟經,2008(4).
⑤陳春曉,張喜輝.淺談低碳經濟下的消費引導[J].消費經濟,2009(4).
⑥沈金生.循環經濟外部效應與政府定位[J].生產力研究,2007(3).
⑦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
⑧沈金生.循環經濟外部效應與政府定位[J].生產力研究,2007(3).
⑨謝軍安,郝東恒,謝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與對策[J].2008(12).
⑩曹明德.排污權交易制度探析[J].西北政法學院院報:法律科學,2004,(4):102.
(11)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
參考文獻
[1]劉偉力.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J].遼寧建材,2009(11).
[2]劉華,杜金梅.循環經濟的外部經濟效應[J].經濟論壇,2004(23).
[3]柏林.低碳經濟辨析[J].企業技術進步,2009(12).
[4]邵偉.低碳經濟: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課題[J].金融與經濟,2009(2).
[5]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濟經,2008(4).
[6]陳春曉,張喜輝.淺談低碳經濟下的消費引導[J].消費經濟,2009(4).
[7]沈金生.循環經濟外部效應與政府定位[J].生產力研究,2007(3).
[8]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