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護理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綜合護理;眼科;白內障手術;效果
白內障為我國眼科臨床中較為多見與多發的疾病之一,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手術前已有視力障礙或失明,心理壓力大、復明心切,因此,手術可能引起患者恐懼、焦慮、緊張,老年患者更為嚴重[1]。因此,良好的護理對白內障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500例白內障患者的綜合護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現總結下。
1 臨床資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眼科手術的500例老年白內障患者。其中男260例,女240例,單眼215例,雙眼285例,共500眼。年齡60~87歲,平均73.1歲,伴有高血壓127例,伴有糖尿病101例,伴有心臟病及其他系統疾病80例。
2 護理方法
2.1術前護理
2.1.1個性化心理護理 引起老年性白內障的原因很多,由于患者年齡較高,常伴有其他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患者缺乏相關疾病知識缺乏,對手術疼痛的畏懼,手術能否成功等容易給患者帶來過度緊張、焦慮的情緒,所以加大了護理工作的難度[2]。所以,患者入院時護士應根據不同患者,采取個性化心理服務。具體為,針對不同的心理,以科學的態度、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發放宣傳手冊,同時向患者說明手術采取何種麻醉,以及手術的優點。患者院前往往門診檢查,給予加替沙星等滴眼液,告知患者在家里合理用眼,讓患者理解要等到成熟期或接近成熟,手術治療是最佳的治療選擇,以消除患者顧慮。
2.1.2術前準備 做好常規的手術前檢查和護理工作是保證手術安全的關鍵一環。并且積極糾正患者的全身情況,達到術前的最佳狀態。護士術前常規協助患者做好視力檢查、眼功能檢查;測量角膜、瞳孔大小、眼壓,查看是否粘連及眼底情況;明確白內障種類:給眼A、B超、人工晶體植入度測定。心、肺、腎、肝功能等檢查。尤其是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調整,高血壓患者血壓的控制,以及伴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術前要給予平喘、鎮咳、改善肺功能等治療措施,這是防治術后并發癥的關鍵。術前3d護士遵醫囑給予抗生素眼藥,控制眼局部感染并且預防術后感染。有淚囊炎的患者通過手術或者淚道沖洗治療,提示無菌生長后給予手術。保持大便通暢,防止術后因便秘引起眼部充血、出血。眼作局部皮膚清潔處置、剪睫毛、結膜囊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術前沖洗淚道及結膜囊。術前1h用復方托吡卡胺散瞳,1次/15min,共3次,使瞳孔在術中始終保持散大狀態,一般要求瞳孔擴大7mm最便于手術進行;手術前要告知患者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且不宜過飽,以免術中感覺到不適,術前要排空大小便,防止便秘。教會患者做眼球轉動訓練如:上、下、左、右轉動眼球,注意視網膜脫離患者不能做眼球轉動訓練,并告知患者術中想咳嗽或者打噴嚏要及時告訴醫生。
2.2術中護理工作 護士在手術中應當積極配合醫生,備齊手術所需一切物品及材料,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及無菌操作規程,嚴格執行“三查七對”,保證患者安全,嚴防差錯事故的發生。進入手術室后協助患者平躺于手術臺上,手臂置身體兩側,囑患者有任何不適可以告訴醫護人員但不能隨意亂動,以免影響手術順利進行和術后效果,患者的配合程度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對于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或者手術時間較長、年老體弱、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給予氧氣吸人,術中放舒緩的音樂使患者解除緊張壓抑的心情。可針對性地給予術中心理護理和安慰,使其能更好地配合醫生手術,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2.3術后護理
2.3.1術后心理護理 術后患者回病房,尤其是在出現術后并發癥(眼壓升高、角膜水腫、虹膜睫狀體炎)時,患者心理負擔重,護士應耐心給予患者心理疏導,鼓勵與關心,減輕其恐懼,積極解除心理壓力,增強信心,配合治療與護理。
2.3.2術后一般護理 術后患者送回病房時應盡量臥床休息,數小時后可以起來輕微活動。要交待患者及家屬注意平臥時頭部放松,避免抬頭、低頭、咳嗽、坐起時用力過猛。加強眼部包扎與防護,保持術眼敷料整潔干燥,囑患者切勿用手搓術眼、擺動頭部、用力解便以及咳嗽。防止術眼受到外力碰撞而出現出血、傷口裂開等并發癥。手術中眼內出血者。應半臥位或頭抬高,致使血液在眼內下沉[3]。手術后當日,嚴密觀察術眼的疼痛及出血情況。正常情況下術眼只有輕微疼痛或不適。如出現劇烈疼痛,很可能是眼壓升高,上皮損傷或感染的自覺癥狀,應及時報告醫生給相應的檢查。術后遵醫囑給全身及局部應用抗生素及激素預防感染,保持術眼清潔,點眼時輕牽拉下瞼,同時察看術眼局部情況,減輕術后炎性反應;給口服降眼壓藥,以防因手術眼內粘彈性物質遺留引起的暫時性房角阻塞的眼壓升高。術后觀察并發癥和復發癥狀,及時給予處理;禁忌患者揉眼,注意用眼衛生;按時滴眼液預防感染;定期來醫院復查。
2.4出院指導 手術后3個月內避免重體力勞動,禁止游泳。出院后復查時間為3d、1w,發放健康聯系卡,健康聯系卡上注明手術醫生姓名、聯系電話,24h熱線電話,告之患者如果出現眼痛、眼紅、視力下降等不適可隨時咨詢醫生;指導患者注意科學飲食,食物為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劇烈咳嗽。
2.5建立家屬支持系統 由于家屬與患者的親緣關系,家屬對患者疾病用藥和心理上的關心會影響患者的態度和行為。因此,護士應充分與患者家屬溝通,增加他們對白內障手術治療與康復知識的了解,充分發揮其主動性,促進患者康復。
3 結果
2013年1月~2015年1月老年白內障手術開展綜合護理服務以來,滿意的患者占98%以上,患者康復率99%,較以前未采用綜合護理方法提高了10%。
4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患者與家屬對醫護人員越來越高的要求,單一的護理方法不能促進患者的良好,綜合護理方法可能達到最佳臨床效果。白內障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常有精神緊張、恐懼和不安等心理。在治療過程中,護理方法對患者康復其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護理工作做者對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手術復明的眼科護理方法及臨床效果進行了研究較好的臨床效果[4]。我們結合我們的實際工作,參考了其他不同白內障護理措施,總結了白內障護理的綜合護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繆曉臨,陳彩芬,凌曉.淺手法小切口白內障及人工晶體植入術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32(36):159-160.
【關鍵詞】 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
隨著我國進入老年化社會,逐漸重視外科治療老年性疾病,在膽囊良性老年患者中,幾乎均實施微創手術,按照老年患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必須加強臨床護理[1]。筆者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0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探討其圍手術期護理,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0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齡61-82歲,病程3d-28年。其中有7例膽囊息肉樣變、9例膽囊結石,通過術前B超檢查、術后病理證實,有43例合并癥患者,其中有5例慢支肺氣腫、8例高脂血癥、10例糖尿病、35例心臟病。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術,并給予圍手術期護理。
2 結果
經過護理后,50例患者完成手術后,恢復均為良好,未出現并發癥,腹部傷愈合,在手術后4d內均痊愈出院。
3 討論與護理
護理專業知識準備:護理人員應開展針對老年人的整體護理培訓,了解與掌握LC基礎護理知識、麻醉方式、手術操作等。特別需注重術前準備、術中護理、術后預后等,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以使患者安全度過圍手術期。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護理:由于老年人記憶力較差,反應較為遲鈍,靈敏度有所降低,其行為習慣比較刻板、固執。同時,因子女不在身旁,同齡人相繼亡故等原因,導致患者出現無聊感、寂寞感。尤其是患有疾病的老年人,更加產生抑郁、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針對這情況,應做好心理護理,以親切、溫柔的態度服務老年患者,理解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緒,以獲得患者的信任感,消除其緊張情緒[2]。
術前準備:護理人員在手術前,必須充分了解老年膽囊切除術的復雜性。在本組實驗中,患者在術前血壓均控制于90-150以內,對于慢支肺氣腫患者,進行感染控制、肺功能短路、降脂等處理,按照檢查結果與病情,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有關研究顯示,老年慢性疾病實施術前積極治療,可有效改善術后的恢復效果。在手術前1d時,試驗患者的藥物過敏,擦拭上腹部,選擇新潔爾擦拭臍部。在術前1d晚時,給予一次洗腸,防止出現腸脹氣,禁止6h食物攝入,在進食期間,給予患者降壓藥物治療,訓練床上小便。在手術前將膀胱排空,術前針應選擇肌注,送患者到手術室[3]。
術中護理: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種疾病,生理功能有所減退,免疫力機能有所降低,臟器儲備功能較差,在手術過程中,應給予保暖,避免患者受涼、感冒,選擇好固定,構建靜脈通道。熟練掌握器械、光源的護理,以及手術配合點,協助醫生展開手術,仔細監測患者的手術進度、生命體征,加強配合,確保手術順利實施。
術后護理:①。針對患者全麻清醒后,將其送回病室,選擇平臥,待生命體征平穩后,給予半臥位,確保呼吸道通暢,避免舌根后墜堵塞,將氣道分泌物有效清除。若出現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多由麻醉鎮痛藥物引起,給予患者安慰,嘔吐時防止動作過于劇烈,協助其進行深呼吸,將頭偏向一側,給予高舒達,以緩解患者的不良反應。②活動、飲食。針對老年腸蠕動緩慢恢復、消化功能逐漸減弱、明顯腹脹情況時,在術后9h時,鼓勵患者進行床上活動。在手術當天給予禁食,術后1d時,給予流質飲食,主要以易消化、低脂食物供給,選擇少吃多餐方式。在術后1d時,協助患者進行下床活動,以利于腸蠕動,避免出現腸粘連,也可避免下肢深靜脈形成血栓。針對不愿活動、依耐性較強的患者,與患者加強溝通,向患者講解活動的重要性,以獲得患者理解,按照患者具體情況,給予自理能力恢復計劃[4]。
并發癥護理:①人工氣腹護理。由于氣腹關系,導致下肢靜脈回流受阻,致使下肢酸痛、肩部酸痛、靜脈炎等。完成手術后,盡可能將腹內CO2抽盡,選擇平臥位,禁止下肢靜脈輸液,降低并發癥。血液循環若有CO2,容易導致酸中毒、高碳酸血癥,完成手術后給予6h吸氧,以便利于CO2彌散、肺換氣,觀察手指飽和度、神志、面色與呼吸變化。在本組實驗中,高碳酸血癥患者有1例,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選擇半臥位,給予床上翻身、下床活動,向患者說明碳酸血癥引起肩痛,緩解患者焦慮情緒。②腹腔內膽漏、出血。多由于鈦夾放置不合理、脫落導致腹腔內出血,因術中膽管受到損傷、未夾閉、迷走膽管導致膽漏,所以要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面色與意識變化,觀察腹腔引流管是否存在鮮紅色液、汁樣液體流出,留置腹腔引流管,以便于觀察與引流。本組實驗中,有9例留置有腹腔引流管,在術后2d內拔除。護理人員還應仔細傾聽主訴,是否存在腹膜刺激征、腹痛與腹脹現象,若存在異常情況,及時匯報醫生,并給予處理。③呼吸系統與心血管并發癥護理。完成手術后,重點防治出現心肺并發癥,尤其本患有心肺疾病患者,術后給予氧飽和度、心電監測。給予6h輸氧,仔細監測患者心律與心率變化,若出現心律失常,分析原因后給予對癥處理。協助患者進行排痰,對于慢支肺氣腫者,在手術后實施超聲霧化吸入。
總而言之,針對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老年患者,必須加強圍手術期護理,給予心理護理、術前準備、術中護理、術后護理等臨床護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仵曉榮,王曉維,袁金艷,等.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觀察及護理[J].陜西醫學雜志,2007,36(3):381-382.
[2] 張衍.老年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J].山東醫藥,2008,48(13):70.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372-02
髖骨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老年人髖骨關節骨折的主要方法。本文針對已選定的850例老年髖骨關節置換術患者予以綜合護理,并對并發癥的預防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髖骨關節置換術患者85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25例。研究組男性243例,女性182例,年齡62-85歲,平均年齡(72±5.36)歲;對照組男性236例,女性189例,年齡65-87歲,平均年齡(73±5.7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即術后48h鼓勵患者使用CPM機鍛煉;注重患者皮膚護理,囑咐患者多食高鈣質食物[1]。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綜合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⑴嚴密監測與處理:嚴密觀測患者術后體征變化和恢復情況,若患者出現低熱等問題時間較長,傷口滲液增多,及時引流并使用抗生素。⑵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與患者進行細致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生理狀況,并與患者家屬溝通,爭取家屬配合。⑶功能鍛煉:醫師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防止肺部感染;建議患者進行適當功能鍛煉,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⑷飲食護理:囑咐患者多食用高纖維、高鈣質、高蛋白食物,避免食用辛辣食物。
1.3療效標準
護理前及護理后30h向患者發放功能評分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功能治療后恢復情況[2]。顯著恢復≥100分,其中運動功能≥80分,感覺功能≥20分;85分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SPSS 16.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標準差( X±s)表示, P
2結果
2.1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44%,低于對照組23.76%(P
2.3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非常滿意260(60.24%)例,比較滿意130(30.59%)例,不滿意35(8.24%)例,滿意率為91.76%;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215(50.59%)例,比較滿意112(26.35%)例,不滿意98(23.06%)例,滿意率為76.94%,研究組患者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近年來,髖骨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關節功能異常的臨床主要治療方式,但由于術中所使用的髖關節人工假體壽命不斷延長,容易導致患者術后感染、疼痛等術后并發癥[4]。而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各臟器功能衰退,耐受力和免疫力均大幅度下滑,且多合并其他疾病,因此該年齡層患者術后護理難度系數較大,預后較差,較難達到理想治療效果。本研究針對425例老年髖骨關節置換術患者行綜合護理干預對并發癥的預防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即關節功能障礙、人工關節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總發生率為4.4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76%,說明應用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髖骨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利于改善預后。分析原因是由于本研究綜合護理干預中嚴密監測患者體征、病情等,根據其實際變化情況給予及時正確處理方案,針對部分特殊患者采用引流處理,同時加入適量抗生素藥物以達到抗感染效果,責任病區護士需盡最大能力為患者術后身體康復制定安全、舒適、有效的護理方案[5]。
【關鍵詞】 綜合護理;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癥;功能恢復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176
股骨頸骨折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較高, 特別是在當前老齡化逐步凸顯的情況下, 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也進一步上升。研究結果表明, 股骨頸骨折發病率約占全身骨折的3.6%[1], 且女性多于男性。常規的臨床治療效果欠佳, 通過有效的綜合護理, 能夠減少并發癥并確保手術成功率。本院對股骨頸患者采用綜合護理, 取得了顯著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71例, 男37例, 女34例, 年齡62~73歲, 平均年齡(64.00±11.24)歲。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 排除下肢骨折史、帕金森及腦卒中疾病患者。按照就診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5例)。觀察組中男19例, 女17例, 年齡62~72歲, 平均年齡(64.28±2.6)歲, 其中車禍20例, 摔傷9例, 其他7例;對照組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齡63~73歲, 平均年齡(65.43±2.5)歲, 其中車禍19例, 摔傷10例, 其他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傷類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 包括患者生命特征及骨折狀況觀察、術后基本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項宣教、病房通風整潔、叮囑其進行功能恢復鍛煉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措施內容如下:①疾病知識介紹:根據患者的年齡及文化程度選取合適的交流方式對患者進行股骨頸骨折基本知識講解;②飲食護理:術后患者在早期應食用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 術后中后期則以高維生素、高蛋白、高鈣等促進骨骼愈合的食物為主;③心理護理: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傾聽其需求和感受, 消解患者不良情緒;④護理:術后抬高床尾部, 從而促進靜脈血回流, 協助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按摩, 從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⑤康復訓練指導:術后早期的康復訓練以足趾伸曲運動為主, 中后期在家屬協助下可進行拄拐行走, 后改為負重行走;⑥并發癥護理:術后應長期臥床休息, 注意預防相應并發癥。如鼓勵患者咳嗽并叩擊其背部幫助咳痰, 避免產生墜積性肺炎;指導患者在病床上進行適量運動, 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血栓性靜脈炎及肺栓塞。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詳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根據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對患者護理前、出院后6個月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2]。包括疼痛 (44 分)、功能(47分)、畸形(4分)、運動范圍(5分)等4方面, 滿分100分。得分>90分為優;得分80~90分為良;得分在70~79分為可;得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切口感染1例(2.78%), 壓瘡2例(5.56%), 墜積性肺炎1例(2.78%), 泌尿系統感染1例(2.78%), 便秘2例(5.56%), 總并發癥7例(19.44%)。對照組患者:切口感染3例(8.57%), 壓瘡3例(8.57%), 墜積性肺炎3例(8.57%), 泌尿系統感染2例(5.71%), 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2.86%), 便秘5例(14.28%), 總并發癥17例(48.57%)。觀察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后,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前髖關節功能評分(45.13±7.35)分, 出院后6個月評分(78.37±7.52)分;對照組護理前髖關節功能評分(44.76±8.14)分, 出院后6個月評分(63.27±6.23)分。護理前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出院后6個月均顯著升高, 且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發病率較高, 另外老年患者伴有身體功能退化等基礎性疾病, 從而造成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對較高。通過綜合護理方法的應用, 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并促進患者骨折愈合, 提升其生活質量。綜合護理是一種以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為主的護理方式, 在此過程中還加入了心理護理等內容。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來說, 其機體功能大大下降, 術后更需要精神及心理上的關懷, 而通過綜合護理方法的運用, 能夠更好的幫助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戰勝疾病。
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干預后, 36例老年股骨病骨折患者的術后并發癥例數為7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9.44%, 同采用常規護理方式的對照組相比, 低于對照組的17例和48.57%,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出院后6個月均顯著升高, 且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 綜合護理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減少以及功能恢復中效果顯著, 其通過疾病知識講解、心理護理、飲食護理、護理、康復指導等綜合護理手段, 有效降低了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同時還可促進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評分的提升, 使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效果更為顯著,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艷穎, 王銀萍.綜合護理干預在股骨頸骨折術后應用及效果評價.中國現代醫生, 2015, 53(2):113-115.
【關鍵詞】優質護理;老年性腦梗塞;情緒狀態評分;臨床應用價值
本次將我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期間進行老年性腦梗塞治療的患者(48例)作為觀察對象,探究優質護理在老年性腦梗塞護理中臨床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本醫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老年性腦梗塞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數字隨機分配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24例。觀察組: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平均年齡(70.8±2.6)歲,對照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齡(70.2±2.5)歲;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認定批準,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資料經過分析,差異不明顯,不會干擾數據結果(P>0.05)能夠進行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同時在患者治療期間確保不受到干擾,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并了解患者的心態,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將疾病治療相關療程為患者進行介紹,同時與患者進行有效的互動,提升患者治療信心。在患者能夠進行活動時,護理人員與需要進行陪護,避免患者在活動過程中出現意外摔傷,功能訓練: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功能訓練恢復計劃,并按計劃實施,提升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
1.3觀察指標
生活質量評分表進行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用焦慮自評表、抑郁自評表進行評分判斷患者情緒狀態。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優質護理在老年性腦梗塞護理中臨床應用分析調查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分析,采用(x±s)表示SAS評分、SDS評分(情緒狀態評分)、生活質量評分,使用t檢驗數據,P>0.05:研究數據屬于無意義數據,P<0.05:研究數據屬于有意義數據。
2結果
結果研究數據-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情緒狀態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情緒狀態評分)相比于對照組,優勢顯著(P<0.05),情緒狀態評分比較見表1。
3討論
老年性腦梗塞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給予相應的護理,優質護理能夠減緩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從感情及精神方面為患者進行支持及鼓勵[1-2]。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更加積極的面對治療,為患者進行定時翻身,下床進行活動,臨床效果顯著,優質護理能夠有效的降低并發癥[3-4]。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情緒狀態評分(SAS評分、SD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相比于對照組,優勢較為顯著(P<0.05)。綜述,在老年性腦梗塞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能夠有效改善護理依從性,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馬麗霞,畢可霞.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性腦梗塞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7):149.
[2]李琳.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性腦梗塞護理中的應用[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09):168.
[關鍵字] 糖尿病;護理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糖尿病(DM)在發達國家中發病率及死亡率僅次于心血管病及腫瘤,我院近年來DM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在我院大多數是老年DM包括60歲以后才發病或者是60歲以前發病而延續至60歲以后的老年患者。據有關資料顯示,二十一世紀初期,發達國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占20%左右,我國也將進入老年化社會,老年DM將是21世紀的一個主要健康問題。為此,根據本人十幾年的護理經驗,借此一席之地對我院老年DM護理進展工作綜述如下。
1糖尿病的診斷
1.1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有調查表明,老年人DM患病率達12.7%,糖耐量減低患病率高達20.3%。積極開展對DM的篩查及對DM高危人群的普查,有助于檢出處于高血糖狀態的隱性DM和糖耐量減低患者。目前篩查試驗是標準條件下75gOGTT。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行75gOGTT時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副反應,如惡心、嘔吐等達52.4%。溶解葡萄糖的水溫20~30℃,水量300ml,加入檸檬酸0.25g,3~5min緩慢服下,可有效地避免或減少副反應的發生。
1.2血糖監測:DM診斷的確立以血糖為標準。目前我院內大多數一直用靜脈抽血取血漿(或離心取血清)測血糖,近年來袖珍式快速毛細血管血糖計的應用日趨普遍,這種方法只要操作正確,可以準確反映血糖水平。省內外其他醫院內設有專門的DM教員,指導患者正確的使用方法。老年人DM多屬非胰島素依賴型(NIDDM),體內尚存一定的胰島素分泌功能,空腹血糖可能稍高于正常,甚至正常,但餐后血糖顯著增高,因此,診斷老年人DM應注意查餐后血糖。因此作者建議對老年常規健康查體時,宜將空腹血糖檢測改為餐后血糖檢測。
2飲食療法
凡在我院新診斷的老年人葡萄糖耐量降低及NIDDM應立即開始飲食療法。飲食治療的宗旨是控制血糖,減輕體重,改善脂類代謝,通過合適的營養達到最佳健康狀態,對于老年、肥胖、病情較輕者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對老年患者的食療,美國仍沿用對成人NIDDM患者的建議,即蛋白質應占總熱量的10%~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60%。因此,食品交換法是目前最合理的飲食療法。
3心理與生活質量護理
老年DM患者,因需長期用藥以及病程纏綿的痛苦等應激因素的刺激易產生抑郁和焦慮情緒。生活質量是世界性研究的熱點,國內對DM生活質量的研究還剛起步。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有社會人口學、疾病和疾病嚴重程度、社會支持三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慮障礙越輕;疾病越嚴重生活質量越低;社會支持越多,對社會活動的影響越少,抑郁和焦慮就越輕,生活質量越高。據有關資料顯示,對DM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L,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癥狀緩解,減輕了因病痛引起的抑郁和焦慮等心理障礙,提高了生活質量。實踐表明:絕大多數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明確表示不需要護士提供更多的生活護理,這充分反映了老年患者對自我護理的迫切需要。Orem的自我護理模式認為,必要的護理介入只是為了提高人們的自我護理能力。護理干預的宗旨是幫助患者參與自我管理疾病、自我護理。因此,充分認識到老年DM病人的自我護理需求,通過護理干預提供有關信息,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4健康教育護理進展
由于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不同步,在目前養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況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質量,單純對疾病實行被動性的治療是個人和社會都難以承擔的。隨著對DM認識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全面有效地控制DM并非單靠用藥可以達到,需要對不同層次老年DM進行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傳統衛生宣教或出院指導,患者在飲食控制、運動療法和自我監測等方面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和健康行為并未取得理想結果;而DM系列講座后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和健康行為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由于缺乏個性,忽視了患者的年齡、文化水平、身體條件等的個體差異,如僅停留在講座水平,將有相當部分患者最終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講座基礎上加以社區護理干預(群體教育,個別指導和跟蹤隨訪),根據老年人特點有計劃的教育,不失為目前老年DM教育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國秀娣,成琦.老年糖尿病的護理.護士進修雜志,1996,11:29.
[2]劉振平,陸菊明.老年人糖尿病.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7,16:249.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見性護理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28例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采取的有針對性的預見性護理,包括術前評估、心理護理、環境、飲食、、藥物、功能鍛煉等。結果:28例老年患者髖關節術后未發生深靜脈血栓。結論:對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實施有針對性的預見性護理措施,能有效地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關健詞】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深靜脈血栓;預見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0720-01
Older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deep vein thrombosis more proactive carePU Yu-meiSichuan guangyuan''s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628017【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lderly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deep vein thrombosis more proactive care measure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 patients older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o targeted the foresight care,including preoperative evaluation,psychological care,the environment,diet,postures,medicines,functional exercise,etc.Results:28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has not occurred after hip deep vein thrombosis.Conclusion: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mplement targeted the foresight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Hip replacement;The deep vein thrombosis;Foresight nursing深靜脈血栓(DVT)是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高達47.4%,其中無癥狀者占57.8%[1],尤以老年人發病率高,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以來對28例老年髖關節置換病員術后實施多方面的預見性護理措施,成功地避免了DVT形成,現總結如下:1.臨床資料
本組共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60-70歲11例,70歲-80歲13例,80歲以上4例;本組病員股骨頭壞死9例,股骨頸骨折19例;主要合并癥:高血壓12例,糖尿病5例,高血壓并糖尿病3例。本組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其中半髖關節置換16例,全髖關節置換12例,28例術后未發現深靜脈栓塞,均痊愈出院。2.護理
2.1術前護理。病員高危因素評估及術前宣教:國內研究表明,高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靜脈曲張或靜脈手術及DVT既往史均為DVT發生的危險因素[2],術前讓病員和家屬充分認識下肢深靜脈血栓并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是老年患者,特別是對家屬的宣教尤為重要,有吸煙史者戒煙。配合醫生做好術前止凝血實驗檢查及血小板、血糖、血脂檢查,有內科疾病者積極治療內科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2.2心理護理:術前與病員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介紹病區環境、主管醫生、護士、病室病友、手術后的發展情況,消除病員恐懼、焦慮心理,以便老年患者對護士產生情感依從,為術后全程護理打下基礎。
2.3術后護理:
2.3.1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吸氧、麻醉清醒后做好術后指導,交待麻醉后注重事項。
2.3.2病房環境:病房環境安靜、舒適,最好是單間或小間病房,保持室溫25℃左右,相對濕度60%左右,注意保暖。溫暖的環境有利于靜脈回流,病室禁煙,為病員創造無煙環境,防止尼古丁對血管的損害引起血管收縮。
2.3.3飲食:給予病員低鹽、少油、高蛋白、多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大便干燥者可口服果導、麻仁丸,防止因大便干燥引起腹壓增高而影響靜脈回流。
2.3.4保持正確,給予病員患肢外展30°中立位,足著丁字鞋,兩腿間放三角枕,術肢墊軟枕,使患肢高于心臟20-30㎝,膝關節屈曲15°,使小腿肌肉處于松馳狀態,減少小腿肌肉受壓,利于靜脈回流,必要時足跟可間隙墊4㎝厚的小毛巾墊。
2.3.5指導正確用藥,并觀察用抗凝藥物的反應。低分子肝素鈉是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常見藥,與抗凝Ⅲ及復合物結合預防血栓形成,其特點是可按體重計算劑量,皮下注射方便,嚴格掌握藥物劑量,嚴重出血的并發癥少,安全,且不需要常規血液學檢查,用藥后應觀察皮膚粘膜、口腔、注射部位有無出血。其次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對于老年人口服用藥就做到勤交待、多問候、多觀察。
2.3.6病情觀察:觀察病員切口敷料包扎有無過緊、肢端血液循環,聽取患者主訴,對疼痛病員應及時給予止痛藥,防止過度疼痛引起血管收縮而影響靜脈回流。
2.3.7功能鍛煉。盡早的功能鍛煉,讓病員主動和被動活動,以促進靜脈回流,減輕水腫,防止靜脈血栓形成,早期適量運動可減少血管栓塞75%-78%[3]。①術后6小時以被動活動為主,給予病員足趾的跖屈、背伸。由于老年患者對疼痛敏感,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差,因此應指導家屬為病員向心性按摩下股肌肉群,動作輕重切忌粗暴。②術后6小時后,病員麻醉已過,應指導病員主動活動小腿肌肉群及股四頭肌的等長舒縮活動。③術后第3天可抬高床頭15-30°進行半坐位練習,同時可讓病員雙手及腿肢用力三點撐起,抬臀使屈髖肌作伸展活動,促進血液循環。④拆線后可早日協助患者扶拐(或助行器)下床活動,行走時注意保護,防止病員摔傷、跌倒。3.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髖關節置換的常見并發癥,其主要發病三大原因是術后血流緩慢,血管內壁細胞損傷,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老年人DVT發病率逐步增高,與老年人凝血因子增高、小腿肌肉泵作用減弱有關[4],加之老年人常合并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DVT發生的高危因素,老年人這一特殊體質人群在行髖關節置換術后,更易發生DVT,我科在臨床上根據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從術前評估、心理護理、環境、飲食、、藥物、功能鍛煉等多方面落實預見性護理措施,有效地預防了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參考文獻
[1]王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深靜脈血栓的防范認識探討[J].醫學論壇,2011,11(3):617.
[2]廉彩萍,郝小霞.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式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1):239.
武漢市中醫醫院湖北省武漢市430014
【摘 要】目的:分析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外科手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并觀察護理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行外科手術的老年患者62例的臨床資料進行綜合性分析,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予以綜合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干預后認知功能障礙改善效果。結果:經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精神狀況和記憶量表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性護理干預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精神狀態和記憶,改善患者的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護理干預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是指患者手術前精神正常在全麻術后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1],主要表現為焦慮、人格改變、記憶受損等。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良好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患者的治療效果[2]。本次研究通過選取我院行外科手術的老年患者62例進行分析研究,觀察護理干預對對老年患者外科手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并觀察護理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行外科手術的老年患者62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1例患者,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58-76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4.3±2.8歲之間,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在62-80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8.5±2.6歲之間,手術類型包括骨科手術、泌尿外科手術等,所有患者均通過氣管插管全麻方式麻醉,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的護理干預,包括對癥護理和用藥護理等。觀察組患者予以綜合性護理干預,包括:
(1)手術前護理:維持患者的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防治低血壓,積極主動和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手術中護理: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減少手術創傷,觀察患者的意識變化。
(3)手術后護理:為患者提供安靜整潔、陽光充足的病房,對于不能接受該病情患者的家屬所表現的焦慮、緊張等不安情緒予以心理疏導,為其講解發病機理,緩解其不良心理,使其做好配合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對于狂躁的患者予以束縛并定時檢查束縛部的血液循環和皮膚狀況做好相應處理。同時為患者播放舒緩音樂,指導其進行適當的肢體動作,促進患者康復。
1.3觀察指標
以護理前后患者的精神狀態和記憶量表作為臨床觀察指標,分析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外科手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效果。
1.4評價標準
根據我院自行設計的精神狀態和記憶量表進行調查分析,兩個量表的總分均為100分,臨床評價標準為:精神狀態和記憶量表的正常值為:
(1)精神狀態評分>70分。
(2)記憶量表評分>80分,精神狀態和記憶量表評分的分數越高患者的狀態越好。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試驗的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前對照組患者的精神狀況和記憶量表的評分分別為65.3±3.6分、71.4±2.2分,觀察組患者的精神狀況和記憶量表的評分分別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精神狀況和記憶量表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
3討論
綜合性護理干預主要從患者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后三個方面進行干預,首先和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病情,其次通過音樂和心理疏導緩解其不良的心理情緒,最后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使患者早日康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精神狀況和記憶量表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述,我們認為綜合性護理干預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精神狀態和記憶,改善患者的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跌倒;老年患者;危險因素;研究進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411-02
面對世界老齡化的嚴峻挑戰,跌倒已成為老年人最常見的致病風險因素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有20%的老年住院患者發生跌倒,其中5%-15%的跌倒造成腦部損傷、軟組織損傷、骨折、脫臼[1]。因此,世界很多國家已經或正把住院患者跌倒率作為臨床護理質量控制的一項指標[2]。《中國2009年度患者安全目標》將防范和減少患者跌倒事件的發生列入其中,對倡導健康老齡化的理念有著重要的意義。現在就將住院老年患者發生跌倒相關危險因素綜述如下。
1 跌倒的定義及國內外跌倒事件現狀
11 跌倒的定義 國際老年人跌倒預防工作組將跌倒定義為無意圖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但不包括暴力、意識喪失、偏癱或癲癇發作所致的跌倒[3]。現在學者普遍認為跌倒是指患者身體的任何部位(不包括雙腳)意外“觸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體[4]。
12 國內外跌倒事件現狀 2004年英國共計528×106 次跌倒,占醫院意外事件的60%[5]。在美國,170×105護理院住院老人中每年有一半發生跌倒,因跌倒所致髖關節骨折所需的醫療護理照顧成本,每年高達1億美元[6]。在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的意外傷害死因順位中,跌倒居首位,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跌倒的病死率急劇上升,在8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達到最高,城市為29856/105,農村為16568/105[7]。
2 跌倒的相關危險因素
21 生理因素
211 年齡、性別因素 有研究報道,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發生率為402%,且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長期生活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跌倒發生率50%[8]。另外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骨質疏松和代償性骨質增生,易引發跌倒,女性跌倒的幾率為男性的2倍[9]。
212 平衡功能的衰退與步態的影響 很多社區研究都發現平衡功能的衰退是跌倒的重要危險因素[10]。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步態不穩將導致跌倒,其基本特點是下肢肌肉收縮能力下降、腳跟著地、踝柘曲和屈曲動作緩慢,伸髖不充分,擺動腿抬高的程度低,行走時拖拉,故易發生跌倒。 213 感覺功能的衰退 視力減退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而視力在維持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一項視力損害與髖骨骨折風險的研究發現,無論是視敏感度的降低,還是立體影像知覺的退化,都會使老年人跌倒的風險增加6倍[11]。Lvers等[12]通過回顧性方法收集跌倒方面的數據發現,視力的敏感性下降是再次跌倒的危險因素,而聽、觸覺及前庭感覺等功能的衰退,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減少,影響大腦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從而影響機體平衡,易引發跌倒,有研究指出,踝關節輸入定向感覺在預防跌倒中比視覺參考更重要[13]。
214 骨骼肌肉系統的衰退 老年人運動系統下降,肌力減退,關節靈活性減退,是跌倒較常見原因,腿虛弱跌倒的危險性可增加5倍[14]。
215 中樞神經的衰退 中樞神經系統收集感覺器官的信息,指揮運動器官的活動,幾乎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病變都可導致平衡紊亂與跌倒[15]。另外神志模糊、判斷力及認知功能下降也是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22 疾病因素
221 跌倒史 肖春梅等[16]對189例進行的平衡能力的測試中發現,有跌倒史的老年人比無跌倒史的老年人動態和靜態平衡能力顯著下降。跌倒過的老年人步態比為跌倒過的老年人步態明顯不同,步態和平衡紊亂者的危險性增加3倍[17]。因此有跌倒史的老年人更容易發生再跌倒。
222 跌倒綜合癥 跌倒綜合癥是指多種感覺缺陷,前庭葉步態和平衡功能失調,以及顯性或隱形疾病所產生的與跌倒有關癥狀,如瞬時眩暈、心悸、胸痛、呼吸短促、失去知覺和大小便失禁等[17]。
223 神經系統疾病 影響老年人穩定能力的神經系統疾病,常見的有帕金森病、常壓腦積水和腦卒中等。腦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運動功能的下降被認為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18]。高血壓患者除頭痛眩暈癥狀外,常伴有小血管病變,引起白質損傷,表現額面步態失調,腳離地抬起困難,站立時不能保持平衡[19]。
224 運動系統疾病 老年人由于髖、膝、踝關節活動障礙,肌無力而跌倒的占軀體因素的75%[20]。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由于步態與平衡的干擾,以及肌肉運動失調,更易導致跌倒事件的發生。頸椎病由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出現短暫性腦缺血,引起頭暈和下肢突然弛緩性軟弱而跌倒。
225 循環系統疾病 影響腦血流灌注及氧供應的心血管疾患,如心律失常性暈厥,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纖顫、血壓過高、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狀性低血壓可導致患者頭暈,體力不支而跌倒[21]。
226 慢性病 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病的種類越多,跌倒的風險性就越大。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經的病變高發生率,形成了意外跌倒發生明顯增多的病理學基礎。
227 其他疾病 Morten等研究指出,維生素D濃度的降低,可能是造成老年人跌倒的原因之一。因為維生素D的缺乏造成下肢近端站立肌無力。
23 藥物因素
231 鎮靜、神經類藥 使用此類藥物的老年患者,機體反應敏感性降低,增加了發生跌倒的風險。肖春梅[13]等研究發現,健康老人服用鎮定藥(咪達哇侖)105min后才可重新獲得姿態的穩定性。同時此類藥物在體內積儲后,可是血藥濃度再次出現高峰的“反跳現象”,如苯二氮類藥物在服用后6-12小時正好有此反應,再加上老年人的生理決定約80%有夜尿,頻繁的夜尿伴意識模糊,極易發生跌倒。
232 擴血管降壓藥 老年患者用藥后血管擴張,回心血量不足,心排出量減少,腦供血、供氧不足易出現頭暈、跌倒。
233 利尿劑、緩瀉劑 老年患者服用后,其機體在短時間里丟失大量體液和電解質,導致血壓下降、供血不足、腦缺氧,出現頭暈、乏力、嗜睡、站立行走不穩使跌倒的風險增加。
24 環境因素 是老年患者發生跌倒的重要因素。文獻報道,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有51%發生跌倒的原因與環境因素有關,并且指出周圍環境較差和老年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引發再跌倒的次數增加。
241 地點 老年人跌倒多發生室內,但室內各場所發生跌倒概率又各有不同。有研究指出,臥室發生跌倒概率在1/3,其次分布在門口、浴室、樓梯等。也有報道認為,浴室是發生跌倒最危險的室內場所。
242 光線及地面因素 光線不足與地面不平是公共場所發生跌倒的最常見原因。室內采光不好,太暗或強光;地面有雜物、積水或樓梯過高、有門檻等都可以直接絆倒老年人。
243 不合適的病房設施 如病房座椅無靠背;病床無床檔或床檔固定差;床邊無呼叫器;輪椅或床固定不好;馬桶缺少扶手等等,均是發生跌倒的潛在危險。
25 心理因素 李少棉的研究指出,老年人跌倒與跌倒當時的情緒有關,多數原因是由于當時很匆忙,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而發生跌倒。害怕跌倒的心理狀況又限制老年患者的運動鍛煉,使其運動協調能力下降,跌倒的危險性又隨之增高。
26 社會、家庭的支持 在臨床護理中,陪護者對老年患者生活習慣不了解;與患者關系不和;陪護者的責任性不強或陪護時間無法保障;家屬對一些約束性的安全措施不理解,常常會干涉護理工作,都會給護理安全帶來一定的困難。
27 自身因素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常見老年患者衣褲過長,鞋不跟腳,鞋底不防滑等等,均為跌倒的潛在危險。
3 小 結
綜述所述,跌倒是提倡健康老齡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而老年人跌倒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聯和作用的結果,它的發生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經濟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積極探索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從多方面、多元化的落實預防措施,為開展老年人跌倒預防和老年人健康保障提供依據,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志紅,詹林老年護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84-204
[2] 徐建鳴預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最新護理實證[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7):38-39
[3] 覃朝暉,于普林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現狀及進展[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9):711-714
[4] Feder G,Cryer C,Donoven S,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falls in people over 65The Guidelines Development Group[J]BMJ,2000,321(7267):1007-1011
[5] Healey F,Oliver DPreventing falls and injury in hospitalsThe evidence for interventions[J]Health Care Risk Rep,2006,6:12-17
[6] 胡雁,李曉玲,主編,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10-111
[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3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215-249
[8] 王秀華,幸德珠,陳海波,等老年病人跌倒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 志,2002,12(12):78-79
[9] Tromp AM,Pluigm SM,Smit JH,et al,Fall-risk screening test:a prospective study on predictors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J Clin Epidemiol,2001,54(8):837-844
[10] 汪霞人體平衡功能的評定及應用現狀[J]現代保健醫學創新研究,1992,12
(1):4-8[11] 馬敬東,劉曉嫻老年人骨折發生的危險因素[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2,19(3):70-73
[12] Lvers RQ,Norton R,Cumming RG,et alVisuai impairment and risk of hip frac-ture[J]Am J Epidemiol,2000,152(7):633-639
[13] 肖春梅,周巨林,李陽,等老年人跌倒相關因素的國內外研究進展[J]中國臨 床康復,2002,6(7):1014-1015
[14] Steinweg KKThe changing approach to falls in the elderly[J]Am Fam Physician,1997,56(7):1815-1823
[15] 張玉蘭,馬騰宵,王永琴老年腦血管病跌倒患者平衡與步態的評定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理雜志,2006,23,(5):29-31
[16] 肖春梅,李陽,黨繁義老年人跌倒與平衡能力下降的相關測試指標[J]中國康 復醫學雜志,2003,18(8):457-459
[17] 李林濤,王聲涌老年跌倒的疾病負擔與危險因素[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1,229(4):262-264
[18] Liosits LA,Jonsson P,Kelly MM,et al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recurrent falls in ambulatory frail elderly[J]J Gerontol,1991,46(4):M114-M122
[19] 盧廣增,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及其預防[J]老年學雜志,1993,13(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