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設計及其理論范文

城市設計及其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設計及其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設計及其理論

第1篇:城市設計及其理論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生態導向;規劃設計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as the best development pattern of a kind of pursuit to minimize the resourc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environ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 of world city construction, and carry out a substantive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Europe, America, Asia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macroscopic thinking and ecological orientation ang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the ecological orien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 S757.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一.生態城的概念及內涵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學家楊諾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種理想城市模式。是以循環再生的生態工藝為基礎,以協調共生的生態體制為經脈,以持續自主的生態活力作調控,使全城市的物質、能量得到高效利用,部門和地區間和諧共生并不斷對系統實現趨優調控,建設一個人與自然良好和諧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它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它的內涵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已超越了保護環境即城市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層次,融合了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簡單的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

二.規劃設計方法在生態城市中的運用

生態城市作為人類的理想住區,并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也不同于烏托邦或海市蜃樓,而是在繼承原有的城市文明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與演化的結果,是從實際城市的不斷更新和改造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生態城市的實現有其建設與發展的過程,傳統的規劃方法與理念已不再適應當前城市的發展。實現生態城市的基礎是建立適應生態城市建設和引導城市“生態化”的全新規劃設計方法體系,這也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的客觀要求。

2.1基于宏觀思維的生態城市規劃對策

在編制生態城市的總體規劃時,要用宏觀的思維來進行整體把握,要把當地的社會經濟系統和生態地理系統緊密結合在一起考慮,確定適宜的城市容量和人口容量,合理配置相關資源,配置相應的產業結構,制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從而提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持續發展戰略、對策,引導和調控城市發展方向,使人類與環境達到雙贏,建立人與自然相協調共存的人居環境。

2.1.1以區域為單元來進行整體規劃

城市并不是孤立的,它與其存在的區域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同時與其區域經濟發展也是相聯系的。規劃強調城鄉空間融合,將建設區與區域視為一個整體,規劃的地理空間也從城市建設區擴大到城市的周邊發展地帶,而且還把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也包括進來。城市通過掠奪外界資源來追求短暫繁榮的時代必須終結,這種發展模式只會將污染擴散、轉嫁到周邊地區,而合理的發展模式應該是城市與其區域共存共榮,相互依托。

2.1.2合理安排土地開發時序,保護自然資源

在進行土地開發時要通過對不同區位土地的全面分析,形成土地的合理分區,由此確定土地開展的順序,保證城市的發展環境,在此基礎上確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及布局,將城鄉土地及綠色空間加以統籌安排,將城市與大自然的天然網絡相融合,避免城市無限制地擴散,使其有充裕的預留空間,并保證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化,同時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又將郊野綠地引入城市,也利于城鄉空間融合,回歸自然。

2.1.3提高公眾參與的廣泛性

公眾參與體現在城市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而不僅僅在于規劃決策這一環節。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在規劃的制訂、實施、建設中都要給公眾不同程度上的參與機會,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同時這種參與也促進了新的規劃價值觀和生態意識在公眾中的普及和提高,創造一個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環境。市民大眾參與規劃才從根本上體現出規劃為人服務的宗旨,從而提高規劃的社會滿意度。

2.2基于生態導向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是以社會、經濟和自然的復合系統為規劃對象,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應用社會學、生態學、經濟學、生態工藝、系統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環境、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信息去摸擬、設計和調控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調控對策。

與傳統的規劃價值觀有本質不同,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倡導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對追求利益至上、人類主宰自然的傳統規劃價值取向的徹底否定。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本質上是從人類生態學的基本思想出發,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創新等手段,以自然生態優先原則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系統向更穩定、協調、有序的方向發展。

2.2.1基于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特點

(1)可持續性。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要憑借必要的技術手段,從城市的長遠利益出發,保證規劃設計既滿足當前的發展需要,又不危及子孫后代的發展。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導向,不能為了城市暫時的繁榮,用掠奪的方式來謀求發展,保證每個階段發展目標、發展途徑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生態導向性廣泛地應用生態學原理、方法來規劃設計、調控城市中的各種生態關系,引導城市“生態化”。這種導向性是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核心和重點。

(2)系統性。整體性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并不是簡單的物質形體層面規劃,而是兼顧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規劃思想。把城市看作一個社會、經濟、自然三者復合的系統,一個功能整體,而不是三者的簡單組合。在為了物質建設需要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對社會和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后果。在規劃工作上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參與,是跨學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

2.2.2基于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原則

社會、經濟與自然,三者相輔相成,相生相克,相互關聯而又不可分割,共同交織成了城市這一復雜系統。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要三者兼顧,既遵循三要素原則,又遵循復合系統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公眾參與,既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又要兼顧精神需求,創造穩定、自由、公正和平等的社會環境。

2)高效經濟原則提高資源的再生能力和綜合利用水平,做到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能源與資源,采用可持續的生產、生活和消費的發展模式。

3)尊重自然原則給自然生態以最大限度的保護,使開發建設活動保持在所允許的自然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同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增強其健康性。

4)復合生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把社會、經濟、自然三個子系統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最高的整體效益,實現社會、經濟、自然三者復合的可持續發展。

三.小結

生態城市是當今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可以有效應對轉型期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種種困境。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應當借鑒全球成功經驗,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文明觀,探索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適宜規劃技術,構建技術與自然完美融合的生態城市模式。

參考文獻

1.于立,國際生態城鎮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建設科技,2010,(13)

2.于立,中國生態城鎮發展目標和實施措施初探[J],國際城市規劃,2009,(6)

3.姚士謀等,現代生態城市建設與空間布局的若干思路[J],規劃師,2004,2O(1)

第2篇:城市設計及其理論范文

【關鍵詞】宜居城市 園林規劃 設計理論 方法分析

宜居城市是較為復雜的城市系統,涉及到環境、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主要包含城市的規劃、園林建筑的設計以及環境的藝術發展等,要想建成宜居型城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與配合。對于宜居城市來講,利用園林規劃設計手段進行處理是最為合適的方式之一,它能夠有效地降低城市的污染程度,改善局部的氣候,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宜居城市的建設一定會是城市發展的核心所在,而園林規劃設計水平也會得到大幅度提高。

1 宜居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的相關理論

從嚴格意義上講,宜居城市應該融合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兩種,形成一種特殊的結合體,在這樣的城市中,自然環境主要是由原始型自然與人工型自然共同組成; 人文環境主要是由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元素組成。在建設宜居城市的過程中,對園林規劃設計進行系統的研究,相關的理論建設應該堅持“踐行規劃先行”的原則,以建設園林型城市作為城市發展與規劃的最終目標,并科學合理的布局宜居城市園林,要以美化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經濟水平的發展作為根本目標,從而制定出完美規劃藍圖。

1.1 站在高起點進行規劃設計

在宜居城市進行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是堅持“高起點”理論,站在起點較高的位置進行來整體布局,將發展宜居城市當作一項艱巨的任務放置在全國這樣的大環境中,讓宜居城市的整體發展空間能夠更為廣闊、更具思想、更有韻味。

1.2 品味極高的編制與規劃

除了上述理論之外,在宜居城市進行園林規劃與設計還需要提高自身的品味,在高品味、高水準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如此一來,城市可以向社會廣泛征集建議,如果有更好的條件,相關的設計決策機構還可以向國家園林設計院或者是一些極富經驗的設計專家請教,提高設計水平,更新設計理念。除此之外,還可以組建一支高水平的設計團隊,為城市的園林規劃設計提供方案。

1.3 高標準、嚴要求的園林規劃

在園林的規劃設計中,應當堅持“樹木為主、花草為輔、自然融合、美中取勝”的原則,將“綠色”與“美麗”貫穿到園林設計當中。同時,園林規劃設計必須要因地制宜,保證整體的規劃具有實踐性以及可操作性。

另外,在層次規劃上,應當保證錯落有致,提倡敞開化、景觀化、藝術化的園林設計理念。如果是選擇樹種,一般可以考慮采用速生樹種配合長壽樹種、常綠樹種配合落葉樹種等方式,要堅持本地樹種為主,外來引進的樹種為輔,進行樹木種植。在布局與搭配方面,必須要保證喬、灌、花、草之間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重點突出自然景色,彰顯出宜居城市中的獨特韻味與特殊風格。

1. 4 復合型規劃,堅持宏微觀結合

宜居城市在建設中的重點應當是為普通居民提供生活、休息、工作的優質空間,這就需要從宏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層面進行研究與設計。

宏觀的規劃設計主要表現出區域演變的真實規律,以及人類、城市、園林本身、自然環境之間的影響方式,宏觀的設計應是對宜居城市建設的整體認知; 中觀的規劃設計重點表現出的應該是依照系統逐漸演變,呈現出來的規律性,以及不同結構、不同層次、不同布局的特殊的規劃方式,中觀設計應是園林規劃設計的指導所在; 微觀的規劃設計重點表現出來的是園林設計的主要方式,微觀設計就是建設宜居城市的基礎所在。

2 在宜居城市中進行園林規劃的具體方法

2.1 依靠城市自身的條件,架構綠色體系

建設宜居城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因地制宜的方式,充分地依靠城市本身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的整合與規劃,架構綠地的實際分布。主要的自然要素應該是河流、湖泊、丘陵等,這些都要同城市的生態景觀相連,如公園、林蔭道等,從而形成一個布局合理且層次分明的

綠色框架。例如: 早期的巴黎城市,以羅馬古道穿過塞納河的位置最為中心,以羅馬古道、塞納河作為兩條主線,逐漸發展,形成巴黎城的主要框架。

2.2 加強城郊建設,提高城市內部綠地規劃水平

宜居城市的建設不能夠僅僅圍繞某一單一領域,要依靠城市所有的綠地,無論是市內還是郊區,都要容納進來。在城市內部的綠地應當作為整體進行統一規劃,決不能單獨進行設計,而割裂了整體的環境建設。除此之外,在規劃的過程中,應當整合相應的管理職能,形成一個統籌全局的管理體制,讓城郊建設以市內建設能夠真正的融為一體,保證園林規劃設計能夠在統一的環境下完成。

2.3 保證區域聯系,建設綠色系統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面積會不斷增加,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我國絕大部分的城市都要依賴與城市周圍的大面積自然區域,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城市生活的質量,保證城市環境的良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擴張已經破壞了周圍的生態環境,這一定會給宜居城市建設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進行園林規劃設計時,要保護城郊區域的自然景觀,盡可能的保證景觀的原始結構,在此基礎上將城郊景觀同城市內部景觀相融合相連接。同時,城郊區域被譽為是城市周邊的原始型綠色空間,將其當作是城市綠地發展的延伸區域,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將其引入到城市內部,從而真正實現城市綠地與城市周圍環境的高度統一。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章已經系統的分析了宜居城市的園林規劃設計理論及其有效方法,并在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了個人見解。園林是城市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在,更是重要紐帶,要想打造宜居型城市,必須要加強園林的規劃與設計,保證園林與城市的相互依存性,只有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為我國、為人們打造出更多更好的宜居型城市。

參考文獻

[1]白丹. 宜居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J]. 北京林業大學.

第3篇:城市設計及其理論范文

關鍵詞:路橋建設;安全監理;難點;措施

中圖分類號:U4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從這幾年頻頻出現的公路橋梁工程安全事故中可以發現,除卻一些公路橋梁工程表面的事故原因之外,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當前公路橋梁工程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問題。在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各方想要獲得的是近期的利潤還是長遠的發展,那么所需擔負的責任以及風險,應當同利潤的多少相匹配。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門應為市場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氛圍,將各方的利益相協調,加強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推進社會整體進步。公路橋梁工程的安全監理問題直接關系到公路橋梁工程施工單位的利益及發展,也有關參與公路橋梁工程建設的其它方的利益問題。因此,想要將公路橋梁工程建設安全監理問題解決好,不但要通過公路橋梁工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路和方法進行,還要從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思路和方法進行。

一、路橋工程安全監理的難點

(一)監理單位不斷規范安全監理

為了適應和滿足對公路橋梁工程安全監理的要求,保證公路橋梁工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各監理企業對安全監理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視,很多監理公司在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后,順應形勢的發展,將環境保護和員工的職業健康安全問題也納入公司的管理體系,形成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三標一體”管理體系。現場監理機構也不斷建立健全安全保證體系,通過編制監理規劃、安全監理實施細則和相應的規章、制度,以及現場安全監理工程師的配置,認真做好安全監理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作,對公路橋梁工程安全生產的全過程進行動態監督管理,以保證公路橋梁工程施工安全,促進公路橋梁工程建設順利開展。

(二)工程建設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

雖然在國家加強對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和建設工程實施安全監理后,工程建設安全生產形勢有了很大的改觀,重大安全生產事故不斷減少,但是工程建設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重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這些安全生產事故暴露出當前行業監管尚有漏洞,違法違規現象屢禁不止,隱患排查效果不佳,安全管理制度執行不力;責任主體履責不到位,施工單位安全管理嚴重缺位,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極不均衡;監理單位對施工現場的安全隱患沒能及時發現或視而不見,對發現的隱患不督促整改,不按規定上報,安全監理作用沒能有效發揮。

(三)監理工程師地位低,權利小

在公路橋梁工程是施工中,進度、質量、費用的控制是監理工程師的主要工作內容。目前公路橋梁工程質量監理是實施工程監理制度的側重點,而公路橋梁工程計量支付和節段進度目標大多是由公路橋梁工程管理方決定的,公路橋梁工程管理方經常會限制監理工程師費用和進度控制的權利,監理工程師的工作積極性和職能被大大削弱,造成公路橋梁工程管理難度增大。公路橋梁工程質量、進度和費用控制是相輔相成的,若監理無法對公路橋梁工程計量支付或進度調整行使權力,則無法有效地控制公路橋梁工程質量。

二、路橋工程安全監理工作難點的完善措施

(一)加強對安全控制重要性認識的教育

安全生產最首要的問題是安全意識的淡漠,絕不僅僅只是公路橋梁工程現場施工人員安全意識淡薄,還包括部分公路橋梁工程施工企業管理人員,致使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得不到真正的貫徹執行,在公路橋梁工程進度和利潤面前,往往抱以僥幸心理把安全撇在了一邊,導致施工中的冒險性、盲目性和隨意性,習慣性的違規、違章作業屢禁不止,安全生產事故不斷發生。很多監理人員認識不到建設工程施工安全監督管理的重要性和意義,沒有深刻理解生命可貴的含義,那些辛勤工作的施工人員,他們是家中的頂梁柱,他們的安危關系到一家幾代人的幸福。因而,關注他們的生命安危,把公路橋梁工程安全當作天大的事來抓,每一次工地巡視,時刻關注安全,只要發現公路橋梁工程安全隱患,就要堅決地予以排除,盡心去保護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不僅是監理的責任所在,也是監理的義務,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只有每一位監理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把安危時刻掛心上,才能把各項安全制度、規定落實到現場監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

(二)提高監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

按照安全生產管理規定,施工單位應在公路橋梁工程施工組織設計中編制安全技術措施,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危險性較大的工程應當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附安全驗算結果,經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以及總監理工程師核簽后實施,由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進行現場監督。這就要求監理人員要熟知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各種規程和規范,具有較為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監理經驗;在審核施工組織設計中的安全技術措施或者專項施工方案中,能發現安全事故隱患,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議和意見,把好安全的預控關;在施工過程中一旦出現一些安全隱患苗頭,能正確地應用監理程序和手段,責令施工單位進行整改,及時將安全隱患苗頭排除,把好安全的事中控制關。

監理企業常因監理取費低,制約了聘用一些既懂技術懂專業、又懂經濟懂法律并且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高素質的人才。監理企業只有通過練內功,結合公路橋梁工程項目實際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監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才能滿足監理工作的要求,保證公路橋梁工程的順利實施。

(三)完善質量控制依據

公路橋梁工程監理工作是以質量控制為核心進行監理的,而關鍵公路橋梁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的主要依據是技術規范、設計圖紙、合同。公路橋梁工程設計圖紙和技術規范是工程質量的主要標準,合同則是承建單位要求公路橋梁工程施工單位按照設計圖和技術規范進行施工的依據。在監理過程中完善公路橋梁工程質量控制需要對施工的全過程進行監理,全過程監理是對某項工程質量進行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如突發事件的處理、人為因素的監督等;事后控制是指對公路橋梁工程結束后質量的控制。公路橋梁工程施工現場監督是監理監控的重要措施,公路橋梁工程現場監督主要通過巡視和旁站來完成,保證公路橋梁工程的施工質量及安全。

結束語

工程項目監理制已經成為公路橋梁工程管理體制中的一項基本制度,應堅持和完善這一公路橋梁工程管理制度,繼續深化對公路橋梁工程監理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公路橋梁工程監理的社會地位和工作地位,擺脫公路橋梁工程監理行業存在的困境,使建設公路橋梁工程監理事業健康發展,進一步走上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監理行業從業人員無論從專業技術上還是職業道德上都應該積極完善、提高自己,使建設監理隊伍在公路橋梁工程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保證公路橋梁工程的安全。

參考文獻:

[1]梁偉,李雙鳳.路橋建設工程安全監理的難點及其完善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7:162.

[2]郭欣欣.淺論路橋建設工程安全監理的難點及其完善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2:162.

[3]蔡金良.論路橋建設工程安全監理的難點及其完善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半月),2008,04:125.

第4篇:城市設計及其理論范文

【關鍵詞】社會資本 經濟轉型 城市貧困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貧困現象成為中國一項突出的社會經濟問題,各級政府做了大量的城市扶貧工作,然而城市扶貧效果往往不能盡如人意。對于為什么中國城市貧困現象高居不下,中國城市貧困現象高居不下是否與目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存在某些致命的缺陷有關等問題,本文從社會資本理論角度出發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并且對當前中國城市扶貧政策的理論基礎、手段和途徑進行反思,力圖重建中國經濟轉型期城市反貧困思路。

一、當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特征、理論基礎和缺陷分析

1、當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的特征

為了應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益嚴峻的中國城市貧困問題,中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這些政策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扶貧主體上,以政府為扶貧主體。政府是扶貧資源的控制者,它主宰著扶貧計劃制定、實施、管理和監督的全過程,體現了自上而下的特征。(2)扶貧內容上,以物質資源救助為政策核心。“送溫暖工程”、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制度、失業救濟金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無一不是以物質資源救助為主的特征。(3)政策類型方面,目前的扶貧政策基本上屬于消極性扶貧。

2、當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的理論基礎

目前中國政府扶貧政策這些特征與其所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有關。(1)市場失靈論。市場失靈論認為貧困現象是市場競爭的副產品;貧困現象具有比較大的外部性,這種通過非價格因素將負面影響強加給社會的外部性現象,不能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反貧困問題是一個公共物品的問題,具有社會“安全網”和“減震器”的作用,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帶有明顯的政府行為特征。(2)狹義資源論。狹義資源論所指的資本有具體的物質形式如土地、勞動力、資源等。20世紀60年代,舒爾茨和加里?貝克爾把人力資本引入經濟學分析之中,人力資本的提出實現了“資本”向廣義的擴展,使資本成為了可以帶來價值增值的所有資源的代名詞。后來“新經濟社會學”提出了“社會資本”,因此在廣義資本的子概念群中,出現了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劃分。綜上所述,市場失靈論明確了政府在中國城市扶貧中的地位和責任。狹義資源論明確了中國城市扶貧的核心內容。據此,貧困是指在物質資料處于匱乏或遭受剝奪的一種狀況,因而扶貧主要是解決人們的物質資源的匱乏。

3、當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的缺陷

從目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的特征和理論基礎來看,其缺陷是十分明顯的。(1)扶貧渠道的單一化。目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是在市場和政府的二維框架中里做非此即彼的選擇,限制了其他扶貧渠道功能的發揮。(2)夸大政府的能力,忽視了政府失靈現象的存在。在城市扶貧問題上,政府失靈表現在財力約束、能力約束和激勵約束三個方面。所謂財力約束是指國家財政有限;能力約束是指政府工作人員腐敗現象和政府信息失靈,使得有限的扶貧資金不到位,即所謂的“瞄準”失靈;激勵約束是指扶貧帶來“等、靠、要”的心理。(3)扶貧目標的有限性。作為目前中國城市政策的核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無疑對于城市反貧困有著積極意義。但是,最低生活保障只能“救急”,而不可能“救窮”。因而最低生活保障并不等于反貧困,反貧困扶貧必須實現生存和發展兩個目標。目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的理論基礎的和實踐的雙重缺陷要求我們必須引進新的理論來調整中國城市扶貧新思路。

二、社會資本理論與中國城市扶貧政策新思維的轉換

“社會資本”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社會網絡研究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相對應的一個理論概念??傮w來說,學術界比較認同普特南的定義,認為社會資本作為一種和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相區別的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個人資源,它為結構內的行動者提供便利的資源,包括規范、信任和網絡形式。社會資本概念一經提出,引起社會多個學科的研究者共同關注。這是因為社會資本理論強調了無形資源(資本)的重要性,闡明了社會資本這種非貨幣形式資本也和貨幣形式資本一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從而超越了傳統的狹義資源(資本)論的缺陷,使人們更加注重在廣義資本論(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框架中思考和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社會資本理論強調了扶貧主體間各種資本之間和治理機制之間相互協同的重要性,強調政府、市場、社區三大資源配置主體的之間協同;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三大資本之間的協同;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大社會經濟治理機制之間的協同,從而超越了傳統的“市場萬能論”和“政府萬能論”的缺陷。

社會資本理論為我們反城市貧困思路的啟示在于:第一,建立綜合性的城市反貧困手段和目標。根據世界銀行的說法,“貧困不僅僅指收入低微和人力發展不足,它還包括人對外部沖擊的脆弱性,包括缺少發言權、權利和被社會排除在外?!币簿褪钦f,造成貧困的真正原因是能力剝奪以及機會的缺乏。實現有效的城市反貧困,應該通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三大資本之間的協同,既要滿足城市貧困人口的基本的物質需求,更要促進城市貧困者的社會參與,在社會參與中鍛煉和恢復自己的競爭能力,把握獲取收入的機會,融入主流社會防止走向邊緣化。第二,建立綜合性城市反貧困機制,形成國家、市場和社區(社會資本)的良性互動框架。第三,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在城市扶貧中的獨特優勢。世界銀行在中國許多成功的扶貧項目檢驗表明,一個成功的扶貧行動所使用的資金很少,關鍵是促進當地人廣泛地參與發展實踐,形成社會資本。鑒于中國政府財力的薄弱和貧困人口規模的巨大,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無法建立高效的社會保障機制,而政府借助社會資本,可以彌補政府能力和財力不足。

三、當前中國城市貧困者面臨的社會資本困境與解決方法

當前中國城市貧困者面臨的社會資本困境限制了社會資本在城市扶貧中作用。因此要發揮社會資本在城市扶貧的作用,必須分析當前中國城市貧困者面臨的社會資本困境與解決方法。本文借用武考克的理論來分析問題。武考克在《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一種理論綜合與政策構架》一文指出,“鑲嵌”和“自主”構成了社會資本的維度。根據鑲嵌(整合)和自主(鏈結)的高、低不同發展水平的相互組合,武考克分析了四種社會資本形態:低整合―低鏈結、高整合―低鏈結、低整合―高鏈結和高整合―高鏈結。

1、微觀社會資本困境

基于武考克理論,可以發現中國城市貧困者面臨三個方面的微觀社會資本困境:(1)低整合―低鏈結。這是指既沒有整合也沒有鏈結的現象。在貧困問題上表現為既缺乏家庭信任,又缺乏普遍信任,其成員隔離于所有形式的有凝聚力的社會網絡。城市赤貧者是這種現象的體現,他們無家可歸,生活困境,他們沒有任何家庭和社群資源可以依靠,只能流浪街道。在這個意義上說,城市貧困的危機要甚于農村。后者存在的更牢固的和更持久的社會網絡防止這種現象的惡化。(2)高整合―低鏈結。這種現象是指普遍信任只是擴展到家庭成員和血親人群,社會出現整合但缺乏鏈結,不存在普遍共享的社會道德和規則。其本質是愚昧的家庭依附和種族忠誠,其成員在經濟進步、社會遷移中受阻,應對外來壓力只能是和平對抗。就貧困而言,城市貧困者非道德的家庭主義表現為他們主動或者被動地被“鎖定”在特定一個社群內(家庭、貧困者群體),只能傾向于跟自己有血緣關系親近和相同身份的人來往,難以在不同群體之間獲得信息與知識的有效溝通和交流,改變自身的貧困處境。(3)低整合―高鏈結。這是指有鏈結卻沒有整合的狀態,它出現在成員個體發現了大范圍行動的自由和機會,但缺乏為其提供指導、支持和認同的穩定的社群基礎。武考克認為,高整合―高鏈結是理想的微觀層面社會資本狀態。貧困社群要獲得良好的發展結果,就要把整合和鏈結協調在一起。

2、宏觀社會資本困境

武考克認為,宏觀層面上的社會資本狀況關注國家組織能力和義務與公民社會的結合及其對公民社會的反應。基于武考克理論,我們認為城市貧困者可能面臨者這樣幾種宏觀層面的社會資本困境:(1)低整合―低鏈結。表現為既無組織整合,又無國家與社會的協作,社會面臨惡夢般的無政府混亂狀態。(2)高整合-低鏈結。政府與某些特殊利益集團勾結在一起,腐敗、侵犯基本人權掠奪社會財產,政府是無賴的政府。(3)低整合―高鏈結。表現為政府基本自律,但是對于弱勢群體關心不足和公民的要求反應緩慢。這樣的政府是弱小的政府。黑幫和其他組織為私人提供公共制度無法提供的保護,武考克認為,高整合―高鏈結是理想的宏觀層面的社會資本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政府是合作、負責、靈活的政府,國家是一個發展型的國家。

3、解決方法

根據武考克觀點,我們認為有關緩解貧困的政策主要不是解決基本的培訓和基本的投入而是要解決社會資本的困境。(1)宏觀層面,政府應該矯正制度,提高制度質量,為扶貧工作提供良好的宏觀社會資本。制度質量的主要標志是公平、效率。制度公平要求消除由區分性別、民族、種族、地區和社會地位而造成的社會障礙,擴大城市貧困者的經濟機會和政治機會,防止由此導致的制度性貧困。制度質量有效要求防止制度失控(無能政府、弱小政府)和制度過剩(無賴政府)現象,提高政府的扶貧責任、能力以及城市貧困者的經濟能力和政治能力。(2)微觀層面,實現城市貧困者的組織化。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城市家庭規??s小,家庭關系日益簡化,親屬網絡的社會支持作用減退;城市鄰里關系日益淡化,不利于貧困者獲取支持;脫離傳統意義上的單位,使得貧困者的社會資本急劇下降;城市貧困者由于身處邊緣地位,社會交往受阻,出現自我疏離傾向,不利于他們積累社會資本;主流社會對城市貧困者缺乏全方位的關注,這不利于形成貧困者與社會有關機構和人員的密切關系,從而不利于培育貧困者的社會資本,整個城市社會誠信水平的下降,使得包括貧困者在內的城市人口的社會資本普遍衰減。因此,城市貧困者必須通過建立內部高度整合、外部高度鏈接的組織接近社會資源,改變城市貧困者的物質、精神、政治與主流社會的隔閡,尋求內部和外部雙向的脫貧致富網絡。(3)宏微觀結合方面,突出解決政府與貧困者組織關系、貧困者組織與其他組織關系問題。在傳統的扶貧體制中,政府設計、組織扶貧項目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政府與貧困者組織權責的非對稱性。為此應該建立政府與貧困者組織的伙伴關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一種信任機制、糾錯機制和貧困者自我發展機制來解決扶貧目標的針對性、實效性。同時,由于貧困者組織是一個弱勢組織,難以和其他組織進行有效的資源信息共享,政府應該幫助促成貧困者組織和其他組織之間來的聯系。

【參考文獻】

[1] 世界銀行:2000/2001年世界發展報告[R].

第5篇:城市設計及其理論范文

關鍵詞: 城市設計 系統 方法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正文:

前言

城市設計是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作的整體構思和安排,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城市設計中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脈等元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從整體觀的角度來看,系統化的城市設計更有深層次意義。系統化的城市設計是塑造整體城市特色和環境的有效途徑和必要條件,為城市設計提供清晰、有序的思路。

城市設計的系統方法

2.1 城市設計以系統思維作為出發點

城市可以看作是一個以人類行為為導向、自然生態系統為依托、社會發展所驅動復合系統。所以城市設計首先就要確定系統性的思維方式來展開城市的脈絡發展。

2.1.1 整體性分析

目前,在我國高速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有些城市管理者對城市設計的認識往往局限于“空間形態操作”層面,還缺少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比如:當前有些城市特色還不夠鮮明;開展的各項局部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工作還都缺乏有效的整體調控依據;現狀城市環境質量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城市色彩比較單調,城市外部環境要素的設計質量粗糙等等,這有待于我們從全面的整體性城市設計原則和對策指導下進行綜合提高。

2.1.2形態與情理分析

城市設計的過程是一個道理融情的過程,在我們思維的過程中,既要做到理性思想指導下的定量分析,也要做到感性指導下的定性分析。城市帶給人的感受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進行閱讀,第一層次即為建筑及其空間,這是知覺與感性的空間;第二層次即為城市在平面上所反映出的結構,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第三層次包含著形態結構背后的社會與文化的作用力,它是整合了前兩個層次,使其在形態構成上體現出一致性,所以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情形交融,相偕而生。

2.1.3 場所與文脈分析

多樣化的人類活動對城市環境提出了多種要求,城市設計必須對此加以研究和解決。通過場所-文脈的分析可以研究城市空間與人的需要、文化、歷史、社會和自然等外部條件的聯系,它比單純的空間形體分析前進了一大步。

2.1.4 傳承與創新分析

城市是一個系統,它有系統所具有的動態性。所以城市設計的過程就是一個動態的保護與更新的過程。在做城市設計之前,一方面我們要有歷史的傳承,將這種尋根意識融入設計之中,因為這樣才能賦予它民族的標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另一方面,為了避免人們的審美疲勞,在城市設計過程中還應該有創新意識,運用新的觀念和理論指導,帶給人們以新體驗和新感受。

2.2 城市設計以系統論指導完善其內涵

2.2.1 完善城市系統要素

城市要素包括:建筑、市政工程物(如橋梁、道路、天橋、堤壩和風井等)、城市雕塑、綠化林木、自然山體等物質要素,也包括街道、廣場、綠地、水域等空間要素,還包括在其中有所行為的人的感受。如何完善這些要素應是城市設計的第一要務。像我們現在有很多區域缺少了部分供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要素,就會導致出現吃飯難、出行難、看病難、入學難等一系列問題;還有些區域只注重實體要素開發,而缺少必要的空間設計和人的因素考慮,也會出現使用不便捷、感受不深刻、環境不舒適的后果。所以能夠完善城市中的各個要素應是城市設計的第一步。

2.2.2 調整城市系統結構

城市的系統結構主要是指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城市的功能結構。

(1)城市的空間結構。如果從空間系統結構來看城市,實際上主要由三個子系統所構成,即:建筑系統、道路系統和公共空間系統。建筑系統中包括住房、廠房、商店、賓館、學校、醫院、辦公樓、圖書館及各種文化娛樂場所等要素;道路系統中包括馬路、公路、高架路、軌道交通、車站碼頭以及各種人行通道等要素;公共空間系統中則包括廣場、公園、公共綠地等要素。這三個子系統分別占用了城市的一部分土地面積,并發揮著各自的功能,而它們所占用的城市土地空間比例應當是城市設計的重點之一。當城市的土地資源足夠豐富的情況下,城市空間系統只是一個內部結構平衡的問題,只需要我們不斷調整,改善三個子系統的比例關系。

(2)城市的功能結構. 從大的方面講,城市的功能主要可分為生產和生活兩大功能,從而相應地形成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兩大子系統。城市的生產系統的性質與結構往往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經濟功能特征,如我們常見的汽車城、鋼鐵城、石油城等等,這些都是由城市生產系統的性質所決定的。而城市生活系統則是由一系列能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需要的行業系統所構成的,如商業、餐飲業、房地產業、公共交通業、文化業、娛樂業等等。在功能結構方面,城市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的比例適當;其次還要看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內的各行業子系統的比例是否適當,否則,就可能導致生活的不便或資源的浪費。

2.2.3優化城市層次關聯

從整個城市系統來講,還有一個同周邊環境的關系。城市的環境也會對城市系統的發展與變化帶來影響。如上海是中國的一個特大城市,它內部有很多街坊,所以它的發展應考慮城市與街坊的關系,然而隨著它與其他城市和地區在發展中的落差加大,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員進入,這就使得上海這座城市在設計中不能僅以上海本地居民為基礎來調整,還應該考慮外來人員的規模與變動因素,這就將城市設計上升到區域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所以優化城市設計,考慮城市設計與環境的關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2.3 城市設計系統化目標成果

2.3.1 空間形態組織有序

空間形態是城市設計的基本要求,城市設計的成功與否與城市空間形態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系統化的城市設計必然要帶給人們有序的空間組織。如果將各要素轉化為空間實體時設定了點、線、面三種空間形態,那么點狀空間就是裝置小品、公共設施等;線性空間就是街道、水體及由點狀要素相接而成的連續界面等;面狀空間則經相同或相近的點狀或線性要素排列組合而形成。城市的每個要素應包含點、線、面三種空間形態,每種空間形態又都可能是多類要素的空間實體集合,所以從空間形態出發進行要素的體系組織,協調屬于同一空間形態的不同要素實體之間的空間布局、風貌風格、文化內涵、場景內容等多種關系是我們城市設計的目標所在。

2.3.2 要素整合完整

城市要素整合包括:地下與地上空間、自然與人工空間、歷史與新建環境、建筑與公共空間,以及區域與區域之間等的整合。城市設計要做到的就是要素整合完整,因為只有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城市設計才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才是最大限度的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服務。

結語

城市設計的系統方法是在策略和程序上指導城市設計的理論。在現代城市中,人們對自身空間歸屬、城市經濟效益、環境生態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等有著多重追求,這樣基于多要素組織的系統化城市設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較為簡明有效的整體復合、富于特色的設計思路。

參考文獻:

[1]王富臣.形態完整——城市設計的意義.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5).

[2]王建國.城市設計.第二版.南京:東南大出版社,2004

[3]盧濟威,于奕.現代城市設計方法概論 [J] 城市規劃,2009(2)

備注:

第一作者,姓名:尚貝 單位:長安大學建筑學院 郵編:710064

出生年月:1990年2月2日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寧夏

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第二作者,姓名:張海婷 單位:長安大學建筑學院 郵編:710064

第6篇:城市設計及其理論范文

了城市設計目標在城市設計全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確立城市設計目標的方法及切入點。

關鍵詞:城市設計目標;黃驊市中心區;生態智城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the Huanghua downtown city design as a case of city design target evaluation, the city design and the meaning of goal emphasis. The city design in the whole design process of targets in the city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ment of city design target method and point.

Key words: city design target; downtown Huanghua eco-smart city;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城市設計目標理解

我國的城市設計不具有獨立的運作體系,它可以貫穿于總體規劃與詳細規劃之中,也可以獨立編制,但不具有法定作用。城市設計與控規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它可以在控規之前、過程之中以及在控規之后編制。但是,不同階段的城市設計作用不同,偏重的內容方面也有所不同。

控規前期的城市設計偏重戰略性的設計理念和構思。目前我國許多新區在編制控規之前或同時,進行獨立的概念性規劃設計或城市設計招標,這類規劃設計更偏重功能與城市形態之間的關系,為控規編制內容的合理性提供科學分析,包括功能布局、容積率、建筑高度、開敞空間等,給予法定規劃前瞻性和戰略性建議,使之能夠更正確地落實和實施。

貫穿于控規中的城市設計,主要研究一些專項內容,如風貌特色、建筑高度、建筑體量、建筑色彩、開敞空間和步行系統等,為規定性指標的確定提供城市設計上的依據,或者作為指導性內容進行設計引導。

控規之后的城市設計具有兩種功能,一種是深化控規內容,為實施管理服務的功能,即技術功能;另一種是彰顯文化人文特色的功能,即文化功能。前者給予城市設計可操作性的理性主義色彩,后者賦予城市設計若幻若真的非理性主義魅力。這兩種功能以“出世”或“半入世”的姿態在規劃體系中發揮著作用。在控規確定前的概念階段,或者控規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需要城市設計出來確定方向和思路,之后在規劃管理階段,控規又起主導作用。

在充分理解了城市設計的作用及其與控規的關系之后,再來看城市設計的目標。宏觀來講,城市設計的目標大致可概括為以下4點:(1)彰顯城市風貌,增強城市可識別性(2)營造良好城市環境,提供指導性概念,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3)詮釋、深化和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4)探索貫穿編制和實施的有效管理機制,促進規劃管理工作發展。而從城市設計方案確立階段出發,則城市的宏觀把握,整體定位,發展目標,指導概念則是城市設計的目標重點所在。明確了城市設計的目標內涵,才可以將城市設計做到位,真正發揮城市設計的作用。

以下以黃驊市中心區城市設計作為案例,對這一城市設計的目標進行科學性評價。

黃驊市中心區城市設計解析

2.1背景分析

黃驊位于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西連滄州與石家莊,南接海興縣,北與天津市接壤,并與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隔海相望。黃驊市還擁有約95.3公里的海岸線,是華北地區陸上最近的出??凇?/p>

黃驊市地處生態濕地,河道縱橫;歷史悠久,名人輩出;自然資源方面,農礦盛產,海產豐富。核心工業有三大支柱產業:資源化工業、五金制造業和塑料模具業。服務業方面有兩大特色服務業:商貿業和物流運輸業。農業則主要是冬棗加工業。

從全國層面來看,黃驊市自身環渤海的戰略位置凸顯,同時位于京津冀城市群內,又面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宏觀來看,區位優越性彰顯。黃驊市應緊緊抓住環渤海經濟圈快速發展的機遇,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港口優勢,主動與天津渤海新區對接,積極參與到區域經濟互動和產業分工中去,形成重要的區域經濟節點;應利用環渤海交通走廊的建設,充分融入一線城市群發展框架,同時依托三省兩市的提升帶動,成為區域資源整合、協調發展的重要節點;黃驊港是國家大力發展的重點港口,如何依托港口由專業向綜合轉變為契機,以港興城,以城促港,引導港口周邊產業發展,打造黃驊港口服務后臺,將是黃驊中心城未來發展中需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2.2總體定位

通過背景分析,可以挖掘出黃驊存在六大發展優勢:(1)戰略優勢:港口帶動(2)交通優勢:交通樞紐,港口運輸(3)區位優勢:依托舊城,聯結東西(4)生態優勢:天然廊道,景觀引導(5)產業優勢:產業支撐,特色發展(6)科教優勢:高校集聚,產研促進。

將理論與黃驊自身優勢相結合,可以提出三大宏觀發展策略:(1)區域協同:協同產業布局,優化漁區聯系(2)中心極化:極化優勢功能,形成區域中心(3)三元共生:科技、自然、文化三元和諧共生。

規劃整合黃驊市中心區的發展比較優勢,融入創新要素,結合對渤海新區的整體鉆研,提出本次城市設計的總體目標:(1)智慧創新:形成財智要素匯集,自主發展創新的動力之源(2)文化休閑:設計現代服務集群,功能多元復合的魅力之都(3)生態宜居:打造水綠交融共生,人文多元和諧的活力之地。

2.3方案剖析

整體概念性總平面圖

黃驊市中心區規劃結構概括為:

1)一核三心,一帶兩軸

規劃以麒麟灣構筑城市核心,功能輻射。規劃商業休閑中心、行政中心以及體育中心,通過南排河生態景觀帶、學院路城市發展軸、海豐路城市景觀水軸等軸線共同構成城區基本架構。

2)一灣引領,指狀放射

規劃依托麒麟湖及南排河周邊良好的自然景觀資源,構建本次規劃的生態休閑綠色核心區;以斑塊、廊道和基地形成生態骨架,核心放射多條綠色生態景觀廊道,串聯生態斑塊節點,構成完整的生態網絡。

3)內外雙環,板塊聯動

規劃根據區域、城市的職能特點,提出中心區的主要功能設置,通過公共設施的帶動,內外環道路體系將不同的功能組團聯系起來。

黃驊中心區規劃結構圖

功能布局方面,構建九大分區,多元功能復合。規劃強調功能的多元與復合,通過建成區、現代產業區、創新科技區、特色產業區、傳統產業區等五大各具特色的產業功能集聚區,促進經開區產業鏈的提升和集聚群的形成、并且配置文化休閑區和綜合新城區,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必須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服務,整體構建七大功能板塊,多元功能穿插,促進經開區從傳統產業園向產業新城轉變。

黃驊中心區功能分區圖

案例城市設計目標評價

該城市設計對黃驊市背景條件及現狀條件進行了充分的踏勘調研和資料整合,并深刻解讀了黃驊市相關上位規劃,準確地挖掘了黃驊市由其區位條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及其城市自身的資源、產業優勢及缺陷。在充分分析項目前期內容之后,提出了宏觀層面的城市發展戰略,城市建設策略,進而深化到城市設計的總體目標。層層遞進,體系明晰。

城市設計目標的第一層面為智慧創新:形成財智要素匯集,自主發展創新的動力之源。這一目標的確立源自黃驊市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和產業優勢,結合其自身城市性質,進行準確定位,將黃驊市設計為發展創新產業,與區域進行經濟、科技積極交流的智慧城。第二層面為文化休閑:設計現代服務集群,功能多元復合的魅力之都。這一目標更多從城市設計理論出發,在黃驊市打造現代城市風貌,形成中心區多功能集聚的效果,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在滿足了市民文化休閑各層次需求的同時也提升了整個城市的品質。第三層面為生態宜居:打造水綠交融共生,人文多元和諧的活力之地。這一目標則巧借黃驊市優良的自然生態條件,將水、綠最大化引入城市中心區,結合田園城市相關理論進行設計,不止保證了城市風貌,打造了城市景觀,更提升了黃驊市的整體宜居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黃驊市中心區城市設計的目標定位明確,分三個方面囊括了一個優質城市應該具備的基本元素。而落實到具體的中心區城市設計方案中可以看到,軸線的打造,節點的確立,斑塊的融合,功能的分區都是按照城市設計目標去進行布置。發揮出了一個明晰合理的城市設計目標對于整個方案的引導性作用。

結語

一套完整的城市設計的精髓其實就是在于其目標所在。城市設計目標定位成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成功的方案建立在明確的設計目標之上,而具體設計內涵的表達又需要通過設計目標來傳達。于是,在做城市設計時一定要充分理解設計對象,對城市的背景,現狀做充分的解讀,從而對城市進行準確的宏觀戰略定位,最終確立科學的城市設計目標。

參考文獻

[1]《城市設計》 王其鈞 2010

[2]《設計理想城市》劉亞波 2009

[3] 蘇州市總體城市設計編制過程的探索朱峰徐克明 2009

第7篇:城市設計及其理論范文

關鍵詞:場所理論 聯系理論 城市設計 天津市 西站副中心

1 天津市西站副中心城市設計項目背景

新的西站地區將以新西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綜合交通樞紐”對城市發展的催化作用,實現由交通樞紐向經濟樞紐的轉化,打造成為天津市的城市副中心,Sub-CBD,地區功能與形象將得到全面提升。西站地區的發展定位為:以交通樞紐為發展引擎,凸顯水岸特色、天津風情,打造現代、高效、生態型城市副中心。

2 場所理論建構人性化、趣味性城市空間

2.1 場所空間的性質

(一)城市功能的載體

場所不僅僅是空間,但它首先必須成為一個空間。場所空間首先要承擔起城市的基本功能,也就是為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工作、游憩等提供一個適宜的空間環境。

(二)交流情感的空間

消極空間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增加隔閡,而場所空間必須是一個方便人與人之間進行情感交流與聯系的積極空間。當人群聚集于此發生交流活動,而不是使人隔離成單獨的個體時,這個場所才具有它的意義。

(三)獨具特色的含義

每一個場所應該努力擁有屬于自己的特性,這樣它才能增添使用者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場所充滿活力。場所的特性來源于它所處的區位條件,來源于其文化歷史的傳承,也來源于使用者的使用意圖。

(四)誘發事件的地點

場所須具備較強的事件誘發能力,能把人吸引進來,并提供參與的機會。只有擁有一定的誘發事件,并且能夠使參與者滯留其中進行一些列的行為活動,才會發生人與人的交流行為。

(五)動態發展的場所

場所的形式和狀態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而必須是動態的。這種動態性來自于時間季節的變遷、年代時期的變化,也來自于其使用者――不斷變化的人流。

2.2 場所空間的營造

(一)場所空間建構

場所的建構重點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空間,二是特性??臻g是基礎,是場所誕生的前提條件;特性是場所存在的靈魂,是場所區別于普通空間的關鍵。

場所空間的建構在城市設計中通常通過“點、線、面”的元素來表達。在城市整體空間中可以概括為“中心、軸線、節點、廊道和片區”等。在綜合分析天津市西站地區現狀條件的基礎之上,結合地區優勢資源和發展方向了,提出了“一軸線、雙核心、三節點、四廊道、五片區”的總體空間結構。

天津市西站副中心城市設計的“一軸線”是指,以西站交通樞紐為起點,以西沽公園為終點的,貫穿核心區的公共開放空間帶。西站交通樞紐和西沽公園是區域的兩個核心,一個是區域的發展核心,另一個是景觀核心。在核心區、商務區和商業區三個不同的片區,設計了三個節點空間,塑造了該場所空間的標志性節點。利用天然的河流作為不同場所空間的劃分界限,并著力打造河岸景觀,使之獨立成為具有自身特點的河岸景觀場所空間。西站地區總體劃分為五大片區,分別是核心商務區、休閑商務區、西站樞紐商業區、創意生活區和科教生活區。

(二)場所空間塑造

在西站副中心城市設計中,城市廣場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西站地區的主要廣場,是西站地區的核心之一,在這里指的是西站交通樞紐前廣場;二是通過建筑圍合或半圍合的特色場所空間,在這里指的是商業商務區內的特色廣場。

公共綠地提升城市的形象,塑造城市的市容景觀。西站副中心的公共綠地空間主要分為三類:西沽公園中心綠地、街頭公園綠地和濱河景觀綠地。西沽公園是西站地區的又一核心,也是地區的一個地標,渲染著優雅、寧靜、祥和的場所特征。在副中心地區,分散布局了許多街頭綠地,不僅美化了城市景觀,同時也塑造了獨特的場所空間。

街道空間是城市最活躍的因素,是城市的骨架,也是交通與生活功能的結合。交通干道的重點是規律性和有序性,人行道和步行街的重點是親切、安全、舒適和美觀。在保證街道的交通功能的基礎上,創造獨特的場所精神也是塑造城市街道場所空間的重中之重。

3 聯系理論建構功能化、秩序性城市空間

(一)城市空間中的交通流線聯系

西站副中心的城市設計中,運用聯系理論,交通流線是多樣化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形成空間骨架,劃分城市大的功能分區,次干道和支路再連接串聯各個功能分區,使整個西站副中心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在商務核心區的空間軸線兩側,規劃設計了新型輕型小軌道,不僅聯系了兩個核心,串聯了核心商務區,也給城市增添了嶄新的色彩。人行道和步行街的設計,不僅為行人的行為活動提供方便和安全,也聯系了商務區、商業區以及生活區。

西站副中心的交通流線聯系,不僅體現在地上,也同時存在與地下空間,地鐵和地下商業步行街也在地下串聯著城市的各個空間。

(二)城市空間中的公共空間聯系

城市公共空間也可以起到聯系各個分區空間,串聯各個地塊的作用。在西站副中心當中,最主要的公共空間聯系就是核心商務區中的主軸線。這條軸線由城市廣場和綠地組成,風格相對統一,劃分著商務核心區的功能分區,串聯了西站交通樞紐和西沽公園這兩個核心,也將整個西站副中心地區聯系成一個整體。

(三)城市空間中的建筑實體聯系

建筑的聯系,主要是指一個特定區域內,建筑風格、建筑體量、建筑高度、建筑色彩及建筑界面等的聯系。天津市西站城市副中心劃分了五個片區,每個功能片區之中,運用聯系理論,都力求做到建筑實體在空間上的統一聯系。雖然空間串聯主要還是依靠公共開放空間的聯系,但是建筑實體的聯系,也能增加城市整體空間的秩序感,使城市空間結構清晰、功能明確。

(四)城市空間中的視廊軸線聯系

城市設計中,運用聯系理論,塑造通視走廊和空間軸線,也可以達到空間聯系和串聯場所的作用。天津市西站副中心城市設計中,由核心區公共空間組成的中央軸線是主要的聯系軸線,其他各個分區有各自的軸線串聯各分區,使空間有序。利用開放空間、建筑底層架空、設置騎樓等方式,在設計中構成了空間上的通視走廊,以此也串聯了西站城市副中心地區。

4 場所理論與聯系理論在城市設計中的有機結合

場所理論與聯系理論在城市設計中的應用并不是獨立存在的,營造場所與空間聯系可以相互結合,共同指導城市設計。聯系理論注重塑造空間的整體形象,場所理論則注重塑造出城市的人性化、富有趣味與活力的空間。

天津市西站副中心的城市設計,就是由這兩種理論方法相結合,共同指導完成的。在基礎現狀、總體定位與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利用聯系理論確定了城市的整體空間結構、路網體系和地塊形態,再在場所理論的指導下,劃分功能分區、確定發展核心和空間軸線。進入到方案深化階段,聯系理論塑造了副中心公共空間和建筑空間的相互關聯,并且設計出的獨特的、人性化的場所空間。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王建國.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3]吳明偉等.城市中心區規劃[M].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唐子來,付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設計控制[J].城市規劃匯刊,2002,(6):1-8.

[5]郭紅,莫鑫.諾伯格?舒爾茨的場所理論評析.四川建筑,2004(5):15-16.

[8]張中華等.場所理論應用于城市空間設計研究探討.現代城市研究,2010(4):29-39.

作者簡介:

張馳(1985-),男,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謝水木(1979-),男,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土地規劃設計研究所,所總規劃師

作者姓名:張馳

單位:沈陽建筑大學 建筑與規劃學院 09級研究生

第8篇:城市設計及其理論范文

關鍵詞:空間數據;城市空間;設計方式;GIS技術

作為新興的教學專業,城市設計教學會將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對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布局以及城市面貌等內容設計進行教學,是以優化城市空間環境為教學目標的。經過多年調整與改進,該專業研究內容已經得到了顯著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也更加理想。近幾年城市設計教學人員開始將GIS技術應用到了該專業的教學之中。為了對該技術在城市設計中的運用方式進行詳細研究,我們首先應對該項技術實施的可行性進行明確。

一、GIS技術在城市設計教學中的可行性

城市設計行業并不是一層不變的,會隨著時代、人口以及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且城市問題難度系數以及問題種類也會不斷增加,這些都使得該行業不得不做出創新與完善,需要對現代化技術進行合理使用。而GIS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其能夠對地理空間數據進行科學化管理,并會利用所得數據進行建模與決策處理,會為城市設計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支持。通過對城市設計教學的分析可以發現,該教學主要以城市物質空間規劃分主,更加注重對政策措施以及城市經濟產業等對象實施實體空間規劃,是以空間設計為主的學科;而GIS技術最為突出的功能就是對空間數據進行分析,且也是將空間作為技術核心的,所以兩者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會以“空間”為紐帶,將兩者有效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帶動該教學的發展,所以將該項技術加入到城市設計教學之中可行性較高,而各教學人員也應不斷對該項技術的應用方式進行研究,以保障該項技術的使用質量【1】。

二、GIS技術城市設計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現代高校城市設計專業主要分為理論教學以及實踐教學兩種,而理論教學多以課堂教學為主,通常會通過教師教授的方式對理論知識點以及設計技術進行教學【2】。為了與時代要求相符合,老師會通過對現代化技術運用的方式,來完成對自身教學內容的輔助。而在這一過程之中,GIS技術一方面會對教學進行輔助,會運用空間數據庫的相關操作,來幫助學生對城市空間處理方式進行理解與掌握,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這一點主要是針對GIS應用教學而提出的,老師可以運用GIS技術幫助學生對城市設計以及規劃方案進行學習,并可以及時通過該項技術及時對最新的城市設計方式進行掌握,這對于專業教學而言益處極大。同時,老師在進行城市設計教學時,還應加大對學生GIS技術課程的教學力度,并要將兩項教學內容有效結合在一起,保證學生對于該項技術運用的靈活性,從而為學生城市設計強化的切實強化做好鋪墊。(二)在設計教學中的運用。學生在對城市設計編制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編制成果分為文檔、圖件以及數據圖表三種,而目前最常使用的編制技術主要有CAD、PS、Excel以及Word等,這些軟件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這些方式方法雖然有著一定的優勢,但各項資源管理卻是以獨立狀態存在的,設計人員在對數據以及相應條件進行處理與分析的過程中也有著諸多不便之處,因此現代設計人員開始對編制設計方式進行了調整,而GIS技術的應用機率也在不斷提升。所以老師要在進行傳統軟件使用教學的同時,也應加大對GIS技術的教學力度,要利用GIS屬性數據對空間數據進行管理的特點,運用庫地塊將空間數據顯示在圖件之中,并要將設施名稱、人口規模以及經濟總量等內容,以鏈接的方式將圖表與數據內容直接反映在空間之中,從而實現各個獨立部分的有效融合【3】。(三)在實驗教學中的運用。無論任何教學最終都是以實踐為目的的,城市設計教學也不例外,所以老師會通過實驗教學來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應用方式進行明確,而GIS技術也會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使用。在進行城市設計之前,設計者需要對城市的土地開況做出合理預估,要對土地建設用途使用程度進行判斷,與保證土地設計與布局的合理性。而且而是技術在土地評估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該技術會運用疊加分析、緩沖分析以及其他分析方式,來對所得數據進行綜合性分析,從而幫助設計人員做出判斷與預估。在進行實驗過程中老師可以幫助學生運用該項技術做好設計前的各項分析工作,從而不斷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鍛煉。但由于學生的設計經驗相對有限,所以只在對結果進行分析過程中可能會以自己主觀意識為主,進行隨意性評價,導致分析結果受到了直接的影響,所以就是應明確這一點,并通過運用該項技術建立定量分析平臺的方式,來保證實驗分析的結果。

三、教學實例分析

以某一城市設計實驗教學為例。老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實驗分析時,一方面讓學生利用GIA技術對點高程以及等高線等數據進行分析并建模,并會運用該項技術分析出模型坡度應控制在30%的范圍之內,而這也是城市設計用地范圍數值;一方面又在可利用,范圍內,對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保護用地以及其他特殊性用地空間進行規劃,并將這些區域劃出設計范圍之外,不可將其作為建設用地進行設計;另一方面要運用GIS技術對城市道路以及現狀建設用地緩沖區進行明確,從而制定出建設用地的合理設計方案,以保證城市各項空間功能的順利發揮,使城市能夠得到長遠性發展【4】。為了驗證GIS技術在城市教學設計中的作用,筆者對傳統性教學學生實驗課堂測試平均分分數以及GIS技術實驗課堂測試分數進行了對比,如表1所示。從表中的平均成績可以分析出,使用GIS技術進行的設計教學效果,要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加理想,因此值得進行大力推廣。

鑒于城市設計行業在社會中需求量的不斷加大,為了培養出更多更加優秀的城市設計人才,學校有必要對城市設計教學進行不斷優化與改進。要對GIS技術進行深入性研究,并結合城市設計教學特點,將該技術融入到該課程教學之中,從而使學生掌握更加優質的城市設計模式與手段,以確保學生能夠切實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在日后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城市設計人才。

作者:陶書竹 單位: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城市與土木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孫海蘭,賴恒友,林春英,劉曉東.淺談GIS技術在城市規劃教學與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0,18:290-291.

[2]柏祝玲,張曉瑞.GIS空間分析技術在城市規劃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10:371-374.

第9篇:城市設計及其理論范文

關鍵詞:建筑學;城市研究;意義

中圖分類號:TU-05文獻標識碼: A

一、建筑學與城市高密度的辯證協調關系

密度意昧著擁擠、制約、緊張、壓力,高密度等同于土地的超負荷利用、資源的窮盡式開采、公共及私人空間的無止境爭奪。城市高密度曾經在人們的印象中只是和香港、東京、紐約或者荷蘭等地區、城市或國家相關,無論高密度是"擁擠文化還是人類"生存的夢魔似乎并不能引起大多數建筑學者的關注。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甚至就是在今天,城市化結果的典型表現便是城市密度的激增。城市高密度地區為城市創造了多彩和充滿活力的城市形象。但是,另一方面,在這些城市高密度地區,城市交通處于癱瘓邊緣,空氣污染嚴重,城市公共空間和建筑物之間的空間過度擁擠,而且空間質量不符合人類宜居環境的理想要求。

統建筑空間思維和操作方式在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下將失去效力,因此建筑師或建筑學者至少應該懂得一點處理高密度的藝術。

緊縮城市帶來的高密度城區是不爭的事實,或者至少可以認為是中國和其他高密度人口的亞洲國家當今和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對這些國家的建筑學者來說,城市高密度環境是他們從事建筑創作和研究的一種預設。建筑師從來就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具備超能力可以獨自拯救城市和環境;他們無法改變城市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規則。但是他們通過探索和實踐有能力尋找到建筑方法和于段,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高密度所產生的弊端,發揚高密度的優勢,改善城市物質環境與建筑品質。簡言之,以建筑學的對策應對城市的高密度。

二、城市設計發展現狀

1、停留在外環境設計上

我國相當一部分建筑師從事的“城市設計”對一般意義上的建筑外部空間設計和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概念不清,目前僅僅停留在外環境的設計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

2、未擺脫城市規劃束縛

在實踐中,規劃和設計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數的詳細規劃中,包含了城市設計的某些內容,如控規制定的關于建筑形體的一些指導性指標,而總體規劃中的一些分項,如城市景觀、城市風貌的規劃也類似于城市設計。

3、設計方法陳舊,缺乏整體規劃

在大規模建設過程中,傳統規劃中重平面、輕三維形態的工作方法顯現出弊端,城市設計表達手法中,因三維整體形態的模型或圖紙展示更易使人產生直觀感和新鮮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將來一塊塊分而開發的基地如何與漂亮的設計模型取得一致,規劃管理如何實施等核心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項目建設初期也缺乏整體的規劃、主題思想和完整的設計方案。

4、景觀要素的處理不合理

城市景觀設計中,只注重工程的完成與否,而不注重整體的協調性、景觀的實用性等。在城市設計中,隨意設計景觀要素造成了整體建設的不合理性和無序性,其結果弱化了景觀設計在城市建設中應起到的作用。

5、過度重視商業利潤

部分開發商為了滿足自身利益,綠地變相成為其它用地,滿足人民休閑娛樂的景觀被分割成一塊塊的小空間,無法滿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需求。

三、景觀建筑學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

景觀建筑學是介于傳統建筑學和城市規劃之間的一門學科,在理論方面它涉及人居環境的方方面面,更側重從生態、社會、心理和美學方面研究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景觀建筑學為城市環境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技術、知識和工具,在不同層面上更好地滿足了人的需求和活動的要求。景觀建筑學貫穿城市設計的各個階段,其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景觀建筑學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

過往園林設計專業與建筑設計專業彼此孤立的現象,融合建筑、規劃、景觀設計的理論與方法,使其互為補充,互為支撐,探索園林、建筑交叉領域的設計契合。例如,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保護和提高自然景觀在城市中的質量、保護和提高城市傳統的風貌特色。

建筑設計的領域,突出建筑的景觀作用。合理控制城市輪廓線,同時突出建筑的景觀作用。將建筑的高度分區、并進行合理的建筑空間組合,同時突出觀景在建筑設計中的意義,將室內外空間有機融合。

重視自然材料、通風、采光以及其它生態節能技術在景觀建筑中的應用。例如,景觀視線走廊的保護,保障人與景點之間在視覺上的延伸關系;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的保護規劃與設計,把綠化和水體納入城市規劃中,使之成為城市生命系統中的一部分。景觀建筑學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區域生態環境中的景觀環境規劃、城市規劃中的景觀規劃、風景區規劃、園林綠地規劃、城市設計,以及建筑學和環境藝術中的園林植物設計、景觀環境藝術等不同工作層次,它涉及的工作對象可以從城市總體形態到公園、街道、廣場、綠地和單體建筑,以及雕塑、小品、指示牌、街道家具等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層次??傊?,景觀建筑學應用在城市設計中可以把自然、功能、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城市環境的設計質量,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

2、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合理的城市設計對提高城市健康發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傳統的城市設計,融入景觀建筑學后,現代城市設計可以營造更好的環境、更高質量和更安全的城市生活,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與時俱進,不失現代的氣息及其元素。

2.1注重生態的設計

從生態層面上進行城市設計可以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同時創建城市生態美感。作為城市景觀設計工作者,應當努力塑造正生態景觀,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的景觀,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保護自然遺產,為人們創造優美、健康的生活環境。

2.2注重健康運動設施的設計

健康設計即人性化城市設計,從人類自身健康的角度出發,在城市公共活動場所設計健康景觀,如對廣場、街道、小區等進行建設,鼓勵人們運動、鍛煉,使人們身心健康。健康設計不僅注重了居民看和觀的表面層次,更注重了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與交流性,這種城市設計方法給人一種親近感和歸屬感,不僅有利于節能環保,還有利于身心健康及其社會安定和諧。

2.3注重人文藝術的設計

藝術設計總能為人們帶來美感,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不應該成為最后的擺設和點綴,藝術對景觀設計而言,也不只是一種形式語言借鑒的來源,而是一種思維的方式。在現代城市設計中,運用藝術審美作為指導方法,融合城市本地自然文化、風情風貌,將城市景觀設計和周圍環境景觀、文化統一協調設計,設計出更美更有文化內涵的城市,使城市風貌更加和諧豐富、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特點。

結束語

建筑學的發展正在走向信息化、生態化、多元化。但是真正的生態建筑所提倡的要求離我們還很遙遠,還需要政府部門設計師和公眾的同努力,優先發展建筑節能產業,逐漸形成人們自覺選擇的良性循環,我們期待的結果是,生態建筑成為大家共同的選擇,沿著生態建筑學的道路,我們的生活環境將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杜美榮.建筑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2(02).

[2]周玉忠.淺論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內江科技.2013(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动态图| 粗大挺进朋友孕妇| 性生活片免费看| 人间**电影8858| 2022国产精品最新在线| 最近中文字幕电影在线看| 国产乱子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丁香六月综合网| 欧美黑人疯狂性受xxxxx喷水| 国产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美国式禁忌矿桥矿网第11集|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女教师巨大乳孔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青娱乐国产在线视频| 夫妻免费无码V看片|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色妞视频一级毛片| 在线看片人成视频免费无遮挡| 亚欧洲乱码专区视频|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男女一进一出猛进式抽搐视频| 国产疯狂露脸对白| 东方aⅴ免费观看久久av| 欧美性狂猛bbbbbxxxxx|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免费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男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影视官网|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美女奶口隐私免费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