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雙碳的背景與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世界遺產地區;低碳經濟;低碳產業體系;生豬產業鏈;CDM項目申報;低碳畜牧;低碳住宿;低碳物流
[中圖分類號]F224;F299.2;F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646(2011)08-0053-02
一、世界遺產背景介紹
1.概念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狹義的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
2.四川省世界遺產
四川旅游資源全國乃至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據中國世界遺產名錄,截止2010年8月1日,中國已有40處狹義世界遺產,74處廣義世界遺產。歸屬四川省域的就有5處狹義世界遺產,1處廣義世界遺產。包括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青城山”;雙重遺產“峨眉山―樂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年”。四川省丹巴縣、理縣、茂縣的“藏、羌碉樓與村寨”也已錄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9.6數據)。
二、低碳經濟簡介
2009年12月7日到18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參加了這次會議。毫無疑問,這次大會對地球今后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次會議被稱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
低碳經濟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一般情況下低碳經濟是指在市場經濟機制的基礎上,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產業轉型、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三、世界遺產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
1.發展低碳經濟能夠保護世界遺產地區環境,防止污染以及氣候變化可能對其的影響與破壞。
2.發展低碳經濟能夠提高世界遺產地區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益,有助于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建設生態文明。
3.發展低碳經濟順應國際形勢,是積極承擔國際環保責任的表現。
四、以低碳產業體系分析世界遺產地區低碳經濟發展
1.世界遺產地區畜牧業
當代中國人繼承了中國人既有的“和”的概念,講究天、地、人合一,講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現代城市中久居的中國人對自然有著很深刻的向往,也正是利用這一點,世界遺產地區可以開發畜牧旅游業,增加畜牧業本身的附加值。
2.世界遺產地區旅游住宿業
房地產行業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建筑房地產相關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調能耗等)已達到社會總能耗的46.7%[1]。同時,由于房地產業的相關產業極其廣泛,發展低碳房地產的同時能夠帶動一系列的相關產業進行低碳升級,產生連鎖反應,由此可見房地產業的節能減排潛力巨大,世界遺產地區發展低碳建筑勢在必行。
五、對世界遺產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措施建議
1.國家政府急需健全雙遺產地區的低碳法律制度
對于我國低碳經濟法律體系的的建立問題,以公民碳排放權為法理基礎概念并以此理念設計中國與發展低碳經濟有關的國內碳交易制度和碳稅制度是當前的主要觀點。其中的公民基礎碳排放權是以整個自然界碳排放可以承受的總量除以世界人口數,得到的一個個人允許的基礎碳排放值。但是由于實際操作的約束性,我國低碳經濟的制度設計以及低碳經濟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還任重道遠,需要不斷積累經驗、總結歸納出一套由中國特色的方案。
針對世界遺產地區,更需要健全法律法規通過以下功能來達成節能減排、抑制溫室效應、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1)威懾功能,主要針對想要違背“低碳”理念謀求個人利益者。
(2)懲罰功能,是針對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者,讓觸犯了的人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律懲罰。
(3)救助撫慰功能,是針對因為違法者的違法行為而深受其害的人。
(4)教育功能,針對所有公民,既包括違法分子,又包括其他人。
(5)美化功能,一旦以上功能發揮了其應發揮的作用,人類的生存環境無疑會越來越美麗,此所謂美化。
2.世界遺產地區景區管理創建“低碳景區”
峨眉山景區于12年前已實行統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景區還在酒店和農民旅店飯店大力推行節能措施。多年來,峨眉山的森林覆蓋率一直維持在95%以上。
目前,九寨溝景區已編制完成了《智慧九寨專項規劃》,并將在此基礎上編制中國首個《低碳旅游發展專項規劃》,力圖通過規劃摸清低碳家底,打造低碳產品,完善低碳設施,優化低碳服務和塑造低碳品牌。
世界遺產地區可以景區管理可以此二者為典范,以加強景區管理,走上真正的低碳經濟之路。
[1] 劉水良,吳吉林,尹華光.我國世界遺產管理危機與對策研究[J].資源環境與發展,2010年01期.
[2] 楊效忠,王榮榮,韓會然.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世界遺產開發和保護模式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0年05期.
關鍵詞:石家莊 居民出行 碳排放 低碳交通 措施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Trend and Low-carbon Measures in Shijiazhuang City
Li Jing Li Shuangjiang Zhao Qian Cui Erqi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rend of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from 2005 to 2009, and forecasted CO2 emission in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2 emission per capita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increased with time.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fastest, from taxies slightly increased, and from buses dropped.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emission from taxies and buses. The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from resident travel in 2015 increased by 21% than 2009, and emission from taxies almost unchanged, from buses reduced by 45%,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by 29%. The measures to implement low-carbon transport was controlling private car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making low-carbon policies and improving citizen’s awarenes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Key Words: Shijiazhuang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low-carbon transport measures
1. 研究背景
氣候和環境國際研究中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登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10年里全球CO2排放總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長率卻達25%。歐盟大部分工業領域都成功做到了減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卻在過去10年增長了21%。至2050年,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將比目前增長30%~50%[1]。
與國外相比,一方面,我國交通能源利用率仍有很大差距,其中機動車燃油經濟性水平比歐洲低近25%,比日本低20%,比美國低10%。另一方面,至2009年底,中國汽車產銷雙超1300萬輛,首次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約達1.87億輛。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加,我國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經大大超過了環境容量。
隨著能源危機、經濟危機及氣候危機問題的日益凸顯,如何減少交通中的碳排放,實現交通的低碳化發展,成為世界各國低碳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同樣的能源需求增長率,優化交通模式可獲得較優的減排效果。因此,減少城市客運交通碳排放成為世界各國廣泛認同的有效減排手段[2]。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低碳交通”的概念應運而生。
2. 石家莊交通現狀
目前,石家莊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京津冀都市圈的整體推進、省會龍頭地位強化、中央啟動內需與河北省“三年大變樣”的效應疊加、高速鐵路等交通優勢的升級,諸多發展因素把石家莊推入一個城市快速擴張、產業調整優化、都市區整合發展的新時期。到2020年市區人口將達到500萬[3],這些勢必帶來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截至2010年初,全市公交車總數為3018輛,其中天然氣公交車1698輛。到2010年2月底,全市機動車總量已經達到149萬輛,其中市區38.8萬輛,僅2009年12月份就新增機動車21751輛。伴隨著市區小汽車加速增長,轎車快速進入百姓家庭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家庭轎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將進一步加劇城市交通碳排放。莊幸等研究表明[4],在石家莊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戶均溫室氣體排放中,CO2是主要的排放物,其所占比例高達90.6%。
3. 石家莊市交通碳排放
3.1 計算方法
城市交通以客運為主,公交車、私家車、出租車是能耗主體,動力以汽油和柴油等一次性能源為主。以這三種交通工具為研究對象,計算個人出行的碳排放量。公式為:
式中,MC為個人出行的碳排放量,D為平均營運距離,Z為平均客運量,L為實際油耗,a為所使用燃油的燃油密度,w為燃油中碳的比重。
通過C和CO2的質量轉換公式,得到碳排放情況:
式中, ――個人出行的CO2排放,kg。
利用2005~2009年石家莊市居民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參數年均增長率,利用下式推到2015年各排放參數,得到2015年CO2排放量。
2015年各參數=2009年各參數×(1+年均增長率)6
3.2 數據來源
原始數據主要調查自《石家莊統計年鑒(2006-2010)》,部分標準參考相關文獻[4-9]。原始數據見表1:
3.3 結果分析
石家莊市居民出行所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的個人CO2排放量見表2。
由表2和表1可以得出,2005~2009年石家莊市居民出行人均CO2排放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其中私家車排放量增加最快,出租車略有增加,公交車下降,且私家車排放量遠大于公交車和出租車之和。2005年私家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約是出租車的6.4倍,2009年增至7.6倍;私家車2005年的個人出行CO2排放是公交車的8倍,2009年增至14倍。
出租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2005年~2008年為增長趨勢,但2008年~2009年有所下降。原因是在后兩年出租車數量沒有改變,但客運量有所增加,而全部出租車的日平均營運距離增幅遠小于客運量的增幅。
公交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呈下降趨勢。原因是2005年~2009年石家莊市公交車數輛的增幅很小,但隨著總人口的增加,公交車的日平均營運距離相對增加,而且公交車的客運量大大加大,因此分擔到個人的CO2排放就相對減少,從而呈現出逐年降低的趨勢。
2015年石家莊市居民各種出行方式與2009年相比,個人總出行CO2排放將增加21%,其中出租車基本未變,公交車減少45%,而私家車增加29%。
4. 實施低碳交通的建議
低碳交通是在對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生存嚴重影響的認識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以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為根本出發點的交通模式。這種模式根據各種運輸方式的現代技術經濟特征,采用系統調節和創新,應用綠色技術等手段,實現單種運輸方式效率提升、交通運輸結構優化、交通需求有效調控、交通運輸組織管理創新等目標,最終實現交通領域的全周期全產業鏈的低碳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低碳轉型[10-13]。針對石家莊的現狀,低碳交通對策如下:
(1)控制私家車。
由于私家車的個人出行碳排放要遠遠大于公交車和出租車,因此,實施城市交通低碳化的關鍵是降低私家車在城市交通中的出行比重。如在市中心減少機動車道,增加步行道和自行車道,不應特意為機動車停車提供方便等。
(2)優化公交系統結構。
完善公共交通,縮短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的車外時間差、提高公共交通的運輸速度、擴大公共交通與其他交通的成本差、改善公共交通的交通環境。石家莊已滿足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地鐵、輕軌)的條件,即200萬以上人口[14]。軌道交通與公共汽車消耗相等的能源,運輸能力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因此應加快軌道交通建設。發展新能源及使用混合動力公交車,通過不斷提高強制性的汽車燃油效率標準,促進汽車改善燃油效率。
(3)制定低碳政策。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勵使用綠色汽車,對研發新能源汽車者給予資助和獎勵,對大排量重污染汽車征重稅,減少政府公務用車等。
(4)提高居民節能意識。
采取有效的途徑,加強節能宣傳教育,使公路交通運輸領域所有從業人員了解我國能源資源形勢和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提高全行業的節能意識和資源憂患意識;同時也要在全市民中進行大力宣傳節能減排,鼓勵居民騎自行車、步行及乘坐公交工具出行。
參考文獻:
[1]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Transportation and Air Qualit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U. S. Transportation sector [R],1990-2003. USA: ICF Consulting, 2003.
[2] House of Commons 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R], Ni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5-06,England: the House of Commons, 2006.
[3] 石家莊市城鄉規劃局.《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
[4] 莊幸.姜克雋.趙秀生.石家莊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碳足跡及其環境影響因素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6):443-448.
[5] 胡瑩菲.王潤.余運俊.廈門城市交通系統碳足跡評估研究[J].上海環境科學,2010,29(3):98-101.
[6] 趙敏.張衛國.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與城市交通CO2排放及減排對策[J].環境科學研究,2009.6(22):747-752.
[7] 梅建屏.徐健.金曉斌.周寅康.基于不同出行方式的城市微觀主體碳排放研究[J].資源與環境,2009.25(1):49-52.
[8] 賈晶,高鵬.徐幸玉.王升強.石家莊市居民出行特征變化分析[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2.2(52):116-118.
[9] 曲大義.于仲臣.蘇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發展對策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2001.31(3) :118-119.
[10] 陳飛.楚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內涵、模型與目標策略確定[J].城市規劃學刊,2009.(4):7-13.
[11]付慧.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34):19745-19747.19751.
[12]秦海燕.丁紹剛.金蕓.都市生態主義――基于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營建理念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1746-1750.
綜合考慮政府碳稅及財政補貼等因素,構建低碳環境下制造商與零售商組成的兩級供應鏈模型,以供應鏈成員各自利潤最大化為原則,求解制造商與零售商的最優定價及市場需求量;在此基礎上,分別分析政府碳稅及補貼對供應鏈成員定價及市場需求的影響,給出產品定價與減排策略的關系;最后通過數值仿真對結論進行進一步分析。為企業產品定價及減排、政府碳稅及財政補貼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
最優定價;減排策略;碳稅;財政補貼
1研究背景與主要文獻綜述
隨著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節能減排成為當前國際社會的熱點話題。低碳時代得到來,使得政府和企業紛紛就目前的現狀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如政府采用多種規制措施(補貼或稅收等)來激勵企業改變其生產經營模式降低碳排放;企業為保證自身利潤及應對當前政府措施和市場的變化,也相應地調整其運營模式,具體表現在通過使用新工藝、投入新技術、提高企業員工管理水平等方式向低碳轉型。因此企業在低碳改造過程中面對政府的環境政策,該如何進行產品定價、調整自己的低碳投入成本?政府補貼及稅收是如何影響企業的產品定價與低碳投入的?在政府低碳減排目標的約束下,低碳供應鏈企業產品定價與低碳投入關系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課題。從目前看,政府政策及監管是企業實施低碳供應鏈管理強有力的推動力量[1]。Wolfram等[2]研究了在激勵企業采取先進技術進行減排的環境政策工具中,稅收比自由許可、拍賣許可更能激勵企業采用現金減排技術。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已征收碳稅,如荷蘭、丹麥、瑞典、愛爾蘭等[3]。我國碳稅征收仍處于研究層面,但根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的《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碳稅政策框架》報告,財政部財務科擬定了《開征碳稅研究》報告,同時發改委能源所也了《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為我國政府征收碳稅提供了理論依據。
Bettina[4]從減排量等7個方面論證了碳稅在降低碳排放中更有效且成本更低。Benjaafar等[5]將碳排放因素考慮到簡單的供應鏈系統中,建立了碳排放限額模型、碳稅模型、限額與交易模型以及碳抵消模型等,為供應鏈低碳運作提出了頗有意義的管理啟示。Hoen等[6]分析了碳稅、碳限額、碳交易等不同碳排放約束對制造商運輸方式決策的影響。黃鑫等[7]通過考慮財政補貼、稅收、罰金等參數來分析政府監管者如何通過財政工具引導企業積極遵守和服從節能減排政策。Song等[8]分析了征收碳稅、強制減排、以碳總量限制和交易下企業單周期最優訂貨量決策的問題。趙道致等[9]在考慮碳稅情況下對供應商主導的二級供應鏈減排博弈進行了研究,討論了減排策略下企業的最優產量與單位產品減排量。
針對低碳政策下供應鏈成員定價的研究,楊珺等[10]建立了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單個供應商和銷售商的供應鏈模型,分析了強制排放和碳稅兩種排放政策對于供應商、銷售商及整個供應鏈的總成本和碳排放的影響。馬秋卓等[11]研究了以碳配額機制為基礎的碳交易體系下單個企業低碳產品最優定價及碳排放策略問題。毛超艷等[12]通過引入單位產品碳排放量決策變量,構建了制造商的簡化決策模型,給出了制造商的最優定價和最優碳排放量,分析了碳排放政策與消費者低碳需求對制造商最優定價和最優碳排放量的影響。謝鑫鵬等[13]研究了基于CDM的制造商與零售商的產品定價與減排決策。上述文獻雖然考慮碳排放政策下產品定價的影響,但是大都針對單個企業,且涉及到碳稅與政府財政補貼的情形較少。與此同時,隨著消費者低碳環保意識的增加,企業在面對政府減排壓力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低碳偏好。大量消費者調查和研究報告表明,消費者愿意為購買低碳產品支付額外的費用[14]。如Liu等[15]在研究中指出,消費者環境意識逐漸增強,愿意購買綠色低碳產品并為之付出額外的費用。這會迫使供應鏈企業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模式來保證其利潤,但最終還是會通過合理的產品定價,將低碳改造所增加的成本轉嫁到消費終端,由消費者買單。
本文將消費者低碳偏好考慮到供應鏈中,在需求受到產品價格和單位產品碳排放雙重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研究政府征收碳稅及補貼下的,由低碳制造商與低碳零售商組成的兩級供應鏈模型,探討制造商與零售商的定價與減排策略、政府碳稅及補貼的影響關系,為企業定價、減排投入及政府制定碳稅和補貼提供參考。
2情景描述與假設
2.1情景描述碳稅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作為重要的環境政策工具,能夠減緩國內生態環境壓力、遏制環境惡化、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完善環境稅制、調整資源配置,有利于促進節能減排技術的發展。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碳稅將被逐步提上日程。為應對即將實施的碳稅政策,企業開始通過使用新工藝、購買新設備、投入新技術等方式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向低碳轉型,這使得企業在產品生產、加工、包裝等等過程中的成本增加,這些都屬于低碳化投入成本的一部分。可以說,碳稅在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給企業,特別是碳排放量較大的制造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減排壓力,導致其生產成本增加。因此,企業和供應鏈上成員會將這部分額外增加的碳稅成本通過產品定價的形式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造成產品的價格超出消費者可接受范圍,導致產品滯銷、企業虧損等現象的產生。為此,政府為鼓勵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應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將部分稅收所得貼現給低碳消費者,以刺激消費,拉動市場需求。基于以上情景,本文以一個制造商與一個零售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模型為研究對象,其中上游制造商負責產品生產,下游零售商負責產品銷售,在此過程中將產生碳排放,政府會根據企業最終的碳排放對企業進行征稅,為降低碳排放,制造商與零售商都將投入資金進行低碳改造;同時,政府為鼓勵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會對產品進行補貼。以此構造考慮政府征收碳稅及補貼下的二級供應鏈模型,在此基礎上建立制造商領導下的分散化決策下的定價模型如圖1所示。政府對企業碳排放進行征稅,并根據產品的低碳程度對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進行補貼,消費者為產品價格與低碳度雙驅動型,故市場需求將受產品的價格及碳減排程度兩方面的影響。制造商與零售商根據碳稅大小與市場需求來確定減排量即減排資金投入進行低碳產品生產,并對產品進行重新定價。
2.2基本假設為研究方便,本文簡化過程,僅考慮制造商領導下的分散型供應鏈,且做如下假設:
3模型建立與求解
3.1制造商及零售商的最優定價在此我們建立制造商主導下的分散化決策下的兩級供應模型,供應鏈成員在知曉政府對其所征收的碳稅稅率之后,制造商須在生產周期開始之前制定最優的碳減排量即減排投入資金及產品批發價,零售商根據制造商的決策制定自身減排及定價策略,使各自在生產周期之后利潤最大。由于增加了碳稅成本與低碳減排成本,且受成本的一些條件約束,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大化利潤目標函數分別。
3.2結果分析下面根據制造商與零售商的最優定價,分別分析政府碳稅和低碳補貼即稅收返還補貼對碳減排量、供應鏈成員定價及需求量的影響,以期獲得一些管理啟示。結論1表明,政府碳稅的征收會變相導致單位產品的碳排放成本增加,最終表現為產品銷售價格提高。對于零售商而言,不論產品碳排量如何,隨著碳稅的增加,零售價將不斷提高;但對于制造商而言,當零售商碳排放量大于自身碳排放量時,由于零售商面臨的碳稅壓力較大,隨著碳稅力度的增大,零售價上升幅度會過大,將導致產品銷量嚴重減少,為避免因銷量減少過大帶來的利潤損失,作為市場主導者的制造商會降低批發價,使零售價隨之降低,提高銷售量,故而會出現批發價隨碳稅的增大而減小的情形。從環境角度來看,碳稅的征收會促使企業減排,從而降低大氣污染;但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碳稅的征收使得產品零售價格增大,消費者承受物價上漲的壓力,市場需求減少,使市場經濟處于低靡狀態,稅率過小使得起不到激勵制造商生產低碳產品的驅動力。因此,政府應確定適當的碳稅,綜合考慮環境與經濟兩方面因素。結論2表明,政府對低碳產品進行補貼,以財政補貼的形式補貼給消費者,可以激勵更多的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增大市場需求,企業因此可以提高產品價格,可以說政府對消費者進行低碳財政補貼可以間接地幫助實施低碳生產的企業營利,降低企業低碳改造成本,也能夠使促使企業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低碳改造,減少產品碳排放,對經濟及環境來說都大有裨益。結論3:隨著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大,即隨著零售商減排資金投入的減少,制造商批發價將變小,零售價可能變大也可能變小,而制造商碳排放量對批發價的影響與對零售價的影響趨勢相似,它們都要根據政府碳稅回收補貼及消費者低碳偏好的大小具體判斷。結論3表明,不論政府碳稅及補貼情況如何,零售商的碳排放量越大,即減排資金投入越少,批發價始終減小。這是由于零售商碳排放量越大,隨之而來的是所要繳納的碳排放稅越多,會迫使其提高零售價,導致市場需求量減少,為使零售商在制定產品價格時不至于過高,制造商會通過降低批發價間接分擔零售商的碳稅壓力,所以隨著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加,批發價會減小。同時,由于消費者的低碳偏好以及政府碳稅的存在,隨著碳排放量的增加,當政府碳稅力度過小時,企業節約的低碳投入成本可能大于碳稅所增加的成本,所以產品價格會是下降的趨勢;而當政府碳稅力度較大時,其繳納的碳稅帶來的損失過高,所以提高產品價格在所難免。可見,政府碳稅及回收補貼對于供應鏈成員減排量的制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供應鏈成員在制定減排策略即低碳投入時,可以考慮相互合作的方式來進行綜合減排。
4數值仿真
通過數值仿真進一步來分析政府碳稅及財政補貼對供應鏈成員定價的影響,并通過分析供應鏈成員利潤為政府制定碳稅與財政補貼提供參考。對比圖3可知,不論碳減排量如何,零售價隨著碳稅稅率的增大都將增大,但與零售價情況有所不同,當碳稅稅率較高時,零售商每降低單位碳排放時,零售價所上升的幅度越小,達到1時則碳排放量變化對零售價影響很小,此時零售商減排積極性會相對減小。故政府在制定碳稅稅率時可以考慮制定差別化稅率,在不同企業間實行不同的稅率。由圖4和圖5可知,隨著碳稅稅率的增大,制造商與零售商利潤均減小,隨著政府補貼力度的增大而增大,這與結論1和結論2相符。且由圖可發現,隨著碳稅的增大,制造商利潤明顯迅速下降,最終與零售商利潤相差無幾,由此可見政府碳稅的征收對制造商影響更大。這與現實情況相符,相對于零售商而言,制造商碳排放較多,面對相同的碳稅政策時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的制造商所承受的懲罰力度更大、減排壓力更多,因此所帶來的利潤損失也就更大,可以說碳稅對于碳排放量大的企業所造成的影響必將是巨大的。因此,政府在制定碳稅時應科學合理制定,充分發揮其調節功能,并避免其對高能耗產業的沖擊,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同階段對受影響比較嚴重的高能耗行業建立稅收減免與返還機制。
5結束語
低碳經濟環境下,政府環境政策及消費者市場需求變化必將對供應鏈企業的產品定價及減排產生深刻的影響。低碳時代的沖擊對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積極探索市場需求規律,合理確定產品的價格,加強自身與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政府也需根據不同企業調整稅率,使社會總福利最大化。本文以低碳經濟為背景,構建了碳排放稅與低碳產品補貼下供應鏈企業定價與減排模型,通過建立模型與求解得到所建定價模型的解析解,進而研究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優定價與消費者低碳偏好、政府碳稅及財政補貼,以及制造商與零售商碳減排量方面的影響關系,并進一步求得此時的產品市場需求量,為供應鏈成員生產及產品定價提供決策支持;最后通過數值仿真,分析一定碳排放量狀況下,碳稅稅率及財政補貼對產品批發價、零售價、市場需求量及利潤的影響,為供應鏈成員制定碳排放量及政府制定碳稅稅率及財政補貼提供參考。通過理論研究和數值分析,可得到以下啟示:(1)隨著政府碳稅的不斷提高,單位產品零售價必將增加,但批發價大小的變化情況取決于制造商與零售商的最終碳排放量,也即減排投入資金情況,隨著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大,即隨著零售商減排資金投入的減少,制造商批發價將變小,因此企業間可以通過合作減排使供應鏈利潤更優。(2)碳稅對制造商與零售商作用效果不同,對此政府在制定碳稅稅率時應科學制定差別化稅率,制定合理的碳稅政策,避免對高耗能行業帶來嚴重的沖擊,這樣才不會挫傷企業進行低碳改造的積極性,切實起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3)隨著政府對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時補貼力度的加大,產品批發價與零售價都將增大,利潤也隨之增大,這說明政府財政補貼有利于企業進行低碳改造,提高企業低碳投入的積極性,同時可減緩碳稅實施帶來的沖擊。
參考文獻:
[1]BAUMANNH,BOONSF,BRAGDA.Mappingthegreenproductdevelopmentfield:engineeringpolicyandbusinessperspectiv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10(5):409-425
[2]WOLFRAM,REQUATETILL,UNOLD.Environmentalpolicyin-centivestoadoptadvancedabatementtechnology:willthetruerank-ingpleasestandup?[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3,47(1):125-146
[3]高鵬飛,陳文穎.碳稅與碳排放[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2(10):1335-1338
[4]BETTINABFWITTNEBEN.Exxonisright:letusre-examineourchoiceforacap-and-tradesystemoveracarbontax[J].EnergyPolicy,2009,37(6):2462-2464
[5]BANJAAFARS,LIYANZHI,DASKINM.Carbonfootprintandthemanagementofsupplychains:insightsfromsimplemodels[R].Minnesota:UniversityofMinnesotaworkingPaper,2010
[6]HOENKMR,TANT,FRANSOOJC,etal.Effectofcarbone-missionregulationsontransportmodeselectioninsupplychains[R].Eindhoven:TechnischeUniver-siteitEindhoven,2010:1-32
[7]黃鑫,陶小馬,杜增華.節能減排管制政策的博弈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3(3):322-326
[8]SONGJ,LENGM.Analysisofthesingle-periodproblemundercarbonemissionspolicies[M]∥Handbookofnewsvendorproblems:models,extensionsandapplications.NewYork:Springer,2012:297-313
[9]趙道致,勾杰.考慮碳稅征收的供應鏈縱向減排博弈研究[J].標準科學,2013(11):53-57
[10]楊珺,李金寶,盧巍.系統動力學的碳排放政策對供應鏈影響[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2,17(4):21-30
[11]馬秋卓,宋海清,陳功玉.碳配額交易體系下企業低碳產品定價及最優碳排放策略[J].管理工程學報,2014,2(28):127-136
[12]毛超艷,梁喜.碳排放約束下制造商的定價與減排策略及政策啟示[J].低碳經濟,2013(10):21-24
[13]謝鑫鵬,趙道致.基于CDM的兩級低碳供應鏈企業產品定價與減排決策機制研究[J].軟科學,2013,27(5):80-85
[14]龐晶,李文東.低碳消費偏好與低碳產品需求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9):76-80
【關鍵詞】太陽能 產業 SWOT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能源的需求長期處于一個高水平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促使了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能源產業升級。基于如上背景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在未來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以及推廣前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太陽能資源的保有量的巨大,在此方面有研究表明,由太陽輸送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能總量達到了每秒80萬千瓦。在理想狀態下,對地球表面0.1%的太陽能進行收集,按照5%的發電效率進行計算,每年發電量可以達到現有能源消耗總和40倍作用。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太陽能發電的低成本。在采用太陽能發電的過程中僅需要對設備進行首次投入以及較低的維護與管理成本即可完成發電項目,綜合的發電成本大約在1美元每萬萬瓦時一下,這個發電成本遠低于火力發電等傳統的能源成本。此外,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斷減少,太陽能作為可再生資源也具有較大的戰略意義,而在碳排放等指標方面太陽能也具有顯著優勢。本文從我國未來太陽能產業發展的角度對其優勢、劣勢、機遇以及挑戰等四個方面進行研究,旨在分析太陽能產業在我國未來的發展。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今后的太陽能產業發展提供理論基礎以及實踐指導。
二、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
目前,針對太陽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太陽能發電方面,而其他二次資源的利用均以太陽能發電為基礎。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主要表現為工業集中發電、民用發電以及直接應用型發電等三個部分。
在工業集中發電發展方面:我國首座太陽能發電廠在2005年10月29日在江寧竣工投產,年發電能力61.3萬千瓦時,發電廠采用鏡面反射集中供熱,熱力發電的原理。雖然發電量較少,但是為我國太陽能發電的工業集中化奠定了基礎。經過了接近7年的發展,目前我國擁有規模以上太陽能發電廠進20座,分布在寧夏、青海、新疆等省份。
在民用發電方面:我國太陽能民用發電產業發展較為廣泛,此方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以社區或者單元樓為基本單位,在樓房墻體或者廣場區域等空地面積架設光伏太陽能發電設備,利用太陽能發電設備的發電成果對本小區或者本單元樓的生活用電進行供給,或者采用雙套供電設備對居民用電進行輔助供給。
在直接應用型發電方面:我國太陽能利用主要依賴于直接應用型發電,此種發電設備由于與電氣的使用設備相鏈接,具有使用方便、安裝方便、節約成本等特點,在生產與生活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生產方面直接應用型太陽能發電設備主要表現為一些大型的公共設施方面,比如市政亮化系統、交通監測系統、交通指揮系統等。而在民用方面則主要應用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充電器、太陽能玩具等。由于直接應用型太陽能發電設備的廣泛應用,其對我國太陽能產業的普及以及太陽能應用的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以及群眾氛圍。
三、我國太陽能產業的SWOT分析
(一)我國太陽能產業的優勢
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優勢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太陽能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與國外的同期指標相比,我國太陽能發電的使用率占到總能耗的比重不足3%,而國外先進國家此比例大概分布在15%25%之間,且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按照我國能耗總量進行計算,在太陽能發電應用占到10%的情況下,需要投產總計為63.9萬瓦。其次,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環保意義,在溫室效應嚴重的今天,我國政府在能源結構以及產業升級等角度嚴格控制碳排放,而太陽能作為0碳排放的能源產生工業具有較大的環保意義。最后,太陽能發電與傳統發電以及用電器設備相比成本較低。這主要表現為太陽能發電僅為一次投資,在生產過程中沒有燃料的投入。而在生產與生活應用過程中,則表現為太陽能應用設備的引入降低了配套管線的架設成本。
(二)我國太陽能產業的劣勢
我國太陽能產業的主要劣勢表現為技術發展較慢、土地使用費用較高以及安裝成本較高等方面。在技術發展較慢方面主要表現為我國太陽能產業的主要技術來源于國外技術的轉移與轉讓。而我國自主的太陽能發電技術相對落后,少有自主知識產權,這對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控制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土地使用費方面則主要表現為,太陽能發電由于發電效率等問題其對太陽能電板的面積要求較高,我國的土地使用單價成本較高,這就造成了太陽能發電廠的整體投資過大,回收成本周期較長,進而降低了企業對太陽能發電的投資熱情。在安裝成本較高方面則主要表現為,與上文相對應,我國太陽能發電的主要技術來源為技術轉讓,因此在太陽能產品的生產以及太陽能發電廠的建設過程中首期的投資過大。
(三)我國太陽能產業的機遇
我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基于主要表現為太陽能新市場的開發、國家電網的開放以及太陽能產業的國家重視。
在太陽能新市場的開發方面:國家鼓勵清潔能源的使用,這使得太陽能的新的利用方向的開發得到了各大企業的重視。近些年,太陽能汽車、采樣能照明設備、太陽能發熱設備等新科技產品層出不窮,極大的刺激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此外,電價、天然氣等家用能源價格的上漲也是太陽能產品開發的根本動力。
在國家電網開放方面:國家從2013年開始將逐步開放我國電網,在開放的過程中允許中小型以及個人發電廠的電力資源并入國家電網中,這直接導致了過去的太陽能發電僅為自用的民用太陽能發電體系可以利用這一政策進行合理的盈利。從個人太陽能發電的角度去考慮,此政策的出臺能夠刺激太陽能發電廠的小型化,這直接解決了土地成本等問題,使得太陽能發電的利潤空間更大。
在太陽能產業的國家重視方面:國家對于清潔能源的開發與使用始終保持支持與扶持的態度。在我國太陽能開發過程中我國政府實施對此類高精尖企業的免稅等相關扶持政策,幫助企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以及產品的創新。
(四)我國太陽能產業的挑戰
我國太陽能產業的挑戰主要來源于其他清潔能源的挑戰、傳統能源的挑戰以及應用環境的挑戰等三方面:
在其他清潔能源的挑戰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與其他清潔能源相比,太陽能發電電力轉化率較低,以水利發電為例,其電力轉化率大約在75%到70之間,而太陽能發電的綜合效率不足10%;此外,在發電規模方面太陽能發電也無法與其他清潔能源甚至是傳統能源發電相比較。
在傳統能源的挑戰方面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太陽能發電與傳統能源發電在發電規模方面具有明顯的劣勢。以我國第一個太陽能發電廠為例,其年生產電能僅為63.9萬瓦,不足中型火力發電廠的5%。這樣的發電效率必須通過大面積的建設才能夠滿足電耗需求。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針對太陽能直接使用以及太陽能電能使用的配套設備開發較少,太陽能的使用無法滿足正常家庭需要。在傳統的家庭勞動過程中如洗衣、做飯等,均沒有太陽能配套產品的開發與使用,進而對未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造成了限制。
在應用環境方面:太陽能發電以及應用收到環境影響較大,在地點選擇方面應該選擇陽光充沛的區域,在一天的使用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太陽直射等問題。此外,對于陰天、下雨等太陽能較弱的天氣也會導致太陽能產品的失效,進而造成了太陽能產品推廣困難的情況。
四、太陽能產業的未來發展對策
我國太陽能產業的未來發展對策主要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需要各個企業增加科研力度,從太陽能發電效率、太陽能發電場地的綜合利用、太陽能直接利用設備的開發等環節對太陽能產業進行綜合的自主知識產權開發。
其次,我國政府應該增加對太陽能產業企業的扶持力度,分別從稅收、推廣、政企合作、有限采購等方面對相關的企業進行扶持,并對優秀的太陽能開發技術予以獎勵。
最后,企業以及社會各界應該積極的宣傳太陽能以及太陽能設備的使用優點,并對其環保意義、經濟意義、社會意義等多方面的意義進行多角度的宣傳。
五、總結
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發現太陽能產業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存在技術瓶頸、土地使成本較高、安裝成本較高等劣勢,同時受到其他清潔能源、傳統能源以及應用環境等方面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增加自主知識產權、提高國家扶持支出以及宣傳太陽能應用價值等三方面的優化對策。希望對今后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提供可行方案。
參考文獻:
[1]唐正艷,李勇,陳克祿,王如竹.我國太陽能產業專利狀況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1,(05).
[2]楊書林.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企業導報,2011.(21).
關鍵詞:塔水釩礦帶 成因模式 地質特征 找礦方向
塔水釩礦屬中型位于哈密市南東部,是一個以V為主,兼含Zn、Co、Mo 多元素件生礦床,北山磁海-大水Fe-Mn-Au-W-Sn-P-V-U-鈉硝石-鹽類成礦帶1。區域上有南北兩個成礦帶,北帶有塔水釩礦、大水西釩礦、大水釩礦、雙塔釩礦等一系列釩礦床,南帶有著名的平臺山磷釩礦及方山口磷釩礦等。因此在該區確定主要的礦床成因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尋找成型、成規模的釩礦有重要意義,該地區的二條成礦帶釩磷礦產資源極具潛力。
1. 地質背景
本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位大地構造單元位于塔里木陸塊(Ⅱ-2)――北山古生代裂谷系(Ⅱ-2-3)――北山中間地塊(Ⅱ-2-3-2),成礦單元位于該礦位于磁海-大水(裂谷帶)Fe-Mn-Au-W-Sn-Co-Cu-Ni-磷(V-U)鈉硝石-鹽類礦帶(Ⅳ-4-①)。塔水釩礦區處于塔里木板塊和哈薩克斯坦一北山板塊的交接部位,位于天山一北山海槽之東端2,是一個構造活動和變形程度較為強烈的地區。
1,2 ―現代溝谷沖洪積相:含礫砂、泥土;3―新近系苦泉組; 4 ―二疊系紅柳河組;5,6 ―奧陶系錫林柯博組\羅雅楚山組;7,8 ―寒武系西雙鷹山組\雙鷹山組;9,10 ―薊縣系平頭山群\卡瓦布拉克群;11 ―長城系星星峽群;12 ―泥盆世二長花崗巖;13 ―石炭世二長花崗巖;14,15 ―二疊世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16―不整合界線;17―實測平移斷層\逆斷層;18―Ⅲ、Ⅳ級構造單元線;19,20―背斜軸\向斜軸;21―釩礦
地層屬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中南天山-北山地層區、中天山-馬鬃山地層分區和塔北地層分區。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薊縣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和第四系,薊縣系主要由灰巖、泥質白云巖、片巖、硅質頁巖等組成。下寒武統為一套淺海相黑色炭質硅質巖、硅質巖、泥巖、板巖、碳酸鹽建造。它與下伏薊縣系之間存在一個侵蝕面,是本區釩礦的重要成礦部位。志留系墨尖山組分布于紅柳河斷裂以南,與下寒武統呈不整合接觸,為淺海-濱海相碎屑巖建造。二疊系主要分布于紅柳河斷裂以北,以碎屑沉積巖為主,并伴有中基性火山噴發,屬海陸交互相沉積。區內侵入巖出露廣泛,以花崗巖類侵入體為主,也有少量規模不大的中基入體。
2. 礦區概況
2.1 地質特征
塔水釩礦的含礦巖系主要為寒武系。含礦層段位于雙鷹山組的上段,在于礦段之底通常為呈近東西向展布,含礦層段位于雙鷹山組上部,下礦段之底,通常為薊縣系古風化殼的含礫粘土巖(雙鷹山組底部),其上為含碳石英砂巖、粉砂質板巖、變粉砂巖等組成的淺變質碎屑巖系;上礦段之下為雙鷹山組上部的泥質板巖,上為硅質板巖覆蓋。該礦床在平面上呈層狀、透鏡狀(圖2),賦存構造為一近NE向的復式背斜。
2.2礦體特征
礦體賦存特征 塔水釩礦共圈定33個釩礦體,其中有4個盲礦體。北礦帶Ⅰ-5,Ⅲ-1、2,中礦帶Ⅳ-1―3,南礦帶Ⅵ-1礦體規模較大,其中中礦帶Ⅳ-1、南礦帶Ⅵ-1為主礦體,其他礦體為單工程或單樣品控制的礦體,規模小。礦體形態呈層狀、似層狀或透鏡狀產出。產狀南傾,傾角一般60-78°之間。礦體長度150-1540米,真厚度1.05―7.32米。礦石以工業礦為主,V2O5品位0.65―1.74%,平均0.97%,最高2.55%,低品位礦次之,V2O5品位0.41%―0.58%。含礦巖石為黑色石墨硅質板巖、碳質板巖、含炭硅質巖,圍巖為灰白色泥質板巖、硅質板巖等。
礦體形態及規模 釩礦體含量的變化與礦體厚度有一定關系,礦體厚度越大,含量越高反之則礦體厚度越小,含量低。礦石厚度、品位驟然變小,而且眾多的分枝現象明顯,產狀由7線的寬緩開始逐漸陡立。
2.2 地球物理、化學特征
該地區釩元素背景值為546.20×10-6,釩含量高于全區平均值200×10-6,變化系數為1.76。釩在寒武系下統雙鷹山組、薊縣地層中趨于富集或強富集狀態。在二疊系、志留系及基性巖體中區域背景狀態,其他單元多趨于貧化。
3. 礦石特征
3.1 礦物成分特征
礦物成分有絹云母、堇青石、石墨、石英、綠泥石等變晶礦物。金屬礦物有黃鐵礦、磁黃鐵礦、毒砂、黃銅礦、黝銅礦、銅藍等金屬礦物。礦石中還零星可見鈦鐵礦、石榴石等礦物,赤鐵礦僅見于鐵質硅質板巖中。
3.2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由黑色石墨硅質板巖、(含)硅質炭質板巖或二者互層組成,具有石墨硅質板巖型與(含)硅質炭質板巖型礦石的雙重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礦石結構以顯微鱗片狀變晶結構、顯微鱗片狀粒狀變晶結構為主,少量網絡脈狀、斑雜狀、角礫狀構造及褶皺構造。
3.3 礦石中釩賦存狀態
在礦石結構構造及物質組成詳細研究的基礎上,采用物相分析、釩價態分析、擴散浸出、溶解浸出、電子探針(EPMA)、粉晶X 衍射分析(XRD)等手段,對礦石中釩元素賦存狀態進行了詳細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礦石中釩均為分散狀分布,主要以V3+類質同象雜質替代鋁硅酸鹽中部分Al3+的形式以及以獨立礦物形式分散存在外,有少量V4+以VO2+類質同象替代地開石(高嶺石)中的Al3+存在。
4.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4.1 礦床成因
從薊縣系至早寒武系,該區處于塔里木板塊塔北陸緣拉張條件下相對穩定的邊緣淺海沉積環境,有利于沉積分異作用的進行,沉積時間長,沉積物厚度大,形成了一套厚度穩定的淺海相石墨硅質巖、碳酸鹽巖及沉積碎屑巖建造。由于漫長的地史中地殼垂向運動,造成了海平面的緩慢升降,寒武系為海侵階段形成了巨厚的沉積物,奧陶系為海退階段遭受剝蝕,形成沉積間斷,表現為寒武系和志留系之間呈不整合接觸關系。寒武系是一次大的海侵,形成了穩定的沉積序列。海侵階段有利于在不整合面上或沉積層序的下部形成釩礦物。塔水釩礦區內釩礦體主要分布在斷層及褶皺比較發育的地段,在構造交匯的膨大部位形成較大的礦體。近南北向次生斷裂對成礦作用影響不大。
綜上所述,礦區內釩礦體賦存于下寒武系地層中,海進時期特別是在下寒武系與薊縣系之間的沉積間斷面上,形成了一套厚度穩定的淺海相硅質巖、碳酸鹽巖及沉積碎屑巖建造。在有利的構造部位,含釩巖系經過較長時間的沉積,形成了該區的淺海-濱海相礦床。
綜合分析認為塔水釩礦屬于黑色頁巖型釩礦床。
4.2 找礦標志
1.化探異常標志
沿寒武系雙鷹山組(∈1s)的黑色巖系出露區,分布有較多的V、Zn、Co、Mo等異常,綜合研究區域化探異常及地質特征,可優選有利地段,縮小找礦靶區。因此含有V、Zn、Co、Mo元素組合的化探異常是本區尋找V、Zn、Co、Mo礦床的主要標志之一。塔水釩礦的發現與化探異常就有著直接的關系。
2.地層標志
寒武系雙鷹山組(∈1s)的石墨硅質板巖、炭質硅質板巖是最主要的礦質來源和直接的賦礦層位,因此該層位是找礦的主要標志之一。
3.構造標志
紅柳河深大斷裂所派生的次級斷裂為含礦熱液提供了上升通道,而褶皺的轉折端是容礦的場所,因此構造為找礦不可缺少的主要標志。
4.圍巖蝕變標志
礦區內大部分釩礦體的圍巖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圍巖蝕變現象。主要為石墨化、褐鐵礦化、黃鉀鐵釩化、黃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巖化等。
5.礦化標志
礦區中石墨硅質板巖廣泛分布,但只有部分地段含礦較好,表現在石墨硅質板巖中石墨含量越多、碳酸鹽巖脈越發育,其含礦性越好,主要是吸附在石墨及云母中,肉眼看不見。
4. 結論
(1) 綜合分析考慮塔水釩礦區域成帶上具有廣闊的前景,經過深入的工作有望達到大型的釩礦床。
(2)本釩礦床為一沉積變質礦床,但就對成礦作用的貢獻而言,沉積作用對其形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變質作用對該礦床的形成并無太大意義。
(3)就該共生礦床中各礦床的形成而言,釩礦的形成系粘土和有機質(炭質)對V 的吸附所致與富Ca、Mg的碳酸鹽作用有密切關系。
參 考 文 獻
[1] 1966,新疆哈密市沙泉子幅K-46-XXIII礦產圖說明書,地質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局
[2] 1963,新疆哈密市大水磷釩礦普查檢查地質報告,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摘 要:當今時代,企業的發展越來越注重企業宣傳和企業文化,這催生了一批行業內部的“小記者”。而作為煤炭行業的記者,身份比起一般的企業宣傳者,要增添幾分特殊意義。本文試圖結合煤炭行業的實際,談談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記者”。
關鍵詞:企業宣傳;新聞眼;記者的職責
筆者的身份是企業電視臺的一名記者,要是談論到“記者”這個頭銜,的確是有點尷尬,走在社會上或許要解釋半天,別人方能恍然大悟,雖然這不是一種自我否定,但這卻是我們這樣的記者圈真實寫照,姑且,我們稱自己為“小記者”吧。
從事這個行業已經四年有余了,四年來,成就也有,不足也多,綜合評價起來,算是一名剛剛合格的“小記者”,“小記者”不能自己小瞧自己,也不能因為我們的工作標準和水平,讓別人瞧不上我們和這個職業,認為我們只是處于可有可無的位置。
一、企業宣傳不可或缺
有一種觀念認為,作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企業,不需要做宣傳這類“虛”工作,也不需要這類的“虛部門”。但隨著企業宣傳和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發展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某種程度上,企業宣傳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更多企業的廣泛重視。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白熱化,企業要想在行業內和用戶群中被廣泛認可,除了需要企業在產品質量、銷售、服務等方面做出一流的努力外,還需要一個叫得響的品牌,“品牌立企”。一方面,企業通過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支持、合作伙伴的協作以及群眾的擁護和信賴。另一方面,企業通過獨特的品牌,又可以贏得更多的客戶,爭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取得競爭優勢,這就必須發揮企業的宣傳功能。
近年來,隨著淮南礦業集團的做大做強,“建大礦、辦大電、做資本”的發展戰略已經叫響行業內外,淮南煤礦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煤炭行業,淮南煤礦的產量由過去每年徘徊1000萬噸左右,發展到2009年煤炭產量突破6700萬噸,另外淮南煤礦采煤的步伐已經走出去本土,十二五期間,集團公司煤炭產量本土達億噸、本土外可形成3000至5000萬噸規模;電力方面,從無到有,目前集團公司的電力權益規模已達到1192萬千千瓦,成為安徽省最大的發電企業;房地產,在合肥、蕪湖、上海、嘉興等地業已形成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淮礦地產”,淮南礦業集團成為安徽省最大的房地產企業,淮南煤礦已經完成從百年礦業到百年產業的蛻變,淮礦這個品牌正在中華大地被廣泛關注。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的企業宣傳部門做到與企業同進,在關鍵時刻為企業及時宣傳造勢。2008年12月5日,國家首個億噸大型煤電基地投產典禮在顧橋礦隆重舉行,當時的大背景是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經濟形勢一片蕭條,國務院為刺激當時正在復蘇中的中國經濟信心,而用舉行大型投產典禮,尤其是建成億噸級煤電基地這樣一個大型工業糧倉的方式來為國家經濟復蘇助威,在此情形下,除了中央、省市媒體作出相關報道之外,我們利用自己的宣傳平臺,通過采寫新聞報道、新聞鏈接、新聞特寫、系列報道等形式不斷深化、升華這一事件的積極意義,向行業內外傳遞淮南煤礦的信心和作為,在當時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影響。
二、“小記者”大作用
作為煤炭行業的記者,身份比起一般的企業宣傳者,要增添幾分特殊意義。眾所周知,煤炭行業苦、臟、累、險,在過去,“四處無門把碳掏”,由此可見煤炭行業的艱苦性,尤其是淮南煤礦,雖有著“中國東南部資源條件最好、資源量最大、最具開發潛力的一塊整裝煤田”的贊譽,但由于瓦斯含量大、水、火、地溫、地壓等威脅,五大礦井災害俱全,這塊煤又被人形象地比喻成“懸崖上的鮮果”。
干煤礦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謹慎的態度,另外還要有效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才能實現礦井的安全生產,這個時候,就要求我們這些做宣傳這類“務虛”的工作者沖上去,做一些務實的事情,用我們手中的筆、紙、話筒、鏡頭去推動和促進礦井安全生產。通過我們的及時報道,可能一項瓦斯治理新技術在全礦區得以推廣應用,避免一起瓦斯超限事故;通過我們的深度發掘,可能引導職工改變一個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壞習慣,保護一個職工的生命;通過我們的準確剖析,煤礦中的一種不良管理行為可能得到遏制,保護了國家的財產不受損失。
2009年2月22日,山西屯蘭發生瓦斯爆炸事故,74名礦工兄弟失去了生命。分析事故的原因時發現,部分礦工不會正確使用自救器,在悲痛兄弟煤礦發生礦難的同時,筆者在深思:我們的職工對于每天佩戴腰間的自救器能否做到正確使用呢?隨即,筆者在淮南礦區廣大職工中間進行走訪、調查后發現,我們的職工對于自救器使用狀況也令人堪憂,對于此番調查結果,除了在做好一組負面新聞報道的同時,也及時地將這一情況反饋到集團公司相關部門,隨后,一場覆蓋淮南煤礦各個生產礦井的自救器培訓活動迅速開展起來了。
三、做一個怎樣的“小記者”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
企業記者,沒有中央、省、市等媒體所擁有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關注度,但切不能因此而降低了工作標準,企業記者也有自身肩上的責任:為企業發展造勢、關注職工的生產與生活、同與企業發展不協調的雜音做斗爭、曝光安全管理中的不健康行為……。既然選擇做一名記者,就要盡百倍努力做一名合格的記者。
論文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 低碳產業 發展策略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模式:低碳經濟
(一)低碳經濟的特征
低碳經濟具有綜合性、戰略性與全局性的特征。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和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路徑,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實現能源消費結構轉變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雙贏選擇,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降低發達國家向中國進行污染轉移和轉嫁的風險,因而發展低碳經濟具有綜合性、戰略性與全局性特征。低碳經濟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或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到技術、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
低碳產業將成為一個新興產業。低碳經濟的發展以及低碳技術的創新會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低碳領域的開拓會帶來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重化工業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支撐,而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又不可避免地帶來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因而,推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碳領域是我國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在未來建立我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需要。
低碳經濟是一場新國際趨勢。《聯合國》將國家疆土用國際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任何國家都不得以武力掠奪他國領土及其之上的各種資源,而《關貿總協定》則允許各國以國際貿易的形式,利用他國領土上的資源,包括貨幣資源、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李俊峰、馬玲娟,2008)。而氣候變化后制定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則是規制世界上國家、民族、企業和個人利用這種資源的權利的原則和法律。莊貴陽(2008)認為,英國提出低碳經濟概念,是為了打破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僵局,著眼于國際氣候制度建設,希望以此建立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互理解的橋梁。
(二)低碳經濟發展對轉變發展方式的意義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變,與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高資源生產率,但低碳經濟更強調低能源強度和低碳排放強度,這同樣也是全球范圍內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中國在面對氣候變化的形勢下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國家整體國際競爭力。
通過技術進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傳統產業的低碳化發展,通過技術進步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傳統能源的清潔利用和高效利用,通過國際合作,集成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目前,低碳技術國際合作緊密,發達國家并承諾要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作為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中國,應抓住時機,積極引進先進技術,促進自主創新。
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國民經濟發生重構,低碳產業蓬勃發展,新能源產業異軍突起。同時,消費者要轉變觀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促進生產領域低碳技術和工藝的開發與應用,帶動低碳產品和服務的發展。
低碳經濟是建立在高資源生產率基礎上的經濟與環境雙贏,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獲得更大的產出。當然,這里的“產出”不僅僅是產值或GDP,還應包括發展機會。茅于軾、李來來(2007)認為,“低碳經濟”比單純追求GDP能創造出更多的體面就業、不錯的收入、更少的廢棄物或零廢棄物以及良好的生活空間,那么“低碳”相對高GDP而言,就可能使人更多一些快樂。
我國目前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低碳產業
在任何時代,任何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的發展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競爭能力提升的巨大推動力,低碳的興起和發展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和科技進步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低碳產業也理應成為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柱。林善浪、吳肇光(2003)指出,國家核心競爭力就是產業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國家之間的競爭表現為各個國家的產業之間在國際市場上的實力較量,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低碳產業必將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低碳經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能源利用轉型和經濟轉型,這樣就必然帶來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科學技術等領域的一系列變化。
低碳經濟的發展源于具有競爭優勢的低碳產業及產業集群。對碳基能源的低消耗,對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獲技術的密集使用,以及對新興清潔綠色循環能源及原材料的充分利用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產業基礎應該是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興產業或產業簇群。因為具有競爭力的低碳產業會吸引經濟資源、生產要素等流入該領域或相關產業,同時形成分工明確、相互關聯的企業、供應商、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聚集于某一區域,最終必定推動具有競爭力的低碳產業集群的形成。低碳產業集群在國際市場上會獲得競爭力,給一國帶來持久的核心競爭力。
低碳新興產業體現技術的創新性和先導性,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及服務保障。低碳產業發展中技術創新是核心,技術的先導性是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劉暢等(2008)對29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科技經費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業能源效率的提高,其中工業部門的技術改進是影響能源消耗強度的主導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提高產業項目環保準入門檻,特別重要的是要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技術和產品,引導節能技術和清潔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將低碳技術創新置于低碳產業組織環境。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我國低碳領域布局策略
(一)加強領導且強化低碳產業發展規劃的組織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職責和工作任務。建立發展低碳產業聯席會議制度,注重解決低碳產業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盡快建立健全低碳產業體系的統計指標、監測和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產業安全預警應急機制和政策實施反饋機制,優化低碳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做好專項規劃、年度計劃與總體規劃的銜接,根據總體規劃的要求,科學制定年度計劃,分年度落實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對規劃中提出的政策性內容,相關責任部門要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落實,確保規劃的可操作性。建立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由人大、政府督查部門和政協相關部門組成聯合考核組,分年度和中期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建立和完善規劃評估修訂機制,做好規劃中期評估工作,落實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及重大項目等內容。
(二)加強低碳技術創新以構建產業自主創新體系
當今世界,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新的一輪世界低碳經濟角逐已拉開帷幕。因此我們必須做到:貫徹落實相關關于加強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若干規定,做好國家、自治區技術創新、高技術產業化等項目儲備工作;組織多方力量聯合開展低碳經濟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優先開發新型高效的低碳技術;發揮資源優勢,選擇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車等眾多產業作為重點支持的產業,及產業相關的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和產業化;利用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承接企業的新產品和先進技術引進,充分利用國內外、區內外的科技人才、技術資源和市場,多渠道實現低碳技術引進。
(三)設立低碳產業導向資金以打造融資平臺
多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設立低碳產業發展導向資金。在整合重大戰略低碳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基礎上,重點支持關系低碳產業全局的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低碳產業的領頭項目以及欠發達地區低碳產業發展;用好節能減排、“雙轉移”以及現有支持自主創新和低碳產業發展的各項專項資金。廣辟社會籌資渠道,引導和帶動社會民間資金投入現代低碳產業體系建設,設立高新技術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爭取國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積極推動國有企業和優勢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穩步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建立低碳產業投資基金,逐漸完善低碳產業投資公司內部運營機制,確保投融資工作加快推進;鼓勵發展私募股權融資基金、風險創業投資基金,探索發行用于基礎建設的項目收益債券,開展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試點。
(四)培育和發展骨干龍頭企業以提高本地企業核心競爭力
做好骨干龍頭企業的選擇、認定,培育、引進一批工業、農業、服務業骨干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加工主導型和流通主導型龍頭企業,選擇培育發展一批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支持在市區的骨干龍頭企業的搬遷改造,到開發區、工業園區繼續擴大規模,利用原有土地建設研發中心和發展都市型工業,鼓勵現有龍頭企業在開發區、工業園區投資開發新的項目或建立特色產業園區,鼓勵園區內中小企業向專、精、新、特方向發展,為骨干龍頭企業做好配套服務,從而提高產業集聚度,形成產業集群優勢;努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自主創新行動計劃,健全行業、區域自主創新服務平臺,實施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加大骨干龍頭企業研究開發投入,提高骨干龍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專有技術。
(五)轉變政策導向以提高工業園區質量
根據國際慣例建設和發展工業園區,從單純的稅收優惠變為創造整體的有利于高科技企業發展的環境,從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動變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從以技術引進為主變為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為主,逐漸過渡到以技術創新為主;通過與跨國公司結成多層次、多方位的戰略聯盟,造就一批高科技的產業集團,融入世界經濟的良性循環,選擇和支持具有與跨國公司結成戰略聯盟條件的大企業和高級科研機構,或者科研與產業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加強科技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把提高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意識、能力和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將技術創新成果列入考核指標,瞄準國內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緊密的技術合作,加大集結國內一流技術成果和人才的力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加強知識產權制度研究,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
1.1水系沉積物工作概述研究區屬大巴山東段,山嶺總體呈北西向展布,在該區開展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740km²,采集樣品總數7365件,采樣密度4.4件/Km²,分析測定了22種元素。采樣部位選擇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邊與水面接觸之處,在間歇性水流地區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選擇在河底部采樣。在30-50m范圍內橫切河床多點組合采樣,本次采樣粒級為-20目,以確保樣品成份的準確性和代表性,樣品采集以細砂等顆粒物質為主。樣品分析結果采用柯爾莫格洛夫—斯米爾諾夫非參數正態檢驗方法,迭代剔除“離群”樣品,當元素含量服從正態分布時,其平均值作為子區的背景平均值(X),以背景平均值(X)加1.65S~2.5S標準離差(S)作為異常下限參考值(參考值)。同時考慮區內礦產分布特征、地理景觀和地球化學場的連續性,綜合確定異常下限值。各單元素的異常下限見表1,全區共圈定綜合異常24處,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1.2區內地球化學參數特征(1)全區水系沉積物質中元素的平均含量普遍較高,其中濃集克拉克值大于1的有Ag、As、Ba、Bi、Cd、Cr、La、Mo、Nb、Pb、Sb、Sn、V、W、Zn,表明這些元素處于高背景值區,其中As、Ba、Cd、Mo大于2,顯示較強的地球化學活性;Co、Mn近于1,反映這些元素處于正常場;Au、Cu、Hg、Ni、P均小于1,說明這些元素處于區域低背景值區(表2)。(2)從表2來看,各元素的變異系數在0.46~7.88之間,Co、La、Mn、Pb、Sn、Zn變異系數達0.3~0.6的元素,即為分異元素;Au、Ag、As、Ba、Bi、Cd、Cr、Cu、Hg、Mo、Nb、Ni、P、Sb、W、V為強分異型元素,最大的是元素Hg,其變異系數達7.88,其次為Mo,2.29。從而可知,Au、Ag、As、Ba、Bi、Cd、Cr、Cu、Hg、Mo、Nb、Ni、P、Sb、W、V的分散富集程度較高,更易成礦,或成為礦化劑元素為其他元素運移提供載體。
1.3元素的相關性討論通過對樣品元素聚類分析,大致在相關系數16的水平上,可以分為4組:第一組為La-Nb-Sn-Mn,為高溫元素;第二組為Cu-Hg-Ag-V-As-Mo-Sb-Cd-Zn-Ba,主要為鐵族元素;第三組為Cr-Ni-Co-P-Au,多為中高溫元素;第三組為Bi-Pb-W,為中高溫元素。據研究區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和區內的地質特征對比分析,區內元素的組合特征、化探異常與區內的地層、構造、巖漿巖等存在以下對應關系:①區內震旦系—寒武紀江西溝組、霍河組、楊家堡組、莊子溝組,巖性主要為一套炭質板巖、碳硅質板巖、硅質巖、灰巖等,以黑色巖系為主的地層,第二組元素形成的異常發育,尤其V、Mo、Ag、As、Hg、Cd、Sb、Ba等異常較強,異常套合好,分布面積大,異常濃度中心面積大,內中外濃度分帶明顯。形成如竹山縣西溝大型釩礦、田家壩大型釩礦等礦床,元素的組合和化探異常都具有上述特征。②在區內南西角,出主要露志留紀粗面質凝灰巖、粗面質碎屑巖、堿性粗面巖、粗面質角礫巖等淺成超淺成巖漿巖,第一組元素形成的異常發育,尤其Nb、La異常高,分布面積大,異常空間套合好,內中外濃度分帶明顯。③在區內中部出露一條以玄武巖、輝斑玄武巖、玄武質角礫巖、玄武質凝灰巖、含玄武質碎屑巖等,主要為噴發相的基性巖類。第二組元素異常發育發育,尤其Cr、Ni、Co、Au異常較強,分布面積較大,異常空間套合好,濃度分帶明顯。綜上所述,區內Nb、V、Mo、Ba、Ag、Cr、Ni、Co、Au等元素在本區性質獨特,V、Mo、Ba、Ag受震旦系—寒武系黑色巖系地層控制作用明顯;Nb、La與區內廣泛分布的粗面巖類關系明顯;Cr、Ni、Co、Au明顯受噴發相的基性巖類控制(圖1、圖3)。
2主要元素地球化學分布
研究區內已知有竹山西溝大型釩鉬重晶石礦床、田家壩中型釩礦床等礦床;西北部有廟埡大型鈮稀土礦、東部有殺熊洞鈮稀土礦床,在圖外西側陜西安康鎮坪新報道特大型鈮礦床。根據本區化探異常特征,結合地質、構造、巖漿巖等特征,確定本區主成礦元素組合為V-Mo-Ag-Ba、Nb-La、Cr-Ni-Co-Au三組,根據區域元素地球化學圖可以得出如下規律:V、Mo、Ag、Ba的高值區與震旦紀—寒武紀地層分布一致,在竹山斷裂帶附近形成礦床,反映成礦受震旦紀—寒武紀地層和竹山斷裂帶雙重控制;Nb-La異常與區內志留紀粗面巖類分布高度吻合,明顯受其控制;Cr-Ni-Co-Au多分布于基性巖類分布區及附近,其中Cr-Ni-Co異常的分布與基性火山巖吻合,其成礦與基性巖類有關;Au異常多分布于曾家壩斷裂帶附近的基性火山巖區,表明Au的成礦受基性巖類和斷裂的雙重控制。
3地球化學異常及解釋
各元素異常(高值區)的地球化學分布明顯受地層、構造、熱液、巖體等某幾個因素的聯合控制。某個元素、某個地方的異常由何種因素控制,取決于具體的地質、地球化學環境。有的異常由幾種因素聯合控制,如構造、熱液、地層、巖漿巖等;有的異常控制因素以一種因素為主,其他因素為輔,也有的異常由某單一因素所控制[3]。
3.1各地質體地球化學異常及其他地質解釋(1)震旦紀—寒武紀地層:大部分元素在此層位形成正高值區,如V、Mo、Ag、Ni、Cd、Ba元素。結合地層特點,早期的耀嶺河組地層的基性火山巖巖為一套海底噴發相沉積地層,其中的部分元素(如Ag等)背景值高,在噴發同時被海水帶走,后期沉積的震旦系—寒武系地層為一套含炭質的黑色巖系,具吸附特性,而導致該地層一些元素異常高。另外,在揚子地塊北部被動陸緣伸展擴張構造背景下海水變深,菌藻類浮游生物繁盛,消耗水體上部大量氧氣,使得盆地下部處于還原環境,隨著盆地擴張,控制次級盆地的同沉積斷裂活動,沿斷裂帶運移的熱水溶液攜帶V、Mo、Ni、Mo、Ag等金屬元素在缺氧還原條件下被黑色巖系中炭質和泥質吸附。大量硅質巖、碳硅質巖及重晶石礦層的存在表明熱水活動普遍存在,合適的泥巖與硅質巖互層代表了熱水溶液攜帶大量金屬元素和泥巖強吸附完美的結合,形成良好的礦源層。后期加里東-華力西期南秦嶺被動陸緣發生整體升降,構造改造較弱,只有到印支—燕山期華北與揚子板塊發生陸陸碰撞,在揚子板塊北緣強烈造山,南秦嶺自北向南沿著構造軟弱層順層滑脫推覆,使得黑色巖系中含釩等金屬的礦源層富集[4]。(2)構造作用:構造作用使巖石內元素活化,為后期元素富集成礦提供了條件。本區大型斷裂帶及造山期逆沖推覆構造極為強烈,逆沖推覆作用使礦體重新富集,形成新的元素地球化學分帶,對成礦起著重要的作用。如銀洞溝礦區的銀金礦體沿著東西向剪切帶重新富集,上部為銀金礦化帶,下部為過渡性鉛鋅—銀金礦化帶,深部為鉛鋅礦化帶[5]。區內寒武紀地層(楊家堡組)中產有綠松石,其成因為含銅、鐵的礦物順基巖的裂隙淋濾形成。(3)基性巖類:發育Cr-Ni-Co-Au高值區,研究資料顯示區內基性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與地幔柱成因的玄武巖系特征相符[6],表明基性巖的巖漿來源于幔源,巖漿自身Cr-Ni-Co-Au元素的含量比較高,為富集成礦提供了礦源。因此,無論是噴出地表的噴出相基性巖還是侵入相的基性巖體,都能顯示出高的Cr-Ni-Co-Au異常。(4)堿性巖類(粗面巖類):堿性巖類的總特征是堿質(Na、K)含量高,SiO2一般不飽和,富含稀土、稀有元素及揮發組分。關于堿性巖的來源多數學者認為來自于地幔,主要與來自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及地幔來源的玄武巖漿的分異作用有關。杜月天提出的排漿時差概念認為原始巖漿的產生到匯集,排漿時差約數十個Ma,這階段產生的為富K巖漿。隨深部地幔流體的加入,混入了大量的Na質以及揮發分,原始熔體匯集成囊,在深部形成玄武巖漿房,后期噴出地表[8]。現有資料表明,在以探明的23個世界超大型稀有、稀土礦床中與堿性巖類有關的礦床多達14個[9]。對于研究區附近的堿性巖,前人以做過相關工作,認為堿性巖及其有關的各種脈巖是本區釷、鈮(鉭)、稀土礦化的主要控礦因素。據區內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顯示,在區內有堿性巖類出露的位置,都顯示有鈮、鑭元素的異常,兩者異常強度高,內中外三個濃度分帶明顯,兩者異常空間套合好。通過對區內鈮異常的檢查,表明:①整個堿性巖帶Nb-La的背景值高,為富集成Nb礦提供了礦源;②含礦巖石主要為一套溢流相的含鉀長石斑晶粗面巖,具流動構造,在含礦巖石內發育螢石化。而淺部侵入的粗面巖和粗面斑巖、深部的隱爆角礫巖含礦次之,噴出相的碎屑巖、凝灰巖和火山角礫巖含礦性最差。顯然鈮元素伴隨揮發組分早期從熔體中分離出來,并形成獨立的蒸汽相向上運移,溢流相含斑粗面巖表面與海水接觸而迅速固結形成“障”阻擋蒸汽的逃逸,從而在巖石中富集成礦。
3.2地球化學異常控制因素討論(1)地層的控制因素:①地層和巖性如震旦紀—寒武紀地層的黑色巖系大部分元素成正高值區;②大部分的異常高值區與構造關系不是很大,與地層的沉積作用和沉積環境關系密切。表明地層是形成的礦床物質來源。(2)構造作用控制因素:①構造作用為巖漿的產出提供了條件;②為后期地層或巖體內熱液的貫入提供了通道,為金屬元素的活化、富集和成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區內黑色巖系雖然形成異常高值區,但形成的礦床多分布于與竹山斷裂帶附近,表明礦床的形成與構造關系密切。(3)巖漿巖控制因素,區內兩類不同的巖漿巖具有明顯的成礦專屬性:堿性巖類:是鈮及稀土元素的主要成礦母巖,如粗面斑巖、含斑粗面巖、粗面質隱爆角礫巖等。基性巖類:區內基性巖漿來源于幔源,Cr-Ni-Co-Au等元素含量高,是形成該類礦床的主要物質來源。
4礦致異常及找礦方向
經過初步的篩選評價,將區內的具有找礦意義的異常大致劃分為3類:一是與黑色巖系有關的V-Mo-Ag-Ba組合異常,二是與基性巖有關的Cr-Ni-Co-Au異常;三是與堿性巖有關的Nb-La異常。本區圈定具有找礦意義的礦致異常有11處:Z-3、Z-5、Z-10、Z-13、Z-14、Z-15、Z-16、Z-17、Z-19、Z-20、Z-21等綜合異常,據此圈定了找礦遠景區。其中Z-3、Z-5、Z-10、Z-15綜合異常由震旦—寒武紀黑色巖系引起,V、Mo、Ag、Ba異常分布面積大、強度高、空間套合性好,具有尋找V、Ag、重晶石礦的前景;Z-14、Z-17、Z-20綜合異常區與區內基性巖分布范圍吻合,受基性巖控制,具有尋找Cr、Ni、Co、Au礦的前景;Z-13、Z-16、Z-19、Z-21綜合異常區與堿性巖類空間分布相吻合,具有尋找Nb及稀土礦的找礦遠景。下面從三組內分別挑選Z-10、Z-17、Z-21分別給以說明。
4.1Z-10田家壩鎮釘耙腦Ag、Au、Cu、V甲2類綜合異常該異常位于田家壩鎮西側,田家壩復式倒轉背斜南西翼,苦桃河斷裂帶東南端。出露地層為武當群、耀嶺河組及震旦一寒武紀地層(見圖4),地層總體呈北西一南東向展布,發育次級褶皺,褶皺軸面傾向北東,斷裂主要為北西向,以逆沖斷層為主,常被北北東向、近東西向小斷層切割。此外,異常區內還見有基性巖體,呈帶狀分布于苧麻溝一帶,巖石具片理化,變質較深,巖性為二輝巖一輝長巖。區內有已知田家壩中型釩礦、馬銀山褐鐵礦和田家壩堰溝磷礦點、劉家灣銅礦點。該異常整體呈北西向展布,面積29.8km2,由Ag、As、Au、Ba、Cd、Cu、Hg、Mo、Sb、V、Zn異常組成,異常均套合較好。Ag、As、Au、Cd、Cu、Hg、Mo、Sb、V異常較強,具內中外濃度分帶,其中Ag、Cd、Hg的內帶面積較大,具兩個明顯的濃集中心。Ba、Zn的異常中等,具中外濃度分帶。該異常元素組合復雜,相互套合較好,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具有較大的找礦意義。各異常參數特征見表3。該綜合異常面積較大,成礦元素強度較高,展布主要受區內黑色巖系與斷裂雙重控制。地質背景對成礦有利,具有尋找與黑色巖系有關的釩鉬等礦種及與構造有關的金銀等礦產的前景。
4.2Z-17號竹溪縣蔡家壩天池埡Cr、Ni、Co、Nb、Au乙2類綜合異常位于北西向兵營口—白家壩斷裂帶和高家灣—雙竹園斷裂帶之間。異常區內主要出露由古生代志留紀基性火山巖,巖性主要為玄武巖、輝斑玄武巖,夾少量火山碎屑巖(見圖5)。與火山巖共生的為志留紀梅子埡組板巖和少量竹溪組板巖夾灰巖。區內未發現已知礦床(點)。異常呈近橢圓長條狀,北西方向展布,由Cr、Ni、Co、Nb、Au、V、La、Cu異常組成,綜合異常面積約24km²。Cr、Au異常強度高,具三個濃度分帶,Ni異常強度中等,具兩個濃度分帶,其余元素異常強度較弱。Cr、Ni、Co、Nb、Au、V、La、Cu異常面積大,且異常空間套合較好,異常的分布形態與基性火山巖的分布形態較吻合。各異常參數特征見表4。該綜合異常面積中等,成礦元素強度較高,展布主要受區內基性火山巖類控制。地質背景對成礦有利,具有尋找與基性巖類有關Cr、Ni、Co等礦種的前景。
4.3Z-21號竹溪縣蔡家壩蒿子壩Nb、La、Ag、Au、V、Cu綜合異常位于曾家壩斷裂帶的北東側,在異常區的中間出露有北西向呈長條狀的古生代志留紀粗面質火山巖、古生代志留紀基性巖體,以及志留紀大貴坪組(S1d)、梅子埡組地層(見圖6)。異常區構造較復雜,在粗面巖、基性巖與圍巖邊界常發育剪切構造帶,帶內見黃鐵絹英巖化,在異常區的南西側有頭道河銅鉛鋅多金屬礦點。異常呈不規則狀,南側未封閉,延伸出圖外。由Nb、Ag、Au、La、V、Cu、Cd異常組成,綜合異常面積約為50km²。Nb、Au、Cd異常強度高,具三個濃度分帶,Ag、La異常強度中等,具有兩個濃度分帶,其余元素異常強度較弱。Nb、La異常面積大,異常空間套合較好,該異常區具有一定的找礦前景。各異常參數特征見表5。該綜合異常面積較大,成礦元素強度較高,異常展布主要受區內粗面巖類控制,地質背景對成礦有利,具有尋找與鈮及稀土等礦種的前景,粗面巖、基性巖體與圍巖構造發育地段具有尋找金銀礦的前景,在大貴坪組具有尋找釩鉬等與黑色巖系有關礦種的前景。
5結語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代;宏觀經濟;戰略轉型
2009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1%,投資同比增長33.5%,消費同比增長15%,進出口同比下降23.5%。從統計數字看,中國經濟確實回升,但基礎尚不穩定。針對2009年前8個月經濟回暖的宏觀經濟形勢,現在有人開始討論經濟到底呈“V”型、“W”型還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經濟回暖軌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確研判當前經濟形勢的基礎上,研討下一階段經濟政策。按照經濟發展周期波動規律,宏觀經濟總會見底反彈,因此我們更要前瞻今后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考慮經濟企穩后的經濟政策,甚至“十二五”規劃的中長期政策制定。筆者認為未來的政策重點應是:(1)實現戰略轉型,培育新競爭力;(2)推行產權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3)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收節支,科學、精細理財;(4)培育資本市場,加強國際金融合作;(5)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和工具更好相互協調。
一、國際宏觀經濟基本走勢
(一)全球經濟失衡,全球化進程放緩
全球經濟失衡主要體現在一些國家出現大量貿易赤字,與之相對應的是一些國家大量貿易盈余。之后,全球經濟失衡的范圍擴大到整個經濟領域。當今世界,全球經濟失衡的表現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持續出現貿易逆差和資本逆差,而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主要產油國家經濟增長卻保持較快速度,持有巨額外匯儲備。隨著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演變,主要發達國家需求還在下降,尤其是消費需求低迷,經濟失衡仍將持續,全球化進程減緩。
(二)全球增長模式轉型,凸顯新增長點
人類文明起源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開始吃熟食,前提是人類掌握了取火技術。人類取火始于鉆木取火,實際上取的是碳基能源。從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術約束下,碳基燃料對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氣候變暖。為了應對氣候變暖,一些專家建議未來能源開發的重點應該轉向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一些大國正在新能源領域開展大量研究,力圖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這些國家在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將占領新能源標準的制高點。客觀上,這些探索促進了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一些專家認為這也是未來世界經濟的新增長點。
(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重現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未能發揮應有作用,盡到應有的責任。國際社會開始通過對話建立一個新型的國際金融體系。無論是超貨幣體系,還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將對美元主導格局形成挑戰。在此背景下,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正逐步得到增強。中國本著負責任的立場,在國際金融危機中起到了穩定器作用。
(四)金融與實業并重,構建新的宏觀監管體系
此次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失衡。金融創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啟動國內消費需求替代、彌補國外消費需求不足的同時,根據本國比較優勢發展一些制造業,帶動國內就業,把金融發展落到實業上。也有專家認為,錯誤的宏觀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在危機來臨時,美國過度擴大消費信用以及過度相信市場都是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國將會重新審視過去的宏觀政策決策程序和機制,構建新的決策程序和機制,通過建立新的監管機制加強宏觀政策管理和微觀領域監督。
二、中國經濟宏觀形勢基本判斷
據世界銀行《中國經濟季報》(2009年6月)報告,工業化國家金融市場開始出現趨穩跡象,全球經濟初步呈現回升趨穩態勢,但是仍然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復蘇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該報告還指出,目前斷言中國經濟快速穩健復蘇尚早。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經濟出現回暖跡象,有望率先實現經濟復蘇。但是,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結構不平衡問題。
(一)GDP小幅增加,財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13.99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個百分點。第一季度全國GDP總量6.5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1%,第二季度7.41萬億元,同比增長7.9%。6、7、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分別為6867.47億元、6695.91億元、5237.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6%、10.2%、36.1%。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增長顯現出經濟回暖跡象,但是中國經濟復蘇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增長潛力凸顯
1~6月,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轉移性收入增幅較大。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2%。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733元,增長8.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居民消費價格繼續下降,生產價格同比降幅較大。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環比下降0.5%)。8月,工業品出廠價格環比上漲0.8%,已連續5個月上漲。前8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8萬億元,同比增長15.1%,比前7個月加快0.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提升,消費能力提高,凸顯消費潛力。
(三)發電量和用電量雙回升,人民幣存貸雙增長
6月,全社會發電量同比增長4.7%,用電量增長4.3%。發電量和用電量上升既有經濟回升的因素,也有氣溫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57.6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8.52萬億元,同比增長34.11%,環比增長了0.16%;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57.37萬億元,同比增長27.43%,環比下降1.13%。貨幣供應量增長28.53%。
(四)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房地產價格小幅上漲
2009年1~8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1.3萬億元,同比增長33.O%。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2009年前8個月累計新增信貸規模8.15萬億元,同比多增5.04萬億元,比中國所有銀行過去兩年的貸款總額多,其中7、8月份分別為1650億元、4104億元,受央行政策影響,增速減緩。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環比分別上漲0.6%、0.8%、O.9%、0.9%。從200個主產縣8月20~31日主要農產品價格變動情況看,包括肥豬在內的5種肉產品均上漲。房地產價格上升和主要農產品小幅上漲表明,過度的、甚至投機性的惡性貨幣投放,可能對未來形成溫和的通脹壓力。
(五)經濟結構不平衡仍然存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不平衡,消費、投資與儲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約經濟平衡增長。以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例,1978年城鄉收入之比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進一步擴大。經濟結構不平衡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矛盾。這種不平衡不斷積累,將會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系統的整體協調性,一旦超過臨界點就會形成失衡狀態,激化潛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和危機。
三、科學研判經濟形勢,及早規劃前瞻政策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醫治好重病后,調養很關鍵。近期,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從“兩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長”,與之相對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由穩健的和從緊的轉向積極的和適度寬松的。經濟危機總會過去,那么,下一步中國應該思考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將“十二五”規劃與“十一五”規劃穩步對接。
(一)實現戰略轉型,培育新競爭力
一是產業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環保汽車、生物工程等為突破口,占領新興產業制高點,發展低碳經濟。重點開發可再生生物質能源和風力、水力、太陽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區域發展戰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發展戰略,提升城市競爭力。隨著經濟全球化加深,中國的城市群參與國際分工越來越廣泛。研究表明,國外資本對中國投資將主要依據現代城市群的經濟結構和競爭力進行戰略布局。今后,應提高中國城市群發展速度和質量,配套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空間規劃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內,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企業和產品。三是決策機制方面,構建科學、民主決策機制,降低決策風險,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競爭力。現代社會的公共風險需要政府及時、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對政府科學決策機制提出了挑戰。政府應科學論證、合理規劃,提高決策效率、降低決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產權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中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種所有制市場結構。但是,仍然有部分壟斷行業和公共服務部門產權結構單一,進入門檻高,民間資本進入空間窄。除行業外,無論是自然壟斷行業,還是行政壟斷行業,提高市場化程度,推行產權多元化改革,是實現產權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比如鐵路、電信、電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應打破行業壟斷,推行公共事業單位改革。政府應主要通過制定市場規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一些社會事業部門,比如體育、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也應允許更多民間資本進入。
作為工業化中期的國家,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在第二、三產業。在美國,到工業化晚期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超過80%。2008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0.1%,低于第二產業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1.3%,低于第二產業比重。中國離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結構尚有距離。
(三)培育資本市場,加強國際金融合作
繼續加大推進資本市場培育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資本市場創新。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力度,擴大三板市場試點范圍,解決創業投資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關鍵是健康的金融體系。在生產全球化、貿易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國家的金融市場都很難獨善其身。加強金融監管、促進金融合作以及增強金融抗風險能力是一國金融立足國際金融市場的關鍵。一是完善金融監管機構和體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創新監管體系,防止過度套利行為發生。二是加強國際金融合作。進一步建立雙邊貨幣互換、多邊外匯儲備庫建設等多種形式的區域金融合作,并適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三是增強金融機構和體系風險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機后的恢復時機增強中國金融機構和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實現外匯資產保值增值。
(四)轉變政府職能,增收節支,科學、精細理財
經濟復蘇后,過渡時期應逐步轉向實施適度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而轉向穩健的財政政策。未來財政工作的重點不僅僅是切好蛋糕,更應該注重做大、做強蛋糕,在財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樹立大財政思想,既要有財,更要有政。既要保證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又要不與民爭利。正確處理政府收入與居民收入關系,做到國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從稅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點是擴大稅源,保證稅收增量漸進發展。一是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為了改變長期以來實行的資源低價政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資源,資源稅改革應在經濟復蘇后擴大征收范圍。二是試行個人所得稅轉型,探索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有中國特色的個人所得稅制。當前的個人所得稅征收主要是以分類征收為主,沒有達到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個人所得稅改革應著力減輕中低收入階層的稅負。三是試點物業稅。在繼續物業稅試點評估“空轉”的基礎上,進行分層價值評估,適時推出物業稅。四是繼續做好增值稅轉型工作。增值稅轉型有利于改變重復征稅,減輕企業稅負,提升企業競爭力。
在開源的同時仍需節流。從財政支出看,明確財政支出重點,增收節支,防范財政風險。一是轉變政府職能,縮減行政開支。在經濟復蘇后,政府應該“瘦身”,調整政府機構,建設高效廉潔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給公共服務效率。二是繼續提高財政預算透明度,保證精細化、科學化。信息透明是現代文明的一個基本準則,財政預算信息透明是實現人的基本人權,也是保證正確履行公民委托責任的需要。在美國,一次預算編制就相當于一部法律的制定過程,預算制定、執行、監督三權獨立,相互監督,并實行全過程公開。盡快實現財政預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預算信息公開改革步伐,達到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醫療、社保、就業等領域的投入力度,促發展,保民生。明確財政支出重點是提高財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時,這些領域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點領域。四是構建財政風險識別、評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調控體系。財政風險防范要與金融結構風險防范緊密結合,不可單線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