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云計算中虛擬化技術的應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引言
隨著海量數據信息時代的到來,云計算已經成為新一代的主流計算模式,受到企業信息化管理人員的關注[1]。與傳統計算機技術相比,云計算具有很多優點,分別是高耦合性、適用于處理數據密集型業務、實施高效率云端數據管理[2]。云環境包含了成千上萬臺計算機,并通過矩陣方式連接,計算能力成數量級上升,遠比大型的服務器計算能力更強,性能也更加穩定[3]。
企業信息系統部署于云計算平臺,可以虛擬化硬件資源,按需為用戶提供服務,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進一步提升企業資源利用率[4]。
三、云計算技術及其在企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云計算最為關鍵的技術是虛擬化,利用虛擬化將所有的硬件設備資源集成在一起,為企業信息化系統提供一個集成的、統一的、并發的、虛擬的運行平臺,這些平臺根據虛擬化程度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為企業信息系統直接分配硬件資源,比如CPU、網絡帶寬、存儲區域等,無法節約資源和提高使用效率[5]。平臺即服務(PaaS)按照用戶的訪問調度系統,共享硬件資源,提高了系統并發性、資源利用率[6]。軟件即服務(SaaS)為用戶提供最高的并發服務,多個用戶能夠同時共享CPU、帶寬資源和云平臺[7]。
企業信息化系統在構建云計算平臺時,可以根據企業的具體需求,按需購買服務,比如可以僅僅購買應用軟件,這樣就不需要支出基礎設施和平臺費用;如果企業的安全需求、數據機密性較高,也可以購買獨立的應用服務器或存儲器,獨享硬件資源。
二、企業信息化發展應用
云計算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可以有效提升企業辦公虛擬化和共享化。目前,針對企業信息化發展進行調研和分析,許多企業在引入云計算技術時,這些企業多傾向于購買應用軟件服務,與其他企業共享平臺和基礎設施,常用的應用軟件包括公文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和OA系統。
OA系統引入云計算技術之后,可以為用戶分配一個云端賬號,用戶可以通過PC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登錄云端賬號,進入云計算服務系統,實現企業辦公協作配合、郵件傳輸、信息共享、個性化設置、工作管理、代辦事項管理等功能。云計算服務系統在公文管理系統中應用時,可以將政企單位發送的公文、接收的公文進行有效的歸檔,提高公文管理系統的訪問、存儲效率,節約政企單位的信息化建設資金。
企業信息化系統越來越多,并且分類也逐漸引入了許多先進的數據挖掘、工作流、智能存儲等技術,在為企業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需要企業采購專門的計算機設備,建設專業化機房,支撐信息化軟件運行。
四、結束語
云計算集成了并發計算、網格計算、虛擬化、負載均衡、大數據存儲等多種先進的技術,其可以虛擬化企業信息系統硬件資源,將企業常用的OA系統、公文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等集成到云平臺上,共享硬件存儲資源和網絡資源,實現并發處理和服務,在普及信息化系統的同時節約了企業資金,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黃云峰. 虛擬化、云計算在地稅信息化系統中的應用探討[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 2015, 37(30):160-160.
[2] 羅愛玲, 徐宇亮, 耿應春. VMware服務器虛擬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4, 31(2):33-34.
[3] 楊華生. 虛擬化技術在財政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 企業科技與發展, 2014, 42(9):65-66.
[4]劉川意,林杰, 唐博. 面向云計算模式運行環境可信性動態驗證機制[J]. 軟件學報, 2014, 25(3):662-674.
[5] 常暢, 程換新. 基于云計算的企業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探討[J]. 信息系統工程, 2015, 24(2):123-123.
關鍵詞:云計算;應用;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G202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云計算代表著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在理念和模式上給傳統的軟件硬件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文章主要探討分析了云計算的概念、特點、應用模式、實施策略等內容。可以預見,由于云計算能夠為信息資源利用和信息服務模式提供全面的支持,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其應用服務模式也將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將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進一步滿足人們的需要。
一、云計算的核心技術
加快對云計算相關技術的研究其必要性不言而喻,由于云計算核心技術不但作為服務商為用戶提供服務的關鍵,還是云計算在電力調度綜合監控系統中應用的基礎。當前云計算技術仍處在發展階段,就當前來說,云計算主要分為兩種技術,即虛擬化技術和分布式技術。
1、虛擬技術
虛擬技術的使用可使得IT各流程的資源利用保持在虛擬化狀態,它主要包括能使得IT為存儲虛擬化,就是能使得所存儲的資料可虛擬化及抽象化;可以完成主機虛擬化,是能使主機的硬件及操作系統完成虛擬化,也可完成桌面的虛擬化,即在原有模型的基礎上,實現桌面數據的托管及遠程訪問,最后還可實現網絡的虛擬化,是指在網絡的低層物理層面和用戶之間再加一個抽象層面,進而完成網絡的虛擬化。
2、分布技術
通常來講,分布技術包含的主要內容如下:(1)運用各種計算方式及資源來處理計算問題;(2)對編程的框架進行優化升級改造及開發;(3)將位于不同位置的計算機通過網絡相互連接,進而構成一個統一的大型數據庫;(4)建構文件分布式系統,進而完成文件的分布處理。
3、多租戶技術
該技術的核心包括數據隔離、客戶化配置和架構擴展以及性能定制等。這一技術的出現,使得大量的用戶能夠對同一堆棧的軟硬件資源進行實時的共享,任何一個用戶都能夠按照自身的需要進行使用;同時,該關鍵技術可以對軟件服務過程進行客戶化的配置,在這一過程中,其他用戶的使用并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二、云計算的應用模式
1、服務層次
云計算所提供的服務層次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三種。第一、SaaS:該層次服務是將應用軟件統一部署在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器上面,用戶通過互聯網就能夠向廠商定制應用軟件服務,大多數采用的是租用的方式。此外,廠商還能夠通過瀏覽器向客戶提供軟件的模式。比如google doc,google apps,zoho office等。第二、PaaS:在該服務層次中,能夠將應用運行環境和開發環境作為服務來提供,滿足客戶的需求,給人們帶來方便。比如amazon的aws,salesforce的平臺等等。第三、IaaS:在該層次服務中,將支撐軟件運行的基礎設施作為服務提供給客戶,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內容:服務器、操作系統、磁盤存儲、數據庫、信息資源、內存、I/O設備等等。IaaS不僅能夠為客戶提供服務,還能夠將這些基礎設置整合成為一個虛擬的資源池,這樣就能夠為整個業界提供相應的服務,比如存儲資源、虛擬化服務等等。我們比較熟悉的是IBM的bluecloud,amazon的EC2等等。
2、部署模式
在部署模式上,云計算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種模式。公有云主要面向中小型企業,服務于大眾化,建立統一的服務中心,基于網絡提供服務。私有云主要是面向大型企業,建立專門的服務中心,基于企業內網提供服務。而混合云模式是在私有云的基礎之上,拓展公網入口,并提供相應的服務。
對于一個標準的云計算來說,不管它是何種模式,都必須體現IaaS、PaaS、SaaS三層服務,然而在應用本身并非需要構建完整的服務層次,需要由硬件提供商、平臺服務提供商、集成商等按照層次提供相關的支持,由此就形成了云計算產業鏈。對于私有云來說,它更接近傳統的企業級應用,服務提供商往往結合云計算和企業應用技術,建立相關的運行維護機制,以支持大規模數據中心,并提供便捷靈活的業務服務。公有云需要對外運營,在服務評估和計費方面比較顯著,它最終服務的是個人或者租戶,并且通過SLA體系提供免費服務或者是收費服務,在對外體系服務中,公有云既可以是某個具體層次的,也可以是多個層次的。互聯網企業更傾向于公有云的實施,它能夠聚合中小企業、人力、資源,并使之形成資源池,面向特定的領域提供服務,進而通過網絡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比如淘寶、騰訊等等。而對于政府、機構、大型企業來說,私有云更加適合。由于其內部資源豐富,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擁有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并且有較多的企業應用需要統籌,因而私有云不僅能夠使企業長期的投資得以降低,還能夠加速內部資源的整合。
三、SAAS應用模型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軟件技術的成熟,軟件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SaaS)模式漸漸的開始展現出它的優勢,更多的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軟件的服務化是SAAS的核心理念。SAAS認為軟件不同于實物商品,軟件更多的是為客戶提供一種長期而有效的服務,幫助用戶實現其目標。用戶對于軟件的需求,實質上是對于一種應用服務的需求,用戶在使用軟件時實質上實在消費應用服務。在傳統軟件運營模式中,軟件就如同實物商品一樣被生產和銷售,用戶只需要一次付款,就可以買斷軟件的永久授權許可。SAAS認為軟件即服務,將軟件產業的思維從商品思維專項服務思維,這就產生了一種脫離了傳統供需模式,面向對象的靈活的軟件商業模式。
SAAS模式通過網絡向成千上萬的客戶提供軟件應用服務,客戶只需要按需租用軟件。從客戶角度上看,這樣可以省去在服務器硬件和軟件授權上的投入;從供應商角度來看,這樣只需要在服務器上維護一個應用程序實例,可以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因此,SAAS試圖在降低客戶總成本的同時,提高運營商的投資回報率,從而實現客戶和運營商的雙贏。同時,SAAS在實現傳統軟件功能的基礎上提供在線服務和管理,實現企業信息化高度共享和協同,是適合XBRL應用的理想模式。
四、aaS應用模型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是指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從完善的計算機基礎設施獲得服務。IaaS的最大優勢在于它按使用量計費,可以實現資源的動態調度,通過復用和規模化經營,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能夠顯著地降低企業的使用成本。其核心技術是虛擬化技術,是整個應用模型中最關鍵、最重要的技術,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桌面虛擬化技術。虛擬化技術又可以分為兩類,全虛擬化技術和半虛擬化技術。
五、PaaS應用模型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是指向用戶提供開發環境、服務器平臺、硬件資源等服務,用戶只要部署到PaaS之中的平臺上就可以按照租用的方式來運行系統。PaaS應用模型的核心技術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運行支撐技術、管理支撐技術、開發支撐技術、業務支撐技術、運營支撐技術。事實上,PaaS技術是整合了傳統企業級框架技術,使其變得一體化,不同的是,云計算技術較為廣泛的引入分布式處理技術和云存儲技術。其中,云存儲技術又涉及到分庫分表技術和NoSQL技術。
結束語
可以預見,由于云計算能夠為信息資源利用和信息服務模式提供全面的支持,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其應用服務模式也將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將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進一步滿足人們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鵬.云計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2]俞乃博.云計算-IaaS服務模式探討]D].2011年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委員會年會征文
[3]劉威.云計算的安全服務體系和關鍵技術探討[J].中國金融電腦,2011(5)
關鍵詞:云計算;虛擬集群;概念;核心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2)0510020—01
0 前言
云計算技術就是借助網絡技術來將分散的計算資源有效的聚合在一起,從而構建一個規模巨大的計算資源系統。云計算具有三個層次的服務,分別軟件服務、平臺服務以及設施服務。而在云計算平臺上進行集群管理就構成了虛擬集群。目前,云計算和虛擬集群技術廣泛的應用到計算機等相關行業領域。
1 云計算以及云計算的核心技術說明
1.1 云計算說明
云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通俗的理解,云計算就是一種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在云計算技術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互聯網為相關行業或人員來提供動態性強,容易擴展,而且實用性強的虛擬化資源。過去在圖中往往用云來表示電信網,后來也用來表示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其中云計算的定義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來理解。云計算的狹義定義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是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各種網絡資源;云計算的廣義定義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是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各種網絡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與IT、軟件以及互聯網等相關的服務,也可以是其他服務。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作為一種商品通過互聯網進行流通。
1.2 云計算的核心技術說明
其中云計算平臺的構建主要是基于虛擬化技術和Eucalyptus平臺實現的。以下就分別對其進行詳細的說明。
1.2.1 虛擬化技術。其中當前在云計算平臺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虛擬化技術主要有KVM虛擬機技術以及Xen虛擬機技術。
1)KVM虛擬機技術。KVM虛擬機是一個開源的系統虛擬化模塊,它主要集成在Linux操作系統中,KVM虛擬機是使用Linux系統的調度器來進行作業調度管理的,另外由于KVM虛擬機是一直基于硬件的完全虛擬化技術,所以它對硬件的要求比較高。
2)Xen虛擬機技術。Xen虛擬機是一個開源的虛擬機監視器,由于Xen虛擬機即支持硬件系統的半虛擬化也完全支持硬件系統的全部虛擬化,與KVM虛擬機相比,其對硬件的需求比較低,這使得Xen虛擬機對硬件的兼容性比較好。
1.2.2 Eucalyptus平臺。Eucalyptus平臺是一個用于實現云計算平臺的開源軟件,其中Eucalyptus平臺主要依靠KVM虛擬機和Xen虛擬機技術來實現的,其中Eucalyptus平臺的體系結構主要由云控制器、節點控制器以及集群控制器這三部分實現的。以下就Eucalyptus平臺在虛擬機中的配置和使用作詳細的說明。
1)主節點的配置問題。Eucalyptus平臺主節點的配置主要是通過在主節點上安裝云控制器、集群控制器以及存儲服務器來實現的。
2)計算節點配置問題。Eucalyptus平臺中在計算節點配置問題中是通過安裝節點控制器來實現的。
3)網絡配置問題。Eucalyptus平臺的網絡配置主要采用的是以主節點和計算節點之間的網絡通信模式為基礎的橋接模式,使用這種網絡配置方式還需要對計算節點處網絡鏈接的方式進行橋接模式的更改。
4)主節點以及計算節點的身份認證問題。Eucalyptus平臺通過產生系統生成的密鑰,然后將公鑰復制到計算節點上,來實現主節點與計算節點之間的無密碼連接,通過這一機制來實現主節點以及計算節點的身份認證問題。
2 虛擬集群概念分析
2.1 虛擬集群的定義
當前對虛擬集群使用的最為廣泛的定義是這樣的,所謂的虛擬集群就是通過采用虛擬化技術來虛擬出多臺計算節點,從而構建出與物理集群相似的而且規模巨大的一個集群系統。也就是說,虛擬集群就是將那些協同完成特定任務的多臺同構或異構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的系統就是一個虛擬集群系統。顯然,虛擬集群系統是一種并行處理的系統。
2.2 虛擬集群作業管理系統說明
虛擬集群作業管理系統作為虛擬集群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在虛擬集群系統中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其中當前市場上的集群作業管理系統的種類比較多,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PBS。其中PBS主要由資源管理器、調度器以及PBS執行器組成的。由于PBS屬于開源軟件,比較容易獲取,而且PBS還有效支持作業的多種運行模式,同時由于PBS還為用戶提供了完整的API應用程序接口,所以這非常有利于對系統新的調度策略的設計和開發。
2.3 虛擬集群作業管理系統各功能模塊分析說明
虛擬集群作業管理系統主要包括三個功能子模塊,分別是用戶作業提交功能子模塊、虛擬集群彈性構建功能子模塊以及虛擬集群信息監控功能子模塊。
1)用戶作業提交功能子模塊。用戶作業提交功能子模塊主要用來實現對用戶通過作業提交頁面遞交到虛擬集群里的作業進行資源的計算,并在作業運行完后返回計算結果。
2)虛擬計算彈性構建功能子模塊。當虛擬集群的計算資源不能滿足作業所需的計算資源時,虛擬計算彈性構建功能子模塊就會動態的虛擬出作業所需的虛擬機計算資源,并能夠將其動態的添加到虛擬集群中來滿足作業的資源需求。
3)虛擬集群信息監控功能子模塊。虛擬集群信息監控功能子模塊主要用來實現對虛擬集群各虛擬計算節點信息的監控,一旦有作業提交并運營后,虛擬集群信息監控功能子模塊采用就會通過網頁的方式來動態的顯示各虛擬計算節點的運行狀態。
3 云計算和虛擬集群技術的優勢
3.1 云計算技術的優勢
1)快速啟動,搭建應用。云計算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快速搭建我們的企業應用,比如我們現在要開發一個網站,我們不必再花費巨資購買硬件集群、不必再耗資組建軟件,只需把一切需要的搭建在云上,方便快捷還省錢,這對企業來說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成本低廉,投資靈活。因為云的規模是可以動態伸縮的,易于擴展也易于靈活處理,所以企業可以不加大硬件投資力度來滿足應用以及用戶的規模增長(降低成本),也無需因項目中斷而沮喪(損失較少)。對大企業而言,船大有時也好調頭;對中小企業來說,項目運作成本驟減,競爭大企業,可望可及。
3.2 虛擬集群技術的優勢
與傳統的集群管理技術相比,虛擬集群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將云計算平臺和集群管理技術有效結合在一起所構建的虛擬集群,可以更加快速方便地構建高性能的集群系統平臺。
2)虛擬集群利用云計算平臺的虛擬化技術可以非常靈活地創建虛擬的計算資源,可以有效減少作業的等待時間,非常方便用戶的使用。
3)基于云計算平臺的虛擬集群可以實現計算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從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因計算資源不足而引起的作業排隊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
4 結論
云計算和虛擬集群技術以及基于云計算平臺的虛擬集群構建在計算機相關行業的應用有效的解決了各種技術難題,對促進行業的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曾龍海、張博鋒、張麗華,基于云計算平臺的虛擬集群構建技術研究[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10(27).
【關鍵詞】云計算;服務器;虛擬化技術用
在人類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拓展中,應用云計算技術進行系統遠程控制,并進行信息演算,已成為整體云計算的一項重要指標形式,面對虛擬化的基層建設設施,在進行服務器內部的虛擬化科技按需模式建設上,就原有的資源能力提升限度,還需要提高服務器自身的有效利用率等。下面針對其建設的技術要求進行簡要分析。
1云計算虛擬化技術的發源
從現代信息化建設的形成模式來看,其發展應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次啊逐漸形成,并在虛擬化的服務操作系統中,對硬件進行相應控制。在這樣的控制環境下,允許其進行相應的移動等操作。而對于服務器的管理員,則通過虛擬機進行相應的操作,即可獲得相應的硬件維護,而其時間主要定在周末的滲液進行定期的硬件養護工作。在進行單內核系統的操作中,應用單一途徑進行服務器管理,并完善對服務器自身利用率的相應建設,在服務器內部版本的建設方面,應用基層版本進行對比解決,同時按照相應的操作系統進行問題內部的分析,在結合虛擬化服務器建設的過程中,根據應用程序的開發性進行服務調整,并保證在單一的服務器上,能夠進行相應的程序運行,對于數據的中心空間影響調整,也應建立在對系統超負荷運轉作用的電荷承載控制基礎上。在進行信息服務的利用率調整上,根據全隔離狀態下的安全性評定檢測,同時根據虛擬化的服務保護裝置進行硬件保護,并根據實際的利用形似進行多層次的保護,并結合硬件的保護作用進行工作負荷上的調整,同時保證在低碳足跡情況下的保護作用,同時根據虛擬化的全面改革進行系統化的系統管理,并根據存儲的網絡空間進行安全操作應用開發。
2虛擬化結構體系的分析
2.1什么是虛擬化結構
就現代虛擬化的結構來看,主要在于對數據中心的多個層次使用層次,而對于不同數據中心結構,其中最少的七層虛擬化模式,也諸如圖1結構所示。而對于服務器的虛擬化,還需要通過操作格式上進行實物與虛擬物之間的連接,并保證兩者在連接過程中的各方位控制,根據軟件的虛擬化平臺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實現對不同層次上的信息應用。在操作中,需層層遞進,并根據測試的開放目的進行整理調控,以此實現對虛擬模式結構的完整性調整。在測試的開發試用中,還需要滿足圖2的結構目的。通過圖2的結構進行運行操作后,即可滿足實際的操作應用,并建立健全的技術控制,為后續的性能應用等,都能夠提供較好的性能保障。在進行存儲的虛擬化應用上,應用虛擬硬盤進行數據存檔,可更有效的確保信息數據的存儲應用,極大的增加了信息數據的存儲量。
2.2虛擬化體系的具體應用
在進行云計算的虛擬化運行中,根據數據中心的體系結構進行調整,不能夠針對其虛擬化的本體結構進行信息分析。在使用這一結構進行虛擬化的應用過程中,需要內閣制特定的結構構造進行逐層調控,并根據物理層以及組間的層次資源進行資源控制,并結合不同的存儲層進行虛擬化技術的調配分析,并結合虛擬的資源調控邏輯進行單元分析,完成對分配層內部的虛擬化服務管理應用。在不停層次的應用管理上,通過靜態與動態結構的虛擬網絡創建分配,從而在基層上完成對功能創建功能的有效建設,以此來完善對基層結構的有效創建。
3虛擬化技術的安全隱患問題
云計算技術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發展空間方向,但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自身的安全隱患,也就成為了最為主要的虛擬技術問題,在結構上,嚴重的威脅到了安全使用措施的自然實用性,并在資源的結構的管理中,不能更為有效的確保對虛擬服務產品的穩定性運用,對基層結構的框架保護,都有很大的影響,并且這一影響,對產品的生產規模等,都會產生較大影響。在進行安全防護應用中,其主要防護策略集中在以下幾點。
3.1核心數據的保護
為完成對網絡數據的保護,就需要針對數據庫的核心數據進行備份,以保證在受到外來信息的入侵過程中,能夠及時的恢復受攻擊前的設備數據,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對不同信息數據的有效控制。這對于信息數據的安全性管理方面,是能夠極大的促進數據庫更新的一項重要安防措施。
3.2操作系統的保護措施
為保證系統操作正常,需要為主機的服務器系統進行最高等級的安全防護供應,并以此來確保整個網絡的信息安全性,對外來入侵病毒引擎進行及時的查殺,從而確保云計算的虛擬操作系統的整體安全性。
3.3外部訪問保護措施
在云計算服務系統的運行中,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對外部信息的訪問應用,并結合內部資源進行虛擬配置調控保護,一次來建設一個較為有效的管理措施,依據遠程訪問實現對虛擬環境的專網連接應用,根據安全套結的數據信息應用,從而實現對不同加密信息的有效管理,并以此實現對服務器內部服務信息的滿足。綜上所述,在進行現代云計算系統的安全運行中,需要結合實際的應用需求進行全面的安全體系建設,并減少因新環境下導致的嚴重事故發生。
參考文獻
[1]李亞瓊.宋瑩.黃永兵,一種面向虛擬化云計算平臺的內存優化技術[J].計算機學報,2011,34(4).
[2]李剛健,基于虛擬化技術的云計算平臺架構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28(1).
向私有云過渡
VCE聯盟開發的產品名為Vblock,主要是為私有云服務的。目前,EMC正在做的Vblock有三個版本,即Vblock 0、Vblock 1和Vblock 2。Vblock 0是入門級產品,可以支持300~800個虛擬機;Vblock 1是中端產品,可以支持800~3000個虛擬機;Vblock 2是高端產品,可以支持3000~6000個虛擬機。
“VPLEX可以將多個存儲陣列無縫整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大的虛擬存儲池。VPLEX能夠讓存儲設備在SAN中實現共享,就像VMware的產品能夠實現服務器的整合一樣。VPLEX就是要實現存儲的虛擬化,從而與VMware的服務器虛擬化產品實現互補。VPLEX、VMware和Vblock組合在一起,可以促進云應用環境的發展,包括I/O、網絡、存儲等。”EMC公司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 Jeffrey Nick表示,“VPLEX與Vblock之間是互補的關系。VPLEX今年就會推向市場。”
存儲虛擬化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Invista是EMC的第一代SAN虛擬化產品,而VPLEX是新一代的虛擬存儲產品。Invista的很多功能已經被集成到了VPLEX中。VPLEX可以實現遠程主動-主動方式的存儲共享,并且可以保證遠程的緩存一致性。Jeffrey Nick表示:“從產品戰略的角度講,Invista與VPLEX在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即存儲虛擬化。VPLEX可以為中小企業用戶提供更高的可用性和豐富的功能,而像VPLEX Global這樣的高端產品,可以在更遠的距離之間實現多個數據中心的數據共享。”
虛擬化是前提
Jeffrey Nick是2004 年9月加盟 EMC的。在此之前,他在IBM 工作了24年,并榮獲了IBM Fellow (IBM授予IT技術創新者的最高榮譽)稱號。Jeff Nick從事過軟件、系統架構、集群及分布式系統、數據分享算法及事物數據處理等多項開發工作,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有著獨到的見解。
Jeffrey Nick認為,從現有的數據中心架構轉向私有云,第一步是實現數據中心的虛擬化。實施數據中心虛擬化,可以將應用和物理硬件分離開,方便應用從一個物理平臺無縫地遷移到另一個物理平臺。虛擬化技術可以對服務器進行更好的整合,使得數據中心架構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同時還能進一步降低整體擁有成本。
在實現數據中心虛擬化之后,用戶就應該考慮如何將豐富的功能,包括安全、可信、合規等,集成到這樣一個虛擬化的基礎環境中去。在虛擬化的環境中,操作系統和應用都封裝在虛擬機中。在虛擬機中,數據防丟失保護(DLP)將作為一種虛擬的應用存在。硬件可以共享虛擬機。因此,用戶不必部署單個的應用、操作系統或者網絡訪問工具。用戶可以在一個地方集中監控和管理所有信息。Jeffrey Nick表示,多租戶的應用環境對云計算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多租戶的環境中,用戶可以在一個實施了隔離策略的虛擬網絡中部署各種虛擬的防火墻、數據防丟失產品以及其他相關的工具,從而保證私有云的安全。
“除了剛剛提到的虛擬化、基于策略的管理、安全、合規等因素以外,用戶還要在不同地理區域之間通過某種技術建立起一種虛擬的環境。這也是EMC VPLEX技術的價值所在。”Jeffrey Nick并不認為從現有的數據中心架構轉向私有云存在任何技術障礙,“私有云環境的建立與完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企業對私有云技術的熟悉程度以及是否有能力采用私有云技術是影響私有云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私有云的價值會越來越高。用戶的應用環境中不僅包括虛擬應用,而且包括許多物理設備。作為廠商,我們要幫助用戶把舊的物理設備轉移到云環境中。在這個過程中,虛擬化技術是非常有用的。”
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許多用戶之所以對云計算敬而遠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擔心云的安全性。從目前情況看,安全性問題已經成了用戶能否接受云計算的方式,或者選擇某種云計算模式的關鍵。
近幾年,EMC中國實驗室一直在進行可信計算的研究。
關鍵詞:計算機軟件技術;大數據;應用
1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計算機軟件技術的主要類型
1.1云儲存技術
在企業運營、管理以及個人辦公中,云儲存技術應用廣泛。云儲存技術離不開云儲存體系,其中,分布式儲存模式、數據保護模式較為常見。分布式儲存系統是在不同獨立的設備上儲存數據,通過可擴展的系統結構分擔儲存負荷,系統的穩定性、可用性與傳統集中式儲存系統相比更高。在分布式儲存系統中,主要由基礎層、接口層、訪問層等層級組成。其中,基礎層主要是收集相關信息數據,并協調系統分布式文件的處理,在其他技術配合下還可以確保云儲存系統的運行效率。接口層可以建立云儲存項目,利用文件系統接口提供更高級別的存儲系統接口,使系統可以通過接口實現遠程管理[1]。云儲存系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信息處理的效率,尤其是在大數據背景下,這一技術的優越性得以充分體現。除此之外,利用云儲存技術可以為信息共享等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
1.2虛擬化技術
虛擬化技術在近幾年發展迅速,該技術是將計算機的實體資源進行轉化,以更好的組態方式呈現出來,新的虛擬部分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是資源管理技術的一種。虛擬化技術主要包括虛擬機、平臺虛擬化、存儲虛擬化等類型,平臺虛擬化主要指分離硬件平臺與操作系統;儲存虛擬化是指將硬盤等分成不同的邏輯儲存空間。虛擬化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而且這一技術可以滿足企業或個人不同場景的需求,可以進一步減少人力、物力的消耗,對于企業而言,可以提高其經濟效益。大數據背景下,企業為了滿足自身經營與管理的需求,對虛擬化技術不斷研究與創新,使虛擬化技術在大數據時代下不斷發展。
1.3信息安全技術
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安全問題較為突出,網絡技術的開放性使網絡面臨的攻擊是多方面的,例如對網絡通信協議的攻擊或是對計算機硬件的漏洞進行攻擊;網絡的開放性與自由性使網絡環境較為復雜,信息系統分布較多,導致網絡病毒傳播較為容易,病毒的傳播渠道也更為復雜。與此同時,企業的財務、人力等重要信息在網絡傳播、儲存過程中可能被非法用戶截取,導致企業重要的商業機密可能有泄露的風險;非法用戶假冒身份向其他相關人員虛假信息,嚴重破壞了正常的經營秩序,甚至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現階段,較為常見的信息安全技術主要包括網絡安全協議、攻擊實施技術、網絡防御技術、訪問控制技術等。在大數據背景下,只有構建系統化的信息安全技術系統,才可以更好地防范網絡安全風險,提升儲存的安全性。
2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應用
2.1數據開發與管理中的應用
在大數據背景下,企業為了進一步了解市場情況、獲得更多的人員信息,不少企業、政府公共管理部門利用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等技術應用于數據開發中。數據抽樣是數據開發的前提,利用計算機軟件基礎可以更好、更快地完成抽樣調查工作,抽樣調查結果為后續的數據開發工作奠定了基礎。在數據開發階段,相關技術人員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以及技術對內部信息或搜集到信息進行深入剖析,或者是通過計算機軟件技術構建門戶網站,成為社會大眾了解企業或政府服務部門的一個窗口。一般情況下,內部數據開發主要包括信息數據導入、信息數據選取等內容。在數據開發過程中還包括數據通訊,即數據交換、分享的過程,這可以促進企業內部信息的流動,減少信息不對稱情況,對企業的經營與管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以上基礎上,企業利用計算機軟件技術進行數據評定,從不同的層面分析評定對象(信息)的價值[2]。目前,大部分企業已經在數據通信中較為普遍地使用計算機軟件技術,主要是利用計算機軟件技術與企業客戶進行溝通與管理,對潛在市場客戶進行預測分析,維持客戶關系。在此基礎上,對現階段的數據通信管理中的漏洞進行排查,整改后使系統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市場分析、客戶關系維護等工作中,有利于企業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服務措施。例如國內部分百貨公司為了改善店面經營情況,選擇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運營商合作,利用大數據技術查詢目標人群的分布區域選擇開店地址;對于周邊區域內的目標人群流量、人群特征、人群來訪頻次進行搜集,基于大數據技術與區域內的商家進行溝通,為不同的商家提供服務與幫助,同時指導商家進行位置營銷等;遵循人性化的管理理念,為企業拓展市場、維護客戶關系提供有力的支持。
2.2信息查詢與儲存的應用
在大數據背景下,云儲存技術等計算機軟件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數據搜索、信息儲存方面,進一步改善了信息的儲存空間,便于個人或企業進行信息儲存。目前,不少企業都配置了虛擬化儲存系統,采用分布式儲存方式,使信息儲存更為便捷與安全[3]。在數據儲存中,若需要保存企業私密文件,可以利用云儲存技術將文件上傳至云端平臺,并對文件進行加密處理,提高了重要信息安全防護等級。在緊急情況下,工作人員還可以從云端下載信息,對信息進行遠程管理,及時解決部門工作中的突發問題,保證企業各個部門正常運行。對于個人用戶而言,國內諸如WPS等辦公軟件都為用戶提供了文件備份服務,用戶在使用軟件時可以自行選擇備份地址與自動上傳時間。以往,若用戶在軟件辦公中因為不可抗拒因素突然關閉軟件或者關閉電源,文件自然會丟失;而現在,辦公軟件可以自動將文件上傳至云端,即用戶個人備份中心,即使突然關閉軟件或極計算機電源,個人用戶也可以通過云端找回文件,不用擔心文件丟失的問題
2.3商業監控的應用
在大數據背景下,借助計算機軟件技術通過攝像頭等電子設備可以進一步優化企業、公共區域的監控設備,通過接入網鏈路鏈接云儲存系統,向管理人員提供監控區域的實時視頻,了解人員、物品等情況,不受空間、時間的影響。
[關鍵詞]云計算;服務器虛擬化;安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83
[中圖分類號]TP309;TP36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8-0-03
云計算的本質是一種商業計算模式,它主要基于網格計算、Web服務、分布式計算以及虛擬化技術。云計算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軟件資源的認知與應用模式,能夠使用戶擺脫時空局限,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取到互聯網資源,還能解決大規模數據及其計算的問題,對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虛擬化與多租戶技術是云計算中不可缺少的關鍵技術,云計算商業模式主要由這兩種技術組合而成。但云計算中的虛擬化技術在安全方面還存在若干問題,為了有效運用虛擬化技術,相關人員應該準確認識這些問題并進行解決。
1 云計算與虛擬化技術
1.1 云計算
就目前來看,云計算的定義存在多樣化的情況,各服務提供商對云計算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各實施方對云計算的普遍理解,主要是將其視作為把任務分配給公共資源集的一種計算模式,而這一公共資源集的組成部分主要為大量設備,簡稱為“云”。供應商主要通過云計算用戶的需求及其用量進行收費,而用戶需要通過網絡對“云”進行訪問。“云”的公共資源自動管理通過專門的軟件實現,可以按照用戶需求提供相應的計算資源。
云計算按照服務等級,可以分為基礎設施層、平臺層以及軟件層。軟件層的云計算(SaaS)將互聯網作為載體,在云端部署了一系列軟件與應用程序,用戶可以直接使用這些軟件;平臺層的云計算(PaaS)對用戶提供軟件開發、軟件測試、軟件部署以及軟件運行環境;基礎設施層(IaaS)對用戶提供計算、存儲以及網絡等基礎硬件硬件資源,通常也包含操作系統類的基礎軟件資源。
云計算的特點主要包括:多租戶、自適應性、可靠性、可伸縮性以及靈活性等,云計算正因為具備這些特點而被廣大用戶所接受和使用。在云計算環境中,不同廠商、不同型號的硬件設備被整合起來,統一服務于用戶的數據和應用;由于這些硬件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兼容起來十分困難,因此需要借助服務器虛擬化技術進行資源的整合。
1.2 虛擬化技術
虛擬化技術的本質不是對硬件的改變,而是用軟件的方法抽象出物理資源,將硬件設備的兼容性和差異性對上層應用透明。虛擬化技術打通了傳統應用系統中服務器、存儲、網絡等硬件設備間的障礙,實現了數據中心物理資源和虛擬資源的統一管理,并可對其進行動態調配,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系統結構的彈性與靈活性。
1.3 虛擬化技術與云計算之間的關系
虛擬化技術的初期定位是進一步提升對計算機的利用效率。從應用領域與研究領域看,目前虛擬化主要有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即單機虛擬化和多機虛擬化。其中,單機虛擬化主要是為了改變普通PC機的應用模式,允許其同時運行不同的操作系統,例如VMware WorkStation虛擬化軟件。而多機虛擬化采用了分布式的計算方式,具備云計算的自適應性、可靠性、可伸縮性以及靈活性的主要特征,例如VMware vSphere虛擬化軟件。云計算立足于單機虛擬化和多機虛擬化兩種虛擬化技術,因此同時具備了效用計算與分布式計算的兩種特征。
2 云計算中服務器虛擬化環境的安全問題
云計算中服務器虛擬化環境的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服務器虛擬化管理軟件(如VMware vSphere ESXi服務器虛擬化裸機管理軟件)運行在宿主機硬件設備和虛擬機操作系統之間,它允許虛擬機的操作系統或應用程序對宿主機硬件設備進行共享。
圖1 云計算中服務器虛擬化環境的體系結構示意圖
2.1 宿主機硬件設備安全問題
云計算場景下,數據計算與信息資源在大量聯網計算節點上進行分布式處理和交換,用戶通過自身的需求對聯網計算節點或存儲空間進行訪問,并在此基礎上獲取數據運算和信息交換的功能。傳統數據中心的物理資源和關鍵數據僅供局域網內部訪問,而在云計算場景下,這些資源從公共網絡中也可以進行訪問。從物理層面看,如果攻擊者能夠訪問到宿主機硬件設備,并通過修改服務器虛擬化管理軟件配置、執行惡意代碼的方式,對服務器虛擬化管理軟件的功能進行修改,便能直接對虛擬機發起攻擊;從網絡層面看,云計算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安全威脅,如網絡可達性攻擊、拒絕服務攻擊以及域名服務攻擊等。
2.2 服務器虛擬化管理軟件安全問題
服務器虛擬化管理軟件能夠對宿主機上的所有硬件設備進行訪問,通過服務器虛擬化管理軟件,能夠對虛擬機的計算、存儲、網絡等物理資源進行分配,能夠調用虛擬機的操作系統執行開機、關機等操作。服務器虛擬化軟件不僅負責對物理資源的訪問進行協調,也負責對虛擬機進行訪問控制和隔離。
【關鍵詞】計算模式 云計算 實現技術
1 云計算的基本概念
互聯網時代,云計算已經成為了一種商業的計算模式,通過將計算任務分布給眾多計算機構成的“云”里即資源池,云計算系統為各種應用系統根據其需要提供計算機、信息服務、存儲空間。維基百科()對云計算作出了如下定義: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機新方式,利用互聯網上的異構、自治的服務給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了按需求即取的計算。從這一概念中能夠看到,計算能力已然成為一種“商品”,它主要通過互聯網進行流通、傳輸,就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水電、煤氣一樣,使用方便且價格低。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云計算是一種新興的共享基礎架構的方式,將大量的物力資源進行統一化管理,然后對其虛擬化,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虛擬化的資源池。所謂的“云”,其實就是這一系列相互連接的虛擬計算機而構成的并行和分布式的系統。“云”中的虛擬計算機均是基于服務級別協議并由系統進行被動部署的,其存在的形式為一個或多個統一的計算資源。本質上來說,云計算是這樣一種形式:用戶終端利用遠程連接,從網絡中獲取存儲、計算、數據庫等資源。
2 云計算的特點
縱觀云計算技術發展的現狀,跟傳統的單機應用模塊、網絡應用模塊相比,云計算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虛擬化,這是云計算中尤為重要的特點之一。虛擬化既表示應用虛擬化,也表示資源虛擬化。在云計算中,各個應用的部署環境和物理平臺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對應用的管理及相應的操作都是基于虛擬化層次進行的。
(2)動態擴展特性,即可以隨時調整服務器數量實現調整云計算系統的運算能力。
(3)根據需求進行部署,云計算系統、平臺會根據用戶終端運行的應用特性,考慮其需求的大小部署相應的資源和運算能力。
(4)高靈活性,指的是云計算時代各種IT資源(硬件、軟件、操作系統、存儲空間、網絡)均對虛擬化有了一定的支持。同時,不同硬件廠商之間的產品、不同配置的機型之間均能得到很好的兼容。
(5)可靠性高,當云計算系統中某臺機器出現問題的時候,用戶的應用和計算并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因為通過動態擴展功能,云計算可以方便地擴展其他服務器來完成這一任務。
(6)性價比高,虛擬化技術的應用,使得云計算系統能夠整合大量的廉價PC,而這些PC綜合起來的性能卻可以超過一臺大型機。
3 云計算的實現形式
目前,云計算主要的商用形式有以下幾類:軟件即服務(SaaS)、網絡服務、平臺即服務、實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管理服務提供商(MSP)、商業服務平臺、互聯網整合等。
(1)軟件即服務(SaaS),SaaS類的云計算是指利用瀏覽器將程序、應用傳給需要該項服務的用戶。這種形式的優勢在于,用戶無需支付服務器和軟件授權的費用;同時,供應商只需關注維護一個程序即可,Google Apps就是這種服務形式。
(2)網絡服務,指的是給開發者提供API,讓他們自行開發基于互聯網的應用,這和傳統的單機程序是不同的。
(3)平臺服務(PaaS),這種形式提供的服務為開發環境。通過使用中間商的設備進行自己程序的開發,同時利用互聯網和服務器供用戶下載。
(4)實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此形式旨在創造虛擬的數據中心給IT行業服務,這個虛擬的數據中心也稱為虛擬的資源池,包括整個網絡中的內存、存儲、I/O設備和運算能力,這些資源集中于網絡,也為整個網絡進行服務。
(5)管理服務提供商(MSP),這是云計算最古老的一種運用形式。但是,這種形式并不是面向終端用戶的,而多為面向IT行業的,比如郵件病毒掃描、程序監控等。
(6)商業服務平臺,即SaaS與MSP兩者的混合應用,這種形式的云計算能夠給提供商和用戶之間建立了一個互動的平臺。
(7)互聯網整合,也就是將互聯網上提供相似服務的公司進行有效整合,進而方便終端用戶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提供商。
4 云計算平臺的實現機制
云計算的體系結構可以分成四層:資源池層、物力資源層、管理中間件層和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構建層[4]。資源池層主要是指大量相同類型的資源集中形成的資源池,如數據資源池、運算資源池等,對物理資源進行管理和集成是這一層的主要工作。物力資源層主要包括計算機、存儲器、數據庫、軟件、網絡設施等。云計算資源的管理主要由管理中間件層來完成,,這一層主要為了確保資源高效、安全的為應用服務。將云計算能力封裝為標準的Web Services服務主要由SOA層來負責,同時,這一層才負責將云計算能力納入SOA體系進行使用與管理。資源池層和管理中間層可以說是云計算技術中最為關鍵的部分。此外,SOA構建層的功能實現受限于外部設施。
圖1為典型的云計算平臺實現機制。其中,用戶交互接口(User interaction interface)以Web Services這樣一種方式向應用提供訪問接口,其目的主要是用于獲取用戶的需求。服務器目錄里(Services catalog)存放著用戶能夠請求的所有服務目錄。對于可利用資源的管理和分配由系統管理模塊完成,而節點上任務的運行環境則是通過配置工具實現的。監視統計模塊能夠監視節點的運行狀態,也能統計出用戶使用節點的情況。其實,云計算的整個執行過程并不那么復雜,當用戶從目錄中選擇并調用服務時,用戶交互接口便能將該接口傳遞給系統管理模塊,之后,管理模塊負責為用戶分配合適的資源,而相應的運行環境則由調用配置工具完成[4]。
5 結語
科技的創新與人才的推動作用,使得高新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計算機云計算技術作為信息社會革命性的發展,為科技時代的科技生活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云計算是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結合,是虛擬化的網絡新技術,以其高速的運算能力、海量的信息資源等優勢必將成為信息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必將推動信息化、智能化生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偉龍.基于IasS云計算的Web應用技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1.學位論文.
[2]劉曉樂.計算機云計算及其實現技術分析 [J].電子科技.2009,22:100-102.
[3]蔡鍵,王樹梅.基于Google的云計算實例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5:7093-7095,7107.
[4]鄭仲尼.云計算環境下前端移動設備實施密集型計算實現技術研究[D].云南大學. 2011. 學位論文.
[5]龐偉偉,簡述計算機"云計算"技術的實現[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8 :172-17.
作者簡介
宋國平,(1968-)男,漢族,吉林省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計算機技術應用 。
【關鍵詞】 桌面云服務 計算機實驗 實驗管理
計算機實驗資源管理的目標在于盡可能的將有限的實驗資源做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因此在這一前提下桌面云服務技術的應用就能夠通過發揮自身技術的先進性來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一、計算機實驗管理內容
計算機實驗管理通常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以下從管理目標、管理特點、管理要點等方面出發,對于計算機實驗管理的內容進行了分析。
1.1管理目標
計算機實驗管理的目標在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眾所周知計算機實驗管理是我國各個高校實驗室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提高實驗資源共享水平以及資源利用率,同時進行技術人才培養就成為了計算機實驗管理的意義所在。其次,因為計算機與軟件實驗資源具有鮮明的特性,因此工作人員開展管理工作時應當根據不同類型資源的特點來進行,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更加充分的利用好先進的新信息技術并充分發揮出高校信息資源的共享能力。
與此同時,計算機實驗管理的目標還應對包括負載均衡策略管理、實驗室流量資源監控、用戶登錄導向管理、基于虛擬化技術的進程遷移等工作。
1.2管理特點
計算機實驗管理的特點在于能夠靈活的將計算虛擬化技術與云計算、云服務等技術進行有機的結合,并且將其投入于構建出高效的計算機軟件實驗資源共享系統中。這一管理方式既能夠有效的滿足當代科研工作與實驗工作的多樣性需求,與此同時也提高了實驗資源共享水平與使用效率。其次,計算機實驗管理工作相比其他實驗室工作需要更高的資源配備能力,這多體現在計算機硬件設備及操作系統與應用軟件的協調工作上。此外,因當代計算機技術發展處于日新月異的階段,因此管理人員為了能夠應對每年出現的新技術及新產品則需要對這些新技術進行分析與應用,在此基礎上增加技術的了解程度。
1.3管理要點
計算機實驗管理的要點在于跟隨云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實驗管理工作需要緊跟計算機軟件、硬件技術的發。且因為計算機專業的適應性廣并且學習的學生多,因此在部分情況下還需要承擔起學校內部不同專業的計算機相關課程學習實驗的任務。故只有加大管理力度并處理好管理細節,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滿足多種不同的教學與科研任務的需求。
二、桌面云服務技術分析
桌面云服務技術作為一項先進的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以下從技術內涵、技術優越性、技術運作模式等方面出發,對于桌面云服務技術進行了分析。
2.1技術內涵
桌面云服務技術的概念至今仍眾說紛紜,且缺乏一個標準的關于云計算的定義。因此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可以將大量計算分布在算機上或者是遠程服務器中的應用,該應用可以按照互聯網運作模式將源能夠切換到所需要要的軟件上,然后根據實際使用需求來提高資源的服務能力和可靠水平,最終能夠有效的提高計算機主機的使用效率并且合理的減少管理和維護的計算機數量。
2.2技術優越性
桌面云服務技術有著顯著的優越性。桌面云服務技術的優越性首先表現在起能夠使操作系統在同一個機器上合理兼容,并且通過將服務器資源分配到多個虛擬機上來安全地運行在相互隔離的環境中。在這一過程中管理人員可能夠運用云計算技術來安全的構建計算機與軟件資源共享平臺管理系統。其次,桌面云服務技術的優越性還體現在起能夠通過計算虛擬化技術來構建不同的虛擬機集群,并且也能夠適應不同的實驗與科研需求,最終可以有效的提高計算機主機的使用效率與性能。
2.3技術運作模式
桌面云服務技術有著先進的運作模式。桌面云服務技術的運作模式首先應當根據計算機的性能來確定,并且創建出相應數量的虛擬機,從而能夠在所創建的虛擬計算機上安裝不同的操作系統(如圖1)。其次,桌面云服務技術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之上安裝不同的應用軟件及實驗軟件,因此能夠通過虛擬機操作系統網絡管理功能實現聯網,最終有效的實現不同的物理主機之間的聯系。與此同時,桌面云服務技術的應用能夠合理的改變了以往的實驗管理模式,從而能夠在方便實驗系統管理的同時更加有效的節約管理成本。
三、計算機實驗管理中桌面云服務應用
計算機實驗管理中桌面云服務應用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以下從建立云計算數據中心、提高軟硬件資源使用效率、實現網絡高效聯通、靈活變更操作系統等方面出發,對于計算機實驗管理中桌面云服務的實際應用進行了分析。
3.1建立云計算數據中心
計算機實驗管理中桌面云服務應用的第一步是建立云計算數據中心。管理人員在建立云計算數據中心的過程中首先應當科學合理管理管理好各項實驗數據以及其他相應的實驗信息。其次,管理人員在建立云計算數據中心的過程中還應當根據不同的實驗需求來使用云計算系統資源管理軟件為其自動分配到滿足其實驗需求的計算機上,從而能夠讓實驗使用者可以從云數據中心讀取自己的相關實驗數據和其他數據信息,同時還可以在實驗完成后將實驗數據保存到云計算數據中心。與此同時,管理人員在建立云計算數據中心的過程中還應當通過將數據保存在云數據中心來提高數據的安全性c可靠性,最終能夠確保實驗資源最高效的保存與使用。(如圖2)
3.2提高軟硬件資源使用效率
計算機實驗管理中桌面云服務應用的關鍵在于提高軟硬件資源的使用效率。管理人員在提高軟硬件資源使用效率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充分的提高計算機的硬件與軟件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更加充分的發揮出計算機系統的性能。其次,管理人員在提高軟硬件資源使用效率的過程中還應當確保云計算的資分配管理能夠根據用戶需求來進行針對性的資源自動分配,并且在此基礎上根據整個云計算實驗平臺系統中每個資源節點運轉情況以及資源分配是否均衡來合理地為登錄用戶分配實驗資源。
3.3實現網絡高效聯通
計算機實驗管理中桌面云服務應用可以實現網絡的高效聯通。管理人員在實現網絡高效聯通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根據所屬單位的具體情況來選擇虛擬機操作系統,從而能夠確保虛擬機操作系統的可靠性。其次,理人員在實現網絡高效聯通的過程中還應當根據計算機的性能的不同來在不同的計算機上創建數目不等的虛擬計算機,從而能根據具體實驗項目需求的差異和虛擬機性能的不同來進行資源的最合理安排與利用。
3.4靈活變更操作系統
計算機實驗管理中桌面云服務應用能夠靈活的變更操作系統。工作人員在靈活變更操作系統時首先應當對于能夠在虛擬化計算機上進行安裝的操作系統都有著全面大致的了解,對于諸如微軟系統列的操作系統、linus操作系統等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其次,工作人員還需要在安裝好的操作系統上根據實驗目標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配套軟硬件工具。
在這一過程中工作人員還應當根據操作目標的不同來將當前的所有虛擬化的計算機系構建成為一個或數個虛擬計算機集群系統,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有效的降低系統的載荷量并提高系統運行的流暢程度。與此同時,工作人員在靈活變更操作系統時還應當做好包括資源狀態監控、資源的分配與回收、軟件版本的更新、新硬件添加維護與刪除等工作,最終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的均衡性與合理性。
四、結束語
信息化背景下的計算機實驗中心管理應當在基于云計算及云服務的基礎上進行,通過對管理系統進行進一步的優化、開發與應用,才能夠促進計算機實驗管理整體效率的穩步提升。
參 考 文 獻
[1]肖克輝; 徐東風.物聯網背景下的計算機實驗中心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08(15):33-35
[2]柴亞輝; 涂春萍; 劉覺夫; 謝昕.基于云計算的計算機與軟件實驗資源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10(1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