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范文

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

第1篇: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范文

據了解,第一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于2003年完成。為進一步摸清“家底”,掌握濕地資源動態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強化濕地保護政策,國家林業局從2009年開始組織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本次調查歷時5年,到2013年結束。制定了專門技術規程和技術標準,組建了國家和省級濕地調查領導小組,確定了技術支撐單位和質量檢查單位。在遙感數據全國覆蓋的前提下,運用3S技術與現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統一采取了遙感數據室內判讀、現地驗證和實地調查、調查結果室內修正的工程流程。調查共投入2.2萬人、近4億元,獲取成果數據2.6億條,由包括8位院士在內的多學科、多行業專家組成的成果鑒定委員會認為,調查成果科學、準確、真實、可靠。

根據《濕地公約》定義,本次調查將濕地分為5類,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579.59萬公頃、河流濕地1055.21萬公頃、湖泊濕地859.38萬公頃、沼澤濕地2173.29萬公頃、人工濕地674.59萬公頃。從分布情況看,青海、、內蒙古、黑龍江等4省區濕地面積均超過500萬公頃,約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50%。我國現有577個自然保護區、468個濕地公園。受保護濕地面積2324.32萬公頃。兩次調查期間,受保護濕地面積增加了525.94萬公頃,濕地保護率由30.49%提高到現在的43.51%。

對調查成果的分析表明,我國的淡水資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庫塘濕地之中,濕地維持著約2.7萬億噸淡水,保存了全國96%的可利用淡水資源,濕地是淡水安全的生態保障;我國濕地有濕地植物4220種、濕地植被483個群系,脊椎動物2312種,隸屬于5綱51目266科,其中濕地鳥類231種,濕地是名副其實的“物種基因庫”;濕地凈化水質功能十分顯著,每公頃濕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為降解污染發揮了巨大的生態功能;同時,我國濕地儲存的泥炭對應對氣候變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若爾蓋濕地面積80萬公頃,儲存的泥炭高達19億噸。

調查結果也同時反映出,我國濕地資源保護與發展依然面臨著幾個突出問題:一是濕地生物多樣性有所減退。由于污染、圍墾等原因,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下降,生物多樣性減退。僅從濕地鳥類資源變化情況看,兩次調查記錄到的鳥類種類呈現減少趨勢,超過一半的鳥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二是濕地保護空缺較大。近十年來,我國逐步建立了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體系。我國濕地保護率雖然有所提高,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濕地候鳥遷飛路線、重要江河源頭、生態脆弱區和敏感區等范圍內的重要濕地,還未全部納入保護體系之中。如: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濕地保護率僅為51.52%,國家重要濕地保護率僅為66.52%。全國濕地保護的空缺還較多,濕地保護管理任務非常艱巨。三是管理工作亟待加強。從管理角度看,國家還沒有出臺濕地保護專門法規(但有18個省區出臺了省級濕地保護法規),濕地保護長效機制也未建立,濕地保護的科技支撐還十分薄弱,全社會的濕地保護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在會上表示,從總體看,我國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濕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全國上下更加重視和支持濕地保護工作。國家林業局將按照黨的十提出的“擴大濕地面積”的要求,積極推進濕地立法,健全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教育,進一步擴大濕地保護面積,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充分發揮濕地在維護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

張永利說,下一步,國家林業局將從六個大的方面采取更有針對性、力度更大的措施,加強濕地保護管理。一是從宏觀引導方面完善濕地保護規劃。按照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2002-2030年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制訂更有針對性、分階段實施的工程實施規劃,并認真抓好落實。二是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推進濕地保護的制度建設。按照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總體要求,有計劃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濕地保護制度、退化濕地恢復制度、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濕地保護紅線制度、濕地生態系統評價制度、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動態監測和預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使濕地保護形成較為完整的制度框架。三是強化依法“治濕”,制訂出臺全國濕地保護條例。四是著眼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提升,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對功能退化的沼澤、河流、湖泊、濱海濕地等,通過采取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恢復、生態補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恢復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五是強調科學“管濕”,提升濕地保護管理的科技支撐水平。重點針對濕地保護模式、濕地退化機理及修復關鍵技術,以及科學合理利用濕地的模式等重要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提高整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六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濕地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珍視濕地、愛護濕地、保護濕地,支持做好濕地保護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張永利說,濕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可以開展合理利用。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濕地保護體系,全國濕地保護面積達到2324.32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43.51%。許多重要的自然濕地得到搶救性的保護,濕地的主要生態功能得到較好的維持。在濕地開發方面,濕地提供的清潔淡水支持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濕地種植業、養殖業、制藥業等也是我國人民生產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近年來,濕地生態旅游也成為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張永利指出,在開展濕地合理利用時,必須統籌考慮濕地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因素,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時,首先要通過劃建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小區和濕地公園的辦法,把重要的濕地搶救性地保護下來。其次,要把濕地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績考核,把濕地保護作為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納入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大盤子,給予投入等方面的保障。第三,積極推動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把各相關利益方的關系平衡好。第四,要嚴格規范濕地開發利用行為,制訂能夠確保濕地科學合理利用的相關政策,總結探索濕地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模式。

在談到濕地保護紅線時張永利認為,落實濕地保護紅線,必須有相應的制度、辦法和措施保障。

張永利說,所謂生態紅線,就是保持生態安全的底線。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管理的主要部門,國家林業局在剛剛制訂出臺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中劃定了濕地保護紅線。根據此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的初步結果,結合我國國情,經過專家論證,國家林業局劃定的濕地保護紅線是,到2020年中國濕地面積不少于8億畝。劃定這條紅線是遏制我國濕地面積減少、功能退化趨勢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濕地保護紅線既是限制開發利用的“高壓線”,又是維護基本生態平衡的“安全線”;既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線”,也是實現有序發展的“保障線”。

張永利指出,劃入紅線內的濕地資源并非完全不能開發利用,但開發利用是有條件的,是適度的、科學的、合理的,并應有相應的制度規范作為保障,明確利用濕地的范圍、時間、強度、方法等,使濕地利用嚴格限定在濕地生態系統可以承載的范圍之內。不言而喻,劃定生態紅線,并落實好這條紅線,絕對不是孤立的,必須有相應的制度、辦法、措施和工作緊緊跟上。

當前,我國濕地資源面臨的威脅呈增長態勢,影響濕地的主要威脅因子已經從污染、圍墾、非法狩獵三大因子變化為污染、圍墾、基建占用、過度捕撈和采集、外來物種入侵五大因子。

張永利說,2003年,國家林業局組織完成了第一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對單塊面積100公頃以上的濕地資源進行了摸底。兩次調查結果在進行同口徑對比,即在相同的濕地類型、相同的地塊、相同的起調面積的前提下進行比較時,發現全國的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其中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造成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的主要原因,除了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外,人類活動占用和改變濕地用途是主要原因。

張永利指出,目前來看,圍墾和基建占用仍然是導致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的兩個最關鍵因素。圍墾主要發生在沿海地區、大江大河的兩側以及湖泊的周邊地區,基建占用主要發生在沿海地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兩次調查結果的數字對比顯示,近10年來受基建占用威脅的濕地面積由12.76萬公頃增加到129.28萬公頃,增長了近10倍。

張永利說,調查顯示,我國濕地生態狀況依然不容樂觀,若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將濕地生態狀況按照好、中、差3個檔次進行簡單分類,我國的濕地生態狀況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評級為“好”的濕地占到濕地總面積的15%,評級為“中”的占53%,評級為“差”的占32%。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在會上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濕地保護與恢復計劃投資129億元,其中中央投資55億元,共738個項目,目前已完成115個。

第2篇: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范文

關鍵詞: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建議

包河區屬安徽省省會合肥所轄區,地處江淮丘陵地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包河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主要植被類型是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混交,植被豐富,兼有南北特色。主要樹種有香樟、楊、柳、廣玉蘭、桂花、女貞、水杉等。經濟林主要樹種是葡萄、梨、桃、藍梅及無花果等。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對環巢湖地區生態治理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1退耕還林主要成效

包河區2002年春季啟動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建設年度主要集中在2002、2003和2008年。2008年以來,分年實施了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工程規劃。因全區造林空間不足,沒有實施第二輪退耕還林工程。1.1實施概況2002年~2008年,包河區累計實施退耕還林1606.67hm2,其中生態林1440.00hm2,經濟林166.67hm2,現有林木長勢良好。全區涉及退耕還林工程街鎮8個,39行政村,5202戶農戶。

1.2后續產業發展

自2008年以來,累計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建設9個年度,完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造林433.33hm2,專項補植補造146.67hm2,現有林培育669.53hm2。完成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項目9個,累計培訓1500人次,其中實用經果林生產技術培訓500人次,大樹倒伏應急處置培訓500人次,林木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500人次。通過培訓,退耕農民較好地掌握了經果林等主導產業的技術要領,收入水平有明顯提高;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后轉移就業率達到85%,轉移就業以穩定就業為主導,引導受訓農民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廣州棕櫚、浙江綠峰等國內知名園林企業已先后落戶包河,建設退耕還林景觀工程200hm2.

1.3退耕還林成效

在2002~2016年長達15年的退耕還林建設周期中,通過異地恢復造林、補植補造等形式,全區退耕還林成果保存率達100%,順利通過國家和省林業主管部門的歷年核查驗收。

1.3.1晉級國家級森林公園

退耕還林基地轉型升級為國家森林公園。2012年8月,包河區積極響應國家環巢湖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號召,在充分保障林農利益的前提下,通過劃撥、租賃、轉讓等形式,將義城大張圩退耕還林基地林地和林木使用權劃轉到合肥濱湖森林公園管理委員會,并啟動建設合肥濱湖森林公園。公園建設秉持“自然生態”理念,大力實施豐富植被、恢復濕地等生態修復工程,突出公益為本,堅持為民建、讓民享,永久免費對外開放。2014年2月獲批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這是全國唯一由退耕還林實施生態修復而建成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城市走進森林、森林擁抱城市”的典范之作,榮獲住建部“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14年8月2日,副總理來公園視察時,稱贊公園建得好、管理好,特別是綠道體系很成功。2016年包河區獲“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稱號。

1.3.2林果產業品牌突顯

依托退耕還林培育的“大圩葡萄”“徽王藍梅”“桃蹊水果”等品牌,成為省內知名品牌,具有廣泛影響力,成為促進農民增收、激活包河森林旅游產業的“第一業態”。深加工研發水平高。果品深加工研發水平位居省內前列。其中安徽省億東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成為集以葡萄為主的科研、生產、加工、新品種試驗、繁育、推廣為一體的科研單位和經濟實體,并有自主生產加工葡萄酒工廠。徽王藍梅成立藍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事藍莓種苗適生性篩選與新品種研究、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究和藍莓精深加工產品的研發。研發產品有藍莓干紅、果干、果汁、果醬等。經濟效益顯著。目前全區經果林面積達66.67hm2,經果林年產值達億元。

1.3.3森林旅游方興未艾

依托退耕還林興起的森林旅游蓬勃發展,東大圩榮獲國家4A級景區稱號;濱湖森林公園野趣橫生,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牛角大圩獲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稱號。連續4年森林櫻花節,連續14年大圩葡萄節成為省內外知名的節慶。濱湖森林公園的森林劇場、森林童游節、森林婚禮、森林樂園、森林公益婚禮等項目人氣鼎盛。燕域田園農業示范園開展的森林露營、燕窩森林樂園和家庭園藝等項目,為森林旅游注入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全區森林旅游總營業上億元,接待游客500多萬人次。其中濱湖森林公園2016年共計接待游客約352萬人次,完成營業收入1160多萬元。

1.3.4生態科普功能日益強大

森林生態環境從健康養生來講,具有納新吐濁、緩解壓力、遠離輻射和都市塵囂的功能。從教育科普來講,森林生態環境是人類學習、體驗、認知自然環境的平臺。市民通過密切接觸森林,寓教與樂,探索植物學、動物學和自然界的奧妙。更多的中小學生走進森林課堂,接受森林科普教育,養成熱愛大自然、呵護自然環境的良好習慣。

2退耕還林采取的舉措

2.1財政保障為切實深入推進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2002年度就出臺了所有退耕還林減免農業稅,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享受退耕地同等每年230元/667m2補助政策。2011年起,區政府將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提高至每年500元/667m2。目前部分街鎮退耕還林補助達到每年800~1200元/667m2。

2.2生態修復近

10多年以來,一直秉持“自然生態”理念,通過持續不斷對缺失林地補植、林相改造試驗、林下籽播,退耕還林樹種由原來的10多種增加到近200多種,改變了項目建設初期,退耕還林樹種相對單一,特色不明顯,森林景觀不佳的狀況。對因工程建設使用退耕還林地的,一律實行占一補一原則,確保林地面積不減少。

2.3技術保障

堅持將科學造林的理念貫穿到造林綠化的全過程。做好現場技術服務工作,加強質量監督,大力推廣科學營林技術,千方百計提高植樹造林成效,確保種一株、活一株。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示范推廣林木新品種50多個,葡萄等經果林新品種100多個,示范無防布覆蓋等新種植技術20多個。制定出臺了《包河區植樹造林技術規程》《包河區生態林管護考核細則》《包河區生態林管護量化評價表》《合肥地區藍梅標準化生產技術》。2005年成立了合肥濱湖果樹研究所,專門研究果樹新品種、新種植技術,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

2.4經營機制靈活包河區退耕還林經營機制靈活,經營模式多樣。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現有經營大戶36個、家庭林(農)場5個、專業合作社2個、林業龍頭企業3個。專門成立國有投(融)資公司合肥印象包河旅游開發公司,運營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

3退耕還林存在問題

3.1樹種結構不盡合理

雖然退耕還林樹種品種呈現多樣化,但總體來說,主要樹種還是以楊樹純林為主,楊樹林分面積與蓄積量均最大,其面積占全部喬木林的70.3%,而蓄積量占75.5%;其他闊葉類林分面積占喬木林面積的26.7%,蓄積量占24.5%。現有樹種結構不盡合理,林分質量不高,病蟲害防治成本高,楊絮泛濫成災,森林景觀不佳。

3.2林地更新難度大

以楊樹為主體的退耕還林接近成熟期,林分密度不均,枯枝斷梢和倒伏現象較多,森林抵制自然災害能力弱。有50%左右的林地缺乏營林措施,森林資源質量不高。一是林地更新資金不足。近年來,社會部分綠化企業收益普遍下滑,投入林地更新的社會資金少,出現要么維持現狀、要么政府兜底困境。二是受森林采伐限額和森林采伐作業規程的限制,林地更新只能間行間株或小塊狀進行,增加了更新造林作業難度。

3.3經濟收入較低

自2010年第一輪退耕還林第一個8年補助期滿后,國家補助退耕地每年115元/667m2,退耕還林配套的荒山荒地造林自工程建設開始就不能享受政策補助。以2002年建設的退耕還林工程計算,第一輪退耕還林建設年限15年,主要樹種楊樹已接近成熟期,目前楊樹木材700元/m3,人工養護成本除外,667m2均年木材收入僅350元左右,加上退耕地國家補助資金170元左右(取第一個8年每年230元/667m2和第二個8年每年115元/667m2國家補助資金平均數),合計每年平均收入520元/667m2。荒山荒地配套造林木材年均收入僅350元/667m2。盡管包河區退耕地和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平均每年收入850元/667m2(木材收入350元加區財政補貼500元),但仍與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也不匹配。林地經濟收入低,加大了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難度。

4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建議

4.1提升森林質量

堅持自然生態優先、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原則,逐步實施林相改造,加大鄉土樹種、彩葉樹種應用比例,著力破解綠化總量大而質量不優、不美的難題。在充分挖掘歷史人文的基礎上,將現有退耕還林地,地形稍加整理,設置園路、景亭等園林設置,建成集城市森林、濕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體,具有休閑觀光、康體健身、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森林。

4.2建立靈活的經營機制

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力量為主體、金融部門積極支持、全民廣泛參與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投入機制,鼓勵企業大戶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集林產品加工、森林旅游和生態休閑為一體的林業產業。

4.3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

第3篇: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范文

關鍵詞:生態恢復與建設;飲用水源保護區;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1.前言

中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占有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2005年底完成的全國飲水安全現狀調查表明,農村有3.79億人飲水不安全,其中3.2億人的飲用水水量不足、水質達不到國家標準[2]。主要原因是沒有編制詳實的水源保護規劃或規劃落實不到位,廢污水排放量大而監督管理薄弱,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昆明市主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有松華壩水庫、云龍水庫、寶象河水庫、大河水庫、柴河水庫、自衛村水庫6個地表水源地,水源地流域總面積達1744平方公里,庫容量為8.62億立方米[3]。根據昆明市環保局的調查,6個水源區水質、水量及資源管理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而以此相對應的是水源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水質受到點源面源多重污染,水源保護區保護規劃跟不上、管理不善的嚴重問題。面對目前的水源區狀況,迫切需要我們對水源規劃、保護工作進行細致研究,編制詳實的水源區生態保護規劃,制訂相應的技術規范和保護措施,使水源區各項工作的開展有章可循,最終實現對水源的有效保護。論文結合實踐案例,對昆明云龍水庫水源區的生態恢復與建設進行探討。

2.相關概念

2.1集中式飲用水源區的概念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是指處于全市域范圍內,向市區內供水的短流域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2]。

2.2水源區生態恢復的概念

生態恢復是指對退化或受損的生態系統的恢復或重建過程。包括:重建,即去除干擾因素并使生態系統回復到原有的利用方式;改良,即改良立地條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一般指原有景觀徹底破壞后恢復;改進,即對原有受損系統進行改進,提高某方面的結構與功能;修補,即修復部分受損結構;更新,指生態系統發育及更新;再植,指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和功能,或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4-5]。

2.3水源保護區的劃定

一級保護區的劃定(核心保護區):水域面積劃定為一級保護區時,對水域進行水動力(流動、擴散)特性和水質狀況的分析、二維水質模型模擬計算,確定水源保護區水域面積,即一級保護區范圍內主要污染物濃度滿足GB3838-2002Ⅱ類水質標準的要求,大型水庫為取水口半徑500米范圍內的區域;陸域一級保護區范圍,以確保水源保護區水域水質為目標,大型水庫為正常水位線以上200米范圍內的陸域[2]。

二級保護區的劃定:二級保護區邊界至一級保護區的徑向距離大于所選定的主要污染物或水質指標從GB 3838-2002Ⅲ類水質標準濃度水平衰減到GB 3838-2002Ⅱ類水質標準濃度所需的距離,大型水庫以一級保護區外徑向距離不小于2000米區域為二級保護區水域面積[2]。劃定一級保護區外不小于3000米的區域為二級保護區陸域范圍。按照湖庫流域范圍、污染源分布及對飲用水水源水質的影響程度,二級保護區以外的匯水區域設定為準保護區(三級保護區)[2]。

3.案例研究

3.1昆明云龍水庫概況

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位于昆明市北部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云龍鄉,距縣城58km,坐落于云龍河與掌鳩河交匯口以下580m處,詳見現狀圖(圖1)。水庫設計總庫容4.84億m3,正常儲水量3.97億m3,年供水量2.5億m3,水庫面積9km2。保護區的徑流面積包括云龍水庫、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及其支流的徑流區,總面積745km2,有林地覆蓋率約有30%,水環境質量較好,達Ⅰ-Ⅱ類水質,是較理想的飲用水源。水源保護區范圍涉及祿勸縣6個鄉鎮的31個村民委員會、315個村民小組共5萬多人 [6]。

3.2水源涵養林規劃

依據保護區的土壤與植被狀況,生態建設類型區劃為環湖路生態隔離帶、退農還林生態林、主要入庫河流水源涵養林、環湖生態防護林帶、入庫河流與環湖生態濕地5種建設類型,重點建設區域為環湖路生態隔離帶、入庫河流與環湖生態濕地建設、入庫河流水源涵養林,該區域的退農還林工程在短期能較快形成隔離污染源、涵養水源的生態效果,道路交通、建設條件相對較好;其次將退農還林生態林、環湖生態防護林作為一般建設區域,該區域涉及現有農作物的收割周期、土地租用、移民搬遷等相關問題,待條件成熟進行大面積的生態林建設。根據云龍水庫一級核心區退農還林的特殊性,生態林造林以混交林為主,局部營造純林。規劃總指標見(表1)。

表1森林覆蓋率指標規劃

指標名稱 規劃水平年 規劃期(近、中、遠)

2007 2008—2010 2011—2015 2016—2020

森林覆蓋率(%) 64.7 67 70 75

水源涵養林比例

(占森林面積%) 70 80 90

3.2.1一級二級保護區生態隔離帶規劃

一級保護核心區以環云龍水庫公路以內的區域為主范圍,總面積69.6 km2。大面積綠化將成為保護區的“肺”。它不但提供大量氧氣,吸納有害氣體,降低塵土,而且可以把水庫周邊環境的自然氣流導進保護區,使保護區與自然達到融合;云龍水庫環庫公路林帶建設。環庫公路林帶是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的“綠色項鏈”,它不但可以為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提供大量防護綠地,也將對防止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周邊鄉鎮無節制的擴展起到重要作用,形成進入云龍水庫的綠色生態走廊。具置是在環庫公路兩側各控制20-200米用地進行環庫公路林帶建設,涉及面積1017.5hm2;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河道兩側生態隔離林帶建設。規劃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河道兩側水平外延水線以上30-50m區域為生態隔離帶。同時,重點保護三條主要入庫河道兩側10米用地以內的自然地形和植被以及河道兩側山體第一層山脊線以內的自然森林植被。

3.2.2造林典型設計

通過對項目區的詳細調查,結合造林地立地條件、樹種的生物學特性、有關造林技術規程和當地多年來的造林經驗,合理選擇造林適生樹種、林種。按整地方式、規格、造林密度、造林方法等編制造林模式表,共編制了二種造林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一級核心區環水庫道路兩邊20-100米和一級核心區范圍徑流河道兩邊100m的范圍,體現樹林的立體保水效果和林木對栽種地的適應性,設計為隔離帶水源涵養林,主要有模式I-1 香樟+欒樹 、I-2黃槐+石楠 、I-3滇樸+火棘 、I-4藏柏+旱冬瓜 、I-5華山松+藏柏。

第二種類型是水庫周邊20-50米及入庫河流兩側200米范圍內,考慮到充分體現樹林的立體保水效果和林木對栽種地的適應性,采用喬灌搭配,設計為防護林帶水源涵養林,主要有模式II-1杜鵑+榿木 、II-2慈竹 、II-3垂柳+杜鵑 、II-4柳樹 、II-5頭狀四照花。

3.3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生物多樣性通常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對水源區保護和水源的可持續利用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然而,隨著保護區人類活動的加劇,致使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經濟林、人工林的建設使得物種結構趨于單一性。保護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到對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合理利用,如果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力、利用不合理,社會發展基礎就會削弱直到消逝,水源區水源的可持續利用就會成為空想。

3.3.1生物多樣性目標的設定

規劃期間(2008-2020),保護區范圍內植物種數達600種,其中鄉土植物達540種,建成物種豐富多樣、具有良好生態系統的環境體系。

為更好的保護水源區生物多樣性,明確保護的范圍和保護重點,對水源區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分區,將水源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

3.3.2有林地生物多樣性恢復

保護區天然次生林主要以云南松純林和以云南松為優勢的櫟類、旱冬瓜針闊混交林為主,林分林層結構單一;闊葉林較少,僅存在于偏遠地段及溝谷,且多為人為破壞后形成的萌生林;人工林多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地區,以華山松純林和華山松與旱冬瓜混交林為主。2007年,集水區共營造防護林5811hm2,其中華山松林4316 hm2,占73.2%;旱冬瓜林1391 hm2,占23.9%;其他樹種的林分105 hm2,僅占3.8%。無論是天然林還是人工林,其樹種結構單一、林層結構簡單,物種多樣性差,水源涵養功能低下。因此根據保護區不同的氣候條件、自然地理環境,結合不同的立地條件與土壤特征,對現有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退耕地、荒地、未利用地進行植物群落構建,以提高生物多樣為更本目的,通過林地自身的物種演替使林地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

3.3.3云龍水庫、雙化水庫濕地植物多樣性建設

濕地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因此,云龍水庫、雙化水庫濕地植物多樣性將會對水源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根據保護區濕地建設的需要,可在云龍水庫和雙化水庫種植荷花、芡實、萍蓬蓮、千屈菜、水蔥、香蒲、鳳眼蓮、雨久花、澤瀉、慈姑、荇菜、金魚藻、石菖蒲、菖蒲、蘆葦、花菖蒲等水生植物。

3.4水源保護區土地利用規劃

3.4.1土地利用現狀

根據云龍水庫徑流區土地利用現狀統計表,包括云龍水庫徑流區所涉及的6個鄉鎮共31個村委會。其中土地總面積約97.7萬畝,土地利用現狀見(圖3)。

圖3保護區土地利用現狀圖

3.4.2保護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實現耕地只減不增、林地只增不減的基本原則,減少耕地,并努力提高耕地的質量,因退耕受到損失的農戶要得到補償;盡量控制鄉鎮建設用地的原則,鄉鎮建設總體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用地規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保護二三級保護區的基本農田;盤活村鎮建設的存量土地的,已利用的土地進行再利用,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可以得到優化配置,做到節流和挖潛并重。

根據上述的目標、原則,對保護區土地調整見(表2)。

表2保護區土地調整表單位:畝

規劃時段

地類 2007年 近期 中期 遠期

耕地 101669.25 86067.05 86067.05 86067.05

林地 641203.5 666540.6 674896.81 679892.7

建設用地 14309.55 13335.55 12335.55 11835.33

牧草地 0 10234.32 17564.68 21645.24

未利用地 132421.65 113452.43 98765.86 90189.41

3.5水土保持規劃

3.5.1水土保持現狀

云龍水庫保護區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區內以侵蝕構造成因的中低山地貌、巖溶構造成因的中山峽谷地貌為主。山體相對高差100~600m,坡度一般在20°~40°之間,山體局部有陡崖。老木河、水城河及其支流河谷多呈“V”字型,其間分布著巖溶漏斗和巖溶洼地,是一個典型的山地地形[6]。根據水文部門監測數據:保護區內有明顯水土流失面積252km2,約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4%,其中,中、強度流失面積達156 km2,占有明顯水土流失面積的62%,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1521t/km2·a。根據我國行業標準《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96)(見表3),規劃區屬輕度流失。以皎平渡鄉和馬鹿塘鄉水土流失情況最為嚴重。

表3 土壤侵蝕強度分級標準表

級別 平均侵蝕模數(t/km2·a) 平均流失厚度(mm/a)

微度

輕度 200,500,1000~2500 0.15,0.37,0.74~1.9

中度 2500~5000 1.9~3.7

強度 5000~8000 3.7~5.9

極強度 8000~15000 5.9~11.1

劇烈 >15000 >11.1

3.5.2保護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規劃

云龍水庫、雙化水庫岸區治理:按照水源區一級保護區的劃定范圍,即環云龍水庫公路以內的區域,其中東北部分界線從環水庫公路與石板河交界處起,以石板河河道北側上口線向北外延20米為準,云龍鄉集鎮部分界線以以資截污溝為準;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河道上口線兩側水平外延20米區域。考慮雙化水庫作為云龍水庫的后備水源,將云龍水庫與雙化水庫庫岸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統一治理。

(1)封禁保護工程

在云龍水庫和雙化水庫環湖路以下岸區范圍內進行全面的禁耕、禁牧、恢復植被等措施,治理面積約為935.6公頃。封禁采用人工管護和自然恢復的方式,使林地郁閉度達到85%以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進行:混凝土刺絲圍欄與生物圍欄相結合、人為管護、補植。

(2)林地水土流失治理

主要針對保護區內的疏林地、未成林地、灌木林地和未利用土地,治理總面積為11227公頃,其中皎平渡鄉201.36公頃、團街鄉344.46公頃、馬鹿塘1042.55公頃、云龍3658.74公頃、撒營盤5907.39公頃、茂山鄉72.5公頃。本措施主要應用生態學原理,根據保護區環境特點、氣候特征對林地植被進行恢復與重建。通過該措施的實施,將改變保護區現有林地植被單一,生態效應不明顯的缺點,使保護區森林的水源涵養功能、防風固土功能得到體現,使林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避免泥石流、滑坡、崩塌災害的發生。

樹種選擇:植物群落具有穩定生態功能和較高生產力的關鍵,在于適宜植物種類的選擇,缺乏植物多樣性將導致保護區群落穩定性差,不利于發揮森林的涵養水源效應,不利于保持和發展持久的生態環境效力。面蝕山區水土保持林樹種選擇:圣誕樹、圓柏、旱冬瓜、栓皮櫟、滇青岡、元江栲、滇石櫟、包斗櫟、槲櫟、錐連櫟、滇合歡、華山松、云南松、滇油杉、黃毛青岡、毛葉櫟、大葉櫟、鐵橡櫟、光葉高山櫟、矮高山櫟、坡柳、苦刺、清香木、牛筋條等;泥石流、滑坡、崩塌防護林樹種選擇:栓皮櫟、云南松、圓柏、藏柏、柳杉、麻櫟、黑荊樹、旱冬瓜、藍桉、坡柳、火棘、苦刺、清香木等樹種。

4.結語

論文以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生態恢復與建設規劃為研究實例,在源頭控制階段,吸收與融合生態學、林學、恢復生態學等學科中的適地適樹、混交林理論、生態位原理,合理選擇混交林樹種,優化水源區土地利用結構,進行水源涵養林、生物多樣性恢復與保護、土地利用等專項規劃,保證水源涵養和源頭活水;在過程控制階段,把水土流失潛在危險評級及后果評級方法、生態安全的核心區、緩沖區、源地間聯接、戰略點原理應用到水土保持、入庫河流濕地等專項規劃,保證水質穩定和減少水量損失;在末端控制階段,把多級表面流、簡單表面流濕地應用到入庫河流濕地與環湖濕地規劃中,凈化水質,保證入庫水質的優良。

在集中式水源區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下,通過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恢復與建設的規劃實例探索,試圖從微觀層面找出合理的水源區生態恢復與建設規劃的內容框架和理論基礎,探索水源區規劃與保護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全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技術大綱[S].北京: 2006.5.

[2]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M].北京: 2007,2.

[3] 柯櫟,生態建設,昆明市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與對策[J]156-159

[4] 彭少麟,陸宏芳.恢復生態學焦點問題[J].生態學報,2003,23(7):12-51

第4篇: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范文

關鍵詞:林業管理;可持續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D36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我國森林資源豐富,人工林面積為世界之最,但林業管理工作的壓力仍然很大,林業工作的發展達不到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低于保持生態環境的標準。作為科學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戰略,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現在,人們提高了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識,在林業管理中也融入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內涵,也是當前非常緊迫的任務之一。現在,國家從政策、規劃等多方面倡導保護和發展林業資源,注重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闡述林業管理發展中存在的相關問題,來進一步探求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主要強調既要滿足當前的資源需要,又不能損害后代的資源需求的發展模式。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保護資源和能源,著力提高利用率,與保護自然生態并重,保護生態平衡,協調生態、經濟和能源的統一發展。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是強調科學管理林業的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使之均衡發展。保持林業生態平衡,不打破林業多樣性,正常發揮森林功能,持續培育林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并重,科學開發、利用林業資源,保持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的統一。

1 林業產業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

1.1 有利于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

在生態環境系統中,林業資源是其主要組成之一。森林對于涵養水源、避免水土流失、保護濕地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有助于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對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要加大保護和培育林業資源,有利于林業資源開發利用的規范化,既可以減輕生態破壞的壓力,還可以促進森林資源的自我修復,能推進整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作用。

1.2 有利于轉方式調結構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國家正進一步優化國民經濟結構,正在改過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而調整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林業可持續發展方式的推進,有助于推動綠色林業、生態農業發展,進而增加旅游產業等第三產業的比重,推動我國經濟的轉方式調結構。綠色林業的發展,對于減少環境污染有著顯著的作用,有利于減緩生態污染,可以推動我國經濟從高耗能、高污染狀態轉為高利用、低污染的狀態。

2 當前林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森林資源的發展自身有一定的可持續性,但人為破壞的加劇,導致林業資源日漸減少,也影響了林業多帶資源的延續,基于當前的嚴峻形勢,必須重視林業資源的發展和保護。雖然各地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取得階段性的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2.1 林權結構相對單一

我國的林業資源是國有性質或集體所有,林業的產權結構體現出社會主義公有制,雖然客觀上問題不大,但從深層次考慮,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2.2 林業資源培育不均衡,利用效率不高

我國林業資源正日漸減少,我國愈加重視森林覆蓋面,重視森林蓄積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林業資源的退化,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個別時期還出現了擁有量下滑的情況。其根源就在于采育不均衡。樹木生長緩慢,開采量日趨增加,造成了樹木生長速度低于開采速度,導致林業資源失衡。

林業補償機制主要指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人們在合法開采自然資源的同時,都應該根據相關地區的資源形勢繳納相關費用,并設置專人加以保護,如有過度開采的情況,要加以懲罰。但該種制度缺乏明確的規定,因此過度開采林業資源的情況時有發生。

2.3 林業監管乏力

雖然在各地政府的重視下,相對于過去的亂砍濫伐,林業保護有所改善,相關監管機構逐步實行統一監管林業保護,但有些地方管理不到位,監管制度執行乏力。

3 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3.1 強化林業管理,提高林業資源綜合利用率

林業資源發展的一定階段就會走向林業產業化的發展模式,就實現了更大范圍上優化配置林業資源,突顯了生產要素的重組。林業發展的基礎是森林資源,其經濟價值在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中是重要組成部分。以前,對森林資源的管理采用非資產化管理,森林資源生產形不成政策的資金運作,造成了林區環境危機和資源危機,影響了林業發展。在以市場為導向的林業產業化發展后,借助市場調節作用,可以優化生產要素,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性能。借助市場體系,與產銷相互結合,借助市場調節生產、加工、銷售利益渠道,綜合發揮林業資源效益。

3.2 調整經營管理模式

將政府職能中的企業職能剝離出來,比如森林管理職能,扶持企業實現真正的獨立經營,使之融入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中去。持續加強林業技術指導,改革現有的林業科技體制,創新生態技術,壯大林業相關產品的綜合競爭力。我國目前林業產業在發展中還有很多困難,而在國外有許多先進的模式和經驗,通過借鑒和學習,完善林業發展的新模式,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推動我國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3.3 加強伐區監督管理

各地要加強伐區監督管理,主要領導和各級技術人員要跟班作業,統一調度管理,統一技術規程操作,統一施工采伐。一線生產要明確專職領導,嚴把生產質量關,確保伐區作業質量。對于伐區剩余物,要深化利用,積極聯系紙漿廠、木材加工廠,確定長期供銷關系,將林場采伐的剩余物轉變為可以利用的材料,能用盡用。加強火災隱患的排查,避免病蟲害的發生和擴散,為林木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空間。

3.4 強化資源培育、保護和管理工作

全面開展資源培育和保護工作,對各地林業部門來說是機遇和挑戰并存。這是一項政策性的工作。各地林業管理部門要吃透政策精神,增強資源培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拓寬發展思路,避免過去的重視采伐輕視撫育的情況。具體工作中,要建立健全林業資源撫育方案,切實落實責任,編制作業計劃。借助森林撫育的大好時機,強化林業建設,維護林業生態平衡,助力生態文明。

在林業建設和資源培育上,我國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持續增加投入力度,分步實施保護天然林等計劃,推進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強化了林業執法和管理,對森林經營行為嚴格管理,打擊亂砍濫伐等現象。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國人工林達5325萬hm2,居世界第1位。但是與原始森林相比,低質人工林的“肺活量”明顯偏小,固碳能力也相對較弱,仍有較大的壓力和工作空間。

4 結束語

結合當前的林業發展實際情況和面臨的嚴峻形勢,要想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可更新能力,必須落實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可持續發展是不損害林業系統物種多樣性的情況下開展的林業活動,是多方式多渠道綜合利用、培育森林資源,使森林資源的多種功能最大程度上得到發揮,既可以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能保證后代的資源需求。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不斷提升林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維持和豐富物種及生物的多樣性,實現森林資源的高效利用。

參考文獻

[1] 曾獻印.美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資源對策及其評價與啟示[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7).

[2] 周桂林.經濟轉型中林業資源管理法規的價值考量與實證分析:以黑龍江省伊春市林權制改革為例[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6(12).

[3] 崔龍善.淺談如何加強林業管理及可持續性發展[J].吉林農業,2010(10).

[4] 佗艷君.林業可持續發展涵義及實現對策[J].生物農業,2010(7).

[5] 王麗英,郭志華.對實施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09(34).

[6] 羅倬.淺談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J].吉林農業C版,2012(4).

[7] 黃選瑞.對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基本認識[J].林業科學,2000(7):91.

[8] 劉亞.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及解決方法[J].現代園藝,2012(20).

[9] 陳恭平.淺談林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園藝,2011(24) .

第5篇: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范文

關鍵詞:科技奧運;科技北京;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2-0192-03

一、提出:科技奧運理念及其基本內涵

歷屆現代奧運會的實踐證明,科技與奧運緊密結合,已經成為現代奧運的時代特征。正是充分看到了科技與奧運之間這種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系,北京在申奧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科技奧運”的理念。

在奧林匹克歷史上,作為三大奧運理念之一,“科技奧運”理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通過總結奧運籌備建設多年來的實踐和經驗,目前對科技奧運理念及內涵形成了比較一致的認識。概括起來,“科技奧運”就是以科學思想統領奧運戰略,有效集成滿足奧運需求的科技資源,為“有特色、高水平”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提供先進、可靠、適用的技術保障;通過奧林匹克精神與科學技術的融合,使奧運成為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促進科技進步與產業發展并惠及社會的平臺,達到“科技助奧運、奧運促發展”的目的。其基本內涵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以科學精神組織奧運”,就是弘揚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奧運戰略,把奧運會的國際規則、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務實可行、充滿活力的本地化戰略;將科學思維、科學管理貫穿于奧運籌辦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用科學的態度組織奧運,實現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奧運盛會的目標。

二是“以先進技術支撐奧運”,就是緊密結合國內外最新科技進展,集成北京和全國的優勢科技資源,努力滿足奧運籌辦的技術需求,以先進、可靠、適用的科學技術提升舉辦水平和促進運動成績的提高,為高科技含量的體育盛會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

三是“以奧運成果惠及社會”,就是以奧林匹克精神豐富科學思想,促進科學文化傳播,提高公眾科技素質;通過滿足奧運科技需求,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帶動科技產業的發展;并通過奧林匹克精神與科學技術的高度融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踐行:科技奧運促進北京城市發展

科技奧運根據奧運會籌備建設提出的科技需求,集中攻克了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開閉幕式等方面與奧運直接相關的若干關鍵技術難題,開發應用了綠色建筑、清潔高效能源等一大批與“綠色奧運”理念落實相關的技術成果,圍繞交通與信息、安保與食品等,完成了與奧運城市建設相關的一批重點領域的技術攻關,促進了北京城市的快速發展。

1.奧運場館設計與施工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為北京提供了一流的體育場館設施

圍繞北京奧運場館建設的技術特點和要求,科技奧運全方位應用了先進、成熟、可靠的高新技術,成功滿足了場館建設對技術的需求,同時,也為北京留下了一筆豐厚的“奧運遺產”。國家體育場作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用鋼量最多、技術含量最高、結構最為復雜、施工難度空前的超大型鋼結構工程,首次采用了“鳥巢”式新型建筑空間結構形式,多項技術堪稱世界第一。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目前國際上建筑面積最大、功能要求最復雜的膜結構工程,它以泡沫結構為基礎分割出建筑的整體形狀和各個內部空間,實現了從墻壁到天花板的整棟墻體結構連接的順暢自然。奧運場館關鍵施工技術的突破為施工建設提供有力技術支持。“鳥巢”施工中采用的灌注樁基礎工程施工技術、超長結構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雙斜柱綜合施工技術、厚鋼板焊接技術以及巨型馬鞍型空間鋼結構卸載技術等,以及“水立方”施工中采用的“散拼”鋼結構組裝式施工新技術,膜結構和膜材料技術等,保證了“鳥巢”和“水立方”的順利完成,并成功塑造了國際一流水平的奧運“精品”工程。

奧運會場館的建設充分考慮了體育、文化、會展、商貿、旅游、健身、娛樂之間的功能轉換,以及與交通、通信、安全設施的銜接貫通,為未來的商業利用提供盡可能大的調整余地和盈利條件。奧運會后,國家體育場將成為北京國安俱樂部的主場,還將成為商務會所、健身和餐飲中心,國家游泳中心將成為北京的一個水上娛樂中心,奧運會期間的會議中心將作為北京市重要的會議和展覽場所,舉辦各類國際、國內的會議和展覽,舉行靈活多樣的表演等商業或公益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奧運場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數字奧運”和智能交通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北京城市信息化建設

科技奧運實施了一系列“數字奧運”和智能交通等信息服務技術的研究。其中,“多語言綜合信息服務網絡系統”研究的許多成果已經投入運行,基本實現了通過電話、互聯網、移動設備、信息咨詢臺等多種方式為300多萬名奧運會注冊人員、國內外觀眾和旅游者提供相關奧運賽事和城市服務的多語言綜合信息服務,使北京市的公眾信息服務水平和國際化形象得到極大提升。“北京數字工程”的重大項目――高性能對地觀測小衛星“北京一號”的成功發射和應用,能定期提供覆蓋北京市的遙感影像,將在奧運后繼續為北京市城市規劃、生態環境監測、重大工程監測、土地利用監測等方面提供服務。智能交通技術的應用建立了快捷、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體系。“北京市智能交通(ITS)規劃及實施研究”等奧運交通車輛管理領域的重大項目成果豐碩,許多成果已投入使用,實現了基于覆蓋全市的千兆寬帶網和無線集群通信網絡為支撐的智能交通管理平臺,形成了覆蓋市區主要道路的智能化監控系統。此外,數字化執法系統、停車誘導實用系統、BRT智能系統等研究成果的應用,大幅度提高了北京市交通運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提升了北京交通管理和運營效率,有效緩解了北京部分地區交通緊張的狀況。

3.奧運安保等關鍵技術的突破提升了北京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科技奧運建設相關部門開展了大量的支持奧運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廣泛應用保證了北京奧運的順利舉行,同時,也有效提升了北京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水平。例如,通過實施“奧運體育場館防火系統設計技術研究”,科技奧運提出了奧運體育場館火災安全性能化評估方法,該方法已應用到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籃球館、老山自行車館、北京國家大劇院、北京華貿中心商廈等國家重點工程的風險評估和消防性能化設計中。“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已經完成相關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的制定,研制出大量農藥、獸藥、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違禁化學品和生物毒素等有害物質檢測設備和檢測方法,建立了水泡性口炎病毒、口蹄疫病毒、豬瘟病毒和豬水泡病病毒的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技術,并針對奧運會的特殊要求,建立了奧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利用GPS、溫濕度自動記錄裝置、RFID電子標簽等科技手段將奧運會的賓館、場館、運動員村、生產企業、物流配送中心、運輸車輛、醫院等全部納入監控。奧運后,已經建立的首都食品安全監控系統、奧運追溯系統和監控系統等信息化系統將繼續使用,保障廣大市民的食品安全。

4.生態改善與環境綜合治理技術的推廣加快了北京生態型城市建設步伐

圍繞生態環境建設,科技奧運實施了一批重點科技項目,其科研成果的廣泛應用有效改善了北京城市生態環境。例如,通過開展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挖湖堆山、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的“生態廊道”規劃與建設,建立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區域性生態系統(城市“綠肺”)的示范工程;“北京市防沙治沙”重大科技項目等構筑了北京奧運的重要綠色生態屏障;“奧運綠化和美化科技工程”,已成功培育出能夠在8月份盛開的花木700多種;大氣污染預報、預測和預警技術等研究項目,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藍天工程”提供了政策建議與技術保障;北京城市垃圾污染控制及資源化控制技術研究、城市污水SBR處理設備成套化研究等項目,為北京實現城市垃圾全部進行安全處理,垃圾資源化率達到30%,分類收集率達到5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污水回用率達到50%目標提供了核心技術保障。

三、轉化:“科技北京”――科技奧運的寶貴遺產

奧運籌辦以來,北京市始終把充分利用奧運機遇,提升發展水平和城市競爭力作為重要的施政方針和發展目標。科技奧運建設的實踐表明,科技奧運的建設過程同時,也是北京市加快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過程,北京在城市發展中越來越強調以科學的精神組織城市管理,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撐城市建設,以科學技術成果為市民造福,北京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科技北京”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1.經濟發展動力從生產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

科技奧運的實施增強了北京自主創新能力,加速了北京經濟增長動力從人力、資本等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自主創新環境和氛圍不斷優化,科技投入和產出大幅度增加。科技奧運實施以來,北京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及20余項配套政策,有效激發了全市科技研發熱情。2007年,全市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達919.5個億,是2001年的2.52倍,約占GDP的9.83%;2007年全市專利的申請量達到3.2萬件,是2001年的2.62倍;實現技術的成交額882.6個億,比2001年增長了3.6倍。根據《北京現代化報告2007―2008――北京創新型城市建設評價研究》報告,2001―2006年,北京市創新型城市總體實現程度從73.5%穩步提升到83.6%,提高了10.1個百分點,北京創新型城市已經初步建成。

二是一批關鍵的技術和標準的突破提升了城市創新能力。據統計,科技奧運實施七年來,“科技奧運行動計劃”共組織和動員了全國近200家企業、170多個科研院所和50多所高校的3.5萬名科技人員,參加科技奧運的各項工作。七年間,科技奧運圍繞場館建設、節能減排、綠色能源、生態環保、信息通信、高清轉播、智能交通、運動科技、奧運安全、食品衛生、氣象預報、醫療救護、新材料等十幾個方面,完成了千余個項目,在集成電路、疫苗、新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催生出一批里程碑式的自主創新成果。比如國家體育場“鳥巢”創造了諸多“世界之最”――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結構最為復雜、施工難度空前,僅“鳥巢”的創新技術和創新點就多達幾十項;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則是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結構要求最復雜的膜結構場館;圍繞建筑標準建設,科技奧運建立了綠色建筑標準,這一標準填補了我國“綠色建筑”評估標準和方法的空白,為規范和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評估手段,成為北京市乃至我國建筑業由傳統高消耗型發展模式向高效綠色型發展模式轉變的重要標志。

2.城市組織管理進一步科學高效

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北京再次成為全世界的焦點,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教練員、新聞媒體以及奧運觀眾紛紛聚集北京,這對北京的城市組織管理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奧運的實踐證明,科技奧運成果的大量應用有效提升了北京城市組織管理效率和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奧運后,科技奧運成果將更廣泛地應用于北京城市建設和組織管理,“科學管理”日益深入人心,將成為今后北京城市組織管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途徑。

為進一步發揮科技奧運成果的作用,實現科技奧運成果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和應用,推動科技奧運成果對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長遠和廣泛影響,北京市政府、市科委啟動了“科技奧運成果推廣計劃”,計劃利用2―3年的時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科技奧運成果推廣工作機制,為北京城市建設和城市組織管理提供更加便利的科技支撐。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北京市政府已明確提出要加強智能交通體系建設,提高交通綜合管理水平,并確定了包括1個共享平臺、7個應用領域的智能交通建設架構。目前,北京市正在抓緊建設交通綜合信息平臺、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智能公交系統、高速路不停車收費系統等。其中,軌道交通運行管理中心、自動售檢票系統等智能公交系統建成后,北京將實現全路網的一卡通和無障礙換乘,大大提高公路交通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

又如,TD服務、奧運無線INFO等科技奧運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快了北京“無線城市”建設的步伐。奧運會前期,北京市實施了“北京無線城市”項目,一期、二期已經啟動實施。到2010年年底,無線北京第三期將實現北京市城鄉無線寬帶網絡覆蓋。屆時,北京將建立起為各行各業提供便捷、高效信息服務的平臺,加速城市信息化、數字化的進程,為更加科學高效的信息化城市組織管理提供技術保障。

3.城市建設進一步向“生態宜居、和諧發展”方向推進

奧運籌辦期間,北京在31個奧運比賽場館、45個訓練場館以及奧運道路連接線、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奧林匹克公園等實施了160多項奧運綠化工程,綠化面積達1 026公頃。北京城市園林綠地增加了1萬公頃,樹木增加了2 271萬株,空氣質量不斷改善。目前,北京市的林木綠化率已達到51.6%。另外,北京市從消減污染物排放總量、調整工業經濟結構布局入手,對全市200多家重污染企業實現整體搬遷轉產,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均達到96.5%。

奧運會的舉辦和節能減排技術等科技奧運相關成果的示范應用大大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人居意識,使社會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這對北京市建立環境治理和環保節能的長效機制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關注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協調發展將成為奧運后北京重點關注的方面。關、停、并、轉“三高一低”企業,以及包括首鋼在內的重工業制造環節“外遷”,成為北京加強生態建設、打造宜居城市的積極信號。特別是公共環保意識將成為綠色奧運的寶貴遺產,更加關注生態環境建設,加快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生態修復工程,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力度,促進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將成為未來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此外,北京在奧運會期間臨時采用的減輕環境壓力的措施給奧運后生態環保建設積累了經驗,為繼續促進北京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關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因此,奧運期間環保部門采用的大部分措施是長效的,而且到奧運會之后還要繼續實施。但是,北京要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并真正邁入國際先進城市行列,還需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關注生態,關注環境保護,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將成為北京今后長期發展的自覺行為,成為貫穿于北京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的一條主線。

參考文獻:

[1]董傳升,邢懷濱,王健.科技奧運推動我國科技產業化的三個關鍵問題[J].科學學研究,2007,(2).

[2]周秀平.奧運的社會參與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8,(2).

[3]符亞明,等.奧運經濟對北京市產業發展直接影響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7).

[4]董傳生.科技奧運的人文價值與困境[J].中國軟科學,200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女人下边被添全过视频| 四虎成年永久免费网站| xxxxx日本人| 欧美日韩一道本| 国产喷水在线观看| 一边摸一边叫床一边爽| 波多野结衣xxxxx在线播放|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久小说|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躁狠狠躁夜夜av|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香蕉精品视频| 一级特黄特色的免费大片视频| 男人精品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激情啪啪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男| 日韩乱码中文字幕视频| 免费扒丝袜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www在线观看| 扒开双腿猛进入免费视频黄|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黄色三级三级三级免费看| 女的和男的一起怼怼| 九九影视理伦片|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91w乳液78w78wyw5|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 亚洲电影唐人社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人妻视频| 国产1区2区3区4区| xxxxwwww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