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范文

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

第1篇: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經濟學;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溫室氣體減排成本

中圖分類號:F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9)08―0068―08

一、引言

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2007a),近百年來,全球表面的氣溫升高了0.74℃。如果在2000年到2030年間依然保持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將增加25―90%,預計未來20年間,氣溫將每10年增加0.2℃。科學證據表明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累積以及人類活動排放的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是導致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氣溫升高可能導致極端氣候事件(如熱浪)發生的頻率加大、風暴的密集度增加、大氣降水模式的改變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這些自然系統的變化反過來又會對生態系統的功能產生根本的影響,從而威脅生物的生存能力和人類財富的安全。

經濟學家Williams Nordhaus1982發表了題為“How Fast Shall We Graze The Global Commons”的文章,開始應用經濟學研究氣候變化,從此氣候變化經濟學就將焦點落在分析氣候變化的影響和提供積極的針對面臨的氣候問題的政策分析。雖然和環境經濟學的其他領域有重疊,但氣候變化經濟學更多的是利用氣候變化的鮮明特點,即溫室氣體影響的長期性、氣候問題產生和影響范圍的全球化、政策的效益和成本的不平衡的分布等,來理解氣候變化問題的多個側面。通過模擬經濟發展和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的趨勢,檢驗和分析技術選擇對氣候變化進程和減排成本的影響,選擇控制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如碳稅和碳交易等)。

氣候變化經濟學已經建立了其研究領域和基礎要素,并在經濟學界達成了共識。1997年,美國2500名經濟學家,包括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共同發表了一項聲明,指出最有效的減緩氣候變化的方法是通過基于市場的政策。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控制措施,溫室氣體繼續排放將導致世界隨著氣候系統的變化經歷根本性的變革。他們相信經濟學家和決策者能夠利用大量的證據和量化的風險評估提供的信息來幫助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二、氣候變化的損失和減緩的效益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一系列的后果,如平均氣溫升高、極端天氣現象頻率發生、降水模式的變化、海平面上升和生態系統的改變等,這些生物物理系統要素的變化將對人類的福利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經濟學家通常將氣候變化對人類福利的影響分為兩類:市場和非市場的損失。

市場的損失(market damages)來源于氣候變化導致的市場產品的價格波動和數量的變化給福利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因為生產量的變化受氣候變化要素的約束。研究者通常應用氣候依賴型的生產函數來模擬氣候變化的福利影響。例如,小麥的產量是氣候要素氣溫和降水的函數,因此可以直接估算由于氣候要素變化導致的小麥產量的變化。生產函數法還被用在森林、能源服務、水資源利用以及海平面上升導致的洪水等產生的經濟損失。有學者認為生產函數法忽視了產品之間替代的可能性。于是享樂價格法(hedonic approach)則成為估算氣候變化損失的另一選擇。例如Mendelsohn et al.(1994)將享樂價格法應用到農業,基于選擇最大化地租的假設,利用跨部門的數據檢驗自然、物理和氣候變量對土地價格的影響。

非市場的損失(no―market damages)包括由于不利的氣候變化導致的直接效用的損失、損失的生態系統的服務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導致的福利的減少。這些損失的價值不能夠在市場上直接觀察到。例如,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沒有和價格的變化有任何明顯的直接聯系,也觀測不到需求的變化。條件價值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是最有爭議也是最為廣泛被采用的評估非市場損失的方法。Berk and Fovell(1998)利用支付意愿法研究了美國加州不同地域的公眾為阻止當地的氣候變化每月愿意支付的價格。結果表明冬季人們為阻止當地氣候變得暖濕/暖干的支付意愿分別是每月9.74和16.70美元,而為阻止氣候變得冷濕/冷干的支付愿意分別是每月11.10和18.18美元。

評估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更多的研究利用包括市場和非市場部門的經濟模型,估算全球或是區域氣候變化的經濟損失。總體上,基于模型的實證性研究報告了三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經濟影響的評估和結果。第一種是計算在特定的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情況下,氣候變化的影響占GDP的百分比。Mendelsohn et al.(2003)估算了氣候變化對農業、林業、水、能源和海岸地帶五個市場部門的影響,結果表明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非常的小。如果氣溫比工業化前升高4℃或是以上,在此情況下氣候變化對上述五個部門的影響都是正的。Tol(2002)的估算包括市場(農業、林業、水、能源、海岸地帶)和非市場的部門(生態系統以及疾病造成的健康影響),結果發現如果氣溫比工業化前升高0.5℃時,氣候變化帶來的效益占全球GDP的2.5%。如果全球氣溫升高2-2.5℃,氣候變化的損失占全球GDP的0.5-2%。Dordhaus(2000)除了考慮更多的市場部門、與氣候相關的疾病、污染造成的死亡以及生態系統外,其模型還包括了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的經濟損失。

第二種研究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則是按照特定的排放情景,在特定的經濟發展、技術變化和適應能力的假設前提下,經濟影響被按照時間的發展綜合,然后被貼現到現在的值。一些估算是在全球的尺度上進行的,有些估算是綜合一系列地區或是當地的影響以得到全球的總和。Stern(2006)應用綜合評估模型,設計了基準和高氣候變化的不同情景。模型估算的結果表明,在“照常營業”(business―as―usual)的情景下,即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措施或是行動的話,氣候變化對市場部門的影響加上災害的風險損失,每年至少占全球GDP的5%;如果將市場部門、災害的風險和非市場的損失都計算在內的話,氣候變化影響的損失估計每年占全球GDP的20%或是更多,而且損失將一直持續。Jorgenson et al.(2004)應用一般均衡模型(cGE)估算氣候變化對美國投資、資本的存量、勞動力和消費的影響。結果顯示,如果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氣溫升高3℃,在最佳的適應狀態和潛在的危害較低的情況下,氣候變化的凈收益為GDP的1%;如果很少采用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損失為GDP的3%。不管是哪種情景,70-80%的氣候變化影響是由農業產品的價格變化引起的,少部分是由能源價格和死亡率的變化導致的。

第三種氣候變化影響研究的是估算社會碳成本(Social Cost of Carbon,SCC)。在任何時間段或是任何時間內,SCC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碳排放(CO2)造成的以經濟價值來估算的額外(邊際)影響或是損害,也可以理解為每減少一個單位的碳排放的邊際效益。SCC的計算盡可能將每一噸額外保存在大氣中的CO2的邊際影響加起來,此過程需要一個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模型和將經濟價值貼現到排放年限的方法。2005年社會碳成本的平均估算值為每噸碳(tC)43美元(即每噸二氧化碳12美元),但該平均值的變化范圍很大,如在100個估算中,每噸碳從10美元(每噸二氧化碳3美元)到高達每噸碳350美元(每噸二氧化碳95美元)(IPCC,2007c)。社會碳成本大幅度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估算的假設上存在的差異造成的,如氣候敏感性、響應時間滯后、風險和公平的處理方式、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影響、是否包含潛在災難損失和貼現率選擇等。

三、溫室氣體減排成本的估算

美國國家環保局的研究(US EPA,2006)分析了全球和不同地區以及不同部門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減排成本,指出如果減排成本是$10/tCO2eq,2020年全總的非二氧化碳的減排潛力大于2000MtCO2eq(二氧化碳當量);如果減排成本為$20/tCO2eq,則減排潛力為2,185MtCO2eq。由于二氧化碳是最大的溫室氣體來源,而且其在大氣中的累積對氣候系統產生巨大的影響,目前國內外主要的研究大都集中討論二氧化碳的減排成本。

1、減排成本估算的方法和模型

二氧化碳的減排成本取決于多種邊際替代的可能性,例如不同燃料的替代以及替代能源密集型產品的能力等。替代的潛力越大,則滿足特定的減排目標的成本也就越低。研究者主要應用的模型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來評估可替代性的選擇和減排成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型。

“自下而上”的能源技術模型,提供了非常詳細的有關具體的能源過程或是產品的技術信息。模型趨于集中在一個部門或是一組部門,對于一般能源替代的能力提供較少的信息,也不能反映能源密集型產品價格的變化對這些產品的中期和最終需求的影響。自下而上的研究一般是針對行業的研究,所以將宏觀經濟視為不變。比較常用的模型有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開發的LEAP,日本環境研究所的AIM/Enduse以及在國際能源署框架的MARKAL模型等。許多研究機構都根據研究需要和解決的問題開發不同的模型。

“自上而下”的研究是從整體經濟的角度評估減排成本的經濟模型,包括“可計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這些模型的優勢在于能夠追蹤燃料的價格、生產方式以及消費者選擇之間的關系。然而,這類模型包涵了較少的具體的能源過程或是產品的信息,能源之間的替代通過平穩的生產函數來體現,而不是詳細的可選擇的不連續過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是從整體經濟的角度評估減排成本,使用全球一致的框架和有關減排的綜合信息,并抓住宏觀經濟反饋和市場反饋。自上而下的結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模型建造的假設。Repetto & Duncan(1997)的綜合分析發現,廣泛應用的估算氣候變化減排成本的模型,都包括了以下主要假設:低碳或是無碳技術的可得性以及成本,經濟對于價格變化反應的有效性,能源和能源產品可替代性程度,達到具體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需要的年限。是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可以避免一些氣候變化的經濟成本,是否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就可以避免其他的空氣污染的損害,碳稅稅收如何在一個經濟體內循環等。如果假設條件不同,得出的減排成本的差異是比較大的。

綜合評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IAM)模擬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的過程,從溫室氣體的排放到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影響進行綜合的分析。這類模型將溫室氣體排放、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集中程度、氣溫、降水等要素聯系起來,同時還考慮這些要素的變化如何反饋到生產和效用系統。綜合模型也多為優化模型,以解決隨著時間的變化如何將減排的利益最大化。綜合模型利用氣候變化經濟分析的方法,比較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成本和消除或是減弱氣候變化的效益。這類模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IGMS模型和Stern報告中應用的PAGE2002等。

2、減排成本的實證研究

IPCC(2007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實現中期減排(2030年),全球將溫室氣體穩定在445和710ppm CO2-eq之間的宏觀經濟成本處于全球GDP降低3%和GDP增長0.6%這一范圍內。實現長期減排目標(2050年),大氣中溫室氣體穩定在710和445ppm CO2-eq之間,全球平均的宏觀經濟成本是GDP增加1%到GDP損失5.5%。大多數研究的結論是隨著溫室氣體穩定目標的嚴格,減排成本加大。模擬也表明,假設排放交易體系下的碳稅收入或拍賣許可證的收入用于促進低碳技術或現有稅制的改革,將會大幅度降低減排成本。全球減排二氧化碳的宏觀經濟成本的估算主要是利用自上而下的模型,模型的總體假設是在全球排放交易的前提下,尋找全球最低的減排成本。

區域減排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假設的溫室氣體的穩定水平和基準情景。對于相同地區減排成本的估算,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模型和假設,最后得出的結果也有很大的差異。雖然計算結果在具體的數據上有所不同,但是模型所解釋的總體特征還是具有一致性。Chen(2004)利用中國的MARKAL―MACRO模型,預測中國2050年的一次能源的消費為4818Mtee,碳的排放量為2395MTC,從2000到2050年之間,中國單位GDP的碳強度將平均每年降低3%。在此情景下,如果CO2的減排幅度為基準水平的5-45%,估算的碳的邊際減排成本在12美元/噸碳到216美元/噸碳,減排的經濟成本相當于在基準基礎上損失0.1%到2.54%的GDP。王燦等(2005)采用綜合描述中國經濟、能源、環境系統的動態CGE模型,分析了2010年實施碳稅政策的減排情景。結果發現,在基準排放水平下CO2減排率為0-40%時,GDP損失率在0-3.9%之間,減排邊際社會成本是邊際技術成本的2倍左右。當在基準排放水平下CO2削減10%時,碳排放的邊際成本約99元/噸,GDP僅下降0.1%左右,如果減排率上升到30%時,碳排放的邊際成本約475元/噸,GDP將下降1%左右。

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Lockwood et al.,2007)報告了一項基于不同模型對于英國減排成本的估算。其中,Anderson的自下而上的模型結果表明,在2050年,如果減排目標是在1990水平上減排80%,在基準沒有控制飛行的排放的情境下,減排的成本為GDP的2.49%;如果控制飛行的排放,減排成本是GDP的1.06%;在能效提高的情景下,減排成本為GDP的0.76%;而如果有新核能的投入,則減排成本為GDP的0.94%。MARKAL―MACRO模型的結果顯示,在2050年,基準的情景下減排成本為GDP的

2.81%;加速技術革新的減排成本為GDP的2.58%;高燃料價格的情景下,減排成本為GDP的2.64%;而能源效率加速提高的減排成本為GDP的2.04%。不管哪類模型,結果均顯示提高能源效率是降低減排成本的關鍵因素。這兩個模型的結果也被用在英國能源白皮書中,強調提高能源效率是英國的能源政策的優先考慮。

研究還發現估算CO2的減排成本,基于不同的理論和方法的變量是關鍵的要素,例如貼現率的選擇、市場有效性的假設、外部性的處理、價值評估的問題和技術、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的影響、交易成本等,這些經濟要素的不同都會導致估算成本的差異。

3、技術變化與減排成本

氣候是由存儲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決定的。有些溫室氣體在大氣中能夠存在上百年,使得氣候變化成為一個長期性的問題,因此技術條件的假設對于減排成本的估算就非常的重要。溫室氣體的減排成本和技術變化的速率、技術替代以及新技術的應用是直接相關的。和沒有考慮技術進步的模型比較,將技術變化包括在模型中估算出來的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明顯的減低(IPCC,2007c)。這些成本下降的幅度關鍵取決于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研發支出的回報率、行業和地區之間的溢出效應、其它研發的推廣以及邊干邊學的模式和學習的速度等。

目前應用的技術進步模型已經有了極為顯著的改進,超越了早期的傳統模型中將技術看作是外部變化因子的模式。最近的幾個模型允許技術進步的速率或是方向對內在的政策干預做出反應。一些模型(如Popp,2004;Nordhaus,2002)則集中在研究和開發基礎上的技術變化,結合政策干預、激勵研發的政策以及知識的進步。其他的模型則強調基于學和做的技術變化,考慮累積的產出是和學習相關的,隨著產出的不斷累積而降低生產成本。相對于那些將技術認為是外部因素的模型,政策介入所產生的技術變化的模型能以比較低的減排成本達到規定的減排目標。

四、氣候變化經濟學與不確定性

氣候變化最大的特點是不確定性,在科學上和經濟學上均具有不確定性。科學上的不確定性表現在我們還缺乏對一些科學問題的認識,例如排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積累的量,溫室氣體集中程度的改變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氣候變化在全球范圍內分布以及出現的速度,區域氣候變化對海平面、農業、林業、漁業、水資源、疾病和自然系統的影響等。經濟上的不確定性表現為我們不確定世界人口和經濟的增長速度,人類活動的能源強度和土地強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或是鼓勵技術發展政策對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累積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成本等。

1、不確定性與氣候政策的選擇

不確定性分析的目的一是辨別出一系列可管理的變量,二是估計每一個重要的參數可能的分布,三是估計參數的不確定性對所解決的重要問題的影響。一些成熟的數學模型已經被學者用來分析和成本效益相關的不確定性,如一些學者采用Monte Carlo模擬分析減排模型輸出的不確定性,決定那些缺乏知識的隨機的參數或是誤差如何影響被模擬的系統的敏感性和可信度。此方法提供了給定政策的一系列結果或是一系列的優化政策。王燦等(2006)利用Monte Carlo模型對CGE的二氧化碳減排模型的不確定性進行了分析,他們對CGE模型的50個自由參數進行隨機采樣,考察模型輸出的不確定性。敏感性分析也被用來確定減排成本評估中對估算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還有一些研究者利用其他的模型來處理不確定性。例如Nordhaus(2007)利用綜合的氣候-經濟模型DICE同時分析不確定性。

2、不確定性與貼現率的選擇

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存在要持續一個世紀或是更長的時間,因此減緩氣候變化的效益必須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被度量,這樣就提出了貼現率在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常討論兩種貼現的方法,但這兩種方法均存在明顯的不確定性。一種是應用社會時間偏好率,即純粹的時間偏好率和福利的增長率之和。另外的方法考慮市場的投資回報率,使項目的投資能夠得到這種回報。也有專家指出,應該選擇比預期價值低的貼現率,以反映貼現的要素以及貼現率和貼現的時間間隔之間的關系。針對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一個國家必須將其決策建立在讓貼現率能夠反映資本的機會成本的基礎上。發達國家一般采用4-6%的貼現率是合理的(這個貼現水平被歐盟國家用來評價公共部門的項目),而發展中國家的貼現率可能會高達10-12%(IPCC,2001)。在Stern的報告中,基于對氣候變化公平性的強調,選擇了近似于零的0.1%的貼現率,致使其氣候變化影響的估算受到了經濟學界的批評。Nordhaus(2007)用相似的方法和3%的貼現率重新模擬Stern的估算,發現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遠遠低于Stern的結果。

3、不確定性與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除了對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估算有影響,不確定性同時也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否應該現在就采取行動減緩氣候變化?現在行動應該投入多少?還是等待至少是一些不確定性得到解決?經濟學原理建議,在缺乏固定的成本和不可逆轉性的情況下,社會現在就應該采取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溫室氣體的減排量應該是在預期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相等的那個點。然而,無論是在成本側的低碳技術的投資還是在效益側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累計,氣候變化和固定成本和不可逆的決策存在著固有的聯系。這些特征導致或是采取更為積極的行動來減緩氣候變化或是沒有行動,分別取決于各自沉沒成本的大小。實證性的分析和數學模型建議現在就應該開始采取措施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獲得顯著的環境效益。Stern的研究報告(2006)顯示,如果現在采取行動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氣候變化的損失會控制在每年損失全球1%的GDP。所以他呼吁世界應該立即行動,大幅度的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損失。

五、結語

第2篇: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范文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以下簡稱“雙方”),認識到氣候變化關系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決心致力于在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為代表的聯合國框架下共同努力,妥善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嚴峻挑戰。為加強雙方在這一領域的合作,雙方決定在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框架下建立中法應對氣候變化伙伴關系。

二、雙方重申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目標、原則和規定的承諾,愿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和公平原則,加強氣候變化對話與合作,建立一個雙邊氣候變化磋商機制,原則上每年舉行一次磋商,磋商在中國和法國輪流舉行。

三、雙方將加強氣候變化政策交流,深入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就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問題交換意見。雙方承諾在國際層面上促進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并加強在與氣候變化相關領域(如生物多樣性、水資源、荒漠化、自然災害、森林、垃圾管理、防治污染、環境友好的經濟手段)的合作,推動技術開發、擴散、應用和轉讓方面的合作。

四、雙方強調在保持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性,將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應用和轉讓的務實合作,特別是在節能、生命周期長的能源基礎設施、核能及其他低碳、無碳技術的合作,提高能效,促進實現低碳經濟。

雙方將鼓勵發展合資企業,以鼓勵應對氣候變化創新技術的推廣,雙方鼓勵各自工業企業和金融機構更多地參與雙方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合作項目。

五、雙方將在如下主要領域開展技術合作:

(一)能源效率和節能技術;

(二)可再生能源技術;

(三)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

(四)清潔煤炭技術;

(五)碳收集和埋存技術;

(六)民用核電技術。

六、雙方將盡快組織應對氣候變化技術合作項目,鼓勵官方和私營機構以及地方參與,推動在以下方面取得進展:

(一)開發、應用和轉讓零排放先進煤炭技術;

(二)開發、應用和轉讓可再生能源技術;

(三)促進能源關鍵技術的獲得和推廣;

(四)在建筑和住宅領域提高能效;

(五)發展環保型城市和交通運輸方式;

(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七、雙方將采取有力措施鼓勵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并共同確保這些技術成為負擔得起的能源選擇。雙方將探索資金問題,包括私營部門、合資企業、公私伙伴關系的作用以及探索碳融資和出口信貸的潛在作用。雙方將共同解決技術開發、應用和轉讓方面的障礙。

八、雙方重申2004年關于鼓勵和推動清潔發展機制的雙邊協定,將進一步促進清潔發展機制方面的合作,交換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合作和排放交易市場的信息,鼓勵雙方企業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合作。

九、雙方將致力于推動國際社會更加重視適應氣候變化問題。雙方將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合作,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特別是開展以下活動:

(一)建立氣候變化模型;

(二)研究和分析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及脆弱性;

(三)研究氣候變化社會經濟影響的分析和評估方法;

(四)提高預測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能力;

(五)研究和開發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和方法。

雙方決定探討加大同第三國共同合作的可能性,以便使最不發達國家,尤其是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受益。

十、雙方將加強在能力和機構建設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宣傳教育、人員交流和培訓等;雙方鼓勵大型研究機構、實驗室的合作以及科研人員和專家的交流。

十一、雙方承認減少毀林排放的重要性,將致力于更好地管理森林和植樹造林。

十二、雙方鼓勵法國開發署及其他相關機構支持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內具有示范和實用作用的項目。

十三、雙方承諾積極參與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締約方會議,并致力于推動就2012年后的應對氣候變化安排盡快達成一致,特別是推動《京都議定書》下特設工作組最晚不遲于2009年完成工作,使議定書第一承諾期與隨后的承諾期能夠相互銜接。

十四、雙方將致力于利用各自擔任亞歐會議主席國和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機會,推動關于氣候變化的對話與合作。

第3篇: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范文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北京100193)

摘要:作物生產潛力的研究對提高作物產量、評價地區糧食的生產能力和人口承載能力,以及為合理進行農業生產規劃提供依據。氣候變化(包括溫度、降水、日照時數等)和極端天氣(如干旱、洪澇和暴風雨等)已經對農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綜述了目前國內外氣候變化對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的研究方法,以及氣候變化對中國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潛力的影響,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展望,以期為提高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潛力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作物生產潛力;氣候變暖;研究方法;影響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508

Summary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Production Potential

Zhang Yaoyao, Liu Jiangang, Yang Meng, Chu Qingquan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crop production potential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increasing crop yields,evaluating foo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egion, as well as rational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lanning. Climate change (including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unshine hours)and extreme weather (such as drought, floods and storms etc.)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mpact on agricul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production potential domestic andforeign, an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major grain crop (wheat, rice and maize) potentialproduction,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 in the present studies, aiming at providing atheoretical basis t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crop production potential boost.

Key words: Crop Production Potential; Global Warming; Methods; Effects

0 引言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環境問題,氣候變化及其對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尤其是近10 多年來全球范圍的氣候異常給許多國家的糧食生產、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深刻影響[1-2]。農業對天氣和氣候變化是非常敏感的,包括溫度、降水、光照和極端天氣(如干旱、洪澇和暴風雨等)。有研究表明,溫度增加擴大了作物生長區域范圍[3]、延長了作物生長季[4]、縮短了作物生育期[5-6]、調整了種植結構和作物種植熟制[7]。但不同地區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是不同的,如冬小麥生長季內增溫1℃,其生育期在歐洲延長約10 天;在日本中部延長約8 天[8],而在中國華北地區縮短約4 天[5]。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東北地區水稻種植面積明顯增加,玉米的早熟品種將逐漸被中、晚熟品種取代;西北地區負積溫減少,喜溫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越冬作物種植界限北移西擴;華北地區喜溫作物生育期延長,種植區域逐漸擴大[9]。這些變化為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提供了機遇,可能提高單位面積作物生產能力、增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潛力[10],但會使原有作物發育進程加快,生育期縮短,光合作用受阻,呼吸消耗加大,導致主要糧食作物產量下降[11]。因此,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區氣候變化對不同作物的生產潛力影響差異也很大。光、熱、水資源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作物的生產潛力,理論上作物生產潛力與溫度、日照時數呈正相關;與降水關系復雜,在缺水地區呈正相關,在水分充足地區降水過多可能會引起負作用。因此在諸多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中,其對農業的影響被認為是最重要的[12],尤其是在那些以農業為根本、高度依賴農業的發展中國家[13]。

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研究和探討了氣候變化對作物生育期、產量和糧食安全的影響[14-15],也有學者分析了作物生產潛力時空間變異評價以及氣候變化對作物生產潛力、產量差的影響[16],但關于氣候變化對作物生產潛力影響的綜述還較少。氣候變化通過改變作物生長發育進程中光、溫、水的匹配狀況,對農作物的生產潛力將會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整理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綜述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以及研究氣候變化對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的方法、問題與展望,為進行農業結構調整、解決糧食自給問題和制定農業發展長期規劃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 氣候變化對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的研究方法

關于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目前國內外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模型模擬和觀測實驗影響2個方面[17]。模型模擬方法包括統計分析(回歸模型)和作物生長模型模擬。觀測實驗方法主要用于研究氣象因子變化對作物生理生態、形態結構及化學組成等方面的影響,分為田間試驗和溫室/人工氣候室實驗2種方法。

1.1 實驗室模擬方法

關于CO2濃度升高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多采用田間試驗或頂部開放溫室,通過人為控制CO2濃度來研究其對作物的影響。Leadley[18]率先論證了開頂式氣室(OTC)在觀測試驗研究方面的可行性,徐玲等[19]利用這一裝置研究表明CO2濃度增加有利于春小麥增產。借助各種實驗模擬裝置和監測技術,可在人工模擬CO2濃度增加的大氣環境中對作物生長發育、生理生態及形態結構的動態變化進行研究,分析作物對CO2倍增的反應機理等。但在這種人工控制性試驗中溫室內的溫度、濕度等微氣候條件與自然條件差異較大,觀測到的作物對CO2濃度變化的響應結果與自然條件下作物對CO2 濃度的響應結果不盡相同[20]。因此,FACE方法和設施應運而生[21],即在田間設置一定面積的FACE 處理圈,直接輸入高濃度CO2來進行研究。FACE方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作物對CO2濃度的響應的理想方法之一,其不足之處是不能同時模擬CO2引起的升溫。直接實驗模擬可以獲取許多重要數據,用來評價因果關系或檢驗假設等,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但鑒于時空尺度變化和氣候變化對作物影響的復雜性,該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2 作物生長模型模擬方法

作物生長模擬模型理論性強、機理明確,不受時空間、品種和栽培技術差異等的限制,因而在資源生產潛力評價中應用廣泛。目前已經有至少100 種不同的模擬模型,應用較為廣泛的有DSSAT 模型、WOFOST、APSIM 模型以及EPIC 等[22]。利用作物生長模擬模型進行作物生產潛力研究,一方面可以計算不同情景下的潛力產量,如光溫生產潛力、氣候生產潛力、灌溉條件下的氣候生產潛力、光溫水肥生產潛力等;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作物模型估算環境因素(土壤、天氣)、生物因素(品種)和技術因素(耕作方式、種植密度、施肥和灌溉等)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Verdoodt等[23]模擬南非干旱地區作物的光溫生產力、水分限制下的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得出光照、溫度是不同生產系統的重要影響因子,但最大生產潛力往往取決于降雨量,因此干旱可能會使作物生產系統變得非常不穩定,進而影響產量。國際半干旱研究所(ICRISAT)利用Cropinfo 模型對印度尼西亞地區小麥、水稻、棉花以及油菜產量潛力及產量差進行了研究。

作物生長模擬模型的優點是能對任意地點(土壤、氣候)作物產量潛力進行預測,綜合考慮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缺點是需要收集大量數據進行品種特性參數校正,包括氣象數據、土壤數據及作物管理數據等。另外,作物生長模型的開發是以假設單位區域面積內環境條件在水平方向上一致為前提的[24],因此更適用于小面積的作物生產潛力估算[25]。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氣環流模型(GCM)和作物模型相結合成為評價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最基本方法,如Moriondo等[26]用區域環流模型(RCM)評估極端氣候對冬季和夏季地中海農作物的影響,得出近年來極端氣候的變化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對作物產量、潛在產量以及整個農業生產都產生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之后的大多數研究中,作物模擬模型開始與作物估產區劃、空間數據庫及空間信息技術相結合[27],主要包括2個方面:一是模擬模型與GIS結合,系統的模擬結果全部可用GIS地圖來表示;二是模擬模型與INTERNET技術結合。

1.3 經驗-統計分析

這是一類建立在氣候與作物之間的非動態的經驗-統計關系基礎上的數學模型。一方面,為研究未來氣候變化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潛力的影響,需以當前和未來的氣候、環境及社會經濟為基準,構建未來氣候情景:第1 種方式是綜合構想,即統一假定未來增暖或降水變化趨勢,但只適用于范圍較小的區域性研究;第2 種方式為(時空間)相似構想,主要是通過歷史相似或類比法獲得;第3 種方式是大氣環流模式構想。這是目前模擬全球氣候變化過程最可信的方法,但鑒于模式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各類模式間模擬/預測的結果差別很大,因此根據其結果所作的影響評價差別也很大,可比性較差[28]。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潛力影響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經常需要同時分析多種變量因子與相應的數據,主要通過模型模擬來研究,包括經驗統計分析和動態模擬方法。研究氣候變化和產量的關系,通常采用回歸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別分析、方差分析和周期分析中一種或多種組合[29]。如根據年平均溫度和降水量建立的Miami 模型和改進了的Thornthwait 模型;半經驗半理論模型,如Chikugo 模型。利用氣溫和降水變化與作物生產潛力的關系式,可對氣溫、降水變化對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作定量評估[30-31]。

2 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

2.1 氣候變化對冬小麥生產潛力的影響

過去40 年的氣候變化對中國南北麥區影響截然不同。北方麥區冬小麥的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經常受到低溫凍害的影響,所以氣候變暖、氣溫升高可能對這些地區的冬小麥產生有利影響;但對于南方地區,氣候變暖很可能在短時間內使氣溫超過冬小麥生長的最適范圍,冬小麥生育期縮短,影響干物質積累時間,致使潛在產量下降。有研究表明,在作物品種、耕作措施、土壤特性不變的條件下,中國南方麥區模擬的1961—2005 年冬小麥光溫潛在產量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為54.1 kg/(hm2·10a);北方麥區大部光溫潛在產量增加,但總體也呈略下降趨勢,下降幅度為11.1 kg/(hm2·10a)。雖然冬小麥生育期內降雨量明顯減少,但春季降雨量沒有明顯的減少趨勢,因此降雨量變化對北方冬小麥產量潛力影響不大,1952—2005 年中國北方冬小麥氣候生產潛力變化趨勢與光溫潛在產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32]。由于總輻射的下降以及積溫增加使得冬小麥生長季縮短,1961—2007 年華北地區冬小麥潛在產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河北下降趨勢最明顯,河南次之,山東的德州、惠民和臨沂等極少數站點呈上升趨勢,每10年下降175.0 kg/hm2[33]。還有研究表明華北地區不同年代冬小麥不同品種的光溫生產潛力均呈顯著下降趨勢,當前品種的下降幅度較高;不同年代冬小麥不同品種的雨養產量均呈不顯著增加趨勢[32]。同時,日照時數減少也會對冬小麥光溫潛在產量產生影響,全國大部分麥區日照時數縮短會對冬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產生不利影響[34]。總體而言,冬小麥的潛在產量是溫度、降雨和日照時數等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近50年氣候變化對華東、華中和華南區域小麥總生產潛力都產生負面影響,而對東北和西南小麥總生產潛力都產生正面影響[9,35]。

2.2 氣候變化對中國水稻生產潛力的影響

溫度升高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溫度升高對東北、西北地區水稻生產的影響最大,其次是中南地區,再次是華東和華北地區,對西南地區的影響最小。東北地區水稻生長期內光、熱、水資源同步,且晝夜溫差較大,水稻種植面積明顯北擴[36];雖然水稻生育期縮短,但光溫潛在產量呈增加趨勢,這是由水稻生長季內≥10℃積溫逐漸增加造成的,但這種增加趨勢主要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末以后;雖然東北地區水稻生育期內降雨量呈減少趨勢,但氣候生產潛力由于受自然降水的影響較小,仍舊呈明顯增加的趨勢[37]。在南方稻區,單季稻的產量略增,主要得益于CO2的增益效應;但華中和華南地區的雙季稻(特別是早稻)將大幅度減產,原因是溫度升高縮短了水稻生育期和光合時間、增加了呼吸消耗,同時對水稻抽穗揚花和籽粒灌漿不利,這些負效應明顯超過了CO2的增益效應[38]。石全紅等[39]研究表明,自1980 年以來南方稻區早稻光溫生產潛力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趨勢,其中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增幅最為明顯,而湖北、湖南2 省增幅較小;氣候變化對南方稻區水稻光溫生產潛力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一季中稻和晚稻的影響,影響的主要區域有東南部的浙江、江西、福建3 省以及西北部的湖北、河南兩省。胡清宇[40]指出,江淮地區近30 年水稻光溫生產潛力呈線性下降的趨勢,遞減速率為每年24kg/hm2。另外,極端性天氣/氣候導致長江中下游稻區(夏季極端高溫)和東北稻區(夏季極端低溫)產量波動性加大[41],光照日數和有效輻射強度降低也是水稻減產的普遍因素[42]。

2.3 氣候變化對中國玉米生產潛力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中國玉米生產的影響因不同產區而異。溫度升高和作物生長季延長對部分高緯度地區、高海拔地區(尤其是黑龍江省)的玉米生產總體呈有利影響,但是對其他玉米主產區的影響總體上仍以減產為主。鐘新科等[43]指出,近30 年來中國春玉米氣候生產潛力傾向率為-887~1689 kg/(hm2·5a),東北地區西部、黃淮海地區北部及黃土高原部分地區的氣候生產潛力呈減少趨勢,黃淮海平原南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區呈增加趨勢;夏玉米氣候生產潛力傾向率為-589~1768 kg/(hm2·5a),除黃淮海平原北部呈減少趨勢外,其他地區夏玉米氣候生產潛力呈增加趨勢。陳長青等[44]報道,在氣溫不斷升高的情形下,1971—2007 年東北地區春玉米的光溫生產潛力呈增加趨勢,但由于各地區降水的差異,東北地區春玉米的氣候生產潛力在各地區間變化差異較大,相對于20 世紀70 年代,21 世紀以來南部地區氣候生產潛力降低,而中部地區增加。黑龍江省玉米光溫生產潛力伴隨著溫度的升高,表現為增加趨勢,每年增長52.675 kg/hm2;氣候生產潛力則隨著降水量的減少而呈減少趨勢,每年減少45.446 kg/hm2;氣候生產潛力的減少則主要歸因于有效降水量減少和作物需水量的增加[45]。張強等[46]研究表明,盡管整個黃土高原年平均溫度呈升高趨勢,但玉米生長期內的溫度反而有所下降,因而玉米光溫生產潛力呈下降趨勢;受降水變化的影響,除陜西省外,其余地區年代間氣候生產潛力均呈增加趨勢。黃川容等[47]以黃淮海平原氣象數據、土壤數據和作物數據為基礎,應用WOFOST作物生長模型,得出黃淮海平原夏玉米光溫潛力、氣候潛力均呈現下降趨勢。

3 未來氣候條件下作物生產潛力的變化

關于未來氣候變化對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的研究,大多是在CO2 濃度倍增的前提下模擬進行的。IPCC 第4 次評估報告認為,在世界范圍的氣候變暖背景下,各國農業生產都將出現大幅度波動,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明顯增加。如果不考慮CO2的肥效作用,以中國現有的生產水平和保障條件,預計到2030 年中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48],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均以減產為主(主要原因有溫度升高、旱澇加劇、水資源短缺等);到2071—2100 年,中國冬小麥生產潛力將下降10%~30%,玉米和水稻生產潛力也將分別下降5%~10%和10%~20%[49]。鄭國光等[50]也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潛力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1 世紀后半期,中國小麥、水稻和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年產量下降幅度最多達37%。熊偉等[51]研究表明,如果不考慮CO2的肥效作用,未來中國小麥、水稻和玉米生產均以減產為主,灌溉可以部分地減少減產幅度,如果只考慮CO2的肥效作用,3 種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將以增產為主。

4 問題與展望

氣候變化對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復雜性,目前尚有許多不確定的地方。當所有其他因素,如土壤肥力、土壤水分和雜草、病蟲害能很好的控制時,天氣和氣候決定了作物的產量潛力。其影響因素不僅有溫度和CO2,太陽輻射、降水、蒸發、溫度、日較差、風等也對作物生產潛力有影響;其影響程度不僅與氣象因素變化幅度、時空間分布有關,還與所在區域原氣候條件及其農業生產水平相關。不同區域的土地利用、土壤類型和土壤特性有很大的差異,而且作物對生長條件的響應也是非線性的,因此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時空間分布不同,這將取決于區域、季節和作物類型,而且不同方法和模型之間統一性差、可比性差。目前關于氣候變化對作物生產潛力的研究以站點觀測和模型模擬為主,代表性不足,缺乏大面積多年連續的能代表區域特點的相關資料、數據,這種以點代面的方法造成潛力分析結果失真,應以多面多點的田間試驗、模型模擬與宏觀區域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生產潛力。同時科學家應加強在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方面的研究,開發極端氣候事件的防御及防災減災技術,構建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體系,加強適應技術的集成與應用推廣。中國地域廣闊,種植類型、作物類型多種多樣,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是非常復雜的,且以負面影響為主。但作物產量的變化不僅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物田間管理。因此應充分認識各氣象因子的變化規律及其對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通過調整種植結構、選用適宜的品種和栽培管理等措施,趨利避害,提高作物的現實生產力。

參考文獻

[1] 秦大河,丁一匯,蘇紀蘭,等.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評估(Ⅰ):中國氣候與環境變化及未來趨勢[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5(01):4-9.

[2] Piao S L, Philippe C, Yao H, et al.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J]. Nature,2010(467):43-51.

[3] Song Y, Linderholm H W, Chen D, et al. Trends of the thermalgrowing season in China, 1951- 2007[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limatology,2010,30(01):33-43.

[4] 徐銘志,任國玉.近40 年中國氣候生長期的變化[J].應用氣象學報,2004,15(03):306-312.

[5] Liu Y, Wang E L, Yang X G, et al. Contributions of climatic andcrop varietals changes to crop produc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since 1980s[J]. Global Change Biology,2010,16(08):2287-2295.

[6] Tao FL, Yokozawa M, Xu Y L et al. Climate changes and trends inphonology and yields of field crops in China, 1981- 2000[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6(138):82-92.

[7] 趙俊芳,楊曉光,劉志娟.氣候變暖對東北三省春玉米嚴重低溫冷害及種植布局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9,29(12):1-8.

[8] Yoshino. The effects of climatic variations on agriculture in Japan[M]. Assessments in Cool temperature and cold regions,1988(1):725-868.

[9] 熊偉.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生產影響的模擬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10] 楊曉光,陳阜.氣候變化對中國種植制度影響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4.

[11] 劉穎杰.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產量的區域影響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12] Kurukulasuriya P, Mendelsohn R. How will climate change shiftagro- ecological zones and impact African agriculture? [J]. WorldBank, 2008(01):4717.

[13] World B.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8: Agriculture for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 TheWorld Bank,2007.

[14] Miraglia M, Marvin H J P, Kleter G A, Battilani P, et al. Climatechange and food safety: an emerging issue with special focus onEurope[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9(47):1009-1021.

[15] Olesen J E, Bindi M.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for European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and use and policy[J]. European Journalof Agronomy,2002(16):239-262.

[16] 江抒琳.浦城縣氣候和土壤時空變化對耕地糧食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17] 孫白妮,門艷忠,姚鳳梅.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32(06):165-168.

[18] Paul W L, Bert G D. Open top chambers for exposing plantcanopies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nd for measuring net gasexchange[J]. Plant Ecology,1993,104-105(01):3-15.

[19] 徐玲,趙天宏,胡瑩瑩,等.CO2濃度升高對春小麥光合作用和籽粒產量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8,28(05):867-872.

[20] George Bowes. Facing the inevitable: plants and increasingatmospheric CO2[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1993(44):309-332.

[21] Lieffering M, Kim H Y, Kobayashi K, et al. The impact of elevatedCO2 on the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of field- grown rice grains[J].Field Crops Research,2004,88(02):279-286.

[22] 王純枝,李良濤,陳健,等.作物產量差研究與展望[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06):1283-1287.

[23] Verdoodt E, Van R, Van A W. Modelling crop production potentialsfor yield gap analysis under semiarid conditions in Guquka[J].South Africa. 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03(19):372-380.

[24] Schulze R. Transcending scales of space and time in impace studiesof climate and climate change on agrohydrological response.Agriculture[J].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82):185-212.

[25] Olesen J E, Bocher P K, Jensen T. Comparison of scales of climateand soil data for aggregating simulated yields of winter wheat inDenmark[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82):213-228.

[26] Moriondo M, Giannakopoulos C, Bindi M. Climate change impactassessment: the role of climate extremes in crop yield simulation[J].Climatic Change,2011,104(3-4):679-701.

[27] 褚慶全,李林.地理信息系統(GIS)在農業上的應用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01):22-26.

[28] 林而達.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影響的模擬[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7.

[29] 石全紅.南方稻區水稻產量差及縮減產量差的技術需求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2.

[30] 陳浩,羅懷良,李勇.氣候變化對四川省鹽亭縣主要農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3):100-104.

[31] 陳峪,黃朝迎.氣候變化對東北地區作物生產潛力影響的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1998(03):59-65.

[32] 宋艷玲.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影響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

[33] 李克南,楊曉光,劉園,等.華北地區冬小麥產量潛力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作物學報,2012(08):1483-1493.

[34] 楊再潔.品種更替和氣候變化對華北冬小麥-夏玉米生產力的影響[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3.

[35] 田展,梁卓然,史軍,等.近50 年氣候變化對中國小麥生產潛力的影響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3(09):61-69.

[36] 王媛,方修琦,徐錟,等.氣候變暖與東北地區水稻種植的適應行為[J].資源科學,2005(01):121-127.

[37] 張旭光.氣候變化對東北糧食作物生產潛力的影響[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

[38] 金之慶.論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A].中國氣象學會農業氣象與生態學委員會,江西省氣象學會.全國農業氣象與生態環境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氣象學會農業氣象與生態學委員會,江西省氣象學會,2006.

[39] 石全紅,劉建剛,陳阜,等.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產量差及分布特征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01):33-39.

[40] 胡清宇.近30 年江淮地區氣候變化對主要作物生產的影響[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

[41] 劉娟,楊沈斌,王主玉,等.長江中下游水稻生長季極端高溫和低溫事件的演變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0(25):13881-13884,13901.

[42] 潘根興,高民,胡國華,等.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09):1698-1706.

[43] 鐘新科,劉洛,徐新良,等.近30 年中國玉米氣候生產潛力時空變化特征[J].農業工程學報,2012(15):94-101.

[44] 陳長青,類成霞,王春春,等.氣候變暖下東北地區春玉米生產潛力變化分析[J].地理科學,2011,31(10):1272-1279.

[45] 王秀芬,楊艷昭,尤飛.黑龍江省氣候變化及其對玉米生產潛力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2(05):25-29.

[46] 張強,楊賢為,黃朝迎.近30 年氣候變化對黃土高原地區玉米生產潛力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1995,16(06):19-23.

[47] 黃川容,劉洪.氣候變化對黃淮海平原冬小麥與夏玉米生產潛力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1(S1):118-123.

[48] 陶戰,蔡羅保,楊書潤.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的可能影響及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1994(03):1-7.

[49] 錢坤,劉和俊,呂凱,等.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作物生產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1(10):1485-1486.

第4篇: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適應措施;對策

中圖分類號 X196;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5-0019-06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約上升了0.85℃。與1850-1900年相比,2003-2012年這1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8℃。近百年來,全球平均降水量變化不明顯,但區域差異明顯,極端干旱洪澇事件頻發[1]。根據《中國氣候變化監測公報》(2012),1901-2012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并伴隨明顯的年代際變化特征,其中1913-2012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上升了0.91℃,氣候變暖導致中國部分地區的氣溫、降水、日照等主要氣候因素發生改變。農業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和脆弱的領域之一,任何程度的氣候變化都會給農業生產及其相關過程帶來潛在的或顯著的影響,特別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誘發的自然災害將造成農業生產的波動,危及糧食安全,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中國地域遼闊,各區域之間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等差異較大,因此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農業領域區域差異特征尤為顯著[3]。東北區氣溫呈顯著升高趨勢,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生長季延長,干旱趨勢增大,水稻產量減少,病蟲害出現,次要病蟲害發展為主要病蟲害。華北區隨著氣溫升高和降水減少,糧食產量降低,水資源短缺加劇,積溫增加,作物生長季縮短,可能復種指數增加,晚熟品種種植增加。華東區增溫速率呈加快趨勢,區域旱澇事件趨多趨強,雙季早稻和夏糧種植面積呈減少趨勢。華中區氣溫呈顯著升高趨勢,雙季稻,春性小麥種植區域增加,水稻生育期縮短,氣候變暖病蟲害發育速度加快。華南區主要植物,動物的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遲,氣候帶有加速北移趨勢,雙季稻中高適宜種植區面積增加,水稻生育期縮短,產量波動增大。西南區主要表現在氣候帶向高海拔和高緯度的位移和作物產量和品質上,山區水稻和玉米等中晚熟品種產量會提高,春旱尤為突出,大田作物產量受影響。西北區無霜期顯著延長,提早了春播作物播種期,推后了秋播作物播種期,加快了作物生長發育速度,種植區域向北和高海拔區域擴展,干旱加劇,種植結構改變,病蟲害增多。

總之,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和多層次的,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有利有弊,不同區域之間存在很大差別,對我國農業而言,如何趨利避害,科學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氣候變化對農業領域產生的重大影響

1.1 氣候變化對農業氣候資源的影響

農業氣候資源直接影響農業的生產與布局,光、熱、水資源是農業氣候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已對農業氣候資源產生了重要影響。氣候變暖使我國年平均氣溫上升,農業生產所需的熱量資源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延長了氣候生長季,研究表明[4],年平均溫度增加1℃時,≥10℃積溫的持續日數全國平均可延長15天左右。如東北地區近50年平均氣溫上升1.5℃,增溫率為每10年0-3℃。當熱量資源滿足的情況下,水分則是決定農業發展和產量水平的主要因素。然而氣候變暖使土壤水分蒸發量加大,熱量資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可能會因水資源的匱乏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作物產量波動的氣候風險性增加,如華北平原地區作物生育期內的自然降水和底墑水只能滿足冬小麥全生育期需水的1/3-2/3,如果沒有灌溉,冬小麥全生育期缺水率20%以上出現的概率大都在80%以上,缺水率30%-40%的重旱年出現的概率高達30%[5]。

1.2 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種植制度和布局的影響

氣候變化使我國的種植制度和農業布局發生改變。氣候變化使我國年平均氣溫上升、積溫增加、作物生長期延長,從而導致種植區成片北移,有研究表明,平均氣溫每升高1℃,年平均氣溫等值線將北移1.76°N,種植制度分界線將北移2.44°N,相當于復種指數提高7.2%。據估計,在品種和生產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到2050 年,氣候變暖將使目前中國大部分兩熟制地區有可能成為三熟制適宜種植區;兩熟制北界將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區的中部,一熟制地區的南界將北移250 km-500 km,一熟制地區的面積將減少23%[6]。如東北地區隨著氣溫的升高,喜溫喜濕作物水稻的種植北界已經移至大約52°N的呼瑪縣等地區,玉米的栽培北界向北擴展到黑龍江呼瑪縣, 向東擴展到遼寧東部山區,小麥作為喜涼作物,在溫度、經濟和技術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呈現出顯著的北退現象[7-10]。

1.3 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農業的不穩定性增加,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將會受到影響。研究表明,華北平原區域在夜間冠層增溫2.5℃,冬小麥生育期提前、生長期縮短,產量下降26.6%[11]。從1991-2000年,華北平原耕地生產潛力小幅減少1.1%,約52.7 kg/hm2[12]。研究估計,如果不采取氣候變化適應對策,到2030年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可能下降5%-10%[13-14]。氣候變化同時也會對農作物品質產生影響。CO2濃度升高對品質的影響因作物品種而異。在CO2濃度加倍的條件下,大豆、冬小麥和玉米的氨基酸和粗蛋白質含量均呈下降趨勢[15]。當溫度和CO2濃度均增加時,水稻籽粒蛋白含量降低,對人體很重要的鐵、鋅元素以及稻米籽粒營養品質(蛋白質與氨基酸含量)顯著下降,直鏈淀粉含量將會增加[16]。

1.4 氣候變化對農業旱澇及病蟲害等氣候災害的影響

隨著氣候變化,高溫、洪澇、干旱、臺風、寒害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有可能增加,最主要的是干旱和洪澇災害發生幾率較大,其導致的災害損失約占氣象災害的70%-85%。氣候變化會加劇農作物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病蟲害出現范圍也可能向高緯度地區延伸。研究表明,生長季變暖可使大部病蟲害發育歷期縮短、危害期延長,害蟲種群增長力增加、世代增加,發生界限北移和海拔界限高度增加,危害面積和程度不斷加大加重,尤其是水稻病蟲害早發和向北擴張趨勢突出[17-18]。

1.5 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全球糧食總產量因嚴重自然災害而降低,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總體上因全球變暖可能會減少5%-10%左右,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而當前世界主要糧食價格波動呈放大趨勢,糧食安全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氣候變化影響農產品貿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增加,災害頻繁而嚴重。未來氣候變化影響農業生產, 也間接影響農產品價格和貿易活動,相關研究認為中國的氣溫升高降低了糧食貿易量[19-20]。

2 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措施

綜合相關文獻分析,目前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適應技術措施包括:

2.1 調整農業種植制度和布局

針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種植制度和布局的影響,在分析和預測農業氣候資源條件變化的基礎上,調整農作物的種植模式,改進農作物的品種布局,提高復種指數,調整作物種植季節[21]。如西北干旱區減少高耗水量的農作物種植,增加馬鈴薯等節水、耐旱型農作物的生產。東北地區利用氣候變暖熱量增加趨勢,應適當推進水稻種植區域北移,華南地區適當增加雙季稻中高適宜種植區面積,西南地區應向高海拔和高緯度地區增加農作物種植面積[22]。

2.2 選育優良農作物品種

針對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開發農作物高光效育種,抗高溫育種技術,選育抗逆品種,提高作物的光合效能以及對逆境的抵抗能力,不但可以抵消氣候變化引起的不利影響,還可以充分利用未來農作物的高CO2肥效作用使糧食獲得增產,保證子孫后代的糧食安全。如隨著氣候變暖,熱量資源的增加,玉米早熟品種逐漸被晚熟品種代替,過渡型、半冬性或弱冬性生態類型的冬小麥品種逐漸取代強冬性冬小麥品種,這些都是應對氣候變暖的適應,有助于農作物總產的穩定和提高。

2.3 加強農業氣候災害防控

針對氣候變化對農業旱澇及病蟲害等氣候災害的影響,開展農業氣候災害預測,建立農業災害監測與預警系統,特別是建立干旱、洪澇、低溫災害、重大植物病蟲害等防空減災體系,并建立農業災害保險機制等,同時開展研發生物農藥有效靶標技術,物理與生態調控技術以及化學防治技術等,有效規避農業氣候災害風險。

2.4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提高農作物抗旱,抗澇等能力,有利于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防御災害能力,如推廣膜下滴水等節水灌溉技術、地膜和秸稈覆蓋技術,可以提高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及增加土壤有機質。在干旱缺水山區興建一批蓄水塘庫,普及集雨設施與補灌技術,開展坡改梯和溝壩地農田基本建設等,提高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物質基礎與適應能力。

3 農業領域在適應能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領域適應技術薄弱分散,尚未形成和建立適應技術清單和適應技術集成體系

農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還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各類技術分散于不同部門,其應用領域、影響范圍和成熟度均有不同,限制了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發展,農業領域適應技術主要集中在農作物品種改良、農業氣候災害防控和基礎設施條件建設上,適應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較弱,適應技術之間相互聯系和依賴性相對較差,適應技術缺少典型區域示范,有效的適應技術薄弱,如在西北、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適應溫度升高的農業生產技術,目前仍在試驗中,尚未形成配套和示范規模[18]。部分適應技術措施可操作性不強,尚未形成和建立可操作性的適應技術清單和適應技術集成體系。

3.2 農業領域適應技術評估方法中缺少對適應技術的成本效益分析

選擇適應技術和措施是存在風險和成本的,目前我國對氣候變化適應的農業技術尚停留在對現有可用技術的分析篩選,基于氣候變化影響的風險分析,采取有效性的針對適應技術措施以及對各可行農業適應技術的評估研究還很缺乏,對適應技術的表達方式和適應效果分析比較薄弱,目前對適應成本效益分析的全面評估仍然非常缺乏,應推進相關研究,以便為制定和實施適應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3.3 農業領域適應技術研發和推廣的資金和政策保障體制薄弱

適應氣候變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由于適應的基線較低,在適應行動中需要投入的資金更大[23]。目前我國農業領域尚未構建完善和成熟的適應技術推廣體系,尚無行業可操作性的適應技術清單,在技術研發和引進以及適應技術措施示范方面缺乏穩定的資金和政策保障。

3.4 缺少對農業領域適應技術推廣的國家戰略規劃與國際合作

目前農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措施開發和應用水平很不平衡,理論研究較多,實踐信息不足。對適應技術研究的科學基礎薄弱,目前科學認識水平尚不足以滿足制訂科學的適應規劃的需要。因此,在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行動中,缺少國家適應戰略規劃的指導,導致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行動分散、針對性不強。由于缺乏有效的國際合作制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適應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和矛盾[23],不能公平和及時掌握農業領域適應技術研究與創新的最新動態,導致在引進、吸收和轉化先進技術方面的國際合作基礎薄弱。

3.5 對農業領域適應技術的公眾關注程度不高

雖然國內外對適應氣候變化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途徑達成一致。但是氣候變化的適應問題卻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對如何提高公眾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與管理水平,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做得很少。當前中國農業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為主,小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同農業現代化的矛盾突出,相關政策推行、技術普及成本高昂,可操作性難度大。因此,應進一步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先進農業技術的普及、推廣及應用培訓,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影響認識的深刻性和行動的自覺性[23]。

4 未來農業領域適應技術措施發展對策

4.1 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領域影響的科學系統研究,減少不確定性,提升農業在全球氣候談判中地位

農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增長快、減排潛力大以及較高的生態脆弱性等決定了其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地位隨著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發展而日漸提升。農業在氣候談判中地位的變化對氣候談判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24]。然而由于氣候變化事實研究的不確定性,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加大[25]。因此,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領域影響的科學系統研究,開展適應技術的成本效益分析,農業適應技術選擇與評價既要考慮區域之間的差異性,還要考慮區域內部的相對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減少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提升農業在全球氣候談判中地位。

4.2 建立區域性和綜合性的農業適應技術清單和技術集成體系,并示范推廣

在充分收集和總結現有農業適應技術基礎上,根據不同區域氣候變化對農業領域的影響和響應特征,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的農業適應技術清單(見表1),并選擇典型區域進行示范,全面推廣成熟與無悔的農業適應技術。建立農業適應技術集成體系,對各種適應技術進行選擇、優化、配置,形成一個由適宜要素組成的、優勢互補的、匹配的有機體系,當前階段,我國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整合集成亟需開展的關鍵工作包括: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構建與技術清單編制; 優選現有比較成熟的適應技術,吸收最新適應技術研發成果,評估其綜合效益與適用范圍,構建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的基本理論與技術體系框架[26-27]。同

時為避免人類無序適應活動所可能產能的不利影響,需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協調不同部門以形成有序適應,從而實現科學應對氣候變化,達到“有序適應、整體最優、長期受益”[28]。

4.3 建立農業領域適應技術選擇的方法步驟

在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農業適應技術清單與技術集成框架體系基礎上,選擇和分析農業適應技術應包括四個方法步驟[29]:

一是全面分析農業領域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其脆弱性和敏感性;

二是正確表達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優先考慮選擇的適應技術和措施;

三是科學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農業適應技術成本與效益;

四是有效選擇區域性農業適應技術并示范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EB/OL]. http://ipcc.ch.

[2]周曙東,周文魁,朱紅根,等.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33-37.[Zhou Shudong,Zhou Wenkui,Zhu Honggen,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10(1):33-37.]

[3]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Social Development Attend to Technology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y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4]趙秀蘭.近50年中國東北地區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9):144-149. [ Zhao Xiulan.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Northeast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41(9):144-149.]

[15]高素華,王春乙.CO2對冬小麥和大豆籽粒成分的影響[J].環境科學,1994,15(5):65-66.[Gao Suhua,Wang Chunyi. Effect of CO2 on the Grain Compositions of Winter Wheat and Soybea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4,15(5):65-66.]

[16]高明超,楊偉光.氣候變化及其對農作物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0,(1):293.[Gao Chaoming,Yang Weiguang.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J].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1):293.]

[17]霍治國,李茂松,王麗,等.氣候變暖對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0):1926-1934.[Huo Zhiguo,Li Maosong,Wang Li,et al.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Crop Diseases and Pests in China[J].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12,45(10):1926-1934.]

[18]潘根興,高民,胡國華,等.應對氣候變化對未來中國農業生產影響的問題和挑戰[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9):1707-1712.[Pan Genxing,Gao Min,Hu Guohua,et al. Issues and Challenges on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China’s Future Agriculture[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2011,30(9):1707-1712.]

[19]任曉娜,孫東升.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貿易的影響研究[J].生態經濟,2012,25(3):99-101.[Ren Xiaona,Sun Dongsheng.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Grain Trade[J].Ecological Economy,2012,25(3):99-101.]

[20]FAO. The State of Food Insecurity in the World:How Does International Price Volatility Afect Domestic Economies and Food Security?[R]. Rome, Italy, 2011.

[21]陳兆波,陳霞,董文,等. 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現狀與科技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專刊):446-450.[Chen Zhaobo,Chen Xia,Dong Wen,et al. Research of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e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nd the Technological Measures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2(S1):446-450.]

[22]王雅瓊,馬世銘.中國區域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選擇[J].中國農業氣象,2009,30(增1):51-56.[Wang Yaqiong,Ma Shiming. Technological Option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2009,30(S1):51-56.]

[23]李虎,邱建軍,王立剛,等. 適應氣候變化:中國農業面臨的新挑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6):23-28.[Li Hu,Qiu Jianjun,Wang Ligang,et al. Adaption To Climate Change: New Challenges To Chinese Agriculture[J].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2012,33(6):23-28.]

[24]高小升,嚴雙伍,方建斌. 農業在全球氣候談判中地位的變化及其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4):37-43.[Gao Xiaosheng,Yan Shuangwu,Fang Jianbin. Change of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J].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3,13(4):37-43.]

[25]丁一匯,林而達,何建坤.中國氣候變化:科學、影響、適應及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201-207.[Ding Yihui,Lin Erda,He Jiankun. Chinese Climate Change: Sience,Impact, Adapt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201-207.]

[26]韓榮青,潘韜,劉玉潔,等.華北平原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集成創新體系[J].地理科學進展, 2012,31(11):1537-1545.[Han Rongqing,Pan Tao,Liu Yujie,et al. Integrated Innovation System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North China Plain[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31(11):1537-1545.]

[27]潘韜,劉玉潔,張九天,等. 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的集成創新機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1):1-5.[Pan Tao,Liu Yujie,Zhang Jiutian,et al. Integrate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System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11):1-5.]

第5篇: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經濟學;減緩;適應性

一、導論 氣候變化經濟學及經濟政策是一個剛剛起步的研究領域,伴隨著科學家們對氣候變化認識加深和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的大力推動,初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內容。目前氣候變化經濟學一般包括全球變暖、節能減排、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等內容。 氣候變化經濟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三個框架中進行的。一是收益一成本框架。氣候變化政策成本即減少溫室氣體或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的機會成本。氣候變化政策的收益指削減排放以降低氣候變化風險以及在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方面所得收益。Cline (1992)和Stem (2007)認為富裕國家需支出其GDP的2%來采取行動。二是國際公共品框架。氣候變暖源于跨國外部性效應的影響,但氣候變化問題并不是傳統外部性問題的一個簡單拓展,一個國家的行為使其他國家獲利或受損,無法通過市場來進行彌補( Sandler&Hart-ley,2001)。因此,氣候變化需要國際間有效合作。“京都議定書”就是國際合作的一項成果。三是博弈論框架。該框架主要用于國與國之間氣候變化責任與義務的確定,強調每一個參與主體都是自利的,只有一個有效合作博弈才是對所有參與者有利的策略( Schelling,2005;Carraro&Siniscalco,1993)o

氣候變化政策分為適應性氣候政策和減緩性氣候政策。前者強調用低成本政策來適應氣候的變化,后者強調用低成本政策來減緩氣候變化( Stern,2007)。減緩性政策研究較多的是碳稅和限額,限額有助于達到預定的政策目標,碳稅則有利于減少碳排放價格的波動(Metcalf,2009;Ka-plow,2010);適應性政策主要是在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氣候變化信息,調整產業結構和調整經濟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展開( Stern.2007)。

近年來國內直接針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氣候變化對敏感性行業的影響上(呂亞榮,2010;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2010;劉恩財等,2010),經濟政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以及相應思路。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正在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的國際經濟和貿易規則。廣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業占GDP比重較大,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區。近50年來,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 69℃,冬季氣溫上升趨勢明顯。1986年到2009年間,廣西經歷16個暖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研究廣西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政策,主要是希望通過制定合理有效的財政、金融、產業政策,減少排放,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促進廣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廣西抓住機遇、實現經濟和外貿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氣候變化對廣西的主要影響

(一)氣候變化影響廣西農林業

氣候變化對廣西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正在顯現,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廣西局部干旱和洪澇的頻率有所增加,危害不斷加大。氣候變暖引起農作物發育期提前,暖冬現象加大了病蟲害現象。氣候變化對廣西農業未來的影響雖有正面效應,但可能仍以負面為主。氣候變暖以及降雨量分布變化引起的干旱和洪澇將減少甘蔗的產量、蠶桑生產的產量和使其質量下降,水稻和玉米也可能以減產為主。廣西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化。土壤有機質分解加快,農作物病蟲害出現的范圍可能擴大,畜禽生產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響,畜禽疫情發生風險加大。

隨著全球變暖,亞熱帶、溫帶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未來廣西大部分地區可能進入熱帶地區,部分地區林帶下限上升,廣西北部的林業種類將發生變化,廣西動植物病蟲害發生頻率上升,分布變化顯著。

未來氣候變化將使廣西生態系統脆弱性進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樹種和一些珍稀樹種分布區縮小,森林病蟲害的爆發范圍擴大,森林火災發生頻率和受災面積增加。廣西境內湖泊將進一步萎縮,濕地資源減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氣候變化影響廣西漁業和水產養殖業

廣西是海洋大省,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加劇,引發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損害了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降低了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海岸帶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溫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貧氧區,海洋漁業資源和珍稀瀕危生物資源衰退。 人類食用的水生動物絕大多數屬于變溫動物,水溫升高能夠明顯地影響到動物的新陳代謝、生長速度、繁殖情況以及對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氣候變化使廣西依托海洋的水產養殖業將受到較大影響,可用于水產養殖的海域萎縮,養殖品種減少。由于氣溫升高,海水蒸發速度加快,表層海水中的鹽分不斷增加,引起魚類的生理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到水產養殖業的種群和數量。

(三)氣候變化影響廣西的水資源分布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廣西水資源分布的變化。就全國來看,近20年來,北方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水資源總量明顯減少,南方河流水資源總量略有增加。廣西洪澇災害更加頻繁,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災害更加嚴重,極端氣候現象明顯增多。氣候變化加大了水資源年內和年際變化,氣候變暖使得中國西部地區的冰川融化加速,未來廣西干旱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四]影響廣西人的健康

氣候變化對廣西人健康的直接威脅包括由熱應力引起的疾病和死亡、傳染病(瘧疾和登革熱)、與水有關的疾病如腹瀉和營養不良。氣候變化會間接造成傷害甚至死亡,如泥石流、山洪爆發和熱帶氣旋(強風)造成的結果。因日益惡化的空氣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統疾病也可能是氣候變化引起的。

三、廣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思路

(一)加大對氣候變化問題科學研究的支持

科學研究是應對氣候變化決策的基礎和依據。現有關于氣候變化經濟學理論分析主要以適應和減少排放絕對量為目的,且宏觀層面討論為主,這為進一步研究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視角和方法。然而,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考慮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廣西的實際情況討論氣候變化的影響及相應的對策,才更具適用性。因此,廣西要積極開展有關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相關科學研究,盡快取得相應的研究成果和基礎數據,為政策決策服務,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適合廣西自身特點的政策措施。

(二)抓緊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

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不斷累積,全球氣溫呈緩慢上升態勢,極端天氣發生的概率不斷加大,世界各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將不斷加強,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將不斷強化,能否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成為廣西能否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目前,國際合作框架內,主要集中在減緩性行動,如發展低碳經濟、減少碳排放。此外,廣西應對氣候變化既是國際、國內壓力的體現,更是廣西經濟發展的一種內生要求。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廣西的發展環境正在不斷變化,為了可持續發展,廣西必須制定合適的政策措施,并不斷地進行調整。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氣候變化作為一種外部性,在時間和地域上已超出了經典經濟學范圍,需要用一種更大的視角進行研究。市場仍是配置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的基礎性方式,廣西應抓緊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影響和優化資源配置。由于氣候變化的外部性特點,僅僅依靠廣西自己并不能有效遏制氣候變化,通過適應性政策影響資源配置,在較小的政策成本下,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尤為重要。

轉貼于 (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減緩性行動

當前,全球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減緩性行動上,廣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和“兩區一帶”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區正處于資本密集型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投資規模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資源富集區經濟發展的加快,大的鋁、錳等有色金屬的冶煉廠的建設和擴能,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加大。如果只按傳統常規技術的建設模式,一經投入,便有一個投資回報期技術和資金的鎖定效應,將來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我國未來發展技術路徑的選擇,對國家乃至全球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在節能減排的歷史潮流面前,不論從對全球負責的角度,還是從實現我區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都必須積極探索節約發展、低碳發展之路,從法規制度、經濟結構、能源利用、技術創新等多個層面,加快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以實實在在的事實,展現廣西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決心和魄力。

(四)把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放在突出位置

自氣候變化問題提出來以后,在聯合國的推動下,國際氣候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減緩,即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防止危險的氣候變化。廣西也在外在壓力下把發展低碳經濟、完成減排任務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中之重。實際上,由于氣候變化的外部性特點,減緩性氣候政策的效果取決于國際合作程度,哥本哈根、坎昆氣候大會進展緩慢,“巴厘路線圖”的談判至今沒有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實質性內容并未落實,國際氣候談判越來越艱難。此外,根據斯特恩報告,即使全球停止排放,由于氣候變化的慣性,十年內全球氣溫仍將上升0.5 -1度,減緩性行動不能根除氣候變化問題。而且,減緩性行動的不斷推進需要適應性的行動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廣西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要考慮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以促進廣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政策建議

(一)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切實轉變發展方式

廣西應加快結構調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大力發展服務業,推進循環工業,改善農業效益,提高林業的固碳效果。具體來說,廣西應綜合利用財稅、產業、金融政策,積極推進產業結構,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比例,降低工業比重。工業內部,應著力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體措施包括淘汰落后設備和產能,建立健全和完善節能、清潔生產、綜合利用的各項機制,落實各級政府成立節能執法機構、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節能工作常態化、市場化等。同時,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必將向廣西轉移,如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新興產業等。大力發展林業,提高固碳效果。

(二)加大財政資金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投入

廣西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依靠技術進步,通過新的技術降低排放,通過新的技術發展清潔能源,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科研工作在廣西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科研資金嚴重不足,研究成果較少,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基礎數據和資料嚴重缺乏,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新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廣西應設立專門的研究資金,通過政府委托形式進行專題研究,加快共性技術進步。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鼓勵企業發展實用技術。同時,在各類科研經費的分配中,向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傾斜,提高廣西區內關于氣候變化的科研能力,為制定適合廣西特點的氣候變化政策打下良好基礎。

(三)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廣西應利用經濟政策,優化氣候變化的資源配置,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一是要加快氣候變化趨勢和影響相關知識的研究。目前,對氣候變化最大的共識就是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即氣候變化對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及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使得氣候變化政策的成本和收益難以確定,政策評價和選擇變得非常困難。加強對氣候變化趨勢的研究,給公眾提供更多的氣候變化信息,有利于公眾做好準備,提高自我適應能力。二是財政資金大力支持適應性技術的研發。如開發耐干旱的品種、推廣(下轉第28頁)(上接第11頁)適合較高溫度的物種,通過新技術應用,提高應對極端天氣條件的能力、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監測能力等。三是加大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對敏感地區和敏感行業,如加強農田灌溉設施、加高沿海的防水墻,激勵和補貼農村建設儲水設施等。四是推行有關氣候變化的保險,以加強經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穩定性。

[]

[1]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農業綜合開發適應氣候變化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財政,2010,(4).

劉晨陽,中國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內外部動因及效果初探[J].現代財經,2010,(10).

劉恩財,等.關于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建設問題[J].農業經濟,2010,(1).

張麗賓,等.氣候變化與公共財政政策的理論分析[J].環境經濟學,2010,(5).

Cline, W.R."The Econonuca of Global Wamung."Waslungton: Institute for Intemational Economics, 1992.

Kaplow,L."Taxs, Pemuts, and Climate Change"[ N].NBER Working Paper 16268, 2010.

Metcalf,G.E.”Cost Containment in Climate Change Poli-cy: Altemativc Approaches to MitiS;ating Price Volatility [ Nl. NBER Working Paper 15125, 2009.

第6篇: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范文

一、將氣候變化的內容及原因引入課堂,增強學生責任感

在有關氣候變化教育中,清晰的想學生闡述氣候變化的起因,才能讓學生從根源上去認識了解氣候變化,進而加強保護意識。目前存在的氣候問題有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被破壞等,氣候變暖已經演變成了當前的一種自然現象了,它們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類無節制的焚燒化石燃料或者是樹木,造成過多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成,從而吸收紅外線,經過長期的累計形成了氣候變暖。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還有很多,包括人的急劇增多,致使生態環境失衡;人為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丟棄、有毒害物質的大量涌入海洋,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等,這些都造成氣候的變化,造成了人類生存面臨極大的威脅。氣候變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一種是由于海水受熱膨脹引起,另一種是由于北極南極洲上冰川的融化造成的。氣候變化會影響生態環境,對大自然造成危害。還會影響水循環,致使自然災害等,不光這些,還影響農作物產量的,致使減產等等。通過對氣候變化的內容和原因進行分析,讓學生能將環境問題重視起來,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并通過學習了解這些,讓學生自覺的規范自己日常生活的行為,盡量從人為因素上去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對氣候的破壞。

二、挖掘氣候變化的科學內涵,找去高中地理教學隱藏信息

由于教材的篇幅受到限制,很多知識表述并不能完全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就需要深入去課本中所隱藏的信息,從課本中挖掘出氣候變化的科學內涵,找出更深層次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思考空間。對于高中地理課本中沒有清晰的闡述的知識,教師可以對課本信息進行適當的加工出來使隱藏在其中的內容呈現出來。如教材中將全球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圖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長曲線圖對比,找出差異,將有利于學生全方位的了解氣候變化之因,人類的活動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濃度,二氧化碳的濃度會對氣溫的上升造成影響,從兩種曲線圖的波動規律進行分析,可以了解二氧化碳并非影響氣溫的唯一因素,氣溫還受其他因素影響;通過挖掘分析課本中的知識,有利于學生更透徹全面的了解知識,更科學的認識知識。合理科學的找出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有效的挖掘教材中的隱藏信息,讓學生通過分析,去尋找緩解氣候變化的對策。如在課本中有關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途徑的具體措施中,可以挖掘出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原材料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系統兩種有效措施。學生通過在這兩方面考慮,追溯到二氧化碳的來源,進而了解要使用清潔型能源、降低消費、增加摘種綠色植物等有效的方法來減少二氧化碳排除,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從而真正的了解了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找出對策。

三、將有關氣候變化前后知識相關聯

第7篇: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 科普教育 素質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6-001-02

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性的全球問題,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大,青少年有理由關心這個問題,并為之付出努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山地冰川快速退縮,并有加速趨勢。2008年一份在中國七所高校的1500多名學生中開展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大學生對當前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有高度的關注,愿意為節能減排身體力行。2007年國家了《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包括家庭社區行動、青少年行動、企業行動、學校行動、軍營行動、政府機構行動、科技行動、科普行動、媒體行動等九個專項行動。其中青少年行動和學校行動主要內容是積極開展以節能減排為內容的學校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樹立節能環保意識。因此,加強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如何加強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筆者認為,要從三個方面下工夫。

1 加大氣候課堂教育項目的推廣力度

學科課程滲透是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1)結合學科教學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充分挖掘現行教材中有利于氣候變化的滲透點,開展氣候變化教育。目前全國不少中學都以地理、生物、化學、社會課程教學為主,同時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和節約教育。一些地方,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知識納入中小學校有關課程和課外教育內容,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2)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課堂教育項目在我國的實踐。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舉辦了“中英國際氣候課堂教育論壇”。本次論壇主要圍繞“青少年與氣候變化”、“如何在學校成功開展氣候課堂項目”、“氣候變化教育教學方法”、“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學校的氣候變化教育”等五個議題開展專家講座、經驗分享及分組討論,并對當地兩所學校進行考察。專家詳細介紹了氣候課堂項目及其實施細則,闡述了氣候課堂項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三位老師在實踐層面,從課內資源、課外資源以及網絡資源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學校開展氣侯變化教育的情況,用真實的案例闡述了學生社會實踐中所做的工作,介紹了學生在推進氣候課堂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解決辦法。論壇最后簽署并宣讀了《氣候課堂中國宣言》。

如何積極參與氣候課堂項目,真正把氣候變化教育落到實處?1)積極與全國氣候課堂項目中心聯系,成立組織,制定計劃,建立資源庫,為教師提供氣候課堂的素材、方案。并積極開發本土資源。2)在各級中小學校本課程上、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上打開思路,進行落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友好學校聯系,交流經驗。加強校際交流,積極推廣并培養示范校、重點校。3)結合教學工作,進行氣候變化訪談,盡可能利用課余時間、假期進行教學設計、活動設計。4)成立學校氣候變化協會,以起始年段為主要成員,開展社區活動,向學校、社區提供建設性意見、建議。

(3)積極配合氣象部門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科協、教育局編印《應對氣候變化》普及讀本,將該讀本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程,介紹有關應對氣候變化各方面基礎知識,作為中小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全國、全省范圍內各中小學的課外讀物中,必須有相當部分指定書目是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科普類讀物。應對氣候變化也具有豐富的國情教育內容,應由科技局、科協、教育局牽頭,會同有關宣傳主管部門和氣象部門,開展協調規劃和安排,整合有關信息資源,將應對氣候變化知識轉化為教師、學生和普通大眾容易獲得和應用的形式,達到普及和宣傳的目的。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課教學中加重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教育;編制應對氣候變化教育系列叢書作為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課外必讀物;在各大院校普遍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學科的選修課,加大對大學生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教育的力度。

2 充分發揮科普基地的獨特作用

科技場館在科普教育中有自己獨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對象主要是青少年。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館在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國有300多座科技館,據了解,大多數科技館在展示內容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展項設置不多,缺少這方面科普知識的教育。為此,筆者建議在科技館的展示內容方面要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的展項內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公眾到科技館接受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的教育。

探索整合社會資源興辦專業化的科普基地。如充分開發利用氣象科普資源和基礎設施,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服務能力及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更好地發揮在科普宣傳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規范科普基地建設的管理,每年年初制定計劃,明確工作任務,主動接受科普基地主管部門的工作指導,參加科普工作的經驗研討會和培訓等活動。落實開展的項目經費和人員,爭取納入本單位的年度工作任務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普法》明確規定了氣象等部門開展科普工作,《全國氣象科普基地標準》及《全國氣象科普基地管理辦法》為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基地建設規劃提供了政策依據。要將科普基地建設納入第十二個五年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加強科普基地建設經費維持經費投入,實現科普基地建設健康發展。

3 加大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體驗活動組織參與力度

要使中小學的科學教育真正體現出“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制定科學的課程標準外,還要求教育主管部門、校長和教師要具備大教育、大科普的觀念,要充分認識到中小學科學教育不僅局限于學校內,而是學校、社區和家庭共同參與,消除障礙和隔閡,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定位,注意相互銜接,形成完善的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社會體系,也即是科普的社會體系。這對于從多元化的途徑培養青少年的科技素質,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和整體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提供青少年體驗模式。在這方面,美國科學教師鼓勵學生進行研究全球變化等科學實驗的一些做法給了我們啟示。在向中小學傳播過程中,通過課程講授、校外輔導、參觀實驗等方法可以傳播氣候變化科普知識。傳統的講授式也被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個案研究、實驗、野外考察、參觀博物館 (科技館)等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說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不僅體現在科普知識的學習與宣傳,更體現在積極參與宣傳環保理念,踐行低碳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受到影響,在未來從事與環保有關的工作,讓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和行動落實到更廣泛、更深入的層面。

(2)探索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技俱樂部和創新競賽等系列活動,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動站活動。共同構建一個青少年科普的社會體系,從而能夠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徑和學習機會,以滿足不同類型對象的科普需求,促進青少年科學素質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第8篇: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范文

一是深化研究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年初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繼續通過備案管理的方式,推出了一批經國家認可的自愿減排方法學、交易機構、第三方審定核證機構以及自愿減排交易項目。2011年11月,我委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各試點省市都編制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了交易管理辦法,加快開展總量設定、配額分配、報告與核查體系建設、登記注冊系統和交易平臺建設等基礎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目前7個試點已經全部啟動上線交易。截至2014年6月29日,已啟動交易的試點省市累計總成交量約856萬噸二氧化碳,總成交額約3.38億元。與此同時,我委著手開始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已經啟動制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研究全國碳交易總量控制目標及分解落實方案,繼續研究制定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核算與報告指南,開發建設國家碳交易登記注冊系統。今年1月,我委下發通知組織開展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工作,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等相關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二是進一步推進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繼續推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落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總體指導和協調。組織開展低碳試點進展分析,研究制定關于深化低碳試點的指導意見。各試點省市以盡快實現試點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標或碳強度顯著下降為目標,倒逼調整產業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增加森林碳匯。試點省市初步探索了碳目標逐級分解考核評估、投資項目碳評估、產品碳認證、企業碳排放報告制度及碳排放管理平臺等體制機制創新,較好地實現了控制排放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三是探索推進低碳工業園區和低碳社區試點。與工信部聯合組織開展了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工作,組織低碳工業園區試點評審,研究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和配套政策。組織開展了低碳社區試點,正在編制《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爭取盡快印發各地方。

四是實施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組織制定低碳產品認證技術規范,并在廣東、重慶、山西、遼寧等省市編制地方低碳產品認證實施細則,開展低碳產品認證推廣和應用示范。為推動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的標準化工作,全國碳排放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于2014年7月成立,主要負責我國碳排放管理領域的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相關國際組織在國內的標準技術歸口及其他相關的標準化工作。

五是積極參加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與國際合作。全面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主渠道的談判,在談判中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堅決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與各方一道努力推動談判進程。在氣候變化對話與國際合作方面,通過各種雙多邊渠道與發達國家開展對話溝通和務實合作。中美兩國氣候變化對話合作取得新進展,在剛剛結束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中美雙方召開了氣候變化問題聯合特別會議,了工作組進展報告,并達成了多項氣候變化相關成果。與歐盟、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瑞典等開展了雙邊對話和務實合作。通過開展“南南合作”,利用“基礎四國”、“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等磋商機制以及雙邊對話,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團結。

第9篇:氣候變化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不確定性;成本—收益分析;歷史責任原則;平等主義原則;功利主義原則;差別原則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颶風襲擊了美國的南部海岸,這場美國歷史上損失最大的颶風橫掃幾個州區,造成了至少1 800人死亡,近百萬人被迫轉移,財產損失高達812億美元。雖然不能將氣候變化和卡特里娜颶風直接聯系起來,但這場風暴可以說為我們呈現了有關氣候變化的直觀圖景。

現在,氣候變化的起因和機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證實:ipcc在2007年的報告中指出,自工業化時代以來,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顯著增加,大部分已經觀測到的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人為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所致。報告還指出,如果以當前的速度繼續排放溫室氣體,到21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將在現有基礎上再上升2℃,到那時海平面將升高0.4~0.7米,許多沿海地區和國家將被吞沒,隨之而來的全球降水模式的變化將威脅到更多人口的生存條件。[1]

氣候變化的復雜性為研究提供了多種視角,氣候倫理的研究集中在對氣候變化的倫理維度上,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很多重要的倫理問題,無論是對氣候變化的研究還是制定應對決策,都需要以一定的倫理觀作為支撐。氣候倫理是環境倫理的進一步擴展,它突破了環境倫理的中心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強調縱向的可持續發展,注重代際公平。另外,在空間維度,氣候倫理更強調一種國際性,即探討如何在國際層面實現平等、公正。[2]當代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參與到了對氣候變化倫理維度的研究中來,對氣候倫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氣候變化中的科學不確定性

雖已取得一定共識,但氣候變化問題中仍存在大量不確定性。《科學美國人》的編輯david biello說:“實際上無論是國際專家小組還是其他什么人都不能對全球變暖究竟有多糟給出任何確定的說法。”大氣物理學家gerard roe認為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來源于氣候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和敏感性,因為它極復雜,所以不可控的變化極易發生;又因為它極其敏感,所以小小的變化都會帶來結果的巨大差異,不確定性就這樣產生了。[3]全球變暖的懷疑者以不確定性作為不立即采取行動的借口,一些工業團體和保守派反對政府現在就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他們覺得即使要采取行動,也要等到掌握了足夠的信息和技術才行。在“懷疑派”中,代表人物之一是丹麥統計學家bj rn lomborg,他認為氣候變化并不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世界性的貧困、艾滋病的蔓延、核武器才是現在人們應該關注的問題。現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遠大于聽之任之的代價,因而他認為無需采取任何措施應對氣候變化。[4]

密歇根大學教授henry n.pollack認為科學中的不確定性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并無本質差異,人們應當用與處理生活中不確定性相類似的方式去理解和適應科學的不確定性。華盛頓大學副教授stephen m. gardiner指出,因不確定性而拒絕采取行動就是拒絕承認全球變暖這一事實或者認為“不作為原則”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明智之舉。gardiner認為前者就像鴕鳥將頭埋進沙子里一樣,而后者也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這都不能應用于我們的實際。gardiner認為當務之急并不是考察確定性本身,而是要決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做些什么。[5]rock ethics institute制定的《氣候變化的倫理尺度白皮書》明確提出了“不再將科學的不確定性作為拒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全球安全總排放所分配的公平份額的理由”[6]。鑒于當前氣候變化正在侵害部分人群,嚴重且無法挽回的損失很可能在所有確定性被消除以前就已出現,因此,即便存在大量不確定性,我們仍應立即采取行動防范風險,以不確定性為理由拒絕行動是找不到任何道德支撐的。

比較通行的處理不

定性的理論原則是預防原則,《里約宣言》將其定義為:“為了保護環境,各國應當根據其能力,廣泛運用風險預防原則。只要存在嚴重的或者不可逆轉的破壞的威脅,不可將沒有充分科學證據作為延緩預防環境惡化的理由和采取成本有效性合理措施的原因。”[7]道德哲學教授john broome則認為無需特別的預防理論,“預期效益”即可應對不確定性問題。他認為,人們在抉擇時,考慮的不是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而是它的結果也就是預期效益。這樣,在面對氣候變化問題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到有可能出現的危害巨大的極端氣候現象,無論它發生的概率是多少,鑒于這種極端變化所帶來的嚴重損失,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并及時行動。[8]

此外,在主流派和懷疑派之外還出現了第三種觀點,這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海洋專家卡爾·溫施教授的“保險論”:將人類現在花費高昂的代價來應對氣候變化看做是為自己和子孫后代買了一個“保險”,即使最后發現并未出現極端的氣候變化,這個代價也是值得的。雖然這種觀點受眾很小,但它也為爭論不休的主流派和懷疑派提供了一種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二、氣候變化的經濟學研究

在自然科學之后,率先探索氣候變化的社會科學當屬經濟學,經濟學家主要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其應對方案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由英國政府經濟顧問nicholas stern主持的《斯特恩報告:氣候變化經濟學》(《報告》)就是對氣候變化進行經濟學研究的一個范例。報告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了全面綜合、長期有效的經濟分析,是目前較有影響的經濟學研究成果之一。報告采取的極低貼現率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激起了贊同者和批判者的激烈爭論,而這正是氣候倫理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些傳統經濟學家對《報告》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鑒于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不能輕易得出悲觀的不利結論。即便氣候變化的危害是確定的,我們也可以通過不斷適應以增強抵御災害的能力,而在《斯特恩報告》中,最壞的影響延續了二百年而人類沒有有效適應,這意味著,報告采取的經濟模型過于簡化,其分析方法是存在問題的。劍橋大學的partha dasgupta教授指出,《斯特恩報告》設定的極低貼現率,意味著當代人必須要把收入的90%以上用于儲蓄留給子孫后代,這根本不現實。[8]

而一些哲學家認為較高的貼現率會使后代的權利被剝奪,嚴重違背了代際公平。john broome指出,在“成本—收益分析”中市場利率影響了貼現率的設定,而市場只反映當代人的偏好,事關后代利益的貼現率被當代人主觀地決定,后代人就這樣被剝奪了“話語權”。《氣候變化的倫理尺度白皮書》也認為貼現只考慮了當代人的利益,沒有按照代際公平的要求一視同仁地對待當代人和后代人。

為什么貼現會引出如此大的爭議呢?stern認為經濟學家關于貼現率的確定,不能簡單地歸為數學公式和統計學,它本身就是一種反映特定社會價值的道德抉擇。[9]broome則對貼現率問題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他認為經濟學家根據“邊際效益遞減”而需要對未來進行貼現[10],而貼現率究竟是多少,首先看經濟增長率。更重要的是,broome認為經濟學家在對氣候變化進行分析時,已經預設了一個倫理前提,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這一倫理立場行事,這就使得貼現率還需要取決于一個純倫理因素。即經濟學家在確定貼現率時必須在“優先主義”和“功利主義”、“純貼現”和“一視同仁”之間作出選擇(“功利主義”和“一視同仁”都會導致一個相對較低的貼現率,而“優先主義”和“純貼現”則相反)。[8]正是基于這樣選定的倫理立場,不同的人才會得出不同的貼現率。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的經濟理論中根據gdp來衡量經濟增長,并將這種經濟的增長等同于人類福利增加的計算方法。gardiner指出,傳統的經濟分析并不能充分反映所有相關的成本和收益,例如非人類成本和非經濟成本。[5]傳統的經濟分析或是沒有將環境、社會等成本計入其中,或是將其轉化為量化的貨幣成本和收益,只承認了相關的市場價值,將事物的內在價值歸結為工具價值,這就違背了一些賦予有生命事物以內在價值的倫理體系,貶低了萬物存在的意義。

誠然,對成本與收益的權衡不能完全回答面對氣候變化時我們應當如何行動這一問題,但它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需要經濟學的實用方法,但不能僅僅依靠經濟學,要將經濟學建立在道德哲學基礎之上,應首先討論其倫理基

礎。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經濟學家應該重新思考經濟學與倫理學的關系,重視經濟活動中的倫理考量。三、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的分配原則

有關全球變暖的核心倫理問題就是如何分配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減排,我們可以將溫室氣體的排放簡單地分為存量(歷史排放)和流量(當下排放)兩部分,針對這兩部分排放制定相應對策所依據的分配原則即為氣候倫理研究的基本對象。

(一)存量

由于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留存時間長,溫室效應的結果顯現有一定的滯后性。那么就目前和將要出現的全球變暖的危害,誰應負責呢?對此,倫理學界有一個頗為一致的答案:根據歷史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應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責任。[5]歷史責任原則基于這樣一個歷史事實:自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在利用廉價能源發展經濟的同時,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導致了全球變暖,因而,發達國家對于溫室氣體的存量負有主要責任。歷史責任原則也叫污染者付費原則,它要求發達國家在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其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原則與矯正正義的要義相符,因此歷史責任原則對發達國家的要求是其對自己過錯的糾正。

這一原則受到一些發達國家及其學者的質疑:倫理學家peter singer和環境倫理專家dale jamieson認為發達國家直到最近才知道了自己排放的惡劣影響,“無知者無罪”,因此認為發達國家不應為之前的歷史排放負責;還有一種觀點對侵權者身份提出了質疑,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eric a. posner 和 cass r. sunstein認為,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存量是過去人們所排放的,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已經去世了,當今的美國人并不是制造危害的侵權者,讓他們承擔歷史責任,有失公平[11]298-301;另外,歷史責任原則存在著實踐上的困境,沒有一個溫室氣體的排放標準,我們對發達國家的歷史排放量也沒有具體的測量數據,很難制訂出具體的減排責任分配方案。[12]

(二)流量

當下溫室氣體排放的分配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

1.平等主義原則

平等主義原則有一個倫理前提,即將地球大氣吸納溫室氣體的能力當做公共財富,根據所有人對公共財富都擁有平等使用權得出:每一個人都擁有權利排放同等數量的溫室氣體。這一原則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因為無論以哪一年的排放量為基準,發達國家都遠遠超過了平均排放水平,而發展中國家還遠未達到平均水平。 這就意味著按照平等原則的要求來進行分配,在發達國家需要大量減排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可以繼續增加排放量。

就像john ashton所說的,“與抽象的公共事物,如自由、安全相比,更加實際的物質產品更難適用平等主義原則”[13],平等主義原則存在著一定的局限。dale jamieson認為各國很可能為了獲得更多的份額而想方設法地增加人口。另外,gardiner指出,這一原則并沒有考慮到排放份額在人們生活中的不同作用。一些排放被用來生產奢侈品,而另一些則被用于維持人們的基本生活。[5]也就是說這樣一個平等的分配方案對于境遇不同的人來說似乎不夠公平,并不符合分配正義的基本要義。

2.功利主義原則

功利主義追求功利的最大化,也即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將能產生最大實用性或“福利”的方法作為最優選擇。[14]這一原則反映了一種實用主義倫理觀,而體現在決策制訂中,就需要一個十分有用的工具,即“成本—收益分析”。根據功利主義原則,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分配應當這樣來安排,即這種分配能使受其影響的人獲得最大的“功用”。因為偏好滿足是可以測量的,大多數經濟學家采用以偏好為基礎的功利觀點。 利主義原則被經濟學家廣泛使用,但其自身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它以總量、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卻忽視了分配的公正與公平,按照功利主義的觀點,溫室氣體的排放份額應更多地被給予高效率的發達國家,以達到最大實用性,但這顯然有失公允;另外,以偏好為基礎的功利主義,只關注偏好的滿足,卻忽視了偏好的價值與是否合理[15],這也不能達到分配正義的要求。

3.差別原則

差別原則又叫“惠顧最不利者原則”或“按能力支付原則”,是以羅爾斯關于分配正義的理論為基礎。這一原則要求給予最貧窮人口以最大的排放權,而給予最富裕人口以最小的排放權。[16]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是脆弱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窮的熱帶國家基本上沒有能力應對氣候變化,

因此,差別原則給予他們特殊照顧,這正是分配正義的一種體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是差別原則的一個例證,該原則要求各國基于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歷史責任和當下排放來承擔有差別的減排責任。

這一原則雖然在倫理道德角度可以獲得一定支撐,但由于利益立場的不同,不被一些發達國家及學者所接受,eric a. posner 和 cass r. sunstein就稱這樣一種分配原則實質上是“一種(適度)偽裝的跨國再分配要求”,他們認為該分配原則由于受到各方利益的鉗制,是根本不受歡迎的。[11]271 因此,鑒于當前的國際形勢,這樣一個原則在實踐中是很難得到完全履行的。四、結語

上面所涉及的氣候倫理研究僅僅是影響較大且被廣泛認同或是備受爭議的問題,還有許多學者從更加多樣化的角度對氣候變化進行倫理維度的研究。例如,從博弈論角度和從基督教等宗教信仰角度進行氣候倫理的研究,但由于篇幅和能力有限,在此僅能點到為止。

通過對上述氣候倫理問題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是圍繞著正義這個倫理概念進行的。科學研究和經濟分析最終都是為決策制定服務的,究竟以什么樣的倫理原則來引導應對氣候變化的活動才能達到正義的最大化是氣候倫理研究的焦點,通過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倫理分析,最終為政治決策提供價值導向,促進應對方案的達成,真正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是氣候倫理的最終指向。

參考文獻:

[1]ipcc.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ol].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012-05-26].ipcc.ch.

[2]曹榮湘.全球大變暖——氣候經濟、政治與倫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6-20.

[3]david biello. climate changes uncertainty principle[j/ol]. scientific american,2007(11): 20[2011-05-10].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climate-changes-uncertainty-principle.

[4]黃衛華,曹榮湘.氣候變化:發展與減排的困局——國外氣候變化研究述評[j/ol].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1):76-82[2011-05-11].cctb.net/llyj/lldt/llqy/201002/t20100224_20439.htm.

[5]stephen gardiner. ethic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j/ol]. ethics, 2004,114(4): 555–600 [2011-05-10].hettingern.people.cofc.edu/environmental_ethics_sp_10/index.htm.

[6]donald brown, nancy tuana, marilyn averill, et al. white paper on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r/ol]. collaborative program on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 2006: 7-38[2011-5-12]. rockethics.psu.edu/climate/.

[7]王小文.氣候變化倫理學初探[j]. 環境保護,2008(17):69-72.

[8]方旭東,約翰·布魯姆.超越“成本—收益分析”的倫理學考量[j].學術月刊,2010,42(2):5-13.

[9]nicholas ster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r].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29.

[10]約翰·布魯姆.氣候變化的倫理抉擇[j].環球科學,2008(7):14-21.

[11]埃里克·波斯納,卡斯·森斯坦.氣候變化正義[m]//曹榮湘.全球大變暖——氣候經濟、政治與倫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2]martino traxler. fair chore division for climate change[j].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28):101-134.

[13]john ashton, xueman wang. equity and climate:in principle and practice[c] // joseph aldy, john ashton, richard baron, et al. beyond kyoto: adv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effor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arlington: 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2003:61-84[2011-05-15]. academic.research.microsoft.com/publication/5252830/equity-and-climate-in-principle-and-practice,2003.

[14]inge johansen. ethics of climate change: exploring the principle of equal emission rights[r].oslo:norwegian academy of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7:6-51[2001-05-17]. euro-case.org/documents/ethics-climate.pdf.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思久久99热只有精品| 日本网站在线看| 国产一卡二卡≡卡四卡无人| caoporm视频| 最近在线中文字幕电影资源|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软件app| 91九色精品国产免费| 日本亚洲中午字幕乱码|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香港aa三级久久三级不卡| 太大了阿受不了好爽小说|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竹菊影视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悠悠影院| caoporm视频|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国产免费牲交视频|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日本电影和嫒子同居日子|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步兵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资源| 怡红院免费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在线看片| 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va欧美va|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孕妇xxxx做受欧美| 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韩国伦理片久久电影网| 国产精品天天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