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飲食文化內涵與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飲食是文化的先軀,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因此,歐美各國的飲食菜肴也就傳入了中國。從此,西餐就成為我們常??梢云穱L到的另一種口味。西餐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較長。早在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中國旅行時,就將某些歐洲菜點的制作方法傳入中國。1840年后,各港口城市開放及各個租界的出現,西餐館隨之在中國出現,并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了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的中上層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熱潮,標志中國西餐行業進了一步。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友好往來的國家增多了,西餐經營開始活躍起來,蓬勃發展。改革開放給西餐業送來了春風,陸續出現一些中外合資的旅游飯店,引進了先進的西餐設備及先進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飪水平,由此也更確定了西餐在中國飲食行業的重要地位。
從傳統上來看,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肉食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纖維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國則主要從谷物中攝取熱量。這就是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癥、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癌癥,而中國人不少營養缺乏、體質偏弱的原因。在烹調方式上,西方采用機器操作進行大規?;a,要求營養、方便、快捷,中國則注重細火慢溫,把菜肴做得精細,以香誘食欲為特征,以調和五味為根本,以色彩藝術為精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在飲食環境和服務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潔衛生,要求整體上的有條不紊,提供全面優質服務,以其嶄新的設計、幽雅的環境、明快的格調,適應了現代生活節奏和西方人及世界廣大青年的新潮觀,從而贏得了廣大顧客的歡迎。而中餐則借助餐具和用餐環境的文化色彩顯示其獨特性,在服務方式上則不及西餐的細致周到。西餐食品不斷向東方市場傾斜和西餐的普遍化表現在,以美國麥當勞漢堡包、肯德基炸雞、意大利比薩餅、法國大菜、西班牙烤豬等為代表的西方幾家名牌大戶正領導著當今世界食品消費的新潮流。
飲食結構表現著民族生活習慣,構成飲食結構的是民族習慣、地理氣候、地區物產及烹調方法。西餐以肉類食品為主,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且菜肴多以大塊和較整體出現,于是進餐工具為刀叉,同時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進餐方式。從初級原始的切割食用演變成的分餐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學的,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選擇,增加進餐的自由度,又可避免無謂的浪費,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機會。
西餐有西餐的上菜程序。首先上湯,然后上涼盤,再次上熱菜,熱菜一般分兩道,先上魚鮮類后上肉類,接著是素菜,再其次是甜食,最后是咖啡等。西餐菜的調理更有自己的原則,口味搭配,營養搭配。另外,無論是加工細碎原料還是整個大的原料都特別考慮到人數的搭配,為分餐制打好基礎。烹調操作過程復雜,十分精細,講究原汁原味,有其獨到之處。
西菜的調味與中餐明顯不同,西菜包括烹制前調味,烹制中調味和烹制后調味,有的菜肴如煮雞蛋、英式嫩牛扒還由客人自調味。因為以肉食為主,使得鹽、胡椒成為西餐兩大基本調味品。鹽可定味,胡椒可去腥解膩,清除異味,提鮮保鮮。西菜講究葷素搭配,配菜多是蔬菜,可以增加雞鴨魚肉等的維生素含量,蔬菜的纖維雖然人體不能吸收,但有助于人體胃腸蠕動和消化,葷素搭配起來不僅有利于消化吸收葷菜,更增加菜肴的營養,豐富菜肴色彩。根據地理物產、儲物時間及西菜烹調的廣泛使用率,洋蔥、胡蘿卜、土豆成為最基本的3種蔬菜。冷菜需要專門技術,它口味清涼爽快,伴有刺激性,引導進餐,通常稱其為開胃前食。西式冷盤制作形式與中式拼盤有一定差別。它突出主料,講究主料原形和裝飾,主要形式有什錦組合式、素沙拉墊底的覆蓋式等。說到沙拉,它是西餐獨有的涼菜品種,有刺激性口感,有開胃助消化的作用,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主要口味有酸甜味,奶油香味等。西餐湯冷熱俱備,從原料上分有動物類主料湯、植物類主料湯、混合原料湯、海味湯、蘑菇湯;從形式上分有清湯、濃湯、奶湯和紅湯。西餐餐后甜品也稱做甜點,以甜為主,種類有煮燴類、酥皮類、炸制類、布丁類、冰糕類。有人會問,熱狗、三明治等與正餐的關系,其實這只是快餐食品,對西方人而言,這只能是快節奏生活下的職業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飲食享受的。
盡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異的飲食文化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并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中西方飲食無論是個性變化多么豐富,總是具有相對穩定的共性。就當前國際飲食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中西方都在揚長避短,逐步走上互補的道路。講究品種多樣、營養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科學的共識,這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發展。在世界科技騰飛與國際交往不斷加強的今天,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新鮮的思想觀念綿延為千年的中西方飲食文化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中國飲食帶著中華民族文化神韻逐步走向世界。
一、飲食風格
英美國家強調理性,講究科學,他們注重食物營養價值的攝取,包括蛋白質、脂肪、熱量以及維生素。講究根據營養搭配食物,根據消耗供給能量以及分析食物是否容易讓進食者吸收,是否有副作用等。英美人認為飲食是為了果腹充饑,是補充營養,保持生存的手段,他們會盡力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即使口味不好,他們也會吃,因為他們將這看作是一種營養。對待飲食,英美人采用科學、規范的方式。如中小學都聘請了營養師,以保障青少年擁有健康的飲食環境。但同時他們又有所局限,他們不吃內臟,并且在烹飪上也玩不出什么花樣。中國人強調感性追求味覺。中國飲食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味”,湘菜的辣,川菜的麻,魯菜的鮮,浙菜的香等菜系的口味都別具特色。中國還講究調和之美,將新鮮的食材加上配料和輔料進行調和,然后加熱,當各種味道交織融合在一起時,它們相互補充、滲透,最終形成一道具有獨特口味的菜肴。飲食的調和不僅僅在于味,還在于菜的豐富性,廚師通過將不同種類的食材充分調和在一起,形成新的菜肴,甚至還可將一些英美人認為是棄物的東西作為上好的原料,烹飪出美味佳肴。這也足以可見中國飲食文化之廣博。
二、飲食結構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立國之本。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畜牧業為輔的農業結構使得中國肉類產量較少,價格較貴。因此中國一直保持著素食為主,肉食楦ǖ囊食結構。相反,由于氣候,環境的影響,英美國家則以畜牧業為主,肉類產量豐富,谷物產量相對較少,其飲食結構以肉食為主,素食為輔。這也印證了為什么西餐廳的主菜大多是肉類了。
中國屬于高谷類膳食結構,傳統膳食以谷類食物作為主要的能量來源,其提供的熱量、蛋白質分別約占膳食總熱量的75%和66%。然而肉類提供的熱量,蛋白質分別占總熱量的8%和11%。即使這類膳食結構也包含一些蔬菜和水果,但由于中國人對口味的要求也使得蔬菜水果在洗、切、煮過程中流失大量營養物質。并且高谷物高谷類膳食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蛋白質含量低,氨基酸組成不完善,微量元素利用率低等等。在屬于發達國家的英美,膳食多油脂,好食糖。這種膳食結構雖然滿足了人體所需能量,但攝入過量就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梢?,不同膳食結構都有自身的優點與缺點,我們要學著合理飲食,平衡營養。
三、餐桌禮儀
中國有著一個十分古老的傳統――聚餐圍坐,大家圍著一張方形桌子坐在一起,美味佳肴放在中心,一席共享,相互敬酒,相互勸菜來表現人們之間的尊敬,熱情與和睦。在各種年節中,這種傳統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所謂的團圓飯就是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飲食合歡。中國人的飲食也都是各取所需,不用預先分配。其座位的分配也有一定要求,長輩和小輩不能坐在一起。英美人也是聚餐圍坐,但都是單盤獨碟,盤中是預先分配好的食物,一人一份,定量供應。對座位他們也沒有什么講究,十分自由,這也體現了英美國家對人性的尊重。在餐具方面,中國與英美也十分不同,中國人主要用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英美人則愛用刀、叉,用刀切菜,用叉吃菜,用專用湯匙喝湯。筷子和刀叉正是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對比物,不僅充分反映了中國與英美飲食文化在餐具方面的具體表現,也凸顯了不同民族之間特有的思想和審美認知,造就了中國與英美獨特的個性與情懷。
四、烹飪方式
中國人將烹飪當做一種藝術來追求,覺得十分有趣,樂此不疲。對于中國,烹飪與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沒什么兩樣,它可豐富生活,更能升華靈魂。其烹飪方式也奇多,燜、燒、蒸、煮、炸、酥、煎、燴、扒、燉、溜、炒等無所不有。中國人還善使用各種佐料,如姜、蒜、醬油、醋等。他們認為這些作料有利于提味,使菜更加鮮香可口,甚至有些佐料還有幫助消化,增進食欲的功效。相比之下,英美人的烹飪方式則顯得較為單一,也不會用太多佐料,他們盡力保持食物的原味和營養。此外,英美人愛儲藏食物,他們不像中國人習慣購買新鮮的食材烹飪,而是往往一次性購買一周的食物,放在冰箱里,每天大多吃的是冷凍食品。
關鍵詞:武漢飲食文化;翻譯問題;研究與策略
一.前言
1.1研究背景武漢,位于華夏中部,非南非北。武漢飲食文化,包羅萬象,融匯南北。人人都說,武漢飲食:雜而有味。確實,武漢人,什么都嘗,什么都學著做。但是做出來又總帶著一股子武漢味。因此,武漢飲食文化也成了中國飲食文化中必不可少且獨具特色的一部分。然而,武漢飲食文化的翻譯卻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以下是幾類較突出的問題。
二.武漢飲食文化的翻譯問題
1.1小吃名菜的翻譯問題1.1.1翻譯版本多樣化,缺少統一性有的武漢食物有很多種不同的翻譯,有的翻譯甚至相差甚遠。直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翻譯。以武漢熱干面為例,熱干面有將近9種翻譯。如:WuhanNoodles(武漢面條);Han-CooNoodle(漢口面條);Chinesestyledrymixface(中國風格的混合面);HankouStyleNoodle(意思是漢口風味面),是武漢大漢口食品公司生產的方便裝熱干面出口歐美包裝上的英文翻譯;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意思是加芝麻醬的武漢熱面),這是上海世博會對熱干面的官方翻譯;HotDryNoodles(熱-干-面),是日常生活中用的翻譯;SoCoolNoodle(非常酷的面條);Hot-CoolNoodle(諧音“好酷面條”);以及ReganMian(熱干面的漢語拼音)。為了促銷進口,所以采用了HankouStyleNoodle(意思是漢口風味面)這種意譯,這種翻譯表明了熱干面的所屬地,但忽略了熱干面的原材料,人們只能想到是一種面,具體如何,則無法得知。因此,出現了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意思是加芝麻醬的武漢熱面)這種譯出了熱干面的主料以及調料的翻譯,此種譯法則是為了介紹熱干面而服務的;而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是采用HotDryNoodles(熱-干-面)這種字對字的直譯,這種翻譯使用起來更為簡潔方便,但外國人看見此譯后可能會誤解為一種辣的干的面。而SoCoolNoodle(非??岬拿鏃l)和Hot-CoolNoodle(諧音“好酷面條”)這種翻譯則和熱干面相差較遠,而且此譯很容易誤認為又熱又涼的面條。而最新提出的由臺灣東吳大學的曾泰源教授提出的ReganMian(熱干面的漢語拼音)這種翻譯又重新掀起了熱干面翻譯的爭議。曾教授主張為了將熱干面推廣出去,熱干面的翻譯應采用音譯法,并專有名詞化。再以豆皮的翻譯為例。豆皮有Threefreshbeanskin、Threedelicacieswrappedintofuskin、Tri-delicacydoupi(ChangjiangWeekly上的翻譯)、Seafoodtofu(舌尖上的中國的翻譯)、Freshbeancurd、Friedtofuskin、Beancurdsandwish、Beancurdsheets等多種翻譯。豆皮是由面皮和熟糯米兩部分組成一種食物。表層是脫皮綠豆和大米磨成的糊做成的金黃色的脆皮,底層則放置夾有豆干,肉干,脆筍塊等食物的熟糯米。Threefreshbeanskin這種翻譯是字對字的翻譯,雖不見的能表明豆皮的特征,但好在簡潔。Threedelicacieswrappedintofuskin這種翻譯主要是通過形容豆皮的外形來翻譯豆皮,但tofuskin對應的食物應該是豆腐皮,而不是豆皮。Curd是指牛奶凝結后的膠狀物,雖然可以形容豆皮表皮那種嫩嫩軟軟的口感,但是完全忽略了豆皮底層的熟糯米。Sandwich雖然和豆皮有點像,都是一層疊一層,但是原料不同,借用起來有些勉強。以上種種翻譯都各有其特點,每種翻譯的產生都是有其使用價值的。但是,大部分翻譯未經過深思熟慮,簡單套用,往往忽視了原物的特征,原材料等重要因素。另外這種翻譯不統一的現象會帶來多方面的問題。國際上,這種不統一的翻譯,不利于武漢飲食的宣傳和推廣。國內,這種現象會使本就尚未成熟的翻譯市場愈加混亂。1.1.2中翻英忽略地方性,套用不當有些食物可能存在于全國各地,因選材、制作、外表等的差異而形成了地方特色。這種稱呼相同,但實際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東西最容易引起錯誤套用。如:武漢燒麥就和北方燒麥以及廣式燒麥不同,雖同叫燒麥,但北方燒麥和廣式燒麥重肉餡,北方燒麥多以牛肉、羊肉為餡,加以大蔥,蘿卜等東西,而廣式燒麥多以鮮蝦為主,武漢人卻喜歡以糯米為主,摻以肉丁的重油燒麥。但是燒麥的翻譯多以以下形式出現:steamedopendumplings、steamedporkdumplings、steamedcrabdumplings、shelledshrimpsravioli、steameddumplingwiththedoughgatheredatthetop等形式出現,可以發現,以上翻譯多對應北方燒麥或廣式燒麥,并不適應于武漢燒麥的翻譯。武漢豆皮和恩施、孝感的豆皮就有所不同,雖然各地日常都稱其為豆皮。恩施和孝感的豆皮是用米粉和淀粉經過烙制出的一種粉,成品色澤乳白,有淡淡香味。因此上文所說的Freshbeancurd、Beancurdsheets更多的可能是指的恩施或孝感的豆皮,而非武漢豆皮。但是,當你在網上搜索豆皮翻譯時,多會出現這類翻譯,大家也圖方便,未經考究就使用此種翻譯,最終使用錯誤,貽笑大方。還有同是糍粑、年糕一類的“糯食”,蘇州糕團就習慣重油厚味,武漢卻使用少量的糖和油,在淡淡的甜味中引出本味來。糍粑的翻譯多以以下形式出現:cíbā,cookedglutinousricepound-edintopaste、glutinousricecake,年糕的翻譯多以以下形式為主:ChineseNewYear'scake、ricecake。很顯然這種翻譯只翻譯出了事物的原材料卻無法翻譯出糍粑和年糕作為一道菜時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吃法上。1.1.3沒有可靠翻譯,文化領域有較大空白總所周知,武漢人把吃早飯叫做“過早”,將早飯的食物稱作“早點”。武漢早點種類豐富,多以米食為主;過早的地方一般是分布在街邊小巷的早點攤。清晨,你可以看見,武漢人穿行于各街各巷,或隨手買一些餅子邊走邊吃,或坐在街邊小攤上吃早點。因此,過早也成了武漢的一大飲食文化特色?!斑^早”一詞在百度百科上的翻譯時havebreakfast,這種翻譯雖然能讓大家知道過早的主要意思,但是完全丟失了武漢“過早”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色。甚至,在查找“過早”的翻譯時,找到了大部分單詞是對應過早(即提前)的意思?!办袦汀笔俏錆h的又種特色飲食文化,是指吃飯之前,先給客人盛一大碗湯。武漢人講究煨排骨湯待客。如果貴客來了沒有排骨湯,那是很失禮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規格,對客人不夠熱誠,大方。作客的也會覺得沒有受到盛情的招待。因此,每逢客人將至,武漢人都會用沙吊子煨一大罐湯招待客人。但是這種本應人人知曉的武漢飲食文化卻難以找到稍好的英文翻譯。只是在百度等翻譯軟件上查到一些機器翻譯:Simmersouphospitality。2.烹飪方法的翻譯問題烹飪方法的翻譯存在隨意應用的現象,缺少可辨性。有的翻譯直接借用了非英語的外來詞匯,如“熘”有sautéed這種翻譯,很顯然sautéed是一個非英語詞匯,它可能對應該語言中的“熘”的單詞,但不一定和中文中“熘”的烹飪方法完全對應。有的英文翻譯還是比較完善的,但是專業的網站,書籍或者字典等其他媒體的宣傳,普及度不夠,人們很難簡單的接觸或尋找到這類翻譯。如煎:fry、炒:stir-fry、爆:quick-fry、炸:deep-fry、扒:fryandsimmer的英文譯文都以”fry”(本意是Tobecookedinapanoverdirectheatinhotoilorfa)這個單詞為基礎,然后配以一定的單詞,從而來區分這些烹飪方法的不同。再比如說最具武漢特色的“煨”這種烹飪方法,英文解釋為simmer:tobecookedgentlyorremainjustatorbelowthebolingpoint.中文解釋煨:用溫火燒熟或加熱。兩者釋義非常貼近,著實是一個很貼切的翻譯。但是,煲、燉、燜、煮的英文翻譯也是simmer,那外國讀者應該怎樣區分這幾種烹飪方法呢?而且你看見simmer時能首先聯想到武漢烹飪方法“煨”嗎?因此,這種翻譯缺少可辨性,也不能體現武漢特色,缺少地方性。3.廚房用具的翻譯問題廚具的翻譯存在忽略實物差異性,用詞不貼切的問題。就拿最有武漢特色的沙吊子為例。沙吊子是武漢的方言稱呼,在普通話中稱為砂鍋。砂鍋有以下幾種翻譯:earthenwarecookingpot、casse-role、earthenpot、marmite、belliedstewpan。earthenwarecookingpot這種翻譯,譯出了沙吊子的材料以及用途,但pot既可以指壺也可以指罐,一般是指那種口大較淺帶蓋子的罐子,而沙吊子屬于那種容器肚子較兩頭粗,比較深的一種砂鍋。因此此譯仍需改進。casserole,指的是法式的砂鍋,一般用陶瓷或者玻璃制成,可以放入烤爐的一種廚房用具;和中式的用石英、黏土等燒制而成的砂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Marmite比較符合沙吊子的形象,但有時這種砂鍋是用金屬做的,這又和砂鍋的材料產生了矛盾。belliedstewpan,bellied帶有肚大的意思,stew有燉肉的意思,但是pan則指的平底鍋,和沙吊子較深的形象不符,另外,此譯也無法表明砂鍋的制作材料。煨湯時和砂鍋搭配在一起的還有煤爐子,一般翻譯為Coalfurnace或Coalstove。第一種翻譯中furnace指那種在內部加熱的熔爐,和武漢這種外部加熱的煤爐子不太相符。第二種翻譯中stove:Anapparatusinwhichelectricityorafuelisusedtofurnishheat,asforcookingorwarmth.這個詞搭配coal很簡單的就表明了煤爐子的用法以及使用材料,而且stove一般是指在表層接觸加熱的爐子,這種翻譯就要優于第一種翻譯,但是中西方爐子外形有較大差異,西方一般是壁爐,或者是金屬的長方體型的爐子,而武漢的煤爐子則是圓形的。因此,此譯仍不完全準確。
三.武漢飲食文化翻譯的研究與策略
針對以上武漢飲食文化翻譯的幾類問題,筆者通過借鑒一些飲食文化翻譯研究者的方法,加以個人觀點,總結出了如下三種較有針對性的翻譯方法。3.1巧用小吃名菜原材料,確定菜名中心詞任何翻譯都講究一個“信”。對于食物更是如此。為了更好地將食物介紹給譯者,在翻譯時借用食物的原材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一道食物,一般都由主料,配料和調料組成,因此,可以將主料作為中心詞,將配料,調料以分詞或形容詞的形式放在中心詞前后作定語,有時也可以將烹飪方法譯入其中,如以上的熱干面的翻譯,寫者個人就比較欣賞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這種翻譯。這種翻譯以HotNoodles為中心詞,以地名作為前置定語,再加上with連接的醬料作為后置定語,沒有見過這種面條的讀者也基本可以猜想到是怎樣的一種食物。有人可能會說,熱干面是一種堿面,和noodle大不相同,但是為了使翻譯更加簡潔,有時可以省去一切不太重要的成分,如果確實要翻譯出來,也可以在加上備注,注明該面條的成分,以示和noodle的區別。以后碰見這類食物的翻譯,都可以借用“地名+中心詞+調料”或其他搭配中心詞的方法。3.2小吃廚具重視地方性,與具體實物相對照針對那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廚房用具或食物的翻譯,我們要多方查找,求證實物,明確其外形,原材料等差別,不要因為在漢語中的稱呼相同就直接借用。多找找其相同點,確定不同點,著力修改不同點。用英語的形似來替換漢語的音似。如上文中武漢燒麥的翻譯,由于各地燒麥外形基本相同,都是頂部有一個花型開口的“包子”,但是使用餡料不同,并且是以重油為主。因此,我們可以在餡上做文章。試譯武漢燒麥為steamedoiledstickydumplings。以后碰見這類食物的翻譯,是采用三步走模式:一去掉相同點、二確定不同點、三換掉不同點。3.3關注風俗文化,試創其翻譯很多飲食相關的武漢文化現象都難以找到對應翻譯,寫者覺得對于情感性較弱的特色飲食文化,我們可以用漢語拼音翻譯這些文化風俗,然后加以簡短的備注。如過早可試譯為:GuoZa-o(thesamemeaningaseatingbreakfastinWuhandialect);如“靠杯酒“這種武漢人之間相互表義氣,增感情的文化現象可試譯為:KaoBeiJiu(anspecialWuhanactivitythatgoodfriendsusuallymengetheredtodrinkshowsfriendshipbetweenthem)。”煨湯待客”這種表現武漢人對待客人熱情友好的文化現象,可以試譯為:WeiTangDaiKe(aspecialWuhancustomforshowinghoster’shospitalitybytreatingguestssomedelicioussoup)。而對于蘊含某種特定的情感因素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借用英語中一些對應的典故或單詞,加以中心詞的翻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此類飲食文化現象都能在英語找到對應的典故,因此這類翻譯同樣也可以使用漢語拼音加備注的方法,今后,這類翻譯可以試采用:漢語拼音(備注)的方法;或者是接典的方法。
四.小結
一直以來,武漢特色飲食文化的佳譯寥如星辰,本文參考借鑒各種文獻資料以及《舌尖上的中國》等翻譯,對武漢的飲食文化的翻譯現狀進行了寬泛的搜集和整理,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翻譯案例,旨在簡潔明了的指出武漢飲食文化翻譯中出現的一些主要問題,以望能引起廣大翻譯界人士的關注,并提出了一點個人觀點,為促進武漢飲食文化翻譯的規范化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劉曉航.老小吃、老味道.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2】熊正安.武漢飲食文化地域.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6(9).
【3】付巧玲.從武漢飲食觀武漢文化.
【4】劉清波.中國菜名英譯的技巧和原則.中國科技翻譯.2003(11).
【5】李芳.熱干面英譯應統一為Ren-ganMian.長江日報2014(3).
關鍵詞:徽菜菜單;翻譯;目的論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6-0082-02
一、引言
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風俗習慣、歷史差異,以及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自的飲食文化也存在許多的差異, 擁有不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特性,并成為所屬文化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徽菜是中國傳統著名菜系之一,徽菜發端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民國間繼續發展,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特色。隨著徽商的繁榮與沒落,徽菜的歷史也經歷多次沉浮。而今,隨著安徽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徽菜作為向外國客人提供了解中國、感受中國文化、感受徽州特色文化的窗口,受到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如何使外國客人能既清楚地知道所食食物為何物及烹調方法,又能夠了解其蘊含的深層文化含義,使他們能在享受徽式菜肴精美細致的味覺、視覺的同時,還能體會到徽州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引起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徽菜菜單的科學英譯十分重要,能進一步弘揚徽州文化中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促進徽州文化與外國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二、功能目的論在徽菜菜單英譯中的應用
菜單翻譯,是一種對外宣傳。從文本類型和功能的角度來講,菜單屬于信息文本,以傳達信息為主要功能,其目的是便于外國客人明白理解。因此,筆者認為,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主要倡導者Hans Vermeer和Christiana Nord的功能目的論(skopos theory),對菜單的翻譯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指導價值。該理論認為,源語文本(source text)和目的語文本(target text)是兩種獨立的具有不同價值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功能目的理論既重視譯文功能,又照顧原作者和讀者的利益,強調功能與忠實原則。在具體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把譯文功能與處于特定語境的原語文本同時加以細致的分析和考慮,盡可能保持譯文與原文在語言特色上的一致性。
Nord在“譯文功能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譯文功能必須由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目的是否實現來確定,因為翻譯是一種帶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在翻譯功能目的論中,語篇的翻譯目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考慮的首要因素。
徽菜菜單作為一個完整而獨立的語篇,根據功能翻譯理論來看,徽菜菜單屬于“信息+呼喚”類型的文本,其預期譯文功能是讓外國客人對該信息及更深層次的文化有所了解。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主要是傳遞菜肴制作原料、烹飪工藝、配料、造型等信息過程。因此,菜單翻譯的核心內容是以目的為指導的“直入主題”,直接介紹、交代具體的制作原料、烹飪方法和配料等,再按照國外客人接受的習慣,讓菜名起到開胃的目的,進而將烹飪工藝、歷史典故、文化背景進行傳遞,達到飲食文化交流和溝通的目的。
三、徽菜菜單的翻譯方法
徽菜菜單不僅在語言表達上充分體現出漢語的語言特點,在句法、詞法和修辭等方面也運用獨特的表達方法,并通過這些表達方法,反映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詹酥杏泻芏嗖似啡诘胤教厣鹘y特色和歷史典故于其中,因此其菜單翻譯不僅要考慮語言因素,還要兼顧文化信息的轉換。
根據功能目的理論的原則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徽菜菜單的英譯方法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音譯法
語言是系統符號,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接受外來詞。在當前快速發展的國際社會,任何語言都在發生變化,不斷吸收外來詞匯。因而音譯法應用于徽菜菜單翻譯這種語言特征、文化特色較強的領域,能取得其他翻譯方法達不到的效果。在徽菜中,有一部分菜名是用地名、人名來命名的,因而在翻譯中為了保持原有飲食文化的特色和風味,可采用音譯法,讓國外食客接受漢語拼音名稱,了解其間特有的原汁原味飲食文化,從而達到功能目的論的目的,實現飲食文化的跨文化交際。
如徽菜中的“李鴻章雜燴”就是按照音譯方法翻譯成“Li Hongzhang Assorted Dish”,“符離集燒雞”譯為“Fuliji Braised Chicken”。此類菜名往往承載較多的文化信息,已經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色,這些歷史典故包含濃厚的文化內涵,這種直譯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徽菜飲食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也逐漸得到了更多外國人的認同和接受。
(二)直譯法
直譯就是將某種語言的詞用另外一種語言的相對應詞按字面意思譯出?!皩憣嵭汀辈穗确从吃摬穗扰腼冊洗钆洹⒃闲螤睢⑴腼冋{味或原產地。普通的徽菜菜肴制作方法比較簡單,多采取直接命名的方式,菜名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主要成分、輔助成分、加工方法以及烹飪方式。這類不含文化信息的菜名,大都采用直譯法。
1.對體現主要成分和輔助成分菜名的翻譯
這類菜品的翻譯基本只要把主料和輔料用and或者with連接即可。如:櫻橘蛤士蟆。從菜名即可看出其原料,因此,可以為Frogs with Cherries and Orange Slices.
2.對體現加工方法、烹飪方式、原料菜名的翻譯
這類菜品的翻譯要用一些中文的常用烹飪動詞,如:燉(stew)、燒(braise)、熏(smoke)、炒(stir-fry /saute)、爆(quick- fry)、炸(deep-fry)、烤(roast)、蒸(steam)等。如:清燉馬蹄鱉 Stewed Turtle;干蒸蓮子 Steamed Lotus Seeds;砂鍋豆腐 Braised Bean Curd in Marmite;茶葉熏雞Smoked Chicken with Tea; 香炸琵琶蝦 Fried Prawns等。
3.體現口感、色澤、原料菜品的翻譯
徽菜講究色、香、味俱全,這些特點更是在菜名上直接體現出來。糖醋大蒜是風味獨特的徽菜小吃,它以大蒜為主料,拌上白糖、香醋以及少許的食鹽、五香粉調制而成,為了突出該小吃酸甜可口的特點,可譯為Sweet and Sour Garlic,國外游客一看,便知道此道菜品的口味。琥珀蓮子是徽菜中傳統的一道甜菜,有和胃健脾,補虛益智之效,色澤光亮,形如琥珀,因此翻譯成Amber Lotus Seeds,使其特點清晰明了。
直譯菜名實際就是還原菜肴的內容,忠實再現了菜肴的特色,確保了原汁原味,最易為國外客人的理解和接受。
(三)意譯法
意譯是指在翻譯菜名時,不能完全按照菜名的字面意思翻譯,而必須把該菜的真實情況或者原料、做法等翻譯出來的一種翻譯方法。中國菜肴名稱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寫意”型。這類名稱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點,烹調方法的特點及造型上的特點,為迎合食客的心理,賦予菜肴美麗動聽(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這類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調方法。在此情況下,譯者需要考慮采用意譯法,使譯文實現向外國游客傳遞食物的相關信息的預期功能。例如:金雀舌是一道傳統的徽州名菜,椒麻味,細嚼此菜,香氣持久,回味悠長。 “雀舌”是中國名茶黃山毛峰中的上品,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等特點,因葉片小而尖,狀加雀舌,將此菜葉泡開裹上蛋糊炸成金黃色,故稱“金雀舌”。此菜肴,聽上去好像是由金雀的舌頭做成,其實是雀舌茶裹上蛋糊烹飪而成,因此翻譯的時候不能翻成“Tongue of Gold Spink”而要翻譯成“Fried Eggs with Queshe Tea”。“掌上明珠”也是一道著名的徽菜菜品,此菜造型美觀,掌白珠亮,鮮香可口,是宴會的珍肴。這道菜的主要原料就是鴨掌和鵪鶉蛋,因此如果直接翻譯成“apple of one's eye”,則會引起外國食客的誤解,而應翻譯成“Pigeon Eggs in Duck Webs”。
綜上,這種翻譯方法舍棄了徽菜菜名中的比喻形象,只譯出原意,將菜肴的制作原料和烹飪工藝介紹給食客,起到飲食文化的交流作用。
(四)釋譯法
徽菜文化源遠流長,有一部分菜式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是直譯還是意譯,都不能很好地解釋清楚。對于這種菜式除了要了解其主配料之外,還要挖掘它背后的文化內涵,才能避免在翻譯中出現笑話甚至誤解。如:“全家福”可譯為“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四、結語
徽菜菜單翻譯雖為小事,卻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徽州文化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環節,更可以看做是不同文化間的交際活動。目的論打破了傳統的翻譯觀念,從一個新的角度定位翻譯,同時更強調了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作用。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徽菜菜名蘊含典故,融合歷史,因此菜單翻譯既要追求美感,又要考慮顧客的接受和認識程度,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接受徽菜,進而讓更多的外國游客了解徽州豐富多彩的文化。
參考文獻: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明.徽菜概論[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3(4):39-45.
[3]郭映雪.中國魚菜式翻譯技巧討論[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48-50.
[4]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中國科技翻譯,1999,(1):18-21.
[5]李夢.中式菜肴的英譯方法和中國飲食文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3):94-96.
[6]劉增羽.中式菜肴英譯名亟須審定[J].中國翻譯,1990,(5).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旅游業將迎來重大機遇。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為我國旅游業提供了在世界舞臺發揮作用的有利條件。城鄉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會使得旅游業進入增長階段。擴大內需、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目標,也將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旅游服務貿易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旅游業貿易逆差的現象時有發生,我國當前在旅游支持性產業和相關產業上的發展較為薄弱,實力不夠明顯,國家的政策扶持力度還是有待提高。此外,相關企業競爭空前激烈?;谶@些方面的考慮,本文針對具體現象展開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希望改善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現狀。
二、文獻綜述
關于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問題,國內學者紛紛展開一系列研究。研究的方向主要有我國旅游業現狀分析、國內外旅游業對比分析、旅游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等方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吳倩(2013)提出,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定義就是旅游從業人員向他國消費者提供服務從而盈利的一種行為活動。通過分析中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的現狀,剖析其存在逆差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對策以促進中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均衡發展。王春梅(2013)通過MS、TC和RCA指數簡單地評價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分析影響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水平的因素。研究得出,我國的旅游產品宣傳和品牌意識薄弱,生產要素科技含量偏低,旅游資源浪費嚴重以及法律政策不完善。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宣傳力度、創造旅游品牌、實施科技興旅戰略、健全和完善法律等政策建?h。趙小燕(2014)認為,服務貿易已經成為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作為中國服務貿易的支柱產業,旅游服務貿易必須加快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政府需要加大對旅游服務貿易的引導力度,拓展旅游服務貿易相關鏈接產業,加強旅游服務貿易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促進旅游產業與金融、文化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高品質旅游產品研發的各種道路,推動旅游產品多樣化、個性化發展。樸慧琳(2014)在研究中韓兩國的旅游服務貿易發展狀況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顯示性比較優勢等指數,對比中國和韓國在旅游服務貿易上的國際競爭力水平。最后,提出促進中國與韓國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龐蓮榮(2015)從旅游規模、消費結構兩大方面,對中國赴泰旅游市場和泰國赴華旅游市場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中泰中國對泰國的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呈現出持續時間長、規模大,影響程度深、涉及面廣以及誘發原因多、不可逆轉等特征。宋曉東(2016)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沿線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服務貿易盡管規模較大,但還存在開放度不高、貿易競爭力行業差別大等問題。當前,應大力促進服務貿易優勢行業發展,推進中西部服務貿易發展,改善地區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動金融服務貿易發展;提高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擴大旅游服務貿易出口。
綜上所述,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特征,只有結合國情和經濟發展現狀,才能針對現存的問題展開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良措施。文章結合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分析旅游業在時代背景下的競爭力優劣勢,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議。
三、我國旅游貿易發展現狀
1.國內旅游消費整體水平有所增加
近年來,中國旅游業實現了巨大的轉變,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旅游不再是封閉的小眾市場,開始向大眾化市場進行轉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消費市場。下圖是2008年-2015年我國國內旅游人均花費。
2.入境旅游人數不斷波動,出境旅游人數不斷增加
旅游業從入境旅游發展開始向出入境旅游同時發展的方向轉變,而且出境市場更加活躍,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國雖然旅游業發展的比較晚,但是近年來中國公民出境旅游量劇增,甚至在幾年內呈現旅游服務貿易逆差的現象。下表是2009年-2015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及其差額在服務貿易中的占比,不難看出我國入境人數總量呈現先降低后上升再降低的往返式變化。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旅游產業發展實力有限
旅游從單純的接待服務型產業向綜合型產業發展,在政治、經濟、生態、社會等各個領域發展相關產業,對國家的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穩定增長、普惠民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國家政策力度不夠,產業發展的實力不夠強,相對來說比較薄弱。而且,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還尚未建立,惠及旅游產業的有利政策尚未出臺,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就會面臨很大的阻力。
4.旅游服務貿易核心競爭力不斷下降
我國現階段的旅游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嚴重,旅游產學研結合不夠,具有創新意識的旅游專門人才缺乏。我國當前的科技水平不夠發達,創新驅動力不足,旅游業無法得到順利的的發展。正是由于創新精神的缺乏、產品的無差異性、落后的品牌打造和宣傳意識,國內旅游服務貿易的核心競爭力在不斷下降。從旅游企業整體服務水平、從業者整體素質來考慮,企業服務能力差、服務意識不強;從旅游產業角度來考慮,一些旅游地區的產品特色不夠鮮明,景區服務產品沒有差異性,降低了入境游客的消費欲望和購買力;從品牌打造和宣傳來考慮,國內的旅游企業只局限于已有的資源,缺乏品牌的創建意識,財力、物力和人力的基礎投資不足,導致貿易核心競爭力下降。
5.國內旅游消費購買力外流
近年來,一些國內的不法商販貪圖私利違心違法經營,生產的產品在安全和質量上存在很大問題。這不僅造成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商品信心的缺失,而且帶來了國產品牌的負面影響,導致外來消費者對國內產品信任度也在降低。因外,中國旅游消費購買力在不斷下降。此外,嚴重的稅收負擔、商品生產和銷售的成本等導致國內產品價格相當昂貴,出口競爭力在下降,而且國內消費者更愿意購買國外產品。這兩個因素就共同導致了旅游消費購買力外流,使旅游業服務貿易出現逆差現象。
四、我國旅游業發展優劣勢分析
雖然我國的旅游業面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在旅游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如果能夠很好地分析這些優勢和劣勢,發揚優點并彌補不足,抓住發展的特點針對性解決問題,那么旅游業將得到新的發展。
從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優勢來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我國旅游業會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擴大內需、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目標,也將促進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為我國旅游業提供了在世界舞臺發揮作用的有利條件。旅游資源是中國十大資源之一,具有多樣性、豐厚性、古老性和奇特性等特征。不論是景點和資本,還是人力資源,在我國都比較豐富。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地質復雜、地形多樣,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觀各有特色。除了自然資源,人文環境也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差異成為吸引旅游客源的重要因素。我國悠久的歷史、多樣化的人文資源,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從飲食文化、建筑藝術、民族特色等方面來看,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異,這會明顯激起國外游客的好奇心。以飲食文化為例,中國的飲食文化體現在四季有別、講究美感、注重情趣、食醫結合,西方的飲食文化則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注重飲食功能,把飲食當作一門科學。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距就成為眾多游客感興趣的話題。此外,我國交通業的蓬勃發展為旅游業奠定基礎。鐵路、汽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在旅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不斷出臺新的政策并投入資金不斷研發新的列車等,以此來推動鐵路事業的發展。例如,不斷修建新的鐵路線路、豪華高速動車組的出現、空閑臥鋪打折的政策等。這些對旅游交通行業來說,呈現利好的局面,由此也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
從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劣勢來看,中國粗放型的發展格局導致競爭力在下降,旅游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無法充分得到發揮。在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下,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良好的發展條件將無法真正成為競爭優勢。我國旅游的服務水平和質量普遍不高,產品開發的水平層次偏低,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等現象,導致國內的景?^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文化內涵也沒有得到完全顯現。如果這些景區文化資源不能得到整理和挖掘,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就不能夠實現。而且以獨特、原真的文化內涵塑造景區旅游形象,才能打造旅游市場的文化唯一性品牌,滿足游客的文化審美需求。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很明顯,在旅游人數和外匯收入等方面,東部地區遠遠勝過西部地區。在東部地區中,以廣東省為旅游大省,在西部地區中,則以云南、西藏、貴州等旅游業發展較好。最重要的是,我國旅游市場監管力度有待加強。由于中國的旅游服務貿易起步比較晚,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不成熟。于是,一些非法的旅游企業肆無忌憚地利用法律漏洞進行不正當競爭,有些企業甚至在旅游中通過威脅游客大量高價購物而謀取不合法的利益,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甚至毀壞中國旅游業的形象。
五、相關建議
旅游業是旅游服務貿易的基礎,從提升中國旅游業的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大力發展旅游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國家政策要給予大力支持,政府要完善旅游法規以規范旅游服務市場,充分發揮引導和合作的作用。旅游業對國民經濟做出的貢獻不容忽視,地位在逐漸提高,如果國家制定相關的政策保障旅游業發展,實施旅游人才培養戰略,將會大大促進旅游業的繁榮。關于為旅游立法的工作,不能始終處于滯后于時代的地位,而應該跟隨旅游發展的步伐。旅游服務市場的涉及范圍相對來說會更廣泛,紛紛出現的各種全新問題,不能通過借鑒已有的法律法規采取解決措施。即使存在解決問題的法律法規,但是由于法律法規之間相互矛盾,無法達到統一。因此,政府應該不斷完善消費者的投訴機制,制定系統性法律法規規范旅游市場。
第二,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實現資源集約優化利用。通過資金的投入和技術的創新,充分挖掘國內景區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高效利用。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進行合理的配置,對已經開發的資源進行合理保護,便有利于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過幾十年的旅游業發展,中國旅游產品和項目在數量上已經初具規模,遺憾的是總體質量不是很高,消費者多樣化和特殊化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為了做到這一點,旅游企業需要轉變思路,與時俱進,不斷開發旅游資源和產品,開發出具有更高質量品質和思想內涵的產品,吸引更多游客客源。
第三,突出旅游服務貿易在第三產業中的引領地位。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在我國旅游服務貿易與第三產業呈現長期的正相關關系,旅游服務貿易會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看到這一點,并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來彌補的話,第三產業就不會是經濟結構中的短板。在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正在向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方向發展,第三產業中服務業也越來越重要。
第四,統籌規劃東西部地區,促進共同發展。我國的地區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東部發達、西部落后。在東部市場發展更加成熟的同時,西部市場的發展卻仍然處于較低的初級水平。國家在進行結構調整和優化時,要時刻兼顧西部旅游的發展。西部通過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資源,充滿獨特風情的民族產品,從而實現文化和旅游的完美融合。
第五,提升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國際化水平,通過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改善服務質量,增強海外市場開拓的能力,從而實現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量變到質變。此外,必須加強先進的企業管理和創新化的旅游服務理念,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和經驗,提高旅游行業在國際上的地位。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 文化休克;文化第三性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誤解,嚴重時會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使交際無效果或產生相反的效果。要培養中學生得體使用英語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
避免產生“文化休克”,必須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教學。
那么,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狀況又如何呢?
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內容的特點是:以文化為背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聽、說、讀、寫)為主要目的,將語言知識(詞匯、語法等)貫穿其中。其中文化內容不但包括了主要英語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等,也包括了一定量的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語言材料。該教材使學生通過學習,既能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又能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同時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兩種文化進行對比,體會兩種文化的差異,逐步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仍然忽視文化教學。目前,在中學里,應試教育仍嚴重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觀念。一些教師只強調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在課堂教學中花大量的時間來羅列詞匯知識或解釋和訓練語法知識;還有一些教師雖然重視對學生進行語言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閱讀能力的培養,但忽視了英語教學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不重視介紹和講解文化內容,使學生缺乏對英語國家的歷史、社會狀況、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的了解,結果使學生只停留在語言文化知識表層,而不能達到語言文化的理解層。學生雖然具備了語言能力,但沒有完全具備語言交際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語法形式掌握得越規范,語言能力越強,在交際中就越容易引起誤解。
中學生的文化素養不高,在跨文化交際中主要采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漢語文化”方式。由于中國學生使用英語交流僅限于課堂,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加上教師忽視文化教學,當中英文化表達方式和意義產生差別,他們往往根據本族文化的模式來理解、思維和表達,因而產生誤解。
那么,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導入文化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二個方面著手:
一、在課堂教學中導入文化教學
(一)加強對話教學
中學教材每個單元的對話課都有不同功能的語言訓練項目,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內容來訓練學生得體地使用語言,使學生了解話語會受文化的影響。例如,多讓學生在課堂上使用英語交流,給出特定情景,讓學生編對話,設想自己是什么人,談什么事,要引導學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對語言形式正確而不符合角色身份的場合的話應該指出,讓學生逐步獲得對語言和文化的敏感性。
(二)閱讀教學是學生最大量接觸文化內容的方式
閱讀前,教師可以以“文化旁白”的方法來介紹閱讀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識;閱讀中,挖掘閱讀材料中的文化內容,講解文化內涵;閱讀后,組織學生就文化內容進行討論、對比等。另外,教師應特別重視指導學生閱讀文學名篇。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鏡子,能生動具體地反映該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等。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時不滿足于知曉故事情節,而要領會、欣賞文章的措辭以及文章的藝術表現手法,增強英語語言文學水平,培養學生對文學藝術的鑒賞力。
(三)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由于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
導致同類語篇的不同結構、對同一事物的表達在邏輯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等。教師在教寫作時若能充分意識到這種差異,而不是單純從語言知識和寫作技巧上訓練學生,就能在教學策略上更有針對性,效果會更佳。學生也更能體會到什么是地道的、流暢的、連貫的英語文章,從而提高英語寫作能力。
(四)在進行語言知識教學時,把英美國家的文化對英語詞匯、語法的影響融入到教學之中
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和習語,如關于動物、顏色等詞匯和習語在中英文化中含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含有形式主語或賓語的句式是英語常用句式,是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向學生提示,這種句式表示客觀性,還充分表現了英美人注重形式思維的特征。
二、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文化積累和實踐
(一)專題講座
由于中學教材的編寫主要是以學生所熟悉的話題或題材為主,而涉及異域文化的比重還相對偏低,故教師可以不定期舉辦講座,適當補充、擴展一些相關的文化內容。
(二)學唱英文歌、看英語電影電視、排練英語小戲劇等
歌曲往往反映一個民族的心聲、人們的喜怒哀樂,能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格。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排練一些英語小戲劇,從反復排練中切身體會到外國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為。
(三)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英語沙龍等
這些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四)以文化內容為題,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研究性學習作為我國中學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正在各級中學中興起。英語學科可以抓住語言與文化的緊密聯系,以文化內容為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報刊、雜志、圖片、書籍、網絡等)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文化生活,尤其是研究中西文化的異同,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審美標準、價值觀念等等,進行文化積累,提高文化素養。例如,廣州市某中學的一些學生,以飲食文化為內容,精心設計了問卷,向廣州市各個年齡段和各種職業的人們發了200多分調查問卷,然后統計數據,整整歷時一年寫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研究報告(《南方日報》2001/10/11)。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地用英語進行文化學習和研究,既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又有效地培養了文化第三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每位教師都必須認真鉆研教材,知曉中西方文化差異,充分利用課堂這塊陣地,讓學生盡情享受語言文化之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中學外語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關鍵詞】英語教學,英語習語,習語習得
【摘要】在英語教學的實踐中導入英語習語的習得的實例。習語(idiom)是語言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習語較多是英語的一大特點,有些習語從字面上不難題解,但有些必須知道其來源或典故才能深知其意。習語使用的多寡程度也可以作為衡量文字或文學作品文采高低的標準之一。實踐證明,英語習語的正確理解和運用,在跨文化交流中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較高語言水平和文化能力,因而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所向。
英語習語是在英語的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提煉出來的獨特的、固定的短語和短句,是語言的精華。廣義的英語習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典故、俗語等。習語也是人們在勞動和生活的交流中凝練出來的思想結晶和文化精髓,因此它們也集中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形象思維和詼諧睿智。周一農先生說:“語言與文化是共生的,互為表里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呈現,文化是語言的基底和內涵?!彼?,不深入了解英語民族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掌握和運用英語習語。了解詞語的來源,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這些詞語,而且還可以從中了解英美的文化、歷史、民俗等,領略英美人的智慧和幽默,感受到英語的獨特魅力,從而更主動,更有效地推進英語學習。下面筆者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相關習語的教學實踐談一些自身的體會和建議。筆者所用的教材為大學英語(精讀)第三版,所用教材為第一冊。依據本冊十單元的課文內容和主題思想,精選相關的英語習語作為補充的教學內容,詳細闡述如下:1.本冊第二單元SailingRoundtheWorld講述的是SirFrancisChi2chester先生于1967年5月28日歷經226天完成駕帆船環游世界的壯舉。眾所周知,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語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一度曾領先世界。英語有中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如“sthissmooth/clearsailing”是指某事一帆風順。例如:ThebillshouldhavesmoothsailingintheSenate.(這項法案應該能在參議院順利通過。)“torestonone’soars”意為暫時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喻指奮力圖存,“allatsea”可譯為不知所措等等。再比如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moneylikewater”可譯為“揮金如土”,另外還有源于歷史故事或歷史事件的與航海有關的習語。如:“Burnone’sboats(bridges)”,,原指古羅馬朱力斯凱撒大軍乘船越過Rubicon后就把船燒了,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斷,不可能后退。同漢語的“破釜沉舟”意義相似。在此,所補充的習語知識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非常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2.在隨后的第三單元ThePresent中,課文講述了西方國家的一位母親在她八十歲的生日當天受到了鄰居和熟人的善待,卻沒有得到自己在這世界上唯一的親人———大女兒的祝福的故事。文章引人深思。在此課的教學中,筆者就文章中提及的一個短語abunchofmarigolds展開西方禮儀的背景文化知識的介紹,再導入相關的習語知識。文中的marigold譯為萬壽菊,用以祝賀老人健康長壽。中國人也有類似的習俗,但常用以悼念逝者,另有daisy譯為雛菊,它與marigold同譯為“菊”,又有何不同呢?再由此問題導入如下習語知識:Daisy(老式英語)“雛菊”,與之相關的習語有:Freshasadaisy(生動活潑的、有吸引力的,尤指以新的方式)但daisies也是英美人墓地常見的野花;在一些歐洲國家,意味著死亡。因此而產生的很多習語大多與“死”有關,如:Pushupdaisies(入土)例如:Ishallbepushingupdaisiesbythetimetheprojectisfinished.(等到這項目完成時,我早已入土了。)有類似的習語還有:countdaisies;grinatthedaisy-roots;hideone’snameundersomedaisies;kickupdaisies等。到此,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課文背景知識的了解,還學習了西方禮儀和相關習語,提升了學習興趣。3.與之相似的還有第七單元TheSampler.課文講述的是西方老人退休后的凄涼生活。文中自始自終出現的一個關鍵詞Pudding。由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較大,學生不太能對文章中所描述的內容有切實的感受。因此在講解課文之初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部分,筆者就導入了相關的習語知識介紹和學習。1)Pudding是一種頗受英國人歡迎的點心。習語“Theproofofthepuddingisintheeating.”直譯為:布丁的好壞在于吃,比喻任何東西的好壞都要通過實踐才能證明。例如:Thenewmachineissupposedtobethesolutiontoallourproductionproblems,buttheproofofthepuddingisintheeating.(新機器按說能解決我們生產上的一切問題,然而能否做到這一點有待實踐檢驗)。另外還有Morepraisethanpudding.(贊揚多,實惠少)也可表達為.Puddingratherthanpraise.(寧要實惠,不要表揚)。2)面包(bread)和牛油(butter)面包和牛油是西方人的主食,所以在此處以Pudding為發端,擴展很多來源于bread和butler的英語習語,如Breadisthestallofman.(面包是人類的支柱,即“民以食為天”)。Breadandcircuses本義是面包和馬戲,轉義為食物與娛樂。有了面包就不會餓肚子,但是人不能光靠面包生活,還要有精神生活。例如:Itwasbreadandcircusestimeduringspringfestival.(春節是老百姓享受吃喝玩樂的日子);Takethebreadoutofsomeone’smouth(從別人口中搶面包),比喻搶某人的飯碗。Breakbreadwithsome2one本義是與某人一起掰面包,轉義為與某人共餐。Breadline指失業者領取救濟食物的長隊。Earnone’sbread意為賺錢糊口。Halfaloafisbetterthannobread.本義是半片面包比沒有好,現轉義為聊勝于無。Butter除了作名詞,還可以做動詞。Breadbutteredonbothsides兩面都涂了牛油的面包,比喻過著舒適的生活。Butterbothsidesofone’sbread在某人的面包兩面都涂黃油,比喻一個可以在同一時間從兩件事中獲利。通過這些習語的導入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使他們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1]Curse,D.A.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Oxford.1974.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原則與策略
Abstract:Languageandcultureareintimatelyconnected.Learningalanguageinvolveslearningtheculturefromwhichthelanguagedevelops.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thatcultureteachingisseparatedfromthelanguageteachingincollegeEnglishteachingcurrently.Bas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culture,thispaperaddressestheimportance,principlesandstrategiesofcultivatingstudents’cross-culturalawarenes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
Keywords:cross-culturalawareness;collegeEnglishteaching;cultivationstrategy
一、引言
文化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已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語言則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層面。一般來講,語言與文化是一種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反映著某種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語言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語言文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毫無疑問,如果學習外語的學生只機械記憶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對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時也缺乏一種跨文化意識,那么他是無法正確理解和得體地運用這種語言的。
二、跨文化意識的概念
根據Hanvey(1979)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通常分為如下幾個層次:一是對那些被認為是怪異的表面文化現象的認識;二是對那些與母語文化相反而又被認為是不可思議又缺乏理念的顯著文化特征認知;三是通過理性分析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1]。這四個層次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領。所謂“移情”就是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將自己“代入”對方的心境,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拔幕谌搿笔窃诓糠终J識異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跨文化意識主要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是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當他或她接觸異文化時,應根據所具備的跨文化意識充分調動自己對異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語言學習者必須注意要理解和運用目標語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其文化內涵,這樣才能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跨文化意識培養現狀
正如許多專家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就大學英語教學為例,它涉及了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習俗、行為規范及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容。說到底,語言和文化二者之間是一種魚和水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屬于文化的范疇,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語言不是根植于具體的文化之中的。同時語言也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征。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理解語言也必須了解文化。
學習一門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選擇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自己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同時還要了解他們的心靈之語,也就是他們的社會文化。
因此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每一個語言現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比如詞匯學習中除了記憶詞匯的基本意義外,還應包括其情感意義、地域色彩等,教學中應該注意講解文化背景知識,并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語言所蘊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時,跨文化意識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重要意義??缥幕庾R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正確的運用語言。而且,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修養。
雖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卻并不令人樂觀。
近年來,雖然不少教材在編排上融進了新的教學指導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也灌注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意圖。但是在“外語教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和“必須以跨文化意識組織外語教學”這兩個問題上,還遠遠未形成共識。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種極端的說法:“語言課只能講語言知識,外國文化是文化課的任務”。全然不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對外國語言中所包含的異民族性、世界觀等深層文化缺乏認識。
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輸入多、文化輸入少,課堂知識輸入多、課外知識輸入少,抽象理論分析多、具體感悟少,對語言能力重視多、對實際交際能力重視少。大學英語的教學成了英語應試教育的練兵場,為了四、六級的過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導致學生把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當作學習英語語言的全部。由于應試教育是為考試展開教學活動的,它注重強化的是訓練式教學,因此,分數便成了衡量學生外語水平的標準,這個理念限制了教學手段,使以提高素質為目標的外語教學受制于應試教育。學生的語言使用不得體,這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意味著交際出現障礙。
四、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途徑
針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手段,積極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幾個實際教學原則:(1)通過所教的語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為成為每課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3)讓學生獲得取得相應社會經濟地位的能力(4)讓學生對自身文化及目標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認識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學都要改變學生自身的文化行為,而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的行為是受其文化影響的,并應對其表示理解[2]。國內的莊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應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即適應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交際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適應性原則要求教師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導入的文化內容與英語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同時應突出語言的生動性,情景的真實性,材料的生活性,培養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給予理解和尊重,從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態。階段性原則是指文化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心理狀態,采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漸進教育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所學文化內容的本質。交際性原則是指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交際教學法,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這樣文化通過語言的交流得到傳遞和溝通,語言通過文化的滲透得到合理的交流發展。滲透性原則強調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不僅是簡單的教學灌輸,而應該在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表達中體現出來??缥幕庾R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1.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并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那大學英語課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2.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除了教師利用教材之外,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3]。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對比法:可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度不同,中國認為“老”是成熟、資深,而在西方“老”則意味著無用、孤獨。
2)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實物對比,如郵票、報紙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
3)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tree.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單親家庭),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
4)討論法: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暄方式、時間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4]。
3.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我國高校的外語課堂教學,無論在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檢測手段、教學所需時間、空間和學生交際范圍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僅憑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達到從深層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跨文化意識的目的。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英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給學生創造了解英語文化,培養交際能力的機會[5]。例如,可以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組織學生就某一文化現象、文化內容進行演講,辯論。舉辦戲劇表演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以課本劇為依托,鼓勵學生的大膽想象和創新,爭取能使學生以目的語文化成員的身份來參與表演。同時,還可以創辦英語角、英語沙龍,定期開展一些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另外,還可以定期組織一些英語專題講座,邀請學校歸國留學的教師或外籍教師來介紹一些文化習俗方面的知識,舉辦外語影視或音樂欣賞會,更多地來了解英語國家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狀況,從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進而學會去欣賞。
4.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在強調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主體文化是相對于客體文化而言,是指母語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際中,談話的主題和涉及的內容是受雙方的文化背景制約的。如果談話的對方涉及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經濟制度、文化遺跡時,假若你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時此刻,即使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也會把自己置于很尷尬的境地[6]。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指導學生有計劃、有針對性、系統地閱讀有關中國文化的報刊與書籍,使學生不僅有一定的語言知識,也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能有效、準確、得體地進行各種交際活動。
五、結語
一個語言學習者,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文化。實現跨文化交際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21世紀中國大學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學生在言語活動中,只有將自己的社會經歷、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作為自己思維活動的重要依據,同時了解他國文化,這樣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才能知其所以然,表達思想時有話可說??傊?,一個優秀的外語學習者,不僅是一個語言工具的使用者,還應該是另一種文化的接受者。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其培養方法也應該是多角度的,多層次的[7]。教師只有根據教材、學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目的語,培養出具有創新理念和全面發展能力的21世紀新型人才,真正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Barry.TomalinSusanStemplesk.CulturalAwareness[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2-13.
[2]CarleyH.Dodd.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ifthed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42-45.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97:73-7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J].中國大學教育,2004:5.
[5]劉衛東.論在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7):127-128.
關鍵詞:翻譯;英語習語;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071-02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而習語又堪稱語言的精華,因此更能夠表現及傳達文化特征。從廣義上來講,習語(idioms)是指那些具有固定結構并蘊含特定含義的短語或句子的統稱,其特定含義往往不能從字面推測得出。在英語中,成語、俗語、諺語、格言乃至一些俚語等都可以歸類為習語,因此,習語又可以叫做“idiomatic usage”(習慣用法)。與漢語習語一樣,英語習語是在語言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穩固定型的詞組或句式,在結構、搭配和含義上都是特殊的,使用時一般不可以隨意更改。
習語的來源是一個民族的生活與文化。中英兩國不同的地理環境、生活內容、風俗習慣、思維觀念和等,都會反映在不同生動、形象的習語中。由于英漢習語的來源不同,存在于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需要翻譯者尤其注意。從高品質的英語習語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到英語所承載的文化與風俗,還可以發現英語與漢語在語言和文化上的鮮明反差。
經過對大量的習語翻譯進行研究和歸納總結,英語習語的翻譯可以反映出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的差異
在西方,宗教在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是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影響巨大,有著眾多信徒,因此很多英語習語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基督教的烙印。《圣經》被基督教尊奉為經典,除了豐富的帶有宗教色彩的神話故事、宗教教規及部分歷史史實之外,也對英語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在英語中的表現之一就是豐富的與宗教相關的詞匯和習語。例如“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等宗教詞匯和習語頻繁出現在英語中。
對于有宗教淵源的英語習語,翻譯方法可以因上下文情景不同而產生差異。例如:God bless you和for God's sake,可以被直接翻譯為:“上帝保佑你”及“看在上帝的份上”。這里采取的是直譯的翻譯方法,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不存在“God”(上帝),如果非要找個對等的人物,恐怕最接近的應該算是“玉皇大帝”,而翻譯為“玉皇大帝”顯然不妥。兩種不同的文化中由于的不同,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對各自宗教中的神有非常不同的理解,如果武斷地用其中一個代替另一個,不僅不能傳達準確信息,還會造成文化信息的丟失,這是翻譯者應該忌諱的。同樣,習語Forbidden fruit is sweetest可以直譯為“禁果最甜”,保留其原始的意義。
英語習語中大量與宗教相關的習語反映出英語攜帶的宗教信息,而中文中也有這種裹挾著宗教文化的詞匯和習語。佛教的傳入為漢語注入了大量的新詞匯。如“菩薩”、“和尚”、“閻王”、“化緣”、“不二法門”等。還有一些習語的形成直接來源于佛教教義,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這些習語都是在提倡改邪歸正,崇尚積德向善的宗教思想。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工作生活緊密相關,許多習語中的內容與詞匯都來自于日常生活。英國是一個英語國家,同時她也是一個島國,四面都是大海,英國人民的生活必然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英語中也誕生了很多與海洋、航行和漁業有關的詞匯和習語。與之相比,多數中國人深居內陸,從事農業生產,在漢語習語中則較少出現與海洋相關的詞匯。例如:習語短語as mute as a fish,字面意義為“像魚一樣沉默”,比喻人默不做聲。close as an oyster表示“像牡蠣一樣保密”,比喻守口如瓶。動詞短語to cut and run指“趕緊逃跑”,原指錯停泊的船遇上緊急情況,如臺風、海盜等,來不及起錨而倉促砍斷錨繩起航逃跑,因此在習語詞匯中才有cut的出現。短語to rest on one's oars表示“暫時歇一歇”,Oar指槳,這個短語的生成靈感自然是來自于漁民生活。
如上文所述,歷史上多數中國人身居內陸,對土地的感情甚篤,因此在漢語習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量與土地有關的詞匯和短語。例如,“卷土重來”、“面如土色”、“一敗涂地”、“土生土長”這些說法都反映出中國人民對腳下這片神奇土地的敬畏和熱愛。
三、風俗習慣的差異
對于相同的動物,中西方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與情感。最常被人引用的例子便是“狗”這種動物。在中文中,有很多與狗相關的習語帶有貶義,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與之相比,在英語中,狗被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常被賦予忠誠、可愛的意義。由于這種巨大的反差,我們往往翻譯時用意譯的方法。例如:a lucky dog表示“幸運的人”; Every dog has his day應該翻譯為“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意義為“愛屋及烏”;big dog意義是“大亨”;等等。
西方的飲食習俗對于習語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面包、牛奶、奶酪、牛油等是西方飲食的主要原料,刀、叉是他們的餐具,因此,在英語習語中這些名詞出現的頻率也很高。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面包、牛奶、奶酪、牛油等原料屬于舶來品,出現的時間短,并不常出現于習語中,當翻譯與飲食相關的習語時,要用符合中文習慣的表達來翻譯。例如:Earn one's bread字面意義是“賺面包錢”,翻譯則為“謀生”;bread and butter即“生活必需品”;Tak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為“搶某人飯碗”;Butter both sides of one's bread是“兩邊獲利”的意思;big cheese指“大人物”;Cry over spilt milk字面意義是“為了灑掉的牛奶哭泣”,翻譯則為“為無法挽回的事而悲痛”。
四、歷史淵源的差異
語言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習語以其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習慣等為基礎而形成,有其特別的歷史淵源和民族文化特色。來自于歷史事實的習語承載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對它們翻譯的深入研究可以為我們打開一本內容豐富的歷史畫卷,為我們講述屬于英語的歷史文化。
英語習語Cross the Rubicon源于古羅馬歷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凱撒在征服高盧之后出任總督,兵力和財力得到加強,威望日益提高,他的勁敵龐貝和元老院就密謀撤銷了凱撒的高盧總督職務,公元前49年1月10日,凱撒大軍渡過Rubicon并燒毀了戰船,表示了背水一戰的決心。因此,Cross the Rubicon字面意義為“渡過盧比肯河”,寓意決定冒著重大危險,采取斷然行動。凱撒在渡河時說了一句:“The die is cast”(“骰子已擲下”,表示“木已成舟”),過河之后,他還燒毀了渡船,(burn one's boats)逼得士兵毫無退路,只得勇往直前,終于打敗了敵人。burn one's boats寓意為“破釜沉舟”。
在英國歷史上,曾經多次與荷蘭、法國交戰,因此在英語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與法國人、荷蘭人相關的貶義詞語和習語。例如:Pardon my French意義為“原諒我的粗話/冒犯的話”。這個成語中French被賦予了貶義“粗話”;Take French leave表示“不辭而別,擅自離開”。此習語的來源是18世紀法國社交習慣,客人離開時不用向主人道別。吃飯時使用的習語Go Dutch表示“AA制,各付各的賬”;Dutch courage意義為“酒后之勇”而并非真正的勇敢,貶義色彩明顯;Butter both sides of one's bread表示“兩邊獲利”。
以上五個與荷蘭相關的英語短語和句子都多多少少帶有貶義,由此可見英國人民在使用語言的實踐過程中夾雜了很濃的民族情緒,這與歷史上發生的兩國之間的矛盾有著直接聯系。
五、結語
沒有哪一種語言能夠脫離與其共生的文化而獨立存在,在學習和研究語言時,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脫離語言的文化背景去搞研究,只能導致研究的結果如蜻蜓點水,浮于表面。而從英語習語的翻譯來看文化差異是一個巧妙的研究切入點。
英語是一門擁有著豐富習語的語言,英語習語通過簡潔、精確及通俗的表述形式攜帶了大量的來自于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的信息,使英語更加生動、多樣、幽默以及耐人尋味。英語國家特有的文化以及與中國文化有大量的差異,因此在翻譯英語習語時,只有對這些差異的研究與推敲,才能得出信、達、雅的高水平翻譯佳作。研究英語習語的翻譯,有助于英語學習者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欣賞英語國家的文化和人民。英語學習者和研究者只有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才能準確地理解英語這門語言。
參考文獻:
[1]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胡文仲.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