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地利用規劃分析范文

土地利用規劃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利用規劃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地利用規劃分析

第1篇:土地利用規劃分析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對策;安徽宣城

目前,各地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都在緊張編制之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行為和措施對水、田、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規劃區及其周邊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要素產生諸多直接或間接、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因此在編制規劃的同時,決不能忽略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宣城市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限為2006—2020年,規劃基期年為2005年,近期年為2010年,目標年為2020年。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項綜合性分析評價,要在遵循科學性、可操作性、綜合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包括對規劃區域各類用地規模、土地利用結構、土地利用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整理和生態建設等項目的評價[1-2]。

1.1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環境影響評價

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和優化,有助于減緩土地利用時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宣城市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改善土地生態環境有積極意義,但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和優化,也會產生一系列的負面環境影響。對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環境影響評價,有助于認清當前的環境狀況,在實施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減少其負面影響,提升宣城市的土地資源承載能力。

1.1.1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結構調整和布局變化分析。規劃期內,農用地總面積逐漸增加。2005年宣城市農用地面積為105.556 7萬hm2,規劃至2020年調整為105.893 9萬hm2,增加0.337 2萬hm2。其中,林地不斷增加,由2005年的64.628 4萬hm2增加至2020年的67.436 7萬hm2,增加2.808 3萬hm2;耕地不斷減少,由2005年的26.3萬hm2減少至2020年的26.05萬hm2,減少0.25萬hm2。規劃期內,建設用地不斷增加,由2005年的7.088 5萬hm2增加至2020年的8.090 2萬hm2,增加1.001 7萬hm2。

1.1.2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的環境影響分析。總的來說,農用地結構與規模調整對環境的有利影響主要表現在林地增加產生的生態效益上,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增強了生物多樣性,減輕了水土流失,使生態環境得到改良。耕地、園地和牧草地面積的減少幅度不大,從總體上看對生態安全直接影響不大,不會對環境產生重大負面影響。而建設用地的增加對環境卻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設施逐漸完善,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新一輪規劃中,在城市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用地和建制鎮用地逐年加大,土地類型由農用地向城市建設用地轉變,城市環境也在發生著較大變化。一方面,城市工業“三廢”的排放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廢水的排放,城市各介質環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規模的日趨增大,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對城市生態環境也會造成很大壓力。二是隨著城鎮建設、交通以及獨立工礦等用地規模的增加,區域大氣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新一輪規劃的實施,勢必會導致區域內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發生變化。SO2、TSP、NOx呈明顯的變化。據統計,近年來,全市TSP污染有相對突出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另外,NOx濃度會有上升的趨勢,這與交通用地的增加,車流量的增加也有必然聯系。三是在城鎮化水平的不斷加快、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工業廢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多的大背景下,新一輪規劃的實施,充分反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增加了對建設用地的需求,工業用地比重明顯增加,工業廢水排放量也會大幅度提高。同時,隨著全市城鎮人口規模的逐漸擴大,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地表水體中,這也會成為城市地表水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城鎮建設用地增加和農村居民點面積減少相掛鉤,有利于促進城鄉統籌用地,形成良好的生活環境。選擇基礎較好的農村居民點或布置新村莊,使零散農居點逐步向中心村集中、靠攏、合并,這對于改善農村臟、亂、差等不良生活環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可以優化城鎮新增建設用地布局。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挖潛土地潛力,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1.2土地利用分區的環境影響評價

新一輪宣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充分考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同時,綜合相關規劃分區的情況,對市域內的土地進行了分區,這個分區角度體現了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通過劃定基本農田集中區,通過加大整理力度,可以提高區內土地的質量和產量,改善土地生態環境,形成良好的農田利用景觀格局。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和生態環境安全控制區中禁止對具有重要資源、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區域進行開發建設,這有利于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的保護。針對不同分區內的土地采取適合本區域的土地利用方式,體現不同區域的生態建設和發展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實現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同步發展。

1.3重大建設工程的環境影響預測分析

1.3.1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基本農田建設工程的建設,大力開展基本農田整理,改善基本農田生產條件,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對改良土地生態環境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將大面積、集中成片、高質量等級耕地優先劃入基本農田,有利于實現保護性耕作,不僅能顯著提高旱作農業產量,還能減少揚塵、減少秸稈焚燒、能抵抗風蝕水蝕、保護土壤和生態環境。這些大面積連片基本農田作為綠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構建景觀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環境。

1.3.2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土地整理是指為改變地塊零散、插花狀況,改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改善環境,而采取的一整套合理組織土地利用、調整土地權屬的綜合措施。它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因此,只要政策措施得當,資金投入到位,土地整理不僅可以改變中低產田的面貌,還可以節約土地資源,是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重要途徑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措施。但同時也要防止不合理或過度開墾帶來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野生動物生活環境破壞等問題。因此,無論是現有利用土地的整理,還是對未利用地的適度開發以及對災毀塌陷地的復墾,都要注意水土保持工程和生態環境保護。

1.3.3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宣城市在新一輪規劃期內基礎設施將主要包括防洪工程、水電站、水庫、圩口除險加固和農田水利工程的水利設施建設;鐵路、公路的交通設施以及能源建設項目設施。規劃期內,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安排,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對改善全市的經濟面貌和生態景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基礎設施的建設可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但是基礎設施擬建項目必須按照有關環保標準執行。而且隨著項目的投入營運,會消除或減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如水利工程設施建設,能加強防洪排澇能力,減少生態環境隱患;同時對河道進行疏浚、整治,除了能使水路運輸暢順外,還促進河流水質的好轉,為全市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的水環境。

1.3.4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新一輪規劃中全市進一步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力度,結合《宣城市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的要求,確立了新安江源績溪段主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績溪縣龍川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涇縣徽水河綜合治理項目、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生態建設工程項目。這些生態工程建設對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協調水分,調整土壤中空氣的含量和比例,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防風固沙、凈化空氣、調節氣候、保護野生動植物等作用,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將會為全市農、林、牧、水各項事業的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對策

盡管采用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是優化方案,但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仍會給區域帶來一些潛在的不良生態環境影響。因此,需要人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使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時,必須考慮其生態環境效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對土地利用可能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以促進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2.1完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健全環境保護機制

提高對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布局的生態分析監測,加強對農用地的保護和建設,嚴禁濫占濫建設。在進行土地結構調整和經濟開發建設時,要充分考慮到建設項目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評估報告,不允許以任何借口隨意改變土地用途。加強對林業的管理,積極開辟投資渠道促進水土保持、植樹種草等生態環境建設。建立環境準入機制和淘汰機制,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的發展,禁止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土地開發和結構調整的行為[3-4]。

2.2推廣科學施肥,降低農業生產土壤污染

從實地調查研究著手,加快農業用地土地治理和低產土壤改良,強化保護措施,促進土地生態良性循環。根據土壤的特性、氣候狀況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特點,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提高土壤環境質量,適當施用化肥,多施農家肥或綠肥;盡可能地降低土壤中化學物質的含量,增加土地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對已污染的土壤,需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在受重金屬輕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劑和化學改良劑,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可將重金屬轉化成為難溶的化合物,減少農作物的吸收。

2.3加強耕地保護,提高土地利用綜合效益

現有耕地的利用過程中,有重數量輕質量、重開發輕管理、重外延輕挖潛的趨向,這種模式只能取得“廣種薄收”的效果。新一輪規劃期內,一方面,要加強農業用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對居民點、開發區及工業小區的建設要嚴格規劃;另一方面,農業用地經濟效益低下,應適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綜合生產效益。要發揮耕地最大效益,因地制宜確定其利用結構,在統籌兼顧的前提下堅持優質優用,適當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擴大綠肥面積;提倡秸稈還田,用地養地;以林牧護農綜合發展,以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者有機統一[5-6]。

2.4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大水土流失監控力度

新一輪規劃中修建的鐵路、公路、水利等工程項目的實施,會產生水土流失以及對地貌和植被的破壞等生態環境問題,同時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過程中也可能出現的水土流失隱患。針對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做到以保護和培育好現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設施為重點,嚴格控制森林采伐、開礦采石、毀林開荒或從事其他生產建設等破壞地貌、植被的活動。嚴禁在25°以上的坡地種植農作物,對于現有的25°以上坡耕地,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逐步實施退耕還林。對于5~15°坡耕地,要有計劃地實施坡改梯工程。嚴禁無保護措施的全墾造林。加強對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等區域的保護,在重要的保護區要設立明顯的標記,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切實加強水土流失的動態監測,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工作,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不斷改善全市的生態環境,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2.5控制“三廢”排放,減少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隨著全市經濟的發展,“三廢”的排放量均有所上升,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應嚴格控制。一方面要嚴格遵守國家規定的有關排放標準和要求;另一方面要針對不同區域、不同情況分類對待。具體措施,一是建設與完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提高工業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農村結合“三改”,推行無害化廁所。在污水處理廠建設中,同步建設污水回用設施。二是建設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推行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分裝化,結合宣城實際,采用衛生填埋、垃圾發電、生化有機堆肥等方式,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危險廢物處理。三是發展天然氣,改善能源結構。利用“西氣東輸”有利時機發展天然氣,替代大氣污染較重的煤炭燃料,徹底解決千家萬戶小爐灶低空排放的面源污染。

3參考文獻

[1] 王萬茂.規劃的本質與土地利用規劃多維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02,16(1):4-6.

[2] 董祚繼.中國現代土地利用規劃理論、方法與實踐[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8.

[3] 袁楓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空間尺度差異及統籌協調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

[4] 楊志勇,張馨.公共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第2篇:土地利用規劃分析范文

在社會的發展生存中,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載體之一是土地。同時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土地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然而,城市土地資源作為一種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所以在當今的城市規劃中,土地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現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通過合理有效的措施對城市土地資源進行占有、分配以及使用的規劃、組織、控制和監督,從而加強城市土地資源管理,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益,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本篇文章從我國目前城市土地資源管理的現狀出發,針對其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城市規劃作用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土地資源管理在城市用地緊張與土地資源浪費中的應用

在我國,城市用地面積增長的速度比較快,城市人均占地面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城市政府加強土地利用,導致城市土地資源利用率過高,進而使得土地生態系統對城市的自我調節的能力極度下降。然而,人地矛盾也是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與此同時,現在的某些城市為了虛化城市的發展狀況,吸引外界的投資,逐漸出現了“空城”的現象,也就是占地面積非常大,建筑的高檔別墅、度假村以及星級酒店等等都是形同虛設。還有些城市出現“開而不發,圍而不用”的現象,導致了大量土地資源浪費。此外,一些城市不顧國家的要求和有關政策法規的規定, 擅自亂征亂批土地,盲目發展開發區。

1.1 制定科學的城市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

土地資源管理作為國家管理土地的措施,執行土地法律法規,實現國家對各類用地宏觀調控。城市土地規劃的管理工作隊城市規劃發揮著主導作用,同時引導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的管理,使得用地者提前知道對每一塊的城市規劃,以及如何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土地資源管理才會在城市規劃的約束下進行。

針對上面提到的人地矛盾,人民居住用房緊張,交通、教育等各種問題,城市政府應該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并且基于對土地的需求規劃、土地供應能力,建設城市的經濟能力和社會發展,對土地的整天利用做出總體規劃,同時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規模、空間比例控制標準、建筑密度、人口密度控制標準應遵循科學的規范。

1.2 落實最嚴格的土地保護節約制度

政府在關注人地矛盾的同時,還要落實最嚴格的土地保護節約制度。堅持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不動搖。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要求,努力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與此同時,確立合理的城市發展戰略,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在銜接好兩項規劃的前提下,確保更好的發揮出土地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效益,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土地資源管理在城市規劃中起到了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目前,我國城市的土地市場發育遠未成熟,發展也并不協調,出讓的土地數量較少,并且存在大量的隱形交易。同時,一些土地使用者在利益的驅使下,向國家購買了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權,但是他們并沒有將其用到各種有利于城市發展的建設中,而是將大量的土地使用權投放到獲利較大、見效較快的領域中去,這樣的利益誘惑,致使越來越多的土地使用者進入了開發誤區,從而極大的阻礙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影響整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針對城市土地市場不健全,規范管理缺乏依據的現狀,提出了以下幾種措施:

2.1建立健全我國的土地市場體系

在目前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土地是一個城市空間和城市功能的載體,土地供應狀況直接關系到一個城市的發展空間、發展潛力和發展方向。而城市建設中所需要的土地,必須以市場化的運作方式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門的職責是完善土地法規,支持中介服務組織培養,加強監督管理,維護正義和公平的土地市場,與之同時,利用價格機制來抑制多占、亂占以及浪費土地的行為,進一步努力提高土地資本的利用效率和地域空間的生態環境效益及經濟效益。

2.2 轉變城市政府觀念,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的城市蔓延方式和用土地換效益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以人為本”的要求。因此,城市政府應轉變城市政府觀念,強調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適度建設緊湊城市。

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城市政府應該在綜合考慮經濟、人口、城市、環保、文化、教育等的因素下,制定科學合理的開發和整合土地供應計劃。同時公開透明的開發和管理土地供應計劃,讓其在強大的可操作下有利避免盲目競爭。客觀上城市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土地供應計劃,促進土地供求平衡,進而調控房地產市場。

2.3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土地資源管理是城市規劃中很重要的內容之一。我們國家的土地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土地按城市大小限制,,集約化的土地利用更符合我國城市的土地資源管理。城市政府應該組織土地整理的工作,古老的城市的轉型,按照每一個計劃,一步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與之同時,通過稅收、信貸和其他政策和利益機制來鼓勵老城市土地開發,并且合理確定住宅建筑的密度和容積率,提高城市建設用地供應。

結束語

城市規劃的核心內容是對城市土地使用的綜合研究,并在土地使用基礎上的城市空間形態的規劃。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土地資源需求量增大,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緩解人地矛盾,在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更好的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總而言之,加快城市土地資源管理,實現政府對土地市場的科學、有效地管理,并且在土地資源管理工作中,土地管理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城市土地的效益,進而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與土地資產收益的良性互動,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⑴ 李漢周,我國城市土地資源配置現狀及對策研究,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8 年第 3 期

⑵ 陳林 王軼“以人為本”思想在城市規劃領域中的應用[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8(3):34-41.

第3篇:土地利用規劃分析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戰略環評;重慶市;秀山縣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156-03

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利用的結構和形式漸趨復雜,由此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愈加引起人們的關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通過調整土地利用的結構和空間布局,影響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強度,進而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2003年9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1]。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提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屬于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簡稱戰略環評,SEA)的范疇,是指對土地利用規劃方案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從生態環境角度提出規劃的最佳方案及其調整建議,同時提出消除或減緩規劃方案實施后可能產生的負面生態環境影響的對策與措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在規劃方案的形成階段就參與其中,及早從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角度出發,分析規劃方案可能引發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從而進一步改善規劃方案,從源頭上盡量減少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其優勢在于可以彌補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只考慮單個項目的環境影響、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土地利用可能引致的生態環境問題的不足。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能夠促進土地利用更好地向環境友好方向發展,并提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權威性、全面性、可持續性以及可操作性[2~4]。

二、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及規劃方案

秀山縣位于重慶市東南緣、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市)結合部,為重慶市最邊遠的區縣之一。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8°43′06″~109°18′58″,北緯28°09′43″~28°53′05″之間。根據2005年秀山縣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全縣土地總面積246 361.31hm2,其中,農用地210 572.35 hm2、建設用地12 292.58 hm2、未利用地23 496.38 hm2,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85.47%、4.99%和9.54%。

本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對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進行的修編。規劃基期為2005年,規劃近期為2010年,規劃期末為2020年。秀山縣土地利用現狀及規劃方案(見下頁表1)。

三、評價的指標體系

本文采用“壓力―狀態―響應”(PSR)框架模型構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PSR框架模型最早是由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在評價世界環境狀況時所提出的評價模式[5],其基本思路是人類活動會給環境和自然資源施加壓力,結果改變了環境與自然資源的質量;社會通過環境、經濟、土地等政策、決策或管理措施對這些變化發生響應,緩解由于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壓力,維持環境健康[6]。

在土地利用中,壓力是指由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各種建設活動對土地資源造成的破壞而對土地資源產生的壓力。本文選取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耕地壓力指數這四個指標。

狀態是指土地受到外界的壓力作用使得土地利用結構和方式發生相應的變化或產生相應的影響。本文選取土地利用率、城鎮及工礦用地率和自然保留地面積率這三個狀態指標。

響應是指為了預防和減緩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帶來的負面環境影響,政府和公眾作出的反應和采取的措施。本文選取城市綠化覆蓋率、森林覆蓋率和基本農田保護率這三個響應指標。

四、評價方法及結果

1982年,中國學者鄧聚龍教授創立灰色系統理論。灰色系統理論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對“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開發,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實現對系統運行行為、演化規律的正確描述和有效監控。灰色系統的關聯分析是系統態勢度的量化比較分析,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的關聯程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7]。

土地利用涉及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等諸多因素,由于因素信息的不確定性和不完全性,使得該系統成為一個灰色系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對象不同于一般的建設項目,評價一般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同步,時限較長,評價時所能收集到的資料和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灰色性的特點,因而可以應用灰色關聯分析法,通過比較規劃方案實施前后不同水平年環境序列與理想環境序列的關聯度,綜合評價規劃方案對環境的影響[8]。

1.確定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參考序列就是作比較的“母序列”,記作X(k),一般選取最優指標集,記為:X(k)={x(1),x(2),…,x(n)},(k=1,2,…,n)作為關聯分析的原始參考數列。比較序列是與參考序列作關聯程度比較的“子序列”,記為:Xi(k)={xi(1),xi(2),…,xi(k)}。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根據土地利用的具體情況,按其可能給環境帶來的最佳影響或根據相關經驗以及環境質量標準確定參考序列,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前后的環境序列作為比較序列,利用其實施前后的環境狀況與理想或最優方案之間關聯度的大小對評價對象進行比較、排序[9]。

本文根據相關經驗和行業標準選取了各個指標的標準值,組成環境影響評價的參考序列;通過對秀山縣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2006―2020年)中各項指標值的推算,組成環境影響評價的比較序列(見表2)。

2.評價指標的無量綱化。為消除由評價指標物理量綱不同帶來的影響,在評價之前,需將樣本中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文運用SPSS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10]。

3.計算關聯系數和關聯度。運用灰色建模系統IV軟件計算各比較序列中每一個指標相對目標序列對應指標的關聯系數以及各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的關聯度。其中:分辨系數ρ取0.5。

ζ=1,0.5167,0.6222,0.5196,0.3333,0.3982,0.4378,0.5912,0.3570,0.47151,0.6135,0.5588,0.8336,0.5629,0.6190,0.6908,0.5275,0.4052,0.33331,0.4106,0.4708,0.4988,0.3333,0.4005,0.4330,0.4390,0.4142,0.7505

關聯度為:R=(1,0.5248,0.6145,0.5151)

即2005年秀山縣土地利用現狀以及2010年和2020年規劃方案所帶來的環境影響與預期的環境標準的關聯度分別為0.5248、0.6145和0.5151。

4.評價結果分析。評價結果表明:秀山縣土地利用現狀與規劃方案帶來的環境影響與預期的環境標準的關聯度均大于0.5的水平,說明土地利用現狀與規劃方案帶來的環境影響都與環境標準比較協調;土地利用現狀與規劃方案帶來的環境影響與環境標準的關聯度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即2010年規劃方案與預期環境標準的關聯度為0.6145,大于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與預期環境標準的關聯度,2020年規劃方案與預期環境標準的關聯度為0.6145,小于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以及2010年規劃方案與預期環境標準的關聯度。

規劃方案與環境的協調程度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從評價指標看,主要是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壓力指數的增加、城鎮工礦用地率的增加以及自然保留地面積的減少。即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大幅增加,占用了大面積的耕地,同時大力開發荒草地等自然保留地為城鎮建設用地所需,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由于秀山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因此,礦產資源的開采及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礦區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環境污染,影響環境質量。雖然森林覆蓋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并對環境質量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是由于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擴大帶來的環境破壞明顯大于森林覆蓋率上升帶來的環境質量的提高。

因此,在規劃方案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加大對耕地的保護力度,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提高人均耕地面積及生態用地面積,合理且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次生災害控制,綜合整治礦區生態環境,建立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機制。最終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結論與討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通過調整土地利用的結構、規模和空間布局,直接影響到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強度,其帶來的環境影響不容忽視。本文采用PSR框架模型,從土地利用的壓力、狀態以及生態環境的響應三個方面選出10個指標構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通過對比這10個因子在規劃實施前后的相對變化,預測規劃方案的實施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程度。結果表明:本次規劃方案在優化環境、改善環境質量、促進土地的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

目前,中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還正處于初期階段,相關理論和方法尚不完善[11]。文本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進行初步探討,嘗試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秀山縣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進行評價。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應用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領域尚屬嘗試,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灰色關聯分析因為自身的特點,對樣本量的多少沒有過分的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規律,且不會出現量化結果與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況,運用此方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較合理。但是常用的灰色關聯度量化模型求出的關聯度總為正值,不能全面反映事物之間的關系[12]。同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采用靜態的標準值作為參考序列,不能全面反映規劃方案實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的評價方法還有待改善。

參考文獻:

[1]陳文波,趙小敏,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理論與方法初探[J].江西農業大學報,2006,(1):134-138.

[2]賈克敬,謝俊奇,等.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3,(6):15-20.

[3]蔡玉梅,鄭偉元,等.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J].地理科學進展,2003,(6).

[4]王永生.戰略環境影響評價與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J].國土資源導刊,2006,(1):36-38.

[5]蔡玉梅,謝俊奇,等.規劃導向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J].中國土地科學,2005,(2):3-8.

[6]卞正富,路云閣.論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4,(2):21-28.

[7]劉思峰.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50.

[8]曾光明,楊春平,曾北危.環境影響綜合評價的灰色關聯分析方法[J].中國環境科學,1995,(4):247-251.

[9]荀文會,劉友兆.土地整理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5,(22):10-14.

[10]孫健衛,黃賢今,等.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J].江西農業大學報,2007,(3).

第4篇:土地利用規劃分析范文

村級土地利用項目在編制過程中主要針對的是新農村建設背景以及現代土地管理要求,而項目的提出主要就是解決土地利用規劃體系不完整的問題。國內對于村級土地利用規劃項目的編制意義已經投入研究,一方面,部分學者對鄉村產業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項目等進行了深入探索,主要論述的觀點也是圍繞規劃編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展開的。普遍認為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就是為了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的生產項目和經營管理項目,提高整體規劃結構的協調性和融合度[1]。另一發面,部分學者從土地利用規劃結構的特征和缺陷出發,對整體研究機制進行分析,集中闡釋了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研究項目的實際意義,并且要強化規劃管理的力度。

渠甲源等(2010)提出,在實行村級土地利用規劃項目的過程中,要保證土地利用規劃按照保護耕地、節約用地、協調發展、統籌管控、生態保護以及公眾參與的原則。

陳榮蓉等(2014)提出,村級土地利用規劃要堅持“三遵守和三突破”,要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集中遵守耕地保護紅線、上級土地利用規劃不超標以及集約化利用耕地。而三突破指的是,要有效突破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突破傳統建設模式、突破傳統統籌城鄉兼顧模式。

鄭健(2010)提出,在分析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的過程中,深度貫徹落實合理化利用以及深層次保護的原則,確保能順應國家政策要求,提升利用效率。

趙立強(2013)指出,以浙江省山村試點為例,在土地利用規劃項目建立過程中,要確保規劃的銜接性,提高差異性和特色化。

鄧偉(2010)指出,以重慶市鄉村試點為例,在相關規劃結構研究過程中,對規劃特征進行分析,并對大比例尺數圖以及城鄉統籌規劃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切實維護整體管理項目的實際要求,從而建構規劃剛性和彈性的結合框架。

2 新農村建設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存在的問題

在對相關研究項目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研究學者盡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是也存在一些疏忽的問題和分歧[2]。

第一,在對土地利用規劃項目具體內容的討論方面,相關研究人員就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受到農村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差異的影響,另一種則會受到相關部門下設行政命令的影響。正是由于總體規劃內容存在相左的意見,因此,整體落實情況彈性不足,但是剛度過度[3]。

第二,在對土地利用規劃項目定位方面,有部分學者認為,在對村級土地利用規劃進行劃分時,將其列入詳細規劃,將總體規劃進行分類細化和落實。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市級土地利用規劃和總體規劃內容較為相似,需要將市級、縣級規劃進行整合。

第三,在對實證項目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作者對其進行了實證研究,更多的學者還是總政策、理論等方面進行分析,這就導致研究內容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存在差異[4]。

3 新農村建設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優化路徑

3.1 ??建更加有效的理論研究模型

相關研究部門需要對理論體系進行深度分析和集中管控,特別是村級土地規劃利用項目會對整體規劃產生影響,甚至發生沖突,因此,村級土地規劃項目要結合法定規劃要求,建構更加完整的運行體系,順應政策和法律規范,確保管理模型和運行機制貼合實際需求。

3.2 確保研究結構的連貫完整

在對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進行階段性分析,要對全局性和持續性進行統籌管控,提高規劃性和關注度,切實維護編制結構、論證結構、監督維護結構和反饋結構能形成良好的動態研究機制,確保其能對土地利用規劃項目進行全面認知和綜合理解,從而積累更多的項目運行經驗。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項目研究過程中,要保證管理項目的全局性和持續性,確保管控要求和管理項目之間能形成協調統一的結構。

3.3 協調相關配套政策和規劃

要想深度貫徹落實有效的城鎮化運行要求,就要保證政策配套機制和土地利用規劃項目之間能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實現農村建設項目和城鄉發展之間的有效性,也為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例如,要針對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村歷史文化景觀保護問題、農民城鎮化利益等問題進行集中探討,并且進行進一步探索和研究[5]。

3.4 高度重視研究中的實踐過程

在研究村級土地利用管理規劃項目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實踐的重要價值,制定詳細的、可操作的運行計劃,在對比和總結的同時,并針對具體案例進行對比分析,提高公共參與熱情的同時,建構更加完整的項目規劃,協調發展后對運行結構和收效進行綜合評價。

第5篇:土地利用規劃分析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綜述

一、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內涵與意義

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對土地利用規劃方案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從生態環境角度提出規劃的最佳方案及其調整建議,同時提出消除或減緩方案實施后可能產生不利生態環境影響的對策與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的約束促進土地利用規劃更好地向環境友好方向發展,并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的權威性、可持續性以及可操作性。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對我國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二、國內外土地利用規劃的研究進展

1、國外研究進展

1969年,美國頒布的《國家環境政策法》首次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此后環境影響評價在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起到了很多的作用, 因而在全球迅速普及和發展起來, 并成為各國重要的環境管理手段。荷蘭1987年建立了法定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要求對廢棄物管理、飲水供應、能源與電力供應、土地利用規劃等都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在英國 ,1990 年開始 ,很多地方政府對城市的發展規劃都開展了戰略環境影響評價。1991年通過的《國家環境政策規劃》中規定了SEA的工作程序,建立了法定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1999 年加拿大頒布了《政策、規劃和計劃建議的環境評價內閣指令》,要求對所有提交內閣和各部部長批準,或在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重大環境影響(包括有利和不利的) 的政策、規劃和計劃建議進行環境評價。

2、國內研究進展

2003年 9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在我國正式實行以來, 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對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研究。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同國外一樣,也是從單純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區域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發展到單純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戰略影響評價兼顧的全面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在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方面,我國的一些專家學者做出了較大的成績。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以及重大的過程對各種環境因素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對土壤的影響、對水環境的影響、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自然災害的影響。張妍等以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土地利用規劃為例,在探討土地利用變化與環境關系的基礎上, 論述了土地利用規劃對環境的影響。程吉宏等從區域土地開發規劃方面, 探討了規劃環評中土地生態適宜度的問題。陳百明以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角度闡述了土地規劃中環境問題。張燕等從微觀評價角度, 探討了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評價問題。潘嫦英等分析了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項目評價的不同點,蔡玉梅等探討了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內容。

在如何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方面:現有的指標體系主要從生態、資源、社會、經濟,及土地利用結構、規模對環境的影響等角度選取大量指標,分別衡量各種用地類型的環境合理度。賈克敬等將指標體系分為環境要素層、準則層、指標層 3個層次, 并將指標分為狀態指標和影響指標,分別用來反映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和衡量環境影響。劉瑞亮從聲、大氣、水、土壤、生態、人居、社會經濟發展等七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葛麗穎以廣東省陽江市為例,基于 DPSR理論模型,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呂昌河等從生態保護、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資源保障、建設用地增長的適度性與后效、耕地占補平衡的生態風險等 5個方面構建了用于預測和評估土地利用規劃對環境、生態和土地資源的可能影響程度的指標體系。賴力等提出土地利用規劃戰略環評指標體系包括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指標 4個層次。

評價方法方面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專家判斷法、核查表法、矩陣法、疊圖法、情景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生態服務價值的方法以及累積影響的分析方法等定性和定量多種方法。王廣洪等對江蘇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評價采用了指標法進行了研究。趙柯利用土地生態適宜性分析法,劃分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 提出相應的土地生態開發措施。冉圣宏等運用了生態服務功能法計算上一輪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以來中國不同省市土地利用變化。唐等利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對武漢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進行評價。 賴力等分別采用生態足跡方法對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目標的生態成效進行定量分析。這些方法通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度量土地利用規劃產生的環境影響效應。由于土地利用規劃的生態環境效應存在難以衡量等原因,在研究方法上目前還沒有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結論與建議

1、構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基礎數據庫和指標體系

廣義的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數據庫包括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土地生態環境本底數據庫,土地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庫等,在此基礎上研究不同層次、不同地區和不同生態環境下的指標體系框架,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和實踐服務。建立必要的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參與性。

2、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的方法研究

我國關于項目環境評價方法比較成熟,包括疊置法、列表法、矩陣法、統計模型法等。但規劃的環境評價涉及更宏觀的尺度,許多定量的指標不容易獲取,在規劃方法上目前更多的采用加權比較法、逼近理想狀態排列法、費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法、環境承載力評價法和對比分析法等。具體應結合案例的研究,對比分析不同評價方法的適用性。

3、加強多學科的合作和公眾參與

土地利用規劃本身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涉及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和土地生態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對規劃指標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多學科的知識背景。而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評價更綜合地考慮規劃實施后對各種環境因素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要以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問題為核心,整合多學科人才,凝聚多學科知識。

參考文獻:

[1]張妍等.規劃層次上的環境影響評價[J].上海環境科學,2002,(3).

[2]吳克寧,等.關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思考[J].資源產業,2005,(6).

[3]劉艷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足跡環評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8,(6).

[4]蔡玉梅,等.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J].地理科學進展,2003,(6).

[5]彭建.國內外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研究進展[J].資源科學,2003,(2).

[6]賴力,等.土地利用規劃的戰略環境影響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3,(12).

[7]卞正富,等.論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4,(2).

第6篇:土地利用規劃分析范文

為適應國土資源管理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工作從2005年已開始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正是針對土地利用規劃大綱編制和實施各個環節的業務需求,充分利用國土資源信息網絡及信息共享平臺,綜合利用網絡技術、GIS技術、數據庫技術與辦公自動化技術,規范化組織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實現靈活有效的規劃輔助編制、規劃成果管理、日常辦公支持、輔助決策等功能,并為其它相關土地管理信息系統提供數據和技術上的支持。

2.系統體系結構

根據本系統的需求分析,綜合考慮軟件性能和開發成本,本系統采用C/S(客戶端/服務器)的三層體系結構(圖1)。

2.1數據層采用大型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實現對整個系統數據的管理。系統數據庫在邏輯上分成兩部分: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前者存儲地理空間數據,實現不同行政區域數據的無縫拼接,由中間層的空間數據引擎協同管理;后者存儲屬性和管理數據。二者之間通過地理定位編碼相互關聯。

2.2中間層采用空間數據引擎協同管理空間數據庫。

2.3應用層用戶直接接觸的部分,根據不同的用戶需要,將應用層分成兩個部分:系統用戶端和部門用戶端。

3.系統功能

系統按模塊化結構設計,劃分為基礎數據處理模塊、規劃輔助編制模塊、規劃成果管理模塊、規劃實施管理模塊、專題分析模塊、系統維護模塊等6個功能模塊。一方面各模塊在功能上相互獨立,另一方面,各模塊又通過數據共享、功能調用、界面集成而緊密相聯。

3.1基礎數據處理模塊基礎數據處理模塊實現最基本的GIS功能:包括數據錄入與編輯、數據瀏覽、數據查詢、數據分析和數據交換。數據處理的前提是讓用戶能夠快速的定位、查看所需要的數據。由于數據庫中存儲的數據量很大,如果用戶的每一次屏幕操作都涉及覆蓋整個數據庫范圍的一個層或幾個層勢必造成瀏覽處理速度下降,屏幕刷新緩慢甚至死機。針對這種情況在用戶操作前首先提供一套調圖機制,使得用戶可以根據靈活的條件把要瀏覽的數據先裝載到系統中,再對其進行操作。調圖功能具體分成自定義調圖和傳統調圖兩種:自定義調圖方式。是指用戶定義調圖的范圍和調圖的內容(圖層),系統可以根據用戶提供的圖幅號、單位名稱、道路名稱、地名確定瀏覽數據的范圍。用戶可以根據圖層的名稱,大類和實體的類型(點、線、面和注記)來確定要打開的圖層。傳統調圖方式。是指制作索引圖,讓用戶可以根據索引圖漫游數據,然后在此基礎上用戶可以選擇瀏覽的范圍。這種調圖的方式需要先從某個比例尺的數據中默認指定某個索引圖層,作為系統缺省要加載的圖層。

3.2規劃輔助編制模塊規劃輔助編制是指利用計算機輔助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和專項規劃,以及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按照法律程序對規劃進行局部調整和修改。規劃輔助編制包括規劃的方案擬定、方案比較、成果輸出等;規劃局部調整和修改包括對規劃指標、用地布局等的調整。具體功能包括數據編輯、數據查詢統計和規劃指標調整等基本功能,規劃地塊擬定,規劃方案分析,規劃地塊調整,規劃地塊注記,規劃用地類型匯總統計、規劃成果輸出。規劃地塊調整具體可以劃分為圖形變更和屬性變更,通常圖形變更伴隨著屬性變更。其中,圖形變更主要可以歸結為地塊合并、地塊分割和邊界變更。提交變更后即時刷新現有規劃圖層,同時在數據庫中保留原有地塊信息以備歷史回溯。

3.3規劃成果管理模塊規劃成果管理是指對經批準的土地利用規劃成果及在規劃實施中形成的相關規劃成果的管理,包括圖件成果和文檔成果的調閱、查詢、統計和輸出等。

3.4規劃實施管理模塊規劃實施管理模塊對具體規劃實施業務進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規劃審查、城鎮分批次建設用地規劃審查、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規劃審查、未報已批土地利用項目登記。

3.5專題分析模塊計劃執行情況分析、規劃實施情況分析、土地利用情況分析、對規劃信息,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建設項目占用農用地面積、占用耕地面積;土地開發補充耕地面積;土地整理復墾補充耕地面積、計劃指標統計專題圖、業務統計報表制作等。

3.6系統維護模塊系統維護模塊包括用戶管理、系統設置、數據維護、日志管理等功能。

4.系統實現

SuperMapDeskpro是中科院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心北京超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基于SuperMapGIS核心技術研制的新型通用桌面地理信息處理平臺和GIS應用工具。通過SuperMapDeskpro,用戶可以完成地圖編輯、數據管理、地圖打印、查詢瀏覽、網絡分析、拓撲處理、空間分析、三維建模等GIS系列任務。根據功能需求,本系統選擇SuperMap做為GIS開發平臺。實現效果如圖4,圖5所示。

5.系統特點

在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中,用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代替常規的手工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系統具有如下特點:①將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和實施管理中用到的紛繁復雜的數據系統地組織起來,方便用戶使用,并通過一套調圖機制,使得用戶可以根據靈活的條件把要瀏覽的數據先裝載到系統中,再對其進行操作。②系統具有方便的土地利用規劃和現狀統計功能以及多種分析報表,功能強大的圖層疊加分析功能,為規劃輔助編制及紅線預審管理提供重要的統計數據支持。③可以自動進行紅線坐標標注,并提供完備的布局輸出功能,自動生成圖簽、圖例和紅線坐標列表,方便用戶紅線預審出圖。

6.結束語

第7篇:土地利用規劃分析范文

第一階段根據規劃編制前期對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上一輪規劃實施評價,找出土地利用變化的規律,著重研究規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人口變化、產業政策,預測土地需求量,提出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布局,明確土地用途分區管制。形成的研究成果有: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土地利用現狀與潛力分析研究;土地需求量預測與供需平衡分析研究;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戰略與統籌區域土地利用研究。

第二階段研究成果是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并對各規劃方案進行比較選擇,明確最優方案進行規劃編制的整體構思與框架,形成的成果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說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城鄉結合部(中心城區)土地利用現狀圖、中心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即中心城區土地用途和空間管制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重點項目分布圖、重點鎮基本農田分布圖。

第三階段成果是第二階段成果的細化和具體表現,形成的成果有:縣級規劃編制;規劃編制說明;規劃基數轉換工作報告及基數轉換審定說明;除以上第二階段需要的圖件成果外,增加縣土地利用現狀圖、城鄉結合部(中心城區)用地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銜接圖、縣級(鄉鎮)基本農田分布圖、土地保護和整治開發空間布局圖、縣土地利用規劃現狀數據轉換標示圖、重點鎮土地利用規劃現狀數據轉換標示圖、縣基本農田調整分析圖、重點鎮基本農田調整分析圖等。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表現形式分為文字成果(包括數據圖表)、圖形(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系列圖件)、數據庫三種。文字成果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的基礎,是規劃思想與規劃理念的表述,數據圖表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研究分析過程的體現;圖形是用地圖的語言,包括符號、線條、色彩等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思想與理念的表達,是對文字成果最直觀、最明了的表現,它反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最終結果的實現形式,并貫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過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是基于在上述成果實現的基礎上,把文字、圖表、圖形、數據等關聯在一起,建立數據庫,主要是便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管理。因此,圖形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最基本的表現形式。

在編制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往往需要編制大量的規劃系列圖件,這種圖件屬于專題地圖,是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意圖最根本的表現方式。它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縣級區域地理底圖為基礎,根據不同的專題要求和規劃思路,用各種符號、線劃要素以及色彩,表示土地利用現狀及其分布、動態變化、發展趨勢和發展規律。

由于規劃內容,如工礦企業、建設用地規模邊界、基本農田分布區、土地利用功能分區等等在實地上分布形態不同,有點狀分布的、線狀或帶狀的、面狀分布的,通常采用定點符號法、線狀符號法、質底法或這幾種方法相互配合使用。

上兩圖是同一區域的兩幅土地利用重點項目規劃分布圖,從圖面效果看,同一規劃成果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所得到的成圖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圖1以質底法來表示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定點符號法表示項目獨立的位置、數量和質量特征,線狀符號法的線狀符號及其顏色表示線狀分布的項目數量和質量特征。采用這種表示方法從圖中就能了解重點項目分布地點所屬的土地類別。便于規劃的土地利用實施管理。圖2采用定點符號法和線狀符號法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綜合表示項目分布地點、數量和質量特征,圖面雖然清晰易讀,但作為一個區域的掛圖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顯得單調,并缺乏與土地利用結構、土地用途的有機聯系,不便在土地利用規劃上的管理

第8篇:土地利用規劃分析范文

關鍵詞: 災后重建; 土地利用劃; 反應機制; 探索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key issues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planning, by mean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nd regulate human activities, so that the harm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human beings and to minimize the loss. By mean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descriptive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summa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adaptability, but also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provide useful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Thus, the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ap and enhance the nature, there should be more long-term considera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On the basis of post disaster land use planning, th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strengthen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planning guidance of land use land use.

Key words: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land use planning;response mechanism;exploration

1. 前言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災害時有發生,尤其是地震災害更是對人類生存、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如地裂、地面塌陷、地面變形等,都可能致人死傷、破壞建筑物、破壞交通運輸以及毀壞耕地農田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加強災害預防以及災后恢復重建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規劃作為國家宏觀調控土地的一項政策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土地利用規劃也隨之不斷發展和改革,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和執行已成為政府公共決策和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1],其作為國家對土地利用進行引導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日益加強。

然而目前各地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時,為了地方經濟發展,實現土地價值最大化,往往將建設用地需求列為首要考慮因素,從而忽視了對于土地承載力以及生態安全方面的考慮。隨著近些年來發生的越來越多的地震災害,迫使人們對現行土地利用規劃進行反思,關注點也從單純的建設用地需求轉向了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問題。土地利用規劃中各類用地布局應堅持尊重自然、堅持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為根本。從生態安全角度出發,規劃的編制與地質災害治理和生態建設相結合,可以有效抵御地震災害,建立和完善管理機制,使損壞及影響降至最低限度。本文就是以地震災后重建為研究背景,重點對災后重建地區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中關鍵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為今后開展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提供有益探索和參考依據。

2. 關鍵問題研究

地震是一種內動力地質作用,雖然很短暫,且全球具有災害性的地震也僅占到地震次數的千分之一[2],但它所產生的地震波,以及引起的地面破壞,卻對發生災害地區的人們生存及生活帶來極大危害。即使未達到災害程度,也會對地區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地震及次生災害給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帶來嚴峻挑戰:大量耕地、建設用地受損,有限的可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更加匱乏,土地供需矛盾加劇;次生災害及隱患頻發,土地利用的環境安全形勢嚴峻,土地利用布局調整的需求迫切;林地、牧草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土地破壞嚴重,土地生態功能修復任務艱巨等等。

在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災難后,我國也充分借鑒、汲取了國內外災后重建的經驗和教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的研究,編制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規劃》、《青海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等,為地震災后重建地區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依據及土地利用方向。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人類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手段來規范和調整人類活動行為,從而使自然災害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3]。因此,在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2.1 資源環境因素識別

作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基礎,調查研究及現狀分析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一階段,除了對規劃范圍內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土地利用數據、相關行業資料等進行收集及調查,更重要的是對規劃范圍內土地利用狀況、利用潛力、各項用地需求以及土地供應能力做出確切分析,明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采取的改進措施。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既有一般土地利用規劃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傳統的基礎調查與評價的基礎上,應加強對資源環境因素的識別。首先要充分收集地震后地質災害的具體分布、土地災毀的詳細數據以及規劃區域內土地受損程度等。如:次生災害造成的農用地(耕地)滅失、損毀情況以及耕作層被塌陷、地裂等地|災害破壞,農業基礎設施損毀,區域農業生產條件產生變化情況;建設用地受損規模、類型。因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災害造成城鄉住房倒塌損毀,建設用地功能受損和部分建設用地滅失的情況;土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地震及次生災害使區域地貌植被發生變化,水土流失加劇,生態功能受損,環境承載力降低等等。

其次根據區域地質環境狀況,對于易發地質災害地區,應著重分析研究其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突出資源環境因素識別,并就地震與地質災害進行充分調查、評估,考慮地震斷裂帶、地質災害對土地利用空間布局產生的影響,結合各行業災后重建用地需求等,以便為規劃用途及布局安排提供有力依據。

2.2 土地利用安全性評價

根據地震斷裂帶分布,以資源環境因素和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為基礎,開展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區和評價。從恢復重建用地安全性角度出發,在區域內劃定地震斷裂危險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其他區域等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區[4],并對其進行評價,有利于引導災區生態功能的恢復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布局優化提供依據和保障。

2.2.1地震斷裂危險區

一般距離地震斷裂帶200m以內(500m~1000m的城鎮也視為危險區)。相對高差400m~1000m,地形坡度大于25°,或處于主要行洪通道;建設用地場址或場地內及其周邊存在危險性大、危害程度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該區域內,應沿地震斷裂帶,嚴格控制工程建設,加強工程建設項目抗震設防,嚴格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開展建設項目場地適宜性評價。

2.2.2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地質災害規模以大中型為主,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較密集。該區應以保護生態為主,農業用地應重點作為林地、牧草地,嚴格限制坡耕地和梯田開發擾動巖土體。位于高易發區的城鎮及農村居民點經過治理大多數可以恢復重建,但要遠離地質災害點和斷層,留出一定的緩沖地帶,應在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建設規模;疏散或搬遷密集居民點,線狀工程(公路、鐵路等)應回避或采取隧道穿越,禁止水利設施建設和工業發展,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要提高建筑設防標準。

2.2.3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地質災害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地質環境脆弱。該區農業用地應以林地、牧草地為主。建設用地應回避主要地質災害點,在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基礎上盡量選擇安全的位置,并嚴格控制人口居住建設規模。線狀工程(公路、鐵路等)、水利設施、住房和基礎設施等均要提高建筑設防標準。

2.2.4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地質災害密度相對較小,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如部分地區發生地裂縫、砂土液化(噴砂冒水)等次生災害。該區可以作為城鎮村居民點以及線狀工程的主要選擇位置,農業用地可以視土地質量狀況盡可能作為耕地,適度用于林地、牧草地。

2.2.5其他區域

是指危險區和地質災害易發區之外的區域。一般距離地震斷裂帶500m以上、相對高差小于30m、場址和場地周邊無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地形坡度小于15°的地帶。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如符合建筑工程地質條件要求,都可以安排建設用地。其他區域原則上不需要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2.3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按照國土開發強度、產業發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鎮建設的適宜程度,綜合評價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可將規劃區域國土空間劃分為適宜重建、適度重建、生態重建三種類型[5]。

適宜重建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災害風險較小,可以大規模集聚人口,并全面發展各類產業的區域。功能定位主要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集聚人口和經濟,建成振興經濟、承載產業和創造就業的區域。

適度重建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弱,災害風險較大,適度集聚人口和發展特色產業的區域。功能定位為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建成人口規模適度,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特色鮮明的區域。

生態重建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很低,災害風險很大,生態功能重要,建設用地嚴重缺乏,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代價極大,不適宜較大規模集聚人口的區域。功能定位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為主,建成保護自然文化資源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少量人口分散居住的區域。

2.4 土地適宜性布局

2.4.1總體原則

按照災后重建各類用地需求,優先保障恢復災區人們基本生活條件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對規劃確定的重建項目給予必要保障。以資源環境因素識別為基礎,結合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區以及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優先保障適宜重建區的建設用地規模,控制適度重建設區和生態重建設區的城鎮建設用地,適度壓縮工礦用地和農村居民點用地,恢復并逐步擴大生態用地[6]。根據土地受災程度和重建用地布局調整方案,按照恢復生態、保護資源的要求,積極開展災后重建土地整治,使災毀耕地、臨時用地、廢棄城鎮村和工礦用地得到有效整治,耕地生產條件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全面恢復。

2.4.2主要建設用地布局

臨時用地:根據受災人口、過渡性安置戶數和現有搶險救災臨時用地需求,安排臨時用地。用于恢復重建過程中的搶險救災和居住及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過渡性安置建設。選取交通條件便利、方便受災人群恢復生產和生活的區域,并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和可能發生洪災、山體滑坡和崩塌、地面塌陷等災害區域,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并避免對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及生態脆弱區域造成破壞。

城鎮用地:按照就地恢復重建為主、嚴格控制異地新建、盡量利用原有建設用地的原則,立足恢復,安排新增城鎮用地。對于少數受災特別嚴重、原有城鎮場址不宜再作城鎮發展空間的城鎮整體異地重建,應充分考慮地質環境安全和長遠發展需要,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適宜城鎮建設的用地空間,合理安排重建用地規模;對于受災較重城鎮基于地質災害隱患和環境安全性考慮開展局部用地布局調整和重建;對于部分城鎮原有建設過于狹促,為增加防災避災空間,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城鎮改建和適度擴建;對于一些具有相對區位優勢、資源環境承載力高的城鎮,作為災區城鄉人口和產業布局轉移的承接地,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城鎮集聚發展建設。

在城鎮用地的具體布局上,異地新建城鎮應新建場址應盡量避開危險區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確實無法避讓的,具體的生產生活設施建設用地布局應開展地質災害安全性評估,并通過實施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適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加防災避險用地、提高工程設防標準等方式提高城鎮防災抗災能力。

農村居民點用地:布局主要以安全性為前提,根據災后農村人口分布、基礎設施條件、地震及地質災害調查評估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結果,確定就地重建和異地新建規模和布局。在山區重建的農村居民點,應選擇經地質安全性評估確定為相對安全的區域,并通過實施地質災害工程防范措施等,降低災害風險,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在平原區重建的農村居民點要堅持節約集約、保護耕地的原則,按照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完善農村生活生產設施的要求,適度集中建設。

獨立工礦用地:根據獨立工礦企業受災情況、產業政策、生產力布局調整方向和災后受災人口安置的就業需要,按照優化結構、節約集約、恢復為主、兼顧發展的用地原則,安排新增獨立工礦用地。除用于受災工礦企業恢復重建外,主要用于新建一批適合災區資源環境條件、具有比較優勢和較好發展前景的工業項目,增強災區自我重建和發展能力,重點保障產業聚集區用地。

基礎設施用地及其他建設用地:根據城鄉居民點分布和生a力布局,按照恢復和增強保障能力的要求,與經濟發展規劃和城鄉規劃相銜接。規劃期內基礎設施建設以受損設施就地恢復為主,同時考慮改善區域發展環境、提高防災抗災能力的需要,安排新增建設用地。

3. 研究結果

面對地震災害,我國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恢復重建和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也為加大調整城鄉和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有效改善區域土地利用配置效率提供了強大支撐。我國“十”也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合理的構建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但是災后規劃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組織、編制、實施、管理等系列工作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災后規劃的編制實施主要依靠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行政職能的推動,對于地震災后的快速化、制度化反應機制相對缺乏。

因此,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方針,應統籌城鄉與區域土地利用,著力解決災后重建中的土地利用重大問題,提高規劃的應急反應能力,并逐步形成預警預防―響應應對―監督保障的完善規劃應急反應機制[7],保障各項恢復重建任務在土地利用上的落實,有效緩解和改善因地震災害對當地人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奠定牢固基礎。

4. 結論及建議

對于地震災害,預防永遠比恢復重建更為重要。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災害預測預報,災后重建治理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土地利用規劃的角度,加強對相關問題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技術方法上,都還需要不斷探索和積極創新,以提高規劃的適應性。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應更注重跨越性和提升性,應有更長遠的考慮,將災后重建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因此在災后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基礎上,還應對以下方面進行關注。

4.1 做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對規劃中未來開發活動的布局、結構以及資源的配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過程。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需特別重視時效,突出重點,解決主要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則需要更具理性和預見性,對土地利用結構、規模和布局等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與風險,進行科學的前瞻性分析[8]。因此災后重建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應重點在深入分析災區資源環境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對規劃方案的環境協調性進行分析,分別對規劃目標、用地規模與結構調整方案、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復墾工程安排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從而對應提出減緩環境負面影響的建議措施。

4.2 強化公眾參與

規劃的實施過程雖然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但同時也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和要求,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利益和主張,可以全面了解和認識評價對象的環境狀況,揭示出潛在的環境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的盲目性、隨意性,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通過強化災后重建規劃中的公眾參與,也可以進一步提高災后重建效率、推動重建工作的順利完成。并且通過公眾參與,發揮公眾的監督職能,可以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為實現災后重建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4.3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及評估機制

災后規劃的編制實施容易受到土地利用協調難度大、災后重建項目投資形勢變化、國家重大政策變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規劃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考慮不周和預測不準的現象[9]。因此,應逐步建立災后重建規劃實施監測和評估機制,在重建過程中對客觀條件、規劃實施情況以及規劃實施的政策變化情況適時進行評估,并及時對規劃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正。以提高規劃的彈性和適應性,從而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3] 張素蘭.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反思與探索[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2] 華南農業大學主編.地質學基礎(第二版)[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4:83―85.

[4] [6] 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專項規劃[R].北京,2008,4―6,11―17.

[5] 劉永湘,李何超,申京詩.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思路和方法[C].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9:1471―1480.

[7] 趙泰,田志強,賈克敬.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規劃應急機制研究[J].國土資源情報,2015,3:51-56.

[8] 劉杰,陳帆,劉園,王慶改.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重點內容解析與實證[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9,22(2):44-47.

第9篇:土地利用規劃分析范文

【關鍵詞】 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研究領域,是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是歷史時期土地覆被和全球環境變化的最直接和主要的驅動因子,是土地利用者、人和利用對象、土地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表現。土地的利用與變化,不僅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對資源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故土地利用研究在國內外倍受關注,已經成為當今土地資源管理學的一個新的研究熱點。針對土地利用的研究,國際國內范圍內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又可以根據側重點的不同,劃分成不同的階段。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國內外關于土地利用的理論標進行綜合分析,并加以總結歸納,以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一、國外主要研究現狀

從時間上來看,最早對土地利用進行研究的是德國的農業經濟學家馮·杜能,其提出的杜能環模式,為以后土地利用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也由此拉開了世界范圍內對土地利用系統研究的序幕。綜合來看,國外關于土地利用研究主要圍繞土地利用調查、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規劃等開展。

1、土地利用調查研究

國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是土地利用調查。之后,亨丁頓、堪達爾等學者對農業生產力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標志著人們已開始考慮土地綜合利用效益的問題。上世紀40年代,土地利用調查與研究在全球廣泛開展。1946年澳大利亞完成了1/3以上地區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調查。之后,英國、加拿大、荷蘭以及東歐一些國家,亞洲的印度、日本,北美的墨西哥、南美的巴西等先后對土地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

2、土地集約利用研究

對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起源于19世紀工業革命后期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起初是由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David Ricardo在研究農業用地集約利用時提出了“土地集約經營利用”的概念。區位論的萌芽產生在18世紀的德國,繼承與發揚是在1826年。從區位的角度研究土地集約利用到20世紀中期達到了一個頂峰,在這個時間段分別有Hoover和Losch.A.兩位經濟學家根據當時市場的需要提出了運輸區位理論和市場區位理論。以區位理論做指導,雖然本質上是為了引導廠商合理布局,實現利潤最大化,但究其根本是從空間布局上為土地集約利用指明了方向。英國學者霍德華Howard JE.的“田園城市”理論是城市規劃論中提出土地集約利用方面的內容的先驅。

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開始以市場平衡理論為基礎的經濟區位理論,運用系統的數理對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研究。對城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利用效率的評價方法以及影響土地利用效率的相關因素上。之后有用描述歷史形態的方法直觀地辨別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的演變和空間分布,其中有同心圓模式、軸向模式、多核模式、扇形模式等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態模式。這些模式對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土地有優化配置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4、土地利用規劃研究

二戰后,由于土地資源問題的日益突出,國際上逐步開展了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為政府規劃決策提供基礎資料。從20世紀70年代起土地利用由土地調查向土地評價研究發展。1976年FAO公布的《土地評價綱要》是世界上土地評價研究廣泛開展并趨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但其對象僅針對農業用地。隨后,土地評價研究擴展到對城鎮、工業區、開發區等的評價。20世紀90年代以來,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呈現綜合化研究的趨勢。在全球變化的影響下,已將土地利用規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要領得到各國參與者的認可,隨即可持續發展迅速成為地理、環境、經濟、規劃等學科研究的熱點和前沿課題。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被人們廣泛接受,可持續的土地資源管理也被世界各國政府和學者廣泛關注。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的土地利用研究相對而言起步較晚。20 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最早開展土地利用研究的專家以地理學家胡煥庸、任美鍔和農學家張心一為代表。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國開展了土地建設規劃研究。8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研究與國土整治工作結合起來,在土地開發利用的基礎上提出治理與保護的理念,并提出以協調好人地關系矛盾為基本思想的土地利用研究理念。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學者建立土地利用度、土地利用動態度指數的定量化模型及區域土地利用程度變化模型,對土地利用變化進行定量研究并奠定了基礎。綜合來看,國內對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包括:對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方法研究;對土地利用效率測度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對影響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諸多因素的研究。

1、對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方法研究

對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方法研究上,早期的研究土地利用效率的文獻大多采用單一投入與產出的研究方法,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從單一要素投入與產出角度轉向多要素的投入產出,并且將土地投入納入到研究的體系,摒棄了過去單純的資本與勞動投入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的轉變也使得在研究方法上得到了很大的創新。杜官印運用投入導向的數據包絡分析CCR模型對1997—2007年28個省份建設用地在經濟增長中的利用效率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多數省份的建設用地投入與產出的效率較低,且存在著建設用地投入過量的問題。同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的速度明顯高于人口增長的速度,整體上表現為外延式擴張。何格、歐名豪運用DEA方法對青島市1997和2004年建設用地的時空差異進行了研究,認為青島市城市建設用地的規模效率比較低,是影響建設用地效率高低的主導因素。此外,梁紅梅等也運用DEA方法對浙江省1996—2005年的新增建設用地做了分析。

2、對土地利用效率測度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對土地利用效率測度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上,周鴻飛認為土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評價指標的處理以及權重,二是去量綱處理和綜合匯總。他同時還指出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評價應該借助產出率和邊際產出率來評價。方先知認為土地利用效率的評價思路應該首先建立在一定的角度和標準的基礎上。研究角度決定了所選取的指標體系的特殊性,要求指標體系不僅能夠反映出研究的角度,而且能夠滿足的評價的需要,同時要盡量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環境效益。為了體現科學性,在選取指標要綜合考慮區域的特點以及可操作性,達到系統、科學和全面的要求。在構建城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評價體系時可以從土地投入強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產出水平以及土地可持續利用這幾個角度來考慮指標的選取。

3、對影響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諸多因素的研究

王曉青等(2010)通過對我國31個省份建設用地的jeffry模型測算,指出工業發展狀況、城鎮化進程、土地市場交易程度、非國有經濟發展水平、人均耕地這5個顯著因素影響著建設用地的配置效率。并且影響效果表現為前三者為正相關,后兩者為負相關。姜海、曲福田(2008)認為影響江蘇省縣域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為人口密度、人均產出水平以及固定資本的豐裕度,而其他因素如產業結構、技術效率以及土地政策影響程度也較大。

三、結語

綜觀國內外土地利用各方面的研究進展,為今后加強土地利用科學的研究,筆者認為大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未來的土地變化研究要加強精度的要求,促進土地變化科學的發展,同時其研究成果能真正引導土地利用規劃。其次,要逐漸重視土地利用變化對全球變化、地區生態環境及資源安全與生態安全的影響,要發展更好的土地利用變化經濟模型,這就需要比較成熟的空間經濟理論作為支撐,這樣便能更好地解釋移民、雇用增長、政府行為的時空類型。鑒于我國目前土地利用研究的現狀,應加強開展多層次、分區域,包括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小城鎮的農業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鄒彥岐:國內外土地利用研究綜述[J].甘肅農業,2008(7).

[2] 傅小徐:基于DEA模型的江西省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

[3] 約翰·馮·杜能著,吳衡康譯: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M].商務印書館,1997.

[4] 鄒彥岐、喬麗:國內外土地利用研究綜述[J].甘肅農業,2008(7).

[5] 劉彥隨:區域土地利用優化配置[M].學苑出版社,1999.

[6] ACIAR/IBSRM.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valuation for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Z].Technical Papers,1991(2).

[7]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r 21st Century[Z].Plenary Papers,1993(2).

[8] 施祖麟: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證[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9] 李超、馮琳:馬克思地租理論與邊遠農村土地流轉機制[J].成都大學學報,2009(2).

[10] 杜官印、蔡運龍:1997—2007年中國建設用地在經濟增長中的利用效率[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6).

[11] 何格、歐名豪:城鎮建設用地效率時空分異研究——以青島為例[J].商業研究,2007(10).

[12] 梁紅梅、劉衛東、連綱:浙江省1996—2005年新增建設用地效率分析[J].技術經濟,2008,27(4).

[13] 周鴻飛:土地利用效率評價指標構建及對浙江分析[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8,8(2).

[14] 方先知:土地利用效率測度的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J].系統工程,2004,22(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天堂视频网站| chinese中国农村夫tube| 试看120秒做受小视频免费|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第二十页| 老司机福利在线观看|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99| 色av.com| 日本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99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成人黄18免费视频|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贱妇汤如丽全篇小说| 成人动漫在线播放|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欧美一区| 一级做a爰全过程免费视频毛片| 1000部免费啪啪十八未年禁止观看| 欧美两性人xxxx高清免费| 国产对白受不了了中文对白|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韩国伦理s级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淫片a|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国产老妇一性一交一乱| 亚洲片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