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供應鏈管理及應用范文

供應鏈管理及應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供應鏈管理及應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供應鏈管理及應用

第1篇:供應鏈管理及應用范文

內容摘要:供應鏈管理研究的復雜性要求更全面的歸納性研究方法。然而,國內目前的供應鏈管理研究過于重視定量研究, 忽視定性研究, 更缺乏規范的定性研究方法論指導, 這一缺陷制約著供應鏈管理理論研究水平的提升。本文在介紹扎根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扎根理論在供應鏈管理研究中的價值和評估方法,以期推動該方法論在國內供應鏈管理研究中的運用。

關鍵詞:扎根理論 供應鏈管理 定性研究方法

供應鏈管理研究的挑戰

(一)缺乏整體性理論研究

國內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大多基于實踐環節的某些具體問題,解決方案更多的是提供一些經驗上的模型來解釋SCM的適用范圍、形式、成本和利潤,而對理論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缺乏核心理論的建立。

同時,目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是針對供應鏈某部分進行的,并設定特定條件,當條件改變時結論就要發生變化,以致適用于供應鏈整體的研究成果很少。

(二)缺乏定性研究方法

國內的供應鏈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定量分析方法。定量研究適合在宏觀層面上大規模地進行社會調查,但是不適合在微觀層面進行細致深入的動態研究。定量的方法不僅將復雜流動的社會現象簡單化、數量化和凝固化,而且忽略研究者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由于定量研究是通過對事物可量化要素及其相關關系的測量、計算與分析來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因而用其來直接研究復雜且動態的管理問題與現象就比較困難。

在西方尤其是北美,越來越多的社會科學研究者開始由以往僅重視定量研究方法轉而對定性研究給予同樣的重視。而在定性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論是比較突出的一種方法。

扎根理論的內涵與步驟

(一)扎根理論的內涵

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之后簡寫為GT)最早由Glaser提出。它的核心思路是通過抽樣獲取數據,對樣本提煉出范疇,并持續比較,找出參與人認知的理論性異同,從而建立在范疇、屬性和關系基礎上的理論框架。

研究中往往并沒有先驗假設,從數據中直接獲得知識,不受制于已有理論,是一種在被調查者觀點基礎上理解現象的解釋性、歸納性研究方法。

(二)扎根理論的研究程序和特點

如圖1所示,GT的研究程序不同于一般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存在差異。其比較突出的特點在于:

1.文獻的解釋性作用。與其他研究方法不同,其不以文獻回顧和假設開始,相反,在研究中要舍棄文獻,從實際數據中產生范疇和關系。GT要求先從數據中產生自己獨創的理論,之后再在已有理論或者已有案例事件中尋求解釋(步驟6)。

2.抽樣和訪談。扎根理論依賴于數據分析,而數據來源于訪談(步驟2和4)。這里的訪談要求逐字記錄,以保留細微的差別。同時要求開放式訪談,盡量讓參與者自行回答,不對其做任何引導。訪談對象必須覆蓋不同組織不同管理層次的雇員以對比不同。

3.開放性編碼和選擇性編碼的規范方式。開放性編碼(步驟2)把數據分為不同的有意義的單位,并組合成抽象的概念或范疇。在步驟7,使用選擇性編碼,將新范疇進行提取并整合。

在研究中,使用備忘錄(研究筆記)的方法(步驟3、5、7)來提煉范疇,定義不同范疇之間的關系,并獲得數據分析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4.持續比較。圖1顯示出研究過程的來回移動,這被稱為持續比較。研究者提出基于一組采訪、觀察和其他形式產生的數據間的關系,然后通過后續訪談和數據收集活動來測試這一關系。而訪談又帶來新想法,從而重新解釋之前的范疇和關系,并帶來更加集中化的訪談和數據收集。這一過程的重復性使GT區別于其他定性方法。

經過持續比較,定義了清晰的范疇和關系,理論也由此產生(步驟9)。當訪談已經無法增加現有的范疇、屬性、過程和關系時,理論達到飽和,從而產生新的理論。

扎根理論的目標就是構建新理論,而理論的目的在于描述在特定結構條件下范疇和現象之間的關系,從而解釋行為。

扎根理論價值及其在國內供應鏈管理研究中的應用

(一)扎根理論的價值

要了解GT的價值,必須先了解它的研究理念與其他研究方式的差異。Burrell and Morgan (1979)和Meredith et al. (1989)把學術研究范式描述為代表研究者和學科的哲學范式的連續體,兩端分別為實證主義和相對主義/ 解釋主義,如圖2所示。

實證主義強調客觀性、普遍性、可重復性、意外證偽,旨在解釋和預測。這種范式包括現實主義和科學現實主義,包括實驗、數學模型和線性回歸、模擬和統計方法等。

而另一端是相對主義和解釋主義。這些研究者強調描述而不是預測。解釋主義依靠定性方法,包括實地研究、符號學、案例及現象學。一般來說,相對主義/解釋主義試圖從個體的角度理解環境,認為個體會影響塑造他們所處的環境。

在實證主義和相對主義/ 解釋主義之間,則是扎根理論的客觀主義、建構主義。就定性方法的解釋和預測特性而言,扎根理論更客觀。Charmaz(2006)提出“客觀主義的扎根理論”即“假設外部事實正在等待著被沒有偏見的觀察者記錄”。

和大多數定性分析方法一樣,GT位于接近相對主義/解釋主義的一端。然而,扎根理論依賴于定性數據和數據分析方法,強調重復性。它對探求模式和新理論構建的強調,又將它區別于其他定性方法。

扎根理論嚴格遵循歸納與演繹并用的科學原則,強調理論的特殊性和情景性,通過理論取樣、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等一整套系統的操作程序,來建立并完善關于某種現象的理論。因此,非常適合構建符合中國現實的供應鏈管理理論。

(二)扎根理論在供應鏈管理研究中的引入

就供應鏈管理研究對象——供應鏈的特點而言,扎根理論非常合適。

1.社會性。供應鏈就內在本質而言是社會性的,相互關聯,跨組織、跨企業、跨文化。因此,研究者必須將供應鏈中存在的復雜而相互關聯的現象作為社會過程來研究。扎根理論提供了對社會現象的深入研究,通過揭示組織行為產生的環境、組織結構和過程,使得研究者能了解在供應鏈框架下個人經歷、互動和關系如何形成公司戰略和行動。

2.整體性。供應鏈管理的宏觀和相互關聯性要求相應的研究方法要能從局部的研究來理解整體科學和邏輯表明,了解整體需要通過歸納法嚴格地質疑其部分。扎根理論是一個審視的歸納研究方法,它使用了一個全面的、面向過程的方法來確定供應鏈運作的規則、過程和策略,揭示了供應鏈管理中的行為維度,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從公司內部、公司之間不同層級和功能部門人員收集解釋數據的方法。

3.自適應性。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自適應組織系統,需要在復雜的環境中自我調整。而所有復雜的自適應系統都涉及到內部潛在的大量非線性相互作用的不同部分。由于非線性相互作用,整個系統的行為并不是部分行為的簡單相加。線性回歸、正態相關等類似的數學技術,對于自適應系統的復雜分析進展甚微。GT的聚合、歸納和模式探求的過程,并不僅僅著眼于描述某個范疇的狀態(如:知識意識的高低、創新的采用率高低),而是描述這些范疇之間的關系(如:知識意識對創新采用程度的影響),對于供應鏈研究而言非常有效。

筆者認為,在供應鏈管理研究中,不應完全拋棄定量研究,然而也不應僅僅只有定量研究。因此,引入扎根理論,找出中國情境下的供應鏈管理理論基礎之后,再使用定量分析,更為合適,也更為客觀。

扎根理論應用評估和不足

(一)扎根理論應用的評估

不同于量化方法,定性研究往往缺乏有效簡潔的評估方式。為了評估扎根理論的研究成果,需要有效的評價標準。表1對已有的文獻和標準進行了小結,有幾個標準基本相同,但在文獻中可能使用了不同的術語。筆者認為,經過比較和歸納,同一套準則可以用來評判扎根理論的研究,包括:嚴謹性、可信度、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

(二)扎根理論的不足

正如任何研究方法,GT也存在缺陷。

1.解釋性。扎根理論最大的缺點是它的解釋性本質。潛在偏見是對解釋性研究結果的有效威脅,即結果可能受到研究者偏見的影響。同時,因為訪談是開放式的,研究者在訪談中需要控制過程的進行,而不讓參與者將訪談引導到自己偏好的方向。

此外,研究者在解釋數據的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研究人員沒有這方面的理論敏感度,重要的問題可能會被忽略掉。因此,扎根理論對于理論敏感度有較高要求。

2.推廣性。扎根理論的實質是理論建立,而不是理論測試。理論概念和關系的普遍性驗證往往需要通過實證調查方法進行。由于研究中相對較小的樣本和選擇性的參與者,研究中結果比較難在不同企業和環境進行推廣。

3.操作難度。由于GT要求數據在現場獲取,企業可能不愿意讓員工參與重要的訪談,也可能會對訪問者進行有目的的企業行為觀察感到不舒服,這常常使尋找合適的公司很困難。此外,數據分析方法較為耗費時間,開放式編碼的訪談和新范疇的不斷比較需要大量時間和耐心。由于持續比較的過程,樣本的大小取決于達到理論飽和的過程,數據收集所需的時間長度往往是未知的,也很難確定是否理論已達到飽和。在無法確保沒有新范疇出現之前,研究者可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抽樣。

參考文獻:

第2篇:供應鏈管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因特網和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滲透,企業能否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制勝的關鍵。企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進供應鏈管理,提高運作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建立快速反應策略,從而能夠更好地面對競爭激烈、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一. 信息技術與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是在滿足一定的客戶服務水平的條件下,為了使整個供應鏈系統成本達到最小而把供應商、制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組織在一起來進行的產品制造、轉運、分銷及銷售的管理方法。信息技術包括獲得信息、分析信息、應用信息以提高供應鏈性能的工具。

信息技術將供應鏈上的企業緊密地連接起來,解決供應鏈管理由于信息失真引起的長鞭效應,為供應鏈企業之間合作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大大降低了供應鏈企業的交易成本,因此信息技術在高效的供應鏈管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信息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1.條碼技術

信息的收集和交換對于供應鏈管理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條碼技術作為自動化識別技術,能夠快速,準確而可靠地收集信息,實現入庫、銷售、倉儲的自動化管理。

條碼技術是實現POS系統、EDI、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技術基礎,是物流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技術手段。條碼技術包括條碼的編碼技術、條碼標識符號的設計、快速識別技術和計算機管理技術,它是實現物流計算機管理和電子數據交換不可少的前端采集技術。

企業運用條碼技術,并借助于先進的掃描技術、POS系統和EDI技術,能夠對產品實現跟蹤,獲得實時數據,作出快速、有效的反應,同時減少了不確定性,去除了緩沖庫存,提高了服務水平。條碼技術同時也是實現有效客戶反應(ECR)、快速反應(QR)、連續補貨(CR)等供應鏈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條碼技術在零售、生產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2.射頻技術

由于供應鏈管理中各個環節都是處于運動或松散的狀態,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隨實際活動在空間和時間上轉移,結果影響了信息的可得性、實時性及精確性。射頻技術和通信技術的應用,很好地克服了上述問題。

射頻技術(RFID)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通過射頻信號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作為條形碼的無線版本,RFID技術具有條形碼所不具備的防水、防磁、耐高溫、使用壽命長、讀取距離大、標簽上數據可以加密、存儲數據容量更大、存儲信息更改自如等優點。

射頻技術一般在配送中心和倉庫內使用較為廣泛。例如射頻技術可以使得叉車駕駛員獲得實時的指示,而不是在一段時間之前打印出來的書面指示,這樣作業的靈活性增強,成本降低,服務的質量得到提升。

3. 衛星通信技術

利用衛星通信技術開發的全球定位系統在供應鏈中起著重要作用。GPS即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具有海、陸、空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

在供應鏈中,GPS能夠實現對車輛導航以及對貨車的調度和貨物的追蹤管理。

目前零售業也在應用衛星通信技術,迅速把每天的銷售量信息返回到總部,從而能夠及時掌握銷售動態,進行適當的庫存補充。例如20世紀80年代,沃爾瑪將當時剛剛出現的衛星通信技術引入商業流通領域,建立了龐大的私人衛星通訊系統,加快對基礎商業數據的收集、整理加工、決策傳達和信息反饋的速度。

4.GIS技術

GIS即地理信息系統,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產物,它以地理空間為基礎,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實施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是一種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其基本功能是將表格型數據轉換為地理圖形顯示,然后對顯示結果瀏覽,操作和分析。其顯示范圍可以從洲際地圖到非常詳細的街區地圖,現實對象包括人口,銷售情況,運輸線路以及其他內容。

供應鏈管理中涉及到的諸多問題,如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配送網點的分布、配送路線的優選等都要進行空間分析和空間決策。GIS作為對地球空間數據進行采集、存儲、檢索、分析和應用的計算機系統平臺,能夠提供為供應鏈管理所用的多種空間和動態地理信息。

5.EDI技術

EDI即電子數據交換,是按照商定的協議,將商業文件標準化和格式化,并通過計算機網絡,在貿易伙伴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自動處理。

供應鏈的協調運行建立在各個節點企業高質量的信息傳遞與共享的基礎之上,在供應鏈管理的應用中,EDI將變成供應鏈企業信息集成的一種重要工具,一種在合作伙伴企業之間交互信息的有效技術手段,特別是在全球進行合作貿易時,它是在供應鏈中聯接節點企業的商業應用系統的媒介。

物流EDI用戶遍及零售商、供應商、生產商、貨運公司、銀行、物流中心等。不過近年來,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為供應鏈信息活動提供了更為快速、簡便、廉價的通訊方式。

6.Internet/Intranet技術

Internet即因特網,又叫國際互聯網,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語言互相通信的計算機連接而成的全球網絡。Intranet即企業內部網,是一個使用與因特網同樣技術的計算機網絡,它通常建立在一個企業或組織的內部并為其成員提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等服務。

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供應鏈管理系統為企業和用戶之間提供新的供銷渠道,使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民眾。例如可以推動MRPII或者ERP系統經過Web技術改造以后的應用推廣,可以實現企業及相關企業對產品和業務進行電子化、網絡化管理等。

7.數據庫、數據挖掘技術

數據庫技術是一種計算機輔助管理數據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組織和存儲數據,如何高效地獲取和處理數據。數據挖掘(Data Mining,DM)是指從數據庫的大量數據中揭示出隱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潛在價值的信息的非平凡過程。

隨著數據量的劇增,數據挖掘技術將成為深化供應鏈管理的最有效方法,在解決選址、倉儲和配送等供應鏈管理方面可以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三.結語

信息時代的來臨,有效地推動了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與創新。要成功實施供應鏈管理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信息技術已經被視為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企業利用文中所述先進的信息技術,對快速獲得供應鏈上各個節點的信息,實現信息共享,降低運作成本,提高客戶服務水平,乃至提高供應鏈整體競爭力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牛曉紅. 淺談條碼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J]. 電子商務,2010(8):54-55..

2. 董雷,劉凱. RFID技術在現代物流中的應用與實施研究[J]. 物流科技,2010,(1):58-60.

3. 姜方桃. 基于EDI的集成化的供應鏈管理研究[J].經濟師,2003,(9):151-152.

4. 敖鳳龍,何佩,余雅云,孫曉輝,方玲. 基于GPS/GIS的可視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統設計[J]. 中國電子商務,2010,(9):96-96.

第3篇:供應鏈管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 本體 供應鏈管理 聚類本體

一、供應鏈管理及其特點

在全球經濟的競爭中,出現了一些新的交易模式,如B2B和B2C,而與此同時也形成了一些新穎而富有創造力的商業合作關系,如供應鏈和虛擬企業網絡。

供應鏈(Supply Chain)是關于協作信息、原材料流、工廠運做及物流的管理。它能以最小的資源利用成本,靈活而敏捷地應對顧客需要的變化。供應鏈存在的基礎是不同的、獨立的業務實體間的同步,也就是供應鏈成員內部以及成員間的協調。供應鏈成員需要本著合作的精神進行談判和妥協,目的是尋求整個供應鏈的績效最優。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對不相關系統及其部件組成的復雜網絡進行管理的藝術和科學,包括確定供應鏈目標,制定相關戰略、戰術,以及對其實施的有效、高效控制。

對整個供應鏈而言,決策是在一種分布式環境下進行的。供應鏈管理會把整個供應鏈的共同策略強加給供應鏈的各個成員,而每個成員自己的目標和策略盡管都獨立于共同的目標和策略,在實施時卻需要同整個供應鏈的目標策略相一致。供應鏈是一個復合分布式系統,供應鏈可以建模成為一個智能(Intelligent Agent)系統,這些為同一最終目標而合作。

一個基本的供應鏈包括來源(Source)、生產(Make)、運輸(Delivery)三個業務流程。生產部門根據顧客的需求從供應商購買原材料,生產出的產品通過運輸配送到不同銷售點以滿足顧客需求,基本的供應鏈管理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框架

供應鏈管理是創建設置供應鏈,確定供應鏈的測度指標,找到供應鏈中的弱點,通過協同工作獲得最佳效果以滿足顧客需求的過程。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制定管理所有資源(原材料、服務)、平衡累積需求和供給的策略,包括五個步驟:規劃(Plan)、來源(Source)、產品和材料(Product & material)、傳遞(Delivery)、返還(Return)。供應鏈管理是對供應鏈各環節中產品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其管理的復雜性在于,其一需要同時考慮不同的目標;其二在于供應鏈中任何一個環節細小的修改都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的效益。

本體是對共享概念化的正式、清晰的說明,它可以看作特定領域知識的語義本源。利用本體可以實同特定領域中不同主體間知識的共享與重用。如果在供應鏈管理中采用一個標準的本體集,這將有利用于增強不同供應鏈管理系統間的互操作性。

二、本體與供應鏈管理

本體也可以看作某領域公認的概念集,通過本體可以使領域知識結構更加明確,有助于不同的人(或)對信息語義理解的一致性。按照本體的應用規模和級別可以分為四類,分別為域本體(domain ontology)、任務本體(task ontology)、元本體(meta-ontology)、知識表示本體(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ntology)。Gruber提出了本體開發時需要遵循的標準,清晰(clarity)、一致(coherence)、可擴展性(Extendibility)、最小編碼偏差(minimal encoding bias)、最小本體承諾(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本體是某領域內重要概念的簡單等級結構描述,并輔以對每一概念的詳細描述。本體包括一系列概念,例如 類(class)、子類(subclass)、類結構(class hierarchy)、實例(instance)、槽(slot)、值(value)、默認值(default value)、面(facet)、類型(type)、勢(cardinality)、繼承(inheritance)、變量(variable)、關系(relation)等。

本體技術是語義網的基礎,目前較多采用的開發語言是DAML+OIL,其他的開發描述語言還包括,XOL(XML-Based Ontology exchange Language)、SHOE(Simple HTML Ontology Extension)、OML(Ontology Markup Language )、OIL(Ontology Interchange Language)。本體已經成功地應用到知識管理和電子商務領域。

供應鏈管理系統可以看作一個分布式信息系統,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異質性問題,也就是系統結構和設備異構和系統間缺乏統一的語義理解(即本體)。造成這種語義異構的原因就在于整個供應鏈中的信息系統沒有共同的本體。具體表現為:不同系統使用多種術語表示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在不同系統中表達不同的含義,各系統使用不同的結構表示相同的信息,各系統中的概念之間存在著各種關聯,但由于各系統分布自治,這種隱含的聯系不能顯性化。

解決信息異構的方式有兩種,即結構方法和語義方法。結構方法的擴展性差、而且不提供語義級的檢索,以本體作為語義層集成手段的語義方法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但實現比較復雜、因為涉及本體的建立。作為供應鏈中結點的不同企業間(即 整條供應鏈內部)存在著信息系統的差異,即使同一企業的內部不同部門之間也存在著信息的不一致性。盡管EDI和受控詞匯(CV,Controlled Vocabulary)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也有其自身不足。EDI需要大量資源投入,甚至重構業務流程以適應EDI的要求,提高了現有運作成本。通過本體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現有的問題。

三、本體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供應鏈管理需要供應鏈中不同的環節中的資源或間互操作,通過本體的方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間的互操作是非常復雜的,因為不同的往往是獨立開發的,間采用的是不同的通信語言和術語。獨立開發的的互操作能力主要依賴于彼此間的理解能力。本體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正式的清晰的表述。概念化就是指對一些現象的抽象,也就這個現象相關的概念、概念的含義及利用這些概念的限制,也就是說本體應該是可以機讀的,這樣本體就為互操作過程中所使用的術語提供了正式、明確的說明。

不同對其所處的環境的理解不同,其目標和能力也不盡相同,但從整個供應鏈管理來說,為完成供應鏈的目標它們之間要能夠進行互操作。這種互操作是不同基于共同理解的基礎上達成一致的結果,是以間對不同之處妥協為基礎的。通過本體合并(merging)可以實現這一要求,本體合并也就是建立一個包含不同版本本體的本體,這些本體內容之間有相似或交叉的部分。

解決互操作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元層次方法(meta level approach),指從元屬性層次來描述本體。元屬性指可變性、可變頻率、逆可變性、事件可變性、模式、原型化、例外、繼承、繼承與差別,元屬性包括各種語義信息,目的是表征在概念描述中的不同屬。元屬性對概念語義的精確說明以及本體分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元屬性描述方法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它可以通過對概念屬性的可變化的描述,來清晰地表達隨時間變化的屬。此外,這種方法還能表示類成員機制,因為每個屬性都關聯一個定性的量詞(qualitative quantifier)以表達子類繼承了多少屬性。這種模型不僅表達概念的原型屬性,而且還包括一些特殊的屬性。通過這種清晰的描述我們不僅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域,而且還能理解概念在描述具體域時的作用。

供應鏈本體應該為供應鏈管理中不同主體提供標準的交流方式,使供應鏈軟件開發商能基于一致的供應鏈管理的概念進行軟件開發,供應鏈本體可以為作一個基礎本體用于更具體的本體的構建。

在進行供應鏈本體開發時,首先要通過供應鏈相關文獻獲取與供應鏈管理相關的信息并建立供應鏈管理領域的精確定義。之后,從獲取到的知識中抽取出供應鏈管理的不同概念,只有最相關的并一致認可的概念才能抽取出來。抽取后的概念可以分為不同的組,而且不同概念間的關系也應該描述出來。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抽取不同概念的詳細屬性,最后利用本體開發工具構建出本體。開發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供應鏈本體的開發過程

根據供應鏈的定義和特點及供應鏈管理本體開發方法我們可以利用元層次方法創建企業本體。本體可以看來具有一定邏輯規則集的圖,即O=(G,R)。圖可以表達供應鏈運行過程的等級結構順序,這也可以與供應鏈管理中的多系統相對應。圖是由節點V和邊E組成的,即G=(V,E)。其中節點代表概念名稱,而邊代表概念間的關系。關系或其所表態的語義可以是元屬性中定義任何概念或關系,如類O、子類O等。對于供應鏈本體,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節點的,內部評價以及節點間的多元交流與談判。根據供應鏈流程,可以做出供應鏈管理本體的元圖,如圖3所示。

圖3 供應鏈管理本體元圖

供應鏈本體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它應該有以下特點:

1.易變性,即概念屬性變化的可靠性;

2.易變頻率,即在概念描述中屬性變化的頻度;

3.事件易變性,即屬性變化的原因;

4.模態,表示命題真假的方式。

考慮到上述特點,所以在構建供應鏈本體時可采用聚類本體。采用聚類本體的基礎是不同類及其資源概念間存在著相似之處。表示類及其資源模型的本體是一致的,沒有冗余且經過結構化處理的。在聚類本體中的每一個本體都通過屬性和關系來描述概念,而且等級結構中的層次結構也利于不同間信息的傳遞,所以聚類本體的等級結構可以使供應鏈管理中不同的異質本體共存,并通過本體間聯系來實現間的互操作。

四、本體在供應鏈管理中應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在開發供應鏈本體時首先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選擇哪一種開發語言。不同的開發語言有其自身的應用特點。供應鏈管理中需要不同的間進行談判與協商,也就是要在共同語義理解的基礎上各要具體一定的能力,所在本體開發時需要優先選擇能夠描述規則并進行推理的語言,如OIL和DAML+OIL。

本體應用于供應鏈管理時,必須注意本體的演化問題。在聚類等級結構的本體中繼承是一個重要的特點。一個本體可以重用并擴展為另外一個本體,當被重用的本體發生變化時,必然導致在它基礎上派生出別的本體的變化,因此供應鏈管理中本體之間的變化是互相關聯的,它們之間的實時同步問題是必須解決的。如果一個供應鏈系統中相互信賴的本體越多,則系統中本體演化的復雜性就越高。本體的演化是一個分散的協作過程,供應鏈管理中相互依賴的本體在物理上的分布必須考慮,本體的深化需要追蹤每個本體的改變,以及一系列的相關變化。

參考文獻:

[1]Alexander V. Smirnov, Charu Chandra.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operative Supply Chain Configuration[EB/OL].[2007-04-06]省略

[2]Frankovi, B., Budinská, I., Dang, T. Tung. Ontologic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EB/OL]. [2007-04-06]bmf.hu/conferences/SAMI2003/BUDINSKA.pdf

[3]Ali Ahmad, Mansooreh Mollaghasemi, Luis Rabelo. Ontolog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EB/OL].[2007-04-20] www2.isye.gatech.edu/people/faculty/Leon_McGinnis/8851/Sources/Ontology/Ontologies.pdf

[4]李勇:關于本體整合的研究及其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D].天津:天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2005

第4篇:供應鏈管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農產品;網絡信息技術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及質量,涉及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的根本利益。供應鏈管理引入農業為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目前,國內外的經濟社會條件和實踐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國際經驗來看,供應鏈管理已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利器;從國內現實來看,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尚處于發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網絡信息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一定的理論探索,為我國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思路。

1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涵義

1.1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及特點。供應鏈管理是使供應鏈運作達到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讓供應鏈從采購開始,到滿足最終顧客的所有過程能高效率運作,把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價格,及時、準確地送到消費者手中[1]。供應鏈管理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因此,供應鏈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應鏈整體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供應鏈整體最優。供應鏈管理將供應鏈上的業務和各相關者視為一體,以整體最優為目標。(2)企業間的相互協作關系。實現供應鏈整體最佳化優,需要企業間的合作,這種協作關系就是“合作伙伴關系”。(3)供應鏈管理要求采用系統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來統籌管理整個供應鏈的各個功能。(4)支撐供應鏈管理順利進行的是現代化的信息技術。 

1.2農產品供應鏈的涵義及特點。 一般而言,農產品供應鏈即農產品從收購、加工、運輸、分銷直至最終送到顧客手中的這一過程所組成的環環相扣的鏈條[2]。農產品通過供應鏈管理可以降低總成本,增加農產品的效益及附加價值。由于農產品的諸多特性,導致了農產品供應鏈不同于工業供應鏈,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參與者眾多,系統復雜。在產前、產中、加工、運輸、銷售和最終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上都有眾多參與者,包括農產品生產者、批發市場、零售終端和最終消費者。另外農產品的數量特別大,品種繁多,各品種的品質特性差別很大,使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銜接問題更加復雜。(2)市場不確定性較大。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分散性,經營者難以取得壟斷地位,市場信息極為分散,人們難于全面把握市場供求信息及競爭者、合作者的信息;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強,農產品上市時如果在短時間內難以調節,會使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此外農產品的鮮活易腐性限制了農產品在跨區域間和跨季節間的即時調節,這使農產品供應鏈具有更多的風險。(3)農產品供應鏈對物流的要求較高。由于農產品生產具有區域性,而人們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區域間進行流通交易。然而農產品的鮮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這限制了農產品流通路徑。特別是在生鮮農產品,對物流倉儲、運輸、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1)市場主體過于分散,缺乏供應鏈的概念。由于農業產業鏈的主體主要是分散經營的農戶,市場意識薄弱,總體素質較低,即使是大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也是以小業主或個體經營戶為主體經營,用供應鏈的觀點考慮農產品的經營是很難實現的事。(2)物流技術比較落后。“新鮮”是農產品的生命和價值所在,但由于鮮活農產品的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會大大限制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因此對運輸效率和流通保鮮條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現在,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物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失很大。有數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達25%~30%,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過高,不利于農產品供應鏈合作伙伴聯盟的建立。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穩定,運銷成本的波動較大。由于農產品具有鮮活性,生產上的區域性、季節性、分散性等特點,同時農產品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費群體小的特點,造成農產品交易成本較高,容易導致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投機行為,不利于穩定的供應鏈合作伙伴聯盟的形成。(4)農產品供應鏈各主體之間信息流通不暢。由于諸多原因,對信息化的意識不強,從而造成我國國內農產品供應鏈的總體信息化程度很低。國內農產品市場上幾乎沒有一個經過統一規劃設計的信息系統,各企業之間信息化程度差距較大,發展很不平衡。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缺乏統一的信息平臺以供各企業進行信息交流,造成本應多邊共贏的企業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礙了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長期以來,農民對市場供求信息的獲取渠道單一,手段缺乏,滯后失真現象嚴重,趕不上市場變化。這也是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5篇:供應鏈管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物流企業;策略;應用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05-0003-02

隨著新形勢的發展,現今物流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徹底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模式。傳統的物流企業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所以,物流應用供應鏈管理方式就從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改變了以往物流企業管理中的缺陷,供應鏈管理影響著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否可以取勝,同時供應鏈也決定著企業的管理效率是否能夠得到提升。由此可見,企業之間的競爭如今已經成為了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我國物流市場已經成為了買方的市場,市場上充斥著各種中小型的物流企業與個體運輸戶,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有許多的生產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貨中心,同質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惡性的競爭又時常發生,這對物流這一行業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另一個方面,有許多國際比較大型的物流企業開始急劇的侵占我國物流的市場,他們在設備、資金、人員的配備上都有很大的優勢,這又對國內的物流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國內的物流市場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強供應鏈的建設與管理,將自身實力的提升和提高企業的服務水平作為初級階段企業發展的核心,供應鏈的管理已經成為物流企業新的核心。物流企業應該通過優化供應鏈流程使企業的結構變得更加靈活,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 供應鏈管理以及與傳統物流的區別

通過對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控制,首先要對原料進行采購,目的是為了能夠制作完最終的產品,然后可以利用其它的手段建立起一支廣泛的交際網,將產品銷售出去,達到讓消費者滿意的目的,以此同時,還要注意將供應商和零售商這些客戶組合成一個功能網絡。這個結構的網絡并不是供應商和客戶最終的信息鏈,它暫時僅僅只是一條增值鏈,在這個過程中,物料在供應鏈上的加工或是運輸等程序都會相應得到增值,這樣企業就會收獲更多的利益,同時也在無形中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延長了生命力。供應鏈管理在實質上其實是一種集中性的管理方式,它的基本職能就是物料從供應商那里一直到用戶處的一種物流計劃,也可以說是一種控制手段,同時供應鏈管理也是信息流和物流同合作關系的用戶之間聯結關系時進行規劃的流程。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方面,有訂貨、庫存、運輸等。供應鏈的管理尤其基本的側重點,就是它的管理一定要將總的物流成本和客戶之間的關系協調好,同時還要將供應鏈的有關部門統一管理,讓他們能彼此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的使供應鏈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采用供應鏈管理方法的企業獲得更大的利益。

物流的供應鏈管理應該是以物流為對象的管理,他是以所有物流活動的一體化管理為整個供應鏈的。物流供應鏈的管理目標是根據物流在整個供應鏈的重要性,降低物流的水平,提高服務的質量,降低庫存來決定的。通過供應鏈中各種資源運作的效率完成供應鏈的整體目標。這樣,就賦予了經營者更大的能力來適應市場的變化,并且能夠對市場的新動態及時做出反應,從而做到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供應鏈有著本身獨特的性質,它與傳統的物流控制方式或儲存運輸相比都有明顯的優越性。這種不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將供應鏈看作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傳統的分解來看。第二就是要求最終依靠整條供應鏈來進行戰略決策,也就是說對供應鏈的有關決策要從大局出發,從整體考慮。第三就是供應鏈的管理對庫存有很高的要求,同時對庫存的看法也和以往有很大的差異,姑且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看,庫存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一種控制平衡度的手段。最后就是供應鏈管理在實際中要注重規范要求,要將現代化和全球化等多方面標準進行整合,統籌發展。

2 物流企業運用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

2.1 能夠使物流系統無縫連接

無縫連接是能夠使供應鏈獲得協調運作的前提和條件。如果物流鏈不能夠無縫連接,需要運輸的貨物沒有在約定的日期送到,顧客的需要就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滿足,一些保存性較差的貨物會變質,采購貨物的質量也會在運輸的途中受阻,這就使供應鏈的合作大打折扣,也會使顧客對物流公司失去信心,最后取消合作。嚴重的影響企業的信譽。

2.2 縮短處理訂單的周期

怎樣才能使生產周期縮短?美國有專業的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過專業的論述,他提出,物流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能夠有效的使生產產品的周期大大縮短。另外,美國的權威組織也曾對供應鏈的管理數據進行了認真統計,經過統計的結果顯示,通過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能夠使訂單的周期控制在3~4 d,這樣的數據就證明了通過供應鏈管理能夠使時間相對以往減少了30%左右。這是一個完全奇跡般的突破。

2.3 使服務水平得到提高

物流企業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措施,企業不僅能夠對客戶的需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對市場的發展形勢也進一步的熟知,同時還能夠確定需求量,這就使得企業的供應活動能夠超越市場的真正需求。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上,一定要確保物流的暢通運作,這樣的目的是能夠使企業的競爭力得到提高,使企業能夠盡快的獲得更多的市場信息,能夠對客戶的需求進一步了解。這樣也使企業的服務質量得到了提高,使企業獲得更好的知名度,立足于市場。

以上的各項措施都是以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和企業的信譽度與知名度為前提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從根本上提高自己企業的硬件與軟件才可以使企業在競爭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3 物流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的策略

供應鏈的環境管理對物流的要求逐漸的變高,物流企業要想更好的應對市場的挑戰,提高本企業的經營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對供應鏈進行優化管理,以提高競爭力。

3.1 物流企業要積極的向第三方物流轉型

第三方物流主要是指由供應方與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在供應鏈管理的大環境大背景下,企業也不斷的提高了對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層次,需求的內容也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物流企業的現狀是規模不大,服務水平與國際的大型物流企業相差太遠,物流的服務僅僅停留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層次上,沒有實現從原料的供給到商品最后銷售的整個供應鏈的全程服務,距離真正的物流一體化服務標準還有很大的距離,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求物流企業樹立大物流、大流通的思想,積極努力向第三方物流發展。

物流企業的運作也不能局限在倉儲和運輸上,這是傳統物流的思想,新的供應鏈管理要求物流企業不能僅僅是提供物流鏈中一個環節的服務,要努力的擴大服務的范圍,積極的擴大新的物流服務與業務,根據物流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的擴大業務范圍,這樣才能實現把企業做大做強的愿望。

作為一個優秀的物流企業來說,要無時無刻以提高服務質量為目標并作為企業發展的前提。在物流企業當中,是什么給企業提供不竭的發展動力,是什么一直支撐著物流企業的存活?是客戶。所以對待物流企業的衣食父母,企業一定要注重服務質量,要做到誠信服務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也是使企業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收費的標準;第二就是物流服務的內容和服務的態度;最后一個方面就是物流的服務效率。其中,物流的服務效率也就是送貨速度的快慢是關鍵中的關鍵,能否及時的交貨,貨物到達以及安全情況和中轉的信息等。針對不同的物流消費者的要求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務,適當的增加有針對性和增值服務也是物流企業發展的關鍵。

3.2 物流企業要運用供應鏈完成一體化的服務流程

傳統物流企業雖然也能夠完成客戶對物流企業的基本要求,但是那是最低的標準,并沒有經過很好的設計和組織,更不存在物流一體化服務的理念,而且傳統的物流方式有許多的弊端,通常都不能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需要,市場或客戶的需求難以實現;運輸的線路不合理、批次的安排不合理,物流運輸的成本過高;中介的過程太過復雜,中介太多,企業不能在第一時間把握庫存的具體數量;與其它的環節中的企業缺乏交流與合作,資源的配置不夠合理等問題。比如,有一批貨物要從此地運往彼地,其中要經過很多種的運輸方式和多種的物流功能,這就意味著要想完成這次的交易客戶就要通過多家的物流公司才能完成這次運輸。這種運輸方式并不符合供應鏈管理的具體要求,因為這些物流的服務并沒有完成物流的一體化服務,這樣就沒有辦法縮短到達的時間,降低成本,也就不能做到讓客戶真正的滿意。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顧客的需要已經成為了物流市場的主體,顧客的需要成為物流公司確定企業目標與前進方向的重要依據,能不能滿足客戶的需要是顧客是否選擇這家物流企業關鍵所在。因此,目前物流的市場出現了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許多的物流企業拿不到訂單,另一方面,一些物流的客戶找不到理想的物流公司。因此,為了提高物流企業的競爭能力,物理企業就應該制定供應鏈管理的合理的制度,要從客戶的需求出發,以客戶的最終需要為中心,注重增加用戶滿意程度,實現訂單、配送、倉儲、采購的一體化,從而使本企業真正的達到顧客滿意。

3.3 建立供應鏈的信息平臺的支持,提高供應鏈的信息

支持水平

供應鏈的管理要想更好的發展就要高度的依賴于大量的信息、數據的采集,以及及時的處理和更新。從一定的程度上講,供應鏈的管理已經逐漸的轉化為物理企業市場競爭的核心,物流企業與供應鏈的中間企業之間要通過信息的溝通互通有無,要想進行信息的溝通就要對各個物流企業的內部數據進行整合與分析,而這種數據存在于不同的信息平臺之中,給信息的整合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因此,供應鏈的管理就要面向市場,面向客戶,安全可靠的物流信息交流平臺可以使物流的企業與客戶之間更好地溝通。優秀的物流交流平臺,可以使選擇過本企業的客戶在第二次進入企業的系統使更快的進行身份的識別和更快的提出自己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更好地提供個性化的增值的服務。更重要的是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能夠使整個物流行業互通有無,更好地進行信息的交流,形成以客戶為主要核心的服務導向。

3.4 采用適宜的方法和技術

從物流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綜合考慮經營的目標、組織的構建、管理體制和員工的素質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是保證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可以選擇的方法主要有管理制度、運輸的方法策略、有效的客戶響應的流通模式、配送資源和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在現階段,我國的物流供應管理應該做到以下的幾個方面:

①推行并不斷的改進“為銷售而生產”的經營管理模式,并最大限度的縮減企業的庫存與運輸途中的中轉環節,并及時的掌握市場的需求信息,按需求換任務,以信息換庫存。

②再造自我銷售模式。逐步的實現在線銷售、實時銷售,現今的社會科技飛速的發展,僅僅利用傳統的模式宣傳自己的企業與產品已經不能夠在信息社會發揮作用了,所以物流企業必須利用媒體、網絡等現代化的技術宣傳自己的企業,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以達到企業的最終發展的目的。

③以經營模式的轉化為契機。現代的發展模式對物流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同時這也是一次機遇,可以利用這次契機對企業進行管理模式上的優化和改革,更好地鞏固供應鏈管理的成效。

4 結 語

物流企業建立完善的物流供應鏈管理,可以為市場與顧客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快速的提高個性化服務,并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整合供應鏈使其順暢的連接,提高市場效率與競爭力,更快的把企業做大做強。

第6篇:供應鏈管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 油料供應 庫站管理

1、概述

物聯網是指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系統可以自動的、實時的對物體進行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并觸發相應事件。它有三個重要特征:一是實現對物體的全面感知;二是能夠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三是對海量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控制。

武警部隊建立信息化后勤的目標要求油料保障從傳統的“計劃-申請-調撥”補給模式向 “精確、智能保障”模式轉變。物聯網技術為這種模式的轉變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首先,通過物聯網可以實現對油料保障需求的準確感知,提高保障精確程度。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技術、二維條碼技術和智能傳感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使物聯網能夠在多樣化行動中準確感知油料保障各種需求,能夠為在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向部隊提供數量準確的油料補給提供依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和浪費。其次,通過物聯網可以實現對油料保障需求的快速反應,提高油料保障效率。物聯網能夠實時感知、實時掌握油料及油料裝備物資需求和供應資源,經過后臺計算處理,迅速提供優化決策,還能根據環境變化,實時自主地協調和調整,提高油料保障反應速度。再次,通過物聯網可以實現油料供應管理智能化,提高管理控制水平。物聯網可以實現全方位、全時空、全天候對在儲、在運、在用油料以及油料裝備物資和各種環境信息的監控、信息收集和分析,提供方便靈活的解決方案。

2、物聯網技術在部隊油料供應管理中的應用

(1)在日常油料調撥中的應用。傳統油料保障是根據指標來下撥油料數量和經費,是通過行政命令被動地對部隊實施保障。這種保障的弊端是有的單位吃不飽,有的單位吃不完,消耗不透明,存在超支浪費現象。物聯網可以實現實時精確地了解保障需求和保障資源的分布情況,變被動保障為主動保障,對部隊油料保障需求及時準確反饋,達到油料儲備動態平衡,減少計劃調撥存在的油料供應不及時而影響任務完成的風險。要實現主動式的油料調撥,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油料保障資源的實時可視和油料保障需求的實時可知。一方面,利用二維條碼、射頻標簽、數據庫及其依托的通訊網絡,對各種油料保障資源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存儲和傳輸,并能實時監視到變化情況,以達到對各種保障資源的數量、種類、狀態、位置及運輸手段的全維可視;另一方面,采用信息技術和通信手段,將油料保障指揮中心與庫站油罐設置的各類傳感、探測裝置聯系在一起,使部隊油料供應管理部門實時了解部隊的保障需求,以實現保障過程的需求可知。

(2)在應急油料保障中的應用。應急突發事件的最大特點就在于事件發生與發展的不確定性。物聯網的自適應性能夠實現在應急條件下保障資源的充分使用與高效合理地調度。物聯網可以利用各種傳感器實時掌握應急突發事件的發展情況,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現場環境、氣象條件等判斷事件的發展趨勢。并依據區域內部隊油料及油料裝備物資信息等提供優化決策,以便于采取合理的保障手段、保障方式、保障路線,提高應急油料保障行動的科學性。現場指揮部及后方指揮中心可及時了解車輛、裝備的位置分布及油料供應等情況,合理安排車輛進行輪換補充油料。車輛駕駛人員也可以通過手持機實現油料補給點的快速定位與導航。

(3)在油庫站日常業務處理中的應用。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提高業務效率。首先通過射頻識別技術對進入庫區車輛進行掃描識別,判斷該車是否為在編車輛,若是,自動開啟門禁系統。然后通過車輛識別傳感器,自動確定該車的所需加油的品種、加油量,加油完畢后,自動完成賬目記錄,并實時傳輸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通過后臺運行,可以查看庫站存油量,在存油量低于儲備標準時,通過通信網絡自動進行虛擬開單、調撥,并通知運油車司機及時進行油料補充。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儲罐內或者運油車內按照一定的規則安裝一定數量的傳感器,對儲存油品的密度、溫度、酸堿度、水分、污染物等指標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將采集到的數據實時的傳輸給管理中心,實現在線、實時、自動監測油品質量。對于質量異常的油品報警,并通知管理人員處理。

(4)在油庫站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物聯網還可以對庫站的周界防御、火災檢測、油氣濃度檢測,油罐滲漏檢測,靜電檢測等安全指標實現智能化管理,及時獲取可能或已經發生災害的信息并向管理部門或人員快速報送,準確分析評估危險趨勢和消除危險的需求,以便制定和采取相應的救助措施。譬如,在周界防御方面,可以在庫區圍墻周界布置紅外探測器,一旦有物體企圖翻越圍墻進入庫區時,紅外探測器就會發出警報。庫區管理人員的報警控制器收到現場報警信號后,會自動顯示出具體的報警位置,進入物體的類別(人或者其他物體),以便值班人員迅速趕到現場處理。在火災檢測方面,通過在庫區爆炸危險區域安裝火災探測器,一旦檢測到火警發生,會自動啟動滅火裝置、切斷電源、關閉管道閥門,并向消防部門報警和通知管理人員采取進一步措施。此外,還可以隨時將庫區內的安全報警等信息發送到管理人員的手持機上,有效實現無人值守、全天候監控,在節省管理費用的同時,大幅度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5)在油料裝備管理中的應用。在油料裝備倉儲管理中,每樣裝備器材都貼上RFID標簽,標簽包含了如戰技術指標、生產日期、儲存期、使用及維護保養方法等大量的信息。倉庫出入口處,帶有標簽的大量裝備可由讀寫器一次性自動掃描錄入,自動識別出入倉庫的所有裝備品種與類別,實時完成賬目自動記錄處理,并上報管理中心。在裝備器材管理追蹤上,通過裝備器材上的標簽可以實時記錄裝備物資的使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的數據信息,并將數據按照需求分類統計后向管理中心報告這些油料裝備的位置、狀態。在遂行多樣化任務中,可動態地顯示油料裝備的使用和庫存情況。任務結束,就可自動統計出所消耗的裝備物資數量,為任務總結提供科學數據。借助物聯網技術,還可以將分散的裝備、器材等信息集成到統一的網絡中,統籌任務區域內裝備資源,形成“虛擬倉庫”,提升油料裝備戰備和部隊建設水平。

第7篇:供應鏈管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 物聯網技術 消防管理

1 什么是物聯網

物聯網,英文名字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之上的拓展和延伸,其基礎和核心仍舊是互聯網。物聯網是通過物與物之間的聯系形成的一個網絡在物物之間進行信息和通訊的交換。

由于物聯網包容了普適計算、智能感知和技術識別、數據傳輸,并且廣泛運用于計算機應用,因此在業界也被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科技浪潮。

2 物聯網技術的特征

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共分為五層分別是感知層(傳感器技術、射頻識別技術、二維碼技術、微機電系統)、信息匯聚層(傳感網自組網技術、局域網技術及廣域網技術)、傳輸層(通信網、互聯網、3G網絡、GPRS網絡、廣電網絡、NGB)、運營層(專家系統、云計算、API接口、客戶管理、GIS、ERP)和應用層(垂直行業應用、系統集成、資源打包)。

3 物聯網在消防領域

(1)現代消防管理工作的業務需求。按照《消防法》的規定,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應安裝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滅火系統、防排煙系統、事故照明系統等消防設施,消防設施是否完備、運行狀態是否良好是一個單位建筑是否發生火災的重要風險指標,也是消防部門日常監督檢查的主要內容。眾多的需監管建筑與有限的消防部門警力形成了巨大的矛盾,現有的警力和傳統的消防安全管理手段已無法及時發現、消除、整改許多單位業已存在的火險隱患,急需有效的科技支撐。(2)物聯網在消防領域的應用。根據消防安全重點單位的消防設施實際情況,充分應用物聯網技術,通過在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安裝前端聯網設備收集火災報警系統的報警信息和運行信息,通過有線/無線網絡實時上傳至消防監督管理部門的消防物聯網遠程監控管理平臺,實現對聯網重點單位火災報警設備系統運行狀態的遠程監控管理,通過監控督促重點單位落實消防安全管理的主體責任,提高單位的消防安全防護能力。

4 物聯網技術在消防領域的應用案例

北京市消防物聯網遠程監控管理系統由用戶信息傳輸裝置(感知層)、網絡傳輸平臺(傳輸層)、報警監控應用平臺(運營層)、業務應用與管理服務平臺(應用層)四個部分組成。系統總體構成如下。

4.1 用戶信息傳輸裝置(感知層)

按照消防法,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均建設安裝了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滅火系統、防排煙系統、疏散指示照明系統、應急廣播系統等建筑消防設施,因此北京市消防物聯網遠程監控管理系統不需要在建筑內部部署安裝火災傳感器,而是使用用戶信息傳輸裝置與聯網單位已有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通過RS232/485/模擬量/CAN總線/其他現場總線方式進行互連,同步接收或截取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輸出的各種信息,再通過政務LTE或WCDMA、GPRS、ADSL等通信網絡將信息上傳給消防局的遠程監控中心。

用戶信息傳輸裝置:主要負責對聯網建筑物內消防設施的狀態信息進行實時采集,及時獲取各類感知信息。

在聯網單位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控制器處安裝用戶信息傳輸裝置,通過RS232/485/422等數據接口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控制器相連,實時采集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前端感知設備的報警信息和運行狀態信息,通過用戶信息傳輸裝置將相關信息傳輸至市級監控管理中心。

4.2 網絡傳輸平臺(傳輸層)

北京市消防物聯網遠程監控管理系統的網絡傳輸平臺包括傳輸網絡和信息接入平臺兩部分。

(1)傳輸網絡。1)物聯網信息傳輸網絡:信息傳輸網絡主要用于傳輸前端設備收集的消防設施遠程監控信息,消防物聯網信息傳輸網絡首先選用政務LTE網,在政務LTE網無法覆蓋的建筑內部依次選用WCDMA、GPRS和ADSL通信網。2)信息流轉網絡:承載消防物聯網遠程監控管理系統監控中心平臺,負責傳輸市級監控管理中心向支隊級監控中心轉發的物聯監控信息,通過互聯網向各級消防部門、行業主管部門、街道、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提供WEB信息查詢服務。(2)監控管理信息接入平臺。北京市消防物聯網遠程監控管理系統監控管理信息接入平臺結構上設計為支持模塊化建設的接入平臺模式,支持超過5000家聯網重點單位容量,同時預留模塊化接入接口。

4.3 報警監控應用平臺(知―運營層)

北京市消防物聯網遠程監控管理系統報警監控應用平臺以信息接入平臺接入的各類信息為基礎,為消防物聯網業務應用與管理服務平臺提供統一的支撐基礎服務。從整個物聯網體系來看,用戶信息傳輸裝置采集數據,經過傳輸網絡傳輸和信息接入平臺接收后,報警監控應用平臺要對該部分信息進行相應的過濾、加工、處理、分析,才能形成系統采集的關聯數據;從系統化角度,報警監控應用平臺一方面要能收集、存儲、管理、分析與處理感知設備上傳的信息,另一方面為業務應用與管理服務平臺的上層物聯網應用提供所需的傳感信息。

4.4 業務應用與管理服務平臺(應用層)

系統通過對報警監控應用平臺收集、存儲、管理、分析與處理感知設備上傳的信息進行調用與分析,從海量的、看似無關的實時傳感信息中找出數據之間的同類關系、去除冗余、提取重現模式、發現周期性變化規律等,為預測和決策提供服務。

5 物聯網技術在消防領域的應用效果

自北京消防物聯網開通以來,消防部門通過對物聯網監控信息的統計分析,從中發現了問題較多的單位,并有針對性的加強監督執法,督促單位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降低消防設施的故障率,提高消防設施的完好率,確保消防設施隨時都能發揮作用。據統計,通過近一年的工作,消防物聯網系統聯網單位的消防設施日均故障數已從204條降到65條,日均誤報數從35條降至6條。如果沒有消防物聯網,按照傳統的檢查手段,消防部門每半年對消防安全重點單位組織檢查一次,很難發現社會單位在消防設施使用管理中的動態問題和存在的隱患。

6 結語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將逐漸地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生活和工作,雖然起步時間不長,但其強大的生命力逐漸得到體現。目前許多技術并不完全成熟,相對應的制度不是很完善,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去探索研究,尤其是在感知層、信息匯聚層、傳輸層、運營層、應用層中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還,爭取早日實現物聯網技術在社會各個方面的應用,給人們一個安全、放心、舒適的生活環境。

第8篇:供應鏈管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系統;系統管理;基礎設置;會計教學

會計信息化這門課程是會計專業的一門基礎技能課程,學生是在學習了會計基礎知識、會計職業道德等課程的前提下進行實務操作。本人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生往往由于操作不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其中如果有一個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將會直接影響到在系統中的下一步操作,所以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一旦學生出現問題,作為教師應該立刻進行解決,否則將無法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本人通過長時間的教學指導,對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總結歸納,提出化解方法,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一、系統管理方面

(一)單據鎖定

單據鎖定是指在用友ERP-U8軟件在操作過程中,無法在某一個模塊中進行數據的錄入或修改。如在教學中遇到這種情況,解決方法如下:以系統管理員admin的身份注冊進入系統管理模塊,找到視圖菜單,選擇視圖菜單下的清除單據鎖定命令,在打開界面中選擇相應賬套的鎖定,單擊確定就可以解除鎖定了。

(二)用戶和角色

用戶和角色是系統管理模塊中權限菜單中的兩個命令,系統管理員admin可以進行添加用戶和設置角色。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有學生不明白角色和用戶,會把這兩個命令混淆。

角色可以理解為工作崗位的名稱,如賬套主管、出納等。用戶是能夠登陸企業應用平臺,對某一個賬套進行日常操作的操作員,所以用戶也稱為操作員。一個用戶可以有多個角色,比如陳明是學生,但是他同時也是班長;同時,一個角色下可以有多個用戶,比如對于學生這個角色,這個班的所有同學都是學生這個角色。

用友U8系統里已經預制了一些角色和用戶,系統管理員在進行初始操作的時候,可以根據案例企業的需要進行用戶和角色的增加、刪除與修改。

(三)數據庫服務器

大部分的學校的機房,學生在每節課上課之前,都需要對學生機上的用友U8數據庫服務器就行修改。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有部分同學會出現一些問題。在修改數據庫服務器時,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首先,應該讓學生復制自己的計算機名,復制的時候不要帶“.”,例如”CO2006.”,在復制計算機名時,只需要復制“C02006””,后面的“.”不要復制;其次,打開用友U8程序中的系統管理,在系統管理里面找應用服務器配置這個命令,打開以后,點擊數據庫服務器進行修改就可以了。這里需要注意的時,有很多同學在修改完數據庫服務器以后,在登陸企業應用平臺的時候,忘記修改自己的數據庫,還是用初始的CLASSIC,這里是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的。

(四)調整賬套引入路徑

用友ERP-U8系統默認賬套的引入的路徑是C:\U8SOFT\下,在上機實驗時,學生都會在默認路徑下引入賬套,這樣不但會使系統的運行速度變慢,同時也可能會出現例如“磁盤空間不足,無法引入賬套”的提示,這種的情況下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在引入賬套時,選擇引入賬套的路徑為D盤或者是E盤,這樣就能同時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五)添加用戶是建立賬套之前還是之后

關于添加用戶是在建立賬套之前還是之后,這個沒有嚴格的規定。但是看過很多教材都是先添加用戶設置權限以后再進行賬套建立的,因為在新建一個賬套時,其中有一步是設置該賬套的賬套主管,因此我們常見的都是先增加操作員給操作員設置權限以后再建立賬套。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增加一個賬套主管,其余的操作員可以建立賬套以后再進行添加。

二、基礎設置方面

(一)設置費用項目

在設置費用項目時,必須先設置費用項目分類。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同學都會混淆費用項目和費用項目分類,費用項目分類就相當于一個類別,比如購銷類、管理類,這屬于費用類別,每一個類別下面有具體的項目,比如包裝費、裝卸費、運輸費等,這些就屬于費用項目。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設置費用項目必須先進行費用項目分類的設置,即使沒有分類,也要設置“無分類”類別,然后在無分類類別下添加費用項目即可。

(二)網絡無法訪問或該操作員權限受限不能訪問此結點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同學在進行后續的操作時,可能出現一個提示“網絡無法訪問或該操作員權限受限不能訪問此結點”。以存貨菜單為例,在增加計量單位時,在打開基礎設置――基礎檔案――存貨選項卡以后,里面只有存貨維護申請這一菜單,沒有存貨分類、計量單位、存貨檔案這些菜單,無法進行后續操作,這是因為在進行賬套初始化的過程中,可能忘記啟用存貨管理系統,導致無法進行存貨方面的核算,只需要在基礎設置――基礎信息――系統啟用中,啟用相應的系統就可以了。

(三)輸入存貨檔案時無法選擇代銷屬性

第9篇:供應鏈管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地基處理;管井降水;強夯

中圖分類號:TU44文獻標識碼: A

一、 引 言

強夯法作為一種經濟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得到有廣泛的應用,但是,在飽和軟土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基處理中,直接采用強夯法進行加固并不適用。由于在這些含水量高類土中、強夯能量幾乎全部被超靜孔隙水壓力吸收,不能對地基起到加固作用,因此,為了保證強夯法在這類土中的加固效果,必須解決土中地下水的排出和超靜孔隙水壓力消散的問題。管井降水聯合強夯法,作為一種經濟適用的技術被提出。

利用管井進行抽排水主要有三方面作用:1、降低地下水位,同時減小土層中含水量,從而降低強夯時產生的超靜孔隙水壓力;2、連續布置管井,阻斷外部水源對施工區域進行補給;3、減少土層含水率后,土層產生的有效應力可以對深部土層形成預壓固結。

本文結合在曹妃甸地區某明渠邊坡加固工程中采用的管井降水聯合強夯法,對該方法加固的應用進行說明。

二、工程地質條件

1、水文地質條件

場地內地表水為海水。勘探深度內地下水主要為潛水及微承壓水,含水層厚度大,滲透性較強,富水性良好。地下水位埋深為0.55~1.70m,地下水標高0.95~3.55m。地下水與海水呈交替互補,地下水徑流緩慢,排泄以側向徑流為主,屬垂直補給側向徑流循環類型,潛水和海水相互聯通,水力聯系強烈。各土層的滲透系數見表2-1。

表2-1 土層滲透系數一覽表

2、地基土構成與特征

勘探深度內的地層為吹填土和第四系全新統濱海相沉積層,主要巖性為淤泥質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夾粉砂、粉土、粉質粘土,多為層狀土。依據地質時代、巖性、分布規律和物理力學性質,將勘探深度內地層分為11 個工程地質層或亞層,各層特征分述如下:

土層編號 巖性 標貫擊數 頂標高(m) 層厚(m)

①1層 淤泥質粉質粘土 3.5 4.3 1.4

①2層 粉砂粉土 7.0 3.98 3.7

②層 粉土 6.5 0.14 2.4

②1層

淤泥質粉質粘土夾砂 6.5 0.58 2.53

③層 粉砂 19.7 -2.02 6.32

③1層

淤泥質粉質粘土 5.0 -6.29 1.5

④層 粉質粘土 5.9 -8.83 5.51

④1層 粉砂 29 -14.25 2.4

④2層

淤泥質粉質粘土 4.5 -11.03 1.29

④3層 粉土 12 -15.29 2.6

⑤層 粉土 26.4 -19.47 1.71

說明:以上數據均為平均數。

三、施工步驟

設計結構底標高高程為2.1米,結合現場強夯試驗本工程預留140厘米,故開挖至3.5米,作為開挖標高,并在此高程進行地基處理。

管井布置間隔7米,深度14.6米。管井采用開挖時使用泥漿護壁。管井材料采用無砂混凝土管,直徑50厘米。管井以500米為一個施工作業段進行抽排水施工。抽排水使用1千瓦的小型潛水泵作業。開始時需要連續抽排,后期抽排水作業穩定后現場實際每小時開啟15分鐘即可抽干。抽排水作業時要留意抽干后水泵的空轉損傷,需要派專人循環檢查各井點水泵運轉情況。

第一遍管井降水地下水位降低到地面以下3 m后進行第一遍強夯,擊數3 擊,單點夯擊能1500kN.m;第二遍管井降水,降至地面以下3.0m;平整場地,進行第二遍強夯,擊數4 擊,單點夯擊能2000kN.m;第三遍管井降水,降至地面以下3.0m;平整場地,進行第三遍強夯,擊數4 擊,單點夯擊能2000kN.m。

強夯使用10噸重帶氣孔夯錘,直徑2米。夯擊能量通過調整起吊高度的方式進行調整,吊機使用履帶式起重機并裝備自動脫鉤機構。1500kN.m夯擊能要求時夯錘吊起高度為15米,2000kN.m夯擊能要求時夯錘吊起高度為20米。

夯點間距4米布置,夯點平面布置圖如下:

四、檢測結果

經靜力觸探檢測后結果如下:檢測深度為7米,自標高2.5米至-4.5米。平均2000檢測一點,抽取20點進行統計分析。在砂土質情況下平均錐頭阻力大于8MPa;在軟土情況下層厚0.5米以內時錐頭阻力約為1.2MPa;軟土層厚度約2米時,錐頭阻力約為0.5MPa.

五、結論

基于曹妃甸區排水明渠工程地基處理試驗區現場試驗結果,得出如下結論: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字幕| 五月婷婷丁香六月| 饥渴难耐16p| 性感的瑜伽教练|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饭冈佳奈子gif福利动态图| 婷婷久久综合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久|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 | 精品欧美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馆在线观看|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漂亮人妻洗澡被公强| 国产又爽又色在线观看| gay肌肉猛男gay激情狂兵| 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遮挡肉动漫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另类综合| 好男人社区www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福利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bbbbbbbbb欧美bbb| 日本免费a级毛一片| 亚洲欧美国产中文| 美女被免费网站在线视| 国产精品伦子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blacked欧美一区二区| 月夜直播手机免费视频高清| 农夫山泉有点甜高清2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依人精品视频| 戍人视频fc2最近一周|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一本大道香焦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