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村官的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Study on the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Impact Assessment Index Construction
ZHOU Dong
(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The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for undergraduates' target is alleviating employment pressure, promot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for decades, whether the policy's target is desired is debated, there are indeed opinions, the reason of it i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policies used by people being differen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policy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from the economic effect, social effect and the political effect of three large dimension to build out the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for undergraduat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and reasonable poli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 words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for undergraduates; policy impact assessm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大學生村官”計劃是一項面對大學生群體,用于將我國一大群高素質人才和最基層的農村連結起來的政策計劃,旨在拓寬打聲就業渠道,提高農村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快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近年來,對于應屆畢業生而言,就業是畢業后面臨的最大難題,向往著“安穩生活”的家長和學生,都希望進入“體制”內,于是乎,“大學生村官”也變得越來越火熱起來,“大學生村官”成為了畢業生就業的首選之一。面對這樣的現狀,結合“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推行現狀,為了更好地保障農村干部的整體素質,留住人才,和農村自身的發展,建立一個更為合理的長效機制萬分迫切;以公共政策的理論對現行“大學生村官”計劃進行評估機制的構建,直觀地體現出該項政策的實施效果,顯得十分必要且頗具現實意義。在本文中,首先將大學生村官政策效果評估的一級指標定位為經濟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其次,在以前三個大指標――一級標題的基礎上,從政策第三方的視角,在以下的二級及三級標題中以政策目標為主線展開。
1 一級指標:經濟效果“投入――產出”
本文研究對“大學生村官”政策的評估,主要是針對政策效果的達成,而經濟效果是政策效果的一大主體,它是指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前后的投入和產出的比例,它包括政策本身主體、相關課題以及對應環境等方面就以達到某種水平而進行的投入和產出比較。我們常用公式“P=M/I”①來表示,即分別表示P代表政策的經濟效果,M為政策的產出,I為政策的投入。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投入主要是指政策本身人、財、物方面的投入,而產出主要只是政策正面的產出,及物質、精神等負面的消耗產出等。以下為了更好地進行指標體系的建構,用兩個方向――“投入”與“產出”兩條主線來設計指標,在“投入”指標下的三級指標主要設計標準以政策制定、執行為主的時間順序安排,而“產出”指標下的三級指標則是按照大學生村官政策執行的目標為主來設計展開。因此,本研究所述的“經濟效果”主要體現在經濟效益上,以下的指標設定也以經濟效益展開。
1.1 二級指標“投入”下:大學生村官政策執行期的成本
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執行成本是指在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即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前后產生的直接和間接成本。在對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大概可以概括為政策宣傳、政策實施、政策監督和政策總結幾個大的階段,政府為了更好地完成預期的政策實施的經濟效果,會從幾個階段具體的展開成本的投入,如政策預期效果的價值性宣傳、人員和機構的配置投入和相關物資、財力投入等等。
1.2 二級指標“產出”下: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目標的完成情況
在本文開始已經提及,對于政策的效果評估原本就是從政策的目標效果達成效果角度出發,就這個意義上,“大學生村官”政策的“產出”評估即從政策實施目標的完成情況出發。而“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涉及的相關對象主要有大學生村官、農村及所屬村民以及政府代表的國家,而計劃實施的目標也是從這幾個對象出發設計的,因此,在我們評估政策實施效果的產出時,也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出發,最完整和真實地體現政策的完整情況。
2 一級指標:社會效果
這里涉及的“社會效果”是指“大學生村官”計劃所達成的結果或影響程度與原預期的目標的對比評估。該指標的評估是對社會公平、公正等主要政策價值目標是否實現的體現。本研究對效能下的二級指標的和三級指標采取描述性說明方法。因此,對大學生村官政策影響作全面的效能分析,不僅要對目標涉及的因素進行評估,還要對外在的因素進行比較評估。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大學生村官政策所達成的預期結果與影響的程度。②
2.1 二級指標:大學生對政策的滿意度
大學生村官政策的涉及范圍就在大學生與農村之間,因此,在對其進行政策評估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一維度,在橫向角度看,我們應該首先分析大學生在這一政策進行過程中對該政策的滿意程度如何,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2.2 二級指標:所在村對政策的滿意度體現
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出臺可謂是我國政府一個顯著的“杰作”。在面臨新農村建設和大學生就業難兩大困境的時候,可以將之巧妙地結合起來,從目前發展的狀況來看,作為一個研究者而言,對這一政策出臺的效果評估進行研究,仍需要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就該政策另一個另一相關者――村官所在村的發展狀況而言,需要進行可操作性的評估指標構建。
3 一級指標:政治效果③
“政治效果”主要是指一個總攬全局的宏觀效果,它和前面提到的“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是屬于同一階梯,是以政府為代表的國家在政治上投入所帶來的效果。因此,對于大學生村官政策本身作為一項公共政策而言,在討論其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以后,對其進行一個深入的政治效果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3.1 二級指標:政策落實的直接政治效果
政策落實的直接政治效果是指在大學生村官政策執行實施后,對接受政策的直接利益相關者產生的政治影響,本文的分析角度定位為政策相關第三方,因此,在以下研究分析中自然采取從政策相關的三方――政府、農村和大學生(村官)群體出發來制定三級指標具體事項。
3.2 二級指標:政策落實的間接政治效果
政策落實的間接政治效果是相對政策落實的直接政治效果而言的,即在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后,其對直接利益相關者產生影響以外,所折射出的在更廣闊范圍內產生的政治影響。以下會就該政策對農村發展、社會發展及國家發展等維度產生的政治效果作詳細三級指標分析。
4 大學生村官政策效果評估指標建構完整結構圖(表1)
5 結語
本文嘗試著通過從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后的經濟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三個維度出發對政策效應的分析,設計了大學生村官政策評價模型。以期就此指標體系可以提高政府行政人員的工作效果,提高大學生就業資源的利用效果,促進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向更加公平、民主、高效的方向邁進。同時,就目前城鎮化進程中,大學生村官政策為農村在政務創新和發展問題上出現的人才缺失方面做更好的調節,也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新的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導性的意見,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借鑒。
注釋
本文針對2008年國家出臺大學生村官政策以來,針對大學生村官產生的背景,存在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機制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大學生村官的健康成長關系三農的發展,關系國家后備干部的培養,積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解決他們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選聘、培養和獎懲統一的長效機制,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保持這一群體的穩定性。
一、大學生村官政策出臺背景
大學生村官政策出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1)宏觀的環境:中國農村的鄉土性使農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長制、宗族制和人情關系,這與現代社會的民主法治需求形成鮮明對比。(2)現實的狀況:社會利益格局分化,村級領導自身素質良莠不齊,致使基層治理頻現危機。(3)社會因素:隨著城鎮化的加劇,農村人才資源的流失以致農村工作后繼乏人。(4)直接的原因: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近五年都在七百萬人左右,2014年高校畢業生更是高達727萬人,就業形勢日趨嚴峻。[1]
二、大學生村官遇到的問題
一是非農非公的身份尷尬、角色定位模糊。被鎮政府借調得多,真正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少之甚少,即使有創新的想法與合理的村級發展意見,沒身份沒地位、也難以表達。
二是專業不對口,農村需要的是農學、經濟學、計算機等專業,但是招聘的時候不限制專業,有很多村官畢業于理工科甚至是音樂、藝術、廣告設計等專業,他們難以施展自己的專業特長。對于農技推廣的學習,財力不足,缺乏資金;能力不足,缺乏培訓;動力不足,缺乏社會認可。
二是各項保障機制的缺失,缺乏必要法律依據,權益受害。中央一次性安置費2000元未到位,國家級貧困縣本來工資就少,國家每月補貼的300元還不到位。在制定相關政策公告時應切實考慮大學生村官的利益,不能重招聘輕出路。
三是婚戀問題,本科畢業的大學生一般二十三四歲,工作二三年就二十六七歲了,更別說研究生畢業考錄村官的了,到了談婚論家的年齡,婚戀問題卻成了老大難。大學生村官在鄉鎮或村工作相對閉塞,生活單調,人際交往相對較少,社會認可度較差,身份尷尬,村官群體注定了大量剩男剩女的存在。
四是未來出路迷茫。據統計,截止2013年底,全國共有30多萬名大學生村官任職期滿,針對大學生村官三年任職屆滿后的出路,2010年中央出臺了《關于做好大學生村官有序流動工作意見》,提出了大學生村官任期滿的五條出路:自主創業、另行擇業、定向考取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考取省屬大學研究生(筆試加10分)、續聘或加入村兩委班子,但是這些政策并未真正解決發揮效用。
三、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優化建議
(一)嚴把關口,加快完善大學生村官的選聘機制
(1)選聘合理數量的大學生村官。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差異,一直提倡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官并不可取,例如山東省存在省派第一書記,再去招聘大學生村官擔任其助理,造成人才的浪費和不均,存在省派書記的村莊無需再吸收大學生村官。而對于經濟條件較好,亟需人才資源的典型村莊,如滕州的龍泉街道下轄的幾個村,應該增加選派名額。
(2)選聘農村亟需專業的大學生村官。當前社會村莊嚴重的“考上大學、走出大山”的思想,導致一些學校的農林專業多年都是冷門專業,而英語、經濟、工學相對熱門,就業面廣,就業壓力相對較小。省委組織部在選聘村官時應專門拿出一部分名額專門招收農林牧漁業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村官,以期更好的適應能力,更迅速的為農民答疑解惑,解決農民存在的實際問題,不再因專業不對口問題絆住前進的步伐。
(3)優先選聘本戶籍地的大學生村官。[3]農村地區具備特殊性,生活條件艱苦,交通設施、公共設施嚴重缺乏,大部分習慣了城市生活的大學生來到這里做村官,很難適應,而本地的大學生則有較強的適應性,如果是本地的大學生村官還可以順利成為村兩委成員,不用擔心社會上所認為的大學生村官進兩委與村民自治條例相違背的情況,能更好的融入鄉村服務群眾。
(二)完善機制,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美國《僑報》2009年3月30日發表了《大學生村官別閑置》一文,文中談及中國大學生到農村,就像種子落進了泥土,實際上兩方面都面臨著嚴峻考驗,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的,還是基層政府對待他們的實際態度:不僅要重選拔,更要重培養,更要重管理監督,形成一個完整的機制。[4]
(1)加強大學生村官崗位責任機制
大學生村官的角色定位模糊,地位差,不受尊重,社會認可度較低的情況,我們應給予其準確的身份界定。2013年山東省把選調生和大學生村官合并這一開創先河的舉措,利大于弊,首先解決了大學生村官尷尬身份的問題,連續2年考核合格可直接轉為選調生,村官們不用再糾結于自己到底是什么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學生村官才能踏下心、穩的住、留的下。在其位,謀其職,無論在村里還是借調到鄉鎮,思想上不再懈怠,反而更加積極主動承擔職業責任。
(2)健全大學生村官教育培訓機制
建立大學生村官定期交流與學習制。重點培訓農業科技和村情民俗,以期讓大家盡快融入基層,進入角色,發揮特長。泗水縣委組織部2012年9月組織全縣26名大學生村官赴滕州市龍泉街道大學生村官創業園學習,聊城市委組織部于2013年10月組織20名大學生村官赴廣東參觀學習,這些交流學習活動極大的激發了大學生村官干事創業的豪情,也借鑒吸收了許多成功經驗。
(3)完善大學生村官考核獎懲機制
大學生村官工資由中央、省、市三級撥付,不足的地方政府補貼。由各級黨委組織部管理,省市縣三級組織部要建立健全考核獎懲機制。根據地方實際為其制定每月和年度的考核標準、目標任務,讓鄉鎮政府、村兩委成員、所任村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參與評議,評議結果納入年度考核。對思想先進、認真履職、干事創業、有所作為的大學生村官要給予精神和物質的獎勵,如推薦入黨,樹立典型營造全縣學習先進氛圍,對大學生村官群體按照年度綜合考核結果,擇優發放獎金。對那些責任心不強、無正當理由長期不在崗的,慵懶散的大學生村官給予口頭警告,找其座談及時勸勉,對于連續二年考核不合格的及時予以辭退,以儆效尤。
參考文獻:
[1]《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政工小卡片.2014.03(63)
[2]鄭衛宇.復旦大學研究生.《新農村建設中的大學生村官政策研究》.2011
一是大力宣傳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者的事跡和經驗,引導大學畢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貢獻社會。引導大學生弘揚奉獻精神,激發青春熱情,把自己融入到城鄉統籌的新農村偉大實踐中去。二是教育大學生正確樹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樹立胸懷祖國服務于人民的遠大志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之路,融入歷史發展洪流中,不斷增強創業意識,切實轉變擇業觀念,努力鉆研理論和技術,變成身懷致富技藝、立志到農村建功立業、與廣大農民齊奔小康的人才。同時,大學生也應該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服務基層的號召,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為基層服務的本領。三是培養大學生村官樂于奉獻、為民服務的精神。農村各種環境較差,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工作和生活中將面對諸多困難,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要自覺磨煉意志和毅力,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不怕吃苦,樂于奉獻,用豐富的知識和技能盡快熟悉農村情況,從農民最歡迎的具體事情做起,運用所學知識為農民服務。農村基層組織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注重選派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員對新任“大學生村官”培訓,對他們重點教授政策法規、農村工作方法和農業科技知識;還要引導他們掌握農村的實際情況,培養他們正確處理農村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
二、改善農村基層環境,為吸引優秀人才創造條件
農村尤其是偏遠落后地區的基層環境差,這已經成為一個毋庸置疑的共識。怎樣才能讓“大學生村官”長期服務農村?農村靠什么留住“大學生村官”?靠什么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來農村建功立業?一項重要的舉措是改善農村基層環境,給“大學生村官”提供一個較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一是尊重大學生村官意愿,給予更多的自。基層組織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做好引進、培養和用好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在工作中應給予他們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放手讓他們充當骨干,為他們早日成才提供條件。還應盡快讓“大學生村官”擔任實職,給予他們更多參與處理村里重大事務的機會,為他們搭建創業的平臺。在村“兩委”換屆時,應動員大學生村官積極參與“兩推一選”、“公推直選”,使其早日進入決策層。二是改善大學生村官生活條件。目前,各省市也一直在想方設法吸引大學生到農村基層任職。可以說,在今后國家和各省、市(直轄市)、自治區將會在改善農村基層環境方面下更大的力氣,這些措施對于調動了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服務基層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村官 新農村建設 長效服務機制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十分關注,頒布了一系列政策來扶持農村發展,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學生村官計劃”作為其中的一項政策,無論對于農村建設人才缺乏的解決,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解決都有積極意義。“大學生村官計劃”于2008年啟動以來,全國累計有200萬名高校畢業生報名應聘,目前在崗大學生村官達到20.9萬名。如何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長效服務機制,使其扎根農村、服務基層,成為擺在大學生村官乃至整個社會面前的重要課題。
大學生村官長效服務機制建立的必要性
選拔大學畢業生到基層任職是國家的導向性政策,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和促進新農村建設,這對于農村和大學生而言,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大學生村官計劃有助于全面推動新農村建設。大學生畢業后到農村任職可以為農村引進新技術、新方法,活躍思維模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發展經濟的能力;大學生村官的選任,可以優化農村干部的年齡及知識結構,在改進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促進作用;大學生村官的出現可以加快新型農民的培育,推動農村人才體系建設,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大學生村官計劃有助于拓寬大學畢業生就業途徑。大學生村官計劃可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既可以滿足新農村人才建設和農村基層干部儲備的需要,又可以實現人才“回流”,使人才資源從城市流向農村。
大學生村官計劃有助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大學生駐村支農,是以國家戰略調整和宏觀制度變化作為背景的,避免重城市輕農村。同時,大學生選擇到農村任職并非僅僅出于奉獻精神,也是理性的選擇。大學生村官政策可以實現農村與大學畢業生發展的雙贏,對于緩解城鄉二元體制的矛盾,促進城鄉一體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山東省大學生村官計劃執行情況調研
結合“調研山東”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課題組成員在2010年至2011年先后在山東省的部分農村地區展開調研活動。針對大學生村官、村民、村干部及部分假期在家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以問卷為主,訪談等形式為輔,實地了解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情況: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78份,回收率89%,回收問卷全部有效。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大學生村官制度實施情況調查問卷統計結果
從問卷結果來看,大學生村官這一群體具備自身的優勢,能夠在農村基層的工作過程中獲得一定認可,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但調查顯示,仍存在許多因素制約和影響著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
其中,對大學生村官長效服務機制構成障礙的因素主要如下:
缺乏明確的身份定位。現行法律規定,村級干部應由農村居民選舉產生;大學生村官多以助理身份任職,屬于直接任命,缺少相關法律法規作為支撐。沒有明確身份定位,缺乏法律依據的身份困境,導致大學生村官定位模糊,大學生村官自身的優勢和才能沒有被充分挖掘。
個人能力與工作環境不匹配。大學生村官服務農村基層的主動性不足。調查中,近25%的大學生村官很少主動與村民交流,對自身的工作性質定位是“鍍金”,三年服務期滿就會離開農村,在工作中缺少主觀能動性,創新性差,無法為新農村建設開動腦筋,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缺乏農村基層工作經驗也不利于工作的開展。大學生村官主要靠村干部傳幫帶,任職培訓缺乏統一要求,工作職責不明確,對農村的生產技能及復雜的人際關系等具體情況不甚了解。
保障激勵制度不完善。接受調查的大部分大學生村官對于目前的待遇滿意度低。醫療服務缺位、缺少制度和資金支持、服務期短、限制多等因素,致使大學生村官對未來擔憂,直接影響其工作效果;也有部分大學生村官是出于暫時就業的想法,想利用相關優惠政策,“屈居”在農村,將村官崗位作為今后轉行的臺階。缺乏完善的保障激勵制度導致大學生村官流動性強、流失率高。
管理措施不到位。大學生村官普遍存在崗位權責不明確的現象。基于地方政府對大學生村官能力的顧慮,工作范圍較窄,難以真正接觸基層事務,各級部門之間還存在頻繁借調大學生村官的現象,使得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內容不明確,日常監督松散。地方政府對大學生村官實行統一管理,但人數較多、實務繁雜,在考核形式、日常監管等方面容易存在疏忽,形式重于實質。
關于構建大學生村官長效服務機制的幾點建議
提高大學生村官的角色認同程度。從關注大學生村官自身發展方面考慮,對他們應進行適當的崗前培訓,諸如農村生產生活常識等內容,提高其行政管理及社會事務處理的能力;村民作為外部角色,應教育其接受和配合大學生村官,便于工作的開展;村干部應當支持和理解大學生村官的工作;高校可以考慮開設大學生村官專業或課程。“我國高校現行的專業或課程體系中并沒有村官專業或有關村官課程,要想真正發揮高校在培養村官中的作用,高校應增設村官專業”①,為新農村建設培育一專多能的人才,這對于高校而言,也是一種新型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
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合法化。盡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將大學生村官身份合法化。規定大學生村官產生的途徑,增加由村民統一選舉產生的環節,遵循公正透明原則,可以讓大學生村官更好地滲透到基層干部隊伍中去,權利責任更加明確、合法。
完善大學生村官的保障激勵政策。為大學生村官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支持。如建立省、市、縣政府聯合提供大學生村官補貼制度和執行的監督制度,確保大學生村官的辦公條件、居住條件等;完善大學生村官的醫療保障制度。各地區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更為詳細的規定,如設置醫療補貼、住院優惠,建立大學生村官醫療衛生補助專項基金。盡可能多地考慮到大學生村官的工作、收入及個人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健全大學生村官管理體制。選拔過程嚴格把關。大學生村官的選拔應由政府主導,同時體現因地制宜的思想。上級組織及時監督、追蹤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包括規范的工作制度、獎懲制度、評先評優等考核制度,制定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定向委培大學生村官制度。最大程度地保證大學生村官個人前途與村官制度以及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同步發展。
增強大學生村官的創新意識。大學生村官應充分利用專業特長和信息技術資源優勢,結合農村實際情況開展工作。比如針對“菜賤傷農”問題,大學生村官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為農民尋求更合適的銷售渠道,通過減少流通環節等方式,讓消費者和農民雙雙獲益。也可以利用自己熟悉電腦知識及操作的優勢,用心做好“網絡宣傳員、聯絡員”的角色,在幫助村民致富的同時,使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更好發揮。
(作者單位:德州學院經濟管理系;本文系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角色領會中的轉換與調適—關于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服務農村的長效機制探索”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11WG52)
一、河北省大學生村官隊伍現狀
本次調研選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政府機關及大學生村官,共發放給政府機關調查問卷300份,回收280份,其中有效問卷266份,問卷回收率93%,問卷有效率為95%。發放村官本人的調查問卷350份,回收312份,有效問卷306份,問卷回收率為89%,問卷有效率為98%。
(一)應聘的動機
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應聘村官的動機為迫于就業壓力的是主流。33%的被調查者選擇了“響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召,想為農村做貢獻”;37%的被調查者是“迫于就業壓力”;有的是“作為過渡,先解決就業”,有的是“ 積累經驗便于以后找工作”;30%的被調查者選擇“公務員或研究生考試優先”。
幾年來,就業問題成為當前大學畢業生面臨的最大難題,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出現吸引了很多高校畢業生。特別是對一些想考研、考公務員的農村畢業生來說,選擇做“村官”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按河北省村官保障制度來看,任職2年以上,他們可以享受到考研加分和公務員優先錄取的優惠政策。我們可以看出,找工作太難、就業壓力太大已經成為應聘大學生村官的主要原因。
(二)工作崗位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村官日常工作內容主要是日雜、勤務、處理文字工作以及協助村干部處理日常事務。被調查者中,“協助村干部處理村委會的日常事務”和“處理各類文件,擬寫報告、總結及匯報材料等文字材料”共266人,占87%;“普及科普農業知識”的共36人,只占11%。在對農村實地考察中,我們了解到很多農村干部文化水平比較低,大部分農村戶籍人口通過考學等渠道提高學歷后離開本地,而大學生村官的到來正好彌補空缺。大學生村官有較好的文化理論基礎、活躍的思維,所以來到農村基層就往往擔負起處理文件、撰寫文字材料及日雜等工作。但真正從事普及科普農業知識、進行專業技術指導傳播的卻占少數。
二、大學生村官發展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統一的、規范的教育培訓體系
目前,河北省村官任職后,不僅高校沒有設置專門針對大學生村官開設的專業,各級黨校、相關部門也很少組織大規模的工作培訓、指導。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作用?要滿足這個標準,不論是高校,還是政府機構都是有一方責任的。
(二)村官的管理、保障體制存在問題
首先,在認定村官身份上缺乏統一標準。現在,大學生村干部是政府公選出來的“干部”,但不能納入國家公務員體系;與本地選出來的村干部相比,他們又有著質的區別。雖然各級政府出臺了很多優惠的政策吸引大學生到村任職,但這些都只是可能性的短期的政策,沒有明確的長期政策。
其次,村官對自身待遇滿意度不高。大學生村官雖然和鄉鎮干部做一樣的工作,但沒有編制,待遇也不同,有的地方也沒有養老以外的保險。據調查,在邢臺、張家口、衡水等地區任職的村官,工作三年以上,工資還在每月1500元以下。在對于自己工資待遇滿意度的調查上,有14人持“非常滿意”的態度,占5%;174人持“滿意、一般”的態度,占57%;而持“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人數比例分別占到10%和28%。
再次,村官服務期滿后保障制度不夠完善。雖然目前對于期滿后考研或考公務員的村官,有一定的優惠政策,但對于有意繼續任職的大學生來說,保障力度不夠。具體表現在住房,落戶,配偶、子女的安置等問題上。調查顯示,因待遇保障和發展空間而無法安心工作的村官占被調查者的65%。
(三)當地村干部、村民思想保守
對于大學生到村任職,仍有一定數量的村民乃至村干部思想比較保守。村民受傳統思想和習慣的影響,服老不服青。農村干部對于大學生的到來一方面積極歡迎,另一方面又擔心被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取而代之,從而產生戒備思想,不讓其接觸核心村務。通過調查大學生村官在農村中的受歡迎程度上看,124人選擇“受歡迎”,占到40%;而164人選擇“一般”,占54%;同時有16人選擇“不歡迎”,占6%的比例。
(四)工作條件有待改善
在工作條件方面,大部分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對比較落后,網絡通訊不發達,基層村委會也沒有能力為大學生村官提供很好的工作待遇。因此村官住宿條件不是太好,部分村官所在工作地區比較偏遠,交通出行、與外界的溝通交流都受到了限制。
(五)大學生村官本身發展的不足
1、缺乏農村工作的必備知識、實用技術
從對大學生村官所學專業的調查中看到,農學、畜牧、種植、農村經濟管理以及適合農村需要的專業知識方面的專業人才比較少,具有農學背景的大學生村官只占21%。由此可見,大學生村官只學習了某一專業知識,技術方面懂得很少。擔任村官后,他們所掌握知識、技術的單一性與農村工作的多樣性二者產生明顯差距,故不能解決農民最迫切的問題。
2、 缺乏處理農村事務的能力
由大學生村官戶籍性質的調查中看出,有將近一半的村官工作在陌生的鄉村。首先,不熟悉當地方言,特別是跟村民溝通產生了障礙,難以融入到當地人文風俗當中,大學生村官就像外地人一樣受到排斥。其次,大部分農村的人際關系復雜,有較多的利益糾葛,對于剛剛踏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本身缺乏社會工作經驗,特別是在農村的工作經歷。雖然滿腔熱血,但處理具體問題時,缺乏招數,事倍功半,有時甚至是好心辦了壞事。
選派標準的非本土化即不限定申報者所學的專業,是否熟悉農村,有無組織管理才能的潛質等,由于選拔錄用標準的寬泛化,致使一些并不熟悉農村、不適應農村管理工作或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村官“英雄無用武之地”,許多大學生村官因角色定位不準,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
激勵機制的短期化即缺乏鼓勵大學生村官長期致力于“三農”建設并扎根農村作貢獻的優惠政策,激勵機制的短期化,一是不利于大學生村官隊伍的穩定,致使那些在“村官”崗位上有所作為的大學生剛剛適應了農村工作便要跳“農門”。二是不利于大學生村官能力的培養,由于他們掛職時間的臨時性和短期性,即便他們中有好苗子,農民也不會予以重用。三是極易助長大學生急功近利的投機心理,在大學生村官中,不乏有人是沖著報考公務員加分并優先錄用或其他優惠條件前來“鍍金”的。動機并非純潔,導致大學生村官中得過且過,“身在曹營心在漢”,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務員或研究生備考中的有之,平日難見人影,每逢領薪時便顯其身。
鑒于目前“大學生村官”這一人才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建議,應盡快建立科學、規范、長效的大學生村官管理機制,以降低這一人才工程的建設成本并提高其效能。
一、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上的“扎根”問題。大學生選擇到農村擔任“村官”的原因較多,有相當一部分是出于就業的考慮。調查顯示,許多大學生認為擔任“村官”是在就業壓力下的無奈選擇,對農村懷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業的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基層工作,是由于上級黨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優惠承諾,這些大學生表示在擔任一段時間“村官”后,會通過考公務員、考研、提拔等途徑,盡管脫離農村基層。可以看出,到農村擔任“村官”,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就業壓力和優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選擇。針對這種情況,如何教育引導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來,集中精力、發揮聰明才智,在新農村建設中真正有所作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職責定位不明確,工作上很不適應。“大學生村官”非官非民,擔任助理這樣的虛職,并沒有多少實權,最終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支書或者村主任手里,有什么想法,想要開展工作,要是得不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也只能無可奈何。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讓“大學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就安排其打打字、寫寫報告、會議記錄,送材料諸如此類的瑣碎之事。“大學生村官”只是個擺設,大學生的才能沒有得到真正發揮。
(三)對大學生村官缺乏有效管理。雖然出臺“大學生村官”的管理考核管理辦法,但管理和考核機制還很不健全,導致部分鄉鎮以輪訓或中心工作需要的名義挪用“大學生村官”,做免費的勞動力,把“大學生村官”安排到鄉鎮一級打雜,嚴重違背了大學生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本意。另一方面,對“大學生村官”缺少必要的配套技能培訓,自己對當地的情況、如何做工作、工作的困難一無所知。
二、建議及對策
一是出臺剛性規定,破除模糊身份。明確“大學生村官”的身份,是使用和管理好這個群體的首要條件。“大學生村官”計劃是中央的導向性政策,相關規定很靈活的,這給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制出相應政策,留下很大空間。當前應當按照中央《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精神,依據“先定身份、后定行為”的原則,盡快出臺剛性規定,對“大學生村官”的身份進行科學界定,使“大學生村官”的干事創業、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Abstract: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s shoulder important mission as a leader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y are the communicators and promoters of policy, technology and market information. The post of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has common attributes, but the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entrepreneur has a social characte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a process that a kind of social organization (enterpris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novatively integrates the soci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Advancing the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entrepreneur is the important way of realizing the goal that they do well the work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to rural areas. Encouraging their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grass-roots cadre team, strengthen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ims at studying the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entrepreneur.
關鍵詞: 大學生“村官”;農村;社會創業
Key words: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s;rural area;social entrepreneurship
中圖分類號:D2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9-0009-02
0 引言
創業是一種個人價值實現和經濟獨立實現的過程。對大學生“村官”創業,總書記在2008年曾做出重要批示,稱贊“‘十佳’大學生‘村官’創業激情和奉獻精神難能可貴。”推進大學生村官創業,是實現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動”,有效融入農村的一條重要的途徑,鼓勵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作為建立“村官”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對于改善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大學生“村官”創業的社會創業導向性
社會創業,即一種社會組織(企業、非盈利組織等)在經營過程中,將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創造性地融合的過程。近10年來,社會創業應社會需要而產生,并在許多國家得到不斷發展,具有公益性、創新性、導向性和持續性的特點。《2012年中國創業教育報告》指出,培育、規范和發展中國社會企業對于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建設和諧社會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大學生“村官”肩負擔任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的重要使命,是政策、科技、市場信息的傳播者和推動者,從事的是由國家出面選聘,由公共財政負擔的專項事業崗位,大學生“村官”所具有的使命感、服務感和社會感特征,決定了大學生“村官”創業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創業導向性:
①在創業定位上,應當立足當地農村的需要。大學生“村官”作為黨的“先進性”代表,在創業過程中,需要考慮公共利益,考慮農村群眾的需要,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農民群眾愿望出發,精心設計創業項目、積極搭建活動平臺,確保創業活動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②在創業過程中,應當廣泛吸收群眾參與。大學生“村官”創業要以推動發展為著力點,引導更廣泛的群眾積極參與,特別是在享受地方政府專門提供的借貸、擔保、貼息、補助等支持過程中,要將這種效應放大,釋放到農民群眾當中,轉變群眾觀念,增加群眾收入,讓自己的創業能夠給農村群眾帶來較多的正外部能量。③在創業目的上,要讓群眾直接受益。大學生“村官”應該能夠通過創業,整合農業、科技、扶貧等有關部門的項目資源,整合發揮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智力優勢,或增強群眾的經濟利益,或提升群眾的公共利益,或影響和改變群眾的傳統觀念,帶動社會青年創業。
2 大學生“村官”社會創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困難
大學生村官投身創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正在江蘇農村涌動著熱潮。據統計,近兩年省選聘到村任職的2600多名大學生村官中,共有1185名通過領辦、合伙、入股等形式創辦各類實體910多個,吸納創業資金4.7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3萬多個,帶動7萬多名農民脫貧致富。阜寧、如皋、漣水、灌云、句容等地大學生村官創業率都超過了80%。[3]①缺乏導向性。部分大學生“村官”在社會創業的過程中簡單地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創業者,對自身利益關注較多,對社會價值關注不夠。在地方政府鼓勵村官創業項目上簡單化為“一筆錢,一塊地,一個項目”,并且把企業完成注冊作為創業成功的標志,極少關注后期扶持和路徑引導。②缺乏平衡性。大學生村官的創業熱情雖然很高,但他們的法規理解、政策應用、實踐經歷、知識積累、創業技能、心理準備等方面缺乏平衡性,在選擇創業項目上存在盲目性,對農村經濟發展估計不足,造成大學生村官創業成功率整體偏低。③缺乏效益性。由于大學生“村官”缺少技術支持和管理經驗,創業的起點和檔次較低,資源利用率不高。使得大學生“村官”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不夠強,效益發揮得不夠好,沒有能夠通過社會創業放大政府投入資金的效應而使老百姓從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3 構造基于社會創業導向的大學生“村官”創業體系的建議
構造基于社會創業導向的大學生“村官”創業體系,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大學生“村官”本人四方面的協同努力。
3.1 政府引導 作為政府,在引導、扶持和考核大學生“村官”創業的過程中,應當不斷強化社會價值導向,并持續貫穿始終。①引導大學生“村官”對創業進行正確定位。要引導大學生“村官”在更加開放的層面上創業,努力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按照農村社會導向,結合大學生“村官”的個人特長,因地制宜地鼓勵大學生“村官”創業。②深入把握大學生“村官”創業的社會導向。各級黨委、政府,作為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的主導者,作為大學生“村官”創業的驅動者,要引導大學生“村官”在注重創辦企業的同時,拓寬視野,積極創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整合作用,從參與微觀的創業向宏觀層面的創業轉變。③健全基于農村公益導向的大學生“村官”創業考核體系。對大學生“村官”創業的考核,要具有鮮明的導向,把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吸納勞動力的人數和帶動農民致富情況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聯席例會制度,加強監督調度,掌握大學生村官的思想動態和存在的問題,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干事創業事跡,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3.2 社會引導 大學生“村官”創業是具有較大精神壓力和財務風險,甚至經歷挫折和失敗的艱巨而復雜的活動,有意識地塑造和建設良好的創業氛圍和體系,切實發揮社會導向作用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①建設創業型社會。一要整合政府資源,充分利用村官創業扶持政策,爭取上級的項目資金、物資、技術向“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傾斜,助推“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做大做強。二要簡化創業程序,降低準入門檻,優化稅收政策,為“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搭建綠色通道,以減輕大學生“村官”創業初期的負擔。三要健全服務創業配套體系,允許大學生“村官”分配一定的時間用于創業,引導正確處理創業與履職的關系。四是建立創業項目信息庫,向大學生“村官”推介創業項目,圍繞市場、任職村(社區)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選項目。②提高輿論引導水平。一方面,需要政府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對社會輿論進行控制,牢牢把握輿論導向,充分弘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讓鼓勵創業、尊重創業、支持創業、寬容失敗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需要新聞媒體在遵循社會發展方向的前提下,發揮其覆蓋面大、傳播速度快、滲透力強的優勢,用典型的創業事跡教育大眾,用成功的創業實例激勵人心,堅定大學生的創業的信心和斗志,營造良好“社會創業”氛圍,著力培育創新創業文化,進一步激發創業熱情和活力,全力營造政府鼓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大學生“村官”積極創業的濃厚氛圍。③心系群眾,實行帶民創業、施惠于民。一是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規劃實施者要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心系群眾,扎根農村,與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結合起來,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幫助農村理清思路、制定規劃、協調項目、爭取資金,力所能及地為農村解決制約發展的基礎設施滯后、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發展資金短缺等突出問題;三是要以農民的需求為指針,突出對農民群眾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創立推進型,發展型、服務型、富民型、社會型創業企業建設,形成示范效應。④培育社會創業文化氛圍。一是弘揚時代主旋律,培養社會創業意識和公益精神,鼓勵滋生更多的公益組織,實現公益多元化;二是實施各項積極政策,有力促進開展社會創業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目前公益組織不能滿足公眾需求的壓力;三是加強社會創業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創業能力,彌補目前公益組織人力不足的問題;四是體現人文關懷,鼓勵競爭,寬容失敗;五是樹立“大創業”教育觀念,培育終身學習、終身創業的意識,推動社會公益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劉西忠,基于農村公益導向的大學生“村官”創業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01).
大學生觀念新,文化高,知識面廣,思想活躍,充滿朝氣與熱情,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1.推廣科學技術,擴寬農民致富路
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預見性和創新性的發展思路是大學生“村官”的優勢領域。畢業于河南財經學院的鄭夢潔被選聘為息縣小茴店鎮李甲道村村主任助理,她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和各方面的社會關系,在村里免費為村民進行電腦培訓,共培訓村民310人。她拿出自己的10萬元積蓄與村民合辦養豬場,組織31家養殖戶成立了生豬養殖合作社,同時利用自己掌握的網絡知識,將村里的茶園、板栗園等特色項目到新農村商業網站上,加大了本地特色產業的宣傳,擴大了客源,帶來了效益,受到群眾交口稱贊。
2.傳播新知識,帶來新思想
平橋區明港鎮的村民們反映,來到他們村工作的大學生們有知識、有見解,為農村帶來新知識、新觀念。“農村大多數人還是有點重男輕女,如有些人家為了生男孩子就想法設法找門路,有些人找關系檢查知道是女孩子還會做流產,對女孩子教育也不夠重視,但小宋(段灣村村主任助理)就把村民集起來開會、講道理,還逐一做工作,通過錄像、實例甚至法律等來做村民工作,效果比以前直接罰款、扒房子好多了。在村里辦起了教育班,主要講解如何更好引導孩子、管理教育孩子等問題,現在我們的觀念和以前有了很大變化,大家有什么事就會想到找小宋商量一下”。
3.改進工作方式,提高辦事效率
大學生村官們務實高效,求新求變的工作方式給當地農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羅山縣子路鎮張店村委會辦公室里的電腦和打印機原來一直處于休息狀態,上面落滿灰塵,自從大學生黃倩來了以后,便撿起這個長久以來很少有人動用的電腦設備,起草、修改、打印各類資料、協議,大大提高了村委會的辦公效率,讓村民們很佩服。同時她還利用網絡遠程教學技術,把農作物生產技術、農民創業經驗等以便捷的方式傳授給農民,改變了以往主要通過專家面授、村民交流等費時、費財的技術傳播方式,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贏得了村民的一致稱贊。
4.利用創業資金,推動新農村建設
大學生“村官”們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村辦實體,有力的推動了新農村的建設。信陽市明確要求大學生“村官”積極參與農村改革發展,并為他們提供信息咨詢、小額貸款等服務,鼓勵創業。市委組織部通過銀行爭取信貸資金3億元,其中重點扶持創業大學生“村官”100個,資金1000萬元。良好的環境激發了大學生創業的激情,據統計,全市大學生“村官”在綜合試驗區建設中,參與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1432個,幫助發展專業大戶887個,創辦經濟實體208個,爭取項目資金1970多萬元,參與招商引資790多萬元,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大學生“村官”存在的問題
毋庸置疑,大學生村官對新農村建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選派大學生到農村工作的做法給農村帶了新觀念、新技術、新的工作方式,有效的緩解了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受到了農村各方面廣泛歡迎和充分肯定,但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還缺乏相應配套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我認為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資福利低,地區差異大,貧困地區“村官”扎根農村困難
在這次調查中,每當我問到“村官”們的工資和福利的時候,他們總是無奈的咧嘴一笑。大學生“村官”面臨的第一個現實問題就是經濟待遇偏低。據潢川縣張集村主任助理童怡偉(湖北大學畢業生)講:“市里面撥發的安置費和補助以及每個月的工資都能夠按時按量的發放。但是按照這里村干部的工資標準,村主任月工資最高為800元,我上任一段時間了,還沒領到工資,就已經倒貼了1000多元。村里沒有什么企業,村民都是靠種地生活,實在太窮,連辦公經費都拿不出,就不忍心再問村里要錢了。復印個啥東西,上縣城辦事的路費,都是我自己出錢倒貼”。
這成為了大多數大學生“村官”的現實寫照。在不同地區的大學生“村官”待遇也不相同,對他們的影響也很大。北京市農村大學生“村官”每月工資在2000到3000元之間,且還繳納各類社會保險;非北京生源的高校畢業生還可獲北京戶口。而北京戶口,甚至成了某些大學生“村官”的“原始出發點”。信陽的大學生“村官”無法享受北京戶口的優越條件,月工資僅僅800元,剛剛畢業的高校學生,沒有其他任何經濟收入,工資仍是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與擁有7000萬農民的農業大省河南比較,河南全省的人均月收入水平尚且有724元。
2.缺乏農村需要的專業技能,難以發揮自身優勢
據統計,在信陽市的2867名農村大學生村干部中,從專業知識結構來看,具有農學背景知識的僅占約5% ,醫學占2% ,工學占6% ,法學占4% ,經濟與管理專業占20% ,哲學、歷史以及其他占18% ,理學、文學、教育學三者占47%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村官”的知識背景遠離農業發展和農民急需的實用技術。沒有與農村需要相符的知識背景,就難以發揮自身的優勢,很難在農村更好地開展工作。許多大學生“村官”普遍感覺到,在農村無用武之地,發現所學的專業知識很難派上用場,工作起來心有余而力不足。
3.身份尷尬,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
大學生擔任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村官”,再加上現有的戶籍限制,直接導致了大學生“村官”身份的兩難境地:既不屬于鄉鎮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人員編制,又不是村民。這種尷尬身份使很多大學生“村官”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更為現實的是他們的薪水不能正常增加,職務不能正常晉升,社會保障也不能及時辦理,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工作積極性下降,甚至出現了不辭而別的現象。
4.農村工作排他性,大學生“村官”工作難度大
農村村級干部對于大學生的到來一方面積極歡迎,另一方面卻又擔心這些“高級”知識分子日后會取而代之。在這種封建的“官本位”思想影響下,村干部對大學生是存在戒備心理的。從實際情況看,農村做“村官”的都是本村人,外來人幾乎沒有在村里工作的,村民也已經習慣選擇他們所熟悉的人做“村官”。在城市里生活長大的大學生到村級組織工作,村民不了解他們,要與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就會比較困難。鄉村中這種特有的排他性和封閉性,使大學生“村官”開展工作的難度加大,許多人難以融入到農村和農民中去,比農村基層干部需要付出更多和更艱辛的努力。
5.期望值高,功利性強
調查期間,問到一些大學生“村官”三年任期結束以后他們有何打算時,他們毫不避諱的告訴我,其實當初考“村官”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后考公務員享受諸多優惠條件,把這三年當“村官”作為考取公務員的“ 跳板”和“ 直通車” 。三年以后他們將進入下一個目標狀態。我所調查的36名大學生“村官”對象中,以考取公務員為明確目標的占95%以上。
三、著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大學生“村官”隊伍的建議
從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來看,隨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迫切需要有一支高素質農村干部及技術人員。實際上近年來,大批有文化的中青年作為農民工走向城市,農村上大學的畢業生基本上再也不返回農村,許多地區農村,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村,干部素質相對較低,農業技術人員少,更缺乏有文化的勞動力,嚴重障礙新農村建設。選派大學生到農村任職,是中央一項戰略決策。它的重大意義絕不僅僅是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權宜之計,更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部署。
1.制定明確政策,提高工資待遇
大學生“村官”的工資低是一種普遍現象。適當提高他們的工資,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就成了當務之急。試想,在生存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卻要他們奉獻,這是很不現實的。為讓大學生“村官”能夠安心工作,就要緊密結合實際,制定明確政策,特別是在工資待遇方面,要有一個政策標準,保證大學生“村官”的工資報酬隨著公務員工資的上漲和物價的上漲而不斷提高,切實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
據《望周刊》報導,四川省在2007年以前,10年選聘到農村和基層社區任職的8000余名大學生,流失率高達70%之多。2007年度以后按照顯著提高了的待遇標準選聘的大學生村官,安心工作的比率則在90%以上。
2.加強農村工作能力培訓,幫組提高綜合素質
目前,服務于農村一線的大學生“村官”大部分都不是農學專業畢業,多數是在城市長大,既沒有農村工作經驗,又對農村情況陌生,農村政策了解不多,理解也不深,更不了解農村文化習俗,甚至不會用農民的語言和農民一起交流,容易與村民產生隔閡,致使部分村民對大學生當“村官”持不信任態度。政府有關部門在招聘“村官”后,首先應進行一定時間綜合培訓,然后再分配下去。在他們工作一段時間后,根據情況再集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真正幫助他們提高農村工作能力。作為大學生“村官”自己沉下身子,靜下心來,從頭學起,盡快融入農村,提高在農村工作的綜合能力,發揮自己的才能。
3.實行政府“雇員制”,解決“村官”身份困境
在我國現行職業大典分類中,沒有大學生“村官”這種職業。建議應將大學生“村官”作為一種職業進行定位,作為政府一種雇員,實行“雇員制”,真正解決他們的身份問題。這樣既減輕了村里的經濟壓力,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福利待遇有解決的途徑,又明確了政府和大學生“村官”之間的責權關系,便于對大學生“村官”服務期內的管理,使得大學生“村官”們對未來有個穩定預期,能夠安心工作,使他們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4.優先選拔農村生源,鼓勵農村大學生返鄉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在農村長大的大學生“村官”,具有城市長大的大學生“村官”更多有利條件,熟悉本地風土人情,易于與當地村民溝通,能夠靜下心來去為農民服務,更容易融入到農村的生活中去,開展工作也會得心應手。目前各地所開展選聘大學生“村官”計劃主要是招聘大學畢業生,是否有農村背景、是否有在農村工作的經歷上則沒有考慮。建議在以后的招聘工作中,在同等條件下應該優先考慮農村生源的大學生,在分配上應該就近分配。鼓勵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返鄉,在新農村建設這個大舞臺施展青年人的抱負。
5.完善激勵機制,注重培養“不走的”大學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