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社會責任的理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責任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責任的理解

第1篇: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財務管理目標公司治理結構

一、公司社會責任理論

隨著公司制度的出現與發展,人類生產力與財富隨之迅速成倍提高和增加,并且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在公司制度的影響下不斷變化,這符合了人們把公司作為營利工具的觀念。公司營利的巨大功能是其魅力根本所在。然而公司制度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其為社會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虐待雇員、劣質產品、坑害債權人及公司犯罪行為等社會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經營者還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公司在獲取利潤的同時還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營利或賺錢作為自己的惟一存在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這種社會利益包括雇員(職工)利益、消費者利益、債權人利益、中小競爭者利益、當地社區利益、環境利益、社會弱者利益及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等內容。其中,與公司存在和運營密切相關的股東之外的利害關系人即:債權人、職工、消費者、供應商等是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對象。可見,公司社會責任并不僅僅意味著公司的利他主義行為或慈善行為。公司社會責任是對公司絕對營利性的一種修正。

公司是以營利為其生存的目的,并且公司是各種自利的人的集合。所以在營利過程中務必處理好公司社會成員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只有這樣公司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發展,并且在發展中求得生存,最終實現其營利的目的。也就是說,公司的社會責任是源于這個基本命題生成并展開的,或者說公司的社會責任源于公司營利過程中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與摩擦的調整,為了保障公司活動過程中其他利益關系人的權益,必須給予公司經營活動一定的限制,使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以致公司與利益關系人權益之均衡。

那么公司應怎樣承擔社會責任呢,由誰來決定公司是否承擔社會責任?這涉及到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誰是真正的決策者以及這個決策者價值取向的問題。公司治理結構是現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構架。現代公司制度區別于系統企業的根本點在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從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制衡的機制,用以對企業進行管理和控制。現代企業中的公司治理結構正是這樣一種協調股東和債權人、職工之間關系的一種機制,它涉及到激勵與約束等多方面的內容。治理結構的發展趨勢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以激勵企業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以更好地實現公司的目標。但公司的目標,也就是進行財務決策時的目標,是追求股東財富的最大化?還是追求企業價值的最大化?還是其他目標?在這樣一個根本性問題上,遵循不同的邏輯,將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

模式。

二、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對財務管理目標的影響

(一)股東價值最大化

股東價值最大化是指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帶來最多的財富。這種觀點認為,公司歸股東所有,企業的所有者即股東和經營者是一種委托關系,經營者應最大限度地謀求股東利益。在資本市場上,股東的財富是由股票的價格決定的,所以,股東價值最大化也可以理解為最大限度地提高股票價格。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和風險因素,因為股票價格是企業現在和未來價值的體現。同時股東價值最大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克服企業追求短期利潤的行為,因為股票價格的高低不僅受當前利潤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容易量化,因為股票價格很容易從股票市場上取得,便于進行考核和評價。但是,股東價值最大化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它只強調股東利益,而忽視其他利害關系人(如債權人、管理者、職工等)的利益,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而且股票價格中有一些管理當局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外部環境的限制、經濟活動的一般水平以及股票市場狀況等。將不可控因素導入財務管理目標是不合理的。

(二)企業價值最大化

由于股東價值最大化存在上述缺點,有人提出了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為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指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在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的基礎上,使企業的總價值達到最大。所謂企業價值是指企業全部資產的市場價值,它可以通過資產評估來確定其大小,也可以采用折現的方法來表示。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目前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最好的目標,其優點在于:充分考慮了取得報酬的時間和風險,符合財務管理的實質。同時,能夠克服企業追求短期利潤的行為,因為企業的價值更多的受企業未來發展潛力的影響。

(三)社會利益價值最大化

企業價值最大化相對于股東價值最大化有一定的優點,但是也同樣存在著一定的缺陷:①沒有考慮除股東和債權人以外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②忽視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因為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必然要影響到其價值的增加。③忽視對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等方面的開發與投入,因為這些資源難以計量,無法反映出企業價值的增加。

因此,筆者通過以上的分析提出,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定位在:社會利益價值最大化。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主體范圍主要是股東、經理、職工和債權人,他們向公司投入了物質資本、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債務資本。所以公司的財務管理目標應綜合考慮他們的利益,應定位在社會利益價值最大化。

根據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公司并非只是股東所有,而是由不同利益主體如股東、債權人、職工通過契約形成的一個聯結體,并按照契約形成不同利益主體所擁有的不同權力,所有這些不同利益主體都對公司投入了專用性資產。因此,公司在進行決策時,其管理者的工作重心應從股東轉向更廣泛的不同利益主體。在公司社會責任理論下,公司財務管理目標也必然從股東價值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轉向社會利益價值最大化。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影響公司的財務管理目標。隨著對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理解的加深,財務管理目標已經從股東價值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轉向社會利益價值最大化。

三、對公司治理結構的新認識

公司確定財務管理目標后,就必須采取一些手段,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機制。公司治理結構就是這樣一種機制,為公司的財務管理目標服務。同時,公司治理結構構建的完善,有利于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在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確定為股東價值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時,其公司治理結構也是圍繞這個目標確立的。這時的公司治理結構就是傳統的股東至上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由股東組成的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由董事會聘任經理人員,由經理人員進行企業的戰略設計并經營企業,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隨著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發展和對公司理解的變化,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確定為社會利益價值最大化時,公司治理結構也因此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股東至上的模式向不同利益主體直接參與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轉變。在這種模式中,公司并非只是股東所有的,而是由不同利益主體如股東、債權人、職工通過契約形成的一個聯結體,并按照契約形成不同利益主體所擁有的不同權力,所有這些不同利益主體都對公司投入了專用性資產。因此,他們都應該參與公司決策,為實現公司財務管理目標而努力。

因此,筆者認為從公司治理結構對財務管理目標的作用和影響來講,公司治理結構可以被看作是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一種工具和手段。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系統中的核心子系統,又存在和運行于公司治理結構框架中。財務管理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公司治理結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增強經濟活力,提高經濟績效的基本手段。

由以上的分析可見,公司社會責任通過影響公司財務管理目標,進而影響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與否也影響財務管理目標和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程度。

[參考文獻]

[1]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第2篇: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management model;value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9-0164-03

0 引言

隨著聯合國的“全球契約”計劃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制定的相繼完成,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程度已對企業收益、公司聲譽、消費者響應等方面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全球性新趨勢已經形成。

在國內,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也已成為社會各界對企業的殷切期望。2008年,國資委下發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指出央企履行社會責任的好壞已不單純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更關系到我國企業的整體形象,甚至國家形象[1]。所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勢在必行。文章構建了基于綜合最大化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模型,以期對我國企業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提供借鑒。

1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模型

1.1 模型構建的基礎 國內外學者及組織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他們從不同側面和視角為企業開展社會責任管理提供了框架體系,對于社會責任管理理念的培育、提升和落實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實踐的推進都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可以認為這些研究成果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做出了探索性貢獻。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包括國外Waddock的全面社會責任管理“4I”體系、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26000的社會責任融入整個組織模型、Yuan等人(2011)的社會責任活動融入企業模型、Maon等人(2009)的社會責任策劃和實施整合框架、Jenkins(2009)的社會責任管理“商業機會”模型、Maignan等人(2005)的社會責任逐步實施模型、Pananaan等人(2003)的社會管理初步框架以及日本綜合研究所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國內國家電網公司(2007、2012)提出的社會責任管理七大體系和全面社會責任管理“鼎?心”模型、王曼(2008)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運行結構模型、劉娜(2010)提出的企業戰略管理中企業社會責任融入的導入框架、彭華崗等(2011)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六維框架。

總結上述研究成果,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范式:過程視角和內容視角[2]。基于過程視角構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或模型明確了企業如何落實社會責任的過程,特別是指出了在實施社會責任不同階段的具體任務和行動。基于內容視角構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或模型抓住了管理體系的本質含義,識別和明確了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構成要素,解析了各構成要素的基本含義、主要做法和核心要求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但是兩者均沒有形成完整的架構設計,基于過程視角的模型未能詮釋企業如何開展社會責任管理;基于內容視角的模型,更多的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理解為企業社會責任推進管理。因此,本文結合兩大范式,并強調責任溝通,建立四層的金字塔狀模型,以期對企業實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提供模型指導。

1.2 模型構建 文章采用由上至下,層層分解的思路,從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最終目標出發,整理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分析利益相關者訴求及影響,最后將不同利益相關者責任與社會責任內容做了對應。

首先,確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目標,依據企業綜合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及管理體系。其次,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及戰略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對利益相關者責任的作用機理。最后,解釋利益相關者責任的歸屬性(見圖1)。

1.2.1 價值層 跟隨時代的要求,企業價值已經從財務價值延伸到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內的綜合價值,從股東價值延伸到利益相關方價值,從關注自身價值延伸到創造社會福利。本文在定義企業價值時,充分關注人的多元價值追求和社會福利的多重價值屬性,著眼于充分實現企業的社會功能,謀求創造企業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統籌平衡利益相關方的多重價值、長期價值,致力于提升社會價值(社會福利),從而協調推進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把實現企業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目標,并以此為導向對企業使命、治理機制、發展戰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業文化等進行重構[3]。

1.2.2 管理層 文章借鑒ISO26000提出的社會責任融入整個組織的基本步驟和主要內容,采用學者們普遍采用的PDCA閉環螺旋上升體系,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圖2)。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是一個用于管理企業對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的責任的系統框架,或者說是一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它幫助企業樹立誠信意識,確定蘊含價值觀動力的企業愿景,明確關注受企業運營影響的利益相關方為核心的企業使命。它的主要步驟和內容包括:一是牢記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總體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綜合價值最大化;二是理解企業的社會責任;三是全面融合企業社會責任,即將社會責任全方位融入企業;四是全面開展社會責任內外部溝通;五是企業社會責任審查與改進;六是利益相關方參與;七是貫徹落實“管理影響”和“回應訴求”。

其中可持續發展、綜合價值最大化是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目標、重點,它不是單純地追求最大限度地實現股東的利潤目標,而是最大限度地創造企業發展的社會價值,它堅持的是“價值理性”,即企業行為要對社會負責任。理解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最高管理層對綜合價值最大化的企業使命、價值觀的明確承諾,并將其納入企業戰略、公司治理。全面融合企業社會責任是將理解的企業使命、戰略融入公司治理、流程以及社會責任報告中。每一個企業都要明確具體的融合方式,從而滿足特定利益相關方和行業的需要,并且做到公開、透明。溝通是指企業就自身社會責任工作與利益相關者相關方開展交流,進行信息雙向傳遞、接收、分析和反饋的過程,主要包括社會責任報告和信息披露,以及網絡平臺、工作匯報、召開新聞會等多種方式和渠道,及時、準確溝通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信息及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況狀,將加強社會責任溝通納入日常管理工作。審查與改進社會責任使命、戰略的落實是一個持續糾偏、改進、學習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要對企業戰略以及與利益相關方相關的運營流程進行持續的創新和改進,促進企業履責績效的不斷提升。利益相關方參與是指企業通過制度安排、資源保障和行動部署確保實現積極的利益相關方參與,保證利益相關方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贏得利益相關方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合作,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創造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管理影響”和“回應訴求”是指通過相關方溝通、履責塑造良好企業形象;企業的發展前景有賴于管理層對公眾不斷變化的期望的滿足,也就是說依賴于企業管理層對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要求的回應質量,利益相關方要求企業加強社會責任管理、提升履行社會責任水平,進而實現企業對社會富有的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環境責任在內的多項社會責任。

上述七項過程中,社會責任的理解過程實際上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計劃(Plan);企業社會責任融合的過程實際上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Do);企業社會責任溝通的過程就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Check);糾偏、管理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利益相關方意見的反饋以及將企業社會責任工作開展情況反饋到戰略的過程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改善(Action)。因此,七項過程的開展整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閉環改進的PDCA過程,從而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持續發展。

同時在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全過程中需要全員參與,即企業各部門、各層級和各崗位的所有員工都有意愿、有能力去履行社會責任。并且將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拓展到利益相關方,攜手利益相關方共同實現綜合價值最大化,形成包括內部員工和外部利益相關方在內的最廣泛的全員參與、最大化的價值實現。

1.2.3 利益相關者層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任何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各利益相關方的投入或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應綜合平衡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要求而進行管理,追求利益相關方的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股東的利益。同時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最終目標企業綜合價值最大化也要求通過滿足各利益相關方的訴求來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的最大化。所以有必要討論企業與誰的利益相關,以及在管理利益相關者時應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明確對每一利益相關方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內容和范圍。學者們從不同維度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類研究,同時企業在進行社會責任活動時,為了滿足不同利益相關方的需求,需要與利益相關方進行溝通、交流,公開披露信息是與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利益相關方也需要參與到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整個過程中,企業從自身利益考慮,為制定長期戰略會自愿和利益相關方交流,也有助于企業了解、認識內外部環境狀況;利益相關方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及價值的實現,為保證自身利益,他們將會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企業的行為,由于企業精力有限不能滿足全部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則會通過區分利益相關方的重要程度從而進行區別管理。故而基于歷史的研究成果,本文也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類,包涵了股東、員工、債權人、消費者、商業伙伴、政府、社區和環境。通過對各利益相關方履行不同的社會責任來滿足不同訴求,從而實現綜合價值最大化。

1.2.4 社會責任層 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劃分,文章從兩個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進行了分類。從社會責任的性質角度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環境責任;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可分為對股東、債權人、員工、消費者、商業伙伴、政府、社區和環境這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需要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通過履行不同的社會責任、與利益相關者進行交流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進行落實,從而為綜合價值化這一最終目標作出貢獻。

2 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模型應注意的問題

第3篇: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制度 制度粘性

潘成云(1999)提出的戰略營銷觀念認為,戰略營銷觀念區別于市場營銷觀念之處主要在于,“市場營銷觀念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單純企業利益最大化,這種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長期的,而戰略營銷觀念追求的最終目標十分明確,即企業與社會整體長期利益同時最大化。”要使企業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同時最大化的目標,就必須解決企業經濟活動的外部性問題,主要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企業對于外部性產生的后果到底要不要承擔責任,這又取決于現有的社會制度安排。

一、企業社會責任概述

1.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兩種主流觀點

早期的主流經濟學認為企業是屬于企業所有者――股東的私有財產,企業的管理者只需對股東負責,企業只要以“經濟人”的觀點努力為股東賺取利潤就可以了,不必承擔除此以外的責任。美國經濟學家密爾頓?弗里德曼是這種觀點的突出代表,他(1970)提出:“在自由經濟體系內,企業的惟一社會責任,就是利用其資源,在游戲規則之內,包括公開與自由競爭,不欺詐詐騙,從事增加利潤的各種活動”。這類觀點把企業的功能視為純經濟性的,把經濟價值作為衡量企業成功的惟一尺度。

而以安德魯斯為代表的現代經濟學家則主張,企業除了要為股東賺取合理利潤之外,還必須承擔其他一些責任,保護和增加社會財富,成為社會良心的維護者和社會問題的解決者。這種觀點認為,企業既是一個經濟組織,以追求經濟利益作為自己的目標,同時又是一個社會組織,有責任來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波斯特等(2005)把這兩種主流觀點稱為反對和支持企業社會責任的觀點。這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是一種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理解是企業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基本單位,它對于社會應當承擔的責任,包括基本的社會責任(比如生產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對負外部性后果承擔的責任(比如環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道德規范期望的責任(比如慈善事業)。兩種主流觀點的差別在于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承擔多少社會責任。

2.企業社會責任:一個概念框架

本文把弗里德曼認為的企業社會責任,也就是正式制度下決定的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稱為正式社會責任;而把正式制度以外,公眾和社會組織從道德倫理上要求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稱為非正式社會責任。企業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跟制度密切相關。

二、制度與企業社會責任

1.制度的概念與內容

早期制度學派的經濟學家如凡勃倫、康芒斯對制度都有論述。凡勃倫指出,制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的某些關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某一時期或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通行的制度的總和構成了生活方式。康芒斯所說的制度是指約束個人行動的集體行動,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諾思認為,制度是一種社會博弈規則,是人們所創造的用以限制人們相互交往的行為的框架。舒爾茨把制度定義為一種行為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及經濟行為(盧現祥,2003)。

本文把制度看成一種行為規則。既然制度是關于社會、政治、經濟行為的規則,那么企業的社會行為、經濟行為就會受到規則的制約。企業是在現有制度的制約條件下活動的,尋求企業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沒有制度的制約,企業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可能會導致社會資源的過度使用,環境嚴重惡化,經濟生產危機。所以通過制度來制約企業的行為是實現企業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

制度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正式約束、非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盧現祥,2003)。正式約束是人們有意識創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則。正式約束包括政治規則、經濟規則和契約,以及由這一系列的規則構成的一種等級結構,從憲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細則,最后到個別契約,它們共同約束著個人和企業的行為。非正式約束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社會公認的行為規則和內部實施的行為規則,主要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因素。制度構成的第三個部分是實施機制,離開了實施機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規則就形同虛設。

2.制度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

假定制度安排既定,在實施機制完善的情況下,正式約束直接影響到企業在尋求利益最大化中的成本函數。如果企業違反了正式約束(比如某項法規),那么它就要為它的行為付出代價(比如罰款)。正式約束中規定的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一定會承擔,否則就會損害企業利潤。(這里暗含一個假定,正式約束的設計是完美的,也就是說這種制度設計約束下,企業尋求利潤最大化目標的行為選擇一定是承擔正式約束要求的社會責任。)所以正式約束對于企業社會行為、經濟行為的約束決定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非正式約束對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是間接的。雖然不少組織、公眾要求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但這種要求停留在道義勸說的層次,不能形成正式約束,對于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成本影響有限。企業不按照非正式約束的要求承擔額外的社會責任,比如治理環境污染、捐助慈善事業,先是會影響到企業的形象,進而影響到企業產品的銷售,最后才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這是一個間接的過程。如果市場信息是不對稱的,公眾無法知道企業的行為,再如果企業的產品質量又是過硬的,最終這種不遵守非正式約束的行為對企業利潤的影響是相當小的。

實施機制對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是很大的,前文我們假設正式制度的實施機制是完善的,當這樣的實施機制本身存在問題的時候,正式制度便形同虛設,那正式制度規定的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也不會落到實處。企業在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為減少成本會不去承擔社會責任。如果實施機制能切實有效地使正式法規產生作用,就意味著,一旦企業不承擔規定的社會責任,它就會面臨更大的成本。

3.制度決定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

企業在決定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的時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的,在正式制度設計是完美的假設前提下,企業一定會承擔正式社會責任。而對于非正式社會責任企業要視其成本收益關系決定是否承擔,如果非正式約束不能影響其利潤或影響較小,企業會不承擔或較少地承擔非正式社會責任;如果非正式約束對企業的利潤影響很大,企業會承擔較多的非正式社會責任。

要使企業的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一致,僅靠非正式約束的作用是有限的,企業的非正式社會責任是極其不確定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且大多數企業沒有主動承擔非正式社會責任的動力。企業的正式社會責任是相對確定的,只有在正式制度設計不完美的情況下,才會產生企業不承擔正式社會責任也會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因此,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與社會利益最大化不一致的問題,要通過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轉變以及正式制度設計的改善來解決。這就涉及到制度變遷的問題。

三、制度粘性與企業社會責任

1.制度粘性的提出與解釋

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用正統經濟學的“供給―需求”分析來研究制度變遷問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制度安排需求主要來自于公眾,公眾往往期望企業承擔比現有制度安排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制度安排供給者主要是政府,政府根據多方因素平衡來決定企業承擔多少社會責任,決定什么樣的制度安排。這樣,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制度安排供給與需求是不一致的。本文沿用西方經濟學“粘性”的概念,把這種制度安排的這種供求不一致現象稱為制度粘性。

諾思認為,從認知和組織制度變遷到啟動制度變遷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制度變遷的時滯,制度滯后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史上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盧現祥,2003)。諾思解釋了產生制度粘性的一個主要原因,即從制度安排的需求到制度安排的供給的時間差。由于政府與公眾對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認知總是不一致的,政府從了解公眾認知、理解公眾認識、調整自已的認知到調整制度安排肯定是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樣,便產生了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供給時滯,制度安排不能及時根據供求狀況進行調整。

即使不存在制度供給的時滯,制度安排在長期內也不一定會按照公眾的期望進行調整。可以用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來分析制度供給問題,這里的制度供給類似于政府出臺一項政策。政策的需求者是公眾、政策的供給者是政府,公眾通過議員向政府反映對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由于不同的議員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都尋求對自己利益集團有利的政策結果。比如代表企業的利益集團可能要求承擔較少的社會責任,代表工人的利益集團可能要求企業更加關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代表農民的利益集團可能要求企業盡可能減少污染的排放等。總之,無法權衡所有的利益集團,政府對于企業應當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的認知很難與公眾的認識一致,因為公眾的認知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政府也無法設計一個符合所有公眾要求的制度安排。這樣,制度安排的供給總是與制度安排的需求不一致的。

產生制度粘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在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并相應地建立實施機制是有成本的。制度變遷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過程,其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成本構成和成本水平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制度變遷的風險很大。制度供給的成本至少包括:規劃設計的費用、清除舊制度的費用、消除制度變革阻力的費用、建立實施機制的費用,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預知的費用。由于這種提供制度變遷的成本很大,而收益是非常不確定的,即使發現了這種供求的不一致,政府往往不會產生制度供給的動力。

2.制度粘性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

制度粘性的長期存在意味著非正式制度難以向正式制度轉變、現有的正式制度難以改善,因此對企業來說總是存在著正式社會責任和非正式社會責任,正式社會責任的承擔取決于正式制度設計和實施機制的完善程度,非正式社會責任的承擔取決于企業自身成本收益分析。

制度粘性的存在給企業創造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既定的制度安排決定了同類企業的正式社會責任都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企業面對的非正式社會責任都不一樣。企業可能通過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來產生差異,形成競爭優勢。公眾普遍期望企業承擔一些他們認為必要的社會責任,比如嚴格控制污染、關心消費者健康等。如果一家企業在這些方面都做得比別的企業更好,公眾會對該企業產生好感,而更愿意購買該企業的產品。

值得強調的是,這種收益往往是一種長期收益,需要企業主具備戰略的眼光。

參考文獻:

[1]潘成云:戰略營銷管理――原理、方法和實證[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20

[2]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3, 1970

第4篇: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標準 ISO26000 發展趨勢

2010年11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縮寫為ISO)正式了ISO26000。ISO26000采用非常規開發方式,400多位專家歷經6年的時間,經過8次會議修改,最后得以。ISO26000是第1個關于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這個標準的制訂,涵蓋了已有的社會責任標準的各個議題,是最全面的社會責任標準。ISO26000作為一個指南標準而非第三方認證標準的角色出現,旨在提供有關社會責任的術語、原則、核心主題等方面的全球認可,以及為企業組織全面實施社會責任系統管理提供國際性的理論指導。ISO26000標準的開發及其自身的特點都體現了社會責任及社會責任標準發展的趨勢,本文結合IS026000探討社會責任及社會責任標準的發展趨勢。

一、ISO26000的結構與內容

(一)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的性質

ISO26000為社會責任的主要原則、與社會責任相關的核心主題、問題以及社會性負責任的行為與一個組織的戰略、系統、實踐、程序相整合的方法提供了指南。該指南的目的是向組織提供一個完整系統的社會責任體系和系統化實施社會責任的路徑,推進社會責任從理念轉向實踐行動。該指南,既不是一個管理體系標準;又不用于第三方認證、監管和合約性質的使用;也不作為任何國際、國內或其他程序中法律訴訟、投訴、辯護或其他的要求、索賠的基礎。ISO也不阻止更加具體、更加符合需求的不同類型的各國標準,其目的是提供協調的、具備全球相關性的指南,并且以此在世界范圍內促進社會責任領域最佳作法的實施。

(二)ISO26000適用范圍

ISO26000有著較強的適用性,適用所有類型的私營企業、公共部門和非營利機構,無論其規模大小,也不論是在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既適用于那些剛開始著手處理社會責任問題的組織,也適用于在這方面有較多經驗的機構。

(三)ISO26000體系結構

ISO26000包含7個部分(Clause)和1個附錄(Annex)。其中第四至第七部分構成該指南的主體部分。第四部分闡述了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原則,是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第五部分闡明了社會責任實踐的兩個基礎:識別社會責任主題及相關的問題和識別利益相關者并與之溝通;第六部分概括了社會責任7個核心主題、36個相關議題;第七部分則闡述了社會責任履行的程序和方法,如何將社會責任與組織管理相整合。(詳見圖1)

(四)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原則

第四部分社會責任7項原則包括7大原則:受托責任原則、透明性原則、合乎道德行為原則、尊重利益相關者原則、尊重法律規則原則、尊重國際行為規范原則、尊重人權原則(見表1)。

(五)社會責任的核心主題與相關議題

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責任究竟應包含的內容有不同的認識。ISO2600將社會責任的內容概括為七個核心主題,每個主題又包括一系列具體的議題(見表2)。這些內容是對一個社會組織履行社會責任內容的一個經典歸納和規范。7個核心主題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其中組織治理對其他社會責任核心主題產生影響,一個有效的組織治理可以促使組織對其他社會責任主題和議題采取行動,并履行社會責任原則。一個組織應從整體上考慮所有的核心主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而不是僅僅集中在一個主題上,對一個社會責任主題的改進不應對其他責任主題產生負面影響(見圖2)。

每一個社會責任核心主題指南都闡述了它的范疇、實施原則、可行的行動和期望,并通過附錄列舉了一些自愿性社會責任倡議和工具,使得每一個主題都具有較高的可理解性和操作性,每一個組織都能通過ISO26000明確負責任的決策和行動應是怎樣的。

(六)社會責任履行的主要程序

1.了解組織的社會責任

(1)識別相關的主題與問題

(2)評估問題的相關性和重要性

(3)評估組織的影響范圍

(4)確定處理核心主題和問題的優先順序

2.實施實踐活動將社會責任整合到整個組織中

(1)將社會責任構置于組織的系統與流程中

(2)建立社會責任導向的組織遠景、使命、戰略和目標中

(3)提升社會責任的意識

(4)創建社會責任的競爭力

3.組織內外溝通社會責任

(1)溝通對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2)社會責任信息的特征

(3)社會責任的溝通手段和方法

(4)與利益相關者就社會責任展開對話

4.提高組織社會責任的可靠性

(1)提高社會責任可靠性的方法

(2)提高社會責任報告和聲明的可靠性

(3)解決組織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沖突和分歧

5.審核和改進組織與社會責任相關的行動和實踐

(1)監督社會責任活動

(2)審核社會責任過程與績效

(3)提高數據、信息搜集和管理的可靠性

(4)改進組織績效

二、社會責任及社會責任履行標準的發展趨勢

(一)社會責任概念趨于系統性和全面性

自Bowen(1953)年在其著作《商人的社會責任》首次提出現代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以來,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有不同的觀點。Carroll(1991)認為社會責任包括4個部分:法律責任、經濟責任、倫理責任和自行裁量責任;Steiner(1971)認為企業應實現除經濟責任之外的其他社會責任;也有的學者認為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承擔經濟和法律外的其他責任。不同的社會責任概念從不同視角對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外延作了闡述,但是只涉及社會責任的某一方面,也極少提及如何履行社會責任,誰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主體,通過哪些符合期望的行動,實施什么樣的程序來履行。而2011年11月的ISO26000給出了最為全面的定義:社會責任是一個組織通過透明的和道德的行為使其決策及活動對社會和環境所負的責任,這些透明的和道德的行為:有助于一個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整個社會的健康和福祉方向一致;考慮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和法律及國際行為標準保持一致;將社會責任融入組織的各項戰略和行動。這個系統全面的概念,即界定了現期的社會責任(對社會和環境負責任),也闡述了遠期的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福利);既給出了符合責任的行為標準(透明的和道德的行為),又闡述了實施的路徑(融入整個組織活動)。使社會責任的概念更加充實飽滿,不是那么空洞,有助于人們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社會責任究竟是什么。

(二)履行社會責任的主體范疇顯著擴展

ISO26000前人們普遍關注的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因此社會責任等同于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寫為CSR)。隨著民主政治意識的增強,政府機構、社會非營利組織的行為開始受到社會各方普遍的關注,對政府機構等非營利組織的行為的社會影響和公平性等產生了極大的要求,履行社會責任不僅僅是企業的事,也是包括政府機構在內的所有社會組織的義務。ISO26000在指南標題中除去了企業(Corporate)一詞,第1次在全球性適用的國際標準中將企業社會責任(CSR)擴大為社會責任(SR),力圖在更廣的范圍內加速推進社會責任的有效實施。

(三)利益相關方在社會責任的履行中扮演重要角色

ISO26000明確指出了利益相關者在理解和履行社會責任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該指南認為識別利益相關者,并與之建立起雙向的交流關系是一個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基礎。組織只有通過識別利益相關者,才能了解它的決策和活動產生的影響,并恰當地確認與其相關的社會責任核心主題與問題。組織在識別利益相關者時應完整全面、不偏不倚,包括現實的和潛在的、有組織式的和個體式的、強勢的和弱勢的、利益一致的和利益沖突的、組織勢力范圍內的和勢力范圍外的、法律法規明確的和民間組織關注的。組織應與利益相關者展開各種形式的雙向對話,通過雙方相互交流和溝通,以使組織的決策和行動更能增加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協調組織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相關者相互之間的利益沖突,增進利益相關者對組織的持續了解,不斷促使組織改進績效。但指南同時也提出組織應從整體上處理好社會、利益相關者、組織三者的關系(見圖3),指南認為盡管利益相關者有助于組織識別它的活動的影響,但是利益相關者不能替代更廣泛的社會決定行為的規范和期望。一個事項可能無法識別出具體的利益相關者,但卻與一個組織的社會責任有關。有時,組織、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一致,但卻和法律法規、公認的社會文化、既定的實踐和標準沖突,此時組織的行為應符合社會期望。

(四)強調要把社會責任融入一個組織的管理體系

ISO26000強調要把社會責任融入一個組織的管理體系,提高一個組織的責任競爭力。組織可以通過建立社會責任導向的遠景、使命、戰略和目標,提升社會責任的意識;可以通過建立內部行為規范和標準,將社會責任構置于組織的系統與流程;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的社會責任評價部門,審核社會責任過程與績效;也可以自愿性地聘請外部機構審核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通過這些措施促使社會責任融入組織的管理體系,改進組織績效。

ISO26000更加充實飽滿的概念,更加明確系統的議題,更為廣泛的責任對象,更加切實可行的實施程序,使得ISO26000必將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廣泛應用的社會責任指南,也將很快為各中介、協會等社會責任評價機構認同,必將成為企業和所有社會組織衡量自身行為的工具,也將成為社會監督其行為的工具,我國的企業和社會組織都應盡快熟悉和理解ISO26000,轉變社會責任意識,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主要參考文獻:

[1]孫繼榮.ISO26000-社會責任發展的里程碑和新起點.ISO26000的形成過程及核心內容.WTO 經濟導刊,2010(11)43~54.

[2]Bowen,H.R.,1953,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 Harpor & Row.

[3]Carroll,A.B.,1991,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in Business Horizons (34),July-August,pp.39~48.

第5篇: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一、缺少社會責任的員工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員工錄用方面,一些企業在對員工的招聘錄用過程中,存在性別歧視、拒絕招聘殘疾人、肝病毒攜帶者等一些弱勢群體及缺少經驗的畢業生等行為。在員工培訓方面,目前企業對員工進行的培訓,大多側重于技術性培訓,目的在于企業的短期收益,往往將對員工進行操作安全等培訓視作對企業成本消耗。在員工任用方面,幾乎所有員工都最關心薪資、保險、以及未來的發展等等在工作時能夠獲得的收獲。然而,缺乏社會責任的企業對待員工的方式卻讓人擔憂。在越來越推崇社會責任管理的環境下,長期建立在盤剝員工基礎上的“高利益”,將會出現員工忠誠度下降、積極性不高等各種勞工問題。在員工解聘方面,許多企業并沒有本著“以人為本”的觀念處理解聘問題,企業并沒有負起應有的責任,而是將問題統統拋給政府和社會。

種種問題說明,對員工的管理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本就密不可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為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素就是企業是否對自己的員工履行社會責任。

二、社會責任與員工管理整合的必然性

目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已被認為是形成積極社會反響的一種方式,是企業維護和提高社會、組織自身福利的一種責任表現。但如何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仍有待研究,如何在實踐中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問題還亟待解決。因此,這也是作為組織管理核心之一的員工管理應將企業社會責任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原因。

隨著人力資源職能外包和虛擬人力資源管理形式的出現,傳統的人員管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遭遇了瓶頸。這就要求對員工的管理要創造新的價值、擴展新的職能,要求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從原來支持性部門轉變為與企業戰略價值相匹配的核心部門。而企業社會責任又恰好可以為它提供了實現這種新價值的途徑。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可以為企業計劃和實施社會責任活動,并可以成為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活動的一個常設部門。當社會責任與人力資源廣泛結合時,人力資源將起到重要的杠桿作用,不僅為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做出努力,更在雇主品牌、員工參與、生產率提高和環境友好型工作環境的構建和發展上具有更多的戰略意義。

三、整合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首先是企業的短期成本上升。由于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企業重視員工發展,因此要求企業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加大培訓力度。

其次是員工管理模式的改革。傳統的人事管理與社會責任整合的員工管理還存在著很大差距,變革的反作用力,將會給整合帶來挑戰。面對這種挑戰,企業要做的就是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使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逐步與國際接軌,由此推動員工管理模式的變革。

第三是管理層理念的轉變。管理層的理念,對于社會責任與員工管理的整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企業責任觀的內部宣傳和培訓,使企業責任觀在企業上下逐步深入人心,形成管理層的自覺行為,讓管理層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穩步提升企業責任履行的規范性和實效性。

四、包含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員工管理

1.員工錄用管理。在錄用員工之前,企業要首先對員工的就業負責,保障能夠提供持久穩定的工作崗位。企業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員工建立勞動關系,應當簽訂勞動合同。在對員工進行選拔錄用、以及任命的環節中,企業要貫徹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建立和完善員工招聘篩選的程序。此外,企業還應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適當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提供就業機會。

2.員工培訓管理。企業為員工進行培訓和開發,提高擴展其知識技能,從而提高其就業能力,避免就業轉換的剛性,同時也幫助員工進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在企業培養優秀員工的同時,也是在為社會培養合格成員,為國家培養合格公民,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

在培訓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員工的職業發展需求,以人力資源測評與員工的興趣愛好為基礎,為員工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并以此為依據為員工提供完善的培訓開發體系,提高他們的職業發展能力。

3.員工任用管理。在任用員工之后,就要為職工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和社會保障條件。要關心每名員工的身心健康,不斷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為員工的安全與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企業應緊跟國際最新社會責任標準,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令法規,及時收集和分析本行業在安全、環保方面的相關信息,建立“預防”機制。這樣不僅能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且也會大大提高員工對企業和忠誠度。

在績效管理方面,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將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獲取經濟利益。因此,必須建立一套公平的、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來反映員工的價值體現。對于績效管理,要制定明確的量化目標,定期回顧,加強對員工績效評價的反饋和輔導工作,以此幫助員工提高自身能力、素質。

在薪酬管理及福利政策方面,應建立公平的、富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應當提供與員工價值、業績相匹配的薪酬,為保障員工的生活需要及個人價值的實現提供充分支持,同時也促進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這樣做,不僅會提高員工忠誠度,帶來企業績效的提升,還會大大地減輕社會的壓力,而且保險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將為個人在未來某時失去工作或不能工作提供強大的保障,這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6篇: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中國企業履行全球社會責任的典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中國路橋從蒙內鐵路項目規劃設計開始,樹立“合作共贏、綠色創新、百年工程”的項目責任理念,將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和訴求作為項目各項工作的要求,推進項目社會責任實踐的整體規范化,真正將社會責任理念融入到項目的管理運營中。中國路橋蒙內鐵路報告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和實踐與國際一流企業的真正競爭,也是中國企業履行全球社會責任的一次有力展示。正如肯尼亞交通部常秘尼亞凱拉在報告會上說:“蒙內鐵路是中肯合作深入發展的標志性項目,而此次的項目社會責任報告表明中國路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真正關注和深入理解,更為其它企業樹立了標準和樣板。”

中國企業海外社會責任報告的一次創舉。隨著“走出去”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企業開始注重將社會責任報告作為國際溝通的重要工具。歸納起來,目前海外報告形式大抵分為四種:一是直接翻譯型,即將中文報告直接翻譯或刪減后翻譯成英文和多語種報告,這是目前中國絕大多數企業慣用的做法。二是海外區域報告,披露公司在某一地區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如中石油《中國石油在拉美》、中鋼《中鋼集團可持續發展非洲報告》。三是海外國別報告,披露公司在某一國家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如中國有色集團《緬甸2012社會責任報告》《蒙古國2013社會責任報告》。四是海外整體報告,披露公司在海外整體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如國機集團《國機在海外》。中國路橋蒙內鐵路項目報告,是一次開創性、有益的嘗試,開創了中國企業海外社會責任報告的第五種重要形式。這將為眾多“走出去”中國企業提供一個有益的借鑒。

中國企業海外社會責任傳播的典型示范。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基本解決了“技術落后”的問題,但還沒解決“挨罵”的問題,除了意識形態的偏見,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國企業的形象沒有借由好的載體傳播出去。中國路橋蒙內鐵路報告為中國企業海外傳播做了一次很好示范。一是在項目施工過程中階段性進展報告,創新溝通方式,開啟了一種“又說又做,邊做邊說;說了要做,做了要說”的溝通模式。二是在項目所在地――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社會責任報告,避免了因在國內中國企業海外報告而出現“國內不關心,國外不知道”的尷尬,充分展現了中國路橋愿意與東道國利益相關方真誠溝通并接受監督的決心和態度。正如中國路橋蒙內鐵路項目總經理孫立強在會開場時表示,希望通過報告的形式來實現與肯尼亞社會各界的深度溝通,與各利益相關方一起,共同推進蒙內鐵路項目的順利進行。

隨著中國日益走向世界的舞臺,“一帶一路”建設扎實推進,中國企業已經站在了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雖然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平,但思維方式的差異、價值觀的對立仍然存在,國際社會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有關注也有猜疑,有誤讀也有誤導。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如何傳遞、形象如何塑造、價值如何表達,對于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至關重要。蒙內鐵路報告的,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企業履行全球社會責任,做好海外社會責任傳播提供了重要啟示。

融入項目管理,當好企業公民。社會責任能否落地是衡量企業履行海外社會責任水平的重要標準。企業在國際化運營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強化海外社會責任頂層設計,注重加強項目部社會責任管理,更要注重加強項目部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提升,確保社會責任融入項目管理運營的全生命周期。比如企業可以通過編制海外項目社會責任管理手冊、海外項目社會責任知識讀本等方式,提升海外項目部的社會責任管理能力,推進社會責任在項目上的落地。領先的中國企業還應該嘗試建立項目社會責任評價方式,探索項目可持續管理標準,打造自身的責任競爭力。

第7篇: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企業文化建設和社會責任管理

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生產、經營、建設、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論、群體意識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其核心內容是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經營理念。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通過透明和道德的行為,有效管理自身決策和活動對利益相關方、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的意愿、行為和績效。

二者有明顯的不同。在建設內容上,企業文化包含精神、制度、行為、物質四個層面,社會責任則是指企業為企業利益相關方、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責任的意愿、行為和績效;企業文化是客觀存在的,而企業實施了相關行為才是承擔社會責任;從實施的動因和目的看,企業文化內生于企業內部管理,是為了凝心聚力,社會責任則是企業應對外界壓力的必然選擇;評價企業文化建設的效果,更多是企業員工的思想道德、精神狀態和企業執行力和企業管理績效的提升等,而社會責任建設成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得到利益相關方的認可。

企業文化建設與社會責任管理聯系密切。首先社會責任是國網統一企業文化的重要建設內容。 國網的核心價值觀“誠信、責任、創新、奉獻”就包含了責任,國網的企業宗旨 “四個服務”體現了公司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的統一。因此對社會、國家、客戶的責任是國網公司基本價值理念的重要內容。社會責任已列為國網統一企業文化建設的八項文化管理實踐之一,社會責任已經是公司統一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建設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管理能力,提升品牌價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它們統一于企業軟實力的建設中。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建設和社會責任管理雖然是性質不同的兩項工作,但是卻相互聯系。特別是在國家電網公司,二者的聯系尤為密切,二者的建設是相互融入、相互促進。

社會責任管理的融入與促進

國網公司在社會責任的推進行動策略中強調,要推動融合,推動全面社會責任管理融入公司使命、核心價值觀、發展戰略和企業文化。

社會責任管理豐富了企業文化建設內容。社會責任管理拓展了企業文化基本價值理念的內涵。它拓展了“責任”的內涵,增加了員工對社會、對客戶(利益相關者)、對環境的責任,增加了企業對員工的責任。 它擴展了“以人為本”中的“人”的范疇,新的企業社會責任觀要求我們珍視所有與企業相關的人的經濟利益和精神訴求,而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職工。

社會責任建設大大豐富了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社會責任強調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對環境的責任、對企業道德高地的重視,給文化建設提供新的思路。倡導共贏、透明合作的價值觀會有效增進企業與內部員工的文化溝通、企業與外部社會公眾、政府等相關方的文化共容,將帶來價值理念、傳播方式的改變等等。這些給企業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內容。

社會責任管理為企業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新視角、新方法。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要求企業和社會更多地關注和了解企業的社會價值,注重客戶和企業的價值創造,建立信任關系,更好地幫助、監督和支持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當前應積極探索基于利益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的新型傳播方式,努力實現“溝通建立信任、信任增進合作、合作創造價值”。

第一,利益認同就是雙方相互認同對方的利益,即讓客戶接受和理解電網企業的利益存在,同時電網企業要正視客戶的利益。

電網企業要敢于坦誠表達自身的利益追求,讓公眾全面理解和接受。因為國家電網公司首先是國有獨資企業,有著自身的經濟利益追求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基本要求。

電網企業要特別重視客戶的利益,就要主動換位思考,在傳播內容上,積極尋找和客戶利益相關、客戶非常關注的內容。例如在智能電表推廣使用前應該更多提醒客戶改變以前的一些不節能的用電習慣(如不關電源、設備待機等),因為民眾最關注的就是保障供電、節約電費。民眾的利益認同應該是當前央企對外傳播的出發點。

第二,價值認同就是要使民眾理解供電企業不僅有著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同時也在為社會整體(包括客戶)創造價值。價值認同,是對外傳播的直接目的。國網的品牌口號“你用電,我用心”的傳播是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用樸素的語言讓民眾認知了供電企業存在的社會價值:用心保障客戶的用電,幫助客戶創造價值。

第三,情感認同要使民眾從情感上認同供電企業的真誠服務,從而在心理上產生共鳴。要理解和珍視客戶的情感訴求,尋找和表達他們情感的共鳴點。傳播手段上不僅要注重理性傳播,更要積極探索感性傳播,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國家電網公司近年來采用微電影方式來進行品牌傳播,開始了寶貴的探索。安徽省電力公司關于青年志愿者的微電影《綻放的映山紅》以一個農村兒童的視角展示了電力志愿者的平凡而真誠的服務,真摯的表演、溫馨的音樂、火紅的色彩共同傳達的細膩樸實的情感深深地觸動著觀眾的內心,影片雖短,但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推進社會責任管理是企業文化落地的有效途徑。國網公司倡導社會責任的“三全”推進模式,即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全過程融合,將國家電網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戰略、組織、制度和考核之中,融合到生產經營體系、資產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和企業日常運行機制之中。這正是企業文化落地的重要手段和內容。無錫供電公司作為國網公司社會責任試點單位,他們積極踐行,提出了“領導表率、專業融合、班組建設”推進模式。明確 “業務+改進=工作” 的工作觀,同時,還建立了禮儀、培訓、激勵、測評、績效等配套機制,從多方面、多維度支持和推進文化的落地生根。“在崗一分鐘,盡責60秒”“責任面前沒有借口”這些一線員工通過責任建設總結出來的感悟,表達了不同崗位員工對責任最真實的理解。

企業文化建設提供支持和保障

社會責任的全面建設必須有優秀企業文化的支持和保障。

第一,責任理念的建立需要良好文化氛圍的支持。社會責任建設首先要求企業領導和廣大員工更新觀念樹立較強的責任意識,如果一個企業的文化氛圍不健康,誠信缺失,信奉不擇手段利益至上,那么其責任意識的樹立將是非常艱難。只有優秀的文化才能真正讓職工接受和認同企業的社會責任。

第二,責任的建設需要良好文化的保障。責任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工作,需要領導表率、全員自覺參與、組織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共同行動。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強大的文化穿透力、制約力是社會責任建設成功的根本保障。

國家電網公司的社會責任管理工作雖然還處于全面試點階段,但其建設成果已經得到社會的認可,已獲得70多項國家社會責任獎項,成為央企社會責任的領跑者,最根本的原因是,國網統一的企業文化就是高度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優秀文化,它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試點企業各項社會責任的創新開展,有力地支撐著國網公司很多企業已實施的大量的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

社會責任建設要融入企業文化建設。責任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工程。責任建設的很多方面,需要融入文化建設、依靠文化建設。

責任的理念建設應該融入到文化建設中。要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引導和凝聚作用,理念建設和企業文化的宣傳、培訓結合,和企業文化的品牌建設、文化活動、文化產品相結合,這樣就和國網的現有的文化建設工作自然融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責任的根植過程也要盡量依托現有的文化建設系統,充分運用企業文化成熟的三大工程即傳播工程、精品工程、評估工程來推進。依靠執行力建設,把責任工作深入貫徹,在激勵體系建設中融入責任考核的目標,在統一制度建設、標準建設中融入責任制度和標準,以社會責任的新要求進一步規范員工行為。班組建設是實現責任根植的有效途徑,同樣也是責任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把班組責任建設和國網班組文化建設融合,在原來班組建設的內容上融入責任的視角,以文化為紐帶來促進班組成員樹立共同的價值理念、理想信念,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第8篇: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歸化和異化 社會責任報告 漢譯英 中國銀行

近年來,百度、阿里等大型企業的負面消息頻生,這些負面消息更在微信、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一度成為熱點話題,可見,當今社會越來越關注企業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諸多國內的大型企業不僅要遵守法律制度以及股票法規,隨著大型企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它們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多。獲得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對消費者、投資人以及社區等利益相關者們來說是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途徑,讓利益相關者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公司目前對環境以及利益相關者們的積極影響。

然而,盡管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已經符合政府有關部門的要求,但目前一些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的英譯版本仍存在復雜、難讀懂的問題,并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所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英文版,運用了恰當合理的翻譯策略,迎合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是眾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楷模。本文將以中國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告作為例子,從目的論的角度看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并希望目前各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的英譯版本能有所提高。

一、翻譯目的論

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是由以賴斯(K.Reiss)、威密爾(Hans J.Vermeer)和諾德(Christiane Nord)等著名學者為代表的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功能牌翻譯理論家所提出的理論,該理論指出: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翻譯法則就是“目的原則”,即翻譯應能在譯入語情景和文化中,按一如與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

目的論遵循四大原則:連貫性原則(Coherence rule):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標準,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忠實性原則(Fidelity rule):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這相當于其他翻譯理論所謂的忠實于原文,但與原文忠實的成都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忠誠原則(Loyalty principle):譯者對譯文接受者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必須向他們解釋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這樣做的原因,并要求譯者對原文作者忠誠。目的原則(Skopos rule):譯者需要面向譯文使用者的需求,遵循一定的操作方式,使原文的文本目的在目標語讀者中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社會責任報告書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指的是企業將其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戰略、方式方法,其經營活動對經濟、環境、社會等領域造成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取得的成績及不足等信息,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并向利益相關方進行披露的方式。在每年的社會責任報告英譯版中存在許多翻譯問題,沒能為外國利益相關者們提供較好的報告。

三、歸化和異化

(一)歸化和異化的定義

歸化和異化這對翻譯術語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歸化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異化是“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作為兩種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

(二)從目的論的角度看歸化和異化在社會責任報告中的應用

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的使用都應該遵循目的原則。在使用這兩種策略的同時因該充分考慮文化差異和目標讀者在對外國文化上的接受程度。本文以中國銀行2014年的社會責任報告及其英譯版本作為例子進行分析,希望能對其它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英譯版有所啟示作用。

例一:“我們積極維護民族團結,加大對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x派優秀干部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

“In actively maintaining national?solidarity,we ramped up support of minority regions such as Xinjiang and Tibet,and sent outstandingbank leaders there carrying out surveys and paying visits to locals.”

“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并連詞,然而,這三個短語若是直接翻譯成英文將會造成句子的累贅多余,導致外國的利益相關者們一頭霧水,因此,中國銀行的翻譯者將“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用簡介的“visits to locals”來表述,從翻譯的歸化來看,這樣的翻譯策略使得語言言簡意賅,又符合英語的邏輯表述。

例二:“為國家求富強”的歷史使命和“追求卓越”的核心價值觀,以“愛國愛民為辦行之魂,誠信至上為立行之本,改革創新為強行之路,以人為本為興行之基”,樹立了卓越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With adoration of the nation in its soul,integrity as its backbone,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its path forward and“people first”as its guiding principle, the Bank has built up an excellent brand image that is widely recognized within the industry and by its customers.”

“……之魂,……之本,……之路,……之基”這樣的排比結構在英語中很難看到,而這些詞的意思都有基本原則的意思,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直接用“guiding principle”來表示,隨著國家間的多樣化和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具有中國特色而詞語也逐漸被外國人所接受,通過使用異化策略,不僅維持了句子原有的句式,句子原始的風格也保留下來。

四、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社會責任報告翻譯技巧

為了能夠運用歸化和異化策略更好地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翻譯質量,譯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和文化領悟能力,才能夠恰當、均衡的選擇這兩種策略。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翻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時候可以使用以下三種翻譯技巧。

(一)注釋(Annotation)

由于中英文文化的差異,有一些詞語很難讓外國人理解,因此,需要增加一些注釋來解釋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

例如:“2014年,中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38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455億元;小微企業貸款增速16.3%,完成‘兩個不低于’目標。”

“In 2014, BOC’s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loan increased by RMB1,038.2billion or RMB145.5billion over 2013, representing a growth rate of 16.3% , successfully achieving the objective of the “two no less than”.”

很顯然目標讀者并不能理解“two no less than”的意思,因此在解釋“兩個不低于”目標的時候應當有個補充解釋來增加句子的可理解行。否則,中國銀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將無法被目標讀者所知道。

(二)省略(Omission)

由于漢語和英語的不同特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中譯英版本常常變得累贅冗余,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減少不必要的詞語,使得句子變得簡潔易懂。

例如:“擔當社會責任,做最好的銀行”的戰略目標,堅持國際化的發展方向,深耕藍海、突出特色,深化轉型、做實效益,強化風控、確保質量,關注基層、夯實基礎。”

“To achieve “Delivering Excellence" strategy, we will step up our internationalization effort by giving top priority to "Blue Oceans",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risk control and employee care.

若是直譯這些四字詞語的話將會使得譯文變得累贅,因此,為了達到簡潔易懂的效果,將一些非重點詞進行省略,比如“做事效益”和“確保質量”。此外,作者通過合并“關注基層”和“夯實基礎”并翻譯成“employee care”。

(三)改寫

目的論指出:翻譯改寫并不意味著隨意地進行翻譯,而是根據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改變段落的結構和內容。中文段落一般都是通過直覺思維來寫的,在句子的邏輯關系上往往是無序的,而英文則相反,因此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應該要將句子的表達語序重新排列。

例如:“中行加強對中小企業“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關注,開發設計了近300項中小企業專屬金融產品,推動“中銀信貸工廠”網絡化升級,打造“中小企業跨境投資撮合服務平臺”,建立起豐富多元的服務體系,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支持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

“BOC highlighted the information flow, fund flow and material flow of SMEs, developed 300 financial products exclusively for SMEs, upgraded BOC Credit Factory with online services, built the “SME Crossborder Investment Bridge Platform”, established diverse service systems to help SMEs solve financing problems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此英譯版本在不改變段落結構的情況下進行了直譯,然而,像“highlighted”,“developed”這樣的此會掩蓋句子本來的意思。為了增加英譯版本的可理解性,該段落應該改成:

“BOC helped SMEs solve financing problems and improved competitiveness, by highlighting the information flow, fund flow and material flow of SMEs, developing 300 financial products exclusively for SMEs, upgrading BOC Credit Factory with online services, building the “SME Crossborder Investment Bridge Platform”and establishing diverse service systems.”

五、結語

本論文強調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及其英譯版本的重要性,結識了歸化和異化的區別,及其在翻譯版報告中的應用,并據此提出三種方法來保證實現歸化和異化。并且得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翻譯不應該是字面上的基本翻譯,而需要考慮到蟾姹舊淼奶厴,中英語言差異,翻譯報告的目的,以及預期讀者的閱讀水平,才能更好地為企業提供更好的宣傳。

參考文獻:

[1]劉翠.從中國三家石油公司的中英文簡介看企業簡介的中譯英策略[J].英語廣場,2016,(11).

[2]李菁.中國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英譯版的對比分析――以華為與中興為例[J].對外經貿實務,2013,(11).

[3]彭慧強.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中領導致辭漢英翻譯――兼論經濟簡明與準確原則的適用性[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01).

[4]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4,(07).

第9篇: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中圖分類號: G258.9  

>> 圖書館環境責任:內涵、履行與意義 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概念、內涵與分析 圖書館核心價值的內涵與現實意義 網絡環境下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內涵透析的現實價值意義 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與圖書館文化構建策略 圖書館服務的新定位與分享著作權利益的新內涵 高職圖書館內涵建設與科學發展探討 綜述現代圖書館產業化的內涵與必要性 高職圖書館內涵式發展與信息文化建設 公共圖書館社會“第三文化空間”:內涵、實踐與發展 淺論網絡背景下高職圖書館文化內涵與建設 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圖書館文化內涵及其功能 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員職業精神內涵探析 圖書館的社會包容與社會責任 芻議公共圖書館的責任與使命 文化強國,圖書館的責任與使命 圖書館社會責任與社會職能的思考 論高校圖書館的責任與使命 圖書館的價值\使命與社會責任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消費、生產與可持續發展[R]. 世界自然基金會, 2012.

[4] The Climate Group, SMART2020: enabl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EB/OL].[2015-08-28]. http:///what-we-do/publications/SMART2020-Enabling-the-low-carbon-economy-in-the-information-age/.

[5] 歐盟關于電子廢棄物的新指令生效[EB/OL].[2015-08-30].http:///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

umentID=2692&ArticleID=9254&l=zh.

[6] Elgin, B.&Grow, B. E-Waste: The dirty secret of recycling electronics. Business Week[EB/OL].[2015-08-04].http:///magazine/content/08_43/b4105000160974.htm.

[7] 互聯網浪費了多少能源?[EB/OL]. [2015-09-03].http:///article/351861/.

[8] Gombiner J. Carbon footprinting the internet [J]. Consilience: Th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 5(1): 119-124.

[9] 朱林. 理解圖書館社會責任:應掌握“元定義”理論[J]. 圖書館, 2013(3):8-11.

[10] 馮小莉. 圖書館社會責任的合理性證明[J]. 圖書館, 2012(5):56-57.

[11] 韓俊.圖書館社會責任――基于國內19個城市公共圖書館網站內容的分析[J]. 圖書情報工作, 2014, 58(10):107-111, 127.

[12] 張曉晨. 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公共圖書館社會責任研究[J]. 圖書館建設. 2011(4):12-15.

[13] 于斌斌,于良芝. 美國圖書館社會責任之爭的緣起、發展及其職業遺產[J]. 圖書館建設, 2012(3):14-18.

[14] 范并思. 理解圖書館社會責任――中國圖書館學會長春年會觀感[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2012(3):2-4.

[15] 范并思. 圖書館精神的理性拓展――圖書館社會責任研究[J]. 圖書情報研究, 2010,3(3):29-32.

[16] 劉茲恒,朱荀.關于圖書館社會責任的若干思考[J]. 圖書館論壇, 2010,30(6):23-26.

[17] 宋顯彪. 圖書館社會責任內容的實證研究――以汶川大地震后圖書館行動為例[J]. 圖書館建設, 2010(4):39-41.

[18] 宋顯彪. 圖書館的社會責任研究綜述[J]. 圖書館建設, 2009(6):97-99.

[19] 韓宇. 關于圖書館社會責任的調查與思考[J]. 圖書館建設, 2010(7):3-6.

[20] 左平熙. ALA的社會責任圓桌討論會的組織與管理[J]. 圖書館建設, 2010(7):7-9.

[21]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Round Table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EB/OL].[2015-08-23]. http:///srrt/index.php.

[22]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Discussion Group[EB/OL].http://.

[23] Link T. The Task Force on the Environment of SRRT:Sources For a Small Planet [J]. Library Journal,1990(6):81-88.

[24] Miller K. Public libraries going green [M].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10.

[25] 趙驚濤. 低碳經濟與企業環境責任[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132-138.

[26] 如何理解“圖書館社會責任研究”[J]. 圖書館建設,2010(7):2.

[27] 梁曉天. 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中的過度消費現象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2010,54(19):86-89,148.

[28] 宋顯彪. 履行社會責任 彰顯社會價值――散議2010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分主題[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0(9):23-25.

[29] Boyden L, Weiner J. Sustainable libraries: teach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o communities[J].Bottom Line: Managing Library Finances, The, 2000, 13(2): 74-83.

[30] 王瑋, 亢琦, 葉飛. 綠色圖書館研究與實踐進展[J].圖書與情報, 2015(2):24-29.

[31] 崔秀艷, 亢琦, 郝倩,等. 世界環境日:圖書館在行動[J].圖書館,2015(11):.

[32] Chowdhury G. An agenda for green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search[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12, 48(6): 1067-1077.

[33] 席濤. 論公共圖書館的公共責任[J].圖書館建設,2010(7):17-20.

[34] Volk T, 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 A nation survey of curriculum needs as perceived by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4, 16(1):10-19

[35] McKeown-Ice 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urvey of preserv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00, 32(1): 4-11

[36] 黃東蛟,艾娃. 環境素養:一種優秀世界觀的反映[J]. 環境教育,2002(6):32-34

[37] 崔建霞. 環境教育:由來、內容與目的[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47-153

[38] 李紅巖. 節能減排: 踐行圖書館 “環保” 責任――以鄭州市圖書館新館建設為例[J]. 圖書館建設, 2010 (12): 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彩acg★无翼乌火影忍者| 川上优最新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97人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少妇| 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2021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五月婷婷色综合|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中年熟女高潮大集合| 中文字幕人妻第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高清| 亚洲视频你懂的| 6080午夜乱理伦片| 极品丝袜乱系列全集|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69大陆|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a∨| 美女巨胸喷奶水视频www免费| 小泽码利亚射射射|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欧洲乱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中文字幕看片在线a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在线免费看片a|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中国大白屁股ass|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japan高清日本乱xxxxx| 欧美国产伦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