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肺部護理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2(c)-0189-02
氣管切開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一種危重患者搶救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避免發生呼吸道阻塞癥狀,然而,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易發生肺部感染等并發癥。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切管切開術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概率在90%左右。本次臨床實驗對氣管切開患者ICU內肺部感染的誘發原因和臨床護理措施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臨床實驗的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以本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所收治的40例氣管切開ICU內發生肺部感染的患者為實驗對象,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20~80歲,平均(51.2±1.4)歲,患者氣管切開手術后至進入ICU的平均時間為(7.5±0.5)d。其中,3例患者意識清醒,37例患者為昏迷狀態;25例患者需要行機械通氣。
1.2 診斷標準
根據衛生部2000年制定的《住院感染診斷標準》對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患者未見明顯的潛伏期癥狀,進入ICU治療48 h內出現感染癥狀,將X線檢查、細菌培養、血象、體格檢查、臨床癥狀等檢查結果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
1.3 痰液采集
通過無菌吸痰法,在氣管切開部位將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出,并將采集的樣本放置在無菌試管中進行細菌培養檢查。
1.4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72 h內患者咳嗽癥狀明顯減輕,排痰效果好;顯效:72 h內咳嗽癥狀明顯減輕,排痰效果較好;有效:72 h以上癥狀稍有減輕,咳痰量無明顯改變。
2 結果
2.1 病原菌分布特征
所有40例患者的痰液細菌檢查培養結果顯示,共有9種致病菌,其中,真菌4例,占10%;革蘭陽性球菌4例,占10%;革蘭陰性球菌(包括白假絲酵母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洋蔥伯克霍爾德菌、陰溝腸桿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鮑氏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32例,占80%。致病菌的例數是查出該類型致病菌的患者例數。
2.2 藥敏檢測
3 討論
3.1 氣管切開患者ICU內肺部感染的發生原因
(1)患者患有其他基礎疾病。基礎疾病的發生會損害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導致抵抗力降低,同時,重癥患者在同一ICU內治療,也會加大肺部感染的發生率。(2)醫用器械未徹底消毒。霧化器管道和儲水罐污染,呼吸機回路未徹底消毒,會將大量致病菌帶入患者體內,并直接進入肺泡和細支氣管內,進而引起肺部感染。(3)沿氣道和插入管管壁的間隙移行。患者皮膚上寄生的細菌量會隨著抗生素的使用和住院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并發生演變。氣管切開損傷皮下組織和皮膚,導致水腫核損傷性滲出,使細菌定植、黏附并沿管壁下移,進而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4)不嚴格的無菌操作,包括氣管切口、氣道濕化、吸痰等不當的護理操作。
3.2 護理措施
(1)住院環境護理。執行嚴格的探視制度,避免發生交叉感染。定時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處理,保持良好的室內通風性,將室內濕度保持在60%左右,室內溫度設置為約22℃[1]。(2)切斷致病菌傳播途徑。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操作前要戴口罩,并徹底洗手,定期消毒吸引器儲液瓶、霧化器及其管道、呼吸機回路等物品和醫療器械,避免交叉感染[2]。(3)氣道分泌物清理。吸痰時要緩慢輕柔,不能一插到底,防止將氣管外部的細菌帶入患者氣管內。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每2小時翻身1次,以利于排出支氣管分泌物。每次吸痰時間控制在15 s以內,壓力控制在50 mm Hg以下,吸痰盤保證專人專用,每24小時更換1次[3]。(4)氣道濕化。霧化吸入有利于痰液的稀釋和排出。可使用具有宣肺止咳、清熱化痰功效的中藥制劑,每8小時用藥1次,通過微量泵持續泵入氣道,從而降低肺部感染、刺激性干咳和痰痂形成的發生率[4]。(5)氣管切口護理。受到痰液分泌物的刺激,患者手術切口易發生感染,需定期消毒和清理手術切口,以及周圍皮膚組織,并定時更換紗布,并保持紗布干燥[5]。(6)鼻飼護理。對于伴有吞咽困難或昏迷不醒的患者,可通過鼻飼食用流食,并保持緩慢的進食速度,每次進食時間在30 min以上,抬高床頭至30°,鼻飼30 min內不能吸痰,避免患者胃內容物進入氣管,導致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6]。
綜上所述,對于行氣管切開手術的ICU患者,能夠顯著縮短ICU的治療時間,適當進行藥物和抗生素治療,能夠有效治療和預防肺部感染問題的發生,降低肺部感染了的關鍵在于護理操作過程中執行無菌操作,樹立無菌觀念,并控制好起到的濕化程度和良好的吸痰技術,同時做好各項基礎會工作,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醫療和護理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華. 氣管切開患者ICU內肺部感染分析與護理對策[J].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2010,1(14):358-360.
[2] 姚磊. 綜合ICU氣管插管患者并發ICU內肺部感染原因分析與護理防護措施[J]. 贛南醫學院學報,2012,32(1):132-133.
[3] 朱以芳. 開胸術后氣管切開患者ICU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護理學雜志,2010,20(20):79-80.
[4] 吳艾霞. ICU患者氣管切開肺部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0):62-63.
[5] 江東紅. 氣管切開患者ICU內肺部感染分析與護理對策[J]. 中華護理雜志,2010,36(3):178-179.
研究組預后肺部的感染控制總的有效率98.25%,比對照組的82.46%高,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
【關鍵詞】ICU;重癥顱腦外傷;氣道監測;護理干預;預后
近年來,重癥顱腦外傷發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重癥顱腦外傷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應用ICU并行氣管切開,以期能夠提升患者生存率[1]。本文主要對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診治的ICU重癥顱腦外傷的57例患者行氣道監測的護理干預的預后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診治的ICU重癥顱腦外傷患者114例,男性60例,女性54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6±6.34)歲,其中交通事故造成54例,墜落外傷32例,砸傷15例,鈍器外傷13例。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方法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每組5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外傷等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1.2診斷和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患者臨床癥狀均與世界的衛生組織相關外傷診斷標準相符合[2]。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治療和護理方案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患有腫瘤者;患有相關感染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規ICU的護理和合適抗生素相關治療,患者的氣管切開需要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對照組給予維持病房通氣、溫度和濕度,定期的吸痰操作,動態體征監測等常規護理。研究組需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氣道監測護理,具體的護理干預內容分為氣道濕化、定期吸痰和調整臥位、呼吸機和體征變化的動態監測等。
研究組患者的定期吸痰需要由專門護理工作人員負責,動作需要輕緩,并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進行室內和氣管的合理濕化,并保證氣管嚴格無菌;結合患者情況定期進行拍背和翻身護理,避免嗆咳產生。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制定專門人員進行呼吸機的指標和呼吸道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針對出現緊急不適癥狀,需及時上報醫生并處理。
1.4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一周后的肺部感染情況,以及呼吸機的使用時間、ICU的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相關指標情況。肺部感染的控制標準:患者體溫低于38℃,氣道的分泌物顯著下降,血常規中性粒和白細胞正常,無顯著的干濕性的音,呼吸音呈現清晰[3]。
1.5療效標準
依據相關標準將患者的肺部感染的控制療效分成顯效、有效和無效三類[4]。顯效:病情出現明顯的改善,肺部的感染達標;有效:病情有所改善,肺部的感染控制未達標;無效:病情無顯著變化,甚至加重或死亡。
1.6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一般資料應用標準差(x±s),計量資料用t完成檢驗,計數資料用X2完成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預后肺部的感染情況
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研究組預后肺部的感染控制總的有效率98.25%,比對照組的82.46%高,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
2.2兩組患者的療效指標情況
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研究組呼吸機時間、ICU時間和治療費用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
3 討論
目前,重癥顱腦外傷是創傷造成死亡的第一原因。隨著醫療科技不斷提升,顱腦外傷臨床治療方法和技術已經取得明顯進步,但是患者死亡率沒有出現顯著降低[5]。其中重癥顱腦外傷造成死亡原因中,并發肺部的感染占非常大的比重。
當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出現肺部感染時,機體會進行修復和調節,但是成效不理想。重癥顱腦外傷患者臨床治療中,通常會使用呼吸機,進行氣管切開式的呼吸機治療,但是這樣極易并發機體的肺部感染。因此加強氣道監測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臨床療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表明,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研究組預后肺部的感染控制總的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研究組呼吸機時間、ICU時間和治療費用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表明應用氣道監測的護理干預患者的預后質量良好。
綜上所述,對于ICU重癥顱腦外傷患者應用氣道監測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肺部的感染發生,降低治療時間,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郭磊.重癥顱腦外傷后腦性鹽耗綜合征的ICU監護[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6(4):461-462.
[2]王曉榮.加熱濕化器應用于重型顱腦外傷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1,32(13):376-377.
[3]趙梅.神經外科患者氣管切開后持續氣道濕化護理要點[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23(10):298-299.
【關鍵詞】內分泌疾病;昏迷;急癥護理
昏迷是意識障礙的一種最嚴重情況,表現為對意識持續的中斷和完全喪失,是急癥科的主要危重病癥之一。[1]內分泌急癥昏迷患者以糖尿病昏迷為主,分為糖尿病酮性酸中毒和糖尿病非酮性昏迷(高滲性昏迷)。是糖尿病患者最危險的并發癥,若處理不當,會導致極高的死亡率。同時由于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增加了嗆咳引起肺部感染以及褥瘡等臥床并發癥的風險,為護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現將我院在糖尿病昏迷患者護理中的一些總結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將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來我院急癥科接受治療的因糖尿病導致昏迷的患者68例分為兩組,其臨床癥狀和血糖、血酮、尿糖及酮體符合糖尿病昏迷的診斷標準,排除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疾病的患者。對照組33例,年齡42-69歲,平均(52.4±1.7)歲;酮性酸中毒28例(84.85%),非酮性昏迷5例(15.15%)。干預組35例,年齡41-68歲,平均(51.9±2.1)歲;酮性酸中毒29例(82.86%),非酮性昏迷6例(17.14%)。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入院后兩組患者均進行內科昏迷病人護理常規,包括心電監護、吸氧、立即建立靜脈通路、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和24小時出入量、定期進行皮膚、口腔等衛生護理等等。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對于患者血糖的監控,與醫師及時溝通后調整胰島素用量;勤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隨時觀察患者神志變化等。
1.3療效評價標準患者肺部感染情況的評價包括①發熱(體溫>38℃);②新出現的咳嗽、咳痰等癥狀;③X線提示新出現的肺部浸潤性病變;④肺部聽診出現新的濕羅音;⑤血常規中白細胞異常,其中X線診斷存在+其他任何一項即可。而轉歸情況評價標準依據《急診診療規范》,按照意識、語言、運動功能的恢復程度評分,滿分為28分,其中病情加重、積分在治療期間減少或死亡者為惡化;積分在治療期間增加超過4分及以上者為無效;積分在治療期間超過10分者為顯效;治療期間積分超過24分可診斷為痊愈[2]。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l5.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2.1治療期間并發肺部感染的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肺部感染的情況比較,見表1。
3討論
3.1糖尿病昏迷的護理特點探討糖尿病昏迷是由于飲食失調、感染、胰島素劑量不足或自行中斷使用等引起的急性糖代謝紊亂,同時伴有高血糖、高血酮(或血酮不高)、水電解質紊亂,患者存在意識障礙,病情急、病死率高,治療過程中病情變化較快,常發生腦水腫、肺水腫、急性腎衰竭,同時因患者長期臥床、意識不清容易造成嗆咳、免疫力較低等原因,治療期間發生褥瘡、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情況也較多,為護理造成了較大的難度。對于糖尿病昏迷患者的護理除了做到普通內科昏迷之外,還需要加以如血糖監測、呼吸道護理等內容[3]。
3.2關于胰島素治療的護理對于糖尿病昏迷患者,持續靜脈滴注胰島素明顯優于分次皮下給藥,且由于糖尿病昏迷患者末梢循環極差,無法順利通過肌注或皮下注射胰島素方法給藥,因此在糖尿病昏迷治療最初24小時內,予以持續靜脈滴注胰島素治療。在此期間要預防血糖下降過快,以免導致腦水腫的發生。如果腦水腫發生,在患者脫水情況下無法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脫水劑脫水,往往導致病人最終因腦疝死亡。在糖尿病昏迷病人持續靜滴胰島素期間,護理人員應該每半小時測一次尿糖,每小時測一次血糖和尿酮體,同時記錄心電監護上病人的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神志變化,如有惡化必須及時向醫師匯報[4]。
3.3關于糖尿病昏迷患者的呼吸道護理由于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呼吸道痰液及嘔吐物極易被誤吸入氣管,引起窒息風險和肺部感染。因此在做好口鼻清理基礎上,要對病人勤翻身拍背、勤吸痰吸氧。觀察患者呼吸的頻率、節律和呼出氣體氣味。在患者身邊備好呼吸機和氣管切開包,隨時做好搶救病人的準備。
同時做好患者的其他衛生護理工作,包括擦身、口腔和尿道口護理、大小便護理等等,避免不必要的感染使病情進一步加重[5]。
在我院研究對照中,組間治療期間并發肺部感染情況比較,干預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湯華.急診科昏迷患者的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7):99-100.
[2]湯華.急診科昏迷患者的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7):99-100.
[3]李瑞英.糖尿病昏迷的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07,2(3):97-98.
【關鍵詞】 氣管插管;胃癌術后;肺部感染;因素;對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3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153-02
一段時期以來我們在感染病例監測中發現腫瘤科肺部感染率有所上升,且大部分屬胃癌術后感染,故對本院腫瘤科2010年3月――2011年3月共實施胃癌手術148例進行回顧性調查,發現術后發生肺部感染20例。筆者重點對20例感染病例資料進行了分析、對比,從而找到了引發感染的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10年3月――2011年3月本院腫瘤科收住胃癌手術適應癥患者164例,實施手術148例,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61例,年齡55-82歲,平均72歲。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依據國家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執行。
1.2 調查方法 根據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上報的院內感染資料調取和查閱病例,進行分析,設計表格,內容包括麻醉方式、術前準備、有無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有無吸煙史等。
1.3 統計方法 率的比較采樣卡方檢驗,P
2 結 果
2.1 肺部感染率 148例胃癌手術中發生肺部感染20例,感染率為13.51%。而全麻氣管插管手術后肺部感染高達18例,感染發生率15%。
2.2 危險因素 胃癌患者術后發生肺部感染與麻醉方式有密切關系,術前準備、插管時間、吸煙、有無基礎病等因素相關,見表1。
3 對 策
3.1 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和指導工作 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吸煙者囑其戒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長期吸煙者由于煙粒及有害氣體的刺激,可使支氣管粘膜的纖毛受損、變短,影響纖毛的清除功能。指導患者術前兩周戒煙。指導患者有效呼吸和咳嗽及正確的咳痰方法。
3.2 積極治療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術前持續低流量吸氧,改善組織供養,增強手術的耐受性;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者等徹底治愈后再行手術: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確保各引流管道通暢,防止堵塞、折疊;防止膈下積液和感染,以免影響呼吸運動引起肺部感染。
3.3 注重手衛生 將手衛生貫穿在醫療護理的各個環節,為減少醫院內病原體在醫療設施上的交叉傳播,正確進行手部衛生工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醫院醫療護理工作中,正確的手部衛生工作對于減少感染和耐藥性病原體的交叉感染的作用均已得到了共識。并且,據文獻記載不正確的手部衛生工作方法是引起許多感染爆發的重要因素。所以醫務人員應注重手衛生,自覺把手衛生貫穿在對病人的各項醫療護理操作中。同時,對患者和家屬進行手衛生教育。
3.4 加強消毒滅菌工作 認真執行消毒技術管理規范。應用麻醉機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是目前醫院手術麻醉中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也是術后發生醫院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胃癌手術患者由于長期進食不足營養缺乏,多數抵抗力低,侵入性操作容易引起損傷,極易造成和加重細菌直接進入下呼吸道的可能[1]。調查發現插管時間越長感染率越高,所以,全麻病人插管應嚴格執行消毒技術管理規范,對麻醉喉鏡、呼吸機管道等進行認真的消毒處理,保證一用一消毒,熟練操作技術,注意插管技巧,減輕插管對呼吸道的損傷;注意麻醉深度縮短插管時間。在日常護理操作中亦應做好無菌技術操作。
3.5 加強口腔護理,及早拔出胃管,術前術后進行口咽部消毒 口咽部定植菌吸入是并發肺部感染的重要途徑[2]。為防止患者聲門下分泌物積聚,口咽部形成細菌貯存庫,我們采用手術前后3天用3%雙氧水+0.02%呋喃西林液進行口腔擦拭護理,每8小時1次,可有效降低口咽部細菌寄居數,從而預防氣管插管肺炎的發生[3]胃癌術后往往留置胃管進行胃腸減壓,患者的吞咽反射手影響,同時刺激咽部易引起惡心、嘔吐及咳嗽,從而使胃腔內細菌的逆向定植引起口咽致病菌定植,從而形成由胃腔―口咽部―呼吸道的定植次序并導致肺部感染,所有應及早拔除胃管,手術前后應加強口腔衛生,做好口腔護理。研究顯示術后口腔護理組與對照組相比肺炎發生率降低60%。
參考文獻
[1] 黃秀霞,羅秀,詹若燕等.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醫院感染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1):1578-1579.
【關鍵詞】
肺腺癌;腦內轉移;診斷;治療;護理
近年來,肺腺癌在女性頗多發生,部分肺腺癌臨床癥狀不明顯,后期多發生腦部轉移。肺腺癌屬于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1cellcarcinoma,NSCC),一旦出現腦轉移,病情將迅速惡化、預后不良。據統計,NSCC腦轉移發生率為20%~40%,NSCC腦轉移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1-3]。未經治療者中位生存時間不足3個月,全腦放療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延長至3~6個月[4]。吉林省人民醫院腫瘤科和中醫科于2011年12月底至2012年10月期間收治一例女性肺腺癌腦轉移病例,經顱部手術、化療、全顱及肺部放療等綜合診治,以及科學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將該病例的診治護理及護理追蹤指導以及文獻復習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患者女性,現年61歲,自訴2009年8~9月間曾因不明原因性頭痛做過顱部MRI,未見異常。其后偶有頭痛,未以為意。2011年下半年頭痛加劇,12月下旬頭痛難忍時到當地縣醫院行顱部MRI檢查,發現顱內有占位性病變。因此于2011年12月27日入本院腫瘤科就診。根據患者帶來的頭部影像,初步懷疑為轉移性占位病變。因此立即做全身檢查,包括頭部增強核磁、胸部CT、胸腹部彩超及其他常規性檢查等。頭部圖像顯示右額葉皮質1cm下見有2.5cm×2.2cm類圓形腫塊;胸部CT見肺上葉后段有4.67cm×4.55cm類圓形腫塊,左肺下葉后基底段胸膜下有0.7cm×1.5cm大小小結節;其他臟器未見異常;診斷為肺腫瘤腦轉移。
2治療
2.1腦轉移瘤切除術
因腦部為單一實體瘤,邊緣規整,且已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即于29日行右額葉轉移瘤切除術。術后24h內進行重癥監護,進行常規消炎、降低顱內壓、補充電解質及營養等治療。瘤體組織切片的蘇木精-伊紅染色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示為T2aN0M1型腺癌,因此最終診斷為右肺上葉腺癌(T2aN0M1)IV期、左肺疑轉移、右額葉轉移。轉入普通病房后囑家屬扶患者緩起、緩臥,以免發生低壓性休克或引起癲癇。10d后拆線,術部恢復良好,患者癥狀明顯改善,思維、行動、語言等基本如常。
2.2PET-CT檢查
兩周后家屬要求做全身PET-CT檢查,確定是否有肺部手術必要。PET見右肺上葉后段4.99cm×4.75cm類圓形腫塊影呈異常高環形攝取,攝取灶中心放射性缺失,最大SUV16.8,縱隔窗4.5cm×3.9cm大小,CT值1-42hu,肺窗3.9cm×4.6cm大小,可見分葉、毛刺、胸膜牽拉及血管集束征;縱隔窗見左肺下葉后基底段胸膜下0.9cm×1.7cm大小結節影,CT值48hu,PET見異常攝取,攝取范圍1.3cm×1.0cm,最大SUV4.0,攝取灶模糊;余肺野清晰,縱隔及肺門未見異常放射性顯影及淋巴結腫大。腦轉移瘤術后,右側見一4.1cm×4.0cm類圓形液性低密度影,CT值10hu,周圍條形液性低密度,PET見攝取缺失影,右側側腦室受壓明顯變窄,中線向左移位,大腦右側各葉皮質放射性分布基本對稱、規律,未見放射性異常濃聚影或稀疏損影;右側基底節、丘腦及雙側小腦放射性分布未見明顯異常。頜面部及頸部組織結構、形態及放射性分布未見異常。雙側乳腺、心血管、肝、脾、膽、胃、十二指腸、胰腺、雙腎及雙輸尿管、腸管、子宮及輸卵管、膀胱等各臟器顯影正常。全身骨骼及各關節形態、密度及放射性分布未見明顯異常。余無特殊。PET-CT顯像診斷為:右肺上葉后段周圍型肺癌,中心壞死;左肺下葉后基底段胸膜下有肺內轉移灶;腦轉移瘤術后右側腦水腫,右側側腦室受壓變窄,中線移位。
2.3化療
鑒于PET-CT診斷意見,已無肺部手術必要。因此于2012年1月29日重新入院,入組進行臨床化療研究。給予紫杉醇+卡鉑+M2ES方案行4個周期化療,化療期間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及骨髓抑制,給予重組白介素-11升高白細胞等其他對癥治療后緩解。期間于第2療程結束后進行顱部增強核磁和肺部增強CT及胸腹部彩超檢查,頭部影像顯示無明顯變化,肺部病灶明顯縮小至3.3cm×3.15cm大小,其他各臟器組織無明顯變化。后兩個療程結束后再次檢查,頭部仍無明顯變化,肺部病灶繼續縮小至3.0cm×2.89cm。鑒于本方案持續有效,為使患者休養后進行新的化療,在隨后的6周內每周給予一次本方案要所包含的分子靶向治療藥恩度(血管內皮抑制素),檢驗其單獨使用是否可以繼續維持當前療效。
六月十日頭部MRI及肺部增強CT檢查發現,肺部病灶無明顯變化,但頭部右顳葉、左枕葉出現0.7cm×0.8cm的轉移灶。另家屬訴6月初凌晨患者突發短時性抽搐。因此立即出組,更換治療方案為澤菲(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順鉑,同時輔以其他對癥治療措施。兩個療程后檢查結果顯示,頭部病灶無明顯變化,肺部繼續縮小至2.89cm×2.45cm。因此8月份繼續延用本方案進行第3個療程,期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生抽搐一次,持續時間約2min。囑家屬在護理中一旦發生此種情況,不必驚慌,務使患者保持側臥位并維持呼吸道暢通;同時掐人中、合谷、涌泉等穴。我們分析后認為患者頭部轉移灶可能有所發展,而化療藥難以通過血腦屏障。因此建議家屬進行放射治療。
2.4放射性治療
患者于8月下旬轉入我院放療科,進行全顱及肺部適形放療(2Gy×30f=60Gy),顱部共放療15次、肺部20次。結束后復查結果顯示,頭、胸部病灶均未見明顯變化。我們分析放療效應尚未顯現,建議出院休養觀察并及時跟蹤患者病情。患者于9月20日出院,10~11月上旬家屬數次報告患者有顫抖、頭痛等癥狀。囑家屬就近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等降低顱內壓,并輔以中藥湯劑進行對癥治療。
2.5后期治療
該患者于2012年11月下旬又就近進行了一次以吉西他濱為主的化療,期間發生抽搐,醫生曾下病危通知。出院后在家休養,仍以甘露醇或甘油果糖等降低顱內壓進行對癥治療。近期家屬報告,最近抽搐發生漸為頻繁,最近的兩次相隔僅1周。
3討論
肺癌腦轉移是臨床常見而嚴重的病情。部分患者因為僅偶爾咳嗽、胸部無明顯不適感、頭痛不明顯或被誤診等原因,往往發現即是晚期,治療效果差、患者中位生存時間短,預后極差[5]。腦轉移瘤的原發腫瘤以肺癌為主,占50%~64%,第2位是乳腺癌,其次是黑色素瘤、淋巴瘤、直結腸癌、腎細胞癌和白血病等。其轉移的途徑可能有:通過動脈血行轉移、經椎靜脈系統播散、通過軟腦(脊)膜侵入或直接侵犯[6]。本例中,患者首先出現顱內轉移病灶,后期出現肺內轉移。腦轉移瘤切除后,控制一段時間后又出現了顱內多發性轉移。究其肺原發腫瘤發生的原因,我們認為本病例有明顯的家族病史,同時與長期吸入二手煙、心情不暢等因素有關。患者自述其姥姥、母親、舅舅等人均于55~65歲期間死于肺部疾病(肺氣腫、哮喘,限于當時、當地的醫療條件,極有可能為肺癌誤診)。另外,患者配偶曾長期吸煙,且近年爭吵后有抑郁、厭世等情緒。
本例中,顱部轉移瘤切除術后,配合多種方案化療、放療,并給予對癥輔治療,同時加以正確的護理指導,讓患者有效提高了生存質量,延長了中位生存期。從術后至今已15個月,患者目前仍然生存。由于本病預后不良,因此如何早期發現和防范原發腫瘤的發生仍需不斷探討。
參考文獻
[1]曾銀朵,丁林瀟瀟,楊群英,等.厄洛替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回顧性分析.中國神經腫瘤雜志,2012,10(1):30-34.
[2]OlakJ.Surgicalstrategiesformetastaticlungcancer.SurgOncolClinNAm,1999,8(2):245-257.
[3]YawnBP,WollanPC,SchroederC,etal.Temporalandgender-relatedtrendsinbrainmetastasesfromlungandbreastcancer.MinnMed,2003,86(12):32-37.
[4]TasdemirogluE,KayaAH,BekS,etal.Neurologiccomplicationsofcancerpart1:Centralnervoussystemmetastasis.NeurosurgeryQuarterly,2004,14(2):71-83.
對我院2007年3月~2007年10月肺部增強CT掃描患者按性別差異實行機械抽樣,強化心理護理組(實驗組)26例,常規心理護理組(對照組)26例;各組均為男20例,女6例。增強掃描術前操作均實行經靜脈通路給藥的方法。
實驗方法:①常規心理護理組:按常規要求,向患者介紹肺部增強CT掃描的流程、注意事項及其他常規事項。②強化心理護理組:在常規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在術前半小時以圖片或文字形式,介紹增強掃描的效果、肺部常見疾病的預后、增強注射的無創性以及掃描的意義等。在術前10分鐘帶患者進入CT室,以適應環境。實施心理護理的操作者,門診患者由CT室增強掃描注射護士實施,住院患者由療區責任護士實施,必要時由負責主治醫生協助。
效果評判標準:以問卷形式將心理變化分為緩解和無效兩種結果。無法語言表述的患者由護士通過臨床觀察判定。
結 果
強化心理護理組緩解21例,無效5例;常規心理護理組緩解8例,無效18例。見表1。
討 論
肺部CT增強掃描患者心理負擔過重,影響術中配合的問題屢有報道,術前實施常規心理護理基礎上的強化護理是目前CT室負責實施注射增強劑護士關注的課題。無意識患者和不能正常理解語言患者則剔除于外。
本組數據經X2檢驗(X2=13.175),當自由度γ=1時,X2>0.05(1)=3.841 X2>0.001(1)=10.828,本組X2值>10.828,因此P
強化心理護理操作簡便,效果明顯,可以在不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的情況下,收到良好的護理效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實施強化心理護理前的準備。要制作肺部增強CT掃描宣教所用的文字、圖片,有條件的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效果更佳。沒有條件的可以使用語言交流,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以通俗易懂、平實真切的講解為宜。有條件的情況下,患者與陪患單獨輔導較多名患者同時輔導效果更為理想。
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病情或初步診斷,對一些重癥患者或疑似腫瘤患者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操作過程中要因人而異,就個體特征開展輔導,時刻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當患者對某項介紹出現反感或不適時要中止此話題;患者對某項話題表示關注時,要重點講解。在收到緩解效果時要適時中止,以避免重復勞動。當強化心理護理項目完成后,患者心理狀態無緩解時,亦無需再做強化護理,以避免患者的反感,進而加重心理負擔。實行強化護理的時間以10~15分鐘為宜。
有效實施強化心理護理不但是CT室負責掃描增強注射護士的責任,也是相關醫務人員的職責。經治醫生和責任護士的參與可以增加患者的信任度,更快適應環境,提高解除心理負擔影響。但是強化護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量,特別是對一些CT檢查人數較多的大型醫院,鑒于人力資源配給不足的客觀影響,這就需要合理安排好患者CT增強掃描的時間和流程,以減少資源浪費。同時,在患者日常入院宣教中加入相關內容,能夠減少工作量。
由于肺部增強CT掃描技術的良好診斷效果,在醫療技術實踐中的應用比較廣泛,但接受檢查的患者又往往具有常規影像檢查難于診斷而實施增強的患者,對這些目標人群實行關愛和輔導,不但有利于增強掃描術中的配合,更有利于診斷明確后的患者配合治療問題。在術前實施強化心理護理簡便易行、收效較好,對病人調整心態、提高信心都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有效心理溝通,消除緊張心理:現在行CT檢查已被許多家屬接受,但對于增強掃描的方法、意義還不太了解,易產生緊張不安心理。
認真做好準備工作及碘過敏試驗:①準備工作。在做碘過敏試驗前,認真查對,詳細詢問有無藥物過敏史,是否過敏體質,對花粉及海產品過敏等;詳細詢問了解有無高危因素,如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衰、糖尿病、高血壓、甲亢、哮喘、高齡、重度脫水等。②碘過敏實驗。用30%泛影葡胺1ml靜脈注射,觀察20分鐘,患者無不適為陰性,可選用離子型及非離子型造影劑。輕度反應如全身熱感、發癢、結膜充血、少數紅疹、頭痛、惡心、嘔吐等,可選用歐乃派克等非離子型造影劑。重度反應主要是過敏性休克,表現如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四肢青紫、厥冷、手足肌痙攣、血壓驟降、心搏停止、小便失禁等,應禁行增強掃描并立即搶救。
熟悉造影劑的藥理特性:常用造影劑基本分兩大類,即離子型和非離子型造影劑。離子型造影劑常用60%泛影葡胺,因其帶有電荷、滲透壓高、黏稠度高,故安全性小;非離子型造影劑常用優維顯、歐乃派克,它不帶電荷,滲透壓低、化學毒性小,對神經系統、心、腎等影響極小,較安全,靜脈注入后,很快通過微血管進入組織的細胞外液,達到平衡。
關鍵詞:肺炎 護理
肺炎是指遠端肺部包括終末氣道、肺泡腔和間質的炎癥,主要由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菌感染引起,其他如放射線、化學過敏因素等亦可引起,臨床上通常按病因學將肺炎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體肺炎、理化性肺炎及免疫和變態反應性肺炎,其中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約占成人肺炎的80%。
1護理評估
1.1臨床表現
1.1.1.癥狀 肺炎的癥狀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起病急驟,典型表現為畏寒、發熱,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驅癥狀,咳嗽、咳痰或伴胸悶、胸痛。
1.1.2.體征 肺炎的體征亦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胸部病變區叩診呈濁音或實音,聽診有肺泡呼吸音減弱或管樣呼吸音,可聞及濕啰音。
1.2輔助檢查
細菌性肺炎可見血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多,并有核左移,或細胞內見中毒顆粒。
胸部X線以肺泡浸潤為主,成肺葉、段分布的炎癥浸潤影,或成片狀或條索狀影,密度不均勻,沿支氣管分布。另外,也可見兩肺彌漫性浸潤影,伴空洞或大皰者。痰涂片革蘭染色有助于初步診斷,必要時做血液、胸腔細菌培養,以明確診斷。
1.3護理問題
1.3.1.發熱 致病菌引起肺部感染,從而導致患者發熱,如肺炎球菌肺炎體溫可在數小時內達39~40℃,呈稽留熱。
1.3.2.咳嗽、咳痰 由于炎性刺激,呼吸道、肺泡充血、水腫,滲出及黏液分泌增多。
1.3.3.呼吸困難 由于肺部炎癥,痰液黏稠,使呼吸面積減少,從而導致呼吸困難。
1.3.4.胸痛 肺部炎癥可累及胸膜,導致胸痛。
1.3.5.潛在并發癥——感染性休克 感染嚴重時,可伴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人,表現為神志模糊、四肢厥冷、發紺、多汗、心動過速、血壓降低等。
2護理目標
病人的體溫能恢復至正常范圍。病人能維持呼吸道通暢,能有效地咳嗽、咳痰。病人呼吸困難癥狀得以緩解。病人胸痛盡量得到緩解。病人不發生感染性休克或者感染性休克發生時能夠及時被發現并積極處理。
3護理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間在本院住院的36例患者,所以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有關病毒性腦炎所致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16~51歲,平均(27.2±9.1)歲。
1.2 常見的精神癥狀類型 13例表現為精神運動型抑制,如言語減少或緘默不語、情感淡漠、遲鈍、呆板,甚至呈木僵狀態;8例表現為精神運動性興奮,如躁動、言語增多、行為紊亂、無故哭泣或癡笑,11例一度出現幻覺;其中幻視6例,幻聽5例;8例存有妄想,患者的幻覺內容多是鮮明生動,不固定,時間不持久,妄想內容也不固定,不系統;有3例曾出現傷人行為。8例在住院期間,因煩躁不安或譫妄狀態出現毀壞病床、監護病房設施現象。22例患者由于行為紊亂,治療護理難以配合曾被給予沖動行為干預約束。
2 護理體會
2.1 基礎護理 患者入院后詳細了解病史,認真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了解患者的思維內容及情感體驗,從患者異常的言語、表情、行為中預測可能發生的問題,識別精神癥狀與軀體疾患的主訴,做好詳細記錄。當疾病早期以精神癥狀為主要表現時,要密切觀察精神癥狀的特點,判斷患者的精神癥狀并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生活自理能力、智能記憶能力,并做出詳細的護理記錄。
2.2 精神運動性興奮狀態的護理 當患者處于興奮躁動不安甚至有沖動傷人毀物行為時,首選應仔細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分析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如果患者意識清晰度及智能狀態能保證基本溝通,先心理疏導,若無效,要及時向醫生匯報,針對其原因采用相應的醫療措施避免使用刺激性言語及做好環境中危險物品的清除,必要時給予保護性約束,約束過程中按要求定時巡視,每2小時幫助患者更換1次,并在腋下墊棉墊,以免臂叢神經損傷,約束時間不易過久,以防發生壓瘡并增加肺部感染的機會。
2.3 精神運動神經性抑制狀態的護理 這類患者難以做出有效的心理溝通,重點在于生活護理。護士應同情,關心體貼患者,做好飲食護理,通過勸說,喂食,鼻飼等方法以保證每位患者的進食量及服藥。注意個人衛生,若留置尿管,期間加強導尿的護理,每天用婦陰潔清洗會陰2次,更換引流袋1次/d,每隔4~6 h開管1次,以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對于肺部感染的患者,盡量減少患者臥床的機會,每2小時翻身拍背一次。
2.4 用藥護理 嚴密觀察患者用藥情況,在服藥期間,認真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用要反應,如患者意識障礙是否有變化,是否出現軀體不適,進食異常,大小便異常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同時防止患者停藥,漏服藥。
3 討論
急性病毒性腦炎伴有明顯的精神障礙時極易被誤診為功能性精神病以致延誤治療,給患者造成持久性損害,并可引起醫療糾紛。有報告被誤診為功能性精神病的約占23%[1]。對這類患者的精神癥狀,意識狀態細致的觀察,詳盡的護理記錄有助于醫生作出正確的診斷。
這類患者的精神癥狀往往伴有意識障礙,不能進行有效地溝通,因此護理難度明顯增大。若被保護性約束,患者不適時,往往不能或不表達,易發生壓瘡及繼發肺部感染。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有更豐富的護理知識,既要掌握神經內科疾病的護理知識,又要懂得精神科的護理技能,同時也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
[關鍵詞] 糖尿病;高血壓;腦出血;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5(b)-094-02
很多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hypertension),二者相互影響。高血壓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疾病,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血糖控制水平對腦出血患者預后有一定影響,筆者對本院2006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146例糖尿病合并腦出血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46例患者均為初次腦出血患者,48 h內入院,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全部患者均為糖尿病患者,診斷標準為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全部患者按血糖控制水平分為DM血糖控制良好組(A組)和DM血糖控制不良組(B組),DM組血糖控制良好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齡60~72(64.3±7.2)歲,糖尿病發病時間8~14(11.4±3.2)年;DM血糖控制不良組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齡58~73(62.1±8.6)歲,糖尿病發病時間7~13(10.9±2.9)年。
1.2 治療學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內科保守治療,采取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控制血壓、止血、保護腦細胞、給予胰島素降低血糖、糾正代謝紊亂、預防感染、對癥及支持治療、康復治療等。
1.3 觀測指標
全部患者,反復檢測其血糖,定期檢測其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生化;觀測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性潰瘍、壓瘡等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
2結果
與DM血糖控制良好組比較,DM血糖控制不良組其死亡率明顯高于DM血糖控制良好組(P
3 討論
DM合并高血壓腦出血時,部分患者血糖往往控制不好,這主要與胰島素用量不夠,胰島素抵抗,機體的應激狀態、體內升高血糖的激素增多等有關。高血糖可以進一步加重腦出血的一些癥狀。本研究表明,DM腦出血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其并發癥出現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護理時更應注意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據血糖情況調節胰島素劑量,必要時使用胰島素泵,加強血糖的控制。
本研究表明,腦出血本身易出現肺部感染,而高血糖可以增加腦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高糖環境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使糖尿病患者肺部易發感染。②高血糖引發免疫功能下降。高血糖可引起NK細胞活性和CD4+/CD8+下降,延緩淋巴細胞分裂,抑制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功能,使肺部清除病原微生物能力下降,增加感染機會。③糖尿病可引起肺部微血管病變,導致微循環障礙,也使粒細胞趨化和黏附功能減低,減弱對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殺滅作用。護理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強翻身、叩背,及時吸痰,必要時行氣管切開術;病房要定時通風,濕式清掃,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注意控制室內適當溫度和相對濕度,定時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限制人員探視,以預防院內交叉感染;注意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加強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措施,醫療器械等定期進行嚴格消毒,避免醫源性感染;痰液黏稠時行超聲霧化吸入,定時做痰培養加藥物敏感試驗,根據藥敏結果調整用藥。
本研究顯示高血糖可以增加腦出血患者壓瘡概率。其原因與高血糖引發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變有關,也與高糖環境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有關。護理注意點:①詳細評估患者皮膚情況及危險因素,經常檢查受壓部位,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②防止局部長時間受壓,定時翻身,重點部位采取減壓措施,如挪、墊海綿圈,必要時給予氣墊床;重癥腦出血伴Ⅱ級以上昏迷患者可考慮在入院12 h后翻身以預防發生壓瘡,極危重腦出血患者應結合臨床表現決定翻身時間[2]。③每天用溫水清洗臀部及受壓部皮膚,待干后及時外涂滑石粉。④移動患者時防止拖、拉、推等動作,保持床單衣物的平整、干燥,防止損傷局部。⑤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昏迷患者應留置胃管,給予營養支持。⑥壓瘡一旦形成,可根據壓瘡分期進行適當的治療護理。⑦教會家屬壓瘡的識別及預防措施[3-4]。
4小結
高血壓合并腦出血和糖尿病往往相互影響,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腦出血的患者如血糖控制不良會增加死亡率及肺部感染和壓瘡的發生率,因此,更應該注重血糖的控制,同時要加強護理,防止其并發癥的出現,減少死亡率。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 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97.
[2]徐國英,郭新節.重癥腦出血患者首次翻身時間的研討[J].護理學雜志,1999,14(3):131-133.
[3]王麗鵬.糖尿病并發腦血管病66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