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營效益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農機社會化服務 經營效益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15-01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機社會化服務側重于其經營效益上,而關于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的信息資料掌握甚少,因此本文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進行分析,并對其未來發展提出科學化、合理化對策,這些對策對加快現階段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品,提高農機化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及國民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意義
1.實現農業產業化是以農業機械化程度為基礎的,只有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的產業化經營,同時提高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和專業化程度,才能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對實現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2.農業機械是提高農業生產力的主要技術手段,只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才能實現高效優質的農業。由于農村資金和技術有限,難以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配備大量機械設備,因此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是改善這一狀況的有效途徑。
3.當前,農村已基本具備機械化生產條件,但是各地區農機利用系數較低,很多農機都閑置未投入使用,使得農機經營效益下降,限制了農戶購置農機的積極性,也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可以充分發揮農機機械的作用,提高農機利用率,增加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
二、農機社會化服務現狀
1.分散經營,在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前提下,將農機經營服務進行分化,形成新的服務形勢,包括:農戶繼續保留基本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專業農機經營單位提供服務,農戶擁有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機械,一些特殊生產作業依靠專業農機經營單位提供服務,農戶以農機經營為主,組建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農機專業經營企業。
2.集體經營,實現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專業化發展,將其作為新的發展領域,其經營規模、技術及資金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主要向當地資源優勢的項目發展,建立各種專業化農機服務公司,如農產品加工、技術咨詢、機械租賃等社會為社會提供服務,從而促進農業機械化向專業化、社會化、現代化發展。
3.合作經營,該種經營方式包括機械聯合、資金合作、集體經營三種模式,以此解決分散經營規模下、效益低等缺陷,其自主性強,具有良好的發展前途。
三、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的對策
1.優化農機技術結構
經調查表明,農業機械化技術在水稻插秧和玉米收獲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加強農產品耕種、收獲等各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加快薄弱技術環節的開發力度,不斷優化機械技術結構,從而使農業生產過程統一化、協調化,降低農機生產作業成本,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促進農機社會化服務不斷發展。
2.優化布局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
根據具體情況,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科學、合理的區域化布局,促進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協調發展,優化適宜作物作業服務規模和農機服務組織的數量,提高農機利用率,以此獲取最大化經濟效益。有效控制不合理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因市場需求而引起的不規范、不合理競爭,穩定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秩序。
3.優化政策制度
一方面,針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格局,國家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惠農政策,例如,農機燃油價格調整,這樣不僅能夠降低農機作業所需燃油成本,還能夠提高農戶購置農機的積極性,對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較高的燃油成本與農機操作水平、農機性能及社會化服務質量和技術更新速度等息息相關,所以制定和實施農用燃油惠農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加大農業機械的補貼額度。在農業生產作業的各個環節,成本投入最高的環節是農作物收獲環節,其成本較高主要是收獲環節的折舊成本和燃油成本較高所致。而收獲機械以大型居多,價格較為昂貴,其維護和保養費用較高,因此,在實行農用燃油惠農政策之余,應加大農業生產收獲環節的機具購置補貼額度,緩解農機服務組織的經濟負擔,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農機社會化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農業機械技術結構不合理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應采取科學合理的對策措施加快技術革新和區域優化布局,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農機社會服務組織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國家政府部門還應制定一系列惠農政策,實現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促進農機服務組織穩定、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傘桂智.對如何提高農機經營效益的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3(8).
關鍵詞:成本效益分析法 公立醫院 經濟管理 應用探析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b)-0101-02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醫療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在公立醫院的運行管理中,存在資源浪費、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生沖突的現象,因此,影響了公立醫院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應注重醫院的經濟管理,提高公立醫院的運行效率,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1 成本效益分析法概述
1.1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
成本效益法是經濟工作中決策性的方法,在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對項目的投入成本和可獲得收益進行比對,從而可以對項目的價值進行評估。通常來說,在政府有關部門的經濟管理工作中,可以投入最小的成本,從中獲取最大的效益。通過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將項目成本和效益進行量化,得出直觀的數據。
1.2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實施步驟
在財務管理工作中,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其具體的步驟是:首先,確定項目的成本,然后再確定項目中能夠獲得的額外收益,還有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可以節省的成本;其次,將預期投入成本和預期的可獲得收益制作成表格;最后,對成本和收益進行量化處理,并進行評估。
2 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中的價值
2.1 有利于公立醫院全面掌握各個科室的運行狀況
在公立醫院中,各個科室的成本和效益可以通過成本效益法進行計算,從而可以使其作為重要的參考。有利于醫院的管理層增進對各個科室的數據和指標的了解,并對每個科室的運行狀況進行掌握。通過深入研究這些運行的治療,醫院的管理層可以針對每個科室的發展情況,并結合醫院的總體發展情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進而促進醫院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證醫院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2 合理有效控制醫院的醫療成本
公立醫院的經濟管理包含眾多的內容,比如財務管理、資源利用信息等。要想更好地實現醫院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提高,就要強化醫院的經濟運行管理水平。在公立醫院經濟運行管理中,采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可以對醫院的各項經濟成本進行合理控制,而且有利于優化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有利于節約資源。所以,在公立醫院中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合理有效地控制醫院的醫療成本,并進一步減輕患者的負擔。
3 公立醫院在經濟管理中應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策略
3.1 綜合考慮公立醫院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效益
公立醫院的經濟活動項目不僅可以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還包含一些難以通過量化的隱形效益。在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進行分析時,可以通過隱形效益對某個權重進行評估,并通過其他的方式表現出來。醫院的指標設計以病人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工作質量、病人的滿意度等。醫院將這些標準作為工作的目標,因此,將會重點考慮社會效益,從而可以更加全面、科學地分析醫院各項經營的結果。公立醫院在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時,不僅要考慮可見的經濟效益,還要關注其帶來的社會效益,同時,政府等部門也要增加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并構建完善的醫療保障機制。
3.2 強化對醫療成本控制的關注,實現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
在公立醫院中,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工作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合理控制醫療成本,從而可以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
隨著市場體制的深化,我國醫療機構市場化也得到了發展。在醫療改革上,一直以來分歧較大,尤其是在擴大醫院的服務和推動醫療私營競爭上,產生了強烈的競爭,影響了醫院的管理和發展。針對我國發展的基本情況,同時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好的服務,應該重點擴大公共醫療服務。但是,我國人口眾多,醫療事業發展的水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所以,醫療機構要控制好醫療的成本,充分利用有限的Y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研究眾多的資料得知,世界衛生組織也倡導中國強化對成本的控制,使人們可以依據自身的實際需求,獲得醫療幫助。所以,我國的醫療機構,尤其是眾多的公立醫院,要加強成本控制工作,對成本效益進行科學有效的核算,并針對醫院各個科室的發展情況,控制好成本的投入,從而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成本,合理配置資源,并進一步促進公立醫院的平穩運行。
3.3 實時監控醫院進行經營數據,及時反饋給醫院的管理層
在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中,一些管理部門需要對醫院的收支數據進行比較和分析,并且要分析收支的影響因素,從而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醫院的實際經營狀況,及時反饋給醫院的管理層,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從而使醫院的各項支出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償。要根據醫院每個科室不同的情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并考核人員的綜合績效,實行獎懲責任制,鼓勵員工提高工作的效率,并在工作中保持主動性,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面發展,保證公立醫院的良好運行。
另外,可以采用不同的指標,如經濟成本、社會效益等,對員工、醫院的整體績效進行全面檢測,使員工可以在工作中反省自己,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實現醫院的發展目標。
3.4 重視社會效益,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在新的衛生體制改革方案中,對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它的工作基礎是公益性,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其工作目標,建立健全醫療衛生制度,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人們對醫療服務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因此,政府也逐漸重視醫療衛生事業,所以,要完善衛生事業的運行機制,并修訂公立醫院運行的規范,使其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公立醫院需要承擔的任務有提供更好的公共衛生服務和保障社會醫療,因此,在提供服務的同時,要堅持自身的公益性。
在秉持公益性的同時,公立醫院不能僅僅依賴于經營性的收入,否則將難以實現自身的公益性,并逐漸轉向會響應經營性資產的要求,走上營利性的道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和政府對其的投入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資金投入,使公立醫院可以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促進醫院的服務水平的提高,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4 結語
在公立醫院的經濟管理中,采用成本效益法進行分析,可以對醫院的醫療成本進行合理的控制,從而也可以充分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中應用,可以有利于公立醫院全面掌握各個科室的運行狀況,還可以合理有效控制醫院的醫療成本,而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具體的經濟管理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公立醫院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效益;強化對醫療成本控制的關注,實現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實時監控醫院進行經營數據,及時反饋給醫院的管理層;重視社會效益,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從而保證公立醫院的平穩運行,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謝小芳.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2010(1):134-137.
一、“一元游”概念
“一元游”是指景區在某時段為相關目的開展的營銷策略,游客只需要花費一元錢在官方指定的渠道購買門票,即可以在相關旅游景區內憑一元票進入景區,門票費用不包括景區內的相關體驗性項目收費,一個景點限玩一次。
武夷山景區“一元游”是于2014年9月1日至30日開展為期一個月、于2014年11月21日至2015年4月20日啟動第二輪的營銷活動。“一元游”實行實名購票制度,按“一人一票”原則,游客可以通過武夷山旅游官網、淘寶天貓福建旅游旗艦店、攜程網、合作旅行社、各相關景區售票窗口及游客中心購買“一元門票”。凡購買一元通票的游客,可游覽該市包括武夷山景區在內的12個A級旅游景區。景區內導游講解服務、停車、觀光車、竹筏等體驗性旅游項目仍按原標準收費,一個景點限玩一次。
二、武夷山景區“一元游”營銷特點
(一)智能化終端廣泛應用。
首先通過購票方式可以看出,游客通過攜程網、淘寶天貓福建旅游旗艦店等線上購買途徑,標示智能化于營銷中的廣泛應用。其次,在營銷主體中,還加入了例如5D茶體驗以及趣像世界等科技化體驗項目。在營銷宣傳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以及旅游專業門戶網站等網絡新媒體渠道進行活動宣傳。都是表明智能化在營銷中的廣泛應用,智能系統是景區未來發展趨勢。
(二)象征性門票收費。
“一元門票”只是形式上的收費,實則幾乎為免費旅游,這也是“一元游”營銷活動的最大特點。“一元”其實是游客決定需求的一個“入口”、一個“階梯”,大量的游客進入通過“入口”進入景區,從而實現營銷活動的最終目的,實現多方共贏。
(三)選擇性時段營銷。
時機選擇是營銷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元游”于2014年9月開始第一輪實施。九月也是武夷山景區的旅游旺季,卻避開了十一黃金周。這樣的選擇充分利用了游客本身的宣傳效果,也是將效益實現最大化。經過第一輪的成功試水之后,景區11月至明年3月進行第二輪活動。這5個月是武夷山景區旅游淡季,這樣的安排也是景區充分資源,均衡淡季游客的舉措。
三、“一元游”營銷策略可行性分析
(一)武夷山具有豐富優質的旅游資源及旅游產品
武夷山是具有豐富優質的自然資源與獨特的文化資源共有的世界雙遺產。武夷山具有獨特、稀有、絕妙的自然景觀,在中國已發現的263處丹霞地貌中,福建武夷山與廣東仁化的丹霞地貌最負盛名,觀賞價值最高。武夷山具有獨特、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包括閩越文化、朱子理學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豐富資源。
(二)客源市場時空分布不均衡,拓展潛力大
武夷山市國內客源的季節分布特征十分明顯,具有明顯的淡旺季,呈現明顯的“三峰三谷”型。景區游客以近距離市場以主,尤其是以珠三角、長三角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以及福建、浙江、廣東、江西等鄰省游客。除此之外的華中地區、西北地區都還未形成穩定的客源市場,市場潛力巨大。
(三)武夷山城市建設發展為開展營銷活動提供良好環境
近年來,武夷山市在各方面有了飛速的發展。在交通上2015年6月,武夷山高鐵站正式建成通車,合福鐵路正式通車,武夷山自此也邁入高鐵時代。武夷山到達福州只需要50分鐘、到達江西、安徽兩個鄰省時間將大大縮短,極大地提高這些作為武夷山主要客源地游客的可進入性。在經濟環境上,國務院正式下發公文,原南平市政府正式搬至建陽區南林大街,正處于武夷新區的核心區域,將有助于于進一步推動武夷新區的經濟發展。
四、“一元游”營銷策略的績效分析
(一)增加客流量
“一元游”營銷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增加了武夷山景區客流量。營銷活動通過各類媒體廣告形式被目標市場感知,大批游客蜂擁而至。據武夷山旅游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突破常規的旅游營銷方式,武夷山市在2014年9月份共接待游客121.38萬人次,同比增長90.46%;其中主景區接待游客人數達46.14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9.62%。9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289.77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78%。截止到2015年1月,武夷山景區啟動的第二輪“一元游”活動主景區已銷售了一元門票5.96萬張,同比增長87.42%,接待游客15.86萬人次,同比增長72.02%。客流的增加,直接帶動了交通、住宿、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增加旅游綜合收益
據武夷山旅游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武夷山市在2014年9月份的旅游總收入創下13.54億元的高額業績,同比增長33.65%;9月數據顯示,接待游客人均消費為840元,旅游收入包括了旅行社費用、購物費、長途交通費、娛樂費、住宿費、餐飲費費、郵電通訊費等。全市實現旅游收入26.33億元,增長49.7%。大武夷旅游經濟實現了從門票經濟向旅游綜合經濟的轉變。根據郭偉峰等對活動期間的600位游客調查數據可知,游客的消費結構仍然是住宿、餐飲和購物為主要的消費領域,共占64.1%。不過,活動期間,門票大幅優惠,而印象大紅袍演藝項目收入大幅提升,約占總體消費的16%。
(三)對周邊景點連帶宣傳作用
“一元游大武夷”營銷活動意圖明顯,即利用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已有資源和知名度整合大武夷其它景點于一體,吸引游客。目的是能夠提升周邊景點知名度、美譽度,進一步擴大客源市場,促進大武夷旅游區全面均衡發展。本次營銷活動涉及的景點眾多,其中包括一元門票包含的12個國家A級旅游景區、促銷景點等等,利用大量的游客流動資源極大促進周邊景區連帶宣傳作用。在宣傳旅游產品的同時,也能讓游客進一步關注景區服務、建設與管理,促進景區整體形象樹立與傳播。
(四)減少景區淡旺季客流差異
由之前的數據可以看出,9月份本是武夷山景區的旅游淡季,而 “一元門票游武夷” 試行以來,游客蜂擁而至,游客數量、旅游收入增長幅度驚人。并于2014年11月21日至2015年4月20日正式開始第二輪實行,同樣安排在淡季期間。這樣的安排巧妙地均衡景區淡旺季客流量,減少客流差異,充分提高景區資源利用率。
(五)推進武夷山旅游業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體驗旅游;人文關懷;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
隨著現代大眾旅游的興起,旅游模式正在經歷一個由大規模標準化觀光游方式向小眾化個性體驗游方式轉變的過程。旅游者已不再滿足于購買傳統“點線式”旅游產品,而希望通過個體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全方位的參與,獲得在某一旅游目的地游覽的獨特體驗。“體驗式旅游”這一命題的提出,吸引了眾多學者從事相關研究。目前,我國學術界和旅游業界對“體驗式旅游”的研究,集中在內涵分析、產品開發、營銷改進等方面。大多數學者都是從經濟產業角度開展研究的,而較少有學者從旅游的本質出發進行探討,因此,對“體驗式旅游”的研究在深度和系統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將在體驗旅游經濟和人文關懷內涵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人文關懷是發展體驗式旅游的基礎,反映著體驗旅游的本質這一觀點,并探索滲透著人文關懷精神的體驗旅游經濟發展在社會發展、生態保護等方面所帶來的廣泛效應,最后提出相關的政策性建議。
一、體驗旅游的提出背景
(一)體驗經濟理論
1.體驗經濟理論的提出
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漫》一書中,預言了“體驗經濟”的到來,并且進一步提出了“商家將依靠提供體驗服務取勝”的觀點。隨著研究的深入,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在其合著的《體驗經濟》一書中認為,體驗經濟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顧客為中心,以情感為紐帶,創造讓消費者能夠親自參與的各種活動,從而最終滿足其體驗需要的一種經濟形態。
2.體驗經濟理論的發展
與其他任何經濟形態不同,體驗經濟的特點是人性化。體驗經濟中與金錢發生交換的產品不再是實物或服務,而是人的心情、記憶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感受。通常,這種感受具有不可復制和不可轉讓的特點,使消費者愿意為其獨特性體驗而付費,也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時代特征。
體驗經濟遵循著“顧客中心”的原則,并為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產品。體驗經濟的運行,需要顧客參與。只有當顧客獲得體驗,整個交易過程才能夠完成,其產品質量取決于顧客的體驗質量。正是由于沒有兩個人可以獲得完全相同的體驗,因而要求體驗產品的供應商必須依照顧客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產品。是否能滿足顧客個性化的體驗需求,成為判斷體驗產品生產者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依據。
(二)體驗旅游的內涵
1.體驗旅游理論的研究
1996年,鄒統釬教授提出旅游的核心本質是“經歷”,是“旅游者通過對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觀察或參與而形成的感受與體驗”,這一觀點構成了體驗旅游定義的雛形。在國內旅游理論研究中,謝彥君教授率先提出了“旅游體驗”這一命題,他認為,就旅游個體而言,旅游體驗是旅游者活動的主體內容,旅游者對其滿意程度決定了旅游的質量感知水平;而就旅游總體而言,每個旅游者旅游體驗的內容、時空特點和結構特性,是旅游行業規劃和管理的基本依據。
雖然目前學術界對體驗旅游的定義并沒有形成共識,但是參與性、個體化這兩個體驗旅游所應具備的基本屬性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2.體驗旅游的特征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并認為人是在滿足了低層次需要之后,才將注意力轉向更高層次的需要。同樣,為了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體驗旅游具有層次性特征,在滿足了初級體驗需求之后,消費者就會產生更高層次體驗的需求。
為了滿足消費者逐步深入的體驗需求,除了應用營銷改進、產品創新等商業手段外,依據旅游的本質,探尋支持體驗旅游發展的核心因素,從根源上提升整個旅游體驗經濟發展的層次,是達到利益相關者共贏結果的最佳方式,人文關懷的應用對這一過程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3.體驗旅游實踐的發展
現代旅游市場中,供需雙方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顧客已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是產品能夠帶來的心理滿足感,追求的是能夠引起個體共鳴或實現個體價值的個性化旅游產品。顧客需求的變化預示著體驗旅游時代的到來。
體驗旅游時代的產品與大眾旅游時代的產品相比,出現了重大變化。從價值目標分析,消費者從注重產品內容向注重產品感受轉移;從消費內容分析,旅游者從消費從眾產品向消費個性產品轉移;從消費方式分析,人們從直接購買已有產品向參與產品設計制造轉移。
二、人文關懷理論與體驗旅游經濟
(一)人文關懷理論
14世紀,西方社會在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興起的“人本主義”思潮反對“神權”。是對人性的彰顯,開創了人文關懷的先河。在我國,“人文”這一概念原意是與“天文”相對,后來發展成為與“自然”或“科學技術”相對應,專門表示人類的文明或者文化,具體則包含人的生存、尊嚴、自由、信仰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內容。“人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精髓在于對人的根本認識。“關懷”即關心、關注的意思,是行為主體發出的動作。
所謂人文關懷,是個體或群體依照一定的價值觀念發出的對自己或他人人性的關注行為。從哲學角度出發,人文關懷是對人生存狀態的關注,對人發展權利的尊重,對人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對人的全面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解答;從倫理角度出發,人文關懷主要涉及人的主動性問題,即對人的本性、尊嚴、價值等方面的喚醒和自覺的保護,對人的情感與理智、需求與意志的理解和自愿尊重。
摘 要 進口貿易是國際技術溢出的重要渠道。本文在CH、LP等經典模型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通過構造適當的潛在技術溢出模型,使用1978-2007年我國產出,進口貿易和研發投入等相關數據,實證研究了我國基于進口貿易的國際技術溢出技術知識存量的經濟效應。結果表明進口貿易技術溢出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
關鍵詞 進口貿易 技術溢出 經濟效應
一、問題提出
所謂技術溢出是指在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先進技術擁有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轉讓或傳播他們的技術,促進當地企業技術和生產力的提高。在開放經濟中,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國際間的技術擴散來促進國內生產率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新增長理論開始將技術變動、進口貿易和經濟增長三者聯合起來研究,認為進口貿易是技術進步的一項主要原因,此后不少學者作了很多關于國際貿易技術溢出的研究,特別是從20世90年代以來,進口貿易顯著的技術溢出效應已經被大量的實證研究所證明。
二、文獻綜述
新增長理論認為,創新是一國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動力,Coe和Helpman(1995)①以此為基礎,首次實證分析了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他們研究了1970到1990二十年間經合組織21個成員國和以色列的相關面板數據,發現國內外的R&D存量對一國的技術進步(用全要素生產率TFP表示)有重大影響。他們的研究成為后繼文獻的基石,此后的文獻在上述基礎上增加更多的控制變量來對貿易的技術溢出作更深入的研究。
在實證過程中,核心問題是如何度量外國溢出的R&D存量,Coe和Helpman(1995)在模型中用進口比例來加權得出貿易伙伴的R&D溢出,實證的結果是積極地,但是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各個國家的國內技術知識存量是不同的,根據Coe和Helpman(1995)的方法,如果將兩個國家合并成為一個國家,那么就會得出合并后溢出的研發資本遠遠大于合并前兩國分別溢出的研發資本之和,從而對TFP的影響較合并前增強,然而數據的簡單加總是不可能對TFP產生新的影響的。
Lichtenberg和 Pottelsberghe(1998)②對CH模型進行了改進,用貿易伙伴國的產出來代替CH模型中的分母(本國的進口總額)。但是,由于出口額只占產出的一部分,而出口到某一個貿易伙伴(吸收方)的份額又只是總出口額的一部分,所以分子小而分母過大,不能準確反映出口所物化的技術知識存量,導致LP實證的關于貿易的技術溢出知識存量數值偏小。
隨后,在CH和LP模型的研究基礎上,國內外很多學者利用跨國數據對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的結果均支持了進口貿易對進口國技術進步的顯著正向作用。
本文采用蔡虹,孫順成(2008)③的公式變形和計算外國溢出R&D存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延長時間序列樣本,對中國1978到2007三十年間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通過測算技術知識存量的邊際收益率,從而對國際貿易技術溢出效應研究做一些新的嘗試。
三、計量模型的設定
一般將技術知識存量的邊際生產率定義為研究開發對生產率的貢獻,利用廣義的C-D函數可以推出這一邊際生產率。假設技術進步是希克斯中性的,根據蔡虹,孫順成(2008),有如下形式的C-D函數:
其中, 表示t年的綜合技術水平, 、 、 分別表示第t年的總產出,資本和勞動投入, 為t年的技術知識存量, 、 、 均為常數。將上式兩邊取對數,可得:
= + + +
將上式兩邊同時對R求偏導,可得: ,其中 即為技術知識存量的邊際生產率或邊際收益率。本文的方法是先用最小二乘估計求出 的值,然后通過公式 得出每年的邊際收益率。
四、數據來源及處理
在確定進入模型的中國的貿易對象國時,本文選擇了G7國家。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以及OECD、NSF等機構的統計數據,OECD國家占有全球R&D支出的大部分份額,而OECD國家的R&D活動又相對集中在G7國家。因此,本文在實證研究中主要選取G7國家為樣本點④。其中用GDP來反映總產出水平Y,數據來源為世界銀行的發展指標數據庫;中國的資本存量K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代替,數據來源為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K和Y的數據均采用1987年不變美元價格;L用每年年末從業人員來表示,數據來源為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R在這里表示技術知識存量,即被我國同化并吸收了的來自于進口貿易的技術知識存量,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i代表中國,j分別代表G7國家, 為j國在t年通過與中國貿易而溢出的技術知識存量。 為i國在t年對國家j外溢技術的同化能力系數。
1. 的測算
的測算是整個計量的關鍵,本文借用蔡虹,孫順成(2008)的計算方法,用貿易伙伴國的出口總額 來替代貿易伙伴國的總產出 。公式如下: ,其中, 和 的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comtrade.省略/和各期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2. 的測算
然而,從發達國家外溢的技術知識存量有多少能被中國吸收并轉化為對TFP的貢獻,還依賴于中國的技術吸收同化能力。Hur和 Wantanabe(2002)⑤推導出了技術同化能力系數的計算公式: ,其中, 是國家i從貿易伙伴國j進口的商品量, 是j國在t期的出口總額, 是i國(即中國)的技術陳腐率。這樣,我們就可以計算得出 的值。
五、進口貿易技術溢出經濟效應計量
實際操作中,將擴展的C-D函數兩邊同時除以L,其中假設 =1- ,可得:
這個經過變形的生產函數,把 、 以及 作為三個新的變量,通過最小二乘法的線性回歸,可得出 、 和 的預測值,回歸結果為: =0.6398,T檢驗值=12.6695, =0.1494,T檢驗值=1.7139, =0.9732,F檢驗值=527.44。從回歸結果來看, 為0.975,修正的可決系數為0.973,這說明此模型對樣本擬合很好,F檢驗值遠大于 的臨界值,說明該模型在95%的概率下顯著成立。T檢驗也全通過。
由此將 值帶入知識存量邊際收益率的公式,經過計算整理可得中國進口貿易技術溢出知識存量的邊際收益率 ,進口貿易技術知識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產出彈性為0.1494;平均邊際收益率為2.29%。
六、結論
本文在CH、LP等經典模型的基礎上,借用適當的模型和計算外國溢出R&D存量的方法,通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相關數據,實證研究了我國基于進口貿易的國際技術溢出技術知識存量的經濟效應。得出了和前人研究相似的結論:國際貿易是技術溢出的重要渠道;進口貿易在我國技術吸收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平均邊際收益率達到2.29%。
但是,國際貿易技術溢出問題是很復雜的,本文只是從一個角度證明了進口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實際中進口貿易技術溢出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進口滲透率、人力資本、貿易開放度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等,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進口貿易中的技術溢出,是本文沒有涉及到的。
注釋:
①Coe D T,Helpman 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39(1):859-887.
②Lichtenberg F,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a com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8.42(8):1483-1491.
③蔡虹,孫順成.進口貿易技術溢出的經濟效應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5-29.
④方希樺,包群,賴明勇.國際技術溢出:基于進口傳導機制的實證研究.中國軟科學.2004(7).
⑤HurK,Watanabe C.Dynamic process of technology spillover:a transfer function approach.Technovation.2002.22(7):437―444.
參考文獻:
[1]Kwang In Hur,Chihiro Watanabe1 Dynamic process of technology spillover:a transfer function approach.Technovation.2002(22):437-444.
[2]CohenW M,LevinthalD.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3]Lumenga-Neso,Oliver,Marcelo Olarreaga and Maurice Schiff.On"Indirect"trade-Related R&D Spillovers:A Cou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2):1483-1491.
關鍵詞:經營狀態;效益;潛力;分析
企業會計核算以持續經營為假設條件,企業究竟處于何種經營狀態,此種狀態下的效益如何,潛力如何,恐怕經營管理者對此知之甚少或者干脆不知道,而“投入—產出模型”是分析“企業經營狀態及效益潛力分析”一個較好的分析模型。本文以此模型為基礎,對企業經營狀態及效益潛力進行深入剖析。
(一)投入—產出模型分析原理
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同時也是一個投入產出系統。假設其企業的功能效益F是環境(Sr)、產出(P1)、投入(P2)、轉換(Tt)、保護(Pt)5個變量的函數,即:
F=(Sr,P1,P2,Tt,Pt)
企業經營狀態是又由這5個變量(實際上是5個子系統)決定的,通常,這5個子系統不一定處于最優組合狀態,即資源未達到最優配置(瓦爾拉斯均衡狀態),存在資源配置失衡,因而具有調整量。通過這個調整量所獲取的效益,就是企業系統的潛力效益。
瓦爾拉斯均衡狀態指的是一種資源的增加或者減少,不會使一個人的福利增加,也不會使一個人的福利減少。此種均衡狀態下,社會產出必然最大,各個企業價值達到最大,而現實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能達到瓦爾拉斯均衡狀態,存在資源結構失衡和體統失衡現象,導致帕累托改進狀態的存在,即企業的投入產出只能達到滿意程度即可。
(二)企業產出狀態及效益潛力
企業效益投入—產出分析模型,如下圖所示。
深入了解企業產出環節的效益潛力,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
1.投入價值分析。企業投入的生產要素包括:資金;人力資源;物資及自然資源;信息技術、無形資產;時間。首先,企業的任何產出都必須投入相應生產資料等,而各種生產要素經過加工、生產等環節,才導致企業的產出,也就是各種生產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次,各種生產要素在時間上的配置應達到企業滿意度,保證企業一定時期內的產出實現最優化,最后,深入進行投入價值分析,進行成本體統和結構的測算,為企業今后的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產出價值因素分析。企業活動的產出效應結果中對客戶或者企業有價值的因素至少包括6個方面:商品;貨幣資金;人才;品牌等無形資產;信息。關系產出,各種產出的輸出路徑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直接輸出到社會;企業繼續經營不可或缺的資源;輸入企業再生產過程;上述輸出路徑2種以上的混合輸出。企業必須結合實際,認真分析各種輸出路徑對企業的利弊,實現產出價值最優化。
3.可控變量與不可控變量分析。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應該站在戰略的角度出發,結合當前實際,綜合分析產出價值各因素之間的聯系,找出企業的可控變量與不可控變量,為改善企業經營業績的持續提高做好前期準備。
4.分析每個可控變量的現狀及調整量。準確測量企業當前的可控變量的存在狀態,分析其不合理因素,以標桿超越法為基礎,將其與標桿企業或者部門做比較,計算差距,分析原因,尋找企業的可調整變量,以便實現企業效益的不斷增加。
5.研究調整策略。針對當前企業存在的不足之處,選擇不同的方式、方法等來確定變量組合,及時、準確地分析其聯系,抓住關鍵因素,適時、適當、有針對性地調整組合策略,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
(三)企業投入狀態及其效益潛力
企業對投入狀態分析,必須以市場定位、產出目標為前提。即遵循“市場定位—企業投入—產出目標”三步驟,保證企業效益的最優化。同時,只有資源在品質、數量和時間三方面達到動態的協調平衡,企業才有可能實現效益最佳。為此企業必須積極尋找效益與上述三種因素之間的關系。
1.資源的品質和效益。企業必須認真探索、研究各種投入資源的品質,看其是否能滿足產出的需要,其是否是產出所必需的資源,必須由企業的產出目標決定資源的品質,保證其時間、空間范圍的一致。
2.資源的數量和效益。資源投入過多或者太少,造成資源閑置或者浪費等,其都會影響企業的效益。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資本密集型企業而言,人力勞動數量的投入以及工作效率的高低,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益。因此,企業必須認真分析成本結構,研究各成本因素之間的關系,保證以最低的成本,實現產出數量滿意度,企業效益達到最優狀態。
3.資源的投入時間和效益。時間投入多少,投入位置是否最佳,決定著企業效益的關鍵。體現在以下方面:①投入時間的數量。一般來說,投入時間越大,企業產出越多,效益越大。但是,如果各時間段投入數量過多或者太少,都會影響企業的生產進程,進而降低企業效益的減少。②利用單位時間的工作效率。單位時間內,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效益的高低,為此,企業必須采取激勵、創新的工作方式,有針對性地調動每個員工積極性,充分發揮每個員工的特長,彼此之間相互協調、合作,以便提高企業的效益。
(四)企業轉換系統狀態及效益潛力分析
資源變成財富是一個轉換的過程,涉及到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包括許多因素。具體包括轉換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高低。1.轉換技術與效益潛力。技術是導致企業成本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影響企業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首先,技術的選擇影響產出成本、質量和周期等各個方面,不斷更新技術水平,會改善投入—產出轉換效率,提升企業效益;其次,技術要具有適用性。如果技術未具有適用性或者適用性不合適,不僅會降低投入—產出轉換效率,而且還會造成企業成本的增加,導致企業資源浪費或者閑置,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甚至會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2.管理與效益潛力。技術轉換水平的高低,關鍵在于管理。為了提高企業效益,高層管理人員必須狠抓管理水平,促進各部門的分工與合作,實現管理水平的橫向和縱向的雙向協調。
(五)企業保護系統狀態及效益潛力
系統保護與企業效益的關系,常常被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所忽視。認真分析保護環境的的潛力是我國企業不可忽視的任務,尤其是在體制轉換時期更是如此。保護環節的忽視往往導致組織效率和效益低下,造成資源浪費嚴重,企業產銷嚴重失衡,制約企業效益的增加和企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另外,會計與稅法規定的不同,也會影響企業的效益。會計規定非正常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科目,而稅法規定只有災害因素導致的非正常損失的稅額才可以抵扣,人為因素導致的非正常損失不可以抵扣,這必然造成兩者之間的差異。其主要體現在企業的非正常損失方面,如下表所示。
(六)企業環境系統狀態與效益潛力
企業效益的高低與環境有著間接的關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首先,企業必須認真分析環境對企業發展的利弊因素,尤其是可以人為改變的環境因素,在遵法、守法的前提下,企業應主動出擊,想方設法改變環境,為企業效益的提高以及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其次,企業應根據未來目標的發展,合適地選擇適合自身的環境,如經營場所的選擇、銷售市場確定等;最后,企業應站在戰略發展的高點,結合自身的各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選擇實現恰當、合適的環境,以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七)企業財務管理水平與效益潛力
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效益的多少,二者具有正相關關系。
1.財務管理反映是企業的現金收支、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水平,是企業發展的最后環節,其從價值方面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企業發展水平,是企業發展的“總規劃師”,其實質為企業總體水平的反映,對企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企業效益的多少。企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成本的管理,也就是上述5個變量的結合使其成本較小,產出最佳。
3.企業產出的存在形態會影響效益的高低。如存貨的倉儲成本和非正常損失等,會使單位成本提高,進而影響企業的總體效益。
4.遵守、執行財務制度的情況。企業根據各種法律、法規的指導建立了適合企業的財務制度,但是由于人際關系觀念的根深蒂固,往往導致許多財務制度形同虛設,發揮不了其應有的作用。
總之,企業應站在戰略的高度,以投入—產出模型為基礎,主動出擊,改善各因素之間的投入數量和質量,深入剖析各種因素對企業產出的影響,分析各因素之間的契合點,尋找其之間的規律性,實現帕累托改進狀態,促進企業效益不斷增加,進而導致企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津孚.現代企業管理管理(第六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荊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學(第六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于富生,黎來芳,張敏.成本會計學(第六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關鍵詞:加工貿易;經濟增長效應;收入分配效應
據統計,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11.31億美元,占貿易總出口額的5.14%,增加到2008年的2967.36億美元,占貿易總出口額的47.2%(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因此可以看出加工貿易作為另一種貿易方式,對經濟增長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因此,筆者將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加工貿易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
(一)因變量的選擇
對于經濟總量增長的衡量,筆者認為采用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因變量最為合適,因為它不但可以反應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應一個國家的國力與財富。
(二)自變量的選擇
郭芳和冷洛在《國內生產總值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中將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人民幣匯率(1美元兌換人民幣)最為自變量。根據其分析結果,筆者將選取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一般貿易凈出口額,加工貿易凈出口額作為自變量。
(三)模型設定
引入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Y=C+*X1+*X2+*X3+*X4
Y-----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X1----最終消費支出(億元)
X2----資本形成總額(億元)
X3----一般貿易凈出口總額(億元)
X4----加工貿易凈出口總額(億元)
(四)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1985年至2009年每項變量每年的數據。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以及CSMAR數據庫。對于自變量X3,X4,由每年凈出口總額(億美元)乘以當年人民幣相對美元匯率得到。
(五)模型確定
1.初步回歸
可以得出,該模型R^2=0.999672,-R^2=0.999603可決系數很高,F檢驗值14481.30,明顯顯著。但是在顯著性水平=0.05下,查表得,當n=24,k=5時,t=2.093,因此,X3不顯著。
2.多重共線性
(1)多重共線性的檢驗
從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出,個解釋變量相互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2)多重共線性的修正
a.采用逐步回歸法,分別做Y對X1,X2,X3,X4的一元回歸,其中X2的-R^2最大為0.993156,以X2為基礎,順次加入其他變量逐步回歸經比較,新加入X1的方程?R^2=0.999294,改進最大,而且個參數的t檢驗顯著,選擇保留X1,再加入其他新變量逐步回歸,在X2、X1基礎上加入X4后的方程?R^2增大,而且各個參數t檢驗都顯著。加入X3后不僅?R^2略有下降,X3參數的t檢驗也不顯著,說明X3引起嚴重多重共線性,應將其剔除。
最后修正嚴重多重共線性影響的回歸結果為:
^Yt=97.61626+1.074190*X1+0.723868*X2+1.945420*X4
3.異方差
(1)異方差的檢驗
由White檢驗判斷模型是否存在異方差
顯著性水平=0.05下,得臨界值x20.05(9)=16.9190nR^2=22.7449,因此模型存在異方差。
(2)異方差的修正
對于異方差的修正,筆者考慮將模型變換成如下形式:
Y=C+*lnX1+*lnX2+*lnX4
對于小于0的樣本觀測值,舍棄同年的數據,因此模型的數據從1989年至2008年。
再次使用White檢驗,此時,nR^2=16.6179顯著性水平=0.05下的臨界值x20.05(9)=16.9190,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修正異方差的回歸結果為:
^Yt=0.814964+0.599546*lnX1+0.351711*lnX2+0.048024*lnX4
4.自相關
(1)自相關的檢驗
采用DW檢驗法對模型進行自相關檢驗
DW=0.864609
在顯著性水平=0.05,n=20下的臨界值:DL=0.998 DU=1.676
所以0DW=0.864609DL=0.998,模型存在正相關。
(2)自相關的修正
筆者考慮一階差分法對模型的自相關進行修正。
lnY=C+*lnX1+*lnX2+*lnX4
回歸結果:DW=2.042217
在顯著性水平=0.05,n=19下的臨界值:DL=0.967 DU=1.685
所以DU=1.685DW=0.8646094-1.685,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修正自相關影響的回歸結果為:
lnY=0.006349+0.768275*lnX1+0.213429*lnX2+0.020681*lnX4
二、模型分析
lnY=0.006349+0.768275*lnX1+0.213429*lnX2+0.020681*lnX4
Y-----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X1----最終消費支出(億元)
X2----資本形成總額(億元)
X4----加工貿易凈出口總額(億元)
由最終的模型可以看出加工貿易的凈出口額的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是由模型中的三個系數:0.768275、0.213429、0.020681可以看出加工貿易的經濟增長效應遠遠小于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的經濟效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國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的迅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國內自身消費水平的提升,而不是主要靠貿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駁了西方國家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到發達國家。同時,也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更加注意如何提高最終消費的水平,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芳,冷洛.國內生產總值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J].2008,(3).
老百姓平時所知道數字電視由彩電生產企業熱炒產品概念數字電視包含電視節目采集、制作信號傳輸、接收等整個鏈路數字化而僅信號傳輸角度又可分為三種:衛星數字電視、有線數字電視、地面數字電視數字移動電視其實就地面數字電視與傳統模擬無線廣播電視相比最大優勢在于它可以支持在移動狀態下接收
二、市場營銷環境概念
市場營銷環境企業營銷職能外部不可控制因素和力量因素和力量與企業營銷活動企業生存和發展外部條件它內容和自身各因素對企業營銷活動
三、數字移動電視市場營銷宏觀環境
宏觀環境由人口、經濟、科學技術、政治法律、自然、社會文化等環境因素所組成環境因素對移動電視市場營銷活動主要以間接而作用于企業營銷
1、媒介自身趨利性其地尋求新經營增長點
在數字電視發展過程中一可以看到新興數字技術廣電經營升級、發展另一也呈現出廣電經營尋求新利潤增長點、新經營口戰略姿態當前廣電經營正逐漸轉型由恢復自主經營意識個體向自身發展邏輯和自身發展能動性產業過渡
2、人口因素與移動電視市場營銷關系密切
人市場主體人口容量決定了市場規模數字移動電視特殊受眾群體主要包括城市公交車、出租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內和車站戶外流動人口們大多無事可做空閑狀態傳統電視在某地方“靜止”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人群傳統電視媒體無法覆蓋群體流動性大而且隨時段呈現規律性為移動電視市場營銷了更多機會
3、有線網絡資源數字電視發展
數字化一場世界范圍新技術革命數字技術只充當了廣電業產業結構、經營效益技術基礎和手段但它自身優勢對營銷支持
四、數字移動電視市場營銷微觀環境及優劣勢分析
企業微觀環境包括企業本身、顧客、競爭者和社會公眾前面提到數字移動電視從傳統“盲區”中挖出龐大受眾群體它特殊受眾群體——移動人群這就移動電視廣告營銷潛力蘊涵所在
1、受眾群體流動性大
以車內受眾為例乘客們乘車去往不同目地在車內停留時問各不相同因城市規模差異而不同
2、受眾隨時段呈現出規律性
不段內乘客人員結構呈現性比如說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幾歲學生為主;7:00到8:30乘客班一族為主收入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歲上班族為主不間段觀眾結構可控穩定客戶可以不段不同群體性廣告投放
3、對受眾壟斷和伴隨性傳播
移動電視行動路線長而且固定它流動也電視廣告能在特定路線上反復從而了廣告受眾和接觸頻牢決定了移動電視廣告優越性能使信息更精確、更擊中受眾但另一數字移動電視傳播環境中干擾因素比在家里更多觀眾心態也更浮躁不安程度上會注意力關注屏幕頻次高但單次連續觀看短.
1 基本概況
西安市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中部,南部為秦嶺山地與黃土臺塬,北部為渭河平原,全市林業用地 50.84萬hm2,森林覆蓋率為44.99%。 2000 年以來,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日元貸款林業工程、大綠工程等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完成人工造林10 萬 hm2。 由于新造林面積大,未有效利用林地空間大,而且林木所在地塊以前均為耕地,土層較厚、土質肥沃,適合開展林下復合經營。 2008~2011年共實施林下復合經營試驗示范6166.67hm2,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2 復合經營的主要模式
2.1 林—油復合經營模式
主要適合于平原地區的1~2 年生的速生楊、核桃、鮮食棗、石榴、櫻桃等樹種的林地,利用林木遮蔭小的特點,在林間套種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前茬可栽植油菜,收獲后可種植花生、大豆、芝麻等,實行“油連油”,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楊莉等,2004)。
2.2 林—菜復合經營模式
主要適合于平原及緩坡地段的1~2 年生速生楊、核桃、鮮食棗等樹種林地,由于林木處于幼齡期,地表光照充足,與其它耕地相比基本沒有區別。利用林木遮蔭小的特點,在林間套種白菜類、蘿卜類、甘藍類、蔥蒜類、土豆、西瓜、紅薯等溫涼型、中弱光型蔬菜。
2.3 林—苗復合經營模式
平原和山區均可, 宜在 1~2 年生新造林林地實施。平原區可選擇楊樹、棗、石榴等樹種的林地,山區可選擇油松、核桃、板栗等林地。林下育苗時,要根據林木不同的生長過程,繁育不同的苗木。林木生長前期,可繁育喜光的樹種如核桃、白皮松等;林木生長中后期,可繁育喜蔭樹種如黃楊、連翹等。 不能育大苗和高桿苗木,只能繁育小苗和低矮灌木,以免影響林木正常生長和結果。
2.4 林—禽復合經營模式
林—禽復合經營在平原地區及山區均可,適宜在3 年生以上林地或已成林林地實施。 平原區可選擇楊樹、核桃、泡桐等林地,也可選擇棗、石榴、杏、李等經濟林林地;山區可在原有天然林資源的基礎上,選擇核桃、板栗、柿子、香椿、桃等林地,密度以 750株/hm2左右為宜。為了使家禽有充足的食物來源,可在林下種植青菜、苜蓿等,并保留蒲公英、薺薺菜、狗尾草等野生植物。可養殖禽類900 只/hm2,采取“輪牧”的方式,以利于昆蟲、嫩草的生長。在對林木及草種進行病蟲害防治時必須選擇高效低毒農藥, 采用無公害防治技術,以避免對家禽產生毒害。
2.5 林—菌復合經營模式
林—菌復合經營在平原和山區均可, 宜在 5 年生以上林地實施,利用林地遮蔭條件好、濕度較大的特點培養食用菌。平原區可選擇楊樹速生豐產林、大棚獼猴桃等林地;山區可選擇板栗、核桃等經濟林林地。 林下食用菌可栽培平菇、草菇、雞腿菇、金針菇、茶樹菇、香菇、口蘑等。
2.6 林—藥復合經營模式
林—藥復合經營在平原和山區均可, 宜在 2~5年生林地實施,平原區可選擇楊樹、泡桐等速生豐產林林地,山區可選擇油松、落葉松、杜仲、核桃、板栗等林地。根據林木生長過程,郁閉度不同,選擇種植不同中藥材種類。 林木生長前期,可選擇桔梗、板藍根、金銀花、黃芩、黃姜等喜光中藥材;林木生長中期,可選擇柴胡、黃連、牛蒡等較耐蔭中藥材;林木郁閉后,可種植天麻、靈芝、黃連等喜蔭中藥材。
3 效益調查
3.1 林—油復合經營
林—油復合經營實施地主要在新栽植 1~2 年生的核桃、鮮食棗、石榴、櫻桃等樹種的林地內,種植高油黃豆、花生、油菜等,成本和收益情況見表 1。由表1 可見,新栽植核桃、鮮食棗、櫻桃林地內每年套種一季高油黃豆、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平均成本為5340 元/hm2, 平均總收入 25575 元/ hm2,年純收入20235 元/ hm2,投入產出比達到了 1∶4.79。
3.2 林—菜復合經營
林—菜復合經營實施地主要在新栽植 1~2 年生的大綠二期良種核桃基地內,種植白蘿卜、蒜苗、土豆、西瓜和紅薯等,成本和收益情況見表 2。新栽核桃地內每年套種一季白蘿卜、 蒜苗、土豆、西瓜和紅薯,平均成本為 1.61 萬元/hm2,平均總收入6.68 萬元/ hm2,年純收入5.07 萬元/ hm2,投入產出比達到了1∶4.15。
3.3 林—苗復合經營
林—苗復合經營實施地主要在新栽植 1~2 的大綠二期良種核桃基地內,繁育核桃苗和白皮松苗等。成本和收益情況見表3。由表3 可見, 新栽植核桃地內套種良種核桃苗或白皮松苗,生長 2 年,平均成本為 73.14 萬元/hm2,平均總收入195.9 萬元/ hm2,平均年純收入61.38萬元/ hm2,投入產出比為1∶2.68。
3.4 林—禽復合經營
林—禽復合經營主要為林下養殖肉雞, 密度為900 只/ hm2,平均每只雞的養殖成本為14.5 元,售價25 元/只,生長期半年,平均需投入 13050 元/hm2,總收入22500 元/ hm2,純收入 9450 元/ hm2,投入產出比為1∶1.7。
3.5 林—菌復合經營
林—菌復合經營主要為林下種植口蘑,栽培料和菌種需投資43050 元/hm2,其它管理費用8100 元/hm2,平均需投入51150 元/hm2,可產口蘑17250kg/hm2,售價8.6 元/kg,生長期為 1 年 ,總收入 148350 元/hm2,純收入97200 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2.9。
3.6 林—藥復合經營
林—菌復合經營主要為林下種植黃芩, 需種子費1950 元/hm2;澆水、施肥 4050 元/hm2;種植、收割等費用5400 元/hm2;其它管護費用4200 元/hm2,共需投資15600 元/hm2。可產黃芩3750kg/hm2,售價16元/kg,生長期為 3 年 ,可得總收入 56250 元 hm2,純收入40650 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3.61。
4 討論
4.1 復合經營必須遵循以林為主、優勢互補、避害求利的原則
林業高效復合經營必須遵循生物生態學原理,從可持續性,多樣性和穩定性等方面考慮,科學地選擇和配置混交植物。 無論采取哪一種復合經營模式,都要首先保證林木的正常生長。 林下套種時,一定要留足林木生長帶或樹盤,林下植物耐陰性要好,以淺根性、低矮型為主。苜蓿由于根系過于發達,與林木爭養分或水分; 小麥在成熟時易在林內形成干熱環境;玉米由于稈高,影響林木光照,都不宜在林間套種。在平原地區,林木未郁閉前,光照條件較好,可選擇林—油、林—菜、林—苗等復合經營模式。 林木成林后,在生長期形成了自然遮蔭小氣候環境,可選擇林—菌、林—禽、林—藥等復合經營模式。 在山區或坡塬區,大多不具備灌溉條件,且土壤狀況較差。林木未成林前,可選擇林—油、林—草等復合經營模式。林木成林后,可選擇林—菌、林—藥、林—禽等復合經營模式(李孝良,2010)。
4.2 復合經營實現了社會、生態、經濟三大效益并舉
林業高效復合經營是林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這一技術,加快轉變了林業經濟發展方式,拓展了林業經濟功能,提升了林業產業地位,促進了林農就業增收,保證了林業健康持續發展。同時可向社會提供綠色生態的森林食品, 滿足了社會消費需求,提升了人民群眾營養健康水平(賈治邦,2011)。林業高效復合經營通過林下種植、養殖,在加強對林下植物管理的同時,也加強了對林木的管理。禽類的糞便, 增加了林地肥力, 促進了林木的生長發育,同時良好的生態結構,提高了森林的防護功能,減少了水土流失。林業高效復合經營,其經濟效益顯著。在西安地區林—油模式林下純收入可達 2.02 萬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4.79; 林—菜模式林下純收入可達 5.07萬元/hm2,投入產出比為 1∶4.16;林—苗模式林下純收入可達61.37 萬元 /hm2,投入產出比為1 ∶2.68;林—菌模式林下純收入可達 9.72 萬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2.9; 林—藥模式林下純收入可達 4.07 萬元/hm2,投入產出比為 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