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英語專四作文范文

英語專四作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英語專四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英語專四作文

第1篇:英語專四作文范文

[關鍵詞]全球化語境 四大名著 傳播 改變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1-0072-02

由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針對四大名著改編的研究主要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四大名著改編作品現實意義的研究。在《論四大名著影視改編與傳播的當代性》[1]中就討論了四大名著改編的當代性。也有針對不同著作進行細化的價值分析,如《近二十年影視傳播及價值實現研究》[2]。第二類是針對四大名著改編過程中創作手法、傳播形式和作品數量的研究,如《論古典名著的影視改編》[3]。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將視角放在域外傳播問題上,嘗試對四大名著影視作品在域外的傳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粗淺的討論。

一、全球化語境下四大名著的改編與傳播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全球化的文化交流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活躍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峰。當下許多以四大名著為母本進行改編的影視作品在遵循原著的基礎上,加入了當代視角的分析。1977年,BBC也播放了日版《水滸傳》,這個版本的《水滸傳》還在當時被評選為“希望再播的電視劇”。《西游記》的影視作品全球化的方式較為特別,是在域外傳播的主要推動者是國外的影視制作者。在這些改編中,多數是以一種西方的觀念來詮釋書中的人物,所以常常會與中國觀眾心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很大的差別,不容易被中國觀眾喜歡,但是卻十分符合國外受眾的審美標準。“2001年,美國NBC電視臺制作了The Monkey King《猴王》,此劇對原著有很大改編,劇中雖然還保留著唐僧師徒四人以及眾多的中國元素,但文化精神和價值追求已與原著相去甚遠,完全是一個美國式的拯救故事。”[4]

二、四大名著在域外傳播和接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在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外在的硬件條件足以滿足各種文化的全球傳播,而四大名著影視作品并沒有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在外域文化環境中迅速傳播開來。影響四大名著影視作品跨文化傳播和接受的因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中西文明生成路徑的不同,形成中西文化系統的差異。中國文化是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產生的,它形成了內求的、模糊的、含蓄的、重情的文化特質,這在四大名著等文學作品中表現得非常明顯。而西方文化是在商業文明基礎上形成的契約文化,偏向于理性的邏輯思維,注重概念、推理、判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眾所堅信的信仰是不同的。根據彌爾頓·洛克奇的理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統。信念的地位越重要,它對變化的抵制也越強,并且這種變化對整個系統造成的影響也越大。[5]西方受眾多以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為信仰。在這些宗教中,持有的是一神論。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信奉多神的現象。所以在理解我國佛教、道教這種多神信仰時,西方受眾往往出現困惑。尤為突出的受眾理解困惑體現在作品《西游記》上。可能西方受眾無法理解為什么會同時存在兩個體系(佛教和道教)的神,作品中百姓在信奉各路雜神的同時還敬畏著大大小小的佛祖。正是這種信仰的抵牾,影響了四大名著影視作品在域外的傳播與接受。

同樣,在大的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受眾對語言的感知能力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中國古代文學注重對意象的感悟,注重內在的情感,這些體驗不是靠理性思維推理得出的。因此,思維差異導致西方受眾無法理解故事的真正含義。以《紅樓夢》為例,在電視劇中表現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題”這一段時,薛寶釵和林黛玉同以《詠白海棠》為題作詩一首。寶釵的詩詞表現出寶釵作為一個大家閨秀的端莊,用海棠花呈現出了一個大家閨秀的姿態,其中“玉”還有暗指寶玉和黛玉之意。而黛玉的詩則同樣用海棠花塑造出一個孤高的形象,與此同時也回擊了寶釵在詩中的暗諷。這樣有來有往的交手,對于一個中國受眾來講并不難以理解,但是外國受眾卻會遇到很大的理解障礙,同時將詩與人物性格想聯系更是難上加難。

其次,西方受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較少,相比起講述文化生活的平和的故事,更喜歡激烈的有動作情節的故事。這種興趣上的不同,使四大名著影視作品在域外的傳播中,往往將制作重點放在了宏大的場面制作以及打斗情節上的設計,反而忽略了與文化生活相關的故事情節。

最后,現有的四大名著的影視作品在域外傳播,主要是依靠著電影和電視劇這兩種形式。外國電影電視劇從拍攝技術上講都要比我國現有的技術更加完善,我國拍攝的電視劇和電影作品,在視覺效果上往往要遜色于國外制作的影視作品,這在吸引受眾上形成弱勢。

三、加速四大名著影視作品在域外傳播的主要措施

文學作品跨文化傳播是當今學術界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如何解決不同文化之間傳播的瓶頸,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加大中華文化在域外的整體傳播力度。四大名著影視作品域外傳播與接受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中華文化在域外傳播與接受的組成部分。為了域外受眾能夠更好地接受四大名著影視作品,就必須讓他們具備與之相關的中國文化其他因素,理解是接受的前提,而理解需要更大的文化背景。所以,加快中華文化在域外整體傳播力度,使域外受眾全面了解中國歷史和社會,為接受四大名著影視作品提供宏觀的環境和背景。

其次,利用域外受眾感興趣的故事吸引注意力,打開市場。從在域外傳播的四大名著現有的影視作品來看,《三國演義》《西游記》在吸引的受眾的數量上看都是表現十分突出的。同時,反觀《紅樓夢》影視作品在數量上,有影響力的影視作品則較少。這并不代表著《紅樓夢》在故事上不如《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而是域外受眾在不了解中國文化的情況下,激烈的對抗情節更能夠吸引國外受眾的眼光。所以,為了打開四大名著影視作品在域外的市場,可以先用一些對抗性強的、能夠包含動作鏡頭的故事作為先鋒,在這期間慢慢滲透中國文化,最終達到使域外受眾接受中國古代文化精髓的目的。

最后,有效利用現代的影視拍攝技術,讓四大名著的故事更具有視覺效果。《赤壁》能夠在國外獲得大量的票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了高科技的拍攝制作手段,宏大的場面和華麗的特效成為了受歡迎的一種保證。所以,在制作四大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時,保證畫面質量和視覺效果是所要重視的問題。

四大名著的影視作品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種困難源自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對不同文化間的知識空白,這樣的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只有通過不斷的文化交流才能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更接受中國文化。四大名著影視作品在域外的傳播與接受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不是短期內就可以解決的。我們應該采取一些措施,縮短傳播的時間進程。

【參考文獻】

[1]馬曉虹,張樹武.論四大名著影視改編與傳播的當代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162.

[2]左巖.近二十年《三國演義》影視傳播及價值實現研究[D].山東大學,2011-04-05.

[3]趙一陽.論古典名著《水滸傳》的影視改編[D].東北師范大學,2012-05-01.

第2篇:英語專四作文范文

敬愛的外國語學院英語第三黨支部: 時間過得飛快,緊張的四月已經過去,專四這塊心里的大石頭也隨之卸下來。總結了一下,專四算還是正常發揮,可能考試過程中心里有一些緊張,稍微影響了做題的速度和質量。不管成績如何,我都認為這次考試是一次收獲很大的體驗。首先,在一個多月的準備過程中,自己的耐力經受住了考驗,自己做到了多做練習,多總結,做了一套很完整的筆記。其次,在復習過程中,每一天的慢慢積累讓我在語法,詞匯,聽力,寫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以前模棱兩可的語法點搞清楚了,詞匯量的擴大對自己平常的閱讀也很有幫助,特別是寫作,自己用詞的水平提高,也變得更有興趣和信心寫作文。最后,專四可以算是進入大學以來比較重要的一次考試了,通過這次考試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把握自己,給自己定位,特別是考前心態的調整。總而言之,專四讓自己收獲頗多,進步也不少,也沒想象中的困難,結果固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體驗的過程。

專四已過,接下來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所以放松一下就該重新打點行囊開始新的征程。專四復習投入了比較大的精力。可能在其他科目也落下不少。是該找個時間給自己補缺補漏了。綜英的單詞要在鞏固一下,多讀課本等。找些時間讀課外書,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一學期已過半,期末考很快就要來臨,應該做好充分準備。

大二很快就要過去,大三就是更關鍵的一年了。時不時自己的內心還會充滿這樣或那樣的困惑。自己在不久的將來究竟該干些什么?什么才是最適合自己的?這些問題暫時自己沒辦法給出答案。但我想應該趁現在空閑時間多搜尋一下信息,多多詢問別人的意見,給自己定下初步的方向。

最近看了《麥田里的守望者》,感悟挺多的。主任公叛逆的形象蘊含了很多寓意。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越來越膨脹,人們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很多的東西變得越來越扭曲。不管怎樣,把握住自己,不與他人同流合污,守住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和作者一樣當一個麥田里的守望才是最重要的。大學是向社會過渡的關鍵時期,應該好好的把握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3篇:英語專四作文范文

關鍵詞: 英語考試 改革發展 未來趨勢

1.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CET-4/6)

(1)發展歷程: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由教育部高教司主辦實施。1987年9月第一次舉行了四級考試,1989年1月第一次舉行了六級考試。到目前為止,該考試已經發展成了世界上單科規模最大的考試。

(2)影響因素:①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多,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②激勵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給在校大學生提供一個評定自我能力的平臺,同時也為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種評測手段。

(3)改革現狀:為適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需要,CET開發了新題型,改革了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突出加強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測試。聽力理解部分的比例提高,題材選用對話、廣播電視節目等更具真實性的材料。閱讀理解部分中,仔細閱讀部分增加了對篇章語境中的詞匯理解的測試。在分數上,自2005年6月起,四、六級考試成績采用滿分為710分的計分體制,不設合格線;成績報道方式也由考試合格證書改為成績報告單。

(4)發展趨勢:考委會正在積極研發機考模式,并同時醞釀計算機化口語測試。未來的CET考試將逐步將考生范圍限制在校內,突出考試為教學服務的功能。

2.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PETS)

(1)發展歷程:PETS1-4級1999年9月首次在上海、北京、遼寧等10個省、市開考。2000年起,PETS考試時間分為3月和9月兩次。2002年,考試規模進一步擴大,同年,全國各省、市、區PETS考務人員及省級口試主考官的培訓工作全部結束。2003年,PETS考試在全國推開。

(2)影響因素:PETS考試分為5個級別,考試標準建立在同一能力量表上,相互之間既有明顯的區別又有內在的聯系,考試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相對較強,且具靈活性,能滿足各階段水平英語學習者的需求。

(3)改革現狀和發展趨勢:面對激烈的競爭,PETS正在醞釀一系列改革,包括對PETS考試來替代其他標準化考試可行性的研究和試點。同時,PETS還計劃在考試時間和成績發放等方面為考生提供更多方便。

3.托福考試(TOEFL)

(1)發展歷程和熱門因素: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是由美國教育考試服務處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舉辦的為申請去美國或加拿大等國家上大學或入研究生院學習的非英語國家學生提供的一種英語水平考試。至今為止,美加兩國共有2300多所院校對申請到該校入學學習和申請獎學金的外國學生有T0FFL考試的要求。此外,歐洲、大洋洲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都已承認T0EFL考試成績。

(2)改革現狀:2005年9月起, ETS在全球推出了新托福考試。新托福在題型上的特點包括:一、閱讀的篇幅比舊托福的篇幅略長,難度也有所增加;二、聽力取消了短對話;三、口試把TSE(Test of Spoken English)融合在新托福中;四、寫作要求考生在1小時內完成兩篇作文。在內容和形式上,新托福考試采用真實場景試題綜合考查聽、說、讀、寫能力。同時,新托福考試將通過互聯網進行,考試采取機考形式。

(3)發展趨勢:作為現階段出國留學的首選語言考試,托福盡管越來越多受到其他考試(如雅思、愛普等)的競爭壓力,但相當一定時期內不會被取代,依然是留學考試的熱門。

4.雅思考試(IELTS)

(1)發展歷程和熱門因素:雅思1990年4月在中國推廣,目前全球已有210個考試中心,遍布105個城市。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許多國家的眾多院校均采用并認可雅思成績。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移民局均將考試成績作為技術及其他類移民中衡量英語語言能力的唯一標準。

(2)改革現狀:從2007年7月1日起,雅思考試發生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細微變化,即寫作和口語單項引入半分制度,給了考生更大的選擇。

(3)發展趨勢:隨著新托福難度增加和認可范圍的縮小,雅思考試成為越來越多準備出國人員的不二選擇。與此同時,由于雅思中增加了口語考試成績,不像托福僅有一個紙面分數,故簽證官能夠較為容易地判斷出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甚至僅憑雅思分數就可以免去面試的步驟,也使雅思廣泛被世界各國采用。

5.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TEM-4/8)

(1)發展現狀: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和高級階段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TEM-4/8是目前國內英語專業普遍實行的資格認證性考試。

(2)改革和發展趨勢:在改革方面,專四改革很大一部分是聽力理解部分的改革,難度相對提高。而在發展趨勢上,TEM4/8應當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仍然將是國內英語專業學生所必須面對的資格認證性考試,其往后的發展歷程相對較平穩。

除了上述的英語考試外,近幾年,伴隨“出國熱”、“外企熱”、“評職熱”,GRE、GMAT、BEC、職稱英語考試等英語考試也在我們身邊掀起一陣陣新的“英語考試熱” 。可以預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英語考試熱仍將繼續,而獲得就業競爭優勢、出國深造機會和晉升資格依然是推動這股熱潮持續走高的主要動力。同時,在英語考試改革方面,考試類型多元化、考試流程人性化、考試題型生活化將成為主流。

參考文獻:

[1]佚名.國內8類大型英語考試知多少?安徽自考,2007,5.

[2]佚名.國際國內英語考試大全.滬江論壇,2008,4.

[3]裴森.國內英語考試熱升溫英語學習七大“新概念”.騰訊教育,2005,1.

第4篇:英語專四作文范文

文章通過數據統計與開放式評論的定量和定性調查方法,以詩歌與小說為研究樣本探究了文本闡釋的趨同問題。實驗結果表明,由于受到語義和語用因素的影響,普通讀者在文本闡釋上具有趨同性,其中文本語言、文本內在關系、文本主體結構等為來自于文本本身的語義約束,而權威話語的影響和禮貌原則為來自于文本之外的語用約束。對實驗的理論探討表明,文本闡釋是語義和語用約束下的不斷向讀者敞開的開放過程。

關鍵詞:文本闡釋;趨同性; 語義約束;語用約束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8-5831(2013)06-0161-07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綜述

在艾柯與羅蒂關于闡釋與過度闡釋的爭論之后,“文本闡釋是否趨同”在闡釋學發展的歷程中已然成為一個經典的論題,但結論至今仍未“趨同”。傳統本體論闡釋學認為“意義是確定的”,既而文本闡釋亦是趨同的。當代許多西方文論家指出文本闡釋會受到這樣或那樣的約束,如伽達默爾認為,“作品自身中那種原本的目的的規定的痕跡不可能消失。作品乃屬于它們的存在本身,因為它們的存在就是表現”[1];堯斯的接受理論則認為讀者共同體的閱讀會受到特定的歷史文化水平的制約,因此他提出“期待視野”[2];伊瑟爾的“文本召喚性結構”和英伽登的“圖示化結構”都認為讀者反應受制于文本的內在結構[3];美國讀者反應批評的代表人物斯坦利?費什雖然否定了文本客觀性的存在,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出現相似的閱讀反應,這是因為讀者接受了共同的閱讀慣例[4]。艾柯指出雖然作品是開放的,文本闡釋受到了連貫性原則、經濟原則和互文性原則等約束而趨同[5]。讀者反應受到諸種約束,闡釋則呈現一定的趨同。

后現代學者們如米勒、布魯姆、德曼、羅蒂等從不同的視角解構了意義的確定性。如米勒認為一切文本都是關于話語的話語,文本產生一系列無限聯想的結構[6]。布魯姆認為任何詩歌都是對其親本的誤釋,一首詩的產生是與另一首詩息息相關的,一首詩的意義總是指向另一首詩[7]。德曼則認為由于文本與意義的不一致,一切語言都有修辭成分,因而一切語言都是欺騙性的、不可靠的、不確定的[8]。羅蒂則從新實用主義立場出發認為闡釋僅僅聽從此時此地的意圖、目的或者需要,而意圖、目的和需要皆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從而闡釋是無限度的[9]。后現代學者論述留給我們的問題是:在實踐中,如果文本正如其所說的“意義不確定、闡釋無限”,文本闡釋是否趨同?

純粹理論上的爭論也許永遠也達不到共識,因而有些學者試圖轉向對闡釋是否趨同進行實證的研究,但結果也存在趨異的傾向。較早的實驗是I?A?Richards在1929年讓劍橋大學100多名的優等生閱讀并寫出對13首詩歌的評論,并抽出其中的評論片段進行對比。這些開放式的片段似乎驗證了他“一百個學生有一百個論斷”的觀點[10]。Kintgen,Dias &Hayhoe,Benton等人對被試口頭回憶、讀書筆記或讀后感之類的實證研究發現,文本闡釋的趨同性并不存在[11]。之后Funder & Colvin和March & Ball等人又通過方差分析考察數對被試在閱讀詩歌方面的趨同性,數據顯示讀者的反應并不趨同[12]。然而,趨同的實證研究主要有:Miall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被試在文本闡釋中關注的句段方面是趨同的[13];Martindale改進了I?A?Richards 的實驗,得出了讀者在情節的預測方面趨同的重要結果[14]。

目前文本闡釋的趨同實證研究趨異既有理論層面的因素,也有其實際操作層面的原因。首先對“趨同”理解的偏誤是導致某些文本闡釋趨同實驗失敗的可能原因。文本闡釋的趨同性實證研究自訴之所以鮮有探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許多當代學者尤其是后現代讀者反應文論家們認為意義的不確定性,然而意義的不確定與趨同是兩個相互聯系而又不同的問題。盡管某些闡釋可能是荒誕的,但是仍有可能呈現趨同。例如,不管《哈姆雷特》的闡釋多么的荒誕不羈,但至少在一些關鍵的情節上會趨同。其二,許多關于闡釋不會趨同的實證數據可能來源于較小的被試群體的調查結果,如March & Ball,Fauder & Colvin等人的實證方法。這些實驗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實驗干預手段――被試的人數。在此之前,Nunnally于1970年把被試人數擴展到兩組每組為25人并通過方差分析來考察被試在繪畫、音樂等作品上的闡釋趨同度,發現兩組被試的測試結果高度趨同[15]。這個實驗說明被試反應趨同實證的關鍵在于被試參與的人數足夠大時研究結果才有意義,簡而言之,被試闡釋趨同度隨著被試人數的增加而提高。只有當被試人數足夠大時統計結果才有意義。其三,如果讀者閱讀反應的實驗設計過于籠統,易得出相反的結果,如I?A?Richards ,Kintgen,Dias &Hayhoe,Benton等人對被試口頭或讀書筆記和讀后感之類的簡單調查,缺乏細化的定量統計方法;盡管Miall和 Martindale得出了文本闡釋趨同這一重要的實驗結果,但他們的實驗缺乏系統性,只是從文本之內的某個語義約束因素驗證了文本闡釋的趨同性。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試圖以英文詩歌和漢語小說材料為研究材料,改進傳統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文本闡釋的幾個最基本的問題:文本闡釋是否趨同;如果趨同,在哪些方面趨同;什么是決定闡釋趨同的關鍵因素。

二、文本闡釋趨同/異的實證研究設計

(一)研究設計

1.語義和語用維度約束因素

本文的基本命題是:影響闡釋的因素可分為文本內外兩個維度,即語義和語用維度。在語義維度上,讀者的闡釋受到文本語言、文本內在關系、文本主體結構等方面的影響;在語用維度上,讀者的闡釋受到權威話語和禮貌原則的影響。

首先,在文本闡釋中,語言之間內部的靜態組合關系是語義維度。正像利科所認為的那樣,語義維度上文本體現的是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是面向讀者、指向世界之前的一種暫時封閉于文本之內的理念意義[16]。從理論上說,文本的理念意義規定了文本闡釋的限度,但從理論上說,限度之內的闡釋也不計其數,因為理念意義可以還原為限度之內無數個個別意義[17]。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語言交往共同體接受的闡釋卻是一個或數個,為此闡釋必然還受到實踐中語用因素的制約。

其次,文本和讀者之間的動態交際則是文本闡釋的語用維度。文本闡釋過程遠沒有止于文本內部的靜態關系――參與其中的不僅是語言的內部關系,同時還有語言和指涉文本之外與人的關系――讀者和文本的關系。因此,以讀者為中心的語用維度不可缺少。在現實闡釋中,由于讀者受到語言交往共同體知識即權威話語的影響和出于禮貌原則的“贊譽、謙遜、一致”原則,常常主動并有意無意地調整自己的“觀點”,這也是闡釋趨同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本實驗從文本內外兩個維度――語義和語用兩個約束出發,系統地考證文本闡釋的趨同。

為了驗證以上兩個維度對文本闡釋影響的理論命題,本研究設立以下兩個基本假設:

假設1.受到文本語言、文本內在關系、文本主體結構等語義維度的約束,不論讀者的性別、學業程度、總體評價如何,對文本的闡釋會趨于一致。

假設2.受到權威話語和禮貌原則的影響,不論讀者的性別、學業程度、總體評價如何,對文本的闡釋會趨于一致。

2.研究材料

實證材料分別為未被收錄教材的13首英文詩歌和艾柯的暢銷懸疑小說《玫瑰的名字》開篇選段。定量研究部分的13首英文詩歌皆來自于英美著名詩人之手,但未進入本科教材,以防被試受到其他權威話語的影響。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部分的實驗材料為《玫瑰的名字》。這部小說一出版,各種研究論文和專著源源不斷,關于題目“玫瑰之名”的解讀幾乎

構成一場20世紀末期的闡釋大戰。玫瑰是一種象征,具有多種含義。正因如此,本文選取了這一小說片段。《玫瑰的名字》是一部有著眾多闡釋可能性的小說,涉及邏輯學、哲學、符號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知識,實證結果會因此更具有說服力。而作者艾柯更是當代文藝理論界屈指可數的人物,堪稱意大利的符號,其思想著作涉略之廣難以想象。

(二) 研究對象

參加測試的對象分別來自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2008年入校的全日制本科生和2011年入校的自考大專生。全日制本科生的4個自然班,共122名學生,平均年齡為22.1歲,男生為49人(39%),女生為73人(61%)。自考大專生的2個班,共76名學生,平均年齡為18.7歲,男生為40人(52%),女生為36人(48%)。在性別維度測試中,隨機抽取全日制本科生40位男生和40位女生;在專業成績維度測試中,在全日制本科生中選取了20位成功的英語學習者和20位不成功的英語學習者。成功的英語學習者在專四考試和校內的期末專業考試均分在82分以上;不成功的英語學習者未通過專四考試并且期末的專業考試為班級倒數前幾名。在教育程度的測試維度中,隨機抽取全日制本科生70位和自考大專生70位。

(三)數據收集

1.定量研究數據收集

被試閱讀未被收錄教材的13首英文詩歌,如P.J.Bailey,C.Rossetti,J.Donne等人的作品。每首詩的閱讀時間為10分鐘,然后根據語義差異量表對詩歌的語言進行打分,滿分為7分,語義差異量表為Osgood的語義差異量表[18]。同時,根據對詩歌賞析的總體評價,實驗分為喜歡(7分)、一般(4分)和不喜歡(1分)的態度,然后打分,滿分為7分。在性別維度測試中,隨機選取了80位被試,男、女生各40位,統計了打分情況。在專業成績維度測試中,統計了20位成功的英語學習者和20位不成功的英語學習者的打分情況。

2.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數據收集

本文選取的實證材料為艾柯的暢銷懸疑小說《玫瑰的名字》開篇選段。在這部分的實證研究中,采用半開放式的問卷調查,根據性別、專業成績維度、受教育程度三個維度(同上),進行數據統計。實驗包括兩部分的材料:7個句段的懸疑部分和5個句段的解答部分。在實驗的第一階段,懸疑部分為順序被打亂的7個句段,被試被告知寫出呈現句段的正確順序并且解釋這種編排的原因,然后根據情節自由地用漢語進行有聲推理;第二階段先對作者在當今文藝理論界的地位做一簡單介紹之后,把作者的原文釋疑部分呈現給被試,同樣被試被告知可對釋疑部分用漢語進行有聲評論;實驗的最后階段則是用漢語對文章內容進行概述。整個過程歷時20分鐘,被試的閱讀反應全程錄制下來。實驗結束后對有聲漢語的自由推理、評論和內容概括進行文字轉錄。根據測試目的,兩位中國老師(他們的評分具有相當高的相關性,經測試,學生英語作文評分信度值為0.78)分別對排序和文字轉錄的開放式測試部分進行整理和統分。計分具體情況為:懸疑部分排序滿分為7分,一個句段1分;解答部分被試(而非計分老師)認為原文合理的為7分,一般的為4分,不合理的為1分;在內容概括方面,根據參考3個要點給分,每點為2分。

三、文本闡釋趨同/異的實證結果分析

(一)定量研究

本文通過SPSS統計軟件中的獨立樣本均值檢驗來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在21個語義分析層級上除了少數幾個語義分析層級,不論是男生組與女生組,還是成功英語學習者組和不成功英語學習者組,在詩歌語言的賞析方面總體而言差異均不顯著(參見表1)。而對詩歌的總體評價差異均顯著(參見表2)。這兩項定量研究結果表明,由于性別或是專業成績優秀與否或是其他原因存在,普通讀者在詩歌的總體評價上存在顯著差異,換言之,讀者由于種種原因,對詩歌的總體評價可能是喜歡、一般或是不喜歡,但這都沒有影響讀者在語言賞析方面的趨同。簡而言之,讀者詩歌語言的賞析有著高度的趨同,這與性別和專業成績優秀與否等因素沒有明顯關系。

(二)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

在以往關于讀者反應的開放式實證中,讀者的反應各式各樣,甚至有些闡釋截然相反。這是因為開放式的評論對被試來講可能是一個發揮個人鑒賞力和想象力的空間,也許被試會忽視文本一些顯而易見的、普遍認可的、關鍵的點,而關注一些邊緣細節,從而使實證得出相反的結果。為此,開放式的實證方法必須與科學的統計方法如評級、量表、自由度結合,實證結果才有意義,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調查和對比分析,匆匆得出結論。

根據轉錄的文字,被試的排序理由不盡相同,但懸疑部分總體而言差異均不顯著(參見表3),在文本的內部關系上被試是趨同的,從而說明文本本身對文本闡釋的趨同具有決定作用。

關于內容的概括上,被試被告知對選段做出概括。被試的概括各有不同。

被試1:師生二人在去修道院的路上,幫助他人尋馬,最后找到了馬。

被試2:導師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幫助修士們找馬,經過推理,其中他運用了哲學、心理學、符號學等知識,終于找到了馬。

被試3:這個故事有點自圓其說,故弄玄虛地推測過程,其實只不過是我們古代找駱駝故事的翻版而已,只不過是把駱駝換成了馬:馬丟了――推理――馬找到了。

被試4:……

可以看出,不管對故事情節作何評價,被試的概括幾乎不可避免地在以下三個參考要點上達成一致:推理;找馬;馬找到了。內容概括的研究數據表明讀者在文本主體結構上有著高度的一致(參見表3),從而也說明了文本本身決定了文本闡釋的趨同。

同樣,根據轉錄的文字,發現讀者對文本中感興趣的疑問各式各樣,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疑問。如:為什么要以《玫瑰之名》作為題目呢?為什么導師認為修道院有錢?他又為什么判斷院長喜歡在公眾場合大肆炫耀?為什么修道士和雇工們焦慮不安?為什么導師如何斷定丟失的是馬?他對馬的失蹤情況為何如此清楚?導師怎么知道馬叫布魯納勒斯,又是如何對馬的外形特征了如指掌……讀者出于個人的愛好,對于不同的疑問進行了長短不一的推理評論,但對原文釋疑部分合理性的認可數據差異均不顯著(參見表3)。讀者對于作者原文釋疑的合理性認可趨向高度一致,說明權威話語和禮貌原則的“贊譽”和“謙遜”是約束讀者闡釋的一個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分開放性評論中,86.3%的被試均作出了類似的評價:作者艾柯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師,他的推理妙不可言,并且“謙虛”地評價自己的闡釋不如艾柯的精彩。這不僅說明權威話語,而且禮貌原則是約束闡釋不斷趨同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結果討論

1.文本之內的語義約束是文本闡釋趨同的根本原因

實驗數據表明,讀者在文本語言、文本內在關系、文本主體結構等三個方面的反應趨同,說明文本本身對文本闡釋的趨同重要作用。音樂與語言之間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音樂中的單個音符,沒有意義,只有當它們組成句子即樂句時,遵從某些我們現在還難以確切

做出的抽象規則,才成為樂曲,對這些形式的任意變動勢必破壞樂曲的美感。更為有趣的是,人們之所以能夠憑直覺判斷哪些是音樂,哪些不是,是因為人們把握了音樂的某種抽象結構。

所有文學藝術作品都具備了某種抽象結構。如果我們隨意更動一首詩中的一個重音,那么這首詩的韻味和魅力就有被破壞殆盡的危險。所謂作品的限定或約束實際上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結構,這種結構來自創造者對藝術本質和藝術模式的把握,這種把握基本上是內在的,是由我們生理結構決定的,它構成了人性的一部分。從欣賞者的角度看,他的任務首先是揭示篇章的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挖掘篇章的內涵,暴露其特異之處,這就是創造,但這種創造無疑是建立在篇章結構的基礎之上并受其制約的,創造與約束構成了創造和理解的兩面,相依相存,沒有約束,創作就不成其為創作,理解也不成其為理解。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的創造性與一般創造性在本質上基本相同。一般創造性除了具有語言創造性所具有的創新性、合宜性和不可預料性外,還具有價值性[19]。這里的價值性就包括了文學藝術作品中的美學性質。根據喬姆斯基的觀點

,我們可能天生地具有創造科學理論和具有美學意義的作品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實際上預設了它只能發生在一套管轄和約束系統之內,這就是說,所謂創造,就是有約束,有限制的創造。為此,每一個文本都具有其獨特的結構,是其成為此文本而非彼文本的約束。這便成為了文本闡釋趨同的一個根本原因。

2.權威話語和禮貌原則對文本趨同的重要作用

實驗數據表明,權威話語和禮貌原則對文本闡釋的趨同起著重要的檢驗作用。如果把“權威話語的影響”作為闡釋的標準很可能會招致許多方面的詬病。在許多人看來,權威話語是某一特定的社會階層的文化理想,表達的是這個階級特定的倫理模式、審美旨趣和權力意志,卻偏偏要以普世主義的神話出現,為此,要擱置一切價值評判,保持價值中立。例如,與“反對闡釋”和“新感受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蘇珊桑格塔就認為一元論式的闡釋無外乎是政治壓迫的象征化形式,反對唯一的一種闡釋,即那種通過把世界納入既定的意義系統,從而一方面導致意義的影子世界日益膨脹,另一方面卻導致真實世界日益貧瘠的闡釋行為。換言之,她希望以對世界的多元化的復制來瓦解對世界的單一化的復制[20]。與“過度闡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羅蒂看似激進的觀點并非毫無根基或純粹為了標新立異,而是肇始于他對某些話語特權現象的貶抑,希冀實現文化的“平民化”。在羅蒂看來,所有的闡釋僅僅聽從此時此地的意圖、目的或者需要,意圖、目的和需要皆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從而闡釋是無限度的,約束是不存在的。羅蒂對闡釋無約束的主張,所要表現的只是一種后哲學文化姿態:任何闡釋都是可以接受的,闡釋沒有優劣之分。

然而,人們不可能會在“姿態”、“期待”與“事實”之間劃一個等號。“姿態”或者“期待”是一種支持、理解的心態,而不是事實。事實是,自認為是自由、偶然的邂逅并不就是真的自由、偶然的邂逅[21]。盡管平等、自由、民主與多元的姿態很重要,但是否應該就此放棄任何對闡釋應有的判斷、標準和檢驗?我們需要標準,否則人們相互不可理喻,爭辯甚至斗爭不折手段,生存就會因為失去基本秩序而無安全可言。的確,在今天,社會的多元性、不同利益主張的人的共生共存是一種難以改變的事實,不同人群的利益、主張、生存方式和愿望不同,有平等的、充分的辯論空間,才會有共識的形成。在不同利益和主張的人群中形成的共識,不是建立在二元對立、你死我活的一元論基礎之上的獨斷,而確立的最基本、共同的概念和規則才是我們需要的權威話語。在這里,權威話語是語言交往共同體知識的現實化。簡言之,“語言交往共同體共識是檢驗闡釋的標準”[22]。語言交往共同體強調共同體共識是建立在人們交往理性之上的,通過不斷商討、爭辯、解釋而生成的共識,是一切知識的先驗條件。

3.文本闡釋的趨同與創造相輔相成

正像海德格爾說到的那樣,闡釋是一個沿著路標探路的游戲,直到終點的到達。在這場探路的游戲中,連接路標向前邁進的是讀者[23]。理解因此成了一種探索,這就使理解有了不確定性,而正是由于這種不確定性,理解的創造性和創造性的理解才是可能的。簡言之,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種創造性過程。然而,不管是定量研究還是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開放性研究都說明,盡管存在著無數的闡釋可能性,闡釋仍舊會趨同。好比下棋,奕棋規則指引棋手在任何供選擇的幾手中作出選擇,但我們無法預料他會作何種選擇。闡釋這種創造性的行為就是一種不可預料但同時其可能性范圍又受到限制的行為。欣賞者的想象并不是無中生有的想象,它始終圍繞作者所給予的物質類似物而進行,它必須通過物質類似物的虛無化展開自己的想象意識。因此,薩特說:“如果說作家是沿著心理想象――物質類似物的過程進行創作的,那么讀者或欣賞者則在沿著物質類似物――心理想象的反向進行的。”[24]這就是說,從某個角度上看,欣賞者是在規定方向上創作,是在物質類似物引導下的自我創作。“規定方向上創作”這句話表明,欣賞者也是創作者,欣賞也是一種創作活動,但這種創作活動受到具體的具有物質特性的作品的制約,因此同樣是一種受約束的創造。

四、結語

正是由于認為意義不確定,存在誤讀和眾多的閱讀可能性,文本闡釋的趨同性的實證問題也因此被長期忽視,如卡勒就在其《結構主義詩學》和《論解構》中明確提出應放棄對經驗讀者的闡釋趨同實證研究。盡管闡釋在想象中應該是不可能趨同,其實在實證研究中,被試作為經驗讀者,沒有也不可能像批評家一樣對詩歌作過于深層次的、隱含意義的闡釋,畢竟過于專業、理論化的深刻視野,如女性化、后殖民化、后現代等視野等都是需要來自專業素養背景和經歷才能獲得的。關鍵的是通過實證考察的是大多數普通的讀者,而不是來自不同批評家的闡釋趨同性,這樣的結果才具有重要普遍的意義。

筆者通過數據的量化取證和理論的質化分析發現,盡管存在性別、成績和受教育程度等差別,但被試在文本語言賞析、文本內在關系、文本主體結構、權威話語及禮貌原則對讀者的約束等方面均趨向高度一致。這一調查結果對于文本闡釋學,尤其是闡釋的約束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文本語言賞析、文本內在關系及文本主體結構屬于文本本身的內在約束,而權威話語的影響和檢驗屬于文本之外的語用約束,文本闡釋的趨同受到了二者共同的作用。至于文本還會在哪些方面趨同,趨同還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語義和語用趨同又是如何相互契合的仍需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203.

[2]堯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M].顧建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

[3]伊瑟爾.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M].金元浦,周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4]羅曼?英伽登.藝術的與審美的價值 [J].英國美學雜志,1964(14).

[5]斯坦利?費什.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M].文楚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6]艾柯.開放的作品[M].劉儒庭,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7]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構主義[M].郭英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8]哈羅德?布魯姆.誤讀圖示[M].朱立元,陳克明,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9]保羅?德曼.解構之圖[M].李自修,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0]艾柯.詮釋與過度詮釋[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

[11] RICHARDS I A. 1929/n.d practical criticism: A study of literary judgment [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2] KINTGEN E R. The perception of poetry [M].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3.

[13] FUNDER D C,COLVIN C R. Friends and strangers: Acquaintanceship,agreement and the accuracy of personality judg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2:408-418.

[14] MIALL D S. The indeterminacy of literary texts: The view from the reader [J].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1988,17:155-171.

[15] MARTINDALE C,RICHARDS I A. Revisited:Do people agree in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literature [J].Poetics,1995 (23):300-314.

[16] NUNNALLY J C.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M].New York: McGraw-Hill,1970.

[17]利科.解釋學與人文科學[M].陶遠華,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8]陳維振,吳世雄.范疇與模糊語義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9]OSGOOD C E.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 [M].Urbana,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7.

[20]陳維振,張茂盛.人類心智的窗口――論喬姆斯基的語言思想[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21]蘇珊?桑格塔.反對闡釋[M].程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2]董麗云.論羅蒂的文本闡釋觀[J].三明學院學報,2010(5):464-467.

[23]阿佩爾.哲學的改造[M].孫周興,陸星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24]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5]薩特.薩特文論選[M].施康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An Empirical Study on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extual Interpretation

DONG Li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P. R. China)

Abstrac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快穿之青梅竹马女配| 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 日韩福利小视频| 国产极品粉嫩交性大片|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两个人看的视频高清在线www| 欧美性生交活XXXXXDDDD|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香蕉久久成人网| 樱桃视频高清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亚洲欧美日韩闷骚影院| 51在线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三极片在线观看| 瓮红电影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香蕉网在线播放| 扒开粉嫩的小缝开始亲吻男女| 午夜人妻久久久久久久久| JIZZJIZZ亚洲日本少妇| 欧美成人aa久久狼窝动画|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中文字幕资源在线| 男女猛烈xx00免费视频试看| 国产高清免费视频| 五月综合色婷婷|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婷婷六月天在线|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一区二三区国产好的精华液| 日本大片免aaa费观看视频| 午夜寂寞视频无码专区| 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