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佛經經典名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到西安游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覽一番。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筑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后才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后才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里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游客,您能猜出這是什么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里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眾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于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于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后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各位游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筑,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為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么《西游記》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為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后,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后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并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并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游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里的人物。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后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后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筑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一、深挖課本,積累寫作素材。
我們高中課本所選課目,都是經典作家的經典之作,蘊含很多的寫作素材。其中既有忠君愛國、手持漢節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十載的蘇武,又有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的司馬遷;既有李密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的拳拳之情,又有徐志摩“揮一揮衣袖”的依依惜別之情;既有李白“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觀,又有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沉郁;既有坡“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又有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的婉約;既有魯迅的深刻犀利,又有戴望舒的柔婉綺麗;既有莫泊桑的《項鏈》警示那些虛榮心極強的人懸崖勒馬,又有馬丁o路德o金深沉的呼喊--《我有一個夢想》,……這些,對苦于沒素材可用的高中生來說,就是很好的寫作素材。
那么我們怎么挖掘教材素材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不同的分類進行整理。可以按照“觀點”“人物形象”“名言警句”“寫作方法”等分類進行整理。也可以按照“忠君愛國”“理想志向”“恒心毅力”“崇高母愛”“博懷”等主題對教材歸類概括。如“崇高母愛”,他們在課文中都可找到對應篇章。如:李密的《陳情表》、賈平凹的《我不是個好兒子》、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
掌握領會了這些材料,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同學的精神境界,擴大生活視野,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對社會人生的洞察及領悟能力,學生作文寫作時,將相應的材料充實到文章里,可以極大地豐富文章的內容,使之言之有物,避免空話套話。
二、融會課文,深化作文立意。
文章只有一個終極目的,那就是表意。“千古文章意為高”,立意,是確立文章的靈魂,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沒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膚淺雜沓而沒有靈性的。而立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文章的優劣。高考作文盡管題目千變萬化,但“立意”卻萬變不離其宗,著重考查考生的心靈體驗、道德情操、人文精神以及思辨能力。這些思想、情感與價值觀與許多課文的主旨基本一致。學生在課本的經典之作中徜徉,與這些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仿佛經歷一次次精神的碰撞、交融和洗禮,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情趣和品格,促使學生探索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告訴我們送別除了纏綿傷感,還可以這樣豪邁激昂,只要四海之內還有知己,遠離天涯也如同近鄰。詩人高尚的志趣遠遠超出流俗的常情,詩人廣闊的胸襟真的可以囊括浩瀚的世界!他這種高遠的立意時刻激蕩著學生的內心。還有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許多描寫岳陽樓的詩文中獨為人所推崇,不僅是因為它有出色的景物描寫,更重要的是它鮮明地表現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偉大抱負,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如果沒有這個崇高的主題作靈魂,景物描寫得再出色,也不會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擁有這些深邃而優美的思想內涵的文章比比皆是,而這些又為學生的高考作文提供了十分廣泛而有益的借鑒與啟示。毫不夸張地說,任何一個高考作文題,都能從課文中找到與之對應的立意。因此,利用作者對此類話題的看法或認識,就可以熔鑄、提升自己的文章主旨。
三、化用詩文,扮靚寫作語言。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只有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才能感染讀者;同時,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的發展等級中也對“有文采”作了明確的規定。模仿和借鑒課文語言,將有助于快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有人說詩詞是文苑奇葩,采擷一朵別在文章的衣襟邊,很別致、很浪漫。有人說:詩詞是被平平仄仄的規律碾壓得最細膩,被押韻、對仗加工得最芬芳,被七律、絕句、詞牌包裝得最精致的胭脂,存放在古典文學的書盒里。她美麗芬芳,她典雅厚重。那么多用些詩詞來點綴的自己文章,這樣如同給自己的文章略施粉黛,讓文章錦上添花。中學語文教材中就收錄了大量的詩文,這些詩文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語言精致典雅,優美流暢,恰如其分地引之于文,定會使作文增色添彩。如有考生在詮釋“樂觀”時,這樣寫道:“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樂觀就是那路到盡頭的柳暗花明,樂觀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這一段話就巧妙地化用了教材中名句,這樣的化用,典雅清新,推陳出新,增添了作文語言的亮色。
四、 巧用論據,增強議論文的說服力
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作者,他們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稱楷模,他們身上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他們中的許多人是人類的精神豐碑。學生通過作者生平經歷學習,對他們的事跡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其實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作文的論據素材。在寫作考場作文,苦于沒有論據素材之時,我們不妨靈活地運用課文材料中平常人們用得少的但又能確切有力地說明觀點的材料為論據,有時也能解燃眉之急,出考場佳作。
如我們通過學習《報任安書》,對司馬遷有了較深的認識,有考生就巧妙地運用了這一素材。如: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顏面對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致使他放大內心痛苦,郁郁而終,但平靜的心境與堅強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后世。(《一蓑煙雨任平生》)
第二大題的文言文閱讀,包括4道小題。下面關于韓文的這段文字選自《明史?韓文傳》,原文較長,有2100字,刪節后留下600字的篇幅,較為適合作為高考的文言文閱讀材料使用。從整體上看,這段人物傳記屬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較強的故事性,文字又較為淺易,適合對于高中畢業生的考查。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韓文,字貫道,成化二年舉進士,除工科給事中,出為湖廣右參議。中貴督太和山,干沒公費。文力遏之,以其羨易粟萬石,備振貸。九溪土酋與鄰境爭地相攻,文往諭,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書。歲侵,米價翔踴。文請預發軍餉三月,戶部難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當之。”乃發廩十六萬石,米價為平。明年召拜戶部尚書。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臨大事,剛斷無所撓。武宗即位,賞賚及山陵、大婚諸費,需銀百八十萬兩有奇,部帑不給。文請先發承運庫,詔不許。文言:“帑藏虛,賞賚自京邊軍士外,請分別給銀鈔,稍益以內庫及內府錢,并暫借勛戚賜莊田稅,而敕承運庫內官核所積金銀,著之籍。且盡罷諸不急費。”舊制,監局、倉庫內官不過二三人,后漸添注,或一倉十余人,文力請裁汰。淳安公主賜田三百頃,復欲奪任丘民業,文力爭乃止。文司國計二年,力遏權幸,權幸深疾之。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日導帝狗馬鷹兔歌舞角抵不親萬幾文每退朝對僚屬語及輒泣下郎中李夢陽進曰:“公誠及此時率大臣固爭,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須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縱事勿濟,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報國。”即偕諸大臣伏闕上疏,疏入,帝驚泣不食,瑾等大懼。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過。逾月,有以偽銀輸內庫者,遂以為文罪。詔降一級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遺失部籍,逮文下詔獄。數月始釋,罰米千石輸大同。尋復罰米者再,家業蕩然。瑾誅,復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節選自《明史?韓文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以其羨易粟萬石,備振貸振:救濟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當之當:承擔
C.至臨大事,剛斷無所撓臨:面對
D.核所積金銀,著之籍著:彰顯
【參考答案】D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分析】本題通常考查文言實詞,但有時也可根據材料性質考查部分有一定實義的虛詞,何時考查實詞,何時考查虛詞,這要根據材料本身的特點來決定。《韓文傳》的內容適合于考查文言實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本題A項中的“振”字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有“振動”“振作”“整頓”等義項。這里的“振”字應當通“賑”,表示“救濟”的意思。B項中的“當”也是個多義項的常用詞,既可表示實詞“抵擋”“面對”“應該”“判罪”,又可表示虛詞“將要”之類的意思。文中的“當”字表示“承擔”,這在中學課本中經常出現,難度太大。C項中的“臨”也有幾個義項,如“來到”“接近”等。這里的“臨”取“面對”義,是符合上下文語境的義項。而D項“著”字原本是“明顯”“登錄”等意思,在文中具體語境應該表示“登錄”,試題卻用與“明顯”義有一定聯系的“彰顯”義進行干擾,顯然是不正確的解釋。A、B、C三項的解釋都是正確的,因而答案為D項。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M號“八虎”日導帝M狗馬M鷹兔M歌舞M角抵M不親萬幾M文每退朝M對僚屬語及M輒泣下M
B.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M號“八虎”日導帝M狗馬M鷹兔M歌舞M角抵M不親萬幾M文每退朝對僚屬M語及輒泣下M
C.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M日導帝狗馬M鷹兔M歌舞M角抵M不親萬幾M文每退朝M對僚屬語及M輒泣下M
D.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M日導帝狗馬M鷹兔M歌舞M角抵M不親萬幾M文每退朝對僚屬M語及輒泣下M
【參考答案】C
【命題立意】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分析】這是一種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種不同的斷句方式,要求考生選出正確的答案。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原文中有一個詞“八虎”加了引號,命題時仍然保留在文句中。這是因為斷句著重考查的是點斷句子,是停頓,因而我們只考查表示停頓的點號所處的位置,而不考查那些作用在于表明的標號所處的位置。這里的考查方式是,先預設整個一段文字中的兩處斷句錯誤,有兩個選項各錯一處,一個選項錯兩處,另一選項無錯誤。本題在A、D兩項各有一處錯誤,分別在“八人”后和“僚屬”后,B項則兼有這兩處錯誤。C項沒有錯誤,根據題干要求,是正確選項。用客觀題的方式考查斷句,可以避免主觀題斷句中的混亂以及評分時的困難,對考生來說也有降低難度的含意。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韓文為官清正,關注民眾生活。他在湖廣,妥善處理九溪土酋與鄰境爭地一事;擔任南京兵部尚書時,年成歉收,他開倉取糧十六萬石,平抑米價。
B.韓文剛正不屈,敢于奏議國事。武宗繼位,諸項費用供給不足,他不顧非議,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關機構冗員漸增,他援引成例,著手壓縮編制。
C.韓文疾惡如仇,盡力遏制權幸。宦官劉瑾等每日引誘皇上沉溺于聲色狗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夢陽的建議,冒死諫諍,打擊了劉瑾等的囂張氣焰。
D.韓文剛者易折,飽受政敵陷害。劉瑾以遺失部籍作為罪名,逮捕韓文,釋放后又兩次罰米,使他傾家蕩產;直到劉瑾被誅后,韓文才復官而后退休。
【參考答案】B
【命題立意】本題是對閱讀材料相關文意的綜合考查,著重于對文意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分析】本題在擬制時,首先將閱讀材料的內容分為若干個方面,然后選擇較為重要并能貫穿全文的四個方面作為切入點,用四個選項來對原文進行概括和分析。A項的概括分析是,韓文為官清正,關注民眾生活;他在湖廣任職時,妥善處理九溪土酋與鄰境爭地的事情;在擔任南京兵部尚書時,其時年成歉收,他果斷開倉取糧,平抑了米價。C項的概括分析是,韓文疾惡如仇,盡力遏制權幸大臣;宦官劉瑾等為非作歹,每日引誘皇上沉溺于聲色狗馬,皇上不理政事,韓文采用郎中李夢陽的建議,冒死諫諍,打擊了宦官劉瑾等人的囂張氣焰。D項的概括分析是,韓文性格剛強,因而受到政敵陷害;劉瑾余恨未消,以遺失部籍作為罪名,逮捕韓文,后來又兩次對他罰米,使韓文傾家蕩產;直到劉瑾被誅后,韓文才得以復官,最后退休。這三個選項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沒有失當之處。只有C項的概括分析是不妥的。韓文為人剛正不屈,敢于大膽奏議國事;武宗繼位后,諸項費用供給不足,他不顧非議,一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行文至此,也還都是正確的。但下文又說,由于有關機構冗員漸增,他援引成例,著手壓縮編制。其中的“著手壓縮編制”云云,顯然不符合原文意思。因為他作為戶部尚書,只能呈上奏章,力請裁汰,而沒有權力“壓縮編制”。所以C項所述有誤,根據題干要求,應該是正確選項。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淳安公主賜田三百頃,復欲奪任丘民業,文力爭乃止。
(2)即偕諸大臣伏闕上疏,疏入,帝驚泣不食,瑾等大懼。
【參考答案】
(1)淳安公主受賜田地有三百頃,又想強奪任丘民眾的產業,因韓文盡力相爭才停止。
(2)當即與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宮闕上奏,奏章呈進,皇上驚哭不食,劉瑾等人大為恐懼。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翻譯能力和現代漢語的表達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譯的基礎,而對文意的理解又取決于對文中實詞與虛詞的理解。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本題給出的分值,譯出大意超過了關鍵詞語所賦予的分值,這說明本段材料更注重考查考生對整體文意的認識。第(1)小題的關鍵詞語有“民業”“乃”兩個,這是從原文中找出的稍微重要一些的地方。“民業”指民眾的產業。雖然現代漢語已經很少這樣說,但這一詞義還是能夠推想出來的。“乃”是一個文言虛詞,有許多種用法,具體說來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副詞、連詞等。文中的“乃”是副詞用法,表示在某種條件下才能出現的結果。譯文表述為“才”,是符合現代漢語習慣的。第(2)小題中的關鍵詞語是“偕”“疏入”,“偕”是一個多義詞,可以表示“共同”“普遍”“和諧”,根據上下文語境,這里的“偕”表示“共同”義,譯文中用“與……一道”來表述是準確的。這一句中的“疏入”是主謂短語,是“奏章呈進”的意思,“疏”特指給皇上的奏章。需要指出的是,這兩句翻譯中還有另外一些難點,例如“賜田”“伏闕”等,由于較難理解,我們在確定關鍵詞語時有意舍棄了,這也是出于體現降低難度的考慮。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8、9題。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①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
[宋]郭震②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等地。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
本題選用唐代韋莊一首題為《含山店夢覺作》的詩和宋代郭震一首題為《宿漁家》的詩為鑒賞材料。
韋莊(約836~910),字端己,晚唐著名詩人。乾寧進士。黃巢率軍破長安,韋莊困于長安,及黃巢兵敗,長安解困,始得脫身東行,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之間。后仕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工詩,所作《秦婦吟》甚有名,人稱“秦婦吟秀才”,著有《浣花集》。他也是著名詞人,他的詞在文學史上與溫庭筠齊名,合稱“溫韋”。郭震,字希聲,號漁舟先生,又號汾陽山人,成都人。生卒年不詳。太宗淳化四年曾詣闕上書,后隱居。
8.韋莊在詩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詩人是用襯托的方法來表現感情的。詩人雖然到處漂泊,但好像對此并不在意,認為這是“等閑”之事;而客中一覺夢醒,思家鄉、念親人的惆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試題分析】這道題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內容、分析作品藝術手法的能力。該詩抓住自以為灑脫的客中游子夜夢中醒來時心頭突然涌起思鄉之情這一瞬間的心理變化,細膩而生動地刻畫出了主人公被鄉關之思、親愛離別之情所困擾的復雜心緒。詩的第一句首先點出“慣”字,謂自己浪跡天涯、壯游四海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遠離家鄉的漂泊根本不以為意。正如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所表白的:“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菩薩蠻》)不僅看不出離鄉的愁苦,相反卻感覺到逸興遄飛。詩的第二句強化了這一狀態,“瀟灑地揮一揮衣袖,行走天涯,只道是等閑”。這兩句極寫游子的豁達灑脫,正是為下面午夜夢回忽然從內心深處涌出的思鄉之情蓄勢。第三句是全詩關鍵,詩人在異鄉中夜夢醒,映入眼簾的,唯有一盞搖曳的孤燈,不禁大起惆悵之感,而四顧寂寂,一彎山月斜掛空中,惆悵的滋味越發濃烈,“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感情波瀾起伏,跌宕有致,詩的畫面感極強,境界優美而含蓄。本來是浪跡天涯,豪邁灑脫,不想燈前一夢初醒,結果惹起一腔思鄉愁緒,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妙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揭示了客中游子心理的迅速變化,輕輕點明這一變化是由“一夢”引起,卻不說出夢的具體內容,也不說出心理變化的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一切意在言外。 9.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6分)
【參考答案】韋詩中,“燈前”表現了詩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悵惘之情;郭詩中,“燈前”表現了詩人住宿在漁家所感到的溫暖、愉悅之情。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試題分析】這道題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內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燈是與人類生活日日相伴的用具,而“燈前”則是每一個人都常常經歷的熟悉場景。作為現實生活藝術化反映的文學作品,詩歌中也極為常見地出現這一場景。不過,一切情語皆景語,同樣的事物,同樣的境況,創作主體由于創作心態的不同,將其置于不同的語境,賦予了它不同的思想內涵與情感內涵。韋詩中的“燈前”與郭詩中的“燈前”,就是兩個情感內涵完全不同的相同場景。
在韋莊的詩中,作者所置身的“燈前”是一個有隱含前提的典型場景,那就是作者遠離家鄉親人的孤單漂泊。因此,作者所對之燈,正是傳統文學藝術表現孤獨主題的常用意象――“孤燈”,抒情主人公必然是獨處的,必然是煢煢獨立、形影相吊的。如李白《長相思》“孤燈不明思欲絕”,戴叔倫《客中言懷》“夜雨孤燈夢,春風幾度花”,正與韋詩中之“燈前”相似。在詩中,作者一夢初醒,夢境如何,詩中沒有交代,但應依稀縈繞于腦海之中,“惆悵起來山月斜”,此“惆悵”必與夢境相關,而醒來后所見的孤燈,也必有助于喚起浮現于夢中的內心深處的情思。可以想象那一刻的情景:夢里不知身是客,而夢境已經離去,只是恍恍惚惚還有一點蹤跡存留,能讓作者更加意識到自己是他鄉游子的,只有這個“燈前”的場景吧。而郭震筆下的“燈前”則完全不同。郭詩題為《宿漁家》,應該也是身在客中,但在郭震眼中的情景,卻是水上漁家雖然清苦辛勞,但一家和睦同居、其樂融融的溫馨生活圖景,這里的“燈前”,帶給人的感覺是溫暖,是愉悅,是家的感覺。宋高翥《清明》中的名句“日落狐貍眠V上,夜歸兒女笑燈前”,正是以“V上”的凄涼,來反襯“燈下”的歡娛。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
(2)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詩經過大段的反復回旋,最后境界頓開,用“,”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樂觀和自信。
(3)在《赤壁賦》中,蘇軾用“,”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東下時的軍容之盛。
【參考答案】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默寫古代詩文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層級為A級。
【試題分析】本題分別出自《莊子?逍遙游》、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和蘇軾《赤壁賦》。其中《莊子?逍遙游》和蘇軾《赤壁賦》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建議的誦讀篇目;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背誦篇目。
2014年的默寫與往年略有不同,題目由“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改為“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只是簡單地給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寫,而是給出了一定的語境,考生須根據語境的要求進行補寫。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考生更好地理解所背誦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背誦。
大綱卷
文言文閱讀包括4道小題。下面關于韋湊的這段文字選自《新唐書?韋湊傳》,原文較長,有1200余字,刪節后留下600字的篇幅,適合作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閱讀材料。從整體上看,這段人物傳記有較強的故事性,文字又比較淺易,可用于高中畢業生閱讀解題。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韋湊字彥宗,京兆萬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參軍事。徙資州司兵,觀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遷揚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罷仁壽令,豪縱,數犯法,交通貴戚,吏莫敢繩,湊按治,杖殺之,遠近稱伏。入為相王府屬,時姚崇兼府長史,嘗曰:“韋子識遠文詳,吾恨晚得之。”六遷司農少卿。忤宗楚客,出為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觀,湊諫,以為:“方農月興功,雖貲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則農人舍耕取顧,趨末棄本,恐天下有受其饑者。”不聽。湊執爭,以“萬物生育,草木昆T傷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詔外詳議。中書令崔、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湊曰:“食厚祿,死不敢顧,況圣世必無死乎?”朝廷為減費萬計。出為陜、汝、岐三州刺史。開元初,欲建碑靖陵,湊以古園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興工,諫而止。遷將作大匠。詔復孝敬皇帝廟號義宗,湊諫曰:“傳云:‘必也正名。’禮:祖有功,宗有德,其廟百世不毀。歷代稱宗者,皆方制海內,德澤可尊,列于昭穆,是謂不毀。孝敬皇帝未嘗南面,且別立寢廟,無稱宗之義。”遂罷。遷右衛大將軍,玄宗謂曰:“故事,諸衛大將軍與尚書更為之,近時職輕,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辭!”尋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會洛陽主簿王鈞以賕抵死,詔曰:“兩臺御史、河南尹縱吏侵漁,《春秋》重責帥,其出湊曹州刺史,侍御史張洽通州司馬。”久之,遷太原尹,兼北都軍器監,邊備修舉,詔賜時服勞勉之。及病,遣上醫臨治。卒,年六十五。
(節選自《新唐書?韋湊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罷仁壽令,豪縱,數犯法數:屢次
B.交通貴戚,吏莫敢繩繩:制裁
C.湊按治,杖殺之,遠近稱伏伏:認罪
D.忤宗楚客,出為貝州刺史忤:觸犯
【參考答案】C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是考查文言實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A項中的“數”字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有“數目”“技藝”“權術”“氣數”等義項。這里的“數”字應當表示“屢次”的意思,當然在讀音上也有不同,應當讀為shuò。B項中的“繩”也有多個義項,如“繩索”“衡量”“準則”等。這里的“繩”字應當表示“糾正、制裁”的意思,這在中學課本中曾經出現過,考生不會有太大困難。D項中“忤”的基本意思是“違逆”“抵觸”,這里解釋為“觸犯”,是符合上下文語境的。而C項“伏”字原有“隱蔽”“順從”“佩服”等意思,在上下文中應當取“信服、佩服”的意思,選項卻用“認罪”義來進行干擾,顯然是不正確的。A、B、D三項的解釋都是正確的,因而根據題干要求,C項為正確選項。
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B.“南面”指擔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經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參考答案】B
【命題立意】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綜合運用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分析】這是一種新的題型,即在閱讀材料中選取四個能夠體現古代文化含義的詞進行解釋,反映詞所具有的文化意義,要求選擇出正確或不正確的一項。本題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給出的大多是常見的文化現象。由于是第一次考查,不宜太深,因而難度上的考慮稍多,難度的控制也較嚴格。A項的“解褐”指脫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的服飾,比喻一個人開始當官,進入仕途。這個詞的得義之由是,古代平民百姓穿的是粗布衣服,而官員穿的則是絲綢類的衣服。C項的“故事”有多種含義,如“以往的事情”“原來的職業”等;也可以指一種文學體裁,如古代的《漢武故事》、現代的民間故事等。這篇材料中用“故事”來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D項的《春秋》是儒家的經典,具有敘事簡要、深寓褒貶的特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以上三項表述并無不當之處,是正確的。只有B項說到的“南面”指擔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于南面。其實,“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是不錯的,在君臣之間,坐北朝南確為尊位,坐南朝北為卑位;而“大臣朝見天子時立于南面”也是不錯的,只是這里的“南面”應是確指“南邊的位置”,而不是文中“南面”所指“面朝南方”。這一項中說文中“南面”指擔任大臣,更是不正確的,因為文中表示的“面朝南方”的只能是君王坐北時,面朝著南面,而不是“南邊的位置”。所以,B項表述是錯誤的,根據題干要求,是正確選項。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韋湊富有膽識,深受長官好評。任揚州法曹時,孟神爽觸犯法令,勾結權要,韋湊果斷處置,依法杖殺;入為相王府屬吏,上司遺憾與他相見太晚。
B.韋湊參議朝政,敢于據理力爭。景云初年,朝廷議建金仙觀,他認為農事季節,建觀必使農民拋棄耕作;皇上不聽從,他又會同其他官員一同諫諍。
C.韋湊學識淵博,善于以古證今。開元初年,朝廷議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說明古代園陵不立碑;議論孝敬皇帝廟號時,他又引經據典說不可稱“宗”。
D.韋湊因受株連,遭到皇上責罰。在河南尹任上,部屬洛陽主簿王鈞犯事,皇上認為韋湊放縱屬吏侵吞牟利,理應負責,于是將韋湊降職為曹州刺史。
【參考答案】B
【命題立意】本題是對閱讀材料相關文意的綜合考查,著重在對文意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分析】A項的概括分析是,韋湊有膽識,辦事受到長官的好評;他擔任揚州法曹,前仁壽縣令孟神爽觸犯法令,勾結權要,別人不敢處理,韋湊果斷依法杖殺他,遠近的人都很佩服。他入相王府擔任屬吏,上司遺憾未能早些有他這樣的人才作為下屬,選項中表述為“遺憾與他相見太晚”,與原文主旨相同,但更符合現代漢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C項的概括分析是,韋湊學識淵博,善于以古證今;開元初年,朝廷議在靖陵建碑,韋湊稱引古代的做法,上奏說明古代園陵不立碑。議論孝敬皇帝應給予什么樣的廟號時,他又引經據典,提出孝敬皇帝由于沒有臨朝問事,所以不可稱為“宗”。D項的概括分析是,韋湊因受株連,遭到皇上責罰;在擔任河南尹時,他的部屬洛陽主簿王鈞因受賄犯死罪,皇上認為韋湊放縱下屬侵吞牟利,韋湊理應負有領導責任,于是將他降職為曹州刺史。B項的概括分析是,韋湊參議朝政,敢于據理力爭;景云初年,朝廷議建金仙觀,他認為農事季節,建觀必使農民拋棄耕作。行文至此,都是正確的。但下文卻說皇上不聽從,韋湊又會同其他官員一同諫諍。其中“會同其他官員”“一同諫諍”云云,顯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文中韋湊并未有這些做法。C項所述有誤,根據題干要求,應該是正確選項。
四、(23分)
11.把大綱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食厚祿,死不敢顧,況圣世必無死乎?
(2)近時職輕,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辭!
【參考答案】
(1)吃著豐厚的俸祿,連死都不敢顧惜,更何況圣明時代肯定不會死人呢?
(2)近期職權較輕,所以任用你以加重這一官位,還是不要推辭吧!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翻譯能力和現代漢語的表達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分析】理解文意是翻譯文言文的基礎,而要理解文意又必須對文中的實詞與虛詞能夠透徹理解。需要說明的是,本題所賦予的分值,譯出文句大意與關鍵詞語二者大體相當,說明對考生的要求既有對整體文意的把握,又有對重點詞語的理解。第(1)小題的關鍵詞語有“厚祿”“顧”“必”三個,這是從該文句中找出的較難的地方。“厚祿”指豐厚的俸祿,雖然現代漢語已經沒有這一說法,而用“高薪”一詞取代,但它的詞義還是不難理解的。譯文用“豐厚的俸祿”來對譯,是既考慮古代漢語的表述習慣,又不想讓譯文過于現代化。“顧”的詞義是“顧念”“珍惜”,這類詞義沿存于現代漢語中,譯文考慮到“顧”與“死”搭配,表述為“顧惜”才是準確的。“必”表示“一定”,譯文用了“肯定”一詞,是出于對古代詞義與現代表述習慣的綜合考慮。第(2)小題中的關鍵詞語有“重”“毋”兩個,“重”是形容詞,文中用了使動用法,意思是“使(諸衛大將軍的地位)變得重要起來”,翻譯為“加重”是準確的。“毋”的基本意思是“不要”,是一個表示祈使意義的否定副詞,一般譯為“不要”。特別要指出的是,這兩句翻譯中還有些難點,例如“圣世”“其”等,由于不易翻譯,我們沒有將它們確定為關鍵詞語,這正是為了降低試題的難度。 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請簡要說明。(4分)
【參考答案】幽靜。沿途是莓苔,遠望白云繚繞,近看芳草當門。白云、靜渚、春草、閑門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
(2)請分別對第三聯中“過”“隨”兩個字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過”字把雨后松樹翠綠的景色顯現了出來。“隨”字形象地表現了山道峰回路轉,人在隨山轉折、緣山尋找“水源”,令人有曲徑探幽的遐想。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試題分析】這道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本試題選用劉長卿的五言律詩《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為鑒賞材料。
劉長卿(?~約789),唐代詩人,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進士。仕途幾起幾落,官終隨州刺史。他的詩多寫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離亂之作,善于描繪自然景物,風格簡淡。長于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一詩選自《全唐詩》第一四八卷,詩題一作《尋常山南溪道士隱居》。詩人興沖沖地去尋找一位隱居在山中的道士朋友,不料吃了閉門羹。他在道人住所周圍繼續尋找,也未能找到。這時,詩人非但沒有絲毫的失落或惆悵,相反卻感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全詩是環繞著題目中的“尋”字而逐漸展開的。首聯就突出了“尋”,為尋訪道人,一路經過之處都是莓苔,可見這里人跡罕至,十分幽靜,是適宜隱居之處。頷聯寫道,遠望白云朵朵,繚繞小渚;近看芳草萋萋,閑門緊閉,顯然道人不在住處。前面寫一路“莓苔”,表現出的是幽靜,這里寫的白云是靜的,白云繚繞下的小渚是靜的,萋萋芳草是靜的,緊閉著的閑門也是靜的,總之,白云、靜渚、春草、閑門這一切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使人感到道人隱居地周圍的環境是如此幽靜!來訪不遇的悵惘,全被眼前清幽寧靜的環境沖掉了。頸聯寫詩人繼續尋找時所見的景色。“過雨看松色”,一個“過”字暗示一場雨剛剛過去,霽后空氣異常清新,青松更顯翠綠。“隨山到水源”,一個“隨”字,簡潔、形象地寫出了山道曲折、峰回路轉,人隨著迂回的山路在尋找“水源”,其實更是在尋找朋友!這個“隨”字給人以曲徑探幽的遐想。尾聯中,詩人從看到“溪花”想到了“禪意”,佛經里本有“拈花微笑”的故事,相傳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大梵天王獻上金色的波羅花,佛即拈花示眾,大眾不解其意,只有摩訶迦葉破顏歡笑。佛說,這是不立文字的教外別傳法門,現在付與摩訶迦葉。后世禪宗推尊迦葉為始祖。從幽溪搖曳的野花,領略出禪意,“與”字很自然地把物象和情感連接了起來。《莊子?外物》中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詩人乘興而來、興盡而歸的愜意之感,也都融于詩的“忘言”之中了。
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第一小題計分)(5分)
(1)《荀子?勸學》以蚯蚓為例,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
。”
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既是描寫實景實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種境界。
(2)韓愈在《師說》中說:從師與年紀無關,比自己年紀大的人,聞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為師;而“,,”。
《過零丁洋》一詩中,表現文天祥民族氣節以及舍生取義生死觀的千古名句是:“?。”
【參考答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