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菜的栽培技術與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一年雙收;高效;栽培技術;遼西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2.1;S513;S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2-0063-02
1 小麥套種玉米栽培技術
1.1 小麥套種玉米栽培技術原理
利用小麥耐低溫的特性,于3月15—25日播種,有效利用了終霜前和玉米出苗前近60 d的小麥獨立生長期和玉米苗期約40 d的共生期,在基本不影響玉米前期正常生長的前提下,保證了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提高了光、熱、耕地等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在過去一年一收清種玉米的基礎上,多收一茬小麥,變一年一收為一年雙收。
小麥收獲后,玉米形成了“2∶空”形式的寬窄行種植,增加了行間通風透光率,特別是玉米成株后的田間通風透光率明顯提高,有利于玉米光合作用和產量形成,可比普通清種玉米增加密度10%~20%,單產玉米11.25~12.85 t/hm2、小麥4 125~4 875 kg/hm2,米麥混合可實現噸田,相當于每年多收1茬小麥,純收入增加6 375~8 625元/hm2。
1.2 小麥套種玉米栽培技術
1.2.1 適當調整播種期。小麥適當早播(3月12—25日播種),玉米適當晚播(5月10—15日播種),玉米出苗期控制在5月20—25日,縮短米麥共生期,小麥收獲期玉米株高略矮于小麥或與小麥持平。
1.2.2 合理安排小麥、玉米套種形式。小麥畦底寬90 cm,玉米臺底寬70 cm,并兼作畦埂。小麥靠畦邊與臺底交界處開溝播種,行距15 cm,90 cm播種7行,實際種植寬度相當于105 cm。臺上播種2行玉米,行距45~50 cm[1-2]。小麥收獲后,玉米成為“2∶空”種植形式。
1.2.3 品種及種植管理。小麥品種和種植管理與清種小麥相同。玉米品種以生育期125~130 d為宜,如鄭單958、北育288等中晚熟密植品種。密度根據品種、地力和施肥水平適當調整,通常可比清種增加10%~20%密度,麥收后盡快給玉米追肥培土,其他管理與清種玉米相同。
2 小麥復種豆角栽培技術
2.1 小麥復種豆角栽培技術原理
利用小麥耐低溫的特性,變終霜前的無效生長期為小麥的有效生長期,并通過早播和加強田間管理等,使小麥在7月上旬成熟收獲,小麥收獲后立即搶種豆角,可確保豆角高產。一般該種植形式平均單產小麥5 712 kg/hm2、豆角27 880.5 kg/hm2。立秋后,遼西地區地上茬豆角已收獲結束,成為市場供應淡季,多年來秋季豆角價格持續居高,為下茬豆角高收益提供保障[3]。產值87 739.5元/hm2,比清種玉米增加純收入53 509.5元/hm2。
2.2 小麥復種豆角主要栽培技術
2.2.1 小麥。秋翻整地做畦,播前施農肥30~60 t/hm2,3月12—25日播種,最好采用機械播種。品種選擇航麥96、遼春18、遼春10等。播種量300 kg/hm2,行距15 cm,施種肥磷酸二銨225~300 kg/hm2、硫酸鉀75 kg/hm2。栽植基本苗600萬~675萬株/hm2,三葉期結合灌水追施尿素300~450 kg/hm2,拔節、抽穗、開花、灌漿期遇旱及時灌水,注意防治螟蟲。
2.2.2 豆角。一是播種期盡量提前,使豆角提早上市并延長采摘期;二是豆角采收不宜過晚,避免角果中種子生長消耗大量養分而影響產量和降低豆角品質,提高產量和種植效益。品種選擇和田間管理與園田下茬豆角相同[4]。
3 馬鈴薯復種豆角生產技術
3.1 馬鈴薯復種豆角栽培技術原理
利用馬鈴薯耐低溫的特性,于3月中下旬采取地膜覆蓋播種,有效利用早春耕地和光熱資源,比裸地栽培提早10~20 d上市,實現了高產、早上市、價格高、易銷售。7月上旬馬鈴薯收獲結束,盡快播種下茬豆角,能保證下茬豆角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產量。
立秋后,遼西地區地上茬豆角已收獲結束,成為市場供應淡季,多年來秋季豆角價格持續居高,使下茬豆角收益較高。一般該種植形式平均單產馬鈴薯23 610 kg/hm2、豆角28 473 kg/hm2,總產值115 029元/hm2,比清種玉米增加純收入78 849元/hm2。
3.2 馬鈴薯復種豆角主要栽培技術
3.2.1 馬鈴薯。秋季深翻地塊,3月上中旬按45 cm行距開溝,施入農肥45~60 t/hm2、磷酸二銨300 kg/hm2、硫酸鉀150 kg/hm2或草木灰1 500 kg/hm2,做成90 cm臺式大壟。3月中下旬在臺上開溝,座水播種2行馬鈴薯后覆膜。栽植密度7.50萬~8.25萬株/hm2,品種選擇早大白。出苗時注意放風煉苗引苗封壟和保溫保墑固膜。封壟前追尿素150~300 kg/hm2。塊莖膨大期應保持土壤濕潤,遇旱應及時灌水。
3.2.2 豆角。一是播種期盡量提前,使豆角提早上市并延長采摘期;二是豆角采收不宜過晚,避免角果中種子生長消耗大量養分而影響產量和降低豆角品質,提高產量和種植效益。品種選擇和田間管理與園田下茬豆角相同。
4.1 豆角復種白菜栽培技術原理
利用春茬豆角市場銷量大、產量穩定和價格穩定的市場規律,采用早播或地膜覆蓋種植可提早上市,銷售價格好,種植效益高。利用大白菜高產、耐儲的特性和市場銷量大的規律,實現高產高收。一般該種種植形式平均單產豆角29 140.5 kg/hm2、白菜130 296.0 kg/hm2,總產值105 087元/hm2,比清種玉米增加純收入69 112.5元/hm2。
4.2 豆角復種白菜主要栽培技術
4.2.1 豆角。品種和種植管理技術與露地春茬豆角相同,只是播種期應適當提前,做到霜前播種,霜后出苗,并且最好采取地膜覆蓋種植,在高產的基礎上,通過提早上市,實現高價銷售和高效益。
4.2.2 白菜。選用抗病、高產、耐儲、市場銷售快的品種。根據品種生育期,播種期一般在7月28日至8月5日。密度因品種而不同,一般栽植3.75萬~5.25萬株/hm2。為便于灌溉,一般采取畦種,1 m寬畦種2行。施農肥45~75 t/hm2,種肥施復合肥或磷酸二銨加硫酸鉀(1∶1混合)75~150 kg/hm2,團棵期追尿素150 kg/hm2,包心初期追尿素225~375 kg/hm2+硫酸鉀75.0~112.5 kg/hm2。進入團棵期后,一般7~12 d灌溉1次。
5 西瓜復種豆角栽培技術
5.1 西瓜復種豆角栽培技術原理
利用溫室早春育西瓜苗,利用拱棚提早移栽,有效利用了早春耕地和光熱資源,可比裸地栽培提早10~30 d上市,實現高產、早上市、價格高、易銷售。西瓜收獲后,應盡快播種下茬豆角,能保證下茬豆角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產量。立秋后,遼西地區地上茬豆角已經收獲結束,成為市場供應淡季,多年來秋季豆角價格持續居高,使下茬豆角收益較好。一般該種植形式,平均單產西瓜77 175 kg/hm2、豆角30 465元/hm2,總產值144 198元/hm2,比清種玉米增加純收入106 968元/hm2。
5.2 西瓜復種豆角栽培技術
5.2.1 西瓜。3月中下旬溫室育苗,4月中旬拱棚移栽,其他管理同普通西瓜。品種選擇生育期短的品種,為下茬豆角提早播種做好準備。
5.2.2 豆角。一是播種期盡量提前,使豆角提早上市并延長采摘期;二是豆角采收不宜過晚,避免角果中種子生長消耗大量養分而影響產量和降低豆角品質,提高產量和種植效益。品種選擇和田間管理與園田下茬豆角相同。
6 參考文獻
[1] 高峻嶺,魏勇,崔光泉.小麥玉米一年兩作氮磷用量研究[J].計算機農業應用,1994(4):17-21.
[2] 劉新華.中產田小麥玉米兩熟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1996(10):4.
基金項目:河南省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遺
傳育種崗位專家項目(S2010-03-06)
原連莊,河南新鄉市農業科學院,新鄉市
新二街518號,453003,
電話:0373-3512830,13462275541,
E-mail:
原讓花,肖艷,王曉玲,吳濤,原靜云,河南
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收稿日期:2014-10-18
春播大白菜生長期所經歷的氣候變化特點是溫度由低到高,與其營養生長所需環境條件相反,屬反季節栽培,易抽薹開花、結球松軟、病蟲害迅速蔓延,嚴重影響其產量,有時甚至絕收[1~3],生產風險很大。品種、播期及栽培模式是決定春大白菜栽培成敗的關鍵。
2014年春新鄉市農業科學院通過溫室育苗、地膜+小拱棚及水肥一體化的栽培模式進行春播大白菜生產,不但病蟲害發生較輕,產量高,而且比往年提早10天左右上市,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整地與基肥
選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肥沃松軟且富含有機質、pH值6.5~7的壤土類地塊。前茬以蔥蒜類作物為最好,其次是瓜類和豆類作物,應避免與白菜類作物連作。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清理田園,以減少病蟲基數。冬前每667 m2施充分腐熟優質廄肥5 000 kg,深耕25~30 cm。開春后再淺耕、耙平,結合整地,每667 m2施復合肥25 kg。定植前起壟或作畦,鋪設滴灌設施、蓋地膜備用。
2 品種選擇
選用耐抽薹及生長期較短的品種是春大白菜栽培成敗的關鍵。河南省應選用生長期在70天以下、前期耐低溫、耐抽薹,后期耐熱、抗病、高產穩產和商品性狀好的專用品種[4]。
目前新鄉小包23最為適宜,其次為頂峰、懷春、春泉、抗病建春-002以及娃娃菜等。
3 確定適宜播期
大白菜種子萌發后,經過1~10℃的低溫誘導10~30天后,在高溫和長日照的條件下即可抽薹開花。春播大白菜播種越早,病害越輕但越容易抽薹開花;播種過晚,天氣變熱,又會導致結球松軟、病蟲害發生嚴重,甚至造成絕收[5,6]。所以播期也是決定春大白菜栽培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播期必須與品種和栽培模式相一致。一般合抱品種耐抽薹能力較強,但耐熱性較差,相對適合早播;早熟品種耐熱性較好,但耐抽薹能力較差,相對適合晚播。在新鄉地區可于2月10~20日溫室或陽畦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加蓋小拱棚。
4 溫室(陽畦)育苗
4.1 營養土配制
選用無病蟲源菜園土和充分腐熟有機肥按7∶3混合配制。每1 m3營養土中再加三元復合肥(20-10-18)1 kg,與其充分混勻備用。用商用基質育苗效果更好。
4.2 播種
營養土過篩后裝入直徑為8 cm的營養缽或50孔的穴盤內,澆足底水。每缽播2~3粒種子,覆0.8 cm厚細土。
4.3 苗期管理
春播大白菜育苗的關鍵在于溫度管理。播種后苗床夜間溫度要保持在13℃以上,白天25~28℃。出苗后夜間12~13℃,白天22~25℃。幼苗達2片真葉時要及時間苗,使每缽中保留1株健壯幼苗。為了防止徒長或降低地溫,苗期一般不澆水。如果特別干旱,可在晴天的上午澆暗水。要注意通風換氣,保證幼苗健壯生長。定植前7天左右,放大風對幼苗進行鍛煉,使其逐步的接近定植時的環境條件。
5 定植及田間管理
5.1 定植密度
春播大白菜生長期較短,植株較小,種植密度要略高于同類品種秋季的種植密度,一般行株距為50 cm×50 cm,每667 m2定植2 600株。
5.2 田間管理
適宜春播大白菜生長的時間有限,在整個生長過程中,應采取肥水齊攻,一促到底的管理方式[1],使植株的營養生長速度超過生殖生長的分化速度,盡早結球,避免抽薹現象的發生。
①澆水 定植水一定要澆透,保證全苗。定植后至結球前,澆水量不宜過大,以防降低地溫,不利于根系生長;后期由于氣溫、地溫升高,可適當增加澆水次數和澆水量,以滿足大白菜結球時對水分需求。
②施肥 結合澆水應盡早追肥。每667 m2第一次于定植后隨水追施尿素10 kg,第二次于結球始期隨水追施尿素20 kg。為防止干燒心,在蓮座期和結球期還應噴施0.7%氯化鈣液,同時噴灑0.2%~0.3%的磷酸二氫鉀液可增強植株的抗逆能力。
③小拱棚溫度管理 定植小拱棚后,夜間溫度一般應保持在10℃以上,白天溫度:苗期25~28℃,結球期22~25℃,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放風,4月10日前后拆棚。
6 病蟲害防治
6.1 小菜蛾和菜青蟲
一般利用Bt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抑太保(氟啶脲)乳油1 500倍液、5%卡死克乳油1 500倍液、20%蟲螨克懸浮劑1 000倍液交替防治。打藥要在傍晚時進行并在3齡前防治效果較好。
6.2 蚜蟲、斑潛蠅
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3 000倍液噴霧防治。
6.3 病毒病
可在苗期噴20%病毒A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油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
6.4 霜霉病
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和4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200~400倍液交替噴施。
6.5 軟腐病、黑腐病
播前可用菜豐寧或專用種衣劑按種子量的0.4%拌種進行消毒處理;生長期用72%農用鏈霉素水劑4 000倍液,1 000萬單位新植霉素粉劑4 000倍液,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 000倍液或60%菌枯凈乳油600倍液等藥劑灌根或噴灑。噴灑時應著重噴在葉柄及莖基部。如有病株應及時拔除,并在病株周圍撒一層生石灰。
7 采收
春播大白菜定植后50天左右成熟,過熟極易發生病害影響品質。一般當葉球八成熟時即可陸續收獲,分期分批上市。
參考文獻
[1] 王廣印,陳碧華,沈軍,等.春播大白菜無公害栽培關鍵技術集成[J].中國園藝文摘,2012(11):125-128.
[2] 王朝生.春大白菜生產中常見問題及對策[J].農機服務,2009,26(1):33.
[3] 楊靜娟,溫新環,何周云,等.春大白菜露地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09(1):43.
[4] 吳濤,肖艷,段風華,等.豫北地區春大白菜―冬瓜套種高效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2(18):67-68.
關鍵詞 蔬菜;雙茬栽培模式;效益;河北圍場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6-0091-01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大興安嶺余脈、內蒙古高原和燕山余脈交匯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750~2 067 m,無霜期80~130 d,年平均降水量500 mm左右。近幾年圍場蔬菜產業發展迅速,成為“河北蔬菜之鄉”、全國580個蔬菜重點縣之一、河北省57個全國蔬菜重點縣之一,2008年12月被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準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011年“圍場胡蘿卜”農業部批復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2012年蔬菜占地面積1.59萬hm2,播種面積1.83萬hm2(其中,含0.23萬hm2復種面積),總產量91 t,總產值5.65億元,總效益2.82億元,為農戶提供人均純收入842元,占農民純收入的27.4%。其中,設施蔬菜0.255萬hm2(日光溫室0.063萬hm2,塑料大棚0.059萬hm2,食用菌棚0.01萬hm2,中小拱棚0.123萬hm2),設施蔬菜總產量19.15萬t,產值1.91億元,效益1.15億元,常年生產的蔬菜達12大類138個品種。結球類和葉菜類采取設施與露地相結合的栽培方式成為接壩地區蔬菜生產的主要栽培模式。
1 三豐標準園溫室加露地栽培
2011年,三豐露地蔬菜標準園,利用日光溫室1.12 hm2,育苗面積11 172.25 m2,采用輕基質為栽培載體連體紙杯集約化育苗,集中培育、統一供應優質適齡壯苗[1-2],園內178.67 hm2種植面積,除32.13 hm2胡蘿卜直播外,146.53 hm2需要育苗的蔬菜100%采用集約化育苗,再采用地面覆蓋定植栽培,標準園蔬菜平均產量達到75 t/hm2,較2010年增加產量7 500 kg/hm2,效益4.5萬元/hm2,增加技術經濟效益1.8萬元/hm2,總增加技術經濟效益321.6萬元以上,使農藥用量減少34%,節本增效27.15%。
2 潔農標準園溫室加冷棚加露地栽培
2012年,潔農設施蔬菜標準園,20 hm2棚室平均產量達到123 t/hm2,產值達19.284萬元/hm2,增加技術經濟效益14.784萬元/hm2,總增加技術經濟效益295.68萬元。48 hm2露地蔬菜平均產量達72.42 t/hm2,產值115 872元/hm2,增加技術經濟效益85 872元/hm2,總增加技術經濟效益412.9萬元。68 hm2園區總增加技術經濟效益708.58萬元,節本增效16.68%。同時,標準園選用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節水栽培、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先進技術,可以在增加產量的同時,減少物化和人力投入,減少農藥用量34.2%[3-5]。
3 設施育苗露地栽培
郭家灣鄉郭家灣村于明清,于2013年進行溫室育苗,20 hm2蔥頭平均產量47.01 t/hm2,按1.6元/kg銷售,平均效益5.736萬元/hm2。3月12日育苗,5月10日定植,10上旬至中旬上市,總效益174.7萬元。腰棧鄉邊墻山村朱清,前茬4月5日進行白菜溫室育苗,5月12日地面覆蓋定植,7月上中旬上市;第2茬在6月22日左右進行甘藍育苗,前茬收獲后及時整地定苗,雙茬菜白菜平均產量90 t/hm2,效益4.686萬元/hm2,甘藍平均產量45 t/hm2,效益4.273 5萬元/hm2,合計均純效益8.959 5萬元/hm2。1.77 hm2純收入達15.8萬元。
4 設施與露地結合栽培主要模式及栽培技術要點
圍場年均0.33萬hm2茄果類、蔥蒜類通過設施育苗,地面覆蓋一茬栽培或大棚春提早、秋延后及露地生產相結合的方式,即溫室內提早50~60 d育苗,而后把壯苗定植在大棚內或露地生產,可以在125 d的無霜期內,生產190 d的蔬菜,選擇優良、中熟的黃瓜、辣椒、西瓜、甜瓜、番茄5種蔬菜,按市場需求育苗生產,產品正值市場8、9月淡季,收益較好。
年均0.53萬hm2葉菜類設施育苗,雙茬栽培,共有25種栽培模式,即第1茬提早35 d育苗,第2茬在前茬收獲結束提前25 d育苗,可以在125 d的無霜期內,生產190 d的蔬菜,選擇優良、早熟的甘藍、白菜、菜花、娃娃菜、接球生菜5種蔬菜按市場需求隨機組合:白菜—白菜、白菜—甘藍、白菜—菜花、白菜—娃娃菜、白菜—生菜、甘藍—甘藍、甘藍—白菜、甘藍—菜花、甘藍—娃娃菜、甘藍—生菜、菜花—白菜、菜花—甘藍、菜花—菜花、菜花—娃娃菜、菜花—生菜、娃娃菜—白菜、娃娃菜—甘藍、娃娃菜—菜花、娃娃菜—娃娃菜、娃娃菜—生菜、生菜—白菜、生菜—甘藍、生菜—菜花、生菜—娃娃菜、生菜—生菜,幾年來,基本上是后茬收回全年成本,前茬是純效益。
5 參考文獻
[1] 苗增建,朱莉華.青藏高原露地娃娃菜-芹菜復種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3(5):51-52.
[2] 姜偉鋒.大頭菜—雪菜—大豆一年三茬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3):89.
[3] 張春生.有機蔬菜生產及其主要栽培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09(5):116-118.
關鍵詞:強冬性;大白菜;特征;特性;栽培
全球氣候變化,異常天氣頻發,常對蔬菜生產造成影響。特別是低溫天氣和倒春寒極不利于冬春及早春反季節大白菜的生長包心,容易引起凍害和抽薹開花,給生產造成嚴重損失。黔白9號是針對貴州省冬春、早春及春夏反季節大白菜生產需要及春夏葉菜淡季市場需求,利用貴州省特有的抗寒、耐抽薹資源,通過雜種優勢利用育成的抗寒、耐抽薹、豐產的大白菜新品種,并于2013年7月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1 品種特征特性
黔白9號[1]屬中晚熟一代雜種,越冬栽培生育期147 d,早春栽培生育期85 d;株型較小,直立緊湊,株高28.8 cm,株幅42.2 cm,外葉深綠,葉面皺縮,葉球矮樁合抱直筒形,心葉淺綠,葉幫比0.7927;抗寒性好,在冬春嚴寒條件下長勢好,結球緊實;單球質量1.33 kg,667 m2商品菜產量4600余kg,抗病性好,冬性極強,綜合性狀優良。
2 冬春反季節栽培技術
2.1 播種期及定植期
春大白菜對播種期、定植期的要求比較嚴格。播種過早,大白菜易感受低溫通過春化階段而抽薹開花;播種過晚,上市期與夏秋反季節白菜上市相遇,影響效益。因此,要根據當地氣象預報,結合歷年來2-5月份各旬平均氣溫變化規律來確定播種期及定植期。黔白9號屬強冬性大白菜,經近幾年在貴州不同生態地區進行的播種期、定植期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種可進行秋播越冬栽培,早春3月上市;也可早春播種,4-5月春淡上市。以貴州中部海拔950~1200 m,元月均溫6~7.3℃地區為例,晚秋可在9月底至11月初播種育苗,10月底至12月初定植,3月上中旬上市;早春可在2月上旬至3月底小拱棚播種育苗,3月底至4月定植,5月上旬至6月初上市。其他地區種植應根據當地氣候進行播種期試驗后再大面積種植[2]。
2.2 苗期管理
白菜可感受低溫通過春化階段,育苗期間應特別注意溫度的控制與管理。春大白菜播種育苗期正處于冬春低溫季,貴州初春倒春寒較嚴重,在管理上應注意防寒保溫,保持棚內溫度在10℃以上。育苗前期保持床土濕潤狀態,中后期床土可適當干一些,或干濕交替管理,以促進幼苗根系生長發育。齊苗后要注意通風煉苗,煉苗在中午進行,煉苗程度以通風時葉片不萎蔫為宜,定植前7 d左右,對幼苗進行鍛煉,可以在8~10℃溫度下短時間鍛煉,以適應棚外溫度環境。
2.3 整地做畦施肥,合理密植
定植前,清潔田園,深翻碎土,667 m2均勻施入3000 kg腐熟農家肥和40~50 kg復合肥,禁用城市垃圾、污泥。稻田栽培以高畦窄廂為宜,1 m的廂寬栽3行或1.2 m廂寬栽4行;旱地栽培可做1.6 m廂寬栽5行。黔白9號可適當密植,一般行距35~40 cm,株距33~35 cm,667 m2栽4500~4800株。
2.4 生長期肥水管理
春大白菜生長期要在施足底肥基礎上,結合澆水合理追肥。移栽成活后,施1次腐熟清淡人畜糞水或沼液提苗。蓮座期生長迅速,應追施50 kg腐熟人畜糞水或沼液中加100 g尿素,使營養體生長良好。進入結球期后,視植株長勢可追肥1~2次,用腐熟人糞尿或沼液加復合肥或尿素,另可用0.2%的磷酸二氫鉀葉面噴1~2次。在整個生長期,667 m2施用的純氮不能超過18 kg,采收前15 d內禁止葉面噴施氮肥,以免硝酸鹽超標。澆水結合追肥進行,應保持土壤濕潤。采收前1周停止澆水。
2.5 病蟲害防治
春大白菜前期病蟲害發生較輕,生長到后期,溫度逐漸升高,病蟲害也逐漸嚴重。主要有霜霉病、軟腐病、白斑病、黑斑病;蟲害主要有蚜蟲、黃條跳甲、菜青蟲、小菜蛾、斜紋夜蛾。應搞好農業防治,避免連年;培育無病蟲壯苗;精耕細作,合理密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在以上農業綜合防治基礎上,正確使用農藥,根據病蟲發生情況,選用針對性強、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正確掌握用藥量和用藥次數,嚴格控制農藥的安全間隔期,確保白菜農藥殘留不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
2.6 采收
春季大白菜如幼苗整齊,管理得當,采收期比較集中,但進入采收期后易發生軟腐病、白斑病、黑斑病、霜霉病等,所以在葉球有70%~80%左右堅實后應根據市場情況即時采收。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白菜 栽培技術 防治
[中圖分類號] S6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167-01
大白菜的品種豐富,生態類型多樣,分布面積廣,產量高,耐貯運,供應期長,營養豐富,使用方法多樣,種植簡易、省工、成本低、價格低廉,在我國菜籃子中占重要地位。
一、栽培技術
1.特征:大白菜的根系發達,胚根能形成肥大的肉質直根。主根纖細,長可達0.7米,側根分枝很多,每條細根先端著生大量根毛。大白菜的莖分幼莖、短縮莖和花莖。幼莖是子葉期的上胚軸部分,子葉脫落后成為主根部分。幼莖的長短是識別子葉期幼苗健壯與否的重要標志。大白菜的花為無限生長的總狀花序。花序長度因品種而異。果為長角果、圓筒形,有兩個心室,中間有一層隔膜,種子著生在兩側。
2.選地、整地:大白菜連作容易發病,所以要進行輪作,特別提倡糧菜輪作、水旱輪作。在常年菜地上栽培則應避免與十字花科蔬菜連作,可選擇前茬是早豆角、早辣椒、早黃瓜、早番茄的地栽培。種大白菜的地要深耕20-27厘米炕地10-15天,然后把土地敲碎整平,作成1.3-1.7米寬的畦,或0.8米的窄畦、高畦。作畦時,要深開畦溝、腰溝,圍溝27厘米以上,做到溝溝相通。
3.播種:大白菜一般采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直播以條播為主,點播為輔。在前茬地一時還空不出來時,為了不影響栽培季節,也可采用育苗移栽。不管使用哪種方式,土壤一定要整細整平。直播每畝用種量200克左右。育苗移植者,每栽1畝大田,約需苗床5-6厘地,多用撒播的方法,用種量75-100克。直播的播后每畝用40-50擔腐熟人糞肥尿,并結合進行地面蓋子。此后,每天早晚各澆水1次,保持土著人壤濕潤,3-4天即可出苗。大白菜的行株距,要根據品種的不同來確定。一般早熟品種為33-50×33厘米,每畝苗2100-2300株,晚熟品種為67*50厘米,每畝苗2000株以下,育苗移栽的最好選擇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為了提高成活率,最好采用小苗帶土移栽,栽后澆上定根水。
4.田間管理
4.1間苗:2-3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間苗;5-6片葉時間第二次苗;7-8片葉就可定苗。按不同品種選定不同的行株距,每穴留1株壯苗。間苗時可結合除草。
4..2追肥:大白菜定植成活后,就可開始追肥。每隔3-4天追1次15%的腐熟人糞尿,每畝用量4-5擔。看天氣和土壤干濕情況,將人糞尿兌水施用,大白菜進入蓮座期應增加追究肥濃度,通常每隔5-7天,追一次30%的腐熟人糞尿,每畝用量15-20擔,菜枯或麻枯75-100公斤。開始包心后,重施追肥并增施鉀肥是增產的必要措施。每畝可施50%的腐熟人糞30-40擔,并開溝追施草木灰100公斤,或硫酸鉀10-15公斤。這次施肥菜農叫“灌心肥”。植被株封行后,一般不再追肥。如果基肥不足,可在行間酌情施尿素。
4.3中耕培土:為了便于追肥,前期要松土,除草2-3次。特別是久雨轉晴之后,應及時中耕炕地,促進根系的生長。蓮座中期結合溝施餅肥培土作垅,垅高10-13厘米。培垅的目的,主要是便于施肥澆水,減輕病害。培垅后糞肥往垅溝里灌,不能沾附葉征;水往溝里灌,不浸濕蔸部。同時保持溝內空氣流通,使株間空氣濕度減小。這樣,可減少軟腐病的發生。
4.4灌溉:大白菜苗期應輕澆勤潑保濕潤;蓮座期間斷性澆灌,見干見濕,適當練苗;結球時對水分要求較高,土壤干燥時可采用溝灌。灌水時應在傍晚或夜間地溫降低后進行。要緩慢灌入,切忌滿畦。水滲入土壤后,應極時排出余水。做到溝內不積水,畦面不見水,根系不缺水。一般來說,從蓮座期結束后至結球中期,保持土壤濕潤是爭取大白菜豐產的關鍵之一。
二、病蟲害防治
1.斜紋夜蛾:又叫麻麻蟲、荷葉蟲。以初孵幼蟲群集在葉背面啃食,只留下上表皮和葉脈,被害葉好象“紗窗”狀。幼蟲長大后,食葉片成缺刻,嚴重時可將全葉吃光,甚至咬斷幼嫩莖稈。
防治方法:斜紋夜蛾具有雜食性、暴發性、繁殖力強的特點,且老齡幼蟲抗藥性又強,故防治上應狠抓殺蛾滅蛹,摘除卵塊,及時防治1、2齡幼蟲。
2.軟腐病:又叫爛疙瘩。多半在包心期開始發病,發病初期外葉在太陽光照射下,多呈萎垂狀,但早晚仍然恢復,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病葉不再恢復,露出葉球。病斑呈水浸狀,病部組織變褐、腐爛和粘滑,有臭味。
防治方法:可選用下列農藥:農用鏈霉素每小包加水100公斤或70%敵克松600倍灌根; 也可用20%龍克菌600倍或47%加瑞農800倍7天一次,連噴2-3次。
參考文獻
中國菜豆育種研究進展(2.1)
番茄對鹽脅迫的反應及其耐鹽性鑒定的研究進展(4.1)
蘿卜主要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進展(4.5)
野生蔬菜的研究現狀(4.9)
蔬菜農藥殘留問題的研究進展(4.13)
結構植物學在茄子單性結實選育上的應用進展(6.1)
昆蟲生態學的研究進展(6.4)
昆蟲對農藥抗性的研究進展(6.7)
淺談廣東省揭陽市主要蔬菜品種資源現狀(6.10)
茄子的藥用價值及機理研究進展(8.1)
花椰菜游離小孢子培養研究進展(8.4)
蔬菜抽薹的遺傳規律及機理研究(8.7)
蔬菜對重金屬元素的吸收和積累研究進展(10.1)
莼菜資源利用研究綜述及展望(10.7)
蘿卜的研究價值及開發應用前景(10.11)
富硒蔬菜的研究現狀(10.14)
蕓薹屬作物抽薹開花調控途徑的研究進展(12.1)
嫁接對甜瓜品質影響的研究進展(12.4)
奉化芋艿生產研究進展(12.8)
分子標記在我國黃瓜遺傳育種中的應用(14.1)
蕨菜的營養價值及開發前景(14.6)
印度尼西亞食用魔芋資源分布及產業發展(14.9)
我國茭白鞘葉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現狀(16.16)
荸薺皮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進展(16.21)
ISSR標記在芋遺傳多樣性研究中的應用前景(16.23)
我國甜瓜白粉病研究進展及生理小種的初步鑒定(18.1)
種子純度研究現狀與發展(18.6)
大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研究進展(20.1)
南瓜實蠅特性及防治技術的研究進展(20.7)
高壟覆膜滴灌栽培技術研究概述(22.1)
嫁接對西瓜抗性和品質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進展(24.1)
育種研究
12個黃瓜雜交組合比較試驗(2.6)
少籽西瓜荊雜18的選育(2.9)
球莖甘藍小孢子培養胚誘導和植株再生研究(2.11)
早熟網紋甜瓜留種節位研究(2.14)
辣椒新品種長辣1號的選育(2.16)
白水生姜組培脫毒及離體快繁體系建立研究(4.17)
小白菜和菜薹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的分子鑒定(4.21)
南瓜雜交制種大棚立體栽培密度及留瓜方式試驗(4.25)
茄子新品種紅妃的選育(4.27)
高原夏季青花菜品種引進篩選試驗(4.31)
早熟白皮綠肉甜瓜品種銀蜜的選育(6.12)
早熟抗病苦瓜新品種潭白一號的選育(6.15)
草莓葉柄再生不定芽的研究(6.17)
二倍體與四倍體寶塔菜的可溶性蛋白質凝膠電泳分析(6.20)
PEG對胡蘿卜花粉離體培養的影響(6.22)
溫室專用迷你黃瓜主要農藝性狀的配合力分析(6.25)
溫室專用迷你黃瓜若干性狀的遺傳相關和通徑分析(8.11)
幾個大白菜親本性狀遺傳力的試驗研究(8.14)
蘿卜與大頭菜屬間雜種胚的離體培養(8.18)
茉莉花愈傷組織誘導及懸浮細胞培養(8.21)
馬鈴薯塊莖組織特異性啟動子GBSS的克隆及序列分析(8.25)
無籽西瓜新品種健旺臺新一號的選育(10.18)
白蘿卜新品種雪玉2號選育(10.21)
白藍4種不同外植體組織培養再生能力的效應(10.23)
甘薯主要數量性狀的因子分析及聚類分析(10.25)
不同國家菜豆核DNA ITS序列分析(10.28)
苦瓜強雌系嶼強-2的選育及利用(12.12)
早熟苦瓜新品種翠中翠的選育(12.14)
早熟辣椒新品種揚椒2號的選育(12.16)
烏塌菜VC、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變異和聚類分析(12.18)
不同榨菜(莖瘤芥)雄性不育資源的育性鑒定(12.21)
NaCl溶液克服蘿卜自交不親和性研究(14.14)
辣椒基因組DNA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較研究(14.17)
滲透壓對馬鈴薯種質試管保存的影響效應(14.20)
線椒新品種黔椒8號的選育(14.24)
線椒新品種黔椒5號的選育(14.26)
子蓮種子離子注入誘變效應的初步觀察(16.40)
30份蓮種質資源的RAPD遺傳多樣性分析(16.42)
北疆高寒地區水生蔬菜、水生花卉的引種試驗(16.46)
子蓮第三次航天搭載優良變異單株的選育(16.49)
芡實花部形態和開花習性研究(16.53)
早中熟芋新品種鄂芋1號的選育(16.55)
滇東地區水生蔬菜資源在金華的適應性調查(16.57)
優質抗病網紋甜瓜新品種紅珍珠的選育(18.11)
韭菜引種試驗的灰色關聯度分析(18.13)
佳美苦瓜純度的SRAP鑒定(18.16)
花椰菜新品種浙801雜交種純度的SSR鑒定(18.18)
大蒜組織培養快繁技術的研究(20.13)
優質早熟西瓜新品種蘇蜜6號的選育(20.16)
中晚熟黑皮冬瓜黑雜1號的選育(20.18)
大白菜新品種金秋90的選育(20.20)
灰色關聯分析在耐熱甘藍品質育種中的應用(22.5)
牛心甘藍新品種探春的選育(22.9)
西瓜F2群體大小及選擇技術研究(22.11)
茄子新品種淄茄一號的選育及制種技術要點(22.14)
草石蠶莖尖脫毒培養及良種繁育體系(22.16)
單茬茴香新品種德豐的選育(22.21)
新型白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6w-9605A的鑒定及利用研究(24.5)
高辣椒素含量航天辣椒桂航一號的選育(24.8)
辣椒不育系制種與可育系制種相關性狀的比較研究(24.10)
栽培與生理
不同采摘期對黃秋葵果實性狀和品質的影響(2.18)
不同嫁接方法對西瓜嫁接工效、嫁接苗生長和果實品質的
影響(2.21)
不同南瓜砧木嫁接對海南哈密瓜生長、產量及果實品質的
影響(2.24)
拌種對中早熟馬鈴薯LK99光合參數、干物質積累的影響(2.27)
鎘脅迫下硫元素與肥料交互作用對鎘在茭白各器官中積累的影響(2.31)
春季青梗小白菜品種比較試驗(2.34)
外源Ca2+對鹽脅迫下甜瓜葉片氣孔開度的調節(2.36)
漢中地區早薹蒜品種比較試驗(2.40)
春季設施豇豆品種比較試驗(2.42)
甘肅張掖露地春花菜品種比較試驗(2.45)
岷江上游地區春蘿卜品種比較試驗(2.47)
塑料大棚山藥珠芽快繁種薯密度研究(2.50)
黃瓜葉柄橫切結構的數量特性研究(4.33)
不同種類地膜覆蓋對辣椒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4.36)
不同栽培方式及種植密度對辣椒產量的影響(4.39)
不同灌水次數對溫室黃瓜耗水規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4.43)
南寧市大棚早春越夏種植水果黃瓜的小氣候評價與調控(4.47)
防蟲網室內蔬菜種子出苗率試驗初報(4.51)
高架栽培槽栽培草莓效果研究(6.28)
莖瘤芥保鮮技術的研究(6.32)
加拿大蓬水提液對甜白菜和油菜幼苗化感作用(6.35)
南通地區設施專用型辣椒品種比較試驗(6.38)
番茄/馬鈴薯嫁接對番茄生長和果實形狀的影響(6.41)
低溫弱光對西葫蘆葉片解剖結構的影響(6.44)
不同株距處理對辣椒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的影響(6.47)
不同灌水量對日光溫室番茄土壤水分變化的影響(6.49)
不同種植密度對華甜玉3號玉米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8.28)
小黃瓜不同基質及不同規格穴盤育苗試驗(8.31)
外界因素處理對吊瓜種子發芽率的影響(8.34)
多效唑和矮壯素對冀張薯8號產量的影響(8.37)
防落素在保護地甜瓜栽培上的應用試驗(8.40)
南通地區番茄品種比較試驗(8.42)
不同顏色櫻桃番茄礦物元素分析(8.44)
貴州地區干椒品種對比試驗(8.47)
冬種北運豇豆新品種比較試驗(8.50)
西寧設施溫棚黃瓜品種篩選試驗(8.52)
辣椒新品種濮椒一號配套栽培技術研究(10.31)
SA處理對黑果龍葵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0.34)
不同化學試劑處理對茄子陳種子發芽力的影響(10.36)
青霉素處理對陳豌豆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0.40)
遼沈Ⅲ型溫室青椒生長情況的時空差異性分析(10.43)
番茄樹型栽培營養及植株調控試驗(10.47)
河西走廊日光溫室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辣椒品比試驗(12.24)
南通地區甜椒品種比較試驗(12.26)
不同浸種方式對辣椒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2.29)
人工老化和PEG滲調修復對黃瓜種子浸泡液電導率及種子萌發的影響(12.31)
青霉素對老化雪里蕻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2.34)
不同規格穴盤育苗對大白菜生長及產量的影響(12.38)
不同育苗方式對芹菜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12.40)
甘肅河西走廊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辣椒不同播期對其產量的影響(12.43)
浙江冬季大棚不同覆蓋方式保溫效果研究(12.46)
大蔥新品種引種篩選和適應性試驗(14.28)
響水縣淺水藕品比試驗(14.31)
秋茬青梗小白菜品種(系)比較試驗(14.33)
直播和育苗移栽對豇豆生長和產量的影響(14.35)
不同種植模式對旱區馬鈴薯產量的影響(14.38)
溫室栽培對茭白生長與葉片光合特性的影響(16.27)
雄茭、灰茭、正常茭形態指標及光合特性研究(16.31)
種藕質量對子蓮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16.34)
60Co-γ輻射對茭白葉片光合特性和熒光參數的影響(16.36)
淺水蘇芡露地高產栽培技術(16.101)
芡實新品系蘇芡雜2號品種特性比較試驗(16.103)
川東地區淺水藕栽培關鍵技術(16.107)
洪湖蓮藕高效栽培模式三例(16.109)
雙季茭―長豇豆高效水旱輪作栽培模式(16.110)
雙季田藕春藕“六改”栽培技術(16.112)
紅芽芋―蕹菜高產栽培技術(16.114)
對應城市一菜用睡蓮種植戶的調查(16.116)
荸薺新品種特征特性及高產高效栽培關鍵技術(16.117)
設施蔬菜水旱輪作高效栽培技術初探(16.119)
浙北茭區雙季茭白新品種龍茭2號栽培新技術(16.122)
漢川市水生蔬菜高效種植模式分析(16.124)
楚魔花1號魔芋區域性試驗研究(18.20)
海南省中小果型無籽西瓜品種比較試驗(18.24)
安徽湖陽芡實梗高產高效種植技術(18.28)
南通地區大棚A級綠色食品西瓜栽培技術(18.29)
涪陵早市青菜頭(鮮榨菜)高產優質無公害栽培技術(18.32)
甜玉米規范化穴盤基質育苗技術(18.34)
南京地區早熟西瓜工廠化嫁接育苗技術集成(18.36)
超甜玉米金湘甜5號高效栽培技術(18.39)
銀川平原地區春種胡蘿卜套種秋番茄復種花椰菜栽培技術(18.41)
內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栽后管理應注意的問題(18.44)
辣椒化感作用優勢組分評價及GC-MS鑒定(18.46)
長豇豆莢果發育過程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變化(18.49)
武漢地區GP-C825型農用單棟鋼架大棚的建造要點(20.22)
沛縣大棚西瓜三膜覆蓋嫁接栽培技術(20.24)
青花菜―慈姑/荸薺水旱輪作高效種植模式(20.26)
塑料大棚雜交辣椒制種栽培技術規程(20.28)
辣椒漂浮育苗技術的研究及應用(20.31)
春季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20.34)
春播甜玉米品種比較試驗(20.37)
不同水培方式對草莓結果及果實品質的影響(20.39)
不同整枝方式對管棚越夏栽培番茄生長的影響(20.43)
江蘇沿海地區黑番茄品種比較試驗(20.47)
聚乙二醇和甲基托布津對菠菜陳種子發芽及田間成苗的影響(20.50)
天津地區設施中果型番茄春茬比較試驗(22.23)
貴州高產優質干椒新品種篩選試驗(22.25)
華南地區中晚熟菜心冬季品種比較試驗(22.28)
貴陽夏秋延晚黃瓜品種比較試驗(22.30)
浙南地區高山大棚茄子引種比較試驗(22.32)
南京地區草莓保護地栽培品種比較試驗(22.34)
莖節數、株距和覆土深度對蕺菜莖段發芽的影響(22.36)
高溫脅迫對菜心農藝性狀的影響(22.39)
不同貯藏處理對辣椒種子發芽的影響(22.44)
大蒜各器官的生長發育與二次生長的相關性探討(22.47)
高寒地區露地娃娃菜栽培技術(22.49)
早春厚皮甜瓜優質無公害保護地實用栽培技術(22.51)
特早紅扁豆大棚特早熟高效栽培技術(22.53)
沿海地區雙大棚內保溫西瓜春提早栽培技術(22.54)
貴陽低海拔山區次早熟西葫蘆―延晚熟番茄―冬季白菜薹周年高效生態栽培模式(22.57)
蘇椒5號(博士王)辣椒采收分級包裝技術規程(22.59)
山東聊城靈芝山藥高產栽培技術(22.60)
貴州露地草莓栽培品種比較試驗(24.12)
白子菜不同器官營養與藥用成分的測定與分析(24.14)
不同采收期及后熟處理對辣椒種子質量的影響(24.18)
攀枝花地區菜豆品系播期密度綜合試驗(24.20)
高山栽培密度對曉豐甘藍產量及效益的影響(24.23)
不同低溫處理對甜瓜幼苗生長和根系生理特性的影響(24.25)
不同防蟲網覆蓋對網室小氣候及青菜生產的影響(24.30)
不同嫁接方法對甜瓜枯萎病抗性的影響及其生理響應(24.33)
高寒地區溫室791韭菜高產栽培技術(24.38)
淮安櫻桃番茄粉娘采收分級包裝技術規程(24.40)
黃淮地區小果型西瓜日光溫室立體栽培技術(24.41)
西北地區冬春黃瓜嫁接苗工廠化生產技術(24.43)
草莓套夾種春、秋玉米高效栽培模式(24.44)
成都市折耳根高產栽培技術(24.46)
土壤肥料
有機態硼肥對小白菜幼苗生長及品質的影響(2.52)
高寒地區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2.55)
幾種有機廢棄物組合基質對黃瓜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2.59)
錳肥對莧菜生長及品質的影響(4.53)
兩種食用菌菌絲體對鐵元素富集能力分析(4.57)
硫對大蒜生長發育及根系活力的影響(4.60)
鋅、硼對大白菜生長及產量品質的影響(4.63)
大中微量元素配施對隴薯5號養分吸收及品質的影響(6.52)
發酵豬糞對設施番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6.57)
不同施肥量對早春甜玉米生長與產量的影響(6.60)
生姜施用生物鉀肥增產效應初探(6.62)
不同形態氮肥對辣椒產量與氮肥利用率的研究(8.55)
亞硒酸鈉葉面噴施對蒜黃生長與品質的影響(8.58)
不同施肥水平對宏大1號冬瓜經濟性狀的影響(8.61)
氮肥用量對大棚萵苣產量及產值的影響(8.63)
定植密度與復合肥互作對辣椒產量的影響(8.66)
氰胺化鈣處理甜瓜連作地土壤試驗(10.51)
葉面噴施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對不同氮水平小白菜產量及品質的影響(10.53)
葉面追肥對蘭州百合植株生長及鱗莖產量的影響(10.59)
硫酸鉀復合肥對淮安大棚辣椒產量的影響(12.49)
日光溫室有機土壤栽培對番茄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2.51)
3年生蘆筍日光溫室秋冬茬有機土和普通土栽培產量對比試驗(12.54)
播前不同肥料基施對中早熟馬鈴薯LK99 氮素吸收規律的影響(12.57)
控釋肥料對中蔬4號番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2.60)
不同配方基質在辣椒漂浮育苗中的應用效果(12.64)
水葫蘆沼渣對茄子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4.41)
氮密互作對夏玉米產量性狀及氮素利用的影響(14.44)
菜用春大豆新品種遼鮮1號施氮量和種植密度試驗(14.48)
東河早藕土壤養分限制因子試驗(16.90)
氮磷鉀肥對蓮藕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6.92)
藜蒿測土配方施肥肥料效應試驗示范(16.96)
硒處理對櫻桃番茄果實發育的影響(18.52)
大蒜配方施肥對肥料利用率的影響(18.54)
不同基質配比對辣椒幼苗生長的影響(18.58)
上海市奉賢區設施菜地土壤理化性狀分析(20.53)
黃州區萵筍“3414”肥效試驗(20.56)
水溶性肥料在黃瓜育苗中的應用效果(20.60)
浙江山地和平原地區松花菜栽培施肥關鍵技術(20.64)
油葵芽苗菜循環式栽培技術研究(22.62)
濱州大棚蔬菜需肥水平及供肥狀況的調查研究(22.64)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在日光溫室蔬菜生產上的應用(24.48)
三亞地區農業土壤pH值測定方法初探(24.50)
不同粒徑砂礫石覆蓋對砂田西瓜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24.52)
植保研究
海南島甜瓜鐮刀菌果腐病藥劑防治研究(2.63)
蔬菜中殘留農藥消減方法研究(2.66)
溫室辣椒白粉病的藥劑防治研究(2.69)
4種果蔬種子帶菌的種類及其抗藥性(4.65)
植物誘劑黃板誘殺小菜蛾的試驗對比試驗(4.69)
防蟲網覆蓋條件下豇豆病害發生規律與防治對策(4.71)
溫度對甘薯麥蛾發育歷期和幼蟲取食量的影響(4.75)
花椰菜病害數值診斷法的研究(6.64)
柳州市蔬菜農藥殘留現狀及其對策(6.67)
有機磷和菊酯類農藥在田間蔬菜上的降解試驗(8.69)
農藥使用風險案例調查與降低農藥使用風險的社區培訓課程開發探討(8.72)
武漢蔡甸區煙粉虱寄主植物調查(8.75)
氯蟲苯甲酰胺對豇豆豆野螟的防效試驗(10.62)
大白菜霜霉病藥劑防治試驗(12.68)
海門市蔬菜病蟲害測報現狀及思考(14.50)
防蟲網覆蓋栽培對豇豆采后品質的影響(14.52)
不同殺菌劑對蓮藕腐敗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及田間防治效果(16.60)
不同覆水深度對蓮藕腐敗病菌越冬種群動態的影響(16.64)
蓮藕貯藏期主要致病真菌分離鑒定及其致病相關酶酶學特性研究(16.68)
菰黑粉菌對60Co-γ輻射的抗性研究(16.72)
荸薺稈枯病菌生物學特性研究(16.75)
湖北及山東地區栽培芋病毒病的田間調查及其病原的分子檢測(16.79)
茭白黑粉菌脈沖電泳分析方法(16.82)
長綠飛虱對幾種常用殺蟲劑的敏感性測定(16.85)
菱角金花蟲各蟲態的形態學觀察(16.87)
6種藥劑防治美洲斑潛蠅藥效的評價(18.64)
廣西茄子主要病害診斷及防治技術(一)(18.67)
保護地西瓜蔓枯病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方法 (18.71) 鮮食玉米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綜合綠色防控技術(18.72)
西昌市洋蔥蔥薊馬的為害特點與防治技術(20.66)
番茄灰霉病的發生與藥劑防治(20.67)
廣西茄子主要病害診斷及防治技術(二) (20.69) 美洲斑潛蠅田間藥劑篩選試驗(20.72)
20%寡聚酸碘對辣椒病毒病的藥效試驗(22.67)
成蒜早2號和溫江紅七星大蒜的葉枯病田間病情發展規律研究(22.69)
生物覆蓋對大蒜田間的生態效應(22.71)
植物源殺菌劑丁子香酚對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24.55)
畢節名優辣椒病蟲害種類調查及防治(24.57)
枯草芽孢桿菌M6和木霉10對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24.62)
河南經濟作物根結線蟲病的為害調查與種類鑒定(24.65)
青海省互助縣蔬菜菌核病的發生與防治(24.68)
產業經濟
溫州地區蔬菜生產效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71)
晉寧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2.75)
曲靖市麒麟區大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6.71)
東西湖柏泉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模式(6.74)
柳州市馬鈴薯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6.76)
以規模化、企業化、品牌化的形式發展商品蔬菜(10.65)
鄖縣甘薯生產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10.67)
金壇市水芹標準化生產的現狀和對策(14.55)
青海高原馬鈴薯特色產業現狀及發展措施(14.57)
漢中市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14.60)
菜價暴跌深層次分析與對策研究(14.64)
黔南州蔬菜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14.66)
洪湖市水生蔬菜產業資源優勢與發展對策(16.1)
運用現代農業思路 推進水生蔬菜產業化水平(16.3)
蔡甸區水生蔬菜產業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對策(16.6)
湖南的湘蓮生產及加工概況(16.8)
武漢市蓮藕種苗市場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措施(16.10)
山東芋頭生產和加工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16.11)
北京地區水生蔬菜生產現狀調研報告(16.14)
藜蒿文化歷史與蔡甸藜蒿產業化發展現狀(16.15)
樂都縣蔬菜產業現狀與發展思路(18.76)
銅山區蔬菜設施栽培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20.74)
武漢有機蔬菜發展現狀分析(22.74)
建立保障蔬菜供應價格穩定的長效機制(24.70)
保鮮與加工
建蓮的營養保健功能及系列產品的開發利用(16.126)
兩類不同質地蓮藕烹煮過程中的差異研究(16.128)
關鍵詞:胡蘿卜;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31.20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107-1
0 前言
近幾年來,胡蘿卜已經發展為我國出口創匯蔬菜的一個重要種類,其種植的面積正在逐年的擴大。通常情況下,冷涼的氣候環境比較適宜胡蘿卜的種植,而且在該條件下所生產出來的胡蘿卜品質較好。以下我們將結合實際的生產,對胡蘿卜無公害的高產栽培技術做如下介紹。
1 播種前的準備
(1)選地。應該選擇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水源方便的地塊,或者壤土。前茬主要以小麥、玉米以及豆類較好,能夠選擇豆類茬是最好的。(2)整地。前茬農作物收獲之后,應及時的翻耕土地,土坑深度25~30cm。在進行翻地或者整地之前,每畝地施以2500~3000kg的腐熟優質有機肥,并將肥料均勻的混入泥土中。在播前進行灌底墑水,并且仔細耙地2~3遍,耙深約15cm,讓其能夠達到通常所說的六字標準,即“齊、平、松、碎、凈、墑”。(3)種子選擇和處理。在春季播種胡蘿卜時,應該選擇中早熟、耐抽苔、品質好、產量高的品種,比如新黑田五寸參、日本五寸參、紅蕊4號等,此外應注意選擇新鮮、刺毛完整以及無霉爛的種子。通常采用干籽直播的方法,用種量大概為7.5~37.5kg/hm2,在播前應將種子身上的刺毛搓去并整理干凈,然后再進行短時間的晾曬之后便可以播種。例如浸種催芽,可以在35℃~40℃的條件下采用溫水浸種2~3小時,然后撈出來洗干凈之后用浸布來包好,繼續放在20℃~25℃的條件下催芽,要注意每天沖洗1次,3~4天以后,等到有60%的種子已經萌芽的時候,則可開始播種[1]。
2 適時地播種
2.1 確定播種期
通常都是在5月的中旬,待當地的平均氣溫穩定在13℃以上便可進行播種。對于“美國紅心金筍”的播種應該要稍微比“新黑田五寸人參”的播種早。若播種期太過于早,就容易提高抽苔率;若太過于晚,生育期又不夠,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商品的質量及產量。
2.2 進行播種
采取機械播種的方式,在播種前要先調試好農業機器,以保證下籽時均勻。每畝用種450~500g,摻和種子量5倍的細沙或者干鋸末進行混播。播種的行距在25~30cm,播種的深度為1.50cm,播種后利用輕型的農業機具來鎮壓。人工播種之后在種子上面覆蓋1.50cm的細土,并用腳踩嚴實。同時,應在畦面拿麥秸來覆蓋,利于保墑。此外,也可拿油白菜來混播,因為油白菜能為其遮陰,待胡蘿卜長出幼苗之后再將油白菜拔出[2]。
3 播種后的管理
3.1 苗期管理
出苗期如果遇到高溫干旱的氣候,則應該要及時的灌1~2次的保苗水,以便利于出苗。播種后大概15天出苗。長到1~2片真葉的時候,在晴天午后進行間苗,苗的間隔距離為4cm,將大苗和壯苗留下來,將小苗、弱苗以及雜株去除,同時還要進行第一次中耕松土。長到4~5片葉子的時候定苗,苗的間隔距離為7cm,每畝保苗3~3.3萬株。同時要進行第二次中耕。在雜草長出苗之后則應該要立即進行人工拔除,最好不要用化學藥劑來除草,以確保商品率。
3.2 灌水、施肥
3.2.1 灌水 當苗的肉質根如手指般粗時,是它的需水高峰期,應該要及時地灌膨大水,灌水時注意做到輕、勻、適量,避免進行大水漫灌以及發生忽干忽濕,否則,容易造成裂根。全生育期灌3~4次。
3.2.2 施肥 地力比較差的地塊,在肉質根膨大時期施于速效性的有機肥料,每畝用腐熟人尿糞1000kg對水灌根,并結合灌水進行,避免因濃度過大而發生燒苗現象,間隔15~20天再灌1次。
3.3 病蟲害的防治
3.3.1 蟲害主要有地老虎及種蠅兩種 地老虎主要是以幼蟲在夜間進行咬食幼苗,導致缺苗斷壟。盡量采取人工捕捉的方法,如果害蟲量較大則采用毒餌法,晶體敵百蟲拌和炒香的麩皮或者油渣,在傍晚時候將其撒在胡蘿卜近根的部位進行誘殺。種蠅的幼蟲危害地下部根,致使傷口易于引起細菌的感染。在成蟲發生時期,于晴天的中午將1份糖、1 份醋以及2.50份水制成糖醋液來進行誘殺。
3.3.2 病害主要有白粉病及細菌性軟腐病 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與莖,發病初期采用農抗120水劑150~200倍液噴施;細菌性軟腐病危害地下部根,發現病株時應該要及時拔除,將其帶到田外進行銷毀,并在病株的周圍撒生石灰以消毒。如果發生病重可以用50%DT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3]。
4 采收貯藏
在9月下旬的前后,當內質根足夠膨大80%左右,外葉從綠轉黃變得萎縮時,可以開始收獲。采收的時候所用到的工具應該要清潔衛生且無污染。進行分級整理,去除發生畸形裂縫和體積過于小的胡蘿卜,挑選完好的產品將其分裝進編織袋。因為胡蘿卜耐儲藏,即使在1℃左右的低溫下及相對濕度90%~95%的環境下也可以儲藏5~6個月。
5 小結
綜上所述,對胡蘿卜采取無公害的高產栽培技術可以使其生產優質優效,為農戶帶來可喜的收獲。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采用科學的方法對農作物進行培育,對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家埔.無公害胡蘿卜的栽培技術要點[J].現代農業,
2010,45(3):18-19.
[2] 孫亞璞.無公害胡蘿卜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09,34(5):41-42.
基金項目:貴州特色作物科特派“萬元田”科技示范工程,黔科合重大專項字[2011]6001,“黔白5號”大白菜制種技術研究 與示范,黔科合NY字[2011]3033號
李瓊芬,貴州黔南州蔬菜果樹中心,550000
文林宏,孟平紅,趙大芹,貴州省園藝研究所
王惠科,羅甸縣蔬菜辦
李桂蓮,通信作者,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收稿日期:2013-11-01
羅甸縣是貴州蔬菜產業發展重點縣之一,耕地主要海拔400~800 m,大部分區域屬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6℃,1月平均溫10.1℃,冬春氣候較溫暖,有“天然溫室”之稱,雨量充沛,適宜蔬菜一年多季種植。該縣旱地農業生產傳統種植模式多為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制。近些年來,玉米―秋冬四季豆栽培模式,有一定種植規模。為了進一步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我們于2011-2012年在羅甸縣邊陽鎮、羅杉、栗木、板庚鄉開展春大白菜―夏秋辣椒―秋冬萵筍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示范。2012年示范面積17.6 hm2,每667 m2年產值平均約3萬元。通過試驗、示范總結出全年高效栽培技術,比當地原有種植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單產,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也為貴州同類型地區推廣提供了科學依據。
1 適宜種植區選擇
春大白菜在種子萌動或綠體階段,在10℃以下低溫條件下,經過一定時期可以完成春化階段,以后遇長日照和較高溫度(18~20℃)就易發生先期抽薹;秋冬萵筍生長后期,遇0℃以下低溫,莖易受凍,所以種植區選擇至關重要。經在羅甸縣海拔400~850 m的4個鄉(鎮)進行的春大白菜―夏秋辣椒―秋冬萵筍一年三熟栽培試驗結果看出,該模式適宜的種植區為海拔800 m以下,年平均氣溫在17.6℃,1月平均溫8℃以上。
2 栽培模式及經濟效益
2.1 春大白菜
羅甸縣2~3月倒春寒天氣較頻繁,春大白菜栽培中突出的問題是播種期、定植期、育苗方式不當容易出現先期抽薹,嚴重影響產量。經過不同播種期、定植期及育苗試驗,得出在羅甸縣作為一年三熟栽培的春大白菜,2月中下旬播種最適合,上市期市場價格很好。2月中旬播種的需采用大棚加小拱棚育苗,2月底播種的采用小拱棚育苗則可。定植期以3月下旬至4月初為宜,用地膜覆蓋栽培,4月底至5月中旬陸續上市,此時冬春大白菜已抽薹收獲完畢,而夏白菜還未上市,正值大白菜淡季,故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都很好,平均售價2.1元/kg,667 m2產量4 700~6 000 kg,667 m2產值9 800~12 600元。
2.2 夏秋辣椒
經播期、定植期試驗結果表明,夏秋辣椒3月下旬播種,大棚或小拱棚育苗,5月下旬定植為宜,地膜覆蓋栽培;7月下旬至9月底采收,平均售價2元/kg,667 m2產量達3 800~4 300 kg,667 m2產值7 600~8 600元。
2.3 秋冬萵筍
經播種期及定植期試驗結果表明,秋冬萵筍9月上中旬播種,采用露地育苗,10月上中旬定植為宜。露地地膜覆蓋栽培,翌年1月采收(此時貴州中、高海拔地區常有0℃以下的低溫、凝凍,萵筍肉質莖易受凍,市場缺口較大)。平均售價2.2元/kg,667 m2產量4 250~4 800 kg,667 m2產值9 800~ 10 600元。
春大白菜―夏秋辣椒―秋冬萵筍一年三熟模式,每667 m2年總產值達26 800~31 800元。
3 選擇適宜優良品種
春白菜品種選擇不當,會引起先期抽薹,必須選用冬性強、耐寒、耐抽薹品種。羅甸縣秋冬萵筍生長前期9~10月溫度還比較高,秧苗易徒長,選擇品種不當也會引起先期抽薹,嚴重影響產量,必須選擇抗熱、耐抽薹、高產品種。經品種比較試驗,選出適宜春大白菜―夏秋辣椒―秋冬萵筍一年三熟模式栽培的良種:春大白菜有黔白5號、韓國強勢、日本春黃白;辣椒有長辣7號、辣豐3號、長辣4號;萵筍有羅漢萵筍、春都三號、泰國綠萵筍。
4 栽培要點
4.1 春大白菜
①適時播種育苗 當室外溫度穩定在8℃以上,即可播種。為防倒春寒,2月中旬播種的采用大棚加小拱棚育苗,2月下旬播種的采用小拱棚育苗,防止先期抽薹。苗期注意通風煉苗,及時間苗,視幼苗生長情況追一次清淡腐熟人糞尿或沼液,苗期溫度最低不低于10℃,最高不高于30℃,注意觀察大棚內溫度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關鍵詞] 育苗選擇 甘藍 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1-0165-01
冬春甘藍種植,即在秋末冬初的時候陸續開始播種,到翌年4到6月春末夏初的時候開始收獲這一季栽培的甘藍。
一、品種選擇
由于是冬春栽培,因此甘藍品種的選擇十分重要。一般在離早霜來臨前40天育苗,苗需要有一定耐寒性、冬性強,并且可以提早上市。一般選用國外的澳利思和石頭二號等優秀品種。
二、栽培技術
1.苗床制作
選擇播種床時,若用電熱溫床,則需要按照每平方米50瓦的功率不顯;若用陽畦作為播種畦時,需要用塑料薄膜和草苫來作為覆蓋物。在播種的前7~10天,需要準備好苗床。
苗床內,可以填入事先配好的營養土。或者在苗床內施肥。每個33.3平米的魚苗畦內施入腐熟搗細的300千克、腐熟過篩的大糞干或雞糞50千克、過磷酸鈣5千克、復合肥2.5千克。施肥后刨兩遍,使肥料和土壤均勻混合,整平待播。不管是電熱溫床還是陽畦播種都需要在播種前5~天蓋上塑料薄膜,提高床溫。
2.掌握苗齡 育苗保存
一般苗齡需要控制在40~45天左右(根據溫度情況而確定),生理苗齡一般在5~6片,莖粗不超過0.5~0.6cm,節間短,最大葉寬不超過6cm,葉片厚實,葉色綠,選擇壯苗定植,從而可以避免抽薹,一般可以利用菜窖、洋芋窖寄藏保存,但必須選擇潮濕深約4米多的地窖。將其在一般育苗地培育成的苗連根挖出,并整齊的放置在地窖里,將根部用濕土培好,植苗深度以土覆蓋上面與畦面相平為宜。在每株苗之需按照一定的空間間隙排列,控制地窖溫度,一般保持在6攝氏度左右,葉片不能受凍。
3.播種時間
一般春冬甘藍最適宜的播種期在10月下旬至2月中旬左右。播種過早,導致苗齡長,易抽薹。所以可以根據其上市的時間,適時選擇播種和培育的方式,早播需要露地播種,晚播可以考慮用小拱棚或者其他保護方式來育苗。
4.播種方法
由于甘藍的種皮很薄,所以比較容易發芽,可以干籽下地。若用浸種催芽來播種,需要浸泡2~4個小時。播種時最好選擇冷尾暖頭晴朗無風的天進行。播種前需要先澆底水,水量浸透10cm的營養土層即可。澆水后再畦面上撒一層干細土,然后再進行播種。每平米播撒種子3~4g播種后再覆土0.5~1cm。播種好后要隨即覆膜,保證壓的嚴實
5.整地施肥
翌年春季,當地表溫度達到6攝氏度左右時,可將在地窖越冬的植株取出來,將其浸泡水中半天后即可栽植。因甘藍喜歡肥沃疏松的土壤,早熟栽培最好選用冬閑地。栽植地應選未種植過十字花科作物的肥沃土地,天氣晴朗便可栽植,深度按其原吃土部位,栽植后需澆點水,及時中耕。若想成活率100%,栽后必須不緩苗。若需提高經濟效益,將栽種時間提前就必須用地膜或小弓形塑料棚。在定植前淺耕耙平,做畦。根據塑料薄膜幅寬來確定畦寬。做好畦之后,在畦面撒施或者是溝施部分速效化肥,大概用量為每666.7平方米施撒25千克氮磷鉀復合肥。施肥后再刨兩遍將土肥混勻。白天將塑料薄膜全部揭開,令植株接受更多光照,夜間并將其蓋好。越冬苗栽植后正處于營養生長階段,生長快,包心早,質量好。
6.甘藍定植
定植時,需要保證小環境內10cm低溫保持在6°以上。在起苗時,需要帶土移栽,注意不要使土坨破碎。然后按照行距開溝或者是按照行株距開穴。先澆水后放苗。等水滲下后再覆土。
7.田間管理
定植后要及時灌溉水,需保持土壤的濕潤。甘藍不耐澇,雨水較多時要注意排澇。同時栽植后必須注意防凍。地膜或露地栽植的,容易遭受凍害,因此當地的人們用秸稈、糞便覆蓋,并將其堆成小堆,這樣的做法使防凍效果更佳。若用小弓形塑料棚,不僅可以保溫,保墑,而且防凍的效果更好。在栽植后10天左右,可追施用少量硝銨、尿素等化肥催苗,以后如同管理大田一樣管理。
8.溫度管理
定植后緩苗前不通風,以提高畦溫促進緩苗。當新葉開始生長時表示已經緩苗,才開始進行適當地通風。用小弓形塑料棚時,白天氣溫應在20攝氏度左右,夜間需在10℃左右,不能低于8℃。若當氣溫過高時需進行通風,但要保持其內部氣溫,當氣溫正常時即可將小弓形塑料棚拆除。一直到3月中旬時,白天可以將塑料薄膜揭開一半,夜間仍需要蓋嚴,這樣可以保證植株接受更多的光照。
9.防治病蟲
冬蟲栽植的蓮百花病害少,主要蟲害有軟腐病、菌核病、霜霉病、蛀蟲和菜青蟲等,栽植群眾一般采用農業防治,選擇無病種子及抗病優良品種;合理布局,實行輪作倒茬;加強中耕除草,清潔田園(必須將得病植株和病殘葉片等清除干凈并銷毀或深埋),科學肥水管理,降低病蟲源數量;冬季翻耕土地;避免施用未腐熟農家肥;合理施肥灌溉;盡量減少根系損傷、葉片破損,防止蟲害傷口等綜合防治措施。
三、注意事項
1.掌握苗齡
春冬蓮百花栽培一般以小苗越冬的形式進行,因此一般掌握苗齡在45天左右,并且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栽培需選擇健壯、敦實,葉片緊湊、葉色深綠,根系發達的壯苗。
2.適時播種
因根據上市時間,從而適時播種,并選擇育苗方式。早播種應露地播種,晚播種可以選擇地膜或小弓形塑料棚等方式保護育苗。
3.防止春化抽薹
應有效的控制生理苗齡,育苗期肥水不能太足,氣溫不能過高。盡量避免冬暖春寒。
4.肥水管理
定植時,冬季主要施優質遲效性有機肥料,春季則已速效有機肥為主。肥水管理的基本管理原則是冬控春促。總言之,蓮百花的栽培受著氣溫變化和栽培習慣的影響。因此栽培群眾必須因地制宜,控制氣溫,靈活掌握,從而達到品質好、產量高。
參考文獻
[1]羅德民. 甘藍再植栽培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1988,09:27.
[2]張生. 吐魯番早春甘藍早熟豐產栽培技術規程[J]. 吐魯番科技,1995,03:19-21.
[3]陳蓉,彭軍,王釗,張冬梅. 雙膜西瓜套種豇豆復播甘藍栽培技術[J]. 新疆農業科技,2011,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