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疾病預防的措施范文

疾病預防的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疾病預防的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疾病預防的措施

第1篇:疾病預防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 小兒;呼吸內科疾病;預防

1前言

在新生兒期到學齡期年齡段之間的兒童統(tǒng)稱為小兒,據資料顯示,小兒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方面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究其原因,除卻小兒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之外,家長對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預防重視程度不夠,預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導致其發(fā)病的重要原因。筆者就此現象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分析,歸納了幾點關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

2小兒呼吸內科疾病預防的重要性

作為人體重要的臟器功能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同時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襲的部位,當其功能異常時常常引起其他系統(tǒng)的功能紊亂,最終導致全身系統(tǒng)的異常反應【1】。由于小兒的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以及機體的代償能力較差,當其呼吸系統(tǒng)受到侵襲時,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病情。當小兒出現呼吸系統(tǒng)疾病時,家長及時帶其到醫(yī)院就診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時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對呼吸內科疾病進行預防,這樣既可以避免小兒患病的可能性,減少因小兒患病帶來的麻煩,又可促進小兒的健康成長。

3小兒呼吸內科疾病預防的措施

3.1對新生兒及嬰兒時期的小兒進行母乳喂養(yǎng)。許多家長都明白母乳喂養(yǎng)的好處,但是能堅持到一歲的家長并不多,一部分家長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為偏信奶粉的廣告而過早的停止母乳喂養(yǎng)。其實相對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內含有新生兒及嬰兒所需的全部營養(yǎng)成分,是此時期小兒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質含量較高而脂肪含量較少,有利于小兒消化但不引起腹瀉;母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兒最為缺乏的抗體,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小兒的機體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還具有干凈衛(wèi)生、溫度適宜、食用方便等優(yōu)點。

3.2 維持小兒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保證小兒生活環(huán)境的安靜、舒適,可有利于小兒增加睡眠時間及提高睡眠質量,眾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證小兒的正常發(fā)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長對于孩子的喜愛,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際交往,過多的長輩探訪反而會對小兒的正常休息造成影響,導致睡眠質量的下降,影響小兒的正常發(fā)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與成人的過多接觸可增加小兒感染細菌的幾率,較易引發(fā)呼吸道疾病。

3.3維持均衡的營養(yǎng)和水分。嬰幼兒的基礎代謝率與成人相比相對較高,當機體能量供給不足時,可出現生長發(fā)育緩慢甚至停止的現象【2】。隨著小兒機體的不斷發(fā)育,母乳中的營養(yǎng)成分已不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小兒生長需求,因此,應及時并且合理地對小兒給予優(yōu)質蛋白類物質的補充,如牛奶、豆?jié){、果汁以及蛋類等,為小兒免疫系統(tǒng)合成抗體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兒免疫力的提高;另外應對小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如糖鹽水等,可避免小兒因脫水導致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在日常的飲食中應避免小兒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習慣,保持小兒營養(yǎng)的均衡性。

3.4多進行日光浴及鍛煉。陽光中的紫外線可起到殺菌的效果,經常讓小兒進行日光浴,可部分殺滅小兒身體表面的細菌,并且可以促進小兒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進而保證小兒骨骼的正常發(fā)育。小兒生性活潑好動,對于平時的蹦蹦跳跳,家長不應過多的干預,小兒在身體活動的同時,可刺激體內骨骼肌肉的發(fā)育塑性,保證機體的健康發(fā)育;需要注意的是,當兒童活動出汗較多時,家長應注意其衣物的更換及保暖,防止因潮濕的衣物導致小兒著涼引發(fā)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

3.5保持小兒呼吸道的衛(wèi)生。小兒呼吸道疾病的發(fā)生往往與肺炎雙球菌、鏈球菌等細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關系,如果小兒的呼吸道如氣管、支氣管等存在痰液等異物時,小兒的肺部通氣就會受到影響,導致上述呼吸道細菌的大量繁殖,引發(fā)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因此,應經常對小兒口腔及咽部進行護理,保持其清潔、通暢,降低呼吸道疾病的發(fā)病率。如經常喂少量溫開水以清潔口腔;改掉某些小兒保著奶瓶入睡的習慣,或者在喝完奶后進行漱口;幫助小兒樹立經常洗手的意識,建立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經常給小兒更換內衣內褲、床單被褥尿布等。

3.6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由于人員混雜,常存在多種呼吸系統(tǒng)病原體,如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很容易通過空氣、飛沫或者接觸等途徑進行傳播,小兒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本來就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場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導致呼吸道疾病【3】。另外,若室內通風不良,空氣質量下降,亦會導致小兒身體抵抗力下降而容易發(fā)病,因此在家中也應經常開窗通風換氣,少開空調,禁止吸煙等,以保持室內空氣的通暢、溫度和濕度的適宜,避免過熱過干,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對于維持小兒呼吸道黏膜的濕潤具有重要的作用。

3.7按時進行預防接種。按時對小兒進行規(guī)定疫苗的接種,如白喉、百日咳等,通過這種方式使小兒被動地增強小兒呼吸系統(tǒng)的免疫力,從而提高對特定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據研究顯示,對于6歲以前的兒童,預防接種是避免傳染病的最有效途徑。

4小結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應注重平時的預防,通過上述預防措施的實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發(fā)病率,不僅可以為小兒提供衛(wèi)生、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從而保證其健康成長,還可以避免因小兒患病給家長帶來的麻煩。

參考文獻

[1] 劉亞香,崔國粹,探討小兒呼吸系統(tǒng)感染的相關因素及預防[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0,7(3):107

第2篇:疾病預防的措施范文

春季傳染病預防措施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基本的預防措施是相通的,我們只要注意以下幾點,就能有效地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和傳播。

1.合理膳食,增加營養(yǎng),要多飲水,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宜多食些富含優(yōu)質蛋白、糖類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和新鮮蔬菜、水果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多到郊外、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體氣血暢通,筋骨舒展,增強體質。

2.不到人口密集、人員混雜、空氣污染的場所去,如:農貿市場、個體飲食店、游藝活動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動水徹底清洗干凈,包括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

4.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尤其宿舍、電腦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規(guī)律;注意不要過度疲勞,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清潔的食物,拒絕生吃各種海產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不隨便倒垃圾,不隨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類并統(tǒng)一銷毀。

7. 注意個人衛(wèi)生,不隨地吐痰;避免接觸傳染病人,盡量不到傳染病流行疫區(qū)。

8.發(fā)熱或有其它不適及時就醫(yī);到醫(yī)院就診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傳染病人用過的物品及房間適當消毒,如日光下晾曬衣被,房內門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劑噴灑、擦拭。

常見傳染病知識一、麻疹

麻疹是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強,易感者接觸后90%以上均可發(fā)病。臨床上以發(fā)熱、上呼吸道炎癥、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為特征。人類對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

麻疹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容易引起肺炎、心臟衰竭、腦炎等多種并發(fā)癥,如病情嚴重可危及病人生命。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每年全球仍會發(fā)生4000萬例麻疹,隨著計劃免疫工作的開展,麻疹發(fā)病率迅速下降。與計劃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麻疹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小年齡組兒童得到疫苗保護,發(fā)病下降,但8個月以下的嬰兒和青壯年發(fā)病成為高發(fā)人群。從20xx年麻疹發(fā)病明顯回升,20xx年麻疹發(fā)病達到20xx年來的最高峰。特別是流動人口發(fā)病較多。20xx年出現外來打工人員集中的企業(yè)及學校等集體單位病例明顯增多現象。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屬副粘病毒科,不耐熱,對日光和消毒劑均敏感,在一般室溫條件下僅能存活2—3小時,卻能耐受低溫和干燥,-15一-70℃可保存數年。在前驅期和出疹期內,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離到麻疹病毒。

臨床癥狀病毒進入體內經10-14天潛伏期,出現象感冒的前驅癥狀:發(fā)熱、眼紅、怕光、流淚、流鼻涕、咳嗽、厭食及嘔吐,發(fā)熱2-3天后部分患者頰部粘膜相當于下部磨牙的外側出現白斑點,即麻疹粘膜斑,對麻疹的早期診斷有決定性意義。發(fā)熱第4天開始出皮疹,先自耳后,頸部漸及面部由上而下蔓延,約3天皮疹出齊,出疹時高熱,前驅期癥狀更明顯。若無合并癥,皮疹出齊后依出疹順序逐漸消退,同時體溫降至正常,流淚、流鼻涕等癥狀消失。皮疹消退后皮膚留下棕褐色斑痕及小量脫皮。整個過程約10-12天。

流行特征麻疹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患兒從接觸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傳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結膜、鼻、口、咽和氣管等分泌物中,當患者咳嗽、噴嚏時,病毒隨飛沫排出,直接到達易感者呼吸道或眼結膜致感染;也可經被污染的書籍、玩具等日常用品感染。麻疹四季均可發(fā)病,以冬春季最多。近年來隨著疫苗的使用,兒童發(fā)病總體呈下降趨勢,8月齡以下兒童及成人發(fā)病增多。

麻疹的預防

1、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手段。

2、在麻疹流行期間,盡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以減少感染和傳播的機會。

3、要注意個人及環(huán)境衛(wèi)生。居室要定時開窗通風,每天最好能通風1~2次,每次可持續(xù)1~2小時以上,家中的被褥、玩具等要經常晾曬或消毒。

二、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疹性傳染病。風疹病毒大多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

風疹臨床表現:初期出現咳嗽、噴嚏、流涕、咽疼、頭痛、低燒等上呼吸道癥狀。上述癥狀出現1~2天內,即開始出疹,皮疹是淺紅色,稍稍隆起,分布均勻。一般由面部延及軀干和四肢,往往第一天疹子即布滿全身,但手掌,足心大都無疹。耳后、枕部及頸后淋巴結腫大,耳后淋巴結腫大是風疹的一個特點。大約4~5日皮疹即消退。全身癥狀幾乎與皮疹同時消退。

感染風疹病毒的危害:患風疹后多數病人癥狀不重,但孕婦妊娠前4個月感染風疹病毒,可造成胎兒先天畸形,對胎兒和嬰兒危害極大,常見的損傷有白內障等眼部損傷、耳聾、智低、小頭畸形等;還可致胎兒早產、流產、死胎,危害極大。

小兒耳聾、白內障及心血管損傷,稱為先天性風疹綜合征的三聯癥(CRS)。CRS并不都是出生后就顯示出來,有的幾年后才發(fā)現一些相關癥狀,因此孕婦感染風疹,應對小兒應進行長期隨訪觀察。

風疹的發(fā)病風疹多發(fā)于春季3~5月份,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近年來隨著疫苗的使用,小年齡組兒童發(fā)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年齡組兒童尤其成人發(fā)病較多。隨著各大中專院校開學和各大集中用工企業(yè)單位的招工,人員流動較大,可能引起風疹疾病的傳播。近年來每年均有風疹爆發(fā)疫情,爆發(fā)均都來自人群較集中的學校、企業(yè)。

怎樣預防風疹

注射疫苗:接種疫苗可增強免疫力,我國已經將風疹疫苗納入兒童國家免疫規(guī)劃疫苗,8月齡免費接種。其他各年齡組風疹易感者均應到接種點接種疫苗。育齡期婦女應提前接種風疹疫苗,但接種后3個月內不得懷孕。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各年齡組均可感染此病,但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fā)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fā)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fā)病,但能夠傳播病毒。

手足口病可以經消化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等)傳播,亦可因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膚或粘膜皰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傳播。尚不能明確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手足口病流行無明顯的地區(qū)性,全年均可發(fā)生,一般5-7月為發(fā)病高峰。托幼機構等易感人群集中單位可發(fā)生暴發(fā)。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控制難度大,容易出現暴發(fā)和短時間內較大范圍流行。 手足口病潛伏期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為7-10天。急性起病,發(fā)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砂橛锌人?、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患者無發(fā)熱,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一般預后良好;少數病例,特別是EV71感染患兒,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神經源性肺水腫、循環(huán)障礙等,病情兇險,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遺癥。

目前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以支持療法為主,絕大多數患者可自愈。

預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做到飯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喝開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飯剩菜要加熱后再食用;盡量少帶孩子去擁擠的公共場所,特別是盡量避免與其他有發(fā)熱、出疹性疾病的兒童接觸,減少被感染的機會;注意搞好孩子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讓孩子休息好,適當曬太陽,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注意家庭室內外的清潔衛(wèi)生,家庭成員的衣服、被褥要在陽光下曝曬,經常對孩子居住的房間進行通風換氣;家長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孩子身體狀況的變化,一旦發(fā)現孩子有發(fā)熱、出疹等表現,應盡早帶孩子到醫(yī)院就診,并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fā)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觀察與治療;托幼機構應每日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減少間接接觸傳播;加強醫(yī)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內交叉感染。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常見的急性傳染病,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病,其中以冬春季為多。

水痘傳染性極強,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主要通過唾液飛沫傳染,亦可因接觸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颊咭詪胗變憾嘁?,集體兒童亦為易感人群,托兒所、幼兒園、小學校等容易發(fā)生局部暴發(fā)流行。水痘的平均潛伏期14—21天,多為15一17天。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傳染性很強,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人群對水痘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fā)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于獲得母體抗體,發(fā)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偶見成人患者(多發(fā)生在軍隊和高校)。本病全年均可發(fā)生,以冬、春兩季較多,一次患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極少。

易感兒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fā)生水痘,但少見。易感者接觸病人后約90%會傳染發(fā)病,病初癥狀較輕,可出現微熱,全身不適。發(fā)熱的同時或1—2日后,軀干皮膚、粘膜分批出現和迅速發(fā)展為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臟器,還可并發(fā)皮膚感染、肺炎、腦炎等。

本病一般預后良好,極少數人出現嚴重并發(fā)癥。部分病人恢復后體內可潛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誘因可引起復發(fā)成為帶狀皰疹。

水痘的主要預防措施:保持皮膚清潔,多臥床休息,多飲水;飲食以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為宜,避免酸性食物,忌辛辣、刺激、海味食物;避免抓破水皰,會引起皮膚感染;加強水痘防病宣傳,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衛(wèi)生習慣,做到勤洗手,以免傳染病交叉感染;冬春季節(jié)學校的教室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環(huán)境整潔,空氣流通;學校每天晨檢,發(fā)現水痘患者應及時報告,隔離傳染源,患病學生必須在家隔離治療,待結痂干燥后方能復學;對易感兒童接種水痘疫苗,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五、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傳播迅速、流行廣泛,抗原易變異,人群的特異性免疫狀況不穩(wěn)定。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對人類威脅較大。

流感的潛伏期一般為1~3天。起病多急驟,癥狀變化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癥狀為主,呼吸道癥狀輕微或不明顯。發(fā)熱通常持續(xù)3~4天,但疲乏虛弱可達2~3周。通常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熱、頭痛、頭暈、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癥狀,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淚、咳嗽等呼吸道癥狀。少數病例有食欲減退,腹痛、腹脹、嘔吐和腹瀉等消化道癥狀。一般預后良好,常于短期內自愈。嬰幼兒、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后較差。個別患者可并發(fā)副鼻竇炎、中耳炎、喉炎、支氣管炎、肺炎等。

流感的主要預防措施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打掃居室衛(wèi)生要先灑水后清掃;盡量少到或不到人群密集、空氣不流暢的影院、網吧等場所,減少感染機會;個人要注意合理飲食,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加強體育鍛煉,勞逸結合,提高機體免疫力;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節(jié)之前對人群進行流感疫苗預防接種,可以減少接種者感染流感的機會或者減輕流感癥狀。一旦發(fā)生流感,主要是加強護理,必要時給予對癥處理,防止出現并發(fā)癥。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當于中醫(yī)學所稱的“大脖子病”、“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好發(fā)于春季。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易在學校、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集中的地方暴發(fā)流行,亦可感染高校大學生中的易感者。 流行性腮腺炎的癥狀:其癥狀為腮腺非化膿性腫脹及疼痛,伴有發(fā)熱、倦怠、肌肉酸痛、食欲減退,嘔吐,頭痛,常見并發(fā)癥為不同程度的腦膜腦炎。多數患者可無前驅期,以耳下部腫、痛為最早癥狀。1~2日后,腫脹的腮腺以耳垂為中心,向周圍蔓延,2~3日達高峰,局部疼痛,張口或咀嚼時更明顯,表面灼熱,頰內腮腺管口可見紅腫,頜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腫脹4~5日后減退,全病程約1~2周。

預防策略:

1.疫苗接種:疫苗注射流腮發(fā)病后無特效療法,而應用腮腺炎減毒活疫苗進行預防接種,是控制其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2.個人衛(wèi)生習慣: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間,盡量減少到人員擁擠的公共場所;必須出門時,應戴口罩;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風、勤曬衣被、勤鍛煉身體、多喝水;若有發(fā)熱或出現上呼吸道癥狀時,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有利于早期診治呼吸道傳染病。

治療與護理:患了腮腺炎后,要與患者隔離,以免傳染。要隔離至腮腫完全消退為止。患者用過的食具、毛巾等可煮沸消毒,患者的居室要經常通風換氣,這樣既能使居室內空氣新鮮,又可以達到消毒目的。重癥患者因高熱,精神及體力都很差,應當臥床休息以減少體力消耗,有助于康復,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病時,患者常因張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劇,因此,應給患者吃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軟食,不要給患者吃酸、辣、甜味過濃及干硬食物,因為這些食品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刺激已紅腫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劇,要多給患者喝水,這樣有利于退熱及毒素的排出。應注意口腔衛(wèi)生,飯后及睡覺前后用淡鹽水漱口、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齒上的食物殘渣,防止繼發(fā)細菌感染。

七、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也稱“流腦”。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腦的早期癥狀像感冒,如發(fā)燒、頭痛、流鼻涕、渾身乏力等,持續(xù)時間非常短,在經過幾個小時或1~2天后,患者皮膚和口腔粘膜、眼結膜開始有出血點等敗血癥表現。出血點小如針尖,大則成片狀出血斑。病情嚴重時,會有頸項強直、頻繁嘔吐(嘔吐呈噴射狀)、畏光等癥狀,甚至出現昏迷。以往我國流腦的流行菌株一直以A群為主,但近年來B、C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跡象,尤其C群已成為某些地區(qū)發(fā)病的優(yōu)勢菌株。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動、寒冷、居住擁擠等為流行的危險因素。

發(fā)病年齡:流腦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5歲以下兒童由于抵抗力差較易感。近年來隨著疫苗的使用,大年齡組兒童尤其成人發(fā)病增多。

傳播途徑及發(fā)病時間:腦膜炎雙球菌隱藏于患者或帶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過咳嗽、打噴嚏、說話等由飛沫直接從空氣傳播,進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流腦以冬、春季發(fā)病較多,一般11月后發(fā)病率開始上升,2~4月達到高峰。

流腦的危害:10%~20%的重癥病例將留有長期后遺癥,如智力障礙、聽力損傷等。 流腦的預防:

1.接種流腦疫苗。預防流腦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多價流腦疫苗對易感人群進行預防,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倡使用A+C雙價流腦疫苗。目前煙臺市流腦免疫程序為6、9個月分別接種一劑次A群多糖體疫苗,3歲、6歲分別接種一劑次A+C多糖體疫苗。接種后保護率達90%左右。

2.經常開窗通氣。學校、辦公室或居民家中應做到每天開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鐘。在開窗時,要避免穿堂風,注意保暖。

3.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如勤洗手、淡鹽水漱口、打噴嚏時用手絹或紙巾、不隨地吐痰、不與他人共用水杯餐具等,以減少傳播和感染的機會。

4.流行季節(jié),應避免大型集體活動和集會活動,盡量少去或不去車站、碼頭、農貿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如去人員擁擠的場所,應戴口罩。

5.注意合理膳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身體質。飲食上注意攝入足量維生素,多吃富含優(yōu)質蛋白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確保營養(yǎng)平衡。體育鍛煉的時候要關注氣候變化,注意保暖,合理安排運動量。

6.早發(fā)現、早隔離、早治療。發(fā)現不明原因的發(fā)熱、乏力、咽喉痛、頭痛、噴射嘔吐等癥狀的病人或可疑病人應及時隔離,并及時送醫(yī)院診治,同時應做好個人防護。

7.預防性服藥。盡管接種疫苗有好的保護作用,但從接種疫苗到體內產生保護性抗體需要10~14天時間。因此對于流腦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來說,建議服用利福平進行預防,劑量:成人600mg/12h;兒童10mg/(kg•12h),每天2次,共服2天。密切接觸者指同吃同住人員,包括家庭成員、托兒所,幼兒園、學校里的同班者及處在同一小環(huán)境中的人群。

八、人禽流行性感冒

人禽流感首先發(fā)現于20世紀末。據不完全統(tǒng)計,1996年至今,人類至少出現了8次人感染禽流感事件。20xx年10月24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公布最新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自20xx年底以來,共有121個病例,62人死亡,但仍然沒有確定人傳人禽流感發(fā)生。WHO信息顯示,所有病例集中在東南亞的印尼、越南、泰國及柬埔寨等四國。其中以越南的91個病例,41人死亡最為嚴重,其次是泰國的19個病例,13人死亡。

禽流感是一種由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此病毒自然存在于鳥類的消化道中,一般不發(fā)病。禽流感病毒可分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兩種。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鳥類,呈現羽毛明顯凌亂,食欲減退,停止產蛋,雞冠呈紫色,病征開始出現后迅速惡化,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可高達80%以上。

大部分的禽鳥類都會感染家禽流行性感冒,家禽流行性感冒也可傳染人類。水禽類如水鳥、鴨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帶原者,而陸禽如雞、火雞、鴕鳥感染則造成大規(guī)模死亡。目前研究調查數據顯示,H5N1禽流感病毒已漸跨越宿主障礙,而感染到豬、馬及貓科動物(貓、虎、果子貍等)。

各領域人員傳染病預防:(一)一般民眾

1. 避免接觸禽鳥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

2. 避免生食禽類制品(包含蛋類及相關產品),且食物需煮沸

3. 避免到生禽宰殺處所

4. 選購有中華農業(yè)標準( CAS)優(yōu)良食品標示之禽畜肉類及其相關制品

5. 勤洗手、養(yǎng)成良好個人衛(wèi)生習慣

6. 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

7. 若出現發(fā)燒、喉嚨痛、咳嗽、結膜炎等癥狀,并有禽鳥接觸史、疫區(qū)旅游史,請戴 口罩盡速就醫(yī),并主動告知職業(yè)及工作內容、旅游史等。

(二)禽畜業(yè)者

1. 接種流感疫苗

2. 若出現發(fā)燒、喉嚨痛、咳嗽等類流感癥狀或眼睛發(fā)炎的現象,禁止接觸禽畜

3. 與禽畜接觸時需穿著長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需配戴厚橡膠手套

4. 配戴平面口罩,避免留在空氣不流通的工作場所

5. 穿不透水(如橡膠、聚氨酯材質)的工作鞋

6. 建議使用護目鏡

7. 時常以肥皂清潔雙手,工作結束時雙手需消毒

8. 每日早晚測量體溫

9. 業(yè)者的家屬亦應密切監(jiān)測健康狀況

10.若出現發(fā)燒、喉嚨痛、咳嗽等類流感癥狀或眼睛發(fā)炎的現象,需戴口罩立即就醫(yī), 并主動告知職業(yè)及工作內容

(三)出外旅游

1. 盡量避免前往流行地區(qū)

2. 如果有發(fā)燒、咳嗽、喉嚨痛等類流感癥狀,則旅程延期或取消

3. 在旅途中避免接觸(包括喂食)禽鳥,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

4. 不要到販賣生禽場所,盡量避免到鳥園、農場等地方參觀

5. 注意飲食衛(wèi)生,避免生食

6. 旅途中若出現發(fā)燒、咳嗽等癥狀,應戴上口罩,立即告知領隊,并盡快就醫(yī)

(四)防疫人員

1. 接種流感疫苗

2. 與禽畜接觸時需穿著長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戴厚橡膠手套

3. 密合配戴N95 口罩及護目鏡

4. 穿不透水(如橡膠、聚氨酯材質)之工作鞋

5. 工作結束后,妥善處理防護設備后,立即洗手、沐浴、更衣,且雙手需消毒

6. 實行自主健康管理、每日早晚測量體溫

7. 接觸者的家屬亦應密切監(jiān)測健康狀況

8. 若出現發(fā)燒、喉嚨痛、咳嗽等類流感癥狀或眼睛發(fā)炎的現象,需戴口罩立即就醫(yī), 并主動告知工作內容

(五)學校

1. 暫停戶外教學中接觸禽鳥之行程

2. 學校若有鳥園應暫停開放,并定期消毒

3. 避免共享毛巾

4. 教導學生避免接觸禽鳥及其分泌物

第3篇:疾病預防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路基 病害 預防

1、引言

近年來,我國公路工程建設發(fā)展迅速,在山區(qū)重丘新改建公路中經常遇到高填方路基。高填方路基的填方工程量大、工藝復雜,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行車重復載荷的作用,在高填方路基路段,經常出現路基整體下沉或局部沉降、路基縱橫向開裂、路基滑動或者邊坡滑坍等病害,而且較難治理。本文就在河北西北部山嶺重丘區(qū)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高填方路基常見的病害原因,淺談其預防及防治的方法。

2、高填方路堤的定義

路堤是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其作用是支承路床和路面。路床以下路堤在結構上分為上路堤和下路堤,上路堤是指路面底面以下0.80-1.50m范圍內的填方部分;下路堤是指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即路面底面以下超過1.50m的填方部分。

高填方路堤也稱高路堤,在《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 D30-2004)規(guī)定:高邊坡路堤與陡坡路堤設計應貫徹綜合設計和動態(tài)設計的原則。應在充分掌握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填料來源及其性質的基礎上,綜合進行路堤斷面、排水設施、邊坡防護、地基及堤身處治等的設計。當實際情況有變化時,應及時調整設計,保證路堤穩(wěn)定。對邊坡高度超過 20m 的路堤或地面斜坡坡率陡于 1:2.5 的路堤,以及不良地質、特殊地段的路堤,應進行個別勘察設計,對重要的路堤應進行穩(wěn)定性監(jiān)控。據此,高填方路堤與低填方路堤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高填方路堤的穩(wěn)定不僅與邊坡高度有關,也與路基填料及其性質、邊坡坡度、地基所處水文地質狀況、路基壓實機具、施工方法等有關。所以說,高填方路堤只是籠統(tǒng)地指填方較高的路堤。

3、高填方路堤的主要病害

高路堤工程完工后,隨著時間的延長與汽車荷載重復的作用,常出現路堤的整體下沉與局部下沉。特別是橋涵結構物臺背回填與路基填方交接處、填方與挖方交接處,路基下沉尤為突出。高填方路堤常見的病害有三類:

(1)整體下沉或局部沉降;

(2)路基不均勻沉降引起的縱橫向開裂;

(3)路基滑動或邊坡坍塌。

4、病害產生的原因

高填方路基病害的原因很多,有設計方面的,也有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公路受到自然環(huán)境多樣性影響,同時也受到路基本身自重荷載和車輛荷載的作用。能否保證高填方路堤長期穩(wěn)定,關鍵取決于設計和施工。

4.1 設計方面原因

(1)由于路線幾何線形指標采用得較高,通過不良地質路段的情況也增多。不良地質地段土基強度低、承載力低,設計處理不當,土基易于產生壓縮沉降或擠壓移位,導致高填方路堤沉降變形。

(2)路線穿越寬淺游蕩性的河床時,路基與橋梁銜接處填土較高,路基填筑與橋梁修建所涉材料彈性模量相差較大,如過渡段結構設計不合理將導致不均勻沉降,引起橋頭跳車。

(3)通道、涵洞鋪砌未考慮防水設計,易導致地表水滲透浸泡路基,使路基承載力下降而發(fā)生沉降變形。

(4)高填方路段縱、橫向排水設計考慮不周,易造成路基兩側長期積水而降低地基承載力,使路基沉降。

(5)高邊坡路堤坡腳防護與加固不妥。如抗滑樁設計的起止點不合理,往往造成起止點處因抗滑力不足引起路基下滑而使路基沉降開裂。

(6)路基排水系統(tǒng)設計不完善,在路基范圍內排水不良會引起路基填土含水量大、土質松軟、強度降低、邊坡坍塌、堤身沉陷或滑動以及產生凍害等

4.2 施工方面原因

(1)路基施工前未認真做好臨時排水設施建設與永久性排水系統(tǒng)的有機結合,使得路基排水系統(tǒng)不暢通,長期積水浸泡路基致使地基和路基土承載力降低,導致沉降發(fā)生。

(2)原地面處理不徹底,如未清除草根、樹根、淤泥等不良土壤,地基壓實度不足等因素,在靜、動荷載的作用下,使路基沉降變形。

(3)不良地質路段未予以處理或處理不當而導致路基沉降變形。

(4)填筑順序不當。在高填方路堤施工中,填層超厚或未嚴格按分層填筑分層碾壓工藝施工,路基壓實度不足而導致路基沉降變形;未全斷面范圍均勻分層填筑,而是先填半幅,后填另半幅而發(fā)生不均勻沉降。

(5)高填方路基在分層填筑時,沒有按照相關規(guī)范或設計要求的厚度進行鋪筑,隨意加厚鋪筑厚度;壓實機具按規(guī)定的碾壓遍數壓實時,壓實度達不到規(guī)范規(guī)定的要求,當填筑到路基設計高程時,必然產生累計的沉降變形,在重復荷載與填料自重作用下產生下沉。

(6)路基填方在填挖交界處未按規(guī)范要求挖臺階?;蛞蛟孛嫱梁吞盍厦芏?、承載能力不同,如填挖交接處軟土、腐殖土等未清除干凈或填筑方式不對及壓實不足,就會出現接合部銜接不良而導致路基不均勻沉降。

(7)施工組織安排不當,先施工低路堤,后施工高填方路基。往往高填方路堤施工完成后就立即鋪筑路面,路基沒有足夠的時間固結,而使路面使用不久就破壞。

(8)橋涵結構物臺背回填和路橋過渡段(一般距臺背10~20m范圍)填筑時,臺背回填由于大型機械作業(yè)不便,小型機具壓實不足或填層超厚;而路橋過渡段因路、橋先成形,過渡段后填筑,兩者均易造成壓實度不足而沉降。

4.3 路基填料原因

高填方路基施工時采用的填料如果混進了種植土、腐殖土或泥沼土等劣質土,或土中含有未經打碎的大塊土或凍土塊等;由于劣質土抗水性差、強度低,路堤將出現塑性變形或沉陷破壞;在冰凍或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由于劣質土或凍土塊的存在,路堤極易出現凍融翻漿現象。在填石路堤中若石料規(guī)格不一、性質不勻或就地爆破堆積,亂石中空隙很大。這樣,在一定期限內(例如經過一個雨季)可能產生局部的明顯下沉。

4.4 質量管理方面。

施工過程中,質量保證體系不健全,壓實度的抽檢頻率不夠,檢測資料不真實;質量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責任心不強,施工現場管理不嚴密等,使得高填方路基是施工質量實際達不到工程技術要求。

5、病害的預防措施

為避免或減少高填方路基的病害,應從工程的勘察設計、路基的填筑材料、路基施工質量管理以及養(yǎng)護技術等方面嚴格控制。

(1)嚴把勘察設計關。對于高填方路基,特別是地質條件復雜的高填方路段,設計前應進行詳細的地質勘察,使沿線地質地貌及水文情況資料與實際相符,使設計的基礎數據準確,確保路基工程設計質量。

(2)高填方路基填料宜優(yōu)先采用強度高、水穩(wěn)性好的材料。應通過試驗段確定機械的配備,碾壓遍數和松鋪系數。在分層填筑時,嚴格控制填層厚度、逐層整平碾壓,并按規(guī)范進行操作。

(3)基底承載力應滿足設計要求,特殊地段或承載力不足的地基應按設計要求進行處理;路基填筑前必須徹底清除地表植被、樹根、垃圾和種植土,加大原地面的壓實力度。如果有機質含量和其他雜物多而不易壓實,應換填土;如果是軟土地基,要按《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范》要求向監(jiān)理工程師提出對軟弱土進行加固處治。

(4)高填方路基施工中應按設計要求的路堤高度與寬度填筑,一般較設計寬度每側超寬不小于30cm,以確保邊坡密實;分層填筑壓實,嚴禁貼補,確保路基的整體性和邊坡密實。

(5)施工中,各施工層表面不應有積水,填方路堤應根據土質情況和施工時氣候狀況設置2%―4%的雙向排水橫坡,及時排走雨水。施工前,應先做好截水溝、排水溝等排水設施。

(6)舊路加寬時,清除邊坡上的雜草,并沿舊路邊坡挖成向內傾斜的臺階,臺階寬度不小于1.0m。填方分段施工兩段交接處,則先填段應留臺階與后填段分層階梯搭接,搭接長度不小于2m。半填半挖路段按規(guī)范要求設置臺階并分層壓實,提高路堤的整體穩(wěn)定性。

(7)可以在填筑好的高填方路基上堆置高度3m以上的碎石或其它重物,對路基施加超載預壓,加速完成路基工后沉降,增加路基強度。

(8)高填方路基壓實可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適當采取強夯法、沖擊壓實法、振動壓實等方法,增強壓實效果。

第4篇:疾病預防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病毒;特點;病毒防治

目前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人們工作、學習中都離不開計算機這一重要的工具支持,但技術的發(fā)展,也使計算機病毒開始了進行大規(guī)模的傳播,目前對計算機運行影響最大的即為病毒的威脅,特別是網絡病毒所給計算機帶來的損害更為嚴重,所以加強計算機系統(tǒng)和信息的安全保護至關重要,我們針對計算機病毒的特點進行分析,從而加強防范,確保計算機使用的安全。

1 計算機病毒的概念

計算機病毒是一種特殊功能的程序,可以導致計算機的數據程序受到破壞,引發(fā)計算機故障的發(fā)生,而且計算機病毒種類繁多。計算機病毒最早開始于1982年,通過病毒程序來破壞計算機的功能,使計算機內的數據受到損壞,而且這種病毒程序代碼還可以實現自我復雜,嚴重破壞了計算機的使用功能,威脅著計算機的信息安全。計算機病毒在剛開始出現時,由于人們對其缺乏足夠的認識,而且也沒有相應的防范意識,而當人們剛開始認識到病毒的危害性時,計算機病毒已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爆發(fā)。最初的計算機病毒還僅僅局限在單機中進行傳播,但隨著網絡的盛行,計算機病毒借助著互聯網開始進行了迅速的傳播和繁殖,其危害已遠遠超出了人們對其的認識程度,其已成為一種有效的網絡攻擊手段,由于病毒所帶來的巨大危害性,人們開始對其越來越重視。

2 計算機病毒的特點

2.1 傳染性

因為計算機在運行的過程中,會通過網絡傳輸各種數據信息,如果一臺計算機感染了病毒,那么就會通過網絡或者其他媒介傳染到其他的計算機上,這是計算機病毒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病毒傳播的速度會非???,涉及范圍廣,對其他計算機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

2.2 隱蔽性

計算機病毒是以程序代碼存在的于其他程序當中,或是較為隱蔽的地方,有時也會以隱含文件的形式存在,這樣就很難將其與正常程序區(qū)分開來,而作為獨立程序體的病毒源程序,其在擴散過程中會有再生病毒出現,而這些再生病毒則會采用附加或是插入的方式在可執(zhí)行程序和數據文件中存在,一旦這些程序被調用時,病毒程序也會合法的進入,從而再將分散的程序部分再在非法占用的空間內進行重新分配,形成一個完整的病毒體投入運行。

2.3 潛伏性

很大一部分病毒并不是計算機感染后就立即進行破壞,很多時候其會隱藏在系統(tǒng)當中,其擴散和繁殖通常都不會被人所察覺到,而這些病毒只有在滿足特定條件后,才會將破壞模塊進行啟動,從而導致計算機無法正常運行。

2.4 破壞性

病毒只在在系統(tǒng)中存在,就會對系統(tǒng)和程序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破壞性是病毒的又一大特點,但從破壞性的角度來看,病毒還可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對于良性病毒其破壞并不明顯,或者說基本沒有什么破壞性,但其會占有系統(tǒng)資源。但惡性病毒則具有明確的破壞性,不僅會對計算機數據、文件等進行破壞,還可能將磁盤進行格式化,從而給計算機使用者帶來極大的損失。

2.5 不可預見性

病毒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因為人為修改或者程序差異而發(fā)生變化,從而衍生出不同的病毒類型,并且制作病毒的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預防病毒的技術往往要慢于制作病毒的時間,而這些都是不可預見的,而病毒的傳播制造了機會。

2.6 觸發(fā)性

病毒因某個事件或數值的出現,誘使病毒實施感染或進行進攻的特性稱為可觸發(fā)性。病毒既要隱蔽又要維持攻擊力,就必須有可觸發(fā)性。

病毒的觸發(fā)機制用于控制感染和破壞動作的頻率。計算機病毒一般都有一個觸發(fā)條件,它可以按照設計者的要求在某個點上激活并對系統(tǒng)發(fā)起攻擊。如時間、計數器、特定字符及組合觸發(fā)條件等。

2.7 針對性

有些病毒的制作具有的一定的針對性,往往是針對一種程序而設置的,所以只有在適應的環(huán)境下才會感染,其他系統(tǒng)并不會受到感染。

2.8 寄生性

計算機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賴于宿主程序的執(zhí)行而生存,這就是計算機病毒的寄生性。病毒程序在浸入到宿主程序后,一般會對宿主程序進行一定的修改,宿主程序一旦執(zhí)行,病毒程序就被激活,從而進行自我復制。

3 計算機病毒防治

3.1 計算機病毒的預防

預防病毒技術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在病毒出現以后研發(fā)的應對技術,這種預防措施往往是對于具有普遍性的病毒,這種病毒比較常見,不具有任何的針對性,研發(fā)出的預防技術適應性較強。另一種是針對未制作的病毒而研發(fā)的,對于制作病毒的方向進行設想,然后有針對性的研發(fā)預防技術,這種技術具有較高的難度,往往應用于某種程序或者保護某些重要的計算機。下面主要對于第一種預防技術進行闡述

3.1.1 不使用盜版軟件,有些盜版軟件中含有病毒。

3.1.2 第一次運行新軟件前應使用病毒查殺軟件檢查它是否有毒,對不能確定來源的文件一定要進行掃描查毒。

3.1.3 備份硬盤引導區(qū)和主引導扇區(qū)數據,系統(tǒng)盤一般只安裝系統(tǒng),各種軟件和文檔不要安裝在系統(tǒng)盤,對重要的數據還要經常進行備份也就是說要定期備份硬盤的重要參數,如主引導記錄、文件分配表等以減少因病毒而造成的損失。

3.1.4 使用殺毒軟件,定期掃描檢查整個系統(tǒng)。

3.1.5 上網的計算機應安裝病毒防火墻、郵件監(jiān)控系統(tǒng)和上網助手等軟件,不打開來歷不明的郵件及其附件,預防網上病毒。

3.1.6 及時升級軟件。每一個軟件都有許多的缺陷,都在不斷的完善,新版本要比舊版本的缺陷少得多,性能更穩(wěn)定,可靠性更高,所以我們要使用新版本對舊版本不斷進行升級。操作系統(tǒng)也會不斷補丁,及時打上補丁,堵塞安全漏洞。

3.1.7 對新插入計算機的優(yōu)盤、移動硬盤、光盤等其他可插拔介質,要先進行病毒掃描,確保無感染病毒后再打開其中的文檔或程序。

3.1.8 從互聯網上下載各種軟件、文檔后,不要先行打開,應該先進行病毒掃描,確保安全后再打開。九是文件共享后及時取消共享,防止受到其他電腦上病毒的攻擊。

3.2 查殺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都需要安裝查殺病毒軟件,經常上網的計算機還需要安裝網絡防火墻等,當發(fā)現計算機可能感染病毒時,需要及時運行查殺病毒程序查殺病毒,若有文件受到感染,還需要隔離受感染文件。常用查殺病毒軟件有金山毒霸、瑞星殺毒軟件等。

4 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無論是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計算機技術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很多的工作是必須依靠計算機才能夠完成的,所以計算機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同時,各種病毒也日益猖獗,對計算機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影響到計算機的正常運行。為了保證計算機能夠安全運行,在應用計算機的過程中,要做好各項防范措施,避免病毒的入侵。在信息技術不斷的研發(fā)中,病毒防御技術將會越來越完善,為計算機技術的安全運行創(chuàng)造有利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馮棟.基于ASP 技術開發(fā)的網站安全防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6).

第5篇:疾病預防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林下養(yǎng)雞;疫病預防;技術措施;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84

引言

林下養(yǎng)雞由于是在開放式的空間養(yǎng)殖因此受到外界的影響巨大,在現實的過程中發(fā)病率很高,由此可見必須制定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疫病預防方案,從而提高林下養(yǎng)雞疫病預防工作的有效性。

1 飼養(yǎng)前疫病預防

1.1 劃分林地

在林下養(yǎng)雞的過程中,可以將林地劃分為3~5個不等的飼養(yǎng)區(qū)域,具體劃分的大小可以根據林地具體的面積大小和養(yǎng)雞的數量進行劃分,這樣能夠有效防止疾病的發(fā)生。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劃分的過程中,網眼大小不能比飼養(yǎng)的小雞大,并且還要設置相應的防疫溝。通過劃分不同的區(qū)域進行養(yǎng)殖,放養(yǎng)時間不能超過30d,通過這樣的輪流養(yǎng)殖,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發(fā)生。

1.2 清理林地

在進行飼養(yǎng)的過程中,每次換不同種類的雞,都需要進行1次全面的清理和消毒,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消毒的過程中要對附近的各種垃圾和雜物進行系統(tǒng)化的清理和消除,這樣才能夠避免任何微生物的感染。

1.3 雞苗安全

在林下養(yǎng)雞的過程中,放養(yǎng)的雞苗必須都來自于無毒的雞孵化場,要選擇身體素質較高、強健的雞,在飼養(yǎng)的過程中也不能和其他品種的雞一起混養(yǎng),防止交叉感染[1]。

2 養(yǎng)殖中疫病預防

2.1 控制人員出入

在對雞進行疫病預防的過程中,要嚴禁外來人員的參觀,只有專業(yè)的飼養(yǎng)技術人員才能夠自由進出,但是也要盡量減少出入的次數,而且每次進出都需要消毒,有條件的情況還可以更衣換鞋。相關工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夠隨意走動和聊天,要樹立責任意識,這樣才能夠提高疫病預防的質量和水平。

2.2 做好衛(wèi)生工作

在林下養(yǎng)雞由于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大,因此要避免一些鼠類、野鳥等動物的干擾,這就需要對周圍的環(huán)境做好衛(wèi)生工作,白色垃圾要及時進行回收和處理,這樣才能為整個雞群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在對雞類進行飼養(yǎng)的過程中,要對雞群居住地進行消毒處理,值得注意的是要用刺激味小的消毒液。

2.3 重視飲水消毒

在飲水的過程中需要加入適當的消毒液體,這樣不僅會殺死水體中的污染物和病原體,還能夠提高雞的抗病毒能力,通過交替換藥的方法,對飲用水進行消毒,確保飲用水的安全。

2.4 增強免疫預防

在林下養(yǎng)雞的過程中,對于疫苗必須選取正規(guī)廠商在有效日期內的疫苗,這樣才能夠增強免疫預防工作。選擇正確合理的情況制定正規(guī)的免疫程序,防止出現干擾情況,避免雞遭到外界的侵害。

3 疫病A防后續(xù)工作

3.1 遵循全進全出制

雞場在進雞的過程中要遵循全進全出制,在飼養(yǎng)雞結束的時候可以將雞在最短的時間內出欄,而且不留其他雞,通過這種辦法能夠防止中途感染,減少病原體的傳播,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資金浪費,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3.2 執(zhí)行清場處理

林下養(yǎng)雞結束后,在雞出欄的過程中,將之前存留在林內的一切用品進行消毒暴曬,徹底將林內的垃圾清理干凈。還可以深挖表層泥土,然后在撒上生石灰再壓實,進行反復的消毒,嚴格按清場處理方式執(zhí)行,從而優(yōu)化林下養(yǎng)雞工作效果。

4 結束語

林下養(yǎng)雞不僅能夠充分提高果林的利用率,還能夠節(jié)約養(yǎng)殖空間,開展林下養(yǎng)雞工作不僅能夠提高經濟效益,還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其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于林下養(yǎng)雞屬于開放模式,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因此提高林下養(yǎng)雞的疫病預防技術水平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飼養(yǎng)前疫病預防、養(yǎng)殖中疫病預防以及疫病預防后續(xù)工作等有效措施,能夠從根本上對林下養(yǎng)雞起到預防作用,提高林下養(yǎng)雞的疫病預防技術水平。做好林下養(yǎng)雞的疫病預防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我國養(yǎng)殖事業(yè)的又好又快發(fā)展。

第6篇:疾病預防的措施范文

Ca(NO3)2溶液對防止番茄臍腐病發(fā)生無明顯效果;在春夏季番茄臍腐病易發(fā)生時,應從生產之初就將預防臍腐病的發(fā)生作為管理的重點之一,通過調節(jié)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關系等措施預防臍腐病的發(fā)生。

雖然早在19世紀末期番茄臍腐病就被認為是一種生理性病害,但目前研究人員及生產者仍未能完全掌握這種病害的發(fā)病機理及其預防措施,難以避免番茄生產中因臍腐病發(fā)生而造成的損失。筆者種植番茄達十多年,發(fā)現不同品種在多種栽培方式下,均有不同程度發(fā)病,尤其在無土栽培時,措施不當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關于番茄臍腐病及其預防方面的文獻非常多,但是,經筆者多年反復驗證,發(fā)現其中所記載的一些預防對策在實踐中沒有效果或者效果甚微,不足以指導生產,同時,也發(fā)現了許多與實踐相吻合的觀點和預防對策。因此,筆者以積累的大量實踐經驗為基礎,將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病機理及其有效的預防措施進行摘錄、歸納,以供交流探討。

1 番茄臍腐病的癥狀

發(fā)生臍腐病的番茄果實先端,即生長過柱頭的地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臍部,其周圍組織呈現水浸狀斑點,后斑點逐漸擴大,病斑部失水、干燥、凹陷,顏色逐漸變?yōu)楹稚?,最后組織壞死、變黑。壞死的植株又會腐爛并著生霉層,其實,果實發(fā)病后看到的腐爛是病變組織被感染后的次生癥狀,而非臍腐病的直接癥狀。

2 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病機理及誘發(fā)條件

早在1942年,Lyon等[1]指出,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生與Ca的施用量之間存在相關性,而現在,更多的學者認為,果實內Ca2+濃度低下是造成臍腐病發(fā)生的起因[2,3],而且,研究還發(fā)現,果實內Ca2+的含量低于0.08%(干物質量)時,發(fā)病率會明顯升高,Ca2+含量高于0.12%時,則基本不會發(fā)病[4]。

在Ca2+含量不足的分裂組織的細胞內,觀察到原生質和一些細胞器官被破壞、液泡和液泡膜的形成受阻、膜的透光性增大等現象,由此推斷,Ca2+在細胞的構成,尤其是在細胞膜的構成和機能維持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Ca2+缺乏可使許多植物的組織壞死,但引起壞死的原因,到目前為止仍未完全研究清楚,而一般認為Ca2+不足損害了細胞膜的構成或引起細胞膜機能紊亂,從而造成組織壞死[2]。

土壤養(yǎng)分過剩或不足[5]、缺乏水分[6]等根圈環(huán)境惡化,可導致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生。能促進植株快速生長或促進果實迅速膨大的環(huán)境條件[7]、增強葉片蒸騰作用的環(huán)境條件[8]以及環(huán)境條件的急劇變化[9],也會使得Ca2+的吸收、轉運產生混亂,引起果實內Ca2+缺乏,增加了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病幾率[10]。另外,相對于K+和Mg2+,果實內Ca2+的含量偏低時,有機酸濃度增加,也易導致番茄臍腐病發(fā)生[4]。

3 番茄吸收、轉運Ca2+的基本特點

番茄根系在吸收營養(yǎng)物質時,各元素間存在拮抗作用和協同作用。一般,陽離子和陽離子之間、陰離子和陰離子之間存在拮抗作用,特別是低價位離子(NH4+、K+)對高價位離子(Ca2+、Mg2+)具有非常明顯的拮抗作用,而且Ca2+和Mg2+之間也存在非常明顯的拮抗作用。相對而言,番茄根系對K+的吸收能力很強,但對Ca2+的吸收能力卻比較弱,而且,即使增加根系周圍Ca2+的濃度,根系對Ca2+的吸收速度也基本不會增加[11]。

在實際生產中,番茄根系周圍的土壤、無土基質或營養(yǎng)液中,出現Ca2+缺乏或不足的情況非常少見,造成Ca2+吸收困難的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各元素間濃度不平衡,尤其是NH4+、K+、Ca2+、Mg2+之間出現了嚴重的拮抗作用,抑制了Ca2+的吸收;二是根圈環(huán)境惡化、根系活力下降,進而降低了根系的吸收能力,影響了Ca2+的吸收。

另外,在根系周圍的土壤或無土基質中,帶有負電荷離子的腐殖質可以先吸附再釋放正電荷離子(CEC),其吸附能力為H+

番茄根系吸收的Ca2+,在蒸騰作用下通過導管隨著液流輸送到地上部的莖、葉及果實。作為蒸騰器官的葉片,最容易大量獲得并儲存Ca2+,甚至浪費來之不易的Ca2+;而番茄果實的表面覆蓋著角質層,蒸騰作用非常弱,流入的液流很少,自然獲得的Ca2+也非常有限,而且,Ca2+在番茄植株體內的移動性非常差,葉片中的Ca2+幾乎不會移動到果實中,這也是果實易出現Ca2+缺乏的重要原因。

4 臍腐病的預防對策

經以上分析得出,所有抑制Ca2+吸收、轉運的因素,都有可能加劇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生,反之,促進Ca2+吸收、轉運的因素,則可預防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生。所以,在生產實踐中,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預防。

4.1 創(chuàng)建良好的根圈環(huán)境,強化根系活力,增強Ca2+的吸收能力

①提供良好的土壤條件 土壤栽培時,良好的土質結構和灌排系統(tǒng)以及適中的酸堿度(pH值為5.8~6.5)是基本條件。在以固形物為基質的無土栽培中,要求基質具有良好的“三相”平衡(氣相率為18%~23%)、良好的持水率(pF值

②增施有機肥 增施有機肥,可改良土質、提高CEC濃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NH4+、K+的吸收,促進Ca2+的吸收。但有研究顯示[12],在可溶性Ca2+含量為300~500 mg/100 g的土壤中,施入47 kg/100 m2的發(fā)酵雞糞(C/N比為10.7)或施入19 kg/100 m2的油餅(C/N比為7.5)后,反而促進了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生,而施入264 kg/100 m2的牛糞堆肥(C/N比為21.0)后,則可抑制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生。所以,應以高C/N比的有機肥料為主。

③適量施肥 在土壤栽培的生產實踐中,經常出現過度重施基肥的傾向。在設定平均每株番茄施入NH4NO3 21.8 g、過磷酸鈣21.5g、K2SO4 12 g作為基肥區(qū)和平均每株每天追施140 mg養(yǎng)分作為追肥區(qū)的對比試驗中(全生育期總供給養(yǎng)分相當)發(fā)現,前者的番茄臍腐病病果率達到11%,而后者則沒有發(fā)病,相應的,前者的出液速度[13](mL?h-1?株-1,出液速度=根量×根系活力)僅為后者的2%,前者流出液中Ca2+濃度僅為后者的4.9%;通過對各自的土壤抽出液進行理化分析后發(fā)現,前者的EC值(2.9 dS/m)是后者的3倍、可溶性Ca2+的濃度也明顯高于后者,由此可認為,根系周圍過高的鹽分脅迫增加了滲透壓,導致根系對水分及Ca2+的吸收受阻,進而導致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生[14]。生產實踐也表明,減少基肥中無機肥的施用量,依據需求強化追肥可有效抑制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生。

④追施N肥以NO3-N為主 N是番茄生長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其中NO3-N和NH4-N都是非常高效的N肥,而且混合施用效果更好。但是,隨著NH4-N施用量的增加,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病率也會明顯增加[15]。所以,園試處方的成分濃度中NO3-N為16.0 mmol/L、NH4-N為1.3 mmol/L;山崎處方的成分濃度中NO3-N為7.0 mmol/L、NH4-N為0.67 mmol/L。另外,在不易發(fā)生番茄臍腐病的秋冬季生產中,兩者并用,在提高產量和抑制發(fā)病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而在易發(fā)生番茄臍腐病的春夏季生產中,綜合考慮,完全不用NH4-N,可能更為經濟、高效。

⑤無土栽培中提高營養(yǎng)液中的Ca2+濃度 在無土栽培生產實踐中,營養(yǎng)液中Ca2+濃度為2,

4 mmol/L時,番茄會出現明顯的Ca缺乏癥狀,臍腐

病病果也大量發(fā)生,而且,Ca2+濃度為2 mmol/L時,3穗果以上果實全部發(fā)生臍腐病,癥狀出現的時間也非常短[16]。所以,建議營養(yǎng)液中Ca2+濃度應高于

8 mmol/L(園試處方中為8 mmol/L,Hoagland處方中為10 mmol/L,但山崎處方中僅為3 mmol/L)。

4.2 抑制葉片過度蒸騰,促進Ca2+向果實轉運

隨著葉片的蒸騰作用,根系吸收的Ca2+會被優(yōu)先輸送到葉片,并在葉片內堆積,之后便很難再被果實利用。所以,適度抑制葉片蒸騰作用,可有效促進Ca2+向果實轉運,達到預防番茄臍腐病的目的。

通常所采用的抑制葉片蒸騰作用的方法是摘葉(摘除50%的葉片對產量無明顯影響[17])、午間遮光、向葉片噴水、噴霧、降低白天溫度(≤27℃)、提高夜間溫度(≥16℃)等。

4.3 其他預防番茄臍腐病發(fā)生的對策

不同番茄品種在臍腐病感受性上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所以,可優(yōu)先使用抗病性強的品種。

單純葉面噴施CaCl2、Ca(NO3)2溶液,對預防番茄臍腐病無直接效果。而在Ca2+濃度為8%的有機酸中加入0.1%的Zn或3%的木糖醇酯,并于花期后連續(xù)進行葉面噴施,可有效預防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生[18]。

5 結論與討論

番茄臍腐病看似是一種簡單的生理性病害,但其發(fā)病機理和預防對策則是很復雜、很龐大的系統(tǒng)問題。截至當前,雖然還不能完全證明番茄臍腐病的發(fā)生與Ca2+之間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但眾多的試驗結果和實踐經驗表明,促進番茄對Ca2+的吸收、轉運措施確實可有效抑制病果的出現。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這些措施不僅限于促進Ca2+的吸收、轉運,而且對調節(jié)整個植株的營養(yǎng)生長、生殖生長都有積極的作用,所以,仔細分析、研究臍腐病,對提高整體番茄栽培技術有很大的幫助。

依據筆者多年的實踐經驗,土壤或營養(yǎng)液中缺乏Ca2+的可能性很小;單純葉面噴施CaCl2、Ca(NO3)2溶液沒有明顯效果,建議放棄幻想;在易發(fā)生番茄臍腐病的春夏季,從生產之初就應將預防臍腐病作為管理的重點之一,通過以調節(jié)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關系為主的栽培管理措施預防臍腐病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Lyon C B, Besson K C, Barrentine M. Macro-element nutrition of the tomato plant as correlated with fruitfulness and occurrence of blossom-end rot[J]. Botanical Gazette, 1942, 103: 651-667.

[2] 寺林敏,要一,高敏郎,等.水耕トマトの尻腐れ果生と果內カルシウム含量との[J].京都府立大學學告:學,1988,40:8-14.

[3] El-Gizawy A M, Adams P. Effect of temporary calcium stress on the calcium status of tomato fruit and leaves[J].Acta Hort, 1986, 178: 37-43.

[4] Heuvelink E.トマト オランダの多技と理――100トンどりの秘密[M].中野明正,池田英男譯.京:文,2012:173-174.

[5] Robbins W R. Relation of nutrient salt concentration to growth of the tomato and to the incidence of blossom-end rot of the fruit[J]. Plant physiol, 1937, 12(1): 21-50.

[6] Evans H J, Troxler R V. Relation of calcium nutri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blossom-end rot in tomatoes[J]. Proc Am Soc Hort Sci, 1953, 61: 346-352.

[7] Spurr A R. Anatomical aspects of blossom-end rot in the tomato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alcium nutrition[J]. Hilgadia, 1959, 28: 269-295.

[8] De Kreij C. Interactive effects of air humidity, calcium and phosphate on blossom-end rot, leaf de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contents of tomato[J]. J Plant Nutrition, 1996, 19: 361-377.

[9] Chamberlain E E. Blossom-end rot of tomatoes[J]. NZ J Agric, 1933, 46: 293-296.

[10] Shear C B. Calcium-related disorder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J]. Hortsci, 1975(10): 361-365.

[11] 日本液栽培研究會.液栽培夏の學校テキスト2012[Z].2013.

[12] 佐藤之信.土窒素肥肥沃とトマトの尻腐れ果生の[J].北研究,2004,57:227-228.

[13] 森田茂,阿部淳.出液速度の定?方法、根の研究[J].根の研究,1999(8):117-119.

[14] 中野明正,上原洋一,山內章.液土耕法による根ストレスがトマトの尻腐れ果生を抑制する[J].日本土肥料學,2001,72(3):385-393.

[15] 池田英男.大孝也.培液のNO3/NH4比と液溫がトマトの生育、量びに尻腐れ果生に及ぼす影[J].學,1988,57(1):62-69.

[16] 吉田裕一,新禮,大山光男,等.培液中Ca度が根域制限栽培したトマト果の水溶性Ca度と尻腐れ果生に及ぼす影[J].山大學學部學告,2013,102:21-28.

第7篇:疾病預防的措施范文

方法:通過對住院老年病人進行噎食危險因素評估,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干預。

結果:111例老年病人沒有發(fā)生噎食。

結論:評估老年病人噎食的危險因素,采取積極預防措施,加強護理人員、患者、家屬及護理員的安全防范意識,減少或避免了現存或潛在危險因素的發(fā)生,制訂安全飲食護理措施可有效杜絕老年病人發(fā)生噎食,降低護理風險,提高患者、家屬的滿意度。

關鍵詞:老年病人 噎食 原因 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41-01

噎食是指進食時,食物誤入氣管或卡在食管第一狹窄處壓迫呼吸道,引起嚴重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是老年人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1]。老年病人由于牙齒松動或脫落,消化液分泌減少,咀嚼或吞咽功能下降,如果食物選擇不合理或進食不當,易引起誤咽、嗆咳、燙傷、哽噎等,或因嗆咳、誤咽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因此,應該加強老年病人的飲食護理,確保飲食安全。飲食護理是項重要的護理任務。[2]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2年6月在我區(qū)住院的老年病人111例,男性53例,女性58例,年齡49歲~97歲,平均年齡78歲,能自理22例,進食不能自理89例(鼻飼26例);腦血管意外38例,老年癡呆32例,高血壓15例,糖尿病10例,帕金森病9例,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7例。

2 噎食的原因

2.1 衰老。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的生理功能發(fā)生變化,牙病或牙齒殘缺,咀嚼能力下降,當吃大塊食物特別是禽肉類食物時,不易將肉塊嚼碎,常常只能囫圇吞下,這是造成噎食的最常見原因;另外,由于咽喉部感覺減退,吞咽咳嗽的反射降低,咽喉食管在生理上和形態(tài)上都出現了退行性改變等也是造成噎食的常見原因。

2.2 疾病。腦部病變如腦梗塞、腦動脈硬化引起吞咽反射障礙、假性球麻痹導致誤吞窒息;老年癡呆病人沒有飽腹感,只要病人張口,護理員就不停向病人口中塞食;多臟器慢性病變致病人體質虛弱,發(fā)生反流,噎食時沒有能力咳出;食管癌、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致吞咽困難。

2.3 其他。如注意力下降、吞食過快、進食過快、食物過硬或過粘、邊進食邊說話、精神疲憊、護理員缺乏相關知識、情緒波動引起食管痙攣等。

3 預防措施

3.1 評估噎食的危險性?;颊呷朐簳r,責任護士應從多方面收集以往有無噎食的發(fā)生,并對老年人進行噎食危險性的評估,對發(fā)生噎食危險性較高的老年人,應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健康宣教;同時告知家屬及護理員;護理人員對易發(fā)生噎食的老年人應重視,每天重點交接班,做到人人知曉,班班清楚。

3.2 心理護理。老年人發(fā)生噎食后,就會對進食產生緊張,害怕的心理,對再次進食時易產生恐懼情緒、嚴重者會產生拒食意念。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地安慰患者,耐心的講明病情和飲食的重要性,引導患者面對現實,解除思想顧慮,消除不良情緒,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心理。

3.3 飲食的護理。

3.3.1 進食注意事項。①進食時指導患者細嚼慢咽,不催促進食慢的患者;②避免一次進食較多、鼓勵少食多餐;③患者發(fā)生嗆咳時要暫停進食,呼吸完全平穩(wěn)后再喂食;④若患者頻繁嗆咳且嚴重者應停止進食。

3.3.2 進食。老年病人進食時護理人員應協助或指導患者采取合適的進食:①進食能自理的老年病人,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協助患者下床進食,盡量采取坐位,上身前傾15度;②對不便下床的老年病人或進食不能自理者,應將床頭搖高,以坐位或半坐臥位進食;③臥床不能坐起者協作其采取側臥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并予適當支托;④鼻飼者進食時取坐位或半坐位,不能坐時取30度仰臥位,頭稍向前屈;鼻飼液溫度適中,一次管喂量不超過200ml,管喂速度盡可能緩慢。進食后不宜立即平臥,保持原有30分鐘以上,防鼻飼液反流或嘔吐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并發(fā)癥。痰多患者進食前充分吸痰,進食后不宜立即吸痰。

3.3.3 進食環(huán)境。保持進餐環(huán)境整潔、安靜、舒適、安全。將食物、餐具等放置老年病人容易取放的位置,護理人員在就餐時間段應加強巡視,并給予必要的幫助、指導。老年病人進食應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進行,集中精力;進食速度要慢,戴好義齒,細嚼慢咽;發(fā)生嗆咳時應暫停進食。對于吸氧的老年病人,護理人員應予暫停吸氧后才能進食,防止誤咽、嗆咳。

3.3.4 不能自理者進食。老年病人不能自行飲食者應予喂食,喂食時速度要慢,每匙量不宜太多,給老年病人足夠時間咀嚼。嗜睡或沒睡醒的老年病人不能喂水和食物。

3.4 加強護理員培訓。通過培訓使護理員掌握:正確協助患者進食;選擇合適的食物和;保持患者充分的進餐時間;喂飯時用小勺,勿訓斥患者;教會護理員正確掌握簡單的急救措施。一旦病人進食后、翻身或嘔吐時出現劇烈咳嗽,要立即置病人側臥位或頭偏向一側,檢查口腔內有無異物,如有異物要在第一時間內去除異物。病人出現喘鳴、呼吸困難、聲音嘶啞、面色蒼白、繼之變?yōu)榍嘧暇涂赡馨l(fā)生了窒息,要立即在第一時間內去除呼吸道異物,呼叫醫(yī)護人員搶救。

4 小結

通過了解老年病人發(fā)生噎食的原因,進行噎食危險因素評估,有針對性的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加強醫(yī)護人員、患者、家屬、護理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可有效防止老年病人發(fā)生噎食,杜絕飲食安全意外,確保身體健康,延長生命,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第8篇:疾病預防的措施范文

在我國南方氣溫高,各種微生物孳生,污染食物,容易造成腸道傳染病的發(fā)生。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有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亂、甲型肝炎與戊型肝炎、傷寒與副傷寒等。尤其在部隊基層人員群居地這些腸道傳染病是常見病、多發(fā)病,且容易造成傳染和流行,是軍隊非戰(zhàn)斗減員的重要原因之一【1-2】。

其傳染源是病人與帶菌者,細菌或病毒通過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還可借助于蒼蠅、蟑螂污染食物和用具,當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以發(fā)病,病后又可能傳給其他的人?,F將在基層一線衛(wèi)生隊腸道傳染行疾病的工作的一些經驗總結如下。

一幾種常見的腸道傳染病:

(一)霍亂:是由霍亂弧菌所致的烈性腸道傳染病,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規(guī)定的甲類傳染病之一,常呈不同程度的區(qū)域性流行,夏秋季流行,四季散發(fā)。主要癥狀有:清水樣腹瀉、嘔吐、無腹痛、不發(fā)熱或低熱,部分患者可因迅速脫水而危及生命。我縣歷史上也多次發(fā)現霍亂、副霍亂病人。

(二)菌痢: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常因食用被痢疾桿菌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被痢疾桿菌污染的餐具而致病,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粘液膿血便,可伴有發(fā)熱及全身毒血癥癥狀,嚴重者可發(fā)生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腦病。急性菌痢經治療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數病人轉為慢性或慢性帶菌者。中毒型菌痢預后差,尤其腦型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較高。本病發(fā)病率高,應該將其作為防范的重點。

(三)甲肝和戊肝:甲型和戊型肝炎分別是由甲肝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以肝臟炎癥和壞死病變?yōu)橹鞯南纻魅静。家约S――口為主要傳播途徑。水和食物的傳播,特別是水生貝類和毛蚶等,是甲肝爆發(fā)流行的主要傳播方式。飲用水污染則是戊肝爆發(fā)流行的主要傳播方式。在集體單位中如托幼機構、學校和部隊中,甲肝的發(fā)病率特別高。

二腸道傳染病的預防

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應采取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措施:

1、治療疾病控制傳染源。

患了腸道傳染病的人要及時隔離治療,更不能從事與飲食有關的工作,防止將自己的病傳給他人。

2、切斷傳播途徑,搞好“三管一滅”,防止病從口入。

腸道傳染病是因食用被細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所引起的。因此,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是做好飲食衛(wèi)生,把住“病從口入”關,特別是做好“三管一滅”工作,即管水、管飲食、管糞便、滅蒼蠅。

管水:管好水源,防止水源污染,不喝生水。

管飲食:采購食品時,應選擇新鮮食物、炊具餐具應嚴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開,飯菜現做現吃,少吃涼拌菜,吃時應洗凈,并用涼開水沖洗,瓜果宜洗凈去皮再吃,夏季不宜舉行宴會。

管糞便:糞便應妥善處理,防止糞便污染環(huán)境。

滅蒼蠅:蒼蠅、蟑螂等害蟲是傳播腸道傳染病的媒介,消滅蒼蠅、蟑螂等害蟲,是預防夏秋季腸道傳染病的重要措施。

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搞好家庭及環(huán)境衛(wèi)生,也能有效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發(fā)生。

3、提高人體抵抗力,根據需要可選用傷寒、副傷寒或病毒性肝炎的疫苗,預防疾病。

參考文獻

第9篇:疾病預防的措施范文

糖尿病足又稱糖尿病肢端壞疽,是糖尿病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上表現為足部缺血,神經營養(yǎng)障礙和久治不愈的感染。病程長、反復發(fā)作,往往久治不愈,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的群體也在擴大,如何預防糖尿病足的發(fā)生保護患者肢體功能,降低截肢率,是臨床護理急需解決的問題。

1 臨床資料

我科2009年5月-2009年11月共收治糖尿病足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齡在55-88歲之間。其中水泡9例,潰瘍11例,干性壞疽2例。通過對21例糖尿病足患者進行精心護理,治療和健康教育,除1例截肢外,其余20例水泡潰瘍基本痊愈,2例干性壞疽不同程度的好轉。

2 治療方法

2.1 全身治療:控制高血糖、高血壓,糾正血脂異常?;颊呔璨捎枚绦б葝u素+口服降糖藥物治療。

2.2 抗感染治療:①因是混合感染,患者均采用光譜抗生素治療和支持療法;②減輕潰瘍部位浮腫,臥床時抬高患肢30~40°;③創(chuàng)面處理:徹底用碘伏消毒皮膚,清創(chuàng)壞死組織,用無菌紗布蓋在創(chuàng)面上,用33%硫酸鎂100ml+慶大霉素40萬u+654-2 100mg+普通胰島素40u/1ml滴濕紗布保持創(chuàng)面肉芽濕潤,日兩次,忌加壓包扎,忌用熱療器烘烤,局部使用胰島素可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脂肪分解,加快修復和創(chuàng)面愈合。

2.3 結果:經給予綜合治療及加強局部皮膚護理,5例患者在1~2月內痊愈,4例壞疽的患者在治療后感染被控制,壞疽皮膚界限清楚后實行截肢手術。其他患者恢復較理想。

3 預防

3.1 嚴格控制血糖:糖尿病足預防重于治療,血糖保持正常范圍內,才能從根本上預防糖尿病足。糖尿病代謝本身并不直接參與糖尿病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但糖尿病時的高脂血癥,高血糖癥及其他產生的蛋白非酶糖基化產物??赏ㄟ^大、中動脈粥樣硬化及平滑肌細胞增殖促進其周圍血管病變的發(fā)展;同時高脂血癥和神經結構蛋白的非酶糖基化,還可以通過破壞神經細胞的結構、功能和代謝 促進其神經病變的發(fā)展。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復的小損傷是糖尿病足潰瘍形成并截肢的最主要誘因,另外,血糖控制不良還可影響傷口愈合,固血糖增高時,中性粒細胞和吞噬細胞功能受損,轉移因子不能相應的增加以至影響進傷口的愈合。

3.2 飲食療法: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要定時、定量、三餐合理搭配,補足蛋白質和維生素。禁吃含糖量較高的高膽固醇的食物,盡量減少外出飲食或宴會?;颊吆图覍偌搬t(yī)務人員可以共同制訂一份飲食計劃,循序漸進的控制飲食,保持標準體重。

3.3 重視足部護理:糖尿病患者往往只關注血糖變化,不注重足部病變。幫助患者充分認識其危害性,預防糖尿病足的發(fā)生。掌握正確的防護知識,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保護足部避免受傷,注意足部衛(wèi)生 每日用溫水泡腳1~2次,但水溫要

3.4 減輕足部水腫:臥床時抬高患肢,盡量避免長時間站立,以減輕腫脹,患肢若局部水腫,除供血回流差,也會對傷口造成壓迫。足是下肢的末梢,供血供氧較其他 組織少,尤其是當血糖控制不良時,會使足部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供血供氧明顯減少,造成糖尿病足發(fā)生的隱患。

3.5 鼓勵患者戒煙:可以減少為患疾病的危險。

4 護理措施

4.1 積極控制糖尿病:合理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措施。根據患者的體重、年齡及活動量,計算每日飲食量。以達到熱量攝入與能量消耗間的平衡。指導患者有規(guī)律的進食,原則上是進餐要定時、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要各三分之一,應避免飽餐。監(jiān)測血糖,根據血糖的變化調整胰島素的劑量,保證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疾病的好轉有利于局部病變恢復。

4.2 觀察患肢血運:嚴密觀察足部皮膚的顏色、溫度、感覺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如有皮膚溫度降低,肢端發(fā)涼,皮膚逐漸變白或由暗紅轉為暗紫紅,甚至紫黑色,足部血管搏動逐漸減輕或消失,提示局部缺血缺氧 嚴重易發(fā)生潰瘍并形成壞疽。

4.3 皮膚水泡病的護理:糖尿病性皮膚水泡病是誘發(fā)肢端壞疽的危險因素,好發(fā)于四肢末端及循環(huán)不良部位。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處理不當易合并感染。若有小水泡和繼發(fā)感染足癬病人,可用1∶5000高錳酸鉀液泡腳 3次/日,不超過一周。保持水泡局部清潔,對張力大的水泡避免切開,在無菌操作下抽出液體,預防繼發(fā)感染。對小水泡一般不需抽液,給予無菌輔料包扎,微循環(huán)改善后水泡可自行吸收。水泡干枯后形成痂皮,利用其保護作用可預防感染,任其自然脫落,切勿剝脫。但傷口包扎不易過緊,以免影響血運,引起軟組織損傷甚至組織壞死,同時嚴格控制血糖,以促進傷口愈合。

4.4 創(chuàng)面處理:出現感染創(chuàng)面應每天換藥,可用略大于創(chuàng)面的無菌紗布浸透消毒液濕敷創(chuàng)面,外蓋凡士林油紗條包扎,每天兩次,7~10天。經上述治療和處理,若患者仍出現全身感染癥狀,且感染灶明顯擴大與健側部位失去明顯界限。應積極藥敏試驗,選擇適當的足量廣譜抗生素,給予全身用藥,如感染仍無法控制,則應及時截肢。

4.5 保持適當的體育鍛煉以促進側肢循環(huán)的形成,囑患者每日適當做小腿和足部運動30~60分鐘 如甩腿運動、提腳跟、腳尖運動、下蹲運動。臥床時抬高下肢促進靜脈回流。

4.6 心理護理:糖尿病患者因足部感染壞疽,伴惡臭,病人常有自卑心理。另外,因住院時間較長應產生焦慮情緒。護理人員和家屬應安慰和鼓勵病人,按時疏導,使病人心態(tài)穩(wěn)定配合治療。

4.7 健康教育:糖尿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識的程度、治療的順從性,從而降低各種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致殘率?;颊呒覍俚慕逃谔悄虿〉墓芾砼c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護理中我們發(fā)現具有一定文化基礎,能良好地接受醫(yī)護人員的指導,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認真監(jiān)測血糖。血糖控制平穩(wěn)的患者,疾病恢復的快。而家屬配合不良,飲食不規(guī)律,血糖控制不穩(wěn)定的患者,可導致糖尿病足長期無法痊愈。因此,在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全方位的系統(tǒng)護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從心理、技術到家庭,社會全方位護理,對患者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魏力.糖尿病足壞疽截肢后的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1、16(8):6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丝瓜草莓www在线观看|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麻豆| jizz免费在线影视观看网站| 禁忌2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观看 |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乱码|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最近中文字幕mv2018免费看| 国产日韩综合一区二区性色av|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a∨|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极度虐乳扎钉子bdsm| 国产日韩欧美亚欧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网站 | 麻豆国产96在线|日韩|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久久五月天婷婷| 欧美视屏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99久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6| 欧美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白袜脚足j棉袜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vⅰdeoXXXX国产| 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观看| 韩国五感图r级无删减版| 成人毛片视频免费网站观看| 免费香蕉依人在线视频久|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免费观看| 真实男女动态无遮挡图|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西西人体www高清大胆视频| 日韩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女人水真多18毛片18精品 | 男人天堂2023| 日本欧美大码aⅴ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