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見疾病預防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裝飾施工;電氣工程;質量通病;預防;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一、裝修工程中常見的幾種質量通病
1、樓墻地面方面
1)廚房與衛生間地面滲漏問題;原因是水在地面滯留,來不及排放而滲到下層;預留孔填充不實及防水層施工方法不當或遭到破壞等造成的。2)抹灰層面出現空鼓、裂縫,陰陽角不垂直、不方正,裝飾灰不牢固、開裂、變形。3)木地板翹曲、變形,產生原因是木地板含水率過大或基層潮濕。4)公共部位臨 空平直段未按GB50352―2005《民用建筑設計通則》“欄桿離樓面或屋面0.10m高度內不宜留空”的規定,極易造成安全隱患 。建議設計部門應增設滿足 該條文要求的細部節點。
2、頂棚方面
1)吊頂脫落,產生原因是吊桿間距過大或固定不牢。2)輕鋼龍骨石膏板隔墻出現結構裂縫,這是因為輕鋼龍骨有的出現變形,有的通貫橫撐龍骨、支撐卡裝得不夠,致使整片隔墻骨架沒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受外力碰撞而出現裂縫。
3、油漆方面
1)甲醛等有毒有害氣體超標,產生原因是材料中有毒有害氣體的含量,目前最突出的因素是甲醛含量超標,而甲醛主要存在于油漆、涂料、夾板及木工板中。2)油漆、涂料起皮,產生原因是油漆、涂料施工時基層未干,或為趕進度在陰雨天環境下進行施工。
4、門窗方面
1)門窗的剛度不夠,起閉不靈活,氣密性水密性較差等缺陷,主要原因是是選材不當,如:強度不夠,型材斷面偏小,制作粗糙,小五金配件質量不穩定等。鋁合金或塑鋼門窗硅膠 打注不均勻飽 滿,厚度偏薄,不細膩、美觀,有污染、橡膠密封條短缺,泄水孔不規范,窗臺咬框,外窗臺比內窗臺高,極其造成滲漏 。
5、五金潔具方面
1)小五金安裝不夠細膩,有油漆污染,縫隙超標,鉸鏈單面開槽,吃肉 少釘,木夾板門沒有鉆通氣孔,油漆漏做,手感粗糙。2)抽水馬桶、下水道堵塞,產生原因:施工人員為圖方便亂倒垃圾、廢料。
6、電氣工程質量通病
1)配電箱安裝的偏差配電箱的標高或垂直度超過允許偏差。2)電纜橋架(或線槽)安裝問題支架和吊架固定不牢,支吊架焊接處未作防腐處理:電纜橋架(線槽)在穿過建筑物的變形縫時未作處理。3)電纜敷設易出現的問題電纜沿橋架敷設時,排列不整齊,交叉嚴重:電纜頭芯線與線鼻子壓接不緊圃。4)管內穿線易出現的質量問題護口遺漏,破損及管徑不符,導線連接處的焊錫不飽滿,出現虛焊、夾渣等現象。5)防雷與接地安裝焊接面積不夠,焊接處不飽滿,焊口有夾渣,咬肉,裂紋、氣孔等缺陷現象:藥皮處理不干凈,漏刷防銹漆。
二、預防質量通病的措施
1、解決滲漏問題的措施
以上這些質量通病中,由為重要的是廚衛滲漏,其表現明顯。廚衛滲漏質量問題卻成了我國目前住宅建筑施工中最普遍存在的質量隱患,如管道漏水、墻壁滲水、地面滲漏等經常發生。其原因主要是廚房、衛生間內空間有限,而且水電管路錯綜復雜,其裝修復雜而且往往造成較多的破壞。在裝修時,因施工處理不當,破壞了原有樓地面的防水層,裝修后出現樓地面滲漏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按設計要求找坡,造成倒坡或凹凸不平而存水。應嚴格按照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進行預防,以確保廚衛防水的質量。
1)選用防水材料。根據工程性質及使用標準.由設計人員選用高、中、低檔涂膜防水材料。常見的有:聚氨脂防水涂料、JS復合防水涂料(統稱涂料防水或涂膜防水),SBS防水卷材、PVC防水卷材(統稱卷材防水)。2)水管及配件。在布置給水系統時,要選購有品牌的、有質量保證的水管及配件,安裝時按規范操作,且在墻體內盡量少埋接頭,整個供水系統安裝好后,把冷水管和熱水管串接起來做壓力試驗,觀察24小時如無滲漏現象,方能入墻埋設。3)排水坡度。地面向地漏處排水坡度一般為2%,高檔工程可以為1%:地漏處排水坡度,以地漏邊向外50mm處排水坡度為3%―5%;地漏標高應根據門口至地漏的坡度確定。必要時設門檻。4)地面防水。原則上防水層做在面層以下,四周卷起,高出地面100mm。管根防水用建筑密封膏處理好。5)墻面防水。墻面可做耐撩洗涂料或貼瓷磚等,高坡不得低于1.80m。墻面防水均地面防水必須交接好。面層防水材料由設計人選定.同時要加強施工管理:廚衛面積小,許多工種交叉作業,工種之間要相互配合,要有成品保護措施;防水層未干時,嚴禁進入工作面亂踩,以免破壞防水層;防水層做完后,要做好24h避水試驗,確保不漏后再做面層及裝修。
2、墻面的解決對策
1)首先要把墻面清理干凈,對那些加氣混凝土墻要用1:3水泥砂漿勾縫,混凝土結構表面凹凸部位補平剔平。2)墻面在抹灰的前一天澆水濕潤充分。抹灰前先刷摻20%的802膠的水泥漿,然后隨即抹灰,抹灰分三遍成活,避免在兩種基層交接處開裂。3)混凝土結構和頁巖空心磚交接處加掛300寬的9x25的鋼板網。4)嚴格控制砂漿配合比,按重量比配制保證砂漿的和易性、粘結力。
3、吊頂頂棚方面的解決對策
在吊頂龍骨安裝經驗收合格后,方可進入罩面板鋪釘工序。紙面石膏板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點:1)紙面石膏板的長邊(即包封邊)應沿縱向次龍骨鋪設,安裝時用木支撐臨時支撐,使板與龍骨壓緊,射釘固定完,方可撤消支撐。從吊頂一端開始依次安裝,接縫錯開;2)射釘與紙面石膏板邊的距離,用面紙包封的板邊以10~15mm為宜,切割的板邊以15~20mm為宜;3)釘距以150~170mm為宜,螺絲應于板面垂直,已彎曲、變形的螺絲應剔除,并在相隔50mm的部位另安螺絲;4)在安裝雙層石膏板時,面層板與基層板的接縫應錯開,不得在一根龍骨上。面層板安裝時,遇轉角處,紙面石膏板應裁成7字形安裝,不得直縫連接;5)紙面石膏板與龍骨固定,應從一塊板的中間向板的四邊進行固定,不得多點同時作業;6)螺絲釘頭宜略埋入板面0.5―1mm,但不得損壞紙面,釘眼應作防銹處理并用石膏膩子抹平。
4、電氣工程的預防措施
1)在安裝橋架支吊架時,應將金屬膨脹螺栓的螺母擰緊,焊接部位務必焊牢,不能有虛焊現象,焊接處及時刷好防銹漆;橋架(線槽)穿過建筑物的變形縫時應加裝伸縮節作為補償措施。2)電纜敷設前應將電纜事先排列好,劃出排列圖表,按圖表施工,電纜敷設時應敷設一根整理一根,固定一根;電纜頭壓接時,線鼻子與芯線截面必須配套,壓接模具與芯線規格一致,壓接數量不得小于兩道。3)在穿線前,應檢查護口是否完好且與管徑不符,如因操作不慎而使護口遺漏、破損或管徑不符者應及時補齊,更換;在導線連接處焊錫時,溫度要適當,涮錫要均勻。4)所有焊接處嚴格按要求處理,將藥皮敲凈,刷好防銹漆。
結束語
裝修工程中的質量通病給房屋帶來各種各樣的質量隱患,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些質量通病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們認真選材,把握住各個施工環節,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和操作規程進行施工,很多質量通病是可以避免或降低其破壞力的。
參考文獻:
[1]駱中釗.張儀彬.淺談輕鋼龍骨紙面石膏板吊頂施工技術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下旬刊)2013.12
[2]陳敏航.劉一江.淺談裝修工程的質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12):20―21
【關鍵詞】玉米;大斑病;絲黑穗病;穗粒腐病;青枯病;癥狀識別;防治方法
玉米是粗糧中的保健佳品,對人體的健康頗為有利。玉米對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及高血壓等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對預防心臟病、癌癥等疾病也有很大的好處。德國營養保健協會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因此,多年來玉米是我國農村種植的主要農作物之一。由于種植品種更新不及時,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近年來玉米的病蟲害時有發生,給廣大的玉米種植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對此,筆者結合實踐經驗談談玉米常見的主要病害及防止措施。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稱條斑病、煤紋病、枯葉病、葉斑病等。
1.1癥狀識別
主要為害玉米的葉片、葉鞘和苞葉。葉片染病先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然后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縱裂。嚴重時病斑融合,葉片變黃枯死。潮濕時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層。下部葉片先發病。在單基因的抗病品種上表現為褪綠病斑,病斑較小,與葉脈平行,色澤黃綠或淡褐色,周圍暗褐色。有些表現為壞死斑。
1.2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應采取選用抗、耐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重點施藥保護待綜合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耐)病品種。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雜交種有:京早7號,桂單16等。
②實行輪作。倒茬制度可以避免玉米連作,秋季深翻土壤,深埋病殘株、消滅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桿,開春后及早處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殘體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稈肥最好不在玉米地施用。
③改善栽培技術,增強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明顯減輕發病,適當增施磷肥,注意氮、磷鉀肥合便搭配,重施喇叭口肥,實行玉米大豆間作,或與小麥、花生、甘薯等間作套種,寬、窄行種植;合理灌溉,低洼地注意田間排水。
④噴藥防治。由于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觀條件限制,可重點對制種田、間作田各高產試驗田等進行藥劑防治。一般于病情擴展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后,當田間病株率達70%以上,病葉率20%左右時,開始噴藥。防效較好的藥劑各類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敵菌靈可濕性粉或90%代森錳鋅,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噴霧。每畝用藥液50-75公斤,隔7-10天噴藥1次,共防治2-3次。
2.玉米絲黑穗病
本病主要為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發病,通常全株顆粒無收。因此,該病的發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損失率,為害相當嚴重。許多地區常將本病與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統稱“烏米”和“灰包”,但兩種病實際上是由不同病菌所產生的不同病害,應加以區別。
2.1癥狀識別
本病是苗期從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統性病害,癥狀表現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觀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頂部沒有花絲抽出。有時一側苞葉裂開,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變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飛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維管束的殘余物。天花發病的植株一般無花穗,剛抽出的花軸頂端病變成一小堆黑色孢子堆,有時天花抽出后后小花畸變為葉狀物。
2.2影響發病的因素
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糞肥或被種子攜帶的一種能夠抵抗不良環境的特種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適宜的條件下,厚垣孢子萌發并通過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絲進入植株生長點,隨植株生長,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環,無再侵染產生。
土壤和糞肥的帶菌量以及土壤的溫濕度條件是影響本病發生的最重要因素。土壤溫度較低并且比較干燥時,玉米出苗遲緩,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機會,發病率高,有利于絲黑穗病的流行。反之地溫高、出苗快,發病則輕。
2.3玉米絲黑穗病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品種間對本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目前生產上常用的抗病品種有中單2號、中單14號、中單12號、遼單18號、丹玉13號、陜單9號、豫玉2號、豫玉11號等。
②實行輪作、深耕:連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發病重。實行3年以上輪作,基本上可消滅土壤中病的為害。另外,深翻土壤,將病菌孢子壓倒播種層以下,再減少菌源,減輕發病。
③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燒毀,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④藥劑防治:此病是苗期一次染的病害,在苗期利用藥劑預防病菌的侵入,將會有效地控制本病的發生。第一,用25%的粉銹寧或羥銹寧,按0.3%劑量拌種,防治效果可達90%左右。也可用玉米糊作粘著劑增加藥效。第二,用70%五氯硝基苯做成含藥量不超過0.7%的藥土,播種時覆種效果較好。第三,利用種子衣劑防病。目前生產上有多種種子包衣劑,可有效地防治病蟲害。據吉林省四平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報道,玉米種子包衣處理后,對絲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可達63.3%-87.3%。
3.玉米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由于為害玉米的病原不同而分為許多類型,但主要的有鐮刀菌穗腐病、曲霉穗腐病、青霉穗腐病和色二孢屬菌引起的干腐病等。
3.1癥狀識別
果穗從頂端或基部開始發病,大片或整個果穗腐爛,病粒皺縮、無光澤、不飽滿,有時子粒間常有粉紅色或灰白色菌絲體產生。另外,有些癥狀只在個別或局部子粒上表現,其上密生紅色粉狀物,病粒易破碎。有些病菌(如黃曲霉、鐮刀菌)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毒素,由它所引起的穗粒腐病子粒在制成產品或直接供人食用時,會造成頭暈目眩、惡心、嘔吐。染病子粒作為飼料時,常引起豬的嘔吐,嚴重的會造成家畜家禽死亡。
3.2影響發病的因素
由于病菌的多樣性,因而造成病菌來源有多方面,帶菌的種子、病殘體以及其它作物的病殘體均能引起田間發病,在后期多雨的年份易造成病害流行。
3.3防治方法
目前尚無很好的防治方法,但品種間抗性有顯著差異,可選用抗病品種。第二,收集病殘體,燒毀或深埋并實行2-3年輪作。第三,注意選種及播種前的種子處理,用200倍福爾馬林液浸種1小時有殺菌作用,也可用50%二氯醌以種子重量的0.2%拌種。第四,加強田間管理,做到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另外應及時防治玉米螟,因為玉米螟是穗粒腐病菌的侵染媒介。第五,貯藏時,保持通風、干燥、低溫。
4.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發生在灌漿末期,是一種暴發性的、毀滅性的病害,易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
4.1癥狀識別
玉米灌漿末期常表現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葉片呈水燙狀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葉枯死;莖基部初為水浸狀,后逐漸變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導致倒伏。
4.2影響發病的因素
青枯病的病因尚有爭論,因內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其一,是鐮刀菌引起的;其二,是腐霉菌引起的;其三,是腐霉菌和鐮刀菌的復合侵染引起的。但是,灌漿至乳熟期的大雨,對病害的發生有重要影響,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發生的重要條件。
4.3防治方法
目前尚無有效防治措施,但品種間抗性差異極為顯著,可選用抗病品種。生產上常用的抗病品種有:豫玉4號、遼單18號、陜單9號、豫玉11號、豫玉18號等。在栽培措施上應促進全苗,注意排水。
【參考文獻】
[1]徐利治.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方法[M].農業教育出版社,2010.
【關鍵詞】 婦科疾病;治療;預防保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9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305-02
當今人們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但女性缺乏基本衛生保健常識,婦科疾病發病率普遍偏高[1]。婦科疾病是女性健康的主要威脅,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婦科疾病種類繁多,治療過程復雜多樣,容易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困擾[2]。為了提高社區內女性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患者疾病的復發率,保障社區內女性的健康安全。筆者在臨床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相應的婦科疾病普及宣傳,以此探討女性保健對社區常見婦科疾病的臨床意義。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利用計劃生育婦女三查的契機,隨機選取社區內400名已婚女性進行免費婦科檢查,并針對每名女性制作詳細調查表,內容包括:年齡、學歷、既往病史、生活衛生習慣、生育狀況、避孕措施等,建立健康檔案,跟蹤觀察患者病情發展并詳細記錄。
1.2 診斷 采用婦科常規檢查、陰道鏡檢查、B超檢查等方式確定患者的疾病類型。
1.3 治療保健方法 對抽取的婦女體檢結果進行分析論證,并予以相應的個性化診療。采取保健措施:①加強已婚女性的健康保健常識普及宣傳,定期對社區女性進行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增強女性的健康安全意識;②規范飲食習慣,科學膳食。保證日常所需蛋白質、維生素、脂肪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的攝入,保持機體健康的營養狀態,降低女性婦科疾病的發生率[3];③加強女性衛生保健,保持外陰潔凈,勤換內衣內褲,養成衛生的習慣。如有身體不適,盡早就醫治療。
2 結 果
2.1 受檢女性年齡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受檢女性學歷和衛生習慣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2.1.1 學歷 部分女性文化程度較低,缺乏衛生保健教育,對疾病常識認知不足,沒有科學的生活行為習慣。社區內女性婦科疾病發病率偏高,如陰道炎、宮頸炎、尿失禁、盆腔炎等。女性普遍預防保健意識淡薄,婦科疾病早期不能較好的控制而繼續惡化。女性衛生習慣與學歷高低成正比例關系,學歷程度高的女性具備衛生保健常識,衛生習慣良好,發病幾率相對較小。
2.1.2 衛生習慣 受檢女性具備堅持前清洗外陰習慣的很少。調查數據顯示:前堅持清洗外陰的女性156例,占39%;前偶爾清洗外陰的女性190例,占47.5%;前不清洗外陰的女性54例,占13.5%。不潔是誘發女性婦科疾病的關鍵因素,不潔與婦科疾病發生率呈正相關。
2.2 體檢結果 260名受檢女性出現婦科疾病,占65%。其中以婦科炎癥為主,包括陰道炎105例,子宮內膜炎35例,宮頸炎48例、盆腔炎72例。婦科疾病是困擾女性身心健康的最大問題,嚴重影響了她們的生活質量。婦科疾病發病率增高,發現病情晚,基層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尚不完善,醫護人員缺乏和醫療設施不完善,導致社區女性患者婦科疾病的發生率居高不下。
3 討 論
現代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健康要求指數也隨之提升[4]。科學預防疾病、衛生保健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意義重大。中年女性婦科疾病的病發率居高不下,疾病治療過程復雜多樣,病程持續時間長,易反復發作。婦科疾病種類多樣化,臨床以婦科炎癥、婦科腫瘤最為常見,這類疾病給女性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困擾,嚴重降低了她們的生活質量。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內分泌激素水平發生顯著變化,生理和心理也隨之變化,須注意科學合理的衛生保健[5]。
本組研究隨機對社區內400名女性調查顯示:女性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是影響其生活質量的關鍵要素。女性衛生習慣與學歷高低成正比例關系,學歷程度高的女性具備衛生保健常識,生活行為習慣良好,發病幾率相對較小。調查數據顯示以陰道炎患病率最高,占婦科疾病總數的40.4%,是危害社區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發病原因:①外源性因素:前不注意清洗、性生活頻繁、節育措施不當、機械性刺激損傷,引起病原菌反復感染所致。②內源性因素:生理功能改變、雌激素分泌水平等因素導致女性自我免疫能力降低。
加強社區女性的婦科疾病保健常識宣傳,指導婦女日常生活中科學膳食,保證體內營養均衡,注意微量元素的有效攝入,維持機體正常營養狀態;加強身體鍛煉,提高免疫力,養成科學的生活行為習慣,保持女私部位的潔凈,能較好地預防婦科疾病;加大保健預防措施宣傳,鼓勵女性定期體檢,做到婦科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積極健全基層醫療保健體系,建立社區內女性健康檔案,做好婦科疾病的科學防控。不僅有利于防治社區內常見婦科疾病,也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 韓潔,方凡夫,俞超芹.老年婦女常見婦科疾病的預防與保健[J].中華醫學雜志,2008,10(4):316-317.
[2] 萬星明,譚小燕,王宏,等.珠海市香洲區1036名女教師常見婦女疾病調查分析[J].河北醫學,2009,15(10):1167.
[3] 古麗巴哈爾,玉蘇音.中年婦女常見婦科疾病的臨床分析及保健策略[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6):245-246.
亭湖是兼有“大城市、大農村”特點的典型城鄉復合型城市區,常年種植蔬菜達到13 333 hm2。設施蔬菜、林果花卉和休閑觀光并列為全區農業的三大主導產業。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和休閑觀光農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高效農業面積增長迅速,草莓也逐漸成為市民和果農的新寵。由于部分設施草莓連作年限增加,草莓病蟲害發生越來越嚴重,加之部分種植戶對草莓病蟲害防控不夠及時到位,影響了草莓的產量和品質,從而制約了本地草莓產業的快速發展。就本地設施草莓常見病蟲害的發病癥狀、發生特點和綜合防治技術作詳細介紹。
1 主要病害
1.1 灰霉病
灰霉病是草莓設施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發生比較普遍,一般減收20%~30%,重的50%以上,甚至絕收,給種植戶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①發病癥狀 灰霉病一般從花期開始發病,主要為害花、果實和葉片。生產中果實受害較常見,先在果實基部發病,病斑開始呈淡褐色水漬狀,之后慢慢擴大,最后導致全果腐爛,病部表面在濕度大時生灰色霉層。
②發病規律 灰霉病的致病菌為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病菌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冬和越夏,常借風雨及農事操作傳播,可重復侵染,加重為害。低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生,發病最適溫度18~23℃,相對濕度80%以上;連續陰天、降雨且溫度在20℃時發病嚴重;在多年連作的設施栽培條件下,若氮肥施用過量,病殘體清理不及時,密度大,排水、通風不暢等管理不當時病害發生較重。
③防治技術 a.農業防治。選擇抗病性較強的歐美系硬果型品種;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 a以上輪作;合理密植,注意增施磷鉀肥、控施氮肥;及時清除植株病殘體,帶出棚外銷毀;設施選址避免選擇地勢低洼、通風不良的地塊,要深溝高畦,覆蓋地膜,以降低棚室內的空氣濕度;做好溫、濕度調控,在發病時期加大放風,將濕度降低到50%以下,閉棚將溫度提高到35℃,悶棚2 h,然后放風降溫,連續悶棚2~3次可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
b.藥劑防治。在草莓第1花穗有20%以上開花,第2花穗剛開花時,為最佳用藥時期,可選用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4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噴霧,每7 d 1次,連續2~3次,交替施藥,以免發生抗藥性。棚內濕度較大時,可采用15%腐霉利煙劑熏蒸,傍晚點燃,閉棚過夜,效果良好。注意澆水前后要噴藥保護,重點噴施發病植株及其周圍植株;花期用藥需謹慎;采摘前7 d停止用藥。
1.2 白粉病
白粉病是草莓上普遍發生的一種重要病害,一般田間株發病率在15%~30%,重發田塊株發病率在45%以上,一般減產30%,嚴重達90%以上,對草莓的品質和產量影響較大。
①發病癥狀 白粉病主要為害草莓的葉和果實。發病初期在葉片背面產生白色粉狀小圓斑,病斑逐漸擴大為邊緣不明顯、不規則形的霉層粉斑,嚴重時整片葉布滿粉狀物,抹去受害葉片上的粉層,葉片一般表現為褪綠或變黃。果實染病,幼果會停止發育,成熟的果實表面密布一層白粉,嚴重影響草莓果實質量。
②發病規律 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為子囊菌亞門真菌羽衣草單囊殼菌(Sphaerotheca macularis f.sp. fragariae),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越冬越夏。發病適宜溫度為15~25℃、濕度為40%~80%,高濕對白粉病的發生和蔓延有抑制作用。蓋膜后即發生為害,草莓坐果期以后為害最重。高溫干旱與高溫高濕交替條件下,易大流行。
③防治技術 a.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耐病品種;清潔田園,及時清理病殘果葉,并帶出園外集中銷毀;增施有機肥,避免過多施用氮肥;合理密植,及時通風。
b.藥劑防治。防治適期為花前花莖抽生期,在發病前期可以用硫磺熏蒸,即在棚室中央每隔10 m放置1個電熱自動控溫硫磺熏蒸罐,于傍晚扣膜后熏蒸,每天不超過4 h,連續熏蒸3 d即可起到明顯效果。病害發生較重時,可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25%乙嘧酚懸浮劑2 000倍液或36%硝苯菌酯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藥劑噴施葉片背面,重點噴施發病中心及周圍,每隔7 d 1次,連續噴霧3次。
1.3 炭疽病
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條件適宜情況下,造成草莓減產25%~30%,最高可達80%。該病已發展成為繼灰霉病、白粉病后的第三大病害,草莓連作地發生尤甚。
①發病癥狀 炭疽病主要發生在苗期,可為害草莓的花瓣、花萼、匍匐莖、葉柄、葉片、果實等。初侵染時呈灰黑或黑色紡錘形或橢圓形潰瘍狀小病斑,稍凹陷,后擴大為深色、凹陷的硬病斑,嚴重時病菌侵入短縮莖,致使整株凋萎枯死,枯死病株的根冠部自外向內發生褐變。果實受害,產生淡褐色近圓形病斑,軟腐狀并凹陷。
②發病規律 炭疽病是典型的高溫高濕型病害,其病原菌為真菌,已報道的炭疽病主要由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膠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或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3種病原菌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發病組織或病殘體中越冬。該病在氣溫28~32℃、相對濕度90%以上時易暴發流行。
③防治技術 a.農業防治。選用抗耐病品種;土壤消毒,避免重茬地育苗;清潔田園,及時摘除病老枯葉;合理密植,667 m2定植株數不要超過50 000株;覆蓋遮陽網降溫,多施有機肥和磷鉀肥。
b.藥劑防治。可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倍液、35%二氰?戊唑醇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800~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于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霧防治。
1.4 紅中柱根腐病
紅中柱根腐病,又叫紅心病、紅心根腐病等,是草莓連作區的毀滅性病害。
①發病癥狀 紅中柱根腐病分為急性萎蔫型和慢性萎縮型。急性萎蔫型癥狀引起全株迅速枯死;慢性萎蔫型初期不定根中間部位表皮壞死,地上部基部葉的邊緣先變為紅褐色,然后逐漸向上萎凋死亡,將根莖橫切,中柱部現針點樣褐變。
②發病規律 紅中柱根腐病的致病菌為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e Hickman),以卵孢子長期存活于土壤中,經病株、土壤或基質、農具、灌溉水、雨水等傳播,地溫20℃以下時,卵孢子發芽,從草莓的根部侵染;地溫6~10℃且濕度較大時,發病嚴重;連作地塊、苗勢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病。地溫超過25℃,即使土壤濕度大,也較少發病;屬于低溫高濕型病害,在土壤潮濕和冷涼地區易發生。
③防治技術 a.農業防治。選擇無病地塊育苗,實行4 a以上輪作;采取膜下滴灌,忌大水漫灌;施足有機肥,重視磷鉀肥施用;發現病株及時清除;將石灰氮按照150 g/m2的用量撒施,與土壤均勻混合,覆蓋透明薄膜后保持30 d左右,揭去薄膜,10 d后定植幼苗。
b.藥劑防治。栽植前,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苗根;發現病株,用30%精甲?嘧菌酯懸浮劑或99%f霉靈原藥1 500倍液對根部澆灌,連續處理3次,每次間隔5~7 d。注意不同藥劑交替使用。
2 主要蟲害
2.1 葉螨
①為害癥狀 葉螨以成螨、幼螨和若螨群集于葉片背面吐絲結網、吸食汁液進行為害,導致葉片出現灰白色斑點,抑制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嚴重者葉片成銹色干枯,似火燒狀,導致草莓嚴重減產。
②發生規律 為害草莓的葉螨主要為二斑葉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朱砂葉螨(T. cinnabarinus)。葉螨在20℃以上時,5 d左右即能繁殖1代,世代重疊現象嚴重,1 a繁殖10代以上。葉螨可通過種苗等進行傳播,在老葉上越冬。
③防治技術 消滅越冬葉螨,減少蟲源,摘除老葉、病葉和枯葉;噴施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5%唑螨酯懸浮劑2 000倍液等殺螨劑,注意交替用藥。
2.2 蚜蟲
①為害癥狀 蚜蟲為害草莓的葉片,在葉背吸食汁液導致葉片卷縮變形,削弱植株長勢,使草莓生育受阻。蚜蟲還是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②發生規律 為害草莓的蚜蟲主要有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等。蚜蟲在25℃左右溫度條件下,7 d左右能繁殖1代,世代重疊現象嚴重。在高溫干旱條件下會大發生,初夏和初秋時蟲口密度最大。蚜蟲以成蟲在設施栽培的草莓株莖和老葉下面越冬。
③防治技術 及時摘除老葉,清理田間,消滅雜草;懸掛黃板誘殺蚜蟲或使用銀灰色地膜避蚜;可選用10%烯啶蟲胺水劑3 000倍液、24%螺蟲乙酯懸浮劑4 000倍液或50%氟啶蟲胺腈水分散粒劑4 000倍液噴霧。
參考文獻
[1] 李敏,劉士@.草莓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5(6):129-130.
[2] 陳迪娟,成英.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的綠色綜合防控措施[J].上海蔬菜,2015(3):76-77.
[3] 陳永凡,陶小祥.草莓主要病蟲害發生與防治[J].上海蔬菜,2011(4):61-62.
關鍵詞:瀝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預防治理
中圖分類號: TU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由于瀝青路面具有造價低、噪聲小、行車舒適、施工快捷、維修方便等優越性,因而瀝青路面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隨著交通量迅速增加,瀝青路面在鋪筑使用后會產生各種各樣裂縫,導致路表水的浸入,裂縫兩側的路面結構層和土路基的含水量增大,致使路基和路面強度降低。特別在冬季和春季,在雨、雪水滲入,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裂縫狀態的路面病害越發嚴重。因此,為了提高路面質量,減少路面病害,必須加強對瀝青路面早期裂縫的認識及防治工作。
1 瀝青典型病害形式
1)橫向裂縫:即與路面中線近于垂直的裂縫。裂縫起初大多出現在路面兩側的硬路肩,逐漸發展而貫通全路幅。貫通裂縫沿路面大致呈均勻分布。橫向裂縫通常不是由于荷載作用引起的,而是由于低溫收縮或半剛性基層收縮產生的。冬季低溫凍縮是誘發橫向裂縫的重要因素。
2)縱向裂縫:即與路面中線大致平行的裂縫。大多出現在半填半挖路基或路面加寬處。其原因是由于壓實度不夠,高填方路段路基土滑移,路基或基層出現不均勻沉降而產生縱向裂縫。混合料攤鋪時縱向施工搭接質量不好,也會出現縱向裂縫。
3)網狀裂縫:即相互交錯的疲勞裂縫,形成一系列多邊形小塊組成的網狀開裂。龜裂的初始形態是沿輪跡帶出現單條或多條平行的縱縫,而后,在縱縫間出現橫向和斜向連接縫,形成縫網。
4)車轍:即路面表面沿輪跡的縱向凹陷。車轍嚴重是高速公路病害不同于一般公路的一個顯著特點。瀝青路面上的車轍,除了影響行車舒適性外,還對交通安全有直接影響。
5)波浪:即路面表面有規律的縱向起伏。產生波浪的主要原因是,路面材料組成設計不合理和施工質量差,使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車輪水平力的作用。
6)松散:即集料和瀝青逐漸脫開并散失。松散可出現在整個路面表面,但由于行車的作用,一般輪跡帶處比較嚴重。產生松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合料中瀝青含量偏低。瀝青與集料粘附性差,或是由于瀝青的老化,水的浸入也是產生松散的主要原因。
7)坑槽:即路面上出現的坑洞,是龜裂、松散等其他損壞進一步發展的結果。由于表面水從這些損壞處浸入,停留在基層表面上,在車載反復作用下沖刷基層的細料并逐漸形成灰漿,使瀝青面層與基層脫開,灰漿被車載擠壓,通過面層裂縫或面層混合料中的空隙擠到表面,使瀝青面層產生網裂,一些碎裂的小塊面層或基層材料被車輪帶走,而逐步形成坑洞,并不斷的擴大。
8)沉陷:即路面表面的局部不均勻凹陷。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路基土壓實度不夠,導致路面在橫向和縱向產生不均勻沉陷和嚴重的縱向開裂,同時由于路基壓實度差導致路基強度顯著降低和路面承載能力不足而產生路面早期損壞現象。
9)泛油:即瀝青混合料中的瀝青在天氣炎熱時向上遷移到路面表面,而在冷天時又不存在逆過程,因而瀝青積聚在路面表面,形成一層有光澤的瀝青膜。瀝青混合料中瀝青含量過多,混合料空隙率過小,瀝青的高溫穩定性差,是產生泛油的主要原因。
10)磨光:即路面在行車作用下集料棱角被磨成圓滑或平滑狀。路面表面紋理喪失,路面抗滑能力下降。路面磨光,是由于路面抗滑層集料組成設計和采用集料抗磨性能差所造成。
2 病害產生原因分析
2.1 設計原因
1)路面結構設計不合理或厚度不足,路面強度無法滿足行車要求或者對路面設計年限內交通量年均增長率估計偏小,致使路面強度不足,滿足不了交通量的迅速增長和汽車載重明顯增大的需要,以致瀝青路面產生裂縫。
2)地下管道設計深度不夠,導致基層壓實不平引起瀝青路面的橫向裂縫。
2.2 材料因素
1)瀝青混合材料過細,其結合料過少(即油石比過低);炒制過火。
2)瀝青混合料中集料級配不佳,石料偏少。
3)瀝青材料配合比不正確。
4)瀝青原材料低溫延性差或瀝青混合料粘結力低,造成路面早期裂縫。
2.3 氣候因素
冬季氣溫下降,瀝青面層或半剛性基層低溫收縮易產生收縮裂縫或干縮裂縫,這種裂縫在路面重復荷載作用下使瀝青路面表面形成橫向反射裂縫。
2.4 施工因素
1)路基或基層結構強度不足,路基局部下沉路面掰裂。
2)半剛性基層在鋪建時隨著混合料水分的減少產生干縮應力,形成干縮裂縫。
3)基層混合料的離析或碾壓不密實及機械組合不合理,造成基層上部細粒料上浮,形成強度較弱的薄層,在行車荷載作用下,易產生龜狀裂縫。
4)半剛性基層保養不當直接影響干縮裂縫的產生。產生這類問題的主要原因是:a.水泥的安定性不穩定,混凝土在攪拌過程中水灰比過大,降低了表面強度,施工完畢一 經使用磨損易起砂。b.在施工過程中,收抹壓光時間過早或過遲,人為在混凝土表面灑干水泥或水,養護不及時或路面未達到足夠的強度就施加各種荷載等引起表皮開裂或脫皮。c.砂、石、水泥計量錯誤或加水量不準、混凝土攪拌時間短,灰料拌和不均勻,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漿。d.未按操作規程澆筑混凝土,下料高度不當,漏振或振搗不密實,混凝土中的氣泡未及時排除。e.模板拼裝不嚴密,表面清理不干凈,不牢固,脫模劑涂刷不均勻或局部漏刷。
5)混凝土面層產生的裂縫主要有:干縮裂縫和施工縫留置不當引起的裂縫。可以采取以下施工措施:a.嚴格控制水灰比,掌握好面層的抹壓光時間,嚴禁在混凝土表面灑干水泥或水。b.保證施工現場有一定的水泥存量,以確保水泥安定性的穩定。c.模板面清理干凈,脫模劑涂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必須按操作規程澆筑,嚴防漏振,并應振至氣泡排除為止。d.嚴格控制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過大,控制砂石含泥量,混凝土振搗密實,及時對板面進行抹壓。e.選用水化熱小和收縮性小的水泥,盡量選擇溫度較低的時間澆筑混凝土,避免炎熱天氣澆筑大面積混凝土,按規范規定正確留置施工縫。 加強混凝土早期養護并適當延長養護時間,覆蓋草簾、草袋,避免暴曬,定期灑水,保持濕潤。
2.5 超載因素
1)由于超載車輛引起累計軸次的增大,從而引起設計彎沉值減小。
2)由于超載造成正常設計的路面基層或底基層抗拉強度不足,使其提前在層底產生拉裂。
3)由于超載,加之車輛的振動沖擊作用,可將路面壓壞,即一次性破壞作用。4)由于超載,車輛在上下坡、剎車時將加速瀝青路面層的剪切破壞。
3結束語:
影響瀝青路面破壞的因素很多, 也很復雜, 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在實際工作中, 應根據其成因從路面設計、原材料進場到具體施工, 有針對性地采取一系列預防和改善措施。同時必須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 從管理部門、設計部門到施工部門, 層層重視、層層控制、層層落實。只有這樣, 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瀝青路面破損現象的發生, 使城市道路建設質量全面提高, 更上新臺階。
關鍵詞:質量通病;產生原因;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05-0096-02
隨著變電站工程建設要求逐步增高,在工程項目確保達標投產的前提下,還要進行國家電網優質工程、電力行業優質工程、國家優質工程、建筑工程魯班獎等創優工作,工程創優是對工程工藝質量的檢驗和認可,工程產生質量通病是對創優工作最大的阻礙。筆者結合多年的變電站土建工程消缺經驗,得出變電站土建工程的常見質量通病主要集中在道路裂縫及裂紋、圍墻裂縫及裂紋、房屋漏水及滲水(主要是窗臺、雨篷、屋面)等方面,為了有效的避免上述質量通病的產生,文章對上述常見質量通病經過系統的分析,找準通病產生的原因,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杜絕質量通病的反復產生。
1 道路裂縫及裂紋的產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1 產生原因分析
①道路橫向貫穿裂縫多半為道路墊層和面層伸縮縫未同縫引起。
②道路縮縫周邊產生不規則裂紋多半是由于道路切縫太淺引起。
③伸縮縫處翹邊是由于道路未設置脹縫或脹縫設置不規范引起。
④道路出現局部塌陷斷裂,屬于道路路基局部處理不到位,路基不均勻沉降所引起。
1.2 防治措施
①道路施工前,必須對全站道路分縫進行提前策劃,并繪制分縫平面圖,對相關管理人員及作業人員進行交底,確保道路墊層和面層上下同縫,避免出現由于道路上下層收縮不一致所造成得橫向貫穿裂紋。
②道路縮縫一般采用馬路切割機后期完成,切縫的深度一般應控制在該道路施工層厚度的2/3以上。
③道路脹縫的設置應嚴格按照設計的要求進行設置,一般為每20 m設置一道,在道路圓弧起頭處必須設置。脹縫應與路面中心線垂直,縫壁上下垂直,縫寬一致,上下貫通,縫中不得連漿。當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25%~30%時可進行縮縫切割,填縫前,采用壓力水或壓縮空氣徹底清除接縫中砂石及其他污染物,保縫壁及內部清潔、干燥。兩側粘貼美紋紙,防止污染面層。灌注高度夏天宜與板面齊平,冬天宜低于板面1~2 mm;填縫要求飽滿、均勻、連續貫通。
④對基槽(坑)應先驗槽,清除松土,不得有表層耕植土,路基回填應分段分層進行夯實,每層回填厚度由夯實或碾壓機具種類決定并按照規范要求進行。根據設計要求的壓實系數由試驗確定夯打或碾壓遍數,每層施工結束后檢查地基的壓實系數,經見證取樣試驗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道路遇過路電纜溝處,電纜溝兩側應設變形縫,防止地基不均勻沉降造成道路塌陷、下沉。
2 圍墻裂紋和裂縫的產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1 產生原因分析
①圍墻豎向和斜向貫穿裂縫為圍墻基礎不均勻沉降引起。
②圍墻的表面不規則裂紋多半是粉刷空鼓引起,并伴隨反堿現象。
2.2 防治措施
①圍墻基礎不均勻沉降,挖方區多半是圍墻基坑回填不及時,或基坑回填未夯實,基底泡水引起,在圍墻基礎完成后,必須及時進行基坑回填夯實防治;挖方區離構架基礎較近的圍墻也是常出現圍墻基礎不均勻沉降的薄弱部位,建議采用鋼筋混凝土地梁代替條形基礎,防止不均勻沉降。填方區圍墻基礎建議采用樁基加地梁的組合形式,防止圍墻不均勻沉降。
②圍墻粉刷空鼓的防治,砌體養護到位才能進行粉刷施工,墻面抹灰前基層表面的塵土、污垢、油漬等應清除干凈,灑水濕潤。粉刷前要在砌體表面涂刷界面材料,界面材料也必須濕水養護好后才能粉刷,粉刷用砂漿嚴禁采用施工砌筑砂漿,按設計及規范要求采用1∶2或1∶3水泥砂漿粉刷,抹灰必須分層進行,刮糙不少于兩遍,每遍厚度宜控制在6~8 mm;面層宜為7~10 mm,但不應超過10 mm。兩層間的間隔時間不應小于2~7 d。室外氣溫低于5℃時,不宜進行外墻粉刷。各抹灰層接縫應錯開,避免位于不同基體交接處,抹灰層與基層以及各抹灰層之間必須粘結牢固。砂漿抹灰層在凝結前應防止快干、水沖、撞擊、振動和受凍,在凝結后應采取措施防止玷污和損壞。水泥砂漿抹灰層應在濕潤條件下養護。
3 房屋漏水及滲水的產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3.1 產生原因分析
①雨蓬及陽臺,板和梁交接處混凝土振搗不密實,導致混凝土結構滲水。
②雨篷根部的落地灰未清理,防水卷材未鋪至四周雨篷梁頂面,導致防水卷材未起到防水作用,導致滲水現象產生。
③窗洞周邊的砌體粉刷空鼓,導致窗臺四周滲水。
④窗框與窗洞間發泡劑采用刀片割平,造成發泡劑滲水,引發窗臺滲水。
⑤外墻的粉刷空鼓,外墻磚的勾縫不密實,雨水順著外墻磚與外墻粉刷層間的空隙順墻面滲透,造成墻面及窗臺的滲水。
⑥屋面管道、空調室外機底座、屋頂風機口、樓梯井周邊混凝土振搗不密實,防水處理不到位,造成屋面漏水。
⑦屋面排水管安裝高度過高,造成屋面形成積水,出現滲水現象。
⑧屋面混凝土振搗不密實,養護不到位,造成混凝土產生裂紋,造成屋面漏水。
⑨屋面防水施工不規范,搭接不夠,防水卷材產生空鼓現象,形成防水層內進水,造成屋面漏水。
3.2 防治措施
①雨蓬及陽臺的混凝土坍落度不易過大,在雨蓬及陽臺的板和梁交接處混凝土要進行二次振搗,保證混凝土的密實。
②在做雨篷防水前,雨篷根部的落地灰必須清理干凈,防水卷材鋪貼至雨篷梁四周頂面,鋪貼緊密,無起鼓現象。
③窗洞周邊的砌體粉刷采用1∶2水泥砂漿粉刷,養護到位,防止空鼓。
④窗框與窗洞間發泡劑嚴禁采用刀片割平,破壞表面的密封層,可以直接用手將發泡劑按入窗框與窗洞中。
⑤外墻粉刷施工時,必須保證施工質量,刮糙不少于兩遍,每遍厚度宜控制在6~8 mm;面層宜為7~10 mm,但不應超過10 mm,養護到位。外墻磚的勾縫必須要擠壓到位,可以采用2遍以上的反復勾縫擠壓,確保外墻磚灰縫的密實,避免雨水的進入,造成墻面滲水。
⑥出屋面管道、空調室外機底座、屋頂風機口等在防水層施工前必須按設計要求預留、預埋準確,不得在防水層上打孔開洞。穿透屋面現澆板的預埋管必須設有止水環。屋面水落口、空調室外機底座、出屋面管道、屋頂風機口等,在與剛性防水層交接處留20×20 mm凹槽,嵌填密封材料,并做附加防水卷材增強層處理。出屋面管道、空調室外機底座、屋頂風機口應用柔性防水卷材做泛水,其高度不小于250 mm(管道泛水不小于300 mm),上口用管箍或壓條,將卷材上口壓緊,并用密封材料封嚴。出屋面管道根部直徑500 mm范圍內,找平層應抹成高度不小于30 mm的圓錐臺。伸出屋面井(煙)道及上屋面樓梯間周邊應該同屋面結構一起整澆一道鋼筋砼防滲圈,高度不小于200 mm。
⑦屋面排水管高度不得高于防水層,屋面采取結構或建筑找坡,確保排水口處于屋面的最低點,避免屋面積水。
⑧預拌混凝土進場時應檢查入模塌落度,塌落度值按施工規范采用。現澆板澆筑宜采用平板振動器振搗,在混凝土終凝前進行二次壓抹。現澆板的板底宜采用免粉刷措施。
⑨屋面防水層必須在無裂紋、脫皮、麻面、起砂等基層上進行施工,確保防水卷材鋪貼密實,防水卷材的搭接不能小于8 cm,避免搭接不牢固,造成防水層進水,影響屋面防水效果。
4 結 語
質量通病的防治是工程質量工藝創優工作的關鍵,也是確保工程無缺陷移交的根本,在質量通病防治的道路上,只有不斷總結分析,不斷糾正完善,才能真正的做好防治質量通病的工作,這條道路是漫長的,也許沒有終點,但是唯有努力的向前邁進,才能夠保證自己在領先的施工水平上。
參考文獻: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到了晚期,由于骨與關節遭到廣泛破壞,關節畸形、融合或脫位,引起局部疼痛、功能障礙甚至喪失行為能力。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是晚期RA的一種公認療效比較肯定的治療方法。圍手術期出現的并發癥將直接影響手術效果。較易出現并發癥的原因及預防措施如下。
1腎上腺皮質危象
大部分患者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會使腎上腺皮質萎縮變薄,分泌激素功能受損。患者會因疼痛、低血壓或缺氧等應激反應,出現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對持續使用激素者,或在術前6~12個月內曾使用皮質激素超過1~2周者,在圍手術期均應采用激素補充療法。具體方法是術前1天靜滴氫化可的松50mg,手術當天分別于術前、后各靜滴氫化可的松50mg,術中關節腔內留置得寶松1~2ml,術后前兩天每日靜滴氫化可的松50mg,同時恢復常規口服藥量,此時酌情減量或停用靜脈用藥,維持口服藥量。有資料報道,在圍手術期暫時的激素補充治療,不增加術后傷口感染率。
2應激性潰瘍
因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胃腸道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圍手術期精神焦慮,大量使用激素及手術創傷等很容易誘發應激性潰瘍。術前2周停用非甾體抗炎藥,或改服對胃黏膜刺激小、抑制環氧化酶-2的非甾體抗炎藥物。圍手術期使用奧美拉唑等藥物,以減少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對術后出現黑便或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者,應立即禁食,施行胃腸減壓,用冰鹽水洗胃。
3假體周圍骨折
假體周圍骨折的發生率較低,該類患者具有明顯的骨質疏松,對該類患者均補充鈣和維生素D,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
4感染
晚期RA患者,病程較長,活動減少,機體抵抗力下降,加之長期服用藥物,皮膚營養不良,容易繼發感染。血腫形成、接受免疫抑制劑和抗凝劑治療易發生術后感染。術前尤其應及時發現并治療泌尿系感染,男性患者如有前列腺增生應予治療,以防術前導尿引起感染。THA后可長期存在血源性感染的危險性,必須時刻警惕著身體任何部位的感染,早發現早治療。
5風濕活動
手術前、后以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和類風濕因子(RF)評定風濕是否活動。活動期患者術前應進行正規抗風濕治療,待病情穩定3~6個月后再行手術治療,術后仍應繼續進行正規抗風濕治療。ESR、CRP持續升高及高滴度的RF患者,病情較重,應暫緩進行THA手術。另外還有些并發癥如血管神經損傷、術后關節內血腫、假體松動、脫位、變形、斷裂等均少見發生。
參考文獻
[1] 邱貴興,戴克戎,骨科手術學 第3版[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10
關鍵詞:疾病控制;有效措施;衛生機構;健康
就我國目前各地鄉鎮衛生醫療機構而言,疾病的控制和預防在日常工作中尤為重要。鄉鎮衛生醫療機構是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絡"的中樞部分,其職能主要包括鄉村公共衛生管理工作、基本醫療服務工作以及居民預防保健工作[1]。當前鄉鎮衛生醫療機構需要做出更高的要求和改變[2]。
1 鄉鎮衛生醫療機構的組成及職能
首先,鄉鎮衛生醫療機構的組成有兩種:①中心鄉鎮衛生院。中心鄉鎮衛生院的基本設備主要為功能科室以及基礎的臨床科室,可用于日常工作中的基礎開展,可以進行普通的醫療手術。該類衛生院的來訪對象為普通居民,所記錄的疾病看訪也為一般的疾病[3]。中心鄉鎮衛生院一般放置有80~100張病床,工作人員大約有110名左右,其優點為交通便利且擁有一定的財政能力,在擁有基礎設備的前提下也能夠解決較多數的常見疾病問題,因此,各地該類的衛生醫療機構都能夠穩定地進行運作;②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也能夠在日常中開展基本的常見疾病治療工作,眾多的鄉鎮衛生院一般都由兒科、婦產科、內外科組成,條件好的衛生院還會設立化驗室、配備X光室、口腔科以及五官科等,其工作人數大約在30~50名左右。但鄉鎮衛生院局限于基本的配置當中,在滿足一些小手術的情況下,由于缺乏創新的醫療機制和激勵等就使得許多醫療進度及能力受到了阻礙,因而發展力度舉步不前,其發展的進度過于緩慢。
總的來說,鄉鎮衛生醫療機構主要工作為公共衛生服務,為居民提供綜合的醫療保健服務和疾病預防服務等,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強對農村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力度,對于威脅力度大的慢性非傳染病及傳染病要做出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對于新型的合作醫療工作也要積極做好,提高本地居民對疾病的了解及自我預防的意識。
2 鄉鎮衛生醫療機構在疾病控制中的問題分析
2.1鄉鎮衛生院的疾病預防控制機制不夠完善 根據目前的疾病控制情況來看,造成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難以實施的主要原因在于醫院機制及配置、疾病控制工作人員的不完善,事實上,還有很多鄉鎮衛生醫療機構都沒有積極建設傳染性疾病科室,而且發熱門診的設立也有待實施。盡管大多數的鄉鎮衛生醫療機構都建立了一套關于疾病預防控制的制度,但還存在著管理問題,形式大于現實,因此,執行力的不足嚴重影響著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有序開展。
2.2鄉鎮衛生醫療機構的不合理病房及門診布局 在任何醫療衛生機構當中,內部合理的布局是預防疾病傳染的前提條件,然而很多鄉鎮醫療衛生結構在設置病房等過程中都沒有做好相關的設計,并沒有將病房內的污染區進行分開,相關門診也沒有嚴格按照要求來進行布局,大大增加了疾病感染的概率。
3 鄉鎮衛生醫療機構對疾病預防控制的有效措施
3.1明確醫院及醫護人員的醫療職責 首先,各個鄉鎮衛生醫療機構必須要完成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所傳達的有關疾病預防控制指令,及時地將事件的發生信息進行采集和報告。組織一支專門的緊急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協助疾病預防和控制的醫療救治工作。同時,要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并認真執行,仔細明確每位員工的職責及醫院的總體職責,讓防控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其宗旨就是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積極開展有關健康教育的講座,安排工作人員進行疾病預防控制的指導,將健康教育及疾病預防控制知識普及至大眾,提高疾病預防控制意識。鄉鎮衛生醫療機構要接受相關的業務指導工作以及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考核。
3.2病房及門診的合理布局 醫院內部的辦公區、無菌區、清潔區以及污染區等都要進行嚴格并且合理的劃分,每一個區的標志要一目了然,同時設置緩沖隔離帶。回收的醫療污染物和凈物要嚴格分開,精洗和粗洗也要分開,已滅絕的和未滅菌的也要分開,休息間和工作間也要分開。上述四分開要嚴格執行,保證人流由潔凈到污,物流的方向要從污到潔凈再到無菌,嚴格做到人流與物流之間不產生交叉且不逆行。
3.3強化醫療機構疾病疫情信息管理系統及人員培訓 鄉鎮醫療機構的組成部分由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統,其構建了疾病發展情況的網絡報告,便于管理和分析,代替了過去手工的記錄形式,能夠保證工作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提高疾病控制管理水平。而在疾病控制工作中,專業的人員需要不斷提升專業知識,為此,注重人才管理及培訓是也是提高疾病控制的水平。在醫療條件較差的醫療機構中,可以實施政策傾斜,留住和引進人才,重視崗前培訓、在職教育、考試考核,要求每一位醫療機構人員都能夠進行知識和技能上的更新,提高專業水平,帶動醫療服務的水平,同時,還要加強行業與行業之間的學術交流,提高理論和實際操作的技能水平。
4 總結
新型社會的發展下也要求著衛生醫療機構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必須嚴格、嚴謹,不僅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發展的機會。因此,鄉鎮衛生醫療機構的疾病控制必須要日漸改善,強抓細節,而如何更好的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是我們需要一直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彭迎春,王曉燕,黃昊,等.鄉村衛生人力資源的執業倫理境況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22):2568-2574.
【關鍵詞】軍訓;疾病;運動損傷;預防措施
對新入學的大學生開展軍訓活動是我國高校加強國防教育的重要舉措。軍訓是提高入學新生綜合素質的其中一個方法,在學生生涯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一個大學生都不可忽視軍訓這門必修課。軍訓不但能夠培養大學生的軍事技能、意志力等方面素質,而且還能有助于高校學風和校風的建設。同時,對大學生進行軍訓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戰略要求,是國防后備力量儲備的必然需要,有助于將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合格型人才,這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無法達到的。然而,對于剛入學的新生來說,軍訓是高強度的體能訓練,而且軍訓時間一般在 9月中旬,溫度較高,學生非常容易發生一些緊急疾病及運動損傷情況[1-2]。再加上參加軍訓的大學新生在年齡、飲食及作息、居住情況和訓練科目等方面幾乎相同,大學生在軍訓期間發生的疾病及運動損傷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特點。本文對我校大一新生軍訓期間的傷病發生情況及防治措施進行了統計分析,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0-2013我校大一新生1985人,男1154人,女831人,年齡在18-21歲之間。對全部新生入校時進行體檢。183例患者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炎、肺結核以及腎病等器質性疾病的學生免軍訓。經體檢,183人免參加軍訓,實際參加軍訓的新生為1802人。學生年齡、性別等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我校的軍訓時間在每年的九月中旬,共計14天。在新生軍訓期間派兩名醫生和四名護士跟隨,對軍訓學生在軍訓期間發生的疾病和運動損傷進行全程跟蹤并記錄。
1.3判定標準
本次跟蹤調查的判定標準如下:所有疾病和運動損傷均發生在訓練過程中,發生疾病和損傷后,由醫務人員處理者;未經處理但休息半天以上者;皮膚出血自行進行處理沒休息者。
1.4統計學處理方法
對大一新生在軍訓期間發生的疾病和運動損傷的數據進行搜集,利用SPSS16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 檢驗,實驗結果采用(x±s)表示。
2.結果
本次研究中,大學新生在軍訓期間發生的主要常見疾病和運動損傷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3.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新生在軍訓期間常見的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腸炎、皮膚病以及暈厥等,常見運動損傷有扭傷、摩擦傷、碰撞傷、骨折等,這與其他高校相關研究結果類似[3-5]。
為了降低大學新生軍訓期間常見疾病發生率,應該做好以下措施,具體如下: 軍訓前,向新生進行疾病預防、運動損傷方面知識的教育,講解以往軍訓中經常出現疾病和運動損傷的預防知識,提高大家的安全保健意識。提高軍訓期間的后勤服務,改善軍訓新生的生活、居住環境,改善學生的就餐條件,加強食堂的衛生管理。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軍訓期間,除對新生進行軍事化訓練,也要訓練其生活、飲食、就寢等習慣。 訓練后同學們出汗較多,請不要立即洗冷水澡,應先將汗擦干,再洗溫水澡,以防感冒,軍訓期間由于長期于烈日下訓練,學生要做好防曬預防工作。
運動損傷也是軍訓期間的常見傷病,為減少軍訓期間運動損傷發生率,必須加強學生軍訓的合理化管理:(1)訓練前。相關部門應安排科學合理的訓練內容,根據情況進行針對性訓練,做到因人施訓。(2)訓練中。應該循序漸進,逐漸加大強度等。盡可能做到由簡單到復雜,由個別到綜合。對致傷率較高的訓練項目要科學安排,避免超強度訓練[6]。(3)訓練后。對訓練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不適應情況要及時處理,避免因小變大,嚴重傷病者要請假休息,絕不可帶病軍訓。
綜上所述,軍訓過程中應注意個體差異,循序漸進,全面訓練。同時,還應加強安全衛生教育,嚴格軍訓紀律,做好安全保護,加強醫學監督。
參考文獻:
[1] 李敏,于威,喬玉梅. 大學新生軍訓暈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3)
[2] 龔霆,吳琳,丁秀麗,馬麗,吳飚,崔淮玲. 高中生軍訓常見病健康教育干預效果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 2012(05)
[3] 魏北星,姚蕾,覃英姿,李祥蓉,王濤. 大學生軍訓期間疾病就診情況分析[J]. 預防醫學雜志. 2006(05)
[4] 劉后根,劉楠,涂明華,蘇力華. 江西農業大學2008級新生軍訓期間軀體損傷情況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 2011(01)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