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村務監督主任履職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打亮“探照燈”,促進權力陽光運行
始終把服務民生反映民意、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作為紀檢監察工作的重要任務,著力構建行政權力規范運行機制,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監督在透明中深化。一是依法清理規范行政權力。以制約和監督權力為核心,對行政權力事項進行全面清理規范,確定行政處罰事項885項、行政審批事項293項,建立相應的行政權力數據庫。對經過清理核定的行政權力按照權力分類、權力編碼、權力名稱等項目編制職權目錄;按照工作運行程序、環節、期限等要求,編制權力運行流程圖;按照監督制約環節、相對人的權利、投訴舉報途徑和方式等項目編制監督機制明示圖。二是構建行政權力陽光運行“123”機制。“1”即以區政府門戶網站為依托,建立了全市首個“陽光政務大廳”;“2”指的是行政處罰、行政審批兩大系統,“3”指的是三大功能,具備網上公開、網上辦事、網上監督三大功能,能滿足社會公眾了解行政事項辦理情況、機關工作人員網上辦公和監察、法制部門實時監督等三項需求。三是推進行政權力網上監管全覆蓋。根據由點到面全面推開、先粗后細逐步完善、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行政權力網上監管體系建設。2010年在區路政大隊、區安監局兩個執法任務較重的單位進行試點;自2011年起,我區有23家單位納入網上行政處罰監管,辦理案件1198起;23家單位納入網上行政審批監管,辦理事項94000余起。此外,還建立了行政案件網上辦理督查、行政處罰網上辦理考核以及行政權力陽光運行過錯責任追究等制度,使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逐步成為政府施政的長效機制。
二、建好“防火墻”,促進干部廉潔從政
堅持把廉政教育和機制防范、提前預警和嚴肅查處有機結合起來,從源頭上預防腐敗行為的發生,逐步提升干部廉潔從政的自覺性。一是突出三大系列教育做好教育防范。堅持教育防范為先,深入開展助廉、警示、提醒三大系列教育,力塑“清廉龍灣”形象。在助廉教育方面,注重創新載體,拓寬輻射范圍,先后開辦了《龍灣廉政手機報》,編發了《讀書助廉》企業篇、家庭篇、干部篇系列讀本;舉辦了廉政動漫展和廉政書畫展,會同區文聯組織相關協會創作100余幅廉政書畫作品在機關大院、各街道及村居進行展覽,參觀人數達6800多人。在警示教育方面,先后組織全區四套班子領導、科級領導干部、重點部門重點崗位中層干部和新當選的村主要干部共1000余人分批次到市法紀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同時,以近幾年我區黨員干部違法違紀典型案件為原型,采取虛擬情節,配以點評和法律鏈接,編發《情景案例教育讀本》提醒告誡黨員干部不要重蹈違紀違法者覆轍。在提醒教育方面,2010年推出了廉政提醒談話周活動,從區級領導開始分級逐人對全區股級以上黨員干部進行提醒談話,參與人數2130人(次),并對4名科級干部發放了監督提醒通知書。2011年又專門對440名新上任的村干部組織開展廉政提醒談話。二是突出廉政風險防控做好機制防范。我區早在2009年就開始探索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先后在區財政局等單位進行試點,2011年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在全區范圍內全面深入推進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建立了具有龍灣特色的“一查二評三防范”工作模式,出臺了《關于加強風險防控進一步完善領導班子“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的意見》、《龍灣區工程建設廉政安全巡查工作方案(試行)》等配套制度。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工程建設領域管理上的欠缺,尤其是50萬元以下小額工程管理問題,先后推出了《龍灣區鎮(街道)小額國有集體投資工程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試行)》、《龍灣區優化小額工程建設項目管理若干意見》等5個規范性文件,在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對招標的規則做了補充和細化,建立了“一表審批制”和“兩次公示制”,實行了“明標抽簽制”,對時間進行壓縮,對方式加以改進,進一步規范和優化了小額工程建設項目的操作程序,有力促進了全區工程建設。這項工作對全省來講也是全新的創舉。三是突出村級違法違紀案件查處做好懲治工作。針對全區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違法違紀現象時有發生的實際情況,嚴查村官賄選、村干部職務侵占、索賄受賄和貪污挪用四類案件。2009年以來,我區紀檢監察組織共查辦涉農案件101起,處分黨員112人,其中75人,移送司法機關15人。
三、當好“護衛艦”,促進基層風清氣正
始終把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作為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著力加強基層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農村基層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一是全面開展村級“三資”清產核資工作。注重在強化“三資”監管上下功夫,在還村民明白、還干部清白上做文章,制定了《龍灣區村級“三資”清產核資實施方案》,成立了督導組,對全區的“三資”存量進行了全面清理。截止2011年8月份,全區147個村全部建立了“三資”和村級經濟合同管理臺帳,摸清了村級經濟家底。同時,在各街道設立村級“三資”信息電子觸摸屏,公開本村“三資”變動情況,實現了信息化、動態化管理。二是不斷強化中心作用。為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我們籌建了村賬中心,2011年統一更名為街道“三資”服務中心,進一步明確了中心的業務主管單位、設施和經費來源、工作人員薪酬待遇等,并通過建立考核辦法,強化中心爭先創優意識,進一步提高中心工作水平。三是加強民主監督力量。全面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以加強對村兩委履職的監督。2011年在順利完成村監會換屆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切實加強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的意見》,全區所有村均落實了辦公場地、懸掛了牌子、刻印了公章,并在全省率先出臺了村監會主任薪酬待遇有關規定,解決村監會工作的后顧之憂。各街道還建立了村監會工作報告和考核評議制度,真正發揮村監會在落實村務公開和開展民主理財中的作用。同時,我們還加大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網站建設步伐,全面推行村務網上公開,于2011年10月實現了村務上網全覆蓋。四是推進示范性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2011年我區在實現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全覆蓋的基礎上,以村級組織“轉并聯”為契機,積極打破三大“限制”,推進了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目前全區5個示范性聯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共設置了黨員服務、綜治服務、外來人員服務等7大類86項服務事項,實現了村民不出村,在家門口就能辦得了事、辦得成事。五是實行基層站所條塊共管共建機制。我區具有行政管理和服務職能的基層站所83個,其中73個不屬街道管理,存在“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的監管“真空”。為此,我們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為抓手,走創新之路,建立了以“四雙四共”為主要內容的條塊共管機制,實現了主管部門和所在街道對基層站所黨風廉政建設的“捆綁式”管理。這項工作2008年8月起在全區全面鋪開,被評為省“政風建設十大新事”之一,受到浙江省紀委的表彰。近年來我區又相繼推出了條塊共管“五項制度”和“兩項機制”,進一步推動這項工作向具體化、模式化、制度化發展。